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研究范文

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研究

第1篇: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中小型民营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之一,伴随着国家对个体私营经济方针政策的调整,中小型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里,中小型民营企业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股力量,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所作出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中小型民营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结合自身的发展以及市场因素,做好战略规划。而财务管理作为中小型民营企业稳步发展的关键环节,如果中小型民营企业不能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势必就会自身的发展。故此,中小型民营企业必须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加强财务管理,保证企业资金安全、稳定,为企业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更好发展。

一、中小型民营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民营企业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它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在全国企业总数中,民营企业占到了90%,民营企业的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作用。而中小型民营企业作为民营企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它为我国现代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国家税收。有资料显示,截止2013年底,中国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超过了39亿元,户均注册资金达到了313.5万元,个体、私营企业户数和注册资金均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点。全国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实有2.19亿人,较上年同期增长9.7%。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战略财务管理作为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财务管理与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有着直接的关联,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金安全,一旦企业资金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中小型民营企业本就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一旦企业资金出现问题,很有可能就会被市场淘汰,造成中小民营企业规模萎缩、数量减少,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对企业的经济活动的进行管理,加强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可以更好地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降低财务风险,推动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中小型民营企业战略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融资困难

资金是制约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目前来看,融资难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一个重要问题。从中小型民营企业自身来看,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技术、财力等于那些大型企业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也正是由于中小型民用企业自身的不足,使得商业银行在金融贷款过程中歧视中小型民营企业,认为给中小型民营企业贷款风险大,不愿意为中小型民营企业贷款,使得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困难。

2.财务管理模式落后

就当前中小型民营企业来看,中小型民营企业一家独大,企业的投资者就是经营者,中小型民营企业惯用的管理模式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而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注重的是如何去创造更多的利润和价值,却忽视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对财务管理的认识。另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的主观性较大,由于是一家独大的现象,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比较随意,责任分不清。

3.风险问题

在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管理,确保企业资金得到合理利用,保证企业经济活动能够获利。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而言,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在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中小型民营企业由于自身技术的限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一定的劣势,再加上中小型民营企业对市场信息的把握不准确、不及时,会给企业的经济活动带来风险,影响到企业资金安全。

4.人才问题

就目前来看,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存在着严重不足。一方面,中小型民营企业采用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企业重要的岗位大多是经营者的家属、亲戚,经营者不放心将管理职位交付给外人,在这种观念下,员工长时间没有晋升的可能,就会跳槽;另一方面,由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规模较小,给不起高额的薪酬待遇,而那些有能力的人才往往不会选择中小型民营企业就职,继而造成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空缺,制约了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

5.制度的缺失

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财务管理工作十分重要,而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相应制度来提供保障。然而就目前来看,中小型民营企业制度还不够健全,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制度主要是针对人员内管理,对财务管理相关的制度还不够健全,进而影响到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6.信息化水平低

就目前来看,中小型民营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还比较低,企业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联系,信息流通不畅。而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由于企业信息水平低,需要财务管理人员亲自去统计信息,而信息的统计依然停留在纸质时代,很容易造成信息的失真,影响到财务管理效率和质量。

三、中小型民营企业战略财务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扩大融资渠道

就目前来看,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来自商业银行的贷款,而商业银行在为中小型民营企业贷款服务中,需要根据企业的信誉、资金实力等进行综合评价,有的企业信誉低、资金实力不足,就会影响到商业银行贷款行为。为了更好地解决中小型民营企业资金困难问题,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就必须积极的扩大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国家要加大财政支出,为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资金保障,作为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基金。同时,要为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担保,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降低抵押收费标准,设立专业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贷款机构,并安排专员负责,提高贷款效率。再者,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资金,为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另外,要整顿保单市场,规范民间借贷,为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融资提供保障。

2.管理模式的创新

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国家对中小型民营企业越来越重视,也颁布了许多优惠政策来鼓励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小型民营企业就应当积极的转变观念,创新企业管理模式,要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要加大创新,提高财务管理的认识,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全体职工自觉地参与到企业成本控制活动中来,进而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3.加强风险管理

在中小型民营企业战略财务管理工作中,风险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一旦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风险,就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严重还会使得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威胁。为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要对投资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将项目中存在的一切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紧急预备方案,减少风险的发生。同时,做好市场分析,全面把握市场动态,立足市场,掌握市场信息,进而更好地开展财务活动,降低风险的发生。另外,企业还必须强化企业员工的风险意识,尤其是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进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质量。

4.加大人才的培养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人才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激烈,而中小型民营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首先,必须重视专业管理人员的培养,对外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保障;其次,要加强现有人员的将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另外,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大力鼓励优秀的人才进入到中小型民营企业中去,为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专业的技术人才,进而推动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更好发展。

5.完善财务管理体制

制度是一切工作执行的标准和依据,有效、完善的制度是工作取得高质量的保障。故此,中小型民营企业必须高度重视。首先,企业必须将财务管理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来,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制度来约束行为、规范行为;其次,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财务管理的监督,避免行为的发生。会计要在企业进行把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财务的监督作用,依法办事,确保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资金正常流通。另外,还必须全面落实责任制,将财务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具体人的身上,进而更好地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和效率。

6.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为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处理效率越来越高、越来越便捷。故此,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中小型民营企业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一方面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将企业各部门统一起来,确保财务信息的贡献;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和水平,为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四、结语

中小型民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增加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税收,推动社会的更好发展,故此,发展中小型民营企业有着重大战略意义。财务管理作为中小型企业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为了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就必须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转变观念,重视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进而确保企业财务安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陕西非公有制经济会计研究会课题组,李文.陕西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部财会,2012,01:31-35.

[2]法.浅谈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2,11:81+63.

[3]刘春荣.浅谈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部分问题及对策[J].民营科技,2012,08:108-109.

[4]张芬芬.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6,01:14-17+23.

[5]郑冬兰.浅析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5,23:249.

[6]曹飞颖,张力.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4:50-53.

[7]张晓红.我国当前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03:82-83.

[8]余少杰.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2:204-205.

[9]江一凡,徐永扬.浅谈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03:57.

第2篇: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财务困境;财务战略

中小企业对市场感知灵敏、机制灵活,在技术进步、机制创新、创造就业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然而,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在当前强有力的金融危机冲击下,企业财务困境更加凸显,纷纷陷入资金流转的恶性循环之中。国家发改委的分析报告显示,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多万家中小型企业倒闭,倒闭的企业中一是银行资金依赖度较高的企业,二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面临的生存困境是一系列负面因素叠加效应的结果。国际方面,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导致外部需求萎缩;国内方面,从紧的货币政策、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都压缩了企业的生存盈利空间,此时,银行更倾向于支持安全边际较高的大企业,中小企业贷款难现象更为突出。

对于此时的中小企业,生存成为了首要目标,而要想实现健康成长和持续经营,在整体战略部署下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财务战略显得至关重要。企业家们应该看到金融危机给同时带给中小企业成长和变革的契机,拥有更大的市场机会和竞争空间,便于对企业外部和内部资源重新整合利用,调整管理理念和重心等。如何利用这些机遇进行企业的整体战略布局和财务战略规划,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兴衰胜败。

一、中小企业财务战略概述

1.财务战略的定义和特征

财务战略是公司经营战略的核心部分,贯穿于企业整个生命周期,即公司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和公司发展战略,对财务活动的发展目标、方向和道路,从总体上做出的一种客观而科学地概括和描述。财务战略具有三个突出特征——互逆性、动态性和整体性。互逆性即由于投资者总是希望公司在风险一定情况下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收益的提高;动态性即财务战略应该结合长期规划和环境变动保持动态的调整;整体性即公司财务战略从横向和纵向贯穿于整个组织决策的过程中。因此,财务战略管理是以经营战略为主导、以财务职能战略管理为核心、以其他部门的协调为依托进行的动态性、整体性的全员管理。

2.融资战略、财务战略、财务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融资战略是企业财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企业为了增加企业资金、有效地拓展业务或者经营规模所采取的融资组合。财务管理是财务战略实施的具体过程,是指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包括关于资本的融通(筹资)、资产的购置(投资)、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融资战略、财务战略和财务管理形成了一个互相牵制和紧密联系的内部系统。融资战略选择直接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融资战略的实施推动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决定了融资战略乃至整个财务战略实施的成功与否。因此,研究企业所处的财务管理环境,分析影响企业融资战略的因素,衡量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实现融资结构的最优化和企业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已经成为企业财务战略研究的重点。

二、中小企业面临的财务困境

1.融资担保难,资金紧缺

虽然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经初步建立了渠道多元化的融资体系,但是,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在当前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市场波动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更加凸显。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企业内部的原因,也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市场状况和金融服务等外部环境因素,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较低,不具有规模优势,融资成本高、风险大;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中小企业内部缺乏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战略,融资渠道开拓困难。

2.管理模式僵化,资金控制力量薄弱

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领导者集权化、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导致企业内部职责不分,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管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不良现象发生。现金闲置、资金流失或者严重负债致使企业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企业现金流的中断,财务危机爆发而使企业倒闭。另外,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往往在投资上过分依赖贷款,为了尽快回收资金,迫求短期投资目标,对投资可行性研究和长远筹划不足,进而盲目投资,造成资金的流失和企业效益的降低,形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恶性循环。

3.新形势引入新困境

中小企业处于日渐规范的市场竞争中,同金融机构、投资者和其他企业之间的联系和融合越来越紧密,参与国际贸易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因此,受到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的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多。当前的金融危机形式给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国际经济萧条,商品流通和市场需求减少,消费萎缩,企业业务和利润下滑;中小企业面临着金融风暴后的管理危机和资金运营危机,虽然不少企业在危机出现后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精简机构、裁员减薪等,但并没有涉及企业的管理变革,企业运营成本、管理成本急剧上升,而企业效益却在不断下滑。加之中小企业本身的抗风险能力有限,这种内部危机在外部危机的冲击下将被激活,并把企业拖入内外交困的境地,给自身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三、探索中小企业财务战略新路径

1.财务战略的定位

财务战略的定位就是企业根据自身状况和外部环境作出的适合于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财务战略实施途径、实施方向和实施目标的定位。财务战略定位的准确程度直接决定着企业资源配置的有序性、高效性和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益性。中小企业应该借鉴成功企业的实践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财务战略和专业化财务战略分析与研究,确定本企业的财务战略目标,进而进行风险较低、效率较高的一种财务战略选择。

进行财务战略定位研究时,应该重点分析以下几个重要因素。企业的整体战略及战略目标、自身资源、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等。中小企业对于财务战略的定位既要符合自身的企业特征、文化和整个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也要顺应整个宏观环境和市场的变化。企业应该为自身的发展和战略的实施寻求潜在的资源并寻找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多元化扩展,实现企业的长久、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2.财务战略的选择

财务战略的选择是指在各种财务战略类型中抉择出适应本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财务战略。选择何种财务战略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响着企业财务管理的行为与效率,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在进行财务战略的选择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财务战略选择要与企业的生命周期相适应。企业在制定财务战略时,必须正确把握本企业的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财务特征。如在企业初创期、成长期,其财务特征主要表现为资金短缺、企业生命力旺盛,这时企业就应该选择扩张型的财务战略,将重点放在如何筹措资金以扩大规模、促进企业的成长;在企业成熟期,应该选择稳健性的财务战略以保障企业的健康和稳定发展;在企业衰退期,选择防御收缩型的财务战略有利于企业通过重组和改制,实现企业的蜕变和重生。二是企业财务战略选择要以公司所拥有的财务资源相匹配。丰富的财务资源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的整体战略和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三是企业财务战略选择要与经济运行周期和市场环境相适应。在整个经济大环境中,市场的发展与运行带有一定的波动性,对企业财务战略的影响较大,企业在制定、选择及实施企业财务战略时,要顺应经济周期的过程和阶段,与当前的市场环境相适应,分散财务风险。

3.财务战略的评估

财务战略评估是指在实施财务战略的过程中以及实施财务战略之后,通过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管理状况,进而审视财务战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财务战略实施的各阶段,根据企业情况的发展变化、经营成果、市场环境和机会对财务战略进行控制和适当调整,以保证财务战略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指导的有效性。对财务战略的评价,包括调整公司的财务战略展望、长期发展方向、目标体系等内容。一般而言,公司的战略目标往往非常概括和抽象,企业可以通过具体的措施和科学的方法将企业财务战略转变为可衡量的目标和方法。只有通过严格的战略执行和战略评估,在经营的各个环节贯彻企业财务战略,才能最大效应的发挥财务战略的指导作用,实现企业经营的总体战略。

4.财务战略的创新

(1)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观念创新。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是企业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对财务管理要素所作的重新选择。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僵化,阻碍了企业的迅速发展,财务管理的创新可以推动中小企业的全局管理创新模式。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观念的创新必须结合自身的生命周期特点,利用市场机会,把握经济动态,争取在财务治理、财务制度、财务控制、风险防范等方式上进行创新,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融资模式的创新。一方面,通过对自身企业内部信用政策的制定、信用治理、信用信息渠道的拓展等提升自身信用等级,向外部投资者、客户等相关利益者提供企业信用状况的信息,有效缓解与各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并与银行、投资商之间培养良好的财务关系和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和技术创新积极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市场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为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提供内部或外部的保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用风险,进而增强了企业的融资能力,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3)实行中小企业之间的策略联盟。策略联盟是企业基于对经营环境和企业自身特点的考虑,结合联盟内企业的资源,以达成策略性目标的一种正式、长期但非合并的一种合作关系。策略联盟作为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创新的一种,已成为现代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实施策略略联盟可以有效的弥补中小企业在资金、人力、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资源缺陷,降低经营风险,化竞争为合作,在内化学习中获得经营绩效及竞争优势。同时,企业群集团应加强与集团外部的联系,利用财务、税收、金融等方面的咨询,把握最新经济、金融、财务、融资和投资等信息,进行有效的财务监管和风险防范,提高经营水平和效益。

四、结语

中小企业应正确面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从中看到危机所潜藏的新的出路和机遇,积极探索企业财务管理新模式和财务战略的新路径,明确自身财务战略定位,变革僵化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政府政策和资源,突破外部环境束缚,增强企业竞争力。而国家在在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进程中,应该完善相关立法、服务系统和管理体系,培养健康的法律运行环境,提供信息服务和财务风险决策咨询等,保障我国中小企业健康稳定地发展,强化国内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庆国:探索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途径[j].企业研究,2008.

[2]李娟蔡释虎.长三角企业“异常倒闭”频现,期待宏观调控减震[n].上海证券报.2008.

[3]武强亚:浅谈企业财务战略[j].职业圈.2007(10).

第3篇: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现金管理产品;中小企业;前景;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传统的银行存贷业务已难以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特别是在资本高速流动的今天。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科学有效地进行现金管理不仅有利于降低资金运营成本,而且能促进其在行业领域中的发展。因此,合理开发现金管理产品的中小企业市场,加强银企关系的改善,对于企业和银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金管理产品的中小企业市场需求巨大,前景广阔

当前中小企业已成为国家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解决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的特点,在发展中面临着各种困难,特别是财务方面的困境。国家出台了各种扶持和优惠政策,加强了银行业对中小企业倾向政策的引导,带动了银行更多地关注中小企业市场的发展。

目前银行业内竞争非常激烈,在传统的信贷、信用卡等领域,各大商业银行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然而随着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展,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和集团企业客户成立专门的现金管理的财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现金管理服务依赖性减少,贡献率逐渐下降。作为商业银行的创新业务之一,发展中小企业现金管理业务已经迫在眉睫。

二、当前现金管理产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现金管理产品的中小企业市场需求巨大,但是银行对现金管理产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市场的重视程度不够。银行只是单纯地看到现金管理产品带来的短期利益,而看不到它的背后所蕴涵的产品服务整合、综合服务水准提升等长期利益。同时,银行重点开发了大型企业集团市场,而忽略了当前大型企业市场竞争激烈,已近饱和的市场形势。

(一)没有设计针对中小企业的现金管理产品,难以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需求

1.大部分现金管理产品是为大型企业集团设计,囊括了集团公司所有的财务管理需求,功能繁杂,这既不符合中小企业需求,又增加了企业的使用成本。由于没有针对中小企业的个性化现金管理产品,服务范围不当,这直接影响了企业使用现金管理产品的效率,影响了现金管理产品市场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2.每个行业对于资金量、资金流动性或资金使用范围的需求度都不一样,但目前的产品在行业上没有侧重点,这样不仅使得中小企业不愿意购买被推销的产品,还会使他们产生现金管理产品不适合自己的抵触情绪,这将会使以后的产品推广更加艰难。

(二)中小企业对现金管理产品的了解度不高,接受度较低

由于很多中小企业是家族氏企业,他们担心银行通过现金管理产品监管他们的财务运行,以致影响其企业内部某些集团的利益。同时,由于目前银行并没有多渠道宣传,而且金融行业还在采用吼卖式的低端营销方式,使得中小企业对现金管理产品认知度不够。

(三)现金管理产品的考核激励机制滞后于业务的发展

现金管理产品其重点在于为客户提供综合流动资金管理解决方案,给银行带来的是长期的利益和利润,而其他业务如信贷业务则能立刻提升银行的业务量,给银行和业务员带来直接的利益。银行关于现金管理产品的考核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没有解决好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

三、中小企业现金管理产品的发展建议

(一)正确认知现金管理产品的潜在价值,合理对待和开发中小企业市场

中小企业的现金管理业务具有很强的排它性, 银企合作一般常稳定, 既可锁定客户的存贷款、提高客户忠诚度、稳定优质客户群,又可获取稳定丰厚的中间业务收入,盈利空间和潜力巨大。因此,银行应该正确认识现金管理产品在中小企业领域的潜在价值,深入开发中小企业市场,满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需求。

(二)加快现金管理产品的研发、创新,设计满足中小企业需求、价格合适的标准版现金管理产品

1.现金管理产品的研发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资金运作效率较低的特点,从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需求出发,提供功能实用、操作流程简单、价格适宜的现金管理服务。经过调查分析,账户管理、收付款管理、融资管理、网上金融这四大功能是中小企业最为需求的。以此四项功能为基础,研发中小企业适用、价格低廉的标准版现金管理产品,提供标准化、模式化的服务。

2.不同行业的现金流动程度不一样,因此在标准版基础上根据不同行业的经营特点和现金流动速率,适当修改和添加一些行业独特需要的功能,将会更加满足企业需求,更加吸引中小企业。比如季节性很强的企业,例如农产品加工行业,在旺季就缺钱需要融资管理,在淡季就会有沉淀资金,需要适当的投资管理。因此可以将基本版产品多功能化,增加投资环节,并将此类行业作为这个新产品的重点营销行业。

(三)大力做好现金管理产品的宣传和营销工作,积极开拓中小企业市场

深入研究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锁定特定的中小企业目标市场,打造极具市场冲击力的优势品牌,增强现金管理产品的辨识度。同时,应利用项目优势实施捆绑式销售,将现金管理产品与传统银行业务巧妙地组合,打包营销,带动存款增加和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

(四)健全现金管理业务的考核激励机制,提高业务员营销的积极性,吸引中小企业对此产品的兴趣

一方面,银行对内建立完善的内控流程,完善事前事中事后考核,发挥良好的引导、激励作用。另一方面银行对外可建立中小企业评级系统,使得在针对现金管理产品的中小企业优质客户评级中不仅仅强调对企业财务指标和相关财务数据的分析,更重要的是联系到中小企业的经验情况、产品信息、前景预测等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1]威廉L・萨托里斯,耐德C・希尔.现金管理课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第4篇: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研究范文

       经济分析

        (3)风险投资项目的中止决策文献综述 肖海涛 肖磊

        (4)论需求弹性与服装企业决策 程俊淇 王黎

        (5)要素流动与区域差距 徐赛赛

        (7)循环经济视角下我国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谢保峰

        (9)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反思 贺杨

        (11)欧洲债务危机的原因分析及其前景分析 刘祺

        (12)中央银行应保持独立性的原因探究 鲁亚运

        学术探讨

        (13)卤温对盐田生产的影响及相应处理措施 蔡万宁

        (14)里昂惕夫之谜陷阱和欧佩克组织 汪宏

        (15)基于ces生产函数的四川省产业集聚效应研究 欧阳慧 汪虹

        (16)柴油机的换气重叠角浅析 李斌

        金融研究

        (18)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研究 滕雨欣

        (19)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政策走向探析 刘程

        (20)中小企业融资对策研究一以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为例 张莲苓 陈琼

        (23)探析企业集团投资业务的内部控制 晁然

        (24)论中国近年经济形势 雷娜

        (25)论企业负债经营 刘欣芮

        (27)试析中小企业对于租赁类型的选择 江荫 刘妮

        (28)关于人民币国际化之我见 鲁宏

        农业建设

        (29)略论京山县域生态农业建设实践与思考 陈亚文

        (30)关于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现状的分析 谢梦秋

        企业管理

        (32)组织监管过程中存在的激励悖论——基于博弈论的分析 王黎 程俊淇

        (33)?a href="baidu.com"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劾胪诵葜肮す芾砉ぷ飨执侍庥虢饩鼋ㄒ?吴艳

        (35)浅谈税收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李桂林

        (37)我国上市公司管理缺陷及其治理 王福瑞

        经济学

        (3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谭余夏

        (40)农业土地征收的经济学分析 周驰倩

        (41)目标管理视角下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与优化 吕晓斌

        (42)日本汇率史对中国汇率改革启示的文献综述 张林

        (44)浅析贵州省工业经济的发展 杨光祥

        建筑施工

        (46)浅谈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李锁尚

        (47)浅谈钢筋的物理检测方法 李琳松

      &

nbsp; (49)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李亚风

        教育探索

        (50)改革考试评价 推进素质教育 刘超华

        (51)抓住教研的灵魂 杨月玲

        (53)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策略研究 王爱华

        (54)《autocad》教学中培养中职生绘图习惯 孙敏

        (55)新型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初探 马立军

        (57)中职生理论学习兴趣低下探究 刘迎军

        (59)浅析音乐学科中的情感教学 雷娟

        (60)改革考试评价推进素质教育 刘超华

        (61)初中体育教学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 杜江

        (63)浅谈浙江省温州市对口支援新疆拜城县教育发展情况 安倩

        党政建设

        (64)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几点认识 艾春阳

        (65)试论中国古今选官制度——科举考试与公务员考试比较 冯曼丽 冉桥生

        (67)岗位廉政教育浅议 迟锋

        思想政治

        (68)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李昊轩

        医疗研究

        (70)我国各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程度与死亡率的实证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 杨文溥

        (71)浅析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李文强

        文化艺术

        (72)裹阳老字号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刘珍 丁艳艳 赵卫芹

        (74)因语文而浪漫,因浪漫而幸福——浅谈语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冯小棉

        (75)艺术传播的大众化趋势 张进进

        (77)浅谈川端康成与渡边淳一文学的唯美性 李艳

        社会视野

        (78)浅析如何加快我国茶叶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 邹保奎 何聪聪

        (80)?a href="baidu.com"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酃ど吮o栈鹞床伪@投咧ц侗o沾龅暮侠硇?刘丽慧

        (81)国有企业资本运作的动因和特征 孙汉清

        行业分析

        (83)浅述企业如何处理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杨林

        (84)浅谈精益六西格玛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孙杰

        (85)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的诺基亚移动互联转型战略分析 郭玉洁

        (87)高速铁路发展前景分析 郑齐翔

        (88)浅谈药价虚高的原因及对策 陆璇

        (89)the feasibility of setting up a new starbucks store at wangji- ang

        campus of sichuan university 唐吉

第5篇: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研究范文

摘 要:我们认为,目前造成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各类原因中,企业内生因素的缺陷是最根本的。文章通过分析影响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路径选择的企业制度、企业资源、资金需求主体的非均质性、信用缺失和信息不对称等企业内生因素及其缺陷,为企业修炼内功指明了方向。

从资金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我们可以把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归结为两大层面:一是外部条件的约束,即资金供给方(商业银行、风险投资、私募基金、资本市场等)的偏好(或歧视);二是内生因素的缺陷,即资金需求者(高科技中小企业)自身的不足。而在市场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高科技中小企业还想通过资金供给方的优惠或制度层面的支持来获得资金,可谓一厢情愿,因此,企业如何独善其身,完善自身的不足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影响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路径选择的内生因素及其缺陷,为企业修炼内功指明方向。

一、企业制度层面

企业制度包括企业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全完善的企业制度。高科技中小企业在企业制度层面就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这也是导致企业融资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足主要表现在产权关系模糊、治理结构不完善和组织结构不科学等方面。

(一)产权关系模糊,产权结构封闭

产权关系模糊已经成为制约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迅速成长的瓶颈。根据调查,高科技企业有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家族企业、有限责任公司、上市公司等产权模式,主要由国家公职人员、科研人员、大学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乡镇企业改造、国有民营等方式创办(见表1;陈凯,2006)。表面上看高科技企业的产权问题比较清晰,但实际情况是由于政治经济等复杂因素的存在,使一些企业的产权在创办初期就模糊不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有不少是脱胎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其母体的产权关系往往难以理清;(2)一些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在创业之初,由于企业生存的需要,戴上了国有或集体的“红帽子”,以享受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的各种优惠,或者免遭政策此视,结果造成其在产权关系上的模糊状态。

表1 不同产权模式、创办模式的科技企业举例

企业名称 企业性质 创办方式

联想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 科研院所创办

清华紫光 上市公司 高等院校创办

桑普太阳能研究所 有限责任公司 科研院所企业化模式

伟豪铝业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 资本扩张模式

时代集团公司 合伙制 科技人员自愿组合

用友软件公司 上市公司 科技人员下海

四通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 科技人员下海

创维集团有限公司 家族企业&有限公司 家族人员创办

产权关系模糊、产权结构封闭的缺陷给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外部股权融资设置了重重障碍。首先,产权关系模糊直接影响了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使企业无法按照规范的股份制企业进行运作,更不可能通过上市募集资金。其次,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所有者由于担心分散其对企业的控制权而不愿进行股权融资。再次,由于股权融资的交易方式是直接的,即使投资者愿意投资,他们也需要对资金使用者有所了解和判断。但是,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决策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高度集中、内部约束机制严重缺乏的现状,使投资者很难控制资金使用者的行为,而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在产权归属上所存在的问题也使投资者的收益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进而因担心投入资金的去向和利益分配问题而裹足不前。目前中关村仍有2000多家科技企业被不清晰的产权所纠缠。早期投资权益、技术专利权益和企业家权益边界不清是阻碍中关村老企业向产业化、国际化迈进的核心问题。

(二)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不健全

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高科技中小企业虽然普遍选择公司制,但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区别是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股份高度集中,所有者与经营者制衡的机制在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中形同虚设。目前,高科技中小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1.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

(1)股份过分集中,股权结构不合理。许多企业没有脱离“家长制”管理模式,一股独大或家族控股的现象普遍存在,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继续发展的空间。部分上市公司则体现为国有股一股独大,代表国有股的董事在董事会中占有绝对优势。

(2)“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有些企业董事会和执行层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董事长或CEO是由政府主管部门任命的,而且,董事会与执行层高度重合,执行董事往往在董事会占有压倒优势。有些企业实行集权管理,任人唯亲,企业经营决策也限于狭小的圈子,家长或家族意志左右着企业的发展,难以形成真正行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无法为职业经理人的引进和正常行使经营权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总之,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重合导致企业决策权高度集中,从而形成“内部人控制”的局面,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率。

(3)家族式管理,内聚力缺乏。高科技中小企业中大多数为民营企业,它们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家族式管理。家族式企业普遍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对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的“信任危机”,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家族式管理就会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投资决策失误,融资方式单一,都是这一管理模式的副产品。同时,这种家族式管理使非亲非故的高级管理人员缺乏被信任感,而这种不信任和隔阂会对企业的向心力产生严重侵蚀,最终向心力会变成离心力,造成高科技中小企业缺乏内聚力,最终削弱其竞争力。

2.外部治理结构的缺陷。

外部治理结构又称为市场控制机制,包括股票市场、经理人市场、产品市场及并购市场。其中,除了产品市场由于竞争激烈,市场结构接近于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因此,对高科技中小企业而言,产品市场能明显对经营者产生压力,达到约束经营者行为的效果之外,其他几个市场都存在缺陷。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约束经理行为,如果经理没有使企业的股东价值最大化,股票价格会下降。一方面,这会带来接管威胁,经理面临失去原有职位的威胁;另一方面,新发行的股票收益相对来说较低,抑制经理进行扩张。但是对于大多数未上市的高科技中小企业而言,股票市场这一外部治理机制空缺。

高科技中小企业现有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也非常欠缺,因为大多数中小企业尚属家族管理,根本不是由职业经理人来管理,因此,职业经理人市场这一外部治理机制对中小企业而言,也可以说是空缺的。

并购市场又称控制权配置。公司控制权争夺被视为一种制约经营者行为的有效手段,控制权市场的激烈竞争不仅把所有的公司都置于潜在的接管风险之中,而且还对公司经营者形成了强有力的威慑,因机会主义行为或业绩不佳而被替换的危险随时存在,对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公司资产规模小,更容易被其他公司接管或兼并,因此,对于中小企业并购市场也是约束公司经营者的一个强有力的机制。但由于企业产权关系模糊、与并购相关的政策制度欠缺等原因,使得高科技中小企业尚未形成健全的并购市场,也未能有效发挥其外部治理的机能。

(三)内部组织结构不科学

在企业调研中我们发现,在高科技中小企业中存在两种组织结构不合理现象,一种是组织结构过于简单;一种是过于繁杂,犯了所谓的“大企业病”。

高科技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由于人员数量少,往往会以一种简单的组织结构方式进行管理,这种简单化的组织结构在创业初期往往会有很高的效率。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过于简单化的组织结构,常常就会出现组织结构分化不明显、企业成员之间分工不明确、各部门以事务型管理为主等现象,使得部门职能过于笼统、权责不清,管理层更是身兼多职、缺乏有效的协调手段。

高科技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不易犯“大企业病”。但当企业走过创业初期,企业经营规模、市场占有率都有较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也逐渐发展成型,甚至成为行业领导者,步入企业发展期,此时就可能出现“大企业病”的症状。就是指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经营上出现规模不经济,管理上面临规模极限,将大企业组织结构模式移植过来,当外部环境变化加速时,由于这种官僚化组织设置的管理层次过多,它的信息传递和处理系统变得过于臃肿而复杂,这样,该种组织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往往会很迟钝,即所谓的“大企业病”。

“患”此病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往往会出现诸多问题:一方面,工作的审批程序规范而复杂;另一方面,由于人员不多、管理层次多,出现每一层只有一个人,即企业的沟通模式成为:员工——部门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在这样的流程指挥链上,沟通效果极差,办事效率不高。

二、企业资源层面

(一)人力资源管理是高科技中小企业的薄弱环节

资金、人才、技术与管理是中小企业生存的四大问题。其中,技术与管理须靠人才去实现,没有优秀人才,也就难以奢谈新技术与管理。一个企业要想在现代市场中立足,靠的是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兴衰之本。毋容置疑,如何有效加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改善提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素质,已逐渐成为中小企业当前的首要难题和制约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中小企业的“瓶颈”因素和薄弱环节。

就目前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缺乏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众多高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忙于处理人事管理的日常事物,没有能力去分析和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更没有能力去研究和建立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导致这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统一而科学的体系,滞后于企业的整体发展步伐。

2.重视“事”而忽略了“人”。

人力资源管理停留在粗放式的人事管理上。目前有很多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往往只是承担了招聘、调配、考核、薪酬核发、培训、建立人事资料等方面的日常性工作,他们没有精力和能力去挖掘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层次和新课题,忽略了对“人”的研究和开发,是一种着重眼前的被动性的管理。

3.缺乏科学、高效、适应现代管理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

很多高科技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以经验判断为主的考核评估手段,缺乏规范化、定量化的员工绩效考评体系,使考核缺乏客观性和公平性。不少企业在选人用人上只重学历和资历,忽视对人员素质、业绩和潜能的测评和分析。不少企业的激励力度有限,往往只限于物质和金钱上的奖励及制约,没有一套完善的机制调动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归属感。

4.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出现投入不足与忽视人力成本核算并存的现象。

虽然不少高科技企业都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企业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宗旨,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资金、人力、物力以及时间的投入不足。同时,在人力成本核算方面也缺乏系统、科学的核算体系和方法。

5.缺乏一支业务精通、训练有素的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

目前,乃至全国高科技企业均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同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仍然处在二线参谋部门的位置,只承担着行政性和作业性的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人力上、组织上和机制上得不到支撑和保障。

(二)财务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务控制薄弱。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四是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

2.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就高科技中小企业而言,一方面,大多数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这种模式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在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中,企业领导者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

3.难以规避财务负债的陷阱。过度负债可说是高速度成长企业的典型通病,也是财务危机的根源。战略需求效应由企业的战略布局驱动,或表现为现有业务的发展,或表现为新业务的开拓,规模和数量的扩张经常明显快于内涵质量的扩张,在高成长阶段都将出现某种程度的资金短缺。高成长战略造成资金短缺,企业就不可避免地要负债经营。组织放大效应和内部担保则加剧债务水平,造成负债过度。在过度负债的情况下,企业经营成本和财务压力加大,支付能力日渐脆弱。

4.财务风险意识淡薄,企业始终在高风险区运行。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过度负债。其结果是债台高筑,财务风险极大。二是短债长投。一些企业将短期借债用于投资回收期过长的长期项目投资,导致企业流动负债大大高于流动资产,使企业面临极大的潜在支付危机。三是企业之间相互担保,相同资产重复抵押,或为了融资而不断投资新项目,甚至“拆东墙补西墙”,形成复杂的债务链。这不仅加大了银行对企业财务状况判断的难度,也给财务监管带来很大困难。

(三)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导致核心竞争力欠缺

国内外的经营实践证明:培育以核心技术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技术创新,是提升高科技中小企业适应市场变化能力的重要保证。通过调查发现,高科技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核心竞争力培育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关键人才缺乏,技术创新人才外流严重。

2.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技术进步的可持续性相对较差。

3.知识产权意识淡薄,边际收益下降进一步挫伤技术创新动机。

4.战略缺乏针对性和稳定性。大部分高科技企业选择的主要技术战略是低成本战略与差别化战略,这样的战略选择缺乏针对性。加之部分企业在发展上缺乏长期战略安排,变化频繁却很难在某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5.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支撑。在目前高科技企业的庞大群体中,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企业并不多,甚至可以说的大多数高科技企业所运用的高技术是在相关领域中知识产权属于外国企业的高技术,即本土企业在目前所运用的技术往往是所谓的“外源性技术”而非“内源性技术”。

(四)市场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高科技中小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则必须学会在市场缝隙中求得机会,做好市场补缺者的角色,要将自己定位于市场的某个细小部分,瞄准某个特定的目标市场,或者重点定位经营一个产品和服务,才能创造产品和服务优势。

许多不成功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在创业以后经营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仍无法明确自己的经营理念和定位,总是跟在别人的后面,结果老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总是处于利润最薄的下层,一有风吹草动,最容易被淘汰出局。如今的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高科技中小企业必须在产业定位问题上紧密结合自身优势,才能从小的市场缝隙中寻求到大的发展机遇。

我们在对高科技中小企业调研中发现,很多高科技中小企业都将自己定位在“以开发为中心”,所占比例超过70%。这种战略定位,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但是结果却不好。产品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周期长、风险大,这是弱小的高科技中小企业难以承受的。

三、资金需求主体的非均质性

这里所讲的非均质性是指高科技中小企业在经营者素质、财务制度的健全程度、信用等级、信息披露状况、资产负债率水平、远期发展规划的制定、抵御风险的能力以及其他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问题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较大、良莠不齐的现象。中小企业存在严重非均质性问题的情形下,银行掌握这些企业信息难度较大,成本较高;而那些规模小、资金需求量少的企业贷款额也较低。但是贷款额越低,抵押比率越低,中小企业从大银行获得贷款就越少,就越容易遭遇信贷配给。高科技中小企业的非均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多数中小企业缺乏中远期发展规划、抵御风险能力弱。

很多中小企业在企业计划或发展规划方面相当薄弱。调查发现60%以上的中小企业根本没有企业计划、发展规划或营销计划。他们缺乏对市场信息的了解,自以为其产品在本地区甚至在全国具有相当的竞争能力;他们很少考虑企业发展战略,当银行和外商潜在投资者等询问企业产品、市场、未来计划等问题时,他们无法提供一份真实描述的文件和一份好的资金使用计划,这大大影响了其融资能力。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淘汰率高,市场上每天都有新的中小企业诞生,也有不少悄然退出。而市场风险是导致贷款风险的最主要外部因素,直接影响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

2.中小企业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

部分中小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不愿按银行的要求提供所需信息是它们在较高层级资本市场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在不存在制度歧视和政策倾斜的前提下,如果不考虑资本市场资金拆借的利息成本和执行成本,那么影响中小企业融资力的主要内部因素将是各层级资本市场要求的信息披露机制。现在中小企业担心自己在信息披露之后会加大自己的经营风险,所以在信息披露机制的建立上没有积极性,或者本身由于企业治理结构的不完善,没有能力建立信息披露机制。

3.中小企业信用观念的缺乏,影响其融资能力。

中小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是商业银行,但是中小企业到期贷款不还或无力偿还银行贷款现象较为普遍,甚至有些企业借钱时就没有准备归还,有些企业则想方设法悬空或逃债。信用观念淡薄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整体形象,也大大挫伤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资金支持的积极性。

4.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不健全,经营管理效率低下。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是对企业各项日常管理事务的详细规定,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基木准则和依据,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高科技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许多民营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程序、民主管理等方面的建设比较差,直接影响其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

5.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信息失真严重。

6.中小企业制度更新滞后,产权关系混乱,与市场环境转换不同步。有关内容在前面已经作了分析,这里不再赘述。

四、企业信用缺失问题

信用缺失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掣肘。除了前面提到的由于高科技中小企业信用观念缺乏而挫伤商业银行对其资金支持的积极性之外,在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企业信用缺失还大大削弱了风险投资、私募基金等资金的投资动机。一些企业缺少诚信,利用高科技背景,凭借其技术知识壁垒性较强的特点,对投资项目进行刻意包装、宣传误导,诱导投资者注资;在企业融资过程中,为达到融资目的,还出现做假帐、做假合同、假订单、偷税漏税的行为;有的企业为达到上市(如香港创业板)圈钱的目的,伙同会计师事务所编造、美化会计报表;有的融资企业商业计划书报给投资方的团队组合非常豪华,但实际上这个公司可能只有一两个人;有的公司虽然宣告成立了,但是它的资金并没有到位。在企业融资过程中,由于存在失信和欺骗问题,造成投资者有资金不敢投,即使有好的项目,也得不到投资者认可、信任,进而得不到资金。

信用收益与成本不对称是企业信用生存环境缺失的根本原因。由于信用收益和成本的不对称,经济信用的丧失给企业带来的直接收益是超额利润或暴利,超出常规利润的这部分利得恰恰是信用成本转化而来的。而在缺乏信用生存的环境下,企业丧失信用的趋利行为和短期行为是完全理性的,企业恪守信用要比丧失信用付出更加昂贵的成本。

五、信息不对称导致“信贷配给”

信息不对称是金融市场上常见的现象,而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比大企业更加严重。因为大企业的公开信息很多,金融机构获取相关信息的成本比较低;而中小企业的信息基本上是内部的,具有非透明性,这导致了中小企业在寻求贷款和其他外部资本时很难提供相关的信用信息。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对资本与债务需求的规模较小,进行事前审查与事后监督的平均成本、边际成本都很高,因此金融机构为了避免逆向选择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于是,在正式的债务市场上,中小企业债务融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市场失效(杨思群,2001)。

(一)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融资假设条件及特征

1.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就高科技中小企业而言,信息不对称主要是指技术创新者、风险投资者和其他投资者(股权人、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技术创新者往往掌握自己开发项目的发展前景及可行性等私人信息,而外部投资者不了解这些。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面对一些前景较好、风险较低的投资项目时,技术创新者会倾向于内部融资,而对一些风险较高的投资项目则倾向于风险投资或其它融资方式。作为技术创新者博弈对象的投资者,则会认为技术创新者要求外部融资的风险项目一般风险较高,因此,倾向于不向这类投资项目投资,最终结果将导致风险投资市场的失效。信息不完善性主要来自于高新技术项目的未来盈利的不确定性,对于这一点,技术创新者同外部投资者一样,并没有特别的信息优势,这是导致高科技企业风险普遍高于一般企业的原因。对于这种风险,要求与其相应的证券市场(如创业板市场)、完善的退出机制等相匹配,一般的证券市场往往不适用于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当然,一般企业也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善性,但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善程度远大于一般企业,量变引起了质变,这最终导致高科技企业融资困难,甚至失败。

2.风险等级不一致。

风险等级的不一致性实质上主要来源于信息不对称。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风险等级明显不同于一般企业,其风险等级的不一致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层面:当高科技企业同一般企业相比较时,将表现出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融资策略,如高科技企业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等。这一层面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信息的不完善性,未来高度的不确定性导致技术创新者、外部投资者都无法控制这一风险的发生。通常情况是,不同发展阶段的风险等级不一致,一般在高科技企业的初创期,企业的风险较大;进入企业发展的稳定期后,其风险等级会接近或小于传统企业的风险等级。第二层面:不同的高科技企业由于信息的严重不对称,也将有不同的风险等级,投资者(风险投资者、债权人等)一般对这一风险等级并不完全了解;同时由于上述提到的高科技企业的风险——收益关系并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程度也加重了。

(二)信息不对称导致高科技中小企业陷入信贷配给的困境

银行为实现其配置性均衡而挤出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行为,是一个全球性现象。信息不充分是中小企业信贷弱者地位的直接原因。在信贷市场中,由于信息的不充分,使得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比比皆是,因而即使没有政府的干预,由于借款人方面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信贷配给可以作为信贷市场的一种长期均衡现象存在。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陷阱的困扰,使得银行从贷款中可能获得的预期收益不仅取决于贷款利率,而且直接取决于贷款项目的拖欠风险。换言之,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银行将无法对贷款企业的风险做出完全的信息估计。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经济学的“利率均衡”则难以作为筛选厂商的工具。作为逆向选择的结果,提高利率可能导致低风险者被高风险借款者挤出市场;而道德陷阱的存在,却可能在高利率下把借款者吸引到更高风险的投资项目上来。因此,利率提高可能导致平均风险水平的上升,银行贷款并不是利率的单调递增函数。从这个意义上讲,配置性均衡是金融机构在“利率均衡”失效的条件下所选择的一种新的均衡路径。一般认为,在这种均衡格局中,中小企业的融资弱势地位形成“定格”(罗正英,2004)。

结语

高科技中小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融资现状,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融资路径,就必须深刻反省,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加紧产权制度改革,明确产权关系;建立现代化的企业治理结构,优化企业组织体系;有效加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改善和提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素质;强化财务风险意识,优化企业财务资源管理;加快技术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重视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找准市场定位,提升高科技中小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内部管理制度和企业财务制度,克服非均质性影响;强化社会公德意识,重塑社会信用体系,坚持诚实守信,改善中小企业整体信用形象。

参考文献

[1]陈凯、汪晓凡.北京民营科技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6(6).

[2]罗正英.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第6篇: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国民经济

目前,世界的高新技术发展迅猛,技术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靠知识和技术专利,这些替代了最初的资本。从美国的次贷危机至欧洲的债务危机,世界经济环境A变化更复杂了,以管理系统为主的生产管理体系已经无法适应经济环境急速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在此时又是刚经历过去十年的转型和变化,很多问题已慢慢出现;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成为最大的问题;国内外的大众需求已经疲软无力,产能过剩的问题变得严重和持久。我国经济体系从供给管理到需求管理的转变,是一条漫漫长路,经济政策发挥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局促,政策刺激想要达到的效果也越来越难以实现。

由统计数据可知,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市场环境,在国有大中企业发展进入稳定期后,中小企业的快速良好发展状况已经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另一大经济团体,并在我国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时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一、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分析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定义及界定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的时间较晚。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政府逐渐了解到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进而对于中小企业做了具体的定义和界定。2011年7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四部门联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明确指出:中小企业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的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主要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具体的标准根据企业的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并结合行业的特点制定。

(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用快速、健康和持续来形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达420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截至2014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增加值的62%,社会零售额占59%,上缴税收占50.2%,提供就业机会占75%,出口额占全国出口的68%。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户国内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同时很多大企业都是由中小企业发展而成的,如联想、海尔、海信、华为等。

中小企业正成为我国创新的主力军。目前,中小企业完成了我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不少中小企业已经从早期的加工、贸易等领域向基础设施、高新技术等领域拓展,目前中小企业在不少地方已形成产业群,是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化协作的基础,成为大企业配套的供应商。

中小企业对外开放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据统计,中小企业在服装、纺织品、玩具等家居用品及轻工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相当大比重;在电子通信设备产品、生物技术等高技术领域,中小企业出口比重也逐步提高。

二、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

任何一个企业都存在着发展战略定位的问题,在大企业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夹缝中求生存的中小企业是一个小而弱的企业群体,更应当确定一个合理的发展战略。但要注意到,小也有小的好处,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地利用自己的特点,选择一些小企业比较擅长的优势区域,并保持在此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这是中小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原则。在分析过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的优劣势和外部环境的特点以后,中小企业在实际中选择的产业及经营策略主要应包括以下五方面:

(一)“小而专,小而精”的战略

这是根据中小企业的实践经验总结得来的一种战略模式。中小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资源有限、实力较弱等,没有太多的资本同时经营多种类型的商品。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可选择某个特定的、适合企业发展的细分市场进行相对专业化的经营管理。这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并能使企业在某一领域做到领先的地位。概括来说,采用这种战略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以下好处:

1.中小企业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大量、优质的产品,使企业的生产、管理等资源达到最有效的配置和使用。

2.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良好,普通民众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中小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化程度来满足大众的需求。同时,一些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很容易与这些专业化程度高、产品质量优的中小企业进行合作,为其提供相应配套的产品。而与大型企业的合作,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的知名度。

3.着眼于企业的经营目标,有利于中小型企业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从而获得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采用这种“小而专、小而精”的战略,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界定目标市场、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以加强市场营销的方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产业集群化战略

在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中,资源的有效利用优势已经渐渐取代了资源的占有优势,基本的生产要素的优劣已经不是影响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的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一个企业是否能够不断创新,这种能力已经成为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小企业每个力量虽较小,可团结融合起来力量就强大了,于是集群化战略应运而生。产业集群化的竞争优势主要有:

1.降低企业生产发展的成本,其中包括生产成本、营销成本、运输成本、交易成本、信息成本等。

2.提高企业各方面的附加价值。在集群中,各企业选择比较专业化的分工协作,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还可产生外部经济。

3.集群会帮助企业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比如一个在集群内的生产零部件的企业可以面对相对比较集中的客户群体,从而形成规模化的生产以减少成本,集群还可以满足多样化的客户需求。

4.促进集群内的创新和竞争。如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以及培育良好的创新氛围,激发企业家的作用,促进集群区域内创新文化的形成。

5.集群内的区域品牌的形成提高整体产品的价值。我国自身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如能合理地利用适合于本地区发展的产业集群化战略,在一定的地域空间集聚而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小企业集群和专业化的工业产业区,真正提高中小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市场竞争力。

(三)协作经营战略

协作经营是指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与国有企业、大型企业或跨国公司生产的商品相配套,进而有合作的可能,是中小企业为了有更好的发展而选择依靠大中型企业的一种经营战略方式。在发达国家,大型企业为了摆脱“大而全”的生产方式的束缚,并想获得最大的规模经济效益,于是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便存在着为了更好更合理地利用资源而存在的分工与协作。另外,从某种程度上,这样的经营方式会增加大企业对中小企业存在的依赖性,从而增加了中小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并解决中小企业自身薄弱的方面,为其长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作为一个大型企业或跨国公司的承包商或委托加工单位,在协议商品的价格、交货期限、质量等级、支付条件等情况时,中小企业要注意谈判的策略,尽量做到以一种比较对等的关系来签订协作合同;中小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力,逐渐强大,为未来的发展争取主动。从中小企业自身长期发展方面来考虑,两个公司在协同合作的期间,中小企业一定要注重对技术方面的储存,提高产品质量等级,学习研究并开发新的产品,注意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为以后摆脱大企业的控制而能够独立地面对市场竞争做好准备。

(四)经营特色战略

采取经营特色战略,主要是采取突出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某一方面的特色和风格,以此让顾客记住此企业的特点并再次消费。中小企业采用经营特色战略能得到的好处是:一旦一个企业建立一定的经营特色,对同行业的其他企业来说,就会表现出很强的竞争优势,因为它能够轻松赢得客户的信任,并满足客户特殊的需要。这样就能确立比较长期的主导地位,而不被其他同行的企业所替代。

中小企业在采用经营特色的战略时,企业必须要处理好经营特色和产品成本之间的关系,利用企业自身的固有优势并积极创造有利的新优势,形成两种或多种特色的经营战略。

三、对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建议

自改革开放以来,先期是东部大发展,后来是西部大开发战略,近期我国确立了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我国政府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努力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全国的中小企业现在已不负众望地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强大助力,为我国国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中小企业发展与环境的制约因素,提出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多渠道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国内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匮乏、融资十分困难的重大问题。想要解决该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建立合理的并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投融资体制和机制,最终使中小企业能在需要资金的时候容易获取资金,减少企业因融资的问题而导致的破产倒闭。根据前人的理论研究与中小企业发展的实践可知,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以下方面:企业内部资金的积累、银行贷款、直接向社会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可是这些对中小企业来说是很困难的,因为一般的中小企业不能发行股票和债券,而银行的贷款也是不容易得到的。政府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所需要做的是:

1.政府应当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努力消除在金融制度中对中小企业的歧视与偏见。

2.尽快成立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部。各级政府应对当地的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建议成立中小企业信贷部,银行可以尽量简化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并要加强对企业财务类的咨询与投资管理等方面的服务。

3.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技术改进的资金投入从大型企业转向中小企业,扩大对关于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性的资金补贴或政策奖励。

4.规范风险投资的市场环境。政府要不断借鉴发达国家对风险投资基金的管理模式和撤出机制,保证中小企业面对各种风险时最小的减少损失。

5.中小企业为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应该有积极地进入资本市场的自觉性,并从现有的经济制度中有效地利用资本运作。

(二)注重技术创新的研究与开发

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在实施战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小企业需要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其产品质量等级,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这一点,《中小企业促进法》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专门规定了一章,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和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如何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技术创新,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可以从以下途径来进行探索和研究:

1.深入发掘企业自身的技术开发能力。

2.广泛进行企业间的科技合作。在我国拥有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良好情况下,我国的中小企业利用身边资源,既可以解决技术上的问题,还可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积极进行技术引进并进一步再创新。缺乏创新人才和技术水平落后的中小企业可以想办法引进其他企业的先进技术,并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再加以改造创新。这不仅能减少中小企业的创新投资与风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落后的中小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

(三)加强经营者素质培训,完善人才引进制度

相比发达国家的公司,中国的中小企业几乎不考虑接班人这个问题,对接班人缺乏规范的培养。企业的管理相对落后,公司很多的管理系统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并且对有接班人培养规划的并能够接手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小企业更是少之又少,企业的可持续性难以维持。这时企业就需要拥有一个高素质的团队来进行经营管理,造就这样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队伍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小企业应着手做好以下工作:

1.切实做好人才招聘工作。

2.鼓励和奖励人才。

3.重视人才培训的继续教育。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我国的多数中小企业希望政府能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并希望政府逐步地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应把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摆上战略地位,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逐步改变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方式。

2.各级政府可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促进高校、研究所等机构与中小企业进行合作。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并加快信息网络建设。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的发展要有一个正确的发展战略定位,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尤其重要。因为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中小企业的资源是很有限的,生命力还很脆弱,培养和加强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找到一条适合企业持续发展的路,一方面,要求管理者有前瞻性的远见与眼光,准确地预测未来市场的变化,做出适当的战略选择;另一方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因为一个企业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的主要原因在于有高素质的管理团队。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战略的选择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恰当的发展战略,所以,一个明确的战略定位和符合企业实际的战略发展目标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秦志斌.关于中小企业战略性发展的研究[J].企业导报,2011,(17).

[2]王菲.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3,34(4).

[3]涂奉军.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构想[J].现代商业,2012,(36).

[4]周双阳.中小企业如何把握发展方向[J].通信世界,2013,(43).

[5]杨佳鸣.浅析高校与中小企业继续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7).

第7篇: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流程图;电子商务;中小企业

一、中小企业与电子商务

随着信息技术及Internet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电子商务的影响日益渗透到各行各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逐步认识到电子商务带来的巨大效益。随着很多大企业通过电子商务使企业焕然一新,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也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电子商务。

相对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实力不足,这也就要求其在开展电子商务问题上必须慎重,否则电子商务这柄双刃剑不但不会给企业带来优势与利润,反而可能拖垮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决策,就成为中小企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每个企业的情况都不相同,运用“流程图法”则可根据具体情况,帮助企业较好进行作决策。

二、运用“流程图法”作决策

如流程图所示,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从“需求能力经济效益”的流程依次做出判断,来决定企业在当前情况是否适宜开展电子商务。

(一)企业是否有需要开展电子商务

企业到底是否需要开展电子商务,这是首先应该考虑的。下面将通过对市场、产品、客户、交易以及企业战略来分析企业对电子商务的需求性。

1、市场情况。市场范围是首先要考虑的。如果企业面对的是全国市场,则电子商务能比较充分的发挥其优势。市场密度是其次需要考虑的。假使企业的经营范围是全国市场,但订单数量较少,尤其是主要由固定的客户下单时,那么企业对电子商务的需求就相对较低。市场成熟度也是不能忽视的。当市场已经拓展成型,有相对固定的顾客群,且目前没有开拓新市场的计划时,企业对电子商务的需求较低。

2、产品情况。一般而言,产品种类越多的企业越需要电子商务,可以节约很多营销成本与管理成本,可以提高效率。除此之外还需考虑产品属性对企业电子商务需求的影响。差异性越强,平面感知度越低的产品对电子商务的需求越小。

3、客户情况。客户数量越多、越零散、随机性越高时,电子商务的优势体现越明显,如一些B2C商店。客户对电子商务的接受度也是应该考虑到的。如果企业的目标客户群为老年人,且老年人为购买决策者,那么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意义就不大,毕竟老年人对新技术的接收速度较慢,让他们在网上进行信息查询甚至购买产品,难度很大。

4、交易情况。电子商务在中国还没有完全普及,且一些制度规章还有待完善,因此在人们心中,网上支付还存在相当的风险。因此当交易数额较小时,风险较小,人们可能愿意尝试。若企业的每项交易数额较大,且企业还未有较高知名度时,客户很难对企业产生信任感,那么电子商务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对企业意义不大,因此企业对电子商务的需求比较低。

5、战略情况。企业到底需要不需要电子商务,还要结合企业自身的战略规划。哪怕企业现在情况不需要,但公司要进行战略转型,市场、产品、客户都会有大的改变,或公司决定要进行大规模的拓展等等,会使企业的将来与目前情况又很大变化,进而可能会影响企业对电子商务的需求度。

(二)企业是否有能力开展电子商务

当公司确实需要开展电子商务时,还应考虑公司的实力,公司到底是否有能力开展电子商务,否则电子商务不是建不起来,就是无法正常运作。

1、资金情况。相比大企业,中小企业资金较为短缺,因此资金是首先被考虑的。开展电子商务需要高额的一次性投入购买必需的设备,如PC机、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还需要大量的后续投入进行系统的开发、运行、维护,以及正式运行后企业与业务伙伴之间进行电子商务活动要支付的通信费、入网费和网络服务费等。因此企业应充分考虑自己的财务承受能力,否则,开展电子商务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反而可能拖垮企业。

2、人力资源情况。实施电子商务需要得到管理信息系统员工的支持,同时也需要一批电子商务专业人员的参与和支持。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人才储备也相对不足,因此应考虑公司是否拥有这类的人才(包括通过培训就可以达到要求的),如果没有,公司通过外聘需要付出多大代价(寻租成本,考评成本以及让新员工的适应要求的成本),再好的系统也需要人来操作,人才是电子商务的灵魂,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才来支持的话,开展电子商务只是空谈。某一战略研究所的专家曾到某一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生产性企业尝试开展电子商务,但员工的学习能力有限,一时间无法接受新技术;而如果外聘专业人员,会对原有职工的工作造成影响,且会极大的影响员工心理,因此进展极为缓慢。由此可见,企业的人力资源极大的影响着电子商务的有效开展。

3、管理体系情况。企业的管理体系会从多方面影响电子商务的开展,这里只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传统的金字塔式、自上而下的组织结构不够灵活,也不利于沟通,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会暴露很多问题。首先就是反应速度。电子商务对速度的要求极为严格,企业的灵活性会直接影响电子商务发挥作用的能力。在这种自上而下的组织结构中,各部门之间根本没有水平的沟通体制,所有信息的传递必须通过上级部门,这就严重影响信息处理速度。试想如果一个订单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接受、处理、调度,那么客户再次下订单恐怕要思量再三了,而且也会破坏企业的形象。企业财务系统的先进性制约着电子商务的运作。传统的手工入账体系是无法适应电子商务系统的要求的。先进的物流系统是电子商务发挥其优势的有力支持。如若不能做到及时运输、及时配送,不仅无法完全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还会影响客户的满意度。综合以上几个方面,企业必须考虑现有的管理体系是否适合开展并成功运行电子商务,改变现有体制以适应电子商务,这种代价企业是否承受得起,如若不然,企业就不具备开展电子商务的能力。

4、企业文化情况。当其他因素都考虑周详后,企业还必须慎重对待企业文化问题。这里只提一个方面,即“派系”问题。中小企业很多都是家族企业,这种形式有利也有弊。企业内部如果有不同的利益团体,进而形成不同的“派系”,那么企业也不具备开展电子商务的能力,毕竟电子商务要求很高的内部一致性。

(三)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是否符合经济效益

即使企业有能力开展电子商务,也不是说开展电子商务就一定对企业有利。到底是否应该开展电子商务,还要考虑其是否符合经济效益。

1、成本与收益比较。这里的成本不光包括会计记账中的现实成本,还包括一些隐性成本:资金的机会成本;为适应电子商务进行管理体系改革的成本;改变原有经营模式的风险成本等。收益不仅包括可以计量的成本,如交易成本、库存成本、管理成本的减少,收入的增加,还包括一些无法计量的价值增加,如经营效率的提高,市场变换适应性的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提高,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等。将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只有当总收益大于总成本时,开展电子商务才有意义。

2、资金周转问题。经营企业绝对不能忽视对现金流的管理。哪怕企业其他方面都适合开展电子商务,但通过预测,资金周转会出现问题,那么也不能开展。毕竟开展电子商务是为了使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如果会使企业陷入危机,那么不如不开展。

(四)企业是否适宜在当前阶段开展电子商务

如果企业从“需求能力经济效益”的流程都符合要求,那么开展电子商务并为企业带来优势与利润的可能性会很大。而如果有哪方面不满足要求,那么企业就不适宜在当前阶段开展电子商务。

三、结论

关于中小企业到底是否应该开展电子商务,没有一个定论。应用“流程图法”来帮助企业下决策,是因为这种方法有利于中小企业更好的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根据具体情况,全面而细致地考虑问题。这里只是介绍了一种方法来辅助中小企业作决策,问题的具体考虑方面还需企业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改,以使其更具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汪斌.中小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模式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5).

2、姜颖,修桂华.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6(12).

第8篇: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垦农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环境;目标

黑龙江农垦农场自1947年开始建立,建立发展近七十年以来,共经历两段创业时期:第一次创业经历艰苦创业、快速发展和曲折前进三个阶段,第二次创业经历试验探索、深刻变革和开拓前进三个阶段。1947年响应“关于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的指示,第一批垦区开拓者来到黑龙江垦区,开始垦区艰苦创业阶段;1957-1966年掀起黑龙江垦区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农垦农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67-1978年,由于“”的影响,农垦农场进入曲折前进阶段。1979-1984年:实验探索,调整经营模式,改革经营管理制度,为实验探索阶段;1985-1995年: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体制,黑龙江农垦农场生产力明显提高,为深刻变革阶段;1996年至今,黑龙江农垦农场进一步进行改革,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称为为开拓前进阶段。黑龙江农垦区经历以上几个阶段的发展,目前已经发展成熟,其农场企业每年为我国提供大量商品粮食和农畜产品,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被称为“中华大粮仓”。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是指黑龙江地区使用农耕机器进行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活动的农场企业单位。黑龙江农垦农场经过大批中国知识青年六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和不断艰苦奋斗,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国有农场群,现在共包括113个农牧场,是我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出产基地。由于黑龙江农垦区下的农场属于国有企业性质,并且自1990年以来,逐渐改变以城镇为单位,使用农耕机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其生产活动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部分农场还包括旅游业。正因为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财政收入的复杂性使得其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而决策者在财务战略制定过程中也要面对很多问题。农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是指农场决策者在理性理财和了解理财环境的基础上,在服务于并且为了实现农场企业战略的前提下,对农场财务资源的筹集和支配活动进行的全局性和长期的谋划过程。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黑龙江农场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

一、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特征

(一)动态性

由于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不断变化而需要不断改进,从而具有不定性,即是动态性特征,正是企业的具体理财环境和企业战略的这种特征共同决定了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动态性。由于企业从创业初期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断发展,到逐渐走向成熟,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是一个连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农场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是以农场的发展战略为基础,所以农场的财务战略管理也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具有连续性;农场财务战略的发展成长过程是随着企业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也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具有适时性;但是在我国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或许由于市场需要,而制定循环的财务战略管理措施,在不同发展阶段需要制定相同或相似的的财务战略管理制度,具有循环性。

(二)全局性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要从企业全局的角度出发,面对企业内外复杂、不断变化的理财环境和市场环境,从长期企业战略管理的全局出发,在考虑财务战略管理相关问题时,需要考虑包括企业发展、企业人力资源、各种有形、无形资产在内的广泛的企业资源的总体支配,影响了企业的全局发展。

(三)长期性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是企业决策者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前提下,财务决策者在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上,具有长远财务目标,从企业战略角度制定长期的理财管理目标,管理企业财务,充分发挥企业理财能力,制定长期理财目标,加强企业的资金风险应对能力,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

(四)外向性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外向性是指企业通过理财分析将企业财务与外界环境相结合,平衡企业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与企业经营目标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外界环境的分析,对企业内部资产的估价,在外界多变的市场环境和理财活动中抓住企业发展的机遇和发现阻挠企业发展的威胁,提高企业应对外界多变的理财环境的应变能力。

二、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类型

(一)快速扩张型

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是指以实现快速扩张资产规模为目的。在这种财务战略中,需要大量流动资金,使得农场企业要预留绝大部分利润,同时向外部筹备大量资金,利用负债弥补因为扩张导致的资金不足问题。由于农场规模不断扩张,生产链不断增加,使得农场的净收益在一段时间内相对较低。这适合于新建立、规模较小的农场,对于已经相对成熟,规模较大的农场并不适用。

(二)稳健发展型

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是指以实现企业财务绩效的稳定增长和资产规模的平稳扩张为目的。主要是以提高农场现有资源配置的使用效率和农场净总收入为目的,为防止外债利息过重,不再扩大规模,农场负有外债低甚至没有外债,收益高,适用于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已经发展成熟的农场企业。

(三)防御收缩型

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是指以预防出现财务危机和求得生存及发展为目的。主要是以减少现金投入,降低成本,集中农场所有力量用于主导项目,并不扩大规模或其他项目开发,负债低,但是由于投入低,项目少,收益也相对较少,适用于农垦农场企业中曾经遭受过重创或是已经经历过快速扩张的农场。

三、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环境分析

(一)政治环境影响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表示一个企业逐渐走上正轨,达到了规范化经营,但是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依然受到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企业都要依附国家存在,受国家法制法规的制约,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更是如此,它们是在五六十年代响应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号召建设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国家所有的农场企业,很大程度上受国家政治环境和政治制度的影响。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经营组织,而是集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为一体的的特殊经济组织,在2016年上半年国家政府提出农场改革方案,坚持社企分离,农场也将响应号召进行改革。

(二)市场环境影响

市场环境影响企业的发展,对于农场企业来说,市场需求与供应更是影响农场的最大因素,很大程度上也制约着农场企业的发展,同时市场环境也影响着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农场企业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农场的粮食、奶制品或肉制品等农产品,少量农场还包括了旅游收入,农场的这些收入绝大部分取决于农场的供应量与市场的需求量,只有当市场需求大于农场供应量时,农场企业才能获得可观的收入。所以,农场企业只有在充分了解市场环境的条件下,按需求量控制农场各种农产品的需求量,正确分析农场企业理财环境,制定正确的财务战略管理策略,才能使得农场获得最大利益。

(三)农场企业财务环境的影响

正确的农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场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模,关系农场的正常运行和生产,能够起到避免农场遭遇风险的作用,为农场决策者的判断和决定提供有效依据,财务战略管理在企业战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农场企业有效的财务战略管理制度是对农场有效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和分析的依据,起到监督农产生产成本合理性的作用,能够有效控制农场的运营成本和生产成本,降低农场的生产成本是实现农场利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因此,农场企业中,农场财务环境是影响农场利益的重要因素,根据农场自身的财务环境制定适合农场的财务战略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四、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目标选择

(一)农场利益最大化

在企业中,制定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制度,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企业利益最大化,从而达到满足企业工作人员生活保障的目的。而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其性质属于国有企业,是政府参与投资、控制的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在国有企业中,工作人员所得酬劳按劳分配,只有实现农场的利益最大化,才能保证工作人员最终所得最大化,因而制定准确的财务战略管理制度,实现农场利益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场价值最大化

有资料数据显示:2013年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粮食总产量为424.2亿斤,比2012年增加3.2亿斤;2014年粮食总产达到436.1亿斤,比2013年增加11.9亿斤;2015年黑龙江农垦农场粮食总产量达到441.3亿斤,比2014增加5.2亿斤,直到2015年,黑龙江农垦农场的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12年喜获丰收,总产量连年增加。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每年向我国市场投入大量绿色、无害商品粮食,满足了我国市场中的粮食需求,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此外,在黑龙江农垦区的大量农场以实现完全机械化操作,需要购买大量农耕机器,同时也需要大量技术操作人员,因此,农场企业不仅向农民提供大量工作岗位,为了使工作人员更好的工作提供培训机会,也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所以,为了推动农场自身发展,农场企业也间接带动了其他经济发展,实现了农场价值最大化。

五、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所有企业的财务管理都要面临复杂的环境情况,农场企业也不例外,因此准确的财务战略管理对于农场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农场企业应选择正确的财务战略管理目标,实现农场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廉德冠 单位:黑龙江省红旗农场

参考文献:

[1]张添翼.基于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财务战略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02).

[2]刘君芳.基于EVA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战略研究[D].技术经济及管理,2013.

第9篇: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企业演化 意识—反应模式 财务策略

中图分类号:F3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122-02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中医药行业是具有高科技含量和巨大发展潜力的行业,将在我国21世纪产业结构调整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关键是要培育出一大批以中药生产或销售为“旗舰”的企业群,通过龙头企业的拉动和辐射作用带动一大批在中药材种植、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有优势的中小企业,构建现代化的产业链条。目前,我国中医药企业普遍存在产品集中度较高、产品生命周期短、科技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企业进化就是指具有有限理性的企业组织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所发展的一系列变化并经选择而产生的相对稳定的结果,其实质是为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而不断提高其资源获取、配置和利用的能力,以持续促进企业成长的过程①。而财务的基本功能是从价值角度进行资源的具体配置,由于资源配置是企业经营战略实施成败的关键,决定了财务管理策略在企业战略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正是基于企业演化的视角来探讨,对于急需提高竞争力的中医药企业如何形成一种意识——反应的财务头脑,能动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意识—反应模式的建立

企业进化理论用八个字可概括为:“适者生存,市场选择。”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发展是目的,但是生存才是最基本的条件,然而企业的生存与环境则是息息相关的。系统论认为,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同理,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同外部环境进行充分地交流。一方面,企业通过自身的产出物来改变环境对企业的认知,从而提升企业在环境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搜寻各种反映环境变化的信息,能动地适应变换着的环境,从而成为环境中的长期伴随体,不断谋求发展和进步。所以,当企业能够从环境摄取到自身所需要的资源时,便能够较好地生存,否则就会功亏一篑,企业进化更无从谈起。但是,这种环境的适应是需要企业内部机体及时地做出反应的,迅速作出反应者为适者,才能生存。

1955年,美国IBM公司高级企业研究所战略研究主任斯蒂芬·亨克尔在美国《计划评论》杂志上发表题为《适应性企业设计:意识—反应模式》的文章。根据亨克尔的理论,意识—反应模式下企业的关键行为如图1所示②。

我们不妨把这种模式的精髓应用到企业具体的财务管理中,因为财务策略的选择关系到企业整体战略规划的实现与否。企业这个个体要首先意识到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随后凭借自己的经验、能力进行分析,再做出相应的反应,剔除无关的甚至风险的因素,选择适宜的财务策略。当环境又发生变化时,再进行及时地调整,构成一个反复循环的模式,构成一个可以自动调节的系统,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意识—反应模式下财务管理策略的选择

(一)做好成本控制,把好资金的“出口关”

成本控制是财务管理的一个必要的手段,它能把财务管理的目标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因此成本控制不仅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更在企业发展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近些年来,虽然国家对医药行业实行了GMP和GAP认证,但是不少中医药企业的药品自主研发能力较差,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低,利润率一直在低位徘徊,再加上大量跨国医药企业涌入中国大陆,使得不少中医药企业难有招架之力。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中医药企业要想提高其竞争力,如果同类产品的性能、质量相差无几,那么决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地位的就是价格,而成本决定价格高低。即只有降低成本,才能降低价格。

一般来说,说到成本控制,很多企业都偏向生产领域中各种绝对成本的控制,通过压缩材料消耗、水电费以及差旅费等来实现成本控制。而现代财务意义上的成本控制是基于财务管理中成本—效益原则的,是要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支出,而对于那些能给企业带来结构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费用支出,虽然眼前增加了负担.但从长远来看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和蓬勃发展的战略性费用支出,如扩大生产能力、新产品的研发等,则必须给予保证。所以,成本控制是贯穿企业产品开发、生产、营销和售后的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管理。要想真正做好成本控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编制企业预算,内容上包括采购预算、成本预算、现金收支预算和利润预算等,使得企业的各项活动能够按照预算轨道有条不紊地进行。时间上年度预算可分解为季度预算、月度预算,有助于找出薄弱环节以便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解决。每年度末要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及时整改,不断提高预算的编制水平。

2.指标分解,全员参与。模拟市场核算,层层分解、细化成本指标,并落实到人,做到全员参与,使得车间、班组、个人对于自身所承担的成本、费用、消耗做到心中有数,并与责任和绩效相挂钩③。这样做不仅能够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更是把以降低成本为主要手段的财务管理工作真正落实到了实处。

3.完善内部监督控制体系。体系的完善往往取决于管理者对于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以及财务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是否能够很好的行使自己的监督权。所以,要想完善一套健全的内部监督控制体系,管理者必须牢固树立成本控制理念,发挥好财务人员的参谋作用,建立以财务为中心的成本考核体系,努力降本增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