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互联网应急响应工作机制范文

互联网应急响应工作机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应急响应工作机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互联网应急响应工作机制

第1篇:互联网应急响应工作机制范文

一、组织机构

成立稽东镇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委书记、镇长担任,副组长由党委副书记,党委委员、副镇长方卫利担任,成员由其他班子成员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方卫利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成员为网络管理员和各办网络评论员,负责网络舆情的监管、搜集、整理和处置工作。

二、工作原则

(一)及时主动,准确把握。重大网络舆情发生后,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要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向主要领导报送准确信息,以便及时了解情况,随时进行研判,稳定公众情绪,掌控舆论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二)强化引导,注重效果。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网络舆情的宣传报道有利于稽东镇工作大局,有利于涉及事件的妥善处置。

(三)明确职责,严格制度。按照分工协作、归口处置、集中应对的原则,由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指导,各办(中心)密切配合。

(四)突出导向,分类处理。发生特别重大网络舆情时,由领导小组组长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请示,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共同领导,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开展应急工作;发生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时,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并及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发生影响较小的网络舆情时,由舆情内容涉及的相关办(中心)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开展应急工作。

三、工作机制

(一)舆情预警。网络舆情管理员每天上网浏览有关稽东镇的相关信息,及时收集舆情危机事件及其苗头动向,分析评估态势趋向和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对发现的舆情,须第一时间向领导小组汇报,并提出舆情处置建议。在报告的同时采用“及时处理、组织跟帖、公布事实”等办法,有条不紊地开展舆情处置工作,控制舆情升级、扩散和蔓延。

(二)舆情引导。突发舆情发生后,要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正面回应、妥善处理”的总体要求,在第一时间启动响应机制。当网上出现涉及稽东镇的负面报道后,应坚持积极正面引导,进行有针对性地解答及跟帖,以正视听。有重大影响的舆情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迅速协调主流媒体,推出相关报道,引领社会舆论。

(三)舆情应对。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早平息”的基本要求,及时了解舆情出处,对引发该舆情的不实之处进行澄清。舆情评论员要以普通群众的身份、从普通网民的角度出发,在第一时间表明态度,快讲事实,慎讲原因,引导舆情的正面发展,不能漠视、一概不知和回避应对负面质疑;当负面影响增大时,领导小组要及时拿出统一的解释口径,选择重要信息在主流媒体,当事实的调查时间较长,一时拿不出完全的调查结论,也要考虑梯度信息,分阶段降低不良信息的影响,维护稽东镇的良好形象。

第2篇:互联网应急响应工作机制范文

1.1缺乏有效的指挥与协调力

疾控卫生应急管理人员承担着应急指挥、协调、运转的职责,后勤管理中心的水平直接关系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响应、处置工作的效率。目前疾控中心后勤部门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办公室,因为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文化层级不均衡,或者其他科室兼职的,导致整体上应急工作质量不高。导致相应的业务管理及应急管理、质量控制质量不高,存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极大隐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后勤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对《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及《突发事件应对法》缺乏理解和实用能力。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无法合理做到资源分配,难以形成有效的应对机制;应急指挥决策系统无法有效运转,上级和下级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缺乏统一调度,无法做到紧密合作,仅仅依靠行政领导的指挥调动,而不是依靠有效连贯的机制,导致对各种危机事件缺乏宏观性的总体考虑,从而在政府对危机事件的处理单纯表现为撞击-反射式的被动反应模式。

1.2职责不明,信息化管理手段不多

疾控中心信息化水平还处在初级的阶段,后勤信息化的应用还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受到传统管理观念、运行条件和员工能力水平的限制,无法建立内部统一的网络连接,未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利用,目前计算机还仅仅停留在打字机或电子帐本的低水平。疾控中心的后勤工作包含了基建、采购、安全、车辆、餐饮等多个方面,但目前的这些工作还基本无法做到计算机信息化集成管理,普遍工作效率较低。而且在目前的后勤工作中,管理与服务往往混淆不清,管理者同时承担着服务者的角色,职责不明确、权限不清晰,缺少相应的后勤工作监督与评价机制。

2疾控后勤管理创新成绩

随着社会化改革的不断发展,近十年来疾控后勤工作初步实现了突破传统管理模式,把科学、高效、及时体现到各项工作中,疾控后勤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疾控后勤服务质量逐步提高,疾控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基本实现了如下几点。

2.1网络信息化

后勤管理系统涉及多方面,后勤保障、物资流通、财务管理、等多个方面与环节需要后勤人员管理、财务运行情况的监测等,因而具有明显的经营管理的特点,是一个复杂、细致、全面的服务体系。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来加强后勤工作顺利进行。通过后勤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渠道和反馈渠道,建立高效快捷的信息通道。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大部分单位有一个局域网与因特网相连接,在单位和系统中应用计算机开展工作已成为现实,在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广泛的情况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网络建设,能为开展信息化后勤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利用网络实施的后勤管理工作,可实现信息的双向沟通,更容易进行面对面的面对面交谈,提供有说服力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得到群众支持。例如在疫苗管理工作实施疫苗信息化管理系统和疫苗温度监控系统的管理后,大大提高了后勤管理人员对生物制品的管理能力,保证疫苗质量的同时,方便快捷,减少了人力支出。

2.2提高了应急处理机制

疾控后勤保障工作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后勤管理工作包含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应急处理中心应做好储备物资定期清理,保养和维修,确保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处理及时、充分补充使工作及时完成。传染病日常的预防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是减少突发事件的工作基础。应当在工作中加强信息的采集和整理,并建立相应的数据监测网络,并定期对采集的疾控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以期尽早对突发事件作出评估、预判、预警和预处置。并以此对指导突发应急事件后勤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和充实,强化专业骨干专题培训,鼓励低学历的工作人员和缺乏工作经验的年轻工作人员积极参加培训,全面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建立后勤人员与专业公卫医生互派学习机制,使后勤管理工作者能掌握疾病控制与临床医学知识,应急工作机制逐步健全。疾控中心应拓宽信息采集渠道,广泛采集来自网络、报刊、电视的疾控信息,为实际工作提供基础材料;同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建立了有效的联动应急工作机制,使突发事件应对处置更加规范有序。近年来,在甲型H1N1流感防控、手足口病等突发事件做好了处置救援工作。

2.3建立了疾控后勤管理的新型人事、分配制度

后勤实体涉及多个部门,岗位繁多,所以后勤实体必须要有统一的岗位生产力标准,对每个岗位的作业流程、作业条件等加以规定,使之标准化。同时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不同人员的工作习惯、工作经验与工作技巧,对应分配不同的流程岗位,避免工作的遗漏与重复、时间与资源的浪费、错误的摸索,同时因人制宜,发挥最大的岗位效能。后勤人员实行聘任制,科室负责人实行竞争上岗制,重点岗位管理人员实行奖惩制,充分调动后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中心全员的责任制管理,做到人人明确自己的岗位责任,使每个岗位工作有章可循,有序进行。对既定的各项目标、措施、任务落实要不折不扣、迅速到位,绝不能疲疲沓沓,拖拖拉拉。对上级领导交办的事情,要快办、办好;对县(市)区反映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及时汇报;对上级下达的指示,要准确记录,及时传达。同时,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理清新思路,拿出新招数,开创新局面。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上通下达的工作机制和充满活力生机的用人机制。

3总结

第3篇:互联网应急响应工作机制范文

关键词:网络舆情,地方政府,治理

中图分类号:G25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025-02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互联网被作用于更广泛的领域,目前互联网的使用人数以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2015年搜索引擎的用户规模达到了56623万,网络新闻的用户规模达到了56440万,论坛和BBS用户规模达到了11901万,并且微博占到了社交应用使用率的335%,人人网占到了15%,豆瓣网占到了136%。这所有的数据都表明互联网已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生活了。

而在地方政府的治理中,互联网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政府上网、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公开等都与互联网息息相关。网络舆情就由此产生了,成为了民众与政府沟通、交流,表达政治信念、态度、意见、情绪等的桥梁,对地方政府治理具有重要影响。

二、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

周如俊、王天琪(2005)认为,所谓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刘毅(2007)认为,网络舆情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社会公共热点问题或者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它反映着公众的情绪和社会政治态度。徐晓日(2007)认为,网络舆情是民众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通过互联网平台公开表达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状。

综上,笔者认为,网络舆情就是民众根据网上各类事件、问题、社会现象等,所公开表达的自身的观点、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三、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

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种形式的上网方式:微博、论坛、新闻等方式得到极大的应用,成为了民众表达自身观点、情绪等的方式。网络舆情涉及领域广泛,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以及社会时间的方方面面都有网络舆情的存在。地方政府在面对网络舆情危机时,能积极参与到事件中来,能主动提供相关信息,让信息公开化,而不是封锁信息或者隔离公众在信息之外,剥夺公民的知情权。

另一方面,虽然我国近年来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积极性提高了,但是由于没有系统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经验,我国地方政府驾驭和应对突发事件、复杂局面的能力仍有限,在很大程度上还得依靠上级力量的帮助。例如哈尔滨的天价鱼事件,出现了几次舆情的翻转,从最初的消费爆出被宰,舆情同情消费者,到后来店家提供消息,称在客人消费前已报价,而客人只是想“赖账”,这中间,虽有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出面调查与干预,但最终仍没给社会大众一个明确的说法,最终调查结果也不得而知,并且相关部门还以无法联系当事人为由,在没有通知当事人的情况下,进行了调查,这就更让舆情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如此种种。

四、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

郭乐天(2005)认为,我国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网络舆情应对态度不积极(主要以南京化工厂事件为例)、公关手段、应对经验欠缺(主要以瓮安事件为例)、网络应对机制不健全,以及新闻发言人制度空值现象严重等问题。

吴芸(2011)认为,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对网络舆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网络舆情工作格局有待完善,主要体现在多头管理现象严重,政出多门,权责界限不明确;再次是主流网站建设及其舆论引导力有待加强等问题。刘毅(2007),地方政府在应对舆情危机时存在滞后性;网民群体的逐渐递增,信息量增大,地方政府难以顾及;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过程中易受到非法利益组织或个人利益者的影响。

综上,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从地方政府本身来看,主要存在地方政府应对机制不健全,机构设置有待优化,职责权限不明确,公关手段和应对经验欠缺,信息收集不完善等问题。

其次,从网络舆情方面来看,其虚拟性和开放性导致的信息量大会给对方政府造成一定困难,又由于民众的言论自由等,也给对方政府带来了信息辨别的困难。

五、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主要措施

姜胜洪(2009)认为在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问题时应主要采用建立政府各职能部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各级地方政府要统筹考虑,要与广大民众通力合作,全方面掌握信息,了解民意。同时要建立好网络舆情引导机制,舆情预判预警机制以及建立政府网络舆论的危机处理机制和部门间协作交流机制。

同时,李靖(2013)认为,要通过以下措施来解决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时存在的问题,分别是充分应用网络舆情分析软件,各级政府可开设类似于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专栏观察和分析舆情热点事件。

李国宇(2010)认为,要想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就要提高网络监管力度,进行有效预警,要建立应急反应机制,处置问题,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引导网络舆论的必要法宝。再次是地方政府要准确权威信息,赢得话语权,先入为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失实报道,最后还提出了要拓展官民沟通平台,平等交流。

综上,笔者认为,针对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措施:

首先,在舆情发生初期,地方政府要快速反应,建立预警机制,配备新闻发言人和网络监督平台,公开信息,与民众形成对等关系,以免让民众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过多发表观点性突出的言论,造成失重失实,以至带来严重的后果。

其次,要建立监督制度,巡查制度和反馈制度,对民族和政府机构人员的言论进行监督,严惩言论不实行为,巡查各类网站,了解事情发展动态,以及在事情调查结果公布以后,看民众和当事人的反馈,及时回应。

最后,政府要响应网络舆情,与民众进行良好互动,不能采取消极怠工或不闻不问,那样会导致舆情危机的再一次爆发,引起公众的不满。

六、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评述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成为公民与社会沟通的桥梁,而网络舆情的出现更能让政府思民众所思,想民众所想,而在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中人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多为规范性研究,仅立足于理论和现有的资料,而没有去进行实证研究。

其次,在各学者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中,不论解决问题还是研究对策,都停留在一个大范围上,不够具体与细化,不够贴近实际。

再次,对网络舆情的研究较为杂乱,没有形成体系化的研究。目前关于网络舆情的文章多是关于舆情事件发生后对政府社会的影响或是存在问题或提出相应对策,而不是真真正正从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不足这样一个体系化的过程来研究的。

最后,对网络舆情的研究是一个多学科的交叉,所以对于研究网络舆情不能单单只看一科,要有综合性的知识,但是同时学科又不能过于宽泛。

七、结语

总之,网络舆情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产物,作为政府与公民建立良好沟通关系的桥梁,同时也作为反映民情、民生的媒介,其对公民生活和政治生活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在今后对网络舆情的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多进行实证研究,深入细化地了解问题,从起因、发展、结果,一步步形成研究内容的体系化,其对于公民生活、社会稳定和国家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芸. 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08):175-176.

[2]姜胜洪. 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其引导[J].广西社会科学, 2009(16):1-4.

[3]李靖. 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对策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2013,34(07):121-122.

[4]李国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06):31-34.

[5]刘泽照.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回应行为研究[J].情报杂志,2013,32(10):13-17.

[6]王珩.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01):23-24.

[7]王利娜.论网络舆情对我国政府决策的影响[J].前沿,2013(14):35-36.

[8]孙帅,周毅.2008-2012年国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研究综述[J].电子政务, 2013(05):67-68.

[9]刘萍萍,汪祖柱.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管理的研究综述[J].情报探索,2012(03):63-65.

[10]吴芸.我国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现状及策略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2.

[11]邓君韬,牛忠江.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应对之策[J].人民论坛旬刊,2012(07):128-129.

[12]王威,李冬,王宇姝.网上舆论引导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J].理论界, 2005(08):86-87.

[13]夏临.我国网络及其舆情研究现状综述[J].东南传播, 2010(07):26-28.

[14]吕广振.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建设研究[J].郑州大学, 2013.

[15]李靖.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7):121-122.

第4篇:互联网应急响应工作机制范文

一、增强科技信息化水平,推进现代警务模式的背景

信息化建设作用于公安工作尤其是基层公安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警务与人之间的相互感知和联系越来越紧密,强化基层工作科技信息化水平,推动现代警务工作智能化已成为当代警务发展的新趋势。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感测、分析、整合警务运行中的关键信息,通过对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公安需求做出明确、快速、高效、灵活的智能响应,为公安工作提供高效的警务管理手段和拓展便民服务的新空间。

感知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科技信息化水平的增强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自动识别、传感器、条形码、遥测遥感、无线传输等感知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完全改变了人们常规的生产生活方式。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推动现代警务模式提供了良好载体。移动通信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和高度融合,为实现互联互通、信息传输与资源共享等提供了便捷快道。信息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慧警务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为信息深度加工处理及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信息化不仅成为推动公安警务方式变革的重要引擎,也给整个社会管理创新带来深刻变化。一是通过技术创新,能够促进公安机关不同警种、部门间及其与社会不同组织、领域间数据信息的集成与共享机制建设。二是通过技术创新,构建公安机关不同警种、部门间的协同工作机制,创新警务管理方式。三是极大地创新公安管理方式,促进“管制型公安”向“服务型公安”转变。

二、基层公安信息化应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是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基层单位信息化建设专业民警非常短缺,在日常工作中,受到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和对新技术掌握不到位的影响,民警习惯性的使用老办法解决问题,在科技信息化手段的使用上思路受到局限,不能够灵活运用新技术和新模式解决问题,影响公安业务信息化的进程。

二是信息工作平台不完善。目前基础信息工作平台还不能够形成大数据库模式,基层单位的使用权限有限,基本上以查询功能为主,在更新、流转等环节无法对现有数据库进行完善,导致系统数据陈旧,影响民警在各项公安业务和治安管理工作中的使用。

三是信息应用层次低。目前主要应用于查看信息、简单比对的低层次阶段,缺乏对信息的综合、分析、研判,民警一线民警真正运用信息开展网上研判、侦查破案的还不够多,信息化在警务实战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信息的预测预警和服务决策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和利用。

四是信息安全性不够,部分民警在运用公安信息平台时,缺乏保密意识和计算机安全维护意识,往往导致泄密和电脑系统感染病毒。

三、推进基层工作科技信息化水平的方法

(一)要牢固树立信息主导警务理念,真正确立“信息就是基础,信息就是警力,信息就是战斗力”的思想,高度重视加强信息化应用知识的普及。后沙峪派出所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加强信息化应用培训。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取决于信息化应用水平的高低,针对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迅速,信息更新快的特点,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座和培训,使广大民警掌握信息比对、网上作战、信息研判等信息化应用的本领和技能,解决当前民警在运用网络和信息时的盲目性和单一性,把对信息的需求主动转化为做好工作的驱动力。

(二)构建基础工作信息平台,做好信息采集工作,建立信息采集、录入工作机制,强化信息的分析研判和实战功能,切实把信息转化为战斗力。在打击盗抢骗专项行动中,后沙峪派出所成立专班,通过辖区构建完成的“天网”视频巡控系统,开展线索导侦工作,成功抓获系列砸车盗窃团伙,破获案件40余起,涉案金额十余万元。

(三)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通过将大数据思维与执法办案深度融合,能够不断提升办案工作智能化水平,确保执法规范,近年来,按照分局统一部署,后沙峪派出所对办案区进行改造升级,逐步实现了案件办理平台登记、轨迹视频全程刻录、民警看护监督提示、审讯笔录自动语音识别、嫌疑人信息登记入库等,丰富了“数据警务”的资源,推动了执法工作的不断升级。

第5篇:互联网应急响应工作机制范文

根据《广电总局办公厅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重点领域网络与信息安全检查行动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台在青岛市文广新局的统一部署下,对本台网络与信息安全情况进行了自查,现汇报如下:

一、信息安全自查工作组织开展情况

1、成立了信息安全检查行动小组。由台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组员的行动小组,负责对全台的重要信息系统的全面指挥、排查并填记有关报表、建档留存等。

2、信息安全检查小组对照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逐项排查、确认,并对自查结果进行了全面的核对、分析,提高了对全台网络与信息安全状况的掌控。

二、信息安全工作情况

1、8月6日完成信息系统的自查工作部署,并研究制定自查实施方案,根据所承担的业务要求和网络边界安全性对硬盘播出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XX有线电视传输系统进行全面的梳理并综合分析。

2、8月7日对硬盘播出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XX有线电视传输系统进行了细致的自查工作。

(1)系统安全自查基本情况

硬盘播出系统为实时性系统,对主要业务影响较高。目前拥有DELL服务器5台、惠普服务器2台、cisco交换机2台,操作系统均采用windows系统,数据库采用SQLServer,灾备情况为数据级灾备,该系统不与互联网连接。

非线性编辑系统为非实时性系统,对主要业务影响较高。目前拥有DELL服务器6台、华为交换机1台,网关采用 UNIX操作系统,数据库采用SQLServer,灾备情况为数据灾备,该系统不与互联网连接,安全防护策略采用默认规则。

XX有线电视传输系统为实时性系统,对主要业务影响高,灾备情况为数据灾备,该系统不与互联网连接。

(2)、安全管理自查情况

人员管理方面,指定专职信息安全员,成立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和信息安全专职工作机构。重要岗位人员全部签订安全保密协议,制定了《人员离职离岗安全规定》、《外部人员访问审批表》。

资产管理方面,指定了专人进行资产管理,完善了《资产管理制度》、《设备维修维护和报废管理制度》,建立了《设备维修维护记录表》。

存储介质管理方面,完善了《存储介质管理制度》,建立了《存储介质管理记录表》。

(3)、网络与信息安全培训情况

制定了《XX市广播电视台信息安全培训计划》,2019年上半年组织信息安全教育培训2次,接受信息安全培训人数40人,站单位中人数的20%。组织信息安全管理和技术人员参加专业培训4次。

信息安全检查总结报告范文二:

按照《关于组织开展20xx年全市政府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工作的通知》(镇信安联办【20xx】5号)要求,我局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开展全局范围的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工作。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我局信息系统运转以来,能严格按照上级部门要求,积极完善各项安全制度、充分加强信息化安全工作人员教育培训、全面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全力保障信息安全工作经费,信息安全风险得到有效降低,应急处置能力得到切实提高,保证了政府信息系统持续安全稳定运行。

一、信息安全组织管理工作情况

我局高度重视信息系统安全工作,成立有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处室负责人为组员组成的局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局办公室为主要职能部门,确定了一名兼职信息安全员,召开了由分管领导、信息安全工作职能部门和重点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对上级有关文件进行了认真学习,对自查工作进行了周密的部署,确定了自查任务和人员分工,真正做到领导到位、机构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为确保我局网络信息安全工作有效顺利开展,我局要求以各处室、下属单位为单位认真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网络信息安全的相关知识,使全体人员都能正确领会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要性,都能掌握计算机安全使用的规定要求,都能正确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和各类信息系统。

二、日常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情况

我局在以前建立一系列信息安全制度的基础上,针对信息安全工作的特点,结合我局实际,重新修订了一系列信息安全制度和程序,做到按制度办事,提高执行力。按照市政府和市经信委要求,我局与计算机维保单位重新签订了服务协议,增加了信息安全与保密协议内容。同时我局还与全局所有工作人员签订了安全保密协议。我局对涉密计算机和涉密移动存储介质高度关注,对所有涉密计算机和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全部进行编号在册统一管理,明确责任人和保管人,对涉密信息系统的使用进行多次重点检查,强化涉密人员管理,严格执行涉密计算机和涉密移动存储介质的相关管理制度,专门为涉密人员配发了带有硬件锁的U盘,严禁在涉密和非涉密信息系统间混用移动存储介质等等。对非涉密计算机的保密系统和防火墙、杀毒软件等皆为国产产品,公文处理软件使用微软公司的正版office系统,信息系统的第三方服务外包均为国内公司。

三、信息安全防护管理工作情况

我局网络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其配置合理,并符合有关的安全规定;网络使用的各种硬件设备、软件和网络接口是也过安全检验、鉴定合格后才投入使用的,自安装以来运转基本正常。我局经常开展信息安全检查工作,主要对操作系统补丁安装、应用程序补丁安装、防病毒软件安装与升级、木马病毒检测、网页篡改情况等进行监管,认真做好系统安全日记。今年,我局在市政府办的指导下试运行协同办公系统,投入10多万元为所有局领导、各处室配置了内网计算机,为涉密处室另配备了涉密计算机,从硬件上加强了涉密信息系统管理。

四、信息安全应急管理工作情况

我局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对可能发生的各类信息安全事件做到心中有数,进一步完善了信息安全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落实了应急技术支撑队伍,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在前面。

五、信息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情况

我局针对信息管理人员实际情况,每年开展信息化教育培训,以掌握信息化管理技能为目的进行实践操作能力培训。还组织有关工作人员参加了相关信息安全培训,职工信息安全意识得到有效提高。

六、信息安全专项检查工作情况

目前我局在市行政中心大楼内办公,网络和信息系统便于统一管理,内外网完全物理隔离,内网计算机均在有效管理范围内。局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针对我局的信息安全形势,定期组织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检查小组到各个办公室专项检查网络和信息安全情况,仔细排查信息系统的漏洞和安全隐患,用专用工具查杀木马、病毒,及时加强防范措施,为所有计算机安装了正版杀毒软件和防火墙,有效提高了计算机和网络防范、抵御风险的能力。此外,检查小组针对个别在市行政中心大楼外办公的处室进行了上门检查,不放过任何信息安全死角。在检查的同时,检查小组还就信息安全知识进行了上门培训。经多次检查,我局信息系统总体情况良好,运行正常,未发现重大隐患。

七、信息安全检查工作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情况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专业技术人员较少,信息系统安全方面可投入的力量有限。

二是规章制度体系初步建立,但还不完善,未能覆盖到信息系统安全的所有方面。

三是遇到计算机病毒侵袭等突发事件处理不够及时。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根据自查过程中发现的不足,同时结合我局实际,将着重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改:

一是进一步扩大对计算机安全知识的培训面,组织信息员和干部职工进行培训。

二是要切实增强信息安全制度的落实工作,不定期的对安全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从而提高人员安全防护意识。

三是要以制度为根本,在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制度的同时,安排专人,完善设施,密切监测,随时随地解决可能发生的信息安全事故。

信息安全检查总结报告范文三: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政府信息系统安全的检查的通知》(天政电[20xx]52号)文件精神。我镇对本镇信息系统安全情况进行了自查,现汇报如下:

一、自查情况

(一)安全制度落实情况

1、成立了安全小组。明确了信息安全的主管领导和具体负责管护人员,安全小组为管理机构。

2、建立了信息安全责任制。按责任规定:保密小组对信息安全负首责,主管领导负总责,具体管理人负主责。

3、制定了计算机及网络的保密管理制度。镇网站的信息管护人员负责保密管理,密码管理,对计算机享有独立使用权,计算机的用户名和开机密码为其专有,且规定严禁外泄。

(二)安全防范措施落实情况

1、涉密计算机经过了保密技术检查,并安装了防火墙。同时配置安装了专业杀毒软件,加强了在防篡改、防病毒、防攻击、防瘫痪、防泄密等方面有效性。

2、涉密计算机都设有开机密码,由专人保管负责。同时,涉密计算机相互共享之间没有严格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

3、网络终端没有违规上国际互联网及其他的信息网的现象,没有安装无线网络等。

4、安装了针对移动存储设备的专业杀毒软件。

(三)应急响应机制建设情况

1、制定了初步应急预案,并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深入,结合我镇实际,处于不断完善阶段。

2、坚持和涉密计算机系统定点维修单位联系机关计算机维修事宜,并商定其给予镇应急技术以最大程度的支持。

3、严格文件的收发,完善了清点、修理、编号、签收制度,并要求信息管理员每天下班前进行系统备份。

(四)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国产化情况

1、终端计算机的保密系统和防火墙、杀毒软件等,皆为国产产品。

2、公文处理软件具体使用金山软件的wps系统。

3、工资系统、年报系统等皆为市政府、市委统一指定产品系统。

(五)安全教育培训情况

1、派专人参加了市政府组织的网络系统安全知识培训,并专门负责我镇的网络安全管理和信息安全工作。

2、安全小组组织了一次对基本的信息安全常识的学习活动。

二、自查中发现的不足和整改意见

根据《通知》中的具体要求,在自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同时结合我镇实际,今后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改。

1、安全意识不够。要继续加强对机关干部的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做好安全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设备维护、更新及时。要加大对线路、系统等的及时维护和保养,同时,针对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的特点,要加大更新力度。

3、安全工作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对信息安全的管护还处于初级水平,提高安全工作的现代化水平,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防范和保密工作。

4、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创新安全工作机制,是信息工作新形势的必然要求,这有利于提高机关网络信息工作的运行效率,有利于办公秩序的进一步规范。

信息安全检查总结报告范文四:

根据《衡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市重点领域网络与信息安全检查的通知》精神,xx月10日,由市电政办牵头,组织对全市政府信息系统进行自查工作,现将自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网络与信息安全自查工作组织开展情况

xx月10日起,由市电政办牵头,对各市直各单位当前网络与信息安全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此次调查工作以各单位自查为主,市电政办抽查为辅的方式进行。自查的重点包括:电政办中心机房网络检修、党政门户网维护密码防护升级,市直各单位的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摸底调查、市直各单位客户机病毒检测,市直各单位网络数据流量监控和数据分析等。

二、信息安全工作情况

通过上半年电政办和各单位的努力,我市在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所有接入市电子政务网的系统严格遵照规范实施,我办根据《常宁市党政门户网站信息审核制度》、《常宁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中国?常宁”党政门户网站值班读网制度》、《"中国?常宁”党政门户网站应急管理预案》等制度要求,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检查,确保各项安全保障措施落实到位。

2、组织信息安全培训。面向市直政府部门及信息安全技术人员进行了网站渗透攻击与防护、病毒原理与防护等专题培训,提高了信息安全保障技能。

3、加强对党政门户网站巡检。定期对各部门子网站进行外部web安全检查,出具安全风险扫描报告,并协助、督促相关部门进行安全加固。

4、做好重要时期信息安全保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实行24小时值班制及安全日报制,与重点部门签订信息安全保障承诺书,加强互联网出口访问的实时监控,确保xx大期间信息系统安全。

三、自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威胁分析

通过这次自查,我们也发现了当前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1、部分单位规章制度不够完善,未能覆盖信息系统安全的所有方面。

2、少数单位的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不够强,日常运维管理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在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操作不规范的情况。

3、存在计算机病毒感染的情况,特别是U盘、移动硬盘等移动存储设备带来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4、信息安全经费投入不足,风险评估、等级保护等有待加强。

5、信息安全管理人员信息安全知识和技能不足,主要依靠外部安全服务公司的力量。

四、改进措施和整改结果

在认真分析、总结前期各单位自查工作的基础上,xx月12日,我办抽调3名同志组成检查组,对部分市直机关的重要信息系统安全情况进行抽查。检查组共扫描了18个单位的门户网站,采用自动和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对15台重要业务系统服务器、46台客户端、10台交换机和10台防火墙进行了安全检查。

检查组认真贯彻“检查就是服务”的理念,按照《衡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市重点领域网络与信息安全检查的通知》要求对抽查单位进行了细致周到的安全巡检,提供了一次全面的安全风险评估服务,受到了服务单位的欢迎和肯定。检查从自查情况核实到管理制度落实,从网站外部安全扫描到重要业务系统安全检测,从整体网络安全评测到机房物理环境实地勘查,全面了解了各单位信息安全现状,发现了一些安全问题,及时消除了一些安全隐患,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整改建议,督促有关单位对照报告认真落实整改。通过信息安全检查,使各单位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认识,完善了安全管理制度,强化了安全防范措施,落实了安全问题的整改,全市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五、关于加强信息安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上述发现的问题,我市积极进行整改,主要措施有:

1、对照《衡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市重点领域网络与信息安全检查的通知》要求,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将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2、继续加大对机关全体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信息安全技能,主动、自觉地做好安全工作。

3、加强信息安全检查,督促各单位把安全制度、安全措施切实落实到位,对于导致不良后果的安全事件责任人,要严肃追究责任。

4、继续完善信息安全设施,密切监测、监控电子政务网络,从边界防护、访问控制、入侵检测、行为审计、防毒防护、网站保护等方面建立起全方位的安全防护体系。

5、加大应急管理工作推进力度,在全市信息安全员队伍的基础上组建一支应急支援技术队伍,加强部门间协作,完善应急预案,做好应急演练,将安全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

信息安全检查总结报告范文五:

按照盟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20xx年我盟开展重点领域信息安全检查工作的通知》(阿信领办字〔20xx〕2号)要求,我局对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进行自查,现报告如下:

一、信息安全检查工作组织开展情况

按照《政府部门信息安全检查操作指南》规定,我局成立了由王军副局长担任组长的信息安全检查工作组,制发了《阿拉善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信息安全检查工作方案》,召开专题会议对信息安全检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从8月1日起在单位内部开展了为期30天的信息安全自查和基本信息梳理等相关工作。

二、20xx年信息安全主要工作情况

安全管理方面,制定了《阿拉善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存储介质管理制度》、《人员离职离岗安全规定》等制度,重要岗位人员签订了安全保密协议。

技术防护方面,网站服务器及计算机设置防火墙,拒绝外来恶意攻击,保障网络正常运行,安装了正牌的防病毒软件,对计算机病毒、有害电子邮件采取有效防范,根据系统服务需求,按需开放端口,遵循最小服务配置原则。一旦发生网络信息安全事故应立即报告相关方面并及时进行协调处理。

应急处理方面,加强了网络管理人员应急处理相关培训教育,对突发网络信息安全事故可快速安全地处理。

教育培训方面,对全体干部职工开展了信息安全教育培训。

三、检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威胁分析

1. 发现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

自查发现个别人员计算机安全意识不强。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对计算机安全意识教育和防范技能训练让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泄密后的严重性与可怕性。

2.面临的安全威胁与风险

无。

3.整体安全状况的基本判断

网络安全总体状况良好,未发生重大信息安全事故。

四、改进措施与整改效果

1. 改进措施

为保证网络安全有效地运行,减少病毒侵入,我局就网络安全及系统安全的有关知识进行了培训。期间,大家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计算机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咨询,并得到了满意的答复。

2. 整改效果

经过培训教育,全体干部职工对网络信息安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在工作中时刻注意维护信息安全。

五、关于加强信息安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第6篇:互联网应急响应工作机制范文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的意见》和《省气象灾害防御办法》,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省是易受气象灾害影响的省份,台风、暴雨、强对流、雷电等气象灾害以及由此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等次生衍生灾害时有发生。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各类极端天气事件呈活跃态势,气象灾害防御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我省大力促进气象防灾减灾事业发展,重视抓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目前我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局地性和突发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不够强,预警信息快速传播机制不够完善,预警信息覆盖面和应用面不够广等。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站在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进一步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为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损失提供有力保障。

二、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分级负责,以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为核心,以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以开展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县(市、区)建设为载体,不断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预警信息传播体系及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力争到2015年,实现气象灾害易发区乡村两级和产业集聚区、人口集居区的气象基础设施全覆盖,逐步消除气象监测预警“盲区”;实现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前20—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3%以上。

三、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一)加强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气象卫星接收应用系统、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移动应急观测系统、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等建设,构建多灾种立体气象观测网。以产业集聚区、城乡人口集居区、重点经济开发区、生态保护重点区、重点交通线路、重点流域和库区、重要输电线路沿线、重要港口和渔港、旅游区等部位为重点,大力推进气象监测设施建设。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每个设区市要建立1—2个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气象试验基地。按照统筹规划、建设备案、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要求,将各类专业气象探测设施纳入气象综合观测网建设布局,统筹推进气象监测设施建设。

(二)提高气象预报预警业务能力。对台风、暴雨、雷电、强对流、暴雪、冰冻、雾霾等强致灾天气或突发气象灾害,要加密监测、滚动预报、联合会商,努力提高预报准确率和预警网格化水平。充分利用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提高多灾种预报预警的计算分析能力。加强对农村及雷电多发区域的雷电灾害监测,及时做好预警工作。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各地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农业气象监测预警、中小流域气象监测预警和海洋(港口)气象服务、交通气象服务等平台建设。

(三)加强跨部门联合监测预警。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会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气象观测站网规划建设、监测信息共享等工作。统筹利用气象、国土资源、海洋、水利、农业、林业、环保、交通运输、建设、城管、电力等部门资源,尽快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数据共享平台,开展气象灾害以及由气象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森林大火、海洋灾害、农林业病虫害、区域环境污染等的联合监测预警。

(四)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论证。建立气象灾害调查收集网络,组织开展气象灾害普查、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工作,加快编制本地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积极应用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风险区划成果,建立各级行政区域和高影响行业的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完善防风、防洪、防浪、防雷、防滑坡工程建设标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编制城乡规划和确定重点建设工程、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以及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工程前,应当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风险性;在对上述建设项目依法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或项目申请报告审核时,应当将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纳入审查内容。

四、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工作

(一)明确预警信息传播职责分工。按照“政府主导,归口管理,部门联动,统一,分级负责”的原则,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各级气象部门负责制作,因气象因素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预警信息由有关部门联合气象部门制作,根据政府授权按预警级别分级,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自行向社会。气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标准。广电、新闻出版、通信主管部门等要大力支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工作,简化预警信息传播审批环节,建立快速传播的“绿色通道”。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及通信运营企业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及时、准确、无偿播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遇紧急情况时要采用滚动字幕、加开视频窗口、语音提示甚至中断正常节目予以插播等方式,实时播报预警信息。

(二)完善预警信息传播手段。逐步推进气象预警信息分类、分级、分区发送,提高预警信息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数字电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自动系统和气象灾害广播警报系统建设,支持通信运营企业升级改造气象预警信息短信系统,完善预警信息直达式渠道。发挥气象电视频道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综合应急预警信息专用电视频道。加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在农村、山区和渔区的传播能力。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依托气象业务系统和气象信息系统,力争用3年时间全面建成省市县三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省政府应急管理部门要会同气象等部门研究制订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管理办法。

(三)加强基层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加强学校、机场、港口(码头)、车站、旅游景点、公共广场等人员密集区和公共场所以及农村偏远地区的预警信息接收设施建设。村(居)委会及学校、医院、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要指定人员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工作。充分发挥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村(社区)气象信息员及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相关人员在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中的作用,为其配置必要的装备,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五、切实发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效用

(一)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响应能力。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细化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旦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根据应急预案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及时采取防范措施,组织做好队伍、装备、资金、物资等应急准备,加强交通、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监控和水利工程调度等,并组织对高风险部位进行巡查巡检,做好受威胁群众转移疏散、救助安置等工作。

(二)落实基层防灾避险措施。争取用3年的时间,全面完成气象防灾减灾标准乡镇(街道)建设,积极推进气象灾害防御示范社区(村)建设,提高基层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监督检查办法,研究制订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标准,充分发挥基层重点企事业单位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受气象灾害影响的社区、乡村和企事业单位,要组织居民群众和本单位职工做好先期防范和灾害应对。

(三)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预警和防范避险知识。各地要把气象灾害科普工作纳入日常公益性宣传范围,纳入各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列入各级领导干部、防灾减灾责任人的教育培训计划。充分利用科技、教育、文化等资源,依托各地科技场馆、气象台站等设施建设气象科普平台,大力普及气象灾害预警和防范避险知识。切实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宣传报道,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使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防止歪曲报道、恶意炒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平安”建设内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工程、科技、经济等手段,大力推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要定期组织开展预警信息及相关部门应急联动情况专项检查,做好预警信息、传播、应用效果的评估工作。

(二)加大投入力度。各地要完善稳定增长的气象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把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及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维护经费列入同级年度财政预算,落实资金保障。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探索建立财政支持的灾害风险保险体系,发挥金融、保险在支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作用。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新增建设用地,要安排落实必要的用地指标。

第7篇:互联网应急响应工作机制范文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本市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突发网络安全事件能力,预防和减少网络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危害,保护公众利益,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1.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XX市实施办法》、《XX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事件分类分级指南》(GB/Z

20986—2007)等,编制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的网络安全事件,以及发生在其他地区且有可能影响XX城市安全运行的网络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其中,有关基础电信网络的通信保障和通信恢复等应急处置工作,适用《XX市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关信息内容安全事件、涉密网络和系统的网络安全事件的应对,另行制定预案。

1.4

工作原则

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坚持统一指挥、密切协同、快速反应、科学处置;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网络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

2

组织体系

2.1

领导机构

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称“市委网信委”)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本市网络安全保障工作,对处置本市网络安全事件实施统一指挥。

2.2

应急联动机构

市应急联动中心设在市公安局,作为本市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先期处置的职能机构和指挥平台,履行应急联动处置较大和一般突发事件、组织联动单位对特别重大或重大突发事件进行先期处置等职责。各联动单位在其职责范围内,负责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先期处置工作。

2.3

市应急处置指挥部

发生特别重大、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发生,职能部门报市领导决定后,将市委网信委转为市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以下简称“市应急处置指挥部”),统一指挥本市网络安全事件处置工作。总指挥由市领导确定或由市委网信委负责相关工作的领导担任,成员由相关部门和单位领导组成,开设位置根据应急处置需要确定。同时,根据情况需要,设置联络和处置等专业小组,在市应急处置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开展工作。

2.4

职能部门

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称“市委网信办”)作为市委网信委的办事机构,具体承担统筹协调组织本市网络安全事件应对工作,建立健全跨部门联动处置机制。

2.5

专家咨询机构

市委网信办负责组建处置网络安全事件专家咨询组,为处置网络安全事件提供决策咨询建议和技术支持。

3

预防预警

3.1

预防

各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做好网络安全事件的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工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和减少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及危害。

3.2

预警分级

网络安全事件预警等级分为四级:由高到低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分别对应发生或可能发生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网络安全事件。

3.3

预警监测

各区、各部门、各单位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的要求,组织对本区域、本单位管理范围内建设运行的网络和信息系统开展网络安全监测工作。各区、各部门、各单位将重要监测信息报市委网信办,市委网信办组织开展跨区、跨部门的网络安全信息共享。

3.4

预警信息

市委网信办根据危害性和紧急程度,适时在一定范围内,网络安全事件预警信息,预警级别可视网络安全事件的发展态势和处置进展情况作出调整。其中,红色、橙色预警信息同时报市委总值班室、市政府总值班室。

预警信息包括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时限要求、机关等。

3.5

预警响应

进入预警期后,有关地区和单位立即采取预防措施,检查可能受到影响的网络和信息系统,做好相关安全风险的排查和修复工作。加强本地区、本单位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状况的监测,并将最新情况及时报市委网信办。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管理事务中心根据事件性质,通知相关应急处置支撑队伍处于应急待命状态,并保障所需的应急设备和网络资源处于随时可以调用状态。同时,加强对全市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状况的监测,每小时向市委网信办报告最新情况。

3.6

预警解除

市委网信办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解除预警,及时预警解除信息。

4

应急响应

4.1

信息报告

4.1.1发生网络安全事件的单位必须在半小时内口头、1小时内书面报告市委网信办值班室、市应急联动中心和事发地区网络安全主管部门。较大以上网络安全事件或特殊情况,必须立即报告。

4.1.2发生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市委网信办、市应急联动中心必须在接报后1小时内口头、2小时内书面同时报告市委网信委、市委总值班室、市政府总值班室;发生特别重大网络安全事件或特殊情况,必须立即报告市委网信委、市委总值班室、市政府总值班室。

4.2

响应等级

4.2.1本市处置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等级分为四级: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分别对应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网络安全事件。事件的响应等级由市委网信办判定。

4.2.2发生一般或较大网络安全事件,由市委网信办和市应急联动中心决定响应等级并组织实施;发生重大或特别重大网络安全事件,由市委网信办和市应急联动中心提出处置建议,报市委网信委(或市应急处置指挥部)批准后组织实施。

4.3

应急处置

4.3.1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管理事务中心应在接报后,立即评估事件影响和可能波及的范围,研判事件发展态势,根据需要,组织各专业机构在职责范围内参与网络安全事件的先期处置,并向市委网信办报告现场动态信息。必要时,由市委网信办牵头成立由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管理事务中心、事发单位、主管机构负责人和相关信息安全专家组成的现场处置工作组,具体负责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4.3.2

一般、较大网络安全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应在第一时间实施即时处置,控制事态发展。市委网信办会同市应急联动中心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单位和专业机构以及事发地区政府调度所需应急资源,协助事发单位开展应急处置。一旦事态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由市委网信办报请市委网信委决定调整应急响应等级和范围,启动相应应急措施。必要时,由市委网信委统一指挥网络安全事件的处置工作。

4.3.3

重大、特别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发生后,由市委网信办会同市应急联动中心组织事发地区政府和相关专业机构及单位联动实施先期处置。一旦事态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视情将市委网信委转为市应急处置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有关单位和部门实施应急处置。

4.4

技术实施

4.4.1处置小组制订具体处置建议方案后,组织相关专业机构、事发单位和有关部门进行检验,检验结果上报市应急处置指挥部。

4.4.2检验结果经评估后形成处置正式方案,经批准后由联络小组及有关部门按照方案要求,协调、落实所需的应急资源。

4.4.3处置小组根据市应急指挥部下达的指令,实施应急处置。处置手段主要为:

(1)封锁。对扩散性较强的网络安全事件,立即切断其与网络的连接,保障整个系统的可用性,防止网络安全事件扩散。

(2)缓解。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网络安全事件造成的影响,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尽量降低网络安全事件带来的损失。

(3)追踪。对黑客入侵、DOS攻击等人为破坏,由相关执法部门进行现场取证,并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追踪对方信息。

(4)消除和恢复。根据事件处置效果,采取相应措施,消除事件影响;及时对系统进行检查,排除系统隐患,以免再次发生同类型事件,并恢复受侵害系统运行。

4.5

信息

4.5.1一般或较大网络安全事件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由市委网信办负责。

4.5.2重大或特别重大网络安全事件信息工作,由市政府新闻办负责,市委网信办负责舆论引导和提供口径。

5

后期处置

网络安全事件处置后,市委网信办负责会同事发单位和相关部门对网络安全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损失、责任和经验教训等进行调查和评估。

6

应急保障

有关部门和市网络安全重点单位(以下简称“重点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要求,切实做好应对网络安全事件的人员、物资、通信和经费等保障工作,保证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6.1

机构和人员

各区、各部门、各单位要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岗位和个人,并建立健全应急工作机制。

各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将网络安全事件的应急知识列为领导干部和有关人员的培训内容,加强网络安全特别是网络安全应急预案的培训,提高防范意识及技能。

6.2

物资保障

各相关部门、专业机构、重点单位要根据实际需要,做好网络与信息系统设备储备工作,并将储备物资清单报市委网信办备案。

6.3

通信保障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无线电管理局)、市通信管理局等部门要建立无线和有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确保应急处置时通信畅通。

6.4

经费保障

依照市政府有关处置应急情况的财政保障规定执行。

6.5

责任与奖惩

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制。

市委网信办及有关区和部门对网络安全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市委网信办及有关区和部门对不按规定制定预案和组织开展演练,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网络安全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依照相关规定对有关责任人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

附则

7.1

预案解释

本预案由市委网信办负责解释。

7.2

预案修订

市委网信办根据实际情况变化,适时评估修订本预案。

7.3

预案实施

本预案由市委网信办组织实施。

各区、各部门、各单位根据本预案,制定或修订本区、本部门、本单位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并报市委网信办备案。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件:

1.

网络安全事件分类和分级

2.

相关部门和单位职责

3.

名词术语

4.

网络和信息系统损失程度划分说明

附件1

网络安全事件分类和分级

一、事件分类

网络安全事件分为有害程序事件、网络攻击事件、信息破坏事件、信息内容安全事件、设备设施故障、灾害性事件和其他网络安全事件等。

1.有害程序事件分为计算机病毒事件、蠕虫事件、特洛伊木马事件、僵尸网络事件、混合程序攻击事件、网页内嵌恶意代码事件和其他有害程序事件。

2.网络攻击事件分为拒绝服务攻击事件、后门攻击事件、漏洞攻击事件、网络扫描窃听事件、网络钓鱼事件、干扰事件和其他网络攻击事件。

3.信息破坏事件分为信息篡改事件、信息假冒事件、信息泄露事件、信息窃取事件、信息丢失事件和其他信息破坏事件。

4.信息内容安全事件是指通过网络传播法律法规禁止信息,组织非法串联、煽动集会游行或炒作敏感问题并危害本市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众利益的事件(另行制定预案应对)。

5.设备设施故障分为软硬件自身故障、外围保障设施故障、人为破坏事故和其他设备设施故障。

6.灾害性事件是指由自然灾害等其他突发事件导致的网络安全事件。

7.其他事件是指不能归为以上分类的网络安全事件。

二、事件分级

网络安全事件分为四级:特别重大网络安全事件、重大网络安全事件、较大网络安全事件、一般网络安全事件。

1.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网络安全事件:

(1)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遭受特别严重的系统损失,造成系统大面积瘫痪,丧失业务处理能力。

(2)国家重要敏感信息和关键数据丢失或被窃取、篡改、假冒,对本市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特别严重威胁。

(3)其他对本市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众利益构成特别严重威胁、造成特别严重影响的网络安全事件。

2.符合下列情形之一且未达到特别重大网络安全事件的,为重大网络安全事件:

(1)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遭受严重的系统损失,造成系统长时间中断或局部瘫痪,业务处理能力受到极大影响。

(2)国家重要敏感信息和关键数据丢失或被窃取、篡改、假冒,对本市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3)其他对本市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众利益构成严重威胁、造成严重影响的网络安全事件。

3.符合下列情形之一且未达到重大网络安全事件的,为较大网络安全事件:

(1)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遭受较大的系统损失,造成系统中断,明显影响系统效率,业务处理能力受到影响。

(2)国家重要敏感信息和关键数据丢失或被窃取、篡改、假冒,对本市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较严重威胁。

(3)其他对本市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众利益构成较严重威胁、造成较严重影响的网络安全事件。

4.除上述情形外,对本市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众利益构成一定威胁、造成一定影响的网络安全事件,为一般网络安全事件。

附件2

相关部门和单位职责

1.市委网信办:统筹协调组织本市网络安全事件应对工作,建立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完善本市网络安全事件监测预警网络;负责信息网络安全技术、设备、产品的监督管理。

2.市公安局:负责打击网络犯罪,与本市重要信息系统主管部门建立信息通报机制,通报、预警网络安全情况,监督、检查、指导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和非涉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

3.市通信管理局:负责互联网信息服务及接入服务单位的审批、备案审查和指导工作;指导、协调本市通信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

4.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管理事务中心:受市委网信办委托,负责本市各类网络安全应急资源的管理与调度,提供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支持和服务;负责全市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备案管理,组织开展应急技术培训、应急演练及事件处置善后与评估工作;建设和完善本市网络安全事件监测预警网络,本市相应级别的网络安全事件预警信息;组织运营网络安全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和专家队伍。

5.各区:负责本区自建自管信息系统网络安全事件的预防、监测、报告和应急处置工作,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其他网络安全事件的处置工作;为处置工作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

6.其他有关部门、单位: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的原则,组织实施和指导本系统、行业的网络安全事件的预防监测、报告和应急处置工作。

附件3

名词术语

一、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

所承载的业务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网络和信息系统。

(参考依据:《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事件分类分级指南》(GB/Z

20986—2007))

二、重要敏感信息

不涉及国家秘密,但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企业和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一旦未经授权披露、丢失、滥用、篡改或销毁,可能造成以下后果:

1.损害国防、国际关系;

2.损害国家财产、公共利益以及个人财产或人身安全;

3.影响国家预防和打击经济与军事间谍、政治渗透、有组织犯罪等;

4.影响行政机关依法调查处理违法、渎职行为,或涉嫌违法、渎职行为;

5.干扰政府部门依法公正地开展监督、管理、检查、审计等行政活动,妨碍政府部门履行职责;

6.危害国家关键基础设施、政府信息系统安全;

7.影响市场秩序,造成不公平竞争,破坏市场规律;

8.可推论出国家秘密事项;

9.侵犯个人隐私、企业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

10.损害国家、企业、个人的其他利益和声誉。

(参考依据:《信息安全技术/云计算服务安全指南》(GB/T31167—2014))

附件4

网络和信息系统损失程度划分说明

网络和信息系统损失是指由于网络安全事件对系统的软硬件、功能及数据的破坏,导致系统业务中断,从而给事发组织所造成的损失,其大小主要考虑恢复系统正常运行和消除安全事件负面影响所需付出的代价,划分为特别严重的系统损失、严重的系统损失、较大的系统损失和较小的系统损失,说明如下:

1.特别严重的系统损失:造成系统大面积瘫痪,使其丧失业务处理能力,或系统关键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遭到严重破坏,恢复系统正常运行和消除安全事件负面影响所需付出的代价十分巨大,对于事发组织是不可承受的;

2.严重的系统损失:造成系统长时间中断或局部瘫痪,使其业务处理能力受到极大影响,或系统关键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遭到破坏,恢复系统正常运行和消除安全事件负面影响所需付出的代价巨大,但对于事发组织是可承受的;

第8篇:互联网应急响应工作机制范文

一、“五统一”是打造“*模式”电子政务的指导原则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确立科学的建设理念才能解决电子政务的发展思路和整体框架问题。*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加强政府集中统一领导、积极有序地推进全省电子政务建设。省政府10年前就明确要求按照“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实施、统一标准规范、统一网络平台、统一安全管理”的“五统一”原则,集中力量建设全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解决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和全省党政机关联网问题,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全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网络应用系统互联互通。不搞分散重复建设,并始终坚持贯彻执行。1997年,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明确提出集中力量建设全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为此,我省先后利用日本政府贷款和国内配套资金,构建了省级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实现了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和200多个副厅级以上省直单位横向联网。*年4月,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明确提出集中力量建设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省市联网工程,实现省市党政机关的纵向联网和信息共享。*年8月,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就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市县联网工程,做出具体部署。省市县三级发改委、信息中心和全体建设者全力以赴,通力合作,用8个月时间圆满完成了市县联网工程,构筑成全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大平台。全部工程总投资约1.5亿元。*年3月,*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全面建成开通,该网络平台横向联接200多家省直部门,纵向联接11个设区市、109个县(市、区、管委会)。

二、“经济性、实用性、实用性”是“*模式”的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的主要特色

*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分为内网和外网,分别构筑了两个“王”字型网络,支持数据、语音和图像传输。内网主要传输信息,外网主要传输非信息,内网与外网物理隔离,外网与互联网逻辑隔离。在统一网络平台上,省市县三级网络平台分别横向联接本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各直属部门,并实现省市县三级对口部门纵向联网,为全省各级党政机关提供了一个具有高安全性、高可靠性、方便快捷、可管理的统一电子政务“信息高速公路”。

为了充分发挥全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的作用,制止网络分散重复建设,在具体做法上,*省采取了“堵”与“疏”相结合的办法。“堵”就是统一认识,达成共识。省政府明确要求,凡是分散重复建设的网络项目,省发改委一律不予批准立项,省财政厅一律不予批准资金,省发改委和省信息办联合在项目规划布局方面进行把关,所有电子政务建设项目,须由省信息办组织信息化工作专家组进行技术论证,在前期工作方面防止网络分散重复建设。“疏”就是集中力量建成全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为省市县三级政务部门提供横向、纵向联网服务。实践证明,建设全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具有三个方面的优点:一是具有很好的经济性。分别建设满足一个省直部门全省联网的专用信息网络,经费需要3000万元以上,每年需要通信费和运行费200万元以上。如果每个省直部门各自建设一个专用网络,预计全省网络建设总投资将高达20亿元以上,通信费和运行维护费每年将高达1亿元以上。集中力量建设全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满足省市县三级政务部门联网需要,总投资只需1.5亿元,每年的通信费和运行维护费只需500万元,可大大减轻财政负担,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效益。二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全省统一的网络平台,可避免各省直部门分散建网、网络之间不能互联、信息不能相互交流的“信息孤岛”和“信息割据”现象,能很好地实现全省各级政务部门在统一的网络平台上及时、快捷、方便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三是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内网与外网之间实行物理隔离,外网与互联网逻辑隔离,便于采用统一的安全技术和措施,确保全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的网络和信息安全。

三、大力开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应用系统建设是“*模式”电子政务成功的关键

发展电子政务,是为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政府管理创新,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满足公众对政务信息的需求,建立和谐的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以及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增进全社会的整体福利。目前,依托全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已有200余个省直部门开展横向应用,20多个省直部门开展纵向应用,省直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初见成效。如省委机要局建设省直党政机关计算机密码通信系统,大大提高我省党政机关密码电报和机要通信的传输速度,确保领导决策指挥的时效性;省财政厅建设省级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强化了财政收支管理,提高了资金拨付效率;省地税局建设全省地税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省税务数据省级大集中,有效地提高了我省地税系统工作效率,堵塞了税收征管漏洞,促进了地税的快速增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的政务信息报送系统,省政府宏观决策支持系统,省委组织部全省高级人才库系统,省发改委农经信息应用系统和省投资招商网,省司法厅司法行政应用系统以及省工商局、省教育厅、省统计局、省环保局、省对外合作办、省信息产业厅、省质监局、省地震局、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省局等省直部门的业务应用系统,都是依托全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开展建设。省财政厅将原已建成的省市财政专网,成功切换到全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进一步实现省市县三级财政部门联网,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的作用日益显现。依托全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金税工程”等一批“金”字系列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取得良好成效;“信息田园”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初步建成,整合了涉农信息资源,积极为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此外,各市、县应用系统建设也取得良好成绩。

公共应用系统建设取得良好效果。建成覆盖省市县的电子政务视频会议系统。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设立视频会议系统主会场,四套班子共用一套MCU可分别召开电视会议。在省发改委、省信息中心设立备用会场,在市、县(区)政府办设立视频会议分会场。到目前为止,全省使用电子政务视频会议系统召开100多次会议,取得很好效果。建设全省“公务员电子邮箱”,统一购买拥有10万个用户的邮箱软件、相关服务器、反垃圾邮件网关和多套防杀病毒软件,指定专人做好运行维护。“公务员电子邮箱”全部免费分配给全省各级党政机关的公务员使用,获得各地、各部门的一致好评。建成视频点播系统,及时将重要会议和情况在网上;同时可点播中央电视台和*电视台实况和录制的新闻节目;可在网上宣传片、廉政警示片和文化教育片等,深受用户欢迎。

跨部门综合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稳步推进。*省政府在积极推进各地各部门业务应用系统、专业数据库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跨部门综合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把他们作为龙头项目,带动全省面上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已经建成信息安全认证系统,并通过国家密码管理局组织的安全性审查和技术鉴定,成立了*省数字证书认证中心(简称*CA),全面统一负责全省电子商务、非电子政务和其它网上业务的数字证书颁发、管理和认证工作,初步构建了以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为主要内容的全省网络信任体系,保证全省网上传递信息的安全性、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和抗抵赖性。已在全省国税系统网上报税项目中全面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网上工商年检、网上公文交换、网上项目审批等认证服务正加紧推进。目前正加快建设省政府决策支持综合服务系统、为省政府宏观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建设和完善“*省高级人才信息库”系统、为全省人才的合理使用和有效配置提供服务;建设“民声通道”专栏和监督协同平台,各级党政机关通过“民声通道”系统及时处理群众意见,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建设“信用*”系统,营造诚实守信、规范运作的良好市场环境;建设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提高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电子口岸”系统,实现网上报关,提高外经贸效率;建设“统一评标专家库”系统,实现政府投资项目招标信息全过程公开和评标专家资源全社会共享。此外按照“分类整合、促进共享、加强管理、有效利用”的原则,我省着力建设和完善宏观经济、人口管理、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地理信息、法律法规、政府文件等一批基础性数据库,把数据库建设与动态的业务应用紧密结合起来,面向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和和交换共享。

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卓有成效。*省政府十分重视全省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明确要求由省信息中心负责省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各地区市信息中心负责各市门户网站建设,积极做好对外宣传、政务公开、网上办事、为民服务、交流互动等服务工作和技术支持。我省各级信息中心为做好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每天做好政府门户网站各项信息的更新、维护及审查等工作;同时,认真做好政府门户网站的技术维护和支持,确保网站安全正常运行。省级网管中心及各市、县网管中心,也成为各地各部门网站建设主机托管、虚拟主机的运行维护服务中心,有力地支持、促进了政府部门的网站建设。目前,全部省直部门和地区市政府以及90%以上的县(市、区)政府均已建立门户网站。省直各部门门户网站网上办事项目1200余项,南昌市207个行政许可项目全部实现网上申报,大大方便了企业和社会公众。我省多次开展省、市、县政府网站的绩效评比,极大地推动了政府网站建设,目前,各级政府正在将门户网站的工作重心由对外宣传、政务公开转向网上办事、为民服务,交流互动。

四、坚强的组织领导机构、稳定的专业技术队伍、必要的建设运行经费和创新的体制机制是“*模式”电子政务建设的保证

第9篇:互联网应急响应工作机制范文

一、充分认识非法集资的社会危害性

坚决遏制非法集资案件发生。非法集资涉及面广,危害极大。

一是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非法集资活动以高回报为诱饵,以骗取资金为目的,破坏了金融秩序,影响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是严重损害群众利益,影响社会稳定。非法集资有很强的欺骗性,容易蔓延,犯罪分子骗取群众资金后,往往大肆挥霍或迅速转移、隐匿,使受害者损失惨重,极易引发,甚至危害社会稳定。

三是损害了政府的声誉和形象。非法集资活动往往以“响应国家林业政策”、“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等为名,行违法犯罪之实,花样翻新,既影响了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又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声誉和形象。我们要充分认识非法集资的危害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社会稳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上来,加强领导,同志密部署,果断处置,有效遏制非法集资案件在我市的发生。

二、当前非法集资的主要形式和特征

非法集资情况复杂,表现形式多样。有的打着“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倡导绿色、健康消费”等旗号,有的引用产权式返租、电子商务、电子黄金、投资基金等新概念,手段隐蔽,欺骗性很强。从目前案况看,非法集资大致可划分为债权、股权、商品营销、生产经营等四大类。非法集资的主要特征:一是未经有关监管部门依法批准,违规向社会筹集资金。如未经批准吸收社会资金;未经批准公开、非公开发行股票、债券等。二是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出资人货币、实物、股权等形式的投资回报。有的犯罪分子以提供种苗等形式吸收资金,承诺以收购或包销产品等方式支付回报;有的则以商品销售的方式吸收资金,以承诺返租、回购、转让等方式给予回报。三是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集资目的。为掩饰其非法目的,犯罪分子往往与受害者签订合同,伪装成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其骗取资金的最终目的。

三、切实担负起依法惩处非法集资的责任

切实担负起依法惩处非法集资的责任,确保社会稳定。国务院成立了处置非法集资联席会议,由国家银监会牵头,相关部办委组成,按照这一模式,去年年底省政府也相应建立了处置非法集资联席会议制度,由省银监局牵头,省直相关部门组成,省政府处置办设在省银监局,由于贵阳市比较特殊,省银监局没有在贵阳设立银监分局,下一步我们要建立贵阳市处置非法集资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机制,由省银监局、省证监局、省保监局、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府金融办、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新闻办、市应急办、市维稳办、市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建设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局、市林业绿化局、市检察院、市中级人民法院等相关部门作为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将不定期召开,防范和打击贵阳市重大非法集资案件。

四、各司其职

建立健全监测预警。一是加强监测预警。对非法集资问题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加强全程监测,主动排查风险,做到早发现,早预警,防患于未然。二是及时调查取证。发现问题后,公安、工商等部门要提前介入,开展调查取证工作。对社会影响大、性质恶劣的非法集资案件,要采取适当预防措施,控制涉案人员和资产,保护证据,防止事态扩大和失控。同时,要制定风险处置预案,防止引发。三是加强行业监管。工商部门要加强对广告的监督管理,依法落实广告审查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对检查发现、群众举报、媒体披露的线索要及时调查核实,对非法集资广告的当事人和有关责任人要严肃查处。市部门要在接待来信来访过程中,注意收集发现反映非法集资的苗头的情况,一旦出现类似情况,要在第一时间按渠道及时报告。

五、加强协调

认真做好依法惩处非法集资工作。依法惩处非法集资工作政策性强,情况复杂,要加强协调,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建立健全反应灵敏、配合密切、应对有力的工作机制,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希望省银监局、省证监局、省保监局、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加大对贵阳市金融安全的监管力度,密切与贵阳市政府的信息沟通,建立日常信息沟通渠道和工作协调机制,认真做好非法集资情况的监测预警工作。一旦发现非法集资苗头,市有关部门要及时报省、市有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