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范文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1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范文

关键词: 大学语文 大学生人文素养 培养方式

一、引言

当代大学生必备的能力素质之一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主要注重学生的个人成长及其综合发展,并非仅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主要是为使大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的社会历史发展及民俗常识等,进而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但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语文教程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内容少之又少,导致大学生忽视人文性的重要性,缺乏一定的社会道德意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而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对于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存在偏差。

在某些高等院校中,部分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较单一,以介绍学术研究观点及拓宽学生视野为主要教学内容,偏离我国大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目标和要求。所以大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更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教育,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学作品体现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文化,提高文学修养。但是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体系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仍在沿用,这对培养大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都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学科地位不断下降,缺乏精品教材。

现阶段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老套,缺乏一定的时代感和科学性,文章内容缺乏内在联系,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某些高等学校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让学生按自己的喜好选择,教师的教学心态较随意,这样的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完全起不到作用,导致学科地位不断下降,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不到提高。

(三)考试评价模式单一。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高校在测评学生的学业水平时,采取考试做题的形式,通过得分判定一个人的学习,不能真正测评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认知能力,使得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仅是以得分为目的的学习,不能提高大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大学语文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的措施

(一)改革大学语文的定位和教材。

现阶段部分高等院校不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都已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必修必选课,但其他学校的课程设置仍在建设中。大学语文并不是单一的对社会发展和历史经验的简单总结,包含其他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在现代教学教材中普遍得不到重视。所以教师在编制过程中要以历史文化背景为基础,对照、审视传统的教材内容并探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相关文章,结合现代化教学要求对传统教材进行改革,不断在内容和编写模式上进行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以教材为基础的标准上,对教材进行深化和拓展,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文化,促进学生对文化的思考和认知,让学生在熟练掌握阅读、欣赏和表达能力的基本规律后整体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人文素质。

(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

传统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较古板,无法吸引大学生,更无法调动他们学学语文的积极性。人文素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综合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可以选择吸引学生阅读的文章进行讲解,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提高他们的主动思考和学习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大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革的方向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大学语文是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需求,例如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文章由图形、动画表现出来,创造一种具有人文意蕴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听觉,在增强教学效果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改革创新与学生交流的形式。

在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精品网络文学推荐给学生,利用这个交流平台与学生进行文化交流,例如推荐一些名著、网络精品散文、小说、杂文等,与学生在网络上共同讨论作品的文化内涵、语言、思想等,引导学生通过发表微信、微博等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使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接触网络文学这一新事物,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进而在抵制网络不良文学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

四、结语

大学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将大学语文的教学与专业、文学、文化、历史等相结合,结合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综合运用多种授课方式,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了解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第2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范文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高等教育;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82-02

当今社会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高校的教育越来越偏重于技能上的培养,伴随而来的是学生的人文素质及道德修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坡。综观国内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素质”的现象。这些院校的大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素养,具体表现是打架闹事、迟到早退、考试作弊、人际关系紧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不良现象。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这里所说的人文素养指人应具备的基本文化素养,指一个人成为人和人才的内在与主体的精神品格,具体地说,就是人文知识的内化,表现为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位。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的人文素养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价值取向和民族精神的塑造。对于个人来说,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在各大高校中大学生的违法违纪现象数不胜数。我们通过调查得知,这种不良现象的原因是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

二、目前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

现今经济全球化、资源共享化、民主普及化,而严重的问题就是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比如,2002年初,清华大学机电系有位同学先后两次将动物园的黑熊烧伤,其中一头黑熊双目失明。2010年10月20日深夜,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驾车撞到被害人,为防止对方记其车牌号,拿出刀子连捅八刀,导致被害人死亡后驾车逃跑,后来又再次撞伤行人。2013年4月复旦大学校园投毒事件再次引起我们的重视。类似的悲剧还有很多,使我们不得不深思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调查发现,人文素养的缺乏主要体现为:

1.缺乏人文知识、基本常识。在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今天,大部分学生都非常重视英语知识的学习,都积极参加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业余时间忙于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努力去获取有助于顺利就业的各种证件,而对于人文课程的学习则完全忽略了,更不用提文、史、哲这些基础知识了。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生活常识,如曾经在期末考试的考场上,发现有学生穿着拖鞋、衣衫不整、邋里邋遢地参加考试,问其原因竟然反问道:衣服和考试有什么关系吗?在开班会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推优评选时,要求至少到场八成以上,结果按时参加的人数不足一半,主要为班级干部、待选人员、班级党员等,部分同学声称“不关我事,没空参加”,或者“投票选举纯属形式,不去也罢”。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很多,同大学生的称号实在不相符,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不听从别人的劝告,走极其“个性”、“与众不同”的路线。

2.人文行为不规范,举止不雅。从目前了解来看,部分学生的行为举止不够文雅,比如:上课铃响了之后,带着早餐或者其他小食品匆匆忙忙赶到教室;上课时悄悄吃东西,随手把各类垃圾(塑料袋、饮料盒、餐巾纸等)扔到座位下或桌子里,下课后整个教室的地面上堆满了各种垃圾;更有甚者不小心把饮用液体倒到机房的键盘上;在桌子上胡写乱画,形成丰富多彩的课桌文化,如“某某某,我是你的father”、“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等;趁教师讲课不注意时,在下面忙着玩手机游戏、上网聊天等;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考场上小纸条满天飞;宿舍卫生脏乱差,还不肯认真打扫;平时说话过程中,经常脏话连篇……这些与大学生身份不相称的不文明行为是他们人文行为不规范、举止不典雅的具体表现,同样也是大学生人文精神丧失的表现。

3.语文素养薄弱。目前,大多数高等学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是大部分学校都将其作为公共选修课。但是,几乎在全国所有高校,大学英语都是学生的公共必修课,还占据了大量学时。这些表明母语教育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在日常书面表达上,格式有误、错别字过多、用词不恰当、上下文不够连贯。特别是一些毕业生的求职推荐信、自我评价常出现词不达意、语言逻辑性差并且漏洞百出的现象。

4.精神空虚。目前不少大学生没有理想,人生价值观功利化,缺乏精神信仰。加之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共享使许多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环境,整天拿着手机上网冲浪,到各种交友网站注册帐号,把个人的喜怒哀乐、所见所闻、生活近况等通过微博或个人签名公布到各大网站上,并上传相关照片实现图文并茂,此外还热衷于上网聊天、网络游戏、电子阅读等,让他们暂时忘记了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使他们更不愿回到现实生活中。

5.人际关系不和谐。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维护身心健康,有利于促进成长成才,也有利于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但是,目前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却不尽如人意,比如:刚入学的大学新生,大部分都是1990年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父母长辈的娇生惯养中,入学后总感到不适应学校环境,不习惯和陌生人相处,远离了家乡和朋友,难免会觉得孤单寂寞,有的学生发现现实中的大学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完美,另外来自全国各省市各地区的同学有着不同的爱好习惯和生活环境,思维方式、为人处世、性格脾气等也相差甚远,表现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产生矛盾和冲突。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往往会引发自卑感,看到其他同学找到理想工作时,又会产生羡慕嫉妒的心理,这些都会导致毕业生人际关系不和谐。还有一部分家庭经济贫困的同学,总会因为经济拮据而自卑,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总担心别人瞧不起,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性格孤僻,久而久之,成为人际交往的障碍。

三、提升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我们不但要重视对他们科学素质的培养,还应该关注对他们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于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相关论著已有很多,总结起来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1.转变教育观念,明确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地位。长期以来,社会、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普遍都偏重于考试成绩、取得的试卷分数,轻视对学生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重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就业前景,从而涌现出了高分低能、有知识没文化的一群大学生。为此,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应该改变传统思想,对学生要加强素质教育、人文教育,为他们营造浓厚的人文知识氛围,完善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机制,逐步促进他们人文素养的提高。

2.提高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完善教育体系。教师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还要教育学生,净化他们的心灵、塑造他们的人格,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所以应该首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学生主要通过课堂学习来获取科学知识,因而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改变死板的教学方法,融入人文精神的教育,使学生受到熏陶,体会知识的美感,在愉快的环境中得到教育。

3.注重引导学生思想,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要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学,必须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以及促进他们身心发展的必要性,使他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但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进而自觉主动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和自身修养。因此,学校积极引导学生,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4.举办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高等学校各类校内社团、学生会、团委等组织要积极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各类知识讲座、英语演讲比赛、学术讲座、辩论赛、宿舍文化活动等,鼓励每位学生都积极参加,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举办人文知识讲座,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展读书活动,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人文素养。为促使学生进行深度经典阅读,还定期举办各类知识交流活动。

总之,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多方面进行积极配合,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付出辛勤的劳动,肯定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毛维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2.4.

[2]迟晓明.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员人文素养的必要性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6.

[3]刘立勇,孙景贤.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建[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7(3):93-94.

第3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人文素养; 缺失;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7-0045-01

一、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养呈现出的特点

1.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与就业竞争的日趋激化,大学逐渐演变成“职业技能培训所”的现象在地方院校中尤为明显。大学人文课程的开设对在校大学生而言,只是取得必要学分的途径之一,人文课程对于培养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应当发挥的功能与作用弱化明显。此外,当代社会文化多元化与信息全球化带来的简便易行快餐式的生活消费等观念,对大学生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造成了巨大冲击,也使其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排斥与漠视,及对传统人文知识的获取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2.综合素质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和要求。大学生就业后不能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现象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一些大学毕业生以学历和成堆证书为资本,重理论、轻实践,欠缺实际工作能力,随意轻视自己工作的单位和同事,很难摆正自身位置。还有些大学生独立意识过于强烈,合作沟通意识不足,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低下,缺乏必要的应变能力。没有良好的职业规划,工作得过且过,稍有不顺即选择辞职跳槽。这些现象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基层就业人数的激增而日渐突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在社会各个行业中的形象。

3.抵御各种不良思想文化渗透侵蚀的能力较差。步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的利益关系、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新时期大学生尤其是“90后”大学生在创新意识、效率意识、公平意识、民主观念、爱国情感等方面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增强。但与此同时,大学生也出现了观念上的交杂与冲突,思想上的疑虑与困惑,价值取向上的变化与错位等诸多困境。尤其在面对一些消极不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时候,不少大学生缺乏是非分明的原则立场和正确判断的能力,无法判断错误和正确文化之分,造成面对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无招架之力,陷入错误的泥淖中而不可自拔。

二、造成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1.社会层面消极因素的影响。全球经济发展迅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各种利益相互摩擦、斗争,使当前部分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文化令大学生顿感茫然,难以鉴别、吸收东西方优秀文化的精华。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功近利和网络快餐文化势不可挡的蔓延趋势,以及就业实用主义的现实需要,使得大学生无暇顾及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

2.学校教育存在的弊端。长期以来,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在教材上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战略安排,而且教育方法也缺乏科学性与针对性。前者导致文化知识体系支离破碎,文化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后者致使文化教育流于形式,步履艰难。大学校园本是增加学识、提升修养、净化心灵的场所,可是现在大学生阅读的书籍除了专业课本外,就只是外语、电脑、经济类等方面的备考、工具类书本,至于提高自身修养的人文类书籍则鲜有人问津。大学生读书为求职的心态非常“务实”,急于掌握各种工具知识和应用性知识。

3.家庭教育的错位。在当今独生子女的时代,很多家长在孩子身上寄托了过高的期望,因而积极配合学校的“应试”教育。孩子上大学之后,家长迫切希望其能出人头地,毕业后找到一份体面且薪酬丰厚的工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收回教育成本。当下,部分父母并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人文素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是“唯分数论”、“唯结果论”,只要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能在毕业后找到好工作,就是孩子的胜利,自己的成功,至于其他则概不关心。

三、培育和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

1.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学生素质的高低与广大教师自身素质密切相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品味、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修养、博大的爱国情怀、丰富的精神世界。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审美情感等,是学生人文素养建构的重要参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过程,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思想碰撞的过程。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只有高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2.切实推进社会实践教育。知识的积累需要学习,而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实践。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必须引导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觉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学校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科技发明等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要使大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还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培养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树立劳动观念,养成协作精神等等。

3.优化课程设置。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的比重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根据目前高校的现实情况,落实方式之一就是将选修课做精做实。通过多开设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民族发展的角度,学校应该像重视英语、计算机等级课程一样重视人文课程,加强投入,纳入制度化管理,实行统一考试,考试结果与授予学位挂钩。

4.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从各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校园文化对学生性情的陶冶、境界的提升、情感的升华、行为方式及价值取向都会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学校应重视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人文科学的讲座、报告,开展教育专家讲座、名著名篇导读、古典名画欣赏、古典音乐赏析、影视评论各种专题讲座,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修建人文景点等方式,营造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人文氛围。

5.政府、社会、高校积极联合参与。良好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学校应共同参与,积极推动全社会良好人文氛围的形成,为高素质人才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和优良的环境。作为政府,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坚决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活动场所,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社会稳定的事端。从全社会来讲,整个社会各个阶层都要重视营造良好的人文素养氛围,全民负起推进和提升人文素养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韩奇生,卿中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与培育[J].高教探索,2008(5):135-136.

第4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范文

【关键词】文学修养;大学生;素质培养;作用探讨

文学修养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大学生文学修养的提高也增加了要求。文学修养不仅可以充实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提升大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审美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的文学素养极其缺乏,并没有达到大学教育对大学生文学修养的目标。所以必须要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促进大学生文学修养的培养,从而进一步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一、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主要原因

(一)培养目标偏离,人文教育淡化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大学教育正在朝着职业化教育方向发展。这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文科专业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使得大部分学校忽视了对文科专业的发展。在大部分理科院校中,文科教师的人数相对较少,而且这些文科教师中,文学素质较高的教师毕竟是少数,这就为大学生文学修养的提高造成了严重的障碍。而且在这些学校中,缺乏对文科教师的重视,并没有对文科教师进行较高的职业培训,这样教师就很难全方位的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从而增加了文学教育的难度。这样就很难对大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文学阅读引导,不利于大学生文学修养的提高。

(二)物质追求过度,精神生活贫乏

由于市场经济以及实用主义的发展,大学生在就业、升学以及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都存在急功近利的想法,造成了大学生正确价值思想的严重偏离。这对大学生的长期发展是没有帮助的,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改变当下大学生思想贫瘠的现状,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优秀的品质。所以大学必须要开展文学教育课程,加强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社会道德滑坡,人文情怀缺乏

由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并没有接受过深刻地文学思想教育,这就使得大学生缺乏对正确价值观的判断,容易对社会生活中一些浅显、庸俗的事物过分追求。所以在这种社会道德滑坡、缺乏人文关怀的背景下,大学生必须要加强自身的人文素质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二、文学修养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一)提升审美能力

要知道文学作品是对生活的一种特殊描述,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对于大学生来说可以从《三国演义》中学到古人的优秀智慧;可以从《水浒传》中看到江湖好汉的英雄气概;可以从《西游记》中见证思维的奇妙幻想。文学是对人思想的启迪,是学生时代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使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

(二)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拥有了创新的能力,才可以促进科技的进步,民族的发展。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培养创新能力,既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发展自身人文素养的要求。例如,宋代,朱熹的《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就告诉人们必须要学会实践,只有实践才可以出真知。所以大学生必须要培养自己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自我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三)提高综合素质

文学作品中,包含着很多学科的知识,在大学教育期间,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可以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眼界。例如,在《红楼梦》一书中,学生既可以欣赏到各种美食的制作方法,也可以看到各种亭台楼阁的巧妙建设,同时又可以进行诗意盎然的人物绘画,这就是文学作品中的广阔世界。所以加强大学生的文学修养,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三、加强文学修养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措施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文学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大学教育应该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发展,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文学修养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巨大作用。

(二)找准契合点,充分发挥文学欣赏课潜在育人功能

对于文学欣赏的课程教育来说,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多角度挖掘潜藏在教学内容中的专业元素,来引导学生对人生发展有一个正确地定位,积极地在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之间找准契合点,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进一步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在人生发展中的作用。

(三)推进文学欣赏课程内容多元化和教学形式多样化

加强文学修养,进一步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就要推进文学欣赏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帮助大学生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同时还要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进一步研究,可以看出文学修养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要促进学校文学教育课程的开设,促进学生文学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于永凤,王状.加强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699-702.

[2] 宋真,阎秀丽,迟丽杰.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教育[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32-133.

第5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人文素养 阅读 诗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225-02

目前,各高校大学生的文本阅读情况不容乐观,学生的阅读读物类型单一,层次不高,普遍停留在科幻、悬疑、武侠、言情等青春读本的范畴内;学生课余时间多耗费于电脑、手机中的电子读物,如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很难提起对纸质版读本的阅读兴致,表现出与纸质版读物的严重疏离;现下,各大高校在教学目标与育人理念之间普遍存在着较大脱节,学生的学习计划、学习动机等与学校自身设置的课程目标不能恰切地吻合,致使育人功能基本流于形式;现实社会的整体导向倾向于网络信息交际,这对学生阅读纸质版读物形成严重误导,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补充和提升。

基于上述情况,对于阅读在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深化的过程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大致可梳理为以下几方面:

一、学人忽视大学教育的精神内涵,隔断知识架构中各个环节的要素在整体的良性循环中应有的配合与协作,使培育学人的文化底蕴流于空谈

“教育本就是一项富有生命力的创造活动, 它有别于一般的活动,是参与教育的主体其文化智慧生成的过程,必须体现生命活动的本质, 让生命的意义在教育价值的追求中升华”。这其实道出了大学教育的精神内涵,然而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今天,让学人的内心世界变得充实、丰盈,这一点也许在标榜的话语内容中依然是被高调提出和倡行的,但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却已经成为一个少有人问及的话题。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践行教育理念,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或许应该把强调学人的文化底蕴,注重他们的人文素养作为一项持久且重要的任务切实落到学生生活的边边角角。

那么,文化底蕴究竟为何?实际上,它是被囊括在人文素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体现一个人人文素养的重要参考要素,且在改造社会的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很强的推助力。《辞源》中,对它的解释是:“人类精神成就的广度和深度,即人或群体所秉持的可上溯较久的道德观念、人生理念等文化特征,也是人或群体学识的修养和精神的修养。”从古到今,人类优秀的文化能够得以完整保存和流传,基本是由书籍来承担的。因此,文化底蕴的积淀的主要途径也是最好捷径,即是阅读。英国哲学家、散文作家弗朗西斯・培根有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阅读能够带来的是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充盈,是对于个体思维逻辑等诸多能力的锻炼与扩展延伸,当然,也是文化底蕴深层修炼的不二法门。

可以断言,一个脱离阅读或是极少涉猎经典的学人,他的文化底蕴很难积聚深厚,或者可以认为,阅读质量的确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学养和他的精神世界的深广度。比如,已故的国学大师王力先生,精通古汉语,然而既能通晓古汉语,又可以掌握几种欧洲语言,对世界文化广泛涉猎的学者却是寥寥。虽然这种软实力不可能用数字去量化,操作起来也相对自由宽松,但是,对于一个人的整体素养却有“融化贯通”,打通、衔接、的重要作用。综观一下,可以发现,往往称得上才人的人,都具备这样过硬的人文素养,而非专于一业的偏执、孤立。这在另一个侧面又显现出个体的差异,同时也是优势。

阅读带来的益处体现在诸多方面,而这些又是知识架构中必须的要素,比如思维的锻炼、辞藻的积累、文法的修习等等。对于阅读的法则而言,并不需要特别的培训,比如,阅读经典不必考究它是否属于专业课程领域,也不必细究于阅读的技巧等等。学人只需要做到将个人的生活与阅读完全打通,全身心去感受阅读经典带来的纯粹性的精神以及文化知识本身具有的趣味性,切忌画地为牢,如此即可。

另外,需要补充的是,文理科划分所带来的知识结构上面的不完整自然也会在此过程中得以改善,重要的是,大学教育出的学人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是有着深厚人文底蕴,和葆有人文情怀的社会贡献者,这才是大学教育的成功所在。

二、大学教育中对于学人灵魂质素的要求被严重削弱,教育本身应有的自觉性并没有被有效调动

提及大学教育的精神内涵,不得不提到对于学人灵魂素养的要求。作为学习者,需要时常被提醒,由于个体间固有的差异性、复杂性,必然会导致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立场、观点以及个人志趣、眼界、理解的深广度等等所带来的千姿百态。但是,大学教育的精神内涵只可能是朝向精神世界的自由去延展―一个人的心灵的开放程度、思辨能力的强度、关注事物时所持有的内心情感等等。

学人在培育自己的诸多能力及精神质素时,外部环境的作用力远不及自我的主观作用。恰如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谈到的,“所谓教育,是指自我教育。一切外在的教育,是为自我教育服务的。试想,自我教育失败,外在教育有什么用?”大学中的教育环节很丰富,实际上,应该推广开来。就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无关乎年龄,无关乎地点,自我教育应该是时刻,且是随地的。那么,阅读作为极其重要的教育方式,不应该是校方一方面的努力,学人对于阅读的关注度更能体现出大学教育在自我教育方面的主导性。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介绍中国哲学史时,论及《人间世》篇末的一句:‘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诠释道:“无用乃是全生之道。”可以认为,无用之用着眼的是长远发展,有用之用皆是鼠目寸光之辈的生活态度。与冯友兰先生关于“人生境界”的阐释相联系,会发现他所提及的“精神境界”,其实是个体对于自我灵魂质素的自觉要求下的结果,属于典型的无用之用,即短期内未见其效,长此以往却可以在诸多领域受益,且是终身的。

但是实际中,学人应有的自觉性,对于自身灵魂高度的诉求都是不充分,甚至没有被有效调动起来的。有意识地将培育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作为一种学习的主要方式以及生活的乐事,在阅读中实现自我教育,在自我教育中学会思考、追问、探索和研究,就目前来说,有一定困难的。联系现下的教育模式,不难从实际情形中看到,大学教育的各个参与者,教师、学生、行政管理人员等,均在不同程度强化着教育的形式(比如举行各种讲座、报告、竞赛等,特别是各类报告和讲座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将学生大批量地集中到特定的礼堂,讲者且讲,学生且不听,从头至尾在台下玩手机,一场讲座就这样被无效消耗掉),而对多样化形式背后产生的实效性,有多少教育者予以正视。可以想象,长时间下来,这种失效的教育流程逐渐固化,导致学生与教师处于疲软状态,不但习惯于消耗自己的精力、能量,而且使教育目标中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关注度下降,育人功能未能真正落到实处。

实际上,我们的教育在真正践行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人的因素。教育会因为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大有改观,同时,之所以能够产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归因于个体对于教育一事的自我觉醒。学人通过阅读,与故往的学者、前辈在精神上进行交流,净涤灵魂,摆脱世俗中的烦扰,寻求内心的安宁。此外,借助阅读的方式帮助学人打开思想的边界,推助教育活动处于一个不断更新、走向完备的方向,促成一切教育环节中的跟进。不可否认的是,阅读的确对于学人培养人文素养有着质变的作用。同时,关注自身精神清洁的意识普遍薄弱,在电子网络信息的覆盖下,留给自己自省的空间相对较少,而短平快的阅读模式在这种不够理想的环境中,日益取代纸质版书籍带来的沉静与安宁,某种程度是对人文素养的培育和发展形成严重阻碍。在这样的氛围下,强调阅读带来的精神安定作用是必须的。

三、大学教育在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双重包围下,高调提倡育人功能,但对于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却承担了很少的戏份

教育改革尽管是中国社会关注的重点议题,但是教育界在对于教育这一问题的看待似乎并不深透。实际上,中国的教育之所以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从根本上并不是改革理念、教育资金、社会关注度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所致,而是在于人才的大量外流,导致的教育资源匮乏。而这在宏观上看,并不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整个世界都在焦虑,毕竟信息网络带来的冲击在教育领域的确“功不可没”。

现下的学生在入学之际抱有的热忱,以及对于求学的赤诚之心,在不到一年,甚至一个学期的时间里几近消磨殆尽,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整个的教育氛围并不是蓬勃向上,生动积极的。教师忙于职称的评定,对于课程内容的精力投入势必有限,在职称压力和教学任务的双重夹击中,可想落到实处的教学质量会是怎样。再如,学生在学姐学长的带动下,基本了解大学的生活状态不过是敷衍考试,对于真知,对于灵魂的塑造,对于人类之爱的关注,这些话题已然是非常奢侈的,几乎少有人去关心,而学生多投入于各种兼职、手机电子读物、电子网络交际平台,对于学校的图书馆,纸质版经典读物,少有人去热衷。诸如此类现象遍及国内各大高校。

在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浮躁和倦怠成了许多人都有的心理感受,校园里的大学生也不外乎如此,如何才能唤醒学人们那颗倦怠的心?如何将教育事业持续有效地践行开来,真正传承教育中大学的精神?这的确是值得深思的话题。

尽管教育的主要力量在于学校,在于学人自身,但是倘若外部环境的整体氛围良好,积极健康,指向性明确,那么,对于学人自己自然是一种莫大的关怀。婴儿的襁褓多么重要,学人的受教育环境如何不受重视呢?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千百年,意涵便在于此。许多发达国家,尽管信息网络的发达程度远超过我国,但是对于阅读书籍的重视的确勘称楷模。

四、现实社会在外在环境这一方面基本推卸了承担关于教育的必要责任

现下,信息网络已成为社会生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覆盖到城市的边边角角。虽然信息网络化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沟通、交流、联系、协作方面的便捷,但是,对于校园中的大学生而言,却并非利大于弊。

以学术研究与探索的成果和现状为例,可以看到,学术抄袭、学术污染是伴随着信息网络化的运行才逐渐开始泛滥,甚至达到一种难以有效控制的程度。学术不端行为本身又具有扩散性,一旦开始弥漫,很快就会堕入恶性循环。因此,愈是对于既有学术成果加以复制、粘贴、“再加工”的行为现象普遍化,这种行为就愈无法有效遏制,且严重打击者真正严肃而神圣的学术研究与探索活动的展开。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信息网络不发达或是未兴起的时代,全球学术的氛围或知识界、文化界的基调还尚可以维持在一个相对正规、秩序井然的状态中。学者们对于真知的雄辩,大学校园里莘莘学子对他们称谓的重视,崇尚思辨、崇尚自由、崇尚科学,甘愿沉浸到图书馆中认真翻阅每一本图书资料,不愿苟且他人既有的学术成果,积极尾随有真才实料的教授、学者,并着意于形成属于自己思想的结晶。而这些学人共同存有的一个特质,即是注重精神清洁。这不是很多人都可以体验到的世界。因为精神的清洁要求个体必须能够摆脱俗世的尘垢,远离一切浮躁功利的事态,单求内心的充实与宁静。而对于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说,大学教育并非如此神圣,而是被视作远离精神构筑,沾染着市侩气息的社会组织。而对于这些学人来说,教育的确是失败的,因为他们并未从大学教育的精神内涵中体会到学人应有的自省能力、对于独立思想、自由精神的无限推崇。

因此,无须讳言,中国的大学里,能够真正安心“坐而论道”的学校已经很少,能够提供我们这里所倡行的精神的学校正在消失,在某种程度上,致使如此的原因可能一方面在于学人自身,逐渐丧失自省能力,精神自洁的意识,而另一方面,大学在改良的过程中也忽视了信息网络对教育主体造成的精神侵害,对于学术成果形成的几乎难以逆转的消极影响。

五、结语

人文素养的重视与培养是大学教育的核心所在,然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人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却暴露出严重不足的问题。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教育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阅读可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阅读在当下的教育活动中被严重忽视。换言之,倘若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能够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关注他人,关怀人类与世界,而由此达成社会整体的良性循环,改造社会就不至于是一场空谈。

参考文献

[1]复查.教师文化的生命意蕴[J].教学与管理.2006(4)

[2]木心讲述;陈丹青笔录:《文学回忆录(上)》[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05页。

第6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随着时代不断演变,我国经济文化飞速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高校教学中,语文属于人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人文教育资源,是新课标下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经道路。作为一门公共文化基础课程,大学语文扮演着关键角色,是实现大学生人文精神、成人成才的首要前提,能够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比如,语言文字能力、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养成优秀品质,塑造健全人格,拥有良好的心态,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成为新时期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也能不断促进大学语文教学事业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大学语文教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大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在大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古今中外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作家们不同的写作技巧、思维方法。在学习语文学科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会在无形中得以提高。以“逍遥游为例,学生能够透过文章内容,领略庄子所呈现地富有浪漫气息的表现手法,逐渐培养学生的论辩思维。以蔡文姬为例,能够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式,注重创新。第二,大学语文教学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认知素养。随着社会竞争日渐激烈,学生步入社会后,需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必须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才能更好地展现自身价值。而大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各方面的知识。以红楼梦为例,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包罗万象,能够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完善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启发他们的智慧,是他们正确看待社会中各种现象。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一)优化大学语文定位与教材

在高校中,语文属于一门基础性的公共课,在包含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语文教材为基点,不断深化、拓展教材内容,挖掘其具有的内涵文化,并以历史文化背景为媒介,客观、合理地对照、审视、探讨教材内容。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认真鉴赏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掌握其中必要的阅读、欣赏等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地改革传统教材,不断创新语文教材内容、编写形式,以学生已有的文化水平等为基点,进行中国文化知识教学。以此,在提高他们文化水平的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二)优化教学方法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语文教材特点,以及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动学习状态。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已有的文化水平,选择适宜的语文教材内容,恰当取舍教学作品,不能过分追求面面俱到,要有所侧重。教师可以以不同时期为导线,选出经典的文学作品,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积极性,还能以点带面,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做好铺垫。此外,随着科技日益发展,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以“牡丹亭”为例,学生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制作相关的PPT课件,导入相关视频,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领略那种反对封建礼教,青年男女敢于追求自由爱情的可贵精神。

(三)注重文本解读

大学语文教材是无数名作佳篇、人类智慧精华的聚集地。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家作品,把握文章命脉。以“诗经”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领略到文中饱含的凄婉惆怅之情,以及呈现的凄迷朦胧美。以李白的诗为例,教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其体会诗人洒脱气概。在此过程中,逐渐引导学生走进大家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出现心灵碰撞,不断洗涤学生的心灵,勇于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

第7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范文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图书馆作为高校育人的主要窗口,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优势。因此,充分发挥图书馆优势,配合学校搞好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职能。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应具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哲学、伦理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领域的知识,人文精神指的是人类创造的价值和理想,人的现实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如何做人,包括对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理想、道德、情感等精神生活的追求,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索。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大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用以充实自己、陶冶心灵,提高各种知识水平,然后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修养、气质,使之成为自身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的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素质教育和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智力业务素质教育、身体健康教育同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结合体,这四者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互相渗透,又有各自的功能和使命:德育重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智育重在开发智力、传授业务知识和技能,体育重在造就大学生强健的体魄,而人文素质教育则重在加强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教育,使其文化知识和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吸收,从而提高其文化底蕴。人文素质教育涉及面广,如启迪智慧、开发潜能、调动精神、激励意志、规范行为、维护心理健康、协调人际关系等,这是任何一门学科所无法涵盖的,是课堂教育不可能完成的,其教育功能在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它是不可缺少的。

二、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能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社会共同培育起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以增强我们的精神力量。在校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通过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对社会和对个人的理性认识,从而大大增强大学生的精神力量,推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人文精神强调的是追求运用知识时的良知、责任感和价值观。通过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青年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环节。

3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实现、精神文明不断升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就需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高校应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人手,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成为具有较高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敬业和奉献精神等的高素质人才。

三、图书馆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理应成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

首先,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其次,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使学生们通过对优秀书刊的阅读,受到人文知识的感染和熏陶,进而升华为人文精神;第三,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源、先进的服务设施、现代化的服务手段和高素质的人才,密切配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图书馆开展的虽然是无声教育,但却是在校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种教育手段,大学生走进图书馆,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对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智力、开拓他们的视野,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图书馆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l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重要的教科研辅助单位,其办馆宗旨和原则必须符合学校教育的总体方针和任务。图书馆要提高认识,转变人才观念,增强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实际出发,针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充分利用馆藏优势、环境优势、人才优势和各种基础条件,提高工作人员人文素质教育意识,以读者为中心,紧紧围绕人文素质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项工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条件。

2优化和调整馆藏结构

图书馆藏书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基础,许多高校受重专业轻基础、重理工轻人文、重技术轻素质等观念的影响,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大都偏重于以满足专业教学和科研需求为主,人文社科类文献资料相对不足,这样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结构,与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需求很不适应,必须优化和调整。高校图书馆在注重收藏与教学科研有关的专业文献的同时,对哲学、文学、艺术、历史、伦理、美学等方面的文献要进行合理的补充和强化,选购一些历史、民族文化教育、价值观与道德观教育之类的书刊文献,使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既能满足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求,又能适应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3认真做好导读工作

图书馆导读作为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员利用特定的条件和手段提高读者阅读修养的过程,针对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健康的阅读倾向,图书馆要认真加以引导。导读不仅仅是有形的互动交流,还应有无形的广泛渗透,为此,图书馆除做好基本的文献宣传外,还应做好书目推荐工作,建立经典书目导读数据库。书目推荐是引导大学生良性化阅读的一条重要途径,推荐的书目应宽广,不仅仅是文学类书籍,还要涉猎哲学、科技、文化、艺术等各领域的书籍以及网络文化,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8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范文

关键词: 图书馆;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也是学校基本的教育设施,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被誉为“知识的宝库、知识的喷泉”、“大学的心脏”、“学校的第二课堂”。学校发展,文化先行;学生成材,知识和智力背景至关重要。作为传播文化、育人的主要窗口,图书馆承载着向广大师生提供精神食粮的重担,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特色优势,配合学校搞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我馆的一项重要职能。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应具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哲学、伦理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领域的知识。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人现实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如何做人,包括对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理想、道德、情感等精神生活的追求,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索。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杨叔子教授,倡导在全国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并提出了科学人文融合的“绿色教育”,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大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来充实自己、陶冶心灵,同时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然后内化为自身人格、修养、气质,并使之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的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素质教育和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智力业务素质教育、身体健康教育均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结合体,这四者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互相渗透,又有各自的功能和使命:德育重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智育重在开发智力、传授业务知识和技能,体育重在造就大学生强健的体魄,而人文素质教育则重在加强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使其文化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并最终沉淀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文素质教育涉及面较广,如启迪智慧、开发潜能、调动精神、激励意志、规范行为、维护心理健康、协调人际关系等,涵盖范围之广令任何一门其它学科望尘莫及。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功能对于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是单纯课堂教育所无法完成的。

二、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能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社会共同培育起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以增强我们的精神力量。在校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通过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对社会和对个人的理性认识,从而大大增强其的精神力量,有助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类为争取自身生存、发展和自由,以真善美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文化精神。人文精神强调的是追求运用知识时的良知、责任感和价值观。通过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青年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因此,人文精神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环节。正如乔旺忠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浅谈加强中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演讲中表述的那样:对中医药学习者来说,缺乏广博的人文知识将会很难领悟中医药学的精髓;缺乏深厚的人文底蕴将会很难满足中医药的职业要求;没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将难以适应中医药的未来发展。中医药教育要培养具备健全人格、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精湛技术、宽阔视野、娴熟沟通技巧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中医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至关重要。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实现、精神文明不断升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就需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高校应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人手,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成为具有较高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敬业和奉献精神等的高素质人才。

三、图书馆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也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理应成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源、先进的服务设施、现代化的服务手段和高素质的人才,密切配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在知识海洋里自由翱翔的同时,情操得以陶冶、智力得以培养、视野得以开拓。

四、图书馆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重要的教科研辅助单位,其办馆宗旨和原则必须符合学校教育的总体方针。图书馆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增强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紧紧围绕人文素质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项工作,充分发挥馆藏优势、环境优势、人才优势和各种基础条件优势,以读者为中心,强化工作人员人文素质教育意识,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二)优化和调整馆藏结构

丰富图书馆馆藏、优化馆藏结构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图书管理人员认真细致、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及时发现问题,适时调整优化结构,才能保障馆藏内容和结构更趋于合理化,才能进一步适应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为适应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图书馆在注重收藏与教学科研有关专业文献的同时,还应对哲学、文学、艺术、历史、伦理、美学等方面的文献进行合理的补充,选购一些历史、民族文化教育、价值观与道德观教育之类的书刊文献,使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在满足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需求的同时,又能适应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认真做好对大学生指导读书工作

图书馆导读作为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员利用特定的条件和手段提高读者阅读修养的过程。多年来,针对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健康阅读倾向,图书馆管理人员兼读者联谊会的指导教师,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认真做好读者问卷调查工作,定期召开大学生读者专题座谈会,组织开展骨干培训班学习,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活动和组织优秀读者演讲会等。目的是引导大学生选好书,读好书,多读书,使学生们能通过优秀书刊的阅读,感受到人文知识的感染与熏陶,进而进一步培养其人文精神。“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同学们深深认识到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价值的艺术。书中的每一个小故事都叙述着一段人生,折射着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有理想人的毕生追求。

另外,图书馆除做好基本的文献宣传工作外,还做好书目推荐工作,建立经典书目导读数据库。书目推荐是引导大学生良性化阅读的一条重要途径,推荐的书目范围应宽广,不仅仅涉及中、西医、文学类书籍,还应囊括哲学、科技、文化、艺术等各领域的书籍及网络文化方面的内容,进而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9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范文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 大学生 人文素质

一、引言

20世纪50年代末计算的诞生和发展逐步将人类带进了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缩小的地球的时空距离,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便利。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在上个世纪60年代《理解媒介:人的延伸》 一书中就提出了“地球村”(Global Village)的概念。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是每个国家在全球化经济大潮的核心竞争力。

在新的世界格局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如何培养具有新思维的创新人才是摆在我国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曾经引领过世界科技的发展方向,我们有过璀璨的历史。然而,目前我国的教育化模式具有标准化、单一化、固定化等特征,注重知识本身的学习,但“知识就是力量”是16世纪的文艺复兴思想家培根所言。如何在新世纪、新的世界格局中开展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是中华民族能否重新崛起的重要因素。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受高等教育的群体越来越大,大学生的比例在逐年提高。

具有新思维的创新人才除了过硬的科学素质外,要想在自己从事的领域做深、做广,一定要具备良好全面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缺一不可。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受一些社会负面因素,如急功近利等思想的影响,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特别是很多工科院校的教育过于偏重科学素质的培养,忽视、甚至完全漠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本文结合国内外多个领域的诸多例子,讨论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个人修养、个人职业发展及自身创造力开发等诸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高等院校开展人文素质培养的一些具体途径。

二、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包含很广,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宗教等内容都属于人文范畴。我国著名的素质教育专家杨叔子先生积极倡导人文素质教育,提倡阅读中华古典名著,杨叔子先生再谈到人文与科学的关系时,曾经提到,人文对科学引导方向,提供动力和精神力量,保证原创性的开拓源头,人文还为科学提供了广阔的应用战场。与此同时,科学可以为人文提供了基础,科学还为人文提供有有力武器。可见,科学与人文相辅相成,同等重要。

我国的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梁思成先生不仅学业优秀,而且兴趣广泛。他爱好美术和音乐,在中学时期,经常为校刊画插图,被聘为美术编辑,他参加学校的合唱队、军乐队,担任过乐队队长和第一小号手。2011的10月,全世界都在哀悼美国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办人史蒂夫.乔布斯。乔布斯先后领导和推出了风靡全球亿万人的电子产品,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讯、娱乐乃至生活的方式。乔布斯代表了科技的创新,代表了追求极致,极致恰恰是艺术的精神,因此乔布斯甚至被誉为艺术大师。乔布斯之所以能将苹果做到如此极致,与乔布斯的人文修养密不可分。乔布斯笃信佛教,喜欢哲学,在20岁的时候甚至到印度潜心研究印度佛教。中国工程院有个书画社,由爱好书法、绘画、摄影、诗词等艺术的院士组成。该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说:“学与艺术是互通的,这也已被很多学者和艺术家阐释过。我认为,科学与艺术的关系除了互通之外,还是互补和互助的。”在潘云鹤院士看来:“乔布斯的艺术感觉就很好,现在风行全球的iPad、iPhone本身就是艺术品,它更多地胜在人文而非技术因素上。”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有着自己人文方面的爱好,爱因斯坦不但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家,同时代的量子力学创始人普朗克的钢琴演奏的很好。发明莫尔斯电报码的莫尔斯原是一个职业风景画家,因揭示了疟疾的奥秘而荣获1902年诺贝尔医学奖的美国科学家罗斯的爱情小说《奥莎雷的狂欢》是当时美国十大畅销小说之一。诸如此类的例子层出不穷,举不胜举。

可见,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必定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我们目前的教育,特别是很多高校专业知识教育体系是填充式的,很多时候过于偏重科学知识的培养。这些学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课堂教育仍停留在知识层面,很少涉及到思想层面。更有甚者,有些在文学、艺术等学科有着自身长处的学生可能在某些专业学科上不太擅长,这样有着其它方面潜力的学生甚至被视为差生。我们应该反思,按照这一模式批量培养的学生可能只能成为一批批娴熟的技术工人。进入新世纪,经济与技术的急速发展对高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如何培养出大批的具有思想高度的新世纪创新人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尽管素质教育提了很多年,但目前的重要性似乎还未被整个社会和多数高校完全接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将科学教育与素质教育做到齐头并进是当前很多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需要迫切做到的。

三、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开展高等院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以开放的态度,创建百花齐放的大学人文气息

健康、良好的人文氛围势必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天在校园里学习生活的学子们。一般来说,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们的年龄大多在十八、九岁左右,随后的四到五年正是学生们人生观、价值观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这几年的关键时期里,如果能接触到一些高品质的人文教育的熏陶将受益终生。举办各个领域的高品质的人文报告是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气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笔者曾在东南大学求学多年。东南大学是人文素质教育基地,校园里一系列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经济、历史,甚至还有宗教及商业界的各类高品质的人文报告层出不穷。笔者毕业后,仍对校园里的很多高品质报告记忆深刻,受益匪浅。

(二)探索、建立完善的理工科课程培养体系

积极探索理工科高校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开展多样化的课程建设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学生的大学培养不过于偏重科学素质的培养。例如,南方科技大学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胆先行者,在本科生的培养体系中就纳入了国学教育这门课程。实际上,由于人文学科的多样化,除了国学课程外,能否将我国的民间艺术、中医学、中华武术等合理地纳入大学生的培养体系,都值得教育工作者去思考。

(三)建设具有高素质的大学教师队伍

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思想的传播者。清华大学“终身校长”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高校的教师队伍还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不排除有些老师片面地追求专业知识教育,忽视甚至漠视人文素质教育,认为人文素质培养空洞而无意义。这在势必将阻碍人文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政府的相关部门、高校及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如何树立和引导符合人性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从而进一步建设具有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兼备的教师队伍,让高校的广大教授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

(四)从大学走向家庭、社会

学校教育只是教育人的一部份,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多元化的文化教育都必不可少。而高校教育仅仅是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大学前的教育是基础,童年、小学及中学的接受到的家庭、学校、社会及多元的文化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时期。然而,这一时期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及多元文化的教育决不仅仅是去生硬地学习钢琴,学习画画或者学习奥数等。因此,人文素养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从家庭开始,从社会开始,这样进入高校后,特别是进入了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高校后,个人的成长将会是一个升华的过程。相反,如果从小就是在一种应试、逼迫、毫无人性化的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将会在大学后暴露诸多问题。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越来越高,尽管目前的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一旦高等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得到逐步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基地就会从高校逐渐走向家庭、社会,而后形成良性循环。

四、总结

高等学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关系着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复兴。认真分析当代教育的经验和不足,反思我们教育的现状和未来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目前,随着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迎来的大发展。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在分析人文素质重要性的基础上,再次呼吁高等院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大力开展人文素质的培养,并期待着人文素质教育能逐渐走向家庭和社会,最终形成浓厚的社会人文大环境。

[参考文献]

[1]冷护基.试论素质教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4,21(3):84-87

[2]杨叔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全面交融-兼论全面素质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报,2005,1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