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专题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近年来,众多高校已经意识到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并注重与鼓励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尝试。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尝试,以北京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为例,总结我们两年来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做法与取得的经验,提出增强研究性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本文探讨的研究性教学实践与举措对于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学改革;研究性教学;专题报告;软件工程教学
基金项目:北京科技大学第六批教育教学研究基金面上项目(JY2010G09);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1Z00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京教高办20083号)。
作者简介:孙昌爱,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服务计算;王昭顺,男,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王成耀,男,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
近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已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虽然是高等教育大国,但不是高等教育强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培养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在创新能力方面还有一段距离[1]。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目前700余所高校都设置了该专业,但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具体说来,众多高校的培养方案基本相同,没有侧重点[2];在课程教学方面,基本沿袭“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授方式;教学内容依然比较陈旧,缺乏学科前沿的最新进展;考试方式上,仍然采用传统标准化考试方式[3]。这样的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一不利局面,支持与鼓励教师探索研究性教学,众多高校近年来开始设置相应的教学研究基金,如北京科技大学每年资助大约15项“研究型教学示范课”教改项目。
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多年来一直从事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针对研究生培养中普遍存在的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我们在“软件测试理论与自动化”、“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软件工程”等软件工程类课程中开展了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尝试[1]。本文进一步总结研究性教学实践;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报告两年来“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学生评价与反馈;基于已有经验与学生反馈,提出增强研究性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1 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实践
两年前我们开始探索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博士生课程“软件测试理论与自动化”、硕士生课程“面向对象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开展以专题报告为载体的研究性课程教学尝试。本文以研究生课程“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为例,简要介绍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的一些做法。
“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面向全校的研究生开设,该课程教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也是难点)是听课学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几乎涵盖了我校所有的工科专业(如电子信息相关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冶金工程、机械工程、采矿工程等),包括全日制硕士生和博士生、工程硕士生、部分优秀的本科生。来自非电子信息类的学生基本上是首次接触软件工程,而来自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一定程度的软件工程基础,针对听课学生在软件工程方面基础不同,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做到差别性教学,实现因材施教。
“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共计36学时,教学大纲与课时安排见表1。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涵盖了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考虑到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软件工程(甚至软件开发的经验很少),教学内容中涵盖了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学;针对已经具备软件工程基础的学生,安排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与过程等基本内容,同时还兼顾软件工程新进展,包括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面向方面的软件开发、面向服务的软件开发。
根据实际教学时数与学生特点,专题报告的主题、组织方式与进度稍有变化。表2总结了2009年度与2010年度专题报告的设置情况。
1) 专题报告的主题通常安排在如下几个方面。(1)面向对象方法或技术的新发展,如面向方面的软件开发、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面向服务的软件开发;(2)软件工程技术的新发展,如软件测试新进展,需求工程新进展,净室软件工程与形式化方法;(3)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或环节,如基于UML的需求分析,设计模式,软件测试自动化。
2) 通常在课程第一讲中列出本年度拟开设的专题报告主题与进度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专题,以小组为单位报名,一个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鼓励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合作。如果报名的学生超出预期人数时,通常将专题报告优先安排给有软件工程基础的学生。
3) 专题报告的组织方式分为教师报告与学生报告。其中,教师报告一般结合教师的研究课题,介绍取得的研究成果与本领域的最新发展(如有足够的教学经费支持,可邀请工业界资深工程师做报告)。学生报告从选题、文献收集、讲稿准备与演讲、回答问题全部环节由学生完成,通常由组长安排与协调报告的分工,任课教师监督报告的进展情况。为了保证学生报告的质量,任课教师在专题报告前组织试讲,指出报告的不足之处。专题报告按照学术研讨会的模式进行,任课教师主持专题报告,学生演讲并回答观众(包括教师与听课学生)问题。为了鼓励讨论,专题报告中演讲环节不超过70分钟,提问环节不少于20分钟。
在讲授软件工程类课程时,考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们设置课程大作业环节。课程大作业可选择“专题报告”、“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一个小型实例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很多学生选择专题报告,原因在于专题报告不仅有助于上述诸多能力的培养,而且对研究生后续培养环节(如学位论文开题、论文答辩等)有很大的帮助。受限于课时,我们不得不限制专题报告的数量。另外,我们发现专题报告是否成功涉及众多因素,报告选题、学生的专业背景、学生的态度与投入、学生的演讲能力、演示文稿的质量、教师的引导与反馈(对专题报告的准备、试讲与演讲等诸多环节的指导与建议)等,其中学生的投入与态度最为关键。
两年多来的经验表明,引入专题报告可以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培养学生诸多创新思维能力。具体说来,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专题报告涉及的主题一般都是学科发展前沿,由学生完成这样的专题报告,可以领略该领域前沿发展,同时促进教学相长。
2) 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批判性接受:专题报告按照学术研讨会模式实施,学生提问与回答环节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批判性接受。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准备专题报告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查找资料文献,快速把握文献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从而促进自主学习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由于专题报告的准备与演讲都是按照小组的方式完成的,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必须学会分工与合作,这有助于培养团队精神。
5) 培养学生表达和交流能力:专题报告要求学生将自己在短期内的学习成果,以学术报告的方式呈现给众多听众,并能回答来自听众的提问,这个环节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表达与交流能力。
2 基于调查问卷的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与反馈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对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与反馈,围绕教材、任课教师、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手段、专题报告的投入、专题报告的收获、课程学习的收获、课程考核方式、教学改进建议等,设计了调查问卷,见表3。其中,问题5与问题6是针对选择专题报告的学生设置的,选择“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的学生回答其他类似的问题。
注册2009年秋季学期“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课程的学生人数为137人,其中16人完成4项“专题报告”(原计划完成5个专题报告,因准备不充分取消“净室软件工程与形式化方法”专题报告,每个专题由4人完成),121人完成课程论文。注册2010年秋学期“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课程的学生人数为103人,其中27人完成6项专题报告“专题报告”(其中部分专题由5人完成),69人完成“课程论文”,7人完成“课程设计”。表4总结了2009年与2010年的“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为了确认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是否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其中包括(1)不存在适合研究性教学的教材;(2)课时量不足;(3)以考试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调查问题(1)、(3)和(8)与上述问题紧密相关。返回的调查问卷中(见表5),大部分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92%和85%)回答不存在或不清楚,仅有小部分学生推荐了合适教材。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安排合适,少数学生(2010年仅为5%)认为深度不够;少数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15%和5%)认为内容过多。出乎意料的是,大部分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85%和89%)赞成采用开卷考试的课程考核方式,只有少数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15%和11%)反对采用考试的课程考核方式,并且给出了反对的理由。
调查问题(2)和(4)与学生对任课教师以及课程教学手段的满意度有关。返回的调查问卷中(见表6),绝大多数的学生回答任课教师胜任课程教学任务,只有1名学生(2009年)回答仍需进一步提高。大部分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88%和95%)满意课程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很多的学生认为专题报告的教学形式新颖,部分学生觉得可以进一步增多专题报告的数量;少数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12%和5%)认为还需进一步改进。调查结果表明,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与教学方法与手段得到学生的认可。
调查问题(5)和(6)试图了解学生在专题报告中的投入与收获情况。返回的调查问卷中(见表7),超过半数的学生回答专题报告投入超过15小时(或阅读文献超过10篇);少于半数的学生回答专题报告投入少于15小时(或阅读文献不超过10篇)。然而,100%学生认为专题报告收获大,相当多的同学回答锻炼了文献搜索与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讲稿准备技能等。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专题报告,但部分学生投入不足,影响了专题报告的质量。
调查问题(7)和(9)与本课程学习的收获与改进意见相关。返回调查问卷中(见表8),绝大多数的学生(2009年和2010年均为92%)回答收获较大,相当多的学生反映对软件工程有了新的认识、拓宽了知识面;8%的学生未回答课程学习的收获。半数以上的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68%和54%)对课程教学的改进提出了建议,如部分学生提出应增加案例分析、增加课时等。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有较大收获,部分教学环节仍需进一步改进。
基于上述学生评价与反馈的调查结果,开展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有助于培养诸多的创新能力,包括主动学习能力、文献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等。必须指出的是,从专题报告中受益较多的前提是,学生能够认真对待专题报告并投入足够多的精力。开展研究性教学要求任课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水平,还应熟悉学科前沿发展情况。此外,开展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与限制,如建设合适的教材、适当增加课时、鼓励灵活的考核方式等可以促进研究性教学效果。
3 关于提高研究性教学成效的几点建议
为了使研究性教学更加富有成效,我们认为如下几点非常关键。
1) 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配合与投入研究性教学。开展高质量的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积极投入,并认真对待。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实质成效令人怀疑。国外(如德国、荷兰等国家)在本科生层次上已经广泛采用专题报告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比之下,我们发现我国学生在专题报告环节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学习能力不足,缺乏对学术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
2) 改革现有的教师评价与教学评价制度以适应研究性教学。开展有效的研究性教学,要求任课教师(研究性教学的设计者与实践者)不仅熟悉传统的教学内容,而且要花相当多地精力组织学生探索前沿领域,辅导学生准备专题报告。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在研究性教学中的投入增加了很多。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视科研的教师评价体系与定额教学工作量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利于教师发挥研究性教学的积极性。
3) 制定有助于研究性教学的合理培养计划与教学管理制度。开展有效的研究性教学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与手段的革新,它牵涉到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课程考核、授课规模等一系列的问题。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大部分高校的培养计划是“大一统”,缺乏针对性和目标性;课程设置零散、部分课时量设置过少;课程考核仍强调以考试为主;授课规模庞大[3]。如不解决上述问题,研究性教学实施起来必然举步维艰。
4 结语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在尖端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严重不足,我们探索了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并在北京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在此基础上,我们总结了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的一些做法与取得的经验,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并分析了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的反馈与评价。基于已有经验与学生反馈,我们提出了进一步增强研究性教学的质量与成效的建议,此项调查及探讨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实践与举措对于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昌爱. 面向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21):37-40.
[2]陈笑蓉. CDIO模式的软件人才培养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10(23):45-48.
[3]孙昌爱,骆四铭. 适用于软件工程技术的高质量教辅并重的小班教学模式[J]. 计算机教育,2008(20):25-28.
Seminar-based Exploratory Teaching: Practice, Feedback and Suggestions
SUN Changai, WANG Zhaoshun, WANG Chengyao
(School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关键词】高职高专 体育保健 经络腧穴学 教学改革 实践 反射疗法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19-02
引 言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大众自身健康的意识也不断增强,这使得对体育保健的关注度也呈现逐步升温的态势,《经络腧穴学》课程在高职高专体育保健专业当中的普及则显得尤为重要。这对相关的专业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做到对客观实际的有效结合,还应该做好《经络腧穴学》相关知识的教育,从而让学生做到对《经络腧穴学》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真正掌握,则可以通过对《经络腧穴学》体育保健的知识的充分运用来对反射疗法、休闲保健、康复保健、美容美体与芳香保健实践进行自觉指导,结合当前社会对于体育保健人才的客观实际需要,通过对《经络腧穴学》课程所做出的探索性和常识性的改革,这样在体育保健专业教学实践当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优化教学内容
《经络腧穴学》这门体育保健课程有着特别广泛的涉及知识面,其中也有极其丰富的内容,教师要通过这有限的时间内讲授完该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并且要让学生达到岗位所需要的实践技能,这关键是对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针对这种情况,在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要做到对应用基础理论知识的突出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经络腧穴学》的基础理论课则把握的度为够用和必需,确立教学重点为强化应用和厘清概念,为后续课程《保健推拿学》、《反射疗法学》、《筋伤学》、《运动创伤学》和《社区全科保健》等实践应用教学课程做好铺垫。
一方面确立教学内容将职业能力需求作为导向。由于体育保健专业《经络腧穴学》课程教育应该将着力点放在能力本位教育上,这不仅要求学生对于相关知识做到掌握,还应该要让学生在今后长期的反射疗法、休闲保健、康复保健、美容美体与芳香保健实践过程当中具备基本的更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另外,让学生做到向他人传授和讲解体育保健相关知识的能力。这从体育保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看,使其知识结构更合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立足可接受性和实用性原则,可把《经络腧穴学》这门课程分为基础、提高和应用三大模块。基础模块为基本概念,提高模块为进行经络腧穴的相关应用方法,应用模块则为校内实训与校外见习、实习内容。
另一方面确立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在对于体育保健《经络腧穴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做到以反射疗法、休闲保健、康复保健、美容美体与芳香保健服务作为切入点,把握住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并且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对于基础模块则应该把握够用和必需的度,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厘清概念和应用强化。而由于新的保健知识、理念层出不穷,一般教材都很难紧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为有效对学生视野的开拓,则应该在教学当中尽一切可能向学生介绍一些体育保健与康复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知识。
二、改革教学方法
《经络腧穴学》这门体育保健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并且还有这比较强的技术性,所以教学方法要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应该仅仅是停留在对知识的积累。
一是作业合理布置。反对学生在对作业完成只是机械性的抄写,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意义有限。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对课后作业的布置当中,则应该选取诸如:“怎样理解经络腧穴物质性和临床应用的科学性”、“怎样理解腧穴名称的医学意义”等一些具备实际意义且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在课后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或相互讨论,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分析问题综合多学科知识、独立思考和查阅相关资料的习惯,为走向工作岗位后继续提高奠定基础。
二是巧妙设置问题,做好课堂讨论。课堂讨论的灵魂是问题设置,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出来的问题应新颖并能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则在思考、讨论中启发,而达到掌握知识和问题解决的目的。例如,学生在没有开始临床或社会服务应用前,要记住腧穴的位置和属经都比较困难,老师可以把同一经络的腧穴前后联系起来,把腧穴与解剖位置联系起来,为学生设置问题:如何找出趣记的方法。阿坝师专体育保健专业老师还因此而整理出版了《腧穴位置与属经的趣记方法》的小册子。
三是授课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通过对讨论式、启发式、讲授式等多种手段的结合的教学方法的使用,加强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把经络腧穴的知识贯穿于反射疗法、休闲保健、康复保健、美容美体与芳香保健服务的事例当中,从而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当中对知识的掌握。这样不仅仅使得授课显得更为生动,而且还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加深。集中讲授重点内容,而使用课后自学、课内集中让学生对上讲台讲解讲授非重点内容;具备比较强实用性的内容,则使用讨论法以便让学生加深理解课程内容。
另外还有在课堂中引进多媒体,教学示范手段形式多样,加强师生交流,师生角色换位等教学方法尝试,都不同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做好实践教学,加强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针对《经络腧穴学》这门体育保健课程具备比较强的实践性,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则始终做到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加强,做好实践教学,做到理论和时间的有效结合,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充分利用人体模型。为增强学生对《经络腧穴学》这门体育保健课程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当中则可以充分利用人体解剖模式与针灸铜人模型,通过这些人体模型的使用,增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实践操作机会,让学生认识腧穴的解剖位置与针刺层次,将学生的理论指导实践。
二是注重人体自身腧穴定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为了做到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则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人体自身腧穴定位,这样学生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不受到空间的局限,都可以对《经络腧穴学》这门体育保健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实践。
三是与校外企业事业单位合作,使学生有足够的见习机会。为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对经络腧穴的应用能力,学校可以大力加强校外企业事业单位的合作,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见习机会,而让学生在足够多的见习机会的实践当中,使其反射疗法、休闲保健、康复保健、美容美体与芳香保健服务能力的有效增强。
四、利用学生社团,有效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经络腧穴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上课学时是有限的,可是所要讲授的内容比较多,教师要让学生在这有限的时间当中做到对丰富知识的全面掌握,这其中具备一定的难度。而了解到当前大学生有着丰富的课余活动的特征,为有效对课堂时间不足的问题进行解决,例如我们学校通过校内〇丨华·健道美道协会组织,在课余时间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当中做到对体育保健知识的掌握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
一是开展专门性健康知识竞赛或保健技能比赛。在对课程开展的中后期,为有效巩固课堂知识,以学校团委和〇丨华·健道美道协会组织,把不同专业分成专业组和业余组来开展专门性知识竞赛或技能比赛,学生们在积极抢答或技能展示的过程中,把内向的学生也带动了起来,也向别人证明自己对经络腧穴知识的掌握。这种形式深受学生的广泛欢迎,这样也对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作用突出。
二是开展专门性讲座。教师在课堂学习空闲时间,可以让学生自己对主题进行选定,准备材料,通过校内〇丨华·健道美道协会组织在专业内部举办专门性的讲座,比如以经络腧穴与反射疗法、休闲保健、康复保健、美容美体与芳香保健等方面关系为内容进行探讨。把经络腧穴的相关知识在实际生活当中应用,从而将体育保健的魅力进行展示,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做到对学生视野和知识面的有效扩展,做到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兴趣得到有效激发。
三是组织开展操作实训活动。充分利用学生组织,通过校内〇丨华·健道美道协会组织,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兴趣小组实践活动。协会会员于每周星期三晚上7:00-9:00在体育保健实训中心开展反射疗法技能训练(经络腧穴的具体应用训练)。同学们相互学习,交流心得体验,共同提高。协会活动把不同专业的同学聚到一起,有利了专业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提高了技能训练的效率,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同时也有效提高校内师生的健康认知。
我们还通过校内〇丨华·健道美道协会组织,协会的利用,组织学生自己设计调查问卷,调研大学生的体育保健状况,在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后形成调查报告。通过多彩丰富的校园活动的开展,来对学生对方面发展的客观需求的满足,让学生的实践愿望和认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五、考核方式做好灵活多变
对于期末考试突击的想法进行转变,让学生重视学习过程,有效结合考和学,在课程教学之前,明确平时成绩和考核成绩的比例和构成。传统的考核一般包括理论和实践考核两部分,理论考核可以表现为试卷、口述等,而实践又可分目测、体测等方式。自学完成作业、出勤率、小论文、口试、期末考试。除此之外,如果学生某一项特别突出,还可以进行加分。这种考核方式的实施,可以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思维和学习模式打破,将关注重点由结果变为过程,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得到提高。
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推荐一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视频评定法”。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学生佩带手机已经普及,而且绝大多数的手机都带有较高像素的录像功能。据此情况,我们进行实践考核时,要求学生在自己描述某一经络和其中的腧穴时,一边操作一边讲述此经络的循行,主治功用,或者描述腧穴的解剖定位、针刺层次及临床应用等,并由其同学把这个过程录下来。录成视频后,如果学生觉得表现不满意还可以重录,值到自己满意为止。老师把学生录成视频收集并时行评定,评定不过关的还可以让学生再录。这样的评定方式,既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还能锻炼学生的专业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旁观自己表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有利于其改进提高;并且,这种方式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创新能力。当然,在对学生录成的视频进行成绩评定时,也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客观评价方法。
六、课程改革与实践效果分析
在对一定时期的实践之后,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绩比较好,学生能把经络腧穴的知识应用于后续课程如《保健推拿学》、《反射疗法学》、《筋伤学》、《运动创伤学》和《社区全科保健》等的学习实践中。
一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在改革之后,让学生能够积极去思维,饱含强烈的动手愿望,营造出融洽的课堂气氛,在课后学生也能积极主动的和学生对于在学习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让学习效果得到提高。
二是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理论和实践教学当中,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只是起着启发引导的作用。在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都感觉训练和提高了自己的独立学习、归纳总结、分析解决问题、口头表达文字表述能力等。
三是增强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能力。在这门课程完了之后,通过见习实践,让学生有着完整的了解体育保健课程体系,让学生有着一次全面锻炼的机会,有效提升反射疗法、休闲保健、康复保健、美容美体与芳香保健服务的综合能力。学生在实习在信息反馈结果显示,在实习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够独立开展工作,并且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参考文献:
[1]张素珍,沈步乙.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及学制改革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02)
[2]谢军,吴初竹,李学武.用当代人才观指导体育课保健康复专业课程改革[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04)
[3]李荣源,辛振璐,常建华.民族地区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体育保健与康复方向本科教育现状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09)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高中英语教学 任务型教学 实施策略
从理论上来说, 研究性教学是指一种以社会生活与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为载体, 以一种近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教学为手段,使学生能够在收集、分析及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丰富对问题感受与体会,进而达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
而任务型教学作为高中英语教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与这种研究性教学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要认识到: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是解决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各种实际问题的主要手段,而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及策略则能够为任务型教学处理各种问题提供依据与支持。 可以说,对研究性学习背景下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与分析,已成为当前相关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我现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一、对学习内容进行详细筛选,确定研究专题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材在内容编写与设计中为学生提供了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学习型素材,这就为学生在英语教师引导下进行英语专题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可能性,学生研究专题的选择也因此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高中英语教师在进行研究专题的选择过程中需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为出发点, 对学生在现阶段掌握的知识结构进行详细分析, 将学生思维既定的认知规律作为制定各种研究专题的基本原则。 我们选取的研究专题还需要注重趣味性、科学性、教育性及知识性的统一,使学生们在专题研究过程中有所思、有所得。
二、多元化信息渠道,收集整理信息素材
高中英语教师需要在学生开展各种专题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相应的引导作用, 给予学生大量的专题研究实践,并组织学生到网络教师、图书馆等资料汇集室进行信息素材的收集工作。 与此同时,学校应该适时发挥外部构建作用,为高中英语教学购置相应的影像、文献资料,为学生进行专题研究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素材收集环境。 对于学生而言,依照专题研究分类成立的专题研究小组成员需要对收集到的各种原始英语信息素材进行整理、分析、加工,并在教师的辅助下顺利完成专题论文研究报告。
在整个信息素材的收集与整理工作中,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会得到良好的体现,这不仅会使得学生对英语专题研究的感受更为深入,而且能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对于研究性背景下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
在研究性学习背景下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唯一也是绝对的主体, 英语教师在整个学习研究过程中只发挥引导与辅助的教学作用,但两者无论其重要程度如何,均是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参与者。
我认为,学生在各种信息素材的收集、整理、小组研讨并完成研究专题论文报告撰写的过程中,能切身体会到在学习中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合作关系。 研究性背景下的任务型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高中阶段英语知识的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与沟通乃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这从本质上来说,也是高中英语教学目标的深化与发展。
四、开展多样化的研究活动,共享专题研究成果
在以上诸多教学策略的支持下, 如何有效地对学生及研究小组在高中阶段英语专题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及共享是我们进一步完善研究性背景下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策略最关键的一步。 教师可以安排恰当的时间,以文字、图像、声源、视频等诸多多媒体形式对专题研究成果进行加工处理,并通过座谈会、研讨会、报告会及答辩会等诸多形式将学生个人或是专题研究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及汇报。
一方面,学生能够在这种研究成果的展示交流过程中再一次对所取得的学习收获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够在各种类型英语专题研究成果的交流过程中对本专题所获取的知识进行补充与拓展,进而达到知识巩固与补充的双重学习目的。
五、开展鼓励评价、分享成功喜悦
研究性学习背景下高中阶段英语任务型教学的评价不能陷入单一研究结果评价的误区,同样要关注学生在专题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感受及体会。评价也不能仅仅以专题研究的文本表现形式(论文、报告等)为唯一标准,而应该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评价的这一过程。
鼓励性评价往往比批评性评价更为有效,英语教师需要放宽评价标准,用积极、正面的眼光对学生取得的专题研究成果进行发展性评价,使学生在这种鼓励与激励性的评价中收获成果的喜悦,产生再一次进行专题研究的热情。
关键词:香港高考;教师评审制;档案袋评价;质化评价
目前,中国的高中课程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革。从2004年9月开始,海南、广东、山东、宁夏四个省(区)将率先进行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验,并逐步推广到全国各省市。从2007年开始,原则上全国普通高中的起始年级将全部实施新的高中课程。香港高考中的教师评审制,[1-4]可以为我们提供诸多启示。
一
香港高等院校的招生入学制度,与中国内地不同。各高等院校及其系科,自行规定入学的科目和成绩要求,自主招生,所以具体的要求是五花八门的。就共性而言,招生要求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一是中五毕业时参加中学毕业会考,其中7个左右的科目至少必须达到及格以上。其二是中七毕业时参加高级程度会考,一般要求2门语言性科目和3门专业性科目至少取得及格以上的成绩。高级程度会考在香港也被简称为高考,是学生升读大学的主要依据。高考的考试科目又分为高级程度科目和高级补充程度科目两类。高级程度科目的授课时数一般为高级补充程度(简称高补程度)科目的2倍。无论是毕业会考,还是高考,都由独立的香港考试及评核局负责管理和组织命题工作。
目前,香港高考中许多科目的总分,除了中七毕业时的卷面考试成绩以外,还包括了通过教师评审制获得的平时成绩,这是香港高考制度的重要特色之一。所谓教师评审制,就是由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评核其学生在指定项目上的表现,作为高考各科目成绩的一部分。
教师评审制的对象主要是3类学生能力。其一是动手操作能力,如高补程度电脑应用中的技术操作;其二是研究性学习能力,如高补程度通识教育中的专题作业;其三是其他的学习能力,如高级程度中国文学中的创作能力和阅读能力。当然,实际上3类能力经常会混合在一起,如物理、化学、生物科目中的实验考试,既是动手操作能力的体现,又是研究能力的体现,另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表达能力。
教师评审制最先于1978年在香港中学毕业会考中推行,反应良好。1990年代以来,高考中的许多科目,也开始陆续推行。目前,香港高考的大部分科目都实行了教师评审制,所占分数的比例一般在10%~30%之间。例如,高补程度中国语言及文化,通过教师评审制加以考核的课外阅读占10%。高级程度中国文学,创作练习占15%,课外阅读占10%。高补程度通识教育,专题作业占20%。高补程度电脑应用,技术操作占30%。高级程度物理、生物、化学,实验分别占15%、20%、20%的比重。当然,也有一些科目,如高级程度历史、地理,高补程度英语运用、应用数学等,目前尚无教师评审。
经过多年的探索,香港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师评审制度。香港考试局会对各科目教师评审的内容、时间、方法、标准等提出详细的指引,教师据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表现作出持续的评估。考试局在对教师给予的分数进行适当调整之后,就会计入学生在该科目上的总分。现以中国语文、通识教育、生物为例,说明香港教师评审制的具体做法和特征。
香港高级程度科目中国语文为中文系考生的必考科目,也是人文、社会学科考生的选考科目之一。该科目的教师评审分为两部分。一是创作练习,占总分的15%;二是课外阅读,占总分的10%。
创作练习要求考生在散文、诗歌、小说、戏剧4类文体中最少选择2类,完成创作。任课教师选取其中6次练习的成绩,交香港考试局,作为评分的依据。
课外阅读要求考生在指定读物中选读3本书籍,并按期完成任课教师规定的作业,由教师给予评分。按照规定,考生可以选读的书籍从体裁上也分为4类:散文(12本)、诗歌(8本)、小说(19本)、戏剧(9本)。在每一类内又按照时间分为古典、现当代2类。以戏剧为例,古典戏剧有《牡丹亭》《西厢记》《桃花扇》和《中国戏曲选》4本,现当代戏剧有《日出》《茶馆》《南海十三郎》《狗儿爷涅槃》和《香港话剧选》5本。考生选取的3本读物,必须在体裁上没有重复,涵盖其中的3类体裁;在时间上,必须古典、现当代各占一本,其余一本任选。
香港高补程度通识教育,一般多为文科学生选考。该科目共分为香港研究、环境教育、人际关系、现代世界、科学技术与社会、今日中国6个单元(或称模块)。考生须就所选读的某个单元,提交一份3500~5000字之间的专题研究报告,该分数占全科目考试分数的20%。
专题研究报告的选题有一定的限制和程序。考生的选题,须咨询教师意见,并报考试局审查通过。整个过程耗时较长。以参加2005年高考为例,考生须在2003年9月至2004年3月15日期间草拟题目,并由通识教育科教师送香港考试局审查;2004年5月,考试局就是否需要修改题目作出回复。按照考试局的建议,题目的选择应该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主,不应该仅仅出于热门、易做、教师或家长的兴趣等原因。题目应该富有创意,防止陈词滥调。题目也应该具有可行性,是自己的能力、时间所允许的。在拟定题目的同时,应该阐明研究的对象、范围和具体方法。
考试局也详细规定了研究报告的评分标准。评分共分内容、创意、表达形式、自发性4个部分。
内容:能否成功地找出以及分析主要的问题;所用的资料是否切合题意;对中心问题、概念的了解程度;在什么程度上能客观地认识社会人士对某一问题所采取的不同立场,以及在哪一程度上能成功探讨各项赞成及反对的论据;在哪一程度上能提出清晰的、具有说服力的及合逻辑的论据以支持所采取的立场。
创意:题目和报告是否有证据显示学生的思想具有创见;在什么程度上能够有创意地对各种资料加以引申和运用;是否有证据显示学生能够摆脱传统的、早已定型的看法,尤其是大众传媒的一般性报道和观点;是否有证据显示学生能够从自己的经验、与社会的接触中,提出有用的论据以支持自己的立场。
表达形式:能否运用语言,有效地表达本身的意见和论点;能否运用相片、图表等,有效地阐释正文的内容;报告设计的吸引力、系统性和清晰性如何。
自发性:在拟定题目、收集资料、撰写报告等过程中,学生在何种程度上能够依靠自己、无需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完成工作;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自发性、以及追求高质量报告的积极性如何;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意见,计划自己的工作进程和及时完成报告。
香港高级程度生物,属理科学生经常选考的科目。在该科目中,实验项目的教师评审,占生物科总分的20%。根据香港考试局文件,2004年生物实验教师评审的范围和计分方法如下页表所示。
生物实验的评审渗透于整个中六、中七两年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可自行决定是否让学生知道何时进行评审。在教师评审中,教师须给予学生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并提供指定的实验材料和器具。例如,以测试面包中有没有淀粉成分的实验为例,教师可以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如碘溶液有什么用处呢?面包要预先处理吗?教师还需要提供实验材料碘溶液,实验器具如试管、手术刀、滴管等。但是,教师不能将实验的细节和结论提供给学生,例如正确的数量、所需时间、处置方法、实验温度等。以上述实验为例,教师不能暗示“面包要切成1立方厘米”“滴两滴碘溶液并闲置一分钟”等实验的具体过程和操作。在实验中,学生可能会得不到预期的实验结果,甚至得出与理论背道而驰的结果,教师也不会在B2范围内扣分。如果学生的数据或结果不是由于实验设计错误所致,教师也可容许学生借用别人的数据作分析及演绎。教师评分的依据,除了观察学生的操作表现和阅读学生的书面资料之外,还可以透过师生问答、口述发表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能力。
二
香港的教师评审制,对于中国内地目前正在改革的学生学业评价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启示之一:正确发挥教师的评价作用
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师是整个教学互动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主体。教师对学生学业的了解最全面、最长久、最真实。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参与高考中对自己学生的评价,其合理性应当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教师评价也有一些不利之处。学生高考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本人的利益和声誉。教师也恐怕难以抵御来自学生家长权势上的压力和经济上的诱惑。再者,如此大规模的教师队伍,他们的专业素质是否能够胜任高考中的某些评价任务,也是一个疑问。可见,教师参与高考评价,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面对教师评价的困境,香港在高考中并没有完全排斥教师的参与。香港的大部分高考科目,教师的评审占到了10%~30%左右的分数比重。这个比重是有限度的,但也不算少。另一方面,香港也采取了许多措施,以克服教师评价中存在的一些潜在问题,包括:1.为教师制定指引,使教师掌握评估的内容、方法、时间;2.派出视学人员到校抽查学生作业;3.为教师提供典型范例以供参考,在大原则下,教师仍有发挥的空间;4.集体研讨,各校教师一起制定统一标准;5.以公开考试的成绩为基准,适当调整教师评审制中的成绩,这虽然与教师评审制的原本理念相冲突,但可以防止严重的作弊现象和标准不统一的问题;6.针对教师评价中学生的作弊问题,考试局要求教师监督学生写工作日记,让学生尽量在课堂上完成某些习作,教师须询问学生习作的有关问题,一旦发现作弊行为,学生会受到严厉处分,不但该学科的成绩会取消,也可能取消其高考资格。总之,如何正确地发挥教师在高考中的评价作用,既不完全排斥,也不一味轻信,这是香港教师评审制对我们改革高考制度的启示之一。
启示之二:强化平时评价的作用
从评价的时间来看,香港的教师评审制属于平时性评价,是由教师对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某些项目上的表现作出评价。评价与教学合而为一。评价是持续的,次数往往不止一次。例如,上文所述的中国语文,任课教师须选取其中6次练习的成绩,作为创作练习评价的基础。生物实验,教师评价是以6次实验为依据的。又如,香港的高级程度化学,中六年级的实验必须有18个或以上,中七实验至少须有12个或以上,教师必须提交其中12个实验的评审分数,共占该科目高考成绩的20%。这种渗透于平时教学之中的、且往往以多次表现为依据的评价方式,更加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高考时“一纸定终生”的弊端,值得我们借鉴。
启示之三:重视对学生高层次能力的评价
从评价的对象和内涵来看,香港的教师评审制是对考生的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高层次能力进行评价。目前中国内地新高中课程的目标,已经从过去单纯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转化为对学生能力和态度情感的强调和重视。要落实这种课程目标观,迫切需要设计相应的高考制度。再从具体开设的各门课程来看,新开设的必修课程技术,包括4个学分的信息技术和4个学分的通用技术,学生在技术应用方面的表现,是原先的纸笔考试所难以测量的。新开设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活动,高中三年共计15学分,是高中阶段极其重要的一门学科,迫切需要纳入目前的高考制度之中。一些传统的学科,如物、化、生各科的实验、语文中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等等,也是目前高考中的盲点或薄弱环节,亟待强化。能否在中国大陆高考中落实这些学科及其相应能力的考查,事关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在这方面,香港教师评审制的经验值得我们重视。
启示之四:发挥质化评价的作用
从评价的方式看,香港的教师评审制主要属于质化评价,具有以下特点。其一,选题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学生可以在香港考试局规定的范围内,较为自由地决定具体的范围和题目。以通识教育为例,学生可以在6个单元内任选一个单元作为自己专题研究的范围,并自拟题目。其二,答案的开放性和严格的评价标准。无论是中国语文科目的创作练习和课外阅读、通识教育中的专题研习,还是生物科中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都是开放的,没有固定的答案,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独特性。当然,答案的开放性,并不意味着评价的随意性。香港考试局同时制定了严格的、操作性极强的评价标准。其三,收集学生资料的方式,以教师的开放性观察、师生问答和学生提交的各种论述性书面资料(如创作练习、阅读体会、专题研究报告、实验研究报告)为主,有别于传统评价中以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题型为主的纸笔评价方式。其四,香港教师评价制中的质化评价,属于高考的一部分,其功能首先在于总结性评价,所以教师的表述方式,也以分数为主。当然,如果教师在给予分数的同时,也采用文字描述的方式详加评述,反馈于学生,作为改进学习的依据,发挥质化评价的形成性功能,也是可以的。上述特征,大致上符合质化评价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总的来看,香港的教师评审制,相当于把档案袋评价方法,成功地应用于高考制度了。中国内地目前对档案袋评价方法已有不少研究,但是尚未设计出能够应用于高考的具体可行的操作性方案。香港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镜。
参考文献
[1]香港考试及评核局.高级程度中国语文科教师评审制手册[Z].2003.
[2]香港考试及评核局.高级程度生物科教师评审制手册[Z].2003.
摘 要 借助中国知网(cnki)提供的“中国学术期刊文献统计系统”,采用文献资料、文献计量、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5-2015年的论文进行等距抽样调查。从多个角度反应沈阳体育学报的发展情况。其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是对沈阳体育学院学报进行全面的研究和系统的分析,发掘沈阳体育学院学报[以下称沈体学报]的生命力和内涵。另一方面是推动体育科研工作的改革和发展,为建立起体育科研强国而奋斗。
关键词 中国知网 分析 影响力 发展
一、引言
总所周知,学术影响力是一种科学评价研究领域里特别关注的问题,体育学科也不例外,一个体育期刊发展情况的评定一直是一种是较为主观的判断方法,以专家学者的评价为主,很少有量化的数据来填补主观评价的不足,很难做到客观和科学。本文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产生的客观数据从文献综述、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这三个个角度来分析沈体学报1995年到2015年的学术影响力的发展,揭示沈体学报的现状、特征和趋势,同时,也为广大体育工作了解沈体学报从省级期刊到核心期刊的演变提供量化依据。
二、沈体学报研究影响力分析
本研究利用中国知网给出的“中国W术期刊文献统计系统”与体育学研究相关的沈体学报数据,试图超越主流研究体育影响力的web指数等方面,运用全新的视角,研究沈体学报内部能力的异质性对沈体学报外部发展优势的决定作用。根据论文的内部能力,文献综述划分为叙述性、评论性、专题研究报告类,理论研究划分为文化、历史、哲学,而实证研究划分为数理实证、案例实证[二级指标]。本文对沈体学报的研究基于中国知网等距抽取969篇论文的概况分析,结论真是建筑在这些基础之上。
(一)沈体学报一级指标研究
通过统计可以看出,1995-2015年间中国知网共等距收录沈体学报论文969篇,其中文献综述类392篇、实证研究480篇、理论研究92篇。可得出沈体学报的发刊量逐年递增。特别是2000年以后论文数量上有了质的突破,实证研究类的超越文献综述类独占鳌头。说明沈体学报正在走向规范和严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沈体学报,研究角度也越来越宽广。
1.二级指标下的文献综述类研究
文献综述的类型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文献综述进行划分,最常见的方法是根据文献综述所反映内容深度的不同进行划分,而从深度上划分一般为叙述性、评论性和专题研究报告性文献综述。叙述性综述是客观的综合分析、无撰写者的评论。评论性综述是从横向或纵向对比,表明撰写者自己的看法、可以启发思路,引导人们寻找醒的研究方向。专题研究报告是涉及国家经济、科研发展的重大课题,进行反映与评价,并提出发展策略、趋热预测。
文献综述类的论文统计分析,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学者对文献资料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反映了学科研究受到国家调控、学者理念,对学报成果的影响程度。数据分析中以2005年为基本点,从各项数值来看,叙述性开始走下坡路,评论性对比之前有较快的增长,专题研究报告在这一年出现了历史新高。这也表明沈体学报越来越有发散性思维,体育学者已经开始迈步创新之路。
2.二级指标下的实证研究类对比
从一个实证研究可以看出,它是以“存在一个客观世界”基本原则,通过观察获取经验,再将经验精心归纳为理论,科学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按照实证研究方法的特征,把它分为数理实证、案例实证研究。数理实证研究主要研究较为复杂的问题,对数据质量相对要求较高。而案例实证研究从个案调查得出问题结论,广泛而真实的个案可以从现实中获取灵感源泉。
从量的角度上看,1995-2015年的480篇实证研究类论文,以案例分析为主,案例分析类在2005年出现了鼎盛时期,说明案例分析论文是此时期学者写的最多的论文之一,此时面对一些体育事业的相关对策,学者们特别具有深度,有具有前瞻性和现实针对性,把体育行业获得的实感和理论结构完美的结合起来,数理实证研究也是从2005年逐年递增,并在2010年反超一种保持着增长的状态,数理统计的相关数据并不一定在现实中存在,但是却与生活息息相关,它的上升,说明体育研究已经从实物到理论上产生的飞跃性的突破。
3.二级指标下的理论研究的对比
理论研究是体育学科内使用最少的研究方法,它是以理论为基础,并且以理论研究为目的的研究,是一种较为抽象的研究方法。表4的数据至少可以说明两个个问题:1,体育类论文在理论分析这个层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理论研究得以反映我国体育科研、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它需要高水平的理论研究类论文来支撑。2,学术影响力逐年上升。理论研究方面从最开始的一年9篇到鼎盛时期的一年26篇,即年指标综述有逐年增加趋势。
一、理论学习与名师成长
教学理论是个具有层级结构的体系,依据理论的抽象程度,可以分为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课标解读与教材教法分析、教学课例与案例等四个层级。不同层级的教学理论对实践的影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教学实践也是个具有层级结构的体系,依据实践的目的性和意识性不同,可以分为尝试型实践、经验型实践、反思型实践、创造型实践四个层级。教学实践具有自觉与盲目、创新与守旧、合理与不合理、正确与错误之分,不同的教学实践对教师专业成长意义不同,对教学理论的自觉需求和发展意义不同。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准从根本上讲是由他所从事的实践性质和类型(层级)所决定的。教学实践一旦进入反思和创造层面,对教学理论就会有内在的需求,实践的逼近是理论有所作为的前提,实际上,也只有这样的实践才能提炼、概括出有价值的教学理论。
理论具有经典性、时代性、专题性的特性,要学习中外古今教育名家论著,并围绕当代课程教学发展的有效教学论、研究性教学论、新型课堂与教学流派、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开发等方面的专题开展研究。此外,还应及时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围绕学科课程与教学专题研究。理论学习时,要像教育家一样思考,注重自己理解教育教学问题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建立起对教育教学问题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教学主张进行系统化的反思、检讨、解释和总结提升。在学习时间安排上主要以自学为主,集中讲授辅导讨论为辅。
二、教学研究与名师成长
教、学、研是教师的三种职业生活方式,“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要引导教师走上研究的幸福之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苦差,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在这里,有收获和发现,也有快乐和苦恼。谁能感到自己是在进行研究,谁就会更快地成为教育工作的能手。”传统教师职业生活方式只教不学、教得多学得少,抑或是教、学、研三者分离。我们强调重建教师职业生活方式,意味着在中小学教师中形成教学、学习、研究三者合一的职业生活方式。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主要分为课例研究和课题研究。
(一)课例研究
1.课堂研究、课例研究、案例研究。
课堂研究、课例研究、案例研究三者是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课例显然是课堂的具体化和特殊化,如果说,课堂研究是理论研究,重在回答“是什么”“为什么”,那么课例研究则是实践研究,重在回答“做什么”“怎么做”。教学案例则又是教学课例的特殊化,课例展示的是完整的一堂课或围绕一节课的系列教学活动,是一种教学全景实录,真实、具体、完整,课例是案例的来源,案例的搜集和开发必须来源于课例,来源于课堂教学的真实生活,但是案例又是对课例的加工和提炼,它源于课堂教学生活但同时又高于课堂教学生活。
2.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课例。
从研究成果表达形式来说,三者的关系可简单概括为: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
常见的教学课例研究报告的体例一般包括“我是怎样设计这堂课的”“这堂课实际上是怎样展开的”“这堂课上得如何”等几方面。课堂设计要说明设计依据、目的和思路;课堂实际教学环节的研究内容包括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师生是如何互动的,描述应点面结合,给人以整体感,同时又要突出重点。评价环节则要重点说明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与教学设计有何差异,哪些地方超出了预期的范围,超出的部分是否具有教育意义;描述自己的授课感受与体验,找出令人感到兴奋和激动、沮丧和困惑的地方,对成功的地方进行总结,对失败的地方进行诊断、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与建议。对教学过程及效果的反思与总结,既可以采纳、吸收专家或同行的意见,也可以对同行或专家的意见提出反驳,为自己的某些做法进行合理的辩护。
3.说课、听课、评课。
说课、听课、评课是课例研究的三种基本活动形式。名师的课例研究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教学性、研究性、经典性、示范性。
(二)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以问题为载体,从不同角度可以把问题分为不同的类型。从问题指向和层次来分,有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两种类别。理论问题是关于“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即事实问题,价值问题;实践问题是关于“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即操作问题,实证问题。从问题性质和意义来分,有真问题和假问题两种类别,其区分维度在于:“事实——虚构”“有意义——无意义”。在教学研究中,真问题起码应具有两个方面的属性:第一,客观性。即所说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是教师(研究者)“自己的问题”而非“别人的问题”。第二,价值性。即所说的问题对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具有意义的。问题探究有助于提示教学规律,深化教学认识,或有助于解决教学问题,改善教学实践。
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首先,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分别对课题研究的内容做出界定;其次,要设计研究方案,要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学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假设,这是研究方案中最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部分;第三,开展行动研究,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行动,行动是研究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但是这种行动不是一般意义的行为和动作,而是一种变革、改进、创新,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创造教育实践新形态的过程;最后,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的一般体例包括:①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形成的基础;②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③已有研究成果(包括个人和他人的);④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⑤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⑥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这仅是一般的体例,切忌将其形式化和绝对化,写作过程也要避免“科学化”“客观化”的纯理性论述,要积极采用生活故事和经验叙事来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突显课题研究的人文性、个体经验性,反映教师的个体体验和个体实践知识,使研究报告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气息。
三、导师指导与名师成长
“自主成长+专业引领”是名师的成长模式。导师的主要作用是专业引领,理论上的启迪和提升,实践上的点拨和深化,研究上的指导(课题研究和论著写作)。导师指导应“到位”但不“越位”,针对指导对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学亮点和特色进行“针对性”“发展性”“启发性”的指导,促进指导对象进行独立思考和自我建构。
【论文摘要】本文提出了高校《劳动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应突破传统思维,确立立体化的课程教学设计理念,建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构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考核方式。
创新是当代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主题,进行教学改革,实施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历史使命。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快速发展,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等应随之进行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意义建构,注重培养学生在复杂、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与我们应用性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劳动关系学》课程应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突破传统思维,进行综合改革。
一、更新教学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课程教学设计应改变过去以课堂为主要载体的狭隘教学设计模式,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对课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确立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网络辅助教学课程建设为平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设计理念。
二、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立体化的教学设计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创设立体化的课程学习环境,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实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满足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为提高学习效果、共享学习成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基础等条件因素组建多个学习共同体。
(一)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也重视和强调学生的课外学习,但由于技术手段和其他现实条件的限制,学生的课外学习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中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学习效果也缺乏及时客观的评价。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
1.课内教学
根据应用型创新人才既要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要求,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知识点的选择上突破传统的理论知识体系,以企业劳动关系为主线,构建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结构体系,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环境,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1)课堂讲演。重要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主要采用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一般概念和理论可由学生在提前准备的基础上上台讲演。如在劳资合作策略章节,斯坎隆计划、拉克计划和工作生活质量计划等内容就由学生自己课堂讲演。通过课堂讲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2)案例分析。案例教学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本课程收集了大量典型案例并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了整理分类。课程学习开始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案例分析,了解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思路。课程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后,教师课堂上提供案例,学生课后通过查阅资料进行案例分析,再到课堂上相互交流、讨论,教师最后进行点评。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组讨论。对有争议的观点、热点等问题则采用分组讨论方式进行,问题既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讨论主题提前l一2周,课后由共同体先进行内部讨论,再在课堂上展开小组问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点评。如在学习产业行动章节后,对我国是否有罢1二、罢工是否合法等问题就组织分组讨论、辩论。通过分组讨论、辩论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课外教学
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课外的人才培养功能。
(1)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教师可以网上布置作业、辅导答疑、检查学生课外学习情况。学生通过平台提交作业、相互交流讨论;可以共享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经验,可以查阅以前同学相关讨论内容、案例分析报告、课外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等。同时能满足学生课外自主学习需要,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并对相关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如何有效利用等问题进行解答,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2)开展研究性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一些理论性问题采用研究性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师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安排,布置研究性课题,要求学生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研究,撰写研究计划、实施方案和研究报告。如在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章节,布置学生调查研究我国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我国劳动关系协调模式。通过研究性教学和专题研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二)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课程教学实现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已成为可能。《劳动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课程,学校应尽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情景和实践锻炼机会。本课程利用我校人力资源专业的校外HR讲师团(成员人数相对同定在15位左右,主要来源于相关企业、行业和主管部门)和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有效地实现了课程教学的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1.请进来
请进来是指学校聘请相关企业、行业和主管部门资深专家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对于应用性、操作性和政策性很强的教学内容,聘请相关企业、行业和主管部门资深专家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另外,在以“员工人职管理、试用期管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管理、核心员工管理和工伤管理”为主题的课程实务模拟活动中,聘请资深人力资源经理、律师参与实务模拟活动。学生作为活动主体直接参与实务模拟活动,活动结束专家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现场分析和点评。专题讲座和实务模拟纳入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中,与任课教师的教学融为一体。专题讲座和实务模拟很受学生欢迎,尤其是实务模拟活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
2.走出去
走出去是指学生到校外进行相关的体验性认识活动或带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一般情况是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有条件的学生也可到其他单位进行相关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通过实践可以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一种情况是体验式的认识活动。学生可去人才市场招聘现场、劳动社会保障局或不同性质的企业单位参观学习、亲身体验,在实践中了解、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如在学习员工参与管理章节后,学生就可以了解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员工参与管理的方式,并进行一定的比较分析。该活动要求对整个认识活动过程进行总结、提交总结报告。教师对学生的总结报告进行分析归纳,对有代表性问题和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另一种情况是专题调查研究活动。共同体就承担的专题到相关企业、行业和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专题调研活动也可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调查研究活动结束后,共同体要在课堂上汇报专题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师生一起进行交流、讨论。通过共同体共同完成课题的方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改变课程考核方式
学业成就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学业成就评价标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应用型人才的学业成就评价不仅要重视对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要侧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与应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以及合作精神培养等。
关键词:生物学;研究性学习;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6-032-1
笔者通过近几年对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积累了一些关于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经验,现总结归纳如下,以期与同行切磋。
一、对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有许多教师对“探究式教学”与“研究性学习”不能正确区分,常常把两者混为一谈。“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选题,重在体验中学习的学习过程;“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内容为基础的,重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生物学研究性学习是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大纲要求的,研究性学习要充分体现新课标要求。
二、研究性学习特点
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二,学生自主地收集资料。(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第三,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研究并得出结论。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1.生物研究性课题的选择。
课题选择好坏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关键,教师指导选择、确定课题,选择研究角度,确定切入口。课题选择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可操作性;②应与学生实际能力和教学内容相结合;③应与学生生活实际与社会实践相结合;④应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当代科技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2.生物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的选择。
应根据课题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文献研究式,一般指学术理论较强或对中学生来说难于进行实验和观察而只能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来进行的研究,这类课题常偏重于增长知识和收集信息的训练,如关于细胞衰老、癌变的机理的探索。②调查研究式,在研究广泛的社会调查的资料分析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研究,社会问题、人文科学的课题常属于此类,如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③实验观测式,通过科学实验或观察来获取数据进行研究的课题。这类课题的关键是控制好有关条件,真实地记录变量,确保提取一定量的正确数据,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数据,得出客观结论。如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④建模应用式,将生物学原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概括为以实物模型或数据模型为目的而进行,如设计小生态瓶。⑤学术思辨式,主要是指就某一中心议题建立几种不同的观点或论点,分头收集论据素材,再组织相互辩论来进行。经过思辨后还需做出总结,使其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如基因技术能造福于人类吗?⑥假设论证式,先就某一未知问题进行分析,根据所学原理和知识提出可能一种或多种假设,再用现有理论或实验加以验证的研究课题。
3.生物学研究性学习开题时间安排。
尽量安排在非正常上课时间,(课题内容必须在特定时间除外),如寒暑假返校,五一、国庆放假,并在每次放假前一个星期发动,这样既考虑了学生正常学习,节约了上课时间,既丰富了学生的假期生活又增强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还解决家庭和社会实际问题。
4.活动前动员。
活动前动员的目的,主要是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存,激发学生对该题的研究兴趣,因此活动前动员不仅不可少,而且还要大幅度鼓动学生积极性。
5.实施形式。
根据课题内容及能力培养目标选择恰当组织形式。①集体讲座,通过集体讲座使学生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了解课题选择、研究方法、研究报告的撰写等。在讲座中举一些研究过程的实例,鼓励学生使其相信自己也具有像成人一样的研究能力和独立动手能力。②个人独立研究式。③小组合作研究式,一般由3―6名学生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为指导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④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全班集体讨论式,采用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全班同学往往需要围绕一个研究专题,各自收集信息资料,开展研究活动,取得结论或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学生在各自基础上深化研究。
6.资料整理。
研究性活动完成后,学生回校应及时整理有关材料,并开放学校图书馆给学生查阅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研究性学习报告,要保证报告的时效性。这样使学生对所做研究上升到理性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撰写报告。
实验类型的报告内容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材料用具、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和现象的记录、数据的处理和现象的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等。社会调查类型的报告应有调查目的、调查方法、调查时间及地点、调查的具体内容、调查的结果分析等。
8.成果汇报展示。
将各组的创新汇集起来,利用班会课或辅导课时间,在班上进行演讲,或利用实物投影仪或幻灯片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组与组之间进行点评,学生互评和师生共同讨论。
四、生物研究性学习的总结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进行专题研究的兴趣,以提高学生进行专题研究的积极性。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教师要加强自身课题研究能力,只有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研究能力,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
研究性学习应该少而精,以避免过多消耗学生的精力,影响学习成绩;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做,不能事事包办代替,处处居高临下,当然也不能只布置某个课题,无任何指导,放任自由;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以考试成绩、结果好坏论英雄,研究性学习重在学生学习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及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基础、技能、价值态度、健康心理是否有了自我提升;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要有坚强的意志,刻苦研究的精神,防止学生知难而退;
关键词:校本教研;教学资源;资源建设;资源利用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293-02
一、问题的提出
近日参加了一个“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课题中期汇报展示交流会议,课题集全区的教师力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小学的语文、数学、外语学科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学资源。会议期间同与会的同仁就资源建设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谈到教学资源建设,大家都感到非常必要,也是广大教师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然而,问题是从2000年以来各区在资源建设上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资源利用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利用率很低。如有的区从2002年至今已经进行了3轮的教学资源建设,其内容包括:教案、课件、教学录像、基本素材。前两轮为直接购买成品资源库,第3轮为委托软件公司开发资源管理软件,并将原有资源进行重新归类管理,兼有教师开发后上传的资源。该区为此组织电教人员下到学校进行了教学资源的专门介绍与使用培训,但说起使用效果,利用率依然很低,很少有教师光顾。
二、校本教研的现状
“校本教研”作为“校本”家族中的一员,已经成为推动新课程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郑金洲教授在比较中西“校本”不同涵义的基础上,提出“校本”,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余文森教授对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基本理念、基本类型、基本方法以及基本过程做过详细的阐述。他指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既是学校的一种研究制度,也是教师的一种研究方式。其中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缺一不可。教学研究向学校回归,向教师回归,向教学实践回归,是当今教学研究的共同趋势。校本教研强调的是对学校现实存在的真实问题的解决,同时研究结果直接作用于教学实际。
三、教师专业发展呼唤有深度的校本教研
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教研形式仍有不足之处,其以问题为开始,以展示课为结束,好像圆满结束,实则丢失了宝贵的升华机会,在深度上欠缺了一个环节,即展示课后的评议、反思与交流,实现成果的再提升。如能够如此步步深入,集中力量彻底辨明、解决一个问题,对其它问题的解决具有示范效应,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我们针对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了“一题,一课,一议”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即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开展以科研引领教研的实践研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教师以学科组或年级学科组为单位,以小课题的形式进行阶段性的专项研究,取得成果后,以展示课的形式在学校教研活动中进行展示,并在展示课后开展专项研讨,撰写反思总结文章,使研讨的过程既是推广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总结、反思、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正确认识课题成果,有效消化吸收,开始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对教学问题的及时深入的研究与总结、及时推广,短、平、快,见实效。教师普遍反映,要想让教师通过校本教研获得专业发展,需要这样有深度的校本教研活动。
四、学校资源建设需要物化的校本教研成果
前述谈及教学资源中的质量问题,那么,如何获取深受教师喜爱而又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呢?校本教研成果的物化是学校教学资源供给的一个极好途径。校本教研成果所提供的教学资源质量有保障,并具有四项特点:一是解决的问题为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为广大教师所关注;二是依托专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有效,三是展示课现身说法具有示范效应;四是伴随问题背景、教学反思、专题研究报告等相关资料,便于教师从多角度去深入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能力。这样好的教学资源正是广大教师所急需的,也是学校资教学源建设中获取优质资源的主要渠道之一。
五、校本教研的成果需要物化为教学资源以提高其实效性
一些好的校本教研活动,对参与其中的教师来说确实是收益匪浅,对其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活动的结束,成果资料尘封入库,成果的效益到此为止,未免有些惋惜。如何进一步扩大校本教研成果的实效性与长效性,延伸其影响,将校本教研的成果进行物化处理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实践中,我们尽量保留校本教研的电子文稿资料,将展示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研究报告以专题资源的形式上传到校园网,一为愿做更为深入的研究者提供基础平台,二为广大教师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提供可供借鉴的系列资料。这样对是否参加这一校本教研活动的教师都有一个后续研究与学习借鉴的作用,较好地提高了校本教研成果的实效性与长效性。
六、校本教研成果的物化需要纳入学校教学管理机制以保障其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