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职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职教育是培养职业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中职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中职教育的水平,促进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实践证明,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中职教学改革措施,对于实现中职教学改革的目标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个综合的教学方法体系,包括模拟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行动导向的教学法更注重发现性的学习,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自主发现知识内容,吸收和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这与传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次,行动导向教学法更加注重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学课堂往往较为活跃,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和表达。最后,行动导向教学法更加强调对学生内在动机的调动与形成,注重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全方位培养,是培养综合性职业人才的有效措施。
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中职教学改革实施途径
(一)前期阶段的措施
对于中职教学改革而言,循序渐进地进行改革与调整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前期阶段应采取较为有效的措施,为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首先,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科学、理性的重新制定,在实际的确定过程中应兼顾文化基础课与专业实践课两个方面,尽量实现两方面的良好协调,同时要注重突出中职教学的专业性,而相对弱化以往教学中较强的学科性,建立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制,保证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有效实施。其次,为了保证教学改革的实效性,学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利用企业在岗位培训方面的经验,更好地完善教学策略与教改方案,并加强学生从中职学校到企业两个环节之间的连通性,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培养方法,提高教学培训的精准性,为教学改革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最后,应注重对师资建设的强化,针对教改的要求,强化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并着力丰富实践教学的资源,为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实施提供师资基础。
(二)实施阶段的措施
首先,整合、开发课程教材,调整原有的教学计划,以职业活动为中心确定课程实施方案,整合成新的课程内容。其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根据企业的不同岗位所对应的学科专业的实际要求选择不同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例如设计类专业可采取项目教学法,教师提出项目任务,或者学生提出项目设想,师生共同讨论,由学生确定项目计划并组织实施,完成项目任务。再次,要实现行动与学习一体化。中职学校要积极利用企业合作以及自身的优势资源,做到校企一体化,学生的培训学习与上岗实习应交替进行。学生在行动导向的驱动下,既能在学习中工作,又能在实践中学习,能够在制订计划—选择方案—实施目标—反馈信息—评价结果的行动导向进程中,提升自身的职业关键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要解决的问题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中职教学改革的实施能够发挥出较为良好的作用,但同时,也必须要解决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师资方面,部分中职学校由于师资基础薄弱,在教学设施资源的建设上相对较为滞后,没有建立满足学生实训需求的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在教师培养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欠缺,影响着教学改革的实效性。其次是部分中职学校在教改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过渡,教学方法与模式的突变导致许多学生不能很快适应,教学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中职教学改革实施的积极效果
(一)教师方面
由于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师各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就促进了教师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强化,使教师通过统一培训与自我学习等途径,实现了专业知识结构的进一步巩固与完善,教学方法也更加趋于科学化、多元化,更突出专业特点,综合素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得以逐步提升。
(二)学生方面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教学改革实施带来的最明显效果就是许多学生在发现式、探索式的教学模式下对学习的兴趣得到了很大调动,对于理论知识掌握也在与实践的结合中得到了有效巩固,这就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普遍提升。与此同时,行动导向教学法对于实践能力的强调,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增强,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作者:邵余丰 单位: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关键词:“3+4”分段培养模式;计算机专业;转段升学实施方案
1 计算机专业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计算机专业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是在中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对口自主招生,进行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高素质、创新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江苏省、广东省、山东省、上海市等10几个省市已经在2012年启动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分段培养,很多国内外的教育者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文献[1]指出要在中职升本科项目中明确技术本科与普通本科的错位发展,确定了以技术培养为核心,强化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敬业、专业、乐业、创业”的高素质实践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2-3]。“3+4”项目在国内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招生机制、转段机制、培养方案、教学管理等方面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研究和尝试。
在国外,中专学校的毕业生可以升入本科攻读学士学位,甚至可以攻读硕士和博士,这样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美国以社区学院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发展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办学和企业的关系比较密切,专业的设置是根据企业的需求,还有相关的董事会进行监督。董事会不仅起到监督的作用,还可以保证学院的教学质量。另外,由于美国有完备的学分认证系统,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能够进行有效的衔接。德国主要教学模式有双元制,企业和职业学院进行合作,引入双元制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形成双元制业教育与双元职业继续教育体系,使得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进入高等院校[4-5]。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提出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制继续教育、双元制高等教育的3级体系方案。澳大利亚推出TAFE这一终身教育体系,公布全国统一的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QF),把学校、职业教育与培训及高等教育各部门所颁发的资格证书纳入体系。回看我国的普高教育和中职教育,则发现长期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尴尬局面,中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吸引力偏低,没有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2 计算机专业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的研究内容
教师要立足“中职升本”教育的特殊性和培养定位,积极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边研究边实施并广泛征集各方面的经验和建议。根据反馈信息,我们对计算机专业“3+4”分段培养模式的招生机制、转段机制、衔接机制、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最终形成比较成熟的计算机专业“3+4”分段培养模式。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5方面。
1)发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贯通以及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培养。
教师可对美德澳等发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贯通和衔接进行比较,分析各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及实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从而为我国建构多元化职业教育模式提供参考借鉴。美国的社区学院办学以校方为主,与企业取得紧密联系,根据企业需要设置专业。德国以双元制为主要教学模式, 将卓有成效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引入高等教育领域,与企业及职业学院合作,构建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双元职业继续教育的体系,为接受过职业教育的青年人提供进入高等学校深造的机会。
2)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施。
教师可在“3+4”分阶段培养模式下,设置本科与中职无缝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等职业学校和本科学校共同讨论形成衔接贯通的课程体系,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计算机实践创新能力和较高社会适应性,能够胜任社会发展相关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3)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转段方案的制订与实施。
根据江苏省关于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转段升学工作的意见,南京晓庄学院组织合作中职院校,成立转段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具体工作部门;负责转段考核的领导、协调和组织实施并且共同研究制订转段升学考核方案,明确课程考试、过程考核、综合评价的内容和要求。
4)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招生计划和录取工作的完善。
教师可完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招生制度,将职业教育考试招生纳入学校的招生考试规划中,扩大计算机专业“3+4”项目的招生规模;继续完善录取工作,招生就业处领导直接参与“3+4”工作小组,做到录取工作的公正和公开。
5)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的教育研究和教学管理。
教师要加强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的教育科学研究,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理论基础。目前,“3+4”项目教育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理论和实践研究都很不足,需要积极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改革,为项目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需要积极推进职教科研机构、高校、企业、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开展相关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育模式改革研究。
3 计算机专业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的转段升学实施方案
3.1 “3+4”分段培养模式的实施原则
(1)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培养的原则。转段升学考核要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考核内容要重点体现前段教育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也要体现后段教育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保证培养的连续性、衔接性和贯通性。
(2)重点突出职业教育特点的原则。转段升学考核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升学考试制度;要围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目标,重点推进“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改革,着力加强学生文化基本素质和专业基础能力考核,探索推进文化素质考核与职业技能考核的融通。
(3)公平公正的原则。转段升学考核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完善制度设计,强化信息公开,优化过程管理,切实保障转段升学的机会公平、程序公开和结果公正。
3.2 “3+4”分段培养模式的组织实施
(1)D段考核工作在教育厅的统一领导下,由本科院校成立转段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转段考核、综合评价、面试等工作。
(2)各前段学校均要成立相应转段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转段考核的组织、协调和有关善后工作。转段考核领导小组由分管招生、教学、纪委工作的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
(3)各后段学校要严格程序,严肃纪律,确保转段考核测试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各相关专业要按要求认真制订并及时公开考核具体工作方案,严格考核程序,严密组织考核各环节工作,及时公示考核测试结果。每个阶段的过程考核结果经公示无异议后,应及时报本科院校备案;综合考核结果及时通知考生本人。
3.3 “3+4”分段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内容
1)文化课基础考核。
(1)文化课程统考科目:语文、数学、英语。语文、数学、英语分别于第2学期末和第4学期末进行统考,统考一般由市职业教育教研室组织。
(2)文化基础课过程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学习期间各类主要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3)文化课课程学期或学年总评成绩不及格者,可在下一学期开学两周内给一次补考机会。补考由学生所在的前段学校组织,非统考课程补考试卷由前段学校负责,统考课程补考试卷由市职业教育教研室确定,补考试卷难易程度与正常考试相当,不降低标准。补考成绩60分及以上者按60分计;60分以下者按实际成绩计。
2)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考核。
(1)每个专业确定1门专业基础课:计算机组装维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参加市级统考;特殊情况下也可由本科院校与市职业教育教研室联合组织。
(2)每个专业确定2门或2门以上专业核心课程参加本科院校组织的统考,专业核心课程统考时间根据教学计划确定。专业统考课程总评成绩要求达到70分以上。其他专业课程考核由前段学校自行组织,本科院校负责督查指导。专业课程过程考核成绩的认定标准参照文化基础课程成绩认定标准。专业课程总评成绩不及格者,可以在下学期开学两周内给予一次补考机会。非统考课程补考卷由前段学校负责,统考课程补考试卷由本科院校负责,补考试卷难易程度与正常考试相当,不降低标准。
(3)职业技能考核。至少获得1个本专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英语通过江苏省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三级B类考试或公共英语二级考试;计算机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或获得劳动部OSTA中级操作员证书。
3)综合评价。
在全部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考试都合格的前提下,教师可对进入试点项目的学生进行综合评价:①德育考核合格,占综合评价成绩的20%(前段学校负责);②专业实习成绩合格,占综合评价成绩的20%(前段学校负责);③面试考核成绩,占综合评价成绩的45%(本科院校负责);④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占综合评价成绩的10%(按普通高考要求,在第6学期的3月份到指定医院体检);⑤参加过1次以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占综合评价成绩的5%(前段学校负责)。
进入试点项目的学生只有综合评价达到70分以上,方可转入本科院校就读。对于其中任何一项考核未达标者,如果学校下一届开设相同专业项目试点班,可转入下一届试点班学习;如果学校下一届未开设相同专业,则以中专学历毕业。
4 结 语
“3+4”分段培养模式以构建纵横贯通、立体型、高素质、创新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为目标,强化了“统筹规划,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探索系统培养人才体制,加快形成现代职业、学历一体化教育体系,系统化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增强了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输送功能,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国琛, 邓长辉, 彭绪梅, 等. 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的思路与实践探索――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J]. 高等农业教育, 2014(12): 8-11.
[2] 夏建国. 技术本科教育概论[M].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2008: 122-123.
[3] 易丽. 技术本科教育在“跨界”中寻求特色发展之路――技术本科教育发展论坛综述[J]. 职教论坛, 2013(1): 18-20.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当职业教育中,中职教育缺乏吸引力,技工教育面临“进”与“出”双重挤压的新局面。根据当前的国家要求进行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跳出传统学科体系的观念束缚,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观的引领下,对车削加工课程进行了研究,根据工作岗位要求及意向性分配企业的具体岗位要求,动态的开发了本课程的各教学层次的典型项目。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目的
车削加工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是在前期的分层次体系下进行的。以优化车削加工课程的教学效果为核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形成“以任务为目标,以行动过程为导向;综合运用现场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强调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为宗旨,进行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的过程开展调研活动以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为切入点,构建我院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推广平台,为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构建框架。
(二)意义
1.在学习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更加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了就业竞争率:
3.在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实验中教师的要求提高了,教师通过锻炼使自己改变了思想观念,并在技能等多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
三、教学改革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1.调研车削加工专业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开展跟踪调研活动,了解社会、企业、毕业生本人等对本专业评价和建议。
2.调研车削加工专业的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的方向。
3.调研车削加工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实验方案。
4.车削加工课程实训课程课标改革实施研究,侧重对比性实施方案的应用过程研究。
通过在我院本专业近三年毕业生跟踪调查试点,通过以前老三段式教学毕业生相比,其实际教学效果和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反馈来评价教学改革的效果。
(二)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法、调查研究法、教育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按照实施方案的教学基本程序:布置任务――根据任务获取信息――资料收集――制定计划――实施操作――检测与评价――反馈基本要素。
例如车工一体化教室中布置:学习区、资料区、工具区等
1.分组教学区:配备学习平台,查询资料的工具书:
2.资料查询区:提供相应的专业基础课教材如车工工艺学、公差测量、金属材料、机械制图等图书;
3.工具存放区:提供实训的工、夹、量具及毛坏材料;
4,实践操作区:40台机床:
5.反馈区:检测量具,评价表;
车工教学实训是对各种典型零件的训练:轴类零件加、孔类零件加工、内外锥面加工、螺纹类零件加工、特性面零件加工等。
例如:现以一次车工教学实训,改革中尝试以六步教学法在典型工作任务中运用为例教学的实施过程。将整个实训教学划分了六个步骤分为:咨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六个阶段。
(1)在实施的过程中参加的研究活动
车工一体化教师都参加了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学习并进行交流研讨,理解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专业课题组成员与实验班级学员交流教学模式改革情况,倾听学员意见和建议,坚持持续改进,验证教学质量。
(2)车削加工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实施方案制订
实验设计方案设定依据体现职业教育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一是确定实验条件:确定实验对象。
二是确定研究内容:不同实训场所、不同教学方法在分层次实训教学各个环节中具体应用。
三是对比性研究结果:根据设计问卷,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交流能力方面进行了对比,通过图形充分体现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是结论:体现下面几个基本观点(创新教学环境体现做中教、做中学的情景教学,是基础条件;分层实训环节体现学生认知规律,增加一个教学链条,为各种适宜的教法提供舞台;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应用,达到事半功倍效果如下图所示。
(三)根据企业需求开发课程实训任务,完善校本教材开发
完善校本教材(部分工作页)编写任务。开发出与实训课程体系相配套校本教材。
(四)阶段性成果论文撰写工作
在车削加工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的实验过程中我们阶段性的总结经验撰写论文,研究调研报告的形成、实施方案、论文,校本教材等。对成果进行整理、分析。
(五)参与对比性测评、形成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测评书
为检验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性,课题组在通过近一个学期的真题真做,认真自评。从教学结果的检查,教学过程中多个指标,形成《车削加工课程评价体系测评书》。编写体现教学模式改革的任务引领型教学实训教材。
四、成果
1.在学习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2.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提高了就业竞争率:
3.指导教师主导作用得到强化。锻炼了师资队伍:
4.使学生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就业率指标明显有所提升:
五、不足
1.师资队伍的理念和综合素质需要求进一步的培训,需要开发更适应于企业的工作典型工作任务。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措施
财务会计专业是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之一,已形成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为培养中初级财务工作专门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它在提倡“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思想的今天,也暴露出实践性教学严重缺乏的问题。现有财会专业教学计划对实践教学的规定很笼统,实践教学内容、时间、组织方式方法不够明确,更没有系统的实施方案,致使在教学中实践环节的落实随意性大,以及质量好坏缺乏监控。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财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因此,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尚未转变
在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模式,还是老的会计教学观念,教师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角色,而学生还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方式还是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灌输,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期间很少受过系统的科学思维和学习方法的训练。
(二)实践教学环境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都配有会计模拟实训室,以提供学生会计实验、实习需要。但是,就实训室的配置情况来看,远未达到仿真要求。中职会计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在动手实际操作方面与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上相差甚远,中专生毕业后不能适应岗位要求,尤其是实践技能较弱。
(三)师资水平
从目前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脱离实践可以说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实习指导教师指导能力不一,影响实习效果,有些实习指导教师受自身实践能力、社会经验、学历等条件的限制,还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训任务,有的甚至还误导学生,从而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二、改革中职会计实践教学应采取的几项措施
众所周知,实践性教学是职业会计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离开了实践性,学生的技能、技巧、运用能力、操作能力等等,也就无从谈起。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与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要求会计人员既要掌握扎实的会计理论,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又要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一直是会计教学工作中所关注的焦点。
(一)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
会计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要获得良好的会计实践教学效果.必须首先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而当前的情况是,大多数中职会计专业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综合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是提高会计教学水平的关键。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实习。建立教师实践基地。
(二)编写适应中职教育的会计实践系列教程,丰富实践性别教学内容
编写系列实训资料,实践性教学的课程、课时以及实施指导方案是实践性教学落实的重要前提,而实践性教学内容是实践性教学的质量保证。对于以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的学科,如:《珠算》、《点钞》、《计算机基础》、《会计电算》等,侧重于熟练动作或程序的训练,对于智力技能的训练,需要置学生于一定的思维环境中,由于财会工作岗位的特殊性,目前,真正让学生上岗实习非常困难,模拟成了财会专业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形式,那么,模拟实习需要大量与之相配套的实训资料。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运用已学知识等能力。比如,可以由教师限定阅读内容提出问题,或者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或者阅读后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加以总结引导等方式,达到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目的。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经济业务,如企业债券,可先让同学们讨论、分析、比较,最后教师参与,从而让学生分清区别和联系,正确处理经济业务。对学生记忆方法的指导,一是将教材中抽象说法具体形象化;二是将难记的概念进行分解,在理解基础上记忆。
对于中职会计专业教育,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职教改革的必由之路,而改革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出发,从实际出发,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会计专业教师要结合本校的实际,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又具有本校的培养特色,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各种需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就业观念;实训;实践
一、教学改革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观念,把教学和就业紧密联系起来
1中职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衔接问题
(1)教学内容重在贴近生活,考核方式突出能力培养。在实训学习过程当中毕竟涉及理论的内容,所以改革教学方法是必然的,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来改革,也就是说每一种教学方法要适应一个群体甚至是一个个体,教师工作既要宏观也要细致,二者兼而有之。在教学内容上要选取贴近现实生活的部分,来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为主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从教师这一角度出发,也有利于实现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情感。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尽量让学生都参与进来,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角色。
(2)专业教育要有一套具体的实施方案,采用全面考核的评价模式,重在激励创新,促进全面发展。将考核划分为理论考核、实践考核,理论考核分为考核成绩,对所学课程提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问题的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及具体的实验操作;实践考核分为考核成绩,对所学课程的理解程度的认识、对所设计的项目是否有创新环节、实际操作、实施方案、资料搜集整理等部分。在考核的过程当中,注重评价方式,将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全班综合评价、教师考评相结合作为最终的考核成绩。
(3)理论和实践的衔接重在专业技术衔接,有本有据可依的就归结为教材,通过教材内容的改革是实现理论和实践衔接的最有效的途径,理论和实践相关专业在课程内容上要相互衔接,把中职的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与职业的技术性、创造性、人格化更好地结合起来。教学内容上,要实现科学的衔接,既避免知识的重复又要拓展和延伸内容,从根本上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衔接。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保证理论和实践顺利衔接。为中职学生创造一个更大的、更有力的发展空间。
2通过实例教学开阔学生思维
近年来,理论和实践衔接的中职教学将理论教学、考试、技能贯穿起来,起到了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兴趣的作用,促进了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愿望,也为日后有进入实践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我从事中职教育有10多年了,在教学过程当中尤其是在实践教学当中,经常遇到意料之中的事情,也会遇到意料之外的事情。例如,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遇到问题在所难免,有一次学生拿着一块电路板问我说:“老师,这块电路板上的电阻坏了,能给我换块好的电路板吗?”这在老师的眼里是极其平常的事情。也就是说多数学生都是这种想法,这样的学生与高职学生有很大的差别,差距就在学习态度上,他们没有意识到就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暴露出学习上的最大问题,不是学不会,而是怎样学,怎样思考,怎样做,学生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就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问题所在。这样的问题我也困惑了一段时间,但就是一次意料之外让我从困惑之中走了出来。在一次实践课上,有一名学生拿着一块电路板对我说:“老师我把这块电路板上的一个坏电阻换掉了,真是神奇!我要的效果出现了,老师这可真有意思,我愿意学习了。”我趁热打铁地说道:“你是好样的,希望你以后能够做出更多的东西来,会更有意思的。”这件事情让我感到非常惊喜。这就是理论和实践能够实现顺利衔接的充要条件。也就是说: 理论和实践衔接的条件一是学生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二是具备学习的条件,三是要有一颗学、做、钻的恒心。那就是在学习上要有一种做点什么的想法,持之以恒,终能见效。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如人意,怎样让学生在学习上有做点什么的想法,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进行德育,在主题班会上也要进行积极的、正确的引导。
当然,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方法有很多,但在专业教育上能够做到顺利衔接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是理论和实践衔接的难点所在。我们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分析一下,理论和实践过渡和由中学直接进入高职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首先是心理上,理论和实践衔接,心里感觉不是很顺理成章的,不是很亮堂,学习的热情大不如从前,有一种因继续升学而造成的失落感;其次是学习上,如果学习都好的话岂不都上大学了吗?正是因为学习上的差距才有的念大学、高职、中职。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是一个大问题。一个中职学生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因为学习不好才上的中职,为什么还去读高职,这就造成了学习上的阻碍,难道高职就比中职强吗?如此说来,真正能够把理论和实践衔接起来的学生也就屈指可数。这就有待于我们利用教学方法的渗透,进行德育引导,逐步让思想落后的学生赶上,尽快地进入实践的学习中。
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专业教学的侧重点逐渐转向就业需求
(1)按电工岗位设置电工技术实训内容,链接工学交替。以职业技能鉴定为标准,明确学习目标。建立理论和实践衔接直通车。中职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学习中专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上和理论真正地衔接起来。究其原因为两点:一是让中职学生在完成本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在学理论课程上精力有限,时间也有限,也就是说理论和实践并重,几乎不可能;二是让中职学生学更深更多的课程,即便可能也有些勉为其难,二者如何衔接也就通过实践操作这一通道了。因为实践操作没有知识层次的界限,实践操作对知识水平要求不高,只要有兴趣学就可以做得到。所以说实践操作是实现理论实践衔接的直通车。
实践操作既然是职业教育的直通车,那么我们怎样来驾驭这趟车,怎样利用这趟车呢?是直接摆在我们眼前的一个问题,我们怎样解决呢?是真的要解决实践操作问题呢,还是通过实践操作来触发中职学生生活的向往,既而走进职业教育的殿堂?后者是我们的最终愿望。先解决中职实践操作通车,为以后的继续学习赢得了时间,也就是节省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时间,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 过程性考核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33-02
在当前,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承担教育工作的两驾马车,但社会各方面对职业教育的认可远低于普通教育。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职业学校也必须从自身抓起,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职业教育向前发展。过程性考核是教学模式中考核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在高等教育中已实行了较长时间,成果得到了检验。它将传统的用一次考试确定成绩的考核方式,细化为多次考核,重点抓学习过程,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管理来提升教学质量的考核方式。不过,要想把这种先进理念移植到职业教育中,还需要解决诸多问题。
1 实施过程性考核面临的问题
在职业学校的教学中实施过程性考核无疑是必要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过程性考核却难以得到实施或在实施的过程中被弱化、形式化。原因有三:
1.1 教学管理的功利化
学校层面对于教学管理的认知决定了学校教学管理的方向和重点,而这一重点又由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重点决定。以江苏省职业学校各类型的技能大赛为例,这些本应为常规教学服务的比赛,如今却成为许多职业学校的主要日常工作之一,手段变成了目的。究其原因是这些大赛通过短期的努力可以为个人或集体带来名或利。而常规教学由于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其成果,往往不受重视,常规教学中的过程化考核更成为无人愿坐的冷板凳。
1.2 教师的利益与习惯
过程性考核越细致,教师的工作量越大。当教师已经习惯于以终结性考核结束教学时,要改变考核的方案,将过程性考核落实起来,一方面触及了教师的利益,实施过程性考核,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而待遇却没有增加,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师的教学习惯,由原来教师只管自己授课,忽视学生接受效果的方式转变成经常性的与学生互动、考核的教学方式。利益与习惯无疑是一切改革所面临的最大的阻力。
1.3 教师的差异
不可否认,教师的个体是有差异的,有能力强的,有能力弱一些的,有工作认真负责的,也有消极怠工的。过程性考核的实施对于一部分教师来说不是问题,如何推动整个教师群体都认同这个方案,都执行过程性考核,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2 过程性考核方案的整体设计
方案的设计可分为学校指导性方案和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指导性方案是确保考核方案科学有效的基本考核架构,具体的实施方案则是教师在指导性方案的基础上,自行制定的日常教学中使用的考核方案。
2.1 明确设计方案的根本动机
名不正则言不顺。职业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在提出实施过程性考核方案前一定要明确方案实施的根本动机,即是为了多关注学生个体的知识能力、素质能力,强化职业素质教育,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进行课程改革和内涵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核心目标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管理层本身首先要有问题意识,要从内心认同这一教学改革的根本动机,并通过各种方式向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广大一线教师及全体学生反复宣传说明该动机,使全校所有教学相关人员都能真正认同过程性考核的积极作用,从而为具体方案的顺利实施打好基础。
2.2 学校指导性方案的提出
在实施过程性考核的改革中,部分学校完全由教师来制定考核方案,这种方法并不合适。一方面,各教师在制定考核方案时,往往只立足于自己习惯的教学方式,从而导致同一课程不同教师考核点、考核标准却不同,有失公平;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可能有应付差事的倾向,因陋就简,使过程性考核流于形式,弱化了考核的作用。所以,首先应由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通用的考核方案。同时要明确通用方案的作用与教学大纲相似,只能提供最基本的参考,具体考核细则的制定,则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以教研室或课程为单位,制定适合自己的考核方案。学校的考核方案制定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针对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优先设置考核项,如当前职业学校的课程纪律问题、手机滥用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列入考核项。
二是在方案实施前,要反复征询各教学管理部门、教师代表意见、建议,不能闭门造车,不能自以为是。要通过日常教学检查、师生座谈、与其他学校交流等方式进行广泛的调研。
三是要在实施过程中及时的滚动的修改实施方案。各学校的情况不同,各课程也各有特点,通用方案也不能一成不变,在实施后要及时跟进实施情况,要及时解决在实施中教师的质疑,对不便于操作,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要求要及时修订。
四是要树立服务教师的意识,考核方案要尽可能的便于教师操作,要为教师实施方案提供必要的条件,要引导教师用信息化的手段改进考核方法。
2.3 各课程过程性考核方案的制定
在制定过程中应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要通过各分院(系)进行充分动员,在教师认真解读了学校的指导性方案的基础上再结合课程特点进行制定。
二是同一专业、同一年级的课程考核标准应统一,这一工作要落实到教研室或课程组。
三是各分院(系)、教务处要对课程考核方案进行检查,对于明显不符合要求的要责令整改。
3 过程性考核的落实
任何的工作,重点都在落实,没有落实,所有的计划都归零,落实不到位,管理的作用就会弱化。学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考核落实的基本点在教师,但管理力量的原点在教学管理部门与人员。
3.1 教学管理去功利化
各级教学主管部门的重点工作应回归到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上来。目前,江苏省已经有所改变,如中等职业教育推进学业水平测试,已经在一定范围内、从一定程度上开始重视教学质量的提升。但力度还不够,如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被排除在外。五年制高职前三年等同于中职教育,享受政策补助,参加比赛也可列入中职组,将其纳入学业水平测试范畴理所应当。且为了避免其它学校认为五年制高职学生基础较好,竞争不公平,可将五年制高职单独排名。另外对于学业水平测试结果的考核对于学校领导的触动还不够大,不足以让其调动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抓实这项工作,建议要用更大的考核比重加之于学校的奖励、学校管理人员的奖励上来,以科学的激励来代替功利。
3.2 上级部门转变检查方式和检查作风
以往常用教学检查方式有两种,一是现场检查,即集中利用一天时间查看资料、听课、座谈、反馈;二是网络检查,要求学校将备查资料上传网络,由检查人员进行查看。这两种检查方式均难以客观的反映学校教学的真实情况,建议以巡视组的形式进驻学校进行检查,检查时间应不少于一周,检查点应涵盖整个教、学管理。应查更长的教学过程:早自习、推门听课、晚自习等;查更大的教学环境:教学场所、实训场所、宿舍等;查更实的教学档案:教师正在使用的教案、过程性考核记录表、学校存档的教学档案等。这样的检查更实,但因所需时间长,可采用抽查的方式,一市一次抽查两至三家即可。检查作风的改变在于减轻学校的接待负担,使学校潜心于教学管理,而不是疲于应付各项检查,则过程性考核的落实问题自然不会是无源之水。
3.3 学校要做好对教师过程性考核工作的检查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制定统一的检查指标,明确对教师,提前告知。检查工作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过程性检查,一是节点性检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听课、考研活动的形式,不定期的检查教师的过程性考核材料,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要求整改。在期中、期末要对教师上交的教学档案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进行通报,对教学档案进行评比、。对工作认真,堪为表率的教师要进行表扬,对好的考核方式、方法要总结、推广。
3.4 要沉下心来坚持
各级教学主管部门、学校、教师要意识到推广一个新事物不可一蹴而就,尤其是常规教学管理,短期内难以看到突出的成绩,要有要“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怀来推进过程性考核这项常规工作。首先通过引导教师,奖励先进来让教师认识到加强过程性考核的重要性,在其他功利的诱惑前,也要拿出一定的物质奖励、精神奖励来推进这项工作,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要认识到教师的个人差异,逐步落实过程性考核方案。
4 结语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 一体化 课程体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2年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试行)》,这对推动技工学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学校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师根据时展的需要,大胆探索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开发,按照工作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并不断健全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一体化课程的概念和开发原则
1.一体化课程的概念
一体化课程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
2.一体化课程开发原则
结合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根据以下原则开发一体化课程。
(1)科学性原则。课程开发要以就业为导向,遵循技能人才成长和职业发展规律,充分体现职业特征,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2)梯次性原则。课程开发要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等级要求,形成以中级工、高级工、预备技师为主的人才培养课程层级。
(3)可操作性原则。课程开发要尊重技工院校办学现状和地域差异,各项要求力求具体、明确、清晰,目标可度量、可检验。
(4)规范性原则。开发课程所用的术语、符号、体例等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技术规范和约定俗成的表述,内容、结构、格式、表达形式应符合规程的要求。
二、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一体化课程的开发流程
开展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一体化课程改革,要组建课程开发工作小组、召开行业专家与骨干教师研讨会、确定一体化课程体系、制定课程计划和大纲,还要编写教材、组织评价等,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程。笔者学校计算机组教师珍惜机会,深入学习一体化课改技术规程,踊跃参与,结合学校实际,最后确定了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一体化课程开发流程
1.组建课程开发工作小组
建立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开发工作小组。在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期间,笔者学校通过内培外聘的方式,组建了一支教育观念新、师德高尚、结构合理、能准确把握中职教育规律、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2.召开行业专家与骨干教师研讨会
笔者学校聘请相关行业的专家,与学校计算机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专业工作任务分析专家组,对社会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研,了解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与维修技工人才的需求,制订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笔者学校又组织相关行业的专家和学校计算机专业骨干教师为主的课程开发队伍,明确任务,研讨一体化教学计划和大纲,落实一体化课程编写人员,确定课程体系的考核与评价,建设课程资源,用工作任务来构建课程的内容,根据不同层次的班级安排不同的专业课程和课时。
3.确定一体化课程体系
打破知识系统性的课程体系,构建一体化为主导性的课程体系,体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改革需要制定课程标准、提炼工作任务、制订实施方案、改革教学方法等。
(1)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涵盖了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参考性学习任务、教学实施建议及教学考核等内容,要突出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以一体化技能训练为主的要求,按模块化编写,每周一模块,每节有任务,并且每一任务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分解要领和课时分配。
(2)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当前,任务引领式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不同的学习任务对职业能力发展的促进程度是不一样的。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工作与学习一体化、智力与身心综合发展的过程,其核心专业课程应当是从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它包含了“工作”的方方面面,但并不一定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而是教师按照“教育性”要求对其进行“修正”的结果。按照生产过程的要求,将课程设计成若干任务,每个学习任务都应对应一个实际的工作任务。在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的实际应用中,通过与企业专家多次的访谈,笔者学校确定了表1中计算机岗位的6个主要工作任务。
表1 设计学习工作任务
(3)制订实施方案。根据“以职业生涯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原则,制订实施方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设计,合作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学校要求对教学的组织形式、学材选用、师资要求、师生配比、学习场地及设备要求等都要一一落实,并制定好详细的实施方案。
(4)教学方法改革。
①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发、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它符合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还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发展。近年来,笔者学校成立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工作领导小组,大力倡导任务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教学中,笔者学校教师能根据本科的实际积极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探索与实践,并经常召开任务驱动法教学观摩课,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②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以实际的工作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做适当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就各自的工作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的项目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以Photoshop教学为例,笔者学校教师用传统的讲授法讲解前两章的基础理论知识,将之后的每一章节内容作为一个项目进行教学,每个项目分成若干个子项目,每个项目一般用7~8课时完成。
4.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学大纲
过去,技工学校所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只适用于分段式教学模式,而一体化教学采用的是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这样现行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已经不适用了。笔者学校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决定从根本上扭转理论与实习脱节的现象,开展一体化教学。没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就自己制订,学校成立了相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小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相关工作。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订要结合一体化教学的要求,要结合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应更加具体地反映本课程的进度和课时安排情况、教师队伍安排、教学设备和场地安排、教学任务和目标分析、教学模式应用等。
5.考核与评价
课程考核与评价主要以操作考核为主,具体考核分任务(项目)考核(30%)、平时考核(30%)和考试考核(40%)。
(1)任务(项目)考核。实行一体化教学后,笔者学校更突出对相关任务的考核,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共有10个任务(项目),每个任务(项目)占10分,共100分。每次任务(项目)完成后,教师都要进行相关的操作操作测验考核,并统计成绩。
(2)平时考核。平时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情况及学习态度,看其是否按时完成作业以及完成的效果。
(3)考试考核。主要是学校规定的考试,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
6.开展一体化课程资源建设
一体化课程资源需依据一体化课程方案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学材建设、学习环境建设等,是一体化课程实施的条件和支撑。其中,学材指直接帮助学生学习的学习材料,包括工作页、作业指导书、工具书及企业技术资料等。
(1)师资队伍建设。笔者学校通过内培外聘的方式,建成一支教育观念新、师德高尚、结构合理、能准确把握高职教育规律、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通过教师进修、培训、攻读高一级学位、到企业锻炼、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领域相关培训证书等方式,提升教师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能力、应用技术开发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促进“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形成。同时,笔者学校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计算机技师、硕士学位等,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2)学材建设。
①教材编写一体化。教材的编写要注重突出情境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求各组对相关科目的课程进行一体化的教案编写,注重利用机房授课边讲边练的教学互动形式,在课堂上大量导入贴近实际的实例带动知识点讲解,形成教学特色。
②学习环境建设。职业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环境。模拟职业环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职业意识,并能使学生熟悉、掌握职业所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和关键能力。因此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必须注重学习环境的建设,如对6个主要计算机工作任务岗位设置相应的学习情境,见表2。
表2 工作任务学习环境设置
三、对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笔者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一体化课程改革于2011年开始启动。2012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了《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为笔者学校的一体化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学校世界银行贷款农村劳动力培训项目要求进行一体化课改,又加快了学校一体化课改的力度和进度。但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又缺乏经验,在课改中遇到不少问题:第一,教师缺乏相关的课改经验;第二,计算机应用与维修工作岗位很多,根据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设计还要加强摸索,不断完善;第三,一体化课程资源建设还要加强,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学材建设、学习环境建设等,要加大实训室设备的投入和编写教学计划、大纲、教材的力度。
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是一项探索性和实践性的工作,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由于它涉及面广、前期投入大、工作量多,因此笔者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推行一体化教学,并不断完善。通过一体化教学,不仅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也得到激发。实践证明,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毕业生一到工作岗位,很快就能进入角色,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所培育的学生符合了市场的需求,也为今后的教学拓展了空间。
参考文献:
[1]李木杰.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一、江苏中职学业水平考试:功能定位和目标
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学考)制度是一项实施课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的重要制度。江苏省是开展职业教育学考起步较早的省份,并将成为最早正式实施职业教育学考的省份。2012年江苏省政府转发《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提出:“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制度。到2015年,实现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统一测试。”2013年在南京、常州、南通三市进行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文化课学考的先期试点工作。2014年12月,江苏省出台了《关于建立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制度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江苏中职测试制度》),对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考作出了整体设计和制度规定。2015年3月,江苏省正式出台了《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规定“2016年起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
通常认为,教育测验(或称测试、考试)有三种形式。一是通过将被试得分与常模进行比较,看其在常模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解释分数的测验,在教育测量学上称为常模参照测验(norm-referenced),简称排名性测验,或称选拔考试,用于选拔性用途[1];二是通过将被试得分与某一绝对标准进行比较,看其是否达到某一绝对标准来对分数进行解释的测验,在教育测量学上称为标准参照测验(criterion-referenced),简称合格性测验,或称水平考试,用于资格认定[2];三是由学校或教师举办的通过将被试得分与学校或教师的预设进行比较,是为进行或改进教学而举办的考试,简称教学性考试,或称练习性测验。学考应该属于第二种教育测验——标准参照测验,主要功能是通过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用于对学生学业合格的认定,以及用于对职业学校课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等。
2008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各地要加快建设在国家指导下由各省份组织实施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切实做到可信可用,逐步发挥其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管理和监控,对高中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客观评价,以及为高校招生选拔提供参考依据的作用。”[3]普高这一学考文件为江苏省中职学考提供了参考。2015年的《方案》提出:“充分发挥学业水平测试对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测和评价功能,及时向职业学校反馈教学问题,推进职业学校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依据教育测量学原理和江苏省中职学考相关文件精神,并参照、借鉴教育部普高学考的相关文件以及普高学考的实践,厘清和把握住江苏省中职学考的功能定位和目标。
在学考功能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评估功能。通过学考客观评估全体被测试学生的基本学习水平和能力发展状况,作为对学生学业水平合格的认定。二是评价与引导功能。对课程管理的评价,通过测试客观评价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管理的实效,为实施课程管理提供依据;对教学质量的评价,通过测试客观评价学校和教师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的理解、掌握、贯彻落实情况和全面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实施情况,为教学质量监控提供依据。引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贯彻人才培养目标、规范课程管理、加强质量监控、抓好教学、把住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社会和家庭关注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4][5]。三是选拔功能。中职学考虽为水平性考试,但还附带选拔性考试功能,通过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作为学生参加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相关的中高职衔接类高校人才选拔的依据[6][7]。这三个功能定位中最为主要的是评估功能和评价与引导功能,而选拔功能则属于辅助功能,且主要功能与辅助功能间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一个整体。在学考目标上,江苏省中职学考的目标应是完善课程管理、质量监控,不断改进、保证教学质量。
二、江苏中职学业水平考试实施不利因素分析
第一,中职专业、课程的数量远远多于普高学考课程的数量。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版)显示,目前我国中职学校设置有19种专业大类,共含321个不同专业。如果每个专业平均3~4门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则321个不同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总数规模巨大,再加上5门公共基础课程,从理论上讲目前中职需要实施学考的课程总数将超过一千门以上。就江苏省中职教育实际而言,全省中职共分12个专业大类36个专业,按照《方案》,中职学考包括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三部分,专业基础课程是每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合成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综合”进行测试。这样就共有36个不同的专业基础课程综合,再加上5门公共基础课程,则江苏省需要经笔试或机考的中职学考总课程数仍然多达41门,这其中还不包括需采取实际操作考核的专业技能测试门数,就已远远多于江苏省普高的7门学考课程。
第二,在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上,政出多门,缺乏权威性和刚性。无论是教材的制定、教学的开展、质量监控的实施,都离不开一个权威的刚性的课程标准(大纲)。《江苏中职测试制度》提出:“学业水平测试重点考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即对每一个专业而言,测试范围是5门公共基础课程、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综合和一门专业基本技能课程。对此,《方案》中也做了同样的设计安排,这已经表明江苏省中职学考的重点在公共基础课程。众所周知,对于中职学生学情而言,在5门公共基础课程中能够称为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课程无非是数学和英语;对教和学两方面而言,数学当属难点中的难点。因而,对中职学考而言,数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是中职学考的风向标,中职学考是否能顺利实施关键就看数学课程学考是否能取得实效。江苏省现行的职业学校《数学》(共六册)教材是根据教育部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江苏省2009年《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在2010年及之后又出台了《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教学要求》等课标性质的纲领性文件。2013年,江苏省教育厅正式以官方名义出台了36个专业的《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这其中也涉及到对各个专业的中职数学课程的教学要求。这表明,目前江苏省中职学校数学课程不乏课程标准(大纲),但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下,各中职学校结合行业需求、行业标准先后制定了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这些方案中都涉及与行业接轨、满足专业要求而对数学教学要求作出了不尽相同的表述。这一事实表明两个问题:一是表明中职数学课程标准(大纲)或课标性文件政出多门,缺乏一个权威性、刚性的课程标准(大纲);二是表明中职无法像普高一样,在一个统一的课标下实施统一的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监控。
第三,在公共基础课程学业上,长期以来存在着个体间、专业间、学校间和地区间的不平衡性。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最主要文化课程的延伸,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进入中职学校的生源大都公共基础课程基础薄弱,按照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来衡量,这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是不能够达标的,欲使其在中职阶段实现达标其难度很大,而公共基础课程又正是中职学考的重点,这会导致有较大面积的超出预期的学生难以通过中职学考。特别是中职公共基础课程中的数学课程。在不同专业间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学业基础又存在较大差异,如就读于中高职衔接类专业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好。受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差异的影响,地区间和学校间的职教吸引力也不尽相同,所招收学生的文化基础存在不平衡性。在这一不平衡性下,要想像普高一样通过两年左右的学习,能够使绝大多数中职学生顺利地通过学考并不现实。如果不能够使绝大多数学生顺利通过学考,这又有悖于中职学考的初衷,这使得中职学考陷入两难境地。
三、基于当前中职数学教学实际实施学业水平考试的建议
(一)立足中职数学课程教学实际实施学业水平考试
第一,依据中职数学课程教学实际,确定权威的、刚性的数学课程标准(大纲)作为水平考试依据。江苏省中职数学课程现行教材是以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写的,因此《大纲》应确定为江苏省中职数学课程唯一权威的刚性的课程标准(大纲),也应是本次学考的依据。除此之外,现行教材《数学》也是把握《大纲》的最主要参考,应紧扣《大纲》,回归教材、依据教材,要透过现行《数学》教材来把握《大纲》的知识点教学要求和难易度。第二,依据中职数学课程教学实际,打造贯彻中职数学教学大纲的指挥棒和刚需。普通高中将学考与高考相结合的实践给中职学考提供了借鉴。2014年,《江苏中职测试制度》提出:“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录取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时应加大应用学业水平测试的权重。”因此,将学考作为学生参加中高职衔接类高校人才选拔的依据是贯彻中职数学大纲的有力措施,即中职学考的实施即为贯彻中职数学大纲的指挥棒和刚需。中职数学大纲的贯彻与中职数学学考制度实施互为前提、互为支撑,从而有效改进和保证中职数学教学质量。第三,依据中职数学课程教学实际,规避中职在数学基础和数学教学上存在个体间、专业间、地区间和学校间较大差异的特殊性和不利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中职数学课程学考考纲。鉴于中职数学学考中的特殊性和不利因素,本学考考纲的制定原则应定位为紧扣大纲、依据教材、突出基础、兼顾差异、注重效率。基于上述三点依据,提出以下三实施建议:
首先,在考试内容上,按照紧扣大纲、依据教材的原则。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数学》第1~4册共包含20个章节,通过研读《大纲》、审视教材,建议将既不属于大纲中基础模块也不属于选修模块而属于拓展模块、不作考试要求的第19章圆锥曲线、极坐标系和第20章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这两章去掉,将教材第1~4册中余下的集合、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平面向量、直线与圆的方程、立体几何、概率统计、逻辑代数初步、算法与程序框图、数据表格信息处理、编制计划的原理与方法、三角计算及其应用、坐标变换与参数方程、复数及其应用、线性规划初步等18个章节确定为考试内容,全部内容共236学时,涵盖83个知识点,其中较难知识点6个,中等难度知识点39个,容易知识点38个。
其次,在考试要求上,按照突出基础、兼顾差异的原则。将考试内容《数学》第1~4册去掉第19、20章后划分为5个模块,将属于大纲中确定的基础模块内容的第1~10章内容确定为第一模块——必考模块(共128学时,占总学时的54﹪,共涵盖58个基本知识点,并包含课程中全部6个较难知识点);再将第11~18章划分为4个选考模块,其中,第11章逻辑代数初步、第12章算法与程序框图为第二模块(共32学时,涵盖7个基本知识点),第13章数据表格信息处理、第14章编制计划的原理与方法为第三模块(共24学时,涵盖7个基本知识点),第15章三角计算及其应用、第16章坐标变换与参数方程为第四模块(共28学时,涵盖6个基本知识点),第17章复数及其应用、第18章线性规划初步为第五模块(共24学时,涵盖5个基本知识点)。要求第一模块为必考,在4个选考模块中选取2个模块进行选考,且必须在第二、三模块中任选一模块,在第四、五模块中再任选一模块。再次,在试卷结构和考试方法上,按照突出基础、兼顾差异、注重效率的原则。这里的效率指既注重学考目标的有效达成,也注重社会资源的节约。试卷结构和考试方法主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在题型及比例上,建议试题由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组成,占分值比例约4.5∶1.5∶4。二是在难易题及比例上,建议全卷试题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三个等级,三者占分比例约为7∶2∶1。三是在内容比例上,建议试卷由Ⅰ卷、Ⅱ卷组成,所占分值比例约8.2∶1.8。Ⅰ卷仅涉及必考模块的内容,试题由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组成;Ⅱ卷仅涉及选考模块的内容,试题主要由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组成,各选考模块试题的题型、分值相同,难度相当,考生可根据自己选考的模块,选做相应的试题。四是在试题数量、分值设置和考试时间、考试形式上,建议选择题和填空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其中选择题为15题,填空题为5题;建议解答题为4~5题,共40分;总题数为24~25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建议为75或90分钟;考试形式建议为笔试、闭卷。
(二)在借鉴PISA数学测试评价的理念和技术开展教学改革实验上实施创新
建议借鉴PISA数学素养测试的理念和测试内容、评价技术,有针对性地开展立足于当前中职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应用能力薄弱,甚至部分学生对数学畏惧厌学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首先,在学考测试卷面上设置20﹪的命题空间作为贯彻PISA数学测试评价理念的“创新实验窗口”。在该实验窗口上除遵循紧扣教学大纲、依据数学教材的学考原则外,在不离开教材、不增加命题难度的基础上,在该窗口的命题上贯彻PISA数学测试评价的理念,实施创新,向学生呈现发生在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其问题设计的方式就是要表明数学的各个方面对于解决问题都具有真实的效用,重点评估学生在实际生活状态下的数学能力,在学校课程以外运用数学知识的情况等。其次,在中职数学学考的考试与评价过程上贯彻PISA数学测试的评价技术,实施创新。即在中职数学学考的命题、审题、题库建立、试卷生成、试卷评价、考试、阅卷、计分与评价分析等各个环节,借鉴基于现代教育测量理念和技术的PISA数学测试的评价技术改造传统考试与评价,创新测试与评价方法,提高学考效率和目标达成率,比如,引入标准化考试系统 V4.0 通用版等。再次,用足用好“创新实验窗口”,服务教改实验。除按照整个卷面成绩实施评价外,还再对“创新实验窗口”的成绩实施单独评价,作为中职数学教研部门和教师用于探索中职数学教学改革新路径,改进当前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教改实验之用,从而实现以评促改,有效推进中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
(三)在运用学考结果完善质量监控、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上实施创新
围绕中职数学学考目标的有效达成这一主线,必须实现学考的评价与引导功能,通过以评促改,有效推进中职数学教学改革。为此,中职数学教学研究者应用足用好学考结果,通过构建基于学考评价体系的中职数学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为中职学校和数学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完善体制机制 调整教育结构
2015年,我省职业教育发生了一件大事――秋季学期开始,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全部实现免除学费。这一目标的实现,得益于我省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更得益于我省教育行政部门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完善体制机制,调整教育结构的一系列重大举措。
据了解,通过建立甘肃省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全省职业教育的组织协调,对《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工,并由省委督查室牵头,开展专项督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县级人民政府职业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方案》,督促县级人民政府切实履行职责。理顺管理体制,对人社、工信、卫生等部门管理的10所职业院校完成了整体移交,全部交由省教育厅管理。
5月4日,临夏现代职业学院在临夏回族自治州正式揭牌,顺利完成第一届学生的招生工作。5月13日,省教育厅正式批复平凉市人民政府,同意筹建平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占领高等教育半壁江山。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教育发展程度,分市州确定高中阶段年度招生职普比,并与市州教育局签订目标责任书。2015年,全省初中毕业生共计33万人,截止目前,全省普通高中招生20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8.6万人。
整合办学资源 加强队伍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省认真推动落实了省政府批转下发的《整合办学资源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的指导意见》,通过“撤销、合并、重组”等方式,用2-3年时间,将全省现有的300所(包括56所技工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整合到160所左右。整合兰州市内7所高校和24所中职学校入驻兰州新区职教园区,2015年6月底已正式开工建设。
为进步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自2015年起实施“上千名教师进企业,上千名技术人员进学校”计划。即2015年―2020年,全省每年选派上千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学习实践,选派上千名企业技术人员(含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到中等职业学校担任教师。通过挂职锻炼、集中培训、交流观摩等方式,大力提升校长管理、办学和发展能力。2015年,省级财政投入604.5万元,用于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截止目前,已选派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762人次参加国家级、省级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选派中等职业学校校长205人次参加示范校校长、涉农职业院校校长、新任校长等专题培训。密切与德国赛德尔基金会合作,选派198名专业课教师参加3期项目培训,同时选派41人参加在德国举办的职业院校教师及管理人员培训班。计划于11月组织20名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和管理人员赴德国不莱梅科技大学参加为期21天的职业教育专题培训。
深化教学和考试改革 加强职教宣传力度
2015年,甘肃省教育厅将4月份确定为“全省职业教育宣传月”,并向5月和6月延伸,通过举办职业教育新闻会、举行职业教育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组织职业教育专题报告会、举办职业教育发展论坛、制作职业教育专题宣传片、印发《致全省2015届初中毕业生的公开信》、举办职业院校开放日活动等活动,集中宣传职业教育。联合省人社等部门,积极开展“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相关活动,全面的地宣传了职业教育,进一步改变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及看法。
与此同时,还通过印发《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指导意见》、《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指导意见》,积极推进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育部相关指示和政策的同时,制定完成了《甘肃省教育厅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并逐步修改完善。
甘肃省委将“探索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联合分段培养试点”列为年度体制改革项目,实行周报制和督办制,大力进行推进。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做好中高职贯通培养“2+2+1”试点学生转段升学工作的意见》,组织14所高职院校开展2013级中高职“2+2+1”试点学生转段工作,共有 3702名学生通过考试、考核,顺利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自2015年秋季学期起,实施中高职“五年一贯制”、中职“3+4”升本科、高职“3+2”升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大力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培养的探索。推进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和免试录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推动集团化办学 建设职教园区
我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体制改革被列入国家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十二五”期间,全省共组建行业型、区域型、专业型等三种类型的职教集团16个,初步形成了分工明确、结构合理、资源共享、充满活力的“六统筹、一流动、一凸显”的职教集团运行机制,即统筹发展规划、统筹专业布局、统筹教学资源、统筹人才培养方案、统筹招生、统筹就业,建立集团内教师流动机制,凸显各校的办学特色。2015年,我省紧紧围绕省委确定的战略性新型产业,筹建11个省级行业型职教集团。目前,已正式批复成立了甘肃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甘肃省信息技术职教集团、甘肃省商业与旅游服务业职教集团、甘肃省汽车行业职教集团、甘肃省电子商务职教集团等5个职教集团。正在研究制定《甘肃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运行规程》,以指导职教集团良好运转。此外,以职教集团建设为抓手,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平凉理工中等专业学校等3所院校经教育部评审已正式列为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据了解为改善在兰职业院校办学条件,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带动和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同时对接兰州新区产业需求,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我省在兰州新区加快推进职教园区建设。园区规划占地1.3万亩,总建筑面积414万平方米,先期投资40亿元以上,整合兰内7所高校和24所中职学校“出城入园”。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成后,将成为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服务甘肃经济转型升级的现代职业教育核心区、示范区,以集群发展带动全省职业教育转型跨越发展。同时,我省积极争取教育部支持,建设职教育助推城镇化国家级改革试验区,推动全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省部共建协议已于8月顺利签署,目前正在研究制订建设规划。
实施职教精准扶贫 推进藏区职教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