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下的力量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践证明,高考作文的开放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注重立体感知能力、多维思考能力、情感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开拓视野,大胆联想,多侧面多层次思考来提高 写作水平。不过,高考作文面临的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其中最遭诟病的当属与社会现实生活脱节的问题,这在今年的部分省市的高考作文题中再次出现,许多省市的作文题要么过于抽象,要么偏重于关注人生哲理类的宏大话题,例如上海高考作文题为《我想握住你的手》,天津是《愿景》,湖北是《关于三的联想》,江苏是《人与路》,湖南是《意气》等。当然,不可否认这些题目的价值所在???思考人生、思辨哲理,探讨道德和伦理,这些有助于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锻炼审美眼光和思维能力。问题在于,近年来这类话题实在太多了,并有泛滥的趋势,与其相对应的是,能让学生从书本中抬起头来,观察社会,关注身边的话题太少了。
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有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告诉我们,作为一门基本语言的学习,语文不能脱离生活,语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语文大师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跟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可见,语文的知识并不只在书本上,更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广阔空间里。事实也证明,震撼人心的文学作品大多扎根于现实,扎根于时代,相反,那些无病、逃避现实的作品往往会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
高考作文关注现实也符合“教育是要塑造公民”的现念,因为关注现实也意味着责任担当。教育拘泥于书本,脱离现实只能培养出有知识、无常识的实用主义者,而只有让学生学会关心国家的命运,关心社会的点滴进步,关心他人的欢乐与苦难,才能培养出有人文精神、有法治理念的合格公民,也只有经过这样的历练才能写出好文章。
一、开放取材渠道,丰富作文素材
应试教育使许多学生整日生活在家庭、校园中,极少有机会走出校门去感受纷繁的人生、多彩的自然,这就限制了学生的作文空间。
叶圣陶先生说过:“接触的多少不在乎外物来不来,乃在乎主观的有意与无意,无意应接外物,接触就少了。”大艺术家罗丹也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到处存在。”作文素材也是此道理,俗话说:“世事洞察皆文章”。
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就应让其“有意地迎接外物”,开放多种环境氛围,发现外在的美。
1.经常让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广阔的田野,壮丽的山川,繁华的街道,热闹的市场,都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因此,要培养学生广泛的生活情趣,引导他们积极认识生活,热情关注生活,深入思索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要在一种多方面的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广阔背景下进行。”要求学生平时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凡遇到新鲜有趣的事物或者新鲜的感受,就及时记在观察卡片上。同时要引导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定期进行归类整理,开“源”建“库”,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陌生的变为熟悉的。通过集中归类整理,使这些素材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的认识结构,以便及时提取。
诚然,学生各自的观察虽有鲜明的个性,但不乏粗俗或片面。为此,要让学生定期交流,从而相互启发,取长补短。
2.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在课内外阅读中吸收语言营养,积累语言材料,可以开拓作文思路。要开放学校图书室,建立班级图书角,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文章的精彩片断、妙词佳句、成语格言及时摘抄,分类整理,并写上批注或感想,使定向的专题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定向的专题阅读,就是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籍(文章)与语文教材的单元阅读、单元作文协调,以提高阅读和作文效率。自由阅读就是根据学生的兴趣自行选定材料。
二、开放作文方式,引导学生自由作文
有计划地进行一定量的命题作文是必要的,但要重视学生自由作文训练。自由作文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放开思想、放开手脚去写,自己命题,自己选材,自己立意构思,自己修改完善,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尽情发挥,锻炼其敢想敢写的心理品质。对于自由作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
1.指导学生自由作文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师心中要有总体规划和安排。
2.要及时对学生的自由作文进行批阅和讲评,发现问题要及时加以引导。
3.引导形式要多样,可采用集体指导、分组指导,也可以采用个别指导等形式。
4.为了提高效率,教师要教给学生选材、立意、组材的思维方法。
三、开放作文环境,在生活中展示自己的作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学生学习。”在生活中展示自己的作文,学生有成就感,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1.采用办黑板报、墙报、手抄报,鼓励学生出个人习作集,出班级优秀作文集,开设优秀习作评论角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展示自己提供机会。
2.在校园内创设一种和谐的富有竞争机制的评价环境,采用学校广播、画廊、学校优秀作文集、开展各种作文竞赛或征文等多种形式,为学生表现自己的成就提供机会。
3.鼓励学生积极向电台、少儿报刊投稿,指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作文竞赛。
【关键词】写作教学;写作核心素养;“文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1-0020-02
如何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与能力,仿佛如无解之题,令语文同仁忧思连连。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权威出炉,一时间,教育人每每言必称“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应如何落地?该如何理解语文核心素养,又应如何实现?当我们还未厘清这些上位问题时,写作教学早已不可避免地被置于“核心素养”下,探索起来更是难上加难。好在,吴勇老师及其团队一直行走在写作教研之路上,以披荆斩棘的勇气和扎扎实实的成果,不断给出自己的答案。本专题五篇论文就是他们对这个“难上加难”话题的一些思索、践行与回答。
吴勇团队将儿童写作素养的总和凝练为“文心”,在教学期待上,盼望“儿童带着饱满的‘文心’上路”,以让儿童写作核心素养逐步落实。
一、基本结构的假设
林崇德教授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儿童写作应养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什么?基本结构如何?作为直面儿童的一线语文人,要让素养落地,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是断然绕不过的。正如吴勇老师文中所言:“写作素养如果没有具体明确的要素,如果不对其中的关键要素做出清晰精准的定位,那么儿童的写作核心素养培塑和发展,将会成为一个笼统而模糊的空中楼阁。”
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理论上的争议,达成实践中的共识,吴勇团队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给出了假设。
1.静态视角:基于三维目标的架构。
“第一维是写作态度,包括写作动机、写作兴趣、写作意志、写作习惯,这是儿童写作发生和维持的动力源泉。”其直指作文教育的原点――写作教学应培养什么样的人。
“第二维是写作知识”,主要包括“语体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这是儿童写作的能力支撑”。需明确的是,核心素养下的写作知识是指处于知识最内层的、最易迁移的写作策略性知识,它才是学生写作由知而能的真正桥梁。
“第三维是写作思维空间,贯穿于取材(观察)、立意、构思、表达、评改全过程,这是儿童写作关键经历。”此维度是积累、表达与思维的合力,是作文核心素养的重心所在。
三个维度合而为一,形成儿童写作素养的立体空间结构。反过来说,明确了这一基本结构,或者对这一基本结构的厘清和表述过程,可让一线教师更易确证,作文应该“为谁教”、应该“为什么教”和应该“教什么”。
2.动态视角:基于“四层表达”的架构。
“四层表达”是吴勇团队基于实践逻辑的一种思考。如何让素养由“知”而“行”?如何保持静态J知和动态践行的关联性、持续性?基于此,又提出了“四个层面”的架构:写作意识的鲜明与饱满、写作知识的建构与运用、写作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写作语篇的鉴赏与评价。
首先,在表述上,表征为内容与要求的统整,利于明晰教学内容与任务。
其次,从逻辑上,符合“唤醒意识―明确知识―思考表达―鉴赏评价”的一般教学流程,利于清晰教学步骤与方法。
最后,每层各有特殊,之间又形成梯度,互相叠加、渗透、融合,形成一种富有弹性的流动结构。要说明的是,把“写作意识的鲜明与饱满”作为第一层表达,旨在凸显其既作为素养形成的起始点,唤醒“文”,又是素养形成归宿点,归于“心”,“处于儿童写作核心素养的最中心位置”。
难能可贵的是,吴勇团队试图基于长期的潜心施教,凝练出每一层的教学内容或操作程序,如写作知识的两种“得”,写作思维的三层“模”,语篇评鉴的四个“度”。在实践篇中,四位老师进一步针对不同层面的核心素养的形成给出了实践明证:王宁从“涵养意识”层面,提出了四种策略,化虚为实。“发展思维”层面,汪璐璐从四个观察维度,介绍了多种提升观察感悟力的策略;罗刚淮则阐述了三种发展言语思维的实践探索,皆切实可行。徐俊从知识、实践、态度三个维度阐释了评改力的生成前提、形成过程和助推力量,试图尽快让学生“懂得评价”。
“四层表达”的动态结构,可使一线教师更易确证,作文应该“怎样教”“教的效果如何”。
二、素养落地的实践追索
除其他四位老师的具体阐述外,吴勇老师还规划了素养落地的四个教学通道。
1.最为旗帜鲜明:“明里探讨写作知识”的教学通道。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说法,致使写作知识被误解,甚至被放逐。反思之余,吴勇老师高举写作知识回归的大旗,发表了《精准知识:习作教学走向实效的必然之路》《精准知识:释放习作教学的生产力》《精准知识:习作教学“教”的着力点》等系列文章,亮明观点。“明里探讨写作知识”,尤其是精准知识,逐渐成为其团队教研的鲜明主张。
操作中,他们强调知识的学得与习得并举,尤其是在学得思路上主张“教什么(知识)”,就“练什么(知识)”,就“评什么(知识)”,强化知识运用中的明确、集中和一贯。并在不断的、螺旋式的写作实践中,“让写作知识与儿童的写作兴趣激发协调共进,让写作知识成为儿童写作核心素养发展的根基”。
2.最为推崇:“真实情境语用训练”的教学通道。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作为学校的作文教学来说,如果忽略了这种“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那么写作知识和技能就会成为一种堆积,会堵塞“文心”。因此,设计真实情境时,首先应着眼于“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将这种情境置于学生的智力上、情感上、道德上;其次才从学生成长实际和育人需要的交叉点上着手设计。如此,这一通道才能真正被普遍借重。
3.最为真诚的呼唤:“持续不断涵养意识”的教学通道。
“写作教学的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写作意识和写作态度,这是一个儿童的‘文心’之核,关乎其写作核心素养的健全和生长。”为此,吴勇老师不惜篇幅从蓄积兴趣、给予信心、磨炼意志、培塑习惯四个方面详加阐释。看似重笔在虚处,实则更显其真诚地呼唤重视之心。
要说明的是,通道三“学科融合推动认知”的阐述,虽意在突出学科融合中写作的工具性价值,但从举例来看,还处于浅度融合阶段,这主要受学校综合课程薄弱、学科壁垒固化所拘囿。
40年改革开放的得与失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在,丰衣足食,生活无忧;昔日,粗茶淡饭,其乐融融。现在,电动玩具,精致有趣;昔日,自制沙包,练手练脑。现在,医疗器械,准确诊断,科学治疗;昔日,乡村医生,望闻问切,治病疗心。现在,微信问候,电话关怀,快捷便利;昔日,书信往来,焦急等待,情深意切。
40年改革开放,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便利、舒适与满足,也感受到一些东西的远去与消逝。社会的变迁,给你带来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限制性
1.内容限制。材料提示语中的“40年改革开放”“生活”“社会的变迁”等都具有内容的限定性,作文素材选择不得脱离此范围。
2.立意限制。命题人要求考生立足于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的变迁”进行“联想与思考”,“联想与思考”的方向或者是“生活的便利、舒适与满足”,或者是“感受到一些东西的远去与消逝”,或者思考这二者之间的矛盾,脱离这三个角度就视为偏题或跑题。
3.价值判断限制。材料中包含了比较明显的价值取向,“现在”“生活无忧”“精致有趣”“快捷便利”,“昔日”“其乐融融”“练手练脑”“情深意切”。对“现在”,对“昔日”,材料都倾向于肯定。否定“现在”或者“昔日”的写作均属于跑题。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考生可以联想和思考40年改革开放带来的“生活的便利、舒适与满足”,一路花开,且歌且行;也可以感受“一些东西的远去与消逝”,追忆似水流年;也可以综合立意,乐享今朝繁盛,撷取往昔温馨;也可以思考美好变迁中不变的东西,拥抱现在,守住情怀;也可以思考这二者之间的矛盾该如何解决,今昔相融,如品香茗。
2.“联想与思考”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由“40年改革开放”联想到衣食、“玩具”、“医疗”、通讯等具体领域之变,也可以进一步联想到居住条件、出行方式、购物渠道、服务形式等多领域社会之变迁,当然,“联想”不必面面俱到。思考,可以着眼于今之“便利、舒适与满足”与昔之朴实、温馨、深情等孰轻孰重,面对“社会的变迁”“一些东西的远去与消逝”我们该何去何从,等等,思考的深度与广度有一定的开放性。
3.文体选择是自由的。考生可以写议论文,可以比较今昔变化,论如何对待在生活便利、舒适与满足的同时一些传统的质朴、纯真、温馨的东西流失的问题。也可以写成记叙类文章,可以采用倒叙的叙述方式,由眼前的便利、舒适引出对往昔温馨的记忆,突出“社会的变迁”带给人的心灵撞击。当然也可写成夹叙夹议的散文。考生在文体选择上是自由的。
解题:
本题为带有任务驱动特点的材料作文,主要考查考生的价值取向和思辨能力。材料主要内容是将今昔生活资料、娱乐工具、医疗手段、通讯方式等四个方面进行比较,提示语部分概括说我们在感受到了生活的便利、舒适与满足的同时,也感受到一些东西的远去与消逝,要求考生面对这种矛盾,谈自己的联想与思考。而这种联想与思考就要基于过去与现在、取与舍的矛盾对立辩证统一上,其中的逻辑就是过去物质生活贫乏、技术落后,因此人与人之间联系更加紧密,所以人们有其独特的快乐、真诚、人情味;今天物质的丰富、技术的进步带给人们足够幸福感的同时也使人们迷失了往昔的那份温馨,这是一种缺憾。那么,如何弥补这份缺憾呢?不妨辩证思考,理智对待,乐享今日繁盛的同时拾取过往的美好,如在锦衣玉食的同时不妨间以粗茶淡饭,运用医疗器械,准确诊断,科学治疗的同时不妨辅以望闻问切等等,一切本可是相持相成的。
正确立意:
1.乐享今朝繁盛,撷取往昔温馨。
2.追忆似水流年,珍爱美好今天。
3.拥抱现在,守住情怀。
4.今昔相融,如品香茗。
5.一路花开,且歌且行。
6.改革开放四十年,美好续航有新篇。
错误立意:
1.改革春风吹满地。
2.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3.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4.驾时代之驽马,革创新之路。
5.同心发展中国梦,改革开放我看行。
优秀例文
追忆似水流年,珍爱美好今天
《追忆似水流年》是普鲁斯特先生的著作,在这里用入题目并不是想高攀他,而是这个名字的确很好听,径直和我读到的斯作文材料对接了起来,我十分欢喜。
改革开放40年已经过去了,在这40个岁月轮回里,一些光阴像水一样,静悄悄地流着,流向远方,而有一些时光还在影响着我们。
我想念那段似水的年华。不过说实话,我从来没经历过。不过我听过,看过,读过。我听过马三立老先生的相声《吃饺子》《逗你玩》,我听过刘兰芳的评书,这是那个时代不多的娱乐。我看过贾樟柯的《站台》,看着那里面人的穿着虽然破破烂烂,却抱着录音机,为一首成吉思汗舞曲摇头晃脑跳上好久。我读过王小波,在那个时代里,他想变成天空中半明半暗的云,在那个自由浪漫的时代。
这段年华,真真切切的,似水一般,静谧,缓缓流淌,流向远方。
可是太迟了,太迟了。从我出生不久,这段时光就匆匆流走,只留它在老旧的相片里。罪魁祸首常被认为是互联网,网络裹挟着巨量的信息,一冲,就溃决了人们内心的堤坝。从此,许多东西流逝。“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人们在这几十年里吃饱了,穿暖了,却感到了些许快乐的流逝。
我也是如此,时代的脚步总是匆匆促促的。所以我有时候觉得我是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恨不得变成一只甲虫。后来我想明白一些事情,我觉得没必要如此。时代总是在变好的,只是我们看着之前那些缓缓流过的岁月,浸润着我们的心田,却忘了现在的年岁,来得轰轰烈烈,来得浓墨重彩。
我们站在当下看过往,流年似水,却不知道未来的我们又会如何看现在,那一定也是段美好的光阴。
最近,感动中国人物揭晓。其中有英勇排雷的杜富国,见义勇为的吕保民,英雄机长刘传建。在这里只列举这几个人不是因为我只背过这几个人,我把感动中国的人和事例都背得烂熟。只是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许多四十年来,一直未曾流逝的东西。
懂得了这些,年华依旧。但再看一眼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感动。感动于为这个世界所贡献力量的每一个人,也因此,生活依然美好。
似水的流年过去了,今天的阳光依然闪耀。我不会忘记这些美好的,令人感动的点点滴滴。我发誓,要拿出一个青年的抱负,铭记岁月不曾磨灭的烙印,肩负起我们的责任,拥抱远大前程。
初识中学的选修课,是在欧美一些国家的电影大片中:一节课结束,铃声一响,刚才还在同一个教室上课的同学如鸟兽散,大家都抓起书包,以百米冲刺的速度飞道扬镳,各自奔向自己的下一个教室――旧的班级解体,新的班级诞生。这就是走班制,是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特别适用于选修课的教学。
在新课标的设置中,选修课作为对必修课程的一种有效补充,在内容上有着更深广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可以看到,选修课内容包括五个版块,每个版块又可设置若干小项目,如“文化论著研读”版块,就又可设《红楼梦》专题,《史记》专题等等,可谓洋洋大观。可以想象,这样丰富的内容,必将会深远地影响到莘莘学子,在促进他们当下的提升之余还必将触发他们关于未来的种种灵感;在课程形式上,选修课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利和空间,让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未来的设计挑选学习的内容,体现了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极大的促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乃至学习活动中的创造性;另外,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打破当今仍然占据主流的僵化的“一切为了高考”的高中教学现状,给语文教学吹来清新的风。
但是,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对于选修课的开设仍抱有许多的隐忧。其一:学校有可能不开,高二上学期,必修的五个模块结束,大量的时间被用来做高考专题复习,做模拟训练题。在诸多人的眼中,高考成绩就是唯一衡量标准。胜则皆大欢喜,败则前途堪忧,在这种对高考的畸形推崇大背景下,课表有选修课,但课堂上无选修课的情形是很有可能出现的。其二:开了,但选修变成必修,全班同学全都选同一内容,仍由同一语文老师授课。无选的主动,无学的快乐。这样的选修无论从教学内容或是教学形式上与必修无异,选修名存实亡。其三:开了,但缺乏与之相配套的考评及管理机制,选修课仍然围着高考作文章;特别是考评,仍然是以高考标准化试卷决定选修是否合格。学生上这样的选修,由于应试内容的相对加深和拓展,负担反而加重;而老师由于短期内备课量剧增,也是苦不堪言。
上述种种都将使选修课的美好初衷无法实现,而使新课改落于失败,这些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
当然,造就上述种种,有其原因。其一:学校硬件设施的缺乏。教室的不足、师资力量的匮乏都严重制约选修课的开设。其二:是考评标准和思想观念的问题。新课改虽好,但若不构成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的,具有上级对下级工作成绩评价性质的如同高考一样的综合评价体系,而仍是当下的以高考成绩为主的评价体系,那么,无论是校长或是老师,甚至家长、学生都会嫌其多余,再加之当前的就业难,竞争形势惨烈的社会现状,新课改的流产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但我们也有美好的展望。其一:时代大势、世界大势已经逼着教学内容和形式均需有深刻的变化,要去朝着更加开放、更加民主、更加自由、更加人性化、更加重视人的素质素养而非仅看重一具文凭的空壳的方向发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力量为转移的;其二:随着高中渡峰时段渐行渐远,人口高峰退潮后,各种教学资源都会出现一定的宽余――当然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就给选修课乃至新课改的广泛而真正的落实提供了空间;其三:我们相信,随着坚持不懈的宣传和卓有成效的甚至是强制性的推进,会有更多的人能够真正的准确的理解选修课的价值、理解新课改。渐变的良性发展最终会带来大家希望看到的结果。
关键词:课外阅读;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357-01
作文是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运动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应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但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学生不知如何写作文,教师也难以找到有效的方式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从多角度出发,找出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其中,进行语文课外阅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让学生学习、借鉴课外阅读中的语句,最终提升自身的作文水平。
一、语文课外阅读能够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很难长时间的集中精力进行学习,正因如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学生形成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不再将学习语文当做是一种负担。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注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最大努力培养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在教学过程,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小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学习榜样,小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对高大榜样的崇拜心理,鼓励其多阅读名家作品,在阅读中充分吸收书中的精华。小学生每天要与教师长时间的接触,同时教师也对小学生思想、行为的养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陪学生一起进行课外阅读,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让教师热爱阅读的情绪深深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树立起榜样的形象,同时在学生中树立热爱阅读的典型。当学生表达出一些优美的词句时,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提出表扬。而当学生表达出某些独到见解的时候,教师也要进行鼓励并恰当引导。这种荣誉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过程中充满着快乐,同时也能够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自信心。
二、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有很大帮助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阅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与想象力。大部分的教师与家长对课外阅读仅有片面的理解,认为只有提升学生作文能力与考试成绩的书籍才是好的阅读材料,除此以外全部都是无用的书籍。家长为孩子选择购买的书籍也多是作文辅导类的书籍,很少支持孩子阅读其他课外读物。这种做法是极为不正确的,考试只是对课内知识体系测试的一种方式。大部分教师与家长认为,孩子在考试过程中不能取得好成绩,是不能够看课外书的。有些家长对孩子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固然可以理解,但切不可因此而剥夺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权利。教师与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坚持课外阅读对学生长期发展与写作能力的提升的巨大促进作用。而且,课外阅读同样也是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对生活与身边点滴事迹的感悟能力,进而有效积累学习素材,提升其作文写作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普遍达成一个共识,学生读的书越多,知识面越广,思维能力更加敏捷,作文能力也更强。对于广泛涉猎书籍的学生而言,在课堂中学习到的任何一个理念都能联系到在课外阅读中所收获的知识,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知识得到升华。反之,繁重的家庭作业会压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长此以往,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课外阅读工作做的好,能够帮助学生增加理解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乐趣,更加愿意投身学习,效果也就更好。
三、开展课外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与作文素材。语言材料与作文素材首先要从生活中获取,另外,还可以从阅读中得到,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写读书笔记,勤做阅读卡片,同时相互交流、评议。评议的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数量的积累,也要重视质量的提升。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这样做不但能够充分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巩固阅读的成果,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得课外阅读工作全面推进。而且,写作并不是单纯的作文,还应包括和学生年龄相适应的体裁,如儿童诗歌、童话故事、随笔等等。而要想写出优秀的作品,是不能够离开丰富的课外阅读积累的。只有积累了充分的知识储备与优美的词句,才能够自然而然的写出声情并茂、文采斐然的文章。
奉献爱心,引领学生“道德长跑”。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收获的体验和感受,往往会对自己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会促使其道德生长,我校的献爱心活动即在潜移默化中让爱浸润学生的心田。每年三月,在“学雷锋献爱心”活动中,学生拿起扫把,走上街头,走进社区,打扫街道,清洁乡村;五月,学生深入五保村、敬老院表演歌舞,慰问老人。重阳节,一袋米、一捧菜,汇在一起,捐给孤寡老人。亲切的问候,无私的赠与,让老人们享受到了温暖。自开展扶困敬老活动以来,师生们共为困难群众和孤寡老人捐款8万多元,捐赠大米4000多斤……学生积极响应“少吃一袋零食,多献一份爱心”的号召,一笔笔捐款,传递着一颗颗爱心。我们还将爱心延伸,联系社会力量资助了留守儿童、单亲儿童、贫困家庭子女、孤儿100多人。
以书为友,丰富学生道德情感。读书是净化心灵、升华人格的重要途径,许多文学著作都有着强大的感染力,隐含着无形的道德力量。书中有真善美,书中有崇高的道德典型。因此,要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就要建设书香校园,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我们引导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母亲》等书籍。喜欢读书的教师,往往能带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喜欢读书的校领导,往往能影响教师的阅读习惯。每天,我都会在办公室里拿出书籍大声朗读,给学生和教师做出示范。下午第二、第三节课是学生愉快的读书时间。通过读书,学生从书里找到了生活和学习的榜样,找到了人生的坐标。为了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我校正在组织开展省级课题《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策略研究》,全镇师生踊跃参与,我校自主编辑的《久隆镇少先队作文报》已经在镇内出版发行31期,刊登学生作文780多篇,其中有200多篇已被其他报刊杂志转载。从学生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到,学生把读书过程中的所思所悟用文字表达出来,既有真情实感表达,又体现出了一定的文学素养。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读书行为,它对学生的道德培养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树立榜样,用真实可感的身边英雄激励学生。一个人德性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心中的榜样英雄。有人说,当下是个没有英雄的时代,像雷锋、张海迪这样的英雄离我们越来越远,很难在学生的心中树立时代的英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开展。何立裕是钦州市的孝心少年楷模,他原来是久隆镇平新小学的学生,父亲年迈,母亲残疾,家庭贫困,家里有年过百岁的祖父母。面对这样的家庭,他不抱怨、不悲伤、不退缩,勇敢地把照顾百岁祖父母的重任扛在了稚嫩的肩上。从7岁到13岁,从小学生到如今品学兼优的中学生,何立裕同学毫无怨言地照顾着祖父母的生活起居。他的爱心与孝道被邻里广为传颂,他的事迹被广西改革新闻网等媒体争相报道。我们用何立裕同学的事迹来教育全镇3500多名小学生,教育孩子们要尊敬长辈,努力学习,这样的德育比口干舌燥的说教更为有效。
崇尚高雅,在美的活动中进行美的教育。真善美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的教育应是整体的、和谐的、兼容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我们身边,有人会把一些生活情趣和才艺技能化,将其看作与学生的道德成长无关的东西,忽视了它们在道德养成中的正能量,如绘画、书法、音乐和舞蹈等。在我看来,这些才艺绝不仅仅是一项技能,而是有着更高的审美情趣和教育功能。我校以“心向党,爱祖国”“红领巾相约中国梦”“美丽乡村,爱我家园”“常抱感恩心,争做好少年”为主题,用演小品、讲故事、诗朗诵、歌舞等形式,开展主题班队会活动,其中还融入了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知识教育、消防知识教育等内容。近五年来,我校举办各种文艺节目30多场,中队主题班会、大队主题会2000多节次,让学生在美的活动中学会发现美、创造美、感受美。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教学是养成学生求知的习惯,德育是养成学生求善的习惯。我校的校园和教室干净明亮,学生礼貌大方,得益于长年开展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我们结合本校实际,从纪律、卫生、安全、文明等方面制定了《久隆镇中心小学学生一日常规》和《监督岗评分细则》,通过红领巾监督岗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监督和评价,强化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使其形成了“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
(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顶效镇纳省学校562400)
写作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却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得不提的大问题。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发现,效率不高是长期困扰作文教学的老问题,其症结在哪里?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作文写作要求过多,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当代学生思想灵活,接受新事物快,想象力丰富,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作文教学却忽视了学生的这种能力。所以学生作文宜松绑,要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要在写作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可以在游戏中、生活上、社会里去学习,快乐写作,从写作中体会到趣味。
一、在游戏中写作
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在写作中体会到快乐,首先应该消除对写作的“恐惧”,要做到这一点,就该先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淡化写作的“写”,通过适当的课堂游戏,从语文的基本能力“听”“说”“演”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1、听
让学生善于倾听,在静心的聆听中,去发现,去感受。比如在讲“人物描写”这一节的时候,笔者设置这样一个环节:“猜猜他是谁?”请学生自己起来,描述一个大家都认识的同学或者老师的肖像,可以包括外貌、服饰、姿态、神情、风度等内容。学生的热情非常高涨,他们找准目标,通过仔细观察,再结合平日生活实际,描述一个又一个老师或同学的特征。教室里充满学生的欢声笑语,他们也明白了在描写人物肖像时,并不一定是说得越多越细就是好,而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征。于是在游戏中学生既学习了知识,也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2、说
作为师范生,对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更高。“说”是思维这种“内语言”向“外语言”转化的结果。“内语言”对“外语言”有着制约作用:“内语言”模糊,“外语言”就不会清晰;“内语言”不深刻,“外语言”就平淡;“内语言”缺乏真知灼见,“外语言”就难以坚实有力。因此,“说”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写作能力中重要的一环。
3、演
所谓“生活”,包括的面是很广的,让学生会观察大自然是生活;让学生接触社会,与各种人打交道也是生活。总之,教师应当把作文训练的触角伸向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生活中长知识、受教育、得启迪,用感情的波澜、生活的需要,激起他们倾吐的欲望。
对于写作,最基本的就是要让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体会生活、热爱生活,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在讲“选材与立意”这节时,笔者要求学生根据“5.12”地震两年后学校或者家乡的变化,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于是笔者组织学生站在学校操场的中央,让他们自由采用定点观察或者移位观察的观察方式,找出映象最深刻的一处地方,用心体会校园的变化,选择最丰富最恰当的材料,提炼出要表达的主题。
二、在社会中写作
现在许多教育者都认为当下的青年学生只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重物质利益,轻事业追求;自我意识强,社会责任弱。这种说法的确表现了一部分学生的现状。他们只关心自己,漠视他人,无视社会,就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当中。写作活动根源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中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完善与丰富人的本质力量的需要,作者的写作活动,虽以个体的方式出现,但它的价值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得到实现。而一些学生已经脱离社会,只是闭门造车,怎么能写出真正的文章呢?
在讲解理论性的知识点时,学生一般觉得枯燥无味,注意力也不易集中。比如在讲“写作用语”这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根据他们平时的爱好,笔者让一位男生表演一段“上篮投球”时的连续动作,再让一位女生表演一段“绣十字绣”时的状态,然后请其他学生根据他们的表演,用语言描述出来。在这里借助表演,作为特有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表演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传达抽象的词语含义。学生的思维得到历练,心灵得到放飞,想象得到展现。从中发现学生词汇较贫乏、用词不够准确等问题,于是让学生更加体会到平时积累的重要性。
是啊,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怎能不热爱自已祖国的语言呢?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汉语字形美观大方,方正有力,如同我们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汉语读音铿锵有力,音韵和谐,如同我们唱响的胜利之歌。自古以来,它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它汇聚成一股磅礴的力量,映照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它凝聚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灵魂,贯通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
《圣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上帝创造了人类,那时候人类使用同一种语言。他们很快建造起繁华的巴比伦城。并为自己的业绩感到骄傲,他们决定在巴比伦修一座通天的高塔,来传颂他们的赫赫威名。因为大家语言相通,同心协力,阶梯式的通天塔修建得挺顺利,很快就高耸入云。上帝是不允许凡人达到自己的高度的。他看到人们这样统一强大,心想,他们语言相通,如果塔修成,以后还有什么大事干不成呢?于是,上帝就来到人间,变乱了人们的语言。人们各自说不同的话,感情无法交流,思想很难统一,于是就出现猜疑,争吵甚至斗殴。通天塔自然也没有修成。
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语言的力量。语言是一个民族凝聚的纽带。说同一种语言的中华儿女不管身处何地,当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会义无反顾冲在最前面。在时期,国家有难,旅居世界各国的华侨,运用各种形式和途径,支援并参与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斗争,从财力、物力和人力上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建国初期邓稼先等爱国科学家,曾经受到美国高薪厚禄的诱惑,但是贫穷的祖国在召唤着他们,他们毅然放弃了美国的高薪厚禄,回到了祖国母亲的身边。因为他们牢记自已是一位说汉语的中国人,这不正是祖国语言的魅力吗?
然而,当下很多的中国人却漠视自己的母语,一味疯狂地学习英语,把学习英语当作一种时尚,一种潮流,当作今后飞黄腾达的一种途径。当然,学习英语是件好事,但是不能国语考试都不及格。甚至连汉语发音都不标准,汉字写得歪歪扭扭,还总是愁眉苦脸地抱怨汉语难学。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难道不为此感到痛心吗?这不由地使我想起学过的《最后一课》,当阿尔萨斯人民被普鲁士强行剥夺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时;当钟声响起,他们将再也不能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时,这是一种怎样的耻辱和悔恨啊!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及镇上所有的人都陷入无尽的懊悔与痛苦中……韩麦尔先生最后哽咽得说不出话来,但他却使出浑身的力量,写出法兰西万岁!迫使一个民族放弃自己的母语,是灭绝一个民族最恶毒,最有效的手段,此时此刻,他们深深认识到母语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一种同胞间的交流工具,更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国格。日本帝国主义横行东北的时候,他们也曾经妄想废弃我们的母语,一些文化人士为此斗争,以至于死在敌人的枪口下。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跨世纪的新一代爱祖国就从爱母语开始吧!“月是故乡明”,语言是祖国的最美!同胞们,让我们一起努力把自已的母语学好,热爱我们的母语。在世界强者之林中,用世界上最美的汉语谱写一首气势恢弘的旋律!让我们用满腔爱国之音唱出震撼人心的颂歌!让最美的汉语在全世界散发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