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媒体运营的职位类别范文

新媒体运营的职位类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运营的职位类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运营的职位类别

第1篇:新媒体运营的职位类别范文

简历作为一种特殊的应用文体,是求职和招聘中间的一个重要媒介,在个人的职业发展道路和企业招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个人简历范例,以供大家参考。

个人简历范例一:姓名:

性别:女 出生日期:

身高:165cm

健康:良好

籍贯: 湖北

学历:大专

专业:空乘

政治面貌:团员

联系方式:

教育背景:2005.9-2008.7毕业于武汉商贸学院航空服务专业

培训经历:2006.10和2007.10月参加北京航空培训运输中心乘务员初级培训并拿到初级乘务员证书.

2008.12参加民航客运员初级培训或初级客运员证书

实践经历:

2008.9-2009.东星航空实习

2009.06月至今国航湖北分公司

职业技能:

具有熟练的客舱服务和机上应急能力

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培养了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

和良好的管理能力和对BSP民航销售系统的熟练操作

语言能力:

英语良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普通话良好

计算机能力:

熟悉windows操作,会运用Word2003,Excel办公软件及民航Eterm系统

爱好:MAYA模型制作、爱看抒情文学书籍、舞蹈

性格开朗:既乐于人际交往,又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勇于挑战旧理念,乐于创新

自我评价:

自信,乐观.积极向上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份工作和争取每一次提高自己和学习的机会

个人简历范例二:姓名:

三年以上工作经验 | 女 | 27岁(1983年8月1日)

居住地:北京

电 话:139xxxxxxxx(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2 年8个月]

学 历:硕士

专 业:音乐,舞蹈,作曲

学 校:中央音乐学院

自我评价

我是一个热情大方,自信并对理想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在校期间曾担任校、系、学生会各种职务,并担任学校学生处勤工助学岗职务,进行学校网站建设。经过有意识的锻炼,使自身的组织策划能力、团队协调能力以及自身的修养有很大提高。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待定

工作性质: 全/兼职

希望行业: 学术/科研,教育/培训,影视/媒体/艺术

目标地点: 北京,香港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 公关/媒介,市场/营销,影视/媒体,写作/出版/印刷,教师

工作经验

2008 /3--至今: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少于50人)[ 2 年8个月]

所属行业:学术/科研

对外合作部 院校教务管理人员

对外合作部中的项目主管、教材编撰责任编辑、钢琴培训部门成员。

2007 /3--2008 /1:北京xx文化艺术[ 10个月]

所属行业: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教育部 责任编辑

负责部门内部的网站设计、网络课件开发;教育产品开发;教辅图书出版;部门内部产品营销策略制定。

2006 /2--2006 /7:北京xx歌舞剧学院[ 5个月]

所属行业:教育/培训

中西方音乐史教研组 老师/中国音乐史、艺术概论

教授中国音乐史及艺术概论大课,有70人左右。

2003 /11--2005 /10:中央音乐学院[1 年11个月]

所属行业:互联网/电子商务

学生处 网络架构、编辑、维护

网站建设/维护(勤工助学岗)

与同班另一同学构成网站制作二人组。为学生处建设了学生会网站、团委网站、及就业中心网站,后期主要负责维护。

2003 /5--2003 /9:韩国xx media公司[4个月]

所属行业: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部门 兼职卡拉ok点唱机伴奏音乐制作师

个人简历范例三:姓

名: 性

别: 女

族: 汉族 出生年月: 1988年11月5日

证件号码: 婚姻状况: 未婚

高: 163cm 体

重: 50kg

籍: 河南洛阳 现所在地: 河南洛阳

毕业学校: 黑龙江滨才外语学院 学

历: 大专

专业名称: 日语 毕业年份: 2009年

工作年限: 职

称:

求职意向

职位性质: 全 职

职位类别: 其他类

职位名称: 客户经理/餐饮部经理 ;

工作地区: 洛阳 ;

待遇要求: 3000元/月 不需要提供住房

到职时间: 可随时到岗

技能专长

语言能力:

教育培训

教育经历:

时间 所在学校 学历

培训经历:

时间 培训机构 证书

2009年3月 - 2009年3月 大连瀚茗春茶叶有限公司

工作经历

所在公司: 大连时代广场戴维道夫咖啡店

时间范围: 2010年9月 - 2011年8月

公司性质: 股份制企业

所属行业: 餐饮、娱乐、酒店

担任职位: 咖啡店店长

工作描述: 经营管理咖啡店运营,包括调整店面形象,进出货物,店员管理,账目管理。

离职原因: 准备来洛阳发展

其他信息

自我评价:

两年咖啡店管理经验

发展方向:

客户经理 餐饮部经理

第2篇:新媒体运营的职位类别范文

    论文摘要:供电企业是技术密集型与资产密集型企业,其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是众多管理决策者关心的一个永恒主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人才队伍建设的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并分别给出了适合不同类人才队伍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对供电企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大力开展管理创新,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和长足的发展。[1-3]伴随着企业的成长,供电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不仅需要在整个人力资源队伍的规划中提出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也需要在日常的人力资源工作系统中进行应有的调整和发展。当前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对整个人力资源工作的优质运转产生一定的影响。人力资源队伍建设的最终目标在于为企业发展提供:“合格的人、主动的人和成长的人”,而其效果的呈现则需要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进一步强化与保障。因此,供电企业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应围绕如何使员工成为“合格的人、主动的人和成长的人”来进行加强。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人才队伍建设的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并分别给出了适合不同类人才队伍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一、对“合格的人”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合格的人”是指在客体能力方面可以满足企业职位所需的人。为实现合理配置合格人力资源的目标,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做好三项工作。

1.形成完整的职位体系

在完成了岗位名称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职位类别和所属的专业类别梳理清晰,形成完整的职位体系。职位体系一般是指所有岗位的一个“族谱”,能够清晰地显示企业发展所需的所有岗位,相互之间的关系及所在等级,是组织结构的另一种体现;同时也只有通过职位类别及其专业分类,开展各项专业的分析、预测、规划和管理工作。目前供电行业中基本的岗位名称及其内涵比较一致,但在具体的分工,尤其是管理岗位上仍不够清晰。2007年,供电企业对管理岗位的职位体系进行了一次较为完全的整理,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不过,由于管理岗位与部门、专业类别交叉比较多,使得管理岗位的专业分类比较难,对管理岗位的人力资源情况只能处在按层级或按所在部门/单位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这对管理岗位人力资源的规划、使用和发展会起到比较大的限制。应该在职位体系梳理的同时开展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2.做好岗位能力模型建设工作

明确各岗位对人员的素质能力要求,深刻理解岗位能力模型的作用,认清能力模型建立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做好岗位能力模型的建设工作。人力之所以成为资源,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具备这样或那样的能力。人的行动源于能力,个人的绩效源自能力,企业的绩效受到个人和组织能力的直接影响,人力资源的全部工作就是在解决如何拥有能力、如何使用能力、如何发挥能力和如何发展能力。因此,供电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开展应以岗位的能力模型为基石。在尽快完成能力模型和能力辞典之后,对每个岗位(或每个关键岗位)和企业总体所需的人员能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甄选、招聘、培训、认证、使用、评价和补偿以及激励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同时必须注意只有全面认识能力模型,才能真正发挥其真正作用。源自心理学的“能力”是一种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因此,知识、工作操作技能等仅仅是能力的一小部分,也是能力模型很片面的组成部分。知识对于能力而言只是记忆了一些信息,工作操作技能也只是在记忆的基础上如何运用这些信息。而能力模型真正要关注的反而是那些能够收集、分析和整理各种信息,创造性地使用这些信息的心理特征。正是这些特征才使得人们能够应对不同的新环境、新问题,才能使个体和组织的能力得到持续的发展。能力模型如果只关注到显性的知识、技能,而没有分析和确定对目标和成就的渴望、对组织的感知这样一些基础的素质,那么能力模型就很难帮助企业挑选真正适合岗位需要的人才。在岗位能力素质模型的建立中,要特别注意对一些基础核心能力和素质的分辨,在能力素质类别划分上应当尽可能做到不重不漏,而不是相互兼有。有些管理能力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由于使用在不同的专业中,那么就应该找到管理能力的本质所在,而不是按专业的不同进行分类。比如,有的能力模型会提出“销售管理能力”的定义或分类。其实销售管理能力已经是一种能力的综合体了,在这样的分类情况下,不利于判断和培养一个人的实际能力或是否有发展这种能力的潜质。更好的方法是,将销售管理能力分解为“管理和培养他人”、“影响和说服”、“了解和沟通”、“分析、认知”等能力大类,再进一步分解到更小的能力模块去进行构建、判定。建立岗位能力模型,特别是关键岗位的能力模型,对企业的贡献很大,而这种贡献是建立在准确建立能力模型,科学测评个体能力的基础上。供电企业在建立岗位能力模型上既有优势,又面临相当的困难。优势在于,本身具有较多同一岗位的个体,为开展关键行为调研和比对提供了较多的样本;困难在于众多的岗位有着复杂的行为,要想充分开展调研,仔细比对同样任务中不同个体的行为内涵和动机、基本素质,总体的模型建设工作必定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由于能力模型的建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实际管理中应根据岗位类型进行区别对待。如对于大部分的班组人员,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及运用专业知识的技能,就已经拥有了出色完成相关工作的能力,因此需要重点建立起各类型班组人员所需具备的知识及技能体系;而对于各层级管理人员,出色完成本职工作除需相关的知识及技能外,动机及性格也需要与岗位相互匹配,职级越高,对深层次素质匹配的要求越高。因此,供电企业岗位能力模型建设工作既可以采取在网公司或省公司的指导下,与其他兄弟单位分工协作的办法,也可以采取选择关键性岗位先行开展,然后逐步扩大范围的办法。

3.拓展人员进入渠道

结合能力模型的要求,完善结构性甄选招聘,使新生接收与内部转岗工作可以对岗位所需的人员能力有进一步的保障;同时适时拓宽人员进入的渠道,获得最佳的社会资源的补充。能力模型的健全为人员的选择和聘用不仅提供了通常意义上的任职资格与条件,更重要的是对人员的内在潜质和素质提出了要求。如果选择对象仅仅满足了学历、资历、能级等条件,但却不能达到真正的能力需求,那么这个选择对象在进入岗位后的绩效结果与企业的期望之间一定会产生差距,从而影响到全局的绩效水平。因此,在开展新员工的招聘和内部员工甄选调配、晋级时,应依据能力模型将必要和期望的条件分开,作为选拔的标准。只有满足必要能力需要的选择对象,才能进入预定的岗位。通过这样的固定模式,来保证人员“进口关”的质量,确保企业的绩效目标能够有足够的个体能力作为支撑。由于供电企业长期处于自然垄断经营的环境,致使企业内部普遍缺乏危机感和变革的动力,使得招聘渠道也比较单一,没有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市场化的大环境,一定程度上闭塞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新陈代谢机制,使企业需求并可以直接使用的优秀人才难以直接引进,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外部招聘,影响了企业招聘的员工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因此应适时拓宽人员进入渠道,使得条件合格的社会人力资源能够及时地补充到企业中,让企业的发展能够得到社会最佳人力资源的支持。

二、对“主动的人”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主动的人”是指在具备一定能力的情况下,人的主体自觉自愿地调动自己的能力投入相应的工作。为了使全局人员都能成为主动的人,积极投身企业发展所需的各项工作中去,在保证了规划所需的人员配置后,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努力做好三项工作。

1.建立转岗激励机制

建立转岗激励机制,并配套“热门技能”补贴促进人员内部流动。企业的发展总是或多或少地会对不同岗位进行人员数量的调整,这就需要企业能够有一批适合不同岗位或愿意转换岗位的人员。从目前情况来看,建立转岗激励机制是一项能够在短期和中长期都保持人员活力的利好措施。岗位薪点工资制度是供电企业基本薪酬制度,主要围绕本岗位的行政等级、职称、技能和工龄等价值及贡献开展劳动补偿。员工主动学习多专业的积极性不高,造成内部复合型人才缺乏,不利于内部人员转岗使用。通过转岗激励机制,对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员工开展培训,鼓励员工拥有多种专业技能,并对主动参与多专业技能培训和考核合格的人员发放一定的补贴。同时还可以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在一定时期内对企业紧缺的专业发放“紧俏技能”补贴,鼓励员工从技能要求较低的专业向技能要求更高的专业进行流动。

2.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不断完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明确每个岗位、每名人员所需要完成的绩效。绩效指标体系是绩效管理系统的灵魂所在,绩效管理指标体系既是人员合格的评价标准,也是促进人员自觉工作、努力对标的客观需要。指标体系设计好坏会影响到供电企业创先战略目标能否落地,能否促使每位员工都为局战略目标的实现承担责任。科学的绩效指标体系可以实现战略对各单位/部门及岗位的有力牵引。目前,供电企业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分为对单位/部门的考核指标体系及各单位/部门对内部员工考核的指标体系。对单位/部门的考核指标体系是从单项业务(如安全生产)出发,根据业务相关性对相关的单位/部门进行考核,这种指标分解模式容易造成重要指标的遗漏或重叠。对员工绩效指标的设定过程中,由于各单位/部门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重视程度不一,员工的考核指标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需要对指标体系进行整合,形成清晰而正确的指标体系,通过一套明确的指标及其标准要求可以使已经上岗人员能够始终保持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使所有人员有明确目标可以攀登,保障各环节工作的顺利开展。

3.深化内在激励

在深化薪酬制度改革,落实按贡献分配的基础上,丰富职业发展通道,改变外部刺激为主的激励方式。人员的主动工作需要得到内外条件的不断激励,对人的激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的长期激励一定来源于内在的动力和激励而非外在的。仅仅依靠不断上涨工资、增加福利、过分强调沟通和人际关系、开展全面的员工咨询等积极的保健因素,会使员工的基本满意度门槛越来越高,而对工作的激励则不能产生较大作用。职位体系的丰富不仅可以缓解长期以来困扰国企人员的“官本位”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满足员工长期激励的需要。多元化的职业发展通道是职位体系丰富的主要内容,已经引起整个南网系统的关注,广东电网系统也在开展了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技能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多元化的试点工作。需要注意的是,职业发展通道的多元化要解决的不仅仅是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技能人员的等级、待遇问题(这只能解决员工的外在激励问题,却难以形成对员工的长期内在激励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如何通过职位体系的设计满足员工的深层兴趣(高层次需求)。通过丰富和明确职业发展通道,给予全体员工一张“发展地图”,更重要的是使员工明确,自己可以根据兴趣来选择一条不断挑战自我和发展自我的终身发展之路,使员工了解到企业会如何帮助每个个体进行发展,直到他们自己能力和期望的高度。因此,除了完成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人员的职位体系、等级等内容之外,应该重点衍生出各岗位之间的发展通道,为员工的终身发展提供“按图索骥”的服务。

三、对“成长的人”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成长的人”是指企业如何能够保障自己的员工队伍从个体到整体、从思想到能力上都能紧随甚至超前于企业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力资源的储备。这是涉及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因为企业的不断发展势必对人员的成长提出要求,因此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通过三项工作来加强人员的成长。

1.完善针对岗位的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目前,供电企业为建立健全教育培训体系,促进教育培训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已启动了一般管理岗位和班组岗位培训课程体系开发工作。一方面使员工明确岗位的培训要求,了解自己学习提高的路径,另一方面可根据岗位培训要求为员工制定针对性培养计划,并将岗位培训要求作为员工考核的关键要素,建立与岗位相适应并利于开发员工潜能的员工机制。未来供电企业应进一步发展以完整的能力模型作为完整的课程体系的基础。完整的能力模型在于提供了核心素质的内容。在培训中,核心素质的长期培养,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系统、流程的完善要相结合。在结合能力模型开展培训时,既要通过一些显性的专业管理课程给予受训者一些快捷、好用的实际操作方法和技能,又要通过一些课程增强受训者的隐性、深层素质的培养。比如销售管理课中,可以直接教授一些销售分析的方法和技能,使受训者迅速掌握使用的工具;但很多时候,这样的培训却不能满足对员工分析能力的培养需要,一旦受训者离开销售专业,就又要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开展一些针对分析能力、辨识能力等深层素质培养的课程,可以使受训者更加容易适应不同的岗位,很多时候还能促进员工融会贯通之后的创新思维的产生。这些基于单纯类别(而不是混合、重叠类别)能力素质的培训,符合人类发展心理学的等级整合原则,即人们可以天然地将单纯、独立发展的技能整合成更加复杂的技能。开展这类培训不仅可以使受训者有更加广泛的适应能力、节省更多的培训成本(包括时间的、经济的),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大力发展电子化学习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更新,电子化学习已经成为最具前景和影响的学习方式。它不仅能够比以往以几何倍数的速度传播和更新知识,而且解决了广阔领域内的低成本覆盖问题,还可以借助这一平台轻易地实现个人实时和终身的学习。目前,供电企业全员网络培训及考核系统平台已投入使用,进一步加强了培训信息化管理。通过在基层单位大力推广网络教育平台的宣传及应用,目前平均每天达500至1900人上网学习,其中生产一线员工学习培训率达84.22%。供电企业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着员工人数较多、覆盖地域广阔、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而电子化学习模式不仅可以以较低的综合成本解决上述问题,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多年积累的和借由广州特殊区位优势建立起来的各种资源和资源渠道,形成功能强大的知识管理和学习系统,完善供电企业打造学习型组织的一大基础内容。

3.更加广泛和积极地推进绩效反馈与辅导

目前供电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刚刚建立,工作重心还放在绩效指标体系及规则体系的完善上,且为保持过渡阶段的平稳性,绩效考核结果的透明性不强,种种主观及客观因素导致各层级人员对绩效辅导与提升的重视程度不够。但是,绩效管理的重点在于进行绩效辅导与提升,在于寻找工作短板所在并不断加以改进。绩效管理的本质在于组织的绩效来源于个体绩效,只有人的成长和进步才能带来绩效的改变和提升,而人的成长必须得到企业不断的关怀,特别是组织、领导和同事持续的绩效反馈和辅导,也就是绩效管理要着眼于持续的反馈与辅导。通过绩效反馈与辅导可以使员工获得组织层面的支持与帮助,从而真正保障了每个岗位、到每个环节、每个部门都有适宜的人员与能力。部分员工也存在着“把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再把绩效评估和考核等同于打分和奖金的分配手段”的误解。如果绩效管理在企业员工的头脑中等同于奖金和考核表,那么就不会有人真正地去运用绩效“管理”这一手段去持续不断地、系统地改善和发展企业。不仅个人无法获得更快的成长,企业也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损害。考核是阶段性的、对结果而言的,反馈和辅导则贯穿于任务执行的全过程。只有反馈和辅导才不会让企业无奈地接受一个结果。因此,绩效的反馈和辅导必须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四、结论

当前,电力工业管理体制正在进行以政企分开、厂网分离、公司化改造、 商业化运营、 法制化管理为取向的改革,电力企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运行机制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转变观念,构造新型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已经迫在眉捷。供电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人力资源队伍的发展,人力资源队伍建设的最终目标在于为企业发展提供“合格的人、主动的人和成长的人”,而人才队伍建设的效果则需要通过建立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来得到强化和保障。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人才队伍建设的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并分别给出了适合不同类人才队伍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蔡嵘.试论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j].广东科技,2008,(24):3-4.

第3篇:新媒体运营的职位类别范文

关键词: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营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0-0224-02

知识产权是媒体的重要无形资本,资本在运动中升值。资本在运动过程中要经历购买、生产、销售这两个阶段。媒体的知识产权运营,同样要经历这个过程,才能实现价值的创造、价值的提取、价值的实现。

1 知识产权创造

知识产权创造是指鼓励创作和创新,激发员工创造激情,然后筛选出可后续开发利用并创造价值的作品并为其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电视台知识产权创造包括:(1)内容创造,对应版权。电视台是视频等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及电影作品的原创大户。电视台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受众喜爱度即市场占有率的竞争。内容是水之源,树之根,只有内容迎合受众审美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品牌塑造,对应商标权。品牌是符号性的标识、是作品的象征、是竞争力的总和,更超越了电视台自身及其作品以外的价值,品牌价值是电视台软实力的象征,也是电视台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体现。(3)技术创新,对应专利权。无论是内容还是内容塑造出的品牌,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没有灯光、舞美、特效、应急切换等技术支持,再好的创意也很难作成节目,再好的节目也无法完美呈现。走进今年的全国的“两会”,广西电视台运用VR虚拟现实、全景拍摄、H5制作等最新技术,形成屏、网、端、微全媒体矩阵,借助移动网络直播设备和“靓TV”云直播平台,及时生动立体传递“两会”声音。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实现有效传播已然成为共识。

2 知识产权保护

2.1 媒体发展呼唤知识产权保护

从《大风车》的商标被他人抢注在儿童食品、服装上到《舞林大会》引发的侵权之争,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涉嫌抄袭到《中国好声音》版权之争引发的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议,节目被移植、商标被恶意抢注、影视文学侵权等一系列与知识产权有关的纠纷从未停息。电视台的核心资产知识产权蕴含着巨大的商业利益,如何结束“有制作无创新,有创新无产权,有产权无保护”的现象,加大对知识产权这一核心资产的保护,发挥知识产权资源的优势,增强媒体收益能力,成了电视台在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课题。

2.2 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措施

电视节目分成三类:一类是完全原创的节目。二是原创的过程中使用借鉴他人作品的节目。三是他人授权许可使用的节目。

针对第一类节目,电视全可以高枕无忧的使用,但要注意防范他人的侵权。一旦被侵权,可以采取电话沟通、发律师函等方式表明我方态度。若对方置之不理,则可以通过仲裁、诉讼的方式进行法律救济。但要考虑自身权利状态是否有瑕疵、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证据的公证等问题。

针对第二、第三类节目,电视台侵权他人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规范行使:

(1)建立作品信息档案库,理清权利链条。节目版权信息记录是加强版权保护工作的基础,只有明晰节目的版权状况和节目制作中的版权处理过程,才能确保各类节目在播出、重播、作素材使用以及后续开发利用时不存在侵权可能。因此,电视台应建立并由专人负责管理如下两个作品信息档案库:一、本台及本台职工享有版权的作品信息档案库:载明作品权属信息,对许可他人使用的作品的权利范围、授权方式、授权期限等相关信息。二、经许可使用的他人作品信息档案库:载明作品权利来源、授权方式、授权期限等相关信息。以上两个信息档案库应根据工作实际定期整理更新。(2)强化知识产权审查,降低风险隐患。凡授权他人使用电视台作品或电视台使用他人作品的,均应签订授权合同。授权合同应详细约定作品的授权范围、权利性质、授权方式、违约责任等条款,然后报送法务部门进行合法合规审查。电视台要定期进行自查自纠,若发现在没有授权或未支付报酬的情况下,使用了他人已发表或未发表的作品,应立即停止使用该作品,并积极消除由此产生的影响。发现他人侵害自身知识产权的,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要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3)注重授权获取,避免纠纷发生。电视台最常见的需要获得权利方授权的作品包括:视频、音乐、图片和摄影作品、计算机软件(含计算机字库)、计算机字库字体、美术作品等。以音乐作品为例,原则上需要经过词曲作者、歌曲演唱者、唱片公司三个主体许可,但广播组织播放他人已发表的作品,可以适用法定许可。对于视频等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则不存在法定许可,必须获得授权并支付报酬。节目制作者要改变随意从网上下载视频、使用市场上购买的CD、他人的文字作品等习惯,严格依《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取得合法授权后使用作品。(4)重视商标注册,塑造品牌价值。电视台本身就有很多拥有知识产权属性的商业标识,只要稍加推广就能成为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品牌。以广西电视台为例,台标图形和台标文字本身就应当首当其冲的成为保护对象。台标的图形和文字会广泛应用到话筒、主持台、笔记本电脑背板等物体上,优秀电节目的播出,无疑会增加台标图形和台标文字的影响力,强化台标的品牌价值,提升电视台的整体形象。商标被他人抢注短期内虽看不到危害,但从节目的后续开发利用的角度来看,会大大削减节目的潜在价值。

保护体现的是媒体的被动预防,随着时代的发展,保护已经不能满足媒体发展的需要,要变被动为主动,从知识产权商业化运营的角度挖掘其价值,提升媒体的收益。据2016年4月27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知识产权产业对GDP的贡献达7.28%,知识产权产业已然成为蓄势待发的新兴产业。

3 知识产权运营

电视台传统的创收手段离不开广告和固定的收视费。经过多年的艰难前行和积极探索,已经实现多元化经营,形成了“节目+广告+产业+活动”的创收模式。但很多电视台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运营在媒体经营中蕴含的巨大经济效益。这其是国内优秀电视台已经证明切实有效的盈利点和创收手段,也是大势所趋。国外大型电视台衍生产品开发收益最高可达总收益的50%,在国内,做得最好的是央视,但其衍生产品开发收益也不足总收益的10%。数字上的巨大差距,折射出的是媒体知识产权运用能力的不足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3.1 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夯实多维度开发知识产权的基础

版权是媒体知识产权的核心权利。版权的管理看似简单,其实牵一发动全身。(1)转变观念:节目制片人向内容的提供商转变,电视播出机构向内容发行商转变,从为播出制作节目向为市场制作节目转变。(2)建立著作权数据库。电视台的自有版权以及所有引进的版权均应系统共享。系统不是简单的给节目制作者提供查询目录,提供版权状况以及节目制作过程中的版权处理过程,更应对版权的元素进行细化。为充分挖掘节目背后衍生利益,重点记录有开发价值的元素。比如可能会多次使用的视频片段、音乐、声音、肖像等。(3)再造采编发流程,重设制作规范。手机、公交、户外LED大屏等不同播出渠道的节目,导致其制作手法和主持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如手机电视播出应尽量少用空镜头,避免出现花俏的字幕,多用特写镜头等。制作团队必须时时关注市场需求,用市场推动节目营销,用营销反哺节目制作。(4)抓好“中央厨房”建设。把技术、制作、分发、传播、销售结合起来,打通起来,加大对接市场需求的节目生产制作力度,在节目营销上实现新突破。(5)深挖资源,有选择性地对建台以来部分节目及正在播出的节目进行收集、整理、分类、评级。深挖这座远未充分开采的金矿。找专业的公司进行后续的开发,如出版图书、音像制作等。高等级节目应立即在商标类别中注册商标,在版权机关申请版权登记,节目播出后,还应检测收视群体和收视率,为是否进行衍生产品开发和作怎样的开发作足准备。(6)建立知识产权奖励机制。很多媒体不乏创造知识产权的能力,但缺乏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快速识别知识产权价值甚至比创建知识产权还重要。因此,电视台应从职称评定、职位晋升、工资晋级等方面加强管理,将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加强员工知识产权转化意识。

3.2 提高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拓宽媒体收入来源

版权资产和品牌资产是媒体知识产权产业中最具价值的两个部分。“品牌+版权+商业化运营=产业”。在电视台知识产权产业的链条上,版权销售只是版权营销的初级阶段,版权的权利内涵中包括财产权和人身权。财产权包括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出书、改编权、翻译权等9项权利,这些都是电视台可以广泛运用开发的权利。以改编权为例,可以将收视率高的综艺节目开发成同名手机游戏APP,使用户在游戏中重温节目里的精彩环节,随着难度的增加和游戏环节的精彩程度的不同,在闯关过程中需要使用付费道具,以此为电视台打开一扇盈利的大门。还可以将小朋友喜爱的动画片改编成儿童舞台剧、音乐剧等。电视台提供现成的剧本、舞美、音乐,享有演出的票务收入。另外还可以对动画片中影响力较大的卡通形象进行授权,收取许可使用费。所有可以进行商业开发的元素电视台都应挖空心思充分挖掘!信息网络传播权也是电视台不可忽视的权利。湖南广播电视台正是看到了当中蕴含的巨大商机,于2014年成立了芒果TV支持精彩芒果独播。很多视频授权合同会列明是否包括信息网络传播权,因为授权价格迥异。电视台应利用好信息网络传播权,拓宽节目的影响力,增加二次、三次、多次销售渠道的可能性,最大限度的增值版权。再如发行权,很多人会想到音像制品,其实还包括图书出版等形式,尤其是收视率高的工具类或理论型节目,通过在图书上印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就能进入相关节目的观看,这样的有声图书一定较好又叫座。这些利用节目播出积累起来的人气进行的二次甚至多次开发完全可以有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优势。如果能将版权的每一项财产权用到极致,提高版权衍生产品转化的能力,多维度开发利用版权,电视台版产业的春天就在明天!对照版权意识较强的美国,其电视行业近80%的收入来自于衍生产品等后电视开发。

第4篇:新媒体运营的职位类别范文

“亲爱的朋友们,是时候向大家宣布这个消息了,副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鲍勃罗・伊萨(Pablo Isla)将作为执行总裁出席下一次的董事会,我们对此充满了希望。”2011年2月,西班牙家喻户晓的Inditex集团的9.8万名员工接到了这样一条言简意赅的短信,宣布了他们的集团主席奥特加退休的消息。很快,这个消息就传遍了全球。而在中国,Inditex集团耳熟能详的名号是它的子公司、目前全球第二大零售服装品牌ZARA。

巴塞罗那纳维拉大学商学院的营销学教授何塞・努埃罗指出,现在是奥特加向市场宣告公司即将由新的掌权者管理的最佳时机:“奥特加的公司已经显示出它能在任何外部环境下运行的能力,老掌门人已经75岁,大家都不会希望最高职位的更替是由于管理者突然袭来的疾病,或者是由于公司经营不善,而不得不采取的决定和措施。”

大隐于市

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对采访和报道采取回避态度,为了避免曝光,甚至推脱与西班牙皇储的见面……奥特加这样的亿万富翁可能是每一个媒体从业者的“恶梦”。

在生活中,奥特加尽量保持低调,除了婚礼,从来没有被人们发现他佩戴领带的样子。在2001年公司第一份年报出现之前,奥特加甚至没有留下过一张官方肖像照。即使他在媒体上偶尔出现,也是被狗仔队偷拍下的模糊影像。关于奥特加白手起家的故事以及相关细节都是由他身边的朋友和合作伙伴一点点透露出来的,但已足够让人们了解到大致的梗概:1936年3月28日,他出生于西班牙西北部贫困的加利西亚地区,父亲是一名铁路工人,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在13岁时成为一名报童,随后开始做裁缝的助手。工作中,他是个有心人,学习了从生产制造到配送控制的每个环节,这些经验在以后都被他灵活运用到了ZARA的运营中。

在ZARA的货架上,经常会有“很Marni”或者“很Prada”的衣服,但与其它快速时装品牌相比,ZARA的“借鉴”手段总是更快,而且不落痕迹。ZARA每两周上一次新货,卖不掉就撤下,所以顾客基本不必担心撞衫。这一特色正是源于奥特加在上世纪60年代对于仿制的第一次尝试。那时他已经拥有了一家内衣店。他将一件有花朵装饰的昂贵家居服进行手工裁剪后,再以低价售出,一举大获成功。正是这种有些“山寨”的方法,让他掘到了第一桶金。到了27岁时,奥特加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服装厂。1975年,ZARA正式在拉科鲁尼亚诞生,整洁有序的橱窗和快速更换的产品系列,和街对面一成不变的传统百货公司分庭抗礼,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变革。

1980年,ZARA的分店已经遍布西班牙全国;1988年ZARA在葡萄牙开设了第一家国外分店,1989年纽约的分店开张,1990年攻入世界时尚中心巴黎。

如今,经过多次变革和2004年的上市整合,ZARA已经和海鲜饭、斗牛等标记一样,成为了西班牙的象征。现在ZARA在世界70个国家开设了4000多家门店,比创立于1969年的竞争对手GAP多出800家左右。半个世纪的谨慎行事和妥善经营,让奥特加不声不响地积聚起高达250亿美元的资产。根据《福布斯》记载,他在巴黎、伦敦、里斯本和迈阿密拥有大量资产,并且在足球俱乐部以及汽油、旅游和银行业都有投资。

成功秘诀

有评论认为,奥特加是洛克菲勒的忠实追随者,严格遵循着洛克菲勒的遗训:“在报纸上最佳的曝光模式仅限于刊载出生、结婚以及死亡的小小简述”。这个作风让他把时间都用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也让ZARA把钱都花在了最有效的地方。

比起其它品牌把钱大笔地花在媒体宣传和市场活动上,ZARA一直坚持“零广告” 策略,偏向于用盈利所得开设更多的店铺。每登陆一个新的市场,ZARA都会先在大城市中心区域的最繁华路段开店,然后再把触角伸向较小的市镇,在不做任何广告的情况下让品牌影响力辐射各地。这就像一滴油在织物表面慢慢延展的过程。在Inditex集团,这种策略被称为“油渍模式”。

尽管是快销时装品牌,ZARA却能给人一种高级感,看似基本款的外套也不乏特色裁剪和可圈可点的细节,令人忍不住要打听它的出处。它是大众的时尚风向标,没等你缓过神来,新货又到店了。

通常,流行时装品牌一年推出的产品款式是2000到4000款,对于像GAP和UNIQLO这样注重基本款设计的品牌来说,这个数字可能更小。而ZARA每年要推出1万多款新产品,这些新产品是从它的设计团队每年超过4万款的设计中选出来的。庞大的新款数量,是为了迎合更短的产品生命周期。Inditex集团原首席执行官Castellano说:“在时装界,库存就像是食品,会很快变质,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来减少反应时间。”

而如今,ZARA的创意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改动和抄袭。每年,260多名设计师乘飞机穿梭于各种时装会,去巴黎、米兰、伦敦、纽约四大时装秀寻找灵感,把获得的最新服装信息反馈回总部,然后马上会有专业的设计团队按类别、款式及风格进行改版设计,重新组合成ZARA自己全新的产品主题系列。从设计到生产到成品上架,这一过程被控制在4到5个星期内;如果已上架的产品需要改进的话,只需要两个星期就能完成。新款产品的预定达到50%至60%时,就送去商店,如果上架后的第一个星期表现不佳,就会立刻被撤下,也就不再追加生产。不过,即使是热销款,也不会在店里停留4周以上,这就使得顾客们在看上某件衣服时不敢过多犹豫,因为很可能过几天就看不到它了。

第5篇:新媒体运营的职位类别范文

一、引言

网络招聘正受到我国求职者和招聘方越来越多的重视。2010年,中国使用网络招聘雇主和求职者数量分别为485万家和7100万人,分别同比增长2.75%和9.2%(艾瑞咨询,2010)。但目前我国的网络招聘的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障碍及问题,这些问题更多是源于招聘网站运营企业自身,比如,信息真实性(梁平、彭林园,2011)、网络求职者及用人单位的诚信问题(余蕾,2012);长期以来招聘网站仅起到中介作用(姚海慧,2010);招聘网站同质化现象严重(张承羽,2010),导致经营者们将重点纷纷从研发优化产品转向主要靠广告换取市场份额、用价格战打压对手的营销竞争,竞争不仅让网络招聘企业在收入上无法实现真正的超越,同时也打击了自己的品牌价值。目前国内已有的一些关于网络招聘的研究多数尚停留在宏观层面,较少关注求职者使用网络招聘平台求职的具体体验。我们认为用户体验对于网络招聘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的意义:(1)低用户体验将使企业置于吸引和获取优秀人才的不利位置;(2)企业利用网络途径招聘人才也可视为一种树立和扩大企业品牌认知度的低价广告手段;(3)企业方对招聘网站的满意度对招聘网站的市场份额影响并不显著,相比之下用户一方对招聘网站的评价就显得重要多了(梁浩,2010),提高对求职者的服务质量更为重要。因此,本研究从求职者的视角出发,聚焦于影响求职者使用网络招聘的影响因素,并探讨提升用户体验的策略。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结合访谈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我们面向浙江省内多所高校应届毕业生发放问卷,调查其在应用网络求职时的相关体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问卷67份,回收率为83.8%,其中有效问卷60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89.6%。我们还对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学院以及浙江大学应届毕业生中的20人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形式采用现场访谈和电话访谈,全部采用开放式问答。本文旨在更深入完整地了解大学生求职者在使用网络求职时各步骤的感受,分析探讨网络招聘各要素具体在哪些方面对求职者使用网络求职行为产生影响。

二、影响大学生求职者对招聘网站用户体验的因素

我们认为网络招聘可分为三个阶段:吸引求职者阶段、求职者应用网络求职阶段以及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做出反馈阶段。本次研究正是围绕这三个阶段展开访谈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在各阶段中影响求职者使用网络招聘程度的因素。

1.吸引阶段影响用户体验的因素。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求职者常去招聘网站包括三类:第一类是综合性的知名招聘平台,智联招聘、前程无忧、中华英才网三家企业分别以68.3%、56.7%、41.7%的浏览率位居前三位;第二类是针对应届生的细分网站,如应届生求职网和大街网;第三类是地方性人才网,如杭州人才网等。关于获知网站途径,63.3%的问卷调查对象表示是通过同学朋友推荐,其次是百度等搜索引擎,再次是媒体广告、学校BBS链接等,这与传统认为的媒体广告最重要的结论大相径庭。梁浩(2010)从双边市场视角下对我国网络招聘市场的实证分析显示:企业方对招聘网站的满意度对招聘网站的市场份额影响并不显著,相比之下用户一方对招聘网站的评价就显得重要多了,这一结论在此也得到了体现。关于网站吸引求职者的因素,70%的问卷调查对象表示,是因为网站有细分、针对性强,正如访谈对象007谈到的“细分本身就是一个过滤的过程”,用人单位根据招聘网站的针对人群特点来职位信息,在无形中为求职者扫除了不必要信息的干扰,提高求职效率。56.7%的调查对象倾向于常去界面清晰,易于搜索查询的招聘网站求职。26.7%的求职者看重网站给其提供笔试建议及面试经验等信息。传统观念认为网络招聘的一大缺憾即缺少雇佣双方的互动交流,而目前一些优秀招聘网站设立的BBS讨论区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25%的调查对象因此被吸引使用这些网站。

2.应用阶段影响用户体验的因素。就招聘网站使用者在使用网站时感受到的不满意的地方,我们用开放式提问收集调查对象意见,并将问卷结果整理分析如下:(1)导致大学生求职者不满的首要因素是分类不好,页面混乱。关于信息的分类搜索,在使用智联招聘搜索信息时,访谈对象012抱怨:关键词输入多时,检索到的信息太少,而关键词输入少时,职位信息又过于泛滥。比如搜索时的行业类别这一选项,其实有时人们不是固定想去某一行业,我对自己的职位定位也不是很明确。可见某些招聘网站在职位分类搜索方面的设置并不能很好与用户需求匹配。(2)有16.8%的问卷调查对象认为招聘网站的职位相关信息不全面。在问卷结果中,求职者排在前五名的职位信息需求分别是工作要求(91.7%)、工作描述(90%)、工作地点(85%)、薪酬范围(81.7%)、联系方式(50%)。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访谈对象比较关心薪酬和企业介绍方面的信息,例如:薪酬很多企业都不挂,来个区间也好的啊。而且在职位信息中关于企业的介绍太少了,我有一次给一家杭州的有限公司投简历,到达那家企业面试时才发现这家企业就只有一间办公室,只有五六个人在那里办公,与自己的预期差太远,有种上当的感觉(访谈对象007)。(3)大学生求职者希望招聘网站为其提供更多的便利性。访谈中访谈对象曾提出希望招聘网站提供BBS论坛、短信提醒等附加功能,问卷调查中70%的调查对象也有此期望,另外,28.3%的调查对象比较看重社交。可见,社交网站对新一代求职者的影响之大,能提供巨大的求职招聘信息传递能力,同时也能提高使用者信息真实性以及增加求职乐趣。我们还发现被访谈求职者在投递简历时遇到重复输入简历信息的问题,大部分访谈对象提出不同公司要求的简历模板不同,重复输入太浪费时间。

3.反馈阶段影响用户体验的因素。反馈阶段即求职者投递简历后,用人单位将求职者是否进入招聘的下一环节如笔试、面试的决定告知求职者的阶段。在问卷中,53.3%表示收到的反馈不到投递的一半,其中6.7%表示从未收到任何回复,反馈问题已成为招聘网站或者用人单位网络招聘最大的问题。访谈结果也类似。虽然反馈阶段属于用人单位与求职者之间的互动,招聘网站已经不发挥作用,但网络招聘的低反馈率影响了求职者使用网络求职。因此,反馈率也是影响求职者使用网络招聘的一个因素,这与Feldman和Klass(2001)在他们就网络招聘在申请体验领域的研究成果不谋而合。从直觉上来讲,招聘网站的知名度似乎对求职者收到的反馈率存在正向影响。招聘网站越知名,参与的成熟型企业的比例数量也相对增加。本研究通过具体数据对这一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我们以招聘网站知名度(x)对求职者收到的反馈率(y)进行线性回归,模型拟合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到,回归方程的可决系数R2仅为0.05,模型整体有效性检验不显著,且自变量的回归系数不显著(p值=0.118)。因此,网站知名度不是反馈率的一个很好的预测因素,即反馈率的高低并不受招聘网站知名度的影响。对于这一现象,我们认为低反馈率目前已经是网络招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招聘网站的知名度和用人单位的成熟度并不存在很大关联,目前很多知名大型企业也没能做到对收到的应聘信息及时大量的处理。广告等营销手段在招聘网站成立初期可以快速高效提高其知名度,但这并不代表高反馈率,对用户来说没有任何体验上的进步。因此,从长远来看,招聘网站应从技术及与用人单位协商来从根本上解决反馈率低的问题,提高用户体验。

三、提升大学生求职者用户体验的策略本研究建议招聘网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提高用户体验,从而获得优秀人才,真正为求职者求职提供便利。

1.吸引阶段提升用户体验的策略。(1)利用人际网络增加大学生求职者接触招聘网站的机会。网络招聘市场也已经转化为关系市场(Cappelli,2001)。求职者获知求职网站的主要途径是朋友、同学推荐等,人际网络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能量。因此,为推广企业的招聘信息,吸引更多人使用招聘网站,企业可要求员工将招聘信息以及招聘网址链接转发给7个自己认识的人,再要求被转发者继续转发,可使招聘信息到达尽可能多的潜在求职者,吸引他们登录网站求职。(2)与大学生经常访问的网站建立合作关系。目前,各高校BBS中都开展了工作板块,各种招聘相关信息会在这里,求职者可根据这里提供的链接进入求职网站。高校BBS在此扮演了招聘网站扩大与公众接触面,提高知名度的桥梁角色。此外,为进一步提高曝光率,招聘网站可与目前人气旺盛的交友或门户网站(如微博、人人等)进行合作,在这些人流量密集的网站招聘信息吸引求职者,并通过链接转到求职网页,提高求职者对招聘网站的认知度。

2.应用阶段提升用户体验的策略。(1)完善搜索功能。根据访谈,我们发现许多大学生倾向于首先依据所有制类型和规模对企业进行选择。例如,访谈对象008描述了她的网络求职过程:“首先看招聘网站首页,看是否有喜欢的公司———进入公司看是否有合适的职位———若有,则投递简历———进入招聘网站的企业论坛看笔经、面经”。由此可见,大学生求职者在行业、职位等方面的定位并不是很清晰,而更看重企业规模和类型。因此,我们建议,招聘网站可针对大学生提供以下快捷搜索方式:先按所有制性质进行分类(如国企、外企、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再根据企业占地、员工数目以及在领域知名度将企业分为大、中、小三类。进行以上分类后,每一个类型下再设置行业、职位、地点等子类以便于有着明确行业、职位定位的求职者搜索。(2)向求职者提供更多的信息。目前,关于招聘职位本身的信息,现有网站提供得已经比较全面,但薪酬信息和企业介绍是求职者关注而网站很少提供或者太过简略的。薪酬信息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要求企业做出具体承诺似乎不太可能,但可以提供一个薪酬范围,使求职者大致有个了解。我们的研究对象认为,招聘网站对用人单位自身的介绍太过简略,无法使求职者深入地了解该企业。企业信息过少甚至容易造成求职者怀疑该企业的知名度和规模。我们建议用人单位重新审视的企业介绍,使其更具体、更有吸引力。(3)强化附加功能。应届生求职网的BBS论坛建设经验值得借鉴。该网站为每个企业开通了自己的BBS论坛,由用人单位HR人员作为版主管理论坛。求职者可以在其中发表专门针对该用人单位的笔试经验(所谓“笔经”)与面试经验(所谓“面经”),同时,用人单位的HR会在这里回答求职者提出的问题,这种有针对性的互动有助于求职者形成对该企业的合理心理预期。这一做法给求职者带来了巨大价值,提升了其对网站的忠诚度。另外,招聘网站也可以给求职者提供一些关键时间点的提醒功能。据我们所知,目前招聘网站尚缺乏这类功能。招聘网站可为求职者提供“我关注的企业”功能设置选项。求职者选择关注某一企业后,可以从企业后续招聘信息通知、申请截止时间提醒等业务中按需选择。(4)允许使用WORD版本简历,开发简历格式自动转换软件。对求职者来说,在申请不同企业时要重新输入简历信息是一件头疼的事。允许求职者使用WORD版本的简历可以简化这一流程,但不同的简历会给用人单位筛选简历增加工作量。也许人力资源软件开发人员应开发相关软件,将不同简历信息自动读取到企业要求的简历模板中,即将求职者的个性化简历转换为企业内部简历格式,从而方便求职者,又为用人单位减轻负担。

3.反馈阶段提升用户体验的策略。在反馈阶段,招聘网站应努力提升求职者的反馈满意度。招聘网站应给求职者关于反馈等待时间的合理预期。目前企业的招聘信息中只标明申请截止时间,却没能说明反馈时间及方式。用人单位在招聘信息中如能说明会在简历收到后几日内予以反馈或者截止日期后几日内反馈,同时说明反馈方式(如电话或者电子邮件),将减少求职者后续漫无目的的等待。在问卷调查中,有调查对象希望在简历投递后系统能回复目标企业是否已经收到简历,我们建议招聘企业的简历收件邮箱能设置自动回复功能,这样即不会为企业增加负担,给求职者一个答复,也能为企业在求职者之间树立一个负责的良好形象。在目前快节奏的竞争形势下,是否能及时的反馈对于能否获取优秀人才,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有直接影响。因此,无论求职者能否进入招聘流程的下一环节,企业最好都能通知求职者,正如调查对象在问卷中所建议,“能及时收到该公司的反馈,让求职者不必着急地等待”。

第6篇:新媒体运营的职位类别范文

欧洲广播呈现勃勃的生机

广播的数字化是欧洲广播发展的主要方向。近年来,欧洲广播顺应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带来的媒介融合发展趋势,在技术推进、广播形态等方面都主动作出了积极应对和调整,广播与数字、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融合日渐深入,数字广播全面推广,广播的品牌意识和专业品质明显增强。

一、稳固的民众基础和良好的收听习惯。欧洲各国民众有收听广播的良好传统和习惯,他们不论是在家干家务活、朋友聚餐还是开车上班或外出等,都喜欢打开收音机听广播,这是欧洲广播能够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2012年9月有一项关于全球成人收听广播(每周至少一次)的调查结果显示,相比日本和中国民众来说,欧洲各国民众更习惯于收听广播。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约有近80%的成人每周至少收听一次广播,英国为69%。此外,欧洲各国民众还有通过便携式媒体和高保真(hi-fi)收听音频广播,其中意大利、西班牙约有70%以上的成人每周至少一次收听音频广播。

二、多样的、充足的资金支持与保障。欧洲广播繁荣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各路资金的强大支持,这些资金主要有视听执照费、公共基金、广告收入和少量的政府财政补助等。其中,视听执照费是很重要的收入来源。根据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PwC)《2012~2016年全球娱乐及传媒展望》中提供的资料显示,欧洲广播收入构成主要是广告收入和视听执照费。其中,瑞典、德国、英国及法国四个国家的视听执照费收入占了其广播产业总收入的主要部分。英国的视听执照费收入占广播总收入的60%,法国也达到55.5%。

庞大而稳定的公共基金也是欧洲广播发展的重要收入来源。据统计,瑞典、德国的公共基金在广播收入来源中占比最高,其中,瑞典高达80.7%,德国则为79.4%。①此外,欧洲广播发展还得到政府财政资金或其他公共机构的支持。这些基金通常以项目的形式来支持公共广播的发展,同时通过契约方式严格规定其必须履行的义务,既保证了公共广播的资金来源,也规定了各国广播的努力方向。

三、市场化运营和专业化坚守。目前,欧洲已经形成了公共广播、商业广播和社区广播等多元化的广播市场竞争格局,并以法律的形式保障欧洲各国广播的正常、良性运行。不论是公共广播还是商业广播体制,欧洲广播在运营上始终坚持市场化和专业化运作,以此来提高效率,提升品质。

欧洲广播以满足用户需求作为出发点,在节目制作、品牌运营、人才聘用等方面采用市场化手段,实现节目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以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比如,法国第一大电台RTL特别注重跨媒体传播平台的搭建,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广其业务,扩大其品牌影响。RTL充分调动传统广播电台与网站、手机、移动设备等数字媒体的互动,开设了用手机客户端收听、设置广播节目对应二维码等服务。同时,RTL还以电台美食节目为内容出版烹饪书籍,与好莱坞电影《玩具总动员3》的宣传海报结合等,与各个媒体通力合作取得较好的效果。②据了解,2012年法国广告业对电台的投放增长了6.1%,综合性电台的广告投入总体增长5%,而同年 RTL的广告同比增长了8%,收入达5.6亿欧元,占全法国综合性电台广告总收入的1/3。这种良好的成绩与其对自我品牌的精准定位及市场化、多元化发展密切相关。

专业化是欧洲广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欧洲,德国广播频率的专业化设置较为完善和成熟,比如德意志国家电台(Deutschland Radio)有新闻综合、文化和科教三个专业频率在全国播出;德国地方性电台、校园电台也开设了不少有特色、专业化的频率,像德国首家以少儿和家庭为目标群体的泰迪电台(Radio TEDDY),以及以音乐立台、以大学生为目标受众的杜塞尔多夫校园电台,它每周播出的音乐节目或与音乐相关的广播节目占70%以上。此外,德国还拥有近230家私营广播电台,它们大都是音乐、交通等专业化频率,最大限度满足不同目标人群收听广播的需求。

四、相关方面对广播发展的重视。欧洲相关组织和各国政府结合自身情况,在法律保障、财政支持、数字广播技术标准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引导,积极地推动本国广播产业特别是数字广播的快速发展。为加快适应欧洲听众的要求及需求,欧洲广播联盟(EBU)实施的“欧洲数字化进程”等多个数字化技术项目,直接把欧洲广播推向了媒介融合的统一的技术平台上,打造数字音频广播、网络广播、手机广播等“广播升级版”。其中由EBU发起的欧洲通用芯片(Euro-Chip)项目,将让所有新的广播接收终端和移动终端兼容模拟、数字信号,这将给数字广播在欧洲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条件。而作为非营利性官方组织国际数字多媒体广播协会(World DMB),旨在向全世界推广包括DAB、DAB+和DMB在内的数字广播技术标准和数字广播接收终端。目前World DMB主要在欧洲车载领域推动数字广播接收终端,并开始和欧洲汽车商们进行合作,重点在欧洲推广DMB技术。欧洲相关组织的这些举措为欧洲培养新一代听众和挖掘潜在听众提供了技术条件。

五、欧洲数字化进程推动了媒体融合。除了大力发展数字广播和卫星广播外,欧洲各国还注重发展网络广播、手机广播等技术平台。广播与网络、社交媒体等技术日益深度融合,广播形态的多样化成为欧洲广播电台生命力延长的重要手段。

广播作为一种伴随性媒体,广播与互联网等网络的有机结合使得网络电台在欧洲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并迅速成为欧洲民众的新宠。以德国为例,2012年德国有3000多个网络电台,各电台均不同程度地重视开发新媒体化的广播电台,让受众充分地参与到节目中来。如德国公共广播协会(ARD)门户网站将ARD所有成员的青年节目资源重新整合编排,开设了通过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广播的类型化音乐电台,吸引了一批年轻网民。

新媒体中的社交平台及用户终端是广播电台吸引受众、拓展公共影响力的必争之地。广播电台紧随电视台的脚步,在与新媒体融合转型中愈发重视与社交媒体的联姻,在方便用户使用的同时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目前英国BBC环球公司(BBC Worldwide)的大部分节目均可通过互联网收听、下载播客,同时可通过RSS订阅,电台的每个节目在BBC的网站页面上都有社交网站脸谱网(Facebook)和推特网(Twitter)的链接,不同语种的新闻及服务也都在这两个全球用户最大的社交媒体上开设了公共账号,受众可以直接在Facebook和Twitter上参与节目讨论。BBC广播电台与社交媒体的融合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用户,更为重要的是提升了服务品质,留住了用户。

欧洲广播的未来依然灿烂

从近年来欧洲各国广播业的发展数据及相关政策看,欧洲广播业发展势头良好,即使在数字化、全媒体化时代暴风疾雨般的变化下也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自我变革与改良,以全新的理念和形态去建构全新的广播形式。随着欧盟及各国政府对数字广播等各类新型广播的进一步重视,欧洲广播业将迎来一个更加灿烂的未来。

一、收听广播的人群规模将会继续扩大。单就受众规模来分析,根据RAJAR 2013年最新调查数据,2013年第三季度英国通过手机收听广播的成年听众(15岁以上)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8%,其中15—24岁青少年手机广播听众同比增长了22%,达到手机广播听众总人数的41%。而2011年第一季度英国手机广播听众总人数仅占13.8%,其中15—24岁听众仅占28.6%。⑤总体看,三年来英国手机广播用户发展迅速,更多听众也愿意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收听广播,而新的广播形式也更贴合年轻一代的收听方式,反过来争取了更多年轻的听众。

二、广播与互联网、手机等新技术融合将加快。目前,欧洲许多国家已经开始使用DMB数字广播技术,英国政府已经明确提出2013至2015年要把FM/AM彻底关闭,实现从DAB向DMB的过渡。此外,挪威、法国、意大利、德国、瑞士等国也开始从DAB向DMB数字广播技术过渡。在欧洲国家中,数字广播接收已扩大到全部广播收听的近1/3,且1/4的社会车辆已标配数字接收终端设备;⑥意大利以16%的数字广播占比仅次于英国位列第二,数字广播覆盖率达到总人口的60%;⑦而德国公共服务融资委员会也为DAB+项目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2014年数字广播在德全国的覆盖率将达到99%。

随着数字广播技术特别是混合广播技术的应用,欧洲广播呈现出广播与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平台的融合发展态势,进一步彰显广播便携性、伴随性、低成本与廉价等特性和优势。未来它也将实现音频与文字、图片、视频等多格式文本的融合,并可实现广播不同制式间的自动转化和多媒体、全文本的传播,广播与互联网、手机等各类技术、终端的融合将进一步加快。

三、广播内部业务重组和机制改革将日渐深入。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欧洲很多电台开始按新媒体环境下的业务流程以及其中某些要素重新架构内部组织机构,将传统的业务类别和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调整为业务流程和融合的组织架构,扁平化协作与管理成为新的趋势。另一方面,随着广播与互联网、手机新技术的深度融合,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相关的职位愈发受追捧。

以西班牙最受欢迎的电台、全球最大的西班牙语广播集团Cadena SER为例,它从2009年开始进行广播编辑部组织架构变革,到2012年基本完成了由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向新媒体环境下分散融合的组织结构的转变,并增加了一批新的工作岗位,比如网络主管、网络编辑、视频设计和制作、社交媒体部等。其中,社交媒体部专门负责所有频率和节目的网页和社交平台的信息管理,包括管理、监测、回应听众在广播网站及社交平台上的留言和评论,与受众保持持续的互动。⑧总体看来,Cadena SER变革后的广播编辑部在具体的工作岗位划分上更趋于细化,且新增的岗位多数与新媒体有关,这些都为电台吸引年轻受众,第一时间了解受众对节目要求、意见并及时作出相应改正、增强电台品牌认同度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未来这种内部业务重组及机制组成的变革仍将是欧洲广播产业的发展重点。

着力从三个方面打造中国广播的“升级版”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国广播尚未出现衰落迹象,广播市场总收入及增长率均呈持续的正增长。2011年,全球广播业全年总收入为295亿英镑,同比增长1.7%,中国广播收入增长幅度超过10%,并且保持多年的持续高增长态势。⑨重要原因之一是近年来中国广播体制机制的创新释放了“改革红利”,广播频率专业化品牌化取得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中国广播年增长幅度在降低,与欧洲广播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和“发展短板”。令人欣喜的是,做强做大新时期的中国广播已经成为各方面的共识,欧洲广播的诸多做法为我国广播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借鉴。

一、从国家层面来看,应统筹考虑数字广播与数字电视的同步与平行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国广播的服务品质。近年来,重特大自然灾害频发成就了广播,广播凭借其独特魅力和传播优势进入了国家应急体系,广播由此进入了社会各方面的“视野”。相比数字电视、高清电视来说,我国数字广播发展相对落后,目前还在试验阶段。鉴于广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建议在大力发展数字电视、高清电视、3D电视的同时,应同步推动我国数字广播、网络音频广播和手机广播的发展。一是加强规划、加大投入,尽快落实数字广播技术标准,推动数字广播技术标准化应用,为我国数字广播发展以及各环节产业发展提供统一的技术条件;二是协调相关部门,将数字广播接收终端设备的安装纳入新出厂的社会车辆的标准配置,为我国数字广播深度覆盖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大力推动传统广播电台与互联网、手机等技术的融合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广播由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的转型。

二、从广播电台自身来看,保持和强大广播生命力的根本在于满足听众的收听需求,提供良好的收听体验。一项调查表明,2012年欧洲民众使用广播获取区域性新闻、本地消息的情况正逐渐变得普遍。相比来说,中国用户使用广播收听国内新闻仅有1%,而获取本地新闻的有2%,⑩可看出广播在中国主要还是作为娱乐及生活服务类消息提供的角色而存在。根据这一调查结果,我们首先要加快内部体制改革,根据广播融合发展的实际重新架构内部业务部门,在办好办精传统广播节目的同时,注重办好网络音频广播、手机广播和移动广播客户端节目等,增强各类广播接收终端对用户的吸附能力和黏性。其次,应进一步优化用户的接收渠道,让不同类型的听众比如开车族、在校大学生、中老年等更容易通过多种途径接近广播,为用户提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高品质的“听觉盛宴”。第三,利用互联网、手机、微博、微信等现代技术或工具,深度优化传统平台的交流模式,让听众广泛参与广播传播。第四,建立互联网等平台新的互动模式,改变人们对传统广播的“刻板印象”,以此增强互动,为用户创造良好的“收听体验”。

第7篇:新媒体运营的职位类别范文

1.影视文化市场体系逐步健全,消费需求日趋旺盛

近十年来,我国影视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影视文化产业政策不断依据现实情况作出调整,对于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释放影视市场活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构建现代影视文化市场体系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以电影、电视节目、电视剧、网络视频等为代表的影视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日趋健全,以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影视文化生产要素市场不断得到培育,影视文化市场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当前,我国影视消费需求日趋旺盛,影视产业总体上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影视产业领域的重要数据可以说明问题。传统电视产业尽管近几年增速有所放缓,但其增长速度依然明显高于我国同期国民经济增速:2010至2012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年均增速为20.97%,2013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预计3628亿元,较2012年增幅预计为15.3%。电影产业方面,2003至2013年电影票房从9.5亿元增长至217.69亿元,年均增幅为37.59%。2014年1至2月,已实现50亿元票房收入,增长态势强劲。动漫产业方面,产值从“十五”时期不足100亿元,至2012年达759.94亿元,年均增长率30%左右,预计2013年产值比2012年增长34%。2011至2013年我国在线视频市场规模平均年增速为61.9%,其中2013年在线市场规模达128.1亿元,同比增长41.9%,呈现高速发展的局面。纵观近年来我国影视产业发展的实际,可以看出在当前深化影视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影视文化市场建设、完善影视经济政策、提升影视内容质量、创新影视商业模式和新媒体影视用户持续增加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我国的影视消费需求将持续扩大,影视消费总量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

2.新媒体发展迅速,影视消费方式渐趋多元

随着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影视内容传播渠道得到极大拓展,除有线、卫星、地面电视网络外,固定通信网、移动通信网、卫星数字电视网、地面数字电视网、数字广播网等都可直接参与影视内容传输。影视消费终端方面,除传统电视机和电影院外,各种台式电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特别是可移动终端,日益成为我国影视文化消费的重要媒介,这些媒介因依赖技术的趋同而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融合趋势,受众可以选择任何终端设备获取同一影视内容。正是基于上述影视传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媒介融合的加速推进,我国影视文化产业领域催生出诸如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IPTV、视频网站、3D电影电视、4K电影电视、IMAX等新媒体业态,这些新型业态具有传输及时高效、使用方便快捷、网络平台开放、内容产品丰富、价格基本低廉、受众能够积极参与等特征,吸引了数量庞大的受众群体,影视消费方式改变过去单纯依赖家庭电视和影院的状况而呈现多元化格局。以互联网、移动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影视文化消费的新引擎。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4.282亿,网民使用率69.3%,与2012年底相比增长率为15.2%。其中手机在线收看或下载视频的用户数为2.47亿,与2012年底相比增加了1.12亿人,增长率高达83.8%。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和各种移动终端的性能和价格将朝着有利于消费者的方向变化,移动视频用户将继续呈现增长态势;随着3G、4G、WiFi等移动网络的快速建立以及流量资费的持续降低,移动视频普及和利用水平将大幅提升;随着三网融合的积极推进,互联网电视将实现从“看电视”到“用电视”的转变,影视消费方式将呈现新的局面。

3.影视产品新形态不断出现,消费对象日益增多

在传统媒体条件下,我国影视文化消费对象主要是电影院放映的电影、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和电视剧、音像制品VCD等,这些影视产品形态在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间保持基本稳定,但是此种局面被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打破。技术变革为影视产品及服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达空间,以微电影、网络剧、3D电影等为代表的新影视产品形态日益成为消费对象,并逐渐成为我国影视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0年以来,我国微电影加速发展,成为新的文化消费时尚。微电影通过微博、视频网站、社交网站等社会化媒体进行传播,改变和塑造着包括微电影在内的网络文化产品的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新媒体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潮流和方向。网络剧方面,近年来国内网络剧快速发展,视频网站正从“平台”向“平台+内容”转型,如凤凰宽频《Y.E.A.H》,优酷网《11度青春系列》《泡芙小姐》,土豆网《欢迎爱光临》,搜狐视频《钱多多嫁人记》《猫人女王》等网络剧点击量较高,市场经济价值凸显。2013年美国网络剧《纸牌屋》全球爆红,可以预见网络剧这一新影视产品形态将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3D电影方面,我国3D银幕数量从2007年的82块发展至2013年超过11854块,3D票房近两年也占据全年票房的40%左右,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随着技术的发展,4K电影、4K电视将成为影视消费的新亮点。

4.延伸影视产业链,衍生品消费渐成经济增长点

所谓影视衍生品,是指基于影视作品版权,依托电影、电视剧、动漫和电视节目等原创内容,创意、设计、生产的与影视内容密切相关的产品,其表现形态主要有图书、游戏、音乐、主题公园、文具、玩具、服饰和日用品等。影视衍生品生产属于周边产品开发,居于影视产业链的下游,是影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影视衍生品并不表现为一般意义上的影视产品形态,但其源于影视内容,也是影视文化消费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影视衍生品创意设计、制作生产和经营管理逐渐纳入产业发展视野,并日益成为我国影视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如广州原创动力依托《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动漫产品,积极开发电影、漫画书、主题开心乐园、舞台剧、文具、玩具、服装和卡通形象卡片等衍生品,衍生品收入占其总收入的70%。《武林外传》依托强大的市场影响力,不断衍生出网络游戏、动画片、漫画书、话剧、京剧、电影、网络演艺、动漫人偶戏、邮票、玩具;《中国好声音》衍生出电视节目《酷我真声音》和电影《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爸爸去哪儿》衍生出亲子装及同名电影等。《爱情公寓》中主角的恐龙睡衣、个性T恤,《后宫甄嬛传》中的“香薰”,《长江7号》中的“七仔”,《失恋33天》中的搞怪玩偶“猫小贱”,以及诸多热播电影、电视剧的影视同期书等,构成了我国影视文化消费的新亮点。总体看来,影视衍生品消费已经成为我国影视产业发展的一部分,但其整体规模和影响力与国外影视产业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随着我国创意研发水平的不断提升,产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影视衍生品生产和消费将会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5.影视市场快速成长,消费价值取向多元化

当前,我国影视产业环境在发生深刻变化,突出表现在新业态发展迅速、参与主体不断增多、内容供给日趋丰富、产业链不断完善、消费总量持续增长。在此市场环境下,我国受众的影视消费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即在继续保持娱乐消费、时尚消费和从众消费等传统消费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受众的参与性消费、品牌消费和知识性阅读性消费逐渐凸显,价值取向多元并存,互融并进构成当前我国影视消费的整体格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媒介融合的积极推进催生了影视参与性消费。当前,影视消费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影视内容的被动接受者。他们能够对内容主动发表意见和建议,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内容策划、制作和推介。受众的影响力正沿着影视产业链逆向延伸,受众可以作为生产创作主体介入影视产业本身。当前传统电视台积极运用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方式引导受众参与,微电影也改变了普通观众只能被动接受影视内容的惯性心理,参与性消费成为影视文化消费的重要价值取向。品牌消费是影视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当市场能够提供越来越多的影视产品时,消费者必然会有所选择,在此情况下品牌产品自然会受到更多关注。影视品牌消费主要表现为:(1)对影视品牌人物的消费。如对影视企业领军人物、知名策划人、制片人、导演、编剧、演员等所生产影视产品的消费;(2)对影视品牌企业的消费。品牌企业产品一般有质量保障,消费者付出时间、注意力和经济支出通常能得到相应的精神回报;(3)对品牌电视节目的消费。品牌电视节目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受众在消费上表现为较高的忠诚度;(4)对品牌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消费。经典文学作品不断被影视改编,源于品牌对收视、票房和网络点击率是一种保障。影视知识性阅读消费是指受众以获取知识为主要目的,对电视节目、网络视频等影视产品进行的消费。收看电视节目,观看网站视频实质上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阅读,并且影视媒介声音、画面和文本的全方位传递使得阅读更具直观性、可读性。《养生堂》《百科全说》《健康之路》等健康养生类节目,《百家讲坛》《世纪大讲堂》等讲坛类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故宫》《复兴之路》《大国崛起》等纪录片,均为知识性阅读消费的对象。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需求增加,影视知识性阅读消费将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二、我国影视文化消费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政策引导,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国家和各级影视职能管理部门是我国影视产业的管理、服务和监督机构,在统筹规划产业发展、制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等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为更好地适应我国影视文化消费趋势,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为影视产业发展创设良好环境,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有:

(1)继续深化影视文化体制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特别是要改变当前党委政府部门重要领导同时担任相应企业重要职位的现状。

(2)建立健全影视文化市场体系,鼓励各类所有制影视企业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推动影视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我国影视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3)推动传统影视产业和新媒体影视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高度关注新媒体对影视产业的推动作用,不断创新影视业态。

(4)加大财政税收支持力度,强化金融服务,实现资本、金融与影视产业的有效对接。

2.创新内容生产,满足影视消费需求

内容为王、创意制胜是文化产业发展对内容产品的根本要求,作为文化产业核心的影视产业更是如此。我国影视消费尽管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消费总量明显偏低,其重要原因是市场不能提供足够的满足受众需要的影视产品。创新影视内容生产,提升影视产品质量,增加优秀产品供应,提升影视消费水平,已成为当前我国影视产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影视内容创新主要包括:加强影视作品前期策划,做好选题工作;高度重视编剧地位,确保内容质量;影视内容雅俗共赏,避免低俗化;创新电视节目形态,增强核心竞争力;与新媒体高度融合,创新内容表现形式。创新影视内容生产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各方面政策的支持配合。影视内容创新首先要在影视产业内部营造鼓励原创、包容失败的环境氛围;其次要注重创意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策划、编剧、导演、编导等人才的培养;最后是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激励机制,激发创作潜能。

3.重视衍生品规划,拓展影视消费边界

影视衍生品成为近年来我国影视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我国的影视衍生品生产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真正形成成熟完善的衍生品生产链条,衍生产品存在形式上简单复制、文化内涵嵌入型不强、不能形成持续性消费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充分发挥影视衍生品效应,提升衍生品消费水平,需要在以下方面重点加强:加强影视知识产权保护,为衍生品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环境;企业高度重视衍生品生产,系统规划衍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注重影视产品及其元素的品牌塑造,增强衍生品核心竞争力;前期综合考虑多类别多层次的衍生品授权,有效降低企业投资风险;影视内容制作与品牌授权分离,衍生品营销环节品牌授权商、授权商和被授权商三方协同运作;建立完善的衍生品营销策略和运营机制等。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衍生品开发,影视企业依托影视走出影视,有效拓展产业边界,提升影视文化消费水平。

4.创新营销模式,引导影视消费需求

营销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营销模式创新是引导新的消费理念、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有效途径。在当前影视消费趋势下,影视企业应根据市场环境、受众心理需求、价值取向等因素,创新营销模式和服务,提高影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拓展消费空间。目前影视营销创新应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1)利用社会化媒体,创新影视内容营销。

影视企业营销团队通过创建有营销力的网络内容,让与影视产品有关的微博、微信、博客、视频和社交网站更具可读性和影响力,以此吸引用户关注,进而促进市场销售。

(2)运用版权营销,实现影视版权价值最大化。

版权不仅是文化企业的核心资源,更是重要资产,对影视产品版权进行前瞻性地管理、开发和维护,实现版权的集约化运营,对于最大限度地盘活版权资源,实现版权资产的长尾收益,提升影视产品的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

(3)重视品牌营销,满足消费者需求。

著名营销大师布鲁克曾说“最高级的营销不是建立庞大的营销网络,而是利用品牌符号,把无形的营销网络铺建到社会公众心里,把产品输送到消费者心里”,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品牌营销,是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途径。

(4)依托大数据技术,创新影视营销。

第8篇:新媒体运营的职位类别范文

一、经营网络版:实现我国报业从纸媒向数字报业平滑过渡的基本路径

当数字技术以眼花缭乱的方式改变着我们这个世界的边界、规则和图景的时候,惟有深刻把握其力量作用的价值底蕴的人,才能在这场伟大变革中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提出,在未来5年的时间里,报纸出版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发展数字报业。我们认为,从网络版的经营做起,是实现我国报业从纸媒向数字报业平滑过渡的基本路径。

就外部机会而言,2006年7月1日起,《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正式实行,这对依托传统报纸创建的新闻网站无疑是个利好的消息。因为这些网站的背后有强大的内容支持。相比之下,商业网站的新闻内容则以转载为主,如果内容枯竭或获得成本提高,经营将受到影响。

从报纸本身的优势来看,报业在长期的运营过程中,积累了丰厚的无形资产,并由此形成了其核心竞争力――专业化的内容原创能力和公信力。这些是单纯的网络媒体所无法匹敌的。首先报业拥有专业的采编队伍以及长期运作中建立的广泛社会网络,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和深度剖析能力。其次,它的进入品质远高于一般的网络媒体,同时内容的采集、制作和发行经过了一道道严格的把关,公信力较网络媒体高。再次,报业它关注的是社会上大部分人共同关心的问题,社会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体,无论这个时代对个性化的要求多么强烈,仍然需要有一个平台来引导人们的目光聚焦到一个点上,共同关心、探讨、解决影响人类普遍的问题。报纸的核心价值正在于此。另外,就目前的技术可能性而言,网络媒介离随处可得、随处可看还有一段距离,报纸网点的广泛渗透以及介质的廉价易读性能,使它在这方面仍保持着优势。网络的海量信息容易让人仿佛一头扎进大海,茫茫然不知方向,但报纸明确的版面规定和有序性,让人在短时间内就能对信息重要性顺序有一个清晰的把握。报纸是品牌、公信力的塑造者和维护者,是社会共同仪式的维护者,是“社会的皮肤”,仍然具有其存在的重要价值。

当然,相对于网络媒体,报纸存在着一些劣势。特别是总成本高,如新闻纸成本、印刷成本、人工成本、渠道建设成本,这些构成了它的成本劣势。传播的单向性、缺乏个性化内容、响应的滞后性、表现方式的单一性、版面及其他原因造成的内容局限性使得受众要获得信息付出的代价或者费力程度都高于网络。而对于广告主而言,传统报纸受众针对性的欠缺、广告精确投放度较低、成本高、覆盖范围有限,广告的阅读率难以精确测量。正是这些劣势压制着报业的发展,如何弥补这些不足,是报业下一步应解决的问题。途径之一,就是化敌为友,取长补短,实现与网络的亲密接触,达成协同效应。

二、报网互动的基本模式

既然报纸的印刷版和网络版是互补的关系,那么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应当沿着这个思路来营造模式,提出其发展的策略路线。换言之,我们应当将两者看成一个功能相辅、价值互补的整体,针对一方的劣势,利用另一方的优势加以弥补。其中的关键是,如何从印刷版的劣势着手,来分析网络版可能的空间。

1.加速新闻更新速度,填补报纸时间上的空缺。这似乎已是老生常谈,但目前国内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新闻网站还是寥寥。仅人民日报的人民网、新华社的新华网等几个网站实行24小时滚动更新新闻。在它们的网上,读者可以看到从凌晨0:00到24:00不同时间贴上去的新闻,可以及时地了解到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事情。而且,在每一条新闻后面都有更新的具体到分钟的时间,使读者在连续滚动的新闻中可以知道事件最近的发展和状态。而大部分报纸网络版都是把当天的印刷版新闻贴上去,这种方式只能将两种介质置于对立的地位,读者只会选择其中一个介质满足信息需求。

2.丰富版面语言,利用多媒体功能,实现内容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印刷版决定了它只能通过文字传递信息,但是跨越到网络版,在视听上,它提供了技术可能性,这是在网络版经营中必须考虑进去的。对于一些重要性强或运用视觉表现力远高于文字表现力的内容,应当尝试通过网络用视频方式来传播。在国外,甚至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这类以严谨著称的报纸都提供了podcast(播客)新闻。在国内,2006年9月1日刚刚改版的海峡网在这方面就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该网为厦门日报社主办,在新版中,增添了视频中心,内容是有关车展、读者节、相亲会等报纸主办的活动以及一些专访。同时在两个介质上以不同形式传播新闻,这将是一个提升传播效果的可取方式。

3.加强传播营销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印刷媒介传播的单向性缺陷可以在网络中得到弥补。我们总是强调与受众的沟通,这点固然重要,但是一份报纸,它的利益相关方狭义上包括了受众、广告主,广义上包括了员工、股东、上下游供应商、政府以及其他一些社会团体等等。网络平台信息容量巨大,报纸应当通过这个平台与利益相关方充分沟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单从狭义上来讲,一方面,为受众提供一个话语平台、互动平台。比如经济观察报每周二上午10点,编辑、记者会和读者在网络版上分享财经新闻背后的故事。人民网的强国论坛依托人民日报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已经成为网民们关注社会话题,热议国家大事的平台。美国报界巨头华盛顿邮报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采用“广播模式”的运作,每月提供5至6小时网上实时闲聊或其他谈话类节目,由华盛顿邮报记者、评论员和各类嘉宾亮相登场,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还有一些新闻网站开设信箱、留言栏、网上调查、聊天室、记者博客和网民博客等等,致力于拓宽与受众的沟通渠道。另一方面,就广告主而言,主要是营销。比如可以为其提供不同版面的价格单子,如新版海峡网,设有广告报价一栏,列出了厦门日报晚报的工商广告价目表,规格、类别、色彩及其相应价位一目了然,便于与广告主沟通而且给人以专业感。

4.注重微内容的经营,提供个性化服务。新闻在不同的时间点上有不同的价值,过时了的新闻其实就构成了历史的一部分。每个人对信息的需求侧重点各异,有的人可能需要专而深的信息,有的人需要广而泛的信息;有的人需要此时此刻的信息,有的人则需要以往的信息。而印刷版报纸用一种面孔通过受众的抛弃型阅读方式来满足不同的需求,这种标准化生产方式对于受众和广告主都不能达到价值获取的最大化。而在网络上,通过智能搜索引擎、RSS订阅等等可以将海量的内容利用组合结构的改造转变成微内容。个性化服务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华尔街日报。华尔街日报超大容量的信息与利用检索引擎进行的精确搜索相结合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要求。在它美国本土的网络版,有一个“MY ONLINE JOURNAL ”(我的网上日报)栏目,里面显示的都是自己定制的内容,包括我的公司(用户想要跟踪的10家公司的最新的市场表现,如股价变动情况等等),我的产业(用户想要跟踪的28个产业的情况以及最多10个产业的实时新闻),我的专栏(用户喜欢的专栏的定制)等,这个栏目中始终强调的是“我的”,就是通过让受众自行选择的方式精确的鉴别其信息需求点,化巨为微,没有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

三、报纸网络版的缺陷及应对策略

但是网络版本身也有缺陷。其一,网站数目众多,使报纸的网络版容易被网站的海洋所“淹没”。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国内网站有84万个,报纸的网络版如果单凭自己的力量很难在网络的大海中显山露水。其二,网民转换网站极为轻易,网络版的受众稳定性难以保证。其三,信息容量巨大造成无序化,让受众缺乏对信息重要性的把握。

针对第一个问题,关键在于报网互动,共创品牌影响力。一方面,印刷版要带动网络版,强势带动弱势,利用印刷版广大的受众接触面和品牌影响力来提升网络版的认知度。要做到这一点可以有很多途径。比如将一些次重点新闻的概要放在印刷版,受众如有兴趣可详看网络版。翻开华尔街日报印刷版,你会在报头位置看到“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背景就衬着“wsj.省略查看”,涉及到房产、就业等信息还会“链接到”旗下的房产网、就业网。再如印刷版的内容来源一部分取自网络,尤其是“民意”。也就是说受众在网上的言论将会在报纸上得到反映,这无疑能鼓励更多受众参与网络版互动的积极性,也使报纸的内容更加丰富,角度更全面。

另一方面,网络版对应于印刷版,定位不能差异太大,才能合力打造一个统一的品牌形象。两个版是同一系列的产品,表面上不尽相同,但其本质(主要表现为选择新闻的标准、看待事物的角度以及问题解读的逻辑和风格等)却应该是一致的,太大的反差,容易使受众的期待与实际不符,满意度降低而造成受众流失。如果是一份主流报纸,那么在网络版上也应当少一些花哨的东西,否则长久以往会造成人们对整体报纸印象的偏差,削弱印刷版的公信力。纽约时报的网络版就遵循了印刷版一贯的简约、严肃的风格,抬头The New York Times几个字字体、大小、颜色与网络版报头一模一样,内容也丝毫无哗众取宠的味道。做网络版之前,要考虑原来报纸赋予或者试图赋予公众何种形象,然后再对网络版进行相应的定位。

针对第二个问题,关键在于在明确定位基础上构建以受众需求为中心的信息圈,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这就好比现实生活中的商圈。一般而言,如果一个地段上建有一个大商场和一个大超市,这两个“黄金搭档”聚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商圈,附近同类商店生存的空间就会被大大压缩。因为人们进入到这个商圈里就能买到生活中需要的各种东西,一站购齐。网站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你这个网站能提供受众某一方面所需要的所有信息,那么你就能留住受众,用信息圈“圈”住它们,而且一旦形成了这个信息圈,一旦聚集了大量的受众,其他网站想插足就很难。

但是,现在想要做一个全国范围无所不包的信息圈已经很难,新浪、搜狐、雅虎等网站已经占据了这个位置,这也是在CNNIC中国互联网络网站影响力调查报告中,在报纸网络版中排名最靠前的人民日报网站也不过名列第42位的原因之一。但是深入分析受众需求,努力开拓,细分市场,在分众基础上聚众,却存在着无限潜力。如华尔街日报,它的受众定位主要是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的商务人士,那么在构造信息圈的时候,它深入分析了这一特定人群生活工作的需求,通过大量的分类广告的聚合来提供信息服务,比如工作方面,有求职、会计、商业保险、贷款、网络会议、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等信息;个人价值提升方面,有工作培训、MBA远程教育等;生活方面,有人寿保险、音乐会和体育比赛门票、度假、房屋买卖租赁、旅馆等信息;交通方面,有包机、汽车租赁、机票预定等等,门类达上百种,把一个商务人士可能有的需求都考虑到了,好比一个管家,服务无微不至。

第9篇:新媒体运营的职位类别范文

据统计,2008年奥运会催生的广告市场将达2450亿元,其中互联网广告更是增速迅猛。随着奥运会的临近,众多媒体门户之间的奥运大战也更趋白热化。

首先,搜狐成为“2008北京奥运会互联网内容服务赞助商”,充分利用自己的“独家优势”,频频动作,扩大自己的奥运影响,并且处处为其他非赞助门户设置障碍。

7月5日,腾讯“2008,你的网络主场”奥运战略,并与4支国家运动队签署了合作协议。

7月11日,TOM在线宣布将邀请国内28家主流平面媒体成立“奥运报道强势联盟”。7月19日,腾讯、网易、新浪在北京宣布组建“奥运报道联盟”,为广大网友和客户打造一个更加丰富、高质的网络平台。显然是众门户针对搜狐而采取的反击战略。

零供“博弈”升级

商业上,似乎都是供应商受零售商牵制。零售商对供应商扣点、索要进场费、货架费、管理费等等,还要经常拖欠货款。如今,供应商不再忍受,与零售商的博弈明显强硬起来。

首先雅迪尔和图腾宝佳为了追讨百安居的欠款,与百安居闹的不可开交,断货、要款、游行、诉讼等,几乎什么手段都用上了。紧随着雅迪尔,多家供应商联合了《供货商声讨百安居霸王条款及拖欠款》。7月底,中国最大袜企浪莎集团与零售巨头沃尔玛在合作2年之后,停止了合作。其实,之前朗莎与家乐福就交过锋,也是因为家乐福压价太低而中止了合作。

“现在与沃尔玛、家乐福的博弈刚刚开始。”浪莎董事长翁荣金显得很有信心。

中国汽车业整合的新合资时代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轿车销量228.69万辆,自主品牌轿车销售总量达65.98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8.85%,首次超过日德两大系,与日德系成三足鼎立之势。

在销售渠道和模式上,一汽红旗汽车销售公司的成立,正式确立“红旗”、“奔腾”两大品牌分网销售;而7月18日消息,进口车丰兰达,在广汽丰田的网内借道销售。

而合资、联姻、自主研发、发展自主品牌等消息也热闹连连。

6月29日,哈飞汽车集团与法国PSA标致雪铁龙公司闪电“联姻”,宣布建立新的合资公司,将会生产哈飞品牌的产品,这在“洋品牌”垄断的合资汽车企业中还是一个新的尝试。首开一条既可以保持自主品牌又可以引进外国技术的途径。

7月4日,奇瑞和克莱斯勒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奇瑞负责生产制造和产品平台开发,克莱斯勒承担国际市场的销售任务,这种模式在中国汽车业内还是头一遭。这种模式保护了奇瑞的自主性,不影响奇瑞自主品牌的所有产品自由进入欧美等国际市场。关于奇瑞合作的消息可谓不断,与菲亚特谈判一年多的合作项目在7月11日举行的签约仪式突起波澜“因故取消”;而近日与美国阿文美驰汽车工业公司,合资成立“阿文美驰底盘系统(芜湖)有限公司”,这是继与全球500强之一的美国江森自控公司合资建厂后的又一新厂。

7月18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与大众汽车公司共同签署声明。德国大众打破延续了23年的“传统”,允许上海大众开发一款基于上海大众PASSAT的后续车型,暂时以“NMS”为代号,将于2009年推出。上海大众成为中国汽车业合资新时代的一个推动者。

除了大众,广州本田的自主开发新车也已取得实质性进展。7月19日,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独资子公司――广州本田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在广州正式成立,搞自主研发、自主品牌,是国内第一个由合资企业独立投资、以独立法人模式运作的汽车研发机构,研发的新车型将挂广州本田自主品牌的全新标识。

7月27日,上海汽车集团与南汽集团所属的跃进集团签署了《上汽集团和跃进集团全面合作意向书》,在整车和零部件等业务上进行全面合作,表明上汽与南汽的整合正式开始。

据息,总投资76亿元的东风自主轿车基地和投资6亿元的东风汽车自主品牌轿车研发中心项目,也将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动工。

自1984年以来所有的合资都是“市场换技术”――外方控制车型和技术,中国为它提供生产和市场;合资公司生产的车型挂外资品牌LOGO。如今,这种惯例显然已被打破。“合资企业”、“自主品牌”、“整合”成为关键词,种种现象表明,中国汽车业跨入整合的新合资时代。

乳业竞争加速

继在马鞍山建立大型现代化牧场、直逼华东市场之后,于今年7月22日,蒙牛投资12亿建成中国第一个世界一流水平的乳品研发中心;7月30日,蒙牛又举办了“中国・内蒙古首届国际乳业节”,突显了其加速建设“世界乳都”的步伐,加上其400万吨的年产量,已经严重威胁华东乳业龙头光明乳业。而光明乳业也加快扩张步伐,于7月30日与武汉市方面签署了6000头奶牛基地项目,显然是光明乳业反击蒙牛的一招。一场南北两大巨头的对决,拉开了序幕。

联想集团

联想刚推出5万元的天价PC不久,8月2日,又推出1499元的PC,这是继3月21日戴尔面向中国推出2599元的PC之后的最低价格。并且,联想在服务上又有新举措,将台式电脑3年有限保修3年上门服务升级为5年全面保修(不含光驱)5年上门服务。其意是与戴尔抢夺拥有300万个用户的农村市场。

来自联想的利好消息可谓不断,8月7日宣布,收购欧洲第三大PC厂商Packard Bell的项目正在谈判中。2007~2008财年一财季业绩显示,联想集团营业收入39亿美元,净利润6700万美元,较上年度同期上升11.8倍。

卖场“服务到家”

7月26日,家居连锁卖场――红星美凯龙在北京宣布正式启动“服务到家计划”。按照“服务到家计划”的活动细则,只要消费者在红星美凯龙活动期间消费达1万元以上,就可以在一年内享受瓷砖清理、地板清洁、家具护理等方面的免费服务,拨打“服务到家计划”热线提前预约,红星美凯龙便会派遣训练有素的专业工作人员提供上门服务。

过去,售后服务一般由厂商负责,如今卖场也负担起了相应的职责,可以说是对市场经营责任的一种补充,也算是一种理念的升级版吧。

其实,质量保证与服务到家本是厂、商的分内之事,所有的消费者都有权要求厂家对自己的产品负责到底。商家又何必提出消费“万元以上”才能得到此服务呢?由此看来,尽管这一举措,厂商的服务理念前进了一大步,但是,需要做的功课还是很多。

换帅进行时

“换帅年年有,今年尤其多。”

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各公司把调整自己的掌舵人当成改善业绩的希望。看看近两个月来走马灯似的变换,简直比网页更新还快:

(1)7月1日,沃尔沃中国区总经理宁立达离职,其工作由首席执行官柯

力世接替。

(2)7月3日,何骏杰接替汤德为长安福特马白达汽车(中国)销售公司新任总经理。

(3)7月6日,中国电信公告,中国电信执行副总裁黄文林调往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与此同时,中国电信董事会委任原中国移动执行董事兼副总经理张晨霜担任公司执行副总裁,并将担任公司执行董事;中国联通执行董事李建国辞职,前往中国网通集团任职。此次高层人事震动,是2004年11月四大运营商高层大换班之后的又一大调整。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国电信市场进行产业重组的前兆。

(4)7月24日,TCL电脑总经理杨伟强辞职,其职位由杨建荣接替,同时,赵忠尧任TCL电脑董事长。李东生表示TCL集团不会放弃电脑业务,而此前,杨伟强曾说过TCL多媒体为了业务更加单一简约而剥离了电脑业务。据了解,TCL电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度共实现TCL品牌电脑销售收入21.44亿元,净亏损6780.67万元。

(5)7月26日,华硕电脑有限公司宣布,华硕董事长兼总经理施崇棠将退居二线,专任董事长,板卡事业处总经理沈振来将升任新华硕品牌公司CEO兼总经理,此任命自2008年1月1日起生效。

(6)自太平洋建设创始人、原董事会主席严介和卸任后,其接班人选一直都是众人猜测的谜语,7月30日谜底终于揭出,严介和之妻张云芹将接任太平洋建设掌门人。

(7)7月末,合众人寿副总裁胡国萍递交了辞呈,而今年2月末合众人寿原总裁丁当离职,之后,原总裁助理夏树海也离开合众。这家成立仅三年的民营保险新秀,三年间更换了三套“内阁”。

(8)8月8日,周立群任中国人寿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副董事长、总裁职务。几乎同时,李玉泉任人保健康险总裁。加上四、五月份李良温出任人保寿险公司总裁、傅助任人保健康副总裁、刘健任中国人寿财产保险公司总裁等一系列高管变动,至此,人保集团完成了旗下四家最主要子公司高管人员的调整。

(9)8月2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投资处处长刘欣担任法国巴黎银行全球风险管理团队中国区主管,其主要职责是“与制定和推行中国的银行和金融业政策的重要监管机构的高层官员建立及保持紧密联系”。8月6日,Francois・Cristofari获任该行中国区主管,并将自9月1日驻上海工作。前后不满一周,法国巴黎银行接连委任两位中国区高管,足见其对中国业务的重视。

(10)消息传出,雀巢德国公司总裁鲍尔将接替雀巢中国公司现任董事长兼行政总裁穆立的职位。

采访对象:国虹通讯数码集团董事长兼CEO万明坚

记者:请谈谈您对中国手机市场现状的认识。

万明坚:中国国产手机市场类似彩电、DVD等行业,门槛低,厂家多。目前,拥有手机牌照的国产手机生产厂商已有近百家,国产手机行业进入一个空前的竞争环境,淘汰出局的企业将越来越多,“胜者为王”将成为市场的不二法则,这必然促进手机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经过竞争的洗礼,今年下半年,将出现能与洋品牌抗衡的大厂家、大品牌。手机市场将呈现洋品牌、国产大品牌与小品牌共存的局面。

记者:目前市场呈现出哪些趋势和机遇?

万明坚:手机逐渐向智能化发展,可以提供强大的多媒体和通讯体验,如电子邮件、音乐、视频和游戏。越来越多的用户同时需要商务和娱乐功能,用户对多媒体的体验要求成为手机设计的重要方向。作为手机厂家,我们一方面会抢占智能化、多媒体的新市场,另一方面会继续深入布局低端市场。

对于国产手机来说,3G是个很大的机遇,不少厂商都在积极准备。在研发上,国虹将投入2个亿对三种3G终端制式进行跟进。目前,我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核心技术和专利,并建立起完善的研发队伍。在研发的同时,我们也在密切关注市场和用户的接受度。

采访对象:江苏光芒集团董事长范朝洪

记者:最近有哪些信息是值得关注的?

范朝洪:我最近一直在关注国家《能源法》的起草,特别是在太阳能产业方面的政策信息。在国家倡导节约、节能的大环境下,我国太阳能产业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进入国际市场的态势日趋明显。但是,由于没有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国家强制节能制度,产业在快速繁荣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如果国家能够在这方面出台相关政策,将对规范市场竞争、引导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记者:您对太阳能行业的发展方向怎么看?

范朝洪:产业亟待升级,新的营销思想、营销手段需要引进,体验式、主动式、亲情化的服务方式需要推广,具有“水质洁净、承压耐用”特性的搪瓷内胆将普及成为产业发展方向。

我国很多地区的水质较差,水垢问题一直困扰着消费者,如何摆脱水质污染一直是行业发展的瓶颈。目前,不锈钢内胆产品占有率占推广总量的90%左右,但由于行业整体技术水平限制,不锈钢内胆无法弥补“易腐蚀”、“易吸瘪”、“水质易变坏”的缺陷。借鉴电热水器的发展经验,现在已普及的搪瓷内胆需要全面推广。光芒蓝金钢内胆之所以能够率先在行业中打响,也正是因为嫁接了光芒十几年的电热水器搪瓷内胆技术,确立了短期内无法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记者:行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范朝洪:一是行业发展阶段的限制。要推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首先要解决承压问题,搪瓷内胆是性能最好的承压内胆。然而,业内绝大部分厂家是新兴企业,缺少成熟的搪瓷内胆技术,无法整体换代,我们始终有一种孤军奋战的孤独感。二是集热概念营销的过渡泛滥。集热管的吸热效率已不再是行业发展的难题,市场一直陷入集热概念营销的红海之中。三是行业政策标准仍需健全。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太阳能热水器产品认证》等政策标准,但整个行业在太阳能热水器水质上的标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近二三十年来,在产品设计这个领域,设计大师不是过气了就是一个一个地凋零。品牌逐渐取代了设计师成为消费者认知的符号。我们都知道苹果公司生产ipod,但却不知道是哪一个设计师设计了ipod。消费者毫不费力就认知了Sony、Samsung、IBM、DELL这些品牌,但谁又能说出(哪怕就是一个名字)产品背后的设计催生者呢?

我觉得这种趋势是由于产品的“设计规范”及复杂的现代产销、研发体系已不允许在这样的一个体系之内存在一个不受规范的“英雄”或“大师”。一个成功的产品必须由不同的专业人士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设想如果没有电子及机构工程人员的努力,ipod怎能如此方便、贴心地使用?Motorola史上最畅销的V3,若没有机构人员及材料工程人员的支持,如何表达其至薄的设计理念?

但对设计师而言,这并不代表从此放弃了个人风格或者将商业利益摆在第一位而置设计理念于不顾。相反,设计师更应该走下高傲的殿堂,以更开放的心胸去了解客户及消费者的需求。唯有将消费者需求与个人风格和设计理念相结合,达到一种“设

就中国而言,服饰业的发展实

际上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直是以原材料、面敷料的发展为源动力的,当然还有朝代更替、时世变迁造成审美观变化的因素在内。进入八九十年代,服饰业从供需不足,到平衡,再到过剩。现在,整个行业发展进入营销时代、品牌时代、细分化时代。

行业逐步细分化,企业有了不同的消费者定位及不同的风格,各大品牌有了自己主推的服饰类别。如雅戈尔衬衫,培罗成、报喜鸟西服,七匹狼夹克、T恤,九牧王裤业,利郎商务装,柒牌休闲装,波司登羽绒服,三枪内衣……企业逐渐无法涵盖所有消费群体,只有根据自身优势,寻求单项冠军。

营销活动的开展成为主要源动力,企业开始以产品创新(Product)来谋求发展――注重款式风格的突破与创新,注重体现不同的计平衡”,才够格成为一个成熟的设计师。简单地说,现代的产品“设计大师”必须能设计出雅俗共赏的产品。

由于消费意识抬头,今天的消费者已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生产商提供的产品,很多消费者不但要求厂商生产符合他们生活需要的产品,同时也逐渐要求能够满足心理需求的产品。消费者给设计师和生产厂商的挑战正依循“马斯洛需求论”而变化。产品设计的趋势已从满足消费者最基本的生理及安全需求到满足社会及心理需求。若从“马斯洛需求论”来看,如何满足消费者的“自我实现”需求即是下一波的设计主流。

问题是,什么是消费者的“自我实现”需求?如果以手机作例子,从满足消费者基本通信功能,到满足多样功能,再到满足手机作为一种身份表征的产品,最终消费者会更进一步――要求所购买的手机代表他所认可的一种社会行为,或者他所崇信的生活方式。

在很多欧美先进国家,消费者要求手机生产厂商必须生产符合环保标准的产品。因为手机是人类有史以来生产最多的个人产品,可以想象这些坏掉、过时、丢弃不用的产品将对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多大的污染及损坏。当设计理念站在环保这个高度时,设计师的个人风格、生产公司的产品形象以及消费者的喜好就能达到一种“设计平衡”。

我确信这种“设计平衡”是未来设计的新趋势,至于有没有设计大师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我看服饰业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内涵与文化价值观,注重价格(Price)的合理制订,注重渠道(Place)的创新发展,在服饰批发市场、商制度、专卖店、连锁加盟、网络营销、直销邮购甚至大卖场渠道等各方面进行创新等,并通过促销(Promotion)活动创新来推动发展。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