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班级决策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学班级管理 策略 科学管理 精细管理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一项琐碎且重要的工作。目前,部分班主任单凭自己的经验和意愿来管理班级,特别是未能充分运用以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为指导的科学知识,挫伤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从而导致管理混乱。在新课程环境下,中学班主任如何立足实际,运用有效策略,高效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促进每个学生个性获得发展,促进班主任专业健康成长,使师生拥有共同的精神家园呢?
一、科学管理促发展
当代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育人为本,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科学管理是遵循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班级管理运行的实际,采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决策、制度和方法,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管理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约束学生,而是使学生受到教育,帮助他们学会学习、生存、关心和做人,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理念科学是前提
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应贯彻科学发展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理念,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积极引导,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健康、全面、自主的发展。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因此,班主任应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促进他们的进步和发展。班主任要主动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积极学习,深化认识,创新管理思路,努力营建班风纯正,学风积极,遵守纪律,团结进取的班集体,全面提高班级管理科学化水平。
(二)决策科学是关键
西方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管理的核心。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科学决策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做出正确决策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证明,确定目标是引发每一个人行为的最直接动机。班主任可以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对班级的调查情况,提出班级管理目标的总设想,积极引导全体学生参与班级决策,群策群力,发挥班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学生自己认可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他们才能够积极地去遵守。当在开展一些活动或落实一些措施前,班主任都应充分征求学生意见,采纳合理化建议,让学生带着兴趣积极参与。班主任要避免单纯按个人意志和经验管理,应该把经验与科学决策结合起来,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决策的顺利实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三)制度科学是保证
科学的制度是保证个体发展,使学生能够成为超越和创造现实社会的人的积极因素。班级制度要具有人文气息,突出精神风貌、价值观念、作风态度,必须考虑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生活,主动地获得发展。制定的制度如班级公约、一日常规、值日分工、职责划分等要切合实际,全面周密,简单明确,运行合理。虽然各项制度将学生的行为进行了约束和规范,但在不影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前提下,能让班级每一位成员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能有效地增强班级的活力。科学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能使学生受到教育,确保班级得以正常、高效和有序运转,达到制度育人的目的。科学的制度要利于班级管理向人文管理、学生自我管理迈进。
(四)方法科学是依托
班级管理的方法要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根本,保障班级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一切外界的教育影响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内化才能转变为自身素质。班主任应该在班级建立一个层次分明、责任明确的管理系统,明确每个学生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建设好班集体,切实促进学生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在学生参与班级问题的处理中,班主任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使学生不断地认识、教育和提高自己,营造融洽和谐的班级氛围。
二、精细管理铸品质
魏书生说:“班级管理的重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品质。”班级文化建设是以良好行为习惯和品质的养成教育为核心的,精细管理是实现班级文化建设层次提升的必经之路,是构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使教育充满智慧的必然要求,是铸就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崇高品质的保障。
(一)精细管理的方式
班级精细管理是在充分吸收科学管理理论和当代西方先进管理理论的基础上,以班级面临的突出管理问题为导向,致力于为提高班级的管理水平提供系统的指导。它是在规范化管理基础上形成的“班主任―班委会―班长―小组长―每个同学”的管理网络方式,要求“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二)精细管理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此管理方式中,班主任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的内在规律,依托《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结合本班具体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精心引导每个学生自主参与制定、完善并执行班级公约、文化建设目标、学期工作要点、激励机制等,使班级工作有章可循,确保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实施。这样,在持之以恒地落实过程中,就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上进心,增强学生的自控力。
采取干部竞选轮换制,在班主任的指导和监督下,学生民主选举,培养一支富有活力的班干部队伍,并对新当选的班干部进行细心帮助,增强他们解决班级问题的能力,使班级工作正常开展。同时设立值日班长,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管理,将学生日常行为、卫生等纳入值日班长职责范围。采取班干部竞选轮换和值日班长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可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班集体的主人,扩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凝聚集体意识和班级荣誉感,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公平、和谐的氛围中实现奋斗目标。
(三)精细管理铸就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品质
在班级精细管理中,班主任要对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学生实事求是地实行有重点的分期管理,让教育目标呈递进式的设置,因材施教,因时施教。班主任应赋予每一个学生以成功的希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班主任还应细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引导、心理问题的疏导及科学精神的诱导,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向上的心理、高尚的情操、严谨的科学态度;精心设计各种有益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的细节中领悟做人的道理,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竞争,让好的行为内化,铸就学生健康成长与适应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从而使班级具备遵守纪律和维护班集体荣誉的精神,形成勤奋进取、文明礼貌的氛围,拥有和睦互助的关系,构建成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学班级管理工作是烦琐而细微的,班主任需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入认识,用智慧和耐心去引导他们,优化他们的成长环境,铸就他们良好的习惯和品质,使他们成为适应时展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班华.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中学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晓春.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王立华.回归生命――一个班主任的生命教育实践[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4]郭进铎.浅谈新课程环境下中学班主任工作策略[J].学园,2013(6).
一、 班级管理为什么需要“留缺”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老师总是习惯一厢情愿地抱着自己的“理想情结”对孩子进行“细心看护”;总是习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制定一些班级制度,制订详细的班规,并辅之以严格的量化评比、奖优罚劣等,用以纠正和预防学生的各种缺点;总是习惯一味地以外部力量强行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矫正。这些做法,乍看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虽然当时学生会按照老师的意愿和要求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但这种改正只是暂时的、表面的,他们一但出了老师的视线就把一切都忘了,该犯的错误照样还会再犯。面对这种结果,我们的老师也总是一脸疑惑,自己如此细致的呵护为什么就换不来“理想结果”呢?难道是我们的教育不够深、看管不够全面?不是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能够促使人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其实,企业家的管理之道已经清晰地阐明了道理――在更多的时候放手才是真正的“教育”。育人的过程其实就是受教育者自我成长的过程,受教育者只有经历了生活中千般“困苦”的磨砺方能成材。所以在育人过程中,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学会逐步放弃我们所钟情的“完美情节”,适时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悟”!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该放手时就放手,要适度地留一些“空白”给那些有缺点、易犯错误的学生,让他们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让他们在自主能动地探索、思考和发现中逐步完善自我,最终完成自我教育的过程。
二、 班级管理中“留缺”的原则
在班级管理中适时留下一些“缺口”,不是简单的放任管理,也不是简单的漏洞管理,而是本着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态度,还学生一个充分自我教育的权利,最终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
1.留缺式管理的首要前提是摆正师生的位置
现行教育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是大山中原声与回声的碰撞,是云朵推动云朵,是大树撼动小树。诚如魏书生与学生的“道德长跑”,也正是留出空白于学生的道德上的“自我批判”、“自我修正”的教育。只有在人格对等的情况下,教育者才能真正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意力量,从而将教育期望有效地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行动。
2.教师善把契机,适时“留缺”彰显主旨
不能否认,学生有能力做好班级的几乎一切事务,但班主任在“留缺”的时候要善于把握度,不能把什么事都交给学生来做。因为班级管理中有很多工作,若放手让学生来做,他可能会做得较好,但难免会费时费力,且常出差错,对学生的总体影响是弊大利小。所以,学生能干什么,应干什么,班主任在留缺的时候必须要把握好。这要求班主任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对工作怎么开展、有什么议题、涉及哪些方面,都要分步骤、有层次解决好,所预留问题一定要有针对性,要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乐于参与,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他们从内心真正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从而在头脑中清晰地留下一个认错、悔错、改错的清晰烙印。
三、 班级管理中“留缺”的方式
1.要保留一定的决策空间,让学生参与决策
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一味地“独断专制”是很难把工作做好的。因为教师独断制定的制度不是要求过高,就是要求过低,再或就是让学生无法接受,以至于“制”同虚设。所以班主任要学会在班级管理中适当给学生以民主,适当将权力下放,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班级实际共同商讨制定班级目标和班级计划。这样班级的决策就不仅具有准确性,更重要的是,它还把决策的权力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决策的主人,这样制定的班级制度就易被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管理班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即使偶有什么过错,也会自动对照条例及时做出相应调整,从而不断进步。
2.要保留一定的权力空间,让学生参与评价
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评价,操行评价是学生各方面成绩和特征的“像”。操行评价只有公正、客观,这个“像”才会逼真,也唯有如此才能发挥操行评价应有的激励作用。所以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不能有丝毫的“失真”,否则必然会导致事与愿违,失去教育意义。精巧适时地留出评价的“空白”,让学生参与评价,可以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一个真实的自我,也可以让学生及时把自己的“像”和班级其他同学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清楚看到自己的整体形象,清楚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远比教师高高在上地说教要具体形象得多。在自我评价中学生还能清楚地感受到比较和竞争所带来的压力,从而激发他们认识并决心改正缺点错误的“内驱力”,提高他们求取进步、完善自我的欲望。
3.要保留一定的管理空间,让学生参与管理
在管理过程中,教师必须按照一定的管理思路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实现管理目标。但如果把这些制度单纯作为学校管理的法宝,用制度强调权力与服从,对学生管得过细、过严、过死,那么班级工作便很难形成个性特点和个体特色,有时反而会在某个临界点失去控制。因此,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要实施“宏观控制、解放时间、开放空间、灵活多变”的管理模式,让学生跳出“统一化、标准化、同步化”的圈子。教师要主动放弃权利,退到参谋与导演的位置,给学生让出偌大的舞台,放手让班级干部实施管理,让全班同学参与管理,让学生把“老师要管我”的观念转变成“我要管我”,形成一种“无管而管”的人人自管的局面。
4.要保留一定的交往空间,让学生尊重老师
1.关爱学生,管理之本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文班评价逐渐地渗透于教育教学中。因此,我们的班级管理也应当体现其人文情怀,用教师的情感去管理班级,激活学生情感,而关爱学生,就成不了管理之本。
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是忽视了人本身的存在价值,总是以一种制度、一种规范去控制学生,总是对学生规定太多的“不能够这样”“不能够那样”,而不允许学生向老师说:不,实际上是忽视了把人当作是发展中的人,这必然会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逆反心理,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不可逾越的“鸿沟”。作为班主任老师,从接受班级的那一刻起,就应该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爱心理念,真正做到学生的知心朋友,做学生的楷模。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护应表现在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身体的全面关怀上,处处为学生着想,做他们的贴心热人。
2.民主决策,管理之道
所谓民主决策,是指班主任的工作作风是民主化,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要民论。只有当学生理解了教师的良苦用心后,才能主动参与管理班级。要用民主的方法选举好班干部,要遵循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发展水平,确定目标,民主决策,制定相应的版规制度,决不能“一言堂”。对班务工作要在班主任的组织下,在班委会的集体领导下,民主管理。务必使学生懂得,在一个班集体内,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不可能没有民主,也不可以没有集中,要正确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方能达到管理的目的,使得很多的管理理念落实到位,制定的班规制度较难执行,甚至在学生评价班主任工作时被称为“独断”“专横”。
事实上,就学生的心身发展而言,这一阶段他们的自尊心、逆反心理特别强,模仿或崇尚心理也特别重。他们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他们也会对身边的人或事,从说话方式到思维方式都在进行评价、模仿。而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的言行举止无不在他们心里留下印记。在对学生进行行为纪律方面的管理时,班主任不可避免地将自己的观点渗透到管理工作中去,班主任的好恶也就影响或者决定了他们的喜恶,作为班主任,一定要用自己良好的个人形象、民主的工作作风去影响学生,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
3.严格要求,管理之法
【关键词】年级组管理 能力管理 制度管理文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8-0172-02
近年随着学校办学规模不断地扩大,各项教育改革的展开,过去那种只靠学校领导来管理教育教学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办学形势。于是,年级组管理已成为学校管理班级的一种主要形式。
一 年级长能力管理——协调各种关系的纽带
年级组是学校综合管理的前沿阵地,它是在学校的宏观管理规章制度下相对独立自主的情况下决策管理本年级的班级、教师和学生,管理本年级的班主任工作、教师教学工作、学生的全面工作(学习、纪律、生活、卫生、思想品德等)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年级长不仅是学校规章制度的具体实施者,还是学校年级横向管理的重要决策者、管理者。
1.执行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
第一,领会计划。经常与学校领导沟通、汇报情况,准确理解和把握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达成共识,引领教师按时完成计划。
第二,落实计划。协助学校各部门落实教学常规工作计划,并能依据学生的实际,及时向学校有关部门反馈实际情况。
第三,确保工作计划完成的质量。
2.协调好各种关系
年级长作为各种关系的纽带,就要协调好与所在年级各岗位教师的关系;协调好与学校各行政部门的关系;协调好年级与班级管理的关系;协调好所在年级各岗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3.组织好年级的各种活动
第一,制订方案。抓住年级内的主要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各种年级活动计划或方案,目标要清晰,可操作性要强。
第二,落实措施。积极执行推进方案的具体措施,能克服执行中遇到的困难或障碍,确保方案有步骤、有层次地完成。
第三,引领合作。能主动关注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提出建议,引领师生的合作,提供帮助。
二 制度管理——教学计划的保障
对年级组而言,制度就是年级组日常活动的规则。要想提高年级组管理有效性,就要在影响绩效的每个环节上形成制度,加强管理,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年级管理制度。
第一,教师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包括师德建设、考勤、青年教师培养等。
第二,学生管理制度。包括日常行为规范、品德行为养成、安全法制教育、一日常规评比等。
第三,教育教学管理。包括班主任管理、班集体建设、教学常规、备课组活动、班级活动等。
第四,学生会管理制度。包括学生会的组织建设、职责、考评等。
第五,班级考核制度。就是对班级进行考核的各项制度,如值周教师对各班的考核、学生会对各班的考核,团总支对各班的考核等。
三 文化管理——管理品味的提升
对于年级组而言,一方面,它对置身于文化之中的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它构成了年级组运行发展的内涵,从深层制约着年级组发展的方向。
1.树立文化管理意识
年级组存在的许多问题在本质上是该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判断问题,即文化问题。人的管理的核心就是文化管理,成功的制度管理必然走向文化管理。作为学校基层组织的管理者,年级组长的管理对象不仅是传统的人与事,而且涉及年级组文化。年级组长有了自觉的文化管理意识,原先自然生成、自生自灭的年级组文化状态,就有可能得到有效的引领性发展。
2.建设年级组的物质文化
年级物质文化建设是指环境建设,包括各班教室文化建设、教师办公室文化建设和整个年级活动区域文化建设。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作为学生学习和受教育的基地——教室,其环境的优劣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年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各班教室的环境布置、教师办公室文化建设和整个年级活动区域文化建设。通过对学习环境的布置及对师生的要求,构造一种教育和学习的良好文化环境。
3.构建年级组的制度文化
对年级组而言,制度就是年级组成员日常活动的规则,这些制度是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具体包括:年级组常规活动制度、年级集会制度、班主任例会制度、家长会制度、边缘生帮教制度制度、问题学生教育制度、课外活动制度、文艺活动制度、奖励激励制度、班级考核和评价制度等。这些制度之所以构成一种文化,是因为它们的背后是年级组教师和学生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从制度设计到制度执行的过程,构成了年级组成员的日常行为方式。
4.落实班主任的行为文化
班主任的行为文化体现为班主任在各种年级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如跟“两操”行为、开班会行为、与学生谈话行为等。无论是“级训”,还是文化愿景,以及年级组的发展战略,都是年级组长与班主任共同协商、反复研讨、持续重建的结果。年级组应有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愿景和文化理想,如同学校有校训一样,年级组也应有自己的“级训”和“年级理念”,这既是年级组精神文化的基础,也是年级组文化理想的核心体现。
总之,在当前的在年级管理中,各位年级长都在进行着年级管理探讨,我们只要从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总体目标出发,抓好年级组的三个管理支撑点,采取渗透的形式,我相信每个班级都会由此而更加生机勃勃,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当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免不了有客观性质的缘由,但更多的还是主观程度上导致的结果,尤其是相关决策者对于学生教育与认知水平重视不足引起的。具体的原因可划分为:教育人员的责任心不足,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部门领导对于学生管理问题认知程度不够,具有获取潜在利益的自私目的;学生对于个人学习不重视,对文凭与能力的认识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制度敷衍不落实的普遍现状。
二、改进学生教育管理与学风建设的建议
为了能尽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相应的改进效果,必须从学生管理的实际工作出发,通过切实可行的政策举动来彻底改善当下学生教育管理的现状。具体建议措施如下:
1、适当进行家庭跟踪式管理
目前的院校学生免不了依旧存在一些低年龄阶段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群体的教育就必须要有针对性,为了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和质量就可以采取家庭跟踪式管理,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下不断提升学员学习的动力与效率。
2、提倡个性化管理的方针
学生这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存在着心理或年龄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实现个性化管理可能会对这些学员产生更好的促进作用。结合管理方式的个性化,让学员真正认识到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有利于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从根本上调动学员在学校学习的动力。
3、细化管理措施
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首先要在制度上下功夫,细化各项管理制度,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切实管理,学生一旦跨入学校大门,相关负责人包括班主任和教务部就要对学生做一个全面的背景了解,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制度培训,促使学生规范行为,养成良好的学校习惯,尊重敬畏学校树立的各项规章制度,用赏罚分明的制度标准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举止。
4、加强班级领导层建设
配备专门的班级主任,为学生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和创造有利的管理条件。逐渐培养班级管理特色,形成良好的班级班风,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会待人处事,自我管理,最大化的发挥班主任在学生群体中所起的带头作用,加强自身修养与奉献意识,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达到双赢的目标。
5、普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无论是平常琐事,还是决策大事,决策层都要树立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处处为学生的将来着想,杜绝自私的地下利益链现象,增强学生不断向前学习的主动性才是王道,在班级凝聚力的推动下促进学校校风的形成。
三、新形势下学生教育管理与学风建设的探索
在工作人员多年的辛勤探索下,不断总结实践经验,通过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的不断改进,逐渐改善了学校面貌,使得学校管理工作效益达到更大化,具体可总结为如下探索启示:
1、管理与教育二者相辅相成
当下学校学生的需求已经不同于往日,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如果管理者采用自身专业知识与管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取得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学校决策者切实从学生实际利益出发,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着想,管理与教育的有机结合可迅速提升高校的学习氛围和管理水平。
2、家庭跟踪式教育管理方式的形成
部分学生思想正处于浮动状态,会出现缺课现象,由于个体化特征明显,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工作难度。家庭跟踪式管理模式的形成,得到了学生监护人和学校老师的大力认同,通过对学生学校内外成长情况的细致了解,有力于学生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有力于学校管理教育工作的正常展开。
3、管理工作者自身内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既然选择或被选择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就应当肩负一种岗位的责任使命。通过自己内在的感情素养,逐渐感化或扭转个体学生的错误个性特征,这是学校正确从事管理工作的根本,教育工作者在自身成长期所获得的修养和知识,直接影响着院校的学风建设与管理质量。
四、结语
关键词:班级管理;民主化;自主化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005-02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要说,只有教会学生自己管理班级,才会有真正的自主管理。只有班级管理自主化,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让班级管理走向自主,让学生真正自主参与班级管理。实行班级管理自主化,必须要实行真正的班级管理民主化,要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对他人的管理,同时,应自觉地接受他人对自己的管理,也应交给学生选择的机会和自主的权利,真正还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坚持以人为本,贯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理念,全面改革班级管理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一、商定规则,完善制度
严格而完善的管理制度是自主管理顺利实施的保障,而管理制度只有大家自觉遵守了,才能让班级管理走向自主化。否则,制度、班规便会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形成规则、完善制度的过程就尤为重要了,既能体现学生的民主管理班级的意识,又能促进学生自觉遵守班级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可由班主任、班干部先提出初步意见,然后全班参与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确立规则意识,明辨是非,分清美丑,最后再参与民主表决,由全班举手通过。这样既让他们享受自己参与讨论班级管理制度的商讨过程,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遵守班规的自觉性。
当学生的认识到位了,制度就自然而然地易被学生接受、内化了,班级制度化管理也更容易实施。班规实施的过程要体现由强化到自觉。班规执行之初,班主任需花费更多的精力、耗用更多的时间和学生在一起。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提醒学生注意,强化班规的实施,完善自主管理制。
二、设置岗位,培养责任
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都很优越,自己的自我意识比较严重。好多学生都缺乏责任感,缺乏自己的角色责任意识。因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就尤为重要,对于班级管理走向自主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如何让学生由“自我”走向“自主”,如何让班级管理由“人治”转向“法治”,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就尤为重要了。此时,我们就需要让每个同学都要有岗位,都要有事做,也就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为”。就是说,我们要实行岗位责任制,尽可能的在班级管理中设置更多的小岗位,让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这些事情做起来虽然很小,却需要坚持不懈。只要学生能不厌其烦地坚持做好每一天的小岗位,学生的责任感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升。班级小岗位的设置,利于学生实现班级管理目标,调动起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易使班级自主管理真正进入良性轨道,使班级出现“事事有人管,人人会管理”的良好局面。
三、选举班干,自我推荐
班级成立之初,可以结合学生档案中的记录,寻找曾经做过班干部的同学参与管理班级。当学生相互熟知,且班规已经内化之时,我们就可以采取“班干部竞争上岗”制度,选举大家认可的班干部。班干部的选举是班级管理自主化的关键环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班干部选举办法,采取“自荐”和“众举”相结合的方式。也就是说,所有的班干部必须在自荐的基础上产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进行竞聘演说,大家再结合该同学的平日言行,举手表决确定人选。当然,我会在选举之前做一番动员,激励大家积极为班级做贡献,能做到为他人着想,树立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同时,也要有积极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想法。班干部的设置,有值日班长、常务班干等,大家相互监督,共同管理。
总之,不管是哪个班干部的选举,没有经过自我推荐,绝不任用。即使能力再强,即使别人极力推荐,也不会任用。
四、引导管理,无为而治
当班级管理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当班级制度由强化到自觉遵守时,学生的班级管理才能走向自主。无论是何种管理岗位,无论是哪个事情决策,都要让学生参与。让他们在管理中学会管理,在管理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班级工作的决策和管理过程中,从制订计划、检查监督到总结评比、执行决议都让学生民主参与。班主任不要妄下决断,要让学生做出决定。凡是学生能管理好的事情,班主任要尽量“袖手旁观”,静观学生的管理,做到不插手、不评论。当学生在管理中遇到困难时,班主任可以给出方向,适当点拨,而具体操作者仍然是学生自己,此时班主任的支持与肯定尤为重要。另外,班主任还要及时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接受全体学生的监督。长期下去,学生在平等中学会尊重,在民主中学会遵守,在自主管理中锻炼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
五、监督评价,重在激励
班干部任职期间,建立监督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从时间上来说,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或课外时间对班干部进行培训,及时总结管理中的亮点,也及时客观地对他们的管理给予评价、点拨。从操作载体来说,班主任可结合学校期末评优项目——“优秀班干部”,设计一个专门给班干部管理的加分表,及时捕捉管理过程中的优秀做法,给相关管理的班干部加分,促进他们的管理积极性。同时建立监督评价机制,要由班长、中队长、班主任助理等班干部及时对当天管理的班干部进行评价,定期让“干部”与“群众”进行互动式的反馈与评价。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教会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对他人的管理,同时能自觉地接受他人对自己的管理。长此以往,便可实行班级管理自主化、民主化、全员化。最终,让班主任“无为而治”,让班级管理走向自主。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关键词】人本理念 班级管理 转变
现代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理论认为,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一切管理工作均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而对人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启动下属的内在工作动力,充分发挥下属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班级的主体是学生,是性格、特点差异明显的个体。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融入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现代班级管理活动的趋势,也是教学教育活动的必然要求。
那么,如何推动这一思想的贯彻呢?
一、转变班主任的管理理念,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
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是班级管理工作的灵魂,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班主任首先要转变思想,并努力提高思想素质、管理水平和心理素质。
1、转变班级管理的观念。学生在管理活动中既是被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人;既是被改造的对象,又是改造者;学生的发展过程表现为一种自我培养,自我塑造的过程,这意味着学生所受外在强制力的减弱和学生活动自由空间的增大,从而有利于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因此,虽然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学生,但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被动的受管理者,而应该把他们当作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成功管理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当作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班主任的驯服物。
2、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尤其要养成"多做奉献,少讲索取"的人生观和时刻为学生服务、"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的职业操守。
3、努力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首先要充分了解、研究和掌握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多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及管理学的理论知识,探索新的管理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管理理论水平。其次要具有较强的管理实践能力。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普遍存在"保姆式"、"警察式"、"军事化"等管理方式,导致学生大多依赖性强、开拓性差、谨小慎微,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因此,班主任必须大胆创新,采取科学化、民主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4、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教师要改变自己的心理认知,在管理实践中应主动适应工作环境和积极调整自己的工作角色;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完善自己的个性,保持积极乐观、性情开朗、公正无私,这样才使全班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要建立和谐、互爱互尊的师生关系和互帮互助的教师关系;要主动关心学生,做学生的"同路人"和"知心友"。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制度
鉴于学校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管理所具有的周期性、阶段性特点,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必须结合初中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目标、特点,建立运行合理、稳定灵活、切合实际的教育计划,明确的、宽严合度的班纪班规,以目标激励学生,以制度约束学生。
1、制定整体计划。要在确定一个符合教育教学总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学习阶段、个体的认识规律、个体素质,按学年、学期将总体目标切分为若干个梯级,做到有层次梯度,由低到高,由易到难,逐步深化,以期尽量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2、制定阶段计划。阶段计划主要针对近期管理工作而设计,内容包括管理口号、管理组织、管理程序、管理手段等多方面。阶段计划必须从学生实际、管理规律出发,注意管理的渐进度,既有最高要求又有最低标准,充分考虑到先进生和后进生的实际,一步一个脚印,并保证在实际执行中能够及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修改补充。
3、制定科学合理的班纪班规,以"法"治班。传统班级管理的弊端在于管理的无规章或制度不明,所以班级管理或随机应付,或有始无终,学生常常无所适从。班纪班规是有效进行班级管理的重要制度保证。制度包括两方面:一是按空间为序划分为班长职责、团支部职责、班委会职责等;二是按时间范畴划分为一日常规、一周常规、每月常规、学期常规和学年常规等。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并不全是被动的。转化传统以班主任管理为主的模式,建立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继而实现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管理因时而动、权力彼此制约的有序管理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密切学生之间的联系,提高管理和教学的效率,是科学化管理的归宿,也是"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
1、提高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曾经有学生问一个特级老师:"您不在的时候,谁来管我们?"班主任回答:"副班主任管!"学生问:"副班主任在哪?"老师说:"在每位同学的脑子里!"这段话中,老师除巧妙地向学生传达了他对学生的信任外,还向学生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这就是: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来说是必要的,但管理不是老师来约束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约束。
2、创新、创设自我教育的多种形式,大力倡导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自我管理班级过程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自律形式多样,一般有让学生自我决策、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等形式开展自我管理班级。即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重大事情、重大事件由班主任引导学生集体作决策,寻找解决方案,并在运行中形成一整套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的自动化操作系统,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增强集体管理意识。
3、强化规划、决策过程中的民主参与。让学生民主选举,产生班级管理体系,表达其"通过自己信任的人管理自己"的自治思想;通过引导学生制订班规班法,既使学生的意志与愿望通过合理渠道得到了满足,又密切了师生关系;同时由于学生有为自己的目标负责的倾向,所以容易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自我约束,可谓"一举数得"。
论文摘要:从4方面论述班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坚持以人为本进行班级管理的意义及其内涵、方法和途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班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坚持以人为本进行班级管理的意义
1.1存在的问题
(1)违背人性化的“管制”。不少班主任在工作中形成管天管地、管头管尾的习惯,“守则”“规范”里充满着“严禁”“不许”“不准”之类的词。有些班主任把学生因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等导致的行为,统统视为“违纪”,加以指责或惩罚。有时候学生的一些不良表现明明是个体心理问题,需要予以理解和治疗,却被认为是思想道德问题,加以批评和惩罚;明明是学生天性和潜能的自然表现,应予以引导和鼓励,却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加以阻止、压抑;明明是幼稚性的错误和偶发的失误,应予以教育和宽容,却被认为是恶习不改,加以指责……这些都严重影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过多的“量化”管理。制度建设是班级管理的重要举措,但是制度的制订与实施需要因班而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注重养成,而不是以检查、纠偏、惩罚为目的。教育一旦数字化,往往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为了文明班级评比能够多一点分数,有的班主任默许学生弄虚作假,好人好事造假,这实际上是损害学生的心灵。过分强调管理科学,强调量化考评,以严格的制度、冷冰冰的数字去约束学生,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这种管理本质上是一种非人性的管理,是见物不见人的表现。太多、太明显的监督气氛使学生有不受尊重的不悦之感,不利于教育、教学的进行。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才能释放个性潜能。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引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迫在眉睫。
1.2坚持以人为本进行班级管理的意义
(1)时代要求。以人为本,已成为这个时代各项工作的要求,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学校也不能被排除。况且家长、学生也会以此来衡量学校、班级的管理质量。
(2)管理科学的要求。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符合管理科学的要求。首先,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木原因,在教育中只有关注学生心灵,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其次,班主任和学生,一方是管理者,一方是被管理者,双方地位是对立的。然而共同的教育目标决定了师生在管理过程中合作的可能性大大超过他们之间的排斥与对立,学生完全可以成为管理的主人,前提是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并采取良好的教育策略。成功管理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人格,把他们当作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驯服物”。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是班级管理工作的灵魂,不能只做学生活动的监护人与严厉的执法者。
然而现实中不少学校的班级管理受各种因素(如应试教育、评价标准、班主任水平不高等)的影响,远离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失去了个人精神、情感、行为等自由,个性被压抑。
2班级管理及其以人为本进行班级管理的内涵
人本主义是西方现代教育中比较重要的教育思想,也是一种强调以自我为核心,自我实现的教育理论。它追求的教育目标不是知识渊博的人,而是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独特个性的人。这种思想与我国教育改革所倡导的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人本主义教育学生观认为,应当把每一位学生都当作具有他或她自己的感情的独特的人看待,而不是作为授予某些东西的物体。在班级管理中运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学习效率,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都十分有益。
人本主义强调既要看到人的本能,更要看到人的潜能;提倡以人的主观意识为出发点,从整体上理解人的认识和个性,重视人的意识所具有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主张社会成员之间彼此尊重对方的价值和需要,从而共同创建理想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来促进人类潜能的发挥。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也就是管理以学生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为适应终身学习做好一切准备。具体做法是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创造一种和谐的班级氛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作为班主任要明确:教会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才会有真正的班级管理。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就是把每一位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破除“保姆式”“裁判式”管理方式,把学生作为班级管理活动的主体,从而有利于学生自主、自律及增强民主参与意识。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从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实现组织目标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切管理活动。人本化班级管理追求的正是把学生放在发展的中心地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班级管理走向人格化、人性化,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3以人为本进行班级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3.1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学生
每一个人都有尊严和广阔发展空间的可能性。这就要求班级管理要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高举弘扬人文精神、培育健全人格的大旗。
3.2培养得力助手
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认为,学生人人都是副班主任,个个都是助手。班级的各项制度等在确定之前都要有一个商量的过程,学生先分别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集体表决。具体做法:在班、团干部的选拔上实行选举制和监督制,即通过全班选举产生班、团干部。班、团干部应该是班集体的中坚力量和支柱,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是作风正派、心理状态佳、学习态度端正、责任心强、能搞好群众关系的积极分子。监督制即全班学生监督班、团干部职权的行使,每2周在班上公布情况,经过班级学生民主评议,等级不及格的班、团干部要自动退职,以便班、团干部素质进一步提高。班干部负责处理班级日常事务,团干部负责班级团务工作,制订轮流值日制度,记载班级日志。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一员参与班级活动并给予指导。评先评优,要经全班民主选举产生。这样就使学生人人都参与班级管理,学会换位思考,人人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
3.3民主决策,建立健全班级规章制度
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决策是现代教育组织及其领导者和管理者的首要任务。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也要运用教育决策,对班级实施有效管理。民主决策是人人参与的决策,借助班级这一组织及组织内外的人共同参与,把决策权交给全班学生。班主任要鼓励学生做班级的主人,积极主动地为争创文明班、先进集体出谋划策,多做实事、好事。如开学初组织学生开展“几个一”活动:每人为搞好班风学风建设出一个好点子,每人设计一套课外集体活动的好方案,每人给任课教师提一条好建议等。此外,诸如班级的出勤、纪律、文体等各方面的管理,班规的制订等权利都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常见的规范都以“一视同仁”为根本依据。然而,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中应因人而异,制订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规范。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制订班规,具体可分为学习、课堂纪律、行为规范、日常规范、劳动等几个方面,对不同性格、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将班内事务安排给每一位学生,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如热水壶、录音机、扫帚等都由专人管理。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锻炼其管理能力,实行每周一小记、每月一评比的综合考评制度。如月评中被评为优秀者,在重精神轻物质的宗旨下给予一定的奖励,还可与操行分挂钩,在公示栏内张榜。同时还可成立有教师参与的督察小组,对各项管理情况随时抽查,通过教师意见箱或周记向教师反映情况,让教师在最快的时间内得到最准确的信息,形成层层管理体制。
3.4开展让学生广泛参与的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为了充实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习兴趣,增强集体凝聚力,可以利用班会和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一些关于理想信念、价值趋向、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的交流会、学习兴趣小组、系列讲座和心理健康辅导等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演讲会、辩论赛和体育竞技比赛。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扩展知识面,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思维能力,增强体质,形成团队精神,减少违纪行为,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3.5根据学生不同类型,进行分类管理
班级管理要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实践证明,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人才。不少诺贝尔奖获得者童年学习成绩不好,也不是老师心目中的乖孩子。智慧的班级教育和管理,不只是改变、塑造、训练学生,而应是通过班主任营造自由开放的发展空间、领域,唤醒学生自身的自然沉睡的力量,开发其潜能,引发灵魂深处的变化。任何个体优异成绩的取得和个性的充分发展,除了勤奋外还要有灵感(一种情致的指引),这种氛围有利于学生个体心灵的舒展、开放、和谐。可事实上,班主任往往袒护优等生,漠视和歧视成绩不好、表现不好的学生,斥责他们不积极、不进步等。
这是因为正处于身心不断发展中的学生个体,其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如智力、性格、反应能力、生活经验、思维水平、原有基础等。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具有多元智力的个体。因此,班主任开展工作,必须尊重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首先,要有个别差异的意识;其次,要了解学生个别差异的程度和情形,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管理目标和要求;再次,应允许学生在达到管理目标和管理要求的时间上有先后、程度水平上有高低;最后,应努力做到对学生不偏激、不歧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空间。
“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每一位学生都有某方面的潜能,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势,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维护其尊严,关注他们的成长。
3.6不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人本主义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自我实现,就有机会发挥最佳作用。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要注意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予以表扬。在日常管理中,不要放过任何可以表扬学生的机会,使他们发觉自己被关怀,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继续努力。渐进法、及时信息反馈和个人需要的满足是主要方法。对于学生,精神奖励是主要的,应及时对他们进行表彰和奖励。
3.7启发学生自我教育,培养班级自觉纪律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只有启发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以制度管理的同时,注意启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培养班级自觉纪律。自觉纪律是指班级成员在履行纪律规范、规则方面的自觉,不仅指学生对纪律的认识,还包括学生执行纪律的积极体验及遵守纪律的行动意向。表现为对纪律的认识和行为的统一,对纪律信念和正确的外部表现的统一,这应是班级管理不懈的理想与追求。自觉纪律的形成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经历过渡阶段,第一阶段是纪律教育。纪律实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重在落实、严格要求,学生受纪律的约束也处于较为被动、勉强的状态,这是最困难的阶段。班主任要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纪律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防止产生消极、怠慢心理。前面的“民主决策”“全面参与”都是为了启发学生自觉性。接下来是学生比较习惯纪律约束的阶段,也是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学习引导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让学生把搞好学习和遵守纪律联系起来,认识到遵守纪律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前提,特别要防止学生表面遵守的两面态度。第二阶段是纪律向班级健康舆论和作风发展阶段,此时班主任要抓好时机,不断予以支持、鼓励,保证班级自觉纪律形成。
最好的班级管理不是经验管理和制度管理,而是学生从一个被管理者变为管理者,从不自觉到形成自觉的习惯。自我管理的主要形式是班主任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引导他们不仅学会做学校、班级的主人,还要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分有一定工作,承担一定责任。
3.8探索以人为本的多元评价方法
人的素质及其发展是有差异性和多元化的。应试教育更看重学生的分数而忽略其他方面,这是不科学的评价方法,严重扭曲了价值导向。而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因此,在对班级成员综合评价时,要倡导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探索学生自主发展、自我管理的多元评价制度。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特长,评出学生自信,使他们真正成为班级评价的主体和受益者,引导其成才。
在对学生考核评价过程中,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客观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纵向比较的方式,努力发现学生的个体进步和长处,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舞台各展其能、各显其才,充分体验成功的决乐,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从而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4坚持以人为本进行班级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处理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在班级管理中要做到以人为本,还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民主平等、亦师亦友、充满信任的和睦关系。作为班主任必须统揽全局,为班级的发展制定必要的规划和目标,任课教师的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班级发展。班主任应该做好任课教师的工作,使其有归属感,真正把自己当成班级一员。
任何教育的结果都伴随着一定的师生关系,不同的师生关系往往导致不同的教育结果。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由于师生之间注意协商、沟通,关系比较融洽,学生在他们所认同的目标或要求的指引下,会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反之,若是专制型、放任型的师生关系,则会给学生带来情绪上的紧张或放任,造成其内心烦躁、恐惧,教育效果差。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揭示的:“儿童从导师方面受了无情的言语和鞭策,他的心里就充满了恐饰,恐怖立刻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灵,使他再也没有容纳别种印象的空隙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只给学生“严师”的感觉,还要善于做学生的朋友,关怀和爱护学生,平等相待。多与学生交流,多倾听学生心声,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并从师长的角度给予他们关怀和引导。让学生把教师视为亲人,视为可倾吐心声、解决困惑的朋友。学生之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一种良好的关系,对教师以人为本班级管理理念的实现也起到重要作用。
4.2学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班主任素质的提高
班级管理的总设计师是班主任,班主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班级管理的成败。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注重提高班主任素质。
(1)班主任的个体发展关键是教育教学水平、教育科研能力以及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人基本素质的提高。因此,要重视班主任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其内容首先应包括职业道德,驾驭课堂、管理学生的方法,教育法规等;其次是转变观念,形成具有前瞻性的新教育理念;再次通过外出学习、参加讲座,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等,如计算机技能。
(2)学校要为班主任提供教育科研平台,建立激励科研的机制。要为班主任提供展示成果的舞台,总结先进典型经验,肯定其劳动成果和工作业绩。学校要建立物质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让班主任充分认识自我潜能和价值,以发展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一、年级组的地位和作用
年级组是以同年级学生为基础,同任一个年级的各科教师及班主任组成的集合体。他们与学生朝夕相处,最了解学生,在各科教学中贯彻教书育人方针。因此《德育大纲实施手册》一书在“实施德育大纲的领导和管理”中指出:“年级组是实施德育大纲的重要环节,年级组应定期组织年级教师分析研究本年级学会的思想品德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沟通信息,协调各方面关系,组织本年级教师共同贯彻德育大纲的要求。”学校为了更好地发挥年级组在德育大纲教育中的作用,健全了年级管理机制,强化年级带头人、年级主任的责任感,实行年级主任工作职责,加强年级组工作。年级组的设立,减少了学校管理环节,提高了管理实效,实现“网格化”管理模式,将年级管理和职能处室的管理结合起来,形成纵横交错的网格化管理模式,齐抓共管,精诚合作,从而丰富了学校的管理形式,使理性管理与非理性管理有机结合:通过理性管理加强量化考核;通过非理性管理从根本上调动年级组内全体人员的积极性,重视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心态、形象方面的管理,挖掘成员的潜能,形成群体价值观和凝聚力,共同实现教育目标,成为管理创新的突破口和提高管理效能的新的增长点。
实践证明,在学校内部管理中设立年级组,是实现学校管理网格化、精细化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日常学生管理过程整合学校资源,将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办学宗旨落到实处的关键部门。
二、年级组的工作要求
1、确立年级的各种目标
干任何事情都应有目标,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年级工作也是如此。虽然一个年级从它的组建到它完成其使命仅仅三年时间,但这三年对于一个学生的成长而言是极其重要的,那么经过三年的努力,要达到怎样的水平,实现怎样的目标,为实现这样的目标,应该分几步走,这些都是年级创建之初目标管理工作上首先应该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制定这一计划,目光应放得远一点,即年级目标管理的“远距离”。我们把年级目标的设计分三步走,按高中三年的自然划分,第一步制定年级三年工作总目标,第二步制定年级学年步骤,第三步制定年级学期任务。这些计划的制定从宏观方面而言,遵照国家的教育方针,遵从学校的教育教学总目标,从微观方面而言要根据年级学生的特点。
年级学年目标的制定要结合学生实际,不可“高不可攀”,要依据“踮起脚尖摘桃子”的思想,让年级师生努力能实现。积极开展各种评比、组织优秀毕业生报告会,以现身说法。哲人说的好,一个人不向往明天就会死在今天,理想是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优秀毕业生报告会和名人事迹的教育,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因为高三已近,让学生通过理想教育有了人生目标,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兴趣。
2、年级组的“所为”与“所不为”
年级组的工作定位之一是组织者,所以在年级工作过程中,要有所为,更要有所大为,当然还应该有所不为,当然,这里所说的有所不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放手,可以是近距离的协助或指导,把工作的主动权交给具体的执行者,让他们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智慧,积累工作的经验,体验自主工作的感受,增强工作的信心。这主要表现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上。年级工作面对一些年轻班主任除在方法上指导以外,尽量给他一个探索的机会,容许他们在工作中出错或有不同的见解,以近观的距离和方式观察工作运行的全过程,对出现和学校或年级工作要求相左的现象, 及时指出,及时纠正,以保证学校决策的顺利落实。
三、年级管理要注意的地方
年级组管理模式是中学学校综合管理的前沿阵地,它是在学校的宏观管理规章下相对独立自主的决策管理本年级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年级主任不仅是学校规章制度的具体实施者,还是学校年级横向管理的重要决策者、管理者。做为年级管理者,应处理好以下三方面关系:
1、处理好与学校职能处室的关系
在处理年级与学校职能处室的关系上,年级主任要善于以学校职能处室作为靠山,在中取得职能处室的大力支持,在学校各种规章制度下独立自主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既遵守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又根据本年级的实际和特点,制定出学校空白、不足的措施、制度,做到职能处室与年级形成合力而齐抓共管,这样管理就会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协调二者的关系,不是单靠年级主任,它也需要职能处室的配合与支持,职能处室要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多给年级组自和空间,职能处室要善于将年级管理的全局性、普遍性的优秀管理经验上升为学校的制度。
2、处理好年级与班级管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