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准医疗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目前,生物医学研究与医疗实践已到了一个历史转折点,2015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推出“精准医学计划”(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提议在2016财年中向该计划投入2.15亿美元,以推动个体化医疗的发展,其希望通过此项计划,引领一个新的医学时代。
当今,临床上用药几乎都是“一刀切”,由于个体差异,用同样的药,有的患者有效,有的患者则无效,而“精准医学”将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病人病情的复杂成因,从而更准确地找出最有效的用药方案,这对于病人,对于国家都是有益的。因此,“精准医学”应当引起全球的关注,“精准医学”就是寻找病人的患病机制,实现个性化诊疗,“精准医学”将是未来医疗行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需要“精准医学” 我国每年由药物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约有250万例,药物所致死亡约有20万例,2013年我国卫生总费用高达31868.95亿元,医保基金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超过30%,其中医保支付药费超过5000亿元,因常规药品治疗的有效率不高,估计约有1000亿元药费是被浪费了。我国人口众多,国家还不富裕,尽早实现个性化治疗,可节约大量经费,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精准医学”在我国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学意义。
“精准医学”正遂步具备条件 随着分子生物医学的发展,通过大量人群的基因组、代谢组等组学数据(包括转录组、表观组、蛋白质组等数据),分析疾病表型特征,在了解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的基础上发现诊疗的靶点,实现个性化精准诊疗,这在当今是越来越具备条件了。美国在2011年就发表了“迈向精准医疗”的报告,按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重新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对症用药”,把按基因匹配癌症疗法变得像输血匹配血型那样标准化,既简单又有效。我们需要精准医疗,它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快速发展,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医疗模式,它是一场医学革命。
未来的发展 我国科学家也早已重视“精准医学”,中科院于军在2013年发表了从基因组到精准医学的文章,我国已成立了基因组与精准医学检测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建立了中国精准医学数据库,制订了我国精准医学或疾病诊疗标准、疾病预防和阻断标准,以提高医疗的均等性、可及性和先进性,从而降低重大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和医疗费用,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今后,我国研制新药,也要在说明书上标明人体的基因差异与药品疗效或不良反应的关系,根据基因信息治疗,能获得更好的疗效。开展精准医疗,提高疗效,也提高了经费的使用效率。目前,该计划从肿瘤入手,开展了相关研究,寻找肿瘤防治新途径,以后肯定会拓展到其他疾病。美国已组织了阵容豪华的研究团队,有着巨额的研究经费支持,“精准医学”在未来若干年将成为重点研究领域,我国医学界也会急起直追,为人类防治疾病做出自己的贡献。
1精准医学现状
2015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提出“精准医学计划”,并于当月30日宣布启动该计划。我国政府也启动了相关的规划部署,如:科技部组织成立了国家精准医疗战略专家委员会,决定在2030年之前投资600亿元人民币用于此项研究;国家卫计委和科技部又组织召开了精准医学专家研讨会,研讨精准医学研究计划的实施原则、目标及重点内容。目前,精准医学的实施和应用主要集中在恶性肿瘤领域,且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在肺癌、乳腺癌等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精准医学的癌症研究也有很多阻力,如难以解释的耐药性、肿瘤组织的时空异质性、疗效评估体系的不完善以及肿瘤复发因素的复杂性等[4],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更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调查显示,目前国内临床医生对精准医学理念普遍缺乏深刻了解[4],医学教育中加强精准医学理念的传播成为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基于现行医学本科及研究生教学体系中尚未涉及精准医学的专门课程,理论教学中,授课老师应结合本专业课程,积极传播精准医学理念;临床实践教学中,适时实施个体化诊疗方案,促进精准诊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医学教育措施
2.1改革教育格局,优化教育体系
在传统医疗体系中,对疾病的诊疗过程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影像学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内容,由此导致我国临床医学教学体系侧重于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及药理等基础医学与内科、外科、妇产科及儿科等临床医学的培养。精准医学本质是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和临床大数据实现精准的诊断与治疗,制定具有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因此,精准医疗体系在传统医疗的基础上还涉及如何采用测序、荧光定量PCR、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技术分析疾病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本质;如何根据疾病的分子分型针对性地选择靶向药物;如何利用多维数据去揭示疾病的病理生理状态。显然,传统的教育体系已不适应精准医学的发展需求。在精准医学体系下,医学生培养内容除了涉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外,还应加强对化学、生物学、遗传学、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及计算机技术等交叉领域的培养,建立适合精准医学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
2.2加强学科交叉,培养团队精神
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医学模式是循证医学,循证医学是遵循科学证据的临床医学。精准医学依然是遵循科学证据的临床医学,而且其对科学证据的要求更全面、更深入,因此,可以说精准医学是循证医学的升华。但精准医学关注的不再是疾病本身,而是患者本人,其核心理念是“个体化”,即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综合判断,尽可能认识和把握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本质,定制出针对患者个体的一套诊疗方案[5]。基于疾病的复杂性和各个学科的专业局限性,单独一个学科很难全面、深入地认识和把握疾病复杂的病理现象,这就要求不同学科之间加强合作,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未来医学将更加重视“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医学模式,因此,精准医学的突破性进展不单单依靠医学内部多学科的交叉,亦有赖于医学与生物学、工学等学科的结合。基于这种背景下,我们的医学教育必须让每位医学生、医务人员认识到精准医学是一个多学科交融的新兴医学发展领域,提倡团队作战精神,培养与其他学科的合作意识,这样才能有效打破技术壁垒,融合多元数据,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2.3加强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
精准医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①疾病防控体系研发:积极开发前瞻性的、探索性的疾病预防体系,建立个体化疾病预防模式,以期达到治病于未病、防病于未然的目标。②分子诊断体系的完善:分子诊断是精准医学的重要基石,其研究内容涉及基因组、表观遗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等多个层面,研究目标旨在发现在临床诊疗过程能发挥指导和参考作用的生物标志物,如:一些与疾病关联性、特异性强的标志物,可以用于疾病的筛查、早期诊断及复发监控;一些与药物疗效密相关的标志物,可以作为指导个体化用药的参考和依据;一些反映疾病预后的标志物,可用于疾病预后和转归的预测。③分子影像学技术研究:包括研发分子标志物为指导的MRI、CT、超声等多模态图像融合技术,以实现微创或无创的精准诊断。④临床精准医疗研究:精准医疗的核心即治疗方案的“个体化”,以患者分子诊断结果、个人全面信息、影像学以及大数据的分析结果为依据,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通过开展回顾性及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全面评估精准治疗方案的疗效、优势和不足,作为开展精准治疗的循证医学依据[6]。精准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类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革新,生物信息学及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进步;亦有赖于生物芯片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代谢组学技术、分子影像、微创等生物医疗技术的发展。因此,对我国医疗技术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学教育中除了让广大医学生及医务工作者意识到精准医学的战略地位外,更要让他们充分意识到精准医学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整个精准诊疗体系的各个环节尚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充分调动广大医学生及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创新意识和研究热情,积极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同时各大医学院校、医疗机构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并加大精准医学研究平台建设,为精准医学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支撑。
3结语
精准医学将改变人们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并使疾病的分类、诊断、治疗及后续健康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指南和规范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对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科研环境的支撑都提出了新要求。医学教育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加强精准医学理念传输,优化医学教育体系,加强学科交叉培养,灌输团队精神,激发科研和创新意识,深化精准医学人才的培育,以期促进我国精准医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RichardsonPE.DavidSackettandthebirthofEvidenceBasedMedicine:HowtoPracticeandTeachEBM.2015,350(3):2382~2383.
[2]肖飞.从循证医学到精准医学的思考[J].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2014,3(3):123~128.
[3]ReardonS.Precision-medicineplanraisehopes.Nature.2015,517(7536):540.
[4]CollinsFS,VarmusH.Anewinitiativeonprecisionmedicine.NEnglJMed,2015,372(9):793~795.
[5]李雷,郎景和.精准医学[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6,43(4):365~376.
5月30日,在珠海召开的第四届赛诺菲东西方论坛上,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翁建平告诉《中国医院院长》,“在今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精准医学计划’的国情咨文会场,甫一入场即步入眼帘的摆放在讲台左侧的精致彩色DNA双螺旋模型绝非偶然,它代表了人类组基因测序,忽视这个前提大谈‘精准医学’必然会偏离正轨。”
此前接受媒体专访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院长贺林如是评价:“这一计划并非给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而是对原有计划的重新组合与叠加,更像是树立了一个工作‘标准’和新的目标。”被问及到底该如何理解与界定转化医学、个体化医学和“精准医学”,他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三者的关系应该是,转化医学是口号,精准医学是标准,个体化医学是目标,而遗传咨询是纽带,贯穿始终。”
“精准医学”的内涵是应用信息技术分析不同层次的信息,更深入地理解疾病“发病-进展”的每一个潜在影响因素并给予准确的处置,“准确诊断-靶向治疗-优化临床结局”是它的运作模式。精准医学将以网络化的形式牵动医学领域的发展,以新的理念带动生物医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合作。它建立在经验和循证证据的前提下,将成为新医学的基础所在。
翁建平注意到,奥巴马的“精准医学计划”只提到了两个疾病――癌症和糖尿病。至今仍令他颇感费解的是,虽然全球糖尿病的现实与未来负担堪重,但是相关基因对糖尿病的总预测能力不足5%,缺乏适当生物标志物/胰岛素分泌临床评估工具,尚无法做到靶向病理生理机制治疗等诸多硬伤恐难支撑“精准医学”早日落地。必须承认的是,“精准医学”是糖尿病学的发展方向(表1),需要循序推进,尤其是在中国,“除了必须搞清楚哪些领域需要精准医学、哪些疾病需要精准医学、需要什么样的精准医学等关键性问题外,全面基础实验/临床研究、完整证据链才是当务之急”。
帮扶对象:XXX , 男,年龄XX岁,身体状况健康,以农业生产为生,月入/年入××元,该户为一般贫困户,家庭人口X人(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帮扶责任人:XXXX,单位XX县XXX局,职务
一、家庭情况
XXX乡XX村贫困户XXX,一家共X口人,户主妻子患大病,常年靠药物维持,几乎丧失劳动力; 家中还有两个上高中的孩子;主要经济来源靠户主务农收入,人均纯收入仅 XX 元。(识别时现状,现在的情行,是否已脱贫)
二、致贫原因
1、XXX 家主要致贫原因是因病致贫。
2、两个孩子上学开销大。
3、妻子文化程度低,接受农业科技培训的能力较弱。
三、帮扶计划(要针对致贫原因有针对性措施)
按照“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多措并举,制定如下计划:
1、介绍该户发展xx产业,预计年均增收×××元。
2、介绍该户参加xx培训班,使该户掌握xx技术。
3、减轻教育支出压力。儿子×××在××职专上二年级,计算机专业,拟通过教育资助,使其获得雨露计划资助2000元。(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4、获得小额贴息贷款。帮助该户联系×××银行获得贷款X万元,发展××产业项目,预计年底人均纯收入增加××元。
5、贫困户享受新农合医疗保险金,每人每年减免30元(2016年开始),为其就医提供保障。针对该户XX患有大病,帮助办理各种医疗报销手续,争取医疗救助,减少该户医疗费用刚性支出。
6、协助该户获得危房改造政策支持,预计可获得危房改造资金×××元(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7、鼓励转移就业。该户家庭成员XX健康状况良好,可以通过转移就业来增收,实现“一人务工、全家脱贫”目标。拟介绍到XX务工,预计年增收XX元(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8、帮助该村申请扶贫道路资金×万元,新建道路×公里(3.5米宽、0.18米厚),方便了该户通行。
9、帮助该村筹措资金×万元,新建医疗卫生室1个,方便了该户就医。
10、帮助该户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解决该户安全饮水问题。
11、落实该户光伏扶贫项目,确保年底分红XX元。
12、提供XX公益性岗位,预计年增收XX元。
四、帮扶目标
①2015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美国国情咨文演讲中宣布,美国将投入2.15亿元启动一项名为精准医学的计划。
②精准医学也称精准医疗,是一种根据人群的具体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以及个体差异来进行疾病治疗的新兴方法。
③精准医疗的具体做法是先对大量的个人和患者进行基因组测序,以建立一个庞大的医学数据信息库,然后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分析比对不同个体的基因信息,进一步了解各种疾病的共同原因和特殊(个体)原因,从而开发出针对特定患者特定疾病突变(治病)基因的治药物和治疗方法。当然,也针对健康人群进行个性化的预防保健。例如,西妥昔单抗对治疗一些人的大肠癌有效,伊马替尼对治疗一些人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有效,但是这两种药并非对所有大肠癌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都有效。原因在于,如果一个人的RAS基因发生了突变,则西妥昔单抗治疗大肠癌就无效,如果一个人的T315I基因发生了突变,则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就无效。所以,对于大肠癌病人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人就得对其进行基因组测序,以决定用什么药。
④精准医学的提出,意味着人类医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其意义深远。首先实施精准医疗,用于检测临床药物治疗效果的病例数将会大幅下降,治疗效果也会大幅提高。例如,2000人每日服用阿司匹林,坚持2年以上,才能防止一起首次心脏病突发事件,即需要治疗的病例数为2000,尽管患有同一种病的人都在吃同一种药,但每个人的基因不同,药物效果也不一样。如果基因测序之后,就可以“一对一”(一种药物对应一种基因)地有效地进行心脏病突发预防。其次,实施精准医疗还会为治疗癌症等顽固性疾病找到新的突破口,为实现多种疾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有价值信息。美国医学家研究发现每种癌症都有自己的基因印记,通过这些基因印记的分析,就能找到最佳的用药方案。安德森癌症中心采用了精准医学的治疗方式仅三个月之后,所有的患者都比预期的生存时间加长了,大部分患者的癌细胞消失40%到60%, 个别患者的癌细胞消失了90%。
1、人工智能技术大幅降低误诊率
现在即使是梅奥这样的机构,据说初诊失误率也高达40%,有人估计国内医院的初诊失误率高达60%甚至更高。初诊失误率太高是当前医学的核心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医生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性,未来能否通过大数据积累、人工智能技术,来支持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从而降低误诊率?我对此持乐观态度。这样复杂的系统不会很快变成现实,但技术正在十倍的速度发展,2020年应该可以大规模应用了。
2、精准医疗得到普及
最近奥巴马提出的精准医疗,获得了全球的关注。精准医疗的基础是个人基因筛查,据说现在个人的基因筛查成本已经降到了70美元,而且成本还在快速下降、筛查速度还在提高。由于基因筛查技术的进展,未来的精准医疗和我们一直在说的4P医学,有望变成临床现实。现在的障碍主要还在于,全基因组筛查的结果和疾病的联系仍然不够清晰和具体,但确实已经有部分能用于临床了。
3、远程医疗大发展
未来移动互联网技术将进一步发展,网速将进一步提升、流量费将会进一步下降至很低的水平,在高网速、低流量费的前提下,大数据云端存储和云计算可以实现,这与视频技术支持相结合,将导致远程医疗会成为现实。未来普通的民众都能有机会接触到更好的、更优秀的专科医生。结果全科医生的数量可能并不需要那么多,这为中国的初级医疗保健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现在可能不需要再走英国的全科医生模式了。
4、在线继续医学教育将成为主流
现在还需要通过出差、旅行去参加一场学术盛会,这样做,经济和时间成本过分高昂。未来的远程学习技术,能够将大专家和普通医生、国内医生和国外医生、科学家和医生、医生和医生、医生和全球的学习资源更好的联系起来,他们将能够在手机上随时随地地发起学习和同行协同交流,这是未来的CME图景。
5、廉价手术机器人让远程手术普及
手术机器人源自航天计划,它的本意就是为了解决太空人的远程手术问题。现在因为价格问题不够普及,未来如果手术机器人能够成为医院或者诊所的标配,外科医生的服务能力和服务半径将极大扩展。远程手术室中,仍然需要麻醉、护理、当地外科医生的监护。可能远程的专家们只需要参与手术方案的制定、负责最关键的手术环节――这和现在大专家们在自家医院干的差不多。
6、医改有望获得成功
到2020年,我国的医改能解决最基本的问题吗?――医护自由执业、医疗市场开放、医疗医药分开、医疗价格合理、政府管基本和基础医疗、靠市场解决大部分需求?我认为是可以乐观的。一旦医改成功,医护的临床能力将会市场化,他们的劳动将会得到合理的报酬。如此重要的话题放在后面,是因为在近期看不到医改成功的可能性。
7、医护专业人员准入门槛将提高
为什么中国的医生护士水平差距这么大?为什么医学院吸引不到最优质的生源?
就其本质而言,是因为当前的人力资源市场上,医护的收入不具备竞争力。只有医生护士人力资源市场化,才能导致高水平医护收入上升,才能导致这个行业具备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而只有各个层级的医生职业都具备吸引力,医护的准入门槛才能提升。如果基层吸引不到医生,就用赤脚医生来代替的政策不变化,医生护士的门槛就无法提升。放到2020年来看,有理由对此保持乐观态度,虽然其实我还不太能肯定。
8、制药业继续摆烂和器械业提升
我们的制药工业不但不能研发出国际水平的创新药品,而且也无法制造出优质的药品。这个问题,未来20年能够改善吗?我对此不乐观。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进展会更肯定些。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制药工业得到了过多的保护,存在太多的行政干预,结果民族制药工业不需要按照国际规范市场的要求研发产品就能获得很好的回报。因为该领域利益集团庞大,很难设想其未来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与此相比,医疗器械企业有很大可能性在基础的医疗器械设备制造领域取得最重要的地位。
9、肿瘤治疗技术获得突破
随着精准医疗的推进,干细胞技术、细胞治疗技术、新药物的进展,癌症患者生存期会大大提升,有部分癌症通过预防性治疗得到避免,有部分甚至能彻底治愈。能彻底攻克癌症吗?这个问题,要留给时间来回答。很显然,现在可能正处在技术突飞猛进的战略转折点上。
10、慢病管理将会市场化和网络化
现在通过移动互联网,完全能够对慢病患者进行有效管理、进行更好的服务。因为这部分人群公立医院没有能力、意愿去做,同时中国的全科医生难以形成有效的保健力量(在可预见的将来都无法形成,主要原因是合格的医生难以培养出来),慢病管理领域会成为市场力量占主导的领域。现在的问题是谁来付钱?如果克服了这个问题,市场化的慢病管理技术将会大发展,结果是为普通人提供了更好的基础医疗保健服务,同时也能大大节省医保支付的费用。
科技进步带来的民主性赋予了每个人更多自,年轻一代越来越倾向于持有自力更生的医疗健康价值观。何为自立更生的医疗价值观?褒义地讲是自己的健康自己作主;中性地讲是自己的健康自己负责,要获得更大自由就得承担更多责任――这是自力更生医疗健康价值观的潜台词。
自力更生价值观下的互联网医疗DIY模式切入点的背后渗透着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可以将其分作两部分来看:填补信息鸿沟获得医疗健康的自由决策权;通过自控与自管理进行健康决策的自我执行。
自由决策:
填补信息鸿沟获得决策权
填补信息鸿沟包括两个步骤:获取信息的能力,开始DIY的第一步;解读数据的能力,自动化数据分析跳过医生、实现DIY自诊断。
长久以来,因为获取医学健康知识的高门槛,医生一直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医患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等的背景下,患者DIY无从谈起。然而科技进步与商业模式创新,已经开始打破这种局面,患者在很大程度上开始有能力掌握信息,开始迈向自由的第一步。我们获取到的信息包括三种:自我健康数据、医学健康知识、他人健康经验。互联网医疗基于对这三种信息的获取与解读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切入点:
个人消费级生物传感器硬件
如今借助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个人通过DIY方式全方位了解自己的身体数据不再困难。从关注健康状态的睡眠深浅、运动轨迹、体重脂肪、血压心率到以往只能去医院化验才能获得的尿检、血检、心电图、维生素含量等等,甚至在心理健康方面还出现了能感知情绪变化的传感器技术。这些生物传感器技术以可穿戴设备或家用检测仪的方式进入我们的生活,并努力朝着更低成本、更高准确性、实时连续、便捷无创伤的方向持续改进。
基于自动化算法的自诊应用
许多检测到的体征数据在不能得到解读之前事实上几乎没有意义。必须经过分析解读才能呈现出价值,或者说给出诊断结果。在传统模式下,这个工作是由医生来完成的。医生为什么能做到?因为他们的大脑里存有多年积累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而现如今基于大数据,自动化算法已经能在部分领域替代医生进行数据分析最终做出诊断。例如之前介绍的AliveCor所开发的ECG移动监测设备,其能通过分析ECG数据得出中风前兆房颤现象的自动化算法通过了FDA的审批。相信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自动化算法,替医生为我们做诊断。
个性化智能化医疗健康资讯
关于获取医疗健康知识,这类资讯信息由来已久,但以往的呈现方式缺乏针对性,并且许多内容对未受过医学训练的人来说艰涩难懂。而现今医疗健康知识开始向着智能化、个性化、简约化的呈现方式发展。例如填入症状,自动化系统将为你匹配出可能的疾病;输入病种、个人病史等信息,系统自动为你查找适合的药品;根据个人生活习性和健康状况,为用户自动推荐的瘦身饮食、养生食谱、健身计划,等等。
患者社区共享临床经验
互联网让信息共享变得触手可得,病友之间交流治疗记录、用药经验成为许多患者寻求救治的DIY途径之一。尤其对于罕见病,即便是专业医师也很难拥有足够多的临床经验,在没有足够多的临床经验支撑下,做出最佳诊疗决策显得缺乏依据。患者社区平台的共享文化不但为患者自身,甚至为医生群体提供了更多支撑决策的信息。
自我执行:
学会自我控制与自我管理
通过以上那些DIY手段,我们获得了支持决策的足够信息,我们完全有条件获知该怎样做才能生活得更健康。接下去就是执行这些更利于健康的决策,例如控制指标、遵医嘱服药、调整饮食、坚持锻炼、改善作息时间、保持心情愉快……当然这些列举的只是大致的方向,互联网医疗创新模式可以做到按每个人的不同状况为你定制一套生活守则,甚至行为时刻表,问题是你能不能做到,这时候没有医生或护士来看管你。事实上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为了让DIY模式最终得以产生价值,在促进执行上,互联网医疗创新可以做哪些事?
健康自管理工具
现如今有许多健康自管理工具帮助你管理自己,这些健康自管理工具往往具有两类主要功能:计划与提醒。例如帮助你制定康复计划、养生计划、瘦身计划,走出抑郁的心理治疗计划,甚至遵医嘱每日吃药的计划。然后根据计划,在特定时间甚至特定地点提醒你去完成计划。例如曾介绍的Nightingale创业公司设计的个性化智能药盒,匹配你的生活习惯来定制吃药提醒就是为了让你更容易做到遵医嘱吃药。
游戏化社交化激励工具
有了计划,收到了提醒还是执行不了怎么办。对于许多有健康问题的人群来说,这种现象再正常不过了。一些创新公司开始将激励消费者和激励员工的方法应用到激励患者上。在这里最有效的激励方法莫过于游戏化和社交化。一些健康应用将这两种元素应用其中,提高用户的参与度,进一步促进完成健康计划,并长期坚持下来。例如GymPact公司通过GPS追踪技术监督用户是否坚持到健身房锻炼。如果玩家达到了锻炼目标就可以赢得现金,不过也有许多玩家因为没能兑现锻炼承诺而遭到了惩罚。
事实上,互联网医疗DIY模式中的这些切入点往往不是割裂的,有许多整合式的解决方案,将信息获取与解读集成在一起,有些同时还设置有健康自管理功能,实现从DIY获得决策依据,到进行决策执行的完整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整个DIY流程的设计并非封闭式的,在许多环节中都有接口通向医疗机构或医生个人,允许用户在必要的时候向医生寻求帮助。
来源:医学界 动脉网
“十二五”期间,黔南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7.15亿元增加到100.45亿元。全州九项重点民生类支出从94.62亿元增长到237.27亿元。五年民生累计投入846.76亿元,年均增长20.19%。
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黔南州严格按照“五个一批”要求,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出台“1+9”脱贫攻坚行动计划,通过强力推进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医疗和卫生、教育和就业、美丽乡村建设、“三山”贫困地区、互联网+惠农增收、金融精准扶贫和社会扶贫等9项精准扶贫行动计划,构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
为确保实现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群众都不能少”,在脱贫攻坚行动中,黔南州通过树立精准扶贫理念,打出政策组合拳,出台了支持三都自治县同步小康和毛南族、仫佬族率先小康等政策,减少农村贫困人口78.7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8.24%。
30年来,黔南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53.32亿元。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全州累计解决173.61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减少122.16万贫困人口,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103个贫困乡镇实现省级“减贫摘帽”。
保障和改善民生,黔南州努力填平弱项,补齐短板,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幸福黔南”的认同感极大提升――
教育体系日益完善。通过大力推进教育“9+3”计划和“4+2”教育突破工程,建立布依语与汉语、苗语与汉语等6个省级双语和谐环境建设示范点和5个州级双语和谐和双语教学示范点,既有效地减少了因学致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群众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文字的权利。截至2015年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7.2%,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6.5%,高等在校生人数也从2010年的2.13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5.53万人。
医疗体系覆盖城乡。建立健全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三医联动”服务体系,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州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日趋完善,医疗卫生机构从建州初期的14个卫生所,逐步发展到如今的各级各类2821家;卫生技术人员总数达15270人;新农合覆盖人口总数达326.65万人、参合率98.25%,医疗卫生事业向全面保障人民健康转变。劳动就业灵活多样。通过完善就业体系,就业渠道不断多元化,就业形式更加灵活。“十二五”以来,黔南州城镇新增就业25.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5万人。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3911元和8047元,年均增长13.8%和15.6%。
社会保障不断健全。黔南社会保险实现“社会覆盖”,实现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险覆盖”。已建成养老、精神病人、儿童、救助管理各类福利机构271个,其中养老机构252个,社会养老床位1.6088万张,初步形成“1111”养老服务网络体系。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年,能否实现党在十五大以来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乡要在今年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按照**市委提出的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结合我乡实际,我乡将2020年定为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年。按照贫困村“一低五有”、贫困户“一超两不愁三保障三有”、贫困县“一低三有”的标准查漏补缺,全面完成全乡2020年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实现全乡5户12人脱贫。持续做好“回头看”“回头帮”工作,确保2014-2019年已退出贫困户生活质量、家庭收入稳定提高,“一超两不愁三保障三有”持续改善,对已退出贫困村的“一低五有”持续加强。持续做好“回头查”工作,确保贫困户“应纳尽纳”,保证精准识别落到实处。对2020年预计脱贫对象,要提前谋划确保精准施策。
(二)贫困户脱贫
1.一超:针对已脱贫户及今年预脱贫对象的收入,要通过发展生产、稳定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创业贷款、创业奖补、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奖补、开发公益岗位、百工技师、五小庭院经济、扶贫小额信贷、产业周转金、产业扶持基金、政策兜底等各项措施提高收入。同时农技员及农技巡回小组要按照年度工作目标、计划帮助培育
“一村一主导产业”、开展技术指导培训、培育致富带头人,确保达到2020年国家脱贫收入标准。
2.两不愁。针对已脱贫户及今年预脱贫对象的吃、穿情况,要通过增加收入、临时救助、社救等各项措施,确保家中有余粮、冰箱有食物、春秋有衣物,达到不愁吃、不愁穿的目标。
3.三保障。一是针对已脱贫户及今年预脱贫对象的住房安全有保障要采取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改善、易地搬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地质灾害避让搬迁、残疾人无障碍改造、灾后重建等方式对住房进行改(新)建,精准安排项目到户到人。同时要注意非贫困户的住房问题,采取各种手段及政策确保住房安全达标;二是针对医疗有保障目标,要认真核实全乡贫困户、重度残疾人、低保对象、优抚、孤儿等弱势群众名单,按要求对其医疗费用进行免(减)交。认真落实贫困户医疗再保险政策,确保贫困户住院自费费用及慢性病费用县域内控制在10%以内,防止出现因病致(返)贫现象发生。**乡卫生院要按照贫困户相关医疗政策,认真落实住院报销、特殊门诊、两保障三救助三基金、十免四补助等惠民政策。同时加大对非贫困户有因病致贫风险情况进行摸排,加大救助力度,确保不出现因病致贫情况;三是针对教育有保障目标,**中心校、各级组织及干部要认真落实教育安全有保障的标准要求,加强沟通协调,确保义务教育阶段不出现辍学或未就读现象。要对实在不能正常上学的适龄学生分类处理,采取送教上门、远程教育、送到特殊学校等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做好台账及佐证
资料的收集,以便备查。同时要做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高等教育雨露计划等政策的落实落地,确保享受对象精准,享受政策精准。
4.三有。一是针对有安全饮用水目标,要充分对照水量、水质、方便程度和保证率要求,采取建蓄水池、微水窖、微水池和新建水管等方式确保贫困群众及非贫困户的用水安全,并逗硬奖补政策,保证扶贫资金用到实处。二是针对有生活用电,**供电所要按照有电并满足用电量的要求保证生活用电安全、达标。三是针对有广播电视,**乡文广站要按照要求保证贫困户家中有广播电视或有线、无线范围内能接收广播信号。
(三)贫困村脱贫
1.一低。针对贫困户发生率一低目标,要达到贫困村退出的贫困发生率要低于3%的要求,同时要坚持“应纳尽纳、应退则退”的要求,严禁漏评、错退现象发生,错评率要控制在2%以内。
2.五有。已脱贫的**村、**村、**村要严格按照有文化室、有卫生室、有通讯网络、有通村硬化路、有集体经济的要求进行自查,并要持续推动五有建设。
(四)贫困县脱贫
1.一低。各村(社区)要圆满完成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确保整县退出的贫困发生率提供“**保障”。
2.三有。一是针对有标准中心校的目标,**中心校要对照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电脑配置、图书配置、师生比、教师学历等五条标准,确保有标准中心校要求落到实处。二是针对有达标卫生院的要求,**乡卫生院要按照服务人口床位比例设置及卫生院面积的要求积极谋划,建成合乎标准、人民满意、功能齐全的卫生院。三是针对有标准便民服务中心的目标,目前虽然我乡已完成改建目标,达到标准,但要继续按照标准便民服务中心机构设置、布局和功能、经费保障的要求查漏补缺,确保按质完成目标任务。
二、精准帮扶。
各村支两委、驻村工作队(组)、帮扶责任人要严格落实直工委《关于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选派结对帮扶责任人的通知》、《**市选派到村任职第一书记管理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帮扶工作的通知》、每月“5+2”(3+2)帮扶力量工作任务清单,组织好爱心帮扶日活动、“五个一”爱心帮扶等活动。广泛发动公司企业、社会团体、致富带头人等参与脱贫攻坚,持续推进“企业帮村、委员帮户”、“雨露计划”“百工技师”等活动开展。
三、加强领导
(一)各驻村领导、村(社区)村支两委、驻村工作队(组)要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加强对脱贫的领导,对重大事项要主动安排、主动督促、主动落实,确保年度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各村(社区)村支两委、各驻村工作队(组)、第一书记、农技员(农技巡回小组)、法律顾问(团)、帮扶责任人、农信员要对2020年的帮扶计划认真研究,于1月17日前将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计划及本职工作的年度计划报乡脱贫攻坚办。
一、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基因组学
在荣膺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沃森(JamesDeweyWatson)、克里克(FrancisHarryComp?tonCrick)和威尔金斯(MauriceHughFrederickWilkins),于1953年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之后。相继于1958年和1980年罕见地两次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桑格(FrederickSanger),先后完整定序了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和发明很重要的DNA测序方法,这些划时代的杰出成就于20世纪后半叶完全“打开了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领域的大门”。于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基因组学,在随后20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并取得很大进展后,基因组学取得了惊人的长足进展。
基因(gene)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特征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系具有遗传物质的DNA分子片段。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例如不同人种之间头发、肤色、眼睛、鼻子等不同,是基因差异所致。基因是生命遗传的基本单位,不仅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功能单位,还是一个突变单位和交换单位。由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人类基因组,蕴藏着生命的奥秘。
基因组(genomes)是一个物种的完整遗传物质,包括核基因组和细胞质基因组。即基因组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集合,是某个特定物种细胞内全部DNA分子的总和。显然原先只关注单个基因是远远不够的,应当深入研究整个基因组,于是产生了基因组学。
基因组学(genomics)是专门从分子水平系统研究整个基因组的结构(以全基因组测序为目标)、功能(以基因功能鉴定为目标)以及比较(基于基因组图谱和序列分析对已知基因和基因的结构进行比较)的分支学科。基因组学着眼于研究并解析生物体整个基因组的所有遗传信息,突出特点是必须以整个基因组为研究对象,而不是只研究单个基因;同时还要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基因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基因组学概括起来涉及基因作图、测序和整个基因组功能分析的遗传学问题。这门分支学科交叉融合了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并以全新视角探究生长与发育、遗传与变异、结构与功能、健康与疾病等生物医学基本问题的分子机制,同时提供基因组信息以及相关数据系统加以利用,进而解决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以及相关产业领域的有关问题[3]。基因组学的主要目标包括认识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及进化规律,阐明整个基因组所涵盖遗传物质的全部信息及相互关系,为最终充分合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以提供预防和治疗人类疾病的科学依据。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genomeproject,HGP)的确立和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基因组学的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出,可追溯到寻求新方法解决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幸存者及其后代的基因突变率检测低于预期问题。1984年12月美国能源部资助召开的环境诱变和致癌物防护国际会议,第一次提出测定人体基因和全部DNA序列,并检测所有的突变,计算真实的突变率。1985年6月,美国能源部正式提出了开展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形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初步草案。历经几年酝酿与论证,1988年美国国会批准拨款,支持这一被誉为完全可以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列相比美的宏伟科学计划。1990年正式启动后,陆续扩展成为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共同参加的国际性合作计划。2000年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草图)完成,是人类基因组计划成功的标志。
HGP这项规模宏大,跨国家又跨学科的大科学探索工程。旨在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指单倍体)中所包含的30亿个碱基对所组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并且辨识其载有的基因及其序列,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解码生命奥秘,探索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规律,揭示疾病产生机制以提供疾病诊治的科学依据。截至2005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工作已经完成,但基因组学等研究工作一直在不断深人和扩展。例如,2006年启动了肿瘤基因组计划力求揭示人类癌症的产生机制以及癌症预防与治疗的新理念。当下已经迈进后基因组时代,从揭示生命所有遗传信息转移到在分子整体水平上对功能的研究(功能基因组学)。21世纪的生命科学以新姿态和新方法阔步向着纵深发展,同时有力推进了基础与临床医学、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社会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蓬勃发展。为促进这些相关学科及其应用的更好发展,尤其推动在人类健康与疾病、个性化医疗、农业、环境、微生物等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自2006年以来巳经召开了十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ICG)。第10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于2015年10月在中国深圳举行,特别就临床基因组学、生育健康、癌症、衰老、精准医疗、人工智能与健康、农业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生命伦理和社会影响、相关组学及生物产业等热点问题进行深人研讨,展现了相关组学的旺盛活力。
二、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与基因组学相辅相成
基因组学作为研究生物基因组的组成,组内各基因的精确结构、相互关系及表达调控的科学,又必须从系统生物学角度与方法,着眼于整体出发去研究人类组织细胞结构、基因、蛋白质及其分子间相互作用,并通过整体分析研究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代谢状态,从而才能更有效地探索解决人类疾病发生机制及其诊治与保健问题。
虽然人类基因组图揭示了人类遗传密码,而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是蛋白质。基因组研究本身不能体现蛋白质的表达水平、表达时间、存在方式以及蛋白质自身独特活动规律等。因此,自从基因和基因组学问世以后,分子生物学的组学大家庭中,不断延伸分化形成了相互密切关联的转录组学(tmnscrip-tomics)、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代谢组学(metabo-lomics),以及脂类组学(lipidomics)、免疫组学(lmmu-nomics)、糖组学(glycomics)、RNA组学(RNAomics)等,这些相互密切关联的组学构成丰富的系统生物学以及组学生物技术基础。
转录组学是一门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中基因转录情况以及转录调控规律的分支学科。也即转录组学是从RNA水平研究基因表达的情况。转录组即一个活细胞所能转录出来的所有RNA的总和,是研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可见在整体水平上研究所有基因转录及转录调控规律的转录组学,乃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蛋白质组(proteome)是指一个基因、一个细胞或组织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而蛋白质组学研究不同时间、空间发挥功能的特定蛋白质及其群体;从蛋白质水平上研究蛋白质表达模式和功能模式及其机制、调节控制及蛋白质群体中各个组分。蛋白质组本质上指的是在大规模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的特征,包括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翻译后的修饰,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等,由此获得蛋白质水平上的关于疾病发生,细胞代谢等过程的整体而全面的认识。基因组相对稳定,而蛋白质组是动态的概念。研究蛋白质组学是基因组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后续部分,也即生命科学进人后基因时代的特征。
代谢组学的概念源于代谢组,代谢组是指某一生物或细胞在一特定生理时期内所有的低分子量代谢产物。代谢组学则是对某一生物或细胞在一特定生理时期内所有低分子量代谢产物同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门新分支学科。代谢组学以组群指标分析为基础,以高通量检测和数据处理为手段,以信息建模与系统整合为目标的系统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继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新发展起来的代谢组学,是借助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思想,对生物体内所有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并寻找代谢物与生理病理变化的相对关系。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别从基因和蛋白质层面探寻生命的活动,而实际上细胞内许多生命活动是发生在代谢物层面的。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告诉你什么可能会发生,而代谢组学则告诉你什么确实发生了”。所以,代谢组学迅速发展并渗透到诸多领域,例如疾病诊断、医药研制开发、营养食品科学、毒理学、环境学、植物学等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各领域。
三、放射组学在交叉融合中应运而生
2015年是伦琴发现X射线120周年,正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所评价:X射线的发现“宣布了现代物理学时代的到来,使医学发生了革命”W。近40多年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以X射线透射开始并不断拓展许多种类型的医学成像技术,又经历了数字化革命而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数字化医学影像学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医学影像学在保健査体、疾病预防、疾病筛査、早期诊断、病情评估、治疗方法选择、康复疗效评价等,以及生命科学研究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不可替代作用。随着多排螺旋CT、双源CT、能谱CT、磁共振成像(MRI)、单光子和正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与PET)、图像融合一体机成像(PET/CT等等)诸多影像医学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医学影像学巳经从结构成像发展到功能成像,又迈向分子影像学的新阶段。尤其进人21世纪后,分子影像学方兴未艾地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分子生物学的重要手段。当前数字化医学影像学所形成的大数据又密切关联到相关基因组学,应运而生了放射组学(radiomicsV)。如果说20世纪驱动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主要是依靠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电子工程科学技术等,而21世纪则迫切需要与医学、分子生物学(包括基因组学等诸多组学)等相关学科进一步深人交叉融合相辅相成。
放射组学(亦有称之为影像组学)、分子影像学完全是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相关组学彼此关联并相互促进而不断发展的。整合各种技术实现运用影像学手段显示人体组织水平、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特定分子,并能反映活体状态下分子水平变化,从而对其生物学行为在分子影像层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无论在人体保健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者在药物研究开发,以及在基因功能分析与基因治疗研究等方面,都凸显了巨大优势和良好前景。
包含分子影像学的数字化医学影像学迅速发展,可提供越来越丰富的多层次医学影像数据资料,显然必须加以深度发掘并充分利用这些极其庞大的数字化信息。通过放射组学研究,解码隐含在医学影像信息中的因患者的细胞、生理、遗传变异等多因素共同决定的综合影像信息,并客观且定量化将其内涵呈现在临床诊治、预后分析的整个过程,这无疑会成为临床医学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应运而生的放射组学,就是致力于应用大量的自动化数据特征化算法将感兴趣区域(regionofinterest,R0I)的影像数据转化为具有高分辨率的可发掘的特征空间数据。数据分析是对大量的影像数据进行数字化的定量高通量分析,得到高保真的目标信息来综合评价肿瘤的各种表型(phenotypes),包括组织形态、细胞分子、基因遗传等各个层次。例如近期文献报道,放射组学可揭示肿瘤预测性的信号,能够捕获肿瘤内在的异质性,并与潜在的基因表达类型相关联。
美国的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CancerInstitu?te,NCI),已经建立量化研究网络(quantitativere?searchnetwork,QIN),旨在共享数据、算法和工具,以加速影像信息量化的合作研究网络U5]。他们将放射组学的建设及应用框架分为5部分:①图像的获取及重建;②图像分割及绘制;③特征的提取和量化;④数据库建立及共享;⑤个体数据的分析。当然这些均是很有挑战性的工作。
放射组学通过标准化的图像获取以及自动化的图像分析等,能为疾病的诊断、预后及预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近期的研究还提示放射组学能有效预测不同患者中的肿瘤基因异质性等,可见放射组学有着广阔应用前景。四、发展相关组学更好共促精准医疗
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2直到新形成的放射组学,均是在相关学科交叉融合中,当条件与时机发展到一定程度而瓜熟蒂落催生。
这些相互关联的组学全部都兼备着学科分化以及整合的特色。学科交叉融合根据发展需要分化催生出4新分支,而所有这些组学分支学科又都从系统生物学角度出发,注重对形成的分支学科自身整体开展研I究。正是如此辩证统一的现代科技发展特点,如同DNA的螺旋结构一样在不断深化中而螺旋式上升,7推动科学技术向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