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英语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22-01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施,文化因素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英语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然而,人们在了解目的语文化的同时,母语文化意识却越来越淡薄,甚至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进行文化教学的同时,应更多地考虑母语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加强在英语教学中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1.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现状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除了语言教育外,还加强了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教育,但是往往仅限于对英语背后的相关文化的介绍,经常忽视母语文化的对比。我们所说的跨文化交际也仅仅停留在英语文化的引进,缺少对母语文化的介绍和中西方对比融合。正是由于人们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强调英美文化的教学,单纯地引进,片面地理解和吸收,而对母语文化的涉及颇浅,这使母语文化处于基本被忽视的状态。当英美文化随着英语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之时,我们的传统母语文化却在不断退缩并渐渐让位于英美文化教育。大学生用于英语学习的时间与母语学习不成比例。久而久之,“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成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普遍问题。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深厚的文化素质和独立的文化人格。
2.加强母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2.1语言学习的需要
母语和母语文化对英语学习和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存在相当大的正迁移。这意味着“具有良好的母语交际能力的英语学习者,其英语交际能力的获得相对容易一些”(束定芳,庄智象,1996)。
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当英语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有了深刻、细致的认识和敏感的文化意识以后,学习目的语时自然就增强了目的语语感。目的语语感的增强必然会提高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交际能力。而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母语文化的传授,却恰恰可以使学生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对比来更深刻地认识目的语文化的主要特征。
2.2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母语文化教育,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影响熏陶大学生,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利用大学英语特有的教学功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内在的、可持续性发展的个人素质。
2.3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介绍与引进国外的文化、知识、技术、科学等,同时也担负着本国文化的输出,为政治、经济、贸易、往来等服务。英语学习的目的决不是使英语学习者越来越西化,而是扩大国际视野,在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同时更好地理解、热爱并宣传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它要求我们大学英语教师在教育中应注意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对比,在学习、吸收、借鉴西方文化的同时,还要增强母语文化意识,加强母语文化教学。通过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大学生对于文化的兴趣,努力提高其自身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宽容能力,培养一批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未来的优秀人才。
3.加强母语文化教学的方法
3.1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外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对目的语文化了解的同时提高母语文化素养。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对有关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进行介绍,并同母语文化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现象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让他们在对外交往中积极地弘扬我们的优秀文化。学生本身也要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弥补有限课堂教学的不足。学习母语文化的资源相当丰富,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3.2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方面的调整
在教材编写方面,很少涉及学习者的母语文化,所以抓紧编写包含两种文化的英语教材是关键。这样可以避免由于不知如何用英语描述母语文化而造成的表达上的“空缺”。
在课程的设置上,我们可以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母语文化类的课程。根据其客观情况可以用英语开设有关中国的历史、文学、传统文化等课程,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欣赏中国文化,也可以开设中外文化对比类课程,进一步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我们还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有关中国文化的课程,系统地学习中国文化。
通过对课程进行科学设置和教材进行合理选用,既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水平,又能克服英语人才的中国文化失语症。
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如果把两者的关系处理好了,目的语的学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随着对外语人才要求的不断变化,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外语人才不仅要具有丰富的外语知识、较高的外语技能和外语交际能力,而且还必须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这是仅靠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的学习难以达到的目标。所以,加强目的语文化学习的同时,不能忽略母语文化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育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蒋惠英,张杏文.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及必要性[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3]刘正光,何素秀.外语文化教学中不能忽略母语文化教学[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6).
[4]苗丽霞,范谊.母语文化在我国英语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性[J].宁波大学学报,2006,(6).
[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6]孙娟.母语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7]杨文飞.母语文化教学与外语教育[J].科技信息:人文社科版,2007.
关键词: 口语测试 反拨作用 大学英语
一、引言
语言测试的目的是通过测试,对被试的语言能力做出准确、公正的测量。大学英语教学在国家相关部门、学校及教师等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学生逐渐具备了较强的阅读和听说能力,部分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交流。然而,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与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口语能力十分薄弱。很多用人单位和机构反馈,即使是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学生,在实践中也很难驾轻就熟地使用这种语言。诸多学者对此现象进行了或深或浅的研究,有人将这一现象归因于四六级考试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应试教学,忽视应用能力培养(刘润清,2000);有学者认为四六级考试题型误导学生偏重语言知识等陈述性知识学习,忽视应用技能等程序性知识学习(李绍山,2005)。针对当前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薄弱的问题,很多学者从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策略和测试方面进行了探讨。笔者将从大学英语校内口语测试这一角度入手,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抛砖引玉,对大学英语教学及测试提出建议。
二、口语测试现状
在1979年举行的第一次语言测试研究研讨会上,Canale和Swain(1980)便在大会上提出了“交际语言能力的理论模式”,对外语教学与测试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基础上,Bachman(1996)认为交际语言能力是把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的场景特征结合起来,创造并解释意义的能力。语言起源于口语,口语是满足社会学院片刻不可缺少的,对口语能力的测试,实际上就是对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即交际能力的测试,因此,口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我国最大最完整的口语测试形式之一就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口语考试(以下简称CET-SET),其效度和信度得到了广泛验证,既考查了语言能力,又考查了交际能力。
然而,结合实际教学,笔者发现对CET-SET知晓的学生人数众多,而能够参加的学生则很少,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只是通过四级或六级的笔试,对于口试则从未设想过。此外,受技术水平不尽完善、考生数量众多、人工评分费时等方面条件的制约,CET-SET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期,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发挥的正向反拨作用较小。
Huges(1989)指出教学与测试直接是伙伴关系,测试应该支持“好”的教学,纠正“不好”的教学。语言教学与语言测试中,教学是第一位的,测试是为教学服务的,但是测试对教学有极强的“指挥棒”作用。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与测试中,鲜有学校会进行校内口语测试,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愈来愈具有鲜明的应试教学色彩,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以四六级考试为指引,大学英语课本内容愈来愈和四六级考试题型接近。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更重视语言知识和结构的学习,如:短语、句型、语法等,而忽视口语的练习,长此以往,学生在语言的实际运用方面的能力就显得愈发薄弱,缺乏足够的交际能力。
三、校内口试体系
1.校内口试的必要性
由于大学英语学习者只有符合相应的报考条件才能参加CET-SET,绝大多数学生的分数达不到参加口试的分数线,因此,非考生学习者是CET-SET的不完全参与者。对这些学生而言,他们缺乏练习英语口语的机会,同时对英语口语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校内考试中加入口语考试是十分必要的。
测试这一“指挥棒”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具有很强的反拨作用。所谓反拨作用(washback),是指语言测试对教学和学习产生的影响(Huges,1989),这种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虽然测试对教学与学习的影响可能存在的程度有差异,但是反拨作用的存在是不置可否的。为了提高学生对英语口语和交际能力的重视度,使所有学生都成为口试的完全参与者,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提高,将口试这一模式加入到校内测试中是十分必要的。
2.校内口试的测试方式
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将大学英语设置为大学一、二年级的必修课,因此,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在四个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可加入口试环节。在测试题目的设计方面,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第一学期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大学英语,因此,可将口试的重点放在语音语调方面,对题目的设计可以采用单词、单句和段落朗读或跟读的方式,通过检测学生语音、语调、连续、停顿、意群等,夯实学生的基本功。第二学期,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英语的相关基础知识,因此,口试题目可以包含段落朗读、有引导的话题展开、看图说话、视频重复等,以此考查学生连续讲英语的能力,检验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外语思维能力。第一学年的考试建议采用单人测试的方式,考试时间控制在5-10分钟。出题人在设计第三学期口试题目时,可以将有引导或给予词汇、句型提示的话题辩论加入其中,将学生分组,检验学生能否运用外语思维,能否用英语初步论证个人观点。第四学期,建议使用自由辩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口语测试,因为在之前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和自主练习口语的能力,了解了口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表达思想的能力得以提高,语境适应性有所增强。因此,给学生尽可能提供真实的交际环境是十分必要的,这也符合语言测试的真实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
3.校内口试的评估方式
由于各个学期口试的测试方式、内容都有差异,因此,对口试的评估方式也应该有所侧重,评估方式有共性也有差异。
3.1评估方式的共性
对四个学期的口试评分进行分档,体现学生的水平差别,例如:第一学期可将对语音的评估分为三个等级,包含三个分数段,最高的分数段表示语音清晰,朗读熟练流利,读错单词数少,最低分数段则为学生语音欠清晰准确,朗读不流利熟练,读错单词数量多,第二个分数段的学生语音较清晰、朗读较流利熟练。此外,对测试的时间进行统一要求,例如:第一二学期均可将口试时间定在五分钟,第三四学期则可将设定一个时间区间。
3.2评估方式的区别
大学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口试的重点为语音语调等基础知识,对受试表现的评估强调的是准确性、流畅性,而到第三四学期,对受试表现的评估更侧重于话语的长短、连续性、灵活性和适切性,其中适切性最重要,因为口试主要考查受试的交际能力,在设定题目时应尽可能将受试置身于真实的交际情境中,真实的交际语境涉及的因素较为复杂,所以,对受试表现的评估方式应该更加细化。
四、校内口试的反拨作用
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中,教学是第一性的,测试是为教学服务的,科学的测试能够推动教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了充分发挥正向的反拨效用,教师及教学管理者可以有意识地发挥测试的积极导向作用,纠正教学中的错误做法。比如:为了应对四六级考试,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会有意无意强化英语语法、阅读理解等方面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在真实交互语境下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再加上绝大多数高校在校内考试中都不涉及口试,这无形中更加剧了教师对口语能力培养的忽视。通过增加口试,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强化口语练习,逐渐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在校大学生多数以通过四六级考试为目标,沉浸于各种四六级模拟试题中,疯狂地练习英语阅读等多项选择题。这使得学生这一英语学习的主题对英语口语的重视不够,久而久之,“哑巴英语”的学习方法越来越根深蒂固。如果能够在校内考试中加入口试部分,就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口语练习,逐渐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五、结语
虽然学界和教学一线都对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这一命题达成了广泛共识,但是在测试实践中并未很好地体现出来,在各个类型、规模的语言测试中,离散的、客观的、间接的识辨型题型仍占主体。目前对校内测试尤其是口语测试进行的研究有限,但其对整个大学本科阶段的教和学都起到不可低估的反拨作用和强化作用,因此理应受到重视。只有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同时加强对校内口试的研究和探索,才会不断促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提高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韩宝成.语言测试:理论、实践与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47-52.
[2]黄大勇,杨丙钧.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4):288-293.
[3]金艳.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口语考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J].外语界,2000(4):56-61.
[4]蒋显菊.国内英语测试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界,2007(2):89-96.
[5]李绍山.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与语言测试设计[J].外语界,2005(1):71-75.
教学评价,作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判断,测评每个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到程度,指出学生的错误和缺点,还在于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认识到自己优秀的一面,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更在于评价学生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的情况,以利于社会、家庭、学校对教育价值的认识,克服目前存在的过于重视智育的现象。无数事实证明,做好教学评价工作,不仅有利于对学生实施全面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有利于提高智育教学质量。通过教学评价,学生可以有机会了解自己学会了什么,学习的程度如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是比其他同学学得好,还是比其他同学学得差。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评价的目的,领会教学评价的多层意义,从而使学生充分利用好教学评价这一手段,更好得完成学习任务,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2尝试多种方法对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为教学的针对性提供依据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地蓬勃发展,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学评价方法。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法、技术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为了保证教学评价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我们必须把各种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必要的综合、改造和创新。例如在教学评价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到评价模式的多样性与综合性相结合,要强调模糊与精确相结合、日常观察和系统测验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等等。新大纲要求教师备课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生即是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对本学科的态度等做全面的分析,做出客观的评价。只有对学生情况了如指掌,才能统揽全局,科学施教,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深入班级,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方法。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智力差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因材施教提供依据。把每个班的学生根据学习情况、性格特点、学习习惯等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两名组长,教师只要定期与这些组长联系,就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思想动态。教师既要从静态了解学生,又要从动态了解学生,及时了解学生在个方面的变化与进步,还要从情绪方面了解学生的变化,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尤其对于差生要多加关注,差生是学生的弱势群体,自卑心强,学习缺乏动力,厌学情绪严重,遇事容易走极端,对于差生更要多鼓励,有进步及时表扬,使之不断体验到进步的喜悦,增强他们前进的动力。
3注重课堂评价研究,制定正确的评价标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做好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工作,首先要从细节做起,从最基础的的工作做起,因此,根据学生的表现与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制定了合理的评价标准。
3.1制定教师对课堂教学自我评价标准
主要评价研究如下:①学生是否对所学内容充满兴趣?是否越来越爱上英语课?②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是否有成就感?是否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③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明确、适当?是否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④教学内容设计是否关注学生的经验,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⑤教学准备是否充分?教学重点、难点是否得到充分地关注?⑥教学活动是否有助于目标实现?⑦教学效果是否能够满足教学目标的需要?⑧学生是否能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失败面前不气馁?⑨是否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⑩教学评价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否有助于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
3.2设计确定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评价标准
①课前准备是否充分?课上是否遵守纪律?②课上是否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回答问题、提出有创意的想法和问题。③在教学各环节中是否有进步表现。④是否乐于帮助别人,善于与他人合作学习,共同提高。⑤是否能够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独立完成老师的作业。
3.3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
①对学习态度的评价。②对学习习惯的评价。③对学习方法的评价。④对合作学习能力的评价。⑤对学习效果的评价。
3.4注重课内外结合的评价
英语学习要靠英语知识的积累与坚持不懈的练习与实践,而要做到这一点只靠课内的学习是不够的,还要坚持课外的学习和实践。因此,只有对学生英语学习课内和课外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才会使评价全面、准确。
4丰富课堂教学评价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保障,因此正确理解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是重要的一环。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首先应该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等等,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课堂教学评价既要关注教师如何实施课堂教学,又要关注教师是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的,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的价值。好的课堂应当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应该设计多种形式对学生做出评价,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针对同一个问题,可以先让学习程度好的同学先回答,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倾听思考与重复。应恰当处理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同类型的反馈信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注意倾听各种学生的回答,即使知道学生可能回答不对,也应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见解。相信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会对学生自己和别人带来一些启示,这些启示有的来自正面,也有的可能来自反面。
5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
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培养高素质的英语实用型人才必须要进行改革.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策略,主张以小组作为学习的基本形式,通过组员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和自主思考能力,在不断的讨论和交流中,提升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沟通能力,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为此,主要从合作学习的角度,介绍了该教学策略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
关键词:
大学英语;合作学习;应用
0引言
合作学习是在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理论与以往的个体学习不同,强调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学习.小组学习策略之所以在美国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是由其自身的优越性决定的.认知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教师灌输的结果,而是个体头脑中存贮的原有知识在外界新信息的作用下,通过“同化”和“顺应”的过程逐渐获得的.而在小组学习这个形式下,每个个体通过讨论,不断的陈述自己的观点,与其他人的观点发生碰撞,加速“同化”和“顺应”的过程.研究表明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小组成员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增加他们表达自身想法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和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合作学习中,老师布置学习任务,小组各成员分工协作,互相帮助,共同实现学习任务的完成.通过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模式,可以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形式,真正的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
1合作学习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大学英语是各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由于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国家对掌握高水平英语实用能力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也强调大学英语教学要真正的实现素质教育,在课堂上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使学生形成有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模式.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完美的与«教学大纲»相符,能够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着巨大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把本堂课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做好分工安排,小组各成员完成自己部分的查阅、搜集相关资料的任务,形成自己的有说服力的观点.在课堂进行陈述自己的观点,听取其他组员的报告,吸收他人正确的观点,改正自己考虑不足的地方,与组员相互分享信息,在不断的交流中,实现知识的获得和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担当指导者、启发者和监督者的角色,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允许各种不同观点的产生,而不是过多的干涉、批评学生的想法,不能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比较明显、严重的错误,教师可以在学生发完言之后统一有策略的纠正.对习惯了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的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一种新鲜的教学形式,学生们刚开始实施兴趣非常高,参与性比较强.但是,由于有的同学英语基础一般,词汇量有限,有的无法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心里想的嘴上说不出来,也有的怕说错不好意思张嘴,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每次选择主题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生语言功底的这个客观事实性,选择适合他们英语基础的主题.或者教师可以就某个主题,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借助这些问题形成有逻辑性的回答,减少讨论冷场的现象,同时还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通过慢慢的实践练习,学生的思考、表达、沟通、自主学习能力都会逐渐提升,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逐渐的提升主题问题设置的难度和步骤,循序渐进的进行转变.
2结语
为了适应大学英语教学教发展的要求,各高校都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模式和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合作学习这种教学策略能够解决传统英语教学中的弊端,实现学生成为课堂活动主体的目标,使学生在组间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思考、自我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激发学习的主动性,逐渐形成有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模式,真正的做到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生包括英语实用在内的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升,进一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最终提升公外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艾治琼.信息环境中的英语合作学习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11):146G147.
[2]刘金梅.合作学校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合作学习课堂上教师言语行为的实证研究[J].中国英语教学,2003,(3).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7--02
为了检验语言教学效果,上世纪40年代产生了语言测试。在现实生活中,语言测试经常被用来评估受试者的语言能力,并以此为依据来衡量受试者是否可以胜任某项工作或是否可以颁发某种证书。这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与之有关的人群,从而对教育体系和整个社会产生反拨作用。英语等级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反拨作用尤其明显。
一、反拨作用概述
反拨作用指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反馈作用,或语言测试对课程设置、教育者以及教学的内容、方法、目标等的影响。语言测试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越来越关注反拨作用及其对教学带来的影响。Wall认为重大的测试对于学生和教师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可以改变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态度和行为。艾伦.戴维斯(英国著名的测试专家)认为,测试的应用应与教学实践有所区别,测试只能被看作是一种提供信息的方法,测试的信息可反作用于教学。Hughes(1989)对是否存在测试的反拨作用进行了探讨及并提出participants,process,product研究模式, Wall&Alderson(1993)关于反拨作用性质和机理的假设为该领域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测试所产生的反拨作用有两种,一种是负反拨作用,即消极的反拨作用;另一种是正反拔作用,即积极的反拨作用。消极的反拨作用可能冲击甚至误导教学、降低教学质量,而积极的反拨作用能够推动教学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掌握。
英语等级考试(CET),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于中国大学生来说,英语等级考试面向全国所有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其规模影响之大使它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科学性,已成为一种高风险考试。不少高校将英语等级考试与学生学位、教师考评、待遇挂钩;英语等级考试成绩目前已成为用人单位录用大学毕业生的标准之一。这些因素使得英语等级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反拨作用尤其明显。
二、等级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正反拨作用
1、增强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学习动力,增加学习时间
英语等级考试可以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学习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有了等级考试这一目标,学生努力学习才有了强大推动力,客观上讲,英语等级考试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觉性,促进整个学习进程。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最终的学习目的在于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与实践,但是在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中需要用到英语知识的地方非常少,跟外国人交流的机会更少,据相关调查,大学生毕业后在相关工作中需要运用到英语知识的只占5%,需要与外国人交流的只占1%。另外,初高中的应试教育使不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学习动力不足,如此小的需求加上缺乏兴趣和自控能力的学生,如果真正由学生来自由选择,没有了等级考试的压力和约束,学生整体的语言学习动机会大大降低,甚至会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混乱。
2、为今后的英语继续学习打牢基础
客观上讲,英语等级考试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基础水平是有帮助的,特别是在词汇、语法方面。虽然通过了等级考试并不表明学生即掌握了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技能,但至少打牢了语言基础。在学生有自我实现或者外部动力比如工作需要、出国留学、学术研究等方面需要继续学习英语知识的时候,这些基础对语言的继续学习是有益的。
3、促进教师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等级考试也给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可以促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调整教学重点、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早日达到等级考试所要求的水平。通过英语等级考试反馈的信息,教师能不断发现学生对大纲要求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可以针对薄弱环节加以解决。因此,等级考试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加以诊断。
三、等级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负反拨作用
与等级考试的正反拨作用相比,其负反拨作用更加明显,具体而言,其负反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埋头于做选择题,失去对外语学习的兴趣
现在许多高校的学生在英语方面花费巨大精力和时间,但却与学习兴趣无关,只是迫于考试压力想拿到一份合格的成绩单,有利于毕业和今后找工作。大部分学生有关英语的课外活动和书籍,基本上都是以英语等级考试为主,学生在等级考试模拟题、考试辅导用书和辅导班方面花费不菲,但这些并没有真正地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更为严重地,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英语学习完全提不起兴趣,或者对英语学习产生恐惧心理。这些都会极大地阻碍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与改革方向。
英语等级考试进行改革以后,强调不能把等级考试的成绩与学位证挂钩,但是依然有很多学校有自己制订的分数线。这就致使许多学生大学四年里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应付考试上,而忽视和荒废了自己的专业课。中国外语研究中心曾对4000多名非英语专业在校大学生做过一个调查,发现超过75% 的学生为了应付英语等级考试将一半的学习时间都用在学习英语上,虽然在毕业之后他们不一定能运用到英语知识。
2、对外语教学目的产生负面影响
有些学校把英语等级考试的成绩与教师考评挂钩,比如若一个班的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相对较高或较低,学校就会据此来认定这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这就造成了许多教师为追求班上同学英语等级考试的通过率,把班级变成英语等级考试培训班,大力搞应试教学。这些都偏离了实际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初衷,变成了应试教育。
许多学校大学二年级(第三、四学期)大学英语教学的进度过快,教材的完成情况不理想,在课堂上基本上都会以讲解有关等级考试的词汇、题型为主,并且在考试来临之际,会大量地做练习题和讲解练习题。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和学生都会要求舍弃与考试关联不大的内容,虽然有些内容对促进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3、对教学方法的运用产生负面影响
虽然近年来外语教学模式及方法蓬勃发展,科学的、创新的教学法不断产生,但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运用的却并不多。许多新型的教学方法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在我国的多数大学英语课堂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还颇为盛行。因为既然要应付考试,教师就不得不讲解其有关内容,而且学生对这些也比较认可,希望自己能够从教师处得到考试的技巧与方法。在等级考试的风向标下,教师将高通过率视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忽视了英语教学交流的目的和实用性特征。所以说在应试的压力下,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教师对创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推广。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具有相当程度的口头或书面表达能力。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我国高校学生的英语应试能力尽管较高,但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较差。为了增强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教育研究发展至今,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强调应试能力的培养,同时对英语的口语教学造成了等许多负面影响,而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和形式,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师生提供促进发展的信息,促进发展及提供决策依据进而改进教学,大学英语教学务必发生改革。
二、传统口语评价所面临的问题
由于现在大多数高校的大学英语课是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主要的评价方式以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assessment)为主。终结性评价的特点是重成绩,忽视个体的认知能力。这种评价存在着以下的几个问题:(1)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否定了学生在认知、情感方面等方面的个体差异;(2)这种评价方式就是对学生的口语成绩分数挂钩,一旦口语成绩不理想,他们失去信心和学习兴趣;(3)仅依靠口语测试结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是片面性的,因为测试的内容只能检测学生在口语学习中的一定水平上的知识方面的情况;(4)终结性评价方式使学生难以参与评价的角色,把学生至于评价主体之外,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对知识探索的积极性。
三、形成性评价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影响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是由斯克里文在1967提出,其任务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其他方面的表现作出的评价。在口语教学中运用形成性评价,通过观察一项学生活动或课堂表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能力以及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情况。形成性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有利于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口语成绩的提高。因此,运用形成性评价是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水平的迫切要求。
四、形成性评价在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评价的主要功能是使学生在评价中得到反映的教育目标,才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例如,在评价学生参与口语活动的程度和水平时,评价的重点不在于检查学生口语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在于评价学生在口语活动中的信息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情况,要求教师在转变观念,要评价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要评价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水平和策略。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由传统的教师评价转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主体,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受评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强调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体现的价值,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口语成绩做出客观的分析和总结。学生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中,通过自我反思,有针对性地做出了自我改进,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
形成性评价改变了单一的一次性测试来考察学生的口语成绩,提倡使用多种评价方法和策略,来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进步。采用课前设置十分钟的分散考评(教师根据上一节课或当堂课所要讲的内容创设语境,给学生提供10分钟的课前说的机会,并及时进行针对性评价)。采用经常性评价代使学生在适宜的课堂中接受考察,倡导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综合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在情感、态度、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进步和变化。
(四)评价形式的多元化
在口语教学中,学生可以采用适当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工具对自己或同学之间的表现进行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应把学生自我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采用一系列的方法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加以改正。这种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学习目标及自我调控学习进程,其内容可包括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学习结果和学习中的长处及不足等。采用相互评价,主要的一点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态度等,让学生意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可以弥补教师评价等的漏洞和不足,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和互相合作。指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学习口语的目的和方法,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检查他们的作业,监控他们的学习进度,随时提供反馈意见。指导和支持学生制定和应用评估标准,帮助学生自评和管理学生学习。教师的评价可以在课堂讨论中,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及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五、结 论
完善现有的测试与评价体系,尤其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加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语言应用能力发展情况的检测,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大学英语教学班级大、人数多,各高校办学条件和投入不等,给口语课程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教师要创造性地将形成性评价有效地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利用语言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提高英语教学效率,课堂教学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地方院校面对的是生源、师资以及教学条件都有其特殊性的现实。在口语考试中,如能将形成性评价的理论引入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与测试中,建立大学英语口语课程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估模式,则会推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和测试的改革进程,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弥补了口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也符合口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培养更多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需要的合格人材。在今后的进一步研究中,可以扩大受试的样本量,使受试面覆盖不同专业,增加调查方式和个案研究,以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罗少茜.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魏薇.大学英语口语测试中的形成性评价[J].高教研究,2005,(05).
[4]王华、富长洪.形成性评估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外语界,2006,(04).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法 大学英语听力课堂 教师作用
1.引言
Breen在分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任务型教学法的关系后发现,教师所期望的一项任务的完成结果与学习者实际上从这项任务中所收获的知识之间是存在差异的[1]。换句话说,教师所教的东西并不一定是学习者所期待的。因此,学习者应该从课堂中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课堂中主动的学习者,进而成为课堂的主要角色。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正是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所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任务型教学法中的功能和作用可以被忽略,相反,虽然任务型教学法把学习者看成课堂的主角,但是如何让学生对任务感兴趣,让学生真正实施任务并在这一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技能,却向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本文试以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为背景,探析任务型教学法下教师的功能与作用。
2.大学英语听力课堂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可行性
教育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可见,新形势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交往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尤其是英语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将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有着巨大的潜力和空间。首先,任务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众多语言教学理论中非常有影响力的理念之一,比较好地体现这一理念的就是交际语言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任务型教学法,作为交际语言教学思想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形式[1],也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它将学习者的经历和知识等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学习者在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等方面的选择权。这里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做决定的地方,而是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一种合作活动,互动行为。其次,任务教学法涉及意义的交流[3]。这里的交流包括课堂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以及参与者与听力材料或者其他语言学习材料的交流。设计一项任务的目的就是让学习者真正融入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体会语言的使用,潜移默化地学会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使用语言。Ellis[3]在谈到一项任务应该具有的特征时,就谈到它应该主要通过课堂中以意义为交际目标、以意义为焦点的活动,为学习者提供参与到课堂交际任务中的机会。
3.听力课教师在任务法教学中的作用
传统的英语课堂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疑问的解答者。这一角色在听力课堂中很容易被简化成听力材料的播放者和公布正确答案的“主持人”。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教学法就要求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以交际为目的使得学生在听力过程中注重意义上的交流,以听作为获取信息的来源,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带着目的去听、去交流。Breen和Candlin[1]把教师在交际性课堂中扮演的角色归为三类:交际过程的促进者(facilitator)、参与者(participant),以及观察者(observer)和学习者(learner)。然而,在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过程中,学习者期望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实际所发挥的作用是有差别的,本文试从听力课的教学实践中归纳出教师在任务型课堂中发挥的作用。
3.1辅助功能
在任务的准备阶段,教师有必要将任务的要求向学生说清楚,最好向学生展示一个案例。鉴于任务是基于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但同时对学生是具有挑战性的,此时教师就要把握好“度”。一方面,不能把任务解释得过于笼统,否则会使学生对于要完成的任务摸不着头脑。另一方面,不可将任务阐释得过于详细或者具体。因此,如何把握好在任务实施过程中进行辅助的度是非常关键的。
3.2引导作用
在之后的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这里的引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引导学生意识到语言的整体性[1]。也就是说,学生要充分意识到语言的形式、功能和意义是紧密相连的,不可有所偏颇。二是要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后进行反思,提醒学习者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3.3评论员的作用
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对其表现进行点评。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法中,教师除了要答疑解惑外,还要负责对学生的表现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夏纪梅[4]曾指出,只有当教师给予学生机会对课文和词汇进行处理时,才有对学生的准备、作为、表现、语言应用状况、交际效果进行即场评价的前提条件。这就对教师的点评能力,或者即场点评能力做出了要求,包括对学生表现的整体评价和细节评价。因而建议在学生展示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和记录、分析和归纳。
4.结语
任务型教学法指导下的听力课堂不是传统的课堂,不是教师主讲的课堂,而是将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让学生融入课堂,参与课堂的一个学习场所。它以学生为中心,以意义的交流为目的,此时教师的作用发生了转变。教师除了要充当促进者、参与者、观察者和学习者外,也要发挥辅助、引导和点评作用。
参考文献:
[1]Nunan,D.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外宣翻译 英语教学 改革推进
目前,外宣翻译是国家之间进行政治沟通、文化交流和国际任务的桥梁,同时更是企业之间进行事物处理、贸易洽谈和合同签订的纽带,其不可或缺的地位日益加重。外宣翻译是英语教学的高端水平,其相关人员绝大多数来自国内高校,通过分析外宣翻译存在的问题和优势能够对高校英语的教学工作有很好的启示和推动。
一、走进外宣翻译
1.什么是外宣翻译。外宣翻译指的是在全球化的环境中,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也是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介绍出去,以母语为来源,把外语当作信息载体,通过各种场合将之扩散至国际的各个层面。在这个过程中,“外宣”指的是对外进行宣传,而翻译只是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2.外宣翻译的重要性。对一个企业而言,外宣翻译的成功与否不止是一个项目能不能成功,经济效益有多大,同时更是企业的形象和信誉问题;对一个国家而言,外宣翻译的质量的准确度直接代表了国家的形象和文化的传播,这也是关注外交水平的关键所在。
3.外宣翻译存在的问题。一般来说外宣翻译的问题分为两大类,其一就是词汇和语法都是错误,其二就是词汇和语法都正确,但是外国人却是看不懂,前者一般归结为英语的基本功问题,而后者一般是西方文化缺失所致。这样的问题能够直接反映国内高校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为解决教学方式提供侧面帮助。
4.外宣翻译的优势。外宣翻译的特点往往决定其相比与其他翻译的优势,其一是准确,因为场合一般较为正式,保证翻译的准确性是必备的条件;其二是快速,作为外宣翻译,快速翻译既能节约时间,又能增进洽谈的效率;其三是文化对接性好,作为外宣翻译其面对的是各国的精英,故对文化的超强理解和合理把握是成功翻译的前提。这些优势也是国内高校英语教学目标的集中体现,对高校英语教学的改革具有以点带面的作用。
二、外宣翻译教学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启示和推动
针对外宣翻译存在的问题和其优势,将之有效的和国内高校英语教学进行整合,作为一种改进的教学方式推动英语教学的前进。
1.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基本功底。
(1)课堂上加强学生英语基本知识的掌握。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完成大纲的课程之余,一定要将语言的基本功底训练放在首位,因为只有将基本功练习扎实才能灵活运用这些词汇。例如,在讲解某一个词汇时,要向学生尽可能多的介绍其相关的搭配,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对词汇全面的把握;还有就是某个词汇在某个句子中应用的很好,但是跟整个文章的基调并不符合,这就是语境的一致性问题。这点在外宣翻译时时极其重要的。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中语法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更重要的是句法,要将句法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这样帮助学生对语句有更好的把握。
(2)课后加强监督学生的基本知识的掌握。语言教学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所以学生不应局限在课堂之上,课后对语言基础知识的巩固也是极其重要的过程。
1)老师应该监督学生的课后语言基础的训练,巩固课堂上的学习成果,并适时纠错,做到有错必纠,究之必改。
2)老师应该教导学生有效的训练方法,要在教学时有意识的进行培养,这样课后的学习才能够事半功倍。
3)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多媒体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
4)在正常课程之余,应该组织针对语言基础知识的趣味比赛、英语演讲等活动,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增强其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
(3)指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理论和时间结合,才是追求真理的唯一途径。
1)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翻译的环境,比如和学生进行模拟环境的对话,这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具有很好的作用。
2)老师应该积极筹备和外国友人对话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实际练习,纠正自己语言中的不足,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3)学生应该利用现在社会的条件,走出去多和外国人进行沟通,加强实践练习,比如可以免费当向导或者进行语言相关方面的应聘。
4)学生应该积极从事相关的翻译工作,这样既能工作获得一定的报酬也能锻炼自己,从而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
通过实际的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加强语言的应用,进而弥补学习中的不足,这也是对其分析能力和未来的沟通能力进行预演。通过学生和老师的双重手段入手,结合信息社会带来的便利一定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夯实语言的基础知识。
2.学习西方文化,培养跨文化思维。
(1)加强学生的西方文化学习。语言的产生离不开其独有的历史文化,文化的差异导致文化之间的交流具有很大障碍,如何克服文化之间的障碍是英语学习的重要课题。
由于受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中国人在表达时往往较为含蓄,一般为迂回表达的思维;同时“家”文化的影响,语言表达时一般包含很重的情感,情感性过重。西方人注重思维逻辑,其思维一般为直奔主题,开门见山;其一般更注重利益,这样导致其目的性过强。所以,在英语表达中,如果语言是英语但思维确实中文,这样会导致沟通障碍,不能摸清重点,更有甚者造成严重的误会。学生在进行英语沟通时,一定将西方的文化植入其中,进行文化意识的转化,才能做好语言沟通,这也是外宣翻译中非常注重的。
(2)强化老师的语言素养和学习方式。老师是英语教学中的灵魂人物,其担当着文化传播和语言传授的重任,可见老师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所以,老师应该加强西方文化的修养,多与外籍教师进行沟通,练就一身硬本领。伴随着教学方式的推陈出新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老师应该从“一言堂”向课堂的组织者转变,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将课堂教学变得绘声绘色,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兴趣放在首位,这也是老师的职责所在。
(3)改变考核的原则。老师对于学生英语学习的考核应该从先前应试教育分数的看中向多元化方面转变。例如,文化意识的考核应该纳入考核体系,这对学生文化思维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还有改变考核内容的比例,例如将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的比例提高,这样才能与英语表达进行接轨。还有就是增加课外学生学习附加分,例如针对电影的讨论结果,学生英语演讲结果和英语文学著作的读后感等方面,这对学生增强文化意识和语言的识别具有很好的提高。最后就是在日常的考试中,应该适量加入跨文化方面的内容,这样才能全方位对学生的语言素质进行考核。
三、结语
文化催生语言,同时更是语言传播的有效载体。通过外宣翻译优缺点的分析,能够有针对性的改变高效英语教学策略,这对英语的提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老师应该不断的结合自己将文化意识导入到英语教学中,不断的取长补短改进教学的结构方案。
随着我国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语言翻译人才需求会不断提高,不断提高英语教育水平对外宣翻译工作是一大有效助力。这样能够帮助提高外事人员的素质,将中华文化有效的传播,同时也是为国家和企业谋求更大的利益和形象。这对中华民族崛起的软实力提升有很好的帮助,也是本文阐述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果笑非.外宣翻译与高校英语教学[J].学理论,2013(30).
[2]刘文婷.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及其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1(1).
提升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在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中,翻译练习通常是将文章中出现的重点语法和词语搭配重新提炼出来,用相似的句型出现,让学生强化练习、加深记忆。蔡基刚指出:“尽管现在的精读教材每个单元都有单句翻译练习, 但这些翻译实际上是一种造句, 目的是看学生能否熟练运用课文中的句型或词汇”。在四、六级英语考试中,此前的翻译题型以部分翻译出现,题目中频繁出现各种从句、被动语态、虚拟语气以及倒装等较难的语法知识,将翻译这种半主观试题简化成了有标准答案的客观题。名为翻译,但实际上对于翻译技巧的考察却基本没有。而新题型跨越单句翻译直接上升为段落翻译,虽然篇幅不长,却能直观地检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能力,这势必能大大提升翻译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一 提高学生英语输出能力
反拨作用是指考试对教与学的影响。广义上的反拨作用是指某项考试对社会、教育教学政策、学校教学工作等的影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目的在于准确地衡量我国在校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为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发挥积极作用。可见,考试本身需要为教学服务。然而,由于其超高的普及率及社会权重,这个考试的每一次改变都会对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产生极大的反拨作用,甚至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大学英语的教学方向。
近些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在强调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以及读写译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英语技能。然而在衡量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四、六级考试中,考察学生英语输入能力的听力、阅读和完型填空的分值相加竟然高达80%,而检验学生输出能力的翻译与写作仅占20%。这样的命题方式使得综合能力的考察成为一纸空谈,教师在四六级通过率与提高学生英语能力上往往屈从于前者。
这样的反拨作用给中国学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中国学生连续数年在雅思考试中全球排名倒数,写作、口语成绩尤其不佳,口语成绩更是倒数第一的常客。这一次又一次印证了中国学生在英语输出能力上的严重不足。蔡基刚就提出:“四六级考试阻碍了大学英语从基础向专业英语过渡,阻碍了我国大学生英语水平进一步提高,无法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一般要求,无法有效为教学服务,无法检验教学大纲落实情况。”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表达另一种语言的行为,是操不同语言的人之间进行交流的活动。J. K. Hall 认为,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母语总是存在于学习者的思维之中。在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实际上经历了一个英语言输入――英语译为汉语――用汉语回答并将译成英文――英语言输出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时间越短,我们的英语能力就越接近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也就是说,翻译过程一直存于我们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因此,翻译能力的高低是检验学生外语学习输出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提高翻译水平,对于语言交流的能力提高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 加深学生对两种语言的认识
翻译的过程是从一种语言(Source,即发出语言信息的方面)的表层结构开始,由表及里,探明其深层结构,再从深层结构转换到另一种语言(Receptor,即接受语言信息的方面)的表层结构,也就是说,原文和译文的对应关系在深层而不在表层。因此,翻译的学习要从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开始,学习翻译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将语言学习的过程从单纯的背诵词汇和句法层面上升到对语言的认识,反之对于语言的认识也会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英语的词汇和句法,进而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例如:
在2013年12月,CET-6关于“中秋节”的题目中有这样一句话:“这天晚上皓月当空,人们合家团聚,共赏明月。”译为:“On this day,under the dazzling bright moon,families reunite and enjoy the moon’s beauty.”这句话在译为英语时多了“on”,“under”和“and”这样表示方位和连接的词。这是因为汉语句子的根据在语义,英语句子的根据在语法。汉语重视的是句子意思的内在逻辑性,而英语则重视外在的形式连接,英语在虚词的使用上要远远多于汉语。因此在翻译这句话时,首先要弄清楚汉语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在翻译成英语时加上表达这些逻辑关系的词语。
CET-4“中国结”这套题的头两句话:“中国结最初是由手工艺人发明的。经过数百年不断地改进,已经成为一种优雅多彩的艺术和工艺”。译为:“The Chinese knot was originally invented by the craftsmen.After hundreds of years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it has become a kind of elegant and colorful arts and crafts.”比较可知,在第二句话里英文译文多了一个指代上文中国结的“it”。在汉语句子中,由于描述的主语“中国结”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即使在第二句中不出现主语也不影响理解。而英文则不行,英文句子必须含有具备一致关系的主谓结构,否则即便表达了明确的意思,也不能算作句子。在汉语中无主语和无动词的句子比比皆是,英语句子的主语和动词则不可或缺。因此,译文中必须填加it来符合语法要求。这也是为什么英语里有时会用毫无实际意义的词来充当句子成分。例如:“看样子要变天了”,要译成“It seems the weather is changing”。有时则要采用被动形式去规避根本找不到的主语。例如“那地方讲英语”,要译成“English is spoken there”。
翻译教学能够将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系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语言的表层结构差异深入到语言的深层结构差异,加深对英语和汉语的双重认识。
三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性
在这次“四六级”改革中,除了考试的形式发生了改变之外,对命题的范围也做出了明确地界定,“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这样的命题可谓用心良苦,也给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角度。
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同时也理解所接触的他国文化,学会解决处理文化接触的问题。当今社会,中国人学习英语除了要掌握一门国际化语言,以便更好地进行国际交往的同时,还要承担将中国文化推广到世界的重任。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来说,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觉性,才能让其在学习另一种文化的同时,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也能够充分认识和肯定,自觉地充当推广中国文化的使者。中国文化的推广不单单是专业人士的责任,它应该是全体国民的自觉。作为站在教育一线的教师来说,这更是无法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当学生面对四大发明、丝绸之路这些代表中国文化精华的英文翻译束手无策甚至当成自嘲的工具时,实际上反映了大学英语教育的缺憾。
总之,近年来关于大学英语四、六级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一直是争论不休。整个社会把英语四、六级抬高成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标杆,大多数用人单位,即使基本用不上英语,也把四、六级作为招聘的硬杠。然而作为国家级英语水平测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近些年的改革却落后于社会对其的高度期望,尤其是中国学生在国际英语水平测试中屡屡受挫的事实,更是让四、六级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备受质疑。因此,这次翻译改革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可以算得上是大学英语四、六级的一个里程碑,它给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敲响了警钟,让在提高“四六级”过级率或提高英语水平间挣扎的教师看到了曙光,对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新的思路。当英语以看不见硝烟的形式进入中国,充斥着人们日常生活时,我们应当再次想起“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话。
参考文献
[1]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
力[J].中国翻译,2003(24).
[2]崔江宁.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反拨作用研究[J].边疆经
济与文化,2006(7).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教育课程要求[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蔡基刚.CET的重新定位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1
(4-7).
[5]Hall, J. K. Methods for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s :
Creating a Community of L earners in the Classroom[M] .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 Prentice H all , 2001.
[6]Nida,E.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 Leiden:E.J.
Brill,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