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食品微生物分析范文

食品微生物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微生物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食品微生物分析

第1篇:食品微生物分析范文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R194.2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食品的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目前食品的安全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甚至全世界的广泛关注。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和传统的检测技术相比具有很多的优点,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推广,通过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食品中各种微生物的快速检测,避免由于食源性而导致的疾病,保证人类的健康。本文对当前应用的较为广泛的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目的是希望用最快及最准确的方法检测食源性致病菌,进而保证人们生命的安全。

1免疫学技术

1.1免疫荧光技术

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 )又称荧光抗体技术。它是通过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在抗体(或抗原)上加入不影响抗原抗体活性的荧光色素标记,当与其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现一种特异性荧光反应从而实现对细菌的检测和鉴别的技术。

该技术通常可以按照以下的操作步骤来完成检测。

1.1.1对接受检测的样本中的抗原或者抗体测定出来,使被检验的样本和酶标抗原或者是抗体结合在一起之后,根据相关要求中的步骤使其和固相载体的表面的抗原和抗体发生反应。

1.1.2通过洗涤将位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抗体分离出来,这时使得接受检测的样本的量和位于固相载体表面的酶量会以一定的比例结合在一起,然后在其中加入一定量的酶反应底物,这时经过催化剂的摧毁作用底物将会变成有色物质,有色产物和接受检测样本物质的多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时就可以根据有色物质的颜色深浅来完成对接受检测样本的定量分析。该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较高,增菌之后样本在达到检出度需要的时间比较短,因此抗原和抗体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可以完成结合反应。

1.2酶联免疫吸附技术

该种技术是放射免疫技术和荧光技术的有机结合,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是固相载体通过对抗原和抗体的吸附并完成免疫酶染色,当底物有颜色显现出来之后然后对定量有色产物的分析进而将接受检测样本中的某些物质的具体含量确定出来。当前主要的分类方法有竞争法、捕获法、间接法以及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具有很多优点,比如可以实现定量分析、适用范围广、反应灵敏准确、简单方便、检测费用低、检测速度高以及分析结果真实可靠等,该种技术可实现对数量较多的样品进行分析,数量可到上千种,正是因为该种技术具有如此之多的优点,在食品检测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1.3免疫层析技术

免疫层析技术作为一种固相免疫测定技术,它的原理是在膜以便添加的样品在膜的毛细管的作用下朝另外一边移动和层析相似,在发生移动的过程当中某些抗原和抗体完成结合之后被固相化,在移动中除了结合物之外的物质将会被分离出来,根据标记物的颜色深浅来完成被测样本的定量分析。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胶体金免疫层技术,其就是通过胶体金来进行标记物的试验,具有很多的优点,比如准确、快速、简单以及无污染,可以实现对食品中霍乱弧菌、布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糖球菌、沙门氏菌以及大肠杆菌等的检测和鉴定。

1.4免疫磁珠技术

该种技术通过连接抗体的磁珠将增菌液中的目的捕捉出来之后在平板上将获得的目的菌进行观察分析,或亦可通过酶标记或者是荧光抗抗体来完成检测鉴定。目前可以通过该种技术来完成对大肠杆菌0111、0145、0157以及沙门氏菌的检测和鉴定。

2分子生物学

2.1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是生物芯片的一种,也就是DNA微探针阵列。基因芯片技术是通过对微电子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应用,使得被标记的基因探针和寡核苷酸点杂交之后,使用相关的检测系统实现对芯片的扫描,进而实现对被测样本中的微生物进行定量分析和鉴定。该种技术在一次试验中可以将接受检验样本中所有的潜在致病原以及其遗传性指标。在施工该种技术的时候,由于芯片检测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样点自动识别的影响,因此基因芯片在进行处理数据以及提取信息的时候要确保对图像中所有杂交样点的准确定位。

2.2基因探针技术

该种技术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使得2条可以实现互补的2条碱基DNA链完成互补之后形成具有稳定性的DNA,其原理是通过对接受检测的样品和DNA探针进行观测,看有没有杂交分子出现,进而实现对被检测样品中是否存在某种微生物的判断,如果有杂交分子出现即就是存在某种微生物,反之就没有。该种技术诞生于20个世纪90年代,该种技术在法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食品微生物检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加上现在的DNA指纹图谱自动分析系统中实现了对化学发光标志物的引进,可以更加简单方便的对获得的图谱和核酸碱基进行分析对比以实现对视频中微生物的定量分析和鉴定。

3代谢学

3.1阻抗法

阻抗法的原理是微生物在生长时培养基中的碘惰性底物经过代谢成为活性底物,这时培养基中的电导性就会增加以降低培养基中的阻抗,这对培养基中的电阻抗的具体变化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就会完成对被检测样本微生物的检测鉴定。该种检测方法适用的范围广,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具有很多优点,比如特异性、高敏感性以及反映快速等。

3.2放射法

该种检测方法是将多种物理和化学诊断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新的检测技术,其原理是在细菌生长的过程中通过培养基中的盐类底物或者是有碳标记的碳水化合物经过代谢之后产生一氧化碳,这时对产生的一氧化碳量进行测量分析,其量在原有碳水化合物的基础上一氧化碳量有没有增加来实现对被检测样本中的某种微生物细菌进行分析。该种检测方法具有很多优点,比如准确度高、速度快,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自动化检测。该种检测技术对各类物品的无菌检测都是非常适用的。

4干片法

该种方法是对微生物学、高分子学以及化学综合应用的检测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无毒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培养基载体进而准确快速的完成对食品中各种微生物的定量分析,该种方法已经成为一种定量的常规方法。该种方法可以保证测定的精确度,对于少量样品的检查无需配置试剂,因此操作起来简单方便、费用低、携带方便而且不会受到时间的限制,除此之外该种方法没有任何废弃物产生,所以不会给环境带来污染,由此可见该种方法具有较强的适用范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且还可以保证检测的质量。

5PCR技术

该种检测技术的原理将目的菌高度保守段的具有特异性的DNA进行大量的复制并对这些DNA进行检测分析,假如在样品汇总有目的菌存在就将有关特异性的DNA复制出来,对具有特异性DNA复制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就是PCR技术。目前PCR技术在食品的微生物检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已经形成了标准化,得到很多权威机构的认可,该种检测技术具有速度快、精度高、污染小、一级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可以实现对单增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阪崎肠杆菌以及沙门氏菌等1 000多种细菌的检测鉴定。

6直接表面荧光滤膜计数技术

该种检测技术可以直接将被测样本中微生物负荷量测定出来,最开始研究开发该技术是为了对牛奶样品进行检测,当前该种检测方法在肉类制品、乳制品以及饮料等物质的检测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技术通过表面荧光显微镜以及膜技术的使用时限对样本的培养之后通过DEFTT来完成计数。通过该中技术可以对5℃和11℃条件下保存的巴氏杀菌乳的质量进行检测分析,而且完成每一个样品的检测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而且检测需要的费用较少。随着直接表面荧光滤膜计数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可以实现对苹果汁以及蔬菜等的大肠杆菌的检测和鉴定,此技术不但能通过膜过滤实现对食品中微生物的收集并在膜的表面浓缩,而且能通过表面荧光显微镜实现荧光抗体的染色。通过该种方法和别的方法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由此可见该种方法作为李氏杆菌数量测定方法是合理可行的。

7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不足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评估,不同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都有着自己的优点以及使用范围,很多快速检测技术对于某种食品检测性能会比其他食品更加优良,这主要是因为食品自身的成分导致的,有些食品中的一些成分在使用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是很麻烦的,需要考虑到很多的因素,食品中的有些成分会直接影响检测的结果,因此要引起重视,以确保检测的准确性。

8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快速检测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因此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食品的微生物检测和鉴定当中,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由于每一种检测技术都有一定的适用性,因此不管是企业还是检测鉴定中心,在选择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时候,要结合多种因素进行考虑,要做到以最少的时间和花费实现对食品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和鉴定。这就需要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体系,同时要不断提高检测队伍的综合实力,当然还要保证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以确保检测鉴定仪器的先进性,并能及时掌握国际的先进信息,以便于及时掌握一些先进的检测鉴定技术,更好的完成对食品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以保证人们生命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闫雪,姚卫蓉,钱和.国内外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应用进展[J].食品科学,2005(06).

[2]熊强,史纯珍,刘钊.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机械,2009(05).

[3]蔡扬尧,陈永杰.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应用的探讨[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2(04).

[4]陈庆森,冯永强,黄宝华,魏国祥,庞广昌,胡志和.食品中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食品科学,2003(11).

[5]陈超敏,陈继道.浅谈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2(06).

[6]杨平,杨迎伍,陈伟,王国民,李正国.食品中4种致病微生物的多重PCR快速检测技术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5).

[7]刘道峰,邓省亮,赖卫华.新型层析快速检测技术及其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J].食品与机械,2011(06).

第2篇:食品微生物分析范文

关键词:凭祥市;食品安全;微生物

食品是否安全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水平高低,关系着社会稳定与否,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1]。据统计,美国致病菌导致死亡的人数高达4000例,对经济造成的损失每年超过65万美元,个别年份高达349亿美元[2]。面对严重的食品问题,凭祥市依据国家下发的检测项目来对该市的超市、农贸市场等场所中的食品进行风险评估,以期降低对人们健康的危害。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014年凭祥市市区大型超市、农贸市场、冷饮店、学生宿舍、中学食堂、餐饮店等场所的食品作为样本,包括奶粉、蛋糕、牛奶、酱卤(猪耳朵、白煮鸭、烧鸭、白切鸡等)、矿泉水、饮料、米粉、鲜榨果蔬汁等样品。凭祥市2011年~2014年食品安全监测的项目主要包括志贺菌、大肠埃希菌O157、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铜绿假单胞菌金斯、敦沙门氏菌等。

1.2样本采集方式及其运送 对于散装食品,检测中心事先准备一次性灭菌袋进行采集,或食品销售方提供的包装袋进行包装;对于定型的包装食品,检测中心不予另外进行包装。24h以内,检测中心将样本全部送至检测微生物的实验室进行冷藏,但是新鲜食品必须当天采集样本同时当天完成微生物检验[3]。

1.3方法 检验部门严格依照国家卫生部关于食品检验的相关标准进行采集、运送、检验、保存、增菌、鉴定、分离等程序。

1.4检测使用的试剂 检测过程中所采用的显色培养基、干粉培养基分别购买于北京科玛嘉、北京路桥技术等公司,同时全部药品以及试剂都在有效期的时间内使用。

1.5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中心不仅对采集回来的样本进行检测,而且将已经标准阳性菌株作为相关的跟踪对照,例如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等,确保检验过程中采用的仪器、试剂、培养基都正常使用[4]。

1.6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通过χ2检验,并且利用P

2 结果

2.1检测样本数以检测结果 2011年,凭祥市抽检的样本数为536件食品,检测出的致病菌为12株检出率为2.24%,其中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蜡样芽孢杆菌,1株阿贡纳沙门氏菌。2012年,凭祥市抽检的样本数为328件食品,检测出的致病菌为15株,检出率为4.57%,其中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蜡样芽孢杆菌,4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2013年,凭祥市抽检的样本数为133件食品,检测出的致病菌为10株,检出率为2.24%,其中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蜡样芽孢杆菌,,1株金斯敦沙门氏菌。2014年,凭祥市抽检的样本数为166件食品,检测出的致病菌为2株,铜绿假单胞菌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5]。

由上述可知,2011年~2014年凭祥市共抽检1163份食品,合格的样品达到1124份,合格率达到96.65%。其中蔬菜、水产品尚未检出致病菌,检出致病菌较多的食品样品是凉拌菜、熟肉类。此外,检测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最大,并且较为常见,主要出现在牛奶、快餐、糕点、酱卤肉中;蜡样芽胞杆菌常出现在桶装水、米粉、蛋制品中。

2.2对比不同来源样品的合格情况 由表1可知,餐饮行业、超市、农贸市场的样品合格率分别为89.610%、98.980%、96.078%,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

3 讨论

食品安全监测本质上通过监测食品中微生物污染情况,对食品安全情况进行评估,根本目的在于掌握一个地区或者某个场所的食品安全情况,从而针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食品安全监测主要监测有害因素、致病菌等对象,本次研究主要是检测凭祥市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情况。食品安全监测具有以下作用:①可掌握当地食品安全的真实现状,有利于科学分析食品安全问题对人们身体存在危害,同时为制定食品安全相关的规章制度提供数据支撑;②间接反映管理工作的水平,便于调整今后的工作方向;③及时安全预警,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本次检测结果显示,2011年~2014年凭祥市共抽检1163份食品,合格的样品达到1124份,合格率达到96.65%。其中水产品的合格率为100%。餐饮行业、超市、农贸市场的样品合格率分别为89.610%、98.980%、96.078%,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

有关部门应当按时检测当地农贸市场、学校、超市等重要场所的食品情况,并且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本次实验发现,熟肉类、生肉类等食物是主要的污染食物。为此,管理部门应当重点加强对这些食品的贮存、销售、加工、生产等各个阶段进行全面的监管,并且完善当地农贸市场的食品安全管理机制。此外,管理部门应当深入分析食源性疾病影响因素,为食品安全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曾玉明.灵川县2011年食品微生物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业,2014,12(25):2-4.

[2]韦太焕.2012年崇左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4,30(8):1066-1068.

[3]钟天辉,张辉,谭燕妮,等.2011年德阳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3,29(1):75-76.

第3篇:食品微生物分析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2013年4月到10月,以普通消费者身份购买市区内的宾馆、酒楼、饭店等餐饮业、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内的个体熟肉制品加工店的自制熟肉制品50份,同时食品化妆品监督所在4月到10月份在市区抽检的熟肉制品102份。共计152份熟肉制品。

1.2 方法: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T4789・17进行操作。通过汇总、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1.3 实验室检验:所送样品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检验,作10-1、10-2、10-33个稀释度稀释。用相应的增菌液增菌,分别作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检验。同时全部试样使用全自动化荧光酶标免疫测试系统作沙门菌筛选:将试样接种M肉汤,41℃培养18 h后,取2 mL置100℃水浴15 min,吸取定量到SLM试条中,上机检测。

可疑菌落1在Baird Parker RPF平板上呈现圆形、光滑凸起、湿润、中心呈灰黑色边缘渐淡、周围有一混浊带,外层有一透明圈现象;在血平板上为金黄色菌落,直径约2 mm,有透明溶血环;染色镜检是革兰氏阳性球菌、菌体较小、呈葡萄串状排列。将可疑菌落作SlidexStaphPlus快速胶乳凝集试验。结果阳性的作血浆凝固酶试验,如结果也是阳性的按规定的浓度将纯培养物混悬于ID BROTH肉汤,接种在G阳性复合板上,用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进行鉴定,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置信系数99%。可疑菌落2在SS平板上生长为圆形、半透明、中心带黑点菌落,呈优势生长;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呈蔓延生长。涂片染色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胞、无荚膜。分别挑取可疑菌落接种于肠杆菌科细菌生化编码鉴定管(11种)和G阴性复合板,传统操作与上机操作同时进行,生化编码鉴定管的结果与BD检测结果相同的是奇异变形杆菌或普通变形杆菌。

1.4 结果判断:根据GB2726~2005熟肉制品卫生标准规定,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为熟肉制品微生物学的三项重要指标,任何一个指标不合格,将这份样品视为不合格产品。

2 结果与分析

熟肉制品152份,其中92份合格,合格率为60.53%。监督样品102份,合格63份,合格率61.76%;监测样品50份,合格29份,合格率为58.00%。

在60份不合格样品中,菌落总数超标21份,大肠菌群超标54份,致病菌超标1份,分别占不合格件次的35.00%、90.00%、1.67%。

市区不同规模的餐饮场所熟肉制品微生物学检验结果:酒店检样65份,样品合格41份,合格率63.08%;快餐店检样29份,样品合格22份,合格率75.86%;职工食堂检样9份,样品合格6份,合格率66.67%;流动摊点检样49份,样品合格23份,合格率46.94%。经统计学检验,流动摊点的合格率与其他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市区内销售的熟肉制品卫生状况一般。监测检验样品合格率58.00%明显低于监督检验样品61.76%,总体合格率为60.53%。熟肉制品不合格主要是大肠菌群污染所致,同时存在菌落总数超标。与国家卫生部2006年2月23日公布的熟肉制品抽检结果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超标占不合格件次总数的36.9%和61.5%相比,大肠菌群超标更严重。

温度、时间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微生物生长繁殖速度非常快,大肠杆菌在30℃~40℃的温度范围内,增代时间为17~29 min。吉林地区四季分明,夏秋两季非常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这给熟肉制品的存储增加了难度也是造成夏秋季节检验结果偏低的重要原因。

流动摊点合格率低,可能与从业人员卫生意识差、销售点环境不卫生、熟肉制品长时间暴露在外环境中有关。熟食流动摊点具有流动性强、条件简陋等特点一直是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中的难点。因此监管人员素质是保证真实反映食品实际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样品采集到检验完成,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造成检验结果较大程度偏离食品真实情况。及时加强监管人员业务培训,严格各个环节质量控制是卫生监管的基础。

在公众的心目中,宾馆酒店、职工食堂提供的食品应该是高质量的,卫生有保证的,但从检测结果看,高档酒店宾馆的食品卫生与职工食堂的熟肉制品合格率只有63.08%、66.67%,提示熟肉制品在制作过程中交叉污染情况比较严重。餐饮行业从业人员的预防性健康检查非常重要。要严禁患有痢疾、伤寒、传染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带菌者)和活动型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者从事食品服务行业。加大对从业人员卫生法律法规的知识培训,使其树立食品卫生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自约机制。

监管部门应大力宣传卫生法律法规,提高群众的卫生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引导消费者购买熟肉制品后正确的安全食用方法更是防止食物中毒发生的好办法。加大监督抽查和现场检查的工作力度,推行实施量化分级管理,定期评审,对产品不合格部门向社会公布,改善目前熟肉制品销售店(摊)的卫生状况,实施规范管理,督促熟肉制品生产单位落实相关卫生规范的要求,强化自身卫生管理,提高食品卫生管理水平,最大限度保证消费者的食用安全。

参考文献

第4篇:食品微生物分析范文

关键词:食品生产加工过程、迁移污染、危害分析、预防控制措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仍是高发频发,给人类生命安全带来危害。造假、非法添加行为一旦查实,将受到法律治罪。食品生产加工过程污染问题也应受到食品安全体系管理的高度重视,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污染控制已经从食品接触材料的清洁卫生向食品接触材料的使用安全性进行控制,制订了一系列限量标准和迁移限量标准,我国近年也出台了部分食品接触材料污染物限量和迁移量的标准。但在法规、规范、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性关注度还是不够,重食品接触材料的清洁卫生控制,轻污染迁移控制,缺少有效的危害分析与控制措施。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反复出现。最近我们也从监管过程中发现了几批食品接触材料有毒有害物质迁移污染食品问题。为此,笔者想从食品安全体系管理的角度,从食品安全问题分析、现有法规标准状况、生产过程控制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新的预防控制措施。

一、生产加工过程中食品安全问题的危害分析

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反复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产过程中的迁移污染。如近年来被媒体曝光的白酒塑化剂超标,也出现了白酒使用添加剂导致二次污染的问题。我们专项监控中也首次发现了几类食品被食品接触材料污染物迁移食品的案例,有塑化剂残留超标,也有重金属残留超标的。经分析,一是企业对使用食品接触材料进行风险评估不够;二是对食品接触材料污染物迁移认识不足;三是体系管理和监管部门没有明确要求。

二、法规、规范、标准要求的缺陷导致污染物污染食品失控

首先是法规对食品接触材料没有迁移控制的要求。如食品安全法规定: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应当洗净、消毒,炊具、用具用后应当洗净,保持清洁;禁止生产经营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食品生产者采购食品相关产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不得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相关产品[1]。

其次,食品生产卫生规范中对食品接触材料要求:凡接触食品物料的设备、工具、管道,必须用无毒、无味、抗腐蚀、不吸水、不变形的材料制作。设备、工具管道表面要清洁,边角圆滑,无死角,不易积垢,不漏隙,便于拆卸、清洗和消毒。生产设备、工具、容器、场地等在使用前后均应彻底清洗、清毒。维修、检查设备时,不得污染食品[2]。

最后,食品接触材料相关标准中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了最大使用量大部分添加剂为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特定迁移量或最大残留量[3]。

从上述法规、食品生产卫生规范、食品接触材料添加剂卫生标准中控制要求来分析,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食品相关产品(包括食品接触材料)明确了管理要求,但只强调了食品接触材料的卫生清洁,防止外来污染而导致二次污染食品,未能关注到食品接触材料本身带有污染物的迁移污染。二是法规规定了不得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相关产品(包括食品接触材料)。但在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有害添加剂最大使用量实际没有限量,与特定迁移量或残留量规定存在自相矛盾,这样采购或者使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接触材料,也有可能生产出不安全的食品。三是在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中对食品接触材料要求是采用无毒材料,而特定迁移是与生产产品、工艺相关的,同样的食品接触材料,使用在不同产品、不同工艺上,会出现是无毒的或是有毒的两结果,对材质安全难以界定。四是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说明,仅用于接触非脂肪性食品的材料不得用于接触婴幼儿食品用的材料,那么食品生产企业采购用的食品级食品接触材料应该是安全的,通过高温或酒类食品接触材料塑化剂迁移超标就难以解释。由此看来,法规、规范、标准中存在安全风险隐患。

三、食品生产加工过程危害分析及预防控制现状

企业食品安全体系生产体系运行正常,通过第三方认证和监督审核,是有效的。但食品安全问题还是出了,让我们了解一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生产过程的控制。体系中描述:组织应考虑和利用适当信息。在制定这些方案时,组织应考虑设备的适宜性,及其清洁、保养和预防性维护的可实现性;应在文件中对所有原料、辅料和与产品接触的材料予以描述,其详略程度应足以实施危害分析。适宜时,描述内容包括以下方面:化学、生物和物理特性;组织应识别与以上方面有关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要求。应描述现有的控制措施、过程参数和(或)其实施的严格程度,或影响食品安全的程序,其详略程度足以实施危害分析。识别应基于收集的预备信息和数据;经验;外部信息,可能与终产品、中间产品和消费食品的安全相关的食品安全危害信息;在识别危害时,应考虑:特定操作的前后步骤;生产设备、设施和(或)服务和周边环境[4]。由此体系中对食品接触材料要求已关注到其适宜性、清洁、保养和预防性维护,相应的标准要求,但并未关注到一般食品接触材料对特定食品生产过程污染物迁移危害的分析与控制,存在分析不到位现象、导致缺少控制与预防措施,从而引起出了食品安全问题而找不到原因。

四、加强对食品接触材料适宜性的危害分析,完善体系管理

如何解决,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方法来完善体系管理,解决食品接触材料有毒有害物迁移污染食品问题。

1、完善对建立体系特定食品安全信息收集完整性管理,收集与使用原辅料、食品接触材料使用材质情况、生产工艺特点三者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收集相关食品安全标准信息、食品接触材料迁移限量信息,风险预警信息,充实原料、辅料和与产品接触的材料、成品特征信息,供食品生产过程危害分析作参考。

2、在危害分析过程中,除考虑投入本工序原辅料带入的危害、本工序可能产生的危害分析中除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食品接触面的清洁卫生情况,还要考虑到本工序中的温度、湿度、产品中是否含有影响食品接触材料容易迁移因素,几种因素结合起来,突破标准、规范和传统观念的索迫,进一步应用好与本产品有关的风险安全信息,引入体系有效管理。

3、将与本食品生产有关的食品安全信息、舆情信息引入到危害评估中,实时完善和修改控制体系,一旦控制措施的作用失效,要针对性地建立并用于消除或显著降低危害水平新的控制措施。

4、作为认证部门或国家体系管理主管部门,要作针对性、有效性、适宜性的认证管理改进,要将食品生产过程食品接触材料污染物污染控制引入体系管理中并强调执行重要性,这样就有可能会消除一系列系统性食品安全危害问题,使体系管理更适应现代食品安全管理需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2]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GB14881-94

第5篇:食品微生物分析范文

关键词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设计;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2-0084-03

Course Design of Food Microorganism Inspection Technology//ZHENG Peijun

Abstract To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 of food nutrition and testing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alysis of professional post office requirements,based on the post core ability, study of food microorganism inspec-tion technology course,then respectively from the curriculum na-

ture and orientation, curriculum goal,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teaching evaluation of six aspects,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whol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design of food microorganism inspec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food microorganism inspection technology; course de-sign; teaching evaluation

1 n程性质与定位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是食品检验三大工作岗位群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食品检验技能的重要课程,是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一门课程。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培养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微生物检验检测技能,针对检验员、现场QC与QA等职业岗位要求而开设。通过学习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础理论与技能,具备微生物检验的能力及职业素质,获取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按照国标及工作要求,及时、准确地对食品样品做出检验报告,为食品安全生产及卫生监督提供科学依据[1]。

2 课程目标

总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础理论知识、常规项目的检验原理,了解检验新技术的发展概况。经过学习,学生具备代表性取样、微生物检验与分析和质量控制的能力。为通过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考试储备知识和技能,可胜任食品行业检验岗位中食品原料至成品的微生物检验工作。

专业能力目标 能够熟练使用及维护显微镜;能够包扎微生物检验常用玻璃仪器;能够熟练使用微生物检验常用的设备;能进行微生物的制片及形态观察;能进行微生物大小测定及计数;能进行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能进行微生物的分离接种及纯培养;能进行微生物的简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能够对微生物检验样品进行处理;能够进行微生物卫生指标菌及重要致病菌的检验;能够正确记录实验结果及撰写实验报告;能够独立根据给定的微生物检验标准进行微生物检验、分析工作。

知识目标 掌握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基础理论;掌握微生物检验的相关的国家标准;掌握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方法;熟悉微生物生化反应分析;了解微生物血清学实验分析;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取样操作;掌握样品的保存与制备操作;掌握微生物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掌握实验数据原始记录与实验报告的撰写;掌握食品卫生细菌学的检验方法;掌握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的检验方法;掌握发酵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方法。

职业素质目标 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团结合作意识;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提高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生产安全意识及工作防护能力。

3 课程设计思路

按照食品行业检验岗位的任职要求,分析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并参照食品检验国家职业标准,确定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2]。

通过企业调研、专家座谈,以及对毕业生就业进行调查等工作,分析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过程中实际需要的技能与素质,重新构建教学内容。将原有的食品微生物、食品微生物实验、食品微生物检验进行分解,找出其中与从事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相关的理论知识、方法技能、职业素质进行重新整合,并结合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国家标准及国家职业标准中级、高级食品检验工的内容,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形成工学结合的教学项目,从而实现培养食品微生物检验职业技术能力的目标[3]。

4 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

为使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知识与技能,课程设置食品微生物及检验基础知识,食品微生物检验室使用与管理,微生物检验基础技能训练,食品卫生细菌学检验技术,真菌学检验技术,食品中常见病原微生物检验技术,其他微生物检验技术,食品微生物检验综合实训总共8个学习项目,每个教学项目下设若干个工作任务,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课程教学内容设置见表1。

5 教学实施

教学建议 要体现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特殊性,强调工学结合,不再严格区分理论与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训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采用教、学、做一w化的教学模式,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在教学中也可采用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讲授式、学导式、讨论式、启发式、诱导式)进行教学。

1)采用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理论课与实训课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导入检验项目,学生自学与辅导答疑相结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之目的。

2)理论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学手段上课。

3)利用网络资源库教学,编制纸质教材、实训指导书、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库)及网络教材(网络课程资料、网上学习指导、在线测试)于一体的立体教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测试。

教学基本条件

1)对专业教师要求:具备讲师(工程师)及以上职称或研究生以上学历,具备教师资格,具有高级检验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有扎实的食品微生物检验相关理论基础,熟悉微生物检验相关国家/国际标准;熟练掌握微生物检验各项操作技能,具备食品检验的基本理论与操作技能,具有检验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具备微生物检验岗位2年以上实践工作经验,能针对实际教学条件进行相应教学设计。

2)对实训室要求:要有微生物检验常用设备,如无菌

室、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培养箱,合理配置检验室仪器设备、存放样品的台面及冰箱,具备16个微生物检验工位。

3)对教学场所要求:要有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要求一次性能容纳60人以上。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包括相关教辅材料、实训指导手册、信息技术应用、工学结合、网络资源、仿真软件等。

1)利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2)开辟空中课堂,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全面共享,充分利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提供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教案、电子教材、习题与解答、实训项目设计、试卷与答案、多媒体课件等。

3)开发课程网站,学生可通过课程网站自主学习。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课程网站,对某一内容有目的地开展分析讨论与交流协作活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从而获得高级认知能力。

6 教学评价

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分为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

1)过程性考核。

①平时成绩:出勤情况;课堂纪律;上课表现(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堂提问(是否能主动回答问题以及回答问题结果)。

②项目完成情况:实训室表现(能否遵守实训室规章制度,能否正确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实验后是否及时清扫);实践操作能力(态度是否积极;是否参加动手操作;操作是否规范;步骤是否合理);方案设计能力(是否能够根据资料合理设计方案、安排时间;是否具有自我学习及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否能够根据现象得出结论;数据分析是否合理);项目报告书写能力(是否独立完成;书写是否规范;数据是否真实;是否有判读分析);团结合作能力(实训中是否能够通力合作、分工明确;是否保证检测结果准确)。

2)终结性考核。理论考试及聘请企业具备理化检测能力的技术人员,按照企业岗位人员的工作要求进行实操考核。

评定标准

1)平时成绩(10%):出勤情况及课堂纪律5%+上课表现及课堂提问5%。

2)项目完成情况(50%):实训室表现10%+实践操作及设计10%+数据处理分析10%+项目报告10%+小组合作10%。

3)终结性考核占40%。各工作任务成绩分配见表2。

7 结语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打破微生物学科体系,按照食品检验岗位及微生物检验职业标准,针对高技能人才知识、技能、素养需求,以及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国家标准,选择实训项目及理论知识,实现学生在校学习内容和未来实际工作一致,缩短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适应期,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4],把学生培养成为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与综合能力兼具的创新型人才[5]。■

参考文献

[1]王华.高职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的改革初探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07,23(2):83-85.

[2]王瑞兰,苏新国,王尔茂.高职食品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2):36-37.

[3]严晓玲.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探索[J].价值工程,2010(33):192.

第6篇:食品微生物分析范文

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沈阳 110021

[摘要]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储存与销售等环节中,均有可能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并引发食品腐败变质的问题。该文将对食品安全问题现状作充分结合,分析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价值。

[

关键词 ] 食品安全;食品检验;微生物检测;检测水平

[中图分类号] R15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a)-0021-02

[作者简介] 贾妮娜(1982-),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管技师,学士,主要从事麻疹实验室管理及检验工作。

就目前来说,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在世界食品安全问题中依旧突出。根据相关调查统计显示,全球每年增加的腹泻病例约有15亿个,且导致约300多万名儿童出现死亡,其中有70%是因各类致病性的微生物污染饮水与食品所致。在食品加工中与上架前,需充分重视预防微生物污染[1]。

1食品检验的相关内容简介

1.1食品检验的操作基础

食品检验操作的基础主要是由三个方面组成,包括采集与保持样品、制备与前处理样品以及选择食品检测技术。在采样的过程中,必须确保样品具有足够的代表性,要避免外界因素干扰样品;然后,去掉样品中没有分析价值的一部分杂质,通常可采用浓缩干燥、蒸馏法、透析、层析、沉析等方法进行;检测技术与方法的选择必须依据实验的具体情况而定,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1.2食品检验的重要性

食品质量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与切身利益,受到消费者与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食品检测在产品贸易、市场监管与食品质量安全评价等方面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对提高食品行业的整体水平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保证作用。国家和社会都是由个人组成,食品检验不合格与不规范,将导致人们身体素质出现下降,并由此降低工作效率,进而引发社会发展速率低下的问题。因此,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必须确保食品检验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2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

致病菌、大肠菌群、菌落总数作为重要的卫生指标,涉及到人体健康等问题。这三种指标中若有一项不合格,就可判定该样品不合格。大肠菌群与菌落总数则可以对食品新鲜程度、生产过程中是否变质与生产卫生状况进行反映,判断食品卫生质量[2]。

2.1微生物检测技术的特点

食品的微生物检验范围相对较广,主要包括食品工业微生物,例如保健食品中的乳酸菌、双歧杆菌等;畜禽疫病、人类疾病、人兽共患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可经食物进行传播,其数量多达数百种;引起食品变质、腐败的微生物。另外,食品的维生素检验还必须确保快速、准确,必须具有数量观念,必须具有一定的法律性质以及受干扰较大的特点。

2.2微生物基本检测技术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流程包括常见致病菌检验、大肠杆菌的菌群计数、菌落总数计数等,其中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有致病性大肠菌、弯曲菌属、沙门氏菌、肠炎弧菌。传统的检验方法主要包括血清试管的凝聚试验、毒性试验、血清学分型、噬菌体分型、生化试验、微生物形态检查等;常用试验操作主要包括明胶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V-P试验、甲基红试验、淀粉水解试验、糖酵解试验等。虽然这类传统检测方法有着相对较高的准确性,但存在耗时长、操作繁琐、涉及试验多等缺陷[3]。

2.3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

2.3.1电阻电导测定法 电阻电导测定法的基本原理是在细菌进行大量繁殖与生产的时候,将一些大分子物质,例如蛋白质、糖类等,分解成带电荷的小分子物质,例如氨基酸、有机酸等,改变培养液导电度,并由此对电阻变化与导电度进行测量,推算出原来样品中的含菌数。全自动的微生物检测计数仪就是借助于电阻抗、电容抗与总阻抗等参数,快速测定食品样品中实际的细菌污染程度,提供品质控制信息。另外,该种仪器还可以测定代谢物的产生速度,充分结合菌体的活动与菌体的数量,预测保藏质量。

2.3.2生物传感器法 生物传感主要是指对生物的活性物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产生相应感应,可通过物理换能器与化学换能器捕捉敏感元件和目标物间的反应,并用离散的或者连续的数字电信号表达具体的反应程度,得出分析物的浓度[4]。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种典型的学科交叉产物,充分结合了分析化学、物理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与其他相关技术,能够快速追踪与分析需检测的物质。生物传感器的出现是科学家兴趣、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共同作用的产物,其优势主要包括相对较好的特异性和较高的灵敏度,能够对复杂样品进行检测。

2.3.3色谱法与荧光分析法 在细菌的生长过程中,其物理特性较为明显,因而可以通过检测微生物自身生长代谢的产物来鉴定细菌。Newark微生物鉴定系统就是对气象色谱进行了充分利用,检测饱和脂肪酸含量,从而实现检测与鉴定微生物的目的。微型的自动荧光酶分析法则是借助酶联荧光的免疫分析,利用抗原、抗体特异反应,分离出目标菌,再利用荧光强弱判断样品的阳性或者阴性。光散射信号可以有效反映细胞体积的实际大小,荧光信号的强度可以代表检测细胞核内部物质浓度与细胞膜表面抗原强度,并由此对微生物实际的数量进行切实的计算。

3结语

在自然界与外界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细菌与病毒。就目前来说,已有大量致病菌被切实证明为食源致病菌与水源致病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埃希氏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李斯特氏菌、空肠弯曲菌等,而当前对致病菌危害的控制方式主要是借助食品安全监测与环境监测。传统的致病菌检测方法主要是通过评价微生物的培养特性与形态学,观察微生物的培养特性则是其鉴别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然而,传统检测方法的检测时间过长,且检测步骤也过于繁琐,使得检测结果也难以判断。微生物灵敏、快速检测技术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为预防疾病、公共卫生、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等作出突出贡献。通过整理、分析与比较可以发现,文中提到的检测技术各有利弊,针对的方面也存在差异。检测人员在进行检验的过程中,需充分依据不同的检测目标与检测条件,选择最为合适的检测方法,或者多种方法的复合使用,确保检测的准确性与高效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技术将朝着自动化、标准化、高效、快速、简便的方向进行发展,除了需要不断引进与改进检测技术,还需要不断提高检测人员的检测水平,对检测空间各项指标作严格的把关,使检测试剂、实验设备等得到进一步的完善[5]。

[

参考文献]

[1] 魏利萍,郭蔚丽.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探究[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2(12):246-246.

[2] 徐笑.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现状与展望[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2(12):25-27.

[3] 许熙龙.食品检验检测的重要性[J].科技致富向导,2013,(3):16.

[4] 李勤.微生物检测技术及其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2(9):217.

第7篇:食品微生物分析范文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应用现状;展望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是当前保证我国国民食品安全的重要基础技术,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对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有了更高的追求。但是现阶段由于国民在食用食品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食品安全事故,所以导致国民的生命健康受到了一定威胁,因此,食品管理人员必须要通过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提高食品的微生物检测准确度,确保在市场上进行流通的食品能够具备相应的安全性,在食品的生产、加工及包装、运输等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环节,采取合理的微生物检测技术,确保我国国民不会因为食品的微生物污染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症。

1 传统食品检测技术

当前,一些传统的食品检测技术还在我国食品微生物检测过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由于传统的食品检测技术具有丰富的实践,所以在实际检测过程中,虽然效率性得不到保障,但是仍然具备一定的准确性,目前我国常用的传统食品检测技术主要分为显微镜检测法和平板培养法,尤其是在平板培养法的应用过程中,由于需要对食品进行抽样检测,并且提取相应的微生物组织,所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因此,传统食品检测技术可能不符合现阶段我国逐渐发展的食品检测流程。不过仍然要对传统的食品检测技术进行相应的分析,确保一些科技相对最为落后的地区,能够通过传统的显微镜检测法和平板培养法,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合理的检测,保证我国国民的生命健康和食品安全。

1.1 显微镜检测法

显微镜检测法是现阶段在微生物检测过程中较为常用的方法,通过显微镜检测法不仅可以更加直观的检测出微生物的数量和形态,还可以提高检测的效率,通过显微镜对食品进行检测,存在的优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由于在使用显微镜检测的过程中,只需要通过染色油镜进行镜检即可,因此,其在检测时更加具备快捷性和简便性。即使一些对于微生物检测方法不太了解的工作人员,在食品进行微生物检测的过程中,只要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也可以明确食品中的微生物形态及数量,同时显微镜检测方法由于在我国食品安全的应用过程中时间相对较长,所以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所以为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人员提供了很多的方便。但是显微镜检测方法也具有一定的缺点,例如在针对微生物进行检测的过程中,由于只可以看到微生物的具置和数量,但是不能够明确微生物的生存状态,一旦过多的活性微生物在食品中,仍然会导致食品具有较大的毒性。所以显微镜检测法作为传统检测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具备一定的局限性。同时负责显微镜检测法使用的工作人员也应该明确现阶段产生的新型检测技术,并且尽量结合新型的检测技术与显微镜检测法相结合,确保能够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检测效率,使我国传统检测技术既不会丧失应有的价值,又可以更加广泛的应用在现阶段的食品微生物检测中。

1.2 平板培养法

在传统检测技术中的第二种经典方法为平板培养法,这是在现阶段我国食品微生物检测中最为经典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对微生物的具体生存状态,数量以及种类等进行明确的判断。平板培养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由于可以真正的将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相应的培养,并且明确微生物的具体种类,所以在实际检测的过程中,可以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很多的缺点,例如使用平板培养法时间相对较长,并且操作也相对较为复杂,而且针对培养的环境要求更为苛刻,既需要保证无菌培养又需要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下进行培养,所以在进行检测的过程中降低了检测的效率,因此,这种传统的检测技术,已经不再适用于现阶段对所有种类食品进行检测的过程中。由于检测效率相对较低,现阶段这种检测方法已经不再被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广泛使用。

2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应用现状

由于传统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缺点相对较为明显,所以在现阶段针对越来越多食品种类进行微生物检测时,由于对效率性要求相对较高,所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提出了很多新型的检测技术,这些新型的检测技术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食品微生物检测的效率,还可以改善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准确性,并且对食品中的微生物状态进行合理的监管,因此,通过这些新型的检测技术,在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但是因为目前很多新型检测技术,没有相对经验较为丰富的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和检测,所以现阶段新型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应用现状不容乐观,因此还必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合理的改善,确保负责食品安全检测的工作人员能够有更加丰富的检测经验,并且对所有的新型现代化检测技术更加了解,从而确保在针对食品进行检测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熟练的操作相关仪器设备。

2.1 食源性病原菌免疫学检测技术

现阶段在食品微生物检测过程中,导致食品出现较多中毒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食源性病原菌的干扰,因此要针对食品中食源性病原菌进行免疫学检测。在检测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检测方法,首先可以使用免疫荧光技术,这种荧光技术主要是可以通过相应的荧光物质标记食品中的微生物通过荧光物质的标记以及荧光物质的多少,对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相应的检测,现阶段在我国食品微生物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李斯特菌的检测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敏感性相对较高并且速度相对较快,所以在针对一些较为重要的食品微生物检测过程中,具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免疫荧光技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利用相应的配套设备,而这种设备的价格相对较为昂贵,并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更加专业的技能和丰富的经验,所以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局限性相对较高。尤其是在针对一些传统的食品进行检测时,由于食品数量相对较大,并且种类繁多,如果都使用这种昂贵的技术设备进行检测,将会造成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耗费大量的资金成本。

2.2 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检测技术也是近年来发明的一种高科技技术,其主要的工作原理是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利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将核苷酸片段放入到相应的支持物上,然后再保证其与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杂交,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对检测样品中的基因进行较大规模的检测,并且由于其操作相对较为简单快捷,并且特异性较强,所以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可以一次性检测食品中的多种微生物,同时在检测完成以后,还可以针对检测结果进行自动化的分析,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其操作流程相对较为复杂,并且消耗的时间相对较长,费用昂贵,以及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所以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

2.3 核酸探针技术

核酸探针技术与生物芯片技术的应用原理相同,其优点也是具备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是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对于浓度相对较低的微生物检测,准确性较差,所以在针对一些较为重要的食品微生物检测过程中没有得到推广。

2.4PCR技术

PCR技术在检测过程中主要的工作原理是使用了DNA复制原理,在微生物的体外进行DNA复制过程,然后将目的基因当做模板进行扩增,对扩增完成后的结果使用染色观察,由于这种技术在使用过程中成本相对较低,并且操作也相对较为简单,所以在现阶段我国食品微生物检测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5 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

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的主要工作原理是利用生物传感器的接收和转换功能,在针对食品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可以将食品中的微生物转换成人们能够识别的信号,在这种技术应用时,由于其准确度相对较高,并且操作较为简单,所以能够更加快速的检测出食品中造成人们出现病症的微生物及毒素的含量和种类。

3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未来展望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已经研发出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种类相对较多,但是在每一种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都具备不同的优点和缺点,所以在后期针对食品微生物进行检测时要根据不同检测技术的优缺点进行合理性的选择,并且根据现阶段某些检测技术存在的缺点,相关检测部门和技术研发部门也应该使用更加高科技的技术以及先进的工作原理,对其进行合理的改善,保障我国各种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都能够广泛的应用于食品的微生物检测过程中,这样既可以提高我国食品的微生物检测效率,又可以使我国食品更加具备安全性。因此食品安全管理监督部门必须要保证各项技术能够在尽量降低检测成本的前提下,提高准确性和操作的便捷性,同时还要开发出性能更加稳定的检测技术,为确保我国食品安全和国民生命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虽然某些技术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但是随着其性能的不断改善,依然可以应用在我国食品微生物的检测过程中。除了检测技术的发展和改善,食品安全管理监督部门,也应该给予食品安全问题高度的重视,确保能够彻底解决善食品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肖日春.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及其质量控制的重要性[J].现代食品,2020(8):63-64.

第8篇:食品微生物分析范文

>> 档案存放中有害微生物的预防及清理 啤酒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微生物控制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食品中有害微生物快速检测的技术动向 啤酒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微生物及其防治 食品中常见有害微生物的常规检验方法分析 食品生产加工过程迁移污染危害分析及预防控制措施的研究 焊接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分析与控制措施 检疫性有害生物危害情况及管理措施 林业有害生物现状与可持续控制措施 提高营林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控制措施 改进营林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控制措施 食品有害微生物快速检验方法 浅谈食品有害微生物的快速检测 冷冻食品微生物危害现状及预防措施分析 食品中微生物危害控制及风险评估研究 浅谈防治和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对策及措施 我国苹果生产中有害生物防控变化趋势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措施研究 对城市园林中有害生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朱金国,莫瑾,谭建锡,等.出口茶叶生产加工中有害微生物危害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4,(2):304-307.

[3]陈宗懋.我国茶叶卫生质量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茶业通报,2001,23(1):7-10.

[4]叶阳.关于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控制及HACCP对策[J].中国茶叶,2003,25(6):8-10.

[5]谭济才,张觉晚,袁通政,等.湖南省茶园病虫及天敌调查与区域防治研究综合报告Ⅱ研究成果综述[J].茶叶通讯,1995,(3):25-28.

[6]DEKOE W J.Risk Analysis for Tea Processing[J].食品科学,2001,22(11):109.

第9篇:食品微生物分析范文

【论文摘要】: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中,本文从精心选择实验内容,有效组织管理实验教学,引进综合考评机制并加强开放管理实验室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以期确保实验课安全、有序、成功的完成,达到教学目的。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课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巩固已学到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活跃思维、提高创新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是普通微生物学的延伸。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在系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食品微生物学检测技术、分离纯化技术、鉴定技术、发酵食品的制备技术、食品加工与保鲜技术以及现代分子微生物学实验方法等。通过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出不仅具有丰富理论知识,而且能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并熟练操作的高技能人才。

如何加强食品微生物实践教学的组织指导,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一直是我们关注和探索的问题。下面简单谈一下我们在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1 精心选择实验内容,调动学习积极性

随着食品工业和微生物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食品微生物学及其实验课的内容也不断扩展,而实验课既受理论课内容进度的限制,又受课时及实验室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要在有限的课时内,系统、科学地完成食品微生物所有的实验项目是绝对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实验教师在掌握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和食品微生物的研究动态,精心设计实验课教学体系,合理选择实验项目。

选择实验内容,我们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首先要求学生对食品中常见细菌、酵母菌、霉菌、乳酸菌进行观察,掌握其性状特征和培养生长条件。学会识别哪些是有益菌,哪些是有害菌,利用有益菌的代谢活动制造更多的发酵产品,提高食品的质量,同时防止有害菌引起食品腐败变质以及食物中毒。其次选择有代表性的发酵食品作为实验内容,使学生了解利用微生物生产发酵食品的整个过程,通过这些实验使同学们对食品发酵有一个总体印象,并能举一反三。最后对不同的食品和发酵食品设计实验,让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检测技术、分离纯化技术、鉴定技术。并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和食品研究热点介绍食品工业发展的前沿动态。

实验设计过程中,不仅有验证性实验,更多地引进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学生分成几人一组,让学生从实验设计,自己选择原材料,准备实验材料,试剂的配置,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等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最后写成规范的实验报告。学生对此积极性很高,甜酒酿、酸奶、腐乳等都是同学们喜欢并制作的发酵食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所学内容贯通,并熟悉掌握各个环节的操作步骤,这对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在工作岗位上独立开展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2 强化基础技能的训练,有效组织管理实验教学

食品微生物学是在掌握微生物的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无菌操作观念的培养、正确使用、掌握微生物的实验仪器,如光学显微镜、灭菌消毒器械等都非常重要。但基于很多原因,学生的这些基础技能还是很薄弱,所以我们在进行食品微生物的每一个实验的每一个步骤中只要涉及这些基础性的知识,都会给予强调,亲自演示。

学生微生物基础技能培养和形成,不是一两堂课能完成,也不是单单有老师演示后学生就可以掌握,必须让学生每人亲自动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硬件等条件限制,人手一套实验器材不现实,那么在有限人力、有限资源情况下,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动手操作并熟悉实验过程,有效组织和管理实验教学过程就尤为重要。

(1)首先任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充分做好预实验,对实验的关键步骤和关键操作点都做到心中有数,在授课过程中有重点地强调,并分析某步骤出现问题可能会出现的结果。

(2)每次实验之前任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就实验进行积极的沟通,不仅对实验准备的物品和材料沟通,更要对实验的组织过程协商。

(3)在实验过程中则需要任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相互协作,并充分发挥学生班干部和小组长的作用。课堂理论教学课和实验课最大的区别在于,实验课更注重学生的动手参与,以及实验过程出现问题发现问题的及时解决。

(4)教师要严于律已,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实验过程中耐心指导,热情帮助,回答好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并随时纠正不正确或不规范操作。

3 加强实验课考核,引进综合实验考评

实验课的成绩给定,往往包括实验课出勤率和实验报告成绩两方面综合。所以首先就要求教师认真考勤,只有学生的出勤率有保证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其次,要求实验报告书写规范,详细完成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实验失败要分析原因。同时教师也对实验报告认真批改,实验报告是对实验的总结,也是对实验课质量高低的检验。通过对实验报告的批改,可以发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际教学中,实验报告雷同和抄袭的现象比较多见,为综合考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对实验技能的掌握,建议今后引进期末的综合实验考评:即将各个试验项目设计成不同的实验题目,让每个学生随机抽取并在有限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操作,视完成的情况给予评分。比如:“食品中常见菌类的平板培养”考察了无菌操作、培养基的制备,对食品中常见菌类平板接菌技术;“食品中常见菌类的形态观察”考察了革兰氏染色,各真菌形态辨别等。在进行具体考核过程中,可把每个考核的内容进行量化定出详细的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每一个操作环节现场打分,并对同学进行现场提问,让学生进行答辩。

4 有计划推进实验室的开放 加强实验室开放管理

微生物实验室的开放是对食品微生物实验课的有益补充,能强化、巩固、提升对食品微生物课程内容的理解,我们鼓励学生设计和开发自己的科研项目,而且学校有很优厚的资金加以支持。但是开放实验室不是无条件的,有时因实验操作不当引起的安全隐患是很严重和难以预料。因此实验室开放时管理须给予加强。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利用校园网建设实验网站,公布开放实验项目的题目、时间和地点,供学生选择和预约。

专人负责学生的科研队伍,对菌种、标准品、和学生用到的有毒有害物质要有专人负责,注意保管,不随意丢弃,做好无害化处理。对使用仪器学生做好使用登记,实验物品注意清洗、归还、交接。

总之,食品微生物实验课,只有提高对实验教学活动的认识,精心选择实验内容,合理有效组织和管理实验过程,并加强实验课的考核,在此基础上,推进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加强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就能确保实验课安全、有序、成功的完成,达到教学目的,也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 赖建平.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入手加强化学院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07,2: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