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地理必修一范文

高中地理必修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地理必修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1篇:高中地理必修一范文

一、课时分配

1.引言课或是称作开门课必不可少,安排1课时。老师知识渊博与否,口才如何,这节课就可以见分晓,能不能牢牢抓住学生就看这节课是否精彩,是否感兴趣。

2.第一章《行星地球》对于学生来说真的是听天书,但是在高考中是必考内容,所以课时上稍作倾斜,第一节安排2课时,第二节1课时,第三节5课时,第四节1课时。

3.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说天天都能用上,但学生的知识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理论高度的东西学生浑然不知,而且与物理化学联系的比较多,所以,课时上也要适当增加。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3课时,第三节2课时,第四节1课时。

4.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现在的教材与原来的相比,省略了海水的理化性质和洋流的成因,因此,内容较精练,在课时上也省些,还由于时间的关系,安排课时为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0.5课时。

5.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章节,只要一出门旅行,或是看一些诸如国家地理杂志等,看到一些地貌图片学生就很想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所以,课时上也可以多些,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2课时。

6.由于时间的关系,第五章就只有放在下学期开学后挤时间来上了。因为我们的课时已经很满了。

二、课型选择与安排

1.精讲多练型:(1)地球的运动;(2)气压带和风带;(3)常见天气系统;(4)大规模的海水运动;(5)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这一类的课不管是高一的各种考试还是高考,都是重点考试章节,因此,老师把这种课要上成导学案学习型课,课前制作导学案,让学生可以在课前做预习,也可以在课上前几分钟给学生做预习,学生通过各种设问的内容,对本节知识先要有个全面的认识,把不会的内容先勾画出来,老师在验收预习内容时要问问学生哪些弄不明白,如果学生觉得从来没有了解过,或是对于一些原理性很强的东西弄不明白,这时老师可以用一些动画的播放,设计一些比较式的图表来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如,在上“锋面与天气”时,老师可以制作锋面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配上音乐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上大洋表层洋流分布模式时,可以模拟大洋中洋流在盛行风吹拂下怎样流动,遇到陆地时怎样沿着岸边往南北流或遇到陆地倒流回去的状况,学生看了后印象深刻,很久都会记住的。又如,讲解板块运动时,就可以模拟两个大陆板块相撞产生的现象并且配点远古时代的音乐那真是绝了。

2.地理实验型。其实上地理课时要设计很多实验课。主要安排在以下章节:(1)地球的圈层结构;(2)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3)山地的形成;(4)河流地貌的发育。比如,热力环流的形成,教师硬是需要准备一个成功的实验,才会让学生明白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老师可以在一个透明的盒子里一边放一只燃烧的蜡烛,另外,一边放上一个冰袋,蜡烛燃烧后的火焰就会在里面运动,老师可以让几个学生上台看老师的实验,并请他们说出看到的现象。只要有学生能说出空气从蜡烛燃烧的位置往上走而后从有冰袋得到位置下沉,那你的实验就成功了。在上“河流形成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的内容时,实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且对新原理一目了然,在一张倾斜成40度的厚纸板上,把细沙、粗砂和小石子混在一起后从上面倒下去,粗砂迅速就沉积下来了,而细沙还要冲很远去,最后的形状就是一个扇形,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物质根据粗细能被带走的远近不一样,也就是冲积扇和三角洲的泥沙的颗粒大小也不一样。

第2篇:高中地理必修一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中地理必修一;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85-02

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也称为翻转教学、颠倒课堂等。2007年,两位美国科罗拉多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老师为帮助学生补课,将PPT录制为视频并配合讲解上传网络,翻转课堂由此起源。2011年,可汗学院使得翻转课堂在美国广受欢迎,并逐渐影响全球。

所谓翻转课堂,是较之传统模式的课堂而言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知识接受、知识内化。传统模式下学生在课堂内通过教师的讲解传授完成知识的接受,再通过课外的练习、实践等完成知识的内化。而在翻转课堂这种模式下,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学习教师制作的微视频、优选的学习资料替代传统的课堂讲解以完成知识的接受,而在课堂中通过合作讨论、疑难解答等完成知识的内化。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不单是教学方式的改变,更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自主学习发现问题,以学定教解决问题,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高一学生学习地理现状简析

笔者在对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的听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普遍表现出较困难,且考试成绩普遍不高的现象。尤其表现在地球的运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几节中,相关知识点教师在课堂中常常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演示、讲解,力求学生能理解掌握,可大多学生仍是一脸迷茫。

从知识内容来看,必修一侧重于自然地理,重点阐述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高中地理课程知识与理论的基础。其涉及到许多学科内准备知识,比如地球、气候的基础知识等,也涉及一些没有学到的跨学科内容,如物理、化学等,为减轻学生负担,教材处理得相对简单,而且初中时地理学习存在基础不踏实,态度不端正的问题。所以在缺乏必备知识准备、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所脱节的情况下,学生学习本来就有一定难度的自然地理知识,显得比较吃力、缺乏兴趣甚至心存恐惧。

二、翻转课堂应用的可行性及策略

针对这种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尝试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

在现阶段的翻转课堂实践中,理科的应用更多,因为理科的知识点更明确,许多教学内容能通过讲透一个概念、例题、实验来完成,而文科类的科目,一个教学内容会涉及多方面内容,且需要师生之间进行思想情感上的交流、沟通才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说文科类较不适于翻转。但高中地理必修1的知识具有其特有的特点,其侧重自然地理,主要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并学会探究地理事物、现象发展变化的成因,理论性较强、抽象程度高。传统课堂讲解过程中存在一个知识点教师讲授多遍学生仍难以理解或似懂非懂做题错误率高的情况。所以对于相关原理、概念、过程等知识的学习,如热力环流、风的形成、三圈环流、洋流的形成与分布、水循环的过程等,翻转课堂的模式是很有效的。

但翻转课堂模式的实施,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有策略、有步骤地开展,不能只流于形式,盲目模仿。

1.教师的教学观念应转变,信息技术水平应提高。地理翻转课堂中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更多,应尽力制作或优选形象、科学的视频、资料供学生课前学习,及时获取并整理学生的问题,课中引导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并提供生活中的相关地理现象供学生迁移学习研究,体现乡土地理、生活中的地理,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这无疑对于教师知识储备、信息技术水平的要求也更高。最核心的是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应转变,不能将视频作为替代讲解的工具。

2.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应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应加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个没有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学生,无论课堂怎么翻转,最后效果只是殊途同归。翻转课堂中,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能力要求更高,如果学生在课前没有观看视频学习,自然也就不会产生问题,课堂活动也就无法进行,而高一地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很强,并且是整个地理学习的理论基础,一个环节掉链子,之后整个都会受影响,所以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也应该更加严格。

3.确保网络信息资源渠道畅通。没有网络平台,翻转课堂也只能是无米之炊。所以首先学校要保证硬件配置跟得上,也需要教育部门和社会的大力支持。硬件配置满足了,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或网络上的优秀课程资源如可汗学院课程等也能在学校里被充分学习和应用。应用最为广泛、技术门槛最低的交互软件――QQ群,就是一种很好的师生课前交互平台。

4.合理分组,建立合适的评价机制。课堂活动的进行主要是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形式来解决疑难的,所以教师应合理分组,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表达地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此外,教师应对翻转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的学生表现进行及时评价。

三、笔者以“热力环流”为例,简析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及教学构想

1.创建课前学习材料。在传统教学的教材内容分析、目标确定等环节的备课基础上,教师应选择清晰的活动中实验的视频,并采用“录屏软件+PPT”的方式录制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教学视频,视频中应配合录制讲解过程,视频中的关键部分应予以标记,如实验中的燃香是从哪里放入的?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重难点部分教师也可以通过语言、语速等方式提醒注意。教学视频准备完成后,前置性作业也不可少,前置性作业的设计的数量、难易梯度都应合理设计,且一定要使学生感兴趣,可以多结合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歌词合理性的分析(海风轻轻地吹,海浪轻轻地摇,歌词可用音频播放)、历史典故分析(如三国中的火烧上方谷,可播放相关影视片段)。课前学习材料准备完成后,在上课前两天将视频和相关材料发给学生,可以以班级QQ群为平台学习交流。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应及时统计、反馈。

2.组织课堂活动。首先,进行疑难解答。该阶段主要对课前学生学习主要存在问题、以及凭教学经验确定的重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控制节奏,并确保每个学生都切实参与。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对相关知识点予以强调,如气压随海拔的变化规律,热力环流形成的具体过程及示意图绘制,等压面随气压高低变化的弯曲情况,海陆风的活动题目等。

然后,精选练习题。以此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也可选择相应会考和高考真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教师在学生完成后要及时评讲,适当提炼,概括总结。

最后,问题探究――“为何城市的温度比郊区高”,并结合学生所在地、结合实际进行讨论。

翻转课堂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反复、选择性播放教学视频,更好促进学生对疑难知识的理解掌握,同时也利于学生对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操作掌握。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水平。

四、问题及困难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地理必修一的教学中,学生对于理论性强、抽象度高、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地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来说,学习兴趣、效率、成绩都会有明显提高,但在现阶段也不容忽视一些问题和困难,如许多家长领导的翻转课堂理念还没普遍形成,管理、技术等多方面条件还需要大力支持等,这些都会制约翻转课堂的有效实行,所以翻转课堂的推广还得靠集体的智慧和支持,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洪珍,刘向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J].地理教学,2014,(6):31-32.

第3篇:高中地理必修一范文

1.关于我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

B.我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经营模式与国外一致,由农场主经营

C.我国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地广人稀的东北和西北

D.我国商品谷物农业种植的主要是水稻和玉米

2.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一般有(   )

①机械化水平高

②地广人稀

③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

④自然条件优越

⑤农业科技发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下图中阴影为某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区。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该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农作物是(   )

A.油菜

B.玉米

C.小麦

D.水稻

4下列有关图示种植业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单产高,商品率低

B.水利工程量大

C.农业科技水平高

D.机械化水平低

为研究杂交水稻新品种,我国农业科学家首创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原理,利用当地气候条件严格设计栽培技术,使水稻亩产量提高到1287kg。据此回答下题。

5读三角坐标图,如果a、b、c分别表示农业生产社会经济投入中的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投入,下列各点中最能代表亚洲水稻种植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美国水稻种植业与亚洲水稻种植业的明显差异是(

)

A.产量不同

B.种植制度不同

C.播种技术不同

D.产品品种不同

读某地区农业基本情况比较表,回答下题。

种植业比重

畜牧业比重

商品率

投入劳动力数量

90%

10%

20%

7该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最可能是(

)

A.水稻种植业

B.混合型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种植园农业

8该种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

)

A.亚洲季风气候区

B.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C.地中海气候区

D.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下图为北半球某农场的工作历程(农事安排)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9该农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为(   )

A.季风水田农业

B.自给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混合农业

10依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农场可能分布在(   )

A.英国

B.加拿大

C.马来西亚

D.德国

11读“世界上主要农业地域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B、C两地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名称:B__________,C__________.

(2)图中A、B、C、D、E五地域中,属于自给农业的是__________.

(3)B地发展农业的自然区位优势有: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答案:1.C

解析:我国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东北,经营模式多为国营,种植的主要是小麦和玉米。

答案:2.D

解析:商品谷物农业的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商品谷物农业往往布局在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科技发达、市场广阔和交通运输便利的地区,往往机械化水平高,劳动效率高,商品率高。D正确。

答案:3.D;

4.C

解析:3.据图可知,该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南部和东南部,农业地域类型属于季风水田的农业,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4.C、D项,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低。故C错误,D正确;A项,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故A正确;B项,水利工程量大。故B正确;综上所述,本题应选择C。

答案:5.C;6.C

解析:5由三角坐标图可知,③点劳动力投入最大。亚洲水稻种植业劳动力投入比重大,如③所示。

6.美国水稻种植业多采用旱地直播技术,亚洲水稻种植主要采用水田耕作。

答案:7.A;8.A

解析:7.该地区种植业比重高达90%,投入劳动力数量多,而商品率仅为20%,所以该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最可能是以自给自足为主、需要精耕细作的水稻种植业。

8.水稻好暖喜湿,需要投入比较多的劳动力,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气候区。

答案:9C;

10B

解析:9从图中的农事安排可知该地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并对产品进行销售,所以为商品谷物农业。

10从图中的农事安排可知该地农作物为小麦,熟制为一年一熟,并对产品进行销售,所以为商品谷物农业,多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和我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

11答案:(1)水稻种植业;

商品谷物农业;

(2)B;

(3)气候雨热同期;

地形以平原为主;

水源充足

第4篇:高中地理必修一范文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地理课程标准 模块教学

2004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宁夏作为实验区已是第九年。新课改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学方式由重“教”转变为重“学”,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在新课程“一个课程标准,多个教材版本”的情况下,许多中学遵循教学需要和课标要求,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逐步实施高中地理模块教学。

一、课程开设

(一)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共包含10个模块。其中地理1、地理2、地理3为必修模块;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7个模块为选修模块。

(二)高一必修课程安排。

按照宁夏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必修模块(每个模块2个学分)在高一开设,依据整个高中地理必修内容来看,首先要开设必修1,必修1为自然地理,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和原理,才能解释必修2和必修3中的许多问题,学习了必修1和必修2才能应用于必修3区域地理中。

(三)新课程教学工作。

高一第一学期以高中地理必修1和必修2的少部分为教学内容,主要是自然地理知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自然规律、原理的推理、验证和应用,这些课程重点、难点内容较多、教和学的节奏需放慢些,给学生留有理解和想象的空间。

高一第二学期以高中地理必修2的大部分和必修3为教学内容,主要为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教学主要研究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还增设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等,通过活动分析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教和学的节奏要稍快些。

二、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高中地理必修模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在必修1。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1.课时不够:通过对必修1与必修上册(人教社2003年12月第1版)实际需要课时的对比分析,发现每周2课时不能满足高中地理必修1对教学时间的要求。必修1新授课至少需要30个课时,必修上册新授课需40个课时,两者之比为0.75:1,而必修1实际课时数与必修上册课时数之比约为0.67:1(按必修上册每周3个课时,必修1每周2个课时计算)。按比例计算,必修1至少应增加10个左右的课时才能达到原必修上册的教学要求。

2.针对学生:基础差,困难多,兴趣不浓,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3.教学内容:空间跨度大,涉及面广,呈现方式多,理解较难。

4.教学效益:课时紧,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输理、轻学习能力培养。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1.必修1的规定周课时数是2,仅是原必修上册规定周课时数3的三分之二。

2.必修1的内容与必修上册相比只少了一些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在原教材中所占的课时数并不多,必修1又增加了许多“活动”、“问题研究”和“案例”,看上去必修1的章节是少了,但不少内容是原来许多节内容的压缩,给学生理解带来了较大困难。

3.学习进度超前于其他学科教学进度。如大气运动中的受力分析,经纬线的知识等在地理学习时,物理、数学等学科还未讲到,教师必须进行适当的补充,否则学生理解困难。

4.对课标理解的偏差。课标只对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作了比较笼统的规定,导致教材的知识点、教师把握知识点与课标编制人员所默认的知识点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们在教学时受老教材的影响都会补充相关知识,因此教学时间显得不足。

三、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适当增加周课时数。每两周增加1个课时。

(二)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至少可以将必修1的教学时间安排得更长些,因为必修2和必修3内容易理解,教与学的节奏可以快一些。

(三)适当调整教学策略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如果以上前两点要求均不能满足,就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1.深入钻研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抓住核心知识。

课程标准只是对学科能力进行了比较宏观的阐述,因此通过集体备课,在时间紧张的背景下应该选择最核心的知识和最重要的能力,而不面面俱到。并且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结合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参考教研室的相关建议,将核心知识点列出来,要求每一位老师都掌握深度要求。

2.灵活处理教材中一些设计不合理的活动和案例。

(1)大胆舍去教材中一些设计较难的案例。

教材中有些活动设计明显较难,对教学内容的帮助不大,可以大胆舍去这些活动或者活动的一部分。

(2)将一些活动内容进行推后处理。

教材中的有些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调查、讨论、分析等多种形式来完成的,并运用所学内容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但有的设计已经超出了学生的现有水平,无法深入开展,应推后进行学习。

(3)淡化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

课本中有些活动设计较难,对高一学生处理时应淡化,如厄尔尼诺现象只能作为阅读内容去了解。还有些活动开放性太强,主要用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完成。

3.重视学情分析,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高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较低,学生应该能在需要的时候通过自主学习、案例等去获得相关的知识。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一是在“做”中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方法。二是在“图”中学,建立空间位置关系。三是在“思维”中学,培养地理思维方法。通过分析成因、比较异同、说明关系、评价影响等过程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采用多媒体手段,化解难点,增加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5篇:高中地理必修一范文

每年高一学生进入高中地理学习的时候,都感觉高一地理的学习非常困难,这其中有很多原因。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主要原因在于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地理知识未能有效衔接,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先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学生学起来会感到轻松很多,也容易很多。结合高中教学实际阐述高中和初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原则,从学习方法、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习兴趣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课堂教学;方法策略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应该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地理课程相衔接,通过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该描述中可以看出,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教学应该是一个前后联系的统一整体。很多初中毕业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发现地理非常难学,尤其是必修一的学习,无论在学习方法上还是地理知识接受上都无法适应,这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了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从而影响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

一、高一地理必须要和初中地理相衔接的原因

1.学生初中地理基础薄弱

很多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一点地理基础知识都没有,在上课的时候感到非常吃力。如在看地图的时候,学生经常说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上边是什么,下面是什么。正常的说法应该是西面是什么,东面是什么,北面是什么,南面是什么。因为地图的判读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但很多高一学生不知道。对于经度和纬度很多同学不知道,在高一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讲到地方时和时区计算时,需要用到经纬度。很多学生在初中没有好好学习地理,导致了这部分知识的欠缺,从而使其进入高中后感到地理学习很难。

2.高中教材结构不合理

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任何一门学科的编排都应该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这样学生便于接受,也符合认知的规律。但目前的高一必修1地理教材,高一第一学期五章内容都是很难的自然地理,从“地球的运动”“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标形态的塑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这几章的学习,要涉及到很多初中地理知识,还涉及到学生的物理学、数学中的立体几何、生物学、区域地理的地图等,有的很抽象、有的规律性很强,这些内容对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和接受。

3.教学安排不科学

目前的教学都是以考试为指挥棒。初中中考地理不是必考科目,所以在初中教学中地理不受重视,有的学校初中地理课时少,经常等到考试前发一些地理资料给学生背诵即可,有的学校缺乏专业的地理教师,使用其他任课教师来上地理,导致初中学生对地理知识了解甚少。学生进入高中后,学科明显增多,地理课一般一周只有2课时,而高一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属于理科性质,理解难度大,有限的时间和薄弱的地理基础,导致高一学生的地理学习非常困难。

二、高一地理和初中地理相衔接的教学策略

1.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衔接

初中阶段所学科目少,教材内容简单,课时多,学生学起来感觉相对容易。同时,初中学生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在学习上主要以记忆为主。进入高中后,学科增多,内容增加,难度和深度增强,加上高一必修1地理偏理科性质,所以学生在理解上感到很难。进入高一后,教师应先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课本上有些知识还应延续初中的学习方法,先记忆,甚至死背。把这些知识点记住了以后再理解。如在学习必修1第三章“洋流”这一节的内容时,洋流的成因、洋流的性质、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及洋流的名称可以让学生进行背诵或者默写。洋流的规律概括为“中低纬度的洋流是‘北顺南逆,西暖冬寒’、中高纬度是‘北半球逆时针,西寒东暖、南半球是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这些规律先让学生熟记,如果学生记不住可以通过画洋流模式图或者默写的方式来加强,至于洋流名称的记忆则要求学生先记住各大洋的名称以及沿岸城市的名称,洋流的名称主要以流经地区命名。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心中有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轮廓图,在做题目时只要把简图画出来,把规律背出来,题目自然就出来了。所以对这部分以识记为主的地理知识,教师还是要延续初中方法。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久而久之就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地理学习自然就感到容易了。

2.教师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高中阶段课时紧张,课堂容量大,有时一节课既要讲课后习题又要讲新课,时间非常紧凑。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习惯,课前的预习、课堂重点听讲、课后的练习以及复习,都与初中有较大区别。首先,要熟悉地理课标和教材,对整个高中地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教学时就会游刃有余,知道哪个阶段讲解哪些内容,讲到什么深度,要求学生掌握哪些,当然,最好对初中地理课标也要进行了解,对初中教材熟悉,这样,就可以把初中和高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更高层次的知识体系,有的放矢,节省教学时间,做到事半功倍。其次,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和调查。考入高中的学生,在初中阶段都是学习的佼佼者。进入高中后,有的还沉浸在考入高中的成功中,有的还在怀念初中,但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学习的好坏在于各自是否进入了学习状态。因此,学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了解和调查,逐一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进行生活上的关心,使他们从初中顺利过渡到高中的学习。

3.高一教学内容与初中的衔接

高一必修1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地理,每一章都很难,无论知识点还是课堂容量都与初中不一样。有些地理知识是初中教材中有的,在初中阶段应该掌握的,进入高中后,这些初中知识点会用到,用来理解高中知识。如果这部分初中知识没有学习好和掌握牢固,在高中地理学习中肯定就会有障碍。如在教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一章中的“时区和时差”“昼夜长短”两部分中有关计算的问题。按照正常的备课,介绍经度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1分钟,1个时区相差1个小时,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但在上课的时候,讲到具体计算时,发现学生对东经、西经、本初子午线、把经度换算成时区等知识都不会。这些知识都是初中地理内容,通过了解知道学生在初中地理课没有好好上,有的初中没有正式的地理教师、有的初中地理课基本不上,导致学生对经度、纬度、时区部分的知识都不知道。通过课后及时反思,调整教案,在其他班级授课时,先补充初中地理的知识,然后再教高中的内容,经过这样的补充,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再比如,在学习必修1第三章“洋流”时,有的学生对世界上的大洋名称和分布以及个大洋的轮廓特征不知道,更不知道洋流流经沿岸的地名。所以在学习洋流时,先补充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用多媒体显示世界地形图,带领学生读出大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极大陆,了解各大洋的轮廓特征以及大洋两侧的大陆名称,记住洋流流经各地的地名。通过对初中地理知识的补充,学生的学习会感到比较轻松,理解上也比较容易。

4.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初中学生刚刚进入高中,由于初中很多学生和学校对初中地理不是很重视,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还有的学生对高中地理的认识仅停留在初中阶段的理解上,因此,在学生进入高一的学习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如在讲到“板块构造”部分知识时,比较枯燥。把初中地理上有关“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引入课堂,“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一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组合起来,他坚信这不是巧合,便顺着这条思路研究下去,后来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学生很快有了兴趣,然后带领学生看世界轮廓图,继续讲板块构造理论,六大板块的理解就容易了。

三、结束语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高一是关键,而且高中地理中的三本必修课本,两本必须是在高一完成。所以,教师要调查研究学生,分析学生个体差异,把初中和高中教材知识有机衔接起来,降低学生高中地理学习的难度。在衔接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教学机会,促进学生在地理学习能力上的提升,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恰当的教学时机,把初中必要的地理知识给学生进行补习。总之,高一地理和初中地理的衔接很重要,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地理的成败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高一阶段,教师在对初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能否做好衔接,能否正确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非常重要。如果这些工作都做到位,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一定不会感到困难。

作者:陈岚婷 单位:江苏省震泽中学

参考文献:

[1]罗雅晶.新课程标准下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的分析及解决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5).

[2]郑于艺,黄志明.让微课为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润色[J].地理教学,2015,(17).

第6篇:高中地理必修一范文

由于基础薄弱,在高一必修教材的学习中,不少同学学习地理非常吃力,甚至对地理产生畏惧情绪,看到地理就头疼、厌学。到了高二又不得不面临文理分科的现实,像我们这类生源不是太好的学校,选择读文科的学生,地理基础普遍薄弱。本着从实际出发,为了弥补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巨大“断层”,帮助文科学生打好坚实的地理基础,我校在高二的地理教学安排上,往往以复习初中地理即:《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为主要教学任务。高二是文科学生学习地理的一个新起点,高二地理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三的复习进程,甚至影响到高考的发挥,所以,高二的地理教学至关重要。如何才能搞好高二文科的地理教学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感想,借此与广大地理教学同仁商榷、共勉。

一、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所以,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学好地理的先决条件。受初中地理教学的影响,不少学生把地理课当成放松课、休息课,要么不听讲,要么做其它科的作业,看其它书籍。必须改变这种状况,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学习态度,学校、老师、家长都必修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加以高度重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地理是一门和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在教学中,老师不要光在纸上谈兵,要学以致用,要联系实际。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谈地理,解释地理现象,让学生感觉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地理知识与我们无时无刻不同在,以激发学生探求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要善于把高初中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复习效率

针对我校现状,在高二地理教学中重点补上初中地理,由于初中地理教材是针对初中学生编写的,内容难免比较浅显粗略,无法满足高中地理教学的需要。这就必须要求教师要熟悉高初中教材,吃透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把高初中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切忌简单的走一遍初中教材。

高初中知识的有机结合,并不是简单的把知识进行罗列与堆砌,以及生硬的安插。要有机的结合就必须找出高初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高初中知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最大的区别在于初中地理侧重于学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而高中地理则侧重于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学习。然而,初高中地理又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由于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结构变化,地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初中所涉及的区域地理是高中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原理内容的引入都要通过区域地理的具体实例来阐明,原理掌握后,也需要通过区域地理的事实来印证,所以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时,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高初中知识的内在联系,将两方面知识精炼提出,合理搭配,有机融合在一起。

怎样才能把高中地理的内容适时适度地融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去呢?不管是中国地理还是世界地理,作为区域地理,在教学上都有一共同的特点:都是从位置范围、人口和名族、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资源、农业、工业、商业、交通、城市、生态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的。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内容要适时适度地融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

例如:在复习中国地理的时候,可以把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的知识融入到相关内容中。初中“北方地区”中“脆弱的生态”部分讲得很粗略,而在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的“国土整治”中出现时被细化。在“南方地区”的学习中借助南方地区治土治水和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的内容,可以把选修第二册中“山区资源的开发”“长江三峡”“浦东新区的开发”融进去;“西北地区”中加入“西北荒漠化”“西气东输”;在“青藏地区”中融入“青藏铁路”“南昆铁路”;在讲完“台湾省”“香港和澳门”之后,再讲海岛资源的开发——海南岛。至此,在中国地理知识基本学完的同时,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也随之讲完。这样既节省时间,又使学生所学的内容有了一定的深度和系统性。学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气候部分时,初中地理重点学习气候的特点与分布,最好把高中地理中相应的气候成因,气候类型的判断,气候的分析评价等内容融合进来。学习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所涉及的农业、工业、商业、交通、城市等人文地理时,要有意识的融入高中地理必修下册的区位知识。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复习效率。

三、探索学习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分析思路

地理事物和现象是纷纭复杂的,但它的发生、演变和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组成地理环境的诸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内在联系。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建立正确的分析思路。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巩固、深化及其应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学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了。

第7篇:高中地理必修一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人文精神;构建;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05-02

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通过尊重地域文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结合理论和实践的形式进行人文精神的构建,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价值观,还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学科中的精髓,从而在以后的生活中良好的应用在地理学科中学到的知识。另外,在人文精神的引导下,学生还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发展观,进而促进我国社会更好的发展。本文对高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构建和作用进行了分析。

1.高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构建

1.1 尊重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存在很强的地域差异性,在人文地理中,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具有区域性,不管是人口的分布,还是工农业的布局等。因此,地理课程的教学也具有相应的差异,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注重人文地理知识的教授,让学生逐渐树立区域多元化的意识,充分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1]。世界上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和生活习惯,而且这些地域上的差异都会逐渐转变成文化上的差异。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构建人文精神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世界地域文化多元化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提高地理课程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1.2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中,要想构建人文精神,必须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它不仅是人文精神的基础,还能促进地理环境的良好发展。目前,我国环境破坏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甚至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不仅背离了人文精神的构建,还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中国古代的思想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充分反应出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被"人定胜天"的思想所替代,人类对环境的不断破坏会对人类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比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来讲述一下自己是怎样保护地理环境的、怎样才能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等,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说一下在我国有哪些新型的能源,有什么优点等。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能够对我国的地理环境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节约能源的意识以及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

1.3 结合理论和实践。对于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而言,主要以理论知识讲述为主,学生多多少少会感到乏味和枯燥,教师如果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注重人文精神的构建,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我国的交通进行积极的讨论,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讨论小组,着重对我国重点城市的交通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布局以及布局影响等,另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相关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让学生充分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人文精神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构建。

2.高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作用

2.1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价值观。在进行高中地理的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地理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将各个地域的环境情况和资源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并且根据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价值观。通过高中地理的学习,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多的联想,从而深刻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了解到环境是需要人类去维持和保护的,而且教师还可以结合现在环境破坏的严重性,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种环保意识,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知能力[3]。

2.2 充分认识到地理学科中的精髓。高中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其中主要分为人文地理知识和自然地理知识,而人文地理知识是建立在自然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人文地理也是自然地理最终的落脚处。对于高中地理学科而言,从人文精神的角度能够将教材中每个知识点全部结合起来,从而对学生进行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学生只要能够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和谐发展的内涵,就一定会掌握地理知识的精髓,从而更好的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其学习效率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2.3 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高中地理而言,是一门具有发展性的学科,而人文精神的构建能够将这种发展性转换到学生自身的发展中。大部分的地理问题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形成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总结地理原理的能力,从而在以后的生活中广泛应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加强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的构建,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人文精神的构建时,应该从尊重地域文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结合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入手,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但是,目前我国高中地理课堂中人文精神的构建还不够到位,还需要教师的积极配合和支持,进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如霞. 地理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路径选择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文化系[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6:123-124.

第8篇:高中地理必修一范文

【关键词】五分法;课程构建;高中地理;教材

地理新课改正在深入进行,合理地、科学地对于地理教科书内容进行分析,对于我国地理新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帮助。

一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构建的现状

课程构建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它集中地反映并支持着教育政策。[1]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构建中呈现出开放性、民主性、发展性和个性化的新特点。课程内容的构建更加注重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课程构建更加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和理念。

二 课程构建理论中的五分法理论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蓬勃开展的今天,地理课程的改革也在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进行新课程改革时,课程的理论构建成为我国新课程改革中人们所关注和思考的课题。

五分法理论由美国著名美学教育家、课程论专家艾斯纳(E.W.Eisner)提出。他描述了课程设置的五种基本取向:认识过程的发展取向,学术理性主义取向;个人实用相关取向;社会适应取向;技术化取向。

教科书作为课程改革的最直接的载体,在其表现形式上也有明显体现。因此,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五个层次的划分,可看作是对课程构建方向的整体把握。

三 对现阶段地理课程构建的教材分析

1我国高中地理教材的使用情况

我国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共有四个版本,分别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和山东教育出版社四家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四版教材均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但又各具特色。

从发行和使用情况上来看,人教版的地理教材的覆盖面最为广泛。且人教版的地理教材编写历史最长,对内容把握较为周详,具有较好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因此,笔者选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实际意义。

2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内容分析

借用艾斯纳的五分法对于我国高中地理人教版的必修教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出我国的高中地理教材具有以下特点:对地理基本知识的讲解较为充分;对地理学科本身的体系和逻辑构建和对社会适应取向的内容陈述比较充足;而对于个人实用相关取向及技术化取向方面的内容则相对薄弱。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下册[2]教材为例,笔者借用艾斯纳对课程的分析方法,把教材各个教学因子进行划分后发现:

教科书对于学科基础知识的陈述基本占到了43%,各类基础概念的给予基本是以认知发展取向的类型为主。教材在地理学科体系构建上的篇幅约占到25%。对于社会适应取向方面的构建也比较充分,比例达到17%。课本较为关注与社会、环境相的适应的方方面面。课本内容和案例的选择大都取材于我国的典型案例,并与我国的现状和社会环境相适应。全书有9%的篇幅涉及个人实用相关取向的内容。而本章涉及技术化取向方面的,即对于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为6处。课本中该取向的内容主要用图表和活动题等形式表现。

四 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构建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构建的要求及出现的问题

在《课程标准》中曾明确提出了课程设置的目的以及对教科书中的编写建议。从我国制定的地理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学生本身的重视程度和对于社会需要和学科知识的学习两个方面,所表现的重视程度基本一致。

而从我国现试行的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可以看出,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高中地理教材体系已经较为完备,对于地理课程的体现较为充分,但在编制方面也有着一些问题。

(1)五种取向的内容选择不均衡。教材所关注的焦点仍是学科本身,知识本身,关注地理学科内容的传授和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于社会现实及社会适应的关注基本达到全书内容的五分之一,而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兴趣的培养,则明显不足。

(2)对于学生本身的关注度不够充分,对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不足。教科书中内容的呈现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较少。

(3)知识陈述体系还存在着问题。

2 对策

针对这种现状,在保持我国高中地理教材对于知识、地理学科构建和社会适应取向的优点下,未来的课程内容的设置中应该更多的关注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对此,笔者有如下几个建议:

首先,地理课程中编制内容应该更加均衡化。

地理课程中的内容也要更加合理化,均衡化,以及课程要求的方方面面,都在教科书这种最为直接的载体中得到体现。在地理课程中,我们要平衡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的发展以及认知等五个方面的关系。

在教科书的呈现方面,要保证在每一章节内容中各有侧重,又相互平衡。突出在教材的语言编制方面,语言的编写应有更加多样的表达形式。为了让教科书内容呈现不同的侧重点,可以酌情考虑语言文字的表述方式,使之产生具体化、视觉化的效果,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从而服务于五个方面内容的表达。

其次,地理课程设置应更加关注学生本身、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

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学生去发现、质疑与探究,、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从地理学习中认识和发现自我、找到共性,甚至学会生活。

为了更好地使地理课程关注学生本身、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教材在编制上应进行分类。具体来说,教材应分成教师教科书和学生教科书,即学生教科书中应该设置更多的开放性的问题,并避免直接在问题下面给出答案这种情况的出现。这种教科书内容呈现应更为简洁。并以地理的图表为主。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应以探究式、活动式的地理课程为主,积极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知识陈述体系需考虑地理学科层次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高中地理教科书的知识陈述应该以学生的可接受性为前提,关注陈述地理学科内容的层次。

参考文献:

第9篇:高中地理必修一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材;特色;中图版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的最大特色是教材编排呈现二元化特征,即在编制正文系列的同时, 还精心设计了一套课题系列,形成双系列的教材编排体系。正文系列与课题系列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倡导的既注重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又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笔者以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为例,从该套教材的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三方面谈谈自已的拙见。

一、课文系统

1.版面形式新颖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版面由主栏和辅栏、页眉、页码等组成。主栏约占三分之二的版面,是教材的正文系统,辅栏约占三分之一的版面,设置众多小栏目,名称有“学习指南”、“名词链接”、“思考”、“讨论”、“读图”、“读表”、 “实验”、“活动”、“填表”和“比较”等。主栏中一级标题为紫红色,二级标题为绿色。奇数页页眉为本节标题,偶数页页眉为本章标题,奇数页页码标注在页面右上角,偶数页页码标注在页面左上角,页码紧挨着章节标题,便于学生翻找与定位。目录系统也是一大特色,每册总目录分三部分,即章节目录、课题目录和案例研究目录。此外,每一章都有详细的内容目录,从中可以浏览各节标题及各节一级标题。例如,必修一第二章内容目录如表1所示。

2.双系列有机结合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正文结构严谨,富有个性。正文中除基本的文字和图表外,还安排了众多特色栏目,如“探索”、“学习指南”、“实验”、“名词链接”、“阅读”、“思考”、“讨论”、“活动”、“读图”、“案例研究”。“探索”扮演着导入新课、引人入胜的角色;“名词链接”、“阅读”、“案例研究”侧重于知识层面;“学习指南”中既列出了学习要点,又包含学法指导。例如,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提出了“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风带和气压带是如何分布的? 有什么移动规律?锋、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有什么特征?”等问题,同时提示,在阅读本节内容时,写一个提纲,并用标题表明主题内容。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课题系列落实了“满足学生不同地理学习需要”的课程理念。地理学习的需要是多元的,对于不同类型的高中学生,地理学习需要的侧重点主要分三类:侧重生活的地理、侧重文化素养的地理、侧重科学的地理。课题系列的设计对学有余力、学习需要侧重科学的学生大有裨益。中图版每一章都有课题,学生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课外研究。例如,必修二第一章课题“调查家族人口的增长和迁移”,绝大部分学生都兴致盎然,乐于研究。开展课题研究可以发展学生多样化的能力,如终身学习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等。

3.内容呈现富有弹性

在内容的呈现上,中图版地理教材并没有铺得太满、面面俱到,而是保留了一定的弹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预留了一定空间,并为学生自主学习进行了一定提示。例如,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寒潮”在最后的复习题中提出问题:除寒潮之外,你还能举出哪些气象灾害。这给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图像系统

在当代地理教材中,图像系统已经成为教材中相对独立的部分,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插图,而是成为与课文系统、作业系统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重要成分。图像系统也为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增添了一抹亮色,可谓锦上添花。其图像系统具有类型多样、原创较多、地图编制质量较高、随图设问、多图结合等特点。从图像类型看,地图、地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分布图、地理统计图、遥感影像、漫画等应有尽有。从原创角度讲,很多示意图设计得精致美观、极富创意和新意。

地理景观图在中图版教材图像系统中所占比重最大,包括景观照片和景观素描图。地理景观图对于学生感知那些不易亲眼见到的地理事象来说意义非凡。景观照片在介绍地理知识时既形象,又便于理解。景观照片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同时也有局限性,有时无法完整展示地理事象于一张图上,素描图的优势便显示出来。例如,“欧洲的三圃制” 景观素描图(必修三第一章第二节图1-2-15)就比照片效果好。

地理示意图按所表现的内容,可分为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示意图。它对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和原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必修一图2-1-9 “赤道与极地间的闭合环流示意”、图2-1-10 “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2-1-11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这三幅图逐步叠加,不仅有利于教师分步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复杂知识。

地理统计图能将枯燥的数字形象化,直观说明数量问题,是概括程度很高的图形,其在必修二第一章占比最大。如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图1-1-1 “欧洲与中国人口增长的比较”折线图,图1-1-11 “中国人口变动曲线”图等。

行政区划图对于学生学习区域地理及解答相关题目如虎添翼。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中国行政区划图只记得大致轮廓,更不用说某省行政区划图里的地级市了。针对学情,中图版教材提供了很多行政区划图。如必修三图1-1-13“中国三个经济地带”将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及名称标注得一目了然,图2-5-2“江苏省的人口和建制市分布”中不仅有地级市,还有部分县级市,必修二1-2-1“当今世界主要移民路线”大致反映了世界政区。

地理漫画以其可爱的卡通形象、幽默感、趣味性,通过夸张、拟人、比喻、影射等表现手法,反映地理现实问题,揭示人地关系,具有生动形象、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等特点。每幅地理漫画都反映了特定的地理问题,一般可从漫画标题及画面中的内容解读出来。以漫画导入新课,新颖别致,效果显著。例如,利用中图版必修二图4-3-1“自绝生路”,可引发学生思考:画中人物在做什么?这样做的后果会怎样?他们意识到了吗?利用漫画的感性材料,创设独特教学情境,增强学习内容的吸引力,使枯燥问题趣味化,提高学习兴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三、作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