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趣味数学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让学生在新颖的教学内容中产生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因此趣味数学课教材,要精心选择形式新颖的内容,如数学故事、趣味数学题、古今中外数学名题、数学谜语、数学史料等,不受教材、大纲的限制,只要学生觉得这些题难而有趣,高而可攀。比如我教完《数的整除》后,上了一堂“趣味数学课”。选了这样一道趣味题:有人要杀100头猪,他把猪排成一行,先杀第一头,然后隔一头杀一头。杀完第一遍后,不打乱猪的队伍,又用同样的方法杀第二遍。如此继续下去,直到剩下一头时,他才停刀不杀。试问排在第几号的猪才太平无事?
读题后,学生争着发言,但都说不到解题的点子上。于是我提示学生,先杀10头猪,看哪头猪能避难?学生就把10头猪编上号码:1、2、3、4、5、6、7、8、9、10。照杀100头猪的方法,杀单数,不杀双数,结果发现第八头猪能避难。为什么?因为10以内各数(自然数)分解质因数“8”,只有这个数分解质因数有3个2(8=2×2×2),质因数2最多,所以第8号猪能避难。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学习的情绪高涨,个个拿着笔,把100以内各数分解质因数,探索质因数2最多的数,他们终于在愉快、紧张的气氛中,找到正确答案:第64号位置的猪太平无事。
实践证明:教学内容生动有趣,能使学生保持良好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些实验材料证明,六七岁儿童的注意力只能连续10----15分钟,稍大孩子的注意力也不能持久。教学中应注意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发展儿童的有意注意。
比如一堂“趣味几何”课,首先让学生听一个配乐故事《我国古代的几何学》。故事的简要内容:我国古代人已掌握不少几何知识。有一幅出土的画,画的两位原始人--伏羲和女娲,伏羲手拿“矩”,女娲手拿“规”。所谓“规”就是圆规,所谓“矩”就是类似三角尺那样的工具。大禹在治理河流时就用“矩”进行测量。
听完之后,教师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学听了这个故事,不仅是兴趣浓,增长了知识,而且还受到了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要学生数一数大小正方形的个数的题如右图,这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我先教学生数出小正方形和最大的一个正方形的个数,再用剪刀把每个小正方形剪下,再分别拼摆,从中使学生产生了兴趣,摸到了规律,掌握了这个图形共有三十个大小不一的正方形。
在此基础上,要学生猜谜语:
圆圆脑瓜尖尖腿,
走起路来一脚飞,
转个圈儿又起立,
宏伟蓝图它来绘。(猜数学用具)
谜语一出现,个个跃跃欲试,很想猜出,争论得十分激烈,在争议中猜求,因此高效率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这堂课里,听故事,动手操作,做游戏等,多种教学手段都在发挥着各种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这使我们感到趣味数学课中各种因素不是处在孤立、静止的状态中,而是互相联系的。因此应把各种教学手段彼此有机和谐地联在一起,并在适当的场合予以运用和发挥,从而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学生的兴趣持久、稳定。
三、让学生在感受成功的欢乐中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能力,激发学习愿望。”
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境,精心设计提问,富有启发性。比如教学高斯小时候做过的一道题:1+2+3+4+5+……+99+100=?
首先,让学生观察下列一串数,规律是什么?
1,2,3,4,……99,100。
学生观察后发现这样一个规律:
1+100=2+99=3+98=……=49+52=50+51
学生发现规律后,要学生用语言叙述:只要用第一个数与最后的一个数100相加求和,再乘以这列数的个数100,最后除以2,就是所求的结果。
在启发学生讲算理的基础上,安排学生独立做一做:①1+2+3+4+5+6+7+8+9+10+11+12+13+14=?(④3+5+7+9+11+13+15+17+19+21=?由于教材安排有坡度,故全部学生都掌握了简便方法,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继而津津有味地简算:①求白1开始连续100个奇数之和。②求自2开始连续100个偶数之和等题,并能口述道理。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创设条件“垫坡”,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而获得成功。从而提高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在教学过程创设学生成功的情境,还必须教给学生的学习法。教会学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清理和掌握解题思路的法;要教给学生掌握数与形的特点,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抽象出数学概念以及运用概念的方法等。学生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就容易通过独立思考,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比如学生解一道趣题:“远望巍巍塔七层,红灯点点倍加增。有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层几盏灯?”由于学生学会了作图方法,根据
题意画成了一个塔: ,理解了
题意和数量关系,就迎刃而解。学生用了算术思路,设尖层灯数为1份,这样第六层2份,第五层4份,……第一层64份。由此得:38l÷(1+2+4+8+16+32+64)=3(盏)。还运用了方程思路:设尖层有灯数x,则第六层2x,第五层4x……第一层有64x。由此得:x+2x+4x+8x+16x+32x+64x=381,解得x=3。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趣味性的例子,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有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喜欢上数学,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小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知识积累的黄金时期,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快乐的,知识是有用的,这样才能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也才能让学生在感受到学习快乐的同时更愿意学习,实现我们教育的价值。
一、趣味数字,在认识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
数字教学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数、感知数、应用数是我们教学的关键。但是数字教学看似简单,教好却很难,即理论很简单,但是学生在做题时却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不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算理,而是学生对于计算兴趣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要通过趣味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奇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二年级下册《加与减》的教学时,因为学生在运算时借位、进位时总出现一些错误,于是我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爱因斯坦的生日是187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是个大科学家,你想成为大科学家吗?那么我们现在算一算,爱因斯坦的生日可以看成数字1879314,我们将数字随便排列得出一个新数字,如9371481,那么用大的减小的,得出的差是7492167,将差中的各数位上的数相加得出和为36,再将和的各位数相加结果为9。我跟学生说你的生日这样算一定也为9,如果不是9,我就倒着走。一时之间学生的学习气氛高涨,都赶紧去尝试,但试了之后,结果真的如此。这时我说看样大家都能成为科学家,但是科学家不是靠出生日期的,关键还在于多学习、多探索,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由此在练习了多位数加减法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
二、趣味字母,在应用中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数学不仅仅是算术,由数到式是一个飞跃,也是代数的精髓。数学中用的字母很多,但不是随意的,相当于多有特指。如π指的只是圆周率,这是一个定值,无可替代。其它的可能就会不一样了,像公式中的a、b,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可以表示任意数,可我用你也行不用你也罢,我用c、d一样可以表示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但是由于习惯使然,有一些也是不可更改的,如h一般表示高,s、v、t一般表示路程、速度、时间,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等等。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运用好字母的特指性和通用性,实现学生由具体数到字母的跨越,这是我们教学的思考,也是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如在四年级下册《认识方程》的教学时,一开始有好多学生根本不知道数与字母的联系,这时我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一起温习了一下幼儿园时都会唱的儿歌“数蛤蟆”:一只蛤蟆一张嘴,两个眼睛四条腿;两只蛤蟆两张嘴,四个眼睛八条腿……,这时我提问当有n只蛤蟆时有几张嘴,几个眼睛几条腿?这时学生由规律很简单的就可以得出结果,由此实现了由数到用字母表示数的飞跃,为学习方程奠定了基础。在此教学中,学生能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强大功能,并由此回扣原来学过的运算律,更加深了对字母表示数的认识。但它最神奇也是最实用的还是在方程中,通过设未知数x或y并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等式构建成方程,比我们原来用算式来解应用题要简单的多。由此可见趣味数学重在应用,会应用并为我所用才是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
三、趣味1+1,在应用中实现数与形的结合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构成了我们基础教学阶段数学的基本框架。数学的趣味性不只体现在某一块,更多的体现在它们之间的结合上。如数形结合是我们数学的一种重要思想,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让学生体验由数到形或由形到数是我们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方法。在教学时,我们要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形结合思想及其它数学思想的重要作用,让思想指导我们的具体学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形成思想。
如在学习分配律时,我让学生制作了两个长方形,一个的边长为a、b,另一个的边长为a、c,我问,它们的面积和是什么?一部分学生的列式是ab+ac,说明的理由是两个长方形分别的面积加在一起;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列式是a(b+c),说明的理由是可以把它们合成一个大的长方形,在学生说明列式理由的前提下,我问学生这两种列法都对吗?学生一想是都可以呀,由此我写出了等式a(b+c)=ac+bc,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分配律。并且再让学生利用具体的数来验证,通过验证更加证实了式子的正确性。用图形来解决数或用数来解决图形问题是我们常见的问题,只有实现了两者之间的互通,才能达到知识的融合,也就实现了数与形的有机结合。
趣味数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有趣才能让学生更主动积极的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来,也才能实现我们教学的效果。趣从何来,可以是数学小故事,可以是由生活实例改编成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所感所想。趣中生理,乐在其中,只有让学生徜徉在学习的乐趣中,才能使学生有再发现、再探索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孙海东.趣味数学 乐在其中[J].发展,2011(05)
一、改革教育方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教育手段辅助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抽象知识体系。应把数学知识“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和掌握知识技能主要的内动力。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使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情报处理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根据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开发、扩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组织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有下列心理准备:
1.应该深信学生。
2.应该给学生思考时间。
3.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学习量。
例如:《圆柱的认识》教学中,学生们在预习教材内容之后,能够理解圆柱的特征,而且能够说出圆柱的特征。但学生的思维范围很窄,离不开教材。因此,教师须引导开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提问:“圆柱侧面展开一定是长方形吗?”
学生操作回答的结果是不同的。
1.沿侧面上的一条线剪开展平长方形(正方形)。
2.斜着剪开展开平行四边形能剪拼成长方形。
3.任意撕开展开不规则图形能剪拼成长方形。
这样的操作要求是教材里没有的。但设计这样问题,能让学生动动手、动动脑,探索出新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练习题设计上,在一些练习题的训练过程中同样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乘法分配律练习中,把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延伸到三个数,四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以及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乘,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开拓,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再如,在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应用题的比较中,我注重设计一题多解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这样一道应用题:李老师买《趣味数学》和《故事大王》各4本,付出20元,找回7.6元,每本《趣味数学》1.6元,每本《故事大王》多少元?这道应用题学生就用了四种以上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答。
关键词:职业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新课改
新课改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增强专业适用性,开发体现新知识、新科技、新工艺和新方法等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更应该从各方面与职业高中教学相适应,满足高职学生就业和升学的基本要求,使数学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有效工具。
一、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由于生源的原因,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相较于普通高中数学在内容上基本相同,但要求略低。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和兴趣都不高。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教学上容易出现内容枯燥、方式单一,导致学生逐渐对数学产生厌烦的心理,学习效果低下。
二、职业高中数学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新课改的提出是为了满足公民的基本数学需求,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其进一步进修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储备。笔者认为,职业高中数学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大众数学
所谓大众数学,即基于“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生的一种教育理念。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各行各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个人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特别是在计算机科学渗透到每一个科学领域当下,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更是紧密不可分割了。如何贯彻落实这一教育理念,是我们首先要思考的。
数学是基础学科,但是数学的每一个知识点,是否都是基础知识点呢?显然不是,所以,我们应当深入调查研究,以确定哪些内容是必修的,哪些又是选修的,并且根据不同的专业,其学习的深度各异。通常来讲,我们会确保学生学习到通用的基础知识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尽管数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提升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但是这种锻炼无法定量衡量。相比较普通高中主要以升学为目的的数学教学而言,职业高中的数学教学在“不同的发展”上有着更多的要求。
2.趣味数学
考虑到数学知识点学习的特点,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趣味数学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所谓趣味教学,即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体现学科的趣味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理念,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有很多,例如情景教学,通过在课堂上创建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以符号和数字来连接现实与理想,我们所学习的知识点都是透过这些符号和数字展现出来的,要建立学生熟悉的情景,不是简单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经常与学生在一起,了解学生的状况,知道他们所想,关注他们所关注的焦点,然后从这些焦点中去寻找与数学知识有关的问题,或借鉴、或改编。让学生在情景中自然而然地使用数学知识,也就更能提升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再比如,文化教学,任何一门学科的诞生都有着它悠久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必然有着很多离奇曲折、感人肺腑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其中奥妙的探索激情,同时也能消除学生对于数学的疲劳感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3.应用数学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用数学来进行表述,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大部分职业高中的学生毕业后就直接走向工作岗位,数学的应用对于他们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在教学改革中,为了提高数学的应用性,我们需要将本专业与数学进行有机结合,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深度。例如,数学联系紧密的计算机、会计类专业就要学习更深层次的内容,而旅游、餐饮类的专业则要求较低。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结合这些专业进行专门训练,以使学生走入社会后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工作中的问题。
职业高中数学教学改革应以职业高中教学目标为基础,体现职业高中的教学特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增强数学应用能力,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必需的数学,并能够通过学习数学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鹏飞.关于职业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2(29):94.
【关键词】数学史;数学教学
一、从《大纲》角度看数学史教育的重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a纲》(2009年版)在“课程性质与任务”中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史是数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人类文化中处于独特的地位。学习数学史,可以知晓数学在文化史和科学进步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进而让学生理解数学的人文价值;《大纲》在“拓展模块”中指出:“学校根据学生兴趣和学校条件举办‘数学与文化’、‘数学史’等专题知识讲座”;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素材的选取要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 教材内容的呈现……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展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的形成过程”。课堂中融入数学史教学,通过揭示知识在历史上的发生、发展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经历概念逐步形成的思维过程;通过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与信心。
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的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中数学史内容的分析
从上表可见,课本中数学史出现的方式有四种:①数学家的名言,出现在页面的两侧,共有4处,鼓励中职学生立下志向,培养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还可让学生感性了解一些著名的数学家。但现在的学生学习环境中,警句格言有泛滥的趋势,因而教育作用也在下降。这种名言效应有多大作用,需要时间来检验。②以小资料、趣味知识加框的形式,出现在页面两侧,共3处,对知识点所涉及到的数学史加以说明。一般只有简短几句话。这种形式很灵活,可在某个点或侧面对数学史料作一个简略介绍,提高课本的可读性、趣味性,此类型书中不多。③在阅读与欣赏中,以故事加简历介绍的形式较大篇幅地加以呈现。这是课本中用来介绍数学史的主要形式。选取的史料详细可靠,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是学生了解知识历史背景的好材料。其中有4处介绍数学家,2处介绍数学事件。④在正文(一般在趣味数学或知识巩固的例题中)呈现,共2处,篇幅较大,但篇数明显太少。这种形式由于在正文中,因此教育的意义比以上几种都要大;并且它们常常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数学史与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自然,既不挤占教学时间,又有趣味性、知识性,在史料的处理上是难得的好形式。但遗憾的是,这种形式在教材中太少了。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数学史志教育在新教材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形式多样。但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数学史料在书中还不丰富,形式上期待更加多样化,在书中数学史的人文价值有所体现,但它的数学思维锻炼价值表现得相当欠缺。
三、从中职数学教师角度的一些看法与建议
(1)数学史料的充实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问题。根据以上分析,教材中数学史料明显不足,教师备课时应有意识地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加以这方面的补充。但史料的融入要有选择、有目的,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精简裁剪,切忌为数学史教育而教育。譬如在“等比数列的定义”这一节教学时,可举下面问题链来引出等比数列的概念: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在其代表作《庄子・天下篇》中提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①每次取出的木杖长度依次排列成一个数列,请写出这个数列的前5项;②这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之比有何特点?在与学生互动探索中得出了等比数列的定义。在“等比数列通项公式”中,可再用这个例子,要求写这个数列通项公式;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中,再用此例,要求写出此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这样,史料根据教学内容改编成符合课程要求的题目,自然地融入进教学中。史料的选择做到了精简,避免过多、过杂,没有重点。本例是中国古代学者中已孕育有无穷与极限思想的有力例证,思想教育意义特殊。这个数列又是学习数列极限的经典问题,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作了铺垫。
数学史融进数学教学的方式一般地分为补充式与融合式。前者是将史料外加在教学内容中。如学习解析几何前,先介绍笛卡尔蜘蛛织网发明坐标系的故事。补充式操作简单,在课堂中最常用。但它把数学史外加在学习内容上,带来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形式上常常以讲小故事等方式进行,次数多了学生会觉得单调。建议教学中“少用”“奇用”这一方式,尝试用情景剧、动画等新奇的形式进行,避免教学上的呆板和学生热情冷淡。融合式是将史料与教学内容综合考虑,进行合理的课堂设计,对史料再加工,使它自然地融合到学习中。这一方式增进了学习趣味,设置了知识背景,增加数学文化内涵,却不加重课堂负担,受到师生的欢迎,消除了数学史融入与课时不足的矛盾。例如:课本下册第8页的“趣味数学”小高斯从1加到100的巧妙算法即为这种方式,它让学生简单了解伟大的数学家高斯,通过小故事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并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推导铺设阶梯,“一举三得”。再如本文“庄子取棰”在课堂中的融入,也是这一方式成功的运用。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不妨多考虑使用这一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
(2)数学史志教育所涉及的教学领域,通常我们更多地集中在课堂教育。其实,从备课到课后练习测试,都可渗透。如在等差数列求和练习中,可加入这样一道习题:毕达哥拉斯是公元前6世纪末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他所创立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探讨美本质的学派。他定义的“三角数”是下列三角图形中的各个点数:即1,3,6,10……。①求第6个三角图形的“三角数”。②求第n个三角图形中的三角数。这种练习集“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应用、归纳能力训练、数学史教育、美学教育”于一身,是非常好的教学素材。
(3)数学史志的学习媒介,不局限于数学课堂。我曾在所教的二个班作过调查:你通常从哪些途径获得数学史知识? (多选)A、数学课堂 B课外书 C网络 D报刊影视或听他人介绍。从反馈结果看,选A的学生有85%,选B有23%,选C有55%,选D的仅有9%,也有同学认为可以从历史古迹或黑板报宣传橱窗获得数学史知识。这表明,课堂、网络、课外书、报刊等,都是非常有效的教育载体。当今学生除了课堂外,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取数学史料的重要途径。他们中很大一部份人习惯于上网,而不习惯于看课外书或报刊。老师对学生上网应当引导与鼓励,但课外阅读也需要培养与倡导。不妨采用开办“班级图书馆”,“有书大家读”等形式,买些数学史书同学间相互传阅,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增进他们的课外知识,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也可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等栏目,进行必要的宣传,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按数学史教育的时间集中度来分,可分为课堂常态教育与数学史选修课教育。对于开展数学史选修课的问题,我曾在所教的二个班作过调查:你希望学校开设数学史选修课吗?(单选)A、非常希望 B、有点希望 C、无所谓 D、不希望。选A的学生有33%,选B有22%,选C有24%,选D的有21%。从结果看,一半左右的学生希望能开设数学史选修课程,学校开设选修课程时可作为一个参考。但从高等教育出版社为中职教育所编教材看,目前是没有数学史选修课本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也只有为普通高中编有《数学史选讲(选修3-1)》。这里面的内容有些是不适合中职学生的。如《康托尔的集合论思想》、《罗素悖论》等章节,思维有一定的深度,不太适合职高教育。而中职学生喜欢的趣味数学、职业数学内容太少。因此中职学校数学史教育,现阶段重点是在平时课堂中进行数学史融入。开设选修课,对于手头资料有限,又因教学任务而疲于奔命的一线教师,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教育部门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程专家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进行课程开发,让数学老师做 “饭”有“米”可下,这样选修课才能顺利开设起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编写.《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2009
[2]李广全,李尚志主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数学(基础模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关键词:职业教育;数学教学;现状;优化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中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的办学方针,为企事业单位输送合格的实用型初中级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策略研究为主导,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数学科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文化基础课,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专业课的学习。因此,如何在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便成为数学科教学探讨的一大课题。
一、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1.关于课程内容
目前,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没有完整的数学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随意性很大,拿本教材学到哪里算哪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材版本多,但好教材少,缺乏职业教育特色。就拿200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北大教授丘维声主编的中职数学教材(基础版)来说,在中职领域内算是独树一帜了,但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尤其到了第二册,有些章节根本脱离了编写者本来的意图。如解析几何部分,整章的编排格式就是推公式、代公式,老师教得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2.关于数学教师
中职数学教师的首要问题是中职数学观的迷失。就业导向下,数学为什么要学、学什么、怎么学,教师们失去了明确而令人信服的回答。没有了大纲,没有了统考,教师们教学像中的一艘船,失去了航向。其次是职业倦怠感。老师们普遍反映,有那么一群学生,无论自己怎么样付出都是白费劲,有的教师上课如临大敌。上课不是体力脑力上的疲倦,而是心理上的一种压抑,没有成功感和满足感。
3.关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一是学生的数学基础差。调查统计,约30~40%的学生基本的计算不会算,如基本的数学概念不知道。二是中职学生数学兴趣淡漠。根据调查统计,一个45人的班级里通常有15个左右对数学感兴趣,占33%;12个左右对数学一窍不通且一点也不感兴趣,占26%;近20个对数学没什么兴趣,数学基础也不好,但在老师的诱导下也能学一些,这部分学生占41%。
二、优化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
1.挖掘教材内容,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材中多处涉及到数学史介绍与中国数学成就。教学时可结合这些素材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同时也可介绍当代数学家陈景润摘取“哥德巴赫猜想”这一数学皇冠上明珠等故事。有意识地补充讲解这些史实,既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激发兴趣
由于中职校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差、理解能力不强,因此在教学中更应优化课堂教学,介绍一些数学趣事和趣味数学等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如在讲“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时,可介绍高斯的计算:1+2+3+…+100=5050及印度国王与国际象棋发明人锡塔的趣事;在讲“不等式”时,可举一些趣味数学的例子,象“严冬松柏树,斑鸠夜来住。每树卧三只,五只无去处。每树卧五只,空了一颗树。问鸠、树各几数?”等。同时也可结合教材的内容,引入一些数学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例子。通过这些轶事、趣事和趣味数学的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中的数学知识。
3.采用“低起点,慢开头”的教学方法
数学是中职校学生感到最头疼的科目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循序渐进,由易而难,采用“低起点,慢开头”的教学方法。如在三角函数的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cos(a±b)=cosacosb±sinasinb公式。可举求cos15°和cos75°的值例子,通过分析:把15°=60°-45°、75°=30°+45°转化为两角和、差来求解,学生就能容易掌握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达到教学的目的。
4.优化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变“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学习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可采用实际模型、模具及具体的实物等,进行直观教学来加深学生的空间意识,启发他们去发现空间图形中的点、线、面的几何关系,从而得到正确的解题方法,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立体几何是那么抽象、空洞了。又如在“函数的单调性”这一节中,可让学生运用初中学过的代数知识作出函数y=3x,y=-3x,y=x2的图象,然后根据函数图象及x值与y值之间的变化关系叙述函数的增减性定义。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学习数学的自觉性。
5.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在课外“应用数学”
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在购买商品房时,人们向银行按揭贷款,每月还银行的钱是如何计算?还清贷款时被银行多拿了多少钱?让学生应用数列知识来解答。又如体育彩票和福利彩票的各个奖项的中奖概率是多少?如何应用组合和概率的知识进行计算的?这样学生就必须要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去了解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与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既掌握了数学的基础知识,又懂得如何“应用数学”。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类贴近生活的作业十分感兴趣,每位学生都会自觉去完成,这对学好数学是很有帮助的。
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是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阵地,广大教师必须要用战略的眼光看待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既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又要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挖掘学生的潜能,切实有效地在数学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新一代高素质的实用型初、中级人才。
参考文献:
[1]梁俊.问题与对策: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数学基础课教学的思考.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4).
[2]黄国东.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和方法.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
【关键词】创设情景;数学情感;品味数学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循循诱导,尽心尽力,可是我们的学生,经过了几年的教导以后,却变得不那么喜欢数学,甚至讨厌数学,原因在哪里呢?那就是我们没有注重数学的情感培养,没有让我们的学生心平气和去做数学,情真意切地去欣赏数学。我们不可否认与儿童的天性和鲜明的年龄特征,生理、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相比较,数学学习显得有些严肃了,能够持久地对数学感兴趣的概率是相当低的。因此,数学情感的培养迫在眉睫,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试试。
一、教师心中有“情”
1.教师要有浓厚的数学“情”,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去欣赏数学美。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对于数学有一种专业的爱好,拥有深厚的数学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基本功。平时看看数学发展史,读读数学家的故事,了解了解那些数学猜想等等,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涉猎一些拓展性的知识,如基因、克隆、税收、储蓄、股份等做好学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还可以做做竞赛题,画画圆,线,背背圆周率等等。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数学”情”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燃料,从你的语言、行为中体现出来,感染学生,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兴趣就是认识需要的情感表现,是对学习所抱的积极态度,是学习的内动力。以数学文化为基础,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唤起孩子们的兴趣,激情,使学生愿学、善学、乐学、会学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师生情感相投、彼此亲近,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并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境界。
【案例一】学习平面图形的时候,可以引进“黄金分割”,让学生查找资料什么是黄金分割?比较“黄金分割” 与普通图形给人在视觉上的差异,甚至可以选择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让学生用”黄金分割”来解释画面带给人的美感。
【案例二】结合”轴对称”图形,可以介绍中国的古代建筑很多都是对称的,如天安门、故宫,这里面还有很深的文化背景呢!可以鼓励学生去浏览这方面的史料,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现代建筑中的 “对称”也比比皆是。
【案例三】结合”圆”的教学,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汉字的历史上曾经用“圆形符号”(最早是方形)读作“零”,和阿拉伯数字的“0”有联系都表示没有的意思,但它是一个圆,不是一个椭圆,使学生感到文字的美妙。表示半径的r是英文单词“radius”的首字母,意思是“半径、车轮上的辐条”,直径d是“diameter”的首字母,意思是“直径、对径”,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圆的半径=车轮的辐条”,生动形象,充满了儿童的情趣。在学习圆的周长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圆周率”的发展和“割圆术”,感受数学研究中方法的神奇和美妙。
2.教师要善于创设数学“情”,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趣味美。“数学好玩”,这是在数学家大会上唱响的至理名言。兴趣不是自发产生的,是学生在不断的获得发现的快乐之后产生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反之则是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教师要创设情景,使学生发现数学的趣味美,不断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
【案例一】在学习奇数,偶数之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找奇偶数,学生会说出好多来,教师可以再深入的去问,“为什么会这么编排呢?”这样,知其然尔知所以然,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达到举一反三之效。
【案例二】学习数的认识时,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数,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数,同学们能说出很多,有的说自己家电话号码或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有的说自家的门牌号,有的说汽车、摩托车牌号…….还可以介绍一些既熟悉又陌生的数如,人的心跳每分钟75下,人的平均寿命等等。由于数学学习与身边的生活联系起来了,使数学知识生动起来,鲜活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就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总之,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经历了数学学习的认知过程,更多的是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学习数学的成就感、自信以及浓厚的数学情感。
德国一位学者有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景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数学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创设数学情景,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内驱力,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或置身于渴望解决问题的情景中,学习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让数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从而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案例三】三年级上册教材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游乐园”的素材,设计”小猴和小猪分吃西瓜”的故事情景,增强学习的情趣性。当然这只是表面的兴趣,其实更高境界的”兴趣”应该来自数学知识本身。
二、学生眼中有“情”
【关键词】初中 数学 兴趣小组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140-01
数学兴趣小组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才能学好数学,提高学习质量和成绩。而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质量。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用形式多样的数学兴趣小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好数学、爱上数学,提高数学综合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开展好兴趣小组活动呢?
一 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是开展活动的第一步,是保证整个活动切实可行的首要环节。所以,在开展活动之前,教师要认真结合学生实际学情,制订详细的活动方案,确保活动的可行性。在制订方案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开展活动的目标:通过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展现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水平。其次要做好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安排。根据学生的课余时间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根据学校的活动安排,确定活动地点。再次要选好具体的参与活动学生:可以让学生自愿到学习委员处登记报名,老师也可以建议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另外,在明确学生名单后,要做好参与学生的分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自主选择分成几个小组,要求小组整体水平趋于一致。为激励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以向学校申请活动经费,准备一些激励性的小奖品等。
二 要选择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
兴趣小组活动重在激活学生的参与兴趣,活动内容是整个活动的精华所在,直接影响活动效果,只有选择好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达到开展活动的目的。所以,教师要选择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数学。可以开展趣味数学活动,把数学融入故事情节,让学生从有趣的故事中学到知识。如一位老婆婆去卖西红柿,第一次卖掉全部西红柿的1/2多一个,第二次卖掉剩下的1/2多一个,第三次也是卖掉剩下的1/2多一个,最后篮子里还剩下1个西红柿,问:老婆婆原来有多少个西红柿?通过这样有趣的题目,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知识。还可以开展数学指导培训活动,联系课堂知识,进行课后辅导,化解学生课堂困惑,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三 要做好活动过程的调控和指导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的目标之一。教师在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同时应注意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有时学生会对课堂知识感到迷惑不解,教师不应直接告诉解法和答案,而是要做好引导工作,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摸索找到答案,学会解法,举一反三。如一些学生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时,一般都是注重将数学公式应用到题目中,忽略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对数学知识点理解不透彻。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推导数学公式,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三个一元二次方程,引导学生找出方程根的规律。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通过“每道题目中a、b、c起到的作用”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样,促使学生从“听”知识变为“钻”知识,培养学生的探求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自主探求中体会数学的魅力。
四 要做好兴趣小组活动的总结与反思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272-01
前言
当前教育形式在进行着深入的变革,小学数学的教育方式和教学策略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小学教师教学中最感到为难的地方在于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由于需要学生运用大量的数字计算和公式理解,因此许多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表现出一定的困难。通过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方式。是当前小学数学中最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策略之一。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具体概念
1、有效问题情境概述
实践证明通过有效环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有着莫大的帮助。有效问题情境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语言表述或行为表现构建的能够体现问题主要内容的教学环境的总称。有效问题情境的特点在于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情境具有三个主要特点,即目的性、现实意义和挑战性。设置有效问题情境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和解题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环境的设置,催化学生的思考和创造欲望,提高小学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数学所涉及的问题大多都是基本的数学问题,因此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化”就成为提高学生学习参与性的重要方式。创设有效情境正是通过将书本问题生活化,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问题的求知欲。
(2)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推动力,而通过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教师可以贴近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设置教学案例。根据教案和教材的规定,将教学内容融入学生喜欢的情境之中,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兴趣,方便教师对教学内容和课堂秩序的掌控。而且,通过趣味性问题情境的设置,还可以对趣味数学的部分内容与教学进程相结合,拓展学生的思维维度和联想能力,建立良好的数学探索基础。
(3)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可以增强师生的沟通交流
小学数学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创建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对话于交流,使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大大提高,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创造性,提高师生之间感情的融合程度。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数学教学策略
1、引入动画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当前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如果在教学中引入故事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日常生活中关注的小故事、动画片,制定教学内容的情境设定。提高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提高教学的课堂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1:在讲述圆周长的时候,可以建立以下情境:以“熊出没”动画片为情境的背景,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片视频,视频中播放的是光头强追逐熊大、熊二的动画片片段。通过这种动画情境的创设,在课堂的开头部分,巩固学生的兴趣吸引点。然后提出问题,熊大熊二围绕圆形路线跑,光头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就此引出“π”的定义及运算公式。最终结合书本中提及的公式给出正确的计算方式和结果。动画片引入小学数学的教学并不新鲜,但是教师利用动画片来提升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实践尝试。让学生们对圆周的具体概念和计算目的形成具象化的理解,方便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效率。
2、基于生活的情境创设
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基于生活环境中的问题也是创建有效问题情境的良好素材。结合日常生活情景,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问题所设置的背景中,以自主学习的视角对问题进行解答和探索。
问题情境2:在进行乘法计算的讲解时可以创建以下情境。教师对于当前班级内部桌椅排列的并不满意,让学生根据小组的多少计算出每个区域摆放的行列数和人数。对此,学生就需要充分调动大脑,对桌椅摆放的位置进行设想。并且寻找最佳的摆放方式以及位置人数。此时,教师就能够将前期讲述的乘法口诀和计算方式带入环境问题中,让学生以更为便捷的方式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式。
3、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注意因素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应当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1)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符合当前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超出小学生的理解范围
(2)要根据学生较为关注和感兴趣的内容设置教学情境,不能随意带入
(3)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以教材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不能仅凭教师的思维来创设问题情境,忽略了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4)问题情景的创设要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其中包括趣味数学的引入也要根据小学数学教学的现实状况来选择合理的问题情境
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的教学也必将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对此,在未来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更加注意学社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切实可行的有效问题情境来建立良好的教学方式,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的手法,为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和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玉众.巧设情境提高效果――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5(5):3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