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学科的知识范文

生物学科的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学科的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学科的知识

第1篇:生物学科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生命力;创造思维;价值观;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08-01

作为普通的生物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让课堂、自然和社会融为一体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处理教材,对教法、教学模式更要精心设计,要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要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触摸”,让生物课永远富有较强的生命力。

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它可恰当地呈现大到生态系统,小到生物分子结构的图像,也可以把复杂的或微观的生理活动、生命现象简洁地、直观地表现出来,让课堂更活起来,更有生命力,更富想象力。

2.生物教师要把书面教材无法承载和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及时引入课堂。如细胞学说的创立史、达尔文和进化论、关注海洋、克隆技术、DNA重组技术、保护臭氧层、控制“白色污染”、赤潮成因及防治等等。

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让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二、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如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辩证统一的观点。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如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且与非生物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而生存着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环境,正是这种既斗争又统一的各种复杂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建立了动态平衡。

3.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如细胞和生物个体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激发学生主动联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法。联想是由所感知或所想的事物想起相关的事物的思维活动,联想虽然并不能直接产生有创新价值的新的形象,但它却为能够产生新形象的想象思维活动提供一定的基础,通过自由想象可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强制联想可找到实现预期目标的途径。

2.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生物教师要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

3.加强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须十分重视课内外的观察、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教材有关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师生共同设计、开展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平行 实验、反向实验及有关生物科技活动,让学生学习如何去有意、有效、有发现地观察,如何规范、科学、有创造性地进行实验和实践活动,学会完整科学地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

1.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类逐步正确地了解自然、了解自己、了解生命,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乃至献身生物科学事业的决心和精神动力。

2.在达成认知、技能目标的同时,重视情感目标的达成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更富于爱心,关心他人,热爱生命,关爱自然,乐于为社会服务。

3.重视生物学科教育社会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入关于价值观的社会争执、科学的伦理道德等问题,如人口控制、安乐死、库、克隆羊等问题,从而引发讨论和价值判断。

第2篇:生物学科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学 素质教育 科学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320-01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应首先明确科学素质的内涵及其教育目标。科学素质主要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心理特征。科学素质的发展以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的掌握和积累为基础。一个人只有在对科学文化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具体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的内化和升华,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科学能力和科学观。此外,影响科学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因素还有兴趣、情感、意志和作风等非智力因素。缺乏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会严重影响一个人所能达的科学知识与能力水平,影响到科学观的高度。

根据对科学素质含义的理解,科学素质培养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和掌握一些科学研究及思维的方法,发展科学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按照这一目标要求,笔者认为,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一、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推动的作用,在教学中首先必须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一是通过设置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刨根问底是青少年学习的特点之一。实践表明,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克服困难越多,兴趣也就越高。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设问,从一个疑点的解决到另一个疑点的出现,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从而引发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运用直观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学是直观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直观教具有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直观手段包括投影、录像等。除了经常使用传统的直观教学媒体外,网络教学可引导和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有关资料,或采用网络信息技术,将大量的信息和资源放在相关的网页中,可以提高学生的直接兴趣。三是点拨前沿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产生于认识和需要。科技前沿知识由于具有新和奇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知识兴趣。如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对学生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如果教师把社会责任适时地加进去,就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献身精神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道路可走的。教师要告诉学生生物学家们要经过长期地辛勤劳作,刻苦努力,方能达到目标。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为能得到真实有效的科学数据在巴西的巴伊亚进行为期5年的科学考察。我国的生物学家彭加木为了开发边疆资源,几次不畏险阻,到风沙无情、大地险恶的新疆罗布泊地区考察,第四次闯进罗布泊时不幸遇难,为科学而献身。科学家就是要有这种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只有思想上的大无畏,才能冲破思想束缚,取得异乎寻常的科研成果。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求学生学习科学家这种不畏艰险的献身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

近几十年来,许多科学教育家认为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目前中学生物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生物学科的探究能力主要体现在观察、实验、思维能力。生物科学方法是指揭开生物世界奥秘的各种途径、手段。在生物科学方法中,最重要的有观察法、实验法、科学思维法等。结合生物教学,指导学生掌握生物科学方法,并灵活运用科学方法。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观察可分为质的观察和量的观察两种类型,是科学认识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是科学研究中获得感性材料所必需的,是研究人员收集事实最常用的方法,生物学更注重观察。在教学观察中,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明确观察目的。(2)选择适当的观察对象。(3)采用适当的观察手段。(4)观察完毕后要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在生物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看到观察的对象,还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如由局部到整体,由表及里,从上至下等都是生物学常用的科学观察法,应尽量以探究性的启发代替结论性的解释,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方法。实验是生物科学中的另一种基本研究方法,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研究的内容越来越广泛,实验方法的种类也日益增多。涉及中学生物的实验方法有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定性实验、对照实验、模拟实验等。生物实验的一般程序为: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验目的不同,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安排实验,设计实验步骤,通过现象观察并收集资料、数据再进行分析思考,概括或归纳出结论。再次,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示、分析、综合等,都是生物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这些思维方法在生物观察实验、理论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实事求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应当把对学生实事求是品质的培养渗透到生物教学中。第一,要求学生真实地报告和记录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在实验设计时提醒学生选择的实验材料要容易获得,思路要明确,要有对照实验。实验完成之后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写出实验报告。第二,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故事感染和教育学生,如把光合作用发现史、生长素发现史等有关科学家原始经典实验过程及探究精神的内容贯穿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格美。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敢于怀疑、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谦逊的品格,合作的精神,大胆的想象,严谨的方法和奇妙的灵感等。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精神

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是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收集大量的生物科技资料并汇报交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科技创新兴趣。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做好一个课题。强调团结合作的精神,让学生自发分成若干个小组,合理分工,齐心协力,做好课题研究工作。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参考文献:

第3篇:生物学科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 高中生物 化学知识 解题研究

自然生活中遇到的化学现象十分多,生活与化学密不可分、紧密相连。无论是对生命的研究或者对现象的研究,都会运用到化学知识。对各个中学生物老师,为正确理解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是十分有帮助的。通过对两门学科的深入了解和研究,系统全面地阐述生活中常遇到的可以运用化学知识解答的生物题,以期对各位老师和同学有所裨益。

1.研究生物物质成分

例1:检验还原性糖、蛋白质、脂肪、淀粉的试剂分别是( )

A 斐林试剂、苏丹川、碘液、双缩脲试剂

B 苏丹川、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碘液

C 双缩脲试剂、斐林试剂、碘液、苏丹III

D 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苏丹川、碘液

答案 D

解析:化学有机物及无机物共同组成了一个生物体,可以根据化学结构和这些物质的化学性质,研究在某些化学试剂的作用下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以便进行生物现象测试。双缩脲试剂中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是0.1克/ ml,硫酸铜溶液的浓度是0.01/毫升。在碱性溶液(氢氧化钠)中,与Cu■发生复合作用后,双缩脲试剂(N■HOC-NH-CONH■)就会产生紫色或紫红色的物质,这种反应也被称为双缩脲反应。因为包含许多类似于肽键的双缩脲试剂结构在蛋白质分子中,因此,可以用双缩脲试剂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蛋白质。

2.运用质量作用定律分析光合作用中有关中间产物浓度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度越快。如果反应温度是固定的,那么反应速度越快,则反应物浓度系数次方的乘积越大,这就是质量作用定律。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消耗反应物的多少及反应后生成物的多少都是成正比的。

在下列这个反应式中:如果aA+dD=gG+hH,反应速率即为:v=kc■(A)c■(D)。

这个式子中质量作用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用v代表,速率常数用k代表,这里要注意反应物的浓度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反应速率的大小取决于反应物的本质。在对光合作用中有关物质浓度的变化进行分析时,质量作用定律就能派上用场。

例2:在适宜温度、光照及充足的CO■条件下栽种C■植物,若降低环境内部CO■含量至较低的水平,这种情况下,叶肉细胞中的C■、C■化合物及ATP含量变化为( )

A 上升、降低、上升

B 降低、上升、上升

C 降低、上升、降低

D 上升、降低、降低

答案 C

分析:解答这道题时首先要分析发现暗反应物C■和C■及光反应产物ATP浓度变化情况是否随着CO■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同一个反应链体系包含了这几种物质,我们可以用几个公式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表达,即CO■+C■2C■;C■+ATP+NADPH(CH■O)。在做这道题之前首先要了解正常情况下,由于存在C■途径(卡尔文循环),叶肉细胞内各种物质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动态平衡的,几乎可以认为每一种物质的浓度是不变的。在所有反应物中,CO■是首先进行反应的,所以它的浓度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如果化学反应速率减小,生成C■的速率就会变慢,因此,C■的含量会相应降低,同时,消耗C■的速率会变慢,所以C■的含量就会增加。由于第二个反应物的C■浓度有所下降,反应速率会受到很大影响,导致反应速率下降,从而减少ATP和NADPH的利用,那么其含量就会上升。因此,这道题正确答案是C。

3.质量守恒定理的运用

氨基酸作为多肽和蛋白质的最基本单位,形成过程是先通过脱水然后进行缩合反应。

依据质量守恒定理中的知识,在化学反应前的反应物质量之和和反应后的产物质量之和是相等的,即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n=多肽和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18×(n-1)。

那就可以通过这个关系进行精确计算:不仅可以得出多肽和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还可以得出水分子数和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或氨基酸数。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飞速发展,要求学校必须进行革新,与时俱进,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或者具有处理事情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进行自我完善,充实自身,以保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学生要意识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和连接,从而使学习变得更加简单有趣。通过对高中生物教学的调查和研究,不难发现很多学科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如生物和化学,在生物学科学习过程中,化学知识可以帮助解决其中很多问题。因此,初中学校生物老师既要重视生物学科教学,又要在这个过程中把别的学科的知识内容渗透进来,使各学科之间紧密联系,不再局限于封闭性教学,使教学模式更自由开放。初中学校化学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将之与生物学科结合在一起,使生物和化学学科一起进步,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刘菡. 浅议化学知识在生物学科解题中的运用[J].科技风,2010(24).

第4篇:生物学科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新课程改革 新教材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我省的新课改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也获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和经验。新课改的目的在于改变高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优化课本的知识结构,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我创新、自我探索的空间。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教师不能延用旧的教学方式,而要探索利用新教材进行教学的方法,思考教学过程怎样才能体现新课改的宗旨,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在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要使学生的知识积累量不受到影响,就得深入研究新教材,总结新的教学经验,优化课堂教学。

一、新课程合理的教材知识结构

新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规定生物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与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个规定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也符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不同层次的六种能力,也是学生将来所必需的六种能力,是反映一国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是新课标着重强调的方面,也是培养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所必需的。

新教材从总体上改变了旧的知识体系,强调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宗旨。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的新体系和编写宗旨,才能运用自如,掌控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二、创设课堂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必须是情感的课堂,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能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共同探讨;是开放的课堂,要把课堂外延扩展到社会大舞台,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内授课,扩大学生的视野;是现代的课堂,也要求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

1.创设问题情境,为课堂互动打好基础。

生物学科特点是很多的知识是我们日常生活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如果利用好这一特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就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营造了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效的理想气氛。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考虑: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这样才能很平和地让学生走入接受知识的情境;问题要体现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杂乱的文字叙述中找到侧重点,做到事半功倍。

(2)问题要具有时代性。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接受了知识,而且调动了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了解了生物学科的发展动态,拓宽了视野,提高了综合素质。

(3)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生活中能够遇到但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解答的问题,最能集中注意力,产生立刻要想知道的欲望。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教学关系由“以教论学”向“以学论教”转变,从这一理论出发,可以看出“学”是“教”的重要依据,也就是说学生需要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1)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的定位应是学生的发展需要,获取知识不应当是最终目的,而应当是一种手段、一种过程,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作为一种载体,学生通过获取知识与技能这一过程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也就是具备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并且逐步形成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取更多知识的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创设情境,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关注学生今后的发展,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以及步入社会后的自理能力、自学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2)关注学生的认知需要

学生是有差异的人,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需要,进行教学设计调整。在不同的班级使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在备课时给教学设计留下足够的变化余地,以便在教学时随机应变,根据学生听课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更改;对于班级中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该采用特殊的教学手段来帮助他们接受知识,包括课堂的提问,课后的交流,在这些环节中也要有相应的教学设计,做到既准备充分又不拘一格。

2.教学目标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强调的就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是不能够仅仅设置知识目标,或者即使设置了其他目标,也只是形同虚设,走走过场,没有真正在教学中重视和培养;新课程条件下我们要把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其他对学生将来的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有重要作用的其他目标体现在教学中,发挥作用,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新课改的理念,真正做到目光长远地培养新时代人才。

那些感到学习生物有价值的学生和觉得自己有那方面能力的学生都有清晰的目标,不同于那些在许多场合都缺乏目标的学生。显然,学生在学习领域中有不同的学习经历;他们积累了关于那个领域的积极和消极体验并将这方面的信息整合进包含自我的心理表象的广泛网络中。具有积极心态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发觉学习环境中的积极线索,而消极心态的学生仅仅关注环境中的消极线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切实落实教学设计的情感等目标,对于学生的心理适应过程有很重要的作用。

3.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合作性。

合作学习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发展创新能力的很好切入口和突破口,这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团体内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式学习。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时候需要这样的合作,如实验中的合作、探究中的合作、调查中的合作等。例如在“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的实验中就必须有学生的分组观察、实验,这样的合作能够提高探究的效率,使实验的结果更准确,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参与,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合作的地位上,善于为学生提供合作的条件,创设合作的情境,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合作的喜悦,感受信息共享的快乐。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是教师先进教育理念与聪明智慧的体现,教师在运用聪明智慧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时,教师成长了,更重要的是学生成长了,广大教师应该抓住此次新课程改革的机遇,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理念,这是对自己、对学生都有益的事,更重要的是对国家的教育事业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5篇:生物学科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教・练结合;课前备课;当堂训练;课后跟踪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227-02

较初中生来说,高中学生所学科目较多并且每个学科每节课的内容量较大,使得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消化吸收效率低,尤其对逻辑思维较差的同学来说,很难把握一节课的重难点。针对学生课堂效率低并且不会运用相关知识点解题的现状,新课改提出的“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理念便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该理念还不是很成熟,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不同学校所采取的高效和有效方式也存在差异。就高中生物学科来说,在大量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学生课后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习三大主科和理化上,很少有时间做生物题、背生物知识点,课后学习生物很低效,所以一种在课堂上即学即练,所有问题课上解决的“教・练结合”模式便显得很有实践意义。“教・练结合”模式在强调教师高效教学的同时,重点突出“练”的内容,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必须在所练题目中呈现出来,而且要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体系。想要让此模式在真正意义上达到高效,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

一、课前备课

在应用“教・练结合”模式时,要想达到预期的授课效果,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必须十分充分。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备课模式,该模式下的课前备课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备学生、备教学内容和备学习效果。

1.备学生。古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就是说要做好一件事,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工作。新课标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备学生”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分为外部事件和内部事件,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而设计教学,学习结果就是学习目标,教学设计必须立足于个体如何学习获得知识。“备学生”主要从两点入手,即知识储备和学生心理两方面。一方面,在上课前,不同的学校或者同一学校的不同班型里,学生的知识储备都是存在差异的,那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知识点,不同基础的学生对其理解的程度也也不同,自然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对知识的处理方式也是不同的。另一方面,一位优秀且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高中的学生正值青春叛逆时期,所以很容易滋生逃学、厌学心理,试想心都不在课堂又如何谈及课堂高效呢?此外,伴随青春期,学生间会出现很多诸如人际情感等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而一位通晓学生心理变化的教师便能很好的去应对这些学习外的因素。想要准确地定位学生,教师就要走进学生,真正地了解学生,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和身心特点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2.备教学内容。备教学内容的第一步是备教材,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材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和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要钻研教材,深入分析教材中知识的重难点。当然钻研教材的同时,最好的参考资料就是教参,尤其是刚入职的新教师,一定要以教参作为自己备课的重点。另外,要想很好地把握知识的深浅以及相关题型的考察,大量做题是必须的。当然,一位优秀的教师绝不会只停留在表面的形式化的做题上,而是在大量做题中总结规律、归纳统一。与此同时,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做到有机统一,因材施教。当前教育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过分的统一化,这些弊端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就曾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要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每一节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握知识的难易和延伸程度,以及怎么把所讲内容以习题的形式考查出来都是教师备课内容的重要部分。其次,教师在了解知识的授课过程后,最重要的是当堂习题的配备过程。当堂课的习题检测须是同组教师在集体备课之后针对不同班型采取的分层设计:习题内容在编排设计时,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内容由记忆级、理解级、应用级、拓展级等几个不同层次构成。

3.备学习效果。就像演员表演一样,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一次精彩的展演,每节课想要达到什么目标、什么样的学习效果都需要教师提前做好设定,即所谓的“备学习效果”。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忽略这个环节,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便缺少目的性,每个时间段学生的学习效果完全不在自己的掌控中,可能会出现课上学生记忆时间不够、思考时间不充足、学生没学会,甚至课堂情境完全不在自己掌控中等现象。除此之外,教师所要备的学习效果还要包括当堂习题检测的情况,例如学生习题的完成量、完成速度、完成质量等,这些都将有利于与实际教学效果进行比对,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计划,有利于学生高效学习。

二、课上有效教学实施环节――当堂训练,趁热打铁

有效教学是指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遵循客观教学规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完成尽可能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并且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手段。古往今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在新课改下,很多学者研究的主体已从教师转向学生。这样的做法不无道理,每一位教师都是灵魂的化身,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有其共性但又存在巨大的个性,然而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有其个性化的特质但总体来说却是极具共性的一类群体,所以针对此现象,结合我的研究,下面我就具体阐述一下当堂习题检测的环节。每节课的最后10分钟是学生当堂训练的时间,在课前教师的精心备课下,每个班级都有适合本班的独特的检测试卷,题型由浅入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发挥出自己的水平,该环节重在培养学生时间观念和做题速度。刚开始实施的时候,难免会存在学生答不完题,态度不够认真等情况,但只要坚持一段时间,便会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做题速度和做题质量有了飞快的进步。另外,针对生物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习惯,当堂检测弥补了学生做题量少的缺点,这样设计的目的主要有:①趁热打铁,即学即练。一节课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学生的接受效果如何,而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当堂训练的分数反映出来。教师在该环节中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完成检测试卷,不能存在抄袭的情况。②在45分钟课模式下,下课前十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已有所下降,而此时利用测验可以让学生再度集中精力,充分利用最后的十分钟。③当堂训练属于课上环节,是将课后作业拿到课上来完成,毕竟课后大部分学生惰性比较强,不能保证作业完成的效率和质量。④课堂训练这种模式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堂堂考的氛围,便于学生在高考的紧张环境下正常发挥。下课时教师要及时收回试卷进行批阅,以便做进一步的统计调查。

三、课后跟踪调查,及时反馈检测

有经验的教者知道知识的传授过程绝不仅仅终止于一节课的结束,课后的跟踪巩固往往会事半功倍。“教・练结合”模式充分把这个思想加入其中,在每节课下课的第一时间,教师要回收当堂检测试卷,之后教师将回收的试卷及时进行批阅并统计分数,准确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这样根据相关结果的统计,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以便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巩固讲解学生课上学习薄弱的地方,以及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做针对性的辅导。在完成批阅统计工作之后,教师还要在下节课上课前将检测试卷发放给学生,留给学生改正和思考的时间。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千万不要忽视这个环节,相反要鼓励学生认真核对答案,认真批改,对自己知识上的不足及时掌握,这样当教师再次讲到重点或者易错点时可以再次刺激学生的敏感神经,有助于对相关知识的记忆理解。然而,作为学生却很难意识到这一点,或者说由于孩子本身的惰性和不确定性,需要教师督促完成。为了更好地达到效果,该模式还要求教师把学生批改完的试卷再次回收检查统计。在下节课课上,教师要对分数排在前十名的同学进行表扬,对认真批改试卷的同学予以嘉奖,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内部就会形成良性的内部竞争比较,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

四、小结

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相应的,教育改革政策也接踵而来,“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理念成为现今教育的热点话题,而“教・练结合”模式正是应运而生的时效性强、效果显著的真正适合高效课堂的典型例子。该模式把“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理念巧妙地联系起来,可行性很强,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热爱。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清楚地知道自己当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久而久之,也就不能很好地认知自己、反思自己。通过该模式,学生不但能清晰知道本节的重难点,而且能及时了解自己知识上的漏洞和不足,便于课后及时复习巩固,使课后学习更有目的性。该模式最大的一个特色就在每堂课的模拟试卷上,除了两部分的当堂重难点外,还有最后一个能力拓展思考题,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课后主动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层次的思考与拓展题更是开拓了学生们的创新性思维,激发了学生课后复习和探索知识的兴趣。目前,很多学校的课堂教学中都已经启用了该模式,很多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注重学生学习结果即知识的应用,运用相关知识点解题将是实现课堂高效性最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昊.对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策略设计的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6).

第6篇:生物学科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 前沿知识 功能 途径

生物科学前沿是指生物科学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或未来研究发展的趋势。生物科学前沿知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着教材基础知识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一、渗透生物科学前沿知识的功能

1.更新和充实高中生物教学内容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教学内容也要现代化,教学内容要能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学教材内容往往比较滞后,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一些前沿的生物学知识,使高中生物学教学和科技前沿接轨,让学生对前沿知识多一些了解,使教育真正的面向现代化。

2.有利于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现在很多高考题都是以生物科学前沿知识为背景命题的,出卷人也越来越注意前沿知识与教材内容的结合,考试范围在扩大。所以,在教学中渗透一些生物科学前沿知识是非常必要的,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本知识,使两者之间融会贯通,有利于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很多学生是希望老师补充生物科学前沿知识的,适当地补充可以提高学生生物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思维、激发求知欲。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生物科学前沿知识是对已有生物学知识的发展、突破和创新,学生在前沿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养成创新习惯,形成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4.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有人说过:“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生物科学前沿知识的渗透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探究的动力,形成对生物的持久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将来会献身于生物科学研究中,成为推动生物科学发展的生力军。

二、生物科学前沿知识渗透的途径

1.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上渗透

多媒体具有直观形象、声像并茂的特点,它能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很多复杂的前沿知识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接受。比如PCR技术中DNA复制的过程不好理解,通过Flash展示,学生接受起来就非常容易。另外,多媒体容量大,可以节省紧张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时间。

2.课外搜集资料,课堂上讨论交流

前沿知识的学习不可能全在课堂上完成,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利用图书馆或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也可以由老师提供材料,拿到课堂上讨论,集思广益、激发“头脑风暴”,更好地理解生物科学前沿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发散能力。

3.结合习题渗透

很多高考题、模拟题都是以生物科学前沿知识为背景命题的,老师在评讲习题时带领学生了解这些知识,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4.通过展示栏展示

可以充分利用教室或校园内的展示栏,把新出现的生物科学前沿知识或热点展示出来,让学生及时了解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热情。例如2012年网上讨论比较热烈的“黄金大米”,通过我们及时地展示,学生不仅更深入地理解了基因工程的内容,还引发他们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讨论,更好地促进了教材内容的学习。

5.结合科普讲座渗透

在学校开设的活动课中可以增加一些科普知识讲座,相对其他方式而言,讲座更深入、更具体、更系统,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从较高层次理解和把握生物科学前沿知识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6.充分发挥生物兴趣小组的作用

建立生物兴趣小组,在老师适当地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电视节目、网络等途径获取资料学习和研究,在课外完成生物科学前沿知识的学习。通过他们的作品展示、交流汇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另外,通过他们对其他同学的宣传和影响,使更多的学生热爱生物、关注生物科学前沿知识的发展,培养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所用的几种手段,当然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只要老师秉承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兴趣相结合、注意知识的科学性、把握渗透的度和量等原则,采取恰当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公民,国家的明天需要他们来建设,中学生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要适当地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知识,不仅可以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还可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 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 使生物教育富有生命力、感染力与时代感。

【参考文献】

[1]吴本连.化学前沿知识教育功能例谈[J].山东教育,2001(11).

第7篇:生物学科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科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106

一、前言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的发展历史表明,实验是物理学发展的重要源泉,而且,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上具有特殊的意义。但是,在人类探究自然规律的过程中,很长时间内都没有认识到实验的精髓所在,是伽利略把科学实验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他把实验方法与物理规律的研究结合起来,使物理学走上了真正的科学之路,正如爱因斯坦赞美伽利略时说的那样:“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运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标志着物理学在真正开篇。”

看来,物理实验并非只是动手的实践活动,它同样需要高超的逻辑思维与丰富的科学方法。实验需要动手操作、整理数据,但更需要高级的逻辑推理过程,没有完美逻辑思维的引导和缜密的实验设计,是得不出规律的。例如,在生活中,合力与分力的现象司空见惯,两个人抬起桌子和一个人托起桌子的效果一样,物理教学中已把这种现象简化抽象成实验,可试想,若无教材明示的已知规律,仅从简单的实验,恐怕没有人会快速得出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的法则。另外,教师在讲课时,常会这样说:“奥斯特在一次做实验时无意中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在做实验时偶然发现在电源开和关的瞬间,电流表在动,从而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殊不知,这些“偶然”、“无意”其实是科学家在付出几年、几十年的不断探索的基础上才出现的,这些看似简单的现象,里面却浸透了发现者探究历程的艰辛;是科学家在思维与实验上付出了持之以恒的艰苦努力,才凝结成了高度概括的定理与公式。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绝不能忘记这些实验的背景故事,科学实验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再现科学家研究的全过程,却可以通过实验再现规律呈现的基本过程,由于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体系已趋于完整,所以高中物理实验与初中物理实验相比,已经有了质的提高,实验不再是简单的激趣,而是有条件地凸显了物理的思维特质,这就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供了极好的平台。那么,教师应如何结合物理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呢?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发掘实验的教育功能

新课改倡导探究式学习,但在探究七要素中,“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在教学中往往被庸俗化,因为就教材中的每个实验而言,都是针对每个具体课题设计的,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显而易见,更无须猜想,提问时学生回答的许多“猜想”往往都很牵强。对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降低一个层面,对实验中的细节或某一隐含的方法提出问题,这时进行猜想是可行的,这是把学生的眼光向实验方法的细节处引导。长期坚持下来,学生会真正地领悟物理方法的妙处,变得心灵手巧。

教师在讲具体实验要求时,如能进行适当拓展,则会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上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例如,在“力和弹力”的教学中,讲到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必然会涉及弹簧测力计不可超量程使用的规则,教师可以事先用一根普通的弹簧,拉的超出限度,看其造成的后果,再引导学生看清弹簧秤的最大量程,这时讲不可量程、超规格使用等操作规则,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并主动进行验证。

三、凸显实验中的科学方法

物理实验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感受过程、体验方法。而且,科学方法通常隐藏在过程之中。物理教师有责任将物理方法的巧妙点化给学生。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并非像生物学中的动物,可以摆到桌上进行解剖,反复观察、琢磨,它们虽然就在身边,却不可拿捉,比如声音,出你之口,入我之耳,谁能拿出一截“声”来研究?同样,“光”、“热”、“力”、“电”虽都与物质有关,却都是抓不着、摸不到的“实物”。然而物理学都能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摸清它们的运动规律,这其中科学方法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方法包括:模拟法、累计法、替代法、外推法等,物理学家就是通过实验,利用这些方法发现规律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格外注意关注这些方法的呈现方式,让学生感受并领悟到科学方法的精妙,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四、运用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是常规的教学形式,分组实验的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亲自体验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但在目前的教学中,分组实验的弊端有四个:指导过细;分工太严;缺乏充分的自由探究时间;合作有名无实。这些都会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障碍,影响学生的自由发展。

教师指导过细会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按要求操作,束缚学生能力的顺畅发展。分工太细则不能使学生体验实验的全过程,不利于学生物理概念的形成及理解。这些都会导致学生没有自由探究的时间,而自由探究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前提。对此,教师需要积极调整教学策略,仔细体会分组实验的精髓 。在实验中,教师应按照每个小组的情况,在小组成员中划分“实验探究目的”、“实验探究猜想”、“实验探究设计”、“实验探究数据统计”、“实验论证”以及“实验结论”等任务,并通过亲自做实验,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教师通过观察与提问汇总每个小组的实验成果并使其积极展示出来,从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开拓广阔的探究天地

学生都有探险猎奇的心性,教师可以借此鼓励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新的问题进行探究。同时,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而不是以得出固定结论为目的。学生在课外探究活动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教师要适当引导,但是,教师也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经受挫折,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实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从而获得成功,这将会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并得到更多的锻炼。另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小实验、小制作,这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也可以达到扩展知识面、发展创造力的目的。因为最简单的仪器设备,可以反映最根本、最单纯的科学结论,有时会使人们长久的困惑顷刻间一扫而光,对自然界的认识更加清晰。

六、结束语

第8篇:生物学科的知识范文

    一、生物学实验教学有利于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1.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情感

    生物实验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教育,同时也是对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积极的实验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有利于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将来承担起社会发展的重任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校地处乡镇,可以结合实际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校园、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的实验,进行调查前,教师先组织学生讨论:今天同学们出外调查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当有的同学讨论到不要乱摘花草和不伤害小动物时,教师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爱护环境,人人有责。当你调查过程中遇到你喜爱的花草时千万不要乱采乱摘,遇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时也不要随意捕捉它们,因为它们是我们生活环境中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保护自己身边美好的环境,让大家共同来分享。精心的组织和课前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2.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

    实验课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现代学习方式。实验中的探究性实验有很多,它们都非常注重学生间交流与合作。通过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通过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如《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这个实验,课前教师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由组长带领大家制定本组的实验计划,包括:共同确定测量的时间、地点,各组员间怎样进行分工与合作,得到数据后又怎样处理,等等。实验结束后,教师让各小组选一名组员发言,公布本小组的实验结果。看看哪一小组的结论更全面更深刻。通过这些实验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实现经验共享,又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

    3.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细节决定成败”,对于科学实验更是如此。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实验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谨慎的学习态度和细致人微的学习方法。如《练习使用显微镜》这个实验,学生初次使用显微镜时,往往急于想观察到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经常出现不注意把玻片标本压碎的现象。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加强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通过生物课的实验教学,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生物的特征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等基本知识,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认识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如《观察种子的结构》这个实验,教师先让学生观察种子的不同点,再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相同点,进一步总结出各种种子的共同结构。用这些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教育学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生物现象的客观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5.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生物学实验有的时间较短,实验效果立竿见影;有的时间较长,实验结果需要七八天才能出来。这就需要学生具有细心、耐心和恒心等品质。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个实验,它的观察时间在一天以上,需要学生时时去观察、去记录;如果实验的变量控制不好还会有实验结果推迟好几天的可能。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间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来保持他们实验兴趣的持久性,逐步使他们养成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二、生物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生物实验的过程,从实验的准备阶段、实验方案的设计到实验报告的完成,都是需要进行深度思考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生物实验课程时能够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

    1.生物实验能够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是学生追求知识的根本动力,是学生进行自我提高的坚实基础。如果学生对于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问题产生了兴趣,自然就会围绕着这一点搜寻资料,进行验证和思考。但是生物实验的吸引力一般只存在于最初的新鲜感,并没有涉及到深入的层次,学生的兴趣只能持续较短的时间,要想利用生物实验持久的保持魅力,就必须要创造出多元化的情境和诱因。比如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的生产实际,让学生能够感到熟悉,从而引出实验的课题,明确生物实验的具体意义,通过多样有趣的问题来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加大生物实验的乐趣性。这样的措施能够将学生的短暂注意力转变成中长期的关注。

    思维的培养是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当学生渴望解决问题的时候,定然会专心努力的进行了解和研究,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找出处理问题的方法。有关调查表明,有意识地构建发现问题的情境能够非常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活跃的思维运用。教师应当在生物实验课中设置多种活动,比如讨论、假设等方式,用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来调动学生投入到学习思考中来。

    2.生物实验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操作技能

    思维操作技能包括了分析、综合等环节,人们在进行生物实验时,需要对生命现象的本质进行认识,把握生命现象发展的潜在规律,这一切都建立在对于实验中感性材料的思维操作基础上。生物实验需要对将要研究的事物进行细致的分析,对于生命这样的整体是需要进行有序合理的研究的,绝不能够试图马虎大概的工作。只有将研究对象分解,才能够真正的做到深入研究,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综合能力也是影响思维的重要因素,学生要培养思维能力,需要做到能够全面的研究,能够将生命现象的各种体现综合在一起,形成整体的认识,分析和综合能力其实是相互补充,对立统一的关系,对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第9篇:生物学科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

高中生物是一门了解生物功能与结构,探究生物和环境的内在联系、生命发展规律的自然学科。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生物学习效果与课堂教学效果,需不断探索新颖、灵活、有效、多变的教学方式。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方式已远远无法满足现今的教学需求。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组织探究式教学可以提高生物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与创新精神。

一、高中生物课堂探究式教学含义

高中生物课堂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探究”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中,高中生物教师以教材内容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切入点,结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以及生活实际等情况,有意识地启发并引导学生结合合作讨论与自主学习,对生物问题提出质疑、深入探究、合作讨论,通过多种学习途径充分运用课堂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二、高中生物课堂探究式教学的组织措施

1.教学联系生活,注重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

当前,为有效提升高中生物的教W效果,高中生物教师采取了多种教学方式,如合作式教学、小组教学等。但由于使用过度或理解不完全、方法应用错误等原因,大多数学生失去了参与兴趣,进而导致教学效果适得其反。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能够真正成为高中生物学习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如某高中生物教师在教授“生物应激性与适应性”这一章节时,教师将准备好的小金鱼发放至每个小组(小组3~5名学生随机组成),组织学生将玻璃缸的小鱼从室内移至室外,对比温度对小鱼的影响;用黑布罩住鱼缸与用强光进行照射,对比光对小鱼的影响,等等。该方式以探究为主,引导学生自我探索外在环境因素对小鱼生存的影响,加深了学生对生物应激性与适应性的理解。

2.设置探究思维情境

探究思维情境的设置需按照适当性原则、梯度性原则、兴趣性原则进行。①适当性原则。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探究思维情境时要注意把控适应度,对具有针对性的探究问题设置情境,同时明确设置探究思维情境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切忌探究思维情境难度设置过大。②梯度性原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可有效促进自身发展,若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的探究思维情境始终处于同一水平,则会限制学生的发展。③兴趣眭原则。高中生物教师在设置探究思维情境时,需注重探究思维情境的有趣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某高中生物教师在教授“生命活动的调节”这一章节时,在探讨生长素与植物生长的关系时,先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说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生长素具有双重影响,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则抑制植物生长。课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3-5名学生随机组成)进行自主探讨,即在市场上购买两株绿色植物与两袋植物生长素,在其中一株植物的根、茎、芽部位放置同样浓度的生长素,在另一株植物的相同部位分别放置合适浓度的生长素,隔一段时间后,对比两株植物的生长情况。学生可通过探究思维情境得出的探究结果与教材结果相对比,加深对该章节内容的理解。

3.鼓励探究思维结果

生物属于理科科目,知识点繁杂、理论性极强,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才可充分提高教学效果。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探究,并对探究结果做出大胆总结与推测。在“生长素与植物生长关系”自主探究实验结束后,该高中生物教师鼓励每一小组进行探究总结,最后由小组组长在课堂上如实陈述探究结果,教师做好每个小组探究结果记录,最后该教师对每组学生的探究结果表示肯定与鼓励,对一些与教材内容相悖的探究结果再与学生一起进行深入分析。可能是由于一些自然因素对植物生长素的影响作用所致,如单侧光对向阳性植物影响因素较大,重力因素会导致植物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等。通过鼓励学生陈述探究思维结果,达到了使学生真正成为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与引导者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生物探究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生物探究学习能力。

4.延伸生物课堂探究内容

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注重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多角度、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如在探究鱼的应激性与适应性时,鼓励学生延伸课堂思维,思考温度和光等自然因素对蜗牛、蝌蚪、青蛙等其他动物的影响,探究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