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小企业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企业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企业调查报告

第1篇:小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企业要抓好两只队伍即业务员和经销商队伍的建设,现在企业销售通路分为7点:

(1)工厂——批发企业——零售企业

(2)工厂——商业(批发、零售)企业

(3)工厂——交易会——商业(批发、零售)企业

(4)工厂——消费品批发市场——商业(批发、零售)企业。

(5)工厂——商——零售企业

(6)工厂——配送中心——零售企业

(7)工厂——最终消费者

对于区域性冲突的解决办法:

在划定的区域市场内进行产品销售,不得跨区域销售。

按规定的价格进行产品销售,不得低价倾销,也不得高价销售。

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销售目标,并符合产品品种比利的要求。

按合同中规定进行回款,并采用规定的付款方式。

按照厂家的规定开展有效的促销活动,避免擅自促销而造成的不良结果。

负责辖区内的政府、媒体公关事宜,处理突发事件并维护厂家的利益。

对滞销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申报调货处理。

变更接货地点需要提前通知或自行支付额外运费。

遵守并执行供销合同中的其它事宜。

从技术方面来看,均反映为外包装精美,质量性能稳定,款式更新较慢等。

第2篇:小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品牌是指消费者对产品及产品系列的认知程度。 企业品牌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品牌所体现的质量,品牌所具有的附加价值,成为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原因。关于品牌建设,我们县中小企业中一直存在着很多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其导致了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忽略和曲解了品牌建设。

(一)品牌意识淡漠。中小企业资金少、规模小、竞争力弱,管理理水平落后,导致其工作重心放在产品经营上,主要考虑产品销量的提高,忽略了品牌创立和经营。而认为中小企业完全没必要也没这个能力进行品牌建设,维持现状就好,没有认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品牌定位模糊。我们县中小企业的品牌意识薄弱,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中小企业即使已有自己的品牌,但都不能准确找出与其他企业有差异的目标市场,在进行品牌定位时,不能定位出个性化、差异化的品牌。品牌定位的本质就是围绕着消费者最愿意接受的品牌要素去进行定位并传播。其中对品牌的消费者市场的定位是最关键的地方。当前大部分中小企业还没有清晰的品牌定位战略,导致了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很低。

(三)缺乏企业品牌的管理人才。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人才,中小企业品牌的管理就成为企业发展战略与实际运作中的一大问题。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不少中小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以及新产品的开发上。对于品牌的建设毫无经验,这就是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的一大难题。

(四)忽略了品牌产品的质量。 质量是品牌的根本,是品牌的立足点。众所周知,世界名牌无一不品质过硬。而很多中小企业却认为做品牌就是做销量,只要销量提升了,品牌自然也会提升。因此,在公司的营销计划中常把产品销量放在第一位。

(五)品牌策略运用不当 。 很多的中小企业都误认为建立品牌的途径就是加入大量的广告投入,进行媒体轰炸,且进行频繁的促销活动。实际上广告的作用只是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而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是品牌联想。联想的集合具有较高的资产价值,联想通常能够为消费者提供购买的理由。

(六)品牌缺乏核心价值 。 品牌是一个复杂的识别系统,真正的品牌化就在于创建出具有内涵和深度的品牌,让品牌的核心价值得以体现,并得到市场的高度认同,这样的品牌才能持久。

(七)品牌缺乏创新 。 品牌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企业若想保持自己的品牌魅力,就必须在营销方式、产品、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若企业不注重品牌创新,品牌建设就注定以失败告终。

(八)品牌传播方式单一 。 品牌的塑造离不开广告传播,但如果过高地依赖广告,甚至把广告当作建设品牌的唯一手段, 便是典型的品牌建设误区。其实一个成功的品牌不仅体需要一个响亮的名称,还需要优越的产品包装、性能和分销渠道,只有通过这些优越性才能使品牌的核心价值得以体现。广告只是品牌传播中的环节之一,并不能给予品牌长久的生命力,也不能建立长久的消费者忠诚。

(一)强化品牌意识 。 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对产品安全的要求及自身品位越来越明确。他们关心产品的使用功能,更关心产品的品牌,并希望所购买的产品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大的附加价值。品牌最能体现产品差的异化,也是高额利润的来源,同时又是企业持续竞争的经营核心。好的品牌有助于在消费者中形成很高的知名度和忠诚度,有助于企业拓展新产品的销售。因此中小企业不能忽视品牌建设,应该建立自有品牌,维持企业的持久竞争力。

(二)品牌定位要准确、清晰。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如果想让消费者容易辨别和认识自己的品牌,那么品牌的定位一定要和产品的个性概念相结合。当我们看到某种品牌产品时,会对该品牌产生联想,包括企业口号、经营范围、产品色彩、产品类型等,其中品牌个性是很重要的一点。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在塑造品牌时必须注意品牌个性的定位。

品牌定位针对的是产品的品牌,核心是打造品牌价值。

(三)培养品牌建设人才队伍。人才的缺乏,是导致中小企业的品牌建设无法推进的最主要的因素。因此,中小企业应通过良好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吸引大批优秀的人才共同建设企业品牌,并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推进品牌的建设。

(四)重视品牌质量。消费者最初的品牌体验是产品的质量。产品质量是企业创名牌的根本,是使顾客产生信任感和追随度的最直接原因,是稳定品牌的根基。许多消费者青睐名牌,甚至不惜以高价购买,主要就是由于名牌过硬的质量使消费者产生了信任感和追随度。质量作为品牌的基础和本质,会影响品牌的生存和发展。质量是中小企业创名牌的根本。现代企业都应该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开拓市场,占领市场,以优质取胜。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产品质量,加紧积累品牌资产。只有质量有保证,消费者才会忠于品牌。

(五)确立适合自己的品牌战略。品牌战略是中小企业品牌经营的纲领,关系到中小企业的生死存亡问题,是中小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适当的品牌战略会使企业的品牌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种品牌战略各有利弊,中小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权衡利弊,确定合适的品牌战略。

(六)维护品牌核心价值。品牌核心价值是品牌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使消费者明确地识别并记住品牌的个性与利益点,是促使消费者认同、喜欢以至爱上一个品牌的主要力量。核心价值是品牌的最终追求,企业的一切价值活动都要围绕品牌核心价值而展开,是对品牌核心价值的体现,并完善和强化品牌核心价值,不会被周围的一切所干扰,久而久之,核心价值就会在消费者大脑中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对消费者最有感染力的内涵。

(七)重视品牌创新,培养顾客忠诚度 。创新是企业的利润之源、谋求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中小企业应该增加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大投入研发资金,不断地对技术和产品进行创新。赋予老品牌新的内含,展现老品牌新的生机,将会使消费者从中感受到企业为满足其需求所付出的努力,进而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同时提高品牌美誉度。在品牌产品的宣传、营销还有促销上,企业要做到既吸引消费者,又考虑到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充分调动消费者的积极性。在品牌建设中,不断地创新才能实现差异化,保持品牌形象的个性化,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3篇:小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人行:

根据《河南省取消企业银行账户许可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我行在人行汤阴支行的统筹规划、统一部署下,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积极行动,逐项认真落实各项工作要求。我行现将具体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系统操作方面

我行在人行指定的时间内逐项完成了人行下发的操作任务,包括系统的压力测试阶段和系统上线后快速的完成了操作员的创立和操作员的密码修改等工作。

二、业务处理方面

根据人行的业务指令,我行在第一时间顺利完成了基本户和临时户的虚拟开户许可证编号的领取工作。由于试点工作启动以来还未有企业来我行办理基本户的开立业务,我行还未就企业开立、变更等业务进行处理。但是,我行并未放松对业务处理操作的学习。我行前台员工认真学习《账户管理系统取消企业银行账户许可业务操作讲解》、《河南省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监管辅助系统商业银行用户操作手册》等学习资料,确保能够正确、快速的为客户办理相关业务。

三、账户监管方面

为了能够全面、独立承担企业银行账户合法合规主体责任并坚决贯彻落实人行“两个不减,两个加强”的账户监管总要求,我行在账户监管方面做出了相应的优化工作。1、我行继续依托我行的反洗钱系统加强对企业银行账户行为监测和账户交易监测;2、建立企业银行账户核对机制,每月一次重点对账,每半年一次全面对账,总体对账频率不低于每季度一次;3、对于企业账户存在异常情形的,有权采取适当控制账户交易措施;4、对企业开户资格和实名制符合性进行动态复核;5、我支行上级行平均每月对我支行开展一次监督检查工作。6、我行还设有预警系统,加大对我行企业账户的事后核查工作强度。

四、信息安全方面

为确保企业数据信息的安全,我行在现有措施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提升,发挥电子科技防范数据信息风险作用。

五、舆情管理方面

第4篇:小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中小企业互联网接入的宽带化水平较高

《报告》显示,85%的受访中小企业(不含个体工商)在办公中使用了互联网,48.1%的受访中小企业拥有独立网站或网店。从企业互联网的接入方式上看,宽带已经是最主流的接入方式。根据调查,受访中小企业主要通过固定宽带方式接入互联网的,而移动宽带也开始占据一定份额,窄带方式的互联网接入已经接近消亡,在所有上网企业中的渗透率仅为5%左右。

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情况较好

《报告》显示,中国中小企业中主要互联网应用的普及情况普遍较好,一些基础的沟通类、信息类应用的普及率已达较高水平。其中,电子邮件的普及程度最高,在所有受访中小企业中的普及率达到了64.5%;而网络电话/VoIP、在线员工培训、与政府机构互动这几项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程度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是这几项应用对于普通中小企业的重要程度和必要性并不高,但实现的成本却相对较高,短期内这几项应用普及度也不会有太大的提升。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情况较好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的电子商务普及程度已达到一定水平,在销售和采购环节都开始利用互联网手段。

第5篇:小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苗条的熟男”为你整理了这篇消保委关于汽车销售行业消费者满意度的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消保委关于汽车销售行业消费者满意度的调查报告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汽车逐步走进寻常百姓家庭,但随之而来汽车销售行业的消费纠纷也日趋增多。为全面了解消费者对我市汽车销售行业的满意度状况,促进汽车销售市场健康发展,2020年11月至12月份,芜湖市消保委组织开展了对汽车销售行业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由芜湖市消保委、各县区消保委以及消费维权志愿者在全市公共活动场所向广大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在全市共发放《芜湖市消保委关于汽车销售行业消费者满意度调查问卷》800份,截止2020年12月10日共收回有效问卷644份。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一)消费习惯分析

调查中,购买私家车人数为533人,约占总调查人数的83%,其中在芜湖本地购车的人数为469人,约占购车总人数的88%。数据显示,25-35岁人群是购车的主力军,占调查总人数的46%;其次是35-50岁人群,占总调查人数的33%;25岁以下和50岁以上人群合计占总人数的21%。其中,价格在10-15万元之间的私家车最受消费者欢迎,购买量最多,占总调查人数的47%;其次是5-10万元之间的汽车,占总调查人数的19%;15-20万元之间的汽车,占总调查人数的18%;20万元以上的相对较少,合计占总调查人数的16%。

(二)汽车销售行业消费者满意度分析

本次调查从价格明示、购车服务、提车方便程度等多个方面来进行了消费者购车满意度调查。

(1)价格明示满意度

70%的调查对象表示在购车时,商家在经营场所,以适当方式明示了销售汽车、配件及其他相关产品的价格和各项服务收费标准;30%的调查对象表示商家只有部分明示或未明示。未明示内容主要集中在未明示各项服务收费标准(金融服务费、上牌服务费等)、配件价格、保险费用等方面。

(2)购车服务满意度

数据显示,九成以上商家在消费者购车时及时向消费者交付了合格的家用汽车产品及发票;八成以上商家做到了明示并交付产品使用说明书、三包凭证、维修保养手册等随车文件,且按照随车物品清单等随车文件,向消费者交付随车工具、备件等物品,并当面查验家用汽车产品的外观、内饰等现场可查验的质量状况;76%的商家在购车时告知消费者家用汽车产品三包条款、包修期和三包有效期;60%以上的商家在三包凭证上填写有关销售信息并向消费者明示由生产者约定的修理者名称、地址和联系电话等修理网点资料,且未限制消费者在上述修理网点中自主选择修理者;还有一半以上的商家会在消费者购车时提醒消费者阅读安全注意事项、按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进行使用和维护保养。大部分消费者对于购车时商家提供的服务都比较满意。

(3)提车方便程度满意度

5%的调查对象表示提车不方便,主要原因为提车等待时间过长,需要排队,如想尽快提车就要增加费用。居住地附近没有4S店,提车距离过远不方便。75%的调查对象表示商家将其提供的车险及贷款等相关服务作为购车提车的必要条件,对于这种强制交保的行为表示不满意。

(4)购车时缴纳的押金退还满意度

68%的调查对象表示对购车时缴纳的押金退还不满意,主要是商家退还押金不及时,商家退款流程、时间过长或者强制要求消费者在店购买第二年车险才退还押金或者以抵消保险,推销购买其他商品等。

(5)所购家用汽车产品的质量满意度

69%的消费者对所购家用车的质量满意;30%的消费者觉得一般;1%的消费者对质量感觉不满意,表示汽车刚过质保期就开始频繁出现各种小毛病。

(6)三包期内,所购汽车出现问题时,商家处理问题态度的满意度

79%的消费者表示对商家积极协商处理的态度感到满意;21%的消费者表示商家处理力度不够或消极推诿不作为。

(7)对所购汽车的售后服务满意度

62%的消费者表示对商家的售后服务感到满意,36%的消费者表示商家的售后服务一般,还有2%的消费者表示对商家的售后服务不满意。对商家售后服务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有售后服务态度同购车时服务态度形成极大落差;售后不维修经常要求消费者花钱更换各种配件;维修保养的费用过高等。

通过上述分析显示,被调查消费者对我市汽车销售行业的总体服务比较满意,但通过消费者反映的问题,也看出我市汽车销售行业在提车便捷度、购车押金退还、商家在三包期内处理问题的态度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与消费者的期望仍存在一定差距。

(三)维权分析

调查显示,消费者在购车及售后服务过程中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96%的消费者选择与商家协商、向有关部门投诉或向法院起诉以及向媒体反映,只有4%的人选择自认倒霉算了。数据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

三、存在问题

(一)存在强制、未明示费用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在购车过程中存在部分商家强制要求消费者贷款或者必须在店内上牌,以此来收取相关的上牌服务费或贷款服务费。如不愿意贷款买车而是选择全款提车,同款车贷款的比全款的价格要优惠10%;还有部分商家收费不透明,买车时隐性消费多,在店内对于上牌、贷款、买保险等服务收费标准未明示。经营者的上述行为与《汽车销售管理办法》第十条“经销商应当在经营场所以适当形式明示销售汽车、配件及其他相关产品的价格和各项服务收费标准,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销售或收取额外费用”的相关规定相悖。

(二)存在强制投保,续保押金不退的问题

强制投保一般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限制车险购买渠道”,即只要在商家买车,消费者都必须通过该商家购买新车保险;第二种情形是“限制车险投保公司”,即商家在消费者购买新车或续保时,要求消费者购买指定保险公司的车险;第三种情形是“限制车险投保险种”,即商家要求消费者必须购买全部商业车险的主险及附加险。调查中,七成以上的消费者表示商家将车险等服务作为购车提车的必要条件,部分消费者表示商家不退还购车押金而是要求消费者用该押金继续购买下一年度的车险。经营者的这些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和《汽车销售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条、第九条、第十条均表明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自主选择,自愿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保险的外,保险合同自愿订立”,同时,该法第一百三十一条明确规定“保险人、保险经纪人及其从业人员在办理保险业务活动中,不得利用行政权力、职务或者职业便利以及其他不正当手段强迫、引诱或者限制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商务部的《汽车销售管理办法》第十四条“供应商、经销商不得限定消费者户籍所在地,不得对消费者限定汽车配件、用品、金融、保险、救援等产品的提供商和售后服务商……。经销商销售汽车时不得强制消费者购买保险或者强制为其提供代办车辆注册登记等服务”。

(三)存在信息不对称,维修服务费用虚高的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部分商家在售后方面存在如下问题:对三包期内出现问题的汽车,要求消费者自己联系生产厂家进行解决;处理问题态度消极并有意拖延时间到超过汽车质保期;以保养未在品牌4S店进行为由,拒绝承担三包责任;只换不修,要求消费者花钱更换各种配件等。上述情形使得消费者在不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只能在购车的4S店进行保养,导致维修和保养费用过高或者只能花钱购买配件进行修车。根据《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规定:在三包期内,家用汽车产品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消费者凭三包凭证由修理者免费修理。上述行为明显不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的规定,侵犯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

(四)存在维权意识水平仍待提升的问题

调查显示,有不到一成的消费者在汽车销售维修遇到纠纷时,往往选择息事宁人的方式消极对待。这部分消费者中有人认为维权解决时间过长耗时耗力,也有人不知该向何部门,通过何种渠道维权,或者认为维权也得不到满意的结果,从而丧失维护自身权益的权利。

四、意见建议

根据调查情况,为进一步规范汽车销售行业的经营行为,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汽车销售市场的引导,进一步加大监管执法力度

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开展消费讲座、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汽车销售管理办法》、《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让消费者把握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维权,让 经营者明确其经营责任和义务,从而强化自我管理,依法诚信经营,推进汽车维修行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此外,政府相关部门还需加大对汽车销售行业的日常监督检查力度,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严肃查处,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杜绝违背消费者意愿的行为发生。

(二)行业自身应落实好主体责任,依法依规开展经营活动

汽车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协调服务作用,积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加强行业管理,引导经营者合法经营,提升汽车销售行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让行业发展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经营者应强化主体责任意识,认真贯彻相关法律法规,在开展经营活动时,不搞霸王条款,不强制消费者购买车险,及时退还押金,在经营场所明示所有收费标准,做到公平交易。同时,在售后服务中做到售前售后“一张脸”,切实按照相关规定,做好三包服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6篇:小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 支行 公司业务部 矛盾 解决矛盾

一、矛盾产生

1.支行客户经理调查项目时存在的问题。(1)收集基础资料存在与原件不核实的现象;(2)调查项目不知有多少项内容该去调查、核实;(3)具体调查每项内容缺乏切实可行的技巧和方法;(4)财务数据的核实,只对部分会计科目进行核对,甚至不核实;(5)客户经理根据客户所讲的“故事”和收集到的未全面核实的财务报表进行撰写调查报告。

2.支行行长审批项目时存在的问题。(1)客户经理营销资产业务,支行行长缺乏信贷知识和经验,急功近利,盲目听从客户经理;(2)支行行长营销资产业务,客户经理为了照顾上下级关系,在自已本身经验不丰富的情况下,被迫接受,甚至和企业一起做报表。

3.公司业务部审查项目时左右为难。(1)由于以上原因,公司业务部在授理项目时,不能快速处理,造成积压现象;(2)有时会因找不准风险点轻易枪毙一个项目,或大量削减授信额度。

二、矛盾分析

1.A行客户经理基本功很不扎实,无法对企业过去事实全面调查、核实是矛盾的最关键之处

比如信用风险应涉及的必需调查内容(行业状况、经营状况、管理现状、借款用途、现金状况等),A行客户经理(支行客户经理、支行行长、总部审查人员)调查情况如下:

支行客户经理――对调查内容不理解或不知道,结果是资料收集不齐,对企业进行调查核实是简单的、片面的,根据企业提供的简介撰写调查报告或让企业撰写调查报告的部分内容,导致对风险点判断不准确或不知道风险点的哪里。

支行行长――对调查内容不全面理解或知道,大多数不参与具体调查过程,根据与企业法定代表人交谈结合客户经理调查结果进行宏观感受风险点。

公司部审查人员――对调查内容不能全面的理解或知道,只是在支行客户经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片面的分析和判断(即使去企业调查也只是“蜻蜓点水”),不能全面揭示企业的风险点,或者不能揭示核心风险点,对支行上报的项目为什么可行,为什么不可行不能作出正确回答。

中小及微小企业是A行所面对的客户群,所以调查的重点侧重于微观和具体。在调查内容未能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公司部审查人员对风险点的识别度与支行往往不一致,这种局面的结果是:(1)要求支行提供更多资料去证明企业经营情况;(2)风险点不一致,审批可能性存在问题,项目退回或减少授信额度。这样就产生了公司部与支行的矛盾。

2.A行客户经理对企业未来的预测能力较差

对借款人未来的预测,必须是对借款人进行全面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否则以错误和虚假信息为判断依据的风险分析就会误导贷款决策者,甚至做出错误的决策。

支行客户经理及行长――应该侧重于对企业的过去各项事实进行调查核实,然后进行预测(支行是调查员)。

公司业务部审查人员――根据支行调查事实,结合项目所属的行业情况进行预测及风险判断(公司部是分析审查员)。

由于支行客户经理及行长对项目不能全面调查核实(无能力调查或职业道德问题),所以公司部人员充当的角色即是调查员又是审查员。这样公司部人员在自身素质不是很高的前提下“效率”、“服务”明显跟不上,于是矛盾就产生了。

3.现行的培训模式意义不大

老员工――基本功不轧实,对项目的调查“雾里看花”;工作方式“制式思维”、“轨道效应”比较严重,当前培训效果不佳。

新员工――新人上岗,带着自已固有的其它领域的知识和体验,面对一个崭新的工作内容和环境,激情高涨,但A行目前的培训模式无法让其快速成长,只能靠自已慢慢积累经验或悟出其中的道理。

外聘专家、教授来A行培训,侧重于发展型和思路型培训,在A行客户经理基本功还不牢固的情况下,外来培训结果往往是上课激动,下课冲动,上市场之后不知道该怎么动。

A行内部的应用型培训,培训的内容侧重于制度类和办法类,往往是今天考试,明天忘,根本无法在客户经理脑海里根深蒂固。对于实战经验、技巧和方法培训较少,况且A行并没有编写有关实战型培训的教材。

三、解决矛盾

1.行业信息

由于网站对查询行业信息是需要收费的,不便于公司业务部审查人员及支行客户经理查阅,所以对借款人的生存环境不能准确预测,建议A行总部订制一些行业网站,以便更好的查询、了解行业信息。

2.教材编写

“解铃还需系铃人”,自已的问题自已来解决,建议组织全行最优秀的信贷管理人员根据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具体内容,最大限度结合A行成功的和失败的贷款案例编写教材。

3.培训对象

支行客户经理、支行行长、公司业务部审查人员。

4.培训内容

A行自编教材。培训时每项案例业务都要进行动作分解,每项分解的内容同时找到对应的体系文件或规章制度,实践要对应理论,而不是理论联系实践,提倡反向教学。反向教学有利于对体系文件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解剖自已、警示自已、提高自己。外聘专家授课。对于A行优秀信贷管理人员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时才有针对性地外聘专家和教授来讲课,或待A行大部分客户经理的基本功比较扎实后,再大量外聘专家和教授侧重于发展型和思路型培训。

5.实践运用

增加授信调查报告需要调查和落实的内容,引导和迫使客户经理进行调查核实,对培训的内容加以实践运用。

参考文献:

第7篇:小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 会计信息管理 会计管理模式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调查报告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58%以上,利税占全国43%。同时增加了就业机会,为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但是,受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影响,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存在着诸多的难点及问题。为了保障中小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为中小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详实准确的会计信息,现代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应加强会计信息的管理。通过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市场反应能力的建立、促进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以此实现中小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管理重要性的分析

中小企业的特点使得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管理中存在中诸多的不足,而会计信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问题将导致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影响企业决策者对企业经营信息的掌握。通过会计信息的有效管理使中小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各项信息得到有效的控制与管理,进而为企业经营者的决策提供详实、准确的财务信息。针对中小企业基层人员流动性大、总体素质难以提高导致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利润相对较低等问题的发生;针对中小企业灵活性高、决策性质单一、制度连贯性不高以及会计方法运用单一等问题对企业会计信息管理工作质量的影响,中小企业应加快信息管理的强化。因此,现代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应针对会计信息管理现状进行改革与强化,促进企业经营决策科学性的提高、促进企业 财务管理能力的提高。

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的探讨

(一)以企业实际情况为基础确定会计信息管理模式

科学的会计信息管理模式有助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的能力及管理水平、有助于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特点,中小企业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会计信息管理模式,以此为基础促进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特点以及企业市场经营需求确定精益生产型、敏捷型或供应链管理等会计信息的管理模式。针对中小企业的经营需求及企业经营管理特点等确定适宜的会计信息管理模式,以此为基础促进企业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强化会计基础,促进会计信息管理质量的提高

在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管理中,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开展对会计信息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满足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管理需求,中小企业会计工作中应加强会计基础的强化。通过会计基础工作的强化为会计信息管理提供详实、准确的会计信息,通过会计基础工作的强化使企业会计信息收集更加全面、准确,进而促进企业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数字化会计信息管理方法的应用

现代会计电算化、网络化的发展对会计信息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会计信息管理工作根据数字化进程进行会计信息管理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针对会计信息管理需求、会计电算化及网络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的特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管理中还应运用数字化信息管理方法进行会计信息的管理。

(四)针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特点进行会计信息管理

在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管理中,信息管理工作还应针对中小企业经营活动、经济活动带来了会计信息特点开展管理工作。根据中小企业经营活动中经营方式特点、经营信息特点以及会计工作现状带来的信息情况等进行有针对性的会计信息分析与管理,以此为基础促进会计信息的有效管理及利用。通过对中小企业经营特点的了解、会计信息特点的掌握,实现针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特点的管理工作,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以会计人员素质培养为基础的会计信息管理分析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结构造成了人员不足的问题,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管理。为了实现科学的会计信息管理,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管理工作中应针对中小企业人员结构特点强化会计人员的素质培养。针对会计信息管理工作多为财务、会计人员兼任的问题,中小企业应加强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必要时借助第三方机构进行人员的培训及培养,以人员综合素质培养促进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满足现代企业经营发展需求,中小企业应加强会计信息管理工作。通过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满足中小企业发展需求。针对中小企业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强化企业信息管理工作,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小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职工权益;保障;制度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如损害职工权益、 假冒伪劣、 偷税漏税等,尤其是民营企业中职工权益的保障问题, 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彰显

2009年全国工商联的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 显示, 我国民营企业2000年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吸纳就业人口超过1亿; 民营工业企业完成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以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一半以上。在过去的五年中,内资民营投资总量以每年近三成的速度增长。预计今后五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将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部民营经济占全国GDP的比重将上升至3/4。蓝皮书称, “十二五” 期间, 私营企业数量仍将大幅增长, 占全国企业总数的比例可能达到八成以上。

二、民营企业损害职工权益的种种表现

(一)任意延长工作时间,并经常强制职工加班

据对四川省民营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大多数民营企业实行每月两天休息制,职工每周劳动时间平均在50小时以上,有40%的企业平均每个职工每月加班时间为30~50小时,最高多达180小时,而且加班是强制性的,职工不能自愿选择,企业也没有按《劳动法》的要求支付加班工资。

(二)故意拖欠和巧立名目克扣职工工资

民营企业为了避免职工中途离职和减轻企业平时流动资金压力,大多数实行工资留存制,即企业平时只发职工基本生活费, 到年底才结算工资,有些企业到年终因资金紧张而不能按期支付,有些企业有钱也故意拖欠职工工资。

(三)不给职工参加社会保险, 职工福利差

据对四川省民营企业的抽样调查, 民营企业中有65. 5%的企业没有参加医疗保险, 52. 4%的企业没有参加养老保险, 55. 8%的企业没有参加劳动保险。

三、民营企业职工权益缺失的根源

(一)制度缺失是民企职工权益受侵犯的根本原因

民企职工权益受侵犯的总根源在于各种制度长期缺失,包括劳动合同制度 工资制度,保障制度等。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济制度的安排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劳资制度 已经不适应新的劳资关系。

(二)劳动力供求市场不成熟的结构性伤害

资本短缺、劳动力过剩、劳动和资本不平衡和不对称是所有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在工业化过程中遇到的“资本短缺、劳动力过剩”比其他国家要突出得多。虽然近年来我们吸引外资的速度一直在增长,外资大量涌人我国。

(三)劳资关系主体不成熟

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劳动者都缺乏市场规则意识。企业主作为市场经济 的参与者,严重缺乏市场竞争规则的意识 ,这既有历史遗留下来的消极落后思想的影响,也与他们的文化程度低 、受教育状况差有直接关系。

四、完善民营企业职工权益的保障

(一)积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工资集体协商,是指工会或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 工资水平及其年度增长幅度、工资支付、奖金和津贴的分配和其他与履行合同有关权利和义务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行为。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政府进一步采取优惠措施,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我国在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后,企业按规定应为职工缴纳总计约为职工工资总额30%左右(其中养老 20%,医疗6%,失业2%,工伤约1%,生育约 0.7%)的各种社会保险费,但许多民营中小企业不愿或无力承担。企业的经营状况与企业的社会保障息息相关。

(三)加强教育,强化劳资双方的社会保障意识

必须加强对民营企业主和企业职工双方的社会保障权益教育。一方面,要使企业主认识到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为雇员提供社会保障是他们的法定义务;同时也有助于增强企业本身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让企业职工认识到参加社会保障是他们的权利,也是自身范风险的必要手段,进而了解社会保障技术操作上的有关知识,提高他们参保的主动性和迫切性,从而依法推动企业主缴纳社保费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2002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N].中华工商时报.

[2]汪行福.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第9篇:小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1.1股权投资是民营企业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的首选

大多民营企业无论是扩大原有的企业经营规模还是投资另一家科技型企业,更倾向股权投资。对10家大型民营企业调查显示,9家表示股权投资是其对外投资首要考虑的因素,还有1家企业表示,鄞州区政府积极推动该企业上市,由于不愿意股权被引进的风险投资稀释,且担心上市后失去公司控制权,政府推了三年上市计划,但该公司仍没进行上市筹备。有83.2%的中型企业表示,股权投资是其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考虑。小型企业和微小企业更要求对公司保持绝对的控制权。同时课题组通过天使引导基金了解到,一些天使投资人很乐意投资的科技项目,由于创业者考虑到天使投资的介入会稀释股权,而放弃了天使投资的融资计划。

1.2民间借贷是个人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的主要方式

居民个人可以通过购买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进入科技创新领域,但由于前几年股市低迷,居民购买股票的热情降到谷低;可以通过将资金存入银行进入科技创新领域,但由于银行更多地将资金贷给了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以致很少有资金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居民可参股企业进入科技领域,但由于对科技领域的不熟悉及高风险的恐惧,创业及参股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的较少。而我国民间金融市场发达,依靠地缘、血缘、亲缘、业缘关系,形成了各种形式的合会、私人钱庄、民间集资等,民间借贷成了居民一种重要的理财工具,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民间资本也很依赖,进而导致民间借贷是个人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的主要方式。

1.3民间资本投资科技创新领域意愿下降

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互联网经济对传统产业冲击、房地产不景气等因素的影响,民间资本在投资中受到了重创,因而投资变得谨慎。宁波民间资本主要在服装、电器、玩具等行业上发展起来,金融危机后,这些行业出口萎缩,新的经济增长点仍在摸索中,民间资本投资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2013年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规模以上产值3304.5亿元,同比增长2.46%,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高技术产值分别同比下降8%、7%;出货值934.9%,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2014年宁波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89.5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民间投资1955.0亿元,增长12.6%,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9.0%。民间投资增速下滑明显,全年比上半年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下降了1.7个百分点。

2民间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存在的障碍

2.1民间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受到歧视

尽管国家一直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但是更多停留在政策层面,在实践中民间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仍存在着许多的歧视。第一,行业准入存在歧视。根据中国社科院的调查,全社会80多个行业中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的只有41种,而外资却能进入60多种。如为科技创新提供金融支持的风险投资和科技融资租赁公司,基本由政府和外资主导,民间资本较难介入。第二,资助扶持政策方面的歧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执行的税收优惠政策是各省市激励引导民营科技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2008年以后,除江苏、上海、武汉等极少数省市还坚持一些优惠税收政策外,其他绝大多数省市已不再执行了。2008年底国家税务局出台了116号文件,规定享受加计扣除政策的只能是高新技术企业,把大部分中型科技型企业和所有小型科技型企业排除在外。第三,融资方面存在歧视。贷款门槛过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抵押物难以达到贷款要求,即使符合贷款条件,银行也不愿意贷款给科技型中小企业,而风险投资公司与科技融资租赁公司又由政府和外资垄断,民间资本没有话语权,民间资本也就难以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

2.2科技创新的高风险让民间资本望而却步

民间资本从小作坊和劳动收入中形成,在改革开放初期大好机遇中得以快速积累。有很强的盲目性、投机性和短期逐利性,热衷于房地产、矿业资源、农产品这样简单,不需要很多专业技能,快进快出的投资领域。而对于投资周期长、风险高、技术复杂的科技创新行业,民间资本拥有者没有信心。他们普遍缺乏科技创新意识,缺乏科技方面的专业技能及对科技创新前景的把握,对于科技创新不敢涉足,对高风险的科技创新领域有很强的规避意识。2014年,宁波市新设企业数量较多的是批发和零售业,共14152户,制造业8843户,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407户。从同比增速来看,新设企业增长较快的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分别增长126.6%、88.1%、66.1%。制造业的新设企业数远远低于批发和零售业,说明民间资本还是倾向于投资熟悉的传统产业。尽管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设户数增长超过100%,但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门槛低,不需要很多的资金,不需要厂房,只要一间办公室,也不需要特别高端的技术,且由于智慧城市的建设、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等因素推动。

2.3信息不畅导致进入障碍

民间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的其中一个障碍是信息不对称。民间资本急于寻求有前沿科技的投资项目,苦求不得,而很多好的科技研究成果却因缺乏资金难以实现成果转化。据调查,民营企业主要通过生意场上的朋友了解投资信息,占到了63.3%;其次是媒体,主要是互联网信息,占到了41.8%;有17.1%的企业通过政府部门获取信息;而通过中介机构获得投资信息仅占7.6%。55.7%的企业表示在投资科技项目时,没有进行市场调查、技术分析等可行性研究,看到周围的朋友这样做利润丰厚,就跟着投资。正是因为信息不畅,导致民间资本难以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即使进去了,也因为信息源缺乏科学依据,产品简单复制、投资失误或盲目跟风。最典型的案例便是2010、2011年光伏产业的盲目扩张。早在2009年,多晶硅就被定位为十大产能过剩行业之一。但由于当时的暴利和行业的红火,大量民间资本疯狂进入,各地大量的民营灯具、文具、打火机企业也纷纷追逐光伏产业,最终导致产能大量过剩。

2.4全社会科技创新环境不佳阻碍民间资本进入

在经济转型期中,我国过快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全社会普遍较为功利浮躁。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以致企业普遍缺乏创新意愿和动力,市场流行一句话:“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企业花巨资进行的科技创新,很轻松地被其他企业仿冒、假冒。每年广交会涉嫌侵犯知识产权案件高达几百宗,专利案件是主要投诉类型,占总投诉量的60%以上。江苏紫阳假日卧室用品有限公司发明了一种高科技的“三明治复合席”并申请了国家专利。产品一问世,遭到40多家企业非法仿冒的群体权。《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公布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88.44%的人购买过盗版的书籍、影像制品或电脑软件;57.88%的人买过假冒名牌商品。为了停止中国侵权,美国禁止向中国出口发动机技术、航天技术、飞机制造、远洋过渡、电子侦察、光热电技术。

2.5民间资本投资主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