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学科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学习作风
化学是一门严肃的自然科学,它遵循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就其学科的特点而言,它是通过可知的物质世界,研究物质间的反应规律,再把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运用到未知领域中去,从而得出研究未知领域的方法和理论,并指导实践。所以, 化学这门学科需要 严谨的学习作风,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需要强化对基础知识的训练过程。
一、初中化学主要基础知识
1.化学基本概念与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1)固体的颜色,(2)液体的颜色,(3)气体的颜色。
2.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
(1)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等) (2)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3)显中性的溶液:水和大多数的盐溶液。
3.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气体的检验;离子的检验;相关例题。
4.化学实验。
5.初中化学常见混合物的重要成分及物质的除杂
6.物之间的不同及有毒的物质
7.实验室制法。
(1)实验室氧气: 2KMnO4=====2K2MnO4+MnO2+O2
MnO2 2KClO3=======2KCl+3O2
MnO2 2H2O2=======2H2O+O2
(2)实验室制氢气 Zn+H2SO4===ZnSO4+H2 (常用) Fe+H2SO4===FeSO4+H2 Mg+H2SO4===MgSO4+H2 2A
二、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一)精益求精的态度。
英国科学家瑞利多次测定发现,从空气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72克,从氮气的氧化物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06克,两者在第三位小数上存在差异,相差0.0066克,相当一个跳蚤的质量。瑞利没有忽略这一差异,更不认为是实验本身的“误差”加以“修正”,而是把他的实验结果与研究的论文一起公开发表,这引起了他的朋友拉姆塞的注意,并开始研究这个问题。这就是惰性气体最初被发现的过程。试想瑞利如果忽视了小数点第三位差异,会使惰性气体发现推迟多少年呢?化学史上这一著名的发现,真正体现了诚实和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这一事例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化学是一门严肃的自然科学,它遵循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就其学科的特点而言,它是通过可知的物质世界,研究物质间的反应规律,再把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运用到未知领域中去,从而得出研究未知领域的方法和理论,并指导实践。任何重大的发现都要靠化学实验予以证实。在化学领域中,任何一点小小的失误都将造成巨大损失,延缓科学发展,因此,严谨、求实、准确的态度是从事科学的工作者必备的品德。
(二)准确表达与记忆。
准确的表达和准确的记忆是分不开的。教学中要按照科学的记忆精心安排训练内容,训练题可根据内容有规律地排列起来。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记忆和表达,首先让学生掌握教材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分析,把它的基本精神和逻辑结构找出来,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概括,进而准确地叙述下来,这就是通常学习时所作的提纲。经过自己的分析,用自己的语言作过提纲的材料是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的。记忆是建立在联系和巩固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些直观的材料,如实物、图片、模型、图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等,并与之建立广泛的联系,有助于记忆,这比单独的记忆效率高。另外,复习在记忆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记忆是建立联系、巩固联系的过程,联系要经过强化才能巩固,复习的作用就在于强化联系。同时复习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促进理解,使记忆更牢固。我们学过的知识,如果经常复习,就可长期不会忘记,能够准确记忆的知识,也就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
(三)对学生适时训练。
学生基本功是否扎实,取决于教师平时是否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是否能及时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等,而这种培训是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参加过高考的学生会有这样的感觉,考试中认为习题很难,试后反而感到很容易。要克服这种心理障碍,一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二是要使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三是还要使学生会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分析历届高考试题情况和得分情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卷、第二卷中的基础知识内容,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平时养成不良的习惯,就会出现较大的失误,而影响得分,导致整个考试的失败。如果基础知识扎实,基本功过得硬,临阵就可以从容对待,即使是某些方面的习题出现了应付不了的局面,也会因基础知识性习题得分高而不影响全局。每年高考题进行难度分析,新题型、信息题、知识迁移性习题不会超过30%,而对于基本功扎实的学生来讲,他们就会有能力应用规律去寻找内在的联系而找出其解题方法,从而取得优异成绩。
三、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按照记忆规律安排学习内容。
在化学教学中要按照科学的记忆精心安排训练内容,训练题可根据内容有规律地排列起来。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记忆和表达,首先让学生掌握教材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分析,把它的基本精神和逻辑结构找出来,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概括,进而准确地叙述下来,这就是通常学习时所作的提纲。经过自己的分析,用自己的语言作过提纲的材料是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的。
记忆是建立在联系和巩固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些直观的材料,如实物、图片、模型、图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等,并与之建立广泛的联系,有助于记忆,这比单独的记忆效率高。另外,复习在记忆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记忆是建立联系、巩固联系的过程,联系要经过强化才能巩固,复习的作用就在于强化联系。同时复习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促进理解,使记忆更牢固。我们学过的知识,如果经常复习,就可长期不会忘记,能够准确记忆的知识,也就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
(二)克服心理障碍培养扎实基本功。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职业生活化 实践策略
1.引言
随着近年来的现代化建设,中职教育不断改革更新,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其中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是重中之重。一方面企业说毕业生不能胜任企业所要求的工作内容,另一方面毕业生说自己没有实际经验。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在中职学校的时间进行可行的职业生活化实践是当今中职学校的重点。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今世界可谓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科技决定了高速发展的信息,所以计算机已然成为了当下的重要工具。计算机不仅参与生产,而且参与了大量工作,如运输、交通、管理、科研、经济、教育、医疗,等等,可以说计算机早已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计算机的发明是历史向前发展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教育中的必修课,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们在毕业前都要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对就业有一定的好处。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本来在就业上就相对于本科生处于劣势,如果在计算机实际能力的应用上有劣势就必然会落后。因此,中职学校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就相比对其他课程更重视。
3.计算机职业生活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模式没有突破。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教育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虽然很多学校都开始开展职业化得实践活动,但是仅仅是刻板的形式化,没有真正地让毕业生增长实际经验,没有使毕业生充分满足企业所提供岗位的要求。
(2)实践环节需要完善。
对于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实践环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中职学校的学生相对于更高等学历的学生来说,其优势在于动手实践能力强。现今的中职学校一般把学生的实践分成两个环节,第一部分在学校的实践环节,当然是由教师制定的实践活动。第二部分是毕业生的实习阶段。在这段实践期间,企业一般会从自身的利益先出发,把实习生当做廉价的劳动力,这样学生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很难达到实习的目标。
(3)职业资格认定书与实际能力脱节。
现如今的职业资格认定书很大程度上已经与现实的能力相脱节。为了验证学生的能力,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看其资格证书的等级,但是这种简单的以考试的形式验证计算机能力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扭曲了企业对用人的实际要求。出现了一种有些学生手中有很多证书,但还是连简单的上机操作都不熟悉。
4.实践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
观念很重要,一种教育的观念就是其策略的核心思想,只有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才能彻底地让学生学到真正的企业所需的应用能力。要改变传统的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的教育思想,转变成以实践能力为主的教学理念。
(2)建立独立的实践系统。
要创建相对独立崭新的计算机职业生活化实践系统。计算机不像其他的学科,它是一门不断更新换代的学问,这就意味着在中职计算机的实践课教学中要不断注入新的内容。要尽量地减少演示性展示、实验性展示,多增加一些与企业需要的能力的实践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使中职学生达到社会的要求。
(3)完善考试认证方法和手段。
计算机职业生活化实践教学要采取NIT教学模式,所谓NIT的意思是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这种方法提出逐步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调以学生为主导,教师教学为辅助,让学生学会学习。
(4)增加实训作业,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强、更新发展很快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兴趣,形成操作、探究的学习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首要目标。我校的计算机课程开设了实训课时,由教师布置实践任务,学生利用上机或课余时间完成。实训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培养其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
(5)多方面地推动实践教学的改革。
首先从学校的硬件开始,建设实验室,使学生有更好的学习实践的地方,尽可能地增加实践课的次数,完善实验室的内部设施,学校的软件应该升级。优秀教师的聘用也是至关重要的,有实际经验的优秀教师才能有好的教学理念和内容。其次,要改变实验室的封闭式管理模式,让学生随时随地的可以进行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地利用课余时间来加强操作能力。另外,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免费培训班,这样不但可以向社会输送一些有专业能力的人才,而且能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的问题。
5.结语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职业生活化实践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毕业生的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实践课程、完善实践步骤、改革实践内容、解决实践活动中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适应社会的计算机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文纪斌.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04).
[2]秦昌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
摘要:现有的高职高专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体系中存在许多问题,已经无法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针对这一情况,文章从五方面探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改革;探索
目前,高职高专有机化学实验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缺乏高职高专教育特色,表现出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是实验教学内容偏多,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不适合高职高专培养目标。另外,部分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手段陈旧,不能适应现代科学的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中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自觉不自觉地采用了传统的中学实验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学校对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课程成绩主要由理论考试成绩来决定,使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作用不够明显,造成部分学生高分低能现象。因此,高职高专化工类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的改革势在必行。下面就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有机化学实验采用“实验模块”,突出学生能力培养长期以来,高职高专的有机化学实验未能完全突破理论课程体系的制约,不能按照自身规律进行系统性、科学性教学,处于从属地位。评定学生有机化学课成绩时,主要以理论课的考试成绩为依据,未反映也难于反映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另外,实验课的内容设置多为验证性实验,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鉴于这种情况,必须打破现有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实行“实验模块”教学,使有机化学实验不再附属于理论课,而是实行单独考核,建立与之符合的高职高专学生培养目标,以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突出能力培养,使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更符合化工类高职高专学校实际。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实验模块”与理论课相互渗透,统一考虑实验设置,优化实验内容,淘汰了一些验证性实验,增加了操作应用性实验,适当设置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对原有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以及方法做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设置为期一周的综合实验周。在实验周里,学生可以自选题目,突破学科的范围,与其他化学实验手段相结合,查阅资料,确定实验方案,经教师批阅审核后,再进行实验操作。
采用微型化实验,增强节约和环保意识贯彻环保理念,用安全、无毒、低廉、易处理的药品代替有毒、危险、价高且不易处理的药品。现代科学的发展已进入超小规模领域,微型化成套合成实验仪器的出现,为微型化实验提供了可能。微型化实验具有现象明显、反应快速、节省药品、减少环境污染和强化学生动手能力训练等特点,已被不少院校采用。在保证同样的教学效果情况下,同时传授环保、经济的教育理念。过去在有机实验中尽管学生所用的化学试剂很多,每次排放污染物量不算大,但这种“聚沙成塔”的污染成分复杂,每次排放的污染很少处理,累计效应不应该忽视。采用回收再利用,连续使用各类实验的产品,不仅可以节约经费,而且可减少对环境的废物排放。
采用CAI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模拟有机实验成为现实。有机化学实验CAI课件将过去单一教学转化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促进了实验教学手段现代化,达到了实验内容系统化,操作规范化。使用CAI课件,可随意调出各个不同实验,显示其实验过程,使学生对整个实验有一个全面了解,便于理解、预习和复习。利用CAI课件既可以推导实验步骤,又可以检索、查阅有机化合物的各种物性常数,缩短实验时间。对于比较复杂、难度较大、对身体有危害的实验,可以通过计算机生动逼真地演示模拟实验。这种现代化辅助实验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实验的趣味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大大提高实验课的质量,增强实验教学的效果。
严格实验教学管理,全面评价实验成绩制定“实验模块”教学考核办法。“实验模块”教学成绩的考核,应该全面、客观、公平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验情况,尤其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模块”成绩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40%,操作考试成绩占30%,卷面成绩占30%。平时成绩主要反映学生课前预习、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等方面的情况。操作成绩主要测试学生对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情况。卷面成绩主要测试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等的掌握情况。
通过对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使我们正确认识化工类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程教学改革特点,推动高职高专教育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陈玉华,等.关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6):51-54.
[2]张秀山.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J].周口师专学报,1997,(6).
一、中职机械基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填鸭式”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学校中的教学方式有了诸多变化,多媒体教学也逐渐应用到了教学课堂上。虽然老师不再用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但是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没有变,照样是照本宣科,无论好坏,实施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就算近年来有了多媒体教学的加入,大多数老师也只是把原来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搬到了教室的多媒体屏幕上,教学手段虽然有了变化,但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没有变得更好。
2.重理论,轻实践
在传统的教学思维中,教师在讲课时普遍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缺乏对专业技能的针对性。学生们在上完一节理论课之后,往往不清楚哪些知识点是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最有用的,也不明白自己将要就业的工作岗位到底需要哪些技能知识。
3.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机械基础这门专业理论课程时,往往比学习普通的基础知识有更高的能力要求。首先学生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对事物的抽象思维能力;其次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毫不讳言地说,中职学生恰恰缺乏这种能力。在他们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得不够扎实,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也不是很高,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学习理论知识有消极倦怠的心态。所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中,很少能够看到活跃的课堂气氛和学生积极澎湃的学习激情。枯燥的教学内容,乏味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们逐渐丧失了对知识的学习兴趣。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更是学生在知识海洋里的引航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充满弊端的情况下,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引入新的教学思路,不仅让学生学好理论知识,还要能够让他们将学习到的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只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1.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概述
笔者通常所说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现实当中的职业技能有效结合起来。用理论知识支持职业技能的学习,在职业技能的锻炼中对理论知识做进一步的巩固和研究,做到理论和实践紧密相联,互为依托。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主要倡导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职业技能的学习为主导,职业技能的操作、形成以及动作要领的解释都需要有专业理论知识的支持。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技能训练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一个更加透彻的理解,而掌握了理论知识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因此这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扎实地锻炼职业技能。
2.理实一体化教学实际应用流程
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授课老师事先安排好一个周密的教学计划,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制定出本门学科的教学目标,而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则是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的。在理论知识课上,教师需要对本节课教学目标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还需要对其中涉及的关系进行演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实物、多媒体课件以及教学模型等来帮助学生们理解抽象的机械物理知识。这样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具体实物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抽象的知识内容。
理论知识的讲解之后就是具体项目的操作阶段。教师可以根据事先讲解的理论知识内容对需要学生们动手的训练项目进行巧妙的设计。在训练项目开始之前,教师要做好组织工作,并明确告知学生此次训练项目的具体要求以及所要完成的任务和时间限制,另外,教师要对整个训练过程进行全程的掌控,以防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项目训练的具体内容可以是让学生们观察零件的结构特征,也可以是机器部件的安装和拆卸等相关的机械物理实验。在训练方式的制订上,教师既可以选择让学生们采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教学模式,也可以选择让学生们独自完成一个训练项目。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而个人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路来学习。在项目训练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加以纠正和指导,让学生们按照正确的操作规范来完成。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避免重操作轻理论
由于实践操作本身存在一定的趣味性,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则更加偏爱实践操作类的课程,面对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则兴趣缺失。面对这种情况,机械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师就应该适当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可以从增加理论课程的趣味性入手,否则会使学生养成只愿动手不愿动脑的习惯,从而陷入“师傅带徒弟”传统的授业模式,过早地扼杀了学生进行自我提升和进步的机会。
2.避免理论和实践“两张皮”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主要强调的是将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有效融合在一起,让二者互相支撑,相辅相成,然而有些院校实施这一教学模式时则变成了完全无关的两块教学。学生在实践操作时,教师没有将理论知识融合进来,最终导致了理论与实践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发生。教师在讲每节课时都要有明确的技能目标和理论认知目标,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在学习时才能抓住重点,做到理论实践的有机统一。
3.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机械基础课程中应有的实际效果
职业院校的学生们在学习机械基础这门课程时,教师可以用更加直观的方式进行理论知识教学以及模块化的实践教学来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有助于学生们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增加学生们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模块化的实践操作设计要紧跟在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后进行,这样学生们就可通过实践的操作来进一步验证理论知识,在理论与实践互相验证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将会大幅度地得到提升。
[关键词]武警指挥;自然科学类文化课;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13-0235-02
1 课程标准制定的基本情况
课程标准,是院校对课程的总体设计和科学规范,是指导课程教学、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是进行教学质量检查和教学工作评价的基本标准。以课程标准替代课程教学大纲,是全军院校实施现代化教学工程的一项重要措施,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代表了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武警总部紧随全军教学改革的大潮,及时制定了各类课程的课程标准,其中2006年实施的初级指挥院校武警指挥专业本科学历教育文化类必修课课程标准:“依据总参《军队院校制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2005]参训兵字第375号)文件精神,根据教育部推荐使用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或面向21世纪教材的内容要点,结合武警院校人才培养特色、教学条件等共性情况制定的,院校应根据各自具体条件,作进一步细化,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课程标准。显然,该课程标准制定的总指导思想依据可靠、科学合理,既符合军队的文件精神,又体现了国家对本科教育中通识教育的总要求,更结合了武警的特点。目前,共开设七门文化类必修课程,具体包括: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高等数学、应用数学、电子技术基础(电工学)和大学物理。后四门课程属于理工类高等院校要开设的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课程结构总体偏重理工类,符合建设信息化武警的人才总要求。这些课程大多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方高校优秀普通教材,每门课程标准中的基本内容几乎是所用教材目录的翻版。
2 自然科学类文化课课程标准实施中显现窘况
2.1 主观层面
部分学员对学习自然科学类课程认识上存有误区,认为学习这些课程投入大精力还不一定能学好,产出比低,何况课程内容与未来岗位任职关联甚少,因此学习动力不足存有厌学情结,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少数院校课终考试环节掌控不严格,也使学员存有侥幸心理及机会,助长了厌学情结。
2.2 客观层面
学员来源不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有来自部队统考入学的,有参加地方高考考上的,其中有些学员在中学主学文科,学习理科课程基本功薄弱,个别学员高中物理所学甚少,学习该类课程困难明显;机械地参照地方高校课程标准,制定出的课程标准定位偏高,加剧了实施的难度;再者,学员对英语四、六级考试及计算机等级考试极度重视,投入的精力过多,挤占了学习自然科学类课程的时间,影响了课程目标的实现。
3 对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现的几点思考
3.1 紧密结合武警部队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如实地把好自然科学类文化课课程标准的制定关
一是成立自然科学类课程标准制定临时机构,协调相关事宜。通常武警总部将不同科目的课程标准赋予多所初级指挥院校承担,即使同一所院校承担的不同科目,往往也会出现各自为营互不通气的现象,由总部牵头召开制定课程标准的联席会议,探讨课程间的关联性,共同谋划对策。
二是紧扣武警总部文化课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勇于打破常规,制定出科学合理、操作性强有特色的课程主要内容。2009年武警院校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深化以内容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实现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文化课教学,坚持与国家规定的教育层次相适应,结合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精选内容,调整重点,充实前沿知识,强化理论应用与实验练习,打牢学员素质全面发展基础。”首先,由满足培养目标和专业课需求层面,确定相关课程必需开设的内容。譬如,依据军事运筹学对高等数学、应用数学相关知识的教学需求,优先确立高等数学、应用数学对应的内容。其次,把握课程间的内在关联,递次确定相关内容。例如,根据大学物理、电子技术基础的需要,确定高等数学必需开设的内容。最后,前呼后应、优化组合,确保每门课程应有的连贯性,舍得放弃关联性不密切的内容,尤其要降低定量计算方面的要求,增添与武警专业、职业联系密切的内容,以定性介绍、专题讲座、研讨自修等形式拓展学员视野。
3.2 依据课程的主要内容体系,求实地把好教材编写关
课程标准中通常要列出本课程的基本教材和参考教材,依据确定的课程主要内容体系,基本教材视情由武警总部统一组织编写最佳。其一,该类课程自身连贯性较强,一旦课程的主要内容有较大调整,再继续使用地方院校的统编教材难免牵强;其二,自编教材可适时适宜地添加与武警指挥关系密切的内容,体现武警特色,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课程目标的实现。另外,自编教材可按基本内容、延伸内容两大体系编写,基本内容兼顾到基础弱想学而力不足的那部分学员,它是全体学员必须掌握的内容,考核分值定位在70分左右,延伸内容适合功底厚实学有余力的学员,如此有助于破解“学不会与吃不饱”的困境。
3.3 恰当定位学习自然科学类文化课程的意义,真实地把好实现课程目标的认识关
一是珍惜学习时光,无愧本科教育。回顾武警初级指挥院校20多年的办学历程,学历层次由中专、大专到大学本科,学制由二年、三年到四年,其开设的文化基础课相应由少到多、由浅到深,而满足第一任职所需要的岗位技能基本相对稳定,也就是说任职教育所需时间大体恒定,可见延长的学制主要是用来打牢文化功底、提升综合素养,试想仅仅局限于满足第一任职需要,教导队的培养方式快捷实用,国家又何必劳民伤财不断提高培养层次,个中缘由显而易见。换位思考,延长的学制不用来打根基、提素质,在碌碌无为中白白流失掉,如此岂止是可惜,将有愧于党和人民,也与自己受到的本科教育名不副实。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电子技术;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N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182-01
近年来,在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我国高技能人才却出现了严重的短缺。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这也给职业教育深层次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便成了目前各类职业学校办学的方向。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应用能力,这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加强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同时,大力加强实践技能教学。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动手能力强,训练有素,技术过硬,有创新能力的毕业生,是当前职业教育的最主要的任务。
一、电子技术课程现状
电子技术课程是机电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为学生系统掌握本专业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训练科学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是:专业理论多,逻辑性强,内容抽象,难度较大;实验教学仅仅为辅助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不够紧密;传统的教学手段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差,遇上电子技术这些抽象、理论强的课程就有些不知所措了。鉴于这种现状,我们职业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理念,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取得理想的课堂效果。
二、教学资料和实验设备的统一
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及电子技术课程特色,我们需要对现有教材进行优化重组,不是单一选择一本教材。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现有实验设备条件,选择多个合适的任务作为教学载体,所选择任务应尽量包含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理论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应紧密合作,实时调整教学任务,达到理论内容和实践项目能够紧密联系,教师运用现场教学模式替代过去由不同教师、不同部门承担理论讲授、实操训练的授课模式。通过一体化教学逐步实现了三个转变:即如何“教给”学生(从以教师为中心)向如何“教会”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为中心转变。也就是说通过一体化教学实现如下的目标:
1.教材一体化,即理论课教材与实习课教材构成了一体;
2.教室一体化,即理论教室和实操场地构成了一体;
3.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课教师构成了一体。
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和实验设备具体情况进行课时分配方案如下。
三、方案的实施
系统的理论知识分布到各个任务里,完成每个任务就是完成知识点得学习,怎样很好的完成任务,在做任务中学习掌握知识点,那就要对任务的实施要很好计划和保障。为了很好的实施一体化教学,要满足以下几点。
1.一体化教室:根据实训室的规划,能进行满足本门课程一体化教学。实训场地和相应的配件要具体保障。满足每班分组的教学要求。
2.师资:本门课程是比较成熟的一门课程,由一名教师和一名实训指导教师组成教学团队负责教学的实施。理论教师负责课堂的总体设计,理论教学、实操指导;实训指导教师负责实训场地、工具的准备、管理和实操的指导。
3.排课方式:为达到授课效果,排课方式采用四节连排的排课方式,用集中时间完成一个任务的教学。
4.考核方式:每个项目均有相应的教学基本要求和考核要求,所以考核形式采用过程考核,这样便于学生发现问题及时修正。
四、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为了很好的达到课堂效果,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就要积极主动运用合适的方法,譬如实施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不仅节省课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分组尽可能的多,每组人数尽可能的少。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分组学习。每个任务均有相应的教学基本要求和考核要求,所以考核形式采用过程考核,这样便于学生发现问题及时修正。
在一体化实施过程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有的组的同学主动去其他完成任务的组的同学那学习讨论,由原来的被动消极学习转变为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所以,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分析学生特点,针对不同课程进行研究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使学生更好掌握专业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更好更快的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总之,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一体化教学”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盛继华.浅谈《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7,09
【摘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已经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普及,甚至是在教育领域中,学校也不再排斥现代电子设备在校园中进行使用,而是主动的将智能化技术引入教学当中。因此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合理的融入“盒子鱼英语”这一软件也成为了广东省云浮市第一中学所关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盒子鱼英语 初中英语 课堂教学
当前很多校园已经不再一味的禁止学生在校园中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而是主动的接受社会的客观实际,将现代信息化电子设备从学习的障碍转变成学习的助力。而在初中的英语教学中使用“盒子鱼英语”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信息化教学就是指利用现代信息化科技设备对教育教学提供辅助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基于网络因素下的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育手段,尤其是在初中的英语教学当中,学生因为刚从小学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下还没有完全的脱离出来,这就使得初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有着很多的不适应,这就需要使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来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质量。而利用信息化的教育手段可以有效的帮助老师进行初中英语的教学,通过网络的灵活多变可以满足初中生对于教学的差别性以及实际的学习需求,在网络世界中有着许多的教学资源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初中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积极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参与意识,同时也可以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成更加生动有趣。
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中,初中英语能够更加的发挥出学习的个性化差异,将学生主动学习作为主要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在保证学生有着良好的学习结果的同时,也要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正确的学习方式。同时进行信息化初中英语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在英语学习的个性化,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的动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合理的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更好的实现英语教学的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结构,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予以激发,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发掘探索,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规划学习的流程安排,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出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技巧,另一方面也能有效的提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率。
二、基于“盒子鱼英语”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方式
(一)通过“盒子鱼英语”智能教学平台创造新型的教学模式
“盒子鱼英语”是一款可以在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上使用的英语教学APP软件,在初中的英语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盒子鱼英语”智能教学平台创建一个网络上的学习班级进行教学管理,同时学生通过在电子设备上下载安装好“盒子鱼英语”APP软件,然后可以申请加入老师所创建的班级,当申请成功后老师与学生就可以在W络中展开教学活动。例如,通过在“盒子鱼英语”智能教学平台当中的相关同步教学材料以及相关英语教学课程,在网络课堂上使用投影进行手机同屏的英语教学,同时在“盒子鱼英语”智能教学平台当中还可以通过相关的英语教学扩展内容展开丰富的课下交流活动,保证学习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学习相关的英语知识。
(二)有效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过去传统的初中英语个性化教学中,进行教学的模式通常是基于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的情况下,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保证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稳定性,一旦缺少严格的管理控制方式就会使得教学成为表面工作,最后不了了之。但是在“盒子鱼英语”智能教学平台的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很多不同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管理。例如,在不同层次上的学生可以主动的选择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以及相关的英语教学资源,然后通过学习与检验,进而获得相应的奖励与积分,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得老师与家长能够及时的掌握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进度,在保证学习过程的趣味性的同时也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建立全面的学习阶段
在使用“盒子鱼英语”智能教学平台的教学过程之后,可以建立起完善的学生学习英语的教学流程,而这种流程主要包括的三个阶段。
首先是教学的积累和竞争阶段,通过在“盒子鱼英语”智能教学平台中的分层次分班以及相关的教学扩展活动等,可以充分的体现出“盒子鱼英语”的个性化教学理念的不同,一方面可以有效的积累初中英语的相关知识,获取丰富的英语教学知识以及相关的拓展资源。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竞争的形式充分的激发出学生进行初中英语学习的动力。例如,在“盒子鱼英语”智能教学平台当中,在自己的网络班级中,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及考核,就能够获取一定数值的积分,并且由软件安排出积分排名的竞争,通过刺激学生的好胜心理以及竞争意识,可以有效的推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其次,在“盒子鱼英语”智能教学平台的第二个教学阶段中,是学习与老师进行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可以对老师进行提问与互动,然后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使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教学的内容。例如,在这个阶段中,老师可以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进行学生提问以及理解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上,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探讨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最后,在“盒子鱼英语”智能教学平台的第三个阶段中,是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反思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自身学习过程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以及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最近的学习过程当中的表现,找到自己学习的不足与漏洞,然后通过回顾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巩固性的学习,并且在下一个学习的阶段中予以改正。
三、结论
总而言之,虽然“盒子鱼英语”智能教学平台在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试点教学以及相关应用的时间并非很久,但是利用信息化的现代教学手段所带来的教学成果确实非常显著的。在使用“盒子鱼英语”软件展开初中英语的信息化教学中,能够明显的感觉到信息化教学方式给学生的学习效果上带来的提升。因此,也会有更多的信息化教学软件被应用于现代化的初中英语教学当中。
与模块化课程调研思考
文/赖菁菁
摘?要:本文介绍了江西省冶金技师学院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学资源与模块化课程调研的情况。为了更好地搞好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学资源与模块化课程建设课题的建设,课题组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和授课教师进行了调研,同时就此课程与其他学校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明确了课题建设思路。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调研?建设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也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成果。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学资源与模块化课程的建设课题的研究,为学生提供一个网络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使中职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调研目的
第一,通过调研了解笔者学校各个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授课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要求。根据调查结果,制定课题的资源库的研究内容,并讨论下一步网络平台功能模块的要求和建设方案。
第二,通过到其他学校进行调研,为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学资源与模块化课程的建设课题的下一步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调研内容
一是了解不同专业的中职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要求。
二是了解授课教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的要求。
三是了解其他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开展情况。
四是与其他学校专家、教师一同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学资源与模块化课程的建设课题的方向、框架、内容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三、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活动采取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方法,笔者学校内调研于2012年4月9日至2012年4月20日进行,调研范围为笔者学校信息管理系、机电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冶金工程系的中职学生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师。校内调研的目标主要是了解不同专业的中职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能力和计算机使用能力的要求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了解授课教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要求,以及在备课授课中遇到的问题。2012年4月25日课题组全体成员到江西省新余市新余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进行调研。
四、调研过程
1.对学生的调查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能力的需求各有不同。在校内的调研过程中,课题组对学校信息管理系、机电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冶金工程系的学生对计算机能力的需求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学生对WindowsXP入门与操作、网络知识与Interner应用、常用工具软件上的能力需求是一致的,但是在Word2003文字处理、Excel2003电子表格、Powerpoint2003演示文稿的能力需求上相差较大。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学生集中反映的问题有:课后与老师缺乏交流、上机过程中教师指导时间少、上课时缺乏案例讲解、课后如何复习计算机知识等。
2.对教师的调查
在与教师的座谈过程中,很多教师主要反映了以下几个方面问题:要利用信息化技术上一节计算机基础课,通常要花十多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备课,其中大部分时间是用来找资源、做课件;现在网络上各类教学资源多,教师在查找资源的过程中网上的资源不易管理和利用,有效资源内容匮乏,需要的资源难以找到,没有参考价值的垃圾资源很多。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如何解决理论讲解和实操练习教学时间分配的冲突等问题。
3.与其他学校的探讨
课题组全体成员与江西省新余市新余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老师就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学资源与模块化课程的建设课题的建设方案、建设内容、资源库内容和网络平台功能模块的要求及建设方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五、调研建议
在课程建设上,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核心,分模块教学,并在模块下细化、系统化知识点。授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层次和学生兴趣,有针对性地调整授课内容和重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上充分听取学生和教师的意见,把学生优秀作品收入到资源库中。在网络平台的建设过程中,设计了在线师生交流平台、在线答疑、在线测试、在线教学资源下载等功能,通过网络拉近老师与学生距离,同时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个网络平台。
关键词: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理实一体化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52-02
中职学校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一线技能型人才为教育目标,“岗位技能、职业素养”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要求,是实现理实一体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理实一体化课程在中职整个课程学时中占很大比重,要求实践教学课时应占教学计划总课时的60%左右。因此,以基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对学生顺利就业至关重要,也是奠定持久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如何构建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评价体系,探索可操作性的课程评价方法已成为中职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工程实施方案》对课程评价改革提出的要求是:“积极吸收行业组织和企业参与课程评价,逐步形成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课程评价主体。注重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广泛采用现场操作、成果演示、案例分析、技能鉴定等多样化的课程评价形式。”中职学生课程评价体系迎来了优化重构的契机。笔者拟从中职理实一体化课程特点、理实一体课程评价有效性的问题反思、理实一体化课程评价新思路的重构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理实一体化课程特点
理实一体化通常指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集教、学、做一体,形成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形成一体的一体化课程模式。理实一体化课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即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岗位实践活动为核心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学手段一体化实施即讲授和操作空间和时间上的统一;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即具有必要的教学环境,有足够的实训工位;操作技能与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
二、理实一体化课程评价问题反思
在现行的中职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中有许多不够合理、不够科学的地方,课堂教学评价的观念落后,没有形成一个核心的标准体系,有些评价和准则的制定效度低,缺乏可操作性。具体有以下几点。
1.课程评价内容过于关注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评价过于笼统,评价的合理性欠佳。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对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已具有较高的认同感,教师的课程理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很多教师加入了技能操作的教学评价,但许多教师在制定评价标准时,还是以知识点考试为基础和主要形式的“考评”,技能操作考核也是以理论的形式制定技能操作考核试题库,学生也是死记硬背操作步骤,真正遇到实际问题时仍无法解决的情况还很普遍,这显然与理实一体化课程“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特点不一致,与企业对员工行为规范、职业素养的要求有差距,与中职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目标不相符,这种评价的合理性欠佳。
2.过分侧重团队的评价而忽视对个体的评价,评价的准确性欠佳。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是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专业实践操作训练往往以工作小组为单位,小组内进行分工协作,但也存在一些“合而不作”、“合而滥作”的现象,学生层次不同,学习合作参与度不均衡,优等生参与自由发言和小组汇报的次数明显多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或者小组只要有一个同学能独立操作,其他成员“浑水摸鱼”过关。同时成果展示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每小组比谁的“长板”更长,“优生讲、困生听”。而小组合作只是一种教学形式,它最终是为学生个性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服务的,如果教师在评价互动学习时,不把小组评价和个体评价紧密地结合,势必会影响到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显然评价的准确性欠佳。
3.过于关注操作结果的评价,忽视操作过程的考核,评价客观性欠佳。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理实一体化课程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的实训操作,因此仅以最后学生的实训结果来评价工作任务的实训效果是不恰当的和不客观的。
4.评价标准有一定的随意性,单项任务评价缺乏细化和量化,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欠佳。理实一体化课程评价的对象是学生上交的作品或学生的操作过程或方法,老师在评价学生上交的作品时往往凭审美倾向或对学生的主观印象来评分,没有一个详细的标准进行量化,这种评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片面性,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三、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评价新思路
1.构建合理的评价量规。理实一体化课程经常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通过操作练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相应的操作技能。因此教师在设置任务,评价任务时,依据任务设计合理的评价量规,让学生在有目的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显得十分重要。本人以为在理实一体化课程评价量表设计中,应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分析专业特点、根据实训内容设计符合需要的评价量表。评价量表中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评价指标既要反映教师的要求和期望,主观性评价指标不易过多,又要分解细化操作流程,学生在操作前就知道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有目的地完成任务,教师评价操作也方便,评价的依据也一目了然,使学习活动指向预期的学习目标。
2.构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标准。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广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为了发挥个体评价的优势,应把个人评价放在重要的位置,并且与小组评价相结合,做好他评、鼓励自评、小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小组个体成绩的评定构成包括小组成员互评(20%)、自评(20%)、小组间评价(20%)和教师评定(40%)。当然,在具体评价实施中可以根据实训内容的不同合理设置评分比例。
3.构建并运用多种评价工具和方法。理实一体化课程的评价是在“过程”中产生的,构建灵活、多样化评价工具和方法十分必要。即在不同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不同的时机不同的任务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以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情况。如电子学档、学习过程档案、现场考核评价日程表、作品(成果)展示等。
4.构建适时反馈实操评价结果机制。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进行全方位的预设,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用心捕捉和筛选实训操作活动中反馈出来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建构的鲜活的课程资源,以此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恰当运用多种评价工具后,可将实训结果及时以表格的形式通过网络公示,教师对小组合作成果应及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自己的专业技能及专业知识的情况,以便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自查自纠。理实一体课程教学情况的及时反馈,使师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得失,及时调整教与学的方法策略,互为补充,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因此教师应找准最佳时间及时评价,让学生受到最有效的教学刺激。
总之,中职理实一体化课程评价,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力求客观记录和反映每个学生亲历工作过程所获得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意识和方法达到的程度。理实一体化课程评价不全面,则不能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因此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评价新思路,树立“评价”是在“过程”中产生的理念,让理实一体化课程评价实践更好地促进课程教学,实现实质性持续有效推进课程改革,是我们中职课改的永恒课题。
参考文献:
[1]高凌飚.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和功能[J].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4,(6).
[2]陶钧.如何有效进行实训课程的评价[J].考试周刊,2011,(11).
[3]邹羚.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综合实训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1,(1).
[4]周芹.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0,(35).
[5]王茜菊.注重过程性评价 促进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J].职业,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