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教学管理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方式;学生潜能;实习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2
一、东莞市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现状
1.实训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东莞市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学制为三年,规划两年理论与实训的系统学习,一年专业的综合毕业实习。但是,一方面,东莞市中职学校目前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十分有限,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室暂未建成,设备设施落后且不齐全,实训课程教学无法进行。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如《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只能为学生提供纯理论的酒店预定与销售客房、客房铺床、中西餐摆台、餐巾折花等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方法单一。另一方面,部分任课于酒店班的教师还沿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善于创设场景、照本宣科,课堂上的学习环境单一又封闭,学习气氛沉闷又失色,失去了这些课程开设的最大意义和课程教学的实训特色。
2.专业课程设置与考核现状
东莞市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欠缺合理。一方面,专业课与基础开设比例严重失调。如:某校一年级开设的课程里只有一门专业课《酒店管理概论》,其余的均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在一年级中并没有体现出来,这样下来,几乎所有的专业课程都安排在短短的二年级的教学中,内容多且时间短,等同于学习囫囵吞枣,来不及消化。另一方面,课程的课时分配不尽合理。公共基础课占的比例不仅大,而且占的课时也偏多。如:语文、数学、书法等公共基础课一周分别开设了5、4、2节课,且在一、二年级教学中持续实行,两年下来这些课程的课时比例占据了整个课程课时的绝对比重。
酒店专业课程考核不够科学化和人性化。部分实操课程所采用的考核方式只是单纯的理论考核,学生掌握的知识较为片面。在这样封闭、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酒店服务意识单薄、观念落后、实际操作能力不理想。
3.酒店实习现状
东莞市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工作设计仍处于摸索阶段,实习模式暂未成型。例如,某校就读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就开始到酒店实习,由于学生还未系统地学习好酒店专业的相关知识与技能,造成学生到酒店后出现专业知识欠缺、服务观念落后、服务技能不完善等现象,与酒店在职员工相比,学生自信心受到影响,造成部分学生逃避上班的情况,相关实习带队教师管理起来很有难度,同时也影响了实习酒店正常的运作;此外,该校酒店专业学生至酒店实习后,酒店仍需花大力气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学生不仅很长一段时间无法适应酒店正常运作和酒店较为辛苦的工作,而且还存在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纪律观念差、责任感不强等现象,很多学生适应期未过就当了逃兵逃避上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二年级学生正常的教育教学与实习活动的开展。
综上,东莞市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对旧的教学模式和实习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东莞市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改革的五点建议
1.完善课程设置
针对目前东莞市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甚合理的现状,笔者建议,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可参考酒店业各个岗位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的标准,调整并协调好专业课和基础课的开设比例,如:一年级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如:语文、数学)所占比重不应过重,而应多开设相应的酒店专业基础课《酒店服务礼仪》《服务心理学》等课程,再者,还应对各课程的教学内容、课时分配、教学方法等作相应的规定,操作性强的课程(如《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应在参照酒店业标准的基础上列出相应的教学标准。此外,课程设置中,在强调专业课程的同时,应适当加强实训教学课时数的比例。以上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掌握公共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
2.优化教学方式
鉴于目前东莞市中职学校酒店专业教师教学中只采用较为单一的教学方法的现实,笔者认为,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要树立教师只为主导、学生才为主体的观念,酒店专业教师要积极优化其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此外,东莞市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在加深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应抓好课程实训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方式,提高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效率与质量。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1)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酒店管理专业课争取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在讲课时应注意处理好讲授与讨论,理论与实训的关系。一方面要增加课程教学中的知识点,尝试多种教学方式的灵活应用,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着重建议多采用案例教学、实训教学的方式,以此尽可能地调动酒店专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笔者在近一年的《酒店服务礼仪》与《商务礼仪》的实践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与接受能力以及课程内容的难易,常创设一些相关场景,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课堂讨论交叉运用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应配合专业教师探索其它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可考虑引用酒店管理专业导师制,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课程的深化学习、组织到定点酒店进行实地考察等。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高等农业院校;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原理》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构成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调查发现,该门课程的讲授普遍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枯燥乏味、感情投入不够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该门课程教学效率的提高。本文拟通过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到高等农业院校《管理学原理》教学中,改变传统授课思路的弊端,为新时期高等农业院校《管理学原理》高效课堂构建提供参考。
1 充分运用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显而易见,情景教学模式为高校管理学课堂所提供的“仿真性”是其它任何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对于提高课堂有效性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参与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学习“管理者的角色”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临时组织扮演三类角色:包括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的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决策角色(企业家的角色;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角色)。然后通过这三种角色的组合模拟一个真实的管理场景或者谈判的场景,学生们的兴趣也会随着自己“入戏”的演出而逐渐高涨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的指导,也可以参与到其中,并最终对学生们的模拟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
2 适时转变教学思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核心的理念之一。以往我们的《管理学原理》课堂上,多数都是教师主导的“一言堂”,学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其实,《管理学原理》除了让学生学到一些基本的管理学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提高综合能力,比如合作能力、社交能力等等。合作学习的方法,对于突出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好的效果。当然,在《管理学原理》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突出主体性需要讲究科学的分组、动态的监督指导、引入良性竞争、多元化的评价模式相配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另外,突出学生主体性这一点对于大学生而言,通过适时的师生角色转换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措施。即每堂课的结尾5分钟或10分钟,留给几名同学去讲解,他做为“小老师”可以提问下面的学生,也可以提问老师。当然下面的学生或者老师也可以提问他。这样一来,每位将要登台的学生为了让自己讲解的更好,得到大家的认可,都会积极的去搜集和整理资料,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包括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反应能力等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3 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开展分层分类教学
不同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高中学校,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甚至有的班级还是文理兼招的情况。不管是认知与情感、个性与品质等,学生之间都有很大差异。我们也不可能通过采取一种同样的管理方式就让学生达到同样的进步,这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管理学原理》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就要尊重每个人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这样才能达到最优的结果。比如,有的学生理解力比较差,对于很多过于抽象的理论知识理解的效果不好,而有的学习则是瞬时记忆比较好;有的学生可能是对管理理论体系比较熟悉,而对于有些学生可能是更善于实践。因此,教师需要有针对性的通过调查来确定分层依据,摈弃原来按自然班开展教学的方式,把类型相同的学生安排在一起教学。这样类型相近的学生在一起,教师也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安排教学内容,学生们之间的共同语言也会比较多,有利于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
4 加强实践环节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因此,我们在《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学习中,除了强调学习其严密的理论之外,还要注意突出情景的运用,那就是通过社会实践来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场景,这对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目前,高等农业院校的《管理学原理》课程主要是向低年级学生开设,这些学生的共同点是缺乏工作经历和相应的经验,但是学习过程中记忆能力比较好。这决定了学生在管理学的学习中能够积极地对管理工作的科学规律进行归纳,而对管理的艺术性感觉茫然。由于存在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的脱节,最终对自己记忆中的管理理论知识难以做到活学活用[3]。因此,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实验环节,让学生逐步领会管理是一门制度和艺术兼备的学科,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管理学知识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比如,我们可以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或者课程实习环节,让学生走进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单位的管理一线,实地考察和了解管理艺术在这里的运用,感受这种真实的氛围,并从其中找到自己的不足。
《管理学原理》课程做为高等农业院校管理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一直备受重视。我们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融入进《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对课程教学模式的丰富,也会极大的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建构主义理论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为高等农业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石钟玲. 建构主义视角下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0).
[2] 李敏.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管理学教学初探[J]. 职业圈,2007(10).
关键词:建构主义;物理;应用
物理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每一节课的课后小结,尤其是本章知识点的总结,是对本节课乃至本章知识的提炼概括。通过课堂小结及本章知识内容总结,学生可以对本节课以及本单元的知识点以及重难点有比较全面、整体的认识和把握,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合适恰当的课堂总结,不仅能够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做高度提炼和升华,同时也能够完善整堂课的知识结构,甚至为下一节新的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初二物理课程是起始课程,课程内容更具有一定的科普性、趣味性,对于刚刚学习物理的学生来说,学生对物理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一些日常的生活经验中,缺乏科学的、合理的认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更应该注意学生的知识体系建构,利用课堂小结部分引导并帮助学生学会建构知识链,不断地深入和完善知识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就是统整的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近教学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意义建构来获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指出学习者对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是利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的。这就意味着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促进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有利于完善认知结构,使得学生认知结构综合化、整体化、系统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经验或知识进行感知、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些内化作用达到新知识的生成建构。
在初二物理(苏科版)第一章声现象的刚开始教学中,我就刻意地在每一节的课堂小结部分渗透知识的建构,引导和帮助学生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把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融会贯通,从而建构自己的新的知识体系。例如第一节《声音是什么》主要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在最后课堂小结时,我就利用知识链的形式将我讲的所有内容在课后做了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的零散的知识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如下图所示。
首次采用知识链的形式做课堂小结,学生的反应比较好,在与他们交流沟通中我发现他们都比较认可这种方式,觉得这种方式很有利于他们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性,建立有效的连贯的知识链。接着在第二节《声音的三要素》教学过程中,我以此为主知识链,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影响振动的因素——振幅和频率。从这两个因素入手,分别学习这两个因素是如何影响声音的,再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总结出这两个因素分别影响声音的响度和音调,从而使我们听到的声音的大小和高低发生变化。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更加深层次地体会到第一节课课后小结的知识链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同时也可以深深体会到已有的知识体系存在着不足,还可以继续的深入化、明确化、完整化,就好像是光秃秃的树干开始慢慢地分支和发芽,长成茂密的丛林去寻求更广阔的天地。随着我们所学的知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简到繁,知识链也在慢慢地开枝散叶,我们的知识体系会不断的庞大。第二节课课后小结,借助已有的知识链,我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先联系,融会贯通,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如图所示。
新的知识体系的再次建构,学生都非常欣喜,他们觉得这已经是一个整体、完善的知识体系了。这时候,在第三节课和第四节课的教学中,我再次利用已有的知识体系来提问,指出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有我们喜欢听到的声音和我们不喜欢听到的声音,还存在着动听的、令人愉悦的声音以及难听的、令人烦躁的声音,那么是不是我们还可以对声音进行分类呢?除此之外,我们人耳是不是能听到所有的声音呢?是否存在我们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呢?这样前面所建构的知识体系还能够再继续地开枝,继续的明细化,顺着这样的思路,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三节令人厌烦的噪声以及第四节人耳听不到的声音。而这两节的课后小结我只引导学生完成了当节课的知识链构建,而没有把它们归属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利用这种建构知识链的方式自己试图总结本章内容,建构一个更加完整、全面、系统的本章知识结构体系,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第一章声现象的所有内容,完善自我认知结构,使得自我认知结构综合化、整体化、系统化。
从学生自己建构的知识体系来看,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和掌握了利用建构主义来总结知识的方法,已经可以将所学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知识体系。而学生利用这个知识体系来分点、分层次复习非常的有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自主性。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采用建构主义观来进行课堂知识总结,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会将新知识、新概念、新规律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概念、规律联系起来并融会贯通,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去感知新知识、理解新知识,从而加强学生建构自我认知结构体系的意识,让学生学会在建构中学习,在总结中建构,将其原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进行意义建构,不断生成和完善新的知识体系,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钟永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田径教学;贯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前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来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灌输对象转变为知识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以往的传授灌输着向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促进者方向转变[2]。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开展,作为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之一的田径运动倍受冷落,并出现倒退现象,这显然与我国的体育教学的发展相违背。这就要求教师应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逐步形成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文以西南大学大一女生体育公选课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 文献资料法 专家访谈法
2.研究结果与讨论
2.1 我校公共体育田径课教学开展的状况
从表1 可以看出,有8.17%的学生选择田径项目;有69.93%的学生选择球类项目;有21.90%的学生选择其他项目。说明高校田径教学开展现状不容乐观。
表1西南大学公共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选修课田径课球类课其他课
选课人数8.1769.9321.90
注:每人一周参加一节体育课
2.2 高校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校对高校田径教学开展不重视,是制约高校田径运动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许多学校对田径教学采取了顺其自然的态度,即学生选则上,不选则不上,从而严重阻碍了田径教学的发展;其次,田径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是困扰田径教学的主要问题。另外,田径教师的教学态度不认真是影响田径教学的又一主要因素。调查得知,大部分田径教师不是专业教师,对田径的实质、内在价值无法完全理解,从而给田径课教学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制约了高校田径教学的开展。教学内容安排死板,将制约其发展。最后,高校田径教学课从内容到方法,一直没有新的变化,绝大多数高校还是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基础课还是选项课,都侧重以技术教学为主,练习内容单调,运动强度较大,缺乏趣味性和娱乐性。而评价标准方面,也一味地用“高度、远度、速度”来评价学生,忽视了学生的生心特点、兴趣爱好、个人能力等,从而使学生产生想上又讨厌上体育课的情绪[3]。
2.3 建构主义学习观与传统学习观对比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观与以往的传统的学习理论相比,突出表现出了四个方面的改变。
2.3.1 首先,它把培养学生灵活适应未来不确定情境的能力作为教学目的,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2.3.2 其次,它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知识是学生自己学会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3.3 再次,它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生动、逼真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下,容易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对知识进行重新构建。
2.3.4 最后,它把教学活动看作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同伴间的互动。通过互动协作学习,对话交流,最终达成共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理解,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2.4 建构主义学习观、教学观在田径教学中的贯彻
2.4.1 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
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观,在田径教学中,教师要从“演员”转变为“导演”。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以主动的、互动的方式建构、学习新知识,而不是把教师自己的看法及课本现有的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更要熟悉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善于设计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宏观的指导与具体的帮助。
2.4.2 设计好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讲授―――演示―――练习”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把空洞的、单向的学习变为富有刺激性的互动性学习。学生在个人经验和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在与教师和同学们的互动学习中去感受和体会,进而主动地去思考,从而建构起关于田径相关的知识结构。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策
3.1 从基础抓起,严抓田径教学
3.2 提高田径教师综合教学能力
3.3 合理安排高校田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
3.4 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和模式
3.4.1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1)支架式教学,是指“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7]。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即确定或给定概念有关属性,由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教师适时提示,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最后在教师的一般引导下,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2) 抛锚式教学教学要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即事件或问题被确定,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也就被确定了[8]。
(3) 随机进入教学随机进入教学: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即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和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多次进入不只是为了巩固一般的知识、技能而实施的简单重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和问题的侧重点,其结果是让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景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影响[J],福州师专学报,2001,21(6),57-60.
[2]黎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体育教学设计[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16(3),77-79.
[3]赵剑平.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N].经验交流,2007,15(9),62-63.
[4]李彩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3(2),78-79.
[5]吴翠珍.“建构学习”理论在形体教学中的尝试[J].体育科技,1999,20(3-4),104-105.
[6]赵连现,汤静.以建构主义教学观为指导,改进篮球教学[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8(4),62-64.
铁岭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699所、幼儿园929所,教职工3万人,学生33.5万人、在园幼儿6.5万人。近年来,我市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在2007—2010年首创开展了“教育年”活动,使铁岭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工作是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市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工作也经历了从小到大,逐步扩充,不断完善,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目前,我市中小学有图书馆(室)671所,藏书864万册,馆舍面积9.4万平,生均图书29册,电子图书20多万种,有专兼职图书管理员807名,有省级中小学图书馆示范校102所,涌现出了银州区实验小学、昌图县北山小学、西丰县东方红小学等一批图书馆工作先进校。此项工作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为促进铁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办馆理念、办馆条件和服务水平有了一个新的飞跃,特别是在规模小、起步低的基础条件下,逐步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我们的基本做法是:
一、明确目标,加大投入,全面推进中小学图书馆建设
(一)加强领导,合理规划。我局十分重视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工作,在“教育年”活动中,将此项工作纳入了义务教育“两类新三片”“普九”规划达标工程和基础设施规范建设工程,从政府整体规划的角度加快了发展步伐。多次召开了全市校长会议,研究制定图书馆中长期发展规划,并落实图书馆(室)建设和管理的目标。为了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我们坚持分层次推进、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协调发展的原则,下发了《分片推进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的方案》,以调兵山市、西丰县、开发区为第一片,铁岭县、银州区、清河区为第二片,开原市、昌图县为第三片,市直中学为第四片,确立了划片发展的模式。拔出专项经费给全市高中、初中、乡镇中心学校图书馆(室)配置电脑、打印机、阅读器、图书管理软件等设备,对不同类的学校提出图书馆各种用房的建设标准和图书资料的配备标准,对图书馆人员的数量、质量、专业水平、业务能力等也作了明确规定,有效促进了中小学图书馆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加大投入,优化馆藏。“教育年”活动开展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政策,努力从多方位、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图书馆运行经费的投入比例不低于学校事业费总量的2%,各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本着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优先实施人才培养以及特色专业的图书资料采购和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进一步改善了我市图书馆的基础设备和条件。一是全面实行了图书馆(室)计算机网络管理。我市把图书馆建设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从2007年开始每年拔出专项资金,为图书馆单机版管理的学校全部换成网络版管理。安装图书馆管理软件,配置了大量电子图书,实现了馆藏图书信息网上检索和借阅电子化;在图书馆附近设立报告厅,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实现了阅读、研讨、展示一体化。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把信息技术引入图书馆,使信息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二是强化了图书馆(室)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制定了《铁岭市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对各类学校的书库、阅览室、资料室、书架、报刊架、图书数量、期刊种类以及教师和学生的阅览坐位、安全设施、图书保护性设备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对图书馆舍建设也日益重视,积极采取措施,不同程度地改善了馆舍状况,不仅是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有一流的馆舍条件,在一些普通学校里,也拥有宽敞、明亮的图书馆(室),基础馆舍建设为图书馆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三是创新多种方式优化馆藏。“教育年”里我们每年都计划拔出80万元经费给全市学校购置图书,并利用“捐资助教工程”争取了社会支持和有偿公益性支持。在购置图书内容上,我们确定教育教学为重点、以学生为中心,变“应试型”藏书为“素质型”藏书,并改变图书供配办法,一方面通过省装备中心采购,另一方面与新华书店批销中心挂钩,还经常带领由学校组织的教研组人员和图书管理员直接到各省市大书店当面选购。学校在购书前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全校师生的意见,以保证所购图书的选用性、实用性,在“纳新”的同时,不断“吐故”,剔除废、残、损、滞书籍,优化馆藏。“教育年”活动期间我们为全市中小学添置了15万册电子图书,配置了电子管理平台,各学校根据自己的特色需要进行添加和删减,构建自己的文献信息资源库。建有电子阅览室的学校进行网上教育教学资源和国内外教育前沿信息的搜集、分类整序,扩充馆藏。现在有条件的学校正着手筹建多媒体数字化图书馆,实现知识资源的共享。四年的“教育年”活动期间,全市共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新建和改造图书馆(室)441个,新增图书馆专用室4万多平方米,为学校配置了图书架、阅览桌椅等设备3800多套,新增图书432万册,使学校图书馆基础设施改善、藏书量剧增、更新率和利用率明显提高。
(三)优化环境,强化功能。各学校按照《中小学图书馆(室)的建设标准》要求,不断强化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信息职能。在新建图书馆时,充分考虑师生使用的便利,紧靠教学区,图书馆外观造型除了与学校原有建筑风格对应外,强调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人文意蕴,使图书馆成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在旧馆改造中,各学校进行精心的设计,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对馆内各种功能配置和布局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做到科学实用、宽敞明亮、通透感强,桌椅高矮适中,书架期刊排列、放置要缩小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亲和力。提倡藏、借、阅一体化,根据读者的要求和习惯,按照知识主题组织书刊,体现对读者的理解、尊重和人文关怀。教师阅览室要求尽量增加文化娱乐休闲功能,努力营造出高品位、文化艺术氛围浓郁的、富有时代气息与学校特色的育人环境。
二、建立机制,强化管理,提高中小学图书馆管理水平
几年来,我们按照现代基础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规律的要求,理顺图书馆的管理体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业务工作规范,明确岗位职责。积极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严格标准,加强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
(一)明确职责,完善制度。结合我市的实际,我们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如图书馆的管理体制、工作人员岗位职责、教师资料室规则、学生阅览室规则、计算机自动化管理体制、电子阅览室规则等印发给学校。使图书馆工作有章可循,各室人员分工明确、职责清楚,并要求各校根据要求落实措施,查漏补缺,切实把图书馆工作抓深抓实。
(二)统一标准,加强评估。“教育年”期间,对全市统一使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类分图书,对图书条形码和借书证条形码作了统一编排,并要求学校统一时间、统一标准、统一行动,利用寒暑假组织力量,对图书馆进行重新整编。制定了《铁岭市中小学图书馆(室)评估标准》,列入政府的督导评估内容中,每年定期定项目评估,并且与学校等级考核相结合,促进了我市中小学图书馆(室)标准化、规范化。
(三)强化培训,优化队伍。各校根据办学规模、资源数量、服务项目配备了相应的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对图书馆工作的关键业务部门人员实行上岗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并不断对现有人员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加强和提高。
三、创新模式,立足服务,充分发挥图书资源使用效益
在图书馆建设工作中,使用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要想改变中小学图书馆边缘化的状态,就要对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地位、功能等做出新的定位。为此,我市立足为师生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积极引导师生多读、善思、会写、能行,使中小学图书馆(室)成为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重要场所和“第二课堂”,成为了学校信息化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成为了学校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的保障中心、导航中心、指导中心和整合中心。
(一)创新利用形式。从2007年“教育年”活动之初开始,我们就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清泉源头”读书活动,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的不同需求,配合各科教学大纲的要求,从有利于学生思想、知识、技能、个性等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确定了不同学科、不同读者群体的必读书目,引导学生完成在校期间的阅读计划,拓宽延伸课堂教学功能。各县(市)区和学校针对自身特点也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调兵山市开展了“图书漂流”活动;银州区开展了“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开原市和市直学校召开家长会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开展了师生同读、亲子阅读及读书演讲、征文活动等。我们还把图书馆建设放在一个更加开放的空间进行,班级里有图书角、专业图书架、期刊架,学校的走廊、大厅也设有师生阅读的桌椅。读书氛围的营造,为图书馆的充分利用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二)改善服务方式。新时期的图书馆工作,不仅是为读者查资料、找信息,更重要的是为资料、信息找需要的读者。在服务方式上,我们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图书馆实行全开架借阅,对教师全天候开放,对学生开放时间每周不低于25小时。工作人员要研究读者需要,调查读者阅读倾向,了解教师教学进度,编辑教学参考目录索引等,变读者上门的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设立新书专柜、馆藏文献专柜、工具书专柜、读书活动推荐用书专柜等,密切配合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认真做好文献复制、音像视听、电子阅览室等服务工作,做到了个性化服务与广泛的有机结合。
为落实市推进课程改革和加强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强化管理监督和引领指导,加强和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完善教学常规中各个教学环节,提升我区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经研究,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加强我区教学质量管理,落实教学常规的基本要求,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使教学质量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有效提高,力争全区教育均衡发展、和谐发展。
二、工作范畴
视导的主要范畴主要包括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情况,教学基本环节的落实情况,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经验和突出亮点,以及影响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三、主要职责
1、完成对被视导学校的教学组织管理、流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现状的调研和分析,形成教学管理工作诊断意见。
2、通过对被视导学校的主干学科课堂教学基本环节的调查分析,对学科教学及教师工作提出分析建议。
3、综合被视导学校的教学工作管理与课堂教学的情况分析,形成被视导学校的教学工作视导报告,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向学校反馈视导意见,并向区教育局报告。
4、对被视导学校进行跟踪调研,推动学校落实教学工作的改进措施,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提出进一步工作建议。
5、定期向区教育局局长办公会议作综合情况分析汇报。
四、工作方式
以先集中、后巡回的方式开展视导。通过听课、评课,查阅备课笔记、作业批改、补缺补差措施,参与教研活动个别访谈、开座谈会等,了解教师的学科教学情况;通过了解被视导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及实施、教学管理制度的制订及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等情况,对学校教学工作管理情况作出分析与判断,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对视导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并写出视导报告。
视导工作先在初中学校(含一贯制学校)试行,视情况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方案后逐步在小学和高中推开。
五、其他事项
1、组织机构:建立区中小学教学视导工作小组,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视导工作的组织、实施与管理。
关键词:实践;教学管理;中小学;学生发展
目前,就黑龙江省来看(以下简称“我省”)普通中小学校建设及结构布局调整已告一段落,初中标准化建设工作和小学素质教育探索工作正稳步推进。中小学校的硬件建设普遍得到较大改善,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校的作重点普遍由外延发展转变到规范学校管理、促进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上。此外,很多中小学校正在积极探索教学管理的改革以促进课程及教学的改革。在课堂教学管理,学生评价管理,教师教学评价管理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有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引进了以“学案导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杜郎口”模式和“洋思”模式等,学生评价制度采用各种类型的学分制,采用发展性评价方式,有的中小学引进了专业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教师教学评价制度也有了成形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加强了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管理,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等。但如从实践哲学视角审视,中小学每天都在做的教学管理工作,就会发现,在新课程背景下对中小学教学管理的研究还显薄弱,对教学管理经验梳理、提升和推广还有待增强。
1中小学教学管理有待加强的方面
笔者实地调研了我省城市、乡村8所中小学,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听课等形式,大致归纳了中小学在教学管理上尚需加强、提高的方面。一是教师“失趣”与学生“失序”现象并存当我们走进中小学课堂,我们仍然会看到,总是有一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和老师之外,表现出明显的无趣和厌学情绪,甚至有学生对老师的管理产生直接抵触和对抗。通过走访和调查问卷,也总是会听到许多老师的抱怨现在的学生真的是越来越难教了,为他们付出了这么多,可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的学生不愿学习,教学效果仍然好不起来。从与基层教师、管理人员的探讨来看。大家普遍认为,教师要的是教学“序”,而学生要的是“趣”,课堂教学的“失序”是教师教学秩序与学生学习秩序之间错位所致,而教师所要求的“序”主要依赖于学生的“趣”,学生的“趣”却又来源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智慧与教学艺术.追究其“病根”应该在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有效的教学管理必然要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教学管理有效性的核心体现也应该在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是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专业成长的意识和能力仍有待加强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一些中小学教师在课改的大潮中勇于试水,努力学习、积极探索、不断实践,提升了个人教育教学能力,实现了个人的专业发展。然而,我们也发现,社会对中小学教师职业的过高期望,较低的福利待遇及长期过重的身心负担也导致教师职业能效感明显降低,较为普遍地产生了职业倦怠。再加上目前事业单位用人体制改革及教师聘用制并未全面铺开,教师职业相对而言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虽然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及各中小学校越来越重视教师继续培训工作,越来越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但仍然有相当数量的老师一直处于“被推着走”的状态,缺乏自主发展、专业成长的意识和能力。
2提升中小学教学管理要重点处理好两个问题
一是教学管理的有效性与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学管理的有效性,目标指向学校教学质量,这儿所提的教学质量在相当程度上指向的是学生考试成绩、中高考升学率。然而这并不代表中小学校要提升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就是狠抓应试教育,唯分数、唯升学率,与素质教育背道而弛。相反,通过提升教学管理的有效性来提升教学质量,其管理的着力点应该在于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精细化管理与智慧管理,其中含有应试的要素及目标,但更多体现出的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科学而理性的应试,是基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基础之上的应试,是以学生获得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为手段、途径和最终目标的应试,这个最终目标在相当程度上能够外显为学生优异的考试成绩及学校较高的升学率。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教学管理有效性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避免把教学管理的有效性与素质教育隔裂开来。二是教学管理的有效性与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学管理的有效性能够体现并作用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然而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教师的专业化进行再次阐述,那就是教师的专业化绝非只指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和能力水平,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智慧、人格魅力、价值取向、人生态度包括对学生的态度和采取的教学方式都是学校最重要和最宝贵的教育素材和资源,这才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之于学校、之于学生最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如果学校领导缺乏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正确认识,就可能导致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仅仅停留在对老师教学业务的要求上,而忽略了对其专业信念、履职能力、高尚道德情操的引导、培养、评价、反馈,从而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被异化为单纯地以学生考试成绩或单纯地以教师业务素质水平论。那么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只是残缺和不完整的,其对学生、对学校发挥的影响也是不完整和不深刻的。
3提升中小学教学管理的对策研究
3.1加强中小学校教学思想的管理——提升中小学教学管理的基础
本文提出的加强中小学教学思想管理,应该是学校教育思想管理的核心内容,教学思想管理的责任人和实施者是校长,这里所说的教学思想管理更多地表现为校长通过各项措施与手段,不断加强对全校师生的思想引领、理念塑造、文化与意识的建构,凝炼出为全校师生所认同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和文化导向。具体可表现在:一是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综合育人观;二是要不断践行以人为本,合作共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队伍建设理念;三是要具备构建以校为本、自主反思、合作共享、整体提升、凸现特色的校本教研文化的文化建构意识。
3.2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提升中小学教学管理的关键
一是要构建立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组织制度上实现对教学质量的全面管理。明确责任目标。校长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教学校长是教学质量的直接责任人。学校应成立由校长室、教导处、政教处、学科骨干教师及家长代表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小组。通过听课、检查教案、作业批改、查阅学科检测评价结果、考查部分学生等方式进行质量监控。构建学生信息反馈网。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学生问卷调查、学校校园网平台等方式收集学生对学科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教师,并督促整改落实。二是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实现对教学过程与效果的全面监测管理。为实现对教学全程、全面监控,把教学工作分解为教学过程监控及教学效果测评二个方面,注重教师教学过程的规范管理。教学过程性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小组依据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对教师备、教、改、考、辅、评等教学过程进行评估,主要依据教师教学常规检测记载及学生评价反馈结果,关键测评点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表现出来的精、气、神,重点测评要素包括教师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性、实效性,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有度,教师对学习习惯、方法与能力的培养等。
3.3构建校本教研文化——提升中小学教学管理的内驱力
“校本教研”即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科研工作于一体的集体性教师活动,是基于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当前,更多的教育人士开始认识到,校本教研工作开始由技术取向到文化取向的转变,实现教研文化的重建,是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重要使命,也是加速教师专业发展,进而实现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关键。”校本教研文化建设可以定为位一句话制度保障,校际互动、平等对话、有效研讨。校本教研文化可以简单概况为,制度文化、学习文化、研究文化、反思文化等。
作者:邓琳 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陈胜兵,刘鹂.主体解放追求对我国课程改革的一种文化诠释[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08):56~58.
[2]阮成武.走向共生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关系的重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02):93~97.
【关键词】教师队伍课程体系课程评价
引言
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更是素质教育的摇篮。现代中小学教学管理的主要构建应体现三个方面,即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评价的实施,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进入深入的探讨。
1.提高师资力量
我国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这便要求教师师资队伍必须拥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健全的人格品质[1]。我国由于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一直都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分析研究,也没有针对性的对教师进行培养和锻炼,从而导致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普遍较低,知识结构和自律意识存在明显不足和缺陷,为了避免这些问题进一步的恶化,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队的建设伍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长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1.1提升教师专业内涵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在专业情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这三个方面应该具有专业表现。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和积极健康的教师个性,宽厚的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性较强的教育学科知识,娴熟的教育技能技巧和优秀的教学能力体现。
1.2把握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从教师培养的机制上就要体现出层次性,构建动态的评价机制,要督促和引导教师[2]。每一个教师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必须将眼光放长远,面向全体,着眼于每一个个体的发展和完善。同时还必须完善教师的情感培养和专业技能的强化,要求教师队伍全面房展,这是我国今后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侧重点。
1.3规范教师继续教育
国际上通行的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方法是提升教师的学历水平。教师应当在接受继续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自身专业情感和专业技能的晋升。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提高。教育教学的根本是重效果而不重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针对性和时效性。
1.4重视教师意识能力
强化教师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培养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中小学教育机制不健全,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差的缺陷。
2.提高课程体系
我国大部分的学校都受到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影响,大部分的中小学在课程体系上表现出严重的依赖性和从属感。在教学管理中,科学合理地构建课程体系可以扩大中小学办学的自。
2.1学生教育以人为本
教育以人为本。学生始终是教育教学当中的最终接收者和受益者,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在构建课程的体系中必须把学生的培养作为重点来进行。
2.2创建特色地方课程
除了在学校里接受国家法律法规限定的法定课程之外,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也应当结合当地形式,开展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地方课程[3]。地方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更好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健全人格。
2.3着力突显学校特色
学校特色的主要体现在依据可控制的课程资源而进行二次开发的课程,这也是衡量学校办学理念、教学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这种特色课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意识。各个中小学应当建立校本课程评价机制,从科学性、可行性、目标性等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评判和完善。
3.提高课程评价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程评价工作都存在重视不足、针对性不强、过分强调甄别、过度关注结果、过于注重教学形式而淡化教学内容、过度重视专家意见等等明显的弊端,从而轻视了学生在课堂感知以及对教师认同度的评价。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管理,教师教学质量,必须通过认真学习和讨论,使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明确课程评价的目的;建立合格课程、优秀课程、精品课程三级课程评价系统,合格课程为基本要求,优秀课程为较高要求,精品课程为最高要求;从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条件、教学反馈等五个方面进行三级评价,分别与三级课程相对应;评价过程分位申请、评审、公示、整改四个阶段,使课程评价公平公开公正;依靠制度,规范评价机制。只有通过课程评价机制,才能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实施质量、进而逐步成为各个专业教研组和全体教师的自觉行动。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学的教学管理模式仍然存在不少弊病,距离全面实现素质教育还有很大的差距,必须从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评价实施这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只有这样,中小学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正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2(05):65-68.
一、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新时期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要求,以及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现实背景。以骨干教师的执教能力、专业引领能力为突破口。关注教育的热点问题,如教育的有效性问题、后进生问题、教材瘦身问题等。整体设计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工作,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实效,提高培训质量。
二、培养目标:
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目标:“领雁工程”旨在培养一批我市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领头雁”,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的骨干作用,引领本校乃至区域内农村中小学校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着力提高农村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校本培训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努力使他们成为农村中小学校推进“轻负担、高质量”教学改革的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三、培训对象:
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主要对象为农村中小学教务主任、教研(备课)组长,以及其他在日常学校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能起到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的教师人群。具体安排:
*年:培养29名小学语文学科,28名初中语文学科骨干教师;
2009年:培养中小学音乐、中小学体育、中小学美术学科、共100名,培养40名初中、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农村骨干教师;
2010年:培养30名小学数学学科的农村小学骨干教师、28名初中数学学科骨干教师;培养28名初中科学学科、28名初中思品学科的农村中学骨干教师,
四、培训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师培训的新方法是开展这次“领雁工程”培训的基本原则。
1.在选拔制度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各级骨干培训对象选拔坚持自愿申报、择优推荐原则,做到条件公开、程序透明、结果公示。名额分配兼顾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科、学段的需要,适当向没有参加过各级骨干培训的农村学校和薄弱、紧缺学科倾斜。
2.在培训组织模式上,变“相马”为“赛马”。让学员之间既开展互相学习、合作研讨,又进行相互竞争,比学赶超。
3.在培训方式上突出实践性。市级骨干培训时间为集中脱产培训2个月,培训时间分配上理论和实践教育活动各占1/2。
五、培训内容
*
4
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应用是信息社会的基本技能,把现代技术引入农村课堂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
六、培训时间与形式
(一)培训时间:
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脱产培训时间为二个月。分两次集中培训完成,共计360学时。
第一次,由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进行集中理论培训、专家点拨、指导,时间为一个月;
第二次,以3人小组为单位与导师进行师徒结对,全程跟随导师进课堂,通过听导师课、上研究课、读教育书籍等方式进行实践教育教学活动,时间为一个月。培训期间做到全程跟踪管理,以确保培训质量。
(二)培训形式:
通过分学科组班培训的方式,每班配备专职组班教师开展培训活动。组班教师负责班级的组织管理工作。在培训过程中,具体可运用下列形式:
1.教学诊断。对每位学员的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背景性知识)、专业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教学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校本培训能力等)与专业道德进行多种形式的诊断,包括问卷调查、书面前测、案例分析和课堂观察等形式。
2.采取导师制。即为每个学员安排一位导师,导师由培训基地的资深教师或特级教师、省市级教坛新秀、省市级学科带头人担任,主要负责教师的专业规划、阅读指导与教科研;根据学员特点和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培训期间对学员进行教学示范,并实行全程指导,帮助学员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能力与教学管理能力。
3.案例教学。通过撰写优秀教学案例与教学病例,尤其是视频教学案例的运用,把非结构化的知识通过情境展示,在多元视角的研讨中,在观点的碰撞中提升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精要的理论诠释与贴切的案例剖析有机结合起来。
4.教学观摩与实践。观摩是教师们最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通过观摩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学员们不仅可以内化许多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同时,从特级教师的课堂生成中领会教学智慧;教学实践活动,尤其是同课异构的学员备课、磨课、上课、评课等活动,提升了教师的执教能力。
5.读书沙龙。阅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导师依据教师不同的阅读阶段与水平,开设相应的书单,并指导学员写一定字数的读书笔记,同时定期举行读书沙龙,沙龙应推选主持人,活动由学员自主策划。
6.教育论坛。论坛是就某一个话题,提出不同观点的论述,通过陈述支持与反对的观点,并展开辩论以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论点,针锋相对的观点陈述过程,是教师训练逻辑思维力与即兴演讲能力的有效方式。
7.体验式活动。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需要知、情、意、行的整合,因此,教师参与各种体验活动,是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体验活动还可用于教师不良心理的疏导等培训内容。
六、培训考核与评价
培训考核与评价针对三大主体展开:培训机构、培训导师、参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