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音乐学科知识范文

高中音乐学科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音乐学科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音乐学科知识

第1篇:高中音乐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音乐专业课 历史文化 地理文化 宗教文化

音乐是一门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学科,和历史、地理、宗教等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意义上的音乐艺术和音乐教育,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通常与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密切相关。一直以来,音乐教学都是以教材为主,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思路都是按照教师的套路进行,以至于学生的特长得不到发挥,进而导致许多学生失去了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笔者认为,如果我们在音乐专业课教学中能够恰如其分地进行文史知识渗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更能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激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在音乐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历史文化

人类社会文明史之所以发展得辉煌灿烂,最大的功臣当属音乐。远古时期,还未形成文字,但大量的神话传说、歌谣通过音乐的方式得以流传下来。我们从“敬天常” 、“总禽兽之极” 和“奋五谷”的优美旋律中,可以了解到人们对农业知识和自然规律的认知。从歌颂夏禹的《大夏》、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大蠖》中,可以了解到夏商时期的乐舞已从对原始的图腾崇拜转化为对人的颂歌。到了近代,革命音乐、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百花齐放,竞相传达着时代的声音。因此,在具体的音乐欣赏教学中,融入相关的历史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更能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审视音乐,真正融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

在讲授“美国音乐”时,我们可以先从其历史讲起。美国是一个移民大国,如《2020视野:“豪斯赖特未来音乐教育研讨会”报告》所说:“几个世纪来,庞大的移民已经把美国变成所有工业化国家中多元文化程度最高的国家。1820年到1990年间,逾5000万移民来到这个国家。一个世纪前,移民多来自欧洲,而如今,新移民的大多数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根据人口统计局的最近报告,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美国人将会看到,亚裔、拉美裔、非裔的美国人将成为美国人口的多数。美国的确正在变成一个全球各民族的缩影。”①有了这些历史背景做铺垫,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美国的音乐会风格各异、丰富多彩了。

在讲授音乐作品内涵时,应从从创作者所生活的历史时期讲起。因为,创作者的音乐风格与其所处历史时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有相当多的音乐作品都是在表现创作者所处历史时期的心理状态或是该时期的历史事件。如,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之所以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那是因为他在创作这首小夜曲时事业处于高峰期,心情很不错。而《g小调第40号交响曲》之所以充满着悲切、愁苦,是因为那个时候他的妻子身患重病却无钱医治,孩子嗷嗷待哺却买不起面包,希望朋友伸出援手却被弃之不顾。在欣赏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的作品时,亦可先从他创作生涯的两个时期讲起。他在华沙时期的作品曲调明朗欢快,赋有浪漫主义色彩。而他在巴黎时期的作品大多充斥着浓郁的爱国之情,那是因为法国七月革命后波兰处于被外国势力瓜分的悲惨情境,所以他的《d小调前奏曲》(1831)和《c小调练习曲》(又被称为《革命练习曲》(1831)均充满着激愤和深深的悲痛之情。

此外,我国的很多音乐作品也具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着重介绍一下。如,《义勇军进行曲》是我国的国歌,从三岁孩童到鬓白老人,没有不会唱的。但是会唱不代表能够真正理解音乐的内涵,而不能真正理解音乐内涵,就背离了音乐欣赏的本质。所以,在具体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可以先重点介绍其历史背景。如,它创作于1935年,是时中华民族处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原本是著名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随着电影的播放而红遍全国,被喻为民族解放运动的号角。有了这些了解,学生们在欣赏歌曲的时候,一定会更加真切地体会到那份拳拳的爱国之情。

在欣赏音乐作品《松花江上》时,可以以其创作者张寒晖所处的历史背景为切点,导入音乐。该曲创作于1936年,那时被驱赶到“剿共”第一线的东北军,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反而要为内战做炮灰,携家带小,流亡关内。在西安二中执教的张寒晖,对这种惨景可以说是耳濡目染,于是便谱写了这首声名远播的独唱歌曲。在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后,学生就会明白,为什么倾述性的音调会贯穿全曲,为什么旋律以反复咏唱、环回萦绕的方式缓缓展开,为什么感人肺腑的旋律中蕴藏着抗争的力量。

二、在音乐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地理文化

“特定地理、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下来并进而发展生产的先决条件,也是产生和形成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文化面貌的重要基础。”②正如美国的爱尔乌德在其著作《文化进化论》中所说:“人类的文化,如树上的果实一样,是依照气候和地理条件而产生的。地理环境对于文化之起源和进化,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山歌、牧歌、田歌中地域性特色尤为突出。山歌的形成与高原和山地息息相关。北方太行山以西的的西北高原地区(黄土高原、青海高原、陇东高原等)就流传着很多的山歌体裁。这些地区大多沟壑纵横,人烟稀少,交通也很不便利。于是,常年“赶脚”的汉子便用山歌的形式驱赶孤寂。从中我们既能感受到西北高原特有的苍茫和空旷,也能体会到歌唱者内心的凄凉和深沉。牧歌因产生于宽广辽阔的草原地区,因此其音乐具备舒展、悠长、宽广的特点。田歌流行的主要区域为我国的稻作区,而稻作区的划分取决于气候条件和地理纬度等因素。所以,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巧妙地融入相应的地理知识来扩大学生感悟音乐的空间。如,在欣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可以先从内蒙古的地理特征说起,其后分析内蒙民歌中高亢、悠扬、抒情、旋律优美等特点,最后再让学生聆听音乐,当“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的歌声响起,深远的意境一下就进入了学生的脑海,顿时就让人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仿佛看到了那漂浮在天边的朵朵白云和奔驰在茫茫草原上的骏马,同时也聆听到了牧羊人的心声。

在欣赏德奥音乐作品时,同样有必要从“音乐地理学”的角度去审视音乐。莫扎特的音乐会让我们联想到温和的气候;联想到阿尔卑斯山顶的皑皑白雪;联想到古老的乡村教堂、遍布山坡的葡萄园、巍峨雄壮的城堡、以及河沿岸的牧场、山谷等等,而《蓝色多瑙河》的节奏和旋律,会不由自主地把我们带到风景秀美的多瑙河畔。此外,还有很多音乐具备地理的特质,如欣赏柴可夫斯基、鲍罗丁和格林卡这些音乐家的作品时,我们有必要去领略一下伏尔加河、涅瓦河、顿河大草原的风景;欣赏阿拉伯音乐和印度音乐时,有必要探寻一下尼罗河流域、恒河流域的地域特点;欣赏埃及、阿尔及利亚、新疆维吾尔等地的音乐时,有必要先学习一下沙漠地貌学。

三、在音乐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宗教文化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宗教的传播往往要求融入一定的艺术形式。音乐作为艺术形式中最显现、最活跃的元素之一,故而成为宣传宗教教义和表达信仰的主要手段。同时,宗教活动与音乐表现在很多方面都有共同之处。如,灵魂的升华,情感体验的深入、想象力的无限扩展等。对于这一点,中国台湾的佛教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释昭慧在《从非乐思想到音声佛事》中有过论述:“在宗教领域里,音乐的用途更是重要。它除了有祭祀祝赞的仪式功能外,更有增加精神上的敬虔与专注的作用,使人沉浸在光明祥瑞、庄严萧穆、清净安宁的宗教气氛之中,收摄浮躁涣散的心神,而引发一些特殊的宗教经验。”③

音乐在印度被认为是“与神灵交流”的最直接的方式。大多数的印度学者认为,印度的音乐源于宗教。也就是说,印度的音乐来源于歌唱《婆摩吠陀》的赞美诗及与之有关的宗教活动。最有利的表现为,印度古典音乐的核心—“拉格”的源泉之一就是古老的“吠陀”音乐。因此,印度的音乐文化及音乐活动都与宗教联系密切或者直接服务于宗教。在我国,佛教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诸多佛教活动都需要音乐的参与。道教作为我国的本土宗教,亦是把音乐巧妙的运用到其宗教仪式上。

宗教音乐虽非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重头戏,但却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很多著名的音乐作品的创作灵感都来自于宗教,更有一些作品是为宗教而作。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某一时期的宗教音乐来分析该时期音乐的特点。如,通过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来探寻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点;通过弗朗茨·约瑟夫·海顿的《纳尔逊弥撒曲》、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的《安魂弥撒曲》以及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曲》来分析古典时期音乐的特点;通过弗朗茨·舒伯特的《圣母颂》和安东·布鲁克纳的《启示交响曲》来总结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特点,等等。

注释:

①Chfford K.Madsen主编,Carlesta Elliott Spearman:《2020视野:“豪斯赖特未来音乐教育研讨会”报告》,《社会变迁和科技更新将怎样影响未来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家全国大会MENC出版,2000年。

第2篇:高中音乐学科知识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为特点的研究性教学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本文分析了制约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实施的因素并提出了对策。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思想政治课在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实际中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根据教学实际,笔者对制约研究性教学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制约高中政治课研究性教学的因素

(一)思想因素—对研究性学习认识不足

第一,认为研究是大学阶段的工作,高中阶段最重要的还是打基础,因此不应当盲目提倡研究性学习。在持这种观点的人看来,研究性学习只是一阵风,高中教学抓应试、抓分数,仍然是永恒不变的主题。wWW.lw881.com

第二,认为研究性教学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影响考试成绩,特别是高考成绩。当老师要求学生去进行专题研究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支持研究性学习。

第三,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材料收集,加重教师的负担。在政治课研究性教学中需要很多精心收集的材料,还要考虑材料与内容的结合点,运用材料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确实需要时间和精力。

第四,把研究性教学等同于活动课或社会调查等。活动课和研究性教学有相类似之处,如两者都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尊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选择等。但活动课意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而研究性学习着重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五,忽视教材在研究性教学中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认识不足,因而在实际中就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实际操作中,不少教师却忽视了学生对教材的阅读理解,过早或过多地补充内容,偏离教材大谈网上摘来的资料。在研究性教学中,我们反对以本为本的灌输教学,但是离开教材的知识体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且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就难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

(二)能力因素—教师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不足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主体性活动,教师的指导是按照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要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这对教师的已有经验和能力是一种挑战。但是,目前相当多的教师自身素质难以胜任这个任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窄。政治学科教师在师范院校中形成的专业知识结构,比高中学生的知识结构还单一,而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是学科一旦确定,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中,甚至对政治学科自身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也比较漠视。

第二,研究能力欠缺。研究性学习要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探究意识、态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研究的基本素养。现实中在我们周围,政治学科老师写文章也多半是为评职称而突击的,达不到教育科研的一些基本要求和规范,从而制约了研究能力的发展。

第三,社会实践能力不足。研究性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需要学生走向社会生活,这需要教师发挥好学校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桥梁作用,可是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活动空间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之间,没有或很少真正参与大范围的社会实践,限制了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制度因素—教师评价制度的影响

教师评价制度十分严酷,关系到职称、岗位、出国、工资、津贴、住房等多方面的切身利益,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工作的方式和追求的目标。当前教师评价制度不利于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导致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这是导致研究性教学实施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

二、高中政治课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对策

1.提高教师的素质

第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强教师队伍的在职培训,提高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前提条件最首要的是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认识到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成才和促进我国的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提高他们对研究性教学的认识。

第二,教师要有一定的学术功底,认识到课堂是研究性教学的主阵地。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在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设置存在困难,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选题的指导。研究性学习不仅要组织学生个人或研究小组就某个课题进行调查研究,而且师生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就基础知识开展的质疑、研讨,也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可先从加大课堂教学的研究氛围及方法人手。

第3篇:高中音乐学科知识范文

“基本能力”测试以高中新课程的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人文与社会、科学六个学习领域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主要考查高中毕业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生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技能与素养。在科目设置、考试时间和分值安排中都能体现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防止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命题思想。以往被视为小学科、可有可无的音乐学科作为考试内容也获得前所未有的广泛重视,一方面这对于提高高中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增加学生的音乐基本素养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另一方面因需要应对考试,又容易将音乐课上成音乐理论课。那么,怎样才能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喜爱上音乐课呢?以下说说我的看法。

一、教师要做好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上好一节课,教师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要想保持并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教师自身的个人魅力尤为重要,它甚至能决定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我们李校长的一句话:“我们的老师上课时要有激情。”对这句话,我是很赞同的。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他的个人魅力应来源于他本身的音乐修养、文化素养、专业技能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在课堂上能够通过自己有感染力的音乐技能的表演和丰富渊博的知识吸引住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崇拜你,才会喜欢听你的课,也才能随着教师的引导关注音乐及音乐理论知识。

二、重视音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基本能力命题指导性思想中的基础性原则和时代性原则是注重考查考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容应贴近考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生活,反映时代变化,体现时代精神。

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的音乐,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等)、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可以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三、加强学科综合性

基本能力中的整合性原则是试题均采用综合题的形式,打破学习领域与学科界限,以研究主题的形式借助一定情境对各相关学习领域与学科知识进行适度的整合,不机械地划分各学科所占分值的比例。

高中音乐学科的内容可说是纵横古今几千年,横贯东西几万里,包含了各类音乐作品(民歌、艺术歌曲、群众歌曲、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歌剧舞剧音乐、民族器乐、管弦乐、室内乐、交响乐和协奏曲等),中外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古代、中国近现代和西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乐派、现代音乐等)的音乐作品,可谓是琳琅满目,丰富多彩,仿佛艺术百花园中的鲜艳花朵。在音乐教学中,要注意把音乐与有关的学科综合起来,这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教师应对教材灵活运用

现在高中所用的音乐欣赏教材并不是单一的,各个地区所使用的教材各不相同,基本能力测试中考试也打破了教材的范围,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课时灵活运用教材,有时还要选择一些课本之外的作品,结合课本要求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作品,扩展学生的欣赏视野。又如,教材中的有些作品比较长,而在课堂中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完整欣赏,或者是学生实际情况不允许如此操作,那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作品的片段或者是各个主题,而鼓励学生课后欣赏完整的作品。

第4篇:高中音乐学科知识范文

一、音乐教育在人文精神培养中的独特作用

音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是人类一种古老的、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它不以说教方式来传播,更多的是通过熏陶、感染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更多的人得到美的滋润。”大哲学家黑格尔指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所以,我认为通过审美及情感教育是现代社会消除历史带给人类的这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的最好方式和最有效的途径。

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学生可以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了解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以及生活中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新课程的内容强调“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揭示了音乐文化内涵作为改革单一音乐内容的思路。作为美育领域的音乐课程是弘扬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人文学科。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所阐述的基本理念也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就是有情感的教师面对有情感的学生要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教育中培养其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因此,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最根本的变化就是从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人文统领音乐教育,让音乐学习更轻松,更活泼。

二、对高中音乐欣赏课中融入人文理念的思考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在课堂上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寓教于乐,结合每一种音乐的特点,创设不一样的学习环境,例如,在学习乡村音乐时,可以在郊区体验下生活,大树下上课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学习民歌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服装向学生展示这一民族的特点和风俗习惯,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感受我国各民族民歌的魅力;在学习古典音乐时,努力营造一种典雅出尘的氛围,或者是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感受古代气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其中的人文教育元素,努力提升学生的精神修养。

2.对学科知识体系进行整合。如果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认识的话,那么,教学中就需要通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来让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丰富,而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对高中阶段的各个学科进行整合。如以语文教学来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在字里行间去领略人类、自然、社会、历史所特有的魅力,从而为他们对音乐之声背景的了解打下基础;以地理教学的山川河流、人文风俗来引导学生去探求音乐中的地域风格,了解不同音乐发源的特点,诸如此类,不难看出,多学科的整合为在音乐欣赏课中对学生人文理念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第5篇:高中音乐学科知识范文

本文仅针对义务课程标准中的多个教学领域(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等);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六个教学模块(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等),对高师专业课程改革提出我们的一孔之见,与同行探讨。

一、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

笔者认为,义务课程标准内容中新创设的教学领域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新设置的六个教学模块,其主要的、共同的特点是:突出学生学习领域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关照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需要性、人文性。也反映了标准把对人的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当今基础教育改革逐步深入之时,高师以“单科讲授”为主的课程体系,就必然存在着诸多与基础教育改革不相适应的问题,更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传统的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两点,第一,在学习内容与技能上,重单项专项、重技能技巧、重专业音乐创作理论、重专业音乐流派的音乐作品,而轻多元文化、轻音乐文化、轻综合人文素质。第二,在知识结构与教育功能上,忽视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并不符合今天的高师音乐专业实际,不利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也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不符合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为了解决现有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将高师音乐专业单科课程,设置为以综合模块为主的教学体系。其具体构想是,将原有的20门以上课程综合为9+2的课程模块。

所谓9是:

1. 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包括:基础乐理、基础和声、视唱练耳;

2. 音乐史论与欣赏课程,包括: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作品欣赏;

3. 技术理论课程,包括:和声、曲式、复调、小乐队配器;

4. 声乐与合唱课程,包括:声乐语言知识、合唱指挥以及指挥合唱的能力;

5. 音乐创编与钢琴演奏课程,包括:旋律即兴写作、给歌词配旋律、钢琴即兴演奏、钢琴作品演奏;

6. 舞蹈编排与表演课程,包括:舞蹈基础、民族民间舞蹈、国际标准舞、中国舞、舞蹈编排;

7. 音乐教育课程,包括:中外音乐教学理论体系、音乐教材教法、音乐课件制作、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8. 相关艺术课程,包括:戏剧表演与编导、中外美术简史与作品欣赏、中外戏剧简史与作品欣赏:

9. 艺术实践课程,包括:德育实践、教育实践、艺术实践。

所谓2是:

1. 声器乐个别课,包括:声乐、钢琴、各种器乐个别课;

2. 考研辅导,包括各专业的考研辅导。

以上综合课程(模块)的设置,涵括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内容相适应的、能培养师范学生教学能力的所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符合传统的“双基”与现代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另外,模块的设立是由两种以上的相关课程综合起来的,在分科的前提下,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统整与沟通,学生选修课程如果得当,学习得法,是能够为后面硕士阶段的教育打下宽厚基础的。

二、课程价值取向

1. 优化教学内容的合理构建

学科课程知识范围内各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整合,使得各模块课程在知识点上相互联系,又保持各课程原来的相对独立,是此次课程构建的一大特色。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表现在两点,一是综合全面,二是有序。

综合全面在于课程内容具备广泛的覆盖面,即继承了传统教学模式上的合理内核,又克服了其缺点。模块课程内容的相互关照,一改过去课程杂乱而无体系,知识零散僵化有较大重复面,浪费课时与教育资源等弊端。而精练与优化了教学内容,减少了教学环节,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同时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提高了学生对音乐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把握能力,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使音乐学科的知识与学习,成为一个有机的文化整体。

有序,就是课程内容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9个教学模块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分为五个类别:“(1)音乐审美类课程,(2)音乐表现类课程,(3)音乐创作类课程,(4)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5)音乐教育类课程。”从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各模块的教学内容可以分别属于上述五类课程,每一类课程的学科知识点分别安排在各模块不同水平的螺旋点上,是以学习者的水平、学习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与终点,同时又以音乐学科的审美体系为内在逻辑而设置的,其合理之处在于音乐认知结构的完整性和学习过程的有序性。

2. 建立以多元文化价值观为基础的相关课程

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在标准的推动下,音乐内容的文化多样性成为当前课改的热点。因此,使姐妹艺术学科交叉融合,建立以多元文化价值观为基础的相关课程,是我们此次课程构建的又一特色。

多科艺术观点的价值在于,它们能够:“(1)通过与其他艺术的比较,显示出每一种艺术的独特性,从而使每种艺术更加鲜明;(2)澄清使所有的人文艺术学科同属一个家族的基础原则;(3)既将每一种艺术看成是一个家族的一分子,又将这种艺术家族看成是许多家族中的一个,从而开阔视野。”(雷默语)例如我们在课程改革方案模块8中的戏剧表演与编导,中外美术简史与作品赏析、中外戏剧简史与作品赏析等课程,就是强调各门艺术之间的综合,使各学科的学习组合成一种互补共生的生态关系。其新意不仅表现在我们扩展教育多元文化视角的课程思路上,而且是我们学习发达国家的艺术教育经验,将音乐作为文化来定位,将主要目标放在文化及人的发展上的深刻体会。

第6篇:高中音乐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 审美 鉴赏 高中音乐教学 实施策略

音乐审美与鉴赏,顾名思义,乃是通过对音乐的欣赏、聆听,从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果音乐欣赏是一种直接的审美活动的话,那么高中音乐教学就是一项艰巨的教育任务。

新课程改革标准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主题,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这就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感受到音乐之美,通过音乐欣赏,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审美与鉴赏教学在音乐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音乐教师非常重视音乐欣赏课。就音乐教学中审美与鉴赏教学的重要性,笔者深有感悟,以下说说体会。

一、培养审美兴趣

以音乐为代表的美育教学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虽不像语言那样或铿锵有力或柔情万种,不像文字那样能面面俱到,但是,音乐表达方式的特殊性和内容的丰富程度,同样不逊于文字和语言。乐曲优美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诗样的意境,以及音乐表演中所体现的声乐美、体态美,都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优美的音乐,不但能陶冶情操,充实生活,还可以发散思维,活跃思想。音乐活动的审美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每一首优秀的曲目都是作者的情感和真情流露,演奏(演唱)过程则是音乐的二次创作,欣赏者正是通过对创作和演绎过程的了解,受到艺术的感染,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力和审美情趣。

每一首优秀的曲目都蕴含作者的心血和汗水,而要想让它的魅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则需要演奏者的真情付出和完美演绎。学生是高中音乐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音乐活动的审美对象是学生。音乐教师的音乐表现力直接影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审美情趣。因此,如果老师在教学时,仅仅将目的停留在完整的演奏上,则是不够的。

为了实现美育教学的宏伟目标,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力求按照乐曲所要求表达的感情和风格准确的演奏(演唱),还要尽力普及与音乐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二、重视审美体验

教育家达内克罗茨曾说过,音乐注重对情感的反映,因此,对音乐的学习与其说是一个欣赏过程,不如说是一个情感体验过程,即“审美体验”。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音乐的强大艺术生命力就在于它能通过音响形式表达美好、丰富的情感。因此,高中音乐课程的侧重点就落在陶冶情操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上。

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很多学校的高中音乐学习方法变得多种多样,大型乐器,立体的插图、录音播放、多媒体等,都被应用到了音乐教学中。生动逼真的音乐情境可以给学生带来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更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例如,在学习歌曲《雪绒花》时,大屏幕这边播放下雪的场景,那边是优美的歌声,效果奇好,给学生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三、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把音乐体验价值放在音乐课程价值的前面,它明确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音乐表现和音乐创造,使学生充分体会音乐中蕴含的美和情感,为音乐表达的境界所吸引、陶醉,从而受到艺术的熏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心灵得以净化,智慧得到启迪。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于高中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教育者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发挥他们的鉴赏和接受能力,通过旋律的音响感,让他们在感受到音乐的优美、动听的同时,发挥联想,对如何作出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例如,在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时,让学生聆听优美的音乐的同时,想象一幅秀丽的山水长卷在面前缓缓铺开,使之产生热爱祖国之情。还音乐于本体,寓情于景,既拓展了学科知识,又培养了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举多得。

四、促发心理共鸣

高中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把学生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让他们通过多种途径走进音乐、喜爱音乐,并且在享受音乐所带来的乐趣的同时,通过自身感悟和共鸣,提高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

很多音乐课堂成了音乐教师的“个人表演秀”,这是为什么呢?有的人说自己喜欢流行音乐,有的人说课堂气氛太沉闷,老师不让参与……不可否认,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大部分内容以音乐知识为主,所选作品大多是思想和内涵都较深的音乐,内容与形式都与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严重偏离,也就难怪他们不喜欢。

第7篇:高中音乐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音乐欣赏、专业素质、敬业精神

素质,是“能力”、“资质”、“才干”等的近义词,不同的场合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在教育领域中它被定义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高中音乐欣赏教师的“素质”是驱动教师产生优秀工作成绩和教学效果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它反映的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某种知识、技能和敬业精神。

一、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由于音乐欣赏的主体是高中学生,不同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高中生一路走来,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还具备了相当多的文学、历史等与音乐相关的综合知识。他们的音乐欣赏课,无论是对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的熟练、精湛程度还是对与音乐欣赏相关的姊妹学科知识的广度、深度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

由音乐欣赏课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是有对大量具体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教师用来分析一部作品的基本“武器”,首先是其专业知识,这些知识包括:

1、必须熟悉古今中外音乐发展史,熟悉各音乐流派的演变及其音乐风格,熟悉或了解有代表性的作曲家的成就及创作风格;

2..对各种音乐理论烂熟于心,如能快速识谱,具有和声分析、曲式分析等能力.;

3、对通俗唱法,美声唱法,中国民族唱法,中国众多戏曲、曲艺等的一些基本唱法都应有基本的了解。

4、了解或熟悉多种乐器的音色、表现能力、适合使用的场所等。

(二)、应具备多能一专的专业技能

欣赏课中有时为了给学生更直观、生动、形象的演示,教师还必须具备多能一专的基本技能:

1、 歌唱能力,在必要的时候有能力进行声情并茂的演唱或者能教唱作品中的某些片段;

2、 器乐演奏能力,学生期待老师除了精通一种主修乐器之外最好能演奏多种乐器,特别是大部分学生都有可能亲自接触到的竖笛、竹笛、箫、口琴、葫芦丝、埙等小乐器。“多能一专”的教师更容易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

(三)、应具有与音乐欣赏相关的知识

任何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风气、文化背境甚至是哲学思潮中诞生,总与作曲家的生活体验、个人感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想对作品的内涵分析得更透彻更深刻就离不开对作品创作背景的分析。所以,教师就离不开美术、文学、心理学、历史甚至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具有了这些知识不仅能帮助教师自己分析、理解音乐作品,对于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也是大有益处的。

(四)具有音乐欣赏教学法的知识和教学技能。这是毋庸置疑的,很难想象一个不懂音乐欣赏教学法的老师能上好音乐欣赏这门课。

二、 要具备吃苦赖劳、不断钻研的敬业“素质”

具有了高中音乐欣赏课所要求的素质才只是具备了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主体可能性,如何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转化给学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试着比较两种音乐教师:

一种教师在上课之前很少做充足的准备。他认为欣赏课的准备工作是最简单的,一张CD(或U盘)加一个音乐播放机即可。因为教师自己对作品所知甚少,在课堂上难免两眼茫茫,脑中空空,很难较好地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无法利用好学生对作品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而使音乐欣赏处于浅尝辄止的状态,甚至流于形式。课后也从不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下节课还会照旧。任何优秀作品在他的眼里都只是一堆好听的音响而已,慢慢地,产生了审美疲劳,恐怕教师自己都对音乐欣赏课失去了兴趣,更别说是学生对这种能一眼望到头的音乐欣赏课还能抱有多大的兴趣!没了兴趣,收获会打折,音乐之路就会变窄变短!

另一种音乐欣赏课教师会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当确定了要欣赏的作品时,总是先抛开教参对自己的束缚,边读谱边聆听音响,再结合已有的和搜集到的相关知识,加入自己的理解,反复玩味,直到感动自己。上课之前,他们总是先把作品变成自己的,把每个声部每个小节都熟记于心。因为他们深知:只有熟透了,才能理解的更深入,才会感动的更持久;只有熟透了,才能抓住关键作品的要素引导学生掌握作品的意象、意境和内涵。即使熟透了作品,他们也并不停歇,为了给学生的讲解引导更精辟透彻和更易于接受,总是反复琢磨教学的艺术和智慧,反复地推测和揣摩学生在欣赏乐曲时的心理历程,精心地设计自己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所有准备就绪后他们才会步入音乐课堂,一步步小心地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欣赏的佳境。课后,他们还会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教学,总结自己教学中的成绩与失误,以便在下节课中做的更好。这么敬业的老师,怎能不让音乐欣赏课堂变得越发的厚重?学生兴趣渐厚,收获增多,其音乐之路必定愈宽愈远!

第8篇:高中音乐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优化 三年制 学前教育大专 音乐课程结构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普及,为我们提供广阔的舞台,同时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近几年,许多大专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陆续招收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学生,三年制大专有别于三年制中专和五年制大专,它比三年制中专学生的起点要高,比五年制大专的学制要短,许多学校沿袭三年制中专或五年制大专的课程设置,必修课的门类多,课时足,几乎占用学生所有的学习时间,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学习上缺乏自主性,在学习效果上很难体现这一层次学生的特点,使学生缺乏竞争能力。怎样确保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在学制短、课时少的情况下最大化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音乐技能,需要我们加速对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合理优化音乐课程结构,通过认真地思考与研究,获得最科学的依据,真正解决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问题,推动其音乐课程教学。

一、我院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音乐课程结构的研究现状

2009年以来,我院学前教育系不断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率先对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大幅度增加了幼儿园实用的教育类课程和课时,如:幼儿教师与专业发展、幼儿心理发展、幼儿学习与发展、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等,注重学生的教育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其他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相继减少,音乐课程的课时比2008年前削减了1/3,音乐课程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在课程结构上做了一些调整。

(一) 整合与调整音乐课程结构

1、减少了必修课的门类,扩大了选修课的范围

2008年以前,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课程设置主要沿袭五年制学前教育大专的课程设置,必修课程门类繁多,音乐理论课有:音乐基本理论、音乐欣赏、幼儿歌曲创编。音乐技能课有:视唱练耳、声乐、钢琴、幼儿歌曲弹唱、幼儿歌曲配弹,课程达八门之多。加上其他课程,占住了学生所有学习时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参与其他活动时间,必修课多,选修课少,课程结构严重失调。2009年我校逐步将原有的必修课程综合为两门,如:钢琴与音乐基础、声乐与视唱练耳。钢琴与音乐基础(内容包含了音乐基础理论、钢琴、钢琴作品赏析和幼儿歌曲配弹)、声乐基础(内容包含了视唱练耳、声乐、声乐作品赏析和幼儿歌曲演唱),解决了音乐课程门类繁多,相互之间孤立及课程之间重复内容较多的问题。

2008年以前,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选修课几乎为零,2009年为了扩大选修课的范围,逐渐增加了幼儿歌曲创编、音乐欣赏、奥尔夫音乐活动、合唱艺术、声乐提高班、钢琴提高班等来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2、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

2008年以前,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采用的教材与五年制大专、三年制中专为同一教材(幼师中专教材),教学内容陈旧,与当今学前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导致学生技能单一,与幼儿园音乐活动教育严重脱节,严重制约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2010年编写了钢琴实用教材、声乐补充教材、声乐综合、幼儿歌曲弹唱等校本教材,2012年编写了全国三年制学前教育教师教材《声乐基础》、《钢琴基础》、《幼儿歌曲弹唱》等教材,并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些教材在内容、体例上力求创新,同时,增加了幼儿题材作品的比例,体现了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积极与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教学接轨。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例,每学期举行两次声乐、钢琴阶段性汇报,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如声乐小组、钢琴小组、系合唱队,每年进行一次课外活动汇报演出、音乐技能教学汇报演出;举办各种音乐比赛,如“杯”合唱比赛、毕灵杯歌手赛,幼儿歌曲弹唱与表演唱比赛;举办各种音乐晚会,如六一晚会、元旦晚会等等,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育实习指导,学生教育实习分游戏实习和总实习,音乐教师分批下园参与学生在实习中音乐游戏与音乐活动教学的指导。

(二)音乐课程结构调整后带来的利与弊

从2009年开始,从课程的设置、课程结构的调整上有了大的改革,显而易见,利大于弊,但通过几年的教学实验,还有一些不够合理,不成熟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

1、重视音乐综合教学,忽视音乐学科的科学规律

音乐综合教学是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音乐课程的一个必然趋势,怎样综合应符合音乐学科规律,如将音乐基础理论与钢琴综合、视唱练耳与声乐综合,较难找到两门学科的结合点,音乐理论知识割裂的七零八乱,缺乏系统性,更难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教学内容的增多,视唱练耳教学受到限制,音准节奏的基础训练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音乐素质低下,给音乐技能的教学带来不利因素。因此,音乐课程如何综合应深入进行科学论证。

合理安排课程的学程与学时,如视唱练耳学时较少,幼儿歌曲弹唱、幼儿歌曲赏析与创编安排的时间偏后,学程太短,学生能力难以在短时间之内提高,更难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2、重视综合课教学形式,忽视教学效果

2010年,随着音乐课程改革,音乐课程实施了综合性教学,而综合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面临音乐综合课无教材、多学科知识的合理整合、构建综合课程整体性的知识基础、构建综合课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及教师缺乏对知识与能力的整合等种种问题,急需我们做新的课题研究。有的教师综合课程混同于分科课程教学,不同的学科知识仍处在零散状态,没有找到很好的结合点,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成为不同学科的拼盘,而不是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因此,较难达到预期目标。

3、重视音乐技能课程,忽视音乐基础课程

目前,我院在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大专音乐课程必修课中开设了两门音乐综合课,声乐与视唱练耳、钢琴与音乐理论,学期成绩整合为两门成绩,其中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都只占30%,在教学中教师重视钢琴、声乐技能的教学,削弱了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严重缺乏音乐基础理论,音乐素质低下,造成学生学习的后劲不足,音乐技能的学习缺乏上升空间,也使音乐教学举步维艰,学生对技能学习的不自信,阻碍了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

二、进一步优化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音乐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合理的课程结构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合理,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使学生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学前教育教师必备的音乐知识与能力。

我院在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音乐课程结构改革方面做了一些研究,也进行近四年的教学实验,获得了一些成功经验。怎样使它更具合理性、科学性,使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能获得良好地音乐素养、音乐技能和教学技能, 为学生毕业后在幼儿园音乐教育领域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认为应该在音乐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调整和优化音乐课程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构建音乐综合教学的内容体系等方面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调整音乐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与结构的构建与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无不依据培养目标而确定。课程结构是落实学前教育大专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具体体现,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前教育专业素养,从而获得从事幼儿教学的能力和幼儿教育研究能力, 尽快地建立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音乐课程体系,使音乐课程结构更加完善。

音乐课程设置的调整,是对课程结构优化的具体措施,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学校培养目标的集中体现。在考虑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音乐课程设置,应以音乐在整个学前教育中的定位为出发点,为学前教育培养合格的幼教师资,学前教育教师应具有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音乐技能、音乐素质、艺术实践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因此,有必要对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音乐课程设置进行研究,形成一套更科学的、更合理的、具有师范特点的音乐课程体系。

2、进一步优化音乐课程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首先,要精选必修课,突出专业特性。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对象是幼儿教师,专业必修课应突出”幼儿教育“这一特点,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和“幼儿教育”相关的课程,体现它的实用性。如声乐、钢琴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音乐技能,而幼儿歌曲弹唱、幼儿歌曲配弹更为重要,它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因此,应重视实用性强的课程,加大这些课程比例,将部分的专业课程进行有机整合,这样将课程内容融会贯通,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有利于知识的连贯性和综合性,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

其次,要增加音乐选修课门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通过增加大量选修课和课外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研究能力与活动能力,还应当相继开设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选修课和音乐专题讲座,如:幼儿音乐发展的专题讲座、幼儿歌唱训练的专题讲座、童声合唱训练的专题讲座等,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开阔学生音乐文化视野,建立以多元化价值观为基础的音乐课程体系。

第三,要强化艺术实践,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实践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声乐、钢琴技能课应加入一定比重的艺术实践,通过舞台表演、课外活动、音乐技能教学汇报和各类音乐技能比赛,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舞台,培养学生舞台表演经验,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有足够的实践创新能力,而教育实践创新能力取决于他在学习期间参加的各种艺术实践活动的多少,艺术实践活动应充分地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学科与非学科学生之间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一些班级合唱比赛、班级音乐技能汇报、班级毕业汇报等,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在练习中发挥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

加强实践环节,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艺术和社会实践,增加艺术实践与教育实践的时间,多为学生提供实践、观摩、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多接触幼儿园有关音乐教育教学的课程内容。

第四,构建音乐综合课程的教学模式,立足学前教育发展前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找到音乐综合课程各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合理取舍和有机整合各学科内容,讲究内容的实用性,改掉过去”繁、难、偏、旧、全”的课程内容,增加大量的幼儿题材的作品,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幼教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鹰 《地方高校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新思考》《中国音乐》2010年第2期;

[2]王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反思与构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3]徐春艳 《高校音乐教育学科课程体系与内容优化》《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六期;

[4]刘妍玲、邵奇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探讨》《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年12月

第9篇:高中音乐学科知识范文

一、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自身素养

从教材看,大学音乐鉴赏教材内容丰富,设计了舞蹈、戏剧歌唱、器乐、创作等,这就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以及过硬的专业素养。从学生看,老师的魅力直接影响该科的学习,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足够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灵活驾奴课堂,开展好其它音乐活动。音乐教师除对本专业的歌唱、演奏、舞蹈、指挥等技能,还有作曲知识、中外音乐史及重要音乐作品、作家等方面的音乐理论必须掌握外,对文学、历史、地理、教育心理学等诸方面的学科知识也要有所理解。音乐教师只有博学多才,教学时才能运用自如,才能改变那种迂腐陈旧、形式呆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唤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而我认为,我们更要给学生的,应该是源源不断的自来水。因此,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才能真正胜任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工作。

二、巧妙运用音乐教育教学艺术

大学音乐欣赏课内容繁多,涉及到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受阅历和知识的制约,学生不可能对这些内容都很感兴趣。他们往往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对不同的乐曲采取不同的的学习态度。喜欢的就报积极的态度去欣赏;不喜欢的,就表现出厌烦情绪,以消极的态度去应付。鉴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就从学生身边耳闻熟听的东西入手。

三、建立师生双向的互动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通常是一种“填鸭式”和“满堂灌”教学,高中生已有较强的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这么做,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削弱其创新能力。而新的教学理念提倡开放式的教学,强调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合作的新型关系。教学过程应从传统的单向教学转化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形成学生与教师在音乐知识上能有相互碰撞而促进双向交流之过程。例如:欣赏《义勇军进行曲》时,可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在哪种场合里听到过国歌,同时在这些场合里国歌又起着什么作用?这时学生便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累积说出运动会颁奖仪式上、外交仪式、升旗仪式等场合,并总结出凡是各种能代表国家尊严的重大事件时都会有国歌出现。紧接着给学生们播放一段时中葡政权交接仪式的音像。当《义勇军进行曲》的音乐伴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学生定能体验到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师生共同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就在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中,深入体会了作品的思想内容。

四、欣赏教学要调动学生想象、联想等能力

情感体验阶段是音乐欣赏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音乐之长处在于传情,但这种传情不象文学作品和绘画那样能产生直观和具体形象。再好的音乐也不可能清晰地解释周围的事物,不可能明确地表现物体的形象。教师必须运用音乐的各种要素巧妙地引导,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当中去感受、想像、理解、再现音乐形象。例如在教学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时,我先简要介绍其创作背景,初步揭示其思想意义,端正学生的审美态度,然后从音乐的曲调开始,由浅入深地进行分析、欣赏。那一声声时而低沉、时而雄壮的音乐,像是一声声愤怒的吼声;那如诉如泣的曲调像是对日本侵略者暴行的控诉……有的学生说:“此时我好像看见乌云密布、在惊涛拍岸的黄河激流中,几十个船夫万众一心与惊涛骇浪搏斗着。”有的学生说:“随着保卫黄河的歌声,我仿佛看到革命队伍千军万马势不可挡,像黄河滚滚洪流,把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大海之中。”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学生脑海里的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想象也不断地升华。这些既有听觉转化为视觉的通感,更有创造性想象的升华。

五、借助多媒体音乐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