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科技实践活动报告范文

初中科技实践活动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科技实践活动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科技实践活动报告

第1篇:初中科技实践活动报告范文

走过世纪碑,再转过一丛青翠的北方细竹,便到了烈士的雕像,雕像背后便是朱建民校长办公室所在的研究会楼(它的另一部分功能是办公楼)。一扇屏风让这间不大的办公室别有一番古色古香的风韵。屏风的后面,便是三十五中校长朱建民的办公桌,而我们要采访的人,早已起身热情地过来招待客人了。

有一句话是:“四十岁以后,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相貌负责。”仔细端详朱校长,深感一股淳厚之风:他面怀忠厚之色,目含深沉之意,是个一见面就容易产生亲切之感的人。在诸多采访中,我们注意到,越是成功的教育家,往往越具备亲切的气质,也越受到学生的爱戴。朱校长也是如此。采访的那天,正赶上三十五中学生的课题报告会,朱校长带领记者前去参加,一路上遇见的学生都既尊敬又爱戴地向他热情打招呼,而不是学生对师长天生具有的敬而远之――老师的级别越高,这种敬畏往往也越多。虽然这只是一个细节,但最是细节见真章。

人人有课题

参加完课题研究报告会,我们又回到了校长办公室,开始了此次正式采访。

记者想起在报告会上听到的学生报告,便问起朱校长对此的感想。那是三个女生,为了研究流体力学而自主进行的多个测量流体压力的实验。如果严格审视一番,她们的实验似乎只是证明了流体力学中某个已有的结论,并且不具备应用价值。但朱校长可不这样认为,他说:“流体力学本来就是高中阶段物理课缺少的部分,这些知识在课本上是没有的,但我们的学生能够选择这部分作为研究内容,并且总结出了规律性的东西,这本就是一种进步。特别是她们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虽然结果还需要完善,但过程很好。这三个女孩子是自己动手制作的实验器具,这一点很不容易。”

由此,朱校长谈到了三十五中的特色,那就是学生的科技创新,特别是三十五中与中科院联手创办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实现了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贯穿整个高中阶段,让学生得以走进中科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参观实践,并且在寒暑假还能参与到科学考察活动中,这无疑为广大高中生开扩了科技视野。

其实,科技创新并非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的专利,朱校长说,三十五中的科技创新培养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每周的半天时间,每年的寒暑假,从实验设计开始立项,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实现了“人人有课题”。比如上面提到的流体力学课题,就是没有参加中科院课题活动的学生自主进行研究的,所以显得相对简单了一些,可谁又能说她们做得不好呢?

在外界眼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培养的都是理科的学习尖子,并且本身就是尖子生,而实际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中也不乏“志士”。朱校长讲了一个让他印象特别深刻的学生,那年,这个学生做了一个关于“太阳黑子对地球影响”的课题研究,但是在导师答问环节中,面对老师一连串的问题,学生沉默了。最后,这个学生说:“老师,您别问了,这些问题我现在答不上来,但我会终生研究这个课题。”这样一句话,感动了现场所有老师。朱校长讲完这个学生的事迹,仍然不无感慨:“这个学生的志向如此坚定,令我们感到很欣慰。所以学生带给老师的感动和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量身定制课程套餐

三十五中有一个愿景:“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学校。”

为了实现这一愿景,三十五中在课程方面下足了功夫。比如“5-8-2-5”的课程架构,“二四制”的课程改革,再比如“中美双文凭国际高中课程”和前面提到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等等。其实这几者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互有联系,互相援助,构成了三十五中的特色课程体系。三十五中就是这样,为学生量身定制,提供了多种课程“套餐”。

在这些课程体系当中,可能二四制是一个相对比较新颖的概念。提起三十五中的二四制,就不得不提它的“前身”――六年一贯制。朱校长说:“其实我们的初衷是为学生减负。初中阶段,真正用来学习知识的时间是两年半,然后用半年时间复习,迎接中考。我们为了减轻那些想考本校学生的负担,便在08年试行了六年一贯制,就是让学生从初三下学期到高一上学期的一年时间里,学习高一的知识,然后在高一下学期到美国进行学习。我们认为,能有一段在国外学习的经历,能够感受多元文化、尝试多元视角,对学生来说,是他一生的财富。这样我们实行了四年后,发现对一些优秀学生来说,实际上初中的两年半时间仍然有富裕,所以大胆把初中压缩到两年,然后高中四年,在原初三的那一年里,半年出国学习,半年进实验室学习。这便是现在的二四制。”

记者不免有些疑惑,问道:“众所周知,中国和美国的教育是存在差异的,这些学生到美国学习半年之后,再回国的时候,会不会有些不适应?”对此,朱校长的回答是否定的。这就涉及到另一个话题了,也就是三十五中“5-8-2-5”课程架构中的“2”――三十五中将国家必修、必选和校本课程整合为两大课程类别,即共同基础类和兴趣拓展类,前者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的课程,实行班级授课制,而后者则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学习基础选择不同领域和层级的课程,实行走班制。

也就是说,三十五中的上课形式是拼装组成的,和大学的授课模式及美国的教育模式颇有相似之处,因此学生不会感到陌生;相反,三十五中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会感到非常习惯,不会像其他刚进入大一的学生那样需要适应一个阶段。

第2篇:初中科技实践活动报告范文

关键词:课外活动;化学教学;初中学生能力

所谓能力,是指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实践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实践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由于能力类型的差异,因而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常常各不相同,虽然完成的是相同的任务,但往往是通过不同能力的综合来实现的。

有鉴于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成为初中化学教师一种最为重要的任务和责任。

如何培养能力?相关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能力培养源自三个方面:一是积累。通过大量的学习,积累各方面知识,提高个人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重要手段。人只有在一生中不断地加强学习,汲取知识,就会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所谓见多识广。同时,通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并加以分析,就会使其所学知识得到升华。学习知识犹如向自己的记忆仓库储存大量有用的东西,当你需要时,随时去取。二是实践。在掌握大量知识的基础上,要在社会实践中反复运用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真正本领。积极向上的心态,勇于拼搏的精神和服务他人的胸怀,有助于综合能力的迅速提升。三是勇敢面对失败。人的一生也就是在不断地解决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矛盾或失败中锻炼成长起来的。经过多次失败的锤炼,人才更加坚强,经验才能更加丰富,才能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失败是成功之母,是成功前的经验积累。

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中指出:“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视野,培养和发展能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最为初中化学教师,应如何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能力呢?结合近年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实践,笔者谈一些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首先,明确能力培养目标,强化课外活动的实效性

化学课外活动是学生才智自由发展的天地,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觉能力等,对于这四种能力的培养目标可简述如下:

1.观察能力的培养目标:①在观察时会确定观察目的,能正确运用观察方法;②会做观察记录或报告;③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

2.实验能力的培养目标:①了解仪器的名称、图形、用途和操作原理;②能初步掌握常用仪器的操作技能;③能独立设计一般性的实验或带有一定创造性的实验。

3.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能运用化学知识对化学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及解释。

4.自学能力的培养目标: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正确选择有关内容,通过自学解决课外活动中碰到的难题。

其次,细化内容及组织,强化课外活动的规范性

1.课外活动的内容

①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学习绪言后,可组织学生观看化学与生活的投影片,再如对课本插图中科学家作介绍。既增加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其特点是结合学习过的内容,教师容易组织、指导,且参与面广,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

②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进行的课外活动。教学内容要坚持联系实际,是化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对农村中学生来说,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更是教学的方向。如围绕怎样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增产效益问题,可组织学生对当地土样、水样进行测试;再如结合环保知识,组织对当地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提出防治措施等。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又在实践中获得一技之长,甚至有所创新。

③结合思想教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给学生做“鬼火”试验;巫术手中木剑变红色实验。通过这类课外活动,学生明白了巫术的鬼把戏,破除了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端正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视野,又收到了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2.课外活动的组织

①成立课外活动小组。课外活动小组一般由5至8人组成,学生在这样的小组内独立活动的机会多,教师指导的机会多,学生自己挑选自己想做的题材的自由度也大,且可以互相合作、比较,有利于各种课题的选择和能力的培养。

②组织各种竞赛。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知识竞赛,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视野,巩固和深化课本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实验操作、实验设计、观察能力、小论文撰写和小发明等。不管哪种形式的竞赛,内容紧紧围绕学生的认识特点,符合教材知识和实验教学的要求。

③指导家庭小实验。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家庭小实验,可从从教材的选用,操作的要求,安全方面等指导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学生做家庭小实验时脱离了教材的直接指导和对教师的完全依赖,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大大增加,既弥补了学生实验的不足,又增加了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了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

④组织讲座、观看科技电视电影、参观等,也是课外活动的有效组织方式。

最后,突出教师的作用,强化课外活动的有序性

上述各内容和组织方式都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是指导教师是否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教师本身的目标要求层次决定了课外活动的层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则是如何积极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挥,创造各种条件,保证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教师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做好有效的指导工作,包括计划、目标的制订、具体的指导内容及方法等。其中如何把学生的积极兴趣引导到持久的使能力得到培养上来是关键。

2.更多地让学生有观察、实验、思维的机会,把握住课外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积极参与、探索。

3.作为指导教师本身的素质和对课外活动的热情直接影响着课外活动的效果。教师本身是否有丰富的知识和教学方法,能否保持满腔的热情,经常地开展课外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外活动能否达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目标要求。

总之,开展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势在必行。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课外活动,让学生去历练,去面对各种突发的、实际的情景,去体验成功与失败,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提升心智与能力,这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发展了智力和能力,是增强师生双边活动最理想的一种途径。

参考文献:

第3篇:初中科技实践活动报告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学;科学方法;教育

物理学所研究的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物质运动现象,是研究物质的一切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态和物质各层次的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物理知识在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概述

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中遵循和运用的以科学为基础的各种方法和手段的总称,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法。科学方法与科学知识相伴生,是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是培养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主要依托。在物理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不仅积累了庞大的知识体系,而且形成了自己的方法体系,对于探索自然具有普遍意义。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学到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以及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这对于他们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运用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继续学习科学技术,造就创新型人才,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科学方法教育的实现途径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过程的实质就是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地学习科学方法,完善学生自身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可通过物理科学方法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两种基本教育方式来实现。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隐性教育主要体现在初中物理的教学阶段,在目标层次上主要是对科学方法的感受和领会,同时要注意隐性起步,及时显化;初中物理教学阶段主要采用显性教育方式,学生通过有关解决物理问题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突出对科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促进认知结构中有关应用物理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知识结构、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才能的依次形成。总体来讲,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的教育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2.1借助实验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实验是加强科学方法教育的有效途径。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科学认识的基本研究方法。一个完整的实验,大致包括提出问题、设计操作、数据分析和理论解释四个阶段。实验起始于问题,以确定实验的方向和目标;根据实验目标和思路,设计实验,按设计的步骤进行操作和观察;然后对实验所得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进行理论上的解释和概括,使实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整个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如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推理、归纳、演译等等。因此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教学中要注重把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变为学生探索实验,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领会科学家们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培养他们用科学方法主动探求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如牛顿第二定律、玻意尔定律、楞次定律、电阻定律等规律的教学采用探索式教学,依次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实验、观察,分析、判断、综合、概括,得出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假设———实验———理论———应用的逻辑思维方法,体会数学方法、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在发现规律中的作用。

2. 2通过练习强化科学方法教育

通过练习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科学方法教育的目的所在。只有通过应用加以训练,领会其本质,才能使学生把运用科学方法学习科学知识变为自觉行为和本能思维。解决物理问题、强化练习便是物理教学中巩固知识、熟练方法、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运用科学方法解题的示范,引导学生经常有意识地挖掘运用科学方法,开拓思维,提高素质,训练科学方法。

2.3通过复结科学方法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发展和应用过程中以及各知识点相互联系的地方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所以通过复习,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结构,一方面可以系统地总结一个单元或一部分内容中所涉及的重要科学方法,并通过举例说明科学方法应用的条件、有效性和局限性,使学生进一步完善科学方法。

2.4 通过课题研究运用科学方法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2002 版)增加了“课题研究”的内容。在高中开展课题研究,不在于某项具体知识的学习,而是着眼于科学方法运用能力与意识的训练,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物理知识,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课题可以大致分为探索性物理实验、科技制作、新科技问题的学习报告、社会调查、扩展性学习等几个不同的类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研究课题,并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但要避免给出具体的步骤和方法,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提出不同见解。

第4篇:初中科技实践活动报告范文

关键词:地理教学;地理实践力;基础点;结合点;落脚点

“地理核心素养”作为新修订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主线,是当前地理教学研究的热点,其中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在真实情景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1]。本文主要结合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基础点、结合点、落脚点等探讨地理实践力在地理教学中的形成。

一、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基础点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基于学生主体性需求及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并通过地理教学中一系列实践活动所获得,课程标准对地理课程教学有指导性作用。因此,地理实践力培养须以课程标准、学生需求为基础,以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

1.以课程标准为基础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其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阐述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写高中地理教材、指导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及高考命题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指南。因此,地理实践力培养必须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基础。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将地理实践力素养作为地理课程理念之一,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多个方面渗透了地理实践力培养要求,即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搜集和处理各种地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备科学精神;能够独立或合作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方案和计划;能够设计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目标,并选择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2]。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标准进一步对地理实践力学科素养水平划分为五个等级,便于地理实践力培养更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层次性。

2.以学生需求为基础

学生需求有希望成功成才的需求和表现自我的需求等深层次需求,也有希望轻松学习的浅层次需求。从需求本身看,有学生的内在实际发展需求,即在一个特定阶段的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知识、思维、情感态度基础上的最近发展区。还有课程总体目标、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能力发展的外在需求。地理实践力培养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地理实践力培养须遵循学生的需求。

地理实践力培养应从学生兴趣出发。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体会到实践活动的乐趣,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更好地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地理实践能力。所以,地理实践力培养宜从学生兴趣出发。同时,地理实践力培养还应注意学生年龄特征,高中阶段学生相比初中阶段已达到更高发展水平。其一,感知觉目的性和系统性增强,观察力大有提升,并且趋向精确;其二,注意力更加稳定,思维表现出更高抽象概括水平。地理实践活动设计和实施应遵循学生年龄特征,体现出弹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感受体验,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观察、行动、思考,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同时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二、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结合点

地理实践力培养不仅以课程标准、学生需求为基础,还需更为真实的情景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操作、观察、探究实验等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体验社会生活,其中充分结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实践平台,是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重要结合点。

1.充分结合校内资源

依据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可将其划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地理校内资源指学校范围内可作用于地理课程的资源,包括校内教材、设施、地理师生等。丰富多样的地理校内资源,为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提供充足的条件。应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实践活动,如模拟实验、教具制作、气象观测与天气预报、天文观测等。

室内课程实施过程中,可通过仪器演示、音像图片等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提升,如在讲授“昼夜交替和时差”时,视频演示或地球仪演示,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地理知识,还有助于提升地理观察能力。通过学校地理实验室、地理活动室,充分利用相关设备也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如“模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在借鉴各版本教材优势基础上整合教材,为学生构建基础性模拟实验活动。充分利用地理园等地理龉莼蛐D谧匀换肪骋部膳嘌学生地理实践力,如结合气象站观测气温和降水,在地理园观察自然或人文地理模型等,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地理观测能力,还有利于提升问题探究能力。

2.积极结合校外资源

校外资源即学校范围外可作用于地理课程的资源,包括研究机构、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天文台、有关政府部门、工厂、农村等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等[3]。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外资源为学生的地理观测、调查、考察等实践活动提供广阔平台,是培养学生实践力的有效途径。

利用课余时间到博物馆、规划馆、科技馆、研究机构参观,如重庆市自然博物馆参观,可通过“山水都市”、“地球奥秘”、“生态家园”等场馆线路,丰富学生地理知识同时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利用国家地质公园、地方自然或人文资源环境供学生参观学习,如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云阳龙缸国家地质公园等考察,可弥补学校实践场地不足,促使学生体验学习、拓展思维、提升能力。利用到工业园区、农业园、科技园等参观学习机会,引导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独立行动、主动思考、自主认知。如学习“工业的区位选择”时,可到学校附近工厂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社会实践体验。学生将实践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进而转化为个人发展所需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落脚点

地理实践力培养不仅应充分结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具体还要落实在地理野外考察、地理社会调查和地理模拟实验等各项能力的提升中。

1.提升地理野外考察能力

地理野外考察主要是指学生对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直接观察,一般包括地质地貌、气象物候等自然地理要素的专项观察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观察;还包括农业、工业、环境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综合观察[1]。通过地理野外考察,可促进学生地理观察观测能力提升,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意识及能力。如自然地理野外考察,学生能够运用遥感影像等地理信息技术和其它地理工具,对地貌、土壤等自然要素和相关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能够观察比较不同区域的特点,掌握归纳区域特点的方法;能够在野外观察、测量和分析地质地貌基本形态,推断其形成过程。

2.提升社会调查能力

陶行知先生提到“社会即学校”,突出体现地理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系,社会调查就是通过参观、访问、查阅资料、展开调查等多种方式,对学校所在地或某一特定地区的地理环境以及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进行直接的、有计划的、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深入分析研究的活动。社会调查能力是地理实践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三峡库区移民”问题调查中,学生自主合作性设计方案,搜寻该区域统计信息及发展规划,进而参与调查,并对相关问题及成因作出简要解释,有理有据提出可行性策略。调查结束后,撰写调查报告并展开交流评价。

3.提升地理模拟实验能力

地理模拟实验即使用一定实验器材及设备,人为地把所要学习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表现出来,以获得和验证地理知识的方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学生地理实验能力的提升具体体现为能够设计和实施地理模拟实验并作出解释;能够解决高考地理试题中相关问题。如模拟实验“模拟山前洪(冲)积扇的形成”,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实验,利用白纸和细沙等实验材料进行模拟,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理解其中科学道理,获得地理知识,还能够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认知和情感等素养提升,发展地理实践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5篇:初中科技实践活动报告范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实验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因此,优化作业设计是“减负”的关键,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复习作业,教师在备课时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学生的复习作业,以提高复习效率。我认为优化复习作业设计的基本依据应该有:设计意图明确清晰,陈述准确恰当,形式灵活,选材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喜欢;设计尊重学生的起点能力,作业前后有一定的相关性与衔接性、系统性与渐进性,并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开放性,让学生有自我发挥的余地。当然,设计的作业还要针对中考的基本要求。

一、语文作业存在的问题

1.目标不明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作业设计存在着较大的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

2.体系不全

作业设计中知识、技能训练点的排布相当零散和重复,不少训练点的选择和时序安排缺乏科学性。

3.渗透不广

将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割裂开来,放着无比丰富的语言矿藏不去采掘,就语文练语文,忽视了多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4.层次不清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往往是一刀切,重统一训练,轻分层练习。统一、单调的作业压抑着学生的个性成长,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个别差异,学生自主选择少,个人的潜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二、设计分层作业的必要性

讲究作业设计策略,优化作业设计方法,可以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分层作业有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科学研究表明,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呈正态分布,智商的通常分布为:超常(130以上)和低常(70以下)约各占人群总数的1%,偏高(110―129)与偏低(70―89)约各占19%,智力中常约占60%。学生的学习能力先天存在着差异,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此外,学生之间还存在着个性特长及兴趣爱好不同,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书写,有的动手操作能力强,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强。因此,我们在设计复习作业时就应考虑到每类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

学生是有差异的,虽然在同一个班级学习,但受性格、个性、家庭、社会、认知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程度是不同的。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分层布置作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觉得要求过高而产生挫败心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得更加深入与广泛,让多数学习中等的学生“跳一跳,能摘到苹果”,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与权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喜好选择最适合他的作业。这样,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针对学生的差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既应满足优生的求知欲望,又应兼顾学困生的接受能力,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因此,我往往在一个大题目后面设计几类作业,让学生根据情况自主选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提高。

三、设计分层作业的方法

对于初三的学生而言,语文复习作业有效设计的表现在面对中考,所以我特别针对学生设计了A、B两套不同层次的练习,进行弹性处理,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对各个层次的学生的作业分别进行布置,对优生,我设计一些基础题让他们完成,并让他们探索思考拔尖题;对中等生、学困生,诊断他们学习本课中的疑难,采取有效方法补救,让他们完成基础题和提高题。

1.强化中考的语文基本知识点

语文中考中的知识点很多,如何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设计切实有效的作业训练是摆在每一个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难题。譬如积累作家作品及相关的文化常识;识别和运用7种修辞手法,以及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掌握150个文言实词的含义;运用相关知识对不用类型的现代文的内容、结构、关键词句、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等问题进行准确、合理的理解和分析,准确地概括出文章要点或主旨;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按要求作适当拓展,能进行合理地仿写、扩写、缩写、改写、续写,等等,这些知识点都需要老师进行有效的设计训练,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体现中考语文的文体考查点

尽管现在的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不太讲究文体,但如果学生掌握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基本文体的阅读方法,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例如说明文阅读,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树立基本文体意识。其实说明文是一个大类,包括各种产品说明书,书籍的出版说明和内容提要,辞典的释文,影剧内容介绍,除语文书以外的各科教科书及讲义、知识小品文,等等。其中,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科技作品的身影也环绕着我们。像科学实验报告、科学观察记录、科技论文、科普作品和科技产品说明书等,都属于科技作品的范畴。其中科普作品还包括文艺性的说明文(科学小品文也是一种文艺性的说明文)等,教材中出现的多数是这类作品,如《松鼠》、《布鲁塞尔大广场》等。而文艺性说明文的学生作业,就应该让学生在不同文体的作业中明晰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即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其中知识性、科学性是文艺性说明文的本质属性,它的根本目的是向读者介绍、普及科学知识,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趣味性是文艺性说明文的重要属性,因为是写给一般读者看的,要写得读者爱看,就需要讲究趣味性,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

第6篇:初中科技实践活动报告范文

关键词: 科学课程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一种实践过程,因此科学课程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在实验教学中如何释放学生的激情,如何调动学生求知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思维品质,形成完善的人格,这些都是我们科学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

一、发挥实验优势,激发探究兴趣

七年级是学生学习初中科学的开始,重点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能在实验中感到自然的美妙,科学的神奇,并对科学产生由衷的喜爱,那就是实验教学成功的开始。所以用精彩的实验把学生带进绚丽多姿的科学世界很有必要。如在七年级的第一节课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教师拿出一个用乒乓球和几根头发做成的布娃娃脑袋,让学生想办法使布娃娃的头发全部竖起来,结果学生都想不出办法。这时,教师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布娃娃头发上方,头发竖起来了。学生惊叹不已,问题也就随之而产生:这是怎么回事?头发怎么会竖起来的呢?这样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探究奥秘的欲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造意识

科学始于问题,科学研究中,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尽量创造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学生由于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学习时往往提不出问题或问题质量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通过提问,为学生质疑问难作示范,从而使学生从教师的提问教学中学到提问的本领,进而敢于提出有创意的问题,敢于说出有创新的但还不敢肯定是否正确的结论。

我们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启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探究,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新欲望。在实验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安排错误装置,让学生改正,并说明理由,同时要多让学生补充和完善实验装置。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对课本中的演示实验进行改进,设计实验习题、实施实验方案。如在做“稀释浓硫酸”时可以故意先把少量水直接倒入盛有浓硫酸锥形瓶中,造成沸腾现象。让学生针对这种情况提出看法,作出评价,这样学生可以加深印象,教学效果更好。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随时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有时学生提出的独特见解不一定正确,遇到这种情况,教师更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己得到正确的结论。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相互提问,相互辩论、探讨,而相互启发又常常是有利于形成具有创新性问题的最佳环境。

三、引导科学猜想,培养创新能力

科学猜想是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规律作出科学预见,可以为进一步的探究指明方向。它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课程的优点就在于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猜想资源,恰好为我们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猜想。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及学生本身的知识和感性经验的限制,而且猜想本身是一个或然性的判断,学生容易对其缺乏足够严肃的态度,甚至会出现随便瞎猜的现象,这种“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猜想。为此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

1.提出猜想时要尽量说出依据

为了防止学生瞎猜,提高学生思维的缜密性,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在进行猜想时,尽量说出其依据。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概括能力,而且能使这种思维的过程具有严肃性与合理性。

如在教学串并联电路知识时,我安排学生“探究两个电阻相并联后的总电阻”这样一个实验活动。其过程如下:

(1)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两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跟各个分电阻的大小关系如何?即是总电阻大,还是两个分电阻大?

(2)提出猜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相互讨论,自己提出猜想。

教师:同学们可能一下子很难作出判断,你们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地进行猜测。

导体的横截面积变大,而且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学生2:两个电阻并联后总电阻应当会减小。理由是:家里的用电器都是并联的,用两个用电器时,电表走得快些,这表明两个电器并联后,电路的总电流变大了。因为电路的总电压不变,电流变大表明电路的总电阻变小了。

学生3:……

2.尽量提供实验材料或背景进行猜想

通过实验,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引导学生再去猜想,这样的猜想就有了明确的指向性,才能做到猜而有路,想而有物。如“物体的浮沉条件与哪此因素有关”的教学设计话动:(1)请学生观察并推测泡沫塑料、塑料方块、木块、塑料球、橡皮筋、回形针、牙签、蜡烛等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将推测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中。(2)检验自己的推测,把推测错和推测对的各放一堆。(3)讨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什么因素有关?又如,在讲授“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一节时,教师先发给每小组几根铁丝,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提出许多方案,如放在酒精灯上烧,用开水烫,用砂纸磨,用铁锤反复敲打,来回折动,等等。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猜想出:一是外界传给它热,二是对它做功。可见有了这样的实验材料和背景,学生猜想的合理性就可以得到保证。

3.加强对猜想的导航与评价

目前科学教学有一种不良倾向需要纠正:有些人认为只要是学生讲的、猜的,都是值得研究的,甚至哪怕学生想的是错的,也要沿着这个方向研究下去,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认为学生肯定会有收获。这种观点确实有其合乎道理的一面,但毕竟受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硬件设施限制,按上述观点来实施“放羊式”的教学几乎不可能。如探究摩擦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学生很容易会猜想到与压力有关,与空气的湿度有关,与物体的质量、软硬度有关,却不容易猜想到关键点上。如果把所有的猜想都设计实验去验证,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时教师针对学生的猜想加强导航与评价显得非常重要,对指向性明确给予肯定,对指向性不明的猜想找出共点后归类评价、去伪存真。其实空气的湿度、物体的软硬度可以归结到“接触面粗糙程度”这个因素中,物体的密度与质量可以归纳到“压力”这个因素中。经教师这样一“导”,学生就会很明确地猜想到摩擦力大小可能与这两个因素有关。

四、精心设计实验,激发发散思维

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如《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中应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有控开放。实验前教师先介绍光具座的结构,并说明什么是物距、像距。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烛焰的焰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要在同一高度?当烛焰靠近透镜,使u<f,移动光屏,光屏上能成烛焰的像吗?直接用眼睛通过透镜观察烛焰,你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多次改变物距,通过对成像情况的反复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像规律。这个学生实验,从教学主体的角度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创造中感受成功的体验,在成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为了便于实验的开展,我们可以把演示实验中部分难度小、现象明显、学生有浓厚兴趣的项目改为学生探究实验,并同课本里有关的学生组实验结合起来,提前在新课讲授中实施。如在做“用天平和量筒测液体的密度”实验时,我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写出实验器材和步骤。对于器材,有些学生把课本上的量筒换成了量杯。在这里教师还可以设疑:如果没有量筒或量杯,该怎么办?问题一提出,学生议论纷纷。在学生争论无果时,我适时引导学生,在测规则固体(如立方体或圆柱体形容器)密度时,其体积不一定要用排水法测,可用什么方法测量?学生马上会想到用刻度尺,那么液体的体积是否可以用刻度尺测量呢?通过这样一过渡,学生就会联想到把液体盛在规则容器中(如立方体,圆柱体),就可以用刻度尺测出体积了。

在测液体质量的步骤上,方案一,有些学生先称出空烧杯的质量,再把量筒内的盐水全部倒入烧杯,再称出烧杯和盐水总质量。方案二,有些学生也是先称空烧杯的质量,但把量筒内的盐水部分倒入烧杯,称出烧杯和盐水总质量。方案三,有些学生先称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再称出把盐水全部倒入量筒后烧杯的质量。方案四,有些学生也是先称盐水和烧杯总质量,再称出把部分盐水倒入量筒后烧杯的质量。在测液体质量的步骤上,教师肯定了二四两种方案的优越性,可以减小实验误差,并对一三两种方案中将盐水全部倒入的做法进行讨论,分析方案一:理论上可以操作,但在盐水全部倒入后在量筒底部会粘有盐水,使称出的质量偏小,测出的液体密度就偏小;分析方案三:将盐水全部倒入量筒,若盐水过多就会超出量筒的量程,且盐水液面一般不会刚好与量筒的整数刻度相平,读数上存在误差。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

又如在学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教师可增设这样一个实验(让学生自己完成):取一塑料软瓶,使其中充满二氧化碳,然后将适量的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红色)倒入瓶中,迅速用塞子塞紧,震荡后可观察到塑料瓶奇迹般地瘪下去,且溶液的红色逐渐变淡或消失。学生可亲自从中体验到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从而体会实验设计的实用性,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的效果。

五、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只有接触生活,参加实践,才能根据已有的扎实知识和已培养的创新意识,迸发出思想火花,从而进一步增强求知欲和创造欲。自主探索,丰富的课外实验能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发现新问题,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定期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做实验。我们要善于启发,注重“引导”,激发他们提出种种不同的设想,开阔思路。师生共同分析问题、准备材料,而学生自己提出假设,自定方案,实验探索,自寻结论。

在自主实验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帮助他们把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付诸实践。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差错,我们要允许学生想错、做错,并引导他们在失败中找出原因。成功的假设与实验是一种探索,失败的假设与实验也同样是一种探索。教师要相信学生经过失败的磨练,最终能迎来成功的“春天”;要引导学生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和环境实际,关心环境变化、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关注与科学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进行开放式学习。为此,教师可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工厂、医院等进行实地考察,测定水质因化工生产而受污染程度,调查工厂附近农田、水质、空气污染情况,进行分析,找出主要污染成分和污染源,提出治理污染意见,写成调查报告。

如学生在对实验课题“调查本地汽车尾气污染情况,提出防污治污方案”作了调查后,提出了下面6条措施:①加强小镇绿化,设立卫生防护地带,扩大城市绿地面积;②加强公共交通建设,推行“公交”优先政策;③开发利H等清洁燃料;④增加电车数量,减少燃油汽车;⑤安装汽车尾气处理器;⑥大力宣传有关法规,加强监测功能,加大处罚力度。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科学教师应该责无旁贷地率先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强者。

参考文献:

[1]袁运开.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郑青岳.物理解题思维研究[M].大象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