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师德学习制度范文

师德学习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师德学习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师德学习制度

第1篇:师德学习制度范文

为了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师德考核,特制定我校教师师德考核工作制度。

一.建立师德考核工作领导机构

师德考核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

副组长:校级分管

成员:中层正职(含年级组长)及教职工代表

二.进一步加强师德学习和宣传报道工作

1.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有关文件和要求,提高师德学习的针对性,增强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激发教师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

2.持续宣传报道,形成全社会影响,利用板报、广播、专栏,多角度宣传,全方位展现师表形象。

三.评选范围和条件

1.评选范围

年度师德标兵的评选范围是: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

2.评选条件

(1)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模范遵守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导学生。

(2)在工作中表现突出,专业发展意识和行动具有明显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心理健康,与领导、同事和学生家长关系融洽,和睦相处。

(3)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热爱学生,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讥讽、歧视、侮辱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以及驱赶学困生等行为,无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其它商品,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财物等以教谋私的行为,无校外办班、兼课和有偿家教等行为,无在教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规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端行为等。

(4)教育教学成绩突出,所任学科在全县处于前列。

(5)在县级(含县级)以上媒体进行过宣传报道和参加过市级(含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培训的教师优先。

3.推荐方法

(1)评选师德标兵应在对本单位全体教师进行师德考核的基础由进行。

(2)我单位在上报推荐名单之前,要在本单位对师德标兵候选人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5天,经公示无异议后上报。

4.申报材料

申报材料包括:

(1)“师德标兵”申报表

(2)“师德标兵”典型事迹材料1份,字数在3000字左右。

(3)本人师德档案:包括《中小学教师师德考核表》一份、学习笔记、个人评价材料、本人在县级(含县级)以上媒体师德事迹宣传报道材料原件或相关材料等。

宜宾县横江中学校

xx年2月25日

宜宾县横江中学师德实施细则

一、在学校统一组织下,由学生和家长实行无记名投票评议。

二、对学生和家长的评议面应覆盖教师所教授的所有班级,并不少于所教授学生人数的60%。

三、根据《学生和家长评议教师问答卷》,由学校组织专人进行回收和统计后,记入《师德考核表》。

四、考核方法

根据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以无记名民主测评为主,实行教师自评(占30%),学生和家长评议(占30%)、同事互评(占20%)、领导班子评议(占20%)四方面相结合的办法。

考核结果分为四档,分数在90分以上者为优秀,在80-90分者为良好,在60-79分者为合格,在59分以下者为不合格。

说明:

1、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奖惩、晋级、聘任、参加各级骨干教师培训、参评各种荣誉称号的重要依据。考核为优秀者为市级师德标兵推荐人选。考核为“不合格”等级的教师,可根据不同情况,依据有关规定处理。

2、师德考核档案是如实反映教师师德修养的重要依据,是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的基础材料之一,是教师参加骨干教师培训、评选各种荣誉称号的必备条件之一。

第2篇:师德学习制度范文

英美法系的法律制度

(衡平法重内容轻形式,受到罗马法的影响)

1) 普通法、衡平法和制定法

2) 1789年宪法,首部成文宪法

3) 英国法院系统的最高法院是上议院

4) 美国的司法审查权:联邦最高法院

5) 陪审制度:只是事实审,没有法律审,不能上诉

第3篇:师德学习制度范文

关键词:本科新生;学习导师;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118-02

早在14世纪,牛津大学就出现了导师制,并且和书院制并称为传统大学的最宝贵财富。我国在研究生教育中早已普遍实行导师制,从本世纪初,本科生培养中也陆续有高校试行导师制。导师制的教育理念就是“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个性化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辅导。

作为整个大学教育的起点,本科新生面临着自主化学习方式的转换、阶段性成长目标的确立和成人式社会交往的适应,新生入学教育是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完成角色转换,实现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既关系到学风的整体状况,也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每位新生辅导员要面对200名学生,班主任要面对30名以上的学生,专业老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更是有限,所以组织优秀的专业教师担任大一新生的学习导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对于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激发学习热情,促进师生感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本科新生的特点

1.学习方式的转变。多数新生来自“应试教育”较为严重的中学,过长的学习时间和过高的压力,以及部分中学的军事化、半军事化管理模式,使一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缺乏自主学习能力。高中以解题和单项讲解为主要模式的授课方式与大学的学习模式有较大差异,这导致新生常感到难以适应松散的教学管理、讲座式的授课、较少的师生沟通和学习反馈。在我们连续几年针对大一新生的调研发现,许多新生不会解题,抱怨教师没有给详细答案,仍然认为仿照高中一样死背答案就能得高分。这就说明,新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被动,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节奏。

2.生活环境的转变。在中学阶段,大多数学生的衣食住行都由家长照顾,生活也比较单一。进入大学后,来自天南海北的学生共同生活在集体宿舍,生活完全由自己打理,学校所在地的气候、同学之间的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都与自己家庭有所不同。适应大学生活,对于大多数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少学生在遇到困难或者不开心的时候,都喜欢回忆往事,思念旧友和亲人,容易产生孤独感。

3.人际关系的转变。大多数学生入学前一直生活在与自己熟悉的亲人身边,人际关系相对稳定,而一旦进入大学就会面临重新结识新朋友的状况。面对来自全国各地、脾气秉性各不相同的同学,舍友关系、异性关系、师生关系等问题的处理,如何建立协调、友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

二、本科新生学习导师的作用发挥

北京科技大学数理学院,每年招收4个专业,8个班的本科新生共计240人左右。为了深入贯彻全员育人的理念,加强对大一新生的个性化辅导,从2011年起,学院尝试为每位新生配备学习导师,由学院全体专业课教师自愿报名,其中包括资深教授、院系领导,学院根据导师专业方向与班级专业方向相近原则进行调配,每位学习导师负责4~5名学生。学习导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影响。教师的专业知识、责任感与事业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态度,使其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其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其尽快完成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此外,学习导师还走进学生的生活,理解学生、关怀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坦诚相待,从而使师生关系协调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学院教授作为学习导师,定期与所负责的新生谈话,并邀请新生参与自己课题组讨论,安排高年级学长指导大一新生的学习和生活。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觉得学习导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学业引导。大一是大学教育的起点,帮助学生从高中向大学转变,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和授课形式,关注新生学业学习是学习导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学院要求学业导师经常联系新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与人生感悟,为新生指点迷津。针对很多大一新生对所学专业方向和课程并不了解的情况,学院组织学习导师开设学科简介课,很多学习导师结合自身的求学过程和广博的专业知识,为新生介绍学科发展前沿,培养新生的专业兴趣。同时学院在开学初为新生举办学习导师接待日常活动,由学院知名的专家和在专业领域享有很高声誉的教授针对同学们面对大学的各种疑惑和彷徨进行细致和耐心的解答,比如“如何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怎样安排好学习和课余生活”,等等,对“各专业的设置及发展情况”、“有关保研的情况介绍”、“关于出国的相关问题”等,指导他们制订个人生涯规划,帮助他们为未来职业及人生定位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和知识能力准备。学习导师还带领新生在课余时间参观实验室,参加诸如理学之美名师讲坛、青年论坛之类的各类学术活动,目的是让同学们在短时间内熟悉自己的专业,融入班级、融入专业、融入新环境。

2.思想引领。刚刚走出高中教育的大一新生,在思想和生活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依赖心理。大学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学习导师非常关注自己所带学生的思想变化,他们以朋友或长者的身份结合自身经历,就大学宿舍同学关系问题、强健身体问题、大学社团问题、如何利用网络问题、人生修养与为人处事等问题与新生亲切交流;同时也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通过接触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建立学生对集体、学校和国家的责任意识,增进新生的爱校、爱国情怀。

3.人文关怀。在入学之初,学院组织了学习导师和新生的见面会。通过见面会,让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了学院的整体情况,熟悉了专业设置,并对学院的培养方案有了大体掌握,也借此机会加深了师生之间的熟识程度。学习导师也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与苦恼,尽量帮助予以解决。对于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很多学习导师除了通过辅导员帮助学生申请助学金,协助寻求校内外的勤工助学岗位,还自己慷慨解囊帮助学生购买学习和生活用品。入学伊始,恰逢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了更好的让大学新生过一个温馨的中秋节,有的学习导师组织了课题组的茶话会等活动,邀请新生参加,新颖温馨的活动形式,让新生们感受到了师生、同学间的情谊,排解了离家的寂寞,拉近了师长和新生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也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现在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

三、本科新生学习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1.导师资源不足,指导时间有限。由于目前高校师生比的下降,有意愿担任又适合担任新生学习导师的教师有限,因此往往一个学习导师要指导多名学生。这种情况下,导师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就得不到保障,虽然学院对导师指导的次数有所规定,但是指导的学生多,导师本身还有科研教学、培养研究生等工作任务,导师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少,不能很好的发挥导师制的作用。

2.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目前学院的学习导师所承担的责任和激励措施还比较模糊,基本是一些概括性的规定,缺乏量化的考核衡量指标。例如,学习导师和班导师、辅导员的责任划分还不够明晰;评价标准主要依靠学习导师的个人年终总结、领导小组的考核结果等,缺乏可操作性;对于激励措施主要是一定数额的奖金奖励,对于日常教学任务繁重、科研项目众多的教师而言,显然激励作用不大。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习导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学习导师制的运行效果。

四、进一步完善本科新生学习导师制的思考与对策

1.加强规范化管理,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由于本科新生学习导师制在我院是初次实行,因此在管理方面还欠缺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想更好的推行这项制度,必须建立健全管理办法。担任学习导师对于老师来说,是在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之外的另一项任务,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不同导师之间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学习导师的工作量差异很难加以量化衡量,这极大地影响了导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科学合理的核算工作量,对于优秀的学习导师在职称晋升、聘岗、评优方面优先考虑。

2.加强培训,重视导师人格魅力的影响。目前由于学院师生比的限制,有意愿担任又适合担任新生学习导师的教师有限,有些老师虽然担任了新生学习导师,但在具体指导的过程中缺乏经验。因此,,应通过业务学习和信息交流,加强对新担任学习导师的教师的培训,使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新生的特点和学习导师的责任,从而更快的进入角色,开展工作。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工作。学习导师更是要通过自身的品格和素质去影响学生。因此,新生学习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除了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水平之外,还要具备较高的品格和综合素养,在人格上影响和感染学生,这样才能肩负起培养学生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方小玲,肖文.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6).

第4篇:师德学习制度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课外学分制;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177-02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独立学院发展迅速,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但因办学机制及招生层次与公立大学有明显差别,独立学院学生与公立大学学生存在较大差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全面素质教育发展。在公立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基本上都有大学生课外学分相关管理办法,且可操作性较强,实施效果明显;但在一些独立学院则不然。笔者结合在独立学院工作的经验,在分析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对独立学院实施课外学分制的必要性进行以下阐述。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一)思想方面

独立学院学生的政治立场基本坚定,普遍认同党的方针政策,平时关心国家大事,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但对深层次问题仍存在模糊认识,政治敏感性有待提高。[1][2]目前,独立学院的学生基本都是“90后”,他们有着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健康、积极向上,但自我意识较强,奉献和服务的意识不够,集体主义观念相对薄弱。以东莞市某独立学院为例,除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外,其余大部分学生的表现并不积极,主动参加院系各项活动的学生人数并不多,班集体的荣誉感不强。尤其是大二之后,较少学生会主动参加每年的班委换届竞选,大部分学生更注重个人的发展,服务班上同学的意识较弱,缺乏奉献精神。从每学年“先进班集体”评比活动可知,工科专业学生上述思想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学习方面

独立学院学生的高考分数与公立大学的有着明显的差距,他们的知识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其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动力不足,在相对自由宽松的大学学习环境中更容易迷失自我,难以抵制校内外的各种诱惑,从而出现沉迷于网络、习惯性旷课、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等现象。大部分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又较差,进入大学后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因此学生学习成绩两级分化现象较为严重,成绩好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小。部分学生平时学习和期末考试对任课教师有较强的依赖性,存在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考前不画重点就难考过等现象。尽管近年来学生的考研意愿不断增强,但考研成功人数仍较少。从总体上讲,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的能力及效率,尤其是对课内理论知识学习的能力及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心理方面

立学院的学费较高,一般是公立大学的三到四倍,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成长,基本没遇到过较大的困难或挫折。与公立大学学生相比,当独立学院学生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更容易情绪化,产生消极的想法。[1]部分家庭贫困的学生还可能因高考失利、校园内贫富差距明显等问题而产生自卑心理。此外,独立学院学生个性比较突出、自主意识较强,但不善于换位思考和体贴他人,其心理状态不够稳定。[2]以东莞市某独立学院为例,2015级新生心理普查的结果表明,部分新生可能存在各类心理适应问题,集中表现为: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与往年相同;男女生在心理问题上存在一定差异,男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上问题人数高于女生,而女生在强迫症、抑郁、焦虑上问题人数高于男生。独立学院学生心理方面的特点还表现在不会很好地处理与宿舍同学之间的关系,部分学生总以自我为中心,时常因为琐事申请换宿舍。

(四)能力方面

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家长也较为重视对学生的教育,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培养各种兴趣爱好、技能,从而使学生在文体、社交、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能力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此外,独立学院学生思维活跃,实践动手能力、组织与沟通协调能力较强,适应新环境较快,乐于接受新事物和新理念。但其学习能力及学习效率不佳使得大多数学生干部并不能很好地兼顾学生工作和学习成绩。从东莞市某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表现可知,尽管独立学院学生在团委、学生会、社团等组织中表现突出,但参与活动过多或兼职时间过长,在学习上花费时间太少,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和兼职工作的关系,导致其学习成绩下降。

二、独立学院实施课外学分制的必要性

(一)实施课外学分制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素质教育以提高大学生诸方面素质为目标,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全面素质教育要求各大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不仅要制定出科学可行的课内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时还应设计好课外培养计划,充分利用课外第二课堂的有效方式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3]通过课外学分制的实施,逐步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与公立大学相比,独立学院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其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待加强,因此独立学院设置课外学分有着重要意义。

(二)课外学分是课内学分的重要补充,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为更好地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必须制定出“课内学分+课外学分”的人才培养整体方案。按培养计划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完成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课内学分外,还必须取得规定的课外必修学分才能顺利毕业。考虑到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以课外必修学分的形式鼓励和要求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文体艺术比赛、计算机及外语等级考试、各类学术讲座及报告和课外实践活动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特征的形成。[4]课内学分主要以任课教师为主导,根据教学计划开展各项教学任务,传授知识;而课外学分更多的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活动、比赛、各类考证等充分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实施课外学分制有助于衔接课内外育人环节,全面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通过对本科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很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特长。[5]实施课外学分计划,有利于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第二课堂的平台作用,有效衔接课内外育人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东莞市某独立学院为例,该校从2015级开始实施《本科生课外学分管理实施细则》,将课外学分认定标准分为基本技能提升、课外专业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三个类别,每个学生除完成课内教学规定的学分以外,必须从这三大类别中取得至少10个课外学分方能正常毕业。课外学分制实施的效果初显,过去一年该独立学院学生在国家、省、市级各类学科竞赛和文体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实施课外学分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从前面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分析中可知,该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能力和效率偏低,但思维活跃,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独立学院要在充分考虑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课外学分的设计、实施和管理,不断激发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引导学生将课外活动的积极主动性逐步转移到课内学习中来,从而促进其学习能力和效率的全面提升。此外,独立学院学生的两级分化现象较为严重,积极主动的学生不管是在学习、生活方面,还是在学生工作、课外活动中都有突出的表现;消极被动的学生则刚好相反,各方面表现都较差,“宅宿舍”“沉迷网游”“迟到旷课”等现象经常出现。把“修满规定数量的课外学分”作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有助于这些消极被动的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约束与管理,也能使这些学生经常“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不断增强身体素质,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结语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独立学院规模日益壮大并扮演重要角色,在校生人数已超百万。与公立大学的学生相比,独立学院的在思想、学习、心理和能力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为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习主动性,增强身体素质,促进个性发展,全面拓展个人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以便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和具体工作岗位要求,实施科学、可行且有效的课外学分制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忠,李韦华.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教学管理理念[J].教育与职业,2015(5):45-46.

[2] 蔡磊,乔学斌.浅析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及管理[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2):184-187.

[3] 田东平,孟勤.全面素质教育与课外必修学分[J].中国大学教学,2001(5):18-19.

第5篇:师德学习制度范文

关键词:特点;个性;重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

在数学学习中,充满着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丰富多样的活动,其过程也是一个奥妙无比、有趣、多变、复杂的过程。因此,在数学知识形成中全面了解、读懂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尤为重要。那么,怎样从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中读懂数学学习过程呢?笔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了解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及特点

(一)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可分为感知、理解、掌握这三个环节。

1.感知

感知是数学学习的初始环节。它是指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对提供的数学材料、数学事实进行最初步的区分和认识,其目的是向学生提供学习抽象知识的认知基础。

2.理解

所谓理解,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掌握概念的基本特征或规律的实际含义,达到理解性认识。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弄清概念,明确公式定理、法则的条件和结论都可以称之为理解。学生对数学材料的理解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3.掌握

掌握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形成技能,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解决有关问题。

学习过程的三个环节,充满着观察、操作、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反思、交流、解决问题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二)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1.建立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教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与创造的原动力。同时,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数学概念,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更能促进学生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运用有关数学知识经验去思考、解决问题。

例如:某校120名三好学生去省科技馆参观,中巴车每辆限乘24人,租金185元;大客车每辆限乘36人,租金235元。怎样租车花钱最少?

方案一:

120÷24=5(辆) 185×5=925(元)

方案二:

120÷36=3(辆)……2(人)

3+1=4(辆) 235×4=940(元)

方案三:

24×2+36×2=120(人)

185×2+235×2=840(元)

此题正是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激发了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原动力。

2.在多样化活动中学习

在数学学习中,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地活动,包括观察、操作、实验、猜测、验证、收集整理、描述、作图、推理、反思、交流和应用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习

通过合作与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在形象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建立起联系,还可以发展和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

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儿童亲身感受问题,寻找解决策略,实现数学知识“再创造”,体验数学价值的过程。

5.在不同的发展中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氛围,导致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要鼓励学生采用多样化的解题工具或手段、多样化的解题途径或方法,允许答案不唯一,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从数学知识的形成读懂数学学习过程

(一)重视数学学习活动,从中读懂数学学习过程

数学不仅要注重结果,更应该注重过程。小学数学的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

1.多开展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学习活动,观察学生的数学学习

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以激动愉悦的心情去学习数学、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学生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数出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分别是多少,然后观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这样的活动,学生很快就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它的底和高之间的关系是面积等于底×高。

2.多布置课外数学活动,促进学生数学学习

学生在校学习数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可以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利用课外空间,布置一些数学课外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如,在学习“什么是周长”时,我就布置学生回家动手围一围桌面、电视机屏幕等,亲身体验周长的含义。学生从课外数学活动中,深深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对数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二)重视数学知识应用,从中读懂数学学习过程

无论是知识还是技能都必须到生活实际中去实践,去运用,才能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他们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学习中的快乐。如,在教学完“认识时间”后,让学生分组演示学具钟面,拨上学时刻、放学时刻、父母的上班时刻等,既巩固了“认识时间”的有关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个性差异,从中读懂不同的数学学习过程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中,我们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抓“两头”促“中间”,实施分层次教学,鼓励不同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个性得到发展。我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就有这一样一道题:下图空白部分是个正方形,阴影部分是两个相同的长方形,请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阴影部分的面积。

学有困难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终于理解了整个长方形面积减去正方形面积就是阴影部分的面积,也会用mn—n2来表示。相同的结果不同的学习过程,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教育“以生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重视个体差异,从中关注不同的数学学习过程,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让学生走进学习、走进生活,从数学知识的形成来把握数学学习过程,会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最终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小亚.构建良好的数学认识结构的数学策略.数学教育学报,2002(11).

第6篇:师德学习制度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重庆市;制度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7-0135-02

收稿日期:[HTSS]2007-04-21

作者简介:余惠琼(1971-),女,四川乐山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张红卫(1967-),男,四川平昌人,助理研究员,学士,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据重庆市教委的统计,2003和2004年重庆市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人数仅占毕业生总数的4.2%。比例为何如此之少?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有一个关于人类行为的公式:B=f(P,E)。其中“B”表示人的行为,“P”表示个体的个性、素质等,“E”则表示个体所处的环境。该公式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的函数,即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美国新制度主义学派的代表道格拉斯・C・诺斯说:“制度就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的系列约束。制度是由非正式约束(价值观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和正式的法规(宪法、成文法、合同等)组成的。”[1]本文着重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进行探讨――重庆市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其为大学生提供的创业环境究竟如何?

一、政策法规环境

直辖使重庆市享有突出的区位优势,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年来,为了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国家、重庆市先后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如工商部门从快办理登记手续,推出了大学生自主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措施。这些政策法规本身如何?其贯彻落实的情况怎样呢?原西南农业大学毕业生刘洋向永川市就业局申请2万元小额贷款的经历告诉我们,目前的大学生创业贷款政策存在以下几个问题[2]:1.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对国家和重庆市的相关优惠政策并没有详细的了解,有些甚至根本不知道这回事。这凸显政策出台后的宣传滞后的问题。2.一些相关单位还不了解此项政策,没有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或者办理中“相关部门的手续流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前前后后跑了一个月左右,交通费就花了100多块”,手续繁琐复杂,费时费力又费金钱。3.政策规定,担保人必须是事业单位或公务员,父母都为农民的农家子弟岂不是就失去了贷款的资格?最需要贷款的人反而贷不上款,政策的“门槛”无疑会让相当一部分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望贷兴叹,无法迈开创业的第一步。4.贷款金额最高为一个人2万元,这对于白手起家、资金匮乏的创业大学生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实在有“鸡肋”之感慨。5.政策优惠的含金量较小,大多为办事程序中的一些手续费、证件费,这些费用与学生创业所需要的资金相比,所占比例微乎其微,而免税优惠是以赢利为前提的,犹如水月镜花,遥不可及。

为了推动大学生创业,除了关注政策和法规是否合理、健全外,更要关注其能否有效执行。在某些情况下执行比制定显得更为关键。一旦缺乏强有力的贯彻实施机制,再好的政策和法规也将是一纸空文,形同虚设。因此,从学校到相关单位,应该尽快出台与之配套的法规及管理制度,建立合理有效的保障机制,增加制度供给,加大宣传力度,并在实践中逐步调整和完善不尽合理的相关制度。

二、市场经济环境

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尤其是变为直辖市9年以来,重庆市民营经济获得飞速发展。2005年底,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 590亿元,占GDP的比重由1997年的22.8%上升到51.8%,纳税占全市入库税金的44.7%。全市共有51.6万个民营经济活动单位,565万从业大军,成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主渠道和推动重庆加速发展的重要力量。重庆市委书记这样评价说:“正是有了非公经济的加快发展,重庆市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才得以顺利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才得以逐步形成。”市场经济是活力之源,民营经济是富民之路,一个开放的市场和日趋成熟的市场机制对于创业成功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但应该看到,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当地政府职能部门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些不良传统和习惯:重国有轻民营,存在所有制歧视和身份歧视;重管理轻服务,片面强调管理,缺乏主动服务意识;执行政策规章生搬硬套,存在现象。而以商会为代表的各种市场中介机构发育不完善,也阻碍着重庆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与发达地区相比,重庆民营经济总量不大,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全市至今无一家规模上百亿的民企集团。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不甚理想严重制约着重庆市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因为大学生创业主要是在民营经济领域内进行。

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首先在于政府职能部门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冲出心理的“大山”,突破思维的“峡谷”,实现传统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换,减少对微观经济及其日常经营的直接干预,把主要精力用在制定游戏规则、简化办事程序、改善宏观环境、搞好建设规划和基础设施等方面,避免出现在市场经济博弈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角色错位。其次,要大力培育和促进非营利的民间中介组织的壮大,使其在行业自律、抵制外界不利干预、沟通和协调政府与民营经济活动单位之间的关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对于大学生创业普遍缺乏的资金问题,政府可根据国际惯例为其提供一定的创业启动资金,理顺融资渠道,建立良好的风险投资机制,积极探索利用技术、专利、知识和信用等担保的融资机制。学校在建立大学科技园,使之成为高科技成果的孵化器时,若能设立与之配套的风险投资基金,必定会更加有效地促进创业教育的发展。

三、社会舆论环境

创业活动从投资决策、融资到市场开发、产品开发、销售等,都会遭遇各种困境与挫折,从本质上讲属冒险行为,成败并存,大学生创业尤其如此。这就要求社会舆论能够提供一个鼓励尝试、允许失败的宽容氛围。应该说,重庆的媒体、社会舆论普遍能以鼓励、宽容、理解的态度对待大学生创业者及其创业活动。2002年,创办重庆首家学生公司――银升信息文化有限公司的孙刚及其同伴;2004年,重庆第一个尝试大学生创业贷款的刘洋;2005年,创办大学人网站成功的刘琦开和同样创办网站失败的刘远进……无论成败,他们都展示了重庆大学生锐意进取,勇于开拓,敢闯敢拼的精神风貌。

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的封建意识、旧的择业观念和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并存的格局也阻碍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使人们自甘平庸,不想创业;弱肉强食、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使人们害怕失败,不敢创业;重农抑商、贵官贱商的传统使人们对工作有高低贵贱之分,鄙夷一切商业行为的创业;端“铁饭碗”的陈旧观念使人们习惯于按部就班地填空式就业,而不愿尝试充满艰险的开拓式创业;处于初始阶段,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平衡的学校创业教育极大地阻碍着青年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的萌发与固化;在广大农村尤其是三峡库区比较突出的“怀旧的保守观念”和“封闭的峡谷意识”严重制约着青年人的创业积极性主动性;重庆作为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产业工人惯有的自豪与骄傲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着青年一代的创业激情和行动。

因此,我们应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竞争力和生产力的新观念,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首先,要广泛宣传沿海地区人们那种“走遍千山万水,说遍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的创业精神,大力宣传重庆市优秀非公有制企业和企业家的创业事迹,挖掘身边优秀毕业生、在校大学生艰苦奋斗、自主创业的典型事迹和致富经验,使每个人都为创业而感动而思考,引导青年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增强自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技能,并积极勇敢地开发新的职业岗位、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其次,要营造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宽松环境,既鼓励,赞赏成功,更关注、体谅失败,不以成败论英雄,对任何创业者做出的努力和创业精神都要予以积极的肯定和尊重。

四、社会文化环境

文化是制度环境中超稳定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个因素。在世代传承的基础上,文化传统是具有一定制度性质的社会惯例或不成文的习惯法,它们通过各种社会形式和传播媒介,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文化条件,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起着导向、激励和约束的作用。

重庆市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勇锐、重义、推诚、淳朴、刚烈”是巴渝文化的主流精神。115年前的重庆开埠标志着近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的植入;抗战时期,战时首都的地位使重庆成为各种文化机构和人才聚集的中心,为中国文化和民主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时期,以江姐为代表的红岩英烈事迹家喻户晓,红岩精神响彻神州;新时期以来,在加速地区经济建设中我们又显示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在举世瞩目的三峡移民中又表现出“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的“三峡移民精神”……这些历史发展演进中的文化积淀,是重庆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激励当代大学生艰苦创业、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在激烈的竞争中称雄致胜的秘密武器――“软实力”。

个性鲜明的巴渝文化的消极性在于:重庆是个地道的水码头,码头文化对重庆人的影响深入骨髓,做事凭个人感觉、印象和喜好,江湖义气重,缺乏理性的分析和长远的规划,不注重企业形象的塑造和企业文化的凝练。重庆又是个典型的山城,山头文化对重庆人的影响也根深蒂固,占山为王、画地为牢的“山大王”意识浓厚,单打独斗,不善合作,眼界不阔,小富即安。这两种文化的双向混杂影响,既可激发创业者初期果敢无畏的创业奋进,又可成为制约企业继续发展壮大的桎梏。

初创事业的大学生必须注意克服重庆本土文化中的江湖义气观、个人英雄主义的陋习。因此,创建新型创业文化,培养创业精神,提升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是当前重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文化建设与国际化接轨的一种新趋势。即要在“创业文化淡漠,从业文化浓厚”的背景下,在全社会开展深入持久的创业教育和培训。通过舆论宣传、体制创新、机制与模式的变革,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为本,创业立身”的优良文化,努力营造一种人人“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浓厚创业氛围和“人人都是创业主体,人人都是创业环境”的社会文化大环境,让勇于创业的意识,艰苦创业的精神成为重庆文化的主旋律,使创业文化的价值精华――理性、规范、公平、诚信、宽容、批判、创新、效率和协作等精神融入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各个部分,培育健康和谐的创业社会文化。

参考文献:

第7篇:师德学习制度范文

关键词:现代学校制度;对策;浅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223-02

目前,大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大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所谓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指具有广泛的知识、基本的科学态度、独立个性及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全能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产物,是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优秀人才,也是大学从社会经济发展边缘向社会经济发展中心转变的体现。然而,人们对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还有很多理解上的错误。因此,如何重新认识现代学校制度的现状和对策是现阶段中国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现行学校制度面临的现实困境

学校教育制度落实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尤其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适应型人才提出新要求,同时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我国有关学校尚未调整学校制度,学校教育制度落实这一发展瓶颈亟待突破。

(一)教育制度滞后不适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新的办学观念、教育理念及学校管理模式严重冲击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现有的教育制度与学校实际及教育教学发展规律之间的不适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为了不断满足大众对学校的新要求,促进学校的发展,改革落后的教育制度势在必行。

(二)教育制度运行不畅

在现行学校教育制度下,低效或无效运行的现象十分严重,尤其在制度执行过程中,由于绩效水平无法达到或根本表现不出任何绩效而导致制度徒有虚名的现象也严重制约了学校功能的正常发挥。改变教育制度运行不畅、执行走样的局面是变革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三)教育制度环境缺失

我国现行学校制度由于本身存在各种缺陷,致使其不能应对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同时还制约着学校的健康发展。而且教育制度环境的缺失,不仅使学校制度的正常执行缺少良好的外部条件,也致使某些学校制度在执行时遇到阻碍。改变教育制度环境不合理、不科学的现状是构建现代教育制度的重要保证。

二、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对策

为了使现行学校教育制度走出困境,构建现代学校制度需要从政府、学校自身及社会三方面采取措施,可谓任重而道远。

(一)正确处理学校与政府关系是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前提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要求政府和学校能明确各自的职能,并且能够在政府层面正确处理学校与政府的关系。这对于政府转变教育职能提出了很高要求,政府需要从政策法规及培育资源市场方面下手以服务学校发展。

1.重塑政府角色,确立有限责任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

实现“政校分开”,建立新型政校关系的关键在于转变政府的教育职能,而正确处理学校与政府关系是转变其教育职能的重中之重。首先,政府要想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向教育者及学习者提供良好服务,需要保持学校的独立性改变其与政府间的隶属关系;其次,政府需要在环境建设、教育制度及法规健全上下大力气,宏观调控学校教育,承担教育活动秩序维护、教育供给多样及协调教育主体关系的多重角色。然后,政府工作重点在于把好教育质量关即可,要保持学校的独立性,享有充分自,如学校内部的干部聘用、职称评聘、报酬待遇等职能要下放给学校;最后,转变政府的工作重点,迅速从使政府主要从以单方保护学校利益为重点转变到兼顾学校利益与保护公共教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上来,强化政府的服务角色和责任意识[1]。

2.制定《学校法》,提供政策法规引导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需要政策法规的引导,制定和颁发《学校法》迫在眉睫,《学校法》需要明确重塑政府的角色,明确其自身的职能,改变其原有的举办者、管理者、办学者等多角色于一身的现状,使学校成为独立承担权利与责任的独立办学个体,增进学校办学能力,不断提高其教学质量[2]。

3.培育资源市场,服务学校发展

在现行的行政体制下,政府负责提供财政资金和一定的人力资源,还负责配置教育资源及开发知识产品。教育“资源市场”的缺位不利于学校的长远持久发展。而学校的发展又离不开一定的资源的支撑,因此政府应该担负起培育资源市场的重大责任。

(二)优化学校内部治理制度是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关键

学校构建现代化的学校制度,其关键因素是优化学校治理结构并设计制度。可见,现代学校制度的建构是一个学校治理不断走向规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内部制度的健全受制于学校主体地位的确立和自主运行。

1.要不断健全与完善制度

第一,学校制度建设呼吁民主。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要求有一定的自治权的同时,学校还必须有效监督教育管理权的行使,以保证其在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监督下的阳光运行。比如要实行校务公开制度等。第二,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的建立要求改革现行的评价制度,并建立以教师和学生为本的教育评价机制。

2.建立制度实施保障机制

政策执行在某种程度上是执行主体和受影响者之间相互调适的过程[3]。可见,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需要一定的配套制度的支持。首先,要建立纵向互动机制。就制度制定者而言,在制定制度前,要明确制度所针对的客体及其需求,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制度制定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制度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觅寻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以保证制度不受太大干扰的正常运行;在制度运行一段时间后,要不定期评估制度执行的实际效果,为制度在下一阶段的运行提供保障[4]。其次,要建立横向合作的联动机制。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不但要求新旧学校制度的磨合与适应,而且还要求不同的制度制定者进行沟通与交流。这样做不只是为了保障新旧学校制度的有效衔接,也不单纯是为了缓解与协调不同的制度制定者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为建立科学的现代学校制度创造一定的有利条件。再次,要建立环环相扣的运行监控机制。这一机制应该包括运行前监控、运行中监控和运行后监控。最后,要建立一定的沟通机制。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要保证顺畅的沟通,减免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并及时发现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及相应的破解策略。

3.要创建制度执行的良好环境

首先,要建立一定的配套制度,支持现代学校制度的运行。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如果没有一定的配套制度的保障,是不大可能取得预定的成效的。其次,要构建科学的奖惩机制和严密的监督机制。众所周知,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为此,我们需要设立严格的奖惩机制。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过程中,如果有一些人成绩斐然、贡献卓著,我们就要对这部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者精神奖励。而对于那些扰乱或者破坏现代学校制度建构的人,我们要对其丑陋的和恶意的行为,甚至是非法的个人行为或团伙行为予以严厉的制裁。

(三)建立保障现代学校制度正常运行的学校—社区活动机制

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离不开学校—社区互动机制的支撑,因为学校—社区互动机制是现代学校制度建立的基础。但是,人们当前对学校—社区互动机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为此也造成了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有效力量的缺乏。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学校与社会之间存在的不足,并重新认识与定位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关系。据此,我们认为,搭建现代学校制度可以从密切学校与社区联系、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建立教育中介机构三个层面进行着手。

1.要密切学校与社区的联系

学校不只要服务与建设社区,开放一定的教育资源与社区,参与社区教育环境的改善与治理,而且要把社区引入到学校的管理及制度建设中,要不断增进社区居民对学校管理与制度建设的认知与理解,而且要对社区居民现存的认识误区进行一定的纠正与教育。

2.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的制度建设

当前,由于家长缺乏参与学校制度建设的积极性,且他们受制于自身的教育背景、社会地位及知识水平等。因此,鼓励与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的制度建设就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首先,学校要邀请一定的家长对其现行的制度进行评论,要十分重视他们提出的对学校当前制度存在的不足意见,鼓励与引导家长参与和发表制度改革的讨论和建议,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过程中认真考虑和反复征求家长的意见,最后作出一个较为合理的决策。其次,在家长讨论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就某一问题存在的不同声音时,学校应该采取合议的办法,遵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议进行表决。当在某个问题上意见不统一时,就可以采取合议的办法,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评议表决等。

3.建立一定的教育中介组织

作为连接政府、社会和学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学校是介于政府和学校之间的双向服务、沟通的管理层。教育中介组织不同于政府和学校,而又与政府和学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教育中介组织由于自身制度的不够完善,又时常依靠政府的支持并受到行政权力的不当干预,不能独立承担政府分离出来的职能而沦为政府的附属物。此外,现行的教育中介组织又缺乏较高素质的从业者,缺乏科学的评估手段评价制度建设的状况。

三、结语

构建行之有效的现代学校制度,需要明确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完善学校内部的治理制度,增强学校与社会的互动。这期间会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从全能走向有限,从直接行政管理转向简介宏观调控;其次,要致力于制度环境的优化和改善,通过制度的健全、完善、运行制度的确立来完善学校内部的治理制度;最后,要致力于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的育人模式,建立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学校向社会提供开放服务,社会参与学校建设。在教育制度迫切变革的前提下,我们要致力于建设学习型学校,使学校成为社区学习中心,依赖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学校校长及日常工作的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和能力,明确其在现代教育制度建设中的职责,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9.

[2]范国睿.政府·社会·学校——基于校本管理理念的现代学校制度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05,(1).

第8篇:师德学习制度范文

关键词?演灵活就业;市场;新制度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演 F1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演1673-0461(2010)12-00118-04

一、引 言

灵活就业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劳动力供给的增加,正规就业减少,促成了大量灵活就业的产生。目前,人们习惯从宏观上认识灵活就业的产生、表现形式、行业分布,没有从微观上把握灵活就业的本质,这给灵活就业政策的制定和制度安排带来困难。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入手,用交易费用理论诠释我国灵活就业产生发展的过程,揭示其本质内涵和市场运行的规律性。

目前,灵活就业没有统一的界定,本文将是否建立长期(如五年以上)稳定的劳动关系作为界定灵活就业的主要标准。劳动关系涵盖了劳动合同关系和收入分配关系,完备合法的长期劳动合同能够明确界定劳动条件,劳动卫生安全和利益分配等,能够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在长期劳动合同保护之外的就业就是灵活就业[1]。为研究方便,本文将灵活就业按照劳动力雇佣方式进行分类。分为自雇佣式和工资雇佣式(即受雇佣)灵活就业。自雇佣式是指主动将自己劳动力和他人的生产要素结合或将劳动力和购买到的生产要素结合起来进行生产服务活动,获得利润性收入。包括自雇型就业、独立服务型就业、自由职业者等。工资雇佣式指将劳动力出卖给他人,劳动行为受他人支配,自己获得工资性收入。包括各种类型企业灵活就业,劳动组织就业,政府补贴就业等[2]。

二、灵活就业市场产生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诠释

以科斯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是在私有财产权和看不见的手为理论基础,对新古典经济学在制度分析方面的拓展。由于人的私利行为,人们在行为决策时考虑的总是在约束条件下,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新制度经济学一方面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学说,另一方面又改变了市场交易费用为零的假设,用交易费用理论解释企业的形成和边界。按照科斯的理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规制结构,企业代替市场是因为节约了交易费用,当企业内的组织管理费用等于市场交易费用时,企业的边界形成[3]。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典型的生产组织方式,但在企业和市场之间还存在另一种生产方式――自雇佣的个人或家庭生产。三种生产方式相互替代,相互转换,在约束条件下最大化时达到均衡。相互关系如图1:

图1表明:市场、企业和家庭部门三种规制结构之间是相互转化的。①经济主体按照交易费用和生产管理费用的对比确定从市场购买产品服务还是由企业生产;②家庭成员一方面按照成本收益比较原则决定参与市场交换还是家庭部门自己生产所需要的产品服务,另一方面又按照效应最大化原则决定是向市场出卖劳动力还是家庭内就业;③依据经营管理水平,生产组织会在企业和家庭部门两种形式之间相互变换,家庭作坊规模扩展可以变成家族企业,企业经营不善也会解体沦为分散的家庭作坊生产。

(一)个人和家庭的就业行为决策

个人的劳动力供给行为是在约束条件下,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在出卖劳动力和利用自身劳动力进行生产之间作出决策。决定在正规部门就业还是在非正规部门就业,是自己创业抑或游离于部门之外的独立就业和自由职业。

1.个人对正规部门就业与其它就业方式的抉择

假设人们的最大就业偏好是正规部门;劳动力市场存在信息不完备;就业的实现存在一个最低搜索成本。个人能够在正规部门实现非灵活就业的条件是,一段时间内劳动的总的净收益大于就业成本(就业成本为一个阈值),用公式(1)表示:

(W+UL)×T≥ (1)

在上式中,W为工资收入;UL为劳动的负效用;T为工作期限;CMIN为就业的最低搜索成本; CO为机会资源,指部门提供的就业机会;CH为工作岗位要求的最低人力资本存量;CS是个人拥有的实现就业的社会资本,包括社会关系网络和就业信息资源;A为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CO,CH,CS取值为0或者为1,A在0和1之间。如果任何一项取值为零,公式右边就变成+∞ ,个人就不能实现在正规部门就业,只能选择其他就业方式。如果A参数值偏小,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使搜索成本偏大,也不能实现正规就业。

2.个人灵活就业方式的决策

根据威廉姆森的企业理论,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使市场交易成本变得很大,当企业的生产和组织费用小于市场交易费用时,企业便产生了。而人力资本形成后同样具有资产专用性,也会导致节约交易费用的企业的产生,这是个人自雇型创业的原因和条件。

假设个人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本存量,创办的企业没有雇佣劳动(即个体户和家庭作坊),因而没有组织管理费用。个人实现自雇佣式就业的条件是总收益大于总成本,并且初始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要分别大于其最小值(最小值为一阈值,并且不同就业方式的阈值不同),用公式表示为:

(Y+UL)×θR≥FBT+FBP (2)KW≥KWMIN(3)KH≥KHMIN(4)

上式中,Y为总收入,UL为劳动的负效用, θR是风险规避系数,FBT是企业同市场的交易费用,包括产品和要素市场的交易费用,以及跟政府各部门等外部环境的交易费用,FBP为企业的生产成本。KW为企业的初始资本额,KWMIN是最低启动资本。KH为个人的初始人力资本存量,KHMIN为自雇佣式就业所必需的最低人力资本。

当(2),(3)和(4)同时成立时,个人才能实现自雇型就业(如个体户,家庭内就业等)。如果只有条件(2)和(4)成立,才会选择自由职业(如律师,自由撰稿人等)和独立服务型灵活就业(如街头摊贩,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等),但前者要求的最低人力资本KHMIN一般要大于后者。

如果个人创办的企业中存在雇佣劳动(主要指中小微型私营企业),则存在组织管理费用,个人创业的条件是总收益大于总成本,初始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大于阈值,企业组织管理费用大于市场交易费用,用公式表示为:

KW≥KWMIN(3)KH≥KHMIN(4)(Y+UL)×θR≥FBT+FBP+FBA (5)FBA∠FBT(6)

式中,FBA是企业组织管理费用。只有(3),(4),(5),(6)式同时成立时,个人才能够创办企业。如果只有条件(4)成立(但其人力资本初始值小于创办企业的阈值),可以实现工资雇佣式灵活就业。

(二)部门的雇佣行为决策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企业部门的经营目标是在成本约束条件下,实现利润最大化。在生产成本中,劳动力成本所占的比重较大。按照张五常的企业理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定价制度,企业和市场的替代关系是两种市场之间的替代关系,当劳动力市场的交易费用小于中间产品市场的交易费用时,劳动力市场就会替代中间产品市场,产生企业。在这里,劳动力市场的交易费用就是人员调整费用。从张五常的理论可以看出劳动力成本对企业的产生发展至关重要。

由于存在商业周期,雇佣数量不能保证在每个时期是最优的,每个时期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也难以达到最大化。根据费尔(fair,1969)的劳动囤积模型:YtHtEt=a-b(Et-E*t)2,当实际雇佣量超过或小于最优雇佣量时,实际人时产出小于最优产出。由于劳动力市场交易费用的存在,要调整雇佣量到最优化水平需要花费成本。与正规就业相比,灵活就业者的可变成本和人员调整成本,福利成本等较小,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雇主在政策框架内偏好用灵活就业代替部分正规就业,在保留核心员工的基础上,适用商业周期的变化,不断调整灵活就业的需求量。调整过程如图2所示。

在图2中,SC是核心员工的劳动供给曲线,Sf是灵活就业者的劳动供给曲线。D1是雇主的一般劳动需求曲线,0LC是均衡状态下雇主保持的核心员工数量,WC是核心员工的工资。当产品市场需求扩张时,雇主对劳动力的因致需求增加,劳动力的需求曲线由D1移动到D2。由于核心员工的人员调整成本较高,而灵活就业者的劳动供给曲线较平坦,雇主随以Wf的低工资雇佣LCLf的灵活就业量。当产品市场衰退时,劳动力的需求曲线又回到D1,灵活就业者被解雇,雇主只保留核心员工。灵活就业成为市场周期性变化的调节阀。

三、促进灵活就业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选择

(一)制定倾斜性政策,鼓励个人自雇型创业

2005年私人创办的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6,300万人,接近城镇总就业劳动力的四分之一,可见个私中小型企业是今后就业的主渠道。当前,一是要减少初始资本额,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如日本“商法”允许设立只有1日元资本金的公司,以促进失业者自己创业。二是要解决对中小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问题。据估计,2004年从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身上收取的各种收费和罚款,规模大约在3,000亿元左右,许多个体户、微型和中小企业不堪重负而破产倒闭。三是要将针对大学生、复员军人、下岗职工创业的特惠制推广到普及每个创业人员的普惠制,鼓励个人自雇型创业。

(二)创新培训模式,提高个人初始人力资本存量

不同岗位要求的最低人力资本存量不同,初始人力资本的多寡是灵活就业人员选择就业方式的主要依据。因此,提高灵活就业的质量必须从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入手。灵活就业是正规就业市场竞争失败的劳动者为维持生计不得已的选择,扶持灵活就业是一项民生工程。因此,一是各级政府应逐年增加对灵活就业者的培训预算,提高全社会人力资本投资的规模和水平。二是制定和完善全社会人力资本投资政策,保障人力资本投资者能够获得预期的收益,鼓励家庭和个人持续人力资本投资。三是由于当前再就业培训服务机构的政府垄断行为,使就业培训流于形式,缺乏效率。针对这一情况,应引入竞争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种培训机构,政府向失业人员发放培训券,自愿选择培训内容和培训单位,这样才能提高培训的质量以及时效性和针对性。

(三)提高公共服务效率,降低个人创办企业的交易费用

微小型企业的交易费用比例一般要高于大型企业。交易费用既包括同市场发生的交易费用,又包括与政府打交道的费用,降低交易费用就要从市场和政府两方面入手。一要放松行业管制,降低行业门槛,允许私营部门进入更多行业领域;二要简化审批手续和审批费用,降低入门成本。三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缩短服务时间。四要建立健全市场规则,整顿市场秩序,营造一个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4]。

(四)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改善灵活就业者的生存状态

灵活就业者不但收入低,而且工作不稳定,随时有失业的风险;不但如此,自雇佣就业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工作保护条件缺乏,这就导致就业者工伤风险增加。较低的收入水平使灵活就业者缺乏自保能力,形成较高的社会风险,灵活就业者亟待社会保障的庇护。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完全覆盖各种类型的灵活就业者。除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外,还亟需为灵活就业者提供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就养老保险而言,可以设计不同层次保险缴费的保险菜单供各种类型灵活就业者选择,使缴费能力及其对应的保障水平与就业者收入水平相适应。就失业保险而言,应覆盖所有类型灵活就业者,尤其对失去土地或流转出土地经营权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与正规就业相比,灵活就业者失业保险缴费水平应适当降低,保障水平适当提高,失业保险金支出与保费收入差额由政府财政负担。

[参考文献]

[1]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 中国灵活就业基本问题

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5(45).

[2]姚宇. 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05.

[3]吕中楼. 新制度经济学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杨燕绥,赵建国. 灵活用工和弹性就业机制[M].北京:中国劳动社

会保障出版社,2006.

Analysis on the Flexible Employment Market Based on Neo-institutional Economics

Liu Hongyin1,2

(1.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6, China; 2.Binhai Development Institut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China)

第9篇:师德学习制度范文

关键词:化学镀铜织物;性能特点;测试方法;含量检测

1试验条件

1.1试验原料

试验样品为锦纶66化学镀铜平纹织物。

规格:经、纬纱的线密度均为70 D,经、纬纱密度分别为380、310根/10cm。

1.2试验仪器及方法

1.2.1镀层表面形貌测试

采用Philips公司的XL30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定镀层表面形貌。

1.2.2织物拉伸性能测试

采用Instron 5565型万能强力机测试织物的拉伸强力,拉伸速度110 mm/min,预加张力1 N。

1.2.3 织物导电性能测试

常用的导电性能测试仪器有:纤维比电阻测试仪、万用表、四探针测试仪等。其中,适用于织物导电性能测试的仪器有万用表和四探针测试仪。但是使用万用表测织物电阻率时,两探针之间的距离不易控制,且读数不稳定,所以本试验中采用SX1934(SZ282)数字式四探针测试仪测定镀层的电阻率。

1.2.4镀层结合力测试

常用的镀层结合力测试方法有:冷热循环法和透明胶带测试法。

冷热循环法:此方法试验条件较严格,适用于化学镀纤维的镀层结合力测试。具体方法如下:将化学镀纤维样品在100℃的沸水中煮沸20 min~25 min,然后在0~5℃的冷水浴中保持3 min后取出,显微镜下观察镀层无起泡、脱落,此时镀层的结合力不低于0.8 kg/cm~0.9 kg/cm[1]。

透明胶带测试法:此方法简单方便,适用于化学镀织物的镀层结合力测试,并通过失重率来间接反映织物与镀层的结合牢度。本文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测试。具体方法如下:

用电子天平称量测试样品重量,记为m1;把聚酯胶带粘在测试样品上;用2kg滚柱在聚酯胶带上面往返摩擦10次;用滚柱来回擦10次测试样品后立刻从测试样品上慢慢剥掉聚酯胶带;用电子天平称量剥掉聚酯胶带后的测试样品重量,记为m2。

测定m1和m2之前,所有的样品都经过干燥,且在21℃,65%RH的标准大气环境下调湿24 h。

2试验结果与讨论

2.1镀层的表面形貌

图1为放大10000倍下镀层的扫描电镜图。

图1镀层表面形貌

由图1可见,镀层表面颗粒大小较不均匀,颗粒间存在空隙,大颗粒周围不规则地散布着一些较小的颗粒。因此,镀铜织物手感较粗糙,镀层总体的光泽度较低,并随镀层厚度的增大逐渐呈现棕色。

2.2锦纶织物拉伸性能

图2为锦纶织物和锦纶镀铜织物拉伸曲线。

图2织物拉伸曲线

由图2可见:经过化学镀铜后,织物初始模量增大,织物手感变硬;镀铜织物拉伸断裂强力增大,断裂伸长减小,因为锦纶织物经过化学镀后,织物被金属镀层固结,纱线间摩擦力增大。因此镀铜织物的拉伸性较好,但弹性较小。

2.3锦纶织物导电性能

数字式四探针测试仪测得的电阻率稳定性好,前后两次测量值差异小于0.1%;测得锦纶织物电阻率为1019Ω・cm,锦纶镀铜织物电阻率为0.01Ω・cm。结果表明:经过化学镀铜后,织物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金属铜镀层,使导电性能显著提高。

2.4化学镀铜织物镀层结合力测试

通过镀层的结合力测试可知,本试验中,镀铜织物失重率为2.23%。失重后,经四探针测试仪测试其电阻率,结果表明电阻率增大12%。因此在镀铜织物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要尽量减少织物表面镀铜层的摩擦,洗涤过程中尽量手洗,以减少表面镀铜层的损耗。

3电磁屏蔽织物中镀铜纤维含量测定

由于化学镀铜纤维表面的铜镀层溶于酸或碱,因此常规的化学溶解法不适用于镀铜纤维含量的检验;由于镀铜纤维的细度不一,密度变化大,因此用人工识别并分别测其根数和直径来计算各组分的含量的方法也不可行;鉴于以上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简单的、可操作性强的测试镀铜纤维含量的方法,即:首先人工区分不同种类的纤维,然后称重,计算其含量。

以化学镀铜纤维与棉纤维的混纺机织物为例,镀铜纤维含量测试方法如下:

距布边10cm处呈梯形剪取3块5 cm×10 cm的试样,并标明经纬向,然后分别沿试样经向中间剪断,分成两块,分别作为测试样品和备样。将机织物样品拆出经纬纱,区分两种纤维[2]。方法如下:

(1) 浅色织物:可根据纱线光泽区分。镀铜纤维呈现金属光泽,棉纤维则光泽柔和。

(2) 深色织物:可根据纱线导电性区分。用万用表测量纱线电阻率,阻值较小者为镀铜纤维,较大者为棉纤维。

将已分好的镀铜纤维和棉纤维分别放入已烘干称重的容量瓶内,瓶盖放在旁边,在(105±3)℃烘箱中烘干(连续两次称的重量差异不超过0.1%)后,迅速盖上瓶盖,并移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常温(一般不能少于30 min),从干燥器中取出,在2 min内完成称重,精确至0.0002g。

镀铜纤维质量百分比

棉纤维质量百分比 P2= (1-P1)×100%

其中:m1―― 镀铜纤维干燥质量,g;

m2――棉纤维干燥质量,g;

W1――镀铜纤维公定回潮率,%;

W2――棉纤维公定回潮率,%。

测试结果以两个试样计算结果的平均值表示,若两次计算结果的差异大于3%时,应测量第三个试样,最终结果取三个试样结果的平均值。

4结论

(1) 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可清晰获得化学镀铜锦纶织物镀层表面的形貌,因此可用来分析评价镀层表面质量,颗粒和缝隙越大,则镀铜织物手感粗糙,镀层总体的光泽度越低;

(2) 织物镀铜后手感变硬,强力增大,拉伸性变好,但弹性减小;

(3) 数字式四探针测试仪测试较适合用于镀铜织物的电阻率测试,结果表明:这种方法简便迅速,稳定性较好;

(4) 利用粘结法可以方便地用于测试镀铜层与织物结合力,从测试结果来看,这种织物在使用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镀层摩擦,洗涤时要尽量轻柔;

(5) 常用的测试混纺比的方法不适用于电磁屏蔽织物,用本文所提供的方法,可简便、快捷地测出电磁屏蔽织物中镀铜纤维的含量。

参考文献

[1] 武学高.塑料电镀技术[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8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