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企业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会计控制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179-02
1 前言
笔者作为重庆建工市政交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会计工作人员,认识到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和完善的重要性,因为在当今日益深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建筑施工企业要赢得一席之地,就要尽快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是,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还不到位,导致了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效果不好,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而这种状况与我们日益深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相配套,使得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其行业特点又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那么,建筑施工企业就必须尽快加强对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以加强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化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管理,不断的提高竞争水平和管理能力,才能很好的应对日益恶化的内外部环境。接下来,笔者将就如何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展开详细的讨论。
2 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概述
我国的内部会计控制从理论发展到真正实际操作阶段的时间还不算长,前后大概也就经历了大概10年的时间。一般来说,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指的是建筑施工企业为了保证各项业务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在企业内部制定了相关的保护资产的完整和安全、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从而切实提高施工企业的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而制定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与程序。具体来说,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就是企业制定的有关采购、生产经营、销售以及财务管理各项政策和制度,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和系统化的工程。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具有流动性强、区域跨度大且较为分散等特点,我国目前施工企业必须尽快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至于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具体内容,我们一般根据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涉及的不同业务范围来划分,一般包括了货币资金、工程结算收入、物质采购、存货、成本费用、筹资融资、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等。其中的货币资金应该是内部会计控制的首要对象。应该来说,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包含了五个方面的主要因素,即作为基础的控制环境,建立内部控制程序首要工作的风险控制工作,具体的控制活动,及时准确的信息沟通以及随时随地的监控措施和情况等。
3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问题所在
由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与实施,使得我国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与压力,而我国目前的建筑施工企业本身又存在不少的问题,其行业特点使得其生存和发展具有较大的障碍,主要问题在于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不够完善,使得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我国目前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重点仍然局限于建筑项目的作业上,还较为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意识,从而造成了后期管理的进度受到较大的影响,也使得后期管理效果不佳。具体表现为,建筑施工企业对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解和偏差,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只会影响内部人员关系的顺利发展,有少数施工企业即使有内部会计控制也很难真正落到实处。有些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方式较为单一化,造成了项目经理的权利过于集中,与经济核算体制和约束机制不配套。
(2)有些建筑施工企业虽然说使用了一定的内部会计控制模式,但是在真正施行的过程中,没有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相配套,这种考核方式不足的模式使得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水平一直无法真正得到提高。在实际考核过程中,缺乏客观性原则是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造成了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失效,从而给会计人员的会计核算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困扰。这种缺乏独立性的成本核算系统以及单一的成本核算体系都使得施工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力度不够,实际效果也不佳。
(3)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是一项较为系统化的工作,不是单靠某个部门或者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而是要依靠多个部门和个人进行相互配合协调才有可能实现的。但是,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很多建筑施工企业的部门协调工作效果不佳,很多都是独立开展工作的,这非常不利于开展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此外,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政策的执行不到位,给企业财务监督工作带来较大的阻碍。
4 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具体措施
鉴于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即管理模式不科学,管理观念落后,企业、项目负责人的内部会计控制观念比较淡薄,工程项目的流动性使内部会计控制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以及财会人员的层次低、素质差问题,笔者作为重庆市市政交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会计工作人员,深切的意识到,我们必须尽快加强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工作。在此,我们认识到,我们要深刻的认识到构建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必要性,具体来说,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客观需要,是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贯彻国家法律法规的必然要求,也是与国际惯例接轨,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我们在意识到这些构建健全的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必要性基础之上,我们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措施来切实加强:
(1)建筑施工企业要尽可能的完善建筑施工项目的法人治理结构,应该来说,这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来说,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尽可能的弄清楚项目经理对项目经济收益所承担的具体责任,还要充分考虑施工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的运用,注重各项规章制度的协调和运行机制,让会计人员在科学完善的治理结构和科学可行的管理制度之下,掌握足够的专业技能参与到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当中去,并使用一整套科学的、可行的、实际的奖惩制度来使得会计人员的报酬与项目效益直接挂钩,增强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从而为建筑施工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2)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与不断完善非常有利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因而,我国目前的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尽快更新审计制度,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显性和隐性问题,不断加强各种会计监督措施,开设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来不断调整与更新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重点处理好各种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创建出更加科学的管理体系,从而不断优化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与监督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非常有利于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工作效率。
(3)建筑施工企业要做好会计预算控制工作,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因为,建筑施工企业的预算控制工作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后期施工造价资金消耗情况,不仅要做好施工项目的公司财务预算和各种投资预算,还要切实做好项目的工程预算。由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施工企业的项目施工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因而,施工企业的人员必须认真关注各种潜在的风险,增强风险意识,做好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切实确保会计信息资料的安全可靠性。
(4)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就是为了保证各项业务的依法、有效、有序地进行,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很多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较为弱化,因而,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尽快的实行内部会计委派制度,努力克服施工企业项目经理责任制中存在的不足,切实加强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监督的力度,控制好组织结构和权责体系,控制好授权批准程序,控制信息记录,控制职工素质,控制财务预算,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有效性评估,加强施工项目的内部审计工作,建立内部会计控制领导责任制,进行全面预算控制,建立企业内部预警机制,控制竣工验收与财务决策,重视内部控制的时效性,遵循实用原则来建立健全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陈兆平.对建筑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若干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2009,(8):120-121.
[2]吴福忠.解析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J].现代审计与会计,2009,(7):51-51.
第一条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规范对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申请建筑业企业资质,实施对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是指根据中国法律、法规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投资设立的外资建筑业企业、中外合资经营建筑业企业以及中外合作经营建筑业企业。
第三条外国投资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并从事建筑活动,应当依法取得对外贸易经济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或者其授权的地方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并取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
第四条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建筑活动,应当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规章。
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合法经营活动及合法权益受中国法律、法规、规章的保护。
第五条国务院对外贸易经济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设立的管理工作;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资质的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外贸易经济行政主管部门在授权范围内负责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设立的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资质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企业设立与资质的申请和审批
第六条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设立与资质的申请和审批,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申请设立施工总承包序列特级和一级、专业承包序列一级资质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的,其设立由国务院对外贸易经济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资质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申请设立施工总承包序列和专业承包序列二级及二级以下、劳务分包序列资质的,其设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外贸易经济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资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中外合资经营建筑业企业、中外合作经营建筑业企业的中方投资者为中央管理企业的,其设立由国务院对外贸易经济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资质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七条设立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申请施工总承包序列特级和一级、专业承包序列一级资质的程序:
(一)申请者向拟设立企业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外贸易经济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设立申请。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外贸易经济行政主管部门在受理申请之日起30日内完成初审,初审同意后,报国务院对外贸易经济行政主管部门。
(三)国务院对外贸易经济行政主管部门在收到初审材料之日起10日内将申请材料送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征求意见。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收到征求意见函之日起30日内提出意见。国务院对外贸易经济行政主管部门在收到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意见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书面决定。予以批准的,发给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不予批准的,书面说明理由。
(四)取得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的,应当在30日内到登记主管机关办理企业登记注册。
(五)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后,申请建筑业企业资质的,按照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办理。
第八条设立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申请施工总承包序列和专业承包序列二级及二级以下、劳务分包序列资质的程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对外贸易经济行政主管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参照本规定第七条以及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执行。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资质,应当在批准之日起30日内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九条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申请晋升资质等级或者增加主项以外资质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条申请设立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应当向对外贸易经济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下列资料:
(一)投资方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设立申请书;
(二)投资方编制或者认可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投资方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合同和章程(其中,设立外资建筑业企业的只需提供章程);
(四)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五)投资方法人登记注册证明、投资方银行资信证明;
(六)投资方拟派出的董事长、董事会成员、经理、工程技术负责人等任职文件及证明文件;
(七)经注册会计师或者会计事务所审计的投资方最近三年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第十一条申请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资质应当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下列资料:
(一)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资质申请表;
(二)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
(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四)投资方的银行资信证明;
(五)投资方拟派出的董事长、董事会成员、企业财务负责人、经营负责人、工程技术负责人等任职文件及证明文件;
(六)经注册会计师或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投资方最近三年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七)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要求提交的资料。
第十二条中外合资经营建筑业企业、中外合作经营建筑业企业中方合营者的出资总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5%。
第十三条本规定实施前,已经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建筑业企业、中外合作经营建筑业企业,应当按照本规定和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重新核定资质等级。
第十四条本规定中要求申请者提交的资料应当使用中文,证明文件原件是外文的,应当提供中文译本。
第三章工程承包范围
第十五条外资建筑业企业只允许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包下列工程:
(一)全部由外国投资、外国赠款、外国投资及赠款建设的工程;
(二)由国际金融机构资助并通过根据贷款条款进行的国际招标授予的建设项目;
(三)外资等于或者超过50%的中外联合建设项目;及外资少于50%,但因技术困难而不能由中国建筑企业独立实施,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中外联合建设项目;
(四)由中国投资,但因技术困难而不能由中国建筑企业独立实施的建设项目,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由中外建筑企业联合承揽。
第十六条中外合资经营建筑业企业、中外合作经营建筑业企业应当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包工程。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的资质等级标准执行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
第十八条承揽施工总承包工程的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必须由其自行完成。
第十九条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与其他建筑业企业联合承包,应当按照资质等级低的企业的业务许可范围承包工程。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制度;建设;分析
一、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分析
内控制度的建立要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行业特点进行,因此,只有充分了解建筑施工企业的行业特点,才能够完善内控制度。通过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分析和研究,建筑施工企业的行业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工程点较多,建筑施工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分布领域较广,总部管理较为困难。(2)建筑施工企业大多是在工程实地进行露天工作,没有固定的场所。(3)建筑施工企业施工周期较长,并且每一次的生产过程都不会重复[2]。(4)资金投入较多。当前由于建筑施工行业竞争激烈,建筑施工企业为了获得工程项目,不得不进行垫资等活动,加大了自身资金运转压力。
二、建筑施工企业的内控制度不足
建筑施工企业的内控制度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内部环境:没有形成全面的内部控制环境,企业缺乏内部控制整体章程,内部控制管理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并未真正做到职责明确,在目标设定方面不明确。我国大部分的建筑施工企业的内控制度不够完善,主要原因就是制定内控制度的有关部门与人员没有充分将内控制度与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管理有效结合。例如,企业的票据和印章的管理机制与企业会计人员的分工制衡机制没有得到体现。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财务报表、账簿管理以及财务分析都缺乏相应的制度支撑,导致信息的价值被降低。(二)风险评估: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人员风险意识不足,导致风险评估、防范措施落实不到位,导致了企业安全隐患;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从而导致当识别出风险的时候,就会由于分析能力有限导致风险的影响范围不能够被正确估计。(三)信息沟通:没有意识到信息化技术对于内控制度实施的重要性,导致企业在实施内控管理时候费时费力,不能够快速有效的实施内控管理,并且在管理中经常会出现失误,导致管理者对内控管理不够信任。(四)内控重要程度认识不够,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当前的管理要求,尤其是领导层并没有对其产生深刻的认识,忽视了内控团队的建设,导致内控团队的质量欠佳,很多企业中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堪忧,有些人员甚至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就上岗工作,导致在实际内控管理中出现各种漏洞,给内控管理带来极大的实施压力。
三、建筑施工企业的内控制度建设的解决措施
建筑施工企业的内控制度建设主要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构建符合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框架,规范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衡量内部控制的相关要求要素,保障内控环境,以风险评估作为内控的重要环节,以控制为主要手段,在管理中注意信息和沟通,从而保障内控制度既能够体现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又能够保障其完整性。首先做好预防工作,对不符合行业规则的行为要及时进行整改,保障建筑施工企业的运行合理、合法。其次,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各部门之间要鼎力配合,将员工的个人价值与企业的经济效益联系在一起。再次,建立“度”的标准,既要保障企业的利益,又不能过度剥削员工的个人利益,做好二者之间的平衡。(二)强化风险意识是内控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筑施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生存发展,就要树立风险意识,及时对企业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加强风险识别,建立风险应急方案。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首先强化索赔意识,加强索赔管理,其次,加强信誉防范意识,对具有不良信誉的开发商不给予合作机会。再次,强化履约能力,降低合同风险,提高社会信誉。最后,谨慎选择融资的方式,降低融资成本,保障融资安全[3]。(三)加强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的沟通渠道能够加强企业的内控管理。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利用自动化的技术,对企业的信息进行准确的采集、传递、分析、反馈,减少了内控人员的工作,也优化工作程序,提升内控效果。(四)提高企业管理层对内控的认识,并强化对内控团队的建设。管理者的重视是内控制度得以落实实施的关键因素,企业领导要提升内控意识,对内控团队建设进行把关,只有岗前培训合格的工作人员才能够进行安排工作岗位,在实际工作中也要采用培训课、讲座等形式的课程提高内控人员的管理能力,为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论
建筑施工企业的内控制度建设分析对优化内控制度、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内控制度的完善性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构建符合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框架、强化风险意识、提高企业管理层对内控的认识、加强信息化管理等措施能够不断的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彬.建筑施工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下内控制度建设的完善策略探析[J].中国总会计师,2017(12):54-55.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规章制度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how to establish a sound enterprise rules and regulations according to the prefect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to guarantee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The author will express some personal idea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enterprese rules and regulations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为适应生产经营管理需要而产生的,是现代企业内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要形成一个比较系统完善、规范而又严密的体系,是管理现代企业的重要手段。
什么是现代企业,这个问题我们都或多或少有所学习,但对其内涵的理解恐怕不深。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职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对我们来说,这是目标和方向。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也就是说我们距离建成现代企业还比较远,但这是我们大家共识的方向,我们对此要有足够的信心。
我认为,当前我们在目标方向确定的情况下,首先是进一步深化对现代企业特征的理解,其次是认清我们现在的差距,我们要做哪些基础工作,第三是怎样构架适合我们自身发展需要的企业规章制度。
一、进一步深化对现代企业特征的认识
现代企业主要有无限责任公司、两合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现代企业还要具有产权特征、法人治理结构、企业的发展方向战略、组织制度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等等。本文讨论的是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我们建设现代企业任重道远。
二、我们要做哪些基础工作
我们当前的单位(企业)发展状况,是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和经验积累,也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多少年来,在历届领导班子的创新和改革下,经营管理工作成绩突出,建立了不少内部管理制度,管理机制也进一步成熟。按照科学发展的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结合我们的实际,我们打基础的工作很多,主要是:
(一)建立和完善单位的生产经营系统。首先是领导层在广泛调研讨论和征求员工的意见基础上决策单位的展战略和发展方向、组织规模、经济规模。①建立健全上下(与基层单位)管理顺畅的组织机制,培养扶持核心竞争力专业队伍,配套服务协调部门或单位;②健全切实可行的基层(部门)职责,各司其职,互为补充;③健全决策下达、指挥、监督、检查的综合机制。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①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引进与培养同步,引进高水平实力型技术和管理人才,加大培训提高力度,鼓励自学资格注册;②培育企业文化,发掘员工的技艺潜能,提供平台,搭建舞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类活动,加强爱岗爱单位教育,凝聚人心,增强企业活力;③加大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学,加强部门间的互为补充,形成部门团队建设和单位整体团队能力的崭新企业形象,提升竞争力。
(三)建立健全科学的劳动人事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①按照国家和上级部门有关劳动人事法规制度,落实人员劳动工资和各类保险,使员工有安全感;②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给予对单位发展有重大贡献的人员奖励,在荣誉上、经济上、物质上、培训上兑现;③建立健全科学的用人机制,体现能者有用武之地,对暂不适应岗位工作的转岗培训,能力达到的适人适岗,仍不能适应工作的,根据《劳动法》和有关劳动人事规定,分别安排出路;④劳动人事和激励机制要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一视同仁,有章可循。
(四)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现代企业生产运行要有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制度,行政与后勤管理制度,技术创新管理制度,经济法律事务管理制度,信息与网络化管理制度等等。
①培训学习非常必要。要对现有财务、审计人员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和财务审计专业知识培训,有计划的逐年达到持证上岗;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及技术交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②加强内部下属单位间,系统内单位间的学习交流,取长补短;③不断总结经验,充实完善制度;三、怎样构架适合我们发展需要的企业规章制度
①以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有关人员的积极性为前提,组织学习和调研,重点解决什么是现代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有哪些,标准是什么;②回顾审视单位自身发展积累的经验和教训,组织专人编制现代企业发展规划,组织专人就内部管理制度进行分析评价,确定当前急需建立或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有哪些;③有专兼职部门或岗位,负责企业制度建设工作;④有专兼职部门或岗位,负责企业制度的执行和监督检查工作;⑤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广泛征求员工意见,执行制度要有力度和透明度。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本地区建筑业也得到蓬勃发展,特别是施工企业,从1950年起经50多年的发展,现有建筑施工企业172家,相对稳定职工队伍5万多人,年完成基建投资10多亿元,创利税4千多万元,可谓是巨变。但分析目前这些施工企业,仍然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如观念落后,意识陈旧,企业仍停留在粗放经营、管理混乱、效益低下、人才匮乏的阶段,故有必要研究一下适合本地区的管理模式。现代企业管理观念认为:企业的目的是效益;生命是质量;根本是管理;灵魂是人才。只有先进的适合本企业的管理模式,才能够保证工程项目按时、按质交付使用,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但是调研、制定、实施、调整等一系列先进管理方法以及长远发展规划和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矛盾的平衡均由人的素质、能力来实现。可见,人才是企业的灵魂,即人才是制定或引入先进管理模式,运用先进管理手段,以确保工程项目高质量、短工期、低造价交付使用,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获取丰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和后劲的保证。
2人才管理的有效运作
因此,可以说企业发展最终取决于人才的识别、人才的定位、人才的培训、人才的激励等,往复循环而实现本企业人才管理的有效运作。
2.1人才的识别
中国自古就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说,这就说明人才的识别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它是人才管理过程中的起始点和循环提高点。它受到社会伦理道德、意识形态观念、世人供奉的哲学和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复杂综合因素的影响。那么,时值市场经济,我们应怎样识别人才,这就是我们要谈的第一课题。据报载:有一个盗窃“专家”,各种防盗门手到即开,被抓获三年刑满释放后,被一防盗门厂家高薪聘为安全技术顾问。这则消息不能不让我们深思,假设这位专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刑满释放的,是否能有厂家雇用呢?这就是人才识别观念强烈反差。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国家统管,企业毫无风险,管理者的用人方略是求稳,人才识别观念是无风险原则。这种原则很容易导致“认人唯亲,认人唯稳”而不是“认人唯贤,认人唯能”。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面临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企业只能变压力为动力,积极充实自己,实现人力、财力的重新组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管理者的人才识别观念必须有质的提高,必须在用人机制上也得有一份风险意识。风险管理理论阐述过“不能有无风险的效益,风险越大,可能效益越大”。人才识别也是这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识别应遵循的原则是:独具慧眼,采其长;纵观全身,避其短”。就是说发现其人的优点并充分挥其长处(此长处对管理业务很有帮助)。同时了解其存在的缺点,并尽量避开。
2.2人才的任用
管理者应当十分清楚企业所设岗位的责任义务、权利和要求实现的目标。故此任用人才时必须重视人的一技之长,但并不等于对人的短处和缺点视而不见。问题在于这些短处和缺点是否妨碍实现管理目标。如果对实现管理目标没有妨碍:则没有必要让人去克服。反之,一些人的长处对实现目标十分有价值,而他的缺点对实现目标有不利的一面,则应创造条件使其缺点变得无碍。有一位专家说过“你要雇佣一个人的‘手’,就得雇佣他‘整个的人’,因为他的人和手总是在一起的”。在管理者面前,每位人都是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作为一个整体,来供管理者选择的。所以在人才任用上,应将其安排在能充分发挥其优点和特长的岗位,并使其缺点不致于影响目标的实现。
2.3人才的培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的培训不但具有现实意义,并且具有深远意义,企业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管理所谈的不仅仅理解为几个特殊人才的识别和作用,更重要的是普遍意义上的素质提高。据美国培训和发展协会统计,1991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一年用于培训的费用约7亿美元,占整个公司年产值的2%。同时随着企业新技术发展,新型建筑材料不断上市,新型结构的不断采用,迫切需要企业整体员工素质和意识的提高,使企业作业层到中间管理层都具有劳动的主动性,应将以前的“应该这样干”转变为“为什么这样干”。
这里为什么强调他们意识的提高呢?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并不是简单的财力、物力的竞争,而且包含着市场营销、公共关系、企业文化在内多种因素构成的企业形象的竞争。树立企业美好形象并不是几个人所能达到的,而是企业全体都应该了解市场营销策略、公共关系原理、企业经营理念等诸多原因形成的企业文化,才能够上下同心共同树立企业形象,形成潜在的巨大的社会效益,以进一步促动经济效益的获取。因此,在人才管理中,培训是有目标、有原则、有计划持续进行的环节。
2.4人才的激励
市场经济讲求的是平等、互利,管理者和劳动者之间也是平等互利的关系。劳动者的劳动必然应有一定的报酬,这里的报酬是广义上的报酬,并不是狭义上的劳动工资。针对不同的对象这种报酬的组成份额应有所不同,其目的是满足人的需求。按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有(一)生理需求;(二)安全需求;(三)归属和爱的需求(友情);(四)自尊需求;(五)自我实现需求。
2.4.1生理需求。指个人为生存而产生的欲望和追求。例如:吃、穿、住、行、性等。对于人的生理需求,不能单纯地认为就是发奖金,搞福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奖金的激励作用在递减,人的生理需求其核心问题是要动情,体现管理者对人才的关心和爱护。
2.4.2安全需求,是指人们从长远考虑,为了更好地生存所产生的需要。它包括:经济安全、职业安全、环境政治安全等,做为管理者应认真分析,该如何减少或消除这几方面的风险,使人才满足其安全需求。
2.4.3归属和爱的需求(友情),主要是指人们希望人与人之间存在一种深情厚谊的关系,同时希望归属于某一群体的愿望。充分满足人的归属和爱的需求,做为管理者就应该创造一个和睦、坦诚的工作氛围,以提高集体的凝聚力。
2.4.4自尊需求:是指人们希望自己的才能和成就得到社会承认的需求。做为管理者应当细心培育职工的荣誉感。人的荣誉感越强烈,人的社会责任感也就越强烈,人的工作主动性和自觉性就会稳定,它是热爱工作,搞好工作的潜在动力。
1.1从公司实际推行三级预算
制度就需要体现出其严肃性,在其制度的刚性需求下,需要把责任贯穿于制度的始终。对于三级预算的从编制、执行到最后的考评都需要有相应的部门对其负责。对于预算的决策机构和决策人,需要对预算决策的正确与否负完全的责任;对于编制机构和编制人则需要对编制工作负全责;当三组预算进入执行阶段时,则需要相关的机构和人员对其具体的执行情况和控制负全部责任。对于预算的管理责任则由相应的归口部门来承担,同时预算的监督检查责任则由审计部门及相应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
1.2设置民主的预算管理机构
因为预算管理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都享有知情权,所以在设置预算管理机构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在管理委员会的成员选任中,应该将各个项目中的负责人纳入管理团队,在预算管理中能够共同决策,充分展现出民主化的决策方式。
1.3三级预算应以公司目标为前提
在制定三级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因为涉及到的部门众多,而在经济利益的核算方面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达成一致,所以在各个部门或者是部门和公司之间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当出现利益冲突时,应该站在全局的角度,以公司的利益为主,具有全局观念,同时公司也应该兼顾到各个部门的利益,尽量的将利益差距最小化,在保证了总公司利益的基础上才能够为实现整个项目的利益奠定基础。
2严格现场成本管理制度
2.1实行成本考核制
2.1.1公司与项目经理须签订经济责任书,明确各个项目经理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确定盈利目标,将项目经理的薪酬、奖金与责任成本挂钩。
2.1.2成本控制目标层层分解,层层签订责任书,并与经济利益挂钩,以强化全员经济意识。形成人人关注成本、人人节约成本的氛围。
2.1.3在项目开工前做好成本预测,拟订盈利目标;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成本,每个季度末都要做好滚动预算,预测后期成本,为实现盈利目标及时修订经营决策;竣工后做好项目成本分析,总结经验,分析盈亏因素。
2.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2.2.1工程开工前,要根据工作概况作出详细的人力资源使用计划,包括职工、合同工、民工,包括数量、工价、保险等等。
2.2.2工程进行中人员调入和调出要进行登记并报公司备案,民工调入要办理申请表。
2.2.3在工程开工后,严格控制出勤率、加班加点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人员安排不合理、派工不恰当、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
2.2.4在现场加强班组管理,增强班组负责人的责任意识,调配民工、追究责任等问题尽量直接交予班组负责人。
2.2.5加强和完善激励机制,具体并细化人工费的考核标准及分配方案,杜绝“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
2.2.6不定期举行一些集体活动,以增进工程成员之间的感情,锻炼大家的团队精神,使大家能够更好地彼此了解,从而在工作中更好的协作、配合、更加高效优质地完成工作。
2.3规范材料管理和使用
2.3.1工程开工前,项目经理、总工、技术员必须熟悉工程设计图纸,联合项目部专工等人提出图纸会审纪要,并把发现的问题提交设计院确认,然后根据施工图纸详细做出预算,最后按甲供设备,甲供材料、管道、管件、支吊架、型材等分类及时、准确提出材料采购计划,各个部门签证后交物资公司采购。材料预算准确、及时的技术员给予一定奖励,相反因人为因素造成失误的要对技术员进行考核,项目工地想办法积极提高施工预算人员的责任心和准确率。
2.3.2材料到场后,物资公司一定按采购计划根据规格、数量、材质、型号等验收,卸车到仓库后按材料计划表做好标识,材料仓库由物资公司统一管理,严防材料被盗。
2.3.3各分项工程开要由专业公司工地指派专门物资设备领用人员,专业化公司领用材料凭材料计划单,由专业化公司指定的领用人员找物资公司库要领用材料,领用双方签字认可。其中关键是物资公司保安一定要24小时值班,凭出库条才能放行,确保不多领、不乱领。
2.3.4施工现场因实际情况要修改的,由设计院出修改单后及时采购材料完善。
2.3.5到场的箱件出库时专业化公司的班组一定要按规格、材质清点清楚。借用的专用工机具办好手续,专人保管,分项项目完成后及时归还专用工机具。
3结束语
2008年6月28日,国家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我国首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于2009年7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实施。这是我国继实施与国际接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之后,在会计审计领域推出的又一与国际接轨的重大改革,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化工作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最大的特点之一是科学描述了内部控制的内涵,强调“全员全过程控制”。而销售与收款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搞好销售环节的内部控制对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系统来说至关重要。根据新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财政部颁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征求意见稿)》这一规范对加强企业销售与收款的内部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行为,防范销售与收款过程中的差错和舞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企业建立销售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首先要明确销售与收款环节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
销售环节是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销售收款的管理,防范销售收款过程中的差错和舞弊,规范销售收款行为,避免坏账损失,已经成为各企业应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建立和健全销售与收款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消除销售环节的违法行为,提高应收款与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率,加速企业资金运转,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具体来讲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的目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制度,确保销售收入的客观性
企业的销售收入是企业资金来源的重要途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耗费的补偿,企业销售收入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对企业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保证有效实施,加强企业销售业务的管理,可以保证销售收入的及时、准确的记录,全面反映销售全过程,防止少计、漏记或者不计,可以防止销售收入被挪用或者贪污的现象发生。
2、建立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销售产品的安全性的控制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保证有效实施,加强企业销售业务的管理,如实根据销售合同或订单的要求,企业应如数交付已销售产品的数量,并要保证产品在运输过程的安全,做到数量完整、质量不变。
3、建立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销售折扣适度性的控制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为了促销,必然会制定有关的销售政策,其中销售折扣是很重要,也是很常见的信用政策,销售折扣是销售方给予购货方价格方面的优惠,包括商业折扣和现金折扣。其中商业折扣是为了鼓励购买者多买数量而给予的价格优惠,而现金折扣是鼓励购货方在规定的折扣期提早付款而给予的折扣。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保证有效实施,加强企业销售业务的管理,主要是要确保销售折扣的度,使销售折扣政策既能达到促销的目的,又能保证销售货款足额收回。
4、建立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销售折让和退回合理性控制
在企业的销售业务中,很有可能由于某种原因,要给予顾客一定的折让,或者会发生销售退回。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保证有效实施,加强企业销售业务的管理,要确保当这些情况发生时,企业能够做到检查其理由是否合理,金额是否正确,手续是否完备、相关的会计记录是否完整。
5、建立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销售货款安全回收控制
销售货款的收回是企业销售业务很重要的环节,销售货款不能及时收回,就会影响整个企业盈利目标的实现。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保证有效实施,加强企业销售业务的管理,做好事前客户的信用调查以及事后货款的及时回收工作,保证货款的及时足额收回。
(二)根据销售业务的特点,注意销售业务存在的风险
企业的销售业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从洽谈销售事宜、收到客户的订单,到货物的发出,再到货款的收回,这中间还会有销售折让、折扣、销售退回现象的发生等。企业在建立健全销售内部控制制度时,应重点注意一下风险的存在:
1、销售环节不畅通,将会导致库存积压
企业应当根据销售预算,确定销售目标,制定销售政策和策略,落实销售责任制,明确销售、发货、收款等相关部门的职权,升级性严格的绩效考核,确保销售畅通。
2、货款不能及时收回,将会导致企业现金流量不足
赊销是企业经常采用的一种销售策略,可以扩大企业的销售额,但由于购货方的原因,会存在收不回来的可能性,所以,企业应当密切关注市场行情和客户资信,合理制定定价机制和信用方式,严格控制赊销业务,保证货款及时足额收回。
3、如果存在操纵价格等违纪行为,将导致企业利益受损
企业办理销售业务,应当签订销售购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确保合同有效履行,加强发货环节的管理,规范商品出库、运输、交验的程序,保证货物安全运达,避免折让、退回现象的发生,以及有人利用折让、退回操纵价格,导致企业利益受损。
(三)根据销售业务存在的风险及内控制度要达到的目标,找出关键控制点
1、建立岗位责任制,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为了保证销售循环业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应按各相关业务环节进行明细分工,以加强内部牵制,防止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发生。为此,企业应该明确各部门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销售与收款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的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2、发货环节控制
企业应该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发货业务,主要包括销售谈判、合同协议审批、合同协议订立、组织销售、组织发货等环节都要做好相关记录,填制相关凭证,建立完整的销售登记制度。
3、收款控制
企业销售产品后,应及时办理收款。应当对销售收入及时入账。对于赊销业务,应建立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制度和催收制度;对于应收票据,应明确应收票据的受理范围和管理措施,加强应收票据真实性审核;企业应定期与往来客户函证,核对往来账,不符的应及时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4、退货控制
企业发生退货首先经销售主管审批,应对退货原因进行分析并明确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具体环节应包括:验收退回的货物、填制退货接收报告、调查退货索赔、核准退货、填制和邮寄通知单。退货批准后,应及时入账,以便营业收入和应收账款余额的真实。
(四)建立销售与收款评估制度,加强对销售与收款的过程控制和跟踪管理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 内部会计 控制制度 重要作用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
建筑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指的是企业为提高内部会计的质量、较好地保护资产的完整与安全,进一步贯彻并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而制定的控制方法或措施。企业建立内部会计的控制制度,能够较好地规范日常的经济与会计行为,同时还可有效减少出现错误现象,较好规避企业经营面临的风险,确保企业今后的健康与长远发展。
二、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特点及必要性
(一)特点
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施工的时间、操作步骤复杂,面临多种不确定风险因素较多;同时工程的施工耗费较多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使得资金的预算与项目工程的实际支出费用存在较大的差异,加大了核算工作的难度。建筑企业进行内部会计的控制核算时,难以对建筑项目会计的控制进行有效监督。施工企业的产品表现形式较多且较为分散,因此企业的内部控制通常是以各个工程的施工项目当做基础而进行的单个项目的会计控制。同时也增加了控制的难度,无法全面对施工项目的内部会计制度进行有效监督,进而影响了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水平的提高。
(二)必要性
建筑施工企业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度,能够有效提高施工企业资产的安全性、有效预防出现违法行为。因此有助于更好地提高企业的会计工作效率,进一步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有效地协调企业内部中各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且有利于建立较好的信任与协作关系;改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工作与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完善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利于建筑施工企业较快地形成科学、完整的会计内控体系,确保对各工程项目的预算进行有效控制,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更好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面临的问题
(一)会计内部制度有待健全
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尚未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后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监督作用。例如,工程的会计人员人趁企业的内部监督体系失效之时,擅自编制虚假的财务信息,使得会计预算与工程实际的费用开支存在较大的出入;没有发挥施工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约束与监督作用,最终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此外,施工企业还未建立独立成本的核算系统、尚未建立考核的制度以及会计账簿,因此使得会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二)企业的内部会计工作者素质不高
建筑施工企业会计工作者的素质高低关系到企业的会计工作质量,部分企业建筑施工会计人员没有真正落实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较低、缺乏抗风险意识、少数人员的法制观念较为淡薄。同时企业当中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并且从业人员的教育水平与能力参差不齐;单独处理工程结算业务的结算能力较差,缺乏一定的职业判断力;对财务的分析能力不足,未能及时发现结算当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提高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工作效率。
(三)部分领导对内部会计控制工作重视度不足
建筑施工企业的部分领导未重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工作,对会计的法制观念以及会计控制认识不足。此外少数建筑企业的领导不重视对会计工作者的培训,未能及时有效地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能力与素质;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于项目工程的重要意义,使得工程项目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成效不大,不利于施工企业各部门的协调统一发展。
(四)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部门设置不合理
会计内部控制部门设置不合理且缺少有效的监督,部门的会计人员职责不清、工作效率不高,造成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缺乏严格的监督。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未能发挥作用,没有对工程项目的预算进行全面分析、核实;建筑企业中各部门以及各岗位之间缺少监督,使得审计工作未能真正落实。例如会计部门没有对建筑材料的进价进行核实,造成部分采购人员虚报建筑材料价格,各个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监督,不能对建筑的施工成本进行合理控制,无形增加了建筑的成本。
四、解决的对策
(一)完善建筑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合理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利于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工作效率,为此应健全、完善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制度,从而使企业的会计工作有章可循。施工企业应确保施工会计资料的真实与完整,在保证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准确、及时与制度有效的基础上开展各项工作。此外还需要充分运用法律、运用科技知识或手段有效实现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进一步确保企业财产的完整与安全,使各项会计工作根据会计制度的要求认真落实,保障建筑施工企业的健康、良好运行。
(二)进一步提高施工企业会计者的素质
企业当中具备较高素质的会计工作者,能够有效健全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筑施工企业中会计者素质,对于会计工作的有效实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提高企业当中的会计人员素质,有利于提高会计者的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等能力。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增强其的知识面;重视对会计者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从而有效提高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有助于会计人员认真处理好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的预算工作,从而提高内部会计控制的能力。
(三)提高建筑施工领导者的意识
建筑施工企业的领导,应该增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意识,较好地发挥会计制度的优越性,做好施工企业的预算控制工作,避免预算过大,从而有效减少施工项目的开支费用,确保预算与实际费用的差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此外建筑企业的领导还需要充分发挥表率的作用,并且以身作则;重视做好内部会计控制宣传的工作,进一步重视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发挥的优越性,确保建筑施工企业的各成员、领导者均树立较强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
(四)建筑工程企业应合理设置各部门岗位
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关系到建筑企业的施工质量与经济效益,因此应当合理设置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部门。确保所设置的各个岗位与建筑工程的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相互协调,避免人员过多,根据实际的要求合理设置各部门及各岗位,明确各岗位职责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效加强各部门、各人员的交流,做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工作。
(五)重视对施工资金与预算工作的监督与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将资金当做控制的手段,并且重视对施工的资金、预算过程等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有效将建筑施工企业所涉及的项目资金以及收支业务的类型给予详细、有效分析,确保各项工程业务的审批程序与复核检查的程序符合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求。同时还应提高对施工的预算控制力度,保障建筑施工企业工程的投资及财务预算得到合理控制;树立并增强工程项目的预算及控制意识,全面带动建筑企业的预算控制体系取得更大的成效。
五、结束语
总之,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并完善内部会计的控制制度,提高对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管理力度;进一步防止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确保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管理效率,从而较好实现实现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完善并健全了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余晓林.浅议建筑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J].西部财会,2010(04):47-49
[2]甘霞.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探析.东方企业文化,2012(03):69-70
关键词:财政补助机制;研发准备金制度;策略
广东省是最早提出运用财政补助机制促进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建设的地区,但是对研发对象及标准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定。因此,迫切需要解决政策实操核心问题,确保研发准备金制度的有效贯彻落实。
一、研发准备金
1.研发准备金制度定义
企业研发准备金是指企业根据研发计划及资金需求,按一定标准预先提取的专门用于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储备资金。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是指企业制定的有关研发准备金的提取、分配、使用、管理、核算、报告、披露等相关事项的规定。研发准备金制度的提出满足了企业项目资金的使用需求,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制度及法律规定要求,并结合内部决策机构的决议要求,提前对研发项目的资金做好合理的安排[1]23-27。
2.研发准备金制度及其财政补助机制在我国的起源
2007年9月,财政部下发《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2007﹞194号,提出了企业可以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根据研发计划及资金需求,提前安排资金,确保研发资金的需求。但随后一段时期,各省市尚未对研发准备金制度给予制度和政策上的保障。2015年2月,广东省率先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粤府﹝2015﹞1号文件中正式提出研发准备金制度,开创了研发准备金制度在国内的先河,为该项制度的实施及执行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同年9月,广东省政府将已经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的企业作为申报对象,将“经税务部门备案的可税前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作为认定金额,提出对企业研究开发经费进行财政补助。2016年3月,深圳了《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深发〔2016〕7号,提出“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对其按规定支出,符合加计扣除政策,且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的研发项目,经审核后,按研究开发实际投入,予以一定比例、最高1000万元的事后支持。”[1]31随后,重庆也出台了企业研发准备金的相关制度及补助政策。目前,我国推行财政补助研发费用机制的省市比例逐步提高,但对于研发准备金制度的建立与财政补助机制的连动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研发准备金制度的优缺点
1.研发准备金制度的优点
首先,研发准备金制度与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有直接关系,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有助于企业利润分配的合理性,确保企业研发资金的需求,对提升企业资金的使用效果,促进企业的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其次,研发准备金账户能够清晰的反应出企业发放准备金的使用数、提取数、结存数和超支数,对企业的资金进行合理安排,按照企业研发项目的开发计划及资金使用需求,提前安排好资金,以利于企业有计划、持续的进行研发投入。再次,研发准备金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了较大的便利,通过阅读报表附注来了解企业研发准备金的来源,计算出准备金本年的提取比例、提取额、年初余额等,于本年1月1日至本期末计算出累计支出数、本期末余额等信息,对企业的研发投资资金是否充足进行判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前景,为企业投资制定决策[2]。最后,研发准备金制度的实施,把激励的重点放在研发投入阶段而不是产业化阶段,将进一步丰富间接研发风险补偿体系。
2.研发准备金制度的缺点
企业每年研发准备金的提取主要是根据上一年度的资金使用情况,对任意盈余公积的税后利润提取一定比例的数值,某一年度用于提取盈余公积的税后利润数值相对较小,甚至为0,会造成提取的研发准备金数额相对较小,甚至为0,会造成实际的研发支出与已经提取的研发支出准备金数额出现超支现象,用研发准备金明细账户表示,将其纳入到所有者权益类账户中,将披露研发准备金的相关信息在报表附注中显示,导致报表附注信息的披露量过大。
三、促进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建设的策略
1.规范研发准备金制度的建立
研发准备金制度建设主要是指将准备金的核算、使用、形成和信息披露等事项集中在一起所组成的管理措施。目前为止,各省市没有对该项制度的使用情况作出具体的规定,缺乏对该项制度的集中管理,导致该项制度在实际的推行中效果有限。针对以上情况,首先,政府在利用财政补助机制促进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企业在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上的培训和宣贯;其次,在进行财政补贴时应该把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作为申请资金的必要条件,推进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最后,企业应该加大对准备金制度的研究和建设,特别是企业内部权力机构应该加强对企业研发准备金的计划制定。
2.优化财政补助依据及标准
党的十以来,创新作为我国发展理念的首位,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各地财政补助对于研发投入的激励作用日益显现。政府在制定财政补助标准时,应该充分考虑所在行政区域内企业整体的研发投入情况,来提前预计财政补助的资金预算,充分覆盖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目前,在补贴比例和对于可补助的研发投入的界定上,各省市的标准不尽相同。主要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是按照企业研发准备金的实际投入金额,根据当年财政补助预算和申报企业总额核定补助比例,对于研发投入以税务局记录的企业可税前加计扣除的金额作为依据,并对资助上限作出规定。例如深圳市补助资金将参考企业上一年度经税务部门备案的可税前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进行补助。第二类是企业按照研发投入增加值以固定比例进行补助。例如重庆市2016年补助资金的标准,补助资金=(企业2016实际研发投入-企业2015实际研发投入)*10%。上述两种方式在研发投入和补助标准上的区别在于,对可补助的研发投入分别采用投入金额和同比上年度增加值两种标准,补助比例分为按照财政补助预算总额/当年申报总额确定补助比例和固定比例两种标准。从促进企业逐步增加研发投入和扶持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而言,以重庆为例的同比上年度增加值来作为补助对象,更有利于刺激企业不断增加科研投入。而关于补助标准的确立,则以深圳市为例的按照财政补助预算总额/当年申报总额的比例更为科学,降低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3.强化财政补助流程建设
利用财政补助机制来促进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的建立,应强化财政补助流程建设,以利于企业能够规范、便捷的申报相关的补助,提高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的积极性。制定出完善的企业申请研发财政补助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应要求企业对研发准备金制度进行备案;第二,企业在申报各项财政补助专项资金时,应在申报平台对研发投入的具体项目进行备案,并向上级组织部门提供出具上年度的审计报告及研发投入证明等,确保资料的齐全性;第三,各级税务部门在制定财政补助流程时,要比对企业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详单,完成对各项费用的合理性的确认;第四,财政补助金额要严格按照各级科技部门和财政部门的要求,制定出财政补助计算公式,拟定补助资金计划,并公开申报通知。
4.规范财政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首先,企业将财政补助资金纳入下一年度研发准备金计划,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应建立专账管理,规范财政资金的使用,确保资金的使用符合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对科研经费的管理要求。其次,企业应根据企业发展的创新需求,制定明确的研发计划,确保充分合理的利用好政府的财政补助资金,发挥企业准备金制度对企业研发的保障性作用。再次,作为企业的财务部门在会计实物中,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研发费用合理归集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改革。研发支出的有条件的资本化、全部资本化和全部费用化各有千秋,不同的研发费用处理模式对应着不同的研发准备会计处理方式。[3]最后,政府部门应该对财政补助资金的使用绩效进行评估,对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巡查,同时适时的对已投入金额进行抽查审计,确保财政补助资金真正起到促进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的作用,也督促企业运用好研发准备金制度,作为创新主体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充分作用。
参考文献:
[1]廖晓东.完善财政政策与支持机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于广东改革创新实践[J].决策咨询,2015(06):23-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