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运营和产品运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针对远程教育全媒体发展的新要求,需要建立以适应远程教育发展和需要的全媒体内容服务平台,以解决广电网络运营商、电信运营商、互联网等各类远程教育运营商在生产和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模块设计主要以以下三个内容为基础:
(1)远程教育全媒体平台能够支撑手机
电视、网络电视、IPTV、VOD/NVOD互动电视等各类新媒体运营业务,能够全面的适应各种新媒体的应用,减少子系统的重复建设,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拓展性。
(2)远程教育全媒体服务平台能够实现
内容生产服务的各项功能,包含教育资源素材的汇聚,教育资源产品的快速加工,能够迅速的形成教育成品节目;能支持共享生产方式,支持个性化的独立的教育资源生产模式。
(3)远程教育全媒体服务平台需要进行
内容运营编辑,运营编辑是产品制作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同时也是编辑整理的过程,所以运营人员将教育产品进行编辑打包,形成可以被教育消费者的服务包,并通过全段的业务平台展现在各个终端。
2远程教育全媒体内容服务平台的框架设计
根据媒体内容服务的特点,将远程教育全媒体内容如如平台整体框架分为三个部分:内容生产子系统、运营管理服务子系统、以及分发子系统。内容服务是资源收集整理、管理和分发的过程,首先要广泛收集和接入各类资源,包含多协议IP流、ASI、SDI等多中信息源的集中编单收录,本地介质文件的采集,全段第三方生产系统的接入,体统or自服务门户等。然后要根据业务员内容以及运营的需要,体统分屏独立以及共享内容加工生产,满足各运营商精细化生产的需要,其内容服务能进行实时流编辑、粗编拆条、节目审核等多种便捷的工具,并结合生产服务门户进行协同高效生产。最后根据不同的教育热点和学习者教育需求进行内容挖掘和分类打包,并以机构化形式支持前段业务平台的个性需求。实现点播分类编辑,教育产品类别管理,内容注入管理,能够有效的支撑前段不同业务员运营的需要。
3远程教育全媒体内容服务平台的子系统设计
3.1内容生产子系统
远程教育在开展内容运营业务中,其内容主要包含给各种教育机构提供的和制作的相关教育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往往不能直接提供给学习者,而是需要分类整理和加工,需要将各种教育资源内容进行汇聚和分类,其内容要进行非线性编辑、网络编辑、图文制作、包装等深加工,还要按照要求进行教育内容目录编目和主题分类,格式转化和封装等,因此需要在内容服务业务员模块中建设一套内容生产子系统。内容服务生产子系统包含内容汇聚分类,生产管理、资源加工、监控管理等模块。
(1)生产管理模块要根据不同需要划分不同的教育资源编辑工作,并根据日常需求统计变化制定相应的编辑任务,并能检查任务的进度情况,具有良好的开放性,管理模块的对外接口包含内部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接口开放,能管耦合系统内各个部分才具有可延展性和升级性。
(2)内容的汇聚和分类,是通过各方面渠道和合作获取的教育资源,包含视频、图片、音频信息,需要进行技术信号采集和文件的导入。不同内容来源的信号格式、存储介质,图像分辨率、制式、编解码格式可能都不一样,内容生产子系统需要这些内容汇聚起来,并按照平台的要求进行生产管理,因此需要丰富的多样的汇聚和处理手段。
(3)内容加工模块要根据不同的教育类比要求进行编目、审核、转码和剪辑加工。经过分析,类似于工厂流水线的生产模式特别适合新媒体内容生产,在这种模式下,针对不同的业务需求和生产工艺要求虚拟出多条生产线,并将各种编辑加工环节作为生产工具使用,每条生产线都可以任意调用这些生产工具,并在流程引擎的驱动下在不同的生产工具间流转,每个工作岗位分工明确,从而实现了整个内容生产的高效、有序、可控。为了保证生产线的顺利运行,还需要按照内容条目来组织生产,一个条目对应一个生产任务,存储管理方面也采用标准化的接口,从而实现不同的业务环节之间、不同的子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
(4)存储管理是需要将大量的内容长期存储,对资源进行版权维护以及编码查询收录等,以便快速的查询和检索。
(5)监控管理模块主要负责网络、设备、流程、存储、数据库等的集中监控管理,并对软硬件故障进行及时报警。
3.2运营管理服务子系统
在开展远程教育服务中,内部运营需要将内部资源转变为可以交易的运营在线资源,并对在校运行的教育资源进行管理和定价;需要面向上游提供教育资源的提供商和下游的学习者或者内容运营建立统一的运行管理,进行教育资源产品的集中交易和展现,根据用户角色权限的管理,远程教育将提供不同的教育资源内容,包含资源需求学习者对订单的交易处理,允许学习者跟踪订阅点播的订单状态;内容运营的业务流程包括:规划新产品—用户根据需求选购产品—为用户提供服务—处理订单—进行订单计费和账务处理等环节,同时系统后台可以根据产品交易情况,进一步开展统计分析,从而为产品规划提供全面有效的数据支持。运营管理是教育在线系统面向用户的业务子系统的,可以进行产品展示,提供订单查询、产品选购以及产品推荐等。用户管理能实现CP、SP用户账号认证管理,负责用户的管理和注册。产品管理模块扶着教育资源上架、下架、定价和管理,将一个或者多个内容资源组织为产品或者产品包;账务管理可以通过短信平台、支付平台进行运行结算;统计分析模块能够根据业务系统中教育资源的运行数量状态进行分析报表,能够让管理人员掌握远程教育资源的状况。在这几个模块中运营管理服务是内容运行系统对外交流的窗口,也是整个运营系统的产品管理、产品展示、订单处理、账单服务、统计分析与营销支持等功能;面向远程教育在线系统运营人员可以处理开展产品的推广、加工以及产品等增值业务员,也可以处理学习者投诉和建议,面向消费者,运营管理可以同产品的账单服务、订单管理、产品需求管理、产品订单以及检索浏览。
3.3分发传输服务子系统
选择了相应的产品后就需要通过传输来分发到网络、手机等全媒体的制定位置,内容的形式是多样的包含图片文件、文档文件以及视音频文件,当然也包含视音频流,因此分发传输是全媒体内容服务业务必不可少的环节。从分发的传输内容上看,可能又内容交换、中继、内容上行和内容下行等传输方向。从分发的方式上看,分发系统需要主动推送、支持学习者下载以及视频播出等分发方式。从分发的对象看,传输可能是视音频文件、图片、文档等也可能是实时的IP流。从分发流量和方式看,只要支持多点之间的P2P共享式的分发、点到点的分发、点到多点的广播式分发。但是分发方式的选择,传输系统都是需要建立相应的成本,尽可能的提高分发的速度和效率,适应全媒体技术的需要,同时应具有可靠的安全手段,避免内容在传输途中被黑客攻击。此外,随着业务的拓展,分发传输系统需要能够动态的进行扩容,以适应业务增长的需要。分发传输子系统的服务器硬件模块主要是传输服务器以及传输控制服务器构成,其中传输服务复制执行具体的任务并受到控制服务器的控制,传输控制服务器负责传输任务的控制和调度。当分发规模比较大时,可以采用多级分发构架,充分利用节点将中心节点内容预先分发到最近的边缘节点,大大提高分发的效率和速度。在内容存储方面,采用分布式内容存储设计,任何节点都可快速获得所需的内容,而不必关心内容存储在哪里。系统采用均衡式架构设计,经授权后,任何节点都可以发起到其他节点的分发任务。
4远程教育全媒体内容服务平台发展策略
(1)远程教育全媒体服务平台技术发展策略。开展教育全媒体业务时技术上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业务与互联网需要全面接轨、数据来源和渠道繁多、数据处理量庞大、信息的双向传递和用户互动、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和复杂性等,这些都对现有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技术挑战,全媒体内容服务平台发展需要重点关注以下4个方面。首先是内容组织、生产及管理方面,这不是单纯的技术范畴,而是内容组织的体系化和生产工艺的恰当选择,立足内容是根本,只有很好的组织内容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用户,才能扬长避短。第二是编解码和智能处理方面,开展全媒体业务时,视音频一定是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数据是海量的,在时效性上很难满足用户诉求。第三是流媒体和终端体验方面,教育电视台目前主要处理文件和视音频信号,而在互联网领域,业务流程已经全面IP化和流化,播出、分发、切换、监控甚至字幕的叠加都已经IP化,是一个几乎完全不同的技术体系。第四是云计算和海量数据处理方面,在全媒体时代,媒体内容会更加丰富,与用户的互动也更加密切和频繁,随之而来的就是海量的内容数据和运营数据,而传统的技术体系显然已不能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存储、管理和挖掘,必须引入云计算和海量数据处理技术。
(2)三网融合、远程教育服务平台与IPTV发展策略。将网络、服务平台和IPTV共同搭建集成播控平台系统。汇聚各种资源和第三方各种形态的内容来源,根据IPTV业务运营需要进行教育资源的二次加工与编排,为互联网、教育平台以及IPTV提供海量的点播节目。进行教育资源编码和监看检测服务,负责教育资源的接受编码处理工作,与分发的各种教育资源进行点播监看检测,针对下游电信CDN进行直播流分发。以资源服务平台为基础形成IPTV集成播控平台,负责IPTV内容管理、用户管理、计费、认证鉴权、EPG等功能,完成IPTV内容集成与运营管理。运营管理服务子系统、内容生产服务子系统和分发传输服务子系统构成了完整的全媒体内容运营平台,三大子系统分工协作、紧密配合,为远程教育在全媒体环境下大力拓展各项新业务提供了基础支撑。
5结语
关键词:电信业务;网络营销
1 精细化网络营销适合电信业务营销的需要
1.1何谓精细化网络营销
精细化网络营销,就是以客户为中心,通过网络媒介,运用各种可利用的方式,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场合,以恰当的价格。通过恰当的渠道,向恰当的顾客提供恰当的产品。
精细化网络营销强调“精确”和“准确”,要点在于“恰当”。
1.2精细化网络营销的形式
精细化网络营销通过对各种网络媒介的组合、细分和关联应用来实现,互联网是实现精细化网络营销的最佳平台,很多广告运营商就从互联网发展中找到了价值创新的机遇,电信运营商也同样有着巨大的空间和前景。目前,精细化网络营销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创新和丰富,如“目标关联”、“在线对话”、“点告”、竞价排名搜索等等。
1.3精细化网络营销理念的产生
新经济催生精细化网络营销的理念和工具。当今的电信市场,消费者越来越成熟,产品差异越来越小,运营商的成本压力不断上升,各类新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崛起,给运营商的营销带来了挑战。团队营销、专人营销、上门服务、电话营销、推介会和前台营销等传统的营销手段日渐不足,特别是在产品传播方面适应不了日新月异的产品更新换代和多元化的丰富内涵,20年前的口碑、10年前的电视和纸媒等传播手段也遭遇挑战。然而,时代创造了与时俱进的传播渠道和方法。互联网的出现,为各种基于分众传播理念而向终端顾客延伸的各种传播方式提供了平台,不断创新的运营商营销理念和方法层出不穷、日渐成熟。竞价排名搜索、互联网广告、楼宇电视、列车电视、博客、论坛、即时通信和手机等许多新营销平台陆续出现,由于其具有定制化、个性化特点和“一对一”服务能力,正成为运营商营销的新宠。消费者不再面对单一的信息渠道,受众开始分化,市场不断细分,新的营销传播手段不断衍生。精细化网络营销也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精细化网络营销方式帮助营销者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应用新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手段,“精密制导”和“一矢中的”的精细化网络营销让产品的信息能准确到达受众,使得市场投入有满意的、可以衡量的回报,改变过去营销传播的粗放型、“地毯式轰炸”做法,营销成本大幅下降,营销效率极大地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也极大增强。
1.4精细化网络营销的价值和意义
1.4.1精细化网络营销突破了传统营销的局限性
传统营销在空间、时间和受众等要素方面存在着不足,例如,客户细分后营销队伍包括人力、物力和时间上都跟不上,利用各种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则又存在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的大海捞针式营销带来的针对性差和效率低下、可控性不强等不足,特别是由于不能和客户实时对话使得营销成功率很低。而精细化网络营销突破了这些局限性,它在空间、时间、受众细化、精确传递、实时对话等方面都能得以满足,针对性强、可控性好、效率低极高。
1.4.2精细化网络营销提高了营销针对性
电视、杂志、广播、报纸、互联网、电影、公众场合的广告牌等传统营销传播是以大众媒体为导向的,由于不知道目标受众所在,所以只能采用轰炸式投放,也就是按照时间或者版面来计算成本投入。这样就造成了媒体经营商和运营商的利益分离,运营商关心有效顾客数量;媒体经营商却相反,关心投放时间或位置。因此,传统的营销传播是由媒体经营商主导,并且难以分众与定向,无法满足越来越细分的市场推广需求;重表现,轻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缺乏个性化的服务,运营商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往往营销成本很高。而消费者却感到被强行骚扰,营销效果不佳。而精细化网络营销,通过准确地识别细分客户,有针对性地投放沟通内容,提供成效可计量的评估手段等方法,效率大大地提高。
1.4.3精细化网络营销具有前瞻性
精细化网络营销能够有效锁定关注互联网的新富人群。生活在较高收入家庭中的中、青年城市居民是新富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特征是消费能力强(高消费)、文化程度高(高学历)、网络使用频率高信息的整合能力强(高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高感度)。他们既是众多产品和服务的目标消费群体,也是新产品、新服务的首期消费者,是消费和媒体使用的风向标,在消费的传播链条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2 电信业务营销引进精细化网络营销的理念与工具
目前,电信业务营销渠道主要依靠电信营业厅、客服受理、电信商、网上营业厅等,营销沟通或广告主要通过传统媒体传播,如以广播、电视、报纸为主要宣传途径。这种传播模式的缺点在于针对性不高,没有针对细分客户市场,从而造成营销成本高;缺乏与用户的互动,是简单的“推”式,而不是“拉”与“推”相结合的方式,轻易使用户感到被打搅,从而影响沟通成效。
精细化网络营销沟通理念与工具的引入,有助于电信运营商快速找到目标客户,进行针对性的营销沟通,提高产品营销的投入回报,降低营销成本和营销投入的风险。对于用户来说,可以避免打搅式的营销,便捷、快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服务。
因此,对于电信市场营销者来说。必须学习新的营销传播理念。向新的传播媒体挺进,牢牢吸引广大互联网用户,充分利用“目标关联”、“点告”、“在线对话”、分众传媒等新媒体传播形式,根据客户群的不同特征,通过精细化网络营销手段的应用,使产品营销能够达到精确的投放、实现可测量的效率以及产生高额的投资回报。
3 精细化网络营销的传播模式分析
精细化网络营销从原来以媒体为导向转向以受众为导向,传播模式发生了很大转变。新模式提倡从传播受众者切入,研究受众的行为、生活形态,从而理解用户需求,并思考与受众的接触点,以及最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方式,最终给受众者以最精确的广告内容。
3.1 当前的精细化网络营销沟通的模式
3.1.1“目标关联”模式
把商品信息传递到特定的、想要传递到的受众的营销形式,其目标是“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把合适的信息传递给合适的人”。通过运用网络工具的语义分析技术,将网文与营销关键词进行匹配,将相关的信息投放到相关文章四周的联盟网站的“目标关联”广告位上展示,极大地提高点击率。
关键词:电信业务;网络营销
1 精细化网络营销适合电信业务营销的需要
1.1何谓精细化网络营销
精细化网络营销,就是以客户为中心,通过网络媒介,运用各种可利用的方式,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场合,以恰当的价格。通过恰当的渠道,向恰当的顾客提供恰当的产品。
精细化网络营销强调“精确”和“准确”,要点在于“恰当”。
1.2精细化网络营销的形式
精细化网络营销通过对各种网络媒介的组合、细分和关联应用来实现,互联网是实现精细化网络营销的最佳平台,很多广告运营商就从互联网发展中找到了价值创新的机遇,电信运营商也同样有着巨大的空间和前景。目前,精细化网络营销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创新和丰富,如“目标关联”、“在线对话”、“点告”、竞价排名搜索等等。
1.3精细化网络营销理念的产生
新经济催生精细化网络营销的理念和工具。当今的电信市场,消费者越来越成熟,产品差异越来越小,运营商的成本压力不断上升,各类新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崛起,给运营商的营销带来了挑战。团队营销、专人营销、上门服务、电话营销、推介会和前台营销等传统的营销手段日渐不足,特别是在产品传播方面适应不了日新月异的产品更新换代和多元化的丰富内涵,20年前的口碑、10年前的电视和纸媒等传播手段也遭遇挑战。然而,时代创造了与时俱进的传播渠道和方法。互联网的出现,为各种基于分众传播理念而向终端顾客延伸的各种传播方式提供了平台,不断创新的运营商营销理念和方法层出不穷、日渐成熟。竞价排名搜索、互联网广告、楼宇电视、列车电视、博客、论坛、即时通信和手机等许多新营销平台陆续出现,由于其具有定制化、个性化特点和“一对一”服务能力,正成为运营商营销的新宠。消费者不再面对单一的信息渠道,受众开始分化,市场不断细分,新的营销传播手段不断衍生。精细化网络营销也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精细化网络营销方式帮助营销者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应用新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手段,“精密制导”和“一矢中的”的精细化网络营销让产品的信息能准确到达受众,使得市场投入有满意的、可以衡量的回报,改变过去营销传播的粗放型、“地毯式轰炸”做法,营销成本大幅下降,营销效率极大地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也极大增强。
1.4精细化网络营销的价值和意义
1.4.1精细化网络营销突破了传统营销的局限性
传统营销在空间、时间和受众等要素方面存在着不足,例如,客户细分后营销队伍包括人力、物力和时间上都跟不上,利用各种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则又存在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的大海捞针式营销带来的针对性差和效率低下、可控性不强等不足,特别是由于不能和客户实时对话使得营销成功率很低。而精细化网络营销突破了这些局限性,它在空间、时间、受众细化、精确传递、实时对话等方面都能得以满足,针对性强、可控性好、效率低极高。
1.4.2精细化网络营销提高了营销针对性
电视、杂志、广播、报纸、互联网、电影、公众场合的广告牌等传统营销传播是以大众媒体为导向的,由于不知道目标受众所在,所以只能采用轰炸式投放,也就是按照时间或者版面来计算成本投入。这样就造成了媒体经营商和运营商的利益分离,运营商关心有效顾客数量;媒体经营商却相反,关心投放时间或位置。因此,传统的营销传播是由媒体经营商主导,并且难以分众与定向,无法满足越来越细分的市场推广需求;重表现,轻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缺乏个性化的服务,运营商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往往营销成本很高。而消费者却感到被强行骚扰,营销效果不佳。而精细化网络营销,通过准确地识别细分客户,有针对性地投放沟通内容,提供成效可计量的评估手段等方法,效率大大地提高。
1.4.3精细化网络营销具有前瞻性
精细化网络营销能够有效锁定关注互联网的新富人群。生活在较高收入家庭中的中、青年城市居民是新富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特征是消费能力强(高消费)、文化程度高(高学历)、网络使用频率高信息的整合能力强(高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高感度)。他们既是众多产品和服务的目标消费群体,也是新产品、新服务的首期消费者,是消费和媒体使用的风向标,在消费的传播链条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2 电信业务营销引进精细化网络营销的理念与工具
目前,电信业务营销渠道主要依靠电信营业厅、客服受理、电信商、网上营业厅等,营销沟通或广告主要通过传统媒体传播,如以广播、电视、报纸为主要宣传途径。这种传播模式的缺点在于针对性不高,没有针对细分客户市场,从而造成营销成本高;缺乏与用户的互动,是简单的“推”式,而不是“拉”与“推”相结合的方式,轻易使用户感到被打搅,从而影响沟通成效。
精细化网络营销沟通理念与工具的引入,有助于电信运营商快速找到目标客户,进行针对性的营销沟通,提高产品营销的投入回报,降低营销成本和营销投入的风险。对于用户来说,可以避免打搅式的营销,便捷、快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服务。
因此,对于电信市场营销者来说。必须学习新的营销传播理念。向新的传播媒体挺进,牢牢吸引广大互联网用户,充分利用“目标关联”、“点告”、“在线对话”、分众传媒等新媒体传播形式,根据客户群的不同特征,通过精细化网络营销手段的应用,使产品营销能够达到精确的投放、实现可测量的效率以及产生高额的投资回报。
3 精细化网络营销的传播模式分析
精细化网络营销从原来以媒体为导向转向以受众为导向,传播模式发生了很大转变。新模式提倡从传播受众者切入,研究受众的行为、生活形态,从而理解用户需求,并思考与受众的接触点,以及最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方式,最终给受众者以最精确的广告内容。
3.1 当前的精细化网络营销沟通的模式
3.1.1“目标关联”模式
把商品信息传递到特定的、想要传递到的受众的营销形式,其目标是“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把合适的信息传递给合适的人”。通过运用网络工具的语义分析技术,将网文与营销关键词进行匹配,将相关的信息投放到相关文章四周的联盟网站的“目标关联”广告位上展示,极大地提高点击率。
互动良性化
第一,中文在线有统一的销售和反馈机制,以用户为中心,通过系统内部的互动营销策略、渠道的推广与系统外部亲人、好友、粉丝、群体用户的交流,活跃用户的参与度,增加新用户,促进网站的发展。第二,通过事件营销、话题营销等,结合虚拟积分奖励,让用户不断感受到新鲜感和活跃感,从而提高用户的活跃度与黏着度。第三,将精彩的事件、活动运营通过口碑、push、MMS等多方位的立体通道进行推广,全面覆盖目标用户群,达到吸引用户的目的。第四,通过评论、投票、意见征集、网上调查、会员服务、在线投稿、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产品的销售量、用户对消费内容和网站设置的投诉等信息留住老用户,准确经济地发展新用户。第五,根据区域状况,资费合理性,内容安全和完整性等突出问题合理调整资源配置,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定期开展一系列读书活动,加强互动与交流。
营销精准化
在完善的平台建设示范的推动下,中文在线以搭建高质量的内容平台为出发点,做好出版内容的整合分类工作,用户数据的整理、分析工作。每推出一种出版物,用户平台上就会广泛收集受众的反馈信息,包括年龄、身份、阅读手段、阅读时长、阅读喜好。通过信息的收集、分析,可以把受众分为若干群体,这有助于进一步推荐适合于他们的内容。
中文在线以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为目标,通过为读者、图书建立各类行为与内容属性,利用强大的运营平台,对用户信息、用户阅读行为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精确地找准目标受众,进而有针对性、不定期精选一批推荐图书,通过多种通道将内容精准推送给需求用户,实现图书的智能分发和营销的精确化。
管理优质化
中文在线拥有优质的数字资源管理平台,针对渠道多、产品授权时间不同、数据繁杂等问题,在调整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前提下,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版权审核及内容加工、数据及结算管理、产品销售及反馈管理、用户及数据管理模式。
在运营的过程中,中文在线拥有系统产品内容的选择和管理方式,通过出版机构、知名作者、原创作者等获取原创版权内容进行内容的采集,再由整体资产管理平台,实现版权及内容的管理,并实现内容的风险控制,形成“机审人读,审编一体”的审查机制,努力做到“内容安全,产权清晰”的发展模式。由法务人员定期维护内容审核关键字库,对内容库进行技术扫描,排除图书安全隐患。通过技术扫描和人工审核的途径进行多层次审核,并对重点图书采取人工逐本审核。这种管理体制有效地避免了纠纷,确保了图书内容安全和发行需要。
产业链完善化
全媒体出版发行的过程中,数字出版平台与作者、出版社、内容运营商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其产业链更加复杂多元。中文在线以内容的整合、运营平台、用户资源的共享作为商业模式的基础,通过如数字资源加工、资源管理、产品运营、产品发行等全媒体运营管理平台探索出新的产业模式和产业链条。在全媒体格局下,有更多的市场参与者,产业生态复杂化,出版发行产业链面临重构和变革,价值传递过程更加多元化,作者与出版社的关系突破传统的依赖性,运营商介入到利益分配。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版权的提供方上传授权内容,中文在线数字出版平台进行数字产品的加工审核,根据内容销量、排行等向版权需求方(企事业单位、海外机构等),机构用户向机构下属、个人用户推荐书店内容并支付版权费用,数字出版运营商再向版权提供方结算版税。这种产业链接能进一步带动传统出版单位寻求新的内容传播渠道和新的赢利模式,加快数字化的转型,催生新的出版业态,推出新产品,带来新体验。
[关键词]数字新媒体数字新媒体产业链数字内容产业跨媒体出版
一、数字新媒体的概念及特征
“如今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网等传播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移动电视、数字电视等都是数字新媒体的表现形态,从信息传播角度看,它具有多媒体化、集成性、交互性、超链接性的特点。
二、数字新媒体产业链
数字新媒体产业链的组成包括内容提供商、软件及技术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平台提供商和终端提供商。
内容提供商指内容的制作者和提供者,数字新媒体的内容提供商主要源于四个方面:拥有传统内容资源优势的专业内容提供商;提供通道的电信运营商和移动运营商;实力强大的门户网站;新媒体受众。
软件技术提供商是在整个产业链运作中服务、资费、管理等环节的软件提供者和技术提供者。网络运营商拥有骨干和核心网络资源,通过建立虚拟网络来进行运营服务,为平台提供商提供网络支持,包括无线网络运营商、固网运营商、数字广播网络运营商等。平台提供商提供内容呈现平台,为网络交易、分享等服务提供空间、技术支持、服务支持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网络运营者。终端提供商指提供数字终端工具的厂商。
在数字新媒体产业链中处于内容提供商位置的传统出版社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做好做强自己的本分。虽然同时作为网络运营商的电信和移动运营商也介入内容提供商的行列并且在与传统内容提供商的合作中显示出极大的强势,但与在这个领域努力多年的出版社而言么无论是作者资源还是编辑经验,都会相形见绌。
数字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的迅猛发展,催生和推动了数字新媒体内容产业的崛起与发展数字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为内容传送提供更多渠道的同时,也对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质和量上的要求。传统形式的内容形态不能简移到数字新媒体的内容形态上,需要针对不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的形态特征设计相应的内容创意和制作流程。
因此,数字新媒体环境下的内容产业应该是“依托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与各类信息产品行销渠道,向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图像、字符、影像、语音等信息产品与服务的新兴产业类型,它包括软件、信息化教育、动画、媒体出版、数字音像、数字电视节目、电子游戏等产品与服务等,是智力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
三、数字复合工程的开启将拉动传统出版产业的升级
复合出版,又称跨媒体复合出版,是指对内容文本经过一次编辑、加工、标记之后,既可以以图书、杂志、报纸等形态出版,又可以以游戏、卡通、动漫等方式呈现,一次加工,多次使用。复合出版是未来出版的重要形式。
2008年7月16日,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挂牌成立。作为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建设的第一个数字出版基地,该工程的顺利实施必将促进传统出版发行业的产业升级,促进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壮大,进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进步与变革。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在实现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将大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将推动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数字复合出版将为内容产业注入丰富的高质量出版内容资源,实现内容的深度开发和多维应用,同时,数字复合还将为创意产业提供多样化的表现平台。传统出版产业经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改造后,将实现数字化转型,从而将出版生产力和产业化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四、传统出版社应加强数字出版意识
首先,要对数字出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数字出版在数字新媒体浪潮中更应称为数字内容管理或数字内容产业”。对于出版单位这种具有内容生产特点的企业来说,并不是单纯生产某一介质的产品,而是生产“内容”。数字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对于作为文化产业的出版业并不是毁灭性的冲击。相反,由于数字新媒体产业链的逐渐清晰,专业化分工更加细化的基础上,传统出版商将更加趋于其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数字出版对于传统出版商就是要做好选题的原创性开发、内容的数字化管理,为数字新媒体产业链提供可供多种媒体传播的内容。“在数字出版的时代,谁拥有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容,谁就有了话语权”。各出版社在结合特色定位的同时,要进行立体开发,掌握内容资源的主导权,加强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控制地位。
其次,要做好数字内容管理。数字内容管理对出版单位而言,意味着对产品内容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加工和生产。今后的出版,出版单位将演变为内容提供商(ContentProviders),进行复合出版,对内容一次加工完成,以不同媒体形式出版。内容管理的目的是把非结构化的信息,制作成图书、报刊、光盘、网页等产品,供用户以各种媒体形式进行阅读、检索、查询、分析和共享。当出版单位采用了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管理系统以后,传统的编、印、发环节将被改变,这就是所谓的“流程再造”。出版单位可以通过流程再造,打通产业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媒体出版。
最后,要加强出版产业的纵向和横向合作。出版产业的纵向合作是指各个出版单位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内容资源的集合。数字新媒体时代,内容的同质化现象也难以避免。为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同行的恶意竞争,各个出版单位应时刻关注业内风向,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选题开发,切忌不切实际的跟风。数字内容产业的一个特点就是内容的集成性,越是拥有海量内容资源的出版社,在市场竞争中越有优势。在纵向合作上就表现为出版社之间的重组、并购。出版产业的横向合作是指在数字新媒体产业链中拥有独自核心竞争力的各个产业环节之间的合作,包括出版企业与软件开发商、网络运营商、平台运营商、终端运营商之间的项目合作,也包括与这些企业之间的重组、并购,形成大型的传媒集团。
参考文献:
[1]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曹胜玫.当前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相关问题及思考.编辑之友,2009.
[3]数字内容管理与出版流程再造.
2009年3、4月间,以3G为龙头、移动互联网为长尾、“三屏合一”端到端为特色的电信全业务商战拉开大幕在“三网融合”的大趋势和NGB的行业战略指向下,广电不可能只作为一名旁观者
1 电信:向3G和移动互联网进发
08年电信大重组、09年初3G牌照正式发放,电信运营商的“全业务”大战彻底开闸,拼速度、比套餐、端到端成为三大典型特征! 首先。是速度和套餐资费的比拼。
4月3日,中国电信在全国120个城市全面推出3G商用业务,主打无线宽带上网。在包时长、不限流量,接人速率优于中国移动TD-HSDPA,整合3G/IPTV/WiFi/固话,固网宽带等应用的策略下,铺天盖地的“天翼”品牌广告,开始变现为用户量净增长。
面对中国电信的来势汹汹,中国移动在北京迅速投放80元/月的不限流量、时长上网套餐――市场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其次,除了速度和资费套餐。同样激烈的竞争还在“端到端”――定制上网本和智能手机。成为运营商推广3G及全业务应用的重要阵地。
4月15日,中移动宣布与17家国内外PC厂商联合推出29款TD定制“G3上网本”,最高上网费补贴达1400元,台;在江苏,电信CDMA定制上网本早就摆进营业厅,价格3000元左右;中国联通虽肯定也要推出WCDMA定制上网本,但毕竟在时间上已落下风,只能通过引入苹果3G版iPhone的噱头来造势。
其实,在国外通信市场,运营商对终端产品,业务定制与渠道的控制一直是主流;在国内,移动通信初期也是遵循这个路子,但市场的迅速崛起使大量手机终端厂商得以一度占据主动。去年以来,受困于全球金融危机,从手机到电脑厂商都希望能“抱上”运营商的“粗腿”,借助其强大的运营实力,多卖智能手机和上网本。综观全球,惟一的异数恐怕只有苹果,因为其iPhone实在太牛,搭配上APP Store等在线应用,对运营商反客为主。
总体来看,在“两厢情愿”之下,中国电信市场重新跨入由运营商彻底垄断的“端到端”时代,也使“全业务”运营的技术和产品支撑形成无懈可击的产业链条。
第三。3G覆盖的普及和端到端控制。使移动互联网成为电信全业务的“美妙长尾”。
移动互联网,字面可拆解为“移动+互联网”,但实质远不止如此!
“网络+终端+应用”,已成为国内外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业者对移动互联网的共识,即在走向固网与移动网融合(FMC)的过程中,通过对原固网业务的“移植”和“变形”,实现业务创新。
移动互联网的显著特征之一,是运营商将越来越多的应用植入终端,建立“预使用”环境,牢牢黏住用户。在香港,电信运营商亦将YouTube、Flickr、Myspace、FaeeBook等热门社区网站植入定制手机终端;
移动互联网的显著特征之二。是越来越多开放式应用平台的涌现,在苹果APP Store成功之后,Google、微软、雅虎纷纷跟进,国内的中移动也在打造自己的应用商店,还正式公测了139,eom网站,主打实名制社区交友。
第四,统一全业务子品牌的建立,为发展用户、圈住用户提供了现实的营销手段。
中国电信“天翼”、中国移动“G3”和中国联通即将面世的“沃・WO”,都是以3G为龙头,串联固网和移动网综合应用的全业务品牌架构。如电信“天翼”通过“WiFi+EVDO+1X”实现无线接入的无缝切换,并与固网宽带、IPTV构成“三屏合一”的综合业务环境;联通“沃・WO”主打九大应用,包括3G上网、IPTV、手机电视等。
统一的全业务子品牌策略,为发展用户、圈住用户提供了很多的现实营销手段。比如,发票的统一开据,就混淆了个人应用和商务应用界限,使很多个人及家庭全业务消费支出,得以通过手机费的形式实现报销。 最后。全业务竞争的“战略趋同”效应明显。
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全业务”落脚点其实无他,都踏在“固网与移动网融合(FMC)”的台阶上,应用范围将“语音、数据、视音频内容(IPTV)、增值服务(SP/CP)及行业信息化”全部圈下,主要销售手段是不同应用环境和性质的产品服务打包,指向目标是成为新型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
战略趋同必然导致恶性竞争,而广电亦可从中捕捉到难得机遇,如中移动向CMMB伸出橄榄枝、与泉州有线及新疆广电合作宽带接入等,都是已经出现的实例。
2 互联网“全业务”:移动化、视频化和社区化、新媒体发行
与电信和广电相比,无中心化的互联网不是一个端到端的封闭系统,用传统运营商语境的“全业务”概念套用其实不妥,暂且牵强附会。
抛开经济危机负面影响,互联网在最近两年以及未来三年的发展将是最激动人心的――移动化、视频化和社区化、新媒体发行,是互联网的“全业务”递进之路。
首先。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虽然电信运营商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客观上为第三方独立网站的兴起带来机遇。
据《财富》杂志报道,美国手机友好型网站的数量在近一年中增长7倍。从15万家猛增至大约110万家。在中国,CNNIC调查显示,超过5000万网民主要使用手机上网。且增幅迅速。海量的用户基数和完善便捷的支付体系,肯定会催生出新的互联网商业奇迹。
其次。视频化与社区化的交错普及。
创造视频分享奇迹的YouTube、正版影视剧帝国HuLu、纵横付费音乐的iTunes和集聚原创草根音乐的MySpaee,是互联网应用走向视音频化的全球标志,并为中国互联网产业批量复制。
这一轮视音频应用的,最大看点是社区化思维,即SNS(社会性网络服务)的实例化和商业化,传统“内容为王”的理念被颠覆。转变为“关系为王”――基于特定内容的身份认同和关系聚合,把握社区用户彼此的“偏好”和“行为”。最终进阶为真正的“精准营销”。
第三。App stor日创造“新媒体发行”财富。
苹果APP Store,专门出售可供iPhone/iPodTouch安装使用各类游戏、模拟程序(利用iPhone/iPod Touch特有的微电机加速系统MEMS,将其变成体温计、血压仪、钢琴键盘、测距仪等)。
绝大多数“应用”并非苹果制作。而由全世界网民,根据苹果提供的开放式、组件式应用开发程序包(SDK),按照统一规范,自行开发、上传、销售。一旦某款“应用”销售出去一份拷贝,则作者获税后收入的70%,苹果获税后收入的30%。
自2008年7月App Store正式推出之后,至2009年4月,全球网民开发的应用已超过3万个、下载总量 达10亿次;2009年的收入预计超过3,6亿美元;排名前10位的应用开发者,已获得900万美元以上的收入!
“2-vice'’是苹果的成功所在,即Service+Device,也是端到端的延伸!
显然,新媒体生意的核心是发行,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发行,而是打造新媒体发行平台,社区,提供SDK工具包或在线开发工具,用户在平台上创造内容、应用或广告,并激发付费,免费发行的活力与欲望。此时,平台,社区的拥有者,就拥有了最大的主动权――这是由新媒体规律决定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综上,互联网的“全业务”主要表现在――
典型的无中心组织结构,任何人都可以任何业务,任何业务也可以面对任何人,可谓天然就是“全业务”,区别不过是规模和商业价值;
互联网可以与电信、广电专网承载的业务进行自由适配,同时亦存在明显的业务分流,如IP通话、网络电视(非专网IPTV);从电信到广电,与其将无法(完全)控制的互联网视为对立面,不如将其作为“拿来主义”新武器。
3 厂电“全业务”:宏观轮廓初显、微观阳力重重
未来3年的广电数字化。有线整合与双向改造是两大基本特征,下一代广播网(NGB)与“部局合作”机制是战略指向,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是希望亮点,直播星与地面国标是必要辅助,广电明确对互联网的部分管理权是“杀手锏”――共同构成行业“全业务”运营前提。但注意,仅是“宏观行业”而非“微观企业”的前提!
有线网络整合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如江苏、贵州、广东等,掀起新一轮省网整合浪潮。通过统一体制的逐渐理顺,省网公司在区域政治和经济领域内的发言权增强,更有机会介入社会及行业信息化建设;而介入社会及行业信息化领域了,又反过来力促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打造与电信固网相仿的技术平台,带来更多行业外增量资本和收入,成为新的增长点。
科技部与广电总局于08年底签署基于下一代广播网的战略合作协议,则使广电网络运营商在信息化层面的“登堂入室”变得“名正言顺”。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亦会加速整个行业技术前瞻化、标准规范化和产业协同化进程――这恰恰是广电在过去10年的短板,也是行业大大落后于电信的关键因素之一。
CMMB的意义有二:其一,广电头一次按“全国体制”组建运营主体、推进市场运营;其二,补足手持终端领域的移动应用空白,从移动通信市场的利润水平看,这是最大的金矿。但CMMB目前的最大不足,亦是没有回传通道,需配合移动通信回传信道完成交互业务。
直播星与地面国标,目前的影响和能量有限,但不可或缺,因为提供了广电“全业务”所需的必要覆盖手段。互联网方面,虽然没有国际带宽出口资源。但拥有对网络视音频的绝对否决权。亦占据部分主控权。
放眼广电整个行业,经过5年努力,尤其是2008年的突破,“从天到地”、“室内室外”、“由大至小”的数字电视网络传输覆盖体系已成规模。在宏观上行业已具备“全业务”的运营前提;而从公益到商业的不同属性,使产品服务包的组合在理论上并不逊于电信业。
但是,对微观企业(运营商)来说,实际的“全业务”运营很难迅速启动,原因有四――
不同传输通路的运营主体分立。除极个别的地方外(如杭州将多项数字电视新媒体业务交由单一主体运营),各地广电系统内不同运营主体均呈分立割据之势,屁股决定脑袋、芥蒂自然较深;
基础网络平台建设仅具雏形,双向化程度严重不足;
已开发产品线太短、服务应用市场化能力欠缺。如产品的组合打包,如何增加打包组合、针对不同组合如何进行子品牌树立与推广,等等问题不一而足。
“台网分离”后,本就不大的广电又被人为割裂成两个子系统,广电赖以起家和最具现实价值的内容、广告资源,网络运营商基本无法染指。
广电突围:全媒体之路
根植特色、构建端到端,竞合电信、借力互联网,形成广电网络运营商的“全媒体”优势,是广电“全业务”之路的要务所在
广电怎么做“全业务”?撒胡椒面是不行的,本来行业底子就薄,四面出击很可能“家徒四壁”,一定要分清重点、厘清层次、要务为先!
首先。“全业务”路线图(Roadmap)一定要根植于广电的行业和产品特色。即以视音频为根本,进行多维度延伸,形成“全媒体”战略体系。
如前文所述,广电系统本不大,又被人为割裂成“合(内容)”和“网(传输y’两个子系统,后者启动数字化5年来。基本无法染指前者的内容和广告资源,更谈不上有效借力。
但机会正在孕育中。
据广电总局于09年1月初的数据,“2008年全国广播电视预计总收入1452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广播电视广告收入695亿元,有线网络收入34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7%和13.3%。”
乍一看,广告收入无论基数还是增幅,都强于网络收入;但随着全面数字化的推进,网络收入的内涵与增长必然超过广告。就总量而言。笔者预计3年之后,二者有望比肩!这是因为,广告增长受制于时段总时长的天花板,还要面对新媒体对用户注意力的不断分流。此外,全球金融风暴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将会有持续负面影响。
此消彼长之间,网络运营商其实变得越来越主动,而电视台,电台将会越来越被动。一个鲜明例证是,已有多家卫视频道与视频网站签署合作协议,正是电视台危机感日益增强所致。
业内整合、反向推进,对亟待展开“全业务”愿景的广电网络运营商来说,必须与电视台、电台、制作公司等大量内容资源拥有者建立新型战略合作关系。
在这一进程中,广电网络运营商将摆脱“单一媒介”的尴尬,重归“媒介+媒体”的正常规律,打造“全媒体”的运营竞争力!
全媒体的展现形式,即以融合业务系统和多功能融合终端为支撑,在打通数字电视网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集文字、图片、超文本、音频、视频、监控等为一体的多种媒体服务,打造权威的、全功能的全新媒体形态,实现娱乐和信息的综合服务及推荐交换。
融合、互通、互动,是“全媒体”呈现的三大前提,广播、点播、时移、电子商务和支付、社会信息化支撑、在线舆情调查……是可供展望的丰富的“全媒体”形态。
事实上,当“全媒体”体系框架切实构建起来后,与电信的竞合也就有了更强大的基础。
其次,“端到端”的产业链构造。亦是广电网络运营商走向“全媒体”的必然。必须加快进度!
广电的“端到端”,第一个务实的切入点是数字电视一体机,尤其是有线数字电视一体机。如是,则可以 将消费电子领域的企业巨头和广电运营业最大的资产存量(有线)紧密结合,产生规模效应。
过去数年中,囿于条块分割和机卡分离的技术限制,有线一体机市场迟迟无法启动。但在今年,形势开始发生变化。
4月14日,TCL在北京与歌华有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五一”前向市场推出“大卡+小卡”的有线数字电视一体机。此前,TCL已与广州、郑州、青岛等地有线运营商合作推广一体机。凭借强大的营销和服务网络,只要合作运营商的网络所覆盖到的小区,TCL就会联合运营商一起推广,把产品与服务都直接推进到消费者家门口!
作为国内彩电业的龙头企业,TCL的举措具有相当强的示范效应,在竞争更为激烈的彩电业,极容易会引发跟进浪潮。一旦形成全国范围内的规模效应,对有线运营商来说,推进高清内容、开发增值业务,也都能具备紧密耦合产业链的协同支撑――这种格局,恰恰也是电信大大领先广电之处!
再次,抓住电信重组之后的“全业务”竞争格局。实施“竞合”战略,挺进竞争对手的缝隙市场。
广电的行业总量远逊于电信,但内部竞争也比电信弱很多。随着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全业务”竞争陷入白热化。广电运营商应善于出击、敢于合作,在不同地域与当地相对弱势的电信运营商结盟,共同开发。
至于对未来竞争的担心,其实大可不必。因为一味地“保”存量市场,是保也保不住的,只有在增量收益中打到外线去,才能确保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结盟战略,可以帮助广电拓宽客户与合作伙伴资源。在业务线的延展中丰富品牌内涵,在营销执行的过程中打造团队,最终获得多个缝隙(利基)市场的主导权――泉州“有线+移动”推出“有线通”,即为很好的案例。
最后,在借力互联网的过程中。除了成熟的和现金流业务,更重要是踏准“下一场舞会”的舞步。
如前文所述,视频化、社区化和新媒体发行,是互联网的“全业务”递进之路。视频化已是“大路货”,重点是从社区化切人,并真正关注视音频的新媒体发行。
围绕电视的社区概念,远比互联网的真实可靠,因为本地在册用户均为实名制,但同时丧失了神秘感和灵活度。借助互联网社区,基于视音频内容,实现跨地域的实名制用户关系聚合,就是对目前网络社区的升级!
关键词:电信业务;网络营销
1 精细化网络营销适合电信业务营销的需要
1.1何谓精细化网络营销
精细化网络营销,就是以客户为中心,通过网络媒介,运用各种可利用的方式,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场合,以恰当的价格。通过恰当的渠道,向恰当的顾客提供恰当的产品。
精细化网络营销强调“精确”和“准确”,要点在于“恰当”。
1.2精细化网络营销的形式
精细化网络营销通过对各种网络媒介的组合、细分和关联应用来实现,互联网是实现精细化网络营销的最佳平台,很多广告运营商就从互联网发展中找到了价值创新的机遇,电信运营商也同样有着巨大的空间和前景。目前,精细化网络营销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创新和丰富,如“目标关联”、“在线对话”、“点告”、竞价排名搜索等等。
1.3精细化网络营销理念的产生
新经济催生精细化网络营销的理念和工具。当今的电信市场,消费者越来越成熟,产品差异越来越小,运营商的成本压力不断上升,各类新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崛起,给运营商的营销带来了挑战。团队营销、专人营销、上门服务、电话营销、推介会和前台营销等传统的营销手段日渐不足,特别是在产品传播方面适应不了日新月异的产品更新换代和多元化的丰富内涵,20年前的口碑、10年前的电视和纸媒等传播手段也遭遇挑战。然而,时代创造了与时俱进的传播渠道和方法。互联网的出现,为各种基于分众传播理念而向终端顾客延伸的各种传播方式提供了平台,不断创新的运营商营销理念和方法层出不穷、日渐成熟。竞价排名搜索、互联网广告、楼宇电视、列车电视、博客、论坛、即时通信和手机等许多新营销平台陆续出现,由于其具有定制化、个性化特点和“一对一”服务能力,正成为运营商营销的新宠。消费者不再面对单一的信息渠道,受众开始分化,市场不断细分,新的营销传播手段不断衍生。精细化网络营销也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精细化网络营销方式帮助营销者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应用新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手段,“精密制导”和“一矢中的”的精细化网络营销让产品的信息能准确到达受众,使得市场投入有满意的、可以衡量的回报,改变过去营销传播的粗放型、“地毯式轰炸”做法,营销成本大幅下降,营销效率极大地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也极大增强。
1.4精细化网络营销的价值和意义
1.4.1精细化网络营销突破了传统营销的局限性
传统营销在空间、时间和受众等要素方面存在着不足,例如,客户细分后营销队伍包括人力、物力和时间上都跟不上,利用各种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则又存在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的大海捞针式营销带来的针对性差和效率低下、可控性不强等不足,特别是由于不能和客户实时对话使得营销成功率很低。而精细化网络营销突破了这些局限性,它在空间、时间、受众细化、精确传递、实时对话等方面都能得以满足,针对性强、可控性好、效率低极高。
1.4.2精细化网络营销提高了营销针对性
电视、杂志、广播、报纸、互联网、电影、公众场合的广告牌等传统营销传播是以大众媒体为导向的,由于不知道目标受众所在,所以只能采用轰炸式投放,也就是按照时间或者版面来计算成本投入。这样就造成了媒体经营商和运营商的利益分离,运营商关心有效顾客数量;媒体经营商却相反,关心投放时间或位置。因此,传统的营销传播是由媒体经营商主导,并且难以分众与定向,无法满足越来越细分的市场推广需求;重表现,轻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缺乏个性化的服务,运营商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往往营销成本很高。而消费者却感到被强行骚扰,营销效果不佳。而精细化网络营销,通过准确地识别细分客户,有针对性地投放沟通内容,提供成效可计量的评估手段等方法,效率大大地提高。
1.4.3精细化网络营销具有前瞻性
精细化网络营销能够有效锁定关注互联网的新富人群。生活在较高收入家庭中的中、青年城市居民是新富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特征是消费能力强(高消费)、文化程度高(高学历)、网络使用频率高信息的整合能力强(高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高感度)。他们既是众多产品和服务的目标消费群体,也是新产品、新服务的首期消费者,是消费和媒体使用的风向标,在消费的传播链条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2 电信业务营销引进精细化网络营销的理念与工具
目前,电信业务营销渠道主要依靠电信营业厅、客服受理、电信商、网上营业厅等,营销沟通或广告主要通过传统媒体传播,如以广播、电视、报纸为主要宣传途径。这种传播模式的缺点在于针对性不高,没有针对细分客户市场,从而造成营销成本高;缺乏与用户的互动,是简单的“推”式,而不是“拉”与“推”相结合的方式,轻易使用户感到被打搅,从而影响沟通成效。
精细化网络营销沟通理念与工具的引入,有助于电信运营商快速找到目标客户,进行针对性的营销沟通,提高产品营销的投入回报,降低营销成本和营销投入的风险。对于用户来说,可以避免打搅式的营销,便捷、快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服务。
因此,对于电信市场营销者来说。必须学习新的营销传播理念。向新的传播媒体挺进,牢牢吸引广大互联网用户,充分利用“目标关联”、“点告”、“在线对话”、分众传媒等新媒体传播形式,根据客户群的不同特征,通过精细化网络营销手段的应用,使产品营销能够达到精确的投放、实现可测量的效率以及产生高额的投资回报。
3 精细化网络营销的传播模式分析
精细化网络营销从原来以媒体为导向转向以受众为导向,传播模式发生了很大转变。新模式提倡从传播受众者切入,研究受众的行为、生活形态,从而理解用户需求,并思考与受众的接触点,以及最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方式,最终给受众者以最精确的广告内容。
3.1 当前的精细化网络营销沟通的模式
3.1.1“目标关联”模式
把商品信息传递到特定的、想要传递到的受众的营销形式,其目标是“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把合适的信息传递给合适的人”。通过运用网络工具的语义分析技术,将网文与营销关键词进行匹配,将相关的信息投放到相关文章四周的联盟网站的“目标关联”广告位上展示,极大地提高点击率。
3.1.2“在线对话”模式
运营商可以直接和客户进行在线对话的网络营销模式。客户对某一则产品和服务产生兴趣时,可以点击网络“在线对话”的某一个链接直接和运营商在线对话,运营商仅需按发生的对话的次数支付费用,所以这种形式的营销效果是可以直接衡量的。与“目标关联”类似,“在线对话”也是按照关键词的“语意匹配”来投放的。具有“精确”的特征,与网络信息有较高的匹配度,而且运营商不需要对无效的点击支付费用。
3.1.3“点告”模式
运营商利用网络的“点告”功能,通过问答的形式把产品推广给目标群体。上网用户注册为点告网用户时,已经把自己的职业、爱好、喜好等填入资料,点告网就会把相应的题目推荐给他回答,因此。自动对受众进行分群,使目标用户更为精确。与媒体一样,“点告”以其趣味性、参与性、深人性和精确性影响目标受众,从而达到宣传运营商的目的。
3.2精细化网络营销沟通的特点
精细化网络营销具有精确的投放、可测量的效率和高额的投资回报的特点。
3.2.1精确的授放
就是投放到最为适宜的受众上,信息的内容与受众需求是相关的。以“目标关联”为例,它是运用语义分析技术,将网文与运营商的关键词进行匹配,将相关的信息投放到相关文章四周的联盟网站的“目标关联”广告位上。这样,当客户在看网文时将会看到与此网文主题相关的一些信息,比如,与一条题为“3G手机长话、市话、漫游一个价”的新闻相匹配的“目标关联”内容包括长话、市话、漫游和电话费等信息,从而实现了电信运营商将商品信息传递到想要传递的那一部分人的目的。
3.2.2可测量的效率
确保营销信息产生效果。因为精细化网络营销受众是与信息关联的。例如当客户点击“在线对话”的某一个链接直接和运营商在线对话,确保了运营商和客户的互动与反馈,进而实现营销目的。
3.2.3高额的投资回报
运营商在与客户的互动中,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自身的价值。媒体经营商按效果收费,如按点击次数收费,对运营商来说,所支付的费用得到的至少是他的客户已经了解了此条信息,并且假如觉得合适的话,就可能产生购买意向。例如电信运营商在自主网站和搜狐、新浪、网易等多家联盟媒体的“目标关联”相关网页上投放内容为“3G·沃”的信息,通过竞价争取到尽可能多的露面机会,吸引很多目标客户和关注者的点击,只需投入有限的点击费用。就可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客户,这种投资回报率,也只有精细化网络营销才能创造。
4 精细化网络营销在电信业务营销中的应用思路
笔者认为,电信业务营销中实践和应用精细化网络营销,应当从下4个层面考虑:
4.1营销策略层面
要分认识、理解、吸收精细化网络营销的概念及可行性、必要性和精细化网络营销的要素,把这一营销手段纳入整体的营销体系,并放到恰当的位置,同时予以有效实施。
4.2营销体系层面
要根据精细化网络营销的特点以及和传统营销的关系及关联,合理安排和调整部门、职责、岗位及相关的流程和相关队伍的建设、培训,特别是网络方面的一些软硬件配置要确保流程的需要和营销的开展。
4.3基础工作层面
4.3.1客户群划分
精确的客户群划分和锁定是实现细化营销的基础。要做好客户群细分,改变以往客户划分的做法,根据客户的行业、区域、价值、消费结构及趋势、使用习惯等消费特性聚类细分客户群,坚持和加强分客户群专业化治理,开展分客户群分析,针对不同聚类客户特点,制定差异化的产品包装与业务组合。
4.3.2产品开发与设计
可以借鉴精细化网络营销沟通工具的理念。包装和设计新业务。例如,号码百事通业务就可以看作是电信提供给后向商家的一种精细化网络营销的平台,它可以帮助后向商家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前向客户。在号码百事通产品设计和策划中,引入精细化网络营销沟通工具的理念。进一步树立“精细化网络营销平台”的产品卖点,将有利于号码百事通业务的推广。
4.4具体营销策划层面
在笔者看来,后奥运体育营销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从奥运开幕后的活动期到闭幕后的余温期,可能是一两个月,也可能是半年以上,这期可能因外界种种动态因素的变化,而衍生出利于企业实施后奥运营销的诸多商机;二是08年奥运营销对企业体育营销带来的影响期,这期间因奥运会的影响,将会促动愈来愈多的企业加大推广力度或重新考虑介入体育事件营销的规划和实施。
面对后奥运体育营销,诸多酒企该如何借势?在此,笔者结合后奥运体育营销的几种策略形式,简要分述如下几点。
■后奥运营销体现的是从时间和策略形式上对企业奥运营销的一种深层次、跟紧性的延伸或延续。对于后奥运营销,一些酒企不妨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后奥运机会点的跟紧
奥运闭幕后,紧接着将拉开残奥会的帷幕。虽然残奥会的影响力无法比拟于奥运会的影响力,但二者举办的时间极为相近,易于吸引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在举世瞩目的中国奥运年里,无论是奥运会还是残奥会,概念区别上已不太重要,公众和媒体真正关心的是奥运元素已成为人们08年里谈论较多的话题,并紧紧地和国人的心贴近在了一起。
对于一些有能力启动赞助北京2008世残奥运会的酒企而言,在残奥会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有很多公益性后奥运主题事件营销可为,例如:邀请冠军作为公司的品牌代言人;启动关爱残疾人形象工程,为当地残疾人捐款或资助;在当地举办公益演出活动;等等。
从奥运到残奥会,毕竟是一种另起炉灶式的营销活动,因此,适宜于那些未能充分把握和借用奥运商机的酒企。一些已经借助奥运会光环产生品牌带动效应的酒企和实力有限的中小酒企,则适宜选择其它形式的后奥运公益营销活动。例如:签约08北京奥运冠军代言;区域性为当地籍的北京奥运冠军庆功用酒;出资奖励当地籍获奖的奥运冠军,为冠军喝彩;冠名由当地电视台主办的与奥运冠军零距离接触对话栏目等。
据了解,08年北京奥运会一些相关物品将被拍卖,竟标参与奥运物品的拍卖也是企业后奥运营销策略的一个体现。
另外,即将于湖南长沙举办的金鹰节的开幕式主题也是为奥运庆功,庆功当然少不了庆功酒,在名人云集的电影节奥运主题开幕式上开展赞助活动,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后奥运顺延策略。
媒体推广配合点的跟紧
后奥运营销与奥运营销在媒体推广上体现的变化是:一是从全国性媒体点状媒体宣传到区域配合终端面上推广转移;二是从大众化全国性传播到分众化的区域传播转移。
可以说,奥运会闭幕后,一些猜想、悬疑、预测等回归到一种现实的结果中来,随之而来的是冠军获奖者的尘埃落定和企业即将掀起的冠军代言系列主题奥运的商业或公益营销活动。
企业借助奥运的终极目的是助推自身品牌和产品实现同步提升,所以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将奥运为企业带来的丰厚卖点、亮点在传播中转化为竞争优势和企业的竞争力。
除去部分有实力的酒企有能力开展全国性媒体推广活动外,大部分酒企最终还要结合自身发展重点、市场推广需要,开展区域性后奥运主题营销推广活动。
倘若在奥运开幕前夕一些企业开展的品牌提升活动属于高空打击外,那么,在后奥运的系列推广活动中,媒体宣传是在企业整体而系统的产品销售、区域市场推广中,起到的是一种地面推广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后奥运的媒体推广中,企业的宣传亮点和最终的宣传目的将进一步趋向明确化、具体化和纵深化的方向扩展和延伸。如果在媒体推广上不能与企业正在执行的营销活动配合和执行到位,那么对于前期的奥运营销系列宣传活动,将会造成虎头蛇尾的局面,最终因品牌不能落地而浪费了大量宣传资源。
一般在重大体育赛事期间,在赛场及国家全国性主流媒体的冠名和品牌传播行为,是属于直接参与奥运营销的大品牌厂家,或者是企业花费高昂费用在活动期间独家买断了广告时段。因此,一般酒企,应该迅速作出营销传播策略的调整,从全国性传媒向区域性传媒进行转移,抢先联合当地区域主流媒体,确保在活动开展期间,冠名组织开展区域范围内的赛事专题报道、有奖竟猜活动及奥运知识、逸闻趋事的读报有奖问答活动。以区域性主流媒体的体育营销传播,更贴近当地市场,并能有效配合酒企在当地的市场推广活动。
目标对象切入点的跟紧
这里的目标对象切入点的跟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赞助或合作的对象更为具体化,具体到某个冠军获得者,也可能具体到某个栏目或频道或媒介或某支体育团体等;二是面对的消费或公众目标群体更为明确化。这种目标群体的变化体现在:从大众到结合酒企自身消费群体的转移。
前面提到,随着奥运闭幕日趋临近,奥运的态势的也日趋明朗,这种因时因地的策略变化和调整,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在从奥运到后奥运营销的过渡中,目标群体的对象必须相应配合媒体推广策略的调整而适时跟紧,方能适应和满足企业后奥运营销行为的开展或实施。
一些有实力的酒企可以借助冠军代言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商业促销活动,或借助某一与企业品牌、产品目标群体定位相接近的栏目或媒介,开展后奥运主题活动,进行深一层次的延伸和延续,继续发挥奥运品牌效应。而对于那些实力一般、局限于区域性的酒企来说,可以选择区域性小范围内开展上述相关奥运主题活动,借势奥运效应,配合自身品牌的提升或产品的推广。
终端推广发力点的跟紧
对诸多酒企来说,无论是从全国性奥运营销到区域性后奥运营销,还是从官方奥运营销到平民奥运体育营销、多形式化体育营销等,最终的品牌效益、奥运效应将会选择一个途径进行发力,而这个发力点即是企业自身的营销终端。倘若缺乏或忽略了这方面基础,开展大规模性奥运营销活动,无疑浪费人、财、物,最终转化不了现实的经济效益只能是得不偿失,或者是善始而不能善终。因此,在从奥运到后奥运的转变中,从单一性品牌宣传到配合市场行销活动的转移中,进行活动时间的拉伸,进行活动范围、对象的扩展,并在跟紧的同时,加以强化,方能真正显示出后奥运营销的威力。
■奥运会结束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对国内的一些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尝到奥运营销甜头的企业,将在未来的企业营销推广行为中更为注重奥运营销及体育营销,并将使越来越多的酒企透过此次奥运营销盛宴,而引发酒企体育营销的震动。奥运营销能引起酒企体育营销热潮固然好,但难免出现一轰而上的现象。如何充分借势后奥运体育营销顺势而为,则需预先进行充分前期谋划和策略的制定。在此,也浅析几点跟进性策略。
长远化体育营销的跟进
每一项体育营销行为,可供企业挖掘的商机众多,而企业也无法全部纳入自己的怀中为己所用,价格不菲成为遏止因素不说,单就精力上而言也无从有效兼顾到位。面对众多的体育营销机会点,企业该如何选择?通过何种形式、策略进行借势?时隔四年以后的奥运营销如何顺势而为?等都有待于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现状,充分而综合地分析和统筹性权衡,方能为自身品牌和产品因地制宜、量身定制出贴身的体育营销套餐计划。这对任何一家希冀借势体育营销的企业来说都至为重要。例如:针对四年后的下一届奥运营销,一些真正具有发展眼光的酒企或许已着手在做相关的筹备事宜,进行一种长远性战略规划。
多元化体育营销的跟进
奥运营销,可谓为诸多企业提供了品牌提升的广阔的平台空间。继奥运营销之后,多元化的体育营销将会得到一个迅速的提升,并将会成为诸多商家的青睐的推广形式。这种多元化的体育营销,从奥运营销到非奥运营销、平民奥运营销;从官方的体育营销,到民间的体育营销等,将会成为诸多企业品牌借势的多种形式。
作为酒企,在这些多种形式的体育营销中,可结合自身现有资源优势,进行组合和延伸,将上述相关形式进行优势组合,巧妙运用,制定适合自身企业发展需要的体育营销大餐,力求某一时期、某一阶段、某一主题性体育营销行为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有效的延续。
联合化体育营销的跟进
体育营销品牌效应发挥最大化的理想原则是多种资源的优化联合。在开展体育营销行为中,单方面地依靠媒介力量或企业力量都无法将势能发挥到最大化。因此,多赢下的联合策略成为理想的合作推广模式。
以今年的奥运会为例,倘若在离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一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内,酒企如能结合自身08年市场推广重点、目标消费人群,完全可以有精力和时间,针对奥运会的一些比赛项目,如:篮球赛、足球赛、排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等(从中选出一两个项目),联合组织当地经济效益好的企事业单位,开展平民健身迎奥运为主题的平民奥运联谊赛活动。通过该活动的开展,不仅顺理成章的利用了非奥运这张牌,而且潜移默化的起到了口碑传播、聚集传播及消费引导,更能进一步的培养忠诚消费群体。
又如:针对后奥运营销,在奥运结束后,由企业和媒体出面在区域内针对效益好的企事业单位组织联谊赛之类的体育活动,开展联合化的体育营销,作为奥运营销的一个延续,直接面对潜在客户消费群开展的活动,宣传上不仅更为直接,而且这样花钱不多,媒体有新闻素材,而潜在团体不用费钱也能达到组织娱乐员工活动,企业从中还可以做一种立体化宣传,这远比做硬广告、搞买赠有效的多,算是各有所得、多赢之举。倘若企业有很大的实力,还可以搞大一点,分届搞,分区域搞,最终配合区域市场推广提升品牌和产品销量。
系统化体育营销的跟进
对酒企而言,体育营销不仅仅是一种品牌上的宣传行为,更多是酒企特殊时期下整体年度营销活动的一个整合策略的体现。这当中要求企业在产品上找差异,设计个性化产品和包装;在促销用品设计上找特色,选择与体育营销等赛事相关的礼品;在宣传、促销主题上找差异,设计出富有吸引力的卖点信息;在渠道、终端推广上,挖掘出提升销量的支撑点、卖点和亮点,真正吸引和打动目标消费群体。同时,一些酒企在着手开展一项体育营销行为前,充分将这些工作谋划到位,产生的能量是相当巨大的。
关键词:新媒体;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一、传媒产业的升级转型对新媒体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现阶段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促使媒体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传媒形态呈现多样化。数字创意、数字出版、网络视听、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形式多样的融媒体、新媒体先后涌现,一批具有强大传播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呈现,新的传播体系与媒体矩阵形成,新媒体传播机制推陈出新,媒体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发生显著变化;二是顺应新媒体的发展特点,陆续产生首席内容官、直播视频记者、微信微博运营、新媒体编辑、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师、自媒体推广等众多新的职位。新兴的新媒体岗位标准既需要掌握传统媒体的采写、编制、剪辑等基本专业技能,还要熟悉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懂用户会互动、懂数据会信息整合、懂内容会产品运营、能策划会短视频制作,并熟练进行可视化新闻报道等新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调职业性与实践性,面对新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专业人才的职业内涵需求的变化,高职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对应调整,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新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也是最重要的改革突破口。
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媒体产生巨大冲击,新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受众粘性、信息整合、内容形态、传播渠道等对传统媒体产生深刻影响,传统媒体已走上融合媒体的发展道路。目前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几个问题:一是“互联网+”式跨媒体型人才培养特征薄弱。融合媒体已向纵深发展,全媒体传播体系已成为趋势,“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对用户的诉求准确分析的能力也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技能,当前数字内容管理、数字信息存储等新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力也是“互联网+”式人才需求的特征,而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局限在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媒介岗位的采编、播制、拍摄技能,缺少融媒体需求的具有复合型的“互联网+”式人才培养的特点。二是“专业+”式复合型技能特点不显著。现阶段,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还不能体现新媒体传播分众化、窄播化的特点,仍然以传统新闻写作、拍摄、视频制作为主的技能培养,对学生缺少用户分析能力、新媒体产品内容整合、策划与运营能力、新媒体小程序、微视频、微传播等产品的策划与设计能力、创意剪辑合成能力、网络能力的训练,实践教学观念滞后于产业发展态势,课程体系与新媒体市场需求的职业能力有很大差距,课程内容也缺乏与新媒体工作内容相关的项目实训,职业技能培养不能有效对接新媒体岗位的需求。
三、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同于理论教学体系,是与知识理论体系相对应的一项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训体系,包涵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保障、实践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既要体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统一性,又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性。为此,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应当主要从下以几个方面进行构建:1.构建基于新媒体职业需求的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构建的出发点是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和岗位需求,通过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分析而构建。现阶段,智能化、数字化的技术深刻变革传媒产业,新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已呈现数字化、网络化、碎片化、渠道化、可视化、多媒体形态化的发展,媒体生产内容以多元的形式展示,内容融合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混合传播形式,内容报道丰富,尤其短视频、H5、VR可视化形态报道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对新媒体相关岗位需求较多的领域主要分布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文化娱乐、教育、生活服务等方面,新媒体岗位职责集中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多渠道与平台的内容更新、策划运营、产品推广等,尤其对用户、内容数据分析、线上活动组织、与用户互动的能力需求日渐明显。高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应聚焦现阶段新媒体产业的变革与发展,围绕融合媒体、新媒体领域职业岗位的新变化、新需求,确定新媒体人才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根据新媒体内容制作、数据分析、媒体技术、内容策划、新媒体运营等核心岗位技能,分析融媒体、新媒体就业岗位群的专业基础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设计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构建高职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新媒体人才需求呈现“专业+”复合型,策划能力、写作能力、采编能力、摄制剪辑能力已成为专业通用能力,新媒体技术、融媒体内容整合编辑、文案策划、融媒体内容运营等能力为专业核心能力,数据挖掘与分析、融媒体产品设计、品牌策划、互联网市场运营等能力逐步发展为专业的拓展能力,高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应遵循“产业需求调研—行业人才需求分析—主要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确定实训课程领域与目标—确定专业能力培养课程实训模块—开发实训项目及任务—开发单项、综合、顶岗实训项目”的流程,构建以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相结合,实训项目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实习平台与生产平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媒体快速发展的复合型技能人才。2.构建“层次递进化”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是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每个实践课程不是独立割裂的,而是依据岗位能力、工作任务设计的体系化课程。从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网站对新媒体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需求分析,递进的职级岗位主要涵盖新媒体内容编辑、运营主管、新媒体总监。新媒体内容编辑的工作内容主要有“内容、用户、活动、推广”四个模块,工作内容为资讯的收集与整理,素材信息、数据的收集,文章的编排与排版,根据主题、活动等撰写新媒体文案;与用户互动并解答问题,建立粉丝交流群,策划与组织线上活动;撰写活动推广方案,对各新媒体平台、渠道进行信息推广与管理。新媒体运营工作内容主要有“分析、团队、运营、市场”四个模块,对行业网站或新媒体各平台进行市场分析定位;通过数据分析、用户访谈确定用户画像;对内容、活动数据分析,优化运营方案,对项目进行规划,确定每期内容选题,制定项目整体计划,制定管理团队并绩效考核;聚拢媒体资源,商务谈判等。新媒体总监的工作内容主要有“运营、管理、市场”三个模块,具体为制定项目战略目标,对行业市场预判,整合行业渠道、媒介等资源;独立带领团队,协调内外部资源,运营栏目或平台;开展市场、商务谈判等。基于新媒体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变化,高职新闻专业要培养具备复合专业能力的人才,就需要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引入岗位技术标准,对接新媒体内容生产、文案创意与策划、新媒体数据分析、运营推广、数字产品制作等核心职业能力的需求,开发与新媒体工作岗位对接的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的模块化课程,每个模块化课程可采用三级化实践教学,即课程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暑期社会实践、毕业顶岗实习的方式,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层次递进化”能力培养,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核心竞争力。3.打造校企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高职新闻专业要培养具有新媒体思维,具备新媒体复合专业能力的人才,就需要持续结合传媒产业发展,联合行业优质融媒体企业,建立校企融合多元化的实训教学平台。校企协同开发专业实践课程,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构建虚实仿真工作情景,训练学生适应复杂化的新媒体实践任务;引入新媒体行业资深人士,成立“大师工作室”,协同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复合式新闻实践能力;以教室、仿真室、实训室“三室”为基础,以识岗、习岗、顶岗“三岗”为途径,拓展课堂的内涵外延,通过仿真、模拟、实践能力训练、新媒体技术培训、社会技术服务等为主要功能,深度融合课内、课外、企业“三课堂”,学生通过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仿真”或真实的生产项目的教学实践,切实感受职业标准,才能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全面提升的实践教学目标。4.建立多维度的实践教学评价。实践教学评价是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衡量,也有益于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评价主要面向专业、实践课程、教师、学生四个维度来设计评价指标。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基于新媒体的岗位工作内容,高职新闻专业的实践类课程教学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尚需完善,需要以校企合作为抓手,联合新媒体行业、企业,建立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以新媒体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开发新媒体系列岗位的职业能力标准,依据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系统设计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紧跟时代的变革,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推进课程改革,才能培养出满足新媒体行业所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魏胜宏,唐红雨,王琳.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实践教学质量[J].镇江高专学报,2016.
[2]杨静民,纪惠军等.基于“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