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职教育的优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体系;高职;比较优势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贯彻落实“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的具体体现,是加快地区发展,实施富民强省、富民强县、富民强镇和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既是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劳动力的需求,构建农村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培育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农民。
高职教育横跨高教和职教两大系统,它既是实现高教大众化的主要力量,又是职教的中坚力量,居于职教的高级层次。不仅在新农村建设中占有地位,而且高职院校在农民职业教育的培训方面能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在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一、相比基础教育,高职院校提供的是农民急为所需的职业技术教育。基础教育对提高农民基本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基石”阶段。但是农民享受了九年义务教育甚至再加上三年高中教育,并不能使之具备直接服务于工业和农业的生产技能,而现在每年新增的1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主要是在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结束后,中断继续教育的年轻学生,这1000万新劳动力的转移成为整个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程的“当务之急”。这部分劳动力要想成为“有用的”“可直接转移的”劳动力,接受进一步的职业教育成为必需。当然我们可以通过在基础教育中加入职业教育内容,而使其不完全游离“职业”教育之外,但是,不可否认这种职业教育不仅是初级的,而且很可能在整个繁重的基础教育阶段被“隐性吞噬”;这种初级的、不完全的职业教育,远不能满足现代劳动力就业的需要,他们只可能在社会进一步发展中被迅速淘汰。所以,基础教育的职业发展方向在于接受系统的职业技术教育,在职业院校中接受完整的职业培训。
二 相比成人教育,高职院校更能主动适应市场需要,确保培训质量。成人教育是新农民培训的主体,具备成本小、覆盖面广的特点,但是成人教育受到师资力量和办学资源的制约,在农民教育培训中仅能提供短期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的培训。而就目前中国成人教育的办学现状来看,由其担当培训农民的大任,实在有点勉为其难,只能被动地对教育对象的培训需求做出反应。而高职教育不仅因其办学资源雄厚、办学经验丰富,能够确保培训质量,并且通过“定单培养”等方式,主动适应市场人才需求。
三 相比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院校的覆盖面更广,培养的人才更切合农村所需。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别是农业高等院校能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提供科技支持、高层次人才支持的战略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一方面,普通高校同样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大多数普高毕业的大学生不愿回农村创业。即使他们受就业所迫,暂时回农,也是一批“养不起、留不住”的人才。况且普高毕业的大学生难就业的主要原因在于职业技能的缺乏,不能填补进市场上技术人才供应不足的空档。另一方面,普通高校采取的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人才输出极为有限,普通高等院校大多集中在中心城市,难以辐射到广大农村。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目前各个地级市都至少有一所规模完整的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院校也有遍布城镇的发展趋势,与广大农村是近距离的接触;随着高职院校向“社区学院”模式的趋势发展,其学生不仅是来源于城乡而且是明确服务于城乡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期望较普高大学生小,培养成本也低,而且拥有一技之长,是广大农村“用得起,留得住”的一批人才。
四 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相比中等职业学校,高职院校更具吸引力。一是随着职业学校的大量合并和升格,原来优秀的中专就是现在高职院校的主体,留下来的中专相对而言缺乏市场竞争力。而且中专面临全盘萎缩的局面,其办学质量难以提高。二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公信力下降,对大量初中生和高中生回流农村这部分人没有吸引力。而高职院校既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大学”,又能提供他们急需的技术,这种吸引力是明显的。如果开放高职院校接受农民的培训,必然能提高老百姓接受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三是高职院校是目前职业资格培训的权威力量,在“绿色证书”培训中能充分担当起大任来。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经验丰富、质量高、受到劳动市场的充分肯定。一方面,能保证职业培训的质量,培育出城市和农村真正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和支持。
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高职教育要在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中体现其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必须在这两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是高职院校要转变“重工轻农”的办学方针,主动面向广大农村办学。目前高职院校面向农村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学校办学和学生就业“都市主义”观念根深蒂固,二是涉农专业全面萎缩,教育资源大量闲置;三是教育费用偏高,农民入学门槛过高等。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将办学方针向农村倾斜:第一,充分认识到农村的市场潜力也是巨大的,必须转变“都市主义”的一统局面,把握好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机遇,第二,加强职业教育宣传,引领政府、社会和私人资本的三方投入,充实办学经费,降低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费用;第三,逐步恢复和优化涉农专业,提高办学质量,保证涉农人才培养的有用性。
自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Cincinnati University)的赫尔曼・施奈德(Heman Shneider)实施了一项”工学交替”的教育计划,成为合作教育模式诞生的标志以来,就合作教育的概念,学术界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有些学者和机构从合作教育对教育对象的效能出发进行定义,如Weston(1985)提到:“合作教学计划是向学生提供如何将课堂学习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方法。” 2001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的解释为:“合作教育就是把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雇主效力而获取报酬的实际工作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提高分析与思考能力。”而另一些定义则更多地关注合作教育的过程和形态,如Poter(1982)的定义指出:“合作教育是学生理论知识与职业兴趣通过生产实践经历有机结合的过程。” 1946年由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中也强调:它是一个理论学习与实践经历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虽然概念表述的角度不同,但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合作教育可以概括为: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社会等多种不同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培养过程之中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中更能理论联系实际。
模式的特点
办学理念的开放性
开放式教育是合作教育的基本理念,它是一种学校与社会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改变了传统学校教育自我封闭和单纯在校园培养人才的“校本位”单一格局,将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向社会和市场延伸。
办学过程的社会参与性
合作教育强调整个办学过程的社会参与性。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社会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通过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优势资源,达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目的。
人才培养的应用性
合作教育模式的核心价值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性人才。通过合作教育模式让学生能在学校和工作两个环境的组合中更多地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因此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它的教育功能更贴近社会需求。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核心价值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强调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具有技术操作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因此,其专业教学内容是按照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职业教育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上岗的实践训练;职业教育注重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无论在办学方针和方向上,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设计,师资建设培养上,还是在教学实验设备和生产实习场所的建设上都非常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以满足市场需要,培养企业真正所需要人才为宗旨。
必然性与必要性
行业特性决定了合作教育的必然性
加强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和手段创新对高职旅游教育的发展有着特殊意义,这是由旅游行业特性决定的。一方面,旅游业是发展迅速的行业,市场变化和产品更新快、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不断创新、新技术应用层出不穷,这一背景使高职旅游教育面临着一个重要命题是:培养的人才如何能跟得上市场变化的形势,如何能保证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吻合。另一方面,旅游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者已成为旅游企业体现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而劳动者的能力和素质是通过特殊的职业岗位(群)的技术内涵来衡量的。显然,培养这些实践能力与复合能力单纯通过学校的课堂教育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对于以定位于培养旅游企业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高职旅游教育来说,合作教育模式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能力培养供求关系脱节的现状决定了合作教育的必要性
在传统课堂上,因缺少真实的情境训练,学生的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工作)技能的强化受到许多制约。而在合作教育环境下,学生不仅获得了发展个人技能的机会,也学习如何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有助学生调整个人工作期望值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以适应新的组织环境,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积极规划事业前景,并在实践中学习塑造良好的职业人格。Wilson(1974)调查显示,经过合作教育过程,学生们普遍认为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和社会竞争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然而,从国内的一项实际调查中发现,我国目前高职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脱节的现象严重。因此,通过合作教育建立人才供求双方适配一致的有效机制对高职旅游教育发展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
创新途径
依托企业集团,整合社会资源
旅游行业中的强势旅游集团和旅游企业一般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一流的设施设备,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先进的企业文化,依托这些企业能使高职旅游教育办出鲜明的特色。同时,由于许多旅游企业近年来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十分迅速,人力资源紧缺成了制约发展的“瓶颈”,单靠自主培养远远无法满足需要。与院校合作在实践人才培养战略中能为企业及时输送专业人才,并使企业人员能获得更为系统的培训提高。一方面促进校企共同参与制定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了学校为企业输送更有用、更适用、更了解企业文化的新生力量,另一方面,也使高职院校获得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和专业发展。
双向互动发展,建立长效机制
合作教育是建立在旅游企业和旅游院校发展的共同远景基础上的,这种合作方式应该是双向互动的。就企业而言,对教育和培训的投资是长线投资,其投资收益潜移默化地体现在企业科学的经营理念、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对外形象、一流的管理品质和高素质的员工群体等方面,是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它不能等同于投资经济项目所获取的短期投资回报。企业应着眼未来,长远规划;就院校而言,一项针对企业的教育计划不是短期的速成培训班,而是围绕着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的系统工程。
积极引才引智,共同设计培养方案
[关键词]高职教育 区域经济 教育功能优化
[作者简介]纪慧蓉(1980- ),女,江苏泰州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程分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江苏 南京 21113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011-03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已成为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和现实问题,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相对匮乏,从而导致实用技术型人才资源供给相对不足,进而制约了我国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经济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暴露出如下问题:一是实用技术人才相对匮乏,一线技术工人的整体素质相对偏低,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短缺情况较为严重。区域产业中的低端人才富余而高端人才匮乏的劳动力结构,影响了新技术成果在区域产业企业中的推广应用。二是地方政府在短期政绩的压力下,对高职教育的投资力度不足,使得高职院校更新教学设施、设备的时间延长,影响了高职院校将新技术、新知识引入高职教育体系的进程,导致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所需的高技术人才严重匮乏。高职教育低投资的现状,使企业招聘的技术工人难以适应产业技术升级的要求,从而影响了整个区域经济体的产业技术升级进程,导致区域经济发展被长期禁锢在高耗能与低产出率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中。脱离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升级的教育功能定位,使得我国高职教育体系成为阻碍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短板,抑制了区域经济的活力。高职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当前我国产业升级的宏观经济环境,重新定位高职教育功能,并有效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二、支撑区域经济产业升级的高职教育功能解析
(一)优化高职人才结构功能,缓解区域产业升级的人才缺口
高职院校应当以服务区域产业升级为目标来重构其功能定位,将核心教学资源投放于产业升级所需的紧缺型专业人才培养上。
1.高职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之根源在于高职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高职教育系统为我国实体产业培育了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被置于更突出的位置。当前我国正处于粗放式工业化发展阶段向集约化后工业发展阶段升级的历史关键期,在人才供给总量平衡的基础上,高技能型人才短缺。高职人才供给出现结构化矛盾的根源在于高职院校管理层和决策层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决策失误,为此,高职院校应当从传统的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意志为导向的教育决策模式向以区域经济产业升级所需人才为导向的教育资源投放决策模式转变。激发高职院校教育资源投放决策新模式的内在活力,既有助于提高高职教育系统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也有助于将大量接受良好高职教育的高技能人才输送到企业,迅速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的平均素质和企业的整体劳动生产效率,最终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2.高职院校应优化人才供给结构,推动区域产业劳动力结构的优化,为区域产业的持续性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支持。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区域社会生产力发展呈现波浪式升级态势。当前社会化大分工体系的劳动分工类型趋于细致,各类新型岗位和职业随之产生,墨守成规的传统专业设置体系难以适应社会化大分工体系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应当以培养服务区域经济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设置新专业的方式,确保新专业与本区域的产业结构之间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高职院校可立足“校企合作”平台,实现专业建设的工学一体化,使得人才供给与区域产业经济的人才需求保持一致。
(二)优化高职技术供给功能,增强区域经济的技术升级动力
1.高职院校可增强技术供给功能,推动我国区域经济产业向全球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在以全球化、信息化为核心特征的第三次技术浪潮的推动下,世界经济的运行态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对高职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具体而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当根据新的产业发展方向来适当进行调整,并针对新兴职业来设置新专业,以有效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域经济运行态势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全球范围内劳动与资本流动速率的加快,并促进传统农业与工业部门生成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高职院校应当适应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培养需要,设置新专业门类,逐步取代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新知识经济的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了专业创新空间,对此,高职教育应加强科研实力,通过增强自身的技术供给能力来适应全球化与信息化革新对人才的新需求。
2.高职教育应增强技术供给能力,为我国宏观社会与经济转型提供实用技术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社会与经济的迅速发展是以过度耗费不可再生资源和利用廉价劳动力为代价的。随着不可再生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供给的日渐枯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问题日益凸显。为克服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弊端,教育界有必要将传统的精英型高教模式转变为面向大众的社会化高职教育模式,并以就业为导向来重构高职院校的学科体系和专业设置结构,从而普遍提高普通工人的技术水平,为我国区域产业技术的全面升级奠定基础。为适应传统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向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的转型,高职教育应加强实训设备投资,并通过开拓产学合作新路径的方式将企业新型设备和技术引入实践教学,为提升人才培养的技术含量提供技术保障。
(三)优化高职教育创新功能,强化区域产业的可持续升级能力
1.高职院校应强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并激励学生积极创新,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党和国家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目的,在于彻底改变依靠资源发展经济的依附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而依靠科技创新来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区域经济之间的竞争实质是各地区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之间的竞争。高职教育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和技能的重要渠道,主要通过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促进各种先进技术在企业生产中的运用,加快先进技术在生产力方面的转化。高职教育不仅应当承担继承、传播现有科学技术知识的功能,还应当担负起启发创意思想、激励创新活动的功能。作为国家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应将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纳入其工作中心,通过变革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形式来培养创新型人才。
2.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创新型教育制度的建设。高职院校要深入研究当前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存在的问题,将教育制度创新的工作重心放在对既有职教体系和制度的修补、完善上。立法机关应当积极借鉴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着力推动与我国职教事业相适应的本土化职业教育法规体系,为职教制度体系的创新奠定法律基础。高职院校还应当重视与先进职教法规相配套的制度体系建设,形成“以职教服务为本,以学生就业为纲”的职教制度生态体系。高职教育创新型制度建设工作要结合省情、县情来推进,确保高职教育制度的制定过程科学化、制度执行规范化、制度运行高效化。高职院校应在制度的落实环节积极创新工作方法,以高效的制度实践来保障制度的价值实现,这要求高职教育制度的执行者善于协调组织间的冲突问题,积极化解组织内各利益团体的矛盾,实现监督制度、激励制度和惩处制度的“三位一体”。
三、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优化策略探析
(一)重塑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促进区域产业的持续升级
1.重塑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强化协同办学理念。高职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相衔接的桥梁,应当回归到依托企事业单位来开展基于生产实践的务实教育的道路,并吸纳热心职教事业的私人资本参与职教事业。这要求高职院校积极寻找企事业合作伙伴,依靠企业的生产设施与设备来开展实训教学,并基于企业的技术与操作规范准则来制订教学方案;企业则应根据生产状况来有序安排高职学生参与生产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应当以服务区域经济的理念来探索校企合作的新路径,建构坚实的合作平台,为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培养职业岗位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献计献策。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重点体现教育合作、育人合作及就业合作等方面,通过系统设计校企合作型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各层次合作组织相互交融,从而实现校企合作的互惠共赢。
2.高职教育应确立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开放式终身教育理念。终身教育体系要求高职教育体系打破体制壁垒和学制约束,建构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和支持产业结构升级的开放式高职教育体系,以灵活务实的学制安排来服务于区域产业升级。终身教育要求高职教育体系面向区域经济内企事业单位开放其投资与建设资质,以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支持人们对终身教育的诉求。开放的高职教育体系设计应能满足具体工作对学生技能的要求,使学生广泛地适应其生活和职业转换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个体和各经济主体提供服务,保障各主体的利益。开放的高职教育体系不仅应当包含社会个体与组织对高职教育经济领域的教学要求,还应当包含对环境保护、生活体验、精神追求等文化领域的教学要求,为学生提供安静祥和的心灵港湾,为其积极进取的行动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灵活的高职教育体系则要求高职院校应当针对区域经济特点来改革现有的高职教育体系,以提高高职教育体系适应不断变化的区域经济环境的能力。
(二)以产业技术演进为导向来变革高职教学方法与技术,促进区域经济产业升级
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着知识更迭速度加快的挑战,这要求高职教育采取有力措施迅速变革既有的系统结构及功能,对高职学科体系、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教法进行重新定位,以适应新的高职教育外部环境的要求。
1.高职院校应当探索以项目型职业教育替代专业型职业教育的职教模式升级路径,以有效保障高职教育的教学进程与产业技术演化进程的步调一致。现代工程技术的复杂性使得传统单一化、专业型的职业教育模式难以适应新时期产业技术快速升级的需求,为此,高职教育部门可以探索项目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强化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项目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高职院校以项目为载体,运用工学一体化方式,将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技术知识型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结合起来。基于项目载体来安排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可以使高职学生在不同阶段掌握所学专业领域的综合知识,并提高自己综合、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高职院校可引入教学新方法以消弭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系统间的技术代差。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推动教学方法变革,以切实满足区域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人才培养成果的新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现代化建设,必须服务于区域特色产业,根据本地区主导产业和主流企业的发展需要来设置和调整相关专业内容。高职院校应当在深入调研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办学理念和生源特征,形成特色化的高职教育教学新方法。考虑到我国区域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技术研发领域的创新速度和技术应用领域的更迭速度较快,以课程为教学活动建设单位的传统教育教学变革节奏已不适应新技术的变革节奏,为此,高职教育应主动担当并构架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的应用型课程,培养一批能够为高新技术服务的人才,有力促进地方经济转型的进程。我国高职教育系统应当强力推进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教学模式在各地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中的落实。MES教学模式对传统课程的教学结构进行细分化改造,形成以知识为中心、以素质培养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新模式,打破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严格界限,建立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联系的系列教学单元,并在内容设计上为学生未来接受终身教育提供知识接口,从而有效提升高职教育系统的教学效能。高职院校亦可综合比较诸如CDIO模式、CBE模式等教育模式对本土职教活动的适应性,从中选择适合本地产业发展特点的有效的高职教学模式。
(三)利用政企力量来引导高职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产业升级
高职教育系统需要重新定位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和产业界的关系,充分激活高职院校的内在社会经济功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
1.高职教育系统应当优化政府与高职院校的关系。传统行政管理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接受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后者对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起决定作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其对高职教育的宏观调控能力,通过制定高职教育事业远景规划,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指导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活动。政府主管部门要联合制定区域教育人才培养规划,建立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区域教育目标,努力实现区域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动态平衡。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建立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和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制度,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及时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2.教育主管部门可通过制度激励措施来鼓励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展开产学合作活动,并对与高职院校进行产学合作的行业企业提供财政与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应当认识到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显性和隐性促进作用。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展开产学合作的隐性促进作用体现在高职教育活动具有显著的外部效应,高职教育价值将通过金融资金和资源循环系统惠及到区域经济体内的各领域。
3.高职教育系统应当推进多元化教育投资体系改革,充分激活市场机制的活力,广泛吸纳热衷于教育事业的社会闲散资金。高职教育系统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建设可吸纳社会组织的闲置设施与设备来投入高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有效提升社会各界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高职院校的多元化投资改革可将高职后勤等职教配套服务设施的社会化改革作为试点,并按投资额比例分配收益的原则来吸纳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等后勤服务设施。高职教育系统建立市场导向的办学模式,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及教学方法上充分考虑人才需求方的切实需求,从而实现高职教育产业各个投资方的收益最优化。
(四)借力国际合作机制来促进高职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产业升级
1.高职院校应秉承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与国际组织展开高职教育合作。我国高职教育的封闭式办学理念根深蒂固,缺乏与各类国际组织展开职业技术教育合作的内在动力。当前世界各国高职院校逐渐重视国际高职教师交流,并采取措施积极推动以国际化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以培养国际型人才,进而提升区域经济整体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欧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分别启动“伊拉斯谟计划”和“苏格拉底计划”,试图通过在欧盟体内进行跨国高职教育交流来促使欧盟统一的技术型人才市场的形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制定职业教育战略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并获得世界多所高职院校的普遍支持。获取类似国际性组织对高职教育活动的支持,对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至关重要。国际组织是全球化时代世界精英的汇聚节点,它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知。与国际化组织携手展开高职教育领域的合作,可以使我国的高职院校把握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获取来自国际组织的支持,贯彻和执行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2.高职院校可与发达国家的高职院校之间建立高职院校战略联盟关系,以高职教育事业的国际化合作为平台来促进区域经济间的跨国交流与合作。与核心院校对各成员院校进行产权控制的职教集团模式不同,高职战略联盟内部成员间并无产权控制要求,且成员间以资源整合为纽带来形成高职战略联盟的凝聚力。高职院校国际战略联盟关系是各国高职院校通过资源共享与优势集中的方式来实现各国高职事业的共同战略利益,进而提升高职院校在全球化人才市场中的可持续竞争能力。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系统在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上积累了丰富的职业教育理论与实操经验,这些理论与经验是发达国家高职院校的核心能力所在,难以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轻易获得。我国职业院校应当与发达国家的高职院校展开战略层面的专业化合作,通过长期交流与深层次互动的方式认识并学习发达国家高职院校的核心能力。基于高职院校间的国际化战略联盟关系,我国的高职院校可以深刻认识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体制特征、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的要义,切实掌握西方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体系中的隐性知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高职教育体系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从而切实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关键词:高职 质量游戏 实验 可持续发展
The practice and experiment of "Quality Game" in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ing
Jiali Zhu
(Dong Guan Polytechnic, Dongguan 52300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and school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 a new teaching method should be applied in the class. Used by "Quality Game", there are three stages ---- "habit", "combined motions", "imitation" respectively. By analyzing the experiments and discussing the results initiatively, the students intend to understand the factors especially human elements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n qualit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quality management in supply chain. Generally, the method applied tries to enhance teaching standard and improve teaching effects to make the lesson more vivid.
【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 Quality game, Experiment, Continuous improvement
1. 高职教育特点分析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高等院校能培养出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同时能胜任一线岗位的技能型人才,这样的人才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谋而合,这给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平稳、持续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高职院校办学往往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由于每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行业优势不相同、产能特色千差万别,所以高职院校的独特性也就表现的尤为明显。高职院校努力在办学理念上体现出独特的职业特色,与当地经济相融合在专业设置上彰显个性,在教学体系上体现出技术性科学性,为的就是培养出具有技能特色、强劲职业竞争力、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学生。
为此,如何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渗透在高职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应有的实践操作技能已经成为高职教学的重中之重。尽管目标明确,但是在实践教学课堂中仍然有不少难点,主要表现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够,对于老师抛出的问题往往置之不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兴趣不够持久;学生学习的热情度不够高涨;老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理论教学占主导,实践教学实施起来困难较大等等。问题摆在眼前,如何解决这些教学难点,将理论融入实践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讨论热点。
如今,高职教学中,项目教学、引导文教学、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探索式教学等高职特色教育方法引入到课程中去已成为了流行。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老师,感觉到教学中将这些方法都贯穿到整本教材中显然难度很大,但若能与某一章节相融合进行多方式教学这也是一种突破。本文重点介绍了 "质量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实验游戏教学,很明显课堂效果得到了改善,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学习积极性有了显著提升。
2. "质量游戏"(Quality Game)背景介绍
"质量游戏"可以运用在物流管理专业《供应链管理》课程中,也可以运用在工商管理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中,有效协助高职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质量管理是什么、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人为因素以及在寻求质量提升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是企业领导以及质量工程师一直在研究的企业核心问题,这个名字最早来源于日语"KAIZEN",英语叫做"Continuous Improvement",也就是持续改进发展的意思。为了研究这个核心思想,1925年,日本品质管理专家、有"纠错之父"尊称的新乡重夫根据实践管理经验开发了"质量游戏",该游戏旨在说明在质量管理中决定产品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更多的是研究了生产者的人为因素,对流水线上工作人员的管理。游戏主要道具是镜子、便签纸、秒表,分为"习惯"、"复合行为"、"操作具体化"、"模仿"、"速度研究"五个环节,以"Production Engineering"为虚拟商品,通过环环相扣的游戏步骤,让学生亲自体验影响产品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总结实验结果,通过课堂讨论,使质量管理的教学更生动。
3. "质量游戏"与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老师可以根据课堂时间自行选择游戏环节。在教学中选择了其中的三个实验环节,每个部分是逐一递进、层层深入的关系。游戏中,两两同学为一组,既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又能起到游戏中互相监督的作用。整个游戏是一个产品生产质量控制的情景模拟,把"Production Engineering"看成生产对象,参与实验的同学必须提前准备好实验道具:镜子、便签纸。
实验1:习惯 Habit
实验开始之前,让学生们准备好15张空白的便签纸,组内同学甲负责书写"Production Engineering",每次都是在新的便签纸上完成,共15次;而同学乙负责计时,记录队友每次书写所花费的时间。计时者画出数据图。
通过课堂观察以及讨论发现,在这个试验中,尽管随着书写次数的增加时间越来越短,但是学生每次书写"Production Engineering"所花费的时间变化不大。那是因为通过试验认证不难发现,如果实验者通过重复练习对于预期生产的产品越是熟悉,将某种行为培养成习惯,那么实验者的精神负担也就越轻,工作表现也就越平稳,最终表现为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也会越高,所花费的时间也就越短。
实验2:复合行为 Combined Motions
实验开始前,老师作为一个生产控制者,会告诉学生这轮实验会将工作量减半,再一次要把"production engineering"写15遍,但是将这些字母一个隔一个写,例如写第一个字母"p"但是不写第二个字母"r",写第三个字母"o"但是不写第四个字母"d",按着这样的规则往下写,最终的新产品会是"pouto egneig"。计时者同学乙必须确保同学甲每次书写都是在新的空白便签纸上完成,写完一次就移走一张卡片。若同学甲抄袭之前卡片的内容,会破坏试验效果,实验必须重新开始。同学乙画出数据图。
将试验1和试验2的 图表放在一个坐标轴(图1)中观察不难发现,在实验2中虽然工作量减半了,但是起初5-6次试验中花费的时间都多过于试验1,只有当一定量的重复操作之后试验的价值才慢慢体现出来,改进一个新产品所花费的时间也越来越短。直到第15次重复之后,完成产品2的时间比产品1快了两倍。究其原因,当生产内容发生变化之后,书写者之前的生产习惯发生了改变。改变之初,书写者需要花一定时间适应生产新规则同时又要用一定的时间来检验书写内容是否准确、产品质量是不是合格,所以花费的时间也就增加了。
此外,试验中当学生在书写单个字母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时间差,但是当这些字母重新组合之后成为一种新词组时,这个实验的实质就完全体现出来了。这样的改变扰乱了书写者对于已经熟悉的产品的心理预期,给其带来了不适应和脑力疲劳。只有当多次重复后,书写者把挑出来的"pouto egneig"当成词组加以记忆之后,实验的"改进"效果才得到体现,表现为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少,见图-1。
有趣的是,在实验中,当老师提醒学生"请大家注意产品质量,不要写错、漏写"等语句时,学生的操作表现体现在时间上会有所起伏。那是因为,当听到领导者的提醒后,操作者会对自己的自信心有所怀疑,因此会对产品进行复查或者重复查验。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对于试验中产品改进还有个新的观点,那就是虽然试验中新产品工作量减半了,但是操作难度却比试验1大。
实验3:模仿 Imitation
同学甲将试验2中正确的实验结果"pouto egneig"作为实验对象,将其模仿15遍,同学乙记录每一次模仿所要花费的时间。
通过比较课堂上学生的实验结果,将两者放在同一坐标轴中(图2)就可以看出,实验3所花费的时间大大的少于实验2。此外,实验3的时间曲线平稳很多几乎呈一直线且每次试验时间变化不大,较为平均。究其原因,总结如下:模仿本身就是件容易的事。实验者不需要思考抽象的、陌生的实验要求,没有对实验操作产生疑虑以及不自信,实验者只需要临摹已存在的事物。因此,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当下达一个新的生产任务时,最好给制造者提供一个可以模仿的东西例如样品、模型、样板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生产效率。这样即使一旦工作程序变得复杂化,生产者仍然会对产品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
四、实验总结
通过三个实验结果的比对,可以清晰的发现"质量游戏"所透露出的重要意义。一个高质量产品的生产是一个逐渐变化、完善的过程,跟生产操作指令是否清晰、员工的操作是否熟练、企业对员工有没有进行系统培训以及员工的心理素质都密切相关。
若在课堂教育中,只是空洞的给学生讲授这个理论知识点,教学效果会不尽人意,学生也无法表达出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但通过去剖析质量管理的历史,采用游戏教学,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实验过程,通过课堂讨论主动去总结实验结果,身临其境的感受游戏的真谛,才能使得"填鸭教学"变成"主动学习"。
当然,教学中会碰到很多难点,例如老师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才能将更多不同教学的方法带入到课堂中;当一个新的教学被引进的时候,部分学生会有排斥的心理,文中的实验结果也很好的认证了这一点。不管是新产品还是新事物,当被新引入的时候,由于之前的习惯被打乱,大部分人都会在心理或是言语上表示排斥。那么,老师需要更耐心的去推广,通过多次练习实验来更好的控制课堂节奏,只有通过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改善,高职课堂教学的气氛才会更活跃,教学质量会更优秀,这样一来高职办学的特色随之会更显著。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旅游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论文摘 要:本文在概述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中高职对接存在的问题。最后,文章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等视角,为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对接提供借鉴和参考。
2011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中国职业教育体系朝向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也是职业教育体系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做出的积极回应。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教体系已成为我国职教发展的目标之一。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的衔接,有利于培养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视野开阔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目前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的要求。
一、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近年来,我国职教改革方向之一是铺设中高职教育“立交桥”,使中职毕业生除了就业之外还可以升学。为了使“立交桥”更通畅,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不同中、高职学制结构及其衔接模式,大致可分三大类:
(一)一贯制模式
中职与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所形成的一种学制结构及衔接模式该模式有四年、五年和六年三种。“四年制”是指在中职课程学习一年,高职学习三年。 “五年制”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即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3年或2年)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2年或3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六年制”是指中职3年,高职3年。
(二)“3+2”套办模式
这种模式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前二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然后按这两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再学习三年,完成高职大专学业。经考试合格者,颁发大专毕业文凭;未升入专科的学生,继续按中专教学计划再学习一年或二年,毕业时发给中专文凭。
(三)普通模式
中、高职学校既无合作关系,也无业务往来。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中职毕业生通过升学考试,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模式。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同时面向中职和普通高招生。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衔接问题
职业教育的招生录取考试的理想模式应该是“文化课+专业技能”的综合考评。例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在《导游业务》、《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与法规》和《旅游时事热点》等课程中有选择地进行考核,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加试导游模拟现场口试的内容,全方位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最后,将文化课识考试、专业理论考试、专业技能测试的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并进行录取时。而目前的高职招生考试几乎等同于普通大学的入学考试,没有突出职业教育中的“职业”二字。
(二)培养目标的衔接问题
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旅游行业培养服务型初中级人才。因此,中职学校注重对学生导游、餐厅服务、客房服务等技能的传授,整个教学围绕学生就业而进行,不同程度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倾向,有时候只是培养某一具体职业岗位的就业技能或单项服务能力;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等专门人才,专业设置更多的是针对岗位群,人才培养的面相对较宽,因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导致了课程等支撑体系的不衔接。而且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很多院校仍是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这两者的不匹配对职业人才的培养影响很大。
(三)教学过程和课程的衔接问题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载体,但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均未对如何构建中高职贯通的专业课程体系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且在实践中也未解决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专业课内容重复。国家和地方都没有具体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缺乏中高职贯通的材,特别是专业课教材。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确定自己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造成一些专业课程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第二,公共基础课脱节。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计算机、英语等课程,这显然与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存在“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倾向有关,这实际上反映出中高职在课程结构设计指导思想上的差异。
(四)实训室建设和实训教学的衔接问题
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上和内涵上的差异,然而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许多中职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拥有具备一定水准模拟导游实验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形体训练室等实训场所,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不少高职院校由于成立时间较少,缺乏积淀,无论教学设备上还是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有的甚至还不如中职学校,造成中高职实训教学的“倒挂”现象。
三、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对策研究
(一)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实现中高职教育顺利衔接,首先需要进行培养目标的定位。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在基本技能、基本专业知识及素质方面相近,但高职比中职在管理知识与能力、综合知识、创新能力、整体素质等方面要求更高。高职实质上是中职知识结构上的扩展、职业能力上的提高及专业技术上的提升。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中等职业教育应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而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着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包括道德、文化、心理、身体等在内的综合素质,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方面
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既要具有连续性,又要体现发展性。高职院校必须研究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研究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应有的课程支撑体系,以使中高职课程更好地衔接。具体来讲,主要体系在2个方面:
1.课程设置的系统化。应将中高职的课程视为一个整体,在这个系统中的各组成部分,都应服从课程设置所要实现的总体培养目标。要认真界定每一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合理安排教学实施方案,删除重复陈旧的课程内容。
2.课程设置的市场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先导,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知识储备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应加强旅游策划、旅游营销和旅游电子商务等等相关课程以及会展旅游、高尔夫旅游、热带雨林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就业渠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课程改革方面
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阶段,建议所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都应该围绕职业技术、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三条主线进行归口分类。每一条主线都应将归口课程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模块课程”。以供不同背景的学生根据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组合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以便使学习内容在课程编排上沿主线分层推进。明确其前导和后继的关系。使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意识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都能随着课程的教学进程,沿主线一环套一环地向上拓展和升华、过渡和接轨。
(四)教学管理方面
高职教育需兼顾不同生源的素质差异,以有效解决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建议改变传统的学年学分制,实行完全学分制。学校根据生源知识结构特点,对于专业课、文化课、技能课的学分要求要体现一定的差异。普高生源专业基础知识薄弱而文化基础较扎实,而中职生源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专业基础较好。因此,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的学分要高于中职生源,文化课的学分要低于中职生源。这样,可以使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学习得到加强,文化基础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中职生源文化基础得到强化,专业课程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这样便使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够达到最终目标。
(五)学生管理方面
从中职已经升入高职的学生来看, 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出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能力差,综合素质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中职学校对学生要求不严、疏于管理造成的。究其原因, 中职从领导到教师大多认为:中职生只要学会一技之长,将来找个就业门路。学校没有必要严格管理, 狠抓教学质量,有些中职学校还认为自己只是“3+2”的中转站, 最终学生质量与自己关系不大。要解决此问题, 关键是中职学校要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在中职形成的不良习惯, 会直接影响高职阶段的学习,影响学生就业, 反过来影响中职的招生。中职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坚持职业定向、能力本位的同时, 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加强文化基础教学, 提升人文精神。
四、结语
构建完整的中高职沟通职教体系要贯彻和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中职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初、中级专业劳动人才,一部分中职毕业生要通过就业,走向生产、经营和服务第一线,另一部分要升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学习。为此,中职要把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初、中级技术人才和为高职输送合格生源作为中职的两大培养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职要以中职为基础,深刻了解并牢牢把握中职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在不干扰和影响中职教育以职业素质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赢得就业优势为重要目标的办学原则和方向的前提下实现合理的衔接,才能使高职教育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有效地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构建完整的职教体系,做到中高职相互衔接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颜敏,孙斐.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与策略[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27)3。
[2]付传思.中、高职衔接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4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旅游英语;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066-01
旅游业已成为当今全球的热点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WTO)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及世界第四大旅游客源地。 生态、文化旅游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持续发展,又促进着旅游市场全球一体化。 由于旅游活动的文化特性,旅游产业具有突出的涉外性。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架构和语言基础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新型双语人才无疑将成为旅游业在新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的生力军。 但目前旅游高等教育中英语人才培养明显不足。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匮乏,尤其是既掌握了良好的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旅游英语人才尤其稀缺。 这就使得我们在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教学质量,使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在工作中发挥其旅游和英语两个方面的专业特长,显得十分迫切,也是目前旅游英语专业的首要任务。
一、旅游英语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丧失活力。通常来说,旅游英语专业应该包括英语和旅游两个方向,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复合能力,即需要具有两个专业方向的教学能力。但由于我国旅游英语,尤其高职旅游英语专业起步较晚,这方面的师资还非常欠缺,作为英语课程的授课教师,其自身的英语水平可能非常高,但对旅游专业知识却一知半解,所以授课重点放在了语法、单词等内容上,不能使学生通过英语专业课学习到旅游专业知识。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旅游专业的教师身上,一些教师由于自身英语水平所限,无法将旅游专业方面的一些重要词汇及国际旅游市场的最新动态传授给学生,教学内容体现不出本学科的时代性和全球化特点。
(二)课程教材缺乏合理性。主要表现为教材编写没有针对性、教材内容存在质量缺陷等问题。不同于其它类英语教育,高职、高专旅游专业英语教学特别强调专业实用能力,要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把握住教学内容的深浅程度和方法的灵活运用的准确性。而目前的实际却是市面上通行的教材虽然五花八门,可精品少,问题多,针对高职、高专旅游专业英语的实用性和深度特点而编写的精品更少;或者有些教学内容空洞、东拼西凑、质量低下;或者理论性太强、难度太大、没有实用性。
(三)重书面语轻口语。一方面,众所周知,旅游专业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高职、高专层次的人才,旅游业的服务业性质决定了旅游专业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英语实用能力,具体说来就是流利的听说和基本的应用读写能力。另一方面,实际录取门槛较低,造成了高职、高专旅游专业学生普遍英语基础不扎实,起点低的现状。这与该行业语言实用能力的要求之间,产生了巨大的供求鸿沟,而这道鸿沟给教学改革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二、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建立一支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教学与实训成功的关键。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专业上必须是“全能型”的,即教师除了能正常地给学生讲解演示外,还应能指导学生操作,具有随时解答各种问题和排除操作故障的能力。针对高职教育所要突出的“职业性”,旅游英语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其对知识的传授应从培养岗位能力的角度出发,尽可能缩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因此,建立一支具备较高素质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显得尤为必要。专职教师应既懂英语又懂旅游,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行业从业经验。兼职教师应是长期工作在旅游行业一线的从业人员。要充分发挥这些人的专业特长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充分利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及其对旅游行业前沿最新动态的了解与把握,在向学生教授一些操作技能性强和实践经验的课程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形成学生的岗位意识和职业习惯。
(二)建立符合专业需求的精品课程。既然旅游英语课程兼有英语课程和旅游专业课程的特点,高职高专的办学模式又强调与企业的密切结合,培养实用型的人才,那么传统的大学旅游英语教学模式势必要被与时代特点息息相关的课程模式代替。因此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以旅游职业的要求来培养相关的人才,急需高职高专的旅游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注重实践环节,打造旅游精品课程。 在校区合作的背景下,企业不仅可以提供师生们实践的环境,校企之间还可以共享人力资源。聘请专家参与校内的专业与课程建设,指导相关的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介绍旅游及其企业文化,辅助学校教材的建设,更新课堂教授的内容。以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发展动态为导向,确保教学内容与职业要求相吻合,因时因地制宜地增加或减少原有的教材内容,使得课程教学对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旅游工作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三)优化高职旅游英语教学的途径
教师必须了解剖析教学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高职学生群体的特点,通过把握具体教学对象的英语基础,对学生的学习接受心理、学习能力、兴趣点、薄弱点等信息进行分析,并以其对学习的感受为前提,制定他们认可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性思维,从而成为整个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优化教学的核心指导思维。
总之,要想抓好高等职业旅游英语教学,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对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并结合行业发展动态设置教学内容、创造交流环境,不断提高旅游英语教学效果,才能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涉外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希星,王鹏 .高等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6(7).
医学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3+2模式”,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医疗卫生人才的一种新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如何有效开展德育教育并实现与高职院校的有效对接,进行了有益探索并提出了具体对策。高等职业教育“3+2模式”德育对接对策医学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3+2模式”,是中等职业卫生学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一种新改革,是中等职业卫生学校与高等职业卫生学校联合办学的一种新尝试,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医疗卫生人才的一种新模式。自2004年以来,朝阳市卫生学校与大连医科大学职业教育学院联合举办五年制3+2办学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一大批技能过硬、素质精良、医德高尚的医疗人才脱颖而出,成为了辽西医疗战线的有生力量。在联合办学中,我们重点就“3+2”高级护理专业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如何有效开展德育教育并实现与高职院校的有效对接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有了一些积极思考。一、中等职业卫生学校“3+2”高职学生现状分析1.素质参差不齐五年制“3+2”高等教育模式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生。这部分学生虽然上高中无望,但通过统一筛选录取,学习成绩尚可,对专业技能感兴趣,希望有一技之长,尤其对顺利就业非常渴望,因此可塑性很强;其中个别学生虽能考上高中,但却因家庭经济困难,被迫选择收费较低的职业学校,这类学生人数少、自觉性强、素质高;少数学生通过补录被录取,他们文化基础薄弱,对学习兴趣不大,上进心不强,如果得不到严格约束和及时引导,他们就会首先在学生中成为反面“教材”,长此一往,必将产生负面效果,增加学校对学生管理的难度。2.思想还欠成熟卫生学校学生年纪小,社会阅历少。在思想上,思想觉悟不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树得不牢,一些学生做事讲价钱,付出要索取,把自己的行为用“等价交换”来衡量,在物质上讲究吃穿,追求享受,不懂艰苦朴素;在行为上,总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缺乏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意识和社会公德,对自身有好处之事积极要求参加,而对自身好处不大之事,就推推让让,参与的热情不高,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比较突出。3.心理普遍自卑“3+2”高职学生虽然通过统一择优录取,但绝大多数毕竟是中考落榜者,因此,他们普遍存在着自卑心理和挫折感,感到“技不如人、低人一等”,对前途缺乏信心,进而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在学校里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造成心理上的茫然困惑和行为上的无所适从。从上述学生现状分析不难看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思想工作任重道远,特别是德育工作应该作为重中之重,通过行之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净化学生的思想灵魂,培育学生的优秀品德,进而达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目的。特别要针对3+2高级护理专业的学生,尤其要加强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夯实思想品德基础,为他们进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实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无缝对接。二、实现中职德育教育和与高职德育教育的无缝对接的对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德育教育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德育为先”,德育课教学要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把新的教育理念、思路、内容与方法融入德育课程的教学中,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进而为学生晋级做好思想道德储备。1.充分发挥班主任的“领航员”作用首先,要优中选优,选拔职业道德优秀、爱岗敬业,有极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高的管理水平的优秀教师担任“3+2”高职班班主任。其次,是加强培训,加强对班主任的职业、专业素质培训,提高班主任的政治修养、理论水平以及组织管理、协调沟通、心理辅导等业务能力,定期组织班主任进行学习探讨、经验交流活动,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第三,是运用激励机制,通过对班主任的德、能、勤、绩等方面综合考核,给予表彰奖励和优先晋级晋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教育的引领和指导作用。2.充分发挥课堂德育“主阵地”作用
首先,要不断推进德育课教学改革,根据学生的理解和认识能力以及思想意识的成熟程度,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使德育课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环境,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其次,是充分挖掘各学科德育教学资源,发挥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教育功能,挖掘各学科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从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认知能力和水平,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3.充分发挥学生日常管理的“校正器”作用在学生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管理的校正作用,不断创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方式,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上,变简单的说教为各种生动的活动,通过开展“校园安全月”“校园文明月”以及各种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等活动,使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校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使之逐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卫生习惯、文明习惯、安全习惯,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4.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风向标”作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符合学生特点,又能与实际生活贴近,寓教于乐、寓教于行,如春风细雨般浸润人心。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首先,突出特色主题。紧扣每年的“五四”“一二・九”等节日,结合党和国家的重大节日或纪念日,通过座谈会、报告会、征文、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将敬老助残、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突出校园文化活动主题的时代性、发展性,促成学生的价值追求和社会需求的有机统一,切实增强德育的实效。其次,是注重打造精品项目。针对学生专业特点和学科优势,开展医疗志愿服务进社区、进养老院、进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等活动,打造成一批志愿服务基地,形成品位高、质量优、效果佳的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形成校园文化立足校园、辐射社会的立体效果。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性格,豁达的胸怀,稳定的情感,坚韧的意志,广泛的兴趣,能力得到锻炼,人格修养得到提升。学生拥有了这些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学生,将来的大学生活就会得心应手,就业工作就会一帆风顺。5.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按摩器”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以及在学校德育的发展创新中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教育活动本质在于促进全体受教育者心理素质的转化;服务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并不是仅仅局限于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对“3+2”高职学生的工作重点是适应性教育和发展性教育,通过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抚慰他们的心理,疏导他们的情绪,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构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学生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雷久相.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疲软原因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6,(2):133.
关键词:教师 提高素质 提高质量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所谓素质指的是一个人在政治、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学习所达到的一定水平。教师的素质是指教师的基本品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等。是教师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从教育实践来看,教师的作风习惯,处事方法,一举一动,都影响到了学生,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具备良好的素质,对更好的完成教育任务,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效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
1.提高教师的素质有利于教师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马卡连柯语:“教师所担负的工作是一柱最困难的工作,在最后的结果上说,可能是责任最大的工作―要求一个人不仅要有最大勤奋努力,而且要有极大的能力、极大的才干。”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此,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离不开教师良好的素质。这是因为:教师在施加教育影响、运用教育手段时,自己要先掌握教育的学问,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只有真正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才能把整理传授给学生,使之发挥教育作用。另外,教师要对教育影响或教育进行选择和加工,选取最能体现社会性质、途径施加于受教育者。这也离不开教师良好的素质。
2.提高教师的素质有利于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教师只有在具有较高素质水平的基础上,才会精心选择教材内容,寻找最易被学生接受的讲课方法,适时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也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吸收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并及时传授给学生;才会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培养适应未来的人才;才会有高超的教育艺术,使学生受益终身。
3.提高教师的素质有利于提高教书育人的效果。作为教师,不要一味地抱怨学生难教,而要苦口婆心,竭尽全力的教育孩子们。教育那些把教师的话要么当作耳边风;要么阴奉阳违的学生。教师素质的高低教育效果起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素质良好,教育教学水平高,学生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育;因而教育效果就好;反之则可想而知:低水准的教师素质怎么可以让学生心服、口服、甘受教育呢?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2-0150-01
一、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现状
1.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与旅游企业的实际用人要求相脱离
目前,我国旅游企业对于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学生有着较高的需要,为了更好的瞄准市场,高职旅游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为旅游业提供应用性、操作性的中层管理人才。而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还非常的欠缺,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其中大多数院校还在按照本科的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培养,突出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职业技能不突出,与企业的用人要求不符合,最终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就业。
2.学校师资与实训设施等条件滞后
近年来,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而支撑旅游教育的旅游师资队伍、教学设备方面的建设却没有跟上。一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在高职旅游教育中不仅需要专业教师具有过硬的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现实中许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实践经验较少,致使多数高职院校缺乏可以进行实践教学的老师。二是部分学校旅游专业教学设备匮乏,旅游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滞后现象比较普遍,使本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课程也无法提供实际操作环境,旅游教学设施的缺乏导致学生到了实际工作岗位实习时,部分学生表现出眼高手低,不知从何下手。
3.企业追求的主要目标与学校的实践教学目标不一致
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数集中在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中进行实习,在整个的实践学习过程中,学校希望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学生可以到企业的不同部门工作,从而可以掌握不同部门的实践知识,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目标。但是作为企业,其根本的目的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往往把学生当做劳动力使用,甚至有些旅游企业担心实习生打乱了它们的正常工作秩序而对接收实习生热情不高。
二、加强旅游管理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1.培养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的需要
旅游业是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它要求管理者必须从最基层干起,积累丰富的服务经验。因此也决定了旅游专业一般不可能直接为旅游行业输送所谓的管理人才,而只能是为旅游行业培养同时具备最基层业务操作能力和经营管理潜质潜能的应用型人才。这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
2.培养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人才的需要
作为管理人才必须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而旅游业又是以为旅游者服务为中心的综合行业,它对旅游管理人才提出了特定的复合型要求,即要求“三懂”(懂管理、懂商务、懂文化)、三会(会策划、会推销、会服务)、三善(善外语、善微机、善公关),如果我们在旅游管理高等教育中重视实践教学,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可以使学生广泛的接触社会,在困难中逐渐成长,成为旅游业中独挡一面的复合型人才。
3.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的需要
现在教育强调的是素质教育。旅游专业虽然表现出较强的职业性特征,但是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依然是旅游教育的重中之重。因为旅游行业对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强化全面素质教育既有利于培养不仅能够适应而且能够引导旅游业发展的高水平旅游管理人才,又有利于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培养出的人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1.使实践教学形式不断多元化
在整个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不断的使其形式多元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实验教学是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中的重要形式。实验教学指的是凭借计算机网络这样的工具建立一种旅游企业或旅游景区的虚拟环境,让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分成不同的角色。在这样虚拟的环境中进行实践学习。(2)加强校内的实训环节。校内实训就是在教学计划中,开设一类主要是实际操作、实际训练、练习而不是以讲授为主的课程,使学生接受系统训练。得到扎实的基本功与素质。原则上这类课程的讲授时数不超过该门课程总(3)开展不同形式的校外实习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外实习,使学生可以深入到企业的一线岗位,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加强旅游管理高职教育实践环节配套措施的建设
(1)加强旅游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实训教师应该是主讲相关专业课程或参加过相应领域内的科研工作,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2)建立模拟实验室。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建立现代化的旅游管理教育模拟室,让学生走出校门之前,熟悉并了解当代世界旅游管理教育发展的前沿动态,对现代设备、设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掌握操作技能。(3)与各类旅游企业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关系。通过灵活的形式与企业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深入旅游业的一线部门,以便学生更好的了解旅游行业的服务流程,掌握更多的服务技能。
3.做好实践教学的过程控制
在整个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好教学的过程控制,以保证其教学效果。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过程有效运行,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控制体系。该控制体系包括三个阶段:(1)预先控制阶段,这一阶段是过程控制的开始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专业领导要从宏观上合理的配置资源,并根据资源状况确定实践教学的目标。(2)现场控制阶段,这一阶段是实践过程的运行情况管理。在这一阶段实习小组的负责老师必须认真负责学生的整个实习过程,作好单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工作,并随时进行实践过程的检查工作。监督学生是否按照实习计划完成实习任务以及单位是否按照实习计划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这一阶段是整个过程控制的关键,它要求控制应当客观、灵活、讲求效益。(3)反馈控制阶段,这一阶段是通过对学生实习成绩的分析,征求实习生对实习质量的意见。了解用人单位对实习生素质提出的反馈信息和调查社会对人才规格、质量和能力的要求,对比预先控制中提出的目标和标准,得出用来纠正未来行动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张龙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