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猫钓鱼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脑筋急转弯。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师:从刚才的竞猜中,老师发现xxx同学是一位爱读书、爱动脑的孩子,所以老师要颁发给她一颗“智慧星”。你们知道这颗漂亮的智慧星是哪里来的吗?是小猴和小猫比赛时做的,你们想知道比赛结果吗?请看屏幕。
1.“多一些,少一些”
(课件出示):小猴34个,小猫38个。
提问:谁赢了比赛?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38比34大,小猫的多。
师:小猫做的比小猴多很多吗?
得出:小猫做的比小猴多一些。(板书)
提问: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得出:小猴做的比小猫少一些。(板书)
师:比完了星星,我们再来比比其他的吧。用“多一些,少一些”说一说。(课件出示):20个苹果,15个桃。(生自由说)
师:老师想在我们班里比一比,男生和女生比一比,你能不能用上刚学的两个词?
2.“多得多,少得多”
师:有一只小动物看到小猴和小猫的比赛,它也赶来了,瞧……
(课件出示)小猪10个。
那小猪和小猴比,谁多谁少呢?还是少一些吗?
谁能用一句话说说呢?
生1:少很多。
生2:少得多。
师:“少得多”这个词用得很好。
得出:小猪做的比小猴少得多。(板书)
师: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得出:小猴做的比小猪多得多。(板书)
练习:用“多得多,少得多”说一说
一堆核桃,几颗花生,几串香蕉,3颗草莓。
我们今天来了很多听课的老师,我们数一数有多少位?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位同学?你能把听课老师的人数和我们班同学的人数比一比吗?
小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可以用“>、<、=”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还可以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样的词语来描述他们的相差程度。
【设计意图:整个新知过程,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同桌交流,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情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索、去体验、去感悟,变“教师讲授”为“研究交流”,让学生在身边进行比较练习,既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充分体验成功的愉悦。】
三、应用知识,巩固提高
1.师:我们班的孩子真聪明,能不能猜出小猫赢了比赛后在干什么?(课件出示:小猫钓鱼)我们一起去看看它的收获吧!(课件出示:红金鱼48条,花金鱼15条,黑金鱼10条)你能不能用我们刚学的4个词比一比、说一说呢?
4人小组交流,交流后汇报。(颁发合作星、倾听星)
2.赢了比赛的小猫心情真不错,它邀请我们去果园采摘水果呢,我们随它去吧!(课件出示:苹果树上有40个苹果,梨比它少得多,梨可能有多少个?18个、38个、43个)让学生说说分析过程。
3.品尝了水果,小猫想参观我们的校园,你们乐意吗?走进校园,来到操场上,看到小朋友在拍球(课件出示:小芳拍了50下,小明拍的比小芳少一些,小明可能拍了多少下?12下、47下、52下)引导学生把思考过程讲清楚。
4.我们班的孩子都是爱锻炼的小学生,去年还赢了一年级组拍球比赛第一名,有10名学生评为小小运动员,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坚持,长大后可以参加运动会为国家争光,做贡献,你们知道哪些奥运知识?(课件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2008年北京奥运会候选城市标志、奥运五环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奖牌)你们知道我国获得多少枚金牌吗?(完成课本34页第3题,判断出中国和英国的金牌数。)我国得了51枚金牌,排名第几呢?(出示课件:金牌总数排名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新知解决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建立自信,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努力学习的决心。】
课间休息:欣赏一分钟欢快的音乐。(播放“小花狗”音乐,学生听并做自己喜欢的动作。)
师:这段音乐好听吗?放这段音乐大约用了1分钟,我们上一节课要40分钟,谁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把这两个时间比一比?
生:1分钟比40分钟短得多,40分钟比1分钟长得多
5.学校参观完了,让我们带小猫到体育用品商店去看一看。(出示图:排球25元,篮球比排球贵多了!篮球可能多少元?25元、30元、68元。)
学生读图上的信息,明确问题。
“贵多了”可以用今天学习的哪个词语来替换?(生:多得多,贵得多。)
6.逛了体育商店,接着我们去文具店(出示:钢笔和铅笔比长短)
四、游戏活动
(出示动物数字卡片,说明活动要求,4人小组,每人抽一张卡片,互相比一比,说一说,练习巩固大一些,大得多……)
小猫钓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0的三个含义,通过直尺认识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写0,培养学生书写能力.
3.引导学生观察图,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
1.初步知道0的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难点
理解0的三个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大家喜欢听故事吗?你们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
(放录音,听故事.)
(点评:“借助小猫钓鱼”的有趣情境,呈现一组连环画,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变化过程.教师在这里注意联系学生的儿童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欢的讲故事的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观察画面,引入新课
(一)出示主题图.
.
教师:你猜猜故事里的小猫是哪一只?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别的小猫钓了多少条,你们知道吗?你们能把这些数写在下面的田格里吗?
1.出示图片
(1)学生在书上写数.
(2)展示
教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
(点评: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很重要,在学生评价中有,教师有意识的进行引导,让学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优点,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互评.)
教师:小黄猫一只也没钓着,在他的下面应该写几呢?(写0)
2.出示图片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0”的认识.
(板书:0的认识)
教师: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0也和1、2、3这些数一样,也是一个数.
师指着小猫下面的0问:在这里0表示什么呢?
(二)感知0的另两种含义.
教师:你还在哪见过0?
我们在直尺上发现了0,请同学们拿出直尺看一看.
1.出示图片
教师:直尺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
(这些数是按顺序排列的,从0开始的)
这个0表示什么呢?小组同学互相说说.
谁来说说你们组的意见?
小结:直尺上的这个0,表示开始,起点的意思.
2.出示图片
教师:在温度计上也有0,这个0又是什么意思?
教师:0度是水变成冰的温度,当温度下降到0度时水就开始结冰了.
3.出示图片
教师:0度可以这样表示.
(点评:教师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观察图,找出“0”让学生说说“0”的含义,从而明确“0”让学生不仅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其他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直观体会“0”的实际含义.)
三、学习写0.
(一)教师:我们在这么多地方见过0,0是怎样写出来的,请看大屏幕.
1.课件演示:0的写法
2.边演示边讲解:
0是一笔写成,起笔在右上边线中间偏上一点,向上碰到上边线,再向左下写,写
到横竖中线焦点的地方,与竖中线接触,然后向右下拐,到下边线中间偏左的地方与下线接触,再往上拐到中线附近,与右边线接触,再继续向上,收笔处与起笔处相连接.
教师:请你用手指和课件演示一起写一遍.
学生书空
(点评:教师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出示图片
1.学生练习书写.
2.出示学生作品.
教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
(三)出示图片
1.教师:你能把下面的空格写完吗?
2.出示学生写法
001002003004005
006007008009010
001002003004005
001002003004005
教师:哪种写法对呢?为什么?
(这两种方法都对,第一种是接着写的,第二种是照样子写的.)
(点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师:你们写得真棒!在写好字的同时,还注意了写字的姿势.下面我们一起来休息一下.
课间休息:播放歌曲《小猫钓鱼》
四、课堂练习
(一)出示图片:请你从0开始,按顺序把这些数连起来
教师:你们画出的是什么呢?(小熊举重)
谁还想把你的作品给大家看看?
(二)出示图片:怎样数得快?
教师:请你先想想,怎样数快,再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快.
(指名演示怎样数.)
(点评:教师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合作意识.)
五、课堂小结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0呢?
(点评:教师让学生初步感知“0”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注意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
探究活动
与众不同
活动目的
1.使学生加深对5以内数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活动题目:在0、1、2、3、5这5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学生集体交流.
分析与参考答案
一个数是不是与众不同,要看选择怎样的标准,选择不同的标准,就会有不同的“与众不同”,下面只是几种不同的说法:
0与众不同,理由是只有0小于1,而其他3个数都大于1;也可以说1的起笔和收笔是重合的,所以0与众不同;
1与众不同,因为只有1是处于两个双数中间;
2与众不同,因为有两个数比2小,有两个数比2大,2处于中间位置;
3与众不同,因为在3个单数中,3处于正中间的位置;
5与众不同不同,因为0、1、2、3这三个数都是一笔写成,而5是用两笔写成;也可以说只有它大于3,而其他三个数都小于3;还可以说前面四个数中,相邻两个数都相差1,只有5与3是相差2;因此5的确与众不同;
从上面的解答来看,一道题的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学生 学习兴趣 生动
笔者教一年级数学。课堂上,每当我面对着一双双充满好奇的眼睛,直视着孩子们对于数学而闪烁的茫然的目
光,我便觉得自己责任重大。我深深地体会到,若要把学生顺利地引进数学殿堂,必须有一种强劲的引力,那就是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只有课堂变得生动,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这位老师的引导,怎么能不把数学学得津津有味呢?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的课堂因以下几个方面变得生动起来了。
一、生动地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精心设计好每一个“开场白”,一开始就充满趣味,使学生兴趣盎然,产生强烈的欲望,在愉快的心情中跨进知识的大门,一定能促使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机并持久保持。
例如,在讲“高矮”一课时,我首先展开了一场擂台赛,请班上自认为长的最高的同学上台当擂主,其他同学挑战。当两名同学在台上比身高时其余同学在下面当裁判,全班同学跃跃欲试,注意力高度集中,通过这开场的擂台赛,使学生一方面掌握了正确的比高矮的方法,另一方面,得到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生动地演示
我们知道,低年级的小学生对于直观性的东西很感兴趣,丰富多彩的画面,生动形象的实物展示,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每堂课前,我都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在画面的色彩,声音的搭配以及动画的组合上,力求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一见到精美的课件展示,无不聚精会神地观看,专心致志地品味,思考……
例如,在讲“分苹果”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可爱的机灵狗,通过机灵狗带领同学们到秋天的果园里摘苹果这一主线,使学生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通过创设同学和机灵狗之间的游戏活动强化了数的“分”与“合”的意识。
当遇到需要教具演示的时候,我也从不轻视,一般情况我们都有现成的教具,但绝不简单地运用,我都会想一想学生是否感兴趣,甚至找来一两个同学看看,一旦发现学生不喜欢这个教具,我宁可自己做。有时根据需要,让学生动手做,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习数学。
三、生动的故事
低年级的小学生爱听故事,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好多学生是听着妈妈讲的故事长大的。这对我激发学生兴趣来说,实在是个契机。可是,数学毕竟不像语文那样天天都在读故事,数学所面对的是一串串数字。那好,我就把数字编成故事,赋予枯燥的数字以生命,让他们有思想、有个性,让他们与学生互动,成为学生真正的好朋友。
在备课的时候,我常常根据需要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有时自己编故事。例如,在讲“小猫钓鱼”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0”的含义,我充分发挥了想象力,自编了一个好听的故事。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猫咪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四只可爱的小猫咪(课件出示四只不同表情小猫咪)。它们是欢欢、迎迎、学学、同同。一天,猫妈妈让四只小猫咪结伴去钓鱼,欢欢、迎迎、同同做事都很认真,不一会它们就分别钓到了3条鱼、2条鱼和1条鱼,你们说分别用几表示呢?只有学学一会去抓蝴蝶、一会抓蜻蜓,做事三心二意,最后你们说怎么样?对了!它一条鱼都没钓到,那我们用数字几表示呢?同学们立刻答道“0”,让学生初步感知了“0”的含义。我的数学课堂像语文课堂一样变得有声有色,学生还能说那些数字枯燥吗?
四、生动的生活体验
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我们的教材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这无疑给我们教者带来了挑战,如何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下面的方法会产生一定的效果。
1.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语文作文教学讲究观察,我们数学也不例外。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跟数学有关,如学习“物体的分类”一课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教室及家中的物品,观察中发现和掌握分类的方法。
2.让学生做生活中的实践者
如果说观察能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掌握学习方法的话,那么,做生活的实践者,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
如在讲“左右”一课时,让学生讲一讲为什么车在行驶中都靠右侧通行,如果不是将会怎么样……
这两种方法,让学生尝到了数学在生活中运用的甜头,体会到了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乐趣。
五、生动的练习
一堂生动有趣的课,如果只在讲课环节下功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课,因为数学课堂的另一个重头戏就是课堂练习,练习这个环节如果不到位,势必影响整个课堂效果。如果前面热热闹闹,学生群情激奋,而后半堂偃旗息鼓,那说明你的课堂练习设计得让学生索然无味。为了使我的课堂更加完美,在课堂练习这个环节下了一番苦功。
1.练习题措辞拟人化。如16、1、2、5、8、4、14、6、13、18、12、10、20,你能找出哪些数是双数?把它们相邻的好朋友找出来放到它们身边……
2.利用小学生好奇、爱动、争强、乐胜的心理,适时、适当地安排一些游戏性的练习,是增强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数学课堂;吸引力;创设情境
“玩”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刚进入小学,身上还保留的都是幼儿园孩子的特点:以游戏为中心,游戏玩耍仍然是他们的精神食量;以自我为中心,如课堂上,别人在发言,他还高举着手大喊“老师,我来!”要求发言,做事很少考虑别人;注意力不能稳定持久,且容易受外界影响,但他们一旦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上,就会注意它而忘记别的事情……因此,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要有引导力,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到“以学习为中心”上,也为顺利进入高年级的学习过渡做好衔接。
为此,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那就是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用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数学课堂增添光彩,让孩子们喜欢数学,培养对数学的情感和兴趣,从而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一、在故事情景中吸引
不爱学习的孩子偏多,而不爱听故事的孩子好像没有。因此,故事对儿童具有一种普遍的吸引力。合理利用背景故事进行教学,可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由被动或消极接受转变为自发和主动参与,能真正达到以学习为中心的目的。
如,在教学《0的认识》中,让学生感知“0”的含义以及书写时,我根据课本素材“小猫钓鱼”编创了一个故事。有一天,天气特别晴朗,小猫一家去河边钓鱼,他们从早上一直钓到下午。这不,现在已经背着渔竿回家了。小猫一家钓了几条鱼呢?咱们一起翻开书本第八页看一看,图中排在最前面的是猫爸爸,第二是猫妈妈,第三是猫姐姐,最后面的是猫弟弟。他们分别钓了几条鱼呢?(学生回答)猫弟弟一条鱼也没有钓到,这是为什么呢?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后,我让学生把每只猫钓到鱼的数目作个记录,用一个数来表示,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这时我又问:猫弟弟一条鱼也没有钓着,该用几来表示呢?学生在说出“用0”表示的同时,也感知了它的含义,以下的教学呼之欲出。
二、在游戏活动中参与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数字5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地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
三、在多媒体课件中调动
多媒体课件通过图像、动画、音频等提供生动、形象的情景演示,呈现给学生刺激性的数学信息,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更有利于教学。一年级很多数学知识都适宜制成多媒体课件。
例如,我在教学《元、角、分》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创设了懒羊羊到商场购物的模拟情境:一天早晨,阳光明媚,小鸟在枝头欢快地唱歌,惊醒了睡梦中的懒羊羊,懒羊羊起了床,挠挠头说:“今天天气真好,我要去买点吃的。”于是懒羊羊拿着一些1元、5角、1角、5分等零钱高高兴兴地来到超市,它想:我买一块2元的巧克力吧,可是该怎么付钱呢?谁来帮帮我呀?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可爱的懒羊羊激发起孩子们的童心,纷纷给懒羊羊出主意,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一下达到高峰。然后我让孩子动手付钱,换钱……孩子们在观察、交流、操作的过程中,自己感悟出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1元=10角,1角=10分。这堂课每个孩子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感受到“元、角、分“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的学习效果远远超过单调的注入换算关系,教学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四、在小组合作中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为目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与合作,从而完成共同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交流,既可营造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充分发挥认知能动性,又可活跃学生思维,增大思维强度,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从而对问题的理解更丰富和全面,还可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知识技能的互补。
例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我大胆地把教材中的两个例题作了变动,把它们设计成学生熟悉的富有生活情趣的情境,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在教学例题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全班学生分四大组讨论,每组创设一个情境,再让学生根据内容列出连加(或连减)。
表演形式:一人叙述,几人表演。
第一组:有10只小鸟,先飞走了3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有几只?
第二组:草地上有4只小兔,跑来了1只,有跑来了3只,现在一共有多少?
第三组:河边有8只螃蟹,爬走了2只,又爬走了4只,还有几只?
第四组:草地上有7只小鸡,走掉2只,又走掉1只,草地上还有多少只?
小朋友们表演得十分精彩,大家学得非常有劲。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巩固了知识,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一年级的数学教学要注重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情感。但是,在情境的创设中,我们要花心思认真揣摩教材,紧扣主题,也就是为完成任务而创设,创设的情境要与数学知识有关,不能单纯地为创设而创设。
一、在情境教学中渗透德育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思想,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德育渗透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远程教育资源、表演课本剧等创设情境,更加生动形象地教育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体现文道统一的原则。如讲《小猫钓鱼》时,通过分角色表演小猫、老猫、蝴蝶、蜻蜓和麻雀等小动物,使学生能深刻地体会到小猫钓鱼是这样的三心二意,最后的结果是一条鱼也钓不到,由此使学生懂得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又如《乌鸦喝水》一课,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将石子放入瓶中,瓶中的水会慢慢升高,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这是一只聪明的乌鸦,要学习它遇到困难勤于思考的精神。一些写景文章更适合运用有形、有声的画面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之感。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文章的描写很优美,但学生并未真正到过桂林,为了更好地激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就可以先出示中国地图,了解桂林在祖国的位置,在结合课文朗读,观看漓江水的录像,以图画再现情境,使学生在有形、有声的画面中直接感受漓江水的风光之美,仿佛身临其境,不但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漓江水的特点,更能动之以情,感受祖国河山的秀美。
二、在对比教学中渗透德育
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如,高年级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燃火些幻想与大年夜相关的食物、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学完了这一课,学生了解了资本主义穷人的生活。教师这时可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一家人是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通过比较,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篇课文所隐藏的深层含义,体会到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多么幸福的事。又如,《妈妈的账单》这篇课文讲的是小男孩彼得为妈妈做事,给妈妈开了一份账单,每天向妈妈索取做事的报酬,当他在餐桌旁看到妈妈给他的一份账单总额为零时,这份账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与无价,并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在教学本课后,可以布置这样一个作业:回家后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或者让爸爸妈妈讲一个关于自己小时候的故事。通过对比,知道了爱是无价的,要时刻能够回报父母,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
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扩大学生视野,提高思想觉悟。市面上的书有良莠之分,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在语文综合活动中渗透教育
一、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拓宽幼儿思维和创新的空间
幼儿的思维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需要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去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以往教师都是以图片、教具等形式来向幼儿传授知识,但效果往往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往往造成幼儿思维的局限性、狭隘性。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可以把死板的图片教具等用课件的形式形象、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使得教学的内容变得可视、可听、声形并茂。幼儿的创新从哪里来?它来自于幼儿的探究,来自于幼儿动口、动脑、动手的实践,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六大解放”那样,让幼儿真正地解放,而不是一味地从知识中来,而应该适当地创造条件,让幼儿多进行动口、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使幼儿在操作中学习,拓宽幼儿创新的空间。如,在科学活动《毛毛虫和蝴蝶》中,以往教师仅仅利用图片、教具等形式进行讲解,幼儿往往对此缺乏兴趣,不喜欢听,达不到教育目的。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则可以把蝴蝶一生不同时期的形态和动作特征编制成课件,制作成生动的动画,可以让幼儿形象地了解蝴蝶的生长过程,并能在活动后创造性地用各种形状彩纸拼贴出各式各样美丽的蝴蝶和毛毛虫,大大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助于幼儿感受和理解蝴蝶的生长过程,激发出幼儿创造的火花。在教学中,教师也可在有关网站下载有关图片和资料帮助幼儿获取更多、更新、更广的知识,如,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从网上下载大量美术作品,供幼儿欣赏,拓宽他们的视野,为幼儿进行美术创造活动打下基础,进而从一定程度上扩展他们的思维和创新空间。
二、运用多媒体教育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想象
想象是创造性的前提,好奇是创新的动力。所谓想象,是指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性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但并不依据别人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形象的过程,这种想象是独创的。在教学活动中应善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想象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多媒体教育教学中,声形并茂的图片便可把幼儿这种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不受传统思维和习惯思维模式的束缚,敢于想他人之所想。如,在故事教学《小猫钓鱼》活动中,将故事制作成课件,根据故事情节,教师可移动鼠标,让活动的画面展现在幼儿面前,在故事的结尾部分设计大问号,可激发幼儿创造性地续编故事,故意不交代故事的结尾,这就是故事的空白,可让幼儿进行合理的补充、扩展,教师根据幼儿的续编情况及时改变故事的结尾,让幼儿对续编和创编故事有了更强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在创编过程中,教师要珍视孩子的奇思妙想,更要善于挖掘教材,鼓励孩子将各种奇思妙想表露出来。又如,在音乐教学中,也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幼儿的创新欲望。在音乐歌表演《春天来》中,教师可用课件向幼儿逐步展现歌曲中的内容,让幼儿在动态的画面中感受春天的美,要求幼儿主动地参与其中,让他们自唱、自跳、自编,从而启发他们用动作创造性地表现春天。既发挥了他们的创新才能,又加深了他们对整首乐曲的感受和理解。陶行知先生认为:对于一个有志者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信息化时代里,我们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创新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现代化教育手段,正确地引导幼儿释放他们的创新才能,才能将幼儿的素质教育真正地落到实处,使幼儿的创新能力真正得到发展。
作者:刘红霞 单位:河北省玉田县第二幼儿园
一、设计情景性导语
所谓情境性导语,就是教师将感情融入导语,进而移情于学生,使学生深入到教师所描绘的境界中去,共同营造一种氛围,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因此会出现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教学《相交与垂直》时的导入设计:
师:(课件出示画面)同学们,五一节到了,小明要去奶奶家。他从家里出门要到公路边去坐公交车,你们能给他选择一条最近的路吗?为什么?
生:应该沿着公路直直地走过去,最近。
生:因为这是小明从公路走过去是直线,所以这条路最近。
……
师:同学们,为什么这条最近呢?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关于相交与垂直的知识,学完后我们就知道小明这样走最近的道理了。(板书课题。)
这一情景的设计,把学生自然地带入生活场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本课的知识点在生活中很容易找到,学生就会对课堂充满兴趣。
二、设计直观性导语
直观性导语就是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模型、投影等,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所要学习的新东西,让学生从观察中提出问题,从直观上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要求。如教学《秒的认识》的导入设计:
师:同学们,有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是所有孩子最喜欢的节日,因为这个节日,孩子们都会收到红包,这是什么节日呀?
生:春节
师:(播放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录像)新年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了,倒计时开始了,同学们,一起来。(师生一起倒计时)
师:过年就是好呀!我们又一次听到了新年的钟声。谁知道,刚才咱们倒数的5、4、3、2、1用的是什么时间单位?
生:秒
师:我们曾学过的时间单位有时和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秒是用来记录很短的时间单位。(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直观的倒计时场景是学生所熟悉的,在师生一起倒数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秒”的长度,“秒”的快乐,贴近生活实际的直观场景,触及到了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
三、设计连贯性导语
连贯性导语就是把新课有联系的一些内容,串连组合,巩固旧知,丰富新知的导语。连贯性导语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发现新问题。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的导入设计: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师板书:三角形),同学们齐读。
师: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你都知道哪些?
生:三角形可以分三类: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同学们,他说的这三种三角形是按什么标准来分的呀?
生:(齐)按角分。
师:对,按照角来分的,我们可以把三角形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边说边出示各类三角形)。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三角形的知识?
生: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这是三角形的特性。为什么三角形会有这个特性呢?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三个角的特点。
合理的连贯性导语提供新知识的联系支点,从而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巧妙地提出问题,精当深刻地点拨,可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从联系中去掌握新知识,进而形成正确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设计目的性导语
目的性导语是首先把要掌握的知识点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学习目的,做到心中有数,学有重点。如教学《估计费用》时的导入设计:
板书课题:估计费用
师:你能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吗?
生:估计。
师:有关估算,我们以前已经学过了,那么这节课你还想知道有关估算的哪些知识?
生1:为什么要学习估算?
生2:怎样估?
……
师:(小结)你们真善于思考,一下就提出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探索估算的奥妙吧!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导入,了解了学生心中的疑问,为本节课的教学设定了明确的目标。
五、设计趣味性导语
趣味性导语是在讲授新课之前,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的导语。可以通过例举一些趣味性浓的小故事或小笑话,然后把话题引入所要学习的新课。如教学《0的认识》时的导入设计: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师简述故事情节,学生一个个听的聚精会神、目不转睛。)
师:你们看!这只小猫今天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了。(出示投影)同学们,认真看图,能找出故事里说的连一条小鱼也没钓到那只小猫吗?(学生为了找到那只小猫,积极认真地投入到了新知的学习之中。)
关键词:导入;提问;讲授;评价
课堂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教师的语言技巧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优美的教学语言能开启学生的心扉,使师生达到心灵的沟通。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教学语言的重要性。怎样用生动的语言乐动数学课堂呢?下面谈谈个人的感悟。
一、精彩导入,激情入趣,开启心智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巧妙的导入语往往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住学生,像重锤敲打在学生的心上,像钥匙悄悄地开启学生的心扉。导入语的设计要体现简洁性、趣味性、启发性的原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趣味性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一年级上册《0的加减法》时,可这样导入:“同学们,喜欢看动画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动画故事《小猫钓鱼》,你们想看吗?”学生在浓郁的故事氛围中自主走进了课堂。
二、有效提问,抓住契机,启发思维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适时、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自然而然地成为提高课堂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在教学《0的加减法》时,课件播放猫妈妈钓了3条鱼,小猫一条也没钓着,问:一共钓了几条鱼?学生列式解答:3+0=3(条)。教师接着刚才的情境继续讲故事:回到家后,猫妈妈有事出去了,等了很久还没有回来,小猫看着3条鱼非常眼馋。猜一猜,小猫会吃鱼吗?它可能吃几条?还剩几条?这三个问题,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他们纷纷发言。生1:小猫一条也没吃,也就是它吃了0条鱼,还剩3条鱼。生2:小猫吃了1条,还剩2条,它想给妈妈多剩些。生3:小猫吃了2条,还剩1条。生4:小猫把鱼都吃了,还剩0条。真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没有过多的指导,巧妙的提问使“0的减法”的教学重点得以突出,启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简明讲授,科学严谨,深入浅出
讲授语是教师较系统、完整地阐释教材内容的教学用语。课堂讲授语要准确、简洁、规范。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经常会犯一些习惯性错误。比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经常就把“平均分成若干份”说成是“分成若干份”;在读除法算式时,“除”和“除以”不分,这些不科学的说法很可能使学生产生误解,甚至造成错误。
四、真诚评价,激感,引发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就要求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听过一些特级教师的课,我真为他们精彩的评价所震撼。在这样的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认可。“你提的问题连老师也没有想到,是个小思想家!”“你和老师想到一块儿了,你真是老师的知音啊!”“你说得比我好,咱们握握手吧。”……对学生的赏识、激励评价,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思考、讨论、学习,把课堂气氛推向一个更新的,具有良好的激励与导向作用。
五、无声语言,传情达意,润物无声
教学中的无声语言包括教师的表情、手势和体态等,这些无声语言可辅助有声语言实现教学目的。课上教师一个鼓励、赞赏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轻轻的抚摸,都会在学生的心中荡起涟漪,在举手投足间让学生感到亲切,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当你将食指放于嘴边示意“不要出声”,学生就能心领神会(请安静);当学生正确回答完问题或获得某项成功后,你面带微笑,手指呈“OK”或“V”字形,辅之以肯定的眼神,学生自然会产生强烈的愉悦感和自豪感。此时无声胜有声!
六、即时沟通,幽默风趣,愉悦和谐
必要时幽它一默又何妨?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非常懂得幽默。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有助于学生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的知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产生的重要条件。在吴正宪老师的一节课上,“这个小眼镜,你反应太快了你。”一句幽默的语言,包含了对学生的赏识,也体现了教师的亲和力。
七、精彩总结,画龙点睛,启迪升华
精彩的总结语能为一堂课画上圆满的句号,收到“言已尽而意犹存”的教学效果。总结语可以是内容梳理、点明中心、揭示规律、画龙点睛、提炼升华或拓展延伸等。可以根据授课内容,以鼓动性的语言小结,使学生意气风发,留给学生无边的遐想、无尽的思索,把知识引向课外,引向纵深。“一节课,就这样过来了,感觉怎么样?有收获吧,告诉我,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体验到收获的喜悦,思想得到启迪和升华,使教学效果得到更广泛的延伸。
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教师在讲台上才能用语言弹奏出一曲曲优美的交响乐,引起学生的共鸣!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是《数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29的教学内容。
数字0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不同的应用体现出0的不同含义,有关0的加减法也具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特点。
本节课教学目标有:
认知目标:
1. 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理解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了解数的顺序。
2. 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理解有关0的加、减法的含义,并能熟练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合作、探究能力,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情感目标: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活动,激发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和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0的两种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直尺。
一、活动中认识0――关于0的含义和书写
1.情趣导入:师:有许多数字宝宝要来咱们班与咱们班的同学交朋友,你们高兴吗? 看他们来了,如果你认识就大声读出来好吗?(课件出示数字宝宝包括0)
预设:0同学们都认时,那你们知道0表示什么吗?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0和有关加减法。
2. 找朋友――认识0的含义之一:0表示没有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子最爱吃什么吗?(桃子)对小猴子最爱吃桃子了。
可当1只小猴子遇到2个桃子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猜猜看。
学生自由发言:小猴会把桃子吃掉。
师:是吗?请看――大屏幕。
(CAI播放小猴吃桃子的动画:小猴从盘子里拿起一个吃掉,又吃掉一个。)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盘子里本来有2个桃子,那用数字几表示呢? 小猴吃了1个,还有1个。又用数字几表示呢?它又吃了1个,盘子里一个桃子也没有了。
(CAI再次演示小猴吃桃的过程,每个环节配合学生叙述暂停。)
师:一个桃子也没有,用哪个数字表示呢?1?2?3?4?5?
生:用0表示。
师:为什么?
生:因为盘子里的桃子吃光了,一个也没有了,也就是0个。
师:哦。明白了。0和1,2,3,4,5一样也是数字。一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
二、 情景中体验0――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
小猴子觉得咱们班的同学非常的聪明,非常想与咱们班的小朋友交朋友你们高兴吗?(高兴)小猴子也非常的高兴,他要带我们去参观他们的乐园,那就让我们出发吧!看,来到了乐园你们看到了什么?
(CAI播放3只小鸟从树上飞走的动画。)
师:你看到了什么?能提一个问题吗?
生:我看到树上有3只小鸟,飞走了3只,请问树上还有几只小鸟?
师:说得真好。树上还有几只小鸟呢?
生:0只。
生:3只小鸟全飞走了,树上一只也没有了,就是0只。
你能列出一道算式吗?
生:3-3=0。
板书:3-3=0。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仔细,说的也非常好,还列出了算式。谁还能说几个这样的算式吗?
预设:生:我们家有1苹果,我把苹果吃了,还剩0个。1-1=0。
板书:1-1=0。
生:还有,教室里有5个朋友,下课了他们都出去了,教室里还剩0个小朋友。就是
5-5=0。
板书:5-5=0
师:你还知道这样的算式吗?
生:4-4=0。
生:0-0=0。
师:写了这么多,一起读一读。
(学生拍手打节奏,齐读算式。)
同学们在乐园里不仅玩得高兴而且还学到了知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这就是我们今天又要学的新知识。
板书:关于0的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应用所学有关0的知识
1.友情传递:小猫去钓鱼要经过一条小路,要准确地说出石块上的数字才能过去。
大家帮助小猴的朋友度过了难过,小猴很是感激,决定要给同学们点奖励,如果你们能回答出他的问题,就会得到奖励,你们有信心吗?(有)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迎接挑战吧!
2.果园里:书上30页3题(课件出示图)
同学们顺利的得到了奖励,小猴子觉得有点不甘心,他还想考考你们,你们觉得怎样?(行)
3.快速抢答(CAI)出示有关0的加减法的算式,学生抢答。
小猴子被咱们班同学的聪明折服了,他最后决定要和同学们做个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