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专题研究范文

护理专题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专题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护理专题研究

第1篇:护理专题研究范文

1.1学生综合素质不高

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素质、自学能力、学习动力、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和积极性均较本科生偏低,这是不可否认也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

1.2学时严重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均将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课,而本科院校则是在修完一学年的基础课后,在第二学年开课,同时两者在学时上也存在很大差距(高职护理专业基本安排64学时,其中实验16学时;本科护理专业基本安排90~128学时,其中实验50~60学时),但是高职与本科护理专业,对于解剖学知识掌握的要求基本一致,这就导致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基本素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学时设置又是“雪上加霜”。1.3教材专业性不强自高等护理教育发展以来,人体解剖学一直使用临床医学专业教材,可以说,护理专业教材基本上就是临床专业教材的缩编版。这种缩编教材,以系统解剖为主,内容泛而全,虽然可以为临床护理打下一定的知识基础,但针对性不强,专业性不突出,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少知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用得极少或根本用不上,不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点。

1.4教师队伍专业性不强

目前,医学院校人体解剖学教师大多毕业于临床医学专业,对护理专业技能操作及护理专业知识了解甚少,不清楚护理专业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也不了解护理专业学生真正需要掌握哪些内容,不能突出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特点,结果导致师生“两迷茫”。教师迷茫教学内容的取舍,学生迷茫学这么多知识今后在护理工作中能用上多少。

1.5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受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严重影响,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几乎照搬临床医学专业评价模式,即平时成绩、实验考核、理论考核。此种考核模式是当前被广泛使用的模式,本无可厚非,但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应区别于临床医学专业,要有更强的针对性。如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考核,神经系统是绝对的重点,分值必定偏高,但对于护理专业而言,其在今后实际工作中不如运动系统运用广泛,沿用以往的分值设置方案,必定避重就轻。

2对策

2.1适当增加学时,尤其是实验课学时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例如第四军医大学的人体解剖学实验课学时占了总学时的60%[2],人体标本作为实验课主要的教学工具可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更应增加实验课学时。实验课上学生除了直观地观察解剖结构外,还可以动手操作,培养不怕苦、不怕脏的品质。

2.2更新教材

好的教材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目前高职护理专业使用的教材是临床医学专业的缩编版,其内容不能很好地体现护理专业特点,因此要进行教材改革。首先,教材内容应体现专业特色,在保证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突出高职“必需、够用、实用”原则,将一些对护理工作不重要的知识进行适当删减和压缩[3],同时增加与护理操作技术相关的解剖学知识,使之与将来的岗位技术接轨。此外,借鉴国外优秀的解剖学教材,因为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所以精美的插图及实物照片都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这些精心设计和编排的彩图最能反映出形态学的特点,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记忆[4]。

2.3教师精心备课,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由于人体解剖学教师大都不是护理专业出身,所以教学中很难突出护理专业特色。因此针对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师要多付出一些时间和精力备课,多与护理教师沟通交流,了解护理专业对人体解剖学知识的需求,从而合理调整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与临床护理有关的解剖学知识,如穿刺技术、注射技术、插管技术解剖学知识应用等。此外,由于护理专业学生将来要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因此还必须熟悉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使授课内容与考试大纲接轨。

2.4改革评价体系

第2篇:护理专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护理专科;护生;核心能力;专业实践;

作者简介:师艳萍(1977-),女,甘肃张掖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及护理教育。

护士技能是护士职能的核心,包括护士为满足患者及其健康人群需要实施的所有护理技术服务[1]。当前传统生物医学模式正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护理模式也发生了变革,护士核心能力越来越丰富。对于护理专科护生而言,因教育层次上天然的劣势,重视自身核心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是提升自身职业竞争能力的关键[2]。为进一步提高护理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培养质量,2016年医院尝试构建“基于培养核心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陆续制定了多项制度策略,取得一定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专科每年接收15个班,每班40~50人,选取其中2015年45人,2016年46人。

1.2方法

1.2.1核心技能的确认

专业队伍、教学部,在根据现有的资源以及当前护士教学发展现状,制定了专业核心护理技术体系:(1)基础护理技能,包括出入院护理、个人卫生护理、卧位更换与搬运、协助活动、基本安全照料、医院感染防控、无菌护理、职业防护、症状观察与病情监护、疼痛护理、饮食与营养管理、排泄护理、静脉输血、静脉输液、口服用药指导、途径给药、气道管理、压疮预防与管理、文书书写;(2)专科护理技能,治疗配合技术、辅助检查配合、引流管管理、伤口造口管理、围术期护理、康复训练、妇产科与儿科护理;(3)基本重症、急救护理技能,气管切开、静脉开放、临时外固定、心肺复苏、基本重症监护等;(4)中医护理技能,推拿、按摩。

1.2.2体系构建

(1)积极拓展实践的资源:(1)统筹管理,一方面需要加强资金投入,增加20%的资金投入,增加实践基地训练设施、备齐材料,提高资金利用率;(2)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奖励发明创造,积极发展可重复利用的实践资源,如高仿真模拟人,充分利用有限的条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等实践项目;(3)积极加强与其他学校、医疗机构的合作,以创造更多的实践、交流培养机会;(4)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学习训练的小窍门,观看实践视频。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首先,提出明确的教师标准,尽量采用自愿原则;(2)积极从其他机构返聘人员,如有推拿、按摩经验的社会人员、名老医师,加强人才的引入;(3)做好人员的配备;(4)做好教师的培训,综合评估教师的能力水平,针对性培养补强,重视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专业态度、组织协调能力、师德;(5)建立奖惩机制,严惩有违教师形象的行为。

(3)改进教学的方法:(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2)尝试组织教学学习掌握开放式提问、翻转课堂、问题教学法等教学方法;(3)建立标准案例教学库;(4)加强实践环节质量控制,教务部门做好督导,及时解决实践教学过程中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3];(5)重视学生个人能力培养,对于那些好学、积极上进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资源倾斜,如安排交流生、教师带领教学等,根据确认的核心技能,有选择性地进行划分培养方向,加强兴趣的引导,根据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合理的安排学生学习,开设细化专业小课程。如对于中医护理针灸推拿课程,第2学期便开设实训课程,直至第8个学期完成,增加社区实践课程,精简中医类理论教学,按照阶段、分层次安排早晨学生精神状态相对较少的时间段集中训练,注重晨间的身体素质训练,增加知识强化背诵环节,使学生尽快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技能、辩证思路,第3个学期便可尝试接触实例。

(4)加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更重视实践测试、课堂考核,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控制期末测试的成绩比重。做好评价的反馈,发现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指导教学质量管理[4]。

1.3观察指标

2015、2016年,专科护生完成实践课程课节数,完成临床实践案例数,护生对实践课程评价数目与满意率,实践测试数与达标率。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计量资料对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或率符号[n(%)]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2015、2016年护理专科护生实践教学部分质量指标

2016年,实践课程评价满意率、实践测试达标率高于2015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062、3.8830,P<0.05),2016年专科护生完成实践课程课节数、完成临床实践案例数、实践课程评价数目、实践测试数总计均明显上升。见表1。

2.2对比2015、2016年护理专科护生护理技能操作成绩分析

对比2015年和2016年护理专科护生的专业护理技能操作成绩发现,2016年显著优于2015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内容详见表2。

3讨论

核心能力是护士开展护理工作的基础,对于专科护生而言亦是如此。学校在深入分析了当前护理教学的现状、发展方向后,制定了专业核心护理技术体系,包括极拓展实践的资源等扎实有效的工作,实践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培养专科护生的核心能力需要创建科学、有效的核心知识框架,依托临床实践,结合社会需求,对专科护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在课程设定上,应该突破传统教学模块的束缚,有效调整教学课程等结构,结合社会发展增加社会科学、人文、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内容,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树立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主导观念,拓展护生的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和教育咨询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使专科护生可以完善自身的护理能力、操作能力、开拓精神以及学习能力。教师应该为专科护生制定有效的学习目标,促进专科护生的全方位发展。教师应该为专科护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学习观,并通过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对专科护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讲解,依据临床实际需求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素质教学的核心重要性,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网络数据平台丰富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性,使核心能力教学更具多样性,同时使学生有效展现出自身的学习能力,从而通过全方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核心护理知识、护理综合素养以及护理能力进行汇总。另外,教师可以利用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展现临床护理的核心能力。使护生的专业技能、学习能力等都得到有效提升。

为强化专科学校护生的核心技能和专业素养,学校应该积极与临床医院联系,为护生实践提供机会和途径。在教学培养的过程中,专科学校和临床医院协助护生平稳过渡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中,同时利用实习提高护生的核心操作技能,使其操作水平逐步提升,并得到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学校通过与医院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有效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促使专科学校为临床医院培养更多的专业护理人才。

第3篇:护理专题研究范文

一、湖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发展现状分析

(一)湖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1、总体规模大

20年来,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过两次转移高峰,第一次是1984年至1988年,由于广东沿海地区政策开放,大量外资企业进入珠江三角洲地区,迫切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一期间,全省农村劳动力平均每年净增转移约为46.7万人,以年均16.6%的速度增长。“民工潮”现象由此发端。第二次是1992年以后,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别扩大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了第二次大规模的转移就业,净转移规模由1993年的157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655万人,加之政策改革,出现了大量下岗失业人员,这部分人也加入到转移就业的大潮中。

2、行业分布特征明显

全省劳务输出大致分布在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如近年来湘菜餐饮在北京得到迅速发展,则对服务人员与管理人员的需求增大。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电子、机械、制造、纺织行业需要大量务工人员。但这些行业多半设立在成片的保税区、工业制造园,员工吃、住、工作都在单位,三点一线,很少融入当地的城市生活。

3、“体力型”向“智能型”转化

不少农村转移就业人员在进城务工过程中,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能,从底层的工作岗位走上了技术岗位、企业管理层甚至决策层。一些外出务工人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主学习、完善自我,有很多原来是农民工的现在已经成为老板经理,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如嘉禾县打工族中老板经理有2100多人。

(二)湖南省城市化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湖南城市化有了较大水平的提高。经过近50年的发展, 城市化率达40.45%,与全国的差距缩小到4.49个百分点。根据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提出的“诺瑟姆曲线”,城市化率在30%至70%阶段属于加速发展期。因此,湖南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湖南省目前拥有城市29座(省辖市12座,县级市17座),建制镇1001座,城镇人口1684万,其中人口在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有长沙市,人口在50-100万之间的大城市有3座,人口在20-50万之间的中等城市共8座,其余17座为城市人口均少于20万的小城市,城市规模以中小城市为主[2]。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系统是城市化合理发展的前提。虽然湖南城镇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水平的改善,但湖南城镇基础配套设施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道路建设跟不上车辆增长的速度,城市交通拥挤,城镇内部路网系统不通畅和城镇能源结构不合理,工业能源仍以煤炭为主,城镇居民生活煤气普及率不高,通讯通讯设施运营有待提高。

二、影响湖南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的因素分析

(一)城市规模偏小,城镇体系欠完善

湖南是人口和农业大省,人口总数列全国第7位。但在湖南14个市州中,目前仅有省会长沙市常住人口超200万。城镇平均人口规模只相当于全国的80%,首位城市人口聚集度仅为2.9%。其余13个地级市人口均不足100万,其中有6个地级市人口少于50万。总体说来,湖南城市规模偏小、集聚度偏低,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快,土地集约化程度低,城镇基础设施水平低,缺乏带动能力强的特大城市[3],这些问题正制约着湖南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农村人口无法消化接纳,另一方面也难以形成相应的企业集聚力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及文明冲击力,更别谈实现区域城市化快速健康发展。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不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湖南城市化虽然得到了加速推进,但总体上仍然赶不上经济发展的水平。城市化制约着社会经济结构转换和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影响经济与社会、城镇与农村的和谐发展。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反之城市化也可以作用于工业化。因此这样的城市化发展状况与工业化之间难以实现真正的良性互动。2009年湖南城市化率为40.45%,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之比为0.9,远低于合理范围(1.4~2.5),这说明湖南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4]。湖南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缺乏协调性,导致大量人口集居在农村,不仅阻碍社会总体需求的扩大,而且固化和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严重制约湖南城市化发展的进程。

(三)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缓慢

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湖南城市环保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建筑扬尘、机动车尾气、餐饮业油烟、噪声污染比较严重,清洁能源的推广进展缓慢等。各类水污染物排放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部分江段水环境的质量已达不到区划标准。工业废水、生活废水排放分别占全省59.6%和62.5%。由于长株潭三市工业、企业较多,生活用煤量较大,加之地理位置处于罗霄山脉和雪峰山脉之间的谷地,来自贵州、江西两地的酸性物质也大都在该地区沉降,使当前三市酸雨率与酸雨浓度严重超标,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这些都制约着湖南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延缓了湖南城市化发展的步伐。

三、湖南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在湖南现实的经济背景下,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农业作为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低,发展缓慢。工业是在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服务于农业,技术含量要求较高,其收入待遇也比农业收入要高。正是由于这种差别的存在,低收入的农业人口就会产生向工业转移的冲动。从经济发展规律看,城市中由于产业欠发达,其吸纳劳动人员的能力比较强,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比较多。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高度发展且城市化达到饱和,工业和城镇吸收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就会产生农业剩余人口,此时,就要回到农业上寻找突破口解决农业人口剩余的问题。总的说来,城市化和工业化为湖南农村人口的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城市化致力于扩大总需求,工业化致力于提高劳动生产力。湖南的工业化呈现出的低成本、技术含量低等特点恰好满足了农村劳动力实现自身的转移,并且不必付出多大成本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相对较高收入的期望;转移到工业方面的农村劳动力同时也满足了工业发展中需要降低成本这一需求。从这一点上可以说,湖南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化之间实现了一个共赢的局面。传统农业的惰性从客观上保证了长期持续供给城市化发展中的大量廉价农村劳动力需求。湖南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其劳动生产率也相应地从低到高,优化了劳动力资源配置,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也同时带动着劳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社会总体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协调发展的对策

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间的转移受阻影响了我省城市化的进程[5]。由此我们提出关于科学发展第三产业,有效推动湖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对策。

1、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转移就业的速度,解放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的生产率;改革约束性体制,建立城乡统筹发展制度,统一劳动力就业体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转移就业的速度。如消除城乡户籍制度、城乡就业歧视及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等。

第4篇:护理专题研究范文

【摘要】

目的 利用一株根霉菌对虎杖苷粗提物进行液态发酵,使虎杖苷转化成白藜芦醇。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确定氮源种类及添加量,通过正交实验法优化发酵条件。结果在10%虎杖苷粗提物中添加1.5%的尿素作为氮源,采用薄层色谱法(TLC)确定在优化发酵条件下转化时间为26.8 h,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证明虎杖苷转化为白藜芦醇,转化率95.8%。结论虎杖苷粗提物可以通过微生物发酵得到白藜芦醇。

【关键词】 虎杖苷;白藜芦醇;根霉菌;微生物转化

Abstract:ObjectivePolydatin in Polydatin extraction was transformed to resveratrol in liquid state fermentation by R. nigricans. MethodsThe kind and the append mate of nitrogen source were confirmed by the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 The conditions of fermentation were optimized by orthogonal experiment. ResultsCarbamide was the optimum nitrogen source and the append mate was 1.5%. Under the optimized condition the transformation time was 26.8h. It was prooved that Polydatin could be transformed to Resvertrol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rate could reach 95.8%. ConclusionPolydatin in Polydatin extraction can be transformed to resveratrol by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Polydatin;Resveratrol;R. nigricans; Microbial trasformation

虎杖为蓼科植物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et Zucc.的干燥根茎,别名苦杖根、活血龙、大虫杖等[1]。其中重要的活性成分为二苯乙烯类的白藜芦醇(Resveratrol)和白藜芦醇苷(Polydatin),也叫虎杖苷。白藜芦醇是一种活性多酚类物质[2],具有明显的降低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抗癌等重要作用,是目前世界上一种最新的药用保健活性物质,有望发展成为抗癌新药[3]。目前,该产品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天然白藜芦醇主要以葡萄糖苷(虎杖苷)的形式存在于虎杖中,虎杖中的白藜芦醇含量在0.1%~0.2%左右,虎杖苷的含量在2%左右,虎杖苷的含量明显高于白藜芦醇。理论上,采取化学法能将虎杖苷转化为白藜芦醇,但其工序繁杂并生成大量的异构体,造成分离纯化困难,生产成本非常高,不被认可。目前,生物法是直接利用虎杖进行带渣发酵,通过根霉菌分泌的酶切断白藜芦醇苷的糖苷键,转化得到白藜芦醇(图1), 该法存在发酵体积庞大、成本高、发酵浓度无法提高等问题[4]。因此本课题利用虎杖苷粗提物进行发酵,可以提高发酵体系中虎杖苷的含量、缩小发酵体积、提高发酵效率,更易于白藜芦醇这种医药中间体的工业化,为生产白藜芦醇提供了一种便捷、有效的方法。

1 器材与方法

1.1 仪器与药品DOINEX高效液相色谱仪;AN0298分析天平(上海民桥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虎杖(湖北省药材公司);虎杖苷标准品、白藜芦醇标准品(成都思科华有限责任公司);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无机盐浓缩液:KH2PO4 0.1%, MgSO4 0.05%,(NH4)2SO4 0.1%;虎杖苷粗提物(粉末状,虎杖苷含量14.78%)。

1.2 菌种编号T-34,由四川大学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提供,从自然界分离筛选得到,经鉴定为一株根霉菌。

1.3 方法

1.3.1 虎杖苷和白藜芦醇的TLC检测方法 虎杖苷和白藜芦醇的TLC法薄层色谱[5]条件,展开剂:醋酸乙酯-丙酮 -醋酸体积比为6∶2∶0.5;显色剂:3 %磷钼酸无水乙醇溶液, 110 ℃显色3 min[5]。

1.3.2 虎杖苷和白藜芦醇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方法色谱柱C18柱(4.6 mm×150 mm), 柱温25 ℃, 流动相甲醇-水为40∶60;流速1 ml/min, 进样量20 μl,检测波长305 nm。根据标准样的峰面积和进样浓度作回归曲线,白藜芦醇的回归方程为Y = 1.40×108X +1.21×104,相关系数r=0.999 913,在20~100 μg/ml范围内和峰面积成线性关系;虎杖苷的回归方程为Y=9.61×107X-1.84×105,相关系数为r=0.999 82,在20 ~100 μg/ml范围内和峰面积成线性关系。

1.3.3 氮源的选择

以10%虎杖苷粗提物添加1%无机盐浓缩液作为发酵培养基,分别在培养基中添加1%的硝酸铵、氯化铵、大豆粉、酵母膏、硫酸铵、尿素等氮源,180 r/min,30℃培养,通过检测虎杖苷的完全转化时间确定添加的氮源种类。

1.3.4 氮源加入量的确定

10%虎杖苷粗提物添加1%无机盐浓缩液的发酵培养基中,分别添加0%,1%,1.5%,2%,2.5%的尿素,180 r/min,30℃培养,通过检测虎杖苷的完全转化时间确定尿素的添加量。

1.3.5 发酵条件的优化

以虎杖苷乙醇粗提物回收乙醇后,烘干,制成虎杖苷粗提物粉末,虎杖苷含量14.78%。按10%的加入量加入发酵培养基中,pH自然,121℃灭菌25 min。将菌种T-34以菌丝体形式接入发酵培养基中,添加1%无机盐浓度浓缩液,采用正交实验法优化发酵温度、装液量、接种量、转速等发酵条件。

2 结果与讨论

2.1 发酵条件优化实验

2.1.1 氮源的选择氮为真菌干重的8%~14%,大量的无机和有机含氮化合物都可用来满足微生物对这种元素的需求。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其氮的代谢途径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对培养基中添加的氮源进行选择,结果见表1。表1 不同氮源对苷转化时间的影响(略)

从实验结果可知,在选择硝酸铵、氯化铵、大豆粉、酵母膏、硫酸铵、尿素这6种氮源,利用尿素做氮源时,转化时间最短,其它5种均大于38个小时,因此从转化时间上考虑使用尿素作为培养基的氮源物质。

2.1. 2 氮源添加量的确定

微生物的生长及转化都有一个合适的碳氮比,因此在培养基基质中需要提供与此相当的含氮量,结果见表2。表2 氮源添加量对苷转化时间的影响(略)

从实验结果可知,尿素添加量0%~1.5%时,转化时间随氮源的增加而缩短;当氮源添加量为1.5%和2.5%时,转化时间最短,都为30 h。因此,从培养基成本考虑选择添加量为1.5%。

2.1.3 发酵条件的确定通过正交实验法来确定最佳的发酵条件,结果见表3。表3 虎杖苷粗提物液态发酵正交优化实验(略)

通过正交实验法得出虎杖苷粗提物液态发酵的最佳条件为(A3B1C3D3):培养温度32℃,装液量20%,接种量30%,转速200 r/min,对实验结果分析发现,各因素对发酵影响大小顺序为:培养温度>接种量>装液量>转速。按最佳的发酵条件进行虎杖苷的液态发酵验证实验,经HPLC检测白藜芦醇苷粗提物中的虎杖苷在26.8 h转化95.8%。此结果优于正交表中的9个实验,证明了该工艺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2.4 产物的鉴定虎杖苷和白藜芦醇标准品混合进样后的HPLC定位,虎杖苷在4.2 min出峰,白藜芦醇在9.0 min出峰。见图2~4。

虎杖苷粗提物在4.2 min处有较大峰值,在9.0 min处有一个小峰出现;对应虎杖苷粗提物转化后在4 min左右没有明显的峰值出现,保留峰值基本消失,在9.0 min处有较大峰值。发酵后的产物与白藜芦醇标准品的出峰时间一致,证明微生物将虎杖苷粗提物中的虎杖苷转化为白藜芦醇。

3 结论

利用微生物转化虎杖苷含量为14.78%的虎杖苷粗提物,在最佳发酵条件:培养温度32℃,装液量20%,接种量30%,转速200 r/min下,经过26.8 h,虎杖苷转化率可达95.8%。证明利用虎杖苷粗提物进行微生物转化的方法是可行的、稳定的,此工艺更符合工业化生产,步骤简单,易于控制,原材料利用率高。 针对白藜芦醇需求量大,且国内亟待解决并值得深入研究的开发命题包括通过先进工艺获得高含量天然白藜芦醇产品,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外对天然白藜芦醇的需求。本研究内容还未见报道,为获得天然白藜芦醇生产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创新思路。

参考文献

第5篇:护理专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健康评估 实践研究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B-0045-03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的教学环节相对比较集中,教师可通过制订教学任务和目标,边讲理论边示范,然后让学生边学、边做。教师巡回指导,并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随时讲解专业理论知识,纠正不规范操作,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既突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职业教育特色。

健康评估是中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既具有抽象理论又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将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开授课,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课程的职业特色不突出,培养的学生不能成为社会需求的、符合职业标准的技能人才。为了培养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护理人才,提高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尤为必要。本文试以南宁市卫生学校为例,对中职护理专业健康评估教学中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调查与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随机抽取南宁市卫生学校2010级护理专业1,2两个班的114名学生,均为女生。年龄17~19岁,均为并轨生,学制三年,前两年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第三年进入临床实习。将1班作为对照组,2班为实验组,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 具有可比性。

(二)优化教学项目

以系统评估为知识要目,如选择交谈、健康史采集、身体评估、必要检查、护理评估记录及护理病历书写等,能将教学与实际工作情境、理论与实践情境融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及交流能力、能说会听的能力、会查会看的能力。实训项目尤其实验检查及辅助检查,应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到医院(企业)调查的结果及实训教学培养目标与临床护理工作岗位需要,同时,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需求以及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综合考虑和选择。例如,选用那些非常实用、必须开展的项目,这些项目都是南宁市卫生学校在进行课改时对南宁市的10多家医院(企业)进行调查问卷、访谈,围绕护士职业的岗位能力、所需的知识要点及技能要点进行调研确定下来的,有心电监护、心电图描记、胰岛素笔皮下注射法、血糖监测仪的使用、管道氧的使用、腰椎穿刺术护理、胸腔穿刺术护理、骨髓穿刺术护理、输液泵及微量泵的应用、管道负压吸引的使用、血粪尿标本采集自动分析仪检测、穿脱保护性隔离衣、便携式监护仪的使用等。

(三)实训室配备

多媒体阶梯教室、模拟病房、附属医院、身体评估检查相关工具、仿真电子标准化病人综合教学系统设备、实验室及其辅助检查相关设备,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辅助检查申请单与结果样板、护理评估单、护理记录单、护理病历单、实训室墙壁上张挂的相关操作的流程图等。

(四)课前准备

课前主讲教师及实践指导教师应集体备课,要求以能力为中心、以解决一体化教学实际问题为目标,符合学生的知识层次和人才培养定位,与临床职业需求和护士资格考试内容相结合,做好理实一体化教学计划、大纲、教材的创建。可将每个班学生分成6个学习小组,每组9~10人。课前先让学生做好分工,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布置预习,各自查找相关资料。

(五)教学方法及过程

两组由同一教师授课,授课内容及学时相同。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授课,教师先在教室讲授理论,再安排时间到实训室示教,然后让学生进行技能操作练习。实验组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即在护理实训室的模拟病房或医院进行授课,教学中可采用先讲解后操作,或先操作后讲解,也可边操作边讲解的形式,每练习完一项操作就进行考试、评价。教学内容及教法选择具体如下:(1)讲授法。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教室及多媒体课件,对本次任务所涉及的理论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分析,后演示操作,学生再练习。(2)演示法和角色扮演法。教师边操作边讲解或先操作后讲解,通过模拟病床演示正确的、规范的操作方法,再播放一段相关视频,然后指定学生进行演示,让其他学生指出正确和不足的地方,教师再作评价,最后分成6组进行操作练习,每组学生轮流转换角色,教师巡回指导。对健康史采集、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护理评估三部分可采用角色扮演法,以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及对辅助检查的判断、分析能力。(3)案例法与小组讨论学习法。以小组为单位,教师通过分组对同一经典病例设定不同的具体任务(任务驱动式),让学生分工合作,通过查找资料、讨论工作任务,共同制订出一份完整的护理病历,从而实现课程的任务目标。然后对这份护理病历进行小组内评价,小组间互评,教师总评。护理评估记录可采用案例及小组合作学习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积极的工作态度及工作责任心,增强学习兴趣都大有帮助。

(六)效果评价

1.考试成绩。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考试,统一命题、考试和阅卷。

2.问卷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认可情况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58分,当时收回有效卷5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

3.统计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理论和技能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差异为P

二、结果

(一)实验组学生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见表1)

(二)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理论和技能考试考核成绩比较(见表2)

结果表明,实验组的理论和技能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

三、教学效果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和角色扮演法、讨论式、任务驱动式、案例法与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双向互动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注重构建师生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双向双重活动,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及互动,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特别是边动手、边动脑的学习方式可把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参与到学生小组中指导,对学生所取得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赞赏,使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由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大多数(91.38%)学生对一体化教学法满意,96.55%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能激发学习兴趣及积极性。

(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理论考核成绩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实现了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学生边练习、边动脑思考、分析、讨论问题,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让护生在练习操作中感受到了真实的护理职业场景,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理论考核成绩。从表1可看出,实验组98.28%的学生认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记忆;表2显示,实验组理论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

(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了技能考核成绩

在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过程中,多采用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法,通过对1~2个临床实际病例的展示,引导学生对病例中病情的发生、发展、演变、诊疗、护理等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交流及整合,使学生在复杂的案例问题中逐渐形成临床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在情景模拟中对模拟病房、现代教学技术如仿真电子标准化病人综合教学系统等设备设置的各种各样的阳性体征进行反复强化训练,使动手能力得到不断提高。由表1可看出,91.38%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能提高临床思维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96.55%的学生认为可提高动手能力;表2显示,实验组技能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

(四)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调、人际沟通能力及护理专业素质

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教学要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及可持续发展性。教师确立的任务是以临床护理实践为出发点,其所选择的临床病例要反映患者的生理、病理、心理和社会等状况,病例中既包含专业知识中的基本理论与临床护理实践技能,又融入护理礼仪、人际沟通及健康教育等知识。通过对病人进行健康宣教,使学生做到学习与工作一体化,真正实现理论与护理临床“无缝”对接,学习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既掌握了人际沟通的技巧,又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和护理职业适应能力,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今后进入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表1显示,96.55%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能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和增强人际沟通能力,91.38%的学生认为可培养专业素质。

(五)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引导学生学习的技巧和良好的驾驭课堂能力,能把握好重、难点,课前熟悉教学设备情况,具备编写课题教案的能力。对于没经过专门培训的教师来说,要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感到自己能力有限,力不从心。这就迫使教师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定期或不定期到临床医院进修学习,及时了解内科护理、临床的最新进展,使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不断发展的专业技术相适应,以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这也使得教师临床观察能力、疾病诊断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临床评价能力等综合教学能力大大提高。

四、问题及思考

(一)认识不足

一体化教学主要是为解决专业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学校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理论教学为主体”,过于重理论而轻实践。因此,应围绕实现中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转变教学观念,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师资不足

按照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是具备教学和临床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而目前很多学校的师资都存在结构失衡、数量不足、能力有限、多头兼教难度大的情况,导致许多课程难以实施该教学模式。因此,要加强教师培养,将“一体化双师型”护理教师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加强督导、推行激励机制和教研结合等措施作为“一体化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举措。不仅对校内经验不足的专任新教师,也对从校企合作单位聘请的兼职教师进行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等培训。可与医院、企业密切合作,成立学校护理、药品营销、医学检验、中医康复与美容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医院、企业的专家作为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为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实师资力量。

(三)教学环境和设备不足

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需要配置与专业和学生相适应、与临床情境完全一致的模拟病房和医疗设备等硬件,安装有可移动的高清摄像头、大屏幕及可活动桌椅的实训室,以及一次能够容纳学生数量较多的附属或教学医院、口腔义齿制作中心、推拿按摩及美容中心、医药公司及其连锁药店等企业。但不少学校难以做到这一点,导致该教学模式无法全面铺开。因此,必须加大专项经费的投入,根据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对教室、实训室等进行改造、扩建,添置相关设备,并与更多的上述企业等密切合作,寻找校企双赢的切入点,依靠行业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手做好实训基地的保障机制,建立“校中教学工厂”,签订人才共管、共育协议。将企业引进课堂,能保障足够的场地和设备,满足教学、实习、实训的需要。

(四)学生观念转变及管理存在问题

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相互间协作意识淡薄,且已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同时,在理实一体教学中分成多个小组,相互讨论、配合操作,自评,小组评,教师评,学生的自由度较传统的教学大,可能会出现玩耍、打闹、玩手机等现象。如果不注意转变学生观念,不给学生介绍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特点、做法及其对培养实用型人才所起的作用,不加强课堂的管理,势必影响该教学模式的实施,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在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之前集中给相关学生进行培训,让其有思想准备。在每次课前都要提出预习要求和任务,提供有关资料或指导其搜集资料的方法,让其对学习充满自信心。教师在课堂中的要加强巡回指导,维持好课堂秩序。

(五)现行教材不能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需要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教室和车间一体、教师和师傅一体、学生和学徒一体。目前传统教材多以学科为中心,理论知识及理解、认知的内容较多,而实践及动手训练的内容较少,缺少与工作过程、项目任务的衔接,无法满足教学要求,从而导致教材尤其是实训教材成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亟须解决的难题。为此,中职学校应组织有能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课程项目进行研发,将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融入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中,自编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应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分解,每个目标包含多个知识点,通过专业技能这条主线,将各知识点与学习目标有效地串联起来。教材内容的顺序编排,应突出理论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特点,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实施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达到将理论与实践完全融合起来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健康评估教学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护理职业能力。当然,在使用该教学模式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我们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寻找突破口,逐一加以克服和解决,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以丰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内涵,使该教学模式得到广泛使用,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梁燕,姚荣芬,黎彩青. 多层次网站式临床基本技能训练方法及测评[J].卫生职业教育,2001(3)

[2]韩卫红,贾位彦,蒋婧. 探索护理学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11(2)

[3]肖美兰,王德燕.中职护理专业健康评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3(12)

[4]周复芋.关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几点体会[J].交通职业教育,2011(3)

[5]韩慧娟,邸,吴秋霞,等.临床护理学“一体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8)

[6]张继红.高职教育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困境与出路[J].卫生职业教育,2012(24)

第6篇:护理专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组织学》精品课程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7-159-03

恩格斯说:“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医学术语三分之一以上来自于《人体解剖组织学》。因此,《人体解剖组织学》是护理专业学生走进护理大门的“入场券”。护理专业学生只有正确掌握人体的形态结构,才能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生命活动的过程、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才能更好地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正确、有效地采取护理措施,开展健康教育,努力增进人类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人体解剖组织学》是护理专业基础课中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教师按精品课程的要求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校是一所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护理专业是江苏省示范专业,为更好地促使学生学好本门课程,为后续的学习与今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我们于2009年着手准备申报《人体解剖组织学》精品课程,并于2010年4月被列为校级精品课程进行实践研究。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体现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和鲜明特色,并具有辐射作用的优秀课程。根据教育部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我们在制定科学的课程建设计划、切实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重视教材建设、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方面开展实践研究。

1 科学制定课程建设计划

1.1 组建精品课程建设小组

课程建设小组成员以从事《人体解剖组织学》教学的专兼职教师为主,同时邀请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师和具有教学管理经验的人员加盟,使成员结构能确保精品课程建设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

1.2 开展社会调研

用“文献检索法”了解国内相关医学院校开展《人体解剖组织学》精品课程建设的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借鉴作用:召开专业课教师和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座谈会,倾听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与护理工作需要的解剖组织学知识与技能,为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校本教材、开展课堂教学提供依据。

1.3 制定课程建设目标

在社会调研的基础上,对课程建设确立以下目标。①课程定位:努力体现课程改革理念,形成定位正确、适应护理专业特点的课程标准;②教学内容:开发具很强针对性与适用性的校本教材;③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④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满足实验教学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适用性;⑤教学效果评价:改革考试和考核方法,形成能正确评价学生掌握本课程知识与技能的试题库。

2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教学团队建设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2.1 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掌握教学规律和方法

组织新教师上岗培训,学习《教师法》、《职业教育法》、学校教学管理规范等内容,增强新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促使新教师明确自身的使命、权利和义务,并对自己进行正确定位,严格按教学管理规范授课;对新教师实行指导老师制,由指导老师对新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与带教,促进新教师快速、健康成长。

2.2 组织教师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促进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

组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的中青年教师开展全校性示范教学公开课,促进教师间教学方法的交流,尤其是为青年教师的授课起到较好的示范效应;组织开展各种教学比赛活动,使全体教师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高教学基本功、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2.3 充分发挥教研室作用,开展各种教研活动

教研室定期进行集体备课,明确课程标准,解决教栩中的疑点、难点,统一课时分配;组织教师间相互听课,发挥相互交流、扬长避短作用;配合教务处每学期组织的教案和备课笔记检查,加强教师平时备课环节的管理。

2.4 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提高教师的学识水平

为教师参加各种对口的学术会议、短期培训创造条件,使教师及时了解最新信息,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拓宽知识面;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3 重视教材建设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医学知识和各类护理服务的需求在不断增长,拓展了现代医学的功能。当代护理工作者必须具备促进健康、防治疾病、进行康复和保健指导的知识与技能,而这一切均要求护生必须掌握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此确定教材的编写思路,使护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其他专业基础课程、临床护理等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的继续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编写时体现以下原则。①严格执行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精神,合理编排本课程内容:②构建“必需、够用、实用”的知识体系,呈现本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

4 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深化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努力体现“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线、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主要手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精神。

4.1 课程内容的调整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时,对内容作适当的调整、精简、优化。删减与现代护理应用技术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如各组织器官的超微结构:精简各组织器官的光镜下结构,精简与后续课程、专业课程重复的内容,如人体胚胎早期发育内容划归《母婴护理》;精选、优化与临床护理工作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4.2 坚持量体裁衣

课程内容力求注重基础、降低难度、反映前沿,交叉组合,将教学重点安排在与临床护理密切相关的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用得上的内容方面,如骨性标志活体定位、肌性标志活体定位、肌内注射部位、常用压迫止血的动脉、穿刺的静脉及其临床应用等,使课程内容贴近护理工作岗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4.3 培养自学能力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并指导学生自学,提高学

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全面可持续发展服务。

4.4 理论联系实际

课程内容强调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重视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实验内容均有明确的技能要求。

4.5 培养学习情感

在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情感、实践能力、学习态度、职业道德和自身素质等方面亦作相应的要求。

4.6 关注学习过程

将《人体解剖组织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基本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理念,使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积极参加实践,亲自体验活体触摸定位,以期形成认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4.7 体现历史、发展的课程文化

课程内容适当反映本课程的历史与发展、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临床应用价值等内容,体现本课程的文化价值:对《人体解剖组织学》历史文化、现代文化均作具体要求,安排“《人体解剖组织学》发展简史选讲”、“现代护理技术应用解剖”等内容,使学生在接受本课程文化熏陶的同时领会科学知识的价值、以此提高综合素养。

5 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5.1 教学模式的设计

在教学组织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标本、模型等辨认使学生全面了解人体解剖组织的基本知识;从护理工作任务入手,熟悉护理工作的解剖要点:利用情境模拟、课外活动、实验室开放等手段进行反复训练,促使学生熟练掌握护理工作的局部解剖,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5.2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从护理岗位群和高职学生认知规律出发,采用任务教学、课堂情境模拟、讨论等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让学生在全面认识护理工作过程的同时,提升团结协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常用的教学方法有:①学导式教学法:选定部分易学章节,要求学生自学、自制课件,走上讲台进行讲课,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对知识的提炼和运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②模拟训练教学法;主要用于实验课教学,如讲解锁骨下静脉时,先由老师讲解该静脉的组成、位置、毗邻及体表投影,而后由学生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教师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再由老师进行讲解和示范演习,最后再要求学生反复训练,直至完全掌握:③PBL教学法:主要用于理论课教学,如讲解股三角结构,首先提出怎样进行股动脉穿刺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回答穿刺点和穿刺层次结构,然后根据学生的叙述导入股三角内容的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3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教学时正确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符合教学要求的多媒体课件,购置形象直观的教学挂图,添置先进的实验设备。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保障。

5.4 校园网络资源利用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如多媒体教学评估系统、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电子阅览室、万方数据库为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查阅资料提供帮助。依托学校信息中心将相关教学内容上网,为教学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6 注重实训基地建设

6.1 构建良好的校内实训环境

建立8个功能不同的实验室。组织胚胎切片标本实验室2个,添置各类组织切片标本、光学显微镜;胚胎大体标本1个,内有各类胚胎大体标本;标本陈列室2个,内放置精美的实物标本,标本旁有图解,为学生观察实物提供方便,提高观察实效:系统解剖实验室3个,内有按系统添置的相关模型、图谱和尸体标本,模型和尸体标本摆放于展台,给学生提供人体结构三维立体概念,使学生可以零距离接触各器官标本。

充分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坚持实验室在课余时间为学生开放制度,开放期间教师轮流值日、巡回指导,提高实验效果。

6.2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

教研室经常会同专业课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走访,听取临床护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护理工作岗位的要求,遵循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编写课程标准,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7 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行之有效的评价手段,评价时不仅关注学生对本课程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评判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应用,而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关注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同时关注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通过提问、作业、讨论、实验报告、标本观察、活体定位、书面考核等形式,从学习态度、感知能力、实践技能等多方位进行综合评价:逐步建立完善的《人体解剖组织学》试题库,为教务部门实施教考分离提供资料:建立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开展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师评教等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通过开展《人体解剖组织学》精品课程建设,提升了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提高了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能力,把课程内容、教案等搬到网上,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切实推进了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起到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效果。在《人体解剖组织学》精品课程建设方面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尚需不断更新;在仿真教学环境建设、筹建模拟操作网络教学系统方面尚须不断完善:并要积极收集尸源,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验环境。

参考文献:

第7篇:护理专题研究范文

张飒乐 方欢乐 冯香艳 李英 卫华 王侠 西安培华学院医学院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中的不足,即增加人文学科和特色学科的科目或比重,通

过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使护生获得了更丰富的知识,更能适应当今社会对护生的要求,同时提出了护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途径之一,为护

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体系;综合素质;护理人才

随着整体护理的不断发展,护理的服务对象已由病人扩大到

健康人乃至整个人类,护理的服务范畴也随之扩大,社会服务功

能不断加强。 护士的职能也由对病人的照顾和治疗, 扩展到指导、

教育、咨询、协调、研究等各个方面。于此同时社会对护理人才

要求也不断提高,护理人才的选择由“学历型”向“能力型”转

变,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掌握,特别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社

会服务课程等综合素质否认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面对竞争激烈

的人才市场,现有护理人才的素质能力结构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尤其是实用型综合素质高的护理人才已成为社会人才需求的重

点。

1.研究现状及意义

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只重视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掌握,

体现综合素质教育的人文学科类的课程非常少,平均占不到总课

时的 1/1 0,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护理本科课程有 1/3 为人文学

科课程相比有比较大的差距。对于社会服务类的课程则比人文学

科课程还少。教育部在专业目录中将护理学专业原有的“按医学

教育模式设立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三大主干学科”,

调整为了“伦理学、心理学和护理学新的三大主干学科”,高度

体现了新的医学模式对护理学专业发展的影响。按照新医学模式

和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是高等护理教育改革

的核心任务。按新的课程设置,依照“淡化学科界限,强化素质

培养”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由此提出了课程设置

的新四大模块:人文社会科学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

程模块以及综合素质拓展模块四大部分组成的新课程体系,减少

医学基础课比重,增加人文和社会科学比重,使人文和社会课程

贯穿于教学始终。这不仅能够反映医学和护理模式的转变、知识

的更新、技术的进步,还要适应社会制度的变迁,尤其体现实用

型综合素质护理人才培养的理念。

2.一般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我国目前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情况

我国目前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课程设置方面不符合护

理学发展需求,目前多数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依然采用较为落后的

课程设置,仍然以医学课程为主,护理课程为辅。学生在校学习

的前两年都是以公共基础课和医学基础课为主导,第三年才以护

理专业知识为主,第四年为实习,显然护理专业知识比较少,特

别是人文学科类课程。现在护理模式新的转变,对护理人员的要

求也越来越高,需要学生掌握的护理专业知识也越来越多,而一

些新兴的人文学科课程如《人际沟通》、《护理美学》、《护理

礼仪》等很多学校都未开设,另外对于一些《灾难护理》、《残

障护理》等这类特色护理课程学校开设的就更加少了,这严重影

响了护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2.1.2 我国目前护生综合素质情况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由功能制转向了整体护理。

护理工作者必须运用护理学、人文科学、社会学等知识才能开展

系列整体护理,,病人实施整体护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那么这就要求护理教育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融传授知

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科学地把握立德、立才、立业。

我国十几年前就已经重视对护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其中包括:

1 思想文化素质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职业道德

观及诚实、刻苦、敬业、礼貌、审美、艺术追求等;2 业务素质

包括扎实的护理知识技能结构、动手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等;3

身体素质健康的体魄,具有耐受力和应变力;4 心理素质健全的

人格、顽强的意志力及适应环境的能力[1]。这些方面的教育使得

我国护生及护士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然而在当今深化教

育改革,不断开拓创新的新时期,人与人的交流方式,护患关系

的变化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模式,例如突发灾难的灾后护理

等,这些对综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显然目前的教育还需加强,特别

是在人文教育方面。

2.2 方法

2.2.1 基本思路

2.2.1.1 完善课程体系,突出特色的综合素质教育

改变目前只重视医学以及护理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

上加大人文护理教育的力度,并增加社会服务课程的建设,以突

出高综合素质护理人才培养的模式。新的课程体系包括:基本护

理技能课程群、临床护理教育课程群、人文护理教育课程群以及

特色社会护理服务课。其中基本护理技能课程群包含的课程如护

理学基础、健康评估、护理健康教育学等,目的是通过护理基本

技能教育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临床护理教育课程群的目的是满

足现代护理专业的要求,培养高层次护理专业人才,包含的课程

除内、外、妇、儿、急救护理学外,还增设了康复护理学和老年

护理学;人文护理教育课程群包含的课程如《护理心理学》、《护

理管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美学与礼仪》、《人际关

系与沟通》等,目的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注重培养

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特色社会护理服务课程群的目的是增强护

理社会服务功能,包含灾难护理、残障护理、中国手语等课程。

2.2.1.2 调整课程结构,形成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

展的课程模式

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整课程结构。适当减少医学

基础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的比重,增加社会、人文等学科课

程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课程;整合必修课、限选课、任选修

课的学时。整合必修课程,减少课程的重复,增大限选课和任选

修课程比例。通过课程结构调整,使课程体系既能满足学生对知

识的需求,保证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又能提高学生的综

合素质和能力。

2.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改变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和选修的段式课

程体系,建立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新型课程体系,并调整课程结

构,旨在培养体现实用型综合素质的护理人才。具体改革内容:

2.2.2.1 加大人文课程及综合课程,增设社会服务课程,拓

宽知识面,突出护理综合素质教育

根据护理学专业发展趋势和特点,要注重发展多学科综合课

程以及人文类课程,使护理教育与病人、社会、科技、经济相结

合,开设文化交流技巧、医患人际关系沟通等综合类课程;结合社会需求以及医学发展模式,加大特色的课程比例,如家庭式护

理课程、老年护理学、康复护理学、护理礼仪、护理美学课程等,

另外增设社会服务课程,如灾难护理、残障护理、中国手语等课

程等,从数量上保证专业特色课程占整个课程设置的 20%。

2.2.2.2 调整课程的结构,整合必修类课程、限选类课程、

任选修类课程。另外必须整合必修课程: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

增大限选课和任选课的比例,以张扬学生个性,尊重学生意愿及

激发学生潜能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开设网上教育课程,部分课程

采用自修的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2.2.3 效果评价

自制了《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评价表》除专业课程模块中

的必修课程外,还包括公共和人文修养课程模块及专业基础课程

模块的 27 门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每门课程分别按没用、不重

要、不太重要、重要和很重要赋予 1~5 分的分值,对护理专业

教师和护生对新的课程体系的评价进行问卷调查。学生调查:对

护生发放问卷 50 份,回收有效问卷 49 份,有效回收率 98%。教

师调查:对护理专业教师发放问卷 38 份,回收有效问卷 38 份,

有效回收率 100%。

3.结果与讨论

本课题的初步效果:根据新的课程体系的论证结果,经过具

有多年护理教学经验的教师及部分学生代表给与的评价结果:新

的课程体系体现了重视护生综合素质教育,通过护理专业教师及

学生代表认真学习新的课程体系的内容及目的后,客观公正的对

新课程体系进行了评价,具体为对于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对

课程体系中课程群的设置进行满意、较满意、一般及不满意进行

评价,结果为 93%以上认为课程设置合理,表示满意;对于大三

本科的学生代表(即将学完所有护理本科课程)来说,通过对新

课程体系的认识并对预期效果进行打分,结果为 90%的人认为设

置合理,98%的人认为能提高人文护理素质,提高综合素质,96%

的人认为课程实用性强,对参加应聘有帮助等。

3.1 优化的课程体系构建了新的护理教育理念,提高了护生

的综合素质

加大人文课程及护理特色类课程,以人的基本功能、生命周

期和基本需要为中心,以护理专业知识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体现了

整体、综合和优化的三原则[2],改变了过去以疾病为主,忽视人

的心理社会因素的课程体系。从过去的公共课、学科基础、专业、

实践“四段式”的课程体系,改革为人文社会科学模块、专业基

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以及综合素质拓展模块四大部分组成

的新课程体系,减少了医学基础课的比重,加大了人文和社会科

学的比重,让人文和社会课程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由此凸显了对

护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跟踪调查的结果表明运用了新的课程体系

后,学生的学习视野有很大开阔,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实习阶段能够较好的处理各种关系,体现了学生沟通能

力;毕业后学生在各单位都受到了很好的评价。

3.2 优化的课程体系实现了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目标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依照培养目标而设计,护理教学内容必须

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一致,突出人是一个整体的观念[3]。人文

社会课程提供了学习工具,了解人与社会、环境、健康之间的关

系;专业基础课程提供了了解人体的生命规律知识;专业课程和

专业任选课提供了培养护理不同对象专业和自身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淑萍.浅谈护生综合素质教育[J].当代医学, 2010, 15 (3):

226.

[2]玄英哲.护理学专业“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人才培养模

式与课程体系[J].当代医学,2010,15(3):226.

[3]章雅青, 蔡威, 高颖.以护理为特色的本科课程设置探索[J].

中华护理杂志,2003,38(5):368

作者简介:

第8篇:护理专题研究范文

English Nursing Foundation Stage

Lv Xingye;Zhu Yi; Wang Hui;Lv Haiyan;

Sun Han;Ji Meiheng;Liu Xifei;

Han Dongmei;Wan Hui;Li Yanjun; Li Xiaoqing

(河北承德护理职业学院,承德 067000)

(Chengde Nursing Vocational College,Chengde 067000,China)

摘要: 开辟国际护理就业市场是我国未来护理教育方向之一。生源质量下滑是一个难以回避的事实。但只要教育与管理得法,涉外护理教育还是大有可为的。

Abstract: To open up a nursing market in abroad gear to the nursing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There' s no getting away from the fact that the quality of student-resourse is letting down. If the method of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is correct, foreign-related care education in English will have a brilliant future.

关键词: 英语护理 基础阶段 一体化

Key words: English nursing;foundation stage;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274-02

0引言

自2007年11月至2008年5月,我校课题组对除自治区及香港、澳门和台湾省以外的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72所中、高等卫生职业院校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涉及“英语护理专业”开设时间、在校生人数、已毕业人数、出国就业人数等。在收到反馈的143所中、高等卫生职业院校中开设有“英语护理专业”的有120,占受访院校的83.9%。“英语护理专业”在校生人数约为52917人,累计毕业人数约为59799人,累计国外就业约1896人。出国最大的障碍仍是语言关,特别是听力和口语。承德卫校自1989年开办英语护理专业以来,截止于2008年5月已向国外输出1087余人到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中东等国就业。2007、2008、2009年分别出国136、152、174人,分别占同期英护毕业生的35.4G、36.1G、30.5G。工作签证(包括护士、护工)占出国人数的70G,留学签证(澳洲、英国)占30G。早年由于出国渠道不畅,大部分学生留在大城市就业,因为英语好的护士在大医院受青睐。近几年出国途径增多,故大部分都是后来出国的。我校是全国英护教育协作会理事长单位,其英护教育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近几年来,生源质量下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校就此于2002年成立了英护教育基础部,教学与管理与校本部相对独立。经过8年的探索与实践,对近6000余名英护新生进行一年的培养,逐渐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教学与管理模式,现介绍如下:

1学生管理

1.1 签订齐抓共管协议书依据学生手册的有关规定并结合我部的实际情况,详细制定齐抓共管协议书。入学时要求家长认真阅读并签字同意,一式两份。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对学生及家长都有较好的约束作用,特别是在解决一些纠纷方面更有意义。

1.2 准军事化封闭管理职业学校的学生巩固军训成果,实行准军事化管理非常重要,因为自制力差是他们最突出的缺点,军事化管理模式的突出特点是执行时间上的刚性,这对学生英语活动的进行及养成教育相得益彰,大有好处。

1.3 禁止使用手机前提是宿舍内安装卡式电话。手机对中职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从一定程度上讲,管住手机就管住了学生。

2教学管理

2.1 分层教学在新生入学后2周军训内完成。用初中水平的英语试题进行测试,一般不考听力,时间控制在90min内。因为是摸底测试,不用提前通知复习。然后严格按英语成绩分班。基本分两个层次,称为强化班与普通班,其比例控制在2:3。对于分数不够要进强化班的学生要予以杜绝。可一学期进行一次微调。一学年进行一次大调。但重新编班,彻底打乱秩序对学生会有较强的负面影响,也会使管理缺乏延续性,因此近几年来我们都采用强化班调进与调出平均掌握在10个人左右、原班级整体不动的办法,实际运作中很成功。

2.2 教材选择由于职业学校学生英语水准终极目的是通过雅思考试,所以选择教材非常重要。精读教材先后用过《高职院校英语读写教程》、《许国璋英语》、《大学英语预备级》、自编教材等,泛读一直用《新概念英语》,口语用外研社的《走向未来》。听力一直用《大学英语听力》(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由于不是一套书,因而系统性与互补性较差。近年来由我校主编的《涉外英语综合教程》得到了同行的认可。通过在教学应用中不断完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3 教学方法为考试学英语,使很多初中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烦厌甚至失去兴趣。我们的宗旨是在一年级要求背诵,以强化语音、语调为主。在英语发音上特别要求其准确性。坚持英语月考,教师集体备课,优秀者上示范课。语音要求强化始终,人人过关。课上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英语表演为必备内容。

2.4 课外督导检查主要检查英语的背诵与模仿,包括精、泛、听所有内容。学生的背诵潜力很大,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所要求的内容,切忌拖延欠账。除了课前检查以外,主要利用中午时间和第七节自习课来完成。要求每次都要打分,人人过关,达不到要求者过后补上。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其做法确有效果,学生的英语表达有惊人进步。但需要教师极大地付出。

2.5 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

2.5.1 仿背诵及角色扮演课前15分钟,可采用个人主动参与结合抽查的形式进行模仿背诵,按授课内容安排角色扮演。最适合角色扮演的是听力课,因为听力课多数是对话和幽默小故事,需要学生课前认真准备。该活动要持之以恒,认真评价记分。

2.5.2 早读每天早自习安排30分钟进行,由学生会学习部学生监督。内容为精、泛、听课文。要求尽可能大声朗读或背诵,人人张口,鼓励学生边听磁带边大声模仿朗读和背诵。强度掌握在冬季也要达到轻微出汗。

2.5.3 午间交替进行听音和英语背诵检查在老师指导下,每天中午听音30分钟,内容可选用同水平课外资料。午间背诵检查精、泛、听课文。听力大部分是对话,事实上背诵模仿听力课文在发音及语调方面都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2.5.4 双人口语和故事会固定安排在每天第一节晚自习进行。一般双人口语为30分钟,可由两个人自选题目对话交谈,或以听力课对话为脚本进行。故事会为15分钟时间,每天固定几组到讲台上表演。要求讲故事要脱稿,辅以惟妙惟肖的动作。主持人先收集故事内容并准备好台词,为防止流于形式,整个活动过程学生会要认真记录,并及时向教师反馈。

2.5.5 英语书法比赛于开学后的第一个月进行,主要是集中展览各班的优秀作品。要求学生有组织地参观并在以后的英语作业书写中坚持、渗透。整洁、规范的英语书法对学生英语学习意志力的培养大有好处。

2.5.6 英语单词比赛各班组织代表队,结合初中学过的内容,采取汉译英、英译汉、抢答、动作猜词、单词接龙等形式。可以台上台下互动。这一活动一般安排在开学第一个月进行。

2.5.7 模仿背诵比赛举办时间为每年10月和次年3月。因新生语音的纠正应侧重于开学第一个月,所以模仿背诵比赛在开学一个月后举办是很有必要。经过一学期学习,来年开学初再举办一次同类比赛,能使学生提高信心,进一步增强学习效果。

2.5.8 英语主持人比赛英语节目主持人在学校是不可缺少的,无论是每天的双人口语,还是大型英语活动的举办,都离不开英语节目主持人。因此英语节目主持人的培养选拔,在每年新生入学后就要留意。每周一至周五轮流主持节故事会,每班至少培养5对。对英语主持人要实行个别指导、统一培训,定期交流,随时回访、使主持水平逐步提高。每年5月下旬举办全校英语主持人比赛并进行才艺展示。此活动也为不断选拔高年级英语活动人才奠定基础。

2.5.9 讲英语故事比赛此活动几乎是每天固定的英语活动。由班节目主持人安排,每天按固定组别上讲台,要求讲英语故事达到脱稿、语音模仿并带动作。全校性英语比赛比赛在每年6月份举办,节目主持人由公开选的学生主持。要求人人参与,各班在进行充分的预赛中选出参赛选手,以此掀起英语学习的。

2.5.10 学唱英文歌曲及比赛①歌曲选择:歌曲选择既要注重旋律优美,又要注意相关语法知识及歌词,这对促进课堂英语教学及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Yesterday once more这首歌在我国流行了几十年,对不同时代的学生同样有影响力。Carpenter那如诉如泣般的演唱、富有磁性的声音对每个人都有同样的震撼力。每届学生都是从这首歌学起的。Take me to your heart 和The day you went away对学生的发音技巧如连读、失去爆破等都有很好的训练作用。Big big world 和My heart will go on 里突出了do的强调作用。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学英文歌曲或在一些重要活动如运动会前学唱Hand in hand等。②时间安排:每天安排10分钟,时间在上下午预备至上课前。各班要有学生会文艺部的学生进行监督,确保人人开口,管理纳入操行。各班统一从互联网上下载后,用带有USB接口的影碟机接电视机播放,将歌词及翻译印发各班。英语教师在课上要抽出一点时间对歌曲背景、词汇及语法做一简单介绍,指导学生欣赏。③检查考核:首先要求熟练地背出歌词,尽量做到声情并茂,因为歌词就象散文诗。然后尽量模仿原唱;对于普通班的学生,可以看着歌词演唱。唱完后要予以点评,认真打分,计入成绩。每3―4周学完一首英文歌曲,每次每班抽查6―8人,唱过的可重复抽查,总之要求人人会唱。实践表明,即使抽不到,许多学生也踊跃前来演唱。对于加强班的学生,该项工作要持之以恒,不可流于形式。不能唱的学生至少能熟练背诵歌词。④举办英文歌曲比赛:以学生人人都能参与为目的,在各班充分预赛的基础上每个班选拔3―4名选手参加校区比赛。

学唱英文歌曲的目的不单纯是学歌曲,首先优美的歌词就象美妙的抒情诗,里面有各种语法现象。背诵歌词并演唱,就等于把书本上的英语说出来成了活生生的口语。一些复杂的语法知识由枯燥变得生动了。另外学生敢于在老师及众人面前演唱,也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及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8年来我们坚持始终,不断调整相应曲目。在要求学生的同时,教师们也能演唱多首英文歌曲,这使师生之间相得益彰。

2.5.11 英语戏剧、小品比赛每个班推出2-3个节目参加比赛,要求学生参与尽可能要多,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哪怕只有一句台词。选材包括传统的短剧、英文故事、中文小品英译等。由于举办此项比赛一年级第二学期末,属综合性赛事,涉及到主持、模仿、背诵、故事、歌曲、才艺展示等,因此从第二学期开始就要布置。英语教师在指导时应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适当辅以道具。该活动既是全校文艺活动的盛会,又是一年英语教学及活动的总结。

2.5.12 参加英语“文化周”活动这是各年级都要参与的、全校性的大型活动。有英语演讲比赛、英语书法比赛、主持人比赛、英语辩论赛、英语文化小制作、李阳的“三最”模仿比赛、英文节目汇演、参观出国学生工作及生活展等内容。有的内容年年都在增加、更新,还有归国回来的学生现场演讲,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反响,不断激发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从2004年以来,我校为迎接校庆都要举办英语文化周活动。

2.6 英语校园文化建设英语内容在教室里张贴,英语文化在宿舍里提倡与彰显,英语励志格言写在楼层及楼梯旁,校园内常换英语板报,师生之间尽量在更多场合用英语交流,用英语写请假条等。做到以上各项既讲求形式也不能流于形式。教师负责督促落实并作出榜样,从一点一滴培养学生自觉应用英语的习惯。

第9篇:护理专题研究范文

欢迎征订2006年《护理杂志》

《护理杂志》是总后勤部卫生部主管、第二军医大学主办的全国性护理专业学术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核心期刊)。国际期刊标准大16开本,104页,月刊,每月2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CN31-1825 / R ;ISSN / 1008-9993,接受军队和地方的投稿和订阅。

本刊宗旨:面向军队和地方,坚持普及,重视提高,反映新医学模式下护理工作的面貌,研究护理学科建设,交流学术动态和临床经验,介绍护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促进护理学科发展和护理队伍建设。

主要栏目:论著、综述、心理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专科护理、军事护理、基层之声、专题笔谈、护士长话题、国外护理动态、译文摘选、中医施护、饮食护理、小经验集锦、信息专递(会讯及其他)、个案研究等栏目。发行方式:当地邮局办理订阅手续,邮发代号:4-663。本刊编辑部亦自办发行,可随时直接来函来电订阅,每册定价:6.00元(含邮资),半年36.00元,全年72.00元,可破年、破季订阅。

银行汇款:户名:第二军医大学帐号:1001283809300006494

开户行:上海工行营口分邮局汇款:上海翔殷路800号

第二军医大学护理系《护理杂志》编辑部邮编:200433

电话:021-25074487电子邮件:cpnj@vip.省略

《护理实践与研究》征订通知

《护理实践与研究》是由河北省卫生厅主管,河北省儿童医院主办的护理学术综合性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9676,国内统一刊号:CN13-1352/R。国际标准大16开版本,每逢双月5日出版发行。

《护理实践与研究》以从事护理实践、护理科学研究、护理管理及护理教学为主的广大护理科技工作者为读者对象。以报道护理学科领域的科研成果、临床实践经验及新理论、新技术为主要内容。本刊辟有论著、专家笔谈、临床护理实践、护理模式论坛、护理专题研究、专科护理、护理教育、基础护理、综述、手术室护理、个案护理、护理创新、护理与法律、国际交流等栏目,是广大护理工作者获得前沿信息、学习和交流的园地。

本刊定价每期6.00元,全年共计36元。邮发代号:18-112。可通过当地邮局订购,或直接向编辑部订阅。订阅全年杂志可获国家级学分,单位订购可以优惠。

欢 迎 订 阅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总政宣传部新闻出版局批准,自2003年始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已被国内多家权威数据库收录。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2876,国内统一刊号 CN 13-1335/R,国内邮发代号 18-34,国外发行代号 DK 13018,欢迎订阅。

本刊主要设有专家笔谈、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调查研究、经验总结、综述、教育研究、军事医学、医院管理、短篇报道、临床护理、个案报道、国外文摘等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