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圆明园的资料范文

圆明园的资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圆明园的资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圆明园的资料

第1篇:圆明园的资料范文

关键词:圆明园山体现状历史变迁 修复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史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其建设经历清朝七位皇帝御园时期,历时150余年,是中国古代园林“集锦式”造园手法的典范。圆明园“园中有园”的空间艺术效果离不开造园要素――山体。圆明园352.13公顷的占地面积中,就具有山体200余座,是构成圆明园空间的主要骨架,与建筑、植物、水体交相呼应,形成了丰富的景观,是圆明园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圆明园自1988年修复福海及长春园、绮春园部分景区并首次向游人开放,2008年修复开发九州景区,目前遗址公园面貌已初具成效,但已恢复区山体是否具有历史原真性,如何科学地进行未恢复区的保护及修复仍是一个重要的难题。前人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圆明园山水文化或用西方空间范式来解读圆明园的造园艺术,笔者通过对圆明园山体的实际调查,结合历史背景,对比分析其修复保护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圆明园的山体修复提供参考资料

1.圆明园山体的历史变迁

圆明园经历了复杂的历史变迁,每次变迁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修复圆明园山体不仅需要对照相关图纸资料,还需建立历史感知参照系统,还原特定时空背景下圆明园的山体特色。

1.1“三山五园”格局下圆明园山体特征

清朝时期北京西郊一带建成一系列规模庞大皇家园林,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统称为“三山”,依托“三山”地形地貌分别建造了( 清漪园) 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同圆明园、畅春园一起统称为“五园”。“三山五园”格局存在一定的联系:“三山”形成一条东西向的轴线,此轴线往东的延长线正交于圆明园和畅春园所形成的的南北向的轴线。大规模人工堆山是圆明园山体与其他四园相比一个重要的特征,其形态多为带状山体,山势走向与“五园”的空间格局相呼应,山脉起落山体高度与“三山”的龙脉一致,西北高,东南低,曲折婉转,宏观上形成上风上水的风水布局。

1.2圆明园山体的历史变迁

计成《园冶》中写道:“世之新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意思是造园的艺术效果有很大程度取决于主人的主观喜好和精神意志。圆明园从建园到现在总体分为皇家御园时期和遗址时期:皇家御园时期从赐园到御园经历七位皇帝持政,也经历了七次大规模的建设和修整,其园林规模、山体风貌也因此发生变化;民国时期,1922年北洋军阀共从长春园、绮春园强行拉走太湖石623车、云片石104车,因为圆明园大多山体为“石包山”,故此时期的“石劫”对圆明园造成了巨大的毁坏。从建国到现在是圆明园的遗址时期,建国早期圆明园山体破碎不堪,经过1988年及2008年两次大的修复工作后,已有大部分土山山体得到了恢复,但石山却破坏严重。

因圆明园的建设完成于1860年以前,之后便一步一步走向衰落,本文着重研究皇家御园时期圆明园山体的历史变迁和特色。

1.2.1康熙皇子赐园时期

根据《日下旧闻考卷八十・国朝苑囿》所述 “圆明园为世宗宪皇帝藩邸赐园,康熙四十八年所建”, 当时只是为了满足皇子的日常生活,只是有小范围的堆山造园。后湖景区建有牡丹台、竹子院,金鱼池、菜圃等12景,福海景区建了深柳读书堂,风格均比较自然朴素 。

1.2.2雍正御园时期 :

雍正时期开始增加办公理朝场所,增加了勤政殿、九州清晏、会心处,平湖秋月,环秀山庄等24景,此时山水规模较之前进一步扩大,圆明园由康熙时期的44.5亩扩到195.3亩,“华夏九州”的山水骨架基本形成,造园风格上以清新自然为主。

1.2.3乾隆御园早期:

1736年乾隆即位后开始圆明园的大规模扩建, 此时九州景区、福海景区,西北部景区共增加至40景,山水格局形成“华夏九州”完整的结构。清《御制诗集》形容正大光明景点山石:“屋后峭石壁立,玉笋嶙峋”,可见当时叠石堆山已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

1.2. 4乾隆御园中晚期:

乾隆四十年后,圆明园扩建至346.9亩,形成圆明、绮春、长春三园整体山水格局。造园风格突出皇家气派 ,此时圆明园已达到100多处景点,园林气氛增强。

1.2.5嘉庆御园时期

嘉庆朝继续延续三园整体的山水格局,改建了福海北岸的静远洲、武陵春色的恒春堂、北远山村的课农轩,增建了圆明园福海景区的观澜堂,并修缮了舍卫城、同乐园、永日堂别有洞天、安澜园等景点。

1.2.6道光御园时期

道光年间,财用匮乏,国势日颓,已无力对圆明园大加建设,只能勉强维持圆明三园已经达到的景观效果,山形较乾嘉时期当无根本变化。重点改建寝居建筑,建筑面积增大,园林空间气氛和艺术水平也随之发生改变。

1.2.7咸丰御园时期

此时期圆明园在规模上和景点数量上已达历史的顶峰,改动也只是修葺寝居建筑,山水格局变动不大。咸丰时期和道光时期被学者称为圆明园盛期,此后圆明园的研究保护及修复工作也多以这个时期的格局为参照。

圆明园盛期山体具有以下特色:

1)模仿华夏九州的山水格局,西北角紫碧山房为最高峰,象征昆仑山。山高15米;

2)福海景区、后湖景区分别形成两个次高峰,依然以各景区西北角为最高峰。廓然大公山体高度为 10米,杏花春馆景区山体高度为12 米(根据2011年现状地形图,结合65年地形图推测)。

3)其他山体均为狭长的带型,高度在10米以下,以土山为主,其主要作用是分隔景区空间。

1.2.8同治御园时期

同治十二年对园明三园进行重修。当由于当时国库空虚,内忧外患,修复效果也无法与被焚之前相比。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该阶段同其他历史时期一样,在圆明三园物质实体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2.圆明园山体现状调查方法

2.1调查方法

采取现场踏勘与地形图、图档资料相互结合调查分析,梳理出山体综合现状特点以及与历史盛期的差异。 采取拍照记录、比较分析、现场核实评价等方法记录各景区景点内景观元素现状特点。尽量用180度全景模式拍照记录山体与周边环境的整体关系,用水平视角照片记录局部山体高度、保存状态,山石情况;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比对2011年测绘图,1933年测绘图及咸丰时期样式雷平面图的相互关系,找出其差异点;根据修复及保存状况对调查的土山石山进行分级评价。

3.圆明园土山的现状与分析

3.1综合现状

3.1.1未恢复区域

大部分区域处于荒芜状态,山体被铲平,轮廓几乎完全消失,山体基本被破坏75%以上。武陵春色、万方安和、茹古涵今、长春仙馆以西;濂溪乐处、淡泊宁静、曲院风荷以北,福海景区北部;绮春园西部;长春园东南角如园。

3.1.2已恢复区域

山形已基本修复,但局部与历史有偏差。如九州景区中部、福海景区南部、长春园大部分景区、绮春园东部:九州景区山形基本已得到全面的恢复单局部石山,假山堆石破坏严重,大部分未修复。

3.2各景区山体现状

3.2.1九州景区

九州景区大部分山体已修复,西部景区虽然已经清理,但山体还未修复,山高水长及其北面山体已经完全消失。

3.2.2西北部景区

园区虽已开放,铺设了道路配备了路灯指示牌垃圾桶,但70%左右的山体仍未恢复

局部地形现已消失,被大量的建筑垃圾堆土侵占。

3.2.3福海景区

福海周边景区大部分山体已恢复,局部由于雨水冲刷山体形态被破坏;福海北部山形未恢复,山体基本消失现场能看出大多数土方已被挖走,铲平。

3.2.4绮春园景区

绮春园东侧景区山体已修复,局部山体坍塌滑坡厉害,失去原有形态和空间关系,西侧 101中学占用的土地所有的山体均已消失。

3.2.5长春园景区

长春园山形基本已修复,堆石假山均未修复,且保存状态较差,大多数已坍塌。

3.3圆明园山体现状评价

评价分为已修复区和未修复区,按山体恢复效果和保存状态进行评价。

3.3.1评价等级说明

1)A级为已修复山体,已修复的山体根据修复效果与历史对比分为三个等级:A1为好,基本按历史原貌复原;A2为一般,已修复,但旷奥形态与历史不符、高度改变、山峰减少或主峰次峰不明显; A3差,偏离原有空间感。

2)B为未修复山体,根据保存状况进行分级评价。B1为保存较好,大于75%的山体被保留,山体基盘基本完整,山形完好,只在局部有少量缺失凹洞或断裂或因自然水土流失或雨水冲刷等引起的高度变化,对所在景区的空间感影响较小;B2为保存一般 ,有50%-75%的山体保留,山体基盘残存部分大于二分之一以上,山形变化较大,对所在景区空间感影响较大; B3为保存较差山体,山体保留50%以下,大部分缺失,原有的空间感因之丧失;B4为完全消失山体 ,山体基盘大部分缺失,原有的空间感因之丧失。

3.4山体现状调查总结

圆明园山体现存及需要修复的山体共235个:其中已修复山体130个,占总量的55.3%,修复较好112个,修复一般14个,修复较差4个;未修复的山体102个, 保存较好的8个,保存一般的11个,保存较差的37个,基本完全消失的46个,新增山体3个。

4.已修复山体和咸丰朝、1933年地形图对比存在问题

为了验证已修复山体的修复效果,选取圆明园盛期――咸丰时期的样式雷图作为参照,但因样式雷图仅能反应空间关系,山体形态,无等高线,故选取较早的测绘图――1933年的测绘CAD图进行对比分析。

4.1山口形态与位置:

修复后山口过于平直,山体与山体 之间关系弱,如涵虚朗鉴南部山体峡口、含经堂南侧山体2处峡口。新增加的山口位置与历史不符,破坏了空间艺术效果的原真性,如武陵春色西侧山口、谐奇趣东侧山口。

4.2山峰数量、位置和山体高度

绮春园景区大部分山体等高线较33年至少增加1根,山体高度增加;紫碧山房、杏花春馆、廓然大公、绮春园松风梦月北侧山体,山体高度降低、主峰不明显。

4.3山体山峰位置发生变化

长春园法慧寺宝相寺北侧及泽兰堂东侧山体 ,由于雨水冲刷和人为破坏,山体严重滑坡,且主峰位置移动较大,原本山体与建筑的围合关系消失。

4.4山体基盘形态山体

1)原本连续的山体基盘被断开,如花神庙东侧山体、含经堂西南侧山体、鉴碧亭南侧山体、夹镜鸣琴河道南侧山体、廓然大公北侧山体;

2)原本断开的山体基盘被连续起来,如含经堂西北侧山体、玉玲珑馆东侧山体、海岳开 襟东侧山体;

3)山体基盘扩大,占据建筑遗址,如茜园西侧山体、接秀山房东侧山体;

4)山体增长或变短,改变了原有的空间形态,如狮子林西南侧山体增长、保合太和、东侧山体变短。

5.保护及恢复建议

由于历史资料及当今造园水平局限,加之一些不可逆的破坏,圆明园山体的保护及恢复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笔者基于圆明园山体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5.1已恢复区的维护和修缮

圆明园的山体修复工作是一个长期持续动态的过程,已经修复的山体需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过度,局部不满足历史时期面貌的山体,若按照历史时期修复,则会破坏山体上的现有植被,造成巨大的浪费,故建议暂时保留现状;对于偏离历史氛围较大的山形水系,建议重新修复。

5.2未恢复区山体的保护

未修复区的山体有36.2%保存较差,有45%基本消失,这部分山体可选取局部较有特色的景点进行修缮,其余的建议先进行清理,移除场地内的建筑堆土和垃圾,对有价值的山石进行保护。消失的山体可按重要程度进行局部恢复,较复杂的石山建议在相关资料充足,堆山技术成熟的条件下在进行修复。

圆明园的价值不是仅仅作为教育民众的遗址,也不只是学者研究的标本化石,她是我们祖先为我们民族创造的骄傲,在科技进步,学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若我们不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圆明园的修复保护,则无异于一百年前对我们民族犯下滔天罪行的八国联军。当然要确保圆明园的山体修复工作沿着正确的轨迹和方向可持续进行,仅仅研究历史和现状是不够的,需要制定更完备的保护政策,需要研究及实施可持续的,可逆的方法进行修复,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一起配合完善其修复所需的资料。

参考资料:

[1]中国圆明园学会.圆明园四十景图咏[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2]郭黛 贺燕.圆明园的记忆遗产[M] .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第2篇:圆明园的资料范文

1999年,向北京五塔寺石刻博物馆捐赠圆明园遗失石刻50余件。

2009年,参加首届中外名人鼻烟壶邀请展

2010年,中国集邮总公司发行《曼妙生花――中国瓷鼻烟壶精粹》(上、中、下)限量

版明信片,亮相世博会。

2011年,接受东方早报、中国古玩网、收藏天下、腾讯网等多家媒体采访。

2012年10月,《灵泉斋藏重要宫廷瓷器》一书完成,并被大英博物馆、卢浮宫、法国吉

美博物馆等海外机构收藏。

2012年11月,当选“中国十大古玩人物”。

圆明园到底流失了多少文物,至今仍是一道历史谜题。

这些圆明园的文物除了在大英博物馆、枫丹白露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以外,还有谁在收藏呢?简单而言,以前在外国人手里,今天在中国人家中。

第一次认识这位收藏圆明园的人,是在新浪微博上,他的网名叫“五方居士”。其藏品之丰、质量之精、涉及之广,令人咋舌。2 012年末的一个大雪天,记者来到“灵泉斋”,“五方居士”罗嘉先生接受了我的采访。

罗嘉收藏的圆明园文物中,最重要的一件当属雍正时期“圆明园印玺”。据统计,目前已知圆明园印章在全世界范围内仅存三枚,而且每方都不相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枚;法国吉美博物馆藏有一枚;再有就是 “圆明园牛角冻狮钮印玺”这 一枚了,为罗嘉收藏。相比较前面两枚博物馆的馆藏品,罗嘉所藏这枚印玺最为精美,这是他当年在法国购入的。

罗嘉还有一件藏品,也备受海内外文博界关注,那就是著名的“御制青花龙纹太平有象台瓶”。这是雍正二年烧制的。档案记载:“照嘉窑太平有象双耳台瓶木样成对烧些来,不必落款,配座子,落不必太高,交圆明园后殿陈设。钦此。”此器原为雍正皇帝特别谕令景德镇御窑厂为圆明园烧造的陈设器,原样本参照了“明嘉靖青花龙纹台瓶”。但仿古的同时又有创新,并听取了外国传教士的意见,造型略带欧式风格,这与雍正皇帝经常在圆明园召见外国使节有关,意义非凡。

常人眼中的大藏家至少都是年过半百的,但刚过而立之年的罗嘉为何会收到令人羡慕的精品?其实,罗嘉对圆明园的收藏,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北大读书时,罗嘉平时一有空闲,就爱去圆明园溜达,去多了,那些欧式风格残缺的石柱在他脑海里也扎下了根。后来罗嘉发现,北大校园里也有很多圆明园风格的石雕,比如北大西门外的石狮、主楼外的麒麟、未名湖畔的诗碑、办公楼前的华表等,都是圆明园的文物。毕业后,他平时逛胡同,走街串巷时,也会特别留意哪里还有散落的圆明园建筑残件。随后三年,他收集整理了50余块圆明园残石。2001年,罗嘉和文博泰斗史树青先生结识了,史老劝他把这些石头捐了。罗嘉起初还有点舍不得。在常人眼里,这些可能只是一块块残石,殊不知,穿越这断壁残垣后,就能看清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这在罗嘉心里也有着特殊的情结。可一想确实没地方放,罗嘉就一块没留地全捐献给了五塔寺石刻博物馆。

18 6 0年英法联军劫掠、后,在园内所拥有的4 0个景中,还剩余13处。同治十二年,清廷调查后发现圆明园尚存13处景观,比如方壶胜景、蓬岛瑶台。由于这些景观都是建在水中的,英国人当时没有船,因而它们侥幸没有被火烧掉,有些建筑还保存得相当完整,圆明园的中国园林部分并未成为一片废墟。

然而,这场由英法联军一手造成的劫掠和焚烧,确实是圆明园这座世界名园蒙难的开始。随后,那些清朝驻守北京西郊的败兵游勇和地痞流氓,都趁慈禧以及清廷撤出北京的混乱之机,进入圆明园景区,大量砍伐古树盗卖,有的甚至烧成木炭,拿到市场上去卖。与此同时,圆明园残余的家具、陈设等也被大量洗劫,那些幸存的园中建筑物也开始被陆续拆毁。清王朝覆灭后,一些军阀、官僚、政客乘机对圆明园景区内的精美建筑石料巧取豪夺,民间也有人肆意取用圆明园的石料。据载,当时的军阀王怀庆曾把圆明园中的一些石料拉走,用于修建自己的达园。位于辽宁抚顺的陵墓也用了不少圆明园内的东西。所以,圆明园遗失的文物不光国外有,国内其实也有。如果能掌握更多关于圆明园历史信息的话,分辨出这些文物并不是太难的事。

有了这条线索后,罗嘉又先后查阅了《清宫瓷器档案》、《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案》以及国家第一档案馆的相关资料,并在国外国内不遗余力地展开整理与收藏。

原圆明园公园管理处主任魏怀中曾谈到,圆明园的建筑已不复存在,然而遗址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将世代流传。作为圆明园历史文化的载体,圆明园文物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历史沧桑,会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以及对圆明园的追寻。

“万园之园”圆明园的规模和重要性绝不逊于故宫,英法联军毁掉的不仅仅是一座皇家园林,更是几代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因此,这些圆明园流散的珍宝是国耻的见证,被赋予了太多的情感。作为一个收藏家,罗嘉觉得能收藏到圆明园的文物很欣慰,起码能让更多的人感悟到这段无法触碰的历史,了解一些他们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收藏圆明园已经不再是一个愿望,而是一个事实。这是中国的收藏家自强的表现,只有自强才是硬道理!

对话罗嘉收藏绝不是光“拥有”这么简单

记者:您收藏圆明园遗失文物的初衷是什么?

罗嘉:想多了解一点有关圆明园的历史,这些点点滴滴是缺不了的。而这些点滴,就是一件件散落在民间的圆明园文物。

记者:这类文物的价格是否要比一般文物高?

罗嘉:那是肯定的。大清朝六位皇在这里梳理朝政,平定天下,安食就寝。在清政治的鼎盛时期,圆明园的地位比故宫还要高,所以园子里面的文物,价值可想而知!

记者:我看到您的新书《灵泉斋藏重要宫廷瓷器》上著录了很多件圆明园失散文物。您的购买途径是什么?

罗嘉:灵泉斋亚洲私人收藏机构在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意大利都有负责人,主要任务就是从八国联军后裔或是晚清时期曾经来过中国的商人们家中寻找来源。当然了,在天津、上海,我们也有负责人,主要是关注一些已经回流到国内的文物。

记者:您的这些藏品将来会卖吗?

罗嘉:目前,我还在进行研究,还会再出5本书。至于将来嘛,我没想好。总之,这些东西即使不在我手里,也要留在中国。

记者:您怎么能分辨出哪些文物是从圆明园中流失出去的?

罗嘉:查资料,必须翻阅大量的资料。就拿圆明园的西洋楼来说吧,这是建于清朝乾隆 十二年至二十四 年期间的,由O世宁、蒋友仁、王致成这些欧洲传士设计监造的。它既有欧洲巴洛克的建筑形式,里面又有“谐奇趣”、“海晏堂”、“大水法”。只有了解了更多的历史信息,才能清楚里面的陈设。总之一句话,这都是研究的结果,并不完全能由钱来决定的。

记者:根据这么多年来的经验,您认为圆明园文物主要集中在哪儿呢?

罗嘉:从数量上来讲,美国最多,但法国、英国的质量比较好。有一点也很值得关注,那就是美国的个人收藏家手中也很多,应该还有很多文物没有露过面。随着欧美经济的波动,这些文物迟早会出来。无论是否被我买到,我都希望它们能尽快回到中国。

记者:作为一名收藏家,您能不能给广大收藏爱好者一些建议?

罗嘉:收藏是一件有意思且有意义的事情。当然了,这里面会存在艺术品投资、升值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但我还是要提醒大家,这里面需要的专业知识很多,不是给大家泼冷水,真的很难。

记者:您觉得衡量收藏家的标准是什么?

罗嘉:一位成熟的收藏家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素养。第一,他需要汲取各方面的收藏知识,做到善于学习,研究不怠。在此,学习研究的客体是多方面的,不光局限于艺术,也不单纯是学术。譬如,对于圆明园的了解,就不能光局限于文物本身,还需要涉及建筑、绘画、宫廷文化、宫廷生活等多个领域,因为古代艺术品的特性就是会贯穿各个门类。第二,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第三,成熟的收藏家,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收藏精神”,勇于承担自身对社会的责任,绝不是光“拥有”这么简单的事。

第3篇:圆明园的资料范文

从受众需求出发策划选题

2010年5月,一条《圆明园150件文物即将得到修复》的新闻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作为致力于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组织,从保护国家文化遗产的职责出发,义务为圆明园修复百件受损文物,让其重现昔日辉煌。在圆明园罹劫150周年之际,修复150件圆明园文物,其意义不言而喻。

历史上的圆明园在欧洲久负盛名,其中的西洋建筑由来自欧洲的传教士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指导,由中国匠师建造。来自法国的大文豪雨果曾在文章中高度评价圆明园的艺术成就。因此,圆明园这个话题在法语节目的受众群中有一定的传播基础。具体来说,在这个话题的选择上法语广播部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从建筑园林艺术方面来看,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古代三千年造园艺术的集大成之作,也是18世纪西方园林的一个集中体现,因此被称作是“万园之园”,是一切园林的典范。它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18世纪欧洲巴洛克建筑的体现。二是圆明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传统文学、绘画艺术、传统的建筑园林艺术、传统美学思想等中国传统文化与主要景点的造园立意、景观布局、题额、匾联、建筑形式、山水营建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同时,圆明园中的西洋楼建筑也充分说明了其在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作用。

圆明园自身所蕴涵的巨大文化价值,以及其连贯中西的特殊历史地位,是本期访谈节目的最佳契合点,既可以向受众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又可以说明加强中西方交流的重要性,这就使得该节目从立意上就把握住了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关系。

精心策划增强针对性

事实上,本期访谈节目只是法语广播部制作的圆明园专题系列中的一集。从2010年的5月份到10月份,在长达半年的策划时间里,法语广播部共采访录制了6期有关的专题节目,采访了十几位专家、官员、外国友人和普通游客等。节目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现场活动的实况解说、有主持人和专家的对话、还有音响丰富的录音报道等。这个系列活动吸引了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的友好人士和专家学者前来参加。因此在节目里,中国和外国的声音交织进行,引起受众内心的共鸣。

本期获奖节目采取了访谈的形式,邀请到的嘉宾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从事记者行业多年的布立赛可以说是现代西方第一位正面客观介绍圆明园被毁灭那段历史的学者。他于2003年出版了《1860:圆明园大劫难》,这本书汇集了众多的历史资料,详实地记录了从第二次开始一直到圆明园被毁灭后的那段历史。其观点客观,以生动而准确的笔调再现了当年的情景。法国前总统德斯坦曾为其书做序:“焚掠圆明园,对中国至为残酷,而英法两国殖民军则极其可耻。但愿这部扣人心弦的著作,有益于世界上仍在相互伤害的国家间的和解。”布立赛这本书的出版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反响,因此邀请他前来我们的节目里现身说法可以增强我们节目在西方受众心里的信服力。

关于嘉宾的选择,法语广播部原先打算邀请国内的历史学家为受众作一解读。在与圆明园管理处的联系中得知,法国历史学家布立赛将要出席在圆明园举行的纪念活动。于是我们在活动前一个月便通知本台驻巴黎记者站的同仁先与布立赛先生取得了联系,并在巴黎对他进行了采访。布立赛先生非常欢迎中国媒体对他的采访,此次接触也为后来在北京演播室本期访谈节目的录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期节目是法语圆明园专题系列的最后一期,可以说是一期 总结性的节目。对嘉宾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是经过栏目组同仁共同策划,并综合前几期节目中所涉及的有关圆明园的历史、保护、文物归属等话题展开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受众对前几期节目的反馈,向专家提出受众最关心的问题,对症下药,使得我们的节目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节目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在北京生活多年的法籍法语教师和学者瑞贝卡参与并收听了这期节目,她表示之前她甚至不了解法国作家雨果曾谴责过英法联军当年的这起暴行,听完我们的节目之后,她心情非常沉重,同时也让她对圆明园的历史以及中国人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第4篇:圆明园的资料范文

关键词:优化的路径 教育理念 课堂教学

目前在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时,需要明确几点:(1)优化的路径,仍需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进行;(2)遵循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3)须在师生互动关系的平台上,完成课堂教学。

由此,本文以“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路径探讨”为主题,目的就在于:针对上述3个方面的规定,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需要明确一点,现阶段在开展语文教学艺术优化时,不能脱离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环境。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应语文教学艺术的塑造。

(一)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

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优化。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二)传统课程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施展

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教学艺术也就无从展开。

二、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不可能跳离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入口。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的建立,使学生主动的去说、读和写,在双向反馈下逐渐使小学生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一)学生主动性的引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二)教师讲授模式的改善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不可否认,这些知识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的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将使语文教学程式化缺少吸引力。本着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与情操的培养。

(三)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具体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体现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引致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三、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具体途径

诚然,在目前制约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优化的途径还有许多种。并且,针对语文教学艺术系统性而言,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

(一)学生主动性引致的实施途径

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小问题,如: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吗?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呢?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知道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 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该问题进行诠释。这样:(1)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精力集中;(2)利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3)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再从朗读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这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同时,也引致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中的人文素质。

(二)教师讲授模式改善的实施途径

课堂教学的环境与氛围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受,推进教学的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5篇:圆明园的资料范文

我是中国南京下关第二实验小学的一名少先队员,我从老师的介绍,爸爸妈妈的讲述以及网上的资料查询中知道了今年是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的日子,有感而发,给您写下了这封信。

300年前,也就是康熙46年时,为了纪念康乾盛世,清王朝建起你了一座如梦幻般美丽又集奢华于一身的园林,里面有无数的奇花异草,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被称为万园之园,可就在它建成150年的时候,1860年的10月,英法联军在对这一宏富无比的皇家博物馆进行疯狂劫掠后,又纵火将其野蛮焚毁集人类园林艺术之大成,被誉为东方梦幻艺术极致的“万园之园”万劫不复,人类文明遭受巨大灾难,于是在世界悲剧史,灾难史上,写下了中国圆明园。

转眼2010年,又一个150年过去了,中国经济越来越发达,也越来越强大了,在被毁纪念日来临之际,圆明园展出了悉心修复,收集的一批圆明园文物,150件劫后余生。流离失所的圆明园文物重现人们眼前,同事在圆明园举行的“勿忘国耻,励志腾飞——爱国主义航天展”使观众情绪激昂,更让人感慨万分:一个昔日任人宰割的民族,如今繁荣富强,香港,中华儿女行走太空,嫦娥二号遨游太空探测月球……现在的中国,是充满生机的,强大的,我们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不是为了要记住仇恨,而是要牢记历史,呼唤世界和平!希望所有人都能远离战争,像我们现在一样生活在和平温暖的阳光下!

第6篇:圆明园的资料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110-01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对学生是极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习得方法、学有所获。只有做到这一点,课堂教学才能够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主导”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而在实际教学中,包含多媒体在内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加速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通过口述文本中描绘的场景引导学生想象文本情境。而小学生年龄小,其认知水平毕竟有限,其想象中的场景并非完全符合文本情境。在当下信息技术普及的时代里,网络终端能够提供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海量的多媒体信息,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整理这些信息制作成教学资料,很容易把学生带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以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春天里的发现》一课为例,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出“春天”的情境,例如萌芽的小草、嫩黄的柳枝、姹紫嫣红的花朵、小鸟的啾啾声、春雷的隆隆声、春雨的沙沙声、解冻后欢快流淌的小溪、边跑边笑的放风筝的小朋友们等。学生从多媒体视频中直观感受“春天”的情境,这对课堂文本教学的有效展开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理解程度

众多的心理学实验和教学成果表明,对新事物的多渠道认知,包括触觉、听觉、视觉、嗅觉等,有利于受众提升记忆力和理解力,加快受众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和认知程度。在课件准备阶段,教师首先要明确课文主题,然后围绕主题搜集图片、音乐、视频等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处理、整合,或为一个画面配文字、音乐,或为一段视频添加旁白,或编排相关信息的内容和顺序等,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网页课件的制作为例,教师首先可通过播放《鼠、兔首拍卖现场》的一段视频,引发学生探究圆明园的兴趣。针对“圆明园的布局”,教师可利用三维影像技术展示圆明园众星拱月的全景布局图:“圆明园风光图”,展示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的昔日辉煌;“历史文物”展示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和奇珍异宝等。学生从中理解了圆明园为什么被称作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当讲授到“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播放一段英法联军抢掠圆明园的视频。画面上的熊熊火光,侵略者嚣张抢夺的身影,以及深沉的旁白、沉重的音乐,引领学生仿佛回到那个历史时刻,身临其境地感受圆明园的劫难,其内心深处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祖国瑰宝的热爱和对侵略者残暴行径的愤恨之情。

三、运用信息技术要“收”“放”自如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有积极意义的一面,在实际应用中,教师还应遵循“主题决定内容”的原则,围绕主题筛选资料,避免陷入为应用而应用的误区,如果所筛选的资料没有完全切合主题,教师就需要对资料做必要的编辑整合。但如果没有教学条件整合的,教师要采用宁缺毋滥的原则,不可偏离教学的根本目标。因此,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但要“放”,还要“收”。“放”就是从语言文字本身发散出去,用信息技术营造出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同文本,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收”则是从信息技术营造的“境”中有所感悟,即“胸有境”,然后回归文字本身,作为作者把胸中的“境”写出来。教师在“放”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快速理解接受,“收”的过程则引导学生学会归纳表达,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在实际教学中,“收”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的形式,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侧重,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侧重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而在高年级的教学中则侧重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以看图说话(写作)为例,教师播放一段“暴风雨”的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雨前、雨中、雨后的变化,如天空、地面、水面的变化,人物、动物的变化,感受风、雨、云、人、物的静与动等。在说话(写作)训练中,低年级学生相互交流观察所得,而高年级学生则在作文中能够有逻辑、有条理地表达思维。而二者都是培养学生对时间空间转换的认识、对动态静态变化的理解。

第7篇:圆明园的资料范文

然而,幸运的是,我们毕竟年轻过,在那个躁动不安的年代,我们不仅像许多年轻人一样,有过理想的冲动,更有过对于理想的生命实践。圆明园―那个记录着民族屈辱的文明废墟,正是因为我们一代人用青春热血的浇灌,才得以重新复活,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历史是公平的,谁给历史输送过新鲜的血液,谁就会活在历史的身体里。我们应该为之庆幸,因为我们流逝的青春早已经被历史所记录,而我们曾经的冲动也已经得到了今天现实的继承……

当然,在这里我们也应该感谢一个人,那就是徐志伟。如果不是他当年扛着照相机记录下“圆明园画家村”里所发生的那一切,我们今天的回眸便难找到形象的凭证,这十年也就会成了一个失忆的黑洞,将过去卷入尘埃之中。

照片是一种记忆的打捞,它不仅可以还原于过去的青春形象,而且还可以昭示出那些青春岁月的意义,启发我们今天的现实。对于“圆明园画家村”,我曾经说过,它象征了一种文化的青春期。这种文化不同于封闭社会沿袭下来的所谓传统文化,而是伴随着开放社会重新孕育生长出来的一种新文化,实质上与欧洲启蒙主义时期的民主与自由等思想有关。它的出现所要冲破的是被传统意识形态凝固成铁板一块的这个现实,所要发扬的正是自由解放的心声。

艺术创作本应该就是自由的,但是在一个并不自由的社会结构里面,自由飞翔的翅膀常常会被某种无形之手所束缚。在过去的若干岁月,中国艺术家受天朝大一统价值观念的制约,只能在隐蔽的内心悄悄幻想个人的自由,虽然也曾通过对大山大水的臆想于笔墨间创造过一些自由空间,诸如“文人画”的出现在心理层次上使许多艺术家获得了现实的解脱,但艺术家的行为方式仍然是不自由的,或者说仍然受到某种天道王权的思想控制。中国历史上,最能体现自由精神的,是魏晋时期的文人,尤以“竹林七贤”为代表,他们任情而为、肆无忌惮,精神上倾向于尼采所说的“酒神精神”,具有自由独立的品质。然而,由于整个社会并不提供给他们个体施展与自由发挥的生存土壤,致使他们的慷慨变成了悲歌,由此演绎出了人生反抗的一幕幕悲剧。

现代社会的开放带来了自主意识的觉醒,“圆明园画家村”正是社会开放的产物。它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意义不仅在于发扬了某种生命的自由与艺术创作的自由,更在于其社会实践的开拓,于整个中国社会从由乡村到城市的迁徙过程创造了一个“社区共同体主义”(communitarianism)的全新生存概念。因为有了“圆明园画家村”的这种开拓,我们才能感受到今天城市生活日新月异的多样性与丰富性,看到北京、上海、深圳等越来越多的大城市里面不断兴起的各种新型文化社区与艺术群落。时隔十年以后回看历史,我总觉得“圆明园画家村”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此。因为追求个人艺术创作的自由,即便是在最严酷最黑暗的时期,中国历史上也有过先例,但如此整体地社会开拓,并成为某种文化生产力对城市化进程造成如此强烈的影响,“圆明园画家村”在中国却是前无古人的一道风景。

第8篇:圆明园的资料范文

一 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至关重要。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如何把握住他们的好奇心,让其成为学习的动力,成为学习的兴趣,我觉得一段好的课前导语,就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

如在教学《玩出了名堂》一课时,笔者引入谈话:爱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同学们平常都爱玩什么?学生一听玩,这可是他们比较拿手的事,因此畅所欲言。接着笔者又问:对于你们的玩,你的父母、家人是如何看待的?孩子们大都说父母认为玩是不求上进、不好好学习、不努力的表现,是不赞成玩的。笔者的话锋一转:是啊,玩耍常被家长看做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的行为。然而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却是在玩中发现的。如爱迪生在玩中产生了许多疑问,激发了他许多科学研究的热情,有一千多项发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就是《玩出了名堂》。经过老师的谈话导入,学生早已对学习此文有了很大的兴趣,激起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强烈愿望。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了极强的学习动机。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课前让学生认真预习,要求熟读课文并对文中的生字进行分析记忆,对于新学的词语可利用工具书了解它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查找有关资料的习惯,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勾画、一边思考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收获。

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由于圆明园的毁灭这一历史事件离现在的孩子已是很遥远了,面对这一事件的发生背景完全不了解的学生,如果只是单一地讲解课文,将很难调动学生对失去圆明园的痛惜以及对侵略者的仇恨之情。所以,课前除了预习字词的要求外,我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了解有关中华民族所受到的百年屈辱,查阅圆明园的有关资料,并把圆明园昔日与今日的图片做成课件,教学时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引导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毁灭进行对比,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对圆明园被毁灭的惋惜以及对帝国主义的憎恨,懂得只有国家强大了,才不会受外国侵略者的欺压。学生有了这种预习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三 精讲多读,读中感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照本宣科,对于这种课堂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激不起学习的欲望,教学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笔者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笔者只传授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不包办代替学生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只引导学生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学生们在读中感悟、想象中感悟、说中感悟。阅读课文笔者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笔者再做适当点拨。

如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这篇独立阅读课文时,首先出示自学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1)能正确认读以下词语。(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因学生学习有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对此很轻松就完成了。其次,再读课文,要求:(1)说说课文的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2)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香港?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学生汇报自学情况。然后引入课文:通过读课文,同学们对香港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此时,假如有一次让你观光香港的机会,你最迫不及待地想去干什么呢?疯狂购物?尽享美食?享受美景?还是尽情娱乐?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细细品读你最感兴趣的内容,好吗?出示自学提纲步骤三:细细品读2~5自然段中你最感兴趣的内容,要求:结合课文介绍以及课前查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说说:读完以后,你感受到了什么?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笔者在教学中始终以自学提纲贯穿本课,要求同学们能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教学任务完成得也轻松愉快。

四 培养学生质疑解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这样老师就可清楚地知道学生哪些地方不明白,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但要注意不能直接进行解惑,首先,要肯定学生质疑的这种精神是可嘉的,鼓励他的做法。其次,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再进一步思考,或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解决。对于学生来说,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养成主动探究的能力,同时能促进同学间的互帮互助合作学习。

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首先创设情境,发现和确立问题,启发谈话:(课件展示圆明园残垣断壁一片狼藉的荒芜景象)图片上是昔日闻名于世的,修建150年之久,花费6亿两黄金的“万园之园”,今日却变成了残垣断壁。同学们看了图片有什么质疑的地方吗?学生把预习中的疑惑和现在心中的疑问提出来,通过汇报,师生共同归纳。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仔细思考,看哪些问题通过阅读就可以解决。在学生反馈能解决的问题后,紧扣题目,启发学生自由发言,最后确立以下几个问题:(1)昔日的圆明园是什么样的?(2)今日的圆明园又如何呢?(3)是什么原因发生了变化?(4)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其次合作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对于合作探究后仍不能解决的,笔者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经过质疑、朗读、合作、探究,学生不仅对圆明园的毁灭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为了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五 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第9篇:圆明园的资料范文

3D金字塔

平台:iPad

售价:25元

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应用,它绝对对得起这个价钱。它是用CG特技,完完全全打造了埃及金字塔。你只要用手指拨动屏幕,就可以转向任意一个角度去观看。

不仅如此,点击每个金字塔,你还能进入墓穴和通道,用手指滑动就像走迷宫一样。墓穴的两侧也真实再现了金字塔里的壁画、雕像,点击它们就能看到解说。能够“游览”的不仅仅是一座金字塔,而是埃及吉萨高原的三大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和神秘墓穴。

如果觉得虚拟世界太不真实,点击每个景点、物品还会出现实景照片。世界著名的古迹和文物摄影师Sandro Vannini在埃及拍摄的超高清晰数字影像也会在应用中展现。

其中35个已经被破坏的壁画在APP中被数字修复,展示出了本来面目,即使是身临埃及金字塔也是看不到的。除了外景和内景之外,金字塔里的40个精美文物也被“3D金字塔”完整呈现。

不仅如此,应用内还附有互动电子书,由世界著名的埃及古物学家Zahi Hawass及其团队撰写。

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IT产品评论家严锋看来,3D金字塔是一款看了眼珠子都要爆出来的iPad应用。用户不仅可以探索整个吉萨金字塔群内部的每一条通道和墓室,还能在全3D高精度建模随意漫游,壁画雕刻逼真再现,全程导游解说,地图和大量文字介绍。“一看就是花了巨大功夫做出来,光里面那本介绍金字塔的书,就值不止20元。”

Paris 3D Saga

平台:iPad、PC

售价:免费

同3D金字塔类似,这次的虚拟应用将场景搬到了浪漫之都——巴黎。但它的时间架构并不是现在,而是2000多年前,用户进行的是场时间旅行。

3D巴黎通过历史学家进行的3D立体重建,探索了巴黎最著名的历史建筑,并且能够观看《巴黎伟大的传奇》系列纪录片的高清视频。在技术环节,它通过360度的全景影像,启动回转仪,投入3D立体重建的巴黎。不仅如此,它还融合了当代的全景景观,与3D的昔日景象进行了对比。

据严锋介绍,在这款应用里可以选择不同时期的卢浮宫、巴士底狱,巴黎圣母院等巴黎地标。iPad版不能交互,功能有限。真正有意思的是电脑版,可以用键盘和鼠标走进建筑,在四周自由游览,还可以从空中飞翔。

全景客

平台:PC、手机

售价:免费

这是一家真正标榜自己为虚拟旅游的网站,同时也有着手机应用。进入主页,自然景观、城市展馆、历史遗产无所不有。

选择虚拟游览故宫,立刻进入故宫的全景图片,然后导游开始介绍。旁边还有张地图,写着本次旅游的线路。沿着线路往前走,只要晃动鼠标就可以看看左右的景观。与真实旅游不一样的是,一些特殊观看视角,例如鸟瞰、俯视在现实中是做不到的。旁边还有个小相机,让人可以随时拍照。

全景客有海内外400多个城市,10000多个景区高清720度三维全景。720度全景可以实现上、下、左、右的全方位操作,可以展现天、地、前、后、左、右的全部景色,带给用户身临其境般感受。

全景客的理念就是为有钱没时间,没钱有时间,没钱没时间等三类热爱旅游、爱摄影的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虽然一切都很周到,但总让人觉得有点可怜。

英格兰银行

平台:iPad

售价:免费

虽然免费,但这是英格兰银行自己开发的应用,所以相当用心,其精美程度并不比3D金字塔差。这座1694年建立的“老妇人”是曾经世界财富中心的最深处,现如今它依旧起着英国政府中央银行的作用,并且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

打开应用是一个英格兰银行灰白色的3D模型,用手指水平旋转,就会显示银行每一部分的不同职能。博物馆、前厅、交易大厅、会议室等将偌大的英格兰银行拆分成各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能够进行探索。点进“探索”,就会进入该部分360度的实景照片,而且每个部分都有相应的解释。

比如进入现金仓库,你可能会看到这辈子都无法看到的景象,像货物一样摞满的纸钞。纸钞都是按面额分类,用塑料布包好,15摞就装在了一个铁丝箱子里。箱子并没有上锁,只是用金属线圈简单的一折。再深入一步点击,就会显示各个面额的英镑,还有几个标示,教用户如何分辨假币。

像英格兰银行这样的应用,就非常适合正在英国旅行的人。想去又不知道值不值得,先了解一下。如果还是想去,在拍拍照片也就满足了,毕竟那么细致的东西不见得有人再给你介绍,也肯定不会让你去参观。

再现圆明园

平台:iPad

售价:128元

选择虚拟旅行,大多数是因为“去不了”,但还有一种景色是“见不到”。比如想象中的场景,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再者就是已经消失的景色,像楼兰古城、圆明园。

“再现圆明园”是根据清华大学郭黛姮教授等学者十余年科学历史研究忠实还原的3D虚拟实境。耗资千万,历时四年,这样的售价也就让人理解了。

APP里面用电脑技术虚拟了完整的圆明园,各个景点都有全景、影像、图片和资料,非常详尽,对于想了解圆明园的人来说,这就是一个导游书。

但实景再现、资料的整合并不是它的特色。“再现圆明园”最令人惊奇的就是,用户到了圆明园实地,iPad会根据GPS和重力感应知道使用者的朝向和俯仰视角的变化,全方位再现3D复原效果。对于历史上曾经整修翻建的景区,可以选择不同历史时期的复原效果图。不仅如此,它还与圆明园景区互动,通过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可获得景点详细介绍,并结合动画视频、音效,形成沉浸式旅游体验,仿佛回到圆明园的全盛时代。

严锋认为,相比较金字塔、巴黎这些现实存在的虚拟场景,圆明园、大观园、甚至古巴比伦这些已经消失的场景会更加吸引人。

Google街景

平台:PC、手机

售价:免费

谷歌街景,是谷歌地图的一项特色服务,是由专用街景车进行拍摄,然后把360度实景拍摄照片放在谷歌地图里供用户使用。2007年,谷歌就正式推出街景功能,能够浏览美国旧金山、纽约等城市街景。如今该范围已经扩展到了美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9个国家的135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