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在传统文化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服装设计;精神;审美
以传统文化元素为内容的服装设计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欢迎,成为了今后服装设计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潮流。这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实现文化的创新,同时也从根本上促进了服装设计行业的整体发展。传统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实现,以中国特定的文化符号和审美视角,从根本上保证了服装设计的精神价值和创造力,这对于中国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
一、传统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功能体现
(一)较强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以传统文化元素为题材的服装设计,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首先,我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善于吸取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能够让设计出来的服装更加具有审美性和文化含义。其次,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是人类智慧和东方历史的结合体,具有较强的形式感和视觉冲击效果。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服装设计中去,必定能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从而带给人较强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二)兼具人文特色和文化价值
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不仅仅是历史的积淀,同时更是人类精神、心理、情感等诸多方面要素的结合体,具有较强的人文特色和文化价值。可以说,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其实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外在表现,更多的还是一种特定的语言表达。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服装设计中去,我们能够透过服装元素的外在表现,更深层次地领会服装文化元素所反映的个人价值追求、心理动机、情感态度等,这是人文情感和文化价值观的生动呈现。
(三)时代潮流与商业化的结合
服装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是社会大众价值观、审美、情感等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特别是在文化产业化大力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将文化元素运用到服装设计中去,必然能够具有较强的商业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进行服装设计的时候,必须要牢牢地把握住时代背景下社会大众的文化观念、消费心理和审美趋势,从而来合理地选择传统文化元素,实现有效的服装设计。
二、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服装设计中
(一)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完整的文化意象
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服装设计中,必须要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完整的文化意象。在掌握了有效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的基础之上,应该以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来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归纳和总结,比如对传统水墨画元素、民族文化元素、陶瓷艺术、建筑元素、盘扣元素等进行梳理,从而来对为服装设计提供内容和题材。此外,还应该对造型、线条、色彩等内容进行整理,为服装设计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总之,要想实现有效的服装设计,就必须要善于将完整的传统文化意象植入到服装设计中去,从根本上保证服装设计的有效性。
(二)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简化和抽离
随着文化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逐渐推进,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服装设计中,已经成为了当代服装设计的潮流所在。然而,如果过分地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完整的文化意象,必然会导致大量的抄袭现象的出现。此时,必须要善于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简化和抽离,比如从旗袍设计中抽离出线条、造型设计、图案等,将这些简化之后的元素融合到服装设计中去,会在很大程度上带给人一种简约之美,这更加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心理和内心感受。总之,在现代化文化发展进程中,要想让设计出来的服装能够得到大众的认可,就必须要学会实现传统文化元素的简化和抽离,从而让服装更加具有张力和想象空间。
(三)将文化元素进行重组和结合
善于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重组和组合,在提取出传统文化元素意象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有效的重组和延伸,必然能够实现其设计张力的扩大。特别是在文化碰撞的时代,以及后现代化文化的兴起,不同民族、不同种类、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越来越多,实现文化元素的重组十分必要。比如将传统文化元素中的凤凰、牡丹、祥龙等意象进行随机地打散和变异,很可能会产生独特的效果和审美感受,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其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总之,在服装设计中,将简单的文化元素变得复杂多元,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现代人的审美心理,这对于增加服装作品的受欢迎度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
(四)实现传统文化元素的时代创新和改良
创新是时展的灵魂,对于服装设计来说,实现传统文化元素的时代创新和改良十分必要。在文化开放的时代,要想让服装文化功能得到延伸,不断凸显其文化内涵,就必须要实现对于文化元素本身的改造,让文化元素更加具有时代特色。应该努力实现中西方文化的结合,将西方简约、严谨、内敛的文化特征融合到传统文化中去,在实现文化意象本身内涵丰富性的同时,还能够让其风格张弛有度、柔韧兼备,从而让服装设计更加具有延伸空间,这在很大意义上开辟了服饰文化新思潮,更加符合服装文化商业化路径,实现了服装设计的创新。
三、结语
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服装设计中,体现出较强的艺术性、人文性和时代性。在现代服装设计中,通过文化元素的融合与应用,让服装本身与文化精神有效结合,增强了服装形象与精神的传达。具体到服装设计实践中,可以通过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完整的文化意象、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简化和抽离、将文化元素进行重组和结合、实现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和改良等几种方式来实现,从而达到最完美的服装设计。
参考文献:
传统元素包装设计应用传统文化
一、浅析现代包装设计
包装广泛运用于生活生产中,包装设计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着。现代包装设计作为现代艺术设计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发展与演变同现代艺术设计的演变进程息息相关,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具体设计实践,包装设计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表达设计新潮流,体现设计新方向。
在当今这个经济和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包装就变成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最好的沟通方式。商品的包装真实的反映了当前社会的发展水平,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元素,是我国现代包装设计的趋势。如今我国的包装设计诸多方面,都应当顺应时代的脚步,全方位的吸收和发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包装设计中,不仅仅是元素的照抄照搬,同时要考虑时代的需要和消M者的需要,甚至是文化的发展需要,要建立一个彰显民族特色的新包装设计文化系统。
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包装设计
在中国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中,有着无数造型奇特的图案,很多图案都流传至今,成为视觉时代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现代包装设计中,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在包装设计中运用,从而使包装设计在思想、内容和形式上能与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思想上形成一致,使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能够相辅相成,在提高产品宣传力度的同时,也更好的弘扬了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元素包含传统图案、传统色彩、传统材料等。传统图案一般都是以描述剧情或者吉祥图案为主,体现人们向往美好的生活。对于现代包装设计来说,传统图案的运用,已经不仅是对设计技法和设计素材的丰富,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图案,本身就是文化习俗的一部分,它包含民族特有的风俗观念和文化内涵。
这对于已经日臻完善的现代包装设计而言,是有着本质性的提升。在诸多五花八门的商品中,怎么能凭借着包装就能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对于传统图案的运用就是一个最佳的方法,消费者放眼望去,如果发现一个熟悉的图形突然出现在了包装当中,自身的民族认同感就会油然而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下,走近商品进行了解,从而达到设计的目的。所以,传统的图案和我们民族的核心文化、心理结构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具有天生的亲近性。在包装设计中运用传统图形,是十分必需和真实可靠的。
包装设计中引入传统文化元素,会赋予产品全新的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包装艺术相结合,既可以宣扬传统文化,又可以提升消费者民族皈依感。为传统文化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提供了一种传播载体。
三、中国传统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意义
在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蕴育了丰富的历史文明和文化传统,中国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内涵形式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这些传统元素不仅代表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气息,而且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是当前设计界青睐中国传统元素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设计师在设计中更喜欢将中国传统元素融入其作品当中,为不仅为中国传统元素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而且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包装设计有效的进行融合,有利于更好的使中国传统元素得到发扬。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应用传统元素,所设计出来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性,而且能够更好的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将包装设计出来的作品的美观性、实用性和宣传性更好的体现出来。
中国传统元素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能够更全面的对中华人民的传统观念和审美方式进行反映,更好的体现不同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
四、总结
有句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所以要让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就需要全方位的进行努力,而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包装设计是设计师们需要不停探索研究的一大课题,包装产品既有文化内涵又具有现代风格,使消费者在购物的同时增加民族认同感。
参考文献: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包装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道家文化、如佛教文化等其他文化形态。
传统文化元素包括图形、文字、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诗词歌赋等,在所有中华传统元素中,以中国传统图形为代表的中华传统元素,以其独特而浓郁的中华特质,已成为现代包装装潢设计的一大重要来源。中国传统图形主要注重图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礼让和穿插关系。在组构中多遵循求整、对称均齐。
在现代包装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尤其是中国传统图形的运用已被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以现代的设计手法表现传统文化,,并将各个层面去粗取精地应用到具体的现代包装设计中,赋予现代包装以从功能到形式的非物质的功能,是我国向现代化包装迈进的必经途径。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民族文化存在的前提就是其独特的个性,中国包装设计要想健康发展,必须汲取中国文化的营养,从民族传统文化出发,给文字、图形、色彩、材料赋予传统韵律,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使中国的包装设计赋有新的文化意义。
(一)传统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国画、书法、年画、剪纸等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要素,也是是我们设计的源泉,能够帮助设计出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包装。其中书法和国画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书法以形写意,舍形求神,无论在结构、章法、力量,还是在情绪上都与现代包装设计息息相关。由于书法有着高度的抽象性和艺术价值,在包装设计中应用中国书法作元素,能显示中国的民族风格和时代风貌。另外,文字是作为一种“?形象”来出现的,其地位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是整个包装设计的一部分或是全部,是其它语言形式无法替代的。而设计作品中若借助于书法艺术殊的黑白效果,更能体现其抽象、高雅的效果。因此,对书法这种抽象艺术的研究和应用也是民族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国画缘物寄情,物我两忘,以超然的意象,飞凌万象之上,境界与茶文化所欲传达的超然脱俗的意境正好吻合。古有诗云:“此物清高世莫知”,“清高”非国画莫属,因此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以国画作为主体图形的很多。当现代包装设计与传统的水墨走到一起时,其深刻的意味所表现出的装饰性,体现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底蕴。
(二)传统图形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古往今来,中国人民以勤劳和智慧创造出辉煌的民族文化,产生了许多的吉祥图形,如动物纹样中的龙凤、麒麟、狮、虎、龟;植物纹样的梅、竹、菊、牡丹、莲花;人物纹样中的门神、财神;符号纹样中的万字、寿字、双钱、八宝等等,这些吉祥纹样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生活的喜悦。
在包装设计中运用传统图形元素进行表现,是体现传统文化的关键之所在。例如龙纹图案一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和生气昂然的感染力而著称于世,是民族传统的标志和象征。将龙纹作为一种装饰和主题图案设计于包装之中,对于创造这种商品的艺术形象,形成某种意境,表达某种主题,能起很大的推销作用。其中酒包装装潢上龙纹的应用尤为突出。例如,板城烧锅酒的包装设计就很好的表达了该商品的理念,给人们带来追求向上、吉祥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在色彩的处理上也是十分强烈大胆的,这在其他国家的包装中是少见的,把红色、黄色、金、银、黑白等很难调和的色彩搭配到一起,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加强了中华民族传统风格的表达。
在包装设计中,如何能把握传统装饰图案关系及运用,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图案色彩的的对比、统一及变化等基本规律,还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民族图案艺术中的色彩精华并加以创造性的发挥与运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中国包装设计的民族风格。
(三)传统色彩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就目前国内现代酒类的包装而言,不论是材料、造型还是色彩大多都借助传统的元素来设计。比如“汾酒”的包装色彩就来源于民间青花的色调,蓝色为主调,展示了酒的久远,还突出了传统元素特有的儒雅和广远;“金六福”酒的包装设计,大面积运用的红色,加之具有浓郁民间意味的剪纸,使之富有了浓浓的民族情意,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给人们带来了喜气洋洋的感觉;2002年中国之星获奖作品“康雍乾御冕酒”,其包装色彩采用黄色为主色调,突出了宫廷御用的主题。
在现代的包装设计中,合理地运用传统色彩,恰当地表现色彩的文化内涵,可以使作品散发民族的艺术魅力。
三、结语
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是对民间艺术元素进行微观细致地采纳和吸取,将抽象变为具象,将意境变为图形和文字。在包装设计中运用传统元素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如今,包装设计也变得国际化,但各国的包装在细节上都有侧重点和主题,这是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底蕴所能承载的,我国的历史文化不但继承了祖先巨大的物质财富,更有珍贵的精神财富。包装设计有一定的特殊性,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观赏性,好的设计不但可以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同时也满足了消费者追求艺术的心理需求。包装设计通过自身所特有的艺术形式,通过视觉要素向消费者传递产品的信息,设计文化、设计风格在包装上得以体现,最重要的是包装设计的意境可以诠释设计者自身的情感提炼,对艺术形象的再创造。作为当代本土的设计从业人员如何让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包装设计达到的完美结合,从而让中国传统元素得到更好的发扬,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来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08,29(8):156458;
[2]胡飞.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探索[M].北京:中国建筑轻工出版社,2007;
[3]罗晓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08,29(8):217-219;
[4]黄静.现代包装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J].包装工程,2005,(1)201-203;
1 当代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笔者目前担任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辅导员。针对目前艺术类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笔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1 传统文化在当今“高校文化”中的保留程度有限
如今的大学校园,处处可见创新、自由、学术的影子,在所谓“大学文化”中,传统文化是否占有一席之地呢?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接受问卷调查的221名艺术类大学生中,针对“你所在的校园文化中传统文化的氛围如何”,选择“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的只有27名,仅占12.2%,而选择“偶尔会有所体现”的有172名,占到了77.8%,甚至有22名同学选择了“基本没有传统文化的氛围”。可见,传统文化在整个大学校园中的阵地正逐步被占领。
1.2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仍比较重视
艺术专业是相对特殊的学科门类,它在其他学科重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比较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同时宣扬最大限度的创新[3]。在接受问卷调查的艺术类大学生中,针对“你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大学精神中应是何种地位”,选择了“传统文化应是大学精神的重要核心内容”的有122名,占55.2%,选择“传统文化应在大学精神中有所体现”的有91名,占41.2%。另外,针对“你认为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否有必要”,选择“非常有必要”的有100名,占45.2%,选择“我愿意参加相关的教育”的有95名,占43%。这表明,虽然传统文化在当今高校文化中日渐式微,但艺术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仍比较重视。
2 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压力与原因
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学生教育极为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助于完整人格的养成,同时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重要途径[4]。但在当今校园,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步履维艰。经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缺乏广泛的社会氛围
当代中国社会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飞速发展,同时也对传统文化的保留提出了挑战。有119名同学表示“从小接受的教育中,传统文化比例不高,没有社会氛围”,占53.8%。但在谈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关系时,仍有156名同学认为“二者相辅相成,传统文化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占70.6%。可见,虽然传统文化的传承仍有良好的思想意识基础,但在整个社会飞速发展的大前提下,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不容乐观。
2.2 缺乏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针对任课教师的一道调查题目中,仅有88名同学选择了“3位以上的任课老师偶尔会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占39.8%,选择“经常会有任课教师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更是只有9名,仅占4.1%。更让人担心的是,有67名同学选择了“至少有1名以上的任课老师比较反对宣传传统文化”,占30.3%。由此可见,在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最主要的阵地,传统文化正在被其他思想意识取代。
2.3 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严重轻视
在涉及到网络新媒体的调查中,有119名同学选择了“网络媒体中很少有传统文化的内容”,占53.8%。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受众最广的网络游戏世界,有38名同学选择了“网络游戏中会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只占17.2%。相对的,选择“从不体现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有51人,占23.1%。因此可见,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轻视现象比较严重,这势必会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也会对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2.4 高校的考核、奖惩制度普遍缺乏人文关怀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所学校的考核制度,决定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努力的方向,以及人格的形成。而现如今大部分高校的考核制度仍紧紧围绕绩点排名高低、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对于道德层面的考察仍停留在形式上,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在这个背景下,多数学生更加关心如何提高成绩、竞选学生干部。虽然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但如果一味的追求成绩、鼓励竞争,而轻视道德教育的话,势必会导致当代高校学生群体的整体道德滑坡。而如何在以排名为主要标准的考核体系中体现对道德标准的考核,仍有待思考。
2.5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常规模式的局限性
受以往教育模式的限制,当前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以专题讲座、展板宣传为主。而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也有131名同学选择了“愿意参加传统文化类讲座”,占63.8%。这些活动组织起来简单易行,具有相对广泛的受众面,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讲座形式单一、听众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再者会受主讲人知识水平、演讲风格限制,笔者曾遇到过组织讲座但参与者寥寥的尴尬局面。因此,要开展效果显著,可行性强的教育活动,需要深入的思考与探究。
3 在艺术类大学生群体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性思路探索
笔者曾举办过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总体来看,艺术类大学生对这些教育活动比较接纳,部分活动也取得了较好的影响力。笔者认为,要开展执行性强、参与度高、效果显著的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拓宽思路,变换教育形式。
3.1 在艺术类大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
由上文的数据可以看出,艺术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关注度较高。调查数据显示,有201名同学选择了“传统文化对个人艺术创作(或平时的作业、作品)理念具有一定的、重要的影响”,占90.1%。传统文化是艺术领域重要的一部分,艺术类大学生接受过系统的、正规的专业艺术教育,相比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他们更加善于发现传统文化中的美。因此,在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群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很强的示范作用。
3.2 选取独特元素,以新的视角开展教育活动
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如果笼统的开展宣传教育,往往不得要领。笔者曾以学生党支部活动为载体,开展以“慎独、反省、个人修养”为主题的专题教育讨论活动。以曾子著名的“吾日三省吾身”,来进行自我反省的教育,以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来进行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的教育。这种反思、提高自身修养的教育活动可以深入到每位参与者的内心,收到了极佳的效果。笔者在这些教育活动中,真正领悟到了“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的真谛。由此可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大而全”不如“小而精”,完全可以选取其中某一元素进行放大、扩展、激励,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3.3 以现有的教学形式为载体,从课程、学分的角度激励参与
笔者曾申报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课题的校级开放实验项目,艺术类学生报名相当踊跃。这种教育形式的创新性和优势在于,它与学校组织的教学活动紧密结合,把传统文化渗入到正常的教学活动中来,逐步改变部分同学脑海中“传统文化教育只是学习以外的事情”的思维定势。并且此类开放实验项目的成果以微电影、影像集、漫画集为主要形式,切合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在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目的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锻炼专业技能的平台。
3.4 与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范围
暑期社会实践的主要优势在于,活动在假期举行,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调查研究。笔者曾在2013年组织以“传统文化寻访”为专题的暑期社会实践小组,组织6名同学奔赴贵州安顺平坝县天龙镇,探访具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屯堡文化。经过为期一周的实地走访、采访调查,最终形成视频、报告等成果,开学后进行成果展示,收到了极佳的效果。并且在实地走访过程中,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实时报道,极大的扩大了受众范围。笔者也被评为校级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本年度的暑期社会实践,笔者将继续组队赴河南进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寻访,艺术类学生报名极其踊跃。由此可以看出,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结合适当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扩大传统文化在艺术类学生群体中的影响范围,也可以使传统文化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类建筑从穴居、构木为巢到砖木瓦石建筑、钢筋混凝土建筑、钢铁建筑,再发展到今天采用新技术的智能建筑、生态建筑,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全过程。人们对建筑的理解,也从“防风雨,避寒暑”发展到“凝固的音乐”“艺术之母”“绚丽的图画”“石头的史书”“住人的机器”,再到当今认为的“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建筑是显形文化”,等等。人们对建筑理解的视野变得广阔深邃,建筑创作的哲学观念亦随之升华,并从多视角定位。勃罗德彭特对建筑的理解可归纳为以下四点:第一建筑是人类活动的容器。它表示建筑必须具备内部空间,其形状、尺度必须满足该建筑的各种活动;第二建筑是特定气候的调节器。他指出建筑的外面(主要是指外墙和屋面)应在封闭空间和外部环境中起到屏障或是过滤作用,特别是对声、光、热的控制;第三建筑是文化的象征。无可置疑的文化象征作用就是在“功能主义”建筑中依然存在。第四建筑是资源的利用者。这种资源包括材料资源、人工资源、技术资源、土地资源等等。建筑的过程就是这多种资源的使用和积累,且每种资源的利用都会增加建筑的价值,新建筑也使所处地段增值。
建筑与文化犹如鱼水相依,是人类的永恒课题。建筑,为人类留下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砖瓦木石堆砌得遮风避雨处所;建筑,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无论是先进的文化或是根本利益都是与建筑有着血缘的不解关系。建筑演绎出整个人类社会最具鲜活和充满和谐的韵律,记载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可以形象地比喻它是时代进步的镜子,经济发展的缩影。而建筑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集中表现,也正是建筑的个性和特色构成了城市的生命和灵魂。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音乐一旦没有了旋律,自然是噪音,倘若建筑没有艺术情调和文化韵味,那它就失去了灵性,会因为缺少灵魂而成为钢筋和混凝土支撑的空壳子。总之,有文化的建筑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建筑,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二者息息相关,永无终结。
环境、建筑、文化三者的关系很微妙、很“有机”、很“辩证”。说到底,是环境决定文化,但环境必须通过建筑才能决定文化。相对于文化而言,环境是建筑的载体和母体,已建成的建筑又成为环境的一部分;相对于环境而言,建筑就是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构成文化的主体;相对于建筑而言,环境与文化的结合,能让建筑更具有时空性和地域性。环境、建筑、文化三者共同构成了“城市特色树”,即“环境之土,文化之根”,有了前两者的营养吸收与供给,“建筑之枝叶”才能繁茂,“城市树”才会有茁壮的活力和由茁壮焕发出来的魅力。可见,环境的美之于建筑的美,建筑的魂之于文化的魂。
研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装饰中的运用,首先是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出清晰的界定。笔者认为,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针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渊源和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而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出有代表性的东西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元素。
究竟哪些东西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呢?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形成了渊源流长的文化积累,传统文化元素自然也包罗很广,所以以下只是罗列了小部分元素: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秦砖汉瓦、京戏脸谱、皮影、中国漆器、汉代竹简、甲骨文、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如意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彩陶、紫砂壶、中国瓷器、国画、敦煌壁画、石狮、唐装、筷子、汉字、金元宝、如意、八卦等,还有谐音文化。在当今世界上,文化能一脉相承并始终不曾中断的也只有经历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对民间美学更情有独钟。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下,我们都应该以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为己任,为荣耀。
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装饰设计,都是在各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而来的。虽然各国的审美文化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是在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并发展创新出更加心意的东西,其关键在于如何正式传统,发展今天并创造未来。现代建筑装饰作为一种艺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是一个时代在经济政治等各个层面的综合反映,从这个角度考虑,现代装饰设计要想走出一条新路子,必须得与时俱进,跟现实相结合,从现阶段的经济社会中寻求前进的方向。事实上,今天我们评价一件设计作品的价值,还是两点――技术创新;文化内涵。在很多时候,文化含量还会给设计带来难以估量的附加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综合实践活动
冯骥才先生曾说过,自己是一名画家,但是已没有时间作画,因为有太多的传统文化正在悄然消失,他必须尽自己之力去拯救它们。另外,他提及的两件事情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一是获悉位于偏远地区的一项由年过八旬的老人传承的蜡染工艺即将消失,他不远千里赶到那里,却见老人身旁有一个小姑娘默默地学习着,问及小姑娘一些问题,小姑娘却始终一言不发,询问旁人才知道,这个小姑娘是个日本小女孩。是日本远渡重洋将她送来中国,专门学习这门工艺的。另一件事是一位欧洲女士,在贵阳住了六年,专门收集少数民族传世的古老而又精美的服装,并将其运送回国,收获极丰的她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大话:“十五年后,中国的少数民族服装,到我们那里去看。”不知大家听了这两件事情有何看法,但就我而言,是非常震惊的――我们正在不知不觉地丢失太多传统瑰宝,而别国,却对此异常珍惜。扪心自问,我们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是不是太过忽视了?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曾经做过哪些思考与努力呢?放眼目前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大多容易陷入深、空、艰、涩的境地,此种传统教育,内容往往流于表处,如此就显得空洞乏味,学生学习兴趣较为淡薄。如此何谈热爱,何谈传承?所以如何将传统文化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易于接受,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的思考中,我发现,如果将传统文化具象化,出现在学生的身边,让他们能够真实地触碰到,此时的传统文化于学生而言,就变得易于接受、可爱多了。
一、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要想教育好学生,首先要了解他们的特点,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思维容易接受直观的事物、对图形有天生的敏感、注意力不持久。
二、思维容易接受直观的事物
因为小学生年龄、阅历的特点,喜欢较为直观的学习方式。如若在学习过程中,给他们灌输大量的理论性知识,他们一定会摸不着门道,不知所云。而如果就地取材,用身边的事例来启发他们,他们就容易接受得多。剪纸和甲骨文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形态出现,从心理上就和学生拉近了距离。他们看见这一件件剪纸作品,一个个的甲骨文字,就会感到非常亲近、熟悉,学习起来当然也就很有乐趣,掌握也就容易许多。
三、对图形有天生的敏感
不知大家是否发觉,孩子在小的时候,不管他们的智力如何,他们总喜欢涂涂画画。相对于文字而已,他们似乎更喜欢图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对于图画,有一种天生的敏感。而剪纸作品就是对图画的高度概括,甲骨文,恰巧就是由一张张图画演变而来的。
比如在识记“鼎”字时,很多同学都觉得很难,因为这个字太“大”了,此时,如果投影鼎的图片,让同学们了解鼎是什么样的,它的结构如何,同学们自然很轻松的就记住了此字的结构。
四、注意力不持久
由于低年级学生年纪小,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只有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才能较长时间地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而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他们则不感兴趣,因而不易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抓住学生的特点,及时地给予他们兴奋点,不时地提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轻松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在传统文化已面临岌岌可危的现状的今天,保护,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已是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身为为祖国育人园丁的我们,更有待采取更多积极的行动和有效的方法,来拯救传统文化这失落的密境。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0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化,中国进一步与国际接轨,西方文化也深入影响中国,这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甚至导致部分国人过于推崇西方文化而冷落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高校舞蹈教学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其必须以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的基础和依托,让高校舞蹈教学散发出更多独特的民族的味道。高校舞蹈教学并非只与我国舞蹈的发展历史文化有关,更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这对高校舞蹈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有重要的影响,在丰富了舞蹈知识的同时更提升了学生对于舞蹈学习的认知,让学生能在舞蹈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认知中深化舞蹈学习,更好地展现中国的独特魅力。
1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价值
高校舞蹈教学作为一个独立开设的专业学科,旨在培养更多优秀的舞蹈人才,促进国家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更能将优秀的文化成果更好地传承下去。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能进一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展现出来。结合舞蹈教学的教材和舞蹈的教学剧目,在让高校舞蹈教学的教学质量得到强化的同时,更发扬了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发扬文化的过程中不断融合时代特征,让继承与发展同时进行,以舞蹈之美呈现民族内涵,以文化内涵滋养舞蹈发展。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能让中国的舞蹈在走向国际舞台的过程中在保持优势的同时更不失本色,让文化创新与文化本色共同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这更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对中国的舞蹈学习者进行一次洗礼和改变,不仅拥有美的躯体,更是拥有美的内在,让中国的舞者不仅具备舞蹈技术,更具备文化修养,让舞蹈之美与文化之美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2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
2.1重视舞蹈教学里的文化渲染
舞蹈是美的代名词,舞蹈不仅是美丽的,更是美妙的,给予人们美好的享受。舞蹈通过美丽的动作来放松观众的身心,更是呈现出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舞蹈散发的特殊魅力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创造了更加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高校舞蹈教学要结合舞蹈的独特特征,重视舞蹈教学里的文化渲染,加深学生对于舞蹈的认知和理解,高校舞蹈教师要不断在舞蹈教学中加入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强大背景之下更好地开展舞蹈练习,让舞蹈练习中更多地展现思想与情感,在表达舞蹈作品的真实意图的同时更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形成更加深层次的思想交流。与此同时,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够激发学生舞蹈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让学生主动探索舞蹈世界,对舞蹈世界的文化内涵充满求知欲,在舞蹈学习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融入更多的学习创造力。在强化舞蹈基本功的基础上,更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让舞蹈学习以及表演更具中国特色,让传统文化在舞蹈展现中得到传承与体现,让传统文化给予舞蹈表演营造更好的氛围,强化舞蹈表演舞台效果,让舞蹈与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2.2建立传统文化中综合艺术教育理念
“综合艺术理念”这一教育理念古已有之,高校舞蹈教学需要秉承这一教学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把舞蹈与诗歌、音乐融合在一起,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综合能力,满足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尤其是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舞蹈学习者的综合要求越来越高。现在不仅需要舞蹈学习者具备扎实的舞蹈基础知识和技巧,更需要舞者能具备影视音乐方面的表演能力,让艺术表演更有味道,力求做到舞蹈延伸出来的艺术全方位发展。尤其是在综合艺术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舞蹈教学工作要将舞蹈艺术欣赏和舞蹈基础知识理论区分开来,在基础的舞蹈铺垫下进行全方位的创新,让学生能在欣赏中学习,在学习中欣赏。这不仅能强化学生对于舞蹈和舞蹈文化的认知,提升学生舞蹈的学习修养,更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舞蹈专业性,实现艺术学习的全面性。
2.3提升教师的文化艺术修养和水平
高校教师是促进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主导者,更是引领学生不断学习成长的主体。因此,高校舞蹈教师的文化艺术修养和水平决定了最终的教育水平。高校舞蹈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舞蹈基础知识储备,更要具备较强的文化基础储备,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将传统文化内容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协助下更好地理解舞蹈的内涵,传达舞蹈的情感,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高校舞蹈教师需要定期参与培训学习,更多地接受传统文化学习和专业学习,把更多优秀、先进的知识传达给学生,能不断在学习培训的过程中增加教学储备。同时,更要拓展教学的方式、技巧,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专业化的教学,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渲染下来更好地在舞蹈中扮演角色,展现舞蹈的独特美感,体现独特的舞蹈文化内涵。
3结语
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是我国舞蹈发展的一个必然途径,更是舞蹈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给高校舞蹈教学注入更强劲的动力,高校舞蹈教学也以美的形式展现并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两者融合在一起,将迸发更灿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朱颜梅,刘锦荣.浅谈舞蹈课程中的基本动作训练——评《大学生舞蹈教学指导》[J].中国舞蹈教育学刊,2017(09).
[2]姜悦锦,梁勇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识管理的影响和二者融合的实现途径研究[J].陕西科研管理周刊,2017(12).
[3]王晨阳,邱宗建.试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路径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7(29).
[4]李庆明,许乐乐.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舞蹈专业教育之中[J].中国教育教学论坛,2016(14).
一、戏曲脸谱艺术的现状
虽然戏曲脸谱文化源远流长,脸谱造型发展独特,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戏曲逐渐被新的娱乐方式所代替,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戏剧院也没以前那么盛行,因而脸谱文化也逐渐消逝,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在如今的时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精神文化的要求也日益加强,回归传统成为时代的潮流,因此,戏曲脸谱艺术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传统艺术,再次掀起了浪潮,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近年来,随着文化界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呼声越来越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来保护戏曲脸谱不受到其它娱乐的冲击,再加上媒体的大力宣传,戏曲脸谱文化似乎又要出现在大街小巷,创造新的辉煌。为了将戏曲脸谱文化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当前市场中出现了很多用脸谱符号包装的商品,设计者正是为了将传统的文化艺术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另一种别样的风格。但是,在这些带有脸谱的设计作品中,大部分都是直接应用了脸谱的原本造型,生搬硬套的将脸谱移到了设计当中。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设计者急功近利,只是单一的想到了脸谱是传统文化,想以此吸引大众的眼球,却没有思考其文化内涵,应用的意义何在,能起到哪些作用,反而弄巧成拙了;第二,缺乏创新,设计者没有创新意识,思维闭塞,将产品设计的很古板,没有抓住当代人们的心理需求,不能受到现代大众的喜爱;第三,现代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缺乏文化修养,文化底蕴明显较低,因而设计出的作品缺乏活力,不能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产品的特征,难以保持生命力。所以,这些现象足可以说明脸谱文化隐藏着很深的艺术价值,所以,深度开发戏曲脸谱的艺术潜能势在必行。
二、戏曲脸谱艺术文化的传承
要想将脸谱文化很好的发展并继承下去,关键的就是对其进行再创造,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与现代文化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与时俱进,使脸谱文化充满活力。所以,要想发展和传承戏曲文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是要保留传统。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文化,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脸谱是其中的必要元素之一,所以,要加强对戏曲文化的保护工作。其次不同阶段的人群消费程度不同,所以,可以选择不同的材质制作出各个层次的脸谱供人们选择。再次,不管作品的材质和设计是好是坏,都要做出品牌,所以产品的包装和质量是至关重要的,要注意提高产品的文化品味。第二是艺术创新。要传承脸谱文化,就需要承古衔今,开拓视野、打开思维,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这样才能受到大众的喜欢,更好的发展脸谱艺术文化。首先,在人们的现实生活渗入脸谱文化,当脸谱形象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出现时,必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其次,对脸谱文化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脸谱是一种特殊的设计元素,根据时展,可以将脸谱应用到各领域中,比如用在汽车上、家具上或者作为壁纸装饰房屋等,不仅新颖独特,还能展现民族文化。戏曲脸谱文化是先辈们留下的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应该在传统的文化基础上,恰当的融入现代艺术,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将戏曲脸谱文化更好的发展下去。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传承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3002001
高中语文教学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如何认识高中语文中传统文化的形式,以及如何更好地通过高中语文教学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们需要进行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有些学者把中国传统文化划分为更细的三个方面:物质文化、社群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有具体的载体,比如饮食、服饰、建筑、文物等;社群文化则主要指人们的道德观念、意识形态、行为规范以及社会规则等;精神文化则指的是传统的学术思想、文史记录、宗教体系、医学积累以及书法艺术等内容。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形式
从小学到大学设置的语文课程,是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有效载体,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代人的责任。高中语文具有承上启下、系统学习的作用,它不同于小学的初级形态,也不同于大学的自学形态,是由语文教师进行系统传授的课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的选取以及语文教师自身的修养都是比较重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体现可以归结为五个方面,具体如下表。
传统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应用》
古代文学必修的古代优秀诗歌、散文、文言文、辞赋;选修的《先秦诸子散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历代诗歌散文欣赏》
传统学者文章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
传统艺术书法欣赏、绘画欣赏
传统民俗文化《中国民俗文化》
具体解释为,传统语言文字包括早期的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以及草行书等传统文字与书法;古代文学则如表中所述,包括优秀的诗歌、散文、文言文、辞赋等,比如屈原的《离骚》、孔子的《论语》、诸葛亮的《出师表》,以及涉及《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水浒传》《红楼梦》等典籍的诗篇;传统学者文章则有中国传统文化演进的意味,比如鲁迅、朱自清等人的文章;传统艺术指的是书法、绘画艺术等方面;传统民俗文化比如凤阳花鼓、社戏等。
可以看出,高中语文教材中,我国传统文化以文学艺术为主体,科学技术方面所占比重较低,这主要和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形式以及普及的接受度有很大关系。
三、高中语文教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现状的思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文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也占有一定比例,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有冲突的一面。
思考一:多元文化的冲击。外来文化有其可取之处,内在文化也有值得珍惜的精华。韩流、美剧、欧洲文化等多元文化的浸染,使学生一方面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中不良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同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予以传承发扬,内外兼修,平衡发展。
思考二:教师教学功利性的问题。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师大多随社会风气,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高考不考的不讲,高考之外的不讲,只讲高考重点区域,完全失去了对语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重之心与责任,对学生的影响较大。高考看总分的问题不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就难以走上正轨,应该确立单门课程修养达到一定水平就可进入大学的通道,为偏科的学生提供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也榕嘌高水平的继承者做储备。
思考三:学生兴趣的引导问题。由于社会功利性、世俗风气以及手机、网络游戏等的影响,一些学生专注于外在的炫耀,丧失了内在涵养的培育。我们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引导学生欣赏像《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节目。
总之,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创造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语文让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世英.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J].高考(综合版),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