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节水考核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 建设途径 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b)-0233-01
1 基本情况
白山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自然风景秀丽的长白山西侧,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71.51亿m3。全市共建成各类水库65座,总库容8.90亿m3,2010年白山市总用水量为2.6101亿m3。万元GDP用水量60.3 m3。
2010年白山市节水器具普及率为40%,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为38.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8,农田亩均综合灌溉用水量484 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76.7 m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55%,第三产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11.2 m3。
将白山市2010年的用水状况、用水指标与吉林省平均水平、国内平均水平及国际先进水平进行对照可知,白山市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远低于吉林省和全国平均值,与国内先进水平的山东省23 m3/万元,天津市11.8 m3/万元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可见,在白山市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十分必要。
2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途径
2.1 确定节水区域重点
根据白山市水资源条件、水资源供需形势,将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生态脆弱、用排水集中等区域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重点区域:如白山市区(江源区、浑江区)、 临江市、抚松县、靖宇县、长白县四市(县)城区及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区域作为区域重点;将工业节水、生活节水、农业节水作为重点节水领域;同时要保护好为城市供水的水源地;保证用水安全。
2.2 制定确实可行的管理制度
结合白山市用水的实际情况,通过完善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制度;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和完善经济调节制度,节水减排制度。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比如水资源规划制度,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制度,取用退水、节水计量和统计管理制度,节水宣传教育制度,公众参与制度。推进节水标准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来进行白山市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
2.3 重点工程建设
2.3.1 农业节水重点
对中小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建设,主要建设内容为渠系配套建筑物及田间改造工程,提高渠系利用系数[1]。在抚松现代人参产业园进行微灌示范试点,做好以点带面,推动经济作物节水灌溉的全面展开。
2.3.2 工业节水重点
针对白山市重点产业和主要用水行业特点,在火电、冶金、制造、造纸、矿业、酿造行业积极推进节水技术改造,推广工业节水新技术、新工艺以及工业废水、污水处理回用技术。对重点企业作为行业节水减排的典型,以促进全市工业用水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同时为县(市)及不同工业行业节水减排提供示范。主要内容包括:工业企业清洁生产与节水、循环用水、废污水回用与减排、雨水收集利用节水投入和运行机制改革等。
2.3.3 城镇节水器具安装
白山市目前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的普及率为40%,还处于较低水平,应将普及使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作为生活节水的重点。使全市节水器具安装使用普及率达到80%,其中非居民计划用水单位安装使用普及率90%以上。
2.3.4 城镇供水管网更新改造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大城市供水管网的改造和更新力度,对重要的供水关键节点进行更新改造,优化城市供水管线输配水网络,减少城市管网的漏失率。
3 保障措施
3.1 认真组织规划实施
建立节水型社会建设责任和考核制度。实行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研究解决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有关重大问题[2]。包括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规划、协调、监督和考核。市政府负责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组织实施,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3.2 扩大投融资渠道,建立投融资长效机制
3.2.1 加大政府投入
把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节约建设列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有稳定的投入,并逐步提高各级政府预算内节水投资比重,使节水型社会建设投入与财政收入呈同步增长趋势;开辟财政专项资金渠道,大幅度增加各级政府对节水示范工程的投资规模和补助强度。
3.2.2 实行积极的投融资政策
加大投入力度,拓宽融资渠道。以中央和地方投资为主,采取财政拨款、项目债券、银行中长期贷款等多种渠道筹集节水型社会建设资金,并积极利用国际合作、民间资本等市场机制模式筹集建设资金。
3.3 建立完善的监督考核体系
建立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和问责制,强化责任的落实和监督机制建设,对政府和用水户同时进行监督考核,全面加强节水监督管理。一是政府加强节约用水管理,落实工作责任,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二是重点用水企业(或用水大户)应建立健全节水管理机构,设立节水管理岗位。三是对违反节水管理规定的用水户,加大处罚力度。
3.4 全方位构建公众参与机制
充分利用一切宣传形式,大力宣传节约用水的方针、政策、法规和科学知识,宣传普及中水利用的基本知识、发展趋势和发展途径以及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更要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城市节水宣传周”等有利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节水宣传活动,增强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努力营造浓厚的的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氛围。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积极宣传推行节约用水的典型经验。
4 结语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在政府的领导下,各个部门要全力配合,全社会参与。真正做到领导到位、制度落实、资金到位、扎扎实实、不走过程,努力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严格“三条红线”的控制,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毋庸置疑的一点是水资源一直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财富,维系着人类的福祉,在此基础上探究水资源现代化管理就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立足于本国国情,在水资源方面的创新革新上不容小觑,本文将浅谈现代化水资源的管理新维度、新理念,有针对性解决相关弊病,望对日后的水资源管理探究有所增益。
关键词:
现代管理;水资源;显露荆棘;探究路径;和谐理念
当下全球水资源现状不容乐观,藉此,各国各地区都十分关注现代水资源管理,任何一国都难以置身事外。近年来,诸多水资源管理新维度、新策略与理念的层出不穷正说明了在水资源管理上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一定程度上来说,探究出符合我国国情与现实的水资源管理新理念与方案势在必行,对今后的水资源管理具有突出意义。
一、浅析时下水资源的管理荆棘
紧随着国内水资源锐减的步伐,各有关部门与单位都逐渐加强了在水资源管理上的力度,也提出了诸多整治措施,然而对应现状却不容乐观,显露出了各类荆棘与矛盾,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相关政策导向疏漏与管理体制的缺失水资源一定意义上作为商品,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定价,由此也显露出了国内欠缺的科学合理化导向政策,在制定水价方面的原则上更是没有统一的标准。水资源管理部门的主管部门受地域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往往导致管理分散化,不能形成统一有效的全局化模式管理。另外,在建设与制定的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上不难看出,很多法律条规并不完善,自然难免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有关部门执法力度欠缺,没有有效的制止水资源的浪费。藉此,各有关部门与单位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2.节约意识的淡薄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强调水资源有限,节约用水的美德,但是这些方针却都没有得到彻底的贯彻,民众的节约意识参差不齐。实际上,国内水资源的分布呈现出严重不均现象,甚至存在一些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干旱区。由是,彻底贯彻与宣传节约水资源的举措不容忽视,只有不断潜移默化地提高民众的节约用水意识,才能够朝着更加健康绿色的集约型社会迈进。
3.技术手段的不过关,考核制度的不完善严格来说,水资源管理体系离不开各类辅助手段,譬如地理讯息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等等。倘若这些辅技术不符合有关标准,那么必将导致水资源管理难以推行具体管理举措,由此看出强化水资源管理相关技术水准不容小觑,这对于提升整体管理体系效力发挥着不可抗的作用。在考核制度与体制方面介于诸多管理层人士消极性管理以及考核制度效力的不足。往往现有的管理水平在同工资挂钩方面并没有有机统一,更是制约了一定管理群体的工作积极性。
二、新维度、新理念水资源管理策略
现代水资源管理不可同水资源管理体制相分离,这也是建设集约型、节约型现代社会的必备法则,是社会推行人水和谐的新理念的外化。
1.强化水资源需求控制水资源进行需求管理需要关注总量控制这一点,一旦秉持着总量控制的准则,必须要制定科学合理流域以及行政区用水分配的方略,逐步抵制水资源突出的无序和过度使用行径。相关流域与行政区部署时需要结合到水资源分配总量,继而进行细化分配,形成区域内协调合理的用水调控体系。在相关用水行业以及重点用水地区,必须制定完备用水效率的调控制度,调控高能耗与高污染领域的用水额度。加强节约用水的考核制度,立足实际情况来适时修订用水额度必不可少。只有谨遵用水总量调控准则,继而严格管理,便能有效控制用水过量问题,防止污染性、超定额的用水现象。
2.设立完备的水资源经济调节体制与有偿使用制度首要的便是确立并完善水资源收费管理制度,贯彻执行有偿使用水资源的原则,科学协调诸类水资源的资费标准,继而革新旧有水资源不合理管理模式。逐步建立水资源的交易市场运作,基于水资源的分配额度以及实时动态化、阶梯式的水价调控来导向用水数量与用水结构。针对一些水资源匮乏的地区,需要严格把控有关建筑项目的审批,第一时间抑制诸类高污染、高能耗、高耗水的行业发展,并采取积极有效举措激励企业单位探究新型技术,升级换代。在面对农业用水和生态环境时,理应将其特殊性囊括在内,从而研究并制定科学用水定价的机制。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了保障广大居民与特殊群体基本生活用水的重要性。水价的制定既要立足于现有的水资源情况,又要结合各用水户的承受能力,发挥杠杆作用调节水价,对于各个地区和行业实施差别水价,进而推进用水节约进程。另外,还要兼顾到污水处理费用的定价与征收,然而具体的收费标准需要根据当地污水处理的成本与社会大众的承受力来实行微调。
3.形成健全统一的水资源调配机制与生态环境用水的保障体制为了形成高效协调水资源管理机制,须得国家统一管理用水资源的标准出台,继而充分发挥出水资源综合效益。根据供水计划与用水监督体制、节水考核体制,按照水资源分配额度原则实施相关考核监督。最终完善建立统一协调的水资源调配机制体制,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依据流域规划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同时探究出流域的水资源控制、地下水资源利用相关调控指标。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保证生态环境用水,进一步强化在统一调配上的效力,只有本着开发和保护、收益和补偿、破坏和修复、排污和收费相对应的准则,实行生态补偿化的机制体制,对于一些生态破坏者必须运用缴纳补偿费抑或是修复有关生态工程,使之足以负担起对应生态环境被损害的经济责任。要逐步地完善各个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营时期对生态环境产生问题的解决机制,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方式来强化对水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在确保供水需求的有关基础上,逐步强化修复水生态环境的进程,通过工程运行和技术管理乃至是全面控制诸多方面,通过生态化放养与植物种植的举措,达到生态环境结构与功能的改善目的,最终推进生态平衡的进程。
三、结语
经济社会不断取得迅猛发展的同时,水资源管理也成为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之一,秉持着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人本思想,必须正确面对社会发展同水资源利用两者间的关系,对于水资源实行现代化管理理念,必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季红飞,冯志祥,游洋,等.关于江苏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3(,3):53-57.
关键词:工业用水 节约技术 节水管理
据有关专家分析,我国目前排放的污水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于人为的管理问题造成,对污水缺乏有效的综合利用,不仅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又给自然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而使得用水紧张的局进一步恶化。当前,我国的工业用水量年均500亿立方米左右,但有效利用率却非常低,西方国家的平均单位工业产值的耗水量要低于我国3倍以上。由此可见,我国工业节水空间巨大,随着城市工业化速度的加快,居民对水在质和量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预计五十年以后,我国的工业用水量较目前将增加2倍—3倍,如果不开展行之有效的节约用水工作,后果可想而知。
1、健全考核机制,强化用水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企业用水上,强化企业用水管理是开展节水工作最重要的措施,只有对企业用水工作进行严格管理,合理有效地使用水资源,才能够在达到提高企业效益的同时又实现节约用水的效果。为了深入强化企业用水管理,在企业内部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管理机构和严格用水管理考核制度,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用水考核同生产效益挂钩,进行严格考核并进行必要的奖惩。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对各部门的用水量装表进行计量,以便于检查、考核、管理,这样,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整体用水量也可以进行有效的监控,切实起到节约用水的目的。此外,还应当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及时掌握和充分了解用水的动态情况[1]。
2、改进节水工艺,减少排放污染
企业的生产工艺是生产用水量多少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只有通过对生产工艺进行根本性的改良才能够达到减少排放、污染,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改进工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生产过程中改进生产工艺,最大程度上少用水或者不用水。以我国的造纸制浆行业为例,当前主要的节水工艺分别为:纤维原料洗涤水循环使用工艺;低卡伯值蒸煮、漂前氧脱木素处理、封闭式洗筛;无氯漂白;发展机械浆、二次纤维制浆水循环等使用工艺系统。当前,在工业生产中,污染小、用水少的生产工艺普遍被世界各国所欢迎,如:以往发电厂通常用水来处理灰尘,耗水量非常大。但是,现在有静电除尘及干粉回收系统的干式除尘装置,来进行除尘,效果非常好,我国已有几家电厂使用干式除尘工艺并达到综合利用的功效。二是在生产洗涤过程中改进工艺以达到节水目的。在正常的工艺生产过程中,通常有两种办法通过多次洗涤保证产品质量,即正流洗涤及逆流洗涤。正流洗涤是每次洗涤用新鲜水,洗后即排放;逆流洗涤,则是清水洗涤最后1次过程中的产品或零件、洗涤水不进行排放,而是用来洗涤倒数第2次洗涤过程,这样逆流洗涤3次到4次后,再将污水进行排放。可见,逆流洗涤的节水效果明显强于正流洗涤[2]。
3、充分使用循环水,提高重复利用率
(1)发展重复用水系统。大力发展水闭路循环工艺,逐步淘汰直流用水系统,按不同工艺对水质的要求,采取各不相同的不处理技术,形成用水闭路循环系统。
(2)发展冷凝水回收利用技术。冷凝水的回收再利用即能够节能还可以节水。相关数据表明,锅炉水每提高6摄氏度,就能够节约燃料1%。当然,工艺冷凝水的回收、处理和利用较为复杂,应根据不同工艺采用不同的技术。
(3)大力发展工业排放水的再回收技术。当前,对工业排放污水进行回收深度处理,使其水质能够达到冷却水标准,并针对水质特点开发水质稳定处理技术,使工业对处排放污水能够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补充水[3]。
4、加强冷却水管理,实现节约用水
在工业的各种生产工艺上,水通常作为冷却剂对工艺设置进行降温,冷却水的需求非常大,这种冷却水的用量是比较大的,所以,如何对水质较好的冷却水进行回收是节水的重点。通常有以下几种途径来提高冷却水的回收得用率。
(1)采用间接冷却。在工艺设备的冷却过程中,如何运用直接冷却的方法,冷却水通常含有污染物质,再利用价值不大,如采用间接冷却,就能克服这个缺点。如:某电厂凉水塔原为直接对流蒸发换热方式,这样,冷却水的蒸发损失和污染较大。但是采用空冷塔后,冷却水冷却方式变为密闭冷却系统,年可节水420万立方米。
(2)减少冷却水用量,降低冷却要求。在化学发酵工业中,出于对发酵反应变化所带来热量的冷却,通常需要冷却水来控制生化反应的进行。如,味精生产过程中,以往通常将发酵前期(0—24小时)温度控制在(32±0.5)摄氏度的范围内,而后期(24小时—36小时)应控制在(34±0.5)摄氏度范围之间,现采用了高温发酵,使前期(0—12小时)温度控制在(32±0.5)摄氏度范围内,而后期(12小时—36小时)控制在(32±0.5)摄氏度范围内。由于发酵温度提高了2摄氏度左右,可降低冷却水的消耗,使用水量降至原用水量的84%左右[4]。
(3)采用溴化锂吸热工艺。一些制冷或冷凝工艺,对水温有着特别的要求,当循环冷却水不能够达标时,就需要引入新鲜的冷却水来进行降温,在循环水系统中,有时出现溢流现象,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如果采用溴化锂吸热工艺来对生产工艺进行冷却,再配上普通循环水冷,就可完全达到节约新鲜水的目的。
(4)利用海水作冷却水。在沿海地区,可运用海水利用技术将海水作为冷却介质,投资成本较低,可省去回水设备以及凉水塔等。
综上所述,通过对几种节水途径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注重企业管理,通过各种法规、制度,引导企业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增加对技术革新及节水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循环利用率以及大力发展节水冷却技术,一定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建立起节水型社会。
参考文献
[1]张秀生.加强节水工作改善我省城市缺水状况[J].山西建筑,2007(5):117-118.
[2]李霞.工业节水的对策与措施浅谈[J].新疆钢铁,2006,(2):48-50.
关键词:喀什噶尔灌区;农业节水;体系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7(c)-0097-01
一、喀什噶尔灌区灌溉基本情况及现状
喀什噶尔灌区地处新疆西南部喀什噶尔平原绿洲、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西屏昆仑山,北连西天山,东与叶尔羌流域毗邻,位于南疆喀什地区北边,属典型的内陆干旱地区。
灌区现在的行政区划范围包括喀什地区及克孜勒苏自治州的七个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的5个团场,总人口约196.7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93%左右,流域内人口增长率在5.4‰~17.0‰之间。灌区土地6423.83万亩,其中山区为3688.83万亩,占57.4%;平原区2735万亩,占42.6%。平原区:耕地313.09万亩,果园及林地287.72万亩,草场2823.29万亩,水域213.18万亩,居民点、工矿、交通、用地2665.27万亩,是新疆重要的粮、棉和特色瓜果生产基地。灌区国民生产总值为为67.27亿元,第一产业32.15亿元,第二产业14.74亿元,第三产业20.28亿元。粮食作物155.65万亩,经济作物182.23万亩,粮经作物种植比例进一步趋向合理,达到1:1.35。灌区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产业结构单一且耗水资源大,灌溉模式以粗放式为主,如地表漫灌、沟灌等,水利用系数只有0.4左右。
二、喀什噶尔灌区农业节水存在的问题
统筹规划不科学推广农业节水不仅是技术问题,更主要是管理体制和政策问题,涉及用水管理体制和投资机制、水价政策、法律法规、技术创新、培训宣传等诸多方面。有些子灌区未结合实际情况,片面强调单项技术,盲目追求“先进技术”,造成一些节水工程高投入、低效益;资源状况不清,追求农业总体产值,盲目扩大灌溉面积,造成过量引用地表水,不按规划超量开采地下水,抢夺了生态用水,对生态造成了破坏。管理体制不适应灌区多级管理,造成水资源、地下水资源管理不统一,使有限的水资源不能合理、统一、高效的利用。管理机构多为事业型,主要经济收入为水费,且经营不能自主,又水价一直远远低于成本,从而经费不能自给,入不敷出,致使水利工程不能及时得到养护和改造。水价政策不到位灌区农业灌溉水价过低,与供水成本严重背离。目前灌区取费标准仍然为1993年标准,水价远远低于供水成本,约折合供水成本的40%,这样低廉的水价淡化了节水的利益驱动机制,影响农民的节水积极性,这是农业节水面临的首要问题。我区现行的供水成本计算只包括供水工程的基本折旧费和运行管理费,不考虑利润、水资源费等,定价已明显偏低。
缺资金配套设施差灌区有5条主要河流,年径流量达45亿M3。由于灌区国民经济收入低,目前仍没有建成一座骨干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已建五大渠首工程建设标准不一,配套设施不完善,工程老化失修,效能降低。在这种水利设施条件下,无法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适时调度、高效利用,从而无法更好的实施农业节水措施。
三、喀什噶尔灌区建立农业节水保障体系的意义
水资源问题已不仅是贫困、边远、民族地区的问题,而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并已超越了国界成为世界各国和全球性的问题。节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发展农业节水是建设节水型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为紧迫突出。加快建立节水型农业,争取15年内使灌区农业节水事业走向成熟,这不仅对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保障城市和工业用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水安全及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及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喀什噶尔灌区建立农业节水保障体系思路
相互协调:灌区各水资源管理单位必须做好农业节水中长期发展规划,各级之间需相互衔接,并与当地的农业发展规划、水资源规划及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相协调。
科学实施:以地势平坦且区域面积为重点,据各县特色经济林优势,结合市场信息,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推广实施高新节水滴灌特色经济林项目,这样不仅有利于降低开发成本而且有很好的示范效应;二以节水改造为重点,继续普及和推广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技术,加大对各子灌区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加大灌区改造投资,改革和完善投资政策: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设施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各级部门资金和企业资金投入,改革和完善投资政策,着力按规划续建和改造好灌区骨干水利设施。如:灌区水能理论蕴藏量高达1995.8MW,但目前水能利用率不足3%,因此对于山区规划的山区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在国家和地方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引入企业资金用于其建设,但必须做到电调服从水调,这样一方面为灌区提供电力保障,一方面可以为灌区防洪、蓄水发挥重要作用。本着“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建议灌区用水单位积极争取国家农贷资金开展农业节水投资。继续实行“以工代赈”、“投劳折资”等行之有效的政策,充分发挥灌区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农民以各种形式投入农业节水工程建设。以节水为核心改革灌区管理体制:地下水开采许可证严格控制,总体控制机井布局和开采量,严禁开采深层地下水资源。改革和完善子灌区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对灌区实行以节水为主的多指标考核。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原则,紧紧围绕“服务乡村、富裕农民、繁荣经济、优化生态”总目标,兴利与除害结合,开源与节流并重,防汛与抗旱并举,重点发展都市型节水农业,推广喷滴灌等高新节水灌溉技术。以服务区“一区、两中心、三个产业”和“四个基地”建设发展为总揽,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科教兴水,坚持依法治水,为我区经济可继续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可靠的水利保证。
二、目标任务
(一)工作目标
1.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00亩;
2.新增旱涝保收田1000亩;
3.解决农村5000人的平安饮水;
4.完成农田灌溉机井改造任务;
5.配合市水务局开工建设东风渠上游治理工程和贾鲁河下游综合治理工程。
(二)重点水利工程
经过认真规划,依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原则。确定区今冬明春水利建设重点工程为:
1.农村饮水平安工程。农村平安饮水村村通工程涉及到4个行政村。可有效解决当地5000名群众的饮水平安问题。
2.农田灌溉机井升级改造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年计划洗井修井100眼,配套水泵200台,建设护井工程250眼,工程计划投资156万元。
3.花园口村民办公助工程。花园口村新打机井10眼。护井30眼,使800亩农田达到节水目的
4.除涝系统治理工程。治理、绿化、美化区域内主要排涝沟渠。总治理长度26公里,动用土石方10万立方米。
5.引黄灌溉工程。恢复花园口镇引黄灌溉总干渠和东大坝干渠。
新城街道办事处常庄、李西河和大河路街道办事处岗李村建设地埋管15000米。6.节水灌溉项目。多方筹措资金。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放在农村各项工作的首位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兴修水利作为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抓紧抓好抓实。各镇(街道)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切实做到领导落实、任务落实、责任落实、目标落实,确保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科学编织规划。各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本着“统筹兼顾。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原则,把农田水利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编制农田水利建设规划;要从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动身,做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机电井升级改造等项目的规划编制,使农田水利设施的功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科学编制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保质保量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三)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增加水利投入,保证农田水利及生态建设的需要。坚持“分级建设、分级投资、分级管理”和“谁受益、谁负担”原则,形成水利建设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格局,促进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各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及早贮藏项目,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财政资金。区政府将根据水利建设的需要拟拨付191万元重点用于水系建设、农田除涝、打井配套和节水灌溉等项目的资金配套和奖补。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各种资金,形成合力,依照田、林、路、渠综合治理的原则搞好综合开发。同时要加强资金管理,严格财务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严把工程质量关。工程建设中。按上级有关要求,符合招投标顺序的项目要进行招投标或议标;要安排工程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全程参与,为工程方案的制定、施工组织、质量监督、竣工验收提供具体的技术指导,确保工程质量;工程结束后,区农委要协调相关部门,严格依照工程质量规范进行验收,确保工程早日发挥效益。
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16亿高峰期粮食自给的战略目标,粮食生产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严峻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人口急剧增加和人类开发能力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由于应用了良种、化肥、农药和灌溉等方面的新技术成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农业资源得到了极大的开发利用,但这种掠夺式资源开发方式,带来了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负面效应,使得农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着新的难题。旱地农业和灌溉农业的节水工作面临着十分艰难的形势,尽管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科学统筹规划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农业节水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由于以往对农业节水发展战略和客观规律研究不够,在指导和推动农业节水工作中存在着主观性、盲目性。有些地方不考虑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片面强调单项技术,盲目追求“先进技术”,造成一些节水工程高投入、低效益。有些地方对水资源状况不清,对上下游的关系研究不够,没有考虑生态环境用水,盲目扩大灌溉面积及高耗水作物,造成过量引用地表水,超量开采地下水。已经制定的一些农业节水发展规划,由于没能很好地与当地的水资源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国民经济总体规划相协调,往往难以落实。
(二)节水农业技术不普及
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与粗放低效利用的状况并存,而水资源的粗放低效利用,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目前,农业灌溉用水约占全社会用水量的70%,但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很低,渠道灌溉区只有30%~40%,机井灌溉区也只有60%,和一些发达国家(达80%)相比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国目前农业用水利用效率也很低,每单位净耗水的粮食生产效率不足1kg/m3,和一些发达国家单位净耗水2~3kg/m3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目前黄河流域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2%,大约有4/5的面积是大水漫灌,节水灌溉面积仅2276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20%。我国西部地区普遍缺水,其中西北干旱少雨,西南土层瘠薄,农业生态环境脆弱。但现状是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三)管理体制不适应
1.水资源管理不统一。我国《水法》规定,“国务院水行政部门负责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体制。造成河流的上下游、左右岸、地表水与地下水、取水与排水、清水与脏水的管理不统一,有限的水资源不能得到合理、高效地开发利用。处于上游及靠近河流的地区无节制的引水,不仅浪费了水资源,而且引发土壤次生盐碱化,甚至造成下游河道断流。在下游和距河流较远的地区,由于河水供不应求而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在许多灌区,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没能实行统一管理,不同水源的水价政策不协调,致使能有效提高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井渠结合方式长期难以推开。
2.灌区管理体制不适应。目前我国灌区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事业型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产权不清。主管部门与灌区及用水者的职责模糊,灌区及用水者只管用不管修,致使国家和各级政府投资建设的工程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更不能保值增值。二是经营不能自主、经费不能自给。灌区管理单位对灌区工程建设和水量调度缺乏自,行政干预较多。目前灌区的主要经济收入是水费,由于水价普遍低于成本,多数灌区入不敷出,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三是灌区用水计量设施不配套,主管部门对灌区用水定额与节水指标没有考核。许多灌区为了增加水费收入而设法鼓励农民多用水。四是灌区管理机构臃肿,增加了灌区负担。五是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机制尚未普遍建立。
二、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几点方向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1.农业节水中长期发展规划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并与各地的农业发展规划、水资源规划及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相协调,并充分考虑我国加入WTO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对农业节水的需求。
2.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有效保护为前提,统筹考虑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雨水、灌溉回归水及城市污水等的开发与利用。实行以供定需的方针,以水定产业结构,以水定经济布局,以水定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统筹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做到量水而行。
3.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水资源状况、气候条件、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作物种类、经济发展水平等,确定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农业节水发展模式。
4.根据我国农业实行的实际,结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以农业节水为龙头适时推进农业规模经营。
(二)建立有利节水农业发展的投入机制
节约用水和科学用水,应成为水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对农业和城市工业用水的研究分析说明:通过全面建设节水高效农业,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的用水效率;通过推行工业的清洁生产,使工业用水量降低,这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而且可使城市废水量相应减少,大大削减污染负荷。目前全世界灌溉面积中,喷微灌面积已占总灌溉面积的,我国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力度较大,但所占比例仍然较低,是世界上现代灌溉技术应用程度最低的国家之一,喷微灌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很小。我国作物水分生产率平均为0.8kg/m3粮食,也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很少一部分。不少学者研究指出,如果能积极采取有效节水措施,我国农业用水的节水潜力十分巨大。
(三)以节水为核心改革灌区管理体制
1.明晰产权,实行灌区企业化管理。根据“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明确产权。拥有产权的政府部门可将灌区改造成国家控股公司,聘请企业法人,用企业管理方式经营管理大中型灌区。
2.改革和完善灌区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对灌区实行以节水为主的多指标考核。如考核完成灌溉面积、灌水定额、节水指标、工程维修管理等,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的主要依据。探索对灌区投资及经济管理的新方法,以解决目前灌区靠多卖水增加收入的问题。
1.1立项依据效益优先原则,形成了集中连片格局
末级渠系配套、小农水工程由政府部门主导,也主要由国家投资建设,在项目立项、设计阶段,多方征求项目区乡、村群众意见,以实用为先。一是末级渠系配套等农田水利项目在骨干渠道已经过节水改造、水源有保证的下级渠道进行;二是优先恢复多年中断灌溉的原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三是项目承载村人均水浇地在0.067hm2以上,农民对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重视程度高;四是集中连片,建一片,成一片,严格控制半拉子工程。东干四支渠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完成的北张片节水园区,实现干支斗农四级渠系全面配套,区域内农业、林业、农发项目相继投资建设了部分田间道路、林带和管灌工程,项目区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格局。
1.2政府推进、群众认同,形成了节水灌溉习惯
末级渠系配套和小农水工程建设,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涉及占地和树木砍伐等协调工作,村委会都能够自行妥善协调解决,使工程得以顺利完成,实现当年建设,当年使用和受益。灌溉保证率的提高,保证了农民土地收入的稳定、增产,田面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项目区内土地平整,畦埝成块,灌溉季节轮灌续灌井然有序,渠系和田间水利用率分别达到0.6和0.85,节水效益明显。
2存在问题
2.1自筹资金不到位,项目不能按设计完成
末级渠系配套项目均要求市县配套和村自筹投资,项目实施多年,市县配套和村自筹资金到位率不达10%,形式部分渠道“半拉子”工程。
2.2规划设计不统一,影响项目效益
小农水工程项目投资分别通过地方水利部门、大中型灌区、财政农发部门、土地部门、农业部门下达。多渠道投资和各部门之间沟通的缺失,导致规划设计不统一,有的项目建在了上级渠道尚未配套的下级渠道上,用水保证率低,投资效益大打折扣,甚至没有效益;有的项目灌溉面积不大,却配套建设了大断面渠道,造成了国家投资的浪费。
2.3建后管护缺失,影响工程使用寿命
骨干渠道节水改造续建配套项目初期投入使用的渠道已有损坏,灌区只能对严重影响运行的渠段从水费中自筹一部分进行维修。斗农渠以下的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主体是村集体,国家投资建设后,归村集体使用,但维修养护机制没有建立。建后管护的缺失,势必影响项目工程的使用寿命。
3发展建议
3.1建立农田水利项目地方配套资金长效机制
中央投资的农田水利项目,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配套资金比例由40%降为30%,地方政府应强化农业倾斜政策,严格落实地方财政土地出让收益的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完善监督和考核制度,让广大农民群众知情,确保中央下达的农田水利项目按计划完成,如期发挥效益。
3.2建立各涉农部门农田水利投资项目协商机制
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整合和统筹多渠道项目投资,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在项目立项阶段建立会商制度,由项目主管单位牵头,与水利业务部门进行协调沟通。建立项目后评价制度,对农田水利项目竣工验收移交使用后的效果进行后评价,以制度保证国家投资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序、高效、切合实际。
3.3建立农民群众参与和监管机制
斗农渠及其以下的农水工程建设,由不同渠道的主管部门负责,项目大多执行“四制”管理,在项目立项阶段增加征求乡、村和农民群众代表意见环节,建设阶段增加农民群众代表参与监管的环节,为项目竣工验收、移交和使用管护奠定基础。
3.4落实灌区骨干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实行管养分离
在水管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已落实公益性部分人员经费财政补助的基础上,加快落实国家所有的灌排骨干工程运行维护经费财政补助政策。在维修养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的同时,灌区组建专业的维修养护机构,实行管养分离。以专业化、社会化的模式建立骨干渠道日常维修养护机制。
3.5完善农水工程建后管护机制,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1.1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概念/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0理念由于提出的时间比较短,还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和定义。当前较为合理的定义为: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一种行政管理制度,它是指根据区域水资源潜力,按照水资源利用的底限,制订水资源开发、利用、排放标准,并用最严格的行政行为进行管理的制度。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是由开发、利用、保护、监管四项制度来构成,再往下面则贯穿了整个水资源工作领域的评价、论证、取水工程管理、计划用水、保护治理、规划配置、监测、绩效考核等若干小制度。1.2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内涵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以水循环规律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制度,是在遵守水循环规律的基础上面向水循环全过程、全要素的管理制度;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对水资源的依法管理、可持续管理,其最终目标是实现有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旨在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的管理,水功能区达标率的提高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条件,而用水效率的提高是水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外在体现。
2实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需要的科技支撑
2.1完善的水文工作基础水文工作在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其主要表现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主要目标的考核需要依靠水文行业扎实的基础工作;地表水、地下水的水量、水质监测,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0的重要基础工作;突发水污染、水生态事件水文应急监测,是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全面提高监控、预警和管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汛抗旱的水文及相关信息监视与预警,是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的重要基础;水文及水利信息化建设,是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基础;同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需要水文科学的支持和广泛参与[3]。2.2高效的水资源调度能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之一是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这意味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要从取水源头出发,从取水总量上进行第一步的/最严格0控制。而我国国情和水情共同决定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居民的生产生活,这也是出现地下水超采以及局部水资源供应紧缺的根本原因。水资源调度作为改变水资源天然时空分布不均的有效途径,能够起到实现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是落实用水总量控制方案的重要抓手,也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础性工作。因此提升水资源调度能力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快速和有效实施的重要支撑。2.3准确的用水总量控制模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但是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的研究还未形成体系,不同层次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在具体指标的编制、实施、核算、优化、调控等过程缺乏科学依据,所以难以保证制度实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4]。目前水资源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确定方法存在大量主观因素的干扰,缺乏系统性、科学性[5]。不过实践证明,基于/自然)社会0二元水循环理论的用水总量模型能很好地协调各方面限制因素,达到科学控制用水问题的目的。它在科学评价流域(区域)水资源量、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用水需求以及公平、高效与可持续原则,通过多目标决策分析将水资源合理分配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部门,确定流域(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从而为取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高效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促进[627]。2.4精确的用水效率控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0分别控制的是取水、用水和排水环节。用水环节作为中间过程,用水效率控制目标的实现直接关系到用水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并且与废污水排放量、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有很大的相关性。用水效率控制是与具体用水行为关系最紧密、效果最直接的管理手段,因此,严格控制用水效率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关键环节。基于分级控制的用水效率控制能够更精细化地管理水资源,在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为/红0/黄0/蓝0三条线,加强对用水效率的控制力度。对用水效率进行/红0/黄0/蓝0三条线的分级控制,可以将原有的单一控制指标进一步细化,一方面为用水效率的监控提供明确的划分标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用水单位提高用水效率的积极性,还能促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8]。2.5合理的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指标体系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是以水体功能相适应的保护目标为依据,根据水功能区水环境容量,严格控制水功能区受纳污染物总量,并以此作为水资源管理及水污染防治管理不可逾越的限制。红线要求按照水功能区划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的自净能力,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合理的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总量体系建立所要求的关键部分就是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与限制排污总量的准确核算以及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时空分配的确定。合理的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指标体系能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的落实提供前期的基础,也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持[9]。2.6先进的数字流域建设数字流域是对流域的数字化表述,是在现有的流域数字化体现形式的基础上,运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流域,实现流域的再现、优化和预测,对宏观与微观信息都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从而有效弥补现有流域的运行缺陷,帮助解决流域现有问题,优化流域的建设、管理和运行,促进流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10]。数字流域不仅能在计算机上建立虚拟流域,再现流域的水资源的分布状态,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通过各种信息的交流、融合和挖掘,综合气象、水文、国土、交通等信息,通过数字化模拟现代化手段,提高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水平。同时也可以为最严格水资源制度的有效落实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11]。
3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理论体系框架
基于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理念的认识,以及其内涵的理解,总结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理论并构建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理论体系框架,见图1。同时,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理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主要内容、理论方法和保障措施进行探讨,以指导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实践、支撑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战略的规划和实施。
(1)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方法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本质就是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2)人水和谐思想。人水和谐是指/人文系统与水系统相互协调的良性循环状态,即在不断改善水系统自我维持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使水资源能为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久远的支撑和保障0[12213]。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的根本目标就是解决当前紧缺的水资源形势,控制水资源开发总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限制污水排放总量,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终达到人与水的和谐相处。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坚持人水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1)三条红线。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是确立/三条红线0,实际上是在客观分析和综合考虑我国水资源禀赋情况、开发利用状况、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等方面的基础上,提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方面的管理目标,实现水资源的有序、高效和清洁利用。/三条红线0是国家为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各个环节划定的管理控制红线。(2)四项制度。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四项制度0是一个整体,其中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具体内容,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是落实前三项制度的基础保障。只有在明晰责任、严格考核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发挥/三条红线0的约束力,实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目标。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具有联动效应。任何一项制度缺失,都难以有效应对和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复杂水问题,难以实现水资源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包括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水循环理论、水量平衡原理、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水资源高效利用理论和水体排污总量控制理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础理论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的基本支撑,也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理论体系的基础。(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指在维持水的持续性和生态系统整体性的条件下,支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和满足代内和代际人用水需要的全部过程[14215]。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一种在不超过水资源再生能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或者保持以前的发展速度的前提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地球上的水资源量是有限的,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是由于水循环的存在,才使得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可能。由于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实现最严格水资源制度本质上就是要在取水、用水、排水三个方面严格控制,减少水资源开发量、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水体排污总量,以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的可承载、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2)水循环理论。水循环是联系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纽带,是水资源形成的基础。也正是由于水循环的作用,使水处在永无止境的循环之中,也使得水资源成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因此,水循环的存在是水资源可再生性的基础,也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水循环理论的研究是开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理论研究的基础。水循环的机理和特点决定了水循环是永无止境的,但是可再生并不意味着无限可取。因此开发利用水资源过程中,一定要转变观念,实施最严格的管理,以保证水资源的可再生性,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水量平衡原理。水量平衡原理是研究一切水文现象和水资源转化关系的基本原理。水量平衡原理的提出从根本上说明了水资源是有限的,不是无限可取的。水量平衡原理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的基础理论。从本质上表明了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红线的根本意义以及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红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水量平衡原理的存在,决定了宏观和微观上的/开源0措施均不是解决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根本措施。只有严格的/节流0措施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4)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水资源优化配置泛指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改变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开源与节流并重,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利用系统科学方法、决策理论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统一调配水资源;注重兴利与除弊相结合,协调好各地区以及各用水部门之间的利益和矛盾,尽可能地提高区域整体的用水效率,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16217]。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实质就是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一方面提高水的分配效率,合理解决各部门和各行业(包括环境和生态用水)之间的竞争用水问题;另一方面则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促使各部门或各行业内部节约高效用水。(5)水资源高效利用理论。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目的就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维系的需水要求,以提高水资源的单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水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流域或区域内的水循环转化机理是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理论基础[18]。加大推进工、农业节水技术和居民生活节水器具、合理有效的水价体系、流域或区域内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都是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手段。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直接效用就是提高用水效率,杜绝各种用水浪费,更进一步的减少取用水总量,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6)水体排污总量控制理论。水体排污总量控制是指根据一个流域、地区或区域的自然环境及其自净能力,根据水环境质量标准,通过控制污染源的排污总量和相应的污染物处理措施,把污染物负荷总量控制在自然水体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19]。水体排污总量控制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流域或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通过行政与经济干预以及各种技术措施,逐步将污染物排污总量控制在水环境容量范围之内的过程。(1)科技支撑保障的建设。先进技术和制度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实施提供科技保障,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有效实施的前提。目前其研究和建设情况还很薄弱,现有的技术条件还不足以支撑最严格水资源制度的实现。因此,要加快基础水文信息数据的采集和观测,健全全国水文观测站点和水文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加快对于/自然)社会0二元水循环理论的用水总量模型的研究,系统提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加快节水型生产工艺、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器具的推广和实施,建立精确的用水效率控制指标体系;加快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与限制排污总量核算和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时空分配的研究,确定合理的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指标体系;加快数字流域建设,实现对全国河湖水系的数字控制和管理。(2)/三条红线0指标选择和控制指标的分解的研究。/三条红线0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进行管理的一个明确的界限。同时,/三条红线0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当前反映取水、用水、排水过程的指标很多,但是缺乏将其作为统一整体考虑的指标体系,因此,要加快完整控制指标体系的研究。还要迅速着手于对国家层面的宏观控制指标进行分解的工作,建立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红线指标体系。(3)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的建立。要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国务院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主要指标落实情况进行考核,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具体组织实施,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地方人民政府相关领导干部和相关企业负责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具体考核办法由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4)水资源监控体系的建设。全面提高水资源监管能力,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必要手段。加快建立与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管理、水功能区管理要求相适应的监控体系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迫切需要。加强省界等重要控制断面、水功能区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监测能力建设;加强对重点取用水户取水、主要入河排污口等的适时监控;加快水资源信息化建设,实现水资源管理向动态、精细、定量和科学管理转变。(5)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的完善。进一步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切实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拓宽投资渠道,建立长效、稳定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保障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经费,对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节水技术推广与应用、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给予重点支持。(6)政策法规和社会监督机制的健全。抓紧完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广泛深入开展基本水情宣传教育,强化社会舆论监督,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水忧患意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听取各方面意见,进一步提高决策透明度。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irrigating situation and high efficiency water saving irrigation in Yanghuang irrigation area are compared. The high-efficient water-saving irrigation, management mode and existing problems are expounded.
关键词:高效节水;灌溉;管理
Key words: high efficiency water saving;irrigation;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6-0040-03
0 引言
农业灌溉节水一直是海原县的一项节水重点工作。扬黄灌区通过近年来的节水改造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在:工程状况得到改善、用水效率得到提高、农田灌排保障能力稳步提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取得成效等方面。灌区节水改造在取得成效的同r,也出现了一些如管理体制和投资方向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在深化灌区体制改革,减少或取消地方配套资金、提高建设标准,完善投资方向等方面的体会和建议。
1 灌区概述
海原县扬黄灌区始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长期以来,灌区水利对保障该县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灌区辖4个乡镇,即高崖乡、李旺镇、七营镇和三河镇,涉及55个行政村223个自然村,灌区总人口14.31万人。灌区有固海扬水系统和固扩扬水系统,两大系统在我县境内建有泵站7座(其中固海系统2座,即固海八泵站、固海九泵站;固扩系统5座,即固扩八泵站、固扩九泵站、固扩十泵站、固扩十一泵站、固扩十二泵站)。整个灌区设计灌溉面积为19.5万亩,现状灌溉面积22.8万亩,其中固海系统12.0万亩,固扩系统10.8万亩。灌区主要以种植玉米、枸杞、小麦、油料等作物为主。作物种植比例为:玉米80%、枸杞10%、小麦及其它10%。
近年来,在分配水指标逐年减少的情况下,海原县坚持“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制度,依据“以水定植、以供定需”的供水原则,大力推行节水灌溉,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灌区灌溉以小畦灌溉为主,同时结合灌区实情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灌区亩均灌溉定额280m3,其中高效节水灌溉定额120m3。
灌区按照取水方式可分为干渠直取水自流灌溉(自流灌区)、扬水灌溉(扬水灌区)和高效节水灌溉三种:
灌区现状灌溉面积20.34万亩,其中固海系统10.6万亩,固扩系统9.74万亩,灌区主要涉及渠道有固海七干、八干,红寺堡扬黄扩灌八、九、十、十一、十二干,共有支斗渠1258条,渠道总长度1074.62公里,衬砌长度1009.82公里,固定渠系建筑物有交通桥和生产桥2284座,各类闸门455座,农口14818座。
灌区现状灌溉面积2.46万亩,其中固海系统1.4万亩,固扩系统1.06万亩。固海系统有新生、李果园、张家术、白疙瘩4处扬水泵站,固扩系统有红圈、二道、小塬、李旺及南堡5处扬水泵站。
2 高效节水灌区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2.1 高效节水灌区取得的成效
自2006年以来,海原县以农业节水为目标,保障设施农业及特色产业健康发展,积极推广低压管灌、微喷灌、滴灌。截止2016底,先后在扬黄灌区建成13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累计完成资金0.59亿元,完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69万亩(扬黄灌区总面积覆盖),其中自流灌区2.85万亩,旱耕地0.8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灌溉定额由现状320m3/亩下降至120m3/亩,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5提高到0.9以上。
目前扬黄灌区主要有县乡协调村管型、水管单位监管型、承包经营型及农民用水协会四种管理运行模式。
固海扬黄自流灌区(除709支干区)、李旺固扩扬黄自流灌区自扬水工程建成后一直采用县乡协调村管型管理运行模式,县水务局负责将固海管理处下达到我县的灌溉水量指标的下达到各斗口,做好固海管理处与乡镇在灌溉期间的协调工作,乡镇负责协调各行政村与固海扬水泵站做好水量调配工作,维护均衡受益原则和灌溉秩序,行政村负责管辖范围内各支、斗、农区水量分配,组织群众适时灌溉和水费的收缴,维护灌溉秩序等工作。
新生、李果园、白疙瘩3处扬水泵站,由海原县扶贫扬黄办负责兴建,交由高崖、李旺水水利工作站运行管理,水管单位负责机电设备、渠道的维修及管理运行,以及配水到村,水价实行斗口终端水价,由行政村或自然村负责分配到用水户,做好水利工作站与群众的协调工作。
高崖乡709支干区涉及三分湾、联合、红古、红岸四个行政村,灌溉面积4.6万亩。为了实现均衡受益,有效解决灌水矛盾,经县水务局、固海管理处、高崖乡政府共同协商,交固海管理处石峡口泵站代管,水价由自治区物价部门核定,实行斗口终端水价。同时,为维护正常的灌溉秩序,成立了709支干区农民用水协会,做好斗口以下灌溉管理及渠道维修等。
红圈、二道、小塬、李旺、张家术5处扬水站,由当地群众承包管理运行。
就以上四种管理模式来看,一是积极培育农民用水合作组织,鼓励和引导农民自愿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承担直接受益的灌溉工程的建设、管理和维护责任,解决了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后集体管水组织主体“缺位”问题;解决灌区的大量斗渠以下田间工程有人用、没人管,老化破损严重等问题,建立了农村水利建设运行新机制;巩固了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成果,保证灌区工程设施充分发挥效益。培育和提高了农民自主管理意识和水平,明晰了农村水利设施所有权,建立了现代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如三河、七营所有支渠都有农民用水协会组织,水利用率达到85%以上,水商品率达到90%以上,渠道完好率在95%以上。二是灌溉管理机构完全按照终端水价,按方计收,各个支渠都有量水堰,收缴水费有发票,做到了公开透明,帐目清楚、群众明白,无水费拖欠现象。
海原县高效节水项目建设与灌区实际紧密结合,从立项审批、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年度项目竣工验收等环节严格按照基建程序运作,严格招投标,杜绝地方干预,严格“四制”管理,严格资格审查,落实准入制度,特别是在建设过程中,全程进行监管,积极推行“法人负责,监理控制,施工保证,政府监督”的四级质量保障机制,确保了我县灌区高效节水改造项目建设规范运作。
一是机构设置合理,理顺管理体制。以乡镇为单元,成立了关桥、西安、张湾、高崖等17个乡镇水利工作站和树台水土保持实验站,人员由乡镇管理过度到县水务局管理,各区域站人员和业务经费由县水务局统一管理,乡镇监督,形成了水利科技推广工作的良性运行机制。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用人机制。在用人机制上,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建立了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竞争流动机制,实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和全员聘用制,不断调整充实一线从事水利工程管理和科技推广人员,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勤学、实干、创新,使每个专业技术人员肩上有担子,工作有压力。三是建立考核制度,注重业绩评价。制定了《海原县基层水利科技服务人员考核管理办法》,量化考核内容,实行动态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在人员调动、工作考评和职称晋升等方面,水务局将水利技术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人员待遇。四是培育用水协会,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按照“管理公开、民主公平、办事高效”原则,我们先后成立了西安东干渠等农民用水者协会6个,通过农民用水者协会组织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五是稳步推进水价和水费计收改革。巩固“灌区管理单位+用水者协会+用水户”管理模式,两部制水价、终端水价改革和灌溉用水计量收费深入推进并取得较好成效,使灌区水费收取率得到全面提升。
2.2 高效节水灌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在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①多年来,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资金投入分国补资金、地方配套资金和自筹资金,在建设中国补资金全能到位,而地方配套资金及自筹资金不能到位,致使项目建设资金减少,工程建设标准降低,工程效益不能正常发挥,造成项目区群众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错误认识,从而制约了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发展。②由于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涉及农户多且面广,需要规模化发展,而我县农户对高效节水灌溉认识不到位,土地流转工作困难大,致使种植结构不能合理调整,形成规模化发展只是空话。③多年来,虽然中央、区、市及县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在运行管理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性文件,但工程运行管理主体依然不能落实到位,致使工程建后管理不到位而停用或带病运行。④由于近年来设施农业未能得到健康发展,导致部分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停运或不能很好的管理,工程设施损坏较为严重,且工程失去了应有的用途。⑤一些已建工程现状只存地埋管道,地面喷灌带、滴灌带等水利设施由于使用寿命短,投资大而农户无力筹资更换,致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只是实现了“管道化”灌溉,没有发挥微喷灌及滴灌的长期效益。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部分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至今由建设单位负责运行管理,工程的电费、运行管理费、维修费均由建设单位承担,导致出现挤占项目资金现象,这些费用已成为建设单位的包袱。
3 强化高效节水灌区建设的建议
针对我县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①落实工程管护主体,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建议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高效节水灌溉管理运行机制。在明晰产权或经营管理权的基础上,采取多种管理形式,完善工程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工程损毁赔偿制度,核定维修责任、经费,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节约用水和维护灌溉设施的良好氛围,推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建后管理。②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进规模化发展。建议政府及各部门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流转,促进土地利用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创造有利条件。③增加工程建后资金,建立工程管护机制。建议自治区增加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建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管护补偿机制,促进节灌工程良性运行。④建立工程专项基金,完善工程管护机制。建议建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专项基金,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开展“回头看”工作,根据项目区实际需要,灵活运用多种工程措施,完善工程补偿机制,切实保障工程效益的发挥。⑤提高国补投入比例,促进工程设计标准。建议增加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国补资金投入比例,减少地方配套资金,有效促进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设计标准的提高,为落实工程运行管护主体和工程健康运行奠定基础。⑥深入结合项目实情,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建议对符合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地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论证(产业、水源、效益),结合项目地实情和意愿,发展特色农业,建设农民需要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大力发展现代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4 结语
扬黄灌区作为海原县的主要粮食产区,在海原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伴随着灌区水利工程设施老化、水源工程渠系不配套、设计标准低等诸多问题,开展以节水为中心,实现区域水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的灌区续建配套和改造目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近年来的改造建设,灌区在工程状况改善、用水效率、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改造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处理和协调好这些问题,将是灌区早日实现高效节水现代农业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韩宇平,阮本清,邱林.基于水量平衡的宁夏引黄灌区广义生态耗水量计算[J].灌溉排水学报,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