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作学习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进一步落实中心学校管理人员挂钩联系学校责任制,更好地指导服务好全乡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做到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掌握校情,因校施策,充分发挥中心学校管理职能作用,不断提高中心学校人员教育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做到履职尽责,不断提升管理效能,助推学校发展。努力建设一支甘于奉献,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善于创新的管理干部队伍。结合中心学校工作实际,特制定办公室人员挂钩联系责任学校管理制度,对中心学校人员进行捆绑式绩效考核责任管理。
一、挂钩联系工作
(一)挂钩联系学校安全工作:
学校安全工作是学校发展的前提与保障,是日常管理工作的头等大事。实行挂钩联系学校安全工作制度,是指导、监督、检查和落实各项安全目标任务的一项有效措施,其目的在于依靠集体力量,抓出工作成效,不断推进我乡学校安全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确保我乡各校(园)安全、稳定、和谐。
1.工作职责及要求:
(1)切实加强对挂钩联系学校安全工作的指导、跟踪和督促。
(2)在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学校安全工作情况的基础上,会同各校领导研究学校安全工作发展思路,制定安全管理措施,确保安全责任制得到落实。
(3)认真督促学校按时排除安全隐患,对学校无法整改的安全隐患作出明确安排,各挂钩人员必须每月至少深入学校一次,与学校一起认真研究安全隐患整改措施。
(4)督促挂钩联系学校按要求开展各类安全宣传教育、安全演练及安全管理培训工作。
(5)积极主动协助学校解决学校安全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6)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中心学校校长汇报挂钩联系学校的安全工作开展情况。
2.管理考核办法:
纳入到**中心学校人员年终绩效考核,具体见《**中心学校工作人员挂钩联系考核表》,挂钩联系学校(幼儿园)出现重大安全事故,此项计零分,另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和有关法律法规作出相应的处罚。
(二)挂钩联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实行挂钩联系,旨在突出教育教学中心工作,增强教育教学研究及常规管理,注重过程管理。围绕规范全乡学校办学行为,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认真开展各项管理工作。
1.工作职责及要求:
(1)每学期深入挂钩联系学校研究教育教学工作2至3次;
(2)每学期参与挂钩联系学校教学教研活动至少2次;
(3)每学期督促检查教学常规管理工作2次;
(4)每学期深入挂钩联系学校课堂听课最少5节;
(5)与挂钩联系学校共同研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案和措施(特别是六年级毕业班)。
2.管理考核办法:
(1)检查深入学校相关记录材料;
(2)纳入到**中心学校人员年终绩效考核,具体见《**中心学校工作人员挂钩联系考核表》。
(三)挂钩联系学校管理工作:
为不断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规范学校管理,有效缩短校际发展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有效抓手。实行挂钩联系学校管理工作,着力促进学校改革与创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1.工作职责及要求:
(1)指导挂钩联系学校科学制定学校工作计划并认真落实;
(2)每学期至少参加挂钩学校重要会议2至3次;
(3)每学期深入学校检查指导工作5次;
(4)每学期协调帮助挂钩学校解决1至2个实际困难和问题。
(5)深入挂钩学校研究学校改革发展工作,指导学校做好日常工作管理。
(6)督促挂钩学校完成中心学校督查督办工作事项和重点工作的推进落实。
2.管理考核办法:
(1)检查深入学校相关记录材料;
(2)纳入到**中心学校人员年终绩效考核,具体见《**中心学校工作人员挂钩联系考核表》
二、挂钩人员及联系责任学校安排:根据当年人员情况安排,每年学期初确定挂钩联系责任学校
2020-2021学年挂钩人员及联系责任学校
联系责任学校
挂钩联系人员
三、考核管理实施办法
(一)将挂钩联系管理工作责任纳入中心学校人员年度绩效考核,每学期对挂钩联系人员进行考核一次,考核分值共30分,最终考核成绩为两次的平均分,该分值计入《**中心学校人员学年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方案》中的“绩效考核内容及量化计分办法”的第(二)条第3项“挂钩联系考核”;
(二)与挂钩学校的教学业绩进行捆绑考核,负责挂钩联系***、**学校的人员最终教学业绩以毕业班期末统考成绩为挂钩联系人员的教学业绩分,负责挂钩联系***、***、***、***学校的人员以学期末前期进行对所联系的学校进行抽取年级,所抽到的年级的统考科目综合教学成绩为该联系人员的最终教学业绩分,挂钩联系幼儿园的人员以其他联系学校的综合平均分为最终教学业绩分。该业绩分计入《**中心学校人员学年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方案》中的“绩效考核内容及量化计分办法”的第(二)条第4项“教育教学业绩”;
(三)成立挂钩联系管理考核领导小组,加强督促检查,负责组织考核工作:
组长:
组员:
日常工作由中心学校办公室具体负责。
该制度于2020年12月15日经**中心学校行政会议研究讨论通过,从2020-2021春季学期正式执行。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下;学校;会计核算
一、学校会计核算工作遵循的原则
1.管理科学化
管理科学化的原则是指在学校会计核算工作过程中,由于学校会计核算内容众多,牵涉层次比较复杂,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性的管理体系与管理方法去完成这项任务,将学校会计核算内容进行统一有序的安排,同时在各个环节,都能依其轨道运行,以免出现管理失衡的情况。只有进行这样的控制和管理,学校的会计核算工作才能真正切实有效地向着专业化与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一个学校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多方面的管理引导,不管是对相关的财务人员的管理还是对人员的培训教育、宣传,都需要一套完整的、系统化的、科学化的管理体系作为引导,一步步将学校会计核算工作进行下去。
2.管理精细化
管理精细化是指要有一个精细化的指导理念去指导财务人员进行学校会计核算工作的建设,积极做好学校会计核算工作各个环节的控制与管理,保证学校会计核算工作的高效性,提高工作质量。同时,精细化的管理也有助于在学校会计核算工作过程中,降低经济成本,将利益最大化。精细化的管理方式不是锱铢必较,而是在整体的管理系统中,重视对细节的把握,将每一步都能落到实处,提高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保证学校会计核算工作顺利长久地进行。学校需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与引导,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与服务水平。尤其要提高财务人员核算技能与经验,以保障其能做好学校会计核算管理工作。在学校会计核算的过程中,要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避免出现不良的现象。为了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能动性,要制定严格的学校会计核算控制管理部门的考核机制。可以采取一些方式与手段,如将学校会计核算管理工作效果纳入到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中去,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又如,设立奖励机制等方式,激发工作人员的热情,将工作落到实处。
3.经济节约化
学校会计核算工作在成本的使用上,要本着控制成本的理念,处理好学校会计核算工作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之间的关系,科学进行经济因素分析,保证给出更加节约成本的方案,保证不会给学校带来比较大的负面影响,实现学校会计核算工作的长效稳定发展与经济效益最大化。
4.遵纪守法
在学校会计核算工作管理的过程中,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工作的安排。学校要依据国家规定的相关政策和法律基本精神去开展学校会计核算工作控制,结合学校会计核算工作计划的实施,制作出合适的方案,真正将学校会计核算工作管理落到实处,使学校会计核算工作管理朝着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二、提高学校会计核算工作的策略
1.增强管理意识
相关管理部门、组织以及相关学校会计核算工作管理人员要具有法律法规意识、管理意识以及市场经济意识,总结经验、研究问题、不断提出建议,改进工作方法。除此之外,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市场经济意识至关重要。相关管理人员要不懈努力,在规章制度的监管之下,有效地促进学校会计核算工作管理向专业化、全面化方向发展。学校要重视相关管理部门、组织以及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不断提高学校会计核算工作管理的管理水平与能力,完善管理机制。与此同时,学校提高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与服务水平,在学校会计核算工作管理的过程中,构建标准化的学校会计核算工作管理体系,以保证做好学校会计核算工作,促进学校的长效发展,同时也推动我国学校会计核算工作的发展。
2.提高人员财务意识
在学校会计核算管理过程中,要求财务人员严格按照相关政策制度进行工作,保证学校会计核算工作顺利进行,通过宣传和教育,实现财务管理人员技能的提升;要提高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与服务水平,实现其学校会计核算管理素质的提升,以保证做好学校会计核算的控制与管理工作。学校可以通过定期的知识培训与交流活动来激发员工的上进心与积极性,工作热情调动起来了,会使员工满意度大大提高,自然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一方面可促进员工职业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为学校会计核算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可以建立奖励机制,对于一些表现出色的员工进行奖励,激发学校会计核算人员之间的竞争意识,提高其工作效率与质量。同时,在工作中,在学校为其创造的环境中,相关工作人员的自身素养也得到不断的发展,自然也可以得到更多的发展机遇,实现更多的人生价值,实现自身意义,从而也可以促进学校会计核算管理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3.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也是为了更好地监管我国会计行业出现的种种不良问题,更好地将监管落到实处。通过记录会计人员的基本信息与情况,对表现优异的会计人员进行标注,而对于表现不好、违反行业诚信要求的会计人员,则需要进行提醒。长此以往,会计人员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中就能用会计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当出现道德选择问题时,会计人员会及时警戒自身行为,不做违法乱纪之事,维护自身形象,维护会计行业的形象。与此同时,对待出现的问题时,要灵活应对,以规范化的、专业性、系统性的体系去监督与控制财务人员的核算行为。此外,针对学校会计核算管理的特殊性,在遵守相关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的前提下,要依据不同的财务设计方案进行控制与管理,构建标准化的学校会计核算管理体系。只有这样的控制和管理,学校才能真正切实有效地向着专业化与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三、结语
为了营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更好地建立健全学校会计核算工作财务管理,推动学校会计核算工作的长效发展,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将学校会计核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保证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推进中国经济的长效发展,促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斌.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视角下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D].山东大学,2012.
[2]毕素红.新会计制度下高校会计核算工作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7):146-148.
关键词:独立学院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235-01
独立院校是按照普通本科学校按照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的规定,依据新的模式和机制举办的本科层次、民办机制的学校,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与机制的一种创新和探索,是更好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对于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可知,2013年,我国有独立院校303所,在校人数高达2621493人。从数字上可以看出,独立院校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学生群体。因此,改进和加强独立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深远。
1 独立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独立学院,其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但是由于独立院校总是借鉴母体学院的管理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工作方法过时,由此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才培养的目标不适应教育管理模式。有些独立院校把普通学校精英式教育当做范本,而有些则采用放养式的管理模式,只要出现问题,就开始责怪学生的素质不好,甚至有些学校用处分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些教育管理模式都与独立院校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2)学生的个性特点不适应学生管理制度。大部分独立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较多的侧重制度方面,忽略这些学校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搬硬套一本、二本学生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但是过多复杂的制度管理,使大部分学生产生了叛逆的心理[1]。
(3)独立学院的发展特点不适应高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模式。独立院校的办学模式还处在探索中,这就决定其教育方式必须改革创新,而因此引起的不稳定因素也必然会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处在探索试验的阶段,并与独立院校整体发展不相匹配,这就对原有的管理经验和模式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也对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加强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根据大学生群体的特点,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独立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践中寻求新的思路,是独立院校发展中所面对以及要重点实施的工作,也是贯彻落实国家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需要。
(1)坚持独立学院的发展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独立学院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学院发展好了,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了,办学条件改善了,独立学院的社会影响力也将获得提高,学生们也能体会到学院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没有学院的发展,也就没有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是十分关心和关注学院的发展的。但是,学院的发展必须以较高的办学水平和较好的办学条件为基础。从近些年来独立院校的办学情况来看,有些独立院校虽然实现了办学规模上的较快发展,但是在办学水平提高和办学条件改善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这又恰恰成为了引起学生思想不稳定的主要因素[2]。所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求高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善办学的条件,提高办学水平,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与此同时,大学生还要了解学院的发展规划、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使学院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实现有机结合。
(2)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高校辅导员是教师队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高校稳定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3]。
独立学院应该统一认识,确定高校辅导员的位置,明确其作为高校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正确认识到高校辅导员不仅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而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者、组织者和指导者。高校应加强辅导员队伍、制度建设,做好辅导员的选拔、任用、培养工作,使高校辅导员有施展自身才华的平台和空间,不断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稳固。
(3)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学生为本指的是要明确学生与学院之间的关系,把学生放在教育主体的位置,保证学生的各项权利。这就要求学院以完善培养方式、教学、教育方法为基础,围绕学生发展以及学生需求这个主题,全面推进学院各项工作的开展。
第一,学院各项工作的开展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和权利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维护学生合法权益。针对学生反映的生活、学习方面的问题决不能推三阻四,敷衍了事,通过例如学生民主座谈会、学生代表例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针对学生反映的实际问题应该给予详细解释,并立即进行相应的处理。
第二,独立学院学生相比一本、二本的学生来讲思维活跃,自我意识较强、个性较强。这就要求在开展学生工作时应仔细了解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思想和个性,调动学生在学习和学生活动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愿意、主动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便会促进学生工作的主动性,使学生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以学生为本”要求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情况所出现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引导措施[4]。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激发学生的潜能。总之,要按照学生成长的规律,通过不同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不断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周炎根.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6):56-57.
[2] 赵厚均.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的新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2005(2):14.
交通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部署要求,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学习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确保党员干部“学”有所获、“做”出样子。
一、提要求、教方法、压责任,充分发挥支部教育管理党员政治功能。首先,指导严格落实“”。局里制作配发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三本手册,指导党支部以“两学一做”为主题,对党员大会专题研讨、支部书记讲党课等作出计划安排,定期开展活动并全程纪实,引导党员养成参加党内学习的自觉。其次,规范开展党性定期分析。从2016年起,交通局建立并坚持每年“七一”前后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党性分析制度,重点查摆服务意识不强、进取精神不足等问题。再次,组织结对基层联学联建。部里以“聚焦‘十三五’、当好先行官”为主题开展基层联学,结成联建对子,互派人员讲党课,一起过“共建互促”主题党日、“根在基层”组织生活,促进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最后,引导用好正反两面镜子。交通局开展“讲好交通故事,展示党的风采”活动,请优秀青年党员走进机关互动交流,选树先进典型;局里4次召开警示教育大会,通报机关和部属单位违纪违法案件,做到引以为戒。
二、明职责、严措施、创品牌,着力加强支部自身建设。首先,从严落实支部书记“一岗双责”。交通局所有党员领导干部进入支委会,明确抓不好党建就是不称职,加强跟踪问效。局里按季度调度支部学习教育开展情况,年终开展机关班子、业务、党建同述同评同考,组织支部书记述职述廉述责,促使“两个责任”落实。其次,突出严格党的组织生活。交通局制定出台规范和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制度暂行办法,引导党支部总结提炼形成“学”“用”“抓”“促”等工作法,带动支部组织生活规范起来。此外,大力创建支部工作品牌。局里结合职责和工作特点,努力做到一支部一特色、一支部一品牌,推动了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相互促进。最后,注重发挥党员先锋作用。交通局引导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合格党员标准,作出“小康路上决不让任何一个地方因交通而掉队”的郑重承诺,推动新改建农村公路2300多公里,帮助解决特困地区道路少、出行难等问题。
三、抓党组、作示范、强指导,为支部开展工作和活动提供强大动力。交通局党组带头开展学习教育,对班子学习教育作出具体安排,带头贯彻执行。全局全年举办中心组学习11次。去年9月,对交通运输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局党委第一时间组织专题学习,研究提出贯彻落实具体措施。此外,局党委委员严格落实双重组织生活。党委委员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支部集中学习平均4次以上,为局机关和直属单位党员讲党课两次以上;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带头讲党课。最后,交通局加强党委对支部工作的直接指导督导。党委主要负责同志直接联系3个单位,其他党委委员分别选择1个以上单位,指导支部学习教育,帮助找准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党委委员联系点发挥了示范效应,保证了全系统一批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落地。2016年全市交通运输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今年一季度主要运行指标均好于预期。
我区联社开展案件专项治理活动,其目的是进一步落实各项内控制度,提高全体员工团结务实、审慎经营、爱岗敬业、遵章守纪的自觉性,查摆、堵塞工作中的漏洞,遏制各类案件的发生,全面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转变工作作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使全体员工以满腔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为我辖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现就案件专项治理情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当前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
1、对内控制度的认识不到位。有的把内部控制简单地理解为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装订、汇总,认为做了整章建制方面的工作,就等于建立了内控机制;有的在把握内控与管理、内控与风险、内控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上,认识有偏差,把加强内控与发展和效益对立起来,在业务拓展和风险防范的抉择中,侧重于抓规模、抓效益,不切实际地求得资产规模的扩张,造成违规违章现象发生,以致资产质量低下。
2、对基层社的管理力度还有漏洞。对基层社的管理,往往是任务指标布置的较多,对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手段检查不够。
3、稽核、监察监督机制不建全,是直接影响内控制度的有效落实。稽核、监察部门不能起到查错防漏、纠正违规、强化管理、控制风险的作用。内部稽核、监察体制不顺,本身没有处理问题权,有的问题得不到真实反映,使一些问题被积压下来,没有相应的制约措施。
4、现行的内控制度不健全,不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在现实管理和经营的有效性目标方面,其沿用的各项考核规章制度还是过去的考核办法,虽然每年在数量上考核指标有所变动,但考核的内容和方法明显陈旧,导致部分社从自身利益出发,置各种制约于不顾,违章操作。有的机构抢拉客户,乱用核算科目、篡改账表、以贷收息等问题,都说明了内控制度与业务发展不同步的问题。有的领域、有的岗位内控环节至今还处于真空。
5、风险控制系统不健全,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不够。风险控制是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中的一个难点,目前我区农村信用社以整体风险控制为目标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尚处于软约束阶段,以局部风险控制为内涵的贷款分责管理还执行不严格,缺乏具体风险评估及控制为核心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管理制度也极不完善。贷款发放还没有实行风险度管理,对计算机系统的风险控制能力差,而且对信用社内部控制的考核还缺乏具体的标准和办法。
二、本人的体会
所谓有效的内部控制包含有四层含义,即:其一,它是无时不控的---贯穿于业务操作的始终;其二,它是无处不控的——与业务的速度和空间同步,甚至有所超前,以体现内控优先的思想,其三,它是无人不控的——上到管理者,下至每位员工,只有严格执行内部控制才是至高无尚的;其四,它是无事不控的——小业务要控,大事情更要控,一切经营管理活动无不在其控制之下进行,没有例外与“个案”处理。
农村信用社要建立怎样的内部控制呢?首先我本人认为:增强自律意识是根本。一切活动离不开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的因素,内部控制不能例外。良好的内部控制既是经营管理者设计构造的产物,也是其遵循维护的结果。如果说设计构造不易,那么有颜色遵循维护则更难。因为,需要持之以恒孜孜不倦,一以贯之。从这一意义上说,自律意识牢固树立之日,才是内部控制运行完全到位之时。 增强自律意识,从基本面来看,就是要增强全员的自律意识。即:每位员工首先要强化按规章制度办事的观念,不再是凭“经验”操作。其次,要树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念,不再是惟命是从。再者,要树立内部控制人人有责,从我做起的思想,不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增强自律意识,从重点对象看,就是要增强两级经营管理班子的自律意识,真正做到经营与管理两手抓,业务发展与内控建设两手抓,效益与守规两手抓,做自律的表率。 增强自律意识可以从学习教育、剖析典型、调整人员等三方面入手。一线操作人员要做到业务再忙不忘学习规章制度;通过学习,要教育每位员工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而有的放矢开展各项业务。要剖析正反两方面典型,使全体员工能够在学习经验上有标杆,吸取教训上有对象。要顶住一切压力,对那些置内控制度于不顾的我行我素者,果敢地进行调整,直到清理出队伍,以儆效尤。
完善规章制度是前提。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构筑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是各项业务应当遵循的标准和程序的总和,也是检查和纠正一切违规问题的依据。内部控制离不开规章制度,否则不可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当前,我区农村信用社规章制度完善的重点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从管理层次看,联社、信用社都需要加快规章制度建设的步伐,但主要在基层社,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使各项制度具体化和本单位化。二是从管理范围看,要着重解决内部控制的“真空地带”的问题,填平补齐,使内部控制的触角延伸到经营管理的各方面。三是从管理内容看,要把可操作性的规程规范建设放在完善内控制度的首位,做到一册规范在手,操作方法在心。四是从管理质量看,旧制度的更新和制度间相互关联无疑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对那些时过境迁,不适应新情况的规定和办法,该废止的废止,该补充的补充,该修订的修订。要提高制度之间的关联度,应当与其目标考核制度、稽核、监察制度更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先考核、稽核,后离任离岗,避免逆向操作。
严格严厉查处是保障。内控制度的建立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有效贯彻执行,这是因为还存在削弱其效力的主客观因素如:严格检查,严厉处置。即严格检查:就是要坚持以制度为标准,事实为依据,甄别是非,确认对错,分清主次,界定责任。不搞双重或多重标准,不故意夸大或缩小问题,不回避矛盾,混淆是非,不当“和事老”,报实情、说实话、办实案。严厉处置:就是要对一切破坏内部控制运行的违纪违规者,不管是谁,纵然有过“功高盖主”的业绩,也要做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以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否则,姑息迁就,不过是内部控制建设上的叶公好龙;“下不为例”则久必酿成大祸;搞“心太软”将无异于自我放纵等等。所有这些管理之大忌,足以令人警醒。
综上所述,通过“内控制度活动”的学习,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忠于职守,弘扬创新之风,履职责;弘扬学习之风,强素质;弘扬务实之风,讲效率;弘扬艰苦奋斗之风,树形象。牢固树立“勤政、廉洁、求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带头模范执行“各项内控制度”,促进规范经营,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和秩序。
市局*******:
根据公安部*号文件及省公安厅《*******************》精神,2006年度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工作即将开始,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推荐目标
留学期限为6至12个月的国家国公派访问学者。
二、推荐条件
依照《2006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公派访问学者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并在工作、学习中表现突出,具有学成回国为祖国建设服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公安行政或事业在编人员,具有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4、在所从事学科领域内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5、身心健康(必须提供二级以上医院出具的本人近期体检证明原件一份。
6、外语水平需达到国家留学基金委规定的标准。I:外语条件.txt
三、推荐办法
各单位上报人员名单后由政治部统一考核提请党组研究决定上报省厅。
请各单位接此通知后,认真组织,迅速落实。
工作中如有不明事宜,可登陆国家留学网(csc.edu)进行查询或与政治部**处联系。
***公安局政治部
——学习科学发展观解读医专人才培养工作自评报告之心得
党委书记 江才妹 2009.6.16
一、客观地、充满自豪地评价医专的办学优势、鲜明特色和
人才培养质量
1、医专是全国、全上海市最早一批建校的老牌公办高专,有近50
年的办学底蕴;
2、医专依托的行业背景“医疗器械产业”是我国发展最迅猛的朝
阳产业,也是关系民生健康,社会平安的产业;
3、医专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专门培养医疗器械高技能人才的高等专
科学校,已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领域培养输送了2.5万个高技能人才;医专杰出的校友高度集聚在全国30个省市的医疗器械企业、医院和监管系统,为老百姓健康事业和中国平安社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4、医专已成为支撑我国和上海先进制造业——医疗器械行业企业
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的重要基地、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重点培育院校(高职211)、上海市文明单位;
5、医专人才培养质量和口碑在全国,在全社会享有盛誉,吸引祖
国各地优秀考生报考医专,来自全国28个省市的考生,85%以上以当地二本分数线进入我校。医专毕业生就业呈现“四高”特点,即:就业率达98%以上,专业对口率高,用人单位满意率高,社会评价高。连续十余年学校已形成招生就业两头旺的良性循环;
6、医专已赢得上海市政府积极支持,沪发改社【2009】025号文
明确支持学校创办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尽快解决办学空间长期不足的矛盾,同意学校在浦东新区建设新校区项目。
二、客观地、充满自信地评价医专开展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
所取得的成绩和进展
1、医专以明确的办学理念,开拓“校企医监研”人才培养新模式;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扎实推进“校
企医监研”全方位合作的办学模式。不断实践“医工结合,以工为主”的医疗器械类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教改项目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专家组认为“医专在校企合作办学上有重大创新、重大突破,受到行业主管部门和产业界的广泛认可”,专家组一致同意推荐该 成果为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医专作为示范重点培养院校,在教改和发展等方面走在了全
国高职院校的前头。
⑴从2007年申报示范高职到2008年示范申报成功,两年多以
来,学校围绕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特点和需要,与企业用人单位合作开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共同修改制订教学计划并实施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共同实施工学交替、技能培训及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共同落实校外企业、医院等多渠道顶岗实习。
⑵学校主动服务行业,承担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开展监管
法规课题研究和医疗器械监管人员岗位职业培训等。
⑶学校设立教学改革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课改和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多年的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工作享有良好口碑,做到了
三个“三结合”:一是学生基础理论学习、职业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三结合;二是职业技能培养做到课内与课外、培训与考证、基础与专能三结合;三是人才培养实现“企业、医院、监管部门”三结合。学校毕业文凭已成为“行业准入资格证”。做中学、做中教,订单培养、项目引领等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实质性进展,为全国高职院校树立了榜样。
⑷学校注重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近三年加大引进、培养专业教师和从企业、医院聘请兼职教师的力度,建设成效突已经初步显现。
⑸学校注重面向中西部地区发挥“高职211”辐射作用。实施了
与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和山西生物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对口专 业援建工作。
⑹学校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规范管理工作,对示范高职院校
建设重点培育项目开展扎实有效的监测绩效考核工作,初步形成了一系列项目监测管理制度。
我们已经探索了一条有鲜明特色的医疗器械高职人才培养新路子,从我们的发展目标、办学模式来看,我们已经走在中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前列。我校作为重点培育的示范院校,如周济部长所说:在这方面要有充分的成就感,要有充分的自信心!
三、准确把握科学分析医专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5号文件评估指导思想:学校和与专家组一起共同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注重实际成效,学校把工作重心放在内涵建设上来。
2、医专查找的问题应该是109所示范高职院校面临的共性的、
深层次的,也是今后深化教改要着力解决的。
3、医专自评报告中的问题分析,立意要高,问题要准,分析要
透,志向要大,思路要清、措施要实。
第一个突出问题:体制机制创新;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赢得企业、医院和监管部门真正的、稳定的、持续的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仍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教学任务与保证企业、医院生产质量和安全运行之间的矛盾。
第二个突出问题:师资职教能力;
一方面,示范建设对专职高职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有很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很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同时还要有很高的实践技能。我们要清醒看到教师质量,特别是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师质量仍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从企业、医院聘请合适的,有一定精力投入教学的兼职教师又非常困难。
第三个突出问题: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即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两个系统”改革建设还有待深入推进。
第四个突出问题:实践教学资源;
受学校发展过渡阶段办学空间和办学条件的限制,目前,学校存在着实践教学资源紧缺的矛盾。
第五个突出问题:教学质量保障。
目前学校督导人员缺少企业人员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
四、科学谋划,明确医专发展思路和改革举措
结合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三阶段任务要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目的要求完全一致: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一定要紧密联系医专科学发展实际和党员干部及教师的思想实际,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要把查找和解决问题贯穿活动的始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抓整改、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使学习实践活动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发展思路和解决对策:
1、发展思路
⑴要突出科学发展上水平这个核心问题。
按照科学发展观对高职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进一步理清医专科学发展思路,完善科学发展规划,落实科学发展措施,解决影响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想明白、看清楚医专改革发展走什么路。
⑵要在“有特色、高水平”上下功夫。
医专的“有特色”就是办学有优势、有个性、有竞争力。医专的“高水平”就是人才培养要有高标准、高效益、高质量。坚持内涵发展模式,坚持特色发展的道路。
⑶要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抓教改。
改革教学制度,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医专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⑷要紧紧围绕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关键。
医专的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的质量,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高职教育师资队伍,是医专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
⑸要高起点建成新校区。
尽早建成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具有示范性高职鲜明特色的医专新校区。
以上是医专在今后国家示范建设高职常态建设中软硬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总思路。
2、对策措施
⑴推进示范性建设教学改革。
分解、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化)课程,完善多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构建凸现医疗器械特色的能力本位培养体系。
⑵推进双师教学团队建设。
建设思路:抓住当前难得的引人机遇,实施“存量提升,增量盘活,总量优化”计划;以教师职教能力提高为导向,启动教师职教能力培训和测评工作;着力解决好聘请企业、医院兼职教师的体制、机制问题。
⑶按照示范性高职人才培养特点和需求建设新校区。
建成现代化的亚太医疗器械职业培训中心;建成填补我国空白的中国医疗器械博物馆;建成校内的附属医院和生产性实训工厂;建成……
总之,提高医疗器械高等专科人才培养质量,是我们全体医专人共同的承诺和自觉行动;医专人开拓创新、扎实进取,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职211”建设,进一步发挥医专在全国1200所高职院校中示范作用,引领作用,是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献身的崇高事业!
关键词 职业技术教育;工作本位学习;美国;英国;学徒制
中图分类号 G719.5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07-0083-05
工作本位学习的产生源于学徒制。伴随着工业化生产的出现和发展,学徒制逐步衰落,工作本位学习也受到了毁灭性打击。在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规模的商品生产正在被小批量、多样化的生产方式取代,大工业化的设备操作方式逐步被智能化的机器取代,使得社会职业工作逐渐由简单、单一的重复性劳动向复杂、带有一定创造性劳动的方向转变。新兴的以低碳、数字通讯、生命科学和创新型工业为代表的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水平的知识、技能以及这些知识、技能的不断创新。这些新知识和新技能的特征是:产生在企业或组织内部;对企业和组织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该价值在特定背景下可能是很短暂的;许多知识不能像技能标准、过程手册或教材那样编辑成教科书供人们学习,而是在工作地背景中或最接近的环境中建构;知识学习需要与他人交流、磋商,在特定地点和实践背景中建构[1]。在此背景下,工作本位学习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再次兴起,并被赋予新的内涵,目前已成为美、英等国高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学习模式之一。在我国,工作本位学习也得到了高度认可,其概念化模式已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广泛应用,并开始进入普通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
一、理论的视角——工作本位学习内涵的演变
在工作本位学习兴起的早期(上个世纪90年代初),英国格拉斯格卡里多尼亚大学(Glasgow Caledonian University)的一个研究团队提出了新工作本位学习的定义,即:工作本位学习比工作实习包含更丰富的内容。工作本位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扮演一个工作角色或完成一项工作活动,所取得的一个有计划的学习成果[2]。2000年,博德(David Boud)等人提出,工作本位学习有别于工作地学习,是一种发生在全日制工作雇员身上的学习形式,是学习者从获得新技能到开发解决问题新方式的过程。无论其组织系统如何,非正规教育的认知通常归类到这样的学习中[3]。2005年,英国大学职业奖委员会(University Vocational Award Council, UVAC)提出工作本位学习应该区别于工作关联学习。为准备进入职业的人设计的职业项目应包括雇主要求的能力、国家职业标准;重要的领域课程不一定在工作地完成。学习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既不应该是在高等教育背景下,承担工作本位学习的特别训练,也不应该是一个狭窄视野内的、被限制实施的工作关联学习,反之,它强调的是把参与和实施贯穿于整个工作活动中[4]。以时间为脉络,工作本位学习内涵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提出了两个要点(如Glasgow Caledonian University研究团队的定义):工作本位学习不应视同于工作实习;学习者应该参与到工作活动中。该阶段有两个典型特征:一是对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朴素应用,确定了工作本位学习的地点是工作地,知识学习应与工作背景相联系;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者参加工作活动,产生体验和认知。二是彻底区分了学徒制,明确提出学习主体的身份是学习者,而非“学徒工”,这样学习者就有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自,打破了旧学徒制人身依附的管理和教育模式。学习者的任务不再是观察工作活动,而是有意识地参与其中,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学习。
第二阶段以David Boud等为代表,区分了工作实习,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本位学习的两个本质属性:一是工作本位学习发生的基本条件是存在一个全日制的工作和从事该工作的雇员(学习者),这实质上强调了无论学习者原来具有什么样的身份,在学习过程中都要以雇员的身份加入到学习组织中。二是工作本位学习可以发生在非正规教育中。该阶段明确了工作本位学习与工作实习的本质区别,即学习者具有双重身份——学习者和雇员,这样就将学习和工作通过学习者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强调工作本位学习必须在工作过程中进行,进一步确认了建构主义认知学习理论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阶段,工作本位学习内涵得到进一步发展完善。此时,新工作本位学习的学习哲学和模式已基本确定,同时对应用中产生的问题以及潜在问题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具备了用较完善的理论引领工作本位学习发展的条件。如英国UVAC的定义较全面地概括了新工作本位学习的特性,进一步明确了其项目的形式、内容和组织方法等,并提出了学习者参与和项目实施应贯穿于整个工作活动之中的观点。
二、实施的视角——美国职业技术教育中工作本位学习的实践
从1917年美国通过《史密斯-休斯法案》(Smith-Hughes Act)开始,到 1990年通过《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Perkins Vocational and Applied Technology Education Act),强调学术和职业技能同等重要,并应用技术准备(Tech Prep)的概念,明确高中教育和高中后教育职业项目的联系,强制职业技能教育内容整合到高中课程中,再到1994年颁布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School-to-Work Opportunities Act),再一次强调整合学术和职业教育,要求使用工作本位学习方式,帮助建立“无边界学院”(Non-college bound),以使学生实现从学校直接进入到工作岗位的预期,工作本位学习才真正成为美国教育的主流元素。
美国工作本位学习的目标定位是: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背景下训练技能和思维;发展个人成熟度;获得职业生涯重点领域的一般工作经验;获得个人职业观念(包括职业倾向)。基于该目标定位的工作本位学习实施模式为:职业学院(Career Academy)和学生之间签署一个协议;为每个学生定制一个特别的训练计划;记录和评价学生在工作地的学习;工作地的荣誉导师为学生提供咨询,并教他们与工作相关的技能(荣誉导师计划);学生在几种工作中轮换;为荣誉导师和指导者提供培训;企业提供训练地的教室;雇主为学校课程提出建议;企业服务于项目顾问委员会;企业职员要在学校任教和作报告[5]。该模式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首先,工作本位学习主要发生在职业学院(Career Academy),并通过该机构使工作本位学习融入普通教育,成为学习者的一个教育选择。职业学院类似于行业和工业中的“合资企业”,包括本学区普通教育学校、相关学院(如技术学院)和大学以及地方各行业。其使命是为本学区的学习者提供达到教育和职业目标的机会,满足地方和地区劳动力的需要;课程设计以满足地方经济需求为前提,通过高中教育和高中后教育和训练的无缝融合,达到地方各行业与教育一起合作培养最有生产力的劳动力的目的。
其次,设计了“软”能力的培养措施。培养职业愿望和职业素质等“软”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荣誉导师计划(Honor Mentor Program)。荣誉导师是在职业领域中比较成功且愿意将经验分享给学习者的人士,他们除了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职业相关技术的机会外,还必须承担学习者“软”实力培养的任务:一是为学习者提供职业建议,并分享职业生涯学习中的相关“故事”,以人生经验促进学习者的职业愿望,从而使他们产生工作责任心、养成积极的工作习惯和态度等。二是要把学习者介绍给一起工作的同事和本职业领域的其他人,其目的是为学习者提供广阔的交流和学习平台,使学习者拓展社交空间,开阔职业视野,训练职业思维,了解职业文化,发展职业洞察力,提高职业素质。
第三,工作本位学习是一个技术准备(Tech Pre)的过程,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者通过在普通教育学校(High School)和技术学院(Technical College)双重注册(Dual Enrollment)的方式,可以同时选择高中核心课程、适应地方雇主需要的职业技术课程以及技术学院课程,并分别获得来自高中和技术学院的学分(有些学分可以转入大学),为接受高中后教育作准备。二是工作本位学习将学术学习和工作地学习相结合,提供了与专业顾问一起工作的经历,学习者获得了与课程相联系的真实工作世界的工作经历,养成了工作责任心、积极的工作习惯和态度,提高了职业能力,发展了领导力。三是学习者可以在多个工作中轮换学习,为今后进入工作领域或接受高中后教育作好多重准备。
第四,为荣誉导师和指导者提供培训。荣誉导师丰富的工作经验在专业层面上能够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但在对教育哲学的认识、对现代教育方法的理解、对学术和实践知识关系的把握以及对教学法的应用等方面则需要进行培训,以保证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始终保持与社会发展同步,与教育理念同步,与学生要求同步。
三、课程的视角——英国基础学位教育中工作本位学习的实践
英国的基础学位教育(FDs)是由英国高等教育基金会和英联邦教育和技能部联合设置的一个两年的高等学历教育项目,它通过大学、再教育学院和雇主三者间的合作开展,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劳动力市场中缺乏特别技能的各类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
表1 英国基础学位教育中的工作本位学习模型[6]
通过表1的课程设置,可以从四个维度分析描述上述实例。从课程结构看,工作本位学习可以有多种形式。实践课程可以是通常意义上的实习课程,也可以是与实际工作并行的一个工作任务;既有与工作相联系或相同的真实工作任务,也有学位理论课程。多重的课程形式和类型可以产生多样化的工作体验和学习经验,有利于学习者信念、规范、知识和技能等全方位能力的提高。从学习者注册状态看,可以在雇佣和非雇佣两种状态下完成学习。工作体验既可以安排在学期内进行,也可以安排在假期中进行,但应保持一个合理的时间长度,以便能够使真实工作世界中的问题和议题持续映射到学习者头脑中,从而产生相应的认知效果。从学习地点安排看,工作本位学习并不总发生在工作地,也可以通过在教室中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来实现,如表1中的图文传播基础学位项目。因此,真实的工作地点和教室(包括实验室)等都是工作本位学习的场所。看起来貌似简单的学习地点确定问题,实质上是基础学位教育中工作本位学习哲学的反映,这说明工作本位学习不仅是将学习归属于工作实习和工作场地学习,更是一种用于认知的教学方式,其核心价值在于创造学习与工作过程之间恰当的联系模式,这也是工作本位学习进入教学法领域的基础。从实施过程看,强调学习者的学习成果来源于自身经验,并且这种经验必须通过参加项目安排的各种学习活动获得。教学实施的基本要求是“做”,观察、讨论和思考等学习活动均以“做”为基础;教学实施要在有实践文化的背景中进行,要将新知识、新技能的应用深深地嵌入到相应的社会背景中,以产生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四、对我国职业教育实践的启示
(一)工作本位学习更有利于满足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首先,工作本位学习的理论基础——实用主义教育哲学认为,教育是与社会一并发展的,是不能离开社会情境的。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工作本位学习具有根据社会需求不断变革的自然属性。其次,工作本位学习的本质属性是发生在工作中的学习,这就决定了该学习模式具有随生产实践内容改变而变化的特性。认识论表明,生产实践内容的变化将导致个体获得经验类型或形式的改变,继而引发经验建构历程的改变;同时,随着个体经验数量的积累,经验呈现出关联生长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升华。例如,农业生产中的小麦收获作业,采用镰刀人工收割时,作业者获取的经验形式是手工作业的相关技能,通过直接参加作业过程建构经验;使用联合收割机收获时,需要操作机器完成收割、脱粒、包装等多个工作环节,这就使经验在范围和内容上变得更加宽泛,知识含量更高,关联性更复杂,要通过实践、书本、多媒体等多种学习途径建构多元化的经验认知历程。这些变化的实质是不同经验认知的具体过程的变化,产生在工作背景之下,体现在工作过程之中,因此在工作中学习是完成经验建构的高效方式。在职业教育实践中,既要坚定实施工作本位学习的决心和信心,又要从社会需求的视角不断审视工作本位学习的形式和内容,保证其与社会发展同步。
(二)工作本位学习并不总发生在工作地
认为工作本位学习一定要在工作地进行是一个认识误区,混淆了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工作过程是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经历的历程,该历程按照时间结点有规律地运行,其中各项作业均具有瞬时表现性,过时以后自然消失。而学习过程则不然,其是一个认知过程,涉及到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认知过程常常表现出滞后性,这是因为经验的建构需要一个过程,从实践到认识需要时间。尽管任何工作过程一定是发生在工作地的,但这并不代表学习过程一定要在此发生。事实上,工作本位学习强调在工作背景下学习,而工作背景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模拟的;可以是工作地,也可以是实验室或教室(工作室),有利于工作知识和技能认知的一切场所都可以是工作本位学习的场地。
(三)重视工作本位学习内部元素关联的复杂性
工作本位学习内部关系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考量。宏观上,是经验和其建构历程的关系,即经验、环境、学习者及其相互间作用的关系,是教育哲学的反映。中观上是各项学习内容(项目)之间的关系,即职业技能训练、职业知识学习、职业素质培养(如工作态度、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领导力等)以及创造性工作能力的培养等内容之间的关系。微观上,表现在每一项工作任务中知识与学习者认知形式的关系,即为达到学习目的、掌握学习内容应采取的手段、方法、途径以及学习所应遵循的操作原则、组织环节等之间的关系。例如,一个工作本位学习项目所有的环节都要在工作地实施吗?特定环节在什么环境下发生更利于促进认知过程?通过多次实践、总结、个人协商、小组讨论等哪种形式升华经验?亦或是多种形式复合使用?采用学科体系、工作体系或其他体系表达新知识和新技能?这些问题所涉及的各元素间呈现多重化关系,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一个元素的变动,可能会引起不同层面数个关系的改变,因而要在工作本位学习设计和实施中加以综合考虑。
(四)工作本位学习具有灵活多样的课程模式
工作本位学习以促进认知过程、提高认知水平为基本出发点,以学习者获得工作经验和学习能力为目标。它不拘泥于某种特定模型,而是依据项目中各元素的特性及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学习者的不同状态综合考虑,确定其模式。如可采用不同课程结构的模式(见英国基础学位教育中的多种模式),也可采用不同学习类型的模式,如美国工作本位学习中的实地考察(Field Trip)、跟随工作的实地学习(Job Shadowing)、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青年学徒(Youth Apprenticeship)等。
工作本位学习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学习模式,但已有证据表明,在工作活动中多数情况下是学习者对课堂所学知识和概念更深入的理解,而不是使用,这与许多教育学者对工作本位学习的预期完全不同。因此,设计工作本位学习目标时,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防止产生欲速不达的情况。
五、展望
工作本位学习仍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有学者从认知过程的角度提出,反思实践涉及到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个人体验及思考,这个行为应该通过专业训练,组织和个人应该灵活地采用组织学习模式,建立终身的吸取经验的学习。一些学者从机制对学习过程促进作用的角度提出,问题学习和协商学习应包含到工作本位学习中。也有一些学者注意到在正式的工作过程中最易发生非正式的学习,提出应该对实践认识中的知识创造过程和规律进行研究,以提升这样的学习。从实践的角度看,工作本位学习在教育实践中的发展方向有两个:一是继续深入地融入普通教育之中,这就要对融入方法、机制以及效果等进行研究和评估;二是通过工作本位学习,如何实现教育价值的增值。例如,采用什么机制可以使工作本位学习更好地促进知识迁移;如何提高学术学习和工作经历的协调性,如何使学生在知识学习和获得工作经历两方面都有更好的收益等。
参考文献
[1]Simon Roodhouse, John Mumford. Understanding Work-based Learning[M]. Surrey: Gower Publishing Limited,2010:14.
[2][6]Linda Burke, e.g. Toward a Pedagogy of Work-based Learning: Perceptions of Work-based Learning in Foundation Degree[J]. Journal of Vocation Education & Training, Routledge: Talor & Francis Group, Vol. 61. Num.1, 2009:18.23.
[3]Boud D., Symes, C. Learning for Real: Work-based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Symes, C.& McIntyre, J. (Eds)[M]//Working Knowledge: The New Vocationalism and Higher Education Buckingham: Buckingham University Press,2000:14.
[4]University Vocational Award Council (UVAC). Integrating Work-based Learning into Education: A Guide to Good Practice[Z]. Bolton: University Vocational Award Council.
[5]Thomas R. Bailey, Katherine L. Hughes, David Thornton Moore. Working Knowledge: Work-based Learning and Education Reform. New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Falmer,86.
Interpretation of Work-based Lear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n the USA and UK
GONG Wen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Beijing 100176, China)
关键词: 宁夏理工学院 电气信息 大类招生 学生管理
一、大类招生简介
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的20余年中,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办学内容和办学要求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建立并得到完善,创新意识成为优秀人才的必备标志。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教学改革方针,即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大类招生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学校进行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二、大类招生的优缺点
1.电气信息大类招生培养的有利方面。
电气信息大类招生培养有利于优化配置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水平。可以使优秀的教师资源和教学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从而达到资源优化共享。同时有利于高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人才,拓宽学生就业的专业口径,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2.电气信息大类招生培养的不利方面。
大类培养注重基础教育的模式使专业知识的授课学时开始紧缩,不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如果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便会出现泛而不精的现象。同时大类内专业“冷、热”不均衡,导致专业间不平衡的矛盾较突出。学生对于专业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感性层面上,多数学生存在随大流的心理,造成对个别专业太“热”的现象。因此,学院必须加大专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向学生介绍专业内容及专业发展方向,让学生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
三、宁夏理工学院电气信息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原则和依据
根据宁夏理工学院2010级招生计划及教学计划安排,电气信息工程学院2010级实行大类招生,我院于第三学期学习结束后,实行专业分流,进入按专业培养阶段。按宁夏理工学院大类专业分流暂行规定的要求,经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学生专业分流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决定,形成电气信息工程学院2010级本科生专业分流原则和依据。
1.分流的原则。
社会需要为原则,以学生为本,本着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专业,促进学风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志愿优先,成绩排序,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2.分流的依据。
分流工作实施的依据是志愿+综合测评成绩。
在分流工作中我们首先应该考虑学生志愿,其次要考虑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而学生综合测评成绩要考虑与所选专业相关的课程成绩及高考成绩、在校表现两部分。
四、大类招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及挑战
宁夏理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自2010级开始实施电气信息大类招生以来,在强化基础教学、强化通识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实施大类招生,给大学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学生教育管理者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
1.低年级学生对专业缺乏认识,专业认同感不强,导致学生进校后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生在进校后一年半的学习过程中,基本上接触的都是基础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专业口径,增强了学生的适应性,但专业课程的后移必然减少专业学时,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专业教育,对应性减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渠道比较少,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比较渺茫,这也会影响到学生基础课学习的效果。
2.学生在重新选择专业时具有盲从性和跟风现象。
很多学生由于对专业课程的不了解和不关注导致专业分流时的盲目跟从。我院刚开始专业分流预报名时,195名同学中有180人选择电气自动化专业、自动化专业,而选计算机科学和网络工程的只有不到十人,这就给专业分流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不利于专业方向、专业人才的培养。
3.学生分专业管理给辅导员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辅导员在前一年半的工作中对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宿舍分布、学习成绩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重新进行专业分配后,辅导员又要重新熟悉学生的宿舍、专业和班级等,工作难度加大。
4.分专业后新的班级凝聚力不足,学生对新分班级缺乏认同感。
大学生在前面一年半的学习生活中,通过集体生活和活动建立了对班级的认同感。在分专业之后,由于新班级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相互之间都不熟悉,在专业班级内学生之间的互动比较少。因此,学生难以对专业班级产生认同感,班级缺乏凝聚力,给班风学风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这种情况导致班级观念淡化,班级活动难以开展。
5.大类分流后宿舍管理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在分专业后,原来行政班级的学生分散到不同的专业班级中,这对辅导员的管理工作非常不利,重新分配宿舍又面临一些顾虑,比如:重新分配宿舍就有重新适应和磨合的必要,对整体的稳定性管理来说风险比较大。宿舍重新分配是选择就近原则和还是随机原则,如何平衡其利弊,宿舍搬迁的问题是整个年级的大范围变迁,如何来完成。
6.大类分流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比例各专业表现不均。
因为大类分流是按照专业基础课程的成绩来择优录取的,所以分专业后导致大部分爱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聚集在同一班级,而部分挂科较多,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的学生也因此汇聚到一起,这就导致大类分流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比例各专业表现不均。而且部分同学会出现强烈的自暴自弃的苗头,班风学风有很明显的差距,对整体管理有一定的难度。
五、大类招生背景下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结合宁夏理工学院电气信息大类招生工作的实践,笔者总结了自己独特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有效地解决了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的难题。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动力方面。
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进校以后实行统一平台模块授课培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具体专业的界限,增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面,但是由于接触专业的机会不多,导致学生对个别专业认同感不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上述情况,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实行了“辅导员+专业班导师”的新型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在大类培养平台的课程教育背景下,辅导员在重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开展新生的心理辅导和日常行政工作。专业班导师则针对学生专业认识不深、专业方向感模糊的情况,根据自己对本专业的较全面的掌握和了解给予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专业指导。
2.班级管理方面。
由于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实施,分专业后学生班级将出现入学时自然班级的消失、专业班级的重新组建。这种情况的出现将会带来学生干部的调整、变动,学生班级宿舍的重新组合,学生奖、贷、勤、助、免等方面的新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将给班级管理方面带来许多新问题。经过实践,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应该以新管理和教育方式解决新挑战,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
(1)班级重组中学生干部的培养和选拔问题。
笔者作为2010级大类招生专业的辅导员,在未进行专业分流之初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在培养过程中发现具有管理能力和日常生活中热情度高、愿意为大家服务的同学,给予他们重点培养和锻炼的机会,待专业分流新班级产生后,这些同学便可以立马上任展开工作,为大家服务。
(2)班级重组中宿舍分配问题。
我院在实践过程中考虑到在分专业后,原来班级的同学将会分散到不同的专业班级中,学生们相互之间都不熟悉,难以融合为一个集体的实际情况,这种情况导致班级观念淡化,班级活动难以开展。为了扩大同学们的社交范围,锻炼他们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培养短时间内适应新环境融入新集体的能力,最后决定有计划地重新划分宿舍号和宿舍成员。
①将班委分插到每一个宿舍,便于整个班级的分散管理。
②将学习成绩好、学习能力强的同学与爱上网打游戏、学习有困难的学困生按照不同比例分配到同一宿舍,实行学习上“一帮一”甚至是“一带多”计划。
③将平时宿舍卫生保持干净的同学与宿舍卫生相当较差的同学分配到一起,便于相互监督,相互督促,保持宿舍卫生干净整洁。
④将班级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分插到每一个宿舍,确保所有宿舍至少有一至两名党员同志或是入党积极分子,带动整体宿舍进步。
⑤与所有班委、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让他们带动宿舍、班级的所有同学共同进步,共建优秀班集体。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实施,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笔者结合实践认为,有效利用网络平台、飞信、QQ群(每个新组建的班级都有一个QQ群)、博客等网络虚拟平台开展学生工作,可以使得学生工作的管理更进一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陈城,田苏宏.大类招生背景下大学班级管理模式探讨[J].知识经济,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