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农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第1篇:农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一、地质灾害现状

根据年修编的《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动态变化,我镇现查明各类地质灾害隐患处,以地面塌陷、滑坡和泥石流为主。其中滑坡隐患点个,泥石流隐患点个,地面塌陷隐患点个。

二、防治总体要求及防治重点

按照“以人为本、明确责任、预防为主,治避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调查、群测群防、监测预警,抓好勘查治理、搬迁避让和防灾队伍建设等工作,不断提高全市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减少、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镇地质灾害类型以地面塌陷、滑坡和泥石流为主。

根据《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年)》,全镇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交警队屋边,村, 村, 村。

上述地质灾害隐患是我镇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所在村要在汛期来临之前明确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编制防灾预案,并报镇土管所备案。同时,每个行政村要对本行政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巡查,建立档案,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宣传,落实防灾责任,切实抓实、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主要任务

(一)重点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梅、台汛期,是地质灾害的多发时段和重点防范期。在汛期来临之际,我镇地质灾害应急防治领导小组要组织国土规划、农业水利、交通等相关人员在主汛期到来前,对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内的交通路线、重要基础设施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一次现场实地检查,提出具体防范意见,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在整个汛期,镇地质灾害防治小组要坚持汛期值班制度,加强应急值守。严格执行险情巡查、灾害预报、灾情速报等制度。一旦出现险情灾情,要在镇政府统一领导下,启动相应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立即开展应急调查,提出应急处置措施。对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做好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工作,尽最大可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着力强化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

各行政村要立足于防大灾、应大急,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分工负责、协调一致、反应迅速的应急反应机制。进一步细化本村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操作手册,组建包括国土规划、农业水利、民政卫生等部门在内的应急处置与救援队伍,配备完善应急装备。高度重视基层地质灾害防灾能力建设,加强对农村基层地质灾害监测员应急能力的培训。地质灾害多发的行政村应根据本地实际,把气象灾害协理员、山洪灾害预警员与地质灾害监测员有机地整合,平时加强沟通联系,信息共享。灾情发生时,齐心协力、合作防灾。进一步加强群测群防工作责任制的落实。重点防治区与重要隐患点的监测工作的相关责任人和负责人的责、权、利要逐一落实,并向社会公布。

(三)继续做好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与搬迁避让

积极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的勘查治理和搬迁避让。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农村居民点地质灾害隐患,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下山脱贫和农村住房改造工程,通过加强勘查治理、有序组织搬迁避让等途径妥善解决。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公路和其他道路建设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各级交通、农业、林业部门要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建账立册,有针对性地加强防范和治理,保障这些道路建设运营安全。铁路、水利、旅游开发等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落实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任务。各地要严格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查,加强治理工程、监理工作的管理力度,确保工程质量。

(四)积极做好山区中小学校舍场址的地质灾害防治

全镇中小学校舍场址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基本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办公室要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校舍场址,组织编制治理规划,按危害程度进行分类处置,落实各项防灾措施。可以应急排险消除危险的,尽快实施应急排险工程;短期难以消除的,应划定危险区并设立警示标志,编制防灾预案,落实防灾责任人及日常巡查、监测人员,并因地制宜地开展预案演练;需要工程治理的,按要求实施勘查治理工程。学校要加强对教职工和学生的地质灾害预防和救治知识的教育,培养教职工和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实施

目前,我市新一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公布实施。镇政府要将规划目标和防治任务分解为具体的年度计划,落实防治责任,并实行严格的年度目标考核。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信息化建设,做好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共享和服务工作。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政府和各行政村要站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研究、部署、检查、落实。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树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无小事的理念,以新思路、新举措促进地质灾害防治由被动防治向主动防治转变。要建立和完善防灾责任制,政府主要领导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国土资源、气象、水利、建设、交通等部门责任,并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监督,落实制度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关制度,积极开展地质灾害调查、预警预报,规范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及时的调查、勘查、治理或避让。要严格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落实地质灾害治理责任人的治理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对列入防治方案的重点矿区、交通干线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防治点,当地政府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镇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反馈给相关责任部门,由各责任部门按职责要求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2篇:农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4号)等文件精神,全面提高我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水平,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切实增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稳定大局。近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由于我省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多,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管理体制不顺,经费投入不足,基层管理力量薄弱等问题也比较突出,直接影响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对此,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突出重点,落实责任,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努力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确保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我省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一)全面排查,加快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各级人民政府要认真组织有关部门,在全面查明本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基础上,加快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级以上市的规划编制工作务必于*年底前完成,县级规划编制也应尽快完成。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必须编制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在开展农业、林业开发利用时也应重视预防地质灾害,确保生产安全。

(二)落实预案,切实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和应急管理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印发〈广东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粤府办〔*〕73号)要求,突出汛期和重点防治区两个重点,积极推进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市、县两级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要加快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管理信息化、传输网络化、地质灾害预测预警科学化和地质灾害信息服务社会化的进度,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反馈机制及网络体系,确保信息及时、准确、畅通。加强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落实监测责任制和预防措施,切实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三)消除隐患,加快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避让治理工程。实施搬迁避让工程是避免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最有效手段,也是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的有效措施。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按照轻重缓急,逐步对危险性大、危害严重、治理经费大于搬迁费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点实行选址搬迁避让。对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员集中、搬迁难度大的隐患点和危险点,要尽快进行勘查治理,及时消除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四)加强监督,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执法力度。各级人民政府要将防治地质灾害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依法加强监管。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或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民建房、新村建设选址等,要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与主体建设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的“三同时”制度。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和地下水开发利用以及工程建设项目造成的地质灾害,减少人为地质灾害的发生。

(五)加强研究,实施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战略。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利用地质勘查单位、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技术力量,积极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开发研究工作,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工艺等关键性技术的攻关与探索,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预报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开展对典型地质灾害灾种和重灾区的调查研究,建立若干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示范县,为全面提高防御地质灾害的能力提供经验。

(六)加强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和能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科学防灾避灾意识,提高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逐步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管促防、以管促治”的目的。

三、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和保障机制

(一)加强领导,落实防灾工作责任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将地质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实现监管方式从事后追究为主到事前监督为主的转变。各级国土资源、建设、水利、民政、*、交通、农业、林业、经贸、卫生、气象、旅游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违反规定或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不落实,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要依法依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和行政责任。

(二)完善机制,加强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发〔*〕4号文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37号)精神,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各级地质环境监测体系,有效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切实承担起日常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省国土资源厅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充实国土资源管理系统的水文地质工程和地质环境专家库,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市也应组建相应的专家库,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抢险救灾提供技术保障。

第3篇:农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按照县政府6月30日召开的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紧急会议有关要求,我局于7月1日召开了专题会议,安排部署交通运输系统地质灾害防治排查工作,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农村公路。县农村公路管理局对列养的县乡公路进行了全面排查,共发现地质灾害点206处,其中重大隐患点31个,主要是山体滑坡、高危边坡、泥石流等安全隐患。目前,已对所有的地质灾害点设立了警示标志,落实了监测人,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在建工程项目。按照项目长负责制的原则,安排各项目长对正在施工的西白公路、郭青公路、农村公路(略白公路)及乐高公路4个建设项目进行了地质灾害排查,共发现安全隐患16个,主要是施工现场及易滑坡段缺少警示牌、机械设备及原材料堆放不规范、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差等问题。针对以上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已责成各项目长督促施工企业落实了整改措施。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我县是全省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主汛期的强降雨极易导致农村公路发生塌方、滑坡或路基水毁等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日常出行带来较大的影响。为此,我们将坚决克服麻痹侥幸心理,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认清当前的防灾形势,进一步夯实工作责任。

第4篇:农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一、20*年全县地质灾害基本趋势预测

(一)20*年地质灾害的基本情况

截止20*年底,全县共发生地质灾害3起,其中山体滑坡2起,地面塌陷1起,发生地点均为非地质灾害隐患点,未造成人员伤亡。

(二)20*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我县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类型、分布、主要诱发因素及人类工程建设活动的强度,结合我县汛期气象趋势预测,今年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较高。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全年降水是属正常略偏多,降水在时空上分布不均匀,有局部洪涝发生的可能。预测20*年我县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主要集中在3—9月,因此确定今年3—9月为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根据《*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全县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分布在*、*、*等三个乡镇。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主要位于*南部,跨*山区的大部分乡镇,包括*镇、*乡、*乡的大部以及*乡、*乡、*的局部。综合灾害点的稳定程度及危害程度,确定*乡*村*土质滑坡、*乡*村*底山体滑坡、*镇*村岩山滑坡、*镇贤*村*山脚自然村地面塌陷等为县重点地质灾害点,需重点做好防范工作。

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方案

(一)*乡*村*滑坡隐患

1、基本情况

*滑坡位于*乡*村*自然村北东斜坡。地理坐标东经119°16′39″,北纬28°50′41″,属中低山地貌单元,出露岩性为安山玢岩潜火山岩,斜坡高度35°左右,斜坡表层上为耕植土,下为残坡积层含碎石粘性土,厚约2米,结构较松散。潜在滑坡体规模约24000m3。

2、稳定性与潜在危害分析

该土质滑坡,属不稳定潜在滑坡,有可能残坡积层沿基岩面下滑,将威胁相距200米、高程350米以下的*村,威胁人数30人,资产20万元。

3、防治建议

鉴于滑坡前缘离居民点尚有一定距离,滑坡还处于蠕动变形阶段,建议防治措施如下:

(1)后缘上部开挖截水沟,向两侧沟谷排水。

(2)将水田改作旱地或经济林地。

(3)设观测桩加强监测。

(4)建议农户进行搬迁避让。

*

(二)*乡*村*底滑坡隐患

1、基本情况

*底潜在滑坡位于*乡*村六组(*底自然村)北东侧后山坡,地理坐标东经119°15′37″,北纬28°48′20″,属构造侵蚀中低山地貌单元,出露地层为上侏罗统大爽组流纹质玻屑熔结凝灰岩,斜坡表部残坡积层为含碎石粘性土,厚约5m,结构较松散,透水性较强。滑体总方量370000m3,属中型滑坡。滑动方向推测为南西260°,滑动面为残坡积层与流纹质晶玻屑熔结凝灰岩接触界面。

2、稳定性与潜在危害分析

滑坡处于不稳定状态,若遭遇连续降雨和大暴雨或人为因素,极有可能下滑成灾,将威胁村民35人,资产20万元。

3、防治建议

(1)填平夯实裂缝,后缘和滑坡体内开挖截排水沟。

(2)裂缝两侧设标桩加强观测。

(3)建议农户进行搬迁避让。

监测人:叶生发联系电话:0570-7*7606

(三)*镇*村岩山滑坡

1、基本情况

*村岩山潜在滑坡位于*镇*村岩山自然村东侧山坡上,地理坐标东经119°13′25″,北纬28°52′43″,属侵蚀剥蚀丘陵地貌,与构造侵蚀中低山接触附近的丘陵一侧,出露地层为*岩群角闪片麻岩,斜坡表部为残坡积层含碎石粘性土,厚约0.5m,结构较松散,易于透水,具孔隙潜水。滑体总方量59500m3,属小型滑坡。滑动方向推测为北西275°,滑动面为残坡积层与角闪片麻岩接触界面。

2、稳定性与潜在危害分析

滑坡目前处于稳定状态,若遭遇连续降雨和特大暴雨或人为因素,极有可能下滑成灾,将威胁10户39人生命安全和约40万财产经济损失。

3、防治建议

(1)填平夯实裂缝,后缘和滑坡体内开挖截排水沟。

(2)裂缝两侧设标桩加强观测。

(3)建议农户进行搬迁避让。

*

(四)*镇贤*村*山脚自然村地面塌陷

1、基本情况

塌陷区位于*镇贤*村*山脚自然村地面,中心地理座标x=3229250,y=4*16250。塌陷区地貌主要为山间冲洪积平原,现状为耕地和民房等,附近山体为剥蚀残山、孤丘地貌。主要表现为地面出现大小不一的塌陷坑、地裂缝和民井干枯、民房墙体变形等。

2、稳定性与潜在危害分析

*县*镇*山脚自然村地面塌陷始于杭新景高速公路*支线建成后的2006年7月,根据出现地面塌陷、地裂缝的空间位置和民井干枯范围,估约地面塌陷及影响区面积18000m2,有20多户100余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地质灾害险情威胁,危害程度属重大级。目前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呈加剧趋势,对当地村民的生命财产和杭新景高速公路*支线的安全运营构成直接威胁。

3、防治建议

(1)严格控制周边地下水的深井抽水量,或停止深井抽水。

(2)对发现的塌陷坑进行注灌浆,对已出现明显地面裂缝和墙体变形的民房进行加固或异地安置。

(3)在地面塌陷及其影响区范围内设立地质灾害警示牌,明确撤离路线与避险地点,并做好地质灾害险情的监测,遇强降雨或连续降雨加密监测,发现地质灾害险情应及时安排人员撤离。

*

三、有关部门和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职责

(一)国土部门

县国土资源局应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计划,进一步完善防灾网络,落实防灾责任人和灾害隐患点监测责任人。建立汛期险情巡查制度和汛期值班制度及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对确定的3个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汛期前进行一次巡回检查,作出趋势分析评价,指导和协助有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镇(乡)做好防灾工作部署,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目标,公布地质灾害速报电话,对于存在重大险情的灾害隐患点,向上级国土资源部门报告,组织专业技术力量进行危险性评估与治理方案设计。

在汛期要定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检查,加强对防治方案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水利部门

对容易引起滑坡、泥石流、崩塌的在建或拟建水利工程项目要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有防灾措施。在汛期来临前,水利部门应组织人员对县内中小型水库库区及衢江、灵山江两岸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如发现有地质灾害隐患,应采取相应措施,消除隐患,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交通部门

新建、改建、扩建公路工程,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修建康庄道路时,要考虑结合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对因修建公路(康庄道路)引起的地质灾害,要及时进行治理。对新建公路未治理好潜在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不能投入正常使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必须进行灾情巡查。

(四)规划、建设部门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农村集镇建房必须按规划统一建设,远离地质灾害危险区。

(五)农业、林业部门

认真落实防灾责任制,对不宜耕种的山地,要坚决退耕还林,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的水田,要改为旱地,滑坡体上不能种植高大树木。一旦灾情发生,要积极配合当地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灾民的生产和生活救灾工作。

(六)气象部门

根据全县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做好地质灾害防范期内的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预测到灾害性天气,要及时通报。一旦发生灾害时及时提供救灾现场气象服务。

(七)旅游部门

做好旅游景点和景区的地质灾害巡查、防治工作,确保游客和景区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八)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

1、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镇(乡)、街道要明确职责,重点镇(乡)、街道应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落实监测负责人和监测人员。建立汛期、台风期24小时值班制度。对《*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中所列县级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乡镇级灾害(隐患)点,在汛期前要进行一次全面巡回检查。发现新的问题,要及时向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汇报。

2、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村,要指定专人负责监测工作,指定地质灾害预警负责人、预警信号、救灾方案。在汛期、台风期要增加检查次数,要指定紧急情况发生时疏散计划以及撤离路线。同时密切注意灾害隐患的变化。

3、对新发现的地质灾害迹象要及时上报县国土资源部门。对已有险情或隐患的地段,要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以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4、对险情较重级无法治理的灾害(隐患)点,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疏散、搬迁避让,将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四、地质灾害防治的保证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地质灾害防治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有关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进一步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工作重点,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对本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县国土资源、气象、水利、交通、建设、规划、农业、林业、旅游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部门的职责,负责本部门管辖范围内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将灾害隐患点的监测落实到责任人。

(二)坚持灾情巡查、提醒、分级管理制度按照防灾巡查制度,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在防范期内对本辖区所有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交通沿线进行实地检查,对各点的灾情现状及发展趋势作进一步分析评价,提出具体防范意见。防范期内组织巡查,要建立巡查台账。

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地段,尤其是地质灾害易发的山区农村,要按照灾害防治的有关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建立完善的灾害提醒制度,增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本辖区内所有的地质灾害点必须在汛期前全部发放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建立群测群防监测体系。

(三)坚持防范期值班制度,开展预警预报。在整个防范期内,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和国土部门要坚持防范期值班制度,保持全天不间断通讯联系;要督促检点隐患点的动态监测责任落实情况。加强与气象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在汛期特别是强降雨期间,要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并通过防灾网络,有专人负责准时收看省国土资源厅信息中心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和当地气象预报,迅速将气象情况通报到各个灾害点,做好防灾准备。

(四)做好灾害应急预案,组织抢险救灾。一旦出现灾害险情,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要视情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组织应急小分队立即展开应急调查、排险,按防灾预案组织人员疏散和财产转移,并做好灾民的转移安置,救灾物资发放供应等善后工作。具体按照《*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龙政发〔20*〕29号)执行。

(五)认真落实地质灾害灾情速报制度。根据《浙江省地质灾害报告制度》精神,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落实灾情速报制度。一旦发生灾情,视等级按要求速报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和县国土资源局,及时赶赴现场,并按防灾预案做出相应的应急调查处理。对较大级地质灾害县国土资源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向省、市主管部门报告抢险救灾工作进展直至结束。对发现的重大级地质灾害隐患点,应即赴现场调查,并将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第5篇:农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到__镇检查指导工作,在此,我代镇党委、政府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__镇的防震减灾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汇报:

__镇位于__县西北部,系滇川两省,__、会东、巧家、东川三县一区结合部的__山区腹地,全镇总面积 264.9km 2,辖18个村(居)委会,有348个自然村,18821户68834人。由于受小江、金沙江的强烈切割,__镇境内地形地貌极为复杂,河谷部分岩层存在垂直裂隙,形成深邃峡谷,全镇有12个村委会处于地质结构较差、地质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金沙江、盐水河谷和小江沿线,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我们重点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健全机构,强化组织领导。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党委、政府非常重视,真正将此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紧抓实。调整充实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和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派出所、安监站、国土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防震减灾工作。为增强防震减灾工作战斗力,降低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党委、政府从机关单位抽调了50余名干部职工组成了4支应急抢险队伍,同时在各村成立了以总支书记为队长,民兵和青壮年群众为队员的应急抢险小分队。

二是强化宣传,增强防震意识。充分利用广播、标语、宣传栏、手机短信、宣传单等形式,加强地震科普知识普及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加强地震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在各中小学校普遍开设地震知识讲座,加强对在校师生的培训教育,增强广大师生的防震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定期或不定期在各中小学校开展防震避震应急演练,提高广大师生的应急避灾能力。今年上半年,全镇共张贴防震减灾宣传标语200余条,出黑板报48期,印发防震避险宣传单20__0余份,开展地震知识讲座20余次。

三是深入排查,消除安全隐患。牢固树立“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防震理念,组织国土、安检、民政等部门对全镇17个村的地质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其中石门坎村、云峰村、落水村、发基卡村、炉房村和炭山6个村委会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共有滑坡点10处,威胁着148户678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党委、政府已向地质灾害隐患地带群众发放了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并落实了专人负责24小时监测,一有险情立即上报。同时,组织中心学校等部门对全镇23所小学的危房进行了全面排查统计,目前全镇23所小学共有d级危房 9532平方米 。现已争取排危资金380余万元,可排除学校危房面积 3238平方米 ,计划在两年时间内,全面完成中小学危房排除任务,保证学校校舍安全性能,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由于受四川“5.12”大地震的影响,云峰村委会大水沟村民小组和三家村村民小组发生山体滑坡,为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镇党委、政府投资80余万元对两个村民小组处于滑坡体上的29户群众进行了易地搬迁。

四是加固民居,提高抗震能力。根据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调查统计,__镇85%以上的民居均不具备抗震能力或抗震能力底,原因是娜姑镇的民居绝大部分都是土坏房,屋梁直接担在山墙上(土墙),特别是地处金沙江、小江、盐水河断裂带的山区群众,家庭贫困程度深,住房极为简陋,不具备抗震性能。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各方资金,大力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工程。在项目安排上,我们坚持把特别贫困、特别简陋、特别危险的农村民居作为实施的重点对象,优先考虑,确保新建和加固改造的农村民居基本具备抗御不低于6级地震的能力。在工程建设中严把“三关”、做到“四不准”,即:严把材料质量关、严把施工质量关、严把验收入住关;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设计不准实施,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建设项目不准审批,对不符合抗震标准的建材不准进入工地,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工程不准验收。目前全镇已新建基本具备抗御不低于6级地震的能力的安房176户2. 1万平方米 ,加固改造的1339户12. 05万平方米 ,基本保障了1515户60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五是完善制度,提升救援时效。完善修订了《__镇防震减灾应急预案》,适时组织地震应急预案的演练,进一步熟悉掌握启动应急预案的方法、步骤,明确在应急行动中的职责,达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效果。加强抗震救

灾指挥体系建设,及时充实抗震减灾应急队伍及应急小分队成员,建立应急队伍信息库,确保预案启动及时、运转顺利。严格值班制度,在汛期及历年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时期,要求各村及相关部门实行值班制度,保证手机24小时开机,及时上报各种突发性自然灾害。

虽然我镇在防震减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缺乏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各项工作开展难度大;二是村镇建筑民居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达不到抗震要求,全镇大部分群众还居住在抗震能力低或不具备抗震性能的房屋内;三是社会公众防灾意识有待加强;四是紧急救援体系不够健全,缺乏可操作性。

第6篇:农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珠海市 地质灾害 成因分析 防治研究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247-2

1引言

珠海市位于中国广东省南部,珠江口西岸,全市海陆面积约7650km2,其中陆地面积为1630km2,大小岛屿146个,海岸线690km,珠海市是一座著名的花园式海滨城市。

随着珠海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工程活动范围、规模和强度不断增大,特别是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极端性天气增多,使得本地区地质灾害呈现频发态势,本文分析了本地区地质灾害发育成因和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防治对策。

2珠海市地质灾害发育现状

珠海市属地质灾害多发区,根据《珠海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调查结果,全市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208处。

按地质灾害灾种分类,滑坡17处、崩塌29处、地面沉降23处、潜在滑坡23处、潜在崩塌116处。

按地质灾害规模分类,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15处、中型80处、小型113处,其中滑坡和崩塌以浅层为主。

按地质灾害险(灾)情等级划分,中型为9处,小型为199处。

目前,全市发生的地质灾害共造成1240.5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共威胁2813人和近1.9亿元财产安全。

3地质灾害发育成因分析

3.1地质灾害基本特征

3.1.1滑坡

全市共发育滑坡地质灾害点共17处,其中中型规模2处,小型规模15处;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地区的公路两侧和村庄居民住宅区。

调查区滑坡微地貌基本为陡坡,滑坡平面形态主要为舌型,剖面形态多为凹形和直线,滑床形态以凹形和直线为主,滑坡体外形特征呈多样性,滑坡体主要由松散残坡积物和基岩碎块组成,滑动面(带)埋藏深度一般介于1.5~4.0 m之间,滑带岩土体多为残积层及强风化土。

3.1.2崩塌

全市共发育崩塌地质灾害点共29处,其中中型规模8处,小型规模21处;多分布于公路沿线和切坡建房陡坡地段。

调查区崩塌基本发生于坡度为70°~90°之间的岩质边坡上,崩塌体主要为基岩碎块,基本发生于表层,埋藏深度一般为1.5~4.0m之间。

3.1.3潜在崩塌和潜在滑坡

全市共发育潜在崩塌和潜在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共139处,其中大型规模9处,中型规模60处,小型规模70处,潜在崩塌和潜在滑坡主要分布于山坡坡脚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段。

潜在崩塌和潜在滑坡多以小型岩土质斜坡为主,不稳定体主要由松散残坡积物和基岩碎块组成;该类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集中于地形坡度为61°~80°之间,通常发生在暴雨之后,大部分存在滑动和崩落潜在危险。

3.1.4软土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珠海市规模最大的地质灾害灾种,软土地面沉降共计发生23处,其中大型规模6处,中型规模10处,小型规模7处,主要分布于东部海岸带和西部滨海平原工程建设区域。

软土沉降主要体现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区软土地基沉降;高速公路、市政道路及桥梁软土地基沉降;港口、码头软土地基沉降和防洪堤坝软土地基沉降等方面。

3.2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

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对于不同类型地质灾害或不同地区的地质灾害,各影响因素作用效果不尽相同。通过分析归纳,影响本地区地质灾害因素主要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而自然因素又分为地质环境因素和气象因素两类。

3.2.1自然因素

3.2.1.1地质环境因素

斜坡不稳定因素:斜坡环境为物质的重力运动和地质灾害的发生创造了动力条件,它的失稳主要孕育了滑坡、崩塌等灾害性地貌过程,滑坡和崩塌边坡类灾害是调查区内广泛发育的花岗岩丘陵和阶地坡面上的主要地质灾害。

地基不稳定因素:地基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土体类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海陆交互相的淤泥、淤泥质土等是调查区分布较广的不稳定地基土体。

3.2.1.2气象因素

强热带气旋:广东是热带气旋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而调查区又是受热带气旋影响的主要地区,强热带气旋活动过程中,伴有狂风、雷雨、巨浪和暴潮。

降雨量充沛:调查区年平均降雨量为2060.3 mm,主要集中在汛期的4~9月,一般年降雨量高的地区,地表径流活动强烈,使土体力学强度降低并增加土体孔隙水压力。

3.2.2人为活动因素

调查区经济发展迅速,城乡工程建设日益扩大,人类活动也成为强大的地质动力,其主要表现有重大工程建设、交通、水利设施的兴建,改变了坡形,加大了坡角。

4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研究

根据本地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和特点,本人认为该区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4.1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4.1.1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体系,充分发挥现有监测、巡查人员作用,及时更新补充和健全以村干部和骨干群众为主体的群测群防员队伍,加强群测群防员培训,加大面向基层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知灾、识灾、防灾、避灾能力和临灾监测信息的准确性。

加强地质灾害防灾专业技术指导力度,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科学合理地确定监测范围、监测巡查路线、监测巡查内容、险情预报预警方式、防灾撤离路线、避灾安置点、监测记录档案等。

4.1.2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建设

加强与气象、水利、交通等部门资源共享和协作,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时传输相关数据到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室电脑终端显示、分析,自动生成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利用各类传播通讯方式,准确、及时地向各级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单位、责任人以及广大市民和灾害频发区域民众进行信息传递,努力做到全面监测、准确预报和及时预警、快速处置。

4.1.3地质灾害专业监测

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危害程度和危险性,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严重、可能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治理难度较大或治理费用高的灾害(隐患)点,建立专业监测点,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站网式监测,实现远程视频监控、监测模块管理、监测数据自动采集、监测信息的远程传输、系统通讯、自动处理、智能研判和自动报警等功能。

4.1.4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以地质灾害调查和地质灾害防治成果为基础,以地理信息技术为平台,建成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地质灾害相关信息采集、查询、统计、等自动化。通过地质灾害点的年度复核,不断更新地质灾害点发展变化情况和防治管理级别,实现地质灾害相关信息动态管理,相关部门能及时查询、了解本行政区内地质灾害及防治动态变化,提高地质灾害主管部门决策和快速处理突发性地质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4.2地质灾害减灾工程

4.2.1应急排险

对规模较小、危险性较大、易于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应急排险等简易治理措施,及时消除隐患。地质灾害应急排险本着施工简单、经济实用、安全可靠的原则,在专业队伍详细调查并提出施工方案的基础上,采取削方减载、清除危岩、坡脚反压、截排水、修筑挡墙、坡脚设置栅栏或种树等简易工程措施达到消除隐患的目的。

4.2.2勘查治理

对规模较大、危险性大、危害严重并难以实施避让搬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依据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在勘查设计的基础上实施工程治理,并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形成的责任主体和受益对象,明确治理责任主体。

4.2.3避让搬迁

对工程治理难度大、工程治理效益明显低于避让效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可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有计划的避让搬迁。

4.2.4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

积极推广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加强部门合作与交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理论和技术方法,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技术研究;研究制定适用于本地区的规程标准,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全面提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预报及治理工作新水平。

4.3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

4.3.1地质灾害预案体系建设

在地质灾害全面调查和年度排查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实际和地质灾害变化、应急预案演练情况,及时修订和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健全预防和预警机制,落实相关责任,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加强应急物资及人员保障。对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城镇和重点防治路段,辖区人民政府、职能部门和群测群防人员要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的巡回检查,以群测群防为基础,重点强化临灾避险,明确撤离路线和避灾场所。

4.3.2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建设

完善市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负责全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加强应急专业人才的储备建设,通过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组建人员精干、响应迅速、协同联动的应急队伍,配备技术先进、高效快速的应急调查监测仪器和远程会商装备,全面提升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能力,保证突发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程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4.3.3地质灾害预警应急装备建设

根据地质灾害应急技术工作的装备要求,制定地质灾害应急装备规划,分轻重缓急配置、改造必要应急装备,建成基本满足专业队伍应急需求的装备系统,提高地质灾害巡查和应急处置效率。

4.3.4宣传培训与应急演练

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采用培训班、宣讲团以及各类媒体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不断增强全民科学防灾避灾意识。建立应急演练长效机制,对威胁学校、医院、村庄、集市、企事业单位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重大隐患点,安排专人巡查,并于组织应急避险演练,切实提高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7篇:农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一、总则

(一)工作原则:坚持地质灾害防治“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实行政府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相互配合和衔接,共同做好抢险救灾工作。

(二)适应范围:本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适用于xxx乡(镇)境内崩塌、滑坡、地面沉降、塌陷、泥石流等灾害发生后的应急。

二、地质灾害等级的划分和预案启动的条件及方式

(一)地质灾害等级的划分:按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1、特大级:因灾死亡30人(含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社会影响较大者。2、重大级:因灾死亡10人以上(含10人),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者。3、较大级:因灾死亡3人以上(含3人),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社会影响较大者。4、一般级: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社会影响不大者。

(二)预案启动条件和方式:地质灾害发生后或地质灾害险情出现时,由乡人民政府宣布启动本级预案。并进行调查,将调查情况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按程序进行处理。

(三)抢险救灾应急指挥机构

为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应急指挥工作,成立“xxx乡(镇)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负责全乡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的领导指挥工作。

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

总指挥:xxx(政府乡长)

副总指挥:xxx(人大专职副主席)

成员: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宣传动员组、动态信息组、灾害调查组、秩序维护组、抢险救灾人员物资疏散组、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组、物资筹备组、搬迁安置组、灾后重建组、运输组、资金筹备组等12个工作组。

1、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任:xxx(兼)

成员:x

2、宣传动员组、通讯组

组长:xxx(文化服务中心主任)

成员:xxx(农村放映员)

3、动态信息组

组长:xxx

成员:xxx

4、灾害调查组

组长:xxx(派出所所长)

成员:xxx(派出的人员)

5、秩序维护组

组长:xxx(政法委书记)

成员:xxxxx(派出所人员)

xxxxxxx(司法所人员)

6、抢险救助组、人员物资疏散组

组长:xxx(武装部长)

成员:xxxxx

7、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组

组长:xxx(卫生院院长)

成员:xxxxxxxx(卫生院职工)

xxxxxxxxxxxx(计生服务站职工)

8、物资筹备、搬迁安置、灾后重建组

组长:xxx(政府副乡长)

成员:xxx(财政所)

xxx(企业站)xxx(计生办)

xxx(民政办)

xxxxxxx(民兵应急分队)

9、运输组

组长:xxx(交管站)

成员:xxxxxxxx

10、资金筹备组

组长:xxx(财政所所长)

成员:xxx(财政所人员)

xxx(民政办人员)

四、职责分工

1、总指挥部:负责领导和协调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指挥工作,实行紧急应急措施命令,部署各项救灾应急准备,督促检查救灾应急工作的人、物、财准备情况,研究决定处置有关重大问题。

2、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服务工作。(1)当灾情发生时,协助领导组织调度抢险救灾急需的人、财、物,同时搞好纵向和横向的协调工作,促进抢险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2)及时传达国家的政策、法规和上级的指示。(3)对抢险救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上级机关和领导报告。(4)对以上技术性工作需要专业部门的指导的,经请示领导批准后及时与专业部门联系。

3、宣传动员组:(1)按规定及时向公众灾情有关信息。(2)大力宣传防治救灾过程中的先进和事迹。

4、动态信息组:(1)及时收集灾情信息,掌握抗灾救灾情况。快速准确的报告灾情,为指挥抢险救灾提供决策依据。(2)做好抢险救灾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3)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抗灾资金、物资安排落实。

5、灾害调查组:(1)迅速赶到现场进行调查,查明受灾范围、灾体的规模、灾害类型、可能的诱发因素。地质成因、估计灾害损失

和社会影响、确定其等级,预测发展趋势,及时向指挥部汇报并按速报制度的原则、内容及时上报。(2)待救灾结束后,拟定工程治理方案或搬迁计划。

6、抢险救助组:接到命令后,迅速投入救灾抢险工作。(1)抢救受灾害人员,寻找失踪人员抢救国家和人民重要财物、文物。(2)配合有关部门进行疏散灾区和危险区的人员及财产,要按照事先选择预定的路线及时地疏散到安全地带。(3)对灾害体尚存危害部分采取紧急防护措施。(4)帮助灾区人民恢复生产生活。

7、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组:(1)负责迅速组织医护、防疫人员组成急救队伍,抢救伤员,帮助灾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爆发流行。(2)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3)迅速向灾区提供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

8、物资筹备、搬迁安置、灾后重建组:(1)规划落实灾民转移安置点。(2)指挥帮助灾民搭建救灾篷。(3)保证灾民转移安全有序。(4)为灾民提供基本生活必需品。(5)帮助灾区修缮、重建因灾倒塌和损坏的居民的住房。(6)帮助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9、秩序维护组:灾害发生时,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确保抢险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10、交通运输组:(1)负责转移安置灾民的车辆准备,组织救灾物资的运输。(2)负责灾中被毁道路、桥梁的交通管制及其灾后中断的道路、桥梁的修复。

11、通讯组:负责通讯设施完好,保证抢险救灾通讯畅通。

12、资金筹备组:负责筹备资金、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五、险情或灾情发生时的预警信号、人员财产转移路线及安置点。

(一)预警信号

打铜锣。

(二)人员财产转移路线及安置点(见附表)

附:xxx乡(镇)灾害人员财产转移路线及安置表

隐患点名称

转移路线

安置点

xxx村xxx滑坡隐患点

xxx方向

xxx小学

xxx村xxx滑坡隐患点

xxx小学方向

老xxx中学

xxx村xxx滑坡隐患点

xxx方向

xxx小学

xxx村xxx地裂缝隐患点

xxx方向

xxx小学

xxx村荒田滑坡隐患点

xxx方向

xxx

xxx村xxx滑坡隐患点

xxx方向

xxx

xxx村xxx滑坡隐患点

xxx方向

xxx小学

xxx村xxx一、二组隐患点

xxx方向

xxx小学

xxx村xxx滑坡隐患点

xxx方向

xxx小学

xxx村砂田滑坡隐患点

xxx方向

xxx

xxx村xxx、xxx滑坡隐患点

第8篇:农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特点 问题 对策 建议 体系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基本地理状况及气象灾害主要特点

赣州地处北纬24o29’-27o09’,东经113o54’-116o38’。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601毫米。境内有各类水库980多座,山塘8万多座。地形以丘陵为主,面积占总面积的61.1%。土壤的成土母质为花岗岩、紫色页岩、冲积土、红砂岩及第四纪红色粘土,土壤保水能力差。复杂的地理条件,使赣州成为典型的气象灾害特别是暴雨型山洪灾害易发、多发且危害严重的地区。

纵观多年来灾害发生状况,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台风带来降雨强度大,导致灾害严重。7-9月受福建、广东沿海登陆的台风影响多,特别是强台风影响,容易带来突发性洪灾。如在2006年受“格美”台风影响而发生的“7.26”洪灾,上犹县五指峰乡黄沙坑村过程降雨量达386.6毫米(其中3小时降雨量179.3毫米,6小时降雨量224.8毫米),从暴雨出现到洪峰发生,其间隔时间仅约1个小时。山洪来势凶猛,造成了极大损失。

二是山洪发生季节性强、时段较分明。灾害主要发生在汛期,特别是在4-6月主汛期,降雨量占全年的50%,期间发生的灾害占全年的80%以上,7-9月降雨量占全年不足20%。

三是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呈普遍性、分散性。土壤保水能力差,农村切坡建房多,一旦遇暴雨山洪,极易发生灾害。根据有关部门调查,全市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约9000多处,点多面广,大多分布在边缘山区及群众居住分散,交通、通信条件差的地区。

四是山洪陡涨陡落,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灾害大多发生在边缘山区,强降雨过后,洪水来得快,走得快,突发性强,冲击力大。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溪洪水等发生突然,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防汛减灾协调机制有待完善。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减灾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基层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抗灾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不够,应急通信、指挥和交通装备水平落后。

二是灾害监测体系还不够健全。预警信息覆盖面和时效性尚待提高,灾害监测预警、防范处置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应用尚待加强,灾情监测、采集和评估体系建设滞后。

三是防洪基础设施薄弱。全市各主要江河防洪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成为防洪的隐患。城镇防洪除县城以上城市逐步修建了防洪工程外,大部分圩镇都是沿江而建,由于地处低洼,易受洪涝侵袭。

四是相关配套法规政策不够完善。依法防灾减灾措施力度不够,探讨、推行、落实灾害保险、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等方面的政策制度建设滞后。

三、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对策及建议

具体抓好“六大体系”建设和完善:

(一)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体系

落实好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气象灾害防御责任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好行政领导责任制。以地方政府、部门单位、工程管理单位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完善和落实责任机制,并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二是进一步落实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和岗位责任人。对各类工程设施全面落实好防汛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和岗位责任人。进一步明确具体责任,坚持汛期巡查、排查和汛情报告制度。三是抓好山洪灾害联户防范责任制的完善和落实。加强对修建在陡坡下、溪河边等山洪灾害易发区建筑物的全面调查、排查,完善登记造册制。落实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组,村组干部包农户,把责任层层分解,使居住在山洪灾害易发区的每一户家庭都落实有一名乡、村干部为联户防范行政责任人。一旦有预警信息,相关责任人及时通知到户,及时采取措施避灾,必要时实行强制转移。

(二)气象灾害防御预案体系

有针对性地做好防御预案,完善应急管理工作。一是科学制定预案。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划分好风险区域,确定不同区域的风险程度,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防灾减灾措施、社会保障和救援对策等。二是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根据预警、报警方式,逃险路线,躲险地点,以及灾民的安置、救护等具体措施,在日常特别是汛前认真开展应急演练。三是做好应急队伍建设和物资准备。加强对抢险队和防灾骨干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查险、判险、处险的能力。加强气象灾害信息员、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山洪灾害监测员防汛减灾知识的普及和技能培训,提升业务素养。四是强化应急管理的协调工作。强化各级防汛指挥部的指挥、调度、协调能力,加强部门配合,在紧急时期做到反应迅速,指挥有力,调度科学,措施到位。

(三)气象灾害防御工程体系

在统筹考虑流域的自然地理因素和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多方面条件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逐步建设、修缮好灾害防御工程体系。一是抓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加快完成对现有带病运行水库的除险加固修复,使工程尽快恢复规定设计防洪能力,切实消除安全隐患。二是抓好城镇防洪工程。在城镇总体规划和流域防洪规划的基础上,按照规划确定的方案和标准增建一些防洪减灾作用明显的防洪骨干工程,建成完整的城镇防洪体系。三是抓好生态防护工程。在河流上中游地区加强水土保持措施,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活动,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大主要溪河沿岸、在建重点工程项目区域和蓄水工程集雨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四是抓好地质灾害点迁移工程。结合移民工程和新农村建设,继续采取政府补助、群众自筹的方式,分期分批将居住在地质灾害点的群众搬迁安置到安全区域居住。五是抓好防雷电工程建设。据调查,全市平均80%以上的中小学校没有安装防雷设施或防雷设施不完备。当前,对农村中小学校要进行全面勘察、分析、设计,科学评估分类,编制好本地中小学校防雷减灾工程建设规划,在教育、气象部门的指导下抓好规划的落实。

(四)气象灾害防御监测预警体系

坚持科技减灾,充分发挥科技在减灾工作中的作用,着力完善三套监测预警系统。1、气象系统监测预警系统。完善县、乡系统建设,在重点区域适时增设自动观测站点,形成立体的、完备的监测体系。建立各种气象要素资料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系统,提高对天气的预报能力特别是对短期天气和气候以及灾害性、关键性、突变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和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警能力。加强各类建筑场所尤其是中小学校防雷设施的安全检测和工程验收工作,建立健全雷电灾害防御减灾配套服务体系。2、山洪监测预警系统。加大资金投入,努力建成较完备的山洪监测点。加快完善乡镇到村、组、户的预警信息传输网络,使监测预警信息在基层县、乡镇、村组之间及时传递。3、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成以市地质环境监测站为管理中心,以县、乡(镇)和村、组多级地质灾害监测点为网络的监测预警系统。

(五)气象灾害防御宣传培训体系

以基层为工作重心,放手发动、教育、动员、组织群众,形成气象灾害防御群防群治的局面。一是加大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宣传。将减灾知识普及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大力开展对广大群众的气象灾害防御宣传。将减灾知识普及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强化对中小学生的宣传培训。组织部门专家和技术人员编制减灾科普读物、挂图或音像制品,推广地方减灾经验、宣传成功减灾案例和减灾知识。二是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板报、宣传栏、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法律、法规,宣传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提高公众躲灾避灾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三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宣传减灾知识。支持、引导地方文化宣传队伍及其他群众团体、民间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在开展文化宣传活动过程中,积极开展防灾避险知识宣传,丰富文艺活动内容。

(六)气象灾害防御法规政策体系

第9篇:农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近期,我省部分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洪涝地质灾害,灾害的破坏力及损失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市镇一天内降雨量达到703.4毫米,石亭江高景关流量达到每秒2710立方米。晚至10日下午连续降下暴雨,雨量达941毫米,村累计降雨1105.9毫米。镇村一组特大山体滑坡已确认造成43人遇难,登记失踪和失去联系118人,灾害发生时当地大雨倾盆、山洪滚滚,高位滑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反应时间,瞬间成灾,滑下宽约300米、纵长约150米,体积超过150万立方米的滑坡体,当地村民损失巨大。省委省政府对全省防汛救灾工作高重视,专门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省委王东明书记亲自批示,要确保以后不能再有人员因灾伤亡。因此各村要高度认识到当前汛期灾害的严重性,各级干部要深入落实“走建惠”活动,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认真工作,要树立抗大灾、救大险的防灾意识,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落实措施、加大力度排查

1.及时对地质灾害进行排查,对已发现的村4组、村1组、8组地质灾害点,要落实专人加强预警预报,及时完善应急预案。特别要加强对未发现的地质灾害点进行排查,对崖前崖后有房屋的进行重点排查,排查出的地质灾害点要有专人24小时监测。

2.加强对道路、桥梁交通隐患的排查,危险路段要设立警示标志。

3.加大对塘、库、堰、渠道的巡查,及时排出险情,暴雨中要有专人负责开起泄洪。

4.对农村危房特别是土坯房要专人负责,该搬迁的必须搬迁,该理沟排水的理沟排水,要保证通知到位,督促到位,整改到位。

三、明确责任、严肃纪律,确保不出现纰漏

1.各村支部书记、驻村干部是本次排查的第一责任人。各村应落实专人包社、包户、包点,要做到雨前有排查,雨中有巡查,雨后有核查,并做好相关的排查记录以备检查。

2.各村要将收集到的灾害隐患点分类建账,并于上午11点之前报台账办唐启龙处。

3.畅通信息,各联片领导、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干部、村三委干部要立即进入抗洪抢险的战备状态,到岗到位,并确保24小时通信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