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方案范文

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方案

第1篇: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方案范文

1.1实施改进和推广实施阶段。(1)总结试点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效果,对教学模式改革方案提出修改意见。(2)继续编写其余重点课程的校本教材,编写的原则亦是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引领,为继续推广教学改革方案做好准备。(3)结合新修改的课程标准和编写的校本教材,在新生计算机班级中继续推广和实施新的教学模式。(4)根据试点及推广的效果,选派教师进企业学习锻炼,找出教学改革中学校教学与企业要求的差距。(5)总结教学改革的经验,继续对改革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完善改革方案。

1.2总结阶段。(1)召开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总结会,聘请参与改革的企业专家、技术人员、所有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参加,探讨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改革过程中的经验和收获。(2)根据试点、探索阶段和改进推广阶段的遇到的问题和经验,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成果,完成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2改革的目标

(1)探索和实施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和场景教学。(2)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教”的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3)校内和校外实训更好地与企业对接。(4)通过积极参加学校、省级和国家级技能竞赛活动来有效地促进教学。(5)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思想技能得到综合提高。

3改革的总体思路

依据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体系,将“教、学、做”一体化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切入点,以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作为重点,抓好理论学习、校内实训、校外实训、顶岗实习四个教学环节,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和场景教学。根据新开发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积极推行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按照企业岗位群的要求和职业的工作过程来确定学习领域,设置学习情境,进行教学单元设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建立课程模块化、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学生通过模块课程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这是技术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相对完整的工作项目,通过这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最终促成由动作技能、实践性思考、态度、价值观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技术实践能力的形成。

4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情况

4.1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根据本专业确定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把课程学习分为基础学习(包括公共学习领域和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和素质拓展学习三个学习领域。

4.2实现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在直观的传统教学和课堂讲授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方法,加大项目作业、综合练习的份量,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手段上,大力推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利用CAI、教学幻灯片等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地点由教室、黑板向实验(实训)室、机房延伸,使教学内容更真实,教学方法更直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4.3积极参加各类技能竞赛。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计算机类技能竞赛,积极参加省级和国家级计算机应用类和网络类的技能竞赛,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在现有取得的竞赛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努力进取,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以赛促教,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4.4加强和扩展校内外实训基地。在原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改建、扩建和新建了多个校内实训场所,新增了2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实训实习环境。

4.5师资队伍建设。确定了两名专业带头人去企业学习培训,感受企业氛围,学习现代专业知识和技能,发挥专业带头作用。选派了部分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熟悉当今企业所需的技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

4.6教学评价方法。在专业课的教学评价方式上,原有的教学评价方式是完全以教师评价来决定的,改革后的教学评价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三部分来组成,同时在评价时还要考虑到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思想表现、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4.7穿插素质教育。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穿插讲授思想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企业文化等,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学习了其它相关知识,学习反映很好。对于中职类的学生,他们的思想素质、法律知识等相对薄弱,对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也很少涉及,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穿插这些方面的知识,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愿意接受,既调节了学习气氛又掌握了相关知识。

5改革的成效

5.1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从枯燥的理论学习中解脱出来,学生更愿意听课。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等,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生更愿意钻研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有时下课了学生还是不愿意下课,继续讨论继续钻研。教学从灌输式教学到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风貌大大改观。

5.2“以赛促教”成绩显著。学生参加学校、省级技能竞赛,在参加省中职类学校技能竞赛中获多个奖项,成绩显著。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以前浓厚了,学习效率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成为主动学习。

5.3穿插教育效果明显。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穿插讲授思想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律和企业文化、创新教育等,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学习了其它相关知识,既调节了学习气氛又掌握了相关知识,学习课堂气氛活跃。

第2篇: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方案范文

1 中职学校当前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对一体化教学有了一定了解后,观察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发现其中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1.1 理论教材与实践教材不衔接 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对理论的教授都是按教材上的章节排列来讲授的,在进行实践课时,实践操作中是分为模块来进行操作,经常在实践中,用不上平时学习的理论知识,在理论学习中,又不能学习到实际操作时的知识。根据中职学生群体的特点,能够得知其中大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为一般,学生学习又非常依赖教师的讲解,造成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1.2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衔接 据笔者观察,在中职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师体系通常分为两个――实践教学教师与理论教学教师。“双师型”教学推广效果非常差,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各有所长,学生在理论上学到的正确操作方法,通常会在实践中被实践教师的经验推翻,二者通常又不会进行学术上的交流,难以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衔接。

1.3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同步 理论课与实践课做到同步难度极大,大多学校能力不足以支持。所以一般中职学校都会将理论课与实践课分为两个阶段,先将理论课上完,到学习末期再进行实践操作,在实践时,有一些很早之前学习的理论要点,还需帮助学生进行重新复习,在操作中遇到没有进行教学的实践部分也需要提前进行预习了解,严重阻碍了教学效率。

2 中职学校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措施

在对中职学校现行教学模式进行浅薄分析后,我们能发现,重点还是中职学校没有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也正是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明确一体化教学目标 想要将现行教学模式切实改革为一体化教学,前提是对一体化教学的教学目标进行深刻了解。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的目的就是中职学校开办的目的――促使我国企业执行层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水平与较高的文化素质,满足我国市场经济的需求。实行一体化改革,不仅是贯彻了党的指导方针,也是提高学校对外形象与教学质量的不二法门。

2.2 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一体化教学方案 一体化教学不能从别的学校照搬照抄,也不能统一实行一种教学方案。针对不同专业要在教学计划上做相应的调整,如我班建材检验能够采用课堂实践的方法,但种植业专业就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2.3 完善一体化教学整体体系 一体化教学并不是单纯地改变教学方式,而是要有一套能够支撑一体化教学的设备,如教师、教室、设备等,设计一体化教室、将学校的实践场所向工厂模式靠近、合理制定教学方案等,都是贯彻一体化教学思想的措施。

2.4 对教师的培训要加强 上文已经提出“双师型”教师的问题,“双师型”教师作为一体化教学的核心,也是实行一体化教学的前提。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培训,让理论教师掌握一定的实践技巧,让实践教师学习扎实的理论基础,既能节省人力资源,也能提高教学质量。对中职学校来说,开展对教师“双师型”培养有百利而无一害。

2.5 营造良好的一体化教学环境 与营造校园文化一样,一体化教学的教学环境也需要精心营造。一体化教学说起来容易,真正实施起来会遇到相当大的阻力。教师的教学习惯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中职学生对一体化教学的意义也不能明白。对此,学校应该在确定对一体化教学进行改革之前,采取演讲、座谈会等形式让全校师生充分弄清改革的意义与利益所在。如山东某中职学校在实行改革前,仅召集全校教师来进行改革方案的制定,在实施4个月后不见成色,邀请某知名企业与某教育学家来校进行演讲,让全校师生都对一体化教学的意义与模式有了基础了解,在这之后进行二次改革,教育质量有了重大突破。

2.6 编写科学的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目前中职学校使用的教材与一体化教学不相符合,只适用于传统教学方法,而一体化教学的教材需要力求在最少的章节中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因此,需要重新对教材进行编写、采购。目前,笔者已知的几所实行了教学一体化改革的中职学校,多是使用本校编制的教材进行教学,并已发展出一套相应的教学方案。

3 中职学校在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中,笔者认为对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3.1 注意改革的彻底性 教育改革,就是彻底推翻以前的教育思想。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更是如此,一定要对相对应的考试体制、学习制度、教学模式、教材都进行彻底的变更,教育过程环环相扣,要精细地考虑每一个环节的影响。

3.2 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 一体化教学改革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在改革初期,肯定会遇到诸多困难,对此,无论教师还是领导都要做好准备,只要确定实施,就要坚持贯彻一体化教学理念,保证教学质量。如果学校高层对改革效果不能保证,笔者建议学校可以对一个或几个专业先试实施,待体现出成果后再全面推广。

3.3 做好大量投资准备 笔者从网上搜集不少资料,发现大部分学校的实训基地与学校不在同一区域,进行一体化教学是需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要求学校拥有相符合专业的实际设备,在校内建立仿真生产线,这就要学校投入大批资金,如果学校既没有专业实训车间,也没有充裕的资金,切忌一时冲动进行全校整体改革。

3.4 严格控制一体化教学质量 教育就是教书育人,高职学校虽然是高中学历,但其教学任务实则比普通全日制高校还要繁重。中职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对其文化水平与普通高中的要求相差无几,也就是说,在一体化教学中,仍要严抓素质教育,也是一体化教育成功的关键。据笔者所知,在广西某学校试点实行一体化教学改革后,全班高职考取人数相对于未进行变革的专业少了几乎一半,反而弄巧成拙。

部分学生的学习计划并不止步于中职教育,对此,在实施一体化教学时,不能过于侧重专业技能教育,对正常的文化课也需要严格控制其教学质量,全面均衡发展,才是实行教育改革的意义。

第3篇: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 电工电子 育才良方 教学改革

电工电子自问世以来,已经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机械类产品也慢慢的过度为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方向发展,社会对机械工人的要求也从机械类单一工种,转变为机电类复合人才的要求。因此,电工电子已经成为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而且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基础课程,重视加强和改进中职教学工作,深化中职教学改革,引导中职教学沿着正确的科学的方向迈进,对于创建中职良好的教学秩序,提高中职的教学质量,促进中职学校规模发展与内涵发展相结合,促进中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特点,我们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大力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和服务人员,同时为职业学校学生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所以中职人才为了适应社会和以后就业的需求,必须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适应社会需求,满足企业要求,以实现培养现代中职人才的目标。本文以中职业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改革为基点,根据笔者实际工作经验,根据中等职业教育要求和电工电子专业特点,更好的达到中等职业教育电工电子专业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探讨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改革方向,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培养技能人才。中职电工电子教学改革方向是什么呢?

一、优化配置,合理进行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中职电工电子专业建设的一项内容,也是解决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有效措施。中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改革要以现有专业为主体、以实际需求为依据、以学生素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专业特长和职业能力为原则,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科技水平、体现中职学生特色的课程体系。中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改革应根据经济发展和实际需求合理调整课程结构,根据中职教学计划和有关要求,积极稳妥的增、删教学课程内容,深入探索电工电子专业课程体系,合理的确定文化课、专业课、实验实践课的比例,开设具有针对性的电工电子专业课程,优化专业资源配置,以达到课程最优化的比例结构设置,为强化电工电子专业建设提供必要条件。同时,电工电子课程的设置还不能过分追求理论化、系统化、专业化,而忽视了应用性和适用性,既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保证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能够满足以后就业需要。

二、推进改革,以实现信息化教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教学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的融入现代化教学元素,增加信息化教学手段。因此,教育规划纲要对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信息技术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应用,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是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电工电子专业课程内容范围涉及广,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课程,学习起来既枯燥无味又难以掌握,所以更应该使用信息化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方法引入到课堂,利用声音、动画、图像等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吸引力,将电工电子专业课程的内容形象化描述、生动化讲解,把电路和电器的工作原理用多媒体形式播放,便于学生的更好的理解和分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实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实践教学是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实践素质、,它对形成职业岗位能力与专业教育的特色、提高专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为企业培养一线人才具有重大意义。电工电子专业强调课程内容与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兴趣,因材施教。通过实训课程改革,使学生学到就业的一技之长,用人单位招到了合格的员工,真正的做到了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设置实验和实训课程,通过参观认识实践、演示、动手和实验等方式,达到巩固基础理论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掌握基本方法,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锻炼现场操作技能是很有帮助的。在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除了开展实践课程外,中职学校针对电工电子专业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还应该建立教师和学生工厂实践制度,定期组织教师和学生到工厂进行工程实践,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熟悉电工电子产品的工作流程,掌握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企业用人的情况和变化,从而按照职业岗位素质和能力需求改进教学方案、调整培养需求。

第4篇: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焊接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焊接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机械、电子、工程力学、材料科学、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等方面的内容,属于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我国焊接专业人才的培养从1952年至今,经历了50多年的改革发展,已初步形成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并具有一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但由于焊接专业比较复杂,相关教学机制不健全,导致我国焊接人才不足。

一、中职焊接专业的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开办焊接专业的职业院校不少,但是经笔者调研发现目前中职焊接专业教学状况并不能令人满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方法落后

归纳目前各职校机械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它们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然而,这些课程都存在要求高、课时紧,大部分知识点具有专业性强、理论性强并且实践性强等特点。

目前大部分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通过讲述、板书、模型、挂画、画图、练习等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单调枯燥的“纸上谈兵”式教学模式,严重挫伤了职中学生原本就脆弱无比的“专业兴趣”,长此以往,很多学生会开始厌学、逃学甚至弃学。

2.课程设置不合理且脱离实际

目前我国多数中职焊接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仍然缺乏整体性,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沟通,有时还存在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另外,课程的设置于与企业实际相脱节,导致学生难以跟上时代潮流。

3.教师知识结构有待改进

我国中职焊接专业的授课教师在知识结构、观念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年龄较大的教师不同程度的存在教育理念落后,与社会发展潮流脱节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对新理论、新设备、新技术不了解。年轻的教师虽然观念比较先进,但是缺少实践经验少,实践能力往往落后于理论知识。

4.教材更新缓慢,内容难教、难学

中职焊接专业的教材使用周期一般来说都比较长,由于一般教师备课时按照教材内容展开教学,导致教学内容更新比较慢,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不吻合,使得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工作需要。另外,课本内容繁琐,理论性强,再加上缺乏实际教学项目作为支撑,导致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怪现象。

二、职业学校焊接专业教学改革的构建

1.以培养学生自身能力为中心

职业学校旨在培养专业人才,因此必须根据社会要求量身培养相应的实用人才。对于焊接专业而言,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项最关键的能力,因此,职业学校必须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同时应该确保实践的有效性和充分性。

2.密切联系市场

中职焊接专业在培养焊接人才时应该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与相关企业联系在一起。学校在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要听取相关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和企业要求的人才。

3.理论与实践并重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因此,必须重视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每一阶段教学任务结束都要进行阶段性的测试,以确保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扎实掌握。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4.将产、学、研三者有效结合在一起

职业学校要想实现自身的教学目标,就必须使产、学、研三者有效结合。职业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建立自己独特的开放式培养专业人才的模式。

三、中职焊接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中职焊接专业教学中存在各种问题,导致我国焊接人才短缺,不能满足市场要求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进行改革。由于焊接专业对技术和理论的要求都较高,因此,改革方案要解决当前焊接专业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如何把理论知识快速有效的溶入实践当中去,是我们在教学改革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1.教学模式的改革

原来中职焊接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是分开教学的,学生奔波于实验室与教室场。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我们主张进行“现场”教学,即把教、学、做融为一体。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注重采用启发式教学,禁止老师搞“一言堂”,减少纯理论知识空洞讲解,要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为主,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领会知识,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授课方式的改革,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讲解内容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2.注重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更新

教学内容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要想提高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优化整合焊接专业的教学内容[1]。针对中职焊接专业教材更新缓慢的问题,中职焊接专业的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时刻关注科学前沿,掌握学科的最新动态,并及时反映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发展紧密相连。另外,针对焊接专业教学时间少、学习内容多的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在传授方法和技巧,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基本知识、原理、概念等,要让学生自主地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其他内容的学习,帮助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增加各种设计型和创新型的实验

焊接专业与其它技术性强的专业相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必须增加实践课程的数量,并且要注重提高实践课程的质量。从教师方面来说,在开展实验教学时,老师应该尽量放手,除了进行必要的指导和修改之外,要鼓励让学生自主操作,独立完成实验。从而使学生更加系统的掌握焊接知识。在实践课程当中,老师还应该注意学生对相关设备的操作情况,及时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从而为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从而使学生获得实践的机会。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从而使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坚实基础[2]。

参考文献

[1]吴志亚.五年制高职焊接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学改革,2008(26):42.

第5篇: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方案范文

本学期机电部管理团队通过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需求的深入研究,根据学校的统一规划,主要完成了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1.中职课改深化,彰显教学改革实力

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为政策依据,结合学校“十三五”总体规划布局,建立了融合中高职衔接、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需要,进行校企合作课程改革,编写教材6本,学生技能竞赛获奖34项。在浙江省上报教育部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典型案例(3个高职+1个中职)中,学校是唯一一个中职的代表。

2.现代学徒制推进,彰显校企共育实力

系统推进现代学徒制实践,形成“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机电技术应用专业202名学生全部纳入“学徒制”培养;174名机电专业现代学徒制学生积极助力企业复工复产,被中国教育报报道;学校入选第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

3.核心素养发展,彰显“三全育人”实力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推进核心素养提升三大工程:书香校园、活力青年、创新创业,构建“书香、活力、双创”的核心培养培育体系,机电专业形成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德育品牌“少年工匠”。 举办机电部第九届“弘毅杯”学生技能节。

4.师资队伍建设,彰显教师综合实力

以“共性+个性”发展作为目标,提供了培养平台和保障,使师资队伍的建设满足品牌专业的需求,创新打造了“育驼、行驼、领驼”三驼工程。教学能力大赛获得全国二等奖;姚志恩老师主持的省规划重点课题结题;朱金仙老师荣获浙江省技术能手;何立老师负责的机电团队立项为湖州市第一批中职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5.信息化建设,彰显智慧教育实力

继续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服务于“职业教育+智能化”的教育教学变革。完善之江汇专业通用资源库2个,总访问量63万次;完成省级网络精品微课程5门;建设何立、宋涛两个省级名师网络工作室,13名专业教师的网络空间被评为市级特色教学空间,年度活跃空间比率大于64%。

6.服务能力提升,彰显辐射引领实力

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需求,构建员工培训、技术研发、东西协作三大领域的社会培训平台。历经防疫仍完成技能培训1083人、技能考证713人、技师鉴定121人;与企业合作重大技术革新以及产品加工10项,获得专利11项;开展“山海协作”和“东西协作”,招收云南、四川48名学生进行学徒制、“2+1”模式帮扶学习。

7.学生技术工作坊,彰显创新育人实力

在研究工作坊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构建“高技能培养、创新创业培养、技术研发培养”三种类型应用的基础上,新建技术工作坊2个,开发4本工作坊校本教材。工业设计与创客工作坊学生取得机械行业职教技能大赛机械数字化设计一等奖等。

第6篇: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专业发展;科研实力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是县级中职学校的骨干专业。由于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过于深奥,而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缺乏传统学习模式下的学习活动的热情。通过社会调研,结合学生的现状,我们提出了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和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的课程改革目标,为此我们在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等方面作了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课程改革科研实力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实施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教师的观念问题,转变教师的传统教育教学观念,这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为此,学校专门开展一系列专题学习会,深入学习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文件和研究论文,并邀请区内重点中职学校的专家来校讲座。通过这些工作,教师对课程改革有了全新的认识,都愿意参加课程改革。

(二)教师专业能力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

教师更新了中职教育教学观念,有了课程改革的需求,但课程改革的成功还需要教师专业能力的大力提高。为此学校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培训。

1.教师技能培训

职业学校的部分教师没有接受教育学理论和教学技能训练。为此学校通过举办关于教学理论的专题讲座,让新老教师结对子,开展教学技能竞赛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教师职业岗位实践技能培训

在三年级学生实习期间,学校也派出专业教师作为带队教师参加学生的实习活动,实习期间也聘请企业员工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每年暑假期间都派出多名专业教师参加全国和区级中职教师技能培训。

3.教师科研能力培训

教师科研能力的高低决定课程改革的质量,乃至课程改革的成败。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校除了出台一系列建立方案外,还邀请高校专家来校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的专题讲座,指导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如何撰写论文。专业课程改革方案出台后,学校专门组织全体本专业教师认真学习课题申请、评审书,给每个教师分配了具体的研究课题,对课题研究的方向、内容、形式都作出了具体的要求。

二、广泛开展社会调研,确定课程改革方向

为了使专业课程改革更具有针对性,学校在改革方案出台之前先开展了一系列社会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在校学生、实习生、已毕业学生、学生家长、企业管理人员、企业普通职员、社区居民等。调查问卷结果表明要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必须使专业课程更贴近工作过程,并与职业标准对接,为此必须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课程体系。例如,在调查已毕业的学生时,90%的学生反映找工作最好有电工证。因此,我们在制订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方案时把电工原理和电工实训列为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学校逐步明确了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改革思路和方向。

三、深入开展科研活动,促进课程体系建设

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和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这是学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一)对接职业标准,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制订专业课程计划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有日用家电维修、电子产品维修、办公设备维修、维修电工,可以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工种有电工、制冷设备维修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维修电工等,而这些工种都有详细的职业标准或者说是工作任务。达到这个职业标准,或者是完成这些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学习的课程就是我们需要确定的课程设置。

(二)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

每个工作岗位都有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教学内容必须符合专业对应岗位员工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确定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三)尝试校本教材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我校每年都承担各种职业群体(农民工、退伍士兵、下岗工人)的就业培训。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自行编制了一些教材。这些自编教材有些可以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称为简单的校本教材。

(四)规范专业技能考核标准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结合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确定相应专业技能考核标准。

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我们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前后衔接原则

2.定向选择原则

3.有机整合原则

4.合理排序原则

四、课程改革阶段性成果

1.明确了课程改革路线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通过对企业实际产品的加工过程进行分析,对企业员工进行调研,掌握了企业员工职业成长规律,进行教学论、方法论处理后,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教学设计,指导学生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学习。

2.锻炼了师资队伍,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我们坚持在改革中促进教师成长,在教师成长中促进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改革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方法的选择能力、运用教学载体的能力以及把握课堂的能力。课改同时还提高了教师综合评价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今年有一批教师陆续发表了专业研究论文和课题研究论文。

3.提高了教学效率

经过两个学期以来的教学实践,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模式得到学生的认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每个学习任务目标比较明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生职业能力明显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4.强化了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社会化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就业就是企业的就业。职业教育不能没有企业的参与。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学校定期派教师到企业学习实践,再实施教学。同时,学校请企业管理人员、师傅到学校指导教学。这些做法使得学校培养的学生很快就能适应企业要求,成为合格员工。

参考文献:

[1]邢晖.中国职业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9.

[2]张建虹,李栋学.广西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教育教学改革实例:2000-2007.语文出版社,2008-11-01.

第7篇: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方案范文

一、中职教育现状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矛盾

1.服装企业用人急迫与中职毕业生低就业之间的矛盾

所有的服装企业都存在用工不足、熟练缝纫工短缺、员工跳槽频繁、生产岗位开工不足等问题,但是中职学生在服装企业工作的比例极低,大部分企业不足2%。一方面服装企业招收不到需要的、足够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有些学习了三年专业技能的服装专业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又纷纷离开,仅有不到10%的毕业生升学或从事与服装行业相关的工作——这是对社会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分析:毕业生不从事服装专业工作的主要原因是:⑴、专业知识不够全面,无法适应企业的要求。⑵、服装企业员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偏低。⑶、服装企业的工作环境与毕业生的理想有较大差距。⑷、企业的规模小、知名度不高等。

2.学校教学体系与实际生产流程的矛盾

毕业生觉得在学校学的知识跟工作中应用的不一样,到企业中还得跟工人师傅重新学习,经过了三年的专业教育却仍然无法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

分析:服装企业用人,要求的是完成某工种工作的从头到尾的工作能力,它可能涉及服装材料、服装心理学、服装工业管理、服装结构等多门学科知识中的一部分。而中职服装教育大都采用学科课程教学。对于所授知识在企业中是如何组合、如何运用的不甚关心。其原因是教学体系没有体现“就业导向”。

3.中职服装教育培养的品种单一,与企业人才需求多样化的矛盾

企业用人,按工种招工、定岗。中职教育没有进行针对不同工种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岗位定位模糊。分析:多年来中职教育延续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教学方式,对企业需求的研究很少,无论经济形势如何变化,学校教育培养的学生品种始终如一。这当然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1.专业课程的整合

服装设计课程:

将服装色彩与服饰图案、服装构成基础、服装美学、服装材料、服装画技法、服装设计、服装服饰史、手工染绘、形象设计知识拢和在一起。这有利于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掌握服装设计的专业知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服装结构课程:

依据服装企业基层的管理人员、样板工等职业岗位实践的内容开发校本教材。以针对企业工作岗位的服装工作流程为教学主线,由简单到复杂,并结合相应的理论知识讲解;给学生提供模拟的情境教学环境,内化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从头到尾实际操作的直接经验。

服装缝制工艺课程:

依据服装企业基层的管理人员、样衣工等职业岗位实践的内容开发校本教材。删去原有授课内容中难度较大而不实用的部分,加入工艺单的编写等内容。以针对企业工作岗位的服装工作流程为教学主线,并结合相应的理论知识讲解;给学生提供模拟的情境教学环境,培养学生从头到尾实际操作的直接经验。最后参考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以标准化目标教学的标准定人、定时进行考核。

2.选修课程的整合

在第二、三学期开设服装设备、服装市场营销等课程作为限定选修课。限定选修课程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学习。在第三、四学年开设自选选修课,培养不同个性、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获得2—4项不同的专项技能。这些自选选修课以职业资格导向,以模块形式组合,以考取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为考核内容之一,使学生掌握多个单项技能,从而达到技能的复合性,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

3.实习课程的整合

实习课程要“仿真”企业生产的实际,运用模拟的情境,促进学生掌握完整的工作过程。这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意义上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考核

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重点是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主要采取现场操作等综合考核方法,单纯笔试的形式应该减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与社会技能证书考核相结合,以职业技术中级工证书作为主要考核项目来评价教学效果。

三、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反思

在进行服装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在于结合专业课程,完成实践环节。关键要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师资建设: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前提,专业教师必须了解企业生产的最新工艺和技能,必须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了解生产单位和部门的任务情况等,了解这些任务是通过何种技术手段以及何种技能来完成的。

2.定单式教育模式的筹建:定单式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教育内容吻合企业要求。学校根据市场需要来培养人才,学生一旦进入就业岗位,就能进入状态,适应能力强。同时减少学生的就业压力,使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操作技能。

3.多样化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的构建:从培养人才的精细划分入手,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统一修完必修的课程内容后,根据其自身的特长及优势再选择专业不同方向的学习内容。

第8篇: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目标

2018年启动我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有序出台相关配套改革方案,到2020年,初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进一步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教育规律和河南省情的考试招生制度。

关键词:特点

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统筹各类教育招生改革。这次改革,涵盖了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乃至继续教育的考试招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几乎关系到所有受教育人群。二是入学机会更加公平。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入学机会公平的措施,如加快我省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建设,建立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办法,积极争取国家以及相关部委的支持等,更好地保障全省不同受教育群体接受教育的权利。三是高考招生录取机制更加科学。统一高考招生从单一标准向综合评价转变,强化了高校招生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关联度,注重了高校招生对学生日常学习和综合素质的考量。换句话说,今后高校招生,既要考两个“三科”(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科,高中学业水平三科选考科目),也要看三年综合素质表现,着眼解决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等问题。四是纵向流动的升学渠道更加多样。推进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现了高校分类招考,部分考生提前分流,减轻了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压力。五是学生的选择权得到更好保障。这次改革,无论是选择什么样的考试方式,还是选定哪些选考科目,都着力扩大学生的选择机会,凸显出选择性教育理念,更好地保障了学生学习和考试的选择权,实现“学其所好”“考其所长”,引导学生打牢基础、发展特长,从而增强学生的考试自信,当然,也会从一定程度上减轻考生的心理压力。

关键词:科目设置

统一高考的科目有两大变化:一是统一高考的考试科目只有语文、数学和外语三科,科目分值不变,减少了“文综”和“理综”考试科目,不再分文理科。二是外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增加听力考试内容。增加听力考试内容,对推进外语教学改革,将会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各科目的考试内容将会进一步增强基础性、综合性,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具体外语考试两次机会如何提供,学生如何选考,如何填报志愿,如何录取等问题,将会在随后出台的《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方案》中明确。

关键词:录取方式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从2016年起,将平行志愿投档的范围由普通高考录取第一批、第二批扩大到本科三批和专科普通录取批次(提前批除外),降低考生报考的风险,提高志愿满意率。二是从2017年起,本科三批与本科二批合批录取,逐步减少普通本科录取批次,克服简单用录取批次来划分和评价高校的倾向,激发高校发展活力,引导高校特色发展、优势发展。三是推进以专业优先的志愿填报方式和投档录取方式改革,鼓励学生兴趣发展,这是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也是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录取机制

将实施“两依据、一参考”的综合评价方案。即高校将依据考生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也就是说,高校招生录取既要看“三科”成绩,也要看“三年”表现,着眼打破“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这对推进教育教学理念更新、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成长成才将发挥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高校要根据学科建设和专业培养要求,提出对学生选考科目的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关键词:学业水平考试

根据国家要求,凡国家规定的所有科目均列入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学考”)范围,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一门课程,全面打牢成长成才的文化知识基础,避免偏科,也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创造条件。

《方案》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措施:一是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对“学考”的功能进行了新定位,即:“学考”主要检验学生的学习程度,其成绩既是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也作为升学的重要依据,这是新的变化。二是明确了“学考”的分类,规定了相应的考试范围。《方案》提出,“学考”分为合格性考试和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选考科目考试(以下简称“选考科目考试”)两类。合格性考试范围是国家课程方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内容。“选考科目考试”是在合格性考试科目学习的基础上,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考试范围是所选科目的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三是明确了考试的组织实施,规定了在校学生参加考试的次数。《方案》提出,“学考”由省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命题和考试由省招生机构按照国家教育考试的规定严格实施。《方案》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参加同一科目的两次合格性考试、一次“选考科目考试”。选考科目安排一次考试,主要是因为同一科目两次考试的考生对象、考试人数、试题内容都不同,按照“学考”规定的比例划分成绩等级时,从理论上必然造成评价结果的等值性差异,成绩的公平性很难保证,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做法可资借鉴,同时也考虑到河南这样一个考生大省,考试两次的组织实施、考试安全、命题水平等都面临较大改革风险,从稳妥考虑,经反复论证,《方案》规定了选考科目只考试一次。

《方案》明确,我省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新的“学考”办法。选考科目确定的时间在合格性考试之后,其等级成绩在高校录取中怎样赋分和使用,将会在后续制定的《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方案》中具体确定。中职学生和社会考生如何参加“选考科目考试”,《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已经作出明确规定。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建立全省规范、统一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化管理平台,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真实表现,确保程序严格、公开透明、内容真实可信。高校要研究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切实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录取中的重要参考作用。2016年《河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评价办法》)已经出台,2017年试行,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正式实施。

《评价办法》一是从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对评价内容进行了严格规范。二是按照写实记录、公示确认、审核归档等程序,对高中提出严格的评价程序规定。为确保评价真实可靠,改革中要着力加强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对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和事实要如实记录。第二,对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必须进行校内公示,充分发挥校内师生的监督作用,高中学校和教师要负责审核把关,确保阳光、透明。第三,省教育厅将建立全省规范、统一的电子化信息管理平台,着力加强监督。第四,对弄虚作假者,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关键词:高职分类

高职院校(含高等专科学校,下同)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中职(含技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改进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招生办法并逐步扩大其招生规模。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完善“五年一贯制”和“三二分段制”招生办法。探索高职院校综合评价招生办法。2017年以后,分类考试招生成为高职院校招生的主渠道。学生仍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加快建立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学业水平测试和专业技能考核制度。

关键词:高考加分

大幅减少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除全国统一设立的高考加分项目外,不再增设省级高考加分项目,将高考加分的激励导向功能转移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中。进一步规范保留加分项目的实施,严格认定程序,加强资格审核,做好公开公示工作,强化监督管理,促进升学公平。

关键词:深化义务教育改革

第9篇: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改革;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107-03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外经贸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对外贸易经营主体出现了由国有外贸专业公司转向工贸公司、自营出口生产企业、“三资”企业和外向型乡镇企业的变化,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空前活跃,外贸制单、进出口报关、涉外商务、货运、船务、商务文秘等中等专门人才需求量不断上升,这种需求给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然而,近几年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与市场需求出现了较大偏差:大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很难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少部分毕业生即使过了面试关,上岗后的表现也不如尽人意。这种偏差如果继续扩大,将直接影响和制约该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对国际商务专业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满足企业对劳动力“来了能用,用了放心”的需求已成为中职学校迫在眉睫的问题。

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科体系课程模式占主导地位中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模式占主体地位的仍是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模式,其基本特征是“学问化”。学科体系课程的实施使职业教育内容与真实工作情境相脱离,难以从根本上满足学生职业生涯成长、企业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要求,无法使学生获得企业重点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基本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

学生不适应传统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国际商务专业传统的课程特征是:(1)内容以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实践知识匮乏,知识与技能分离;(2)方法以教师传授和学生理解、记忆为主,知识单向灌输,教师主宰教学过程,学生被动学习,厌学情绪明显,课堂纪律差,甚至不肯学习。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方式不合理中职学生获得毕业证书的前提条件是各门科目考试合格,而对岗位资格证书的要求较低。此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多以考试成绩为主,忽略了过程性评价;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忽略了学生本人和团队评价;评价内容偏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忽略了对职业能力的考核。上述评价制度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不利于学生学习经验的积累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改革方案与实践

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行动体系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是就业的前提,而课程的模式、内容、实施方法是实现毕业生就业及决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突破原来以学科为本位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对课程内容进行开发、重组、转换,构建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的逻辑起点不是理论知识,而是源于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因此,在重构课程体系时要考虑:第一,课程内容必须与工作任务密切联系,能找到这些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清晰关系;第二,必须形成学生的任务意识,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知识结构,把知识与工作任务整合起来。在实践中,具体做法如下:

1.到外向型经济企业进行专业岗位调研,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曾到多家外贸公司、有进出口权的生产企业、外资企业、报关行、船公司、货代公司、大连海关、大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做了广泛调研,了解到在外经贸企业中,由于岗位工作任务不同,他们对员工所需掌握的职业能力要求不尽相同,基于工作过程分析得出的不同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方向集中在单证员、货代员、跟单员、外贸公司文员等岗位,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应从岗位需求出发,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2.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在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采用行业企业专家、教育专家和专业教师合作研讨的方式,明确职业行动领域中企业的工作任务及工作业务流程,提炼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再将其转化为具有学习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学习领域课程。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科学安排课程内容和顺序,将专业课程划分为五大模块,各模块课程内容划分及其所采用的课程类型如表2所示。

3.依据职业成长规律安排各模块课程学习的时间。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三年的人才培养可以分为三个重要阶段。(1)第一、二学期打基础,学生完成职业基础模块的学习,重点加强英语基础知识学习,努力提高英语水平。(2)第三、四学期学专业,完成职业核心技能模块的学习。其中第三学期加强外贸专业能力培养,突出关键技能训练,重点学习商务英语、进出口贸易实务和外贸单证实务等专业核心课程。第四学期加强证书的考取,教师要帮助学生在明确自己发展方向的基础上,顺利通过如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全国外贸跟单员、物流员或中级营销员的考试,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3)第五、六学期完成职业拓展模块和职业实践模块的学习,有的学生还可以选修升学模块的课程。

实施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项目导向教学改革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最复杂的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和课程内容的重组,接着就要考虑如何实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协作与会话,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传统的教学方式十分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一般都是先讲理论再训练,而项目导向教学法则是按照人的认知规律去教学,即以“工作项目”为导向,以多个真实任务为载体,使学生在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清晰的工作思路、方法和系统知识的教学模式。应该说,这种融“做、学、思”于一体的教学方法是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的核心方法,其具体步骤可以如图1所示。比如,在讲授《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时,整个课程的内容不再是传统有序的章节,而是按照一个个项目,围绕一个个工作任务开展教学,学生以一个外贸业务员的身份完成实际全套工作任务。在整个项目和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教师以指导者和协调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建构学习情境,提供帮助和咨询。真正的学习心得与体验由学生自我消化、吸收,转化成实际能力,从而掌握就业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而且潜移默化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素养。

构建与项目导向教学相适应的评价方式与机制传统评价方式中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相分离,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着重于书面知识的掌握、技能熟练程度,忽视了对学生诸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沟通能力、思维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至少有七种智力,这七种智力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教师评价学生不能单以纸笔测验的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与尺度,而应从多个视角,多个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他还认为,评价应在个体参与学习的情境中自然地进行,而不是教学之外的附加内容,以获得关于学生的真实情况。因此,评价模式的改革就是要构建与项目导向教学相适应的评价制度,使学生在课堂中享受民主、感受进步和全程参与,从而培养出符合岗位工作要求的高素质操作型人才。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改革:(1)考核的重点不再是评价学生的最后考试成绩,而是以形成性考核为主体;(2)由学生本人、小组和教师构成多元的评价主体;(3)综合采用口试、面谈、观测、现场操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成果演示和作品评价等表现性评价与笔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4)考核内容不仅涵盖外贸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与知识等专业能力,还包括对学习、工作的技巧性、策略性等方法能力,以及参与程度、团队合作能力等与环境和人打交道的社会能力。

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加强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中职教学必须强调实践,因此,可以在校内建设一个集模拟实训与多媒体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如模拟商贸公司),利用相关贸易软件,为学生搭建仿真的国际商务电子贸易平台。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与岗位工作环境“零距离”接触,培养其职业能力,而且也利于学生发挥长处,挖掘潜能,帮助学生重塑学习自信心。学校还可与相关企业制定合作协议,让学生定期到企业或港口进行观摩,以对岗位工作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多途径建设一支既懂教学,又懂业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职业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也不是资源,而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这也是职业院校实施教学改革的关键。针对当前专业教师年龄普遍偏轻,缺乏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情况,一方面,可以采用“请进来”的方法,每学期从企业聘任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专业课和开设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采用“走出去”的办法,利用假期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下企业实习,通过采取多种激励措施,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参考文献:

[1]邱才训.中职教育课程模式建构略论[OL].(2010-07-24).http://blog.省略/cz4625485@126/blog/static/167610973201062

4105110237/.

[2]叶卫军.中职外贸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14):16-18.

[3]刘红燕.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09,(8):13-18.

[4]陈永芳.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