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提高能力是通过知识传播而得以实现
鱼之美味众人皆知。对于一个没接触过鱼的人,如果让其直接通过尝试食用而获得吃鱼的方法。那结果可想而知。正如初学游泳的人一样,必须先告诉学习者必要的动作要领,以及自救必备的知识。只有具备这些基本常识的人才可以尝试下水。否则什么也不知道随便跳入水中定然产生危险。“成仙之道需要高人指点”。没有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盲目的实践活动不但能力不能提高而且还会产生危险,甚至误入歧途。生活中类似的先获取知识,后锻炼能力做的例子枚不胜举。课堂教学中会边讲边练,先讲后练,是教育教学经常用的教学方法。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有机物甲烷性质时,因为甲烷时最简单的有机物,也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开始学习有机物。我就先通过讲述,告诉学生有机物学习的一般步骤。先分析结构再推测性质,最后是实验验证以及结论总结。学生获得了学习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后,对后边学习乙烯乙炔以及烃的衍生物是水到渠成。学生感觉到有章可循,不会忙中出错。即便在后边有机复习时,学生也条理清楚。我自己也感觉到授课轻松愉悦。教师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个学习方法,他的学习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学生只有获得必要的知识才会解决相关的问题。
2.能力提高就能更好的获取知识
新课改要求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很多地方还相当陈旧,教师的观念较为保守,经常担心学生不能很好掌握所教授的内容,便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进行不断重复。然而长期下去,学生不但成绩没有提高而且学习能力也逐渐下降。究其原因,教师过多的讲占用了学生的大量时间,导致学生不但没有学习的兴趣而且思考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也随之下降。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这道题我都讲了多少遍,怎么还有这么多学生没答出来。”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就想告诉他们:“一道题讲这么多遍,结果收效甚微。那还不如只讲一遍,我想也不会再差到哪去,与其这样,少讲几遍效果也许会更好。”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在讲“火候”。教学当然也是这样,一味强调重要,不断地高八度提醒。学生不但感到精神紧张,而且神经疲劳。教学有时也需要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那么一定也会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
记得在上届初三的第一次年模考时,当时因种种原因,新课教学还未结束。酸碱盐溶液这章内容在考试前一天刚开始。当我讲到酸的最后一条化学性质,酸与盐的反应后,给出复分解反应定义之前,顺便插了这样一段题外话:“同学们,好多学化学的人认为:‘化学难,方程记不完’。其实他们都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化学方程不是记住的,而是写出来的!”这时我就结合课本上给出的两个酸与盐反应的例子,自己补充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的实验。根据实验与学生一起分析,然后写出该反应的方程,并且归纳出反应的特点,给出复分解的定义。此时因为快下课了,我就没有举例子,就简单说了几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酸与盐之间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如果你要将所有类似的方程全记住的话,真的恐怕要累坏了。”当我一出此言学生都愕然了。但此时下课铃声已经响起。我就草草举了一个例子,盐酸与硝酸银的反应,并且讲到这个反应能够发生,属于复分解反应。你会写方程吗?这时有学生点头表示会写。我说:不会也没关系下次课我还会讲的。大家试想一下酸碱盐何其多,他们之间的反应怎么记得完?但我觉得没必要背诵,不用记。因为他们之间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只有那些不知道反应原理的人才会说,方程太多记不完。结果谁也没想到第二天的模考中有一道推断题,要求写出碳酸钠与氢氧化钡的反应方程。当时几位任课老师都说超出范围了。但经过大家的讨论还是保留原题。然而改卷结果却出我乎意料:我所带的班这道题的得分率分并不低。甚至超进度较快的其他班。学生对酸的化学性质联想到了碱和盐的性质。他们对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能力使他们获得了其他的知识,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3.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
万丈高楼平地起,离开了知识谈能力是空谈。学生没有基础知识去培养其能力简直是幻想。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教学中绝不能偏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厚次薄彼只会使我们的教育畸形化。
如果学生不懂得实验操作要领,那么他就不会有规范的动作,也不会通过正确的操作,观察到正确的现象,获得应有的实验结果。就好比一个不懂得驾驶知识的人,在川流不息的闹市中驱车一样艰难。当然,只具备驾驶知识的人不一定就能在闹市驱车。熟练的技术、灵敏的反应也是驱车的必要条件。就好像一名优秀外交官只具备人文、地理、政治等知识是不够的,他还应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极强的分析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等。
关键词 职业核心能力 课程教学模式 管理学实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产业正在转型升级,各行各业都在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一些新兴行业、新兴职业随之兴起并日益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学生个人职业成长,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学生除了具有专业能力以外,还应具备职业迁移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其他基本职业能力即职业核心能力。
1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知识与技能之外取得职业生涯成功所必需的,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素质,具备职业迁移的一种基本能力。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项目(CVCC项目)将职业核心能力概括为三模块能力:基础核心能力,包括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等;拓展核心能力,包括解决问题、创新创业、信息处理等; 延伸核心能力,包括礼仪训练、演讲与口才、营销能力、领导力、执行力。
在课程教学设计时,引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地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不能只停留在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上,而要在每一门课程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适应力、迁移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管理学实务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更应该以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开发为导向,把教学重点放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上来,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
2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管理学实务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2.1以“模拟公司运营”为导向进行课程项目整体设计
管理学实务这一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应该立足于培养学生一种职业基础能力,即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充分考虑职场情境,因此,管理学实务课程可以以模拟公司运营为主线,围绕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项目里面的职业核心能力进行课程项目整体设计。该课程项目开发共包括十个大的项目,这十大项目整合了管理学实务课程的知识体系,详见表1。
表1:管理学实务课程项目体系
2.2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设计课程具体项目
在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时,首先,应该根据该课程程序性知识点确定要培养的“职业核心能力”;然后,根据确定的“职业核心能力”来设计具体的教学项目任务、项目实施方式以及项目评价依据。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实践活动和行为训练来培养的,因此,在课程项目内容设计时,应该设计职业化的工作任务来加强学生的行动意愿和行为训练。在项目实施方面,应该将教师理论知识传授与学生任务落实相结合,教师要把握好任务完成时间,适时引导任务开展。在项目评价方面,应该重点以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情况为依据进行量化的等级评定。
2.3以“虚拟组织”的形式开展课堂项目化教学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入一种全真的企业环境,以财务资金为纽带激励学生尽最大努力去完成项目任务。管理学实务课程在课堂组织形式设计上,可以结合各专业特点,比如旅游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就可以引入旅行社和星级饭店等虚拟组织,将一个班分成4到5个虚拟组织,给定每个组织相同的虚拟财务资金,按照每个组织从成立到衰退等生命周期来开展课堂任务教学,强调公平的业务竞争,以此提升学生学习的真实感和紧迫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知识技能在工作中的时间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2.4以“多元化”教学方法灵活开展课堂教学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课程教学过程中每个项目任务要以行动导向为主,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综合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比如职业核心能力中的职业沟通、团队合作等适合采用角色扮演法提升学生的现场表现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比如解决问题、创新创业、信息处理等适合采取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比如演讲与口才可以通过专题辩论赛,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比如营销能力、领导力、执行力等适合采用项目化教学法,通过过程学习提升学生的能力;比如礼仪训练可以通过示范法,学生通过多次模拟训练来提高。
2.5以“教学目标”为导向采用多元化学习质量评价方法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课程教学改变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依据的评价方法,采取以动手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模式。该模式以职业核心能力内容为评价体系,对多种教学形式,如项目分析、辩论赛、技能操作、专题讨论、成果展示等,以自评、互评、教师评等多元评价主体来考核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摘要:全日制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有明确的职业导向,专业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强弱是评估其培养质量的尺度,因此,有效落实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学科教学美术研究生的特点,从导师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分类培养、实践基地“轮岗”培养、课题引领综合培养四个方面阐述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创新培养模式。
关键词:学科教学美术;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62-02
为应对社会经济转型期对高层次行业人才的大量需求,教育部自2009年起,首次把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向应届本科生开放。此后,教育部出台一系列的文件,调整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不断扩大专业硕士的招生数量,在硕士研究生总量不变的基础上,通过逐渐压缩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来扩大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另一方面不断扩大专业硕士的招生范围。
转型期的专业硕士有其明确的职业针对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因此,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强弱就是衡量其职业素养的一杆标尺。教育硕士是专业硕士的一个分支,笔者针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美术研究生的特点,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路。
一、提高教育硕士导师的实践教学指导能力
目前,很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采用导师负责制,导师既是研究生的日常管理者和知识传授者,同时又是亲密的合作者。导师专业素养和指导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强弱,也是研究生能否成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因素。
培养专业硕士的初衷,源自长期以来学术性硕士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足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薄弱,因此,两年制的全日制专业硕士把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为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带来了质的改变,但导师队伍的建设还需要走很长的路程。以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美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为例,很多导师从学术型导师中分离出来,部分导师同时带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放在一起无差别培养普遍存在;其次,由于美术专业的特殊性,“技术第一”的理念根深蒂固,传承导师的绘画技能和技巧成了学科教学美术研究生日常训练的重要课程,专业硕士的“专业性”被曲解;第三,不了解基础美术教育教学的现状,“纸上谈兵”,针对性的培养落不到实处。
笔者认为,学科教学美术研究生导师队伍实践教学指导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每年轮流选派1―2名导师到中小学或教科所任职,时间为一年。全方位了解基础美术教育动态,熟练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更新和完善知识体系;二是经常深入实践基地的一线课堂,定期参加美术教研活动,参与教学研讨、评课议课、案例分析、研课磨课等;三是专业硕士导师队伍中应该加大年轻教师的比重。“在遴选过程中,应在考察其基本素质、学术水平等前提下,特别突出其业务实践水平和能力,要把那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精湛业务水平的年轻教师充实到我们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中来,以保障这支新生队伍的可持续发展。”[2]年轻导师更易于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精力旺盛、体力充沛,没有过多的行政事务干扰,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中。
二、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的分类培养模式
近年来,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美术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应届本科生居多,此外高校教师、教育部门管理人员、中小学美术教师也有一定的数量。入学前职业、年龄的较大差异,在目标定位、学习方式、专业需求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如果用一套统一的模式无差别培养,将会严重影响研究生的积极性。因此,研究生入学后根据其专业背景分类培养,因材施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科教学美术研究生入学的专业背景一般有三种,美术学(师范)专业、美术学(非师范)专业、非美术学专业。美术学(师范)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入学前已经完成了美术基础知识、美术教育知识、美术技法的系统学习,入学后课程设置应以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提升训练课程为主,辅以教学理念、教学管理、课程资源开发等课程。教育实习注重管理工作、磨课研课、评课议课、诊断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美术学(非师范)专业背景的研究生,第一学年要补修美术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教育实践不少于一年,前半年主要以见习为主,听课、观摩、集体备课、授课、撰写教学反思等,后半年和师范专业同步。非美术学专业的研究生,其课程应分为三部分:一是美术教育基础课程,建构学生系统的美术教育知识体系;二是美术技法类课程,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和美术素养;三是补修一些美术类选修课程。其教育实习和美术学(非师范)专业同步,但要加强对美术教育的理解与美术技法的使用能力。
三、实践基地的“轮岗”培养
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课程类别中实践教学有6学分,占总学分的17%,因此,在实践基地的学习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第二课堂”[3]。在基地进行的教育实习,是在双导师和校校联合下开展的教学实践,共建双方应严格按照拟定好的管理制度和实习计划落实每一个教学环节。笔者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以“轮岗”形式开展的“影子研修”。即在双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以“影子研修”的形式一对一“跟岗”实习学校优秀老师,可以是校领导、班主任、学科带头人等,亲历“跟岗”对象参与的教学管理、教学实践等具体活动,及时撰写“跟岗”笔记和心得体会,定期组织小组讨论,分享经验,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升华教学实践能力。
此外,还可以借助每年的“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选派教育硕士参与“顶岗”实践,到中小学独立完成一学期“被顶岗”老师的全部教育工作,同时完成调查报告、心得体会、研究报告、优质课教案和视频等相关任务。当然,研究生培养部门如果能够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参与“顶岗”的教育硕士带着课题进入中小学课堂,探究性地、有目的地开展教学工作,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就会真正得到强化。
四、课题研究带动实践能力
课题研究是教育硕士学习科研方法、懂得学术规范的必经之路,教育硕士的课题“应根据‘实用、创新、复合’的要求,着重于应用课题的拓展或现实问题的解决,使课题具有明确的行业领域背景、职业背景和使用价值。”[4]以应用型为主的课题必须依托于教育硕士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尝试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得出的结论可以是应用型的论文、案例、教学反思或研究报告,甚至成为学位论文。应用型课题研究依托于教学实践,从实践中挖掘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最后成果又会反哺实践,而研究过程和实践过程都需要学生对自我的严格约束,以及不断尝试和探索的精神,因此,良好的学术习惯和学术氛围将是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快速提升的保证。
总之,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美术研究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涉及诸多因素,如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实践基地的优劣等都会影响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学科教学美术研究生又有别于其他学科,更需要相关单位的通力配合,共同为研究生营造一个开放、高效、上进、充满关爱的环境,教育硕士的培B才能真正获得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R].教研[2009]1号.
[2]宋强,裴金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以教育硕士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1(07):68―69.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课堂教学评价;多元化;素质教育实施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2-0191-02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内涵与现状
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依据一定方法和标准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效果做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目前,课堂教学评价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从评价本质上看,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是否满足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需要的价值判断过程,应该考虑到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否做到了有效地传达和熏陶以及学生是否有效的吸纳和发展。目前的评价活动中,存在着仅凭课堂表面现象进行评价的情况,如:教师在课堂上是否使用多媒体,教师是否有提问及提问的次数,而忽略多媒体使用的有效性和所提问题的价值。如果课堂教学评价过于关注这些表面指标,容易失去评价的实质。
从评价方式上看,重结果而轻过程。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而现实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依赖于考试和测验所得的分数,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区分学生及教师的“等级”,这种缺乏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方式严重阻碍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以下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视角进行探讨。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启示
(一)多元智能理论简介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er)在1983年提出的。他认为,智力并不是某种神奇的、可以用测验来衡量的东西,也不是只有少数人拥有。在综合了生物学、遗传学、心理学、神经学、人类学等多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确定了社会文化在人的智能发展中的重要性,将智力定义为:“智力是在特定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作产品的非常重要的能力。”并指出,每个人至少有七项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在1996年,他又提出了第八种智能,即自然观察者智能。加德纳认为传统的智力观之所以狭窄,是因为把智力主要限于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两方面,忽略了对人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其他方面。以传统的智力观为基础的智力测验和考试,也主要集中在语言表达和数理推断方面,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这种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较好的预测性,但对预测学生的毕业以后的情况,今后的潜力和表现则无能为力。
多元智能理论所带给我们的全新教育理念是:教育要让每个学生拥有自信,看到自己发展的希望,打开他们智慧的大门。多元智能理论不信奉“谁最聪明”,而是看重“谁在哪个领域更聪明”,让他们在学习中有一种参与感和胜任感。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启示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我们看到,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将学生的言语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结果是:有的学生这两方面能力突出,而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则显薄弱;另一些学生不仅这两方面能力没有得到发展,其他类型智能也受到抑制,出现厌学的现象。课堂教学评价的初衷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偏离这个轨道就会出现伪评价,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影响其成长。
多元智能理论对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统一的教育理念做出了很好的诠释,它们具有共同的教育理想。多元智能理论强调通过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其核心是为了提高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或生产及创造新产品的能力,这与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的21世纪的创新人才具有一致的价值追求。课堂教学评价就是要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不能陷入为评价而评价的泥淖。
三、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课堂教学评价
(一)主体多元化课堂教学过程评价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智力观中,智力的生存环境是特定的文化或社会,强调了一种实际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也应该是自然的学习环境中或者说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使评价在个体参与学习的情景中轻松自然地进行,而不是在一学期学习时间的剩余部分中外加的内容,仅仅针对其最后的结果所进行的静态评价。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进行相互间的评价。对于学生学习评价,可以由多元主体评价。
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就其相关智能的发挥情况做出判断,如学生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情况。这种过程性评价,侧重于质性上的衡量和评判,使评价更自然轻松,不僵化,体现了一种人文性。
2.同学之间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样,属于一种外部的评价,多个外部评价主体可以使外部评价不单一、多元化和合理化。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相处的时间较多也较灵活,特别是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同学,他们的交流讨论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也容易对其他同学做出非盲目性的评价。这个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提高。
3.学生的自我评价。这种评价属于内部评价形式。未来社会,要求每一个人能够成为自主的终身学习者,学校学习只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有机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使学生不只是对外部评价单向被动地接受,自己也能主动地参与其中,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例如:学生可以主动地用日志、同伴评价会、展览会以及非正式师生讨论等来记录他们的学习,并依此进行自我评价;或者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这些问题来实现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评价。这种方式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通过让学生填写学习反思性问卷来实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个过程同时有利于学生自我认识智能的提高。目前比较流行的自我评价法有档案袋评价,它主要是通过收集学生经过选择的各科作品,以及一切和学生学习有关的并能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
学习过程评价补充了学习结果评价,使评价具有情景性和动态性,接近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使课堂教学评价更加客观、公正。
(二)多元化课堂教学结果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为他们提供有关智能强项和弱项的信息,以及提出以后继续学习方向的建议。因此多元化的学习结果评价方式更有利于课堂教学评价的开展。
如何实施多元化的学习结果评价呢?举例来说,如果学生认为他可以运用图表、音乐等一些非言语逻辑智能形式来展示他的学习结果,就可以选择不用语言智能或逻辑智能来解答。换言之,对于教师出示的用于检查学习结果的试题,学生可以选择一种自己认为最有把握的智能形式来完成试题,而其他智能形式的答题表述可以只作为最后评价的一种参考,这与传统的只通过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更具体的说,比如几何中关于两锐角互余的学习,有的学生可以运用数理逻辑智能通过书中的图形很好的理解并掌握;而对于有的学生来说,利用实物进行操作演示即发挥他的视觉空间智能才可以深入的理解记忆。虽然这两种智能类型不同,但都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即对于两锐角互余知识的掌握。在评价中,我们不能说哪个学生更聪明,只能说前者数理逻辑智能是优势智能,而对于后者而言,视觉空间智能是他的优势智能,他们利用各自的智能优势最后都达到了学习目标,而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也符合多元智能理论所谈到的教育教学观点之一即利用多元智能来教与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优势智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多元化的学习结果评价方式打破了以往只以言语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为单一评价标准的局面,这一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轻松自如,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也就不必为所测试的智能是自己的弱势智能而担心。教师也不会仅仅通过考试分数而筛选出“差生”。
四、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不再为“淘汰与选拔”服务,现代教育评价的一个理念是“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只存在发展方向不同的学生,不存在“差生”。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学生建立自信,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素质教育提倡发展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从这一点来看,也可以说多元智能理论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在素质教育潮流的引领下,多元智能理论观下的教学评价,应是我们当前甚至是未来教学评价的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美]James Bellanca,Carolyn Chapman,Elizabeth Swartz著,夏惠贤等译.多元智能与多元评价――运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美]Linda Campbell,Bruce Campbell,Dee Dickinson著,霍力岩,沙莉等译.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第三版)[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美]卡罗琳・查普曼著,致庭瑾主译.在课堂上开发多元智能[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美]Howard Gardner 著,霍力岩,房阳洋等译.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关键词】岗位职业能力 机械制图 课程改革 有效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053-02
在对机械制图课程制订教学要求的时候,笔者认为应当将实用以及够用的原则放在首位,在精选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同样要围绕这一原则来展开,只有有效地将教材当中的理论教学内容与现实当中的实践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才能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质的提升。
一、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要以制订合理的目标为前提
我们通常所说的目标主要是指人们希望通过努力想要达到的境地或者标准。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机械制图课程改革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如果一门课程没有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那么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甚至教学的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的改革都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和错误。
我国设立职业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专业的技能型操作人才,同时这也是国家赋予职业教育最为根本的任务和目标。在机械制图这门课程中,其目标的设置应当是将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作为主体,将课程的培养目标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良好地结合起来。机械制图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机械绘图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的思维能力,只有掌握了机械制图课程中的基A知识以及了解国家的相关标准,具备一定的识图、认图能力,才能达成学习这门课程所要完成的任务。例如,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以操作为主,而并非是绘制复杂的机械图纸,因此在为中职学生制订机械制图课程的目标时就要降低绘图的要求,尤其是在绘图过程中的尺寸标注以及技术要求等难度较高的教学内容,对于他们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求他们能够理解其中的道理和含义即可。因此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对于机械制图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要以精选教学内容作为保障
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就必须要将机械制图课程的培养目标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进行有机的结合,这就意味着职业学校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就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内容,而不是追求这门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校在选择学科教学内容时,应当选择适度的理论教学内容,然后在此前提下再根据学生能力的大小以及就业岗位的需求等因素来筛选出合适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要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关,同时还应该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可持续发展,在选择教材内容时还应当有一定的针对性,力求形成一个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体、以增强岗位技能要求为目的的教学内容知识体系,努力追求教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完美结合,让知识和应用有机地统一起来。例如,在学习机械制图课程的过程中,为了使学习内容更加明确和清晰,我们可以将课程的内容体系简化成四个主要模块,它们分别是:制图基础模块、制图的原理模块、制图的表达方法模块以及机械制图的图样模块。前面的两个模块分别属于基础理论知识的部分,而后面的两个模块则属于具体实践应用的部分。
三、通过有效结合理论与实践来提高机械制图课程效率
机械制图是一门有着较强实践性的理论课程,要想教好这门课程就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来完成。在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模式下,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从而忽视了实践与应用的重要性,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当代学生的职业发展。大量的实践和数据都曾表明,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练习,在练习中进行学习才是提高职业学校教学效率的根本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较为注重让学生在社会的实践活动中运用理论课上学习到的知识,既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例如,教师在讲解“机械制图模块”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可以按照由简入繁的顺序来设计四个平面图形的学习任务,这些学习任务要巧妙地将学生日常用的图线的种类和应用、尺寸的识读、制图的基本方法以及制图所要使用的工具等内容函括其中,学生在完成了学习任务之后也就学会了这些基本内容,这样轻松的学习方法很适合运用在初学者学习枯燥难懂的知识上面。
由于机械制图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理论课程,因此在对这门课程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教师所要发挥的作用也必须由传统模式中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还要切实把握机会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的协作能力,力求通过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正确的工作态度来提高学生今后在社会中的职业竞争力。
四、良好的学情分析是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的基本手段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相比于学习理论课程知识,他们更加钟情于进行实践操作。机械制图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重视培养学生的三维立体的思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感到无聊和枯燥,从而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笔者认为想要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还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生产实际的导入教学,只有利用课程中的亮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够有效地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一)做好课程设计,讲好绪论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讲好这门课程的绪论部分,将学生的求知欲望彻底激发出来,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下面课程的学习。在绪论部分教师一定要将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目的、用途以及今后的发展前景都要讲清楚,只有将这些重要因素讲解清楚,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到的汽车,在学生学习机械制图的过程中,教师在讲解绪论时应当将汽车的设计、加工制造、检测、使用以及维修等内容中与机械制图课程中相关联的部分明确地讲解给学生听,学生在了解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以及趣味性之后就会对这门课产生兴趣,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主动地钻研和学习。
(二)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内容
关键词:体育教师; 实践教学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6)01-164-001
一、研究现状和选题意义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身体素质下降、对体育课学习兴趣不高、体育专项素养较低等问题,为保证完善以上问题,一支有能力的教师队伍是确保素质教育实施的根本条件,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是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作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必须培养和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以胜任现阶段乃至未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和训练工作。以此为方向,国内众多专家、学者也对其进行了研究,例如陈艳茜《浅析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张卿《高职院校专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张宇华《高职院校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探索》;范玉红《浅议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赵景馥《试论成人高校教师的信息能力》等等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方向对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师资建设现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因此,我们要针对性的对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培养及提高。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和方法
研究思路:对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的校园体育课程教师及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体育教师专业基础、设施器材、学生兴趣爱好、运动环境。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提高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体育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方法对策。
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实地调查法。
三、主要研究内容和解决的问题
1.主要研究内容
1.1体育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内容。体育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又被称之为职业能力,是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所要具备的特殊能力,要求教师既要具备体育教学认知能力,又要能够具备相应的体育操作技能,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能力,以克服部分学生对体育的恐惧感。具体而言,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1)胜任教学的能力。胜任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所需要具备的一项最为基础的实践教学能力,其关系到教师对体育课堂组织能力的高低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体育课教学效果。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不注重体育教学,比较青睐于采用“结构化”“封闭式”的教学形式,这不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提升。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则改革了这一传统教学模式,将体育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将体育课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学生兴趣点来组织教学,从而很好地驾驭了体育课堂。(2)参与组织比赛和裁判的能力。体育是一项竞技活动,有体育的地方必然存在体育竞赛。对于体育教学而言,体育竞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体育教学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努力培养体育赛事组织能力,提高竞赛意识。此外,体育教师还要加强对体育竞赛相关知识的学习,学习各种体育竞赛项目的比赛规则、裁判规则以及竞赛编排能力等。(3)专项训练培训的能力。专项训练培训能力是体育教师有别于其他教师的一种特殊能力。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体育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体育项目进行专项能力培训,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专项技能。首先,教师要具备示范能力,要能够正确、优美、完整迅速地完成示范动作,然后引导学生做模仿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讲清楚关键点和注意事项。其次,教师要能够对具体的体育项目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其难点、重点以及突破点,从而帮助学生在该项目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再次,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真实的竞争环境,让学生提高竞争意识,并培养其健康的心理。
1.2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影响体育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因素。影响体育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参与体育教学实践动机的影响。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的教学,体育教师通常会组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但就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的体育实践活动而言,许多学生并不重视这些实践体育活动,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到了体育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其次,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虽然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体育教师一直在创新实践教学能力,但其仍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深,体育课程基本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地进行训练,这与实践教学目标是相悖的。
1.3方法和对策。首先,提高学生对体育实践活动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动机。教师要树立科学、合理的学习动机和创新的教学目标,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去教导学生要勇于正视体育学习和实践活动。这样才能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体育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采用创新性的模块教学法、兴趣教学法、组织竞赛等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突破传统教学限制,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
2.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对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体育教师整体进行剖析,从体育课程内容、体育教师专业方向、社会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建设性对策,试图提高我院体育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3.特色与创新
本文首次对广东创新科技学院教师能力的分析研究,从宏观上评价了我院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与综合素质,对于未来体育教师岗位培养工作的开展大有裨益。对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体育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则开创了我院教学评价的先河,从源头上对体育教师能力的影响因素做了科学、系统、合理的分析。通过这些分析,我们能从微观上把握教师能力的培养方式,从而更为细致地开展各项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能力的薄弱环节进行加强特训,并能杜绝不良因素的发生、发展,全方位提高我院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彩霞.谈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与高师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5,(18):43-44.
知识能力素质课堂教学“知识、能力、素质”是我国各级、各类、各层次、各教学环节人才培养的三大核心要素。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应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要“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那么,具体到大学物理课程的课堂教学来说,我们究竟该如何做才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呢?
一、明确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当作培养大学生的首要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根据规定的教材和预估的学生共同认知规律在进行单向传授,过分强调了知识的继承与积累,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与个性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满堂灌”。结果灌输式、保姆式、应试型的教学方法占据了整个课堂,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处于被动,课堂失去了活力,学习热情大减,上课仅仅是在走过场。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做到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其导向作用。记得有人曾形容师生关系是“导师在学生面前‘喷烟’,直到把学生心中的火把点燃”。教师只有明确了自己的这一角色,教什么?怎么教?也就容易解决了。
二、研究每堂课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
在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中,知识是基础,传授学生知识是教育本身的首要职责,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现就大学物理课程来讲,怎样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我们暂且可以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进行讨论,本文只就微观层面进行表述。所谓微观层次就是指从每节课做起,教师在授课前,不仅要做到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而且也要重点思考本节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科学素质方面的作为。依照教育部高等学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提出的《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基本教学要求》的A、B类知识点,目前,我校部分班级大学物理课程的安排为:大一学生在第二学期学习经典物理基础(72学时),包括力、热、电磁、光四部分共十七章;大二学生在第一学期学习近代物理基础(56学时),包括相对论、量子、激光、固体、原子核五部分共十三章。按照教学日历,我们针对每节课(或每一小节)都制定出一套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教学方案,具体包括有:形象图片、核心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的、讲授方案、重点、难点、能力要求、素质提升及知识点应用十大方面。这里,不妨以第三章第三节理想流体定常流动一节为例予以介绍。具体教案是这样的:
(1)形象图片(略);
(2)核心内容:如何表征理想流体定常流动的连续性;
(3)教学目标:探讨连续性方程数学表达式的提出与意义;
(4)教学目的:为什么连续性方程是质量守恒定律在理想流体定常流动中的表现;
(5)讲授方案:以几何、代数、积分的不同方法描述流场,从均匀流场到非均匀流场,从非定常流到定常流,利用质量守恒引入连续性方程;
(6)重点:如何引入与表示通过可控闭合面的体积流量;
(7)难点:如何规定流入、流出闭合面体积流量的正、负;
(8)能力要求:应用数学方法描述理想流体定常流动特征的能力;
(9)素质提升:从复杂的流体运动中抽象出理想流体模型,运用几何、代数、分析的数学语言建立连续性方程的思路;
(10)应用:保温桶的流速计算。
在本次课的课程教学中,探究理想流体定常流动的连续性方程这一知识点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而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去描述理想流体定常流动特征的能力则是培养的重点与核心;提升学生从复杂的流体运动中抽象出描述理想流体的模型,能运用几何、代数的数学语言去建立连续性方程则又成为本次课课堂教学的难点与关键。因为我们知道,要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空域里建立起学生观察、分析、解决理想流体问题的思路与视角,达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并非易事。但我们在本学期这一教学方案的试行过程中,却确实感觉到了通过给学生营造这样一种教学氛围,学生是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大学物理更多地倾向于研究掌握各种问题的物理学思想,更加注重于培养独立应用这些思想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我们学生自己来讲,除了应改变思路、变换学习方法外,还需要下更多的功夫”(学生发表感言);另外,也有一些学生真实体会到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受益最多的是在方法上和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讲解……突然间‘学海无涯’再次闪现在我心中。在大学里,我们所学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那些东西,我们需要学习的还有和他人相处的礼节、各项事物的处理、个人生活的方成以及社会生存的经验。”(学生真实感言)
三、注重物理学方法向课堂教学的渗透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案制定了,思想明确了之后,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什么,才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呢?
在摒弃传统教学方法,树立以人为本、照顾个性的教学理念的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时刻以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基础,想方设法给学生创建探索知识的环境与氛围,并注重物理学方法向课堂教学进行渗透,做到能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研究。因为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物理学方法都离不开物理学知识,而物理学知识又贯穿于物理学的方法论中,所以教师有必要在讲授物理学基本概念、原理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将物理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物理知识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有了解了物理学方法的应用,才能从物理学方法的视角上去更好地把握内容。经实践,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还是很受学生欢迎的。用学生自己在课程学习小结中的话来说,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对物理学方法的专门讲解和重视在学习中的应用使我受益匪浅”;“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大学物理学的强大魅力……但使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大学物理学中对各类方法的巧妙运用。这些方法使我真切体会到了人类智慧的博大精深以及科学的艰辛,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在一点一点地强化着我的思维。”
四、结束语
学生们能体会到“学好大学物理不仅为学业增添砝码,同时也能更好地锻炼自己的思维,为以后的就业、择业奠定良好的基础”……看着学生们写的学习物理课程的各种体会,我们不得不惊叹“以人为本,集知识、能力、素质于课堂教学”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的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思维、新举措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予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姚青荣,潘顺康,周沁,陈旭.工科物理教学改革的研究\[J\].教学研究,2009,(5):59-61.
[关键词]高中学生 政治课教师 语言表达能力
新课改之后,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很少注意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出现了学生经过多年的学校学习,变得不会说话,甚至是不敢说话,尤其是在公共场所和众人面前。这些都有待于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培养,特别是政治课教师,更应该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一、存在问题
随着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许多学生变得沉默寡言,性格越来越内向,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
政治课是一门既具有逻辑性又具有语言要求的课,它要求学生在政治课学习中,具有全面的素质。但是,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中条理不清、逻辑性差,结果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对政治课来说,要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就必须注意对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学生思维的形成和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充分发展是分不开的。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越高,其思维的逻辑性就越强。因此,平时要求学生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语言表达要清楚、流利、严谨,政治术语要准确。
二、解决方法
1.纠正教学观念
由于我国现在高考还没有取消,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通过一张试卷的测试出来的成绩往往代表着一切。至于说,学生的语言表达如何,并不重要。现在,要纠正这样的观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社会上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尤其是口才较好的人,他们往往能够找到好的工作和较容易成就一番事业。所以,我们应该在高中阶段就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会“说”。
我们还应纠正这样的观点,那就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单纯是语文教师的事,各科教师都应通力协作,共同挑起此大任。然而,这种能力的训练,在教师与学生中并未得到重视,从教师的心态上看,认为在课堂上“说”会拖长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从学生一头去看,认为“除了哑巴都会说”,“有啥说啥,想啥说啥,说还用得着练”?但也有的学生感到“说”挺重要,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说不好教师瞧不起,平时谈话说不好,同学嘲笑,还是不说为妙,少说为佳。久而久之,说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2.激发兴趣,增强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学生兴趣的提高,就能导致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语言表达能力就不断得到锻炼、完善。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课本上一些理论性的文字材料学生本身看了就不感兴趣。如果教学总是一味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也就更加不愿意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去。那么,自己在回答问题上,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不能得到有效地提高。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一次上公开课,课题是“认识你自己”。为了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一个采用抽奖的活动方式,让每个学生首先在小纸条上对自己的性格、相貌特征等进行描绘。然后,上课时随机抽出一张,读出后让学生猜测是那位学生。一方面,看学生是否了解自己,另一方面,也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积极发言的热情。
3.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作为一名高中政治课教师,想要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能力,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提问、辩论和讨论、演讲等形式逐步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只要教师有意识地训练,要相信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会上一个更高的层次的。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们曾经做过一份关于课堂改革的调查表,在“你希望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作哪些改革”一项,很多学生都写到希望学生多说,老师给学生发挥的自由。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多读多讲多议多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活跃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现自己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就在一些参与性较强的章节里,让学生自由发挥,在讲台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我在讲授“我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时,我就把学生带进学校微机室,让学生上网浏览,查找相关资料,并制作简单的幻灯片,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收集的成果,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这样,虽然学生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完全达到课堂的教学目的,但是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智力得到开发,语言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增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三、一点思考
【关键词】多元智能学前教育体育课程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提出的。他指出,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亦即存在多种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这种多元、开放、尊重个体差异的现代智能观既为幼儿教育提供了广阔发展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肩负着儿童启蒙教育的重任,其素质直接关系到一代人的成长和发展。那么,作为服务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终身发展的体育教学就应该设置可供学生选择与发展的多元立体的课程,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长沙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1年~3年级体育课程,实施多元智能理论的利用与开发研究。
1.2研究方法。本文以体育教育学、幼儿教育学、课程论、体育概论、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主要采用分析法、比较法、专家访谈法、逻辑推理法等,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分析、判断、整理,来建构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
2 构建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
2002年8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中明确指出:“本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定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我们构建的课程必须是在这个纲要精神中的课程,并有机结合课程的目标、设置、结构、内容、评价等来实施。
2.1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目标
学校体育课程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2.1.1运动参与目标
人人都能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和意识,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掌握一定体育知识技能后,可以组织和带动大家来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欣赏体育运动。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同时,在课程目标制定时,考虑到一系列的有关智能的开发,要把组织体育运动与参与体育运动等相关内容涉猎到课程的目标中来。
2.1.2运动技能目标
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熟练掌握两项以上的健身运动基本方法和技能,并能利用所学的技术和知识进行身体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同时,还应要求学生掌握最常见的运动创伤的处理技巧和方法。
2.1.3身心健康目标
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后,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的方法,并能利用一些有效手段提高身体素质,使机体生理指标达到较高的层次;同时,能对健康营养食品、恢复性锻炼等有较高认识,也就是通过学习后我们能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个目标必须在多元智能的身体智能中来实现。另外,学生经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后能自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同时,也应该自觉地通过身体活动来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在运动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受,这是多元智能理论中的自我认识智能的应用。
2.1.4社会适应目标
体育活动的参与,实际上是需要竞争与合作完成的运动过程,这可以很好的解决因独处引起的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在体育活动中需要合作,需要有对手的竞争,无论是对手还是同伴,我们都是在合作中进行体育运动,这是人际关系智能的达成表现。同时,我们在欣赏大众体育时,不仅仅是欣赏体育技术和战术,我们还要欣赏和认同一种体育精神,传承一种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体育文化与精神,这对于鼓舞我们国民的奋发上进的精神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这是多元智能中的内省智能体现。
2.2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设置
一年级课程设置“选项课”,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学年开设“选项课”,每周1次,每次100min。每学期选学1个项目。应有8大智能领域整合后的多个项目可供学生选择。1000m (800m )、100m(50m)作为必修课的内容分解到第一学年的每次实践课中,其组织形式是学校统一安排上课时间、出席教师、学生进行选项。学校为二年级学生开设教学俱乐部、选修课、体育活动课、竞赛,(每一专项根据学生特点、层次分为“普通班”和“提高班”)体育教学课每周1次,每次100min。其形式是教师授课项目固定、学生自由选择专项课教学;其组织形式是学生自由选择上课时间、内容、教师。将那些具有一定天赋的三、四年级学生组织起来,并把各运动队的训练纳入其中(注:要求每一个学生尽可能有选择的加入一个代表队的训练,各代表队欢迎普通生加入代表队的训练)。
2.3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结构
为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各项智能的发展,其课程结构有以下两种类型:
2.3.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我们应加大理论知识学习的力度,因为学生的体育学习不会只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上,他们会探讨其中的文化蕴涵。同时,在一般的高等学校,学生自我锻炼的场地器材能基本保证。再说,随着学生的自我锻炼的意识的增强,理解体育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应随之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开设相对多点的理论课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加强理论学习,这并不代表在教室里上课的时间增多,而是在每次体育实践课上讲解与之对应的体育理论知识,时间控制在20分钟之内,这样就建立起了理论与实践课程紧密结合的课程结构。
2.3.2课内外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在实践课的课程结构上,我们要立足实际来设计,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外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比赛作为体育课程的延续和补充。同时,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只有这样,我们的体育课程才能关注每个学生,才能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这样可以利用社会资源来开设有关体育课程。另外,我们的体育活动开展到具体的场所后,可以对当地的体育事业有推进作用,这种结合可以很好地弥补我们体育课程的不足。
2.4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内容
体育运动经过长期的发展,产生了种类繁多的运动项目。分别为田径、体操、球类、水上运动等。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起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其自己的特点。它更加追求学生的个性,更加强调学生的需求,也更重视学生终身体育的养成,因此,内容更加广泛,更加具有选择的余地。我们基于学生、教师、学校以及社会地域的实际,按照《纲要》精神,结合多元智能理论的认识加以整合,表1是一个多元、交叉的课程内容的构建。
表1课程内容
2.5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实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拥有的多元智能既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用以沟通学生的桥梁与手段。在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实施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多元智能的教学、多元智能的学习、专题教学与合作教学等几种方式。
表2课程实施
2.6体育课程的评价
2.6.1学生学习评价
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应对学习效果和过程进行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自评是学生自省智能的表现,是对自己的体育知识和能力以及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等综合评价。他评主要是同学与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参与状况、考试达标、进步幅度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每一项赋予一定的权重系数,而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分数。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确立以定量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等组成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法。
2.6.2教师教学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模式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体育教师的业务素养和课堂教学。业务素养包括: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工作量;课堂教学的评价通常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教学的组织和课的结构、运动负荷、道德教育的构建、教学结果等。
教师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教师自评和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和同行专家评价相结合,但是我们在进行评价时,既要多元进行,也要具有个别对待的评价,看到教师的努力和成绩,对教师也要进行过程评价,不要进行终结性评价,因为体育教学效果是一个长期的检验和反馈过程。
2.6.3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评价的内容主要有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教材建设、课程管理、师资配备与培训、体育经费、场馆设施以及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等,采用多元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多元智能视角下利用与开发的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能够使受教育者的体育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自我建构。
3.1.2多元智能视角下利用与开发的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有利于学生多种智能的发展,能够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1.3多元智能视角下利用与开发的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有利于丰富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增强课程结构的灵活性。
3.2建议
3.2.1研究者应与学习领导及管理部门应积极大力倡导该评价方法的推行,必要时应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因为学校领导的意愿,是实施课程改革和贯彻多元智能的主要张力。
3.2.2体育教师的理论素质与实践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我们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体育教师应努力发展多种类型的智能,增加自己的才能,熟悉各种体育运动项目与技能,能够与各种类型的学生沟通。
3.2.3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多元智能观,相信每一个学生在智能强项的基础上,运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策略,变换授课的方式,激发学生不同的智慧,采用最适宜的教学风格,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性,使学生把体育运动的技能和体育运动知识掌握好。
3.2.4体育教师应在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不断反思中,逐渐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北京:光明日报社,1990.
[2]郑金州.校本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杨立龙.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探讨[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4]白晋湘.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5]教育部.纲要[S].教体艺字[2002]13号文件.
[6]张晓峰.多元智能理论关照下的课程开发[J].教育导刊,2002,(02).
[7]李健.基于多元智能的校本课程编制[J].教学与管理,2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