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资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教资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资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资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

第1篇:教资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关键词】初中美术设计教学 教学现状 创新 发展策略

一、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要求

2001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与新编的美术教科书,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反映了艺术教育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等特点。注重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主动性与探究精神。通过各地所开展的新美术课程与新美术教材的活动培训,这些教学方法得以推广。美术课程标准还将美术学习目标和内容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其中四个学习领域的能力培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但是又因为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学习方法、表现形式的不同而形成明显的差异。其中在认识上变化最大的就是如何将工艺教学的观念,转变为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新课程的实验,无论从观念上,还是从操作实践中,教师们都有一个再学习的过程。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虽然只是美术教学中的一部分内容,但是设计・应用的教学连接拓展了过去美术教学的三块内容:绘画、工艺、欣赏。它能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构建学生认知行为与情感发展的平台。

二、初中美术设计教学发展策略的研究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陶行知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未来教师的你们,你们应该如何教,如何学?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与组织者,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影响着整体教学。

(1) 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改变初中美术设计教学现状所在,也是美术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前提。在设计教学的领域中,教师首先要明确的是设计课、制作课和绘画课的区别,功能性是设计应遵循的第一原则,是设计的本质特征,这是设计与制作的一个重要区别,设计也讲制作,但是设计中的制作是有明确目的一种制作,不是为了制作而制作,不是单纯为了美而制作,设计是以自己的创意为前提的,动手能力只是为了实现自己设计的产品而服务的,而制作课只是一种技术技能的学习,不用去考虑它能够表达更多的意思。

(2)教师要有坚实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美术正在向生活、生产各个领域渗透,而生活、生产纷纷向美术靠拢,美术教学的内容也随之扩大。这就要求美术教师不断更新和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学习新的技法,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更好地胜任现代美术教学任务。美术教师首先要掌握美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具备高尚的审美品位和扎实的美术鉴赏能力。教师要有广博的文化学科基础知识,具备全新的知识结构。

在现在设计本身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变化多端的情况下,教师们要对设计抱有学习的态度、参与的态度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凡是要求学生了解的,教师首先要更了解,要求学生做的,教师自己也要会做,要引导学生,首先自己要明白。所以教师要了解现代设计理念,了解现代设计的人文精神,学习有关的现代设计基础知识,掌握很全面的动手制作技能,在课程实施中既要根据教材、课标,又要贴近学生生活,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三维目标。在九年的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学中对设计教学应层层递进,而非面面俱到。所以作为美术教师,要把握作为学科知识体系中设计教学领域对各类设计知识学习内容的进阶性和循序渐进的梯度,在整个设计领域分类体系中找到知识模块的方位,以提高学习的合理性、有效性,做到心中有数,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

2.初中美术设计课设置的必要性。针对在美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美术教学这个大环境中,除了客观存在的现状外,对主观问题的实施者最重要的是教师,但是只靠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这还不够,还在于对美术教师的培养过程中要关注这些问题:

(1) 高师美术教育与基础美术教育的结合。

(2)在培训中要注重对教师设计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本文是从初中设计创新教育的角度来分析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以国家政策和对研究成果的分析为理论依据,通过对初中美术设计教学相关概念及其价值的分析,阐述了初中设计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通过对教师使用教材的情况,设计教学内容的实施方案,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地方资源的利用的情况,对设计・应用美术课堂现状,对学生设计作品完成情况,对学生综合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通过对教学现状的总结和分析,并结合目前存在问题,从提高教师素质、教师培养、对设计教学课程资的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对校外资源的合理利用、关注创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方面进行了设计教学发展策略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2篇:教资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广告策划、产品包装等装潢设计,设计人才是一个行业的智囊和喉舌。装潢设计专业毕业生可从事广告公司、印刷制版公司、设计室、报社、图书出版行业、影楼、喷绘制图公司、电子出版社等相关领域的工作,也可从事it行业中美术设计、页面开发制作、界面设计、电子商务等当今流行行业的工作。由于我国在该领域的起步较晚,所以对该专业的专门人才需求量大,前景十分广阔。为了对该专业的市场状况及人才需求有进一步了解,我们主要从室内装潢与展示设计、广告设计、网页与杂志等媒体的美术设计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市场调查与分析。

一、室内装潢设计

1.市场概况

在我国大中型城市,随着地产的热炒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房子的居住要求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对于事内装潢设计人员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情。当然前提是你能为顾客创造出充满创意而又适宜的生活空间。现在,相当多的室内装潢设计人员,也是“soho”一族,在家办公,不论上班时间,只要把作品按时交给客户即可。

2.从业人员薪金水平

室内装潢设计人员的工资水平一般有两种:一种只有固定工资,资深人员月工资一般在5000—7000元左右,年薪一般在8万—12万之间。一般人员工资在2500—3500元之间。另一种是固定工资+提成,起总体工资水平,与前一种相差不大。

3.专业人才要求

对于室内装潢设计人员而言,创意是最关键的。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特别是这个专业的,先找一家比较有名气的室内装潢设计公司,做一名普通小职员,哪怕是实习也行。先感受一下氛围,要注意学习优秀设计师的创意。其次,经验是最宝贵的,但对刚出校门不久的大学生来说,经验几乎为零,所以在实习或正式参加工作的时候要注意积累经验,各方面都要积极参与一些。。再次,你应该学会当今最常用的设计软件,比如photoshop、autocad、coreldraw、3dmax等,最好能再考取一些相关证书。另外,因为装饰行业都是一单业务一个项目,而每个公司都几乎在同一时间开展多个项目,而每个项目都必须有专人——项目经理来负责,因此,在校期间如果能取得建筑项目经理资质和熟悉一些质量控制的流程、知识,对学生将来的求职和未来发展都大有好处。

二、广告公司平面设计

1.市场概况

据XX年年底的统计,我国广告从业人员共有70.9万人,其中管理人员16.2万人,占22.98%,业务人员34.8万人,占49.09%,其他人员是19.8万人,占27.93%。按照地区来看,广告从业人员82%集中在中、东部,中部地区27.29%,沿海地区含北京占到54.70%,而西部地区十省市从业人员仅占全国的18.01%。按企业性质来说,个体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相对集中,占42.77%,国有企业从业人员占11.72%,国有事业单位占11.26%,集体企业占11.23%,集体事业占1.27%,个体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占1.21%,联营企业占1.21%,其他单位占19.33%。

2.职业状况

在广告公司,大多数都是从事于平面设计工作,很少涉及到立体空间设计。但对技术含量的要求并没有降低。现在的广告公司,很多都涉及到地产策划及品牌推广,而平面设计又是产品推广的重要表现形式。如何在铺天盖地的报纸广告中,使自己所做的平面广告在几秒之间抓住读者的眼球,对平面设计人员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目前我国广告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知识面不广,外语水平较低,服务意识薄弱,沟通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强,法制观念淡漠,还存在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平衡的矛盾,急需与之配套的专业在职培训和知识更新。

3.薪酬水平

广告公司的平面设计人员的待遇还是十分可观的,前提是你必须能源源不断地提供足以打动人心的创意。一般设计人员的工资在2500—3500元之间;高级设计师工资在4000—6000元之间,美术指导的工资在6000—8000元之间。

3.专业要求

不久前,在北京召开的一场广告论坛会上,广告界的资深专家、学者和着名策划人就广告人才的有关理论、广告人才的培养、使用及广告人才的需求、走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大家普遍认为,广告业是一个人才密集的行业,是一个靠智力打天下的产业,没有一批有敏锐洞察力和市场驾驶能力的创新人才,就不可能有广告产业的大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广告业急需五类人才:一是需要了解国际市场、通晓国际广告运作经验和较强沟通能力的人才;二是需要有敏锐洞察力和市场驾驭能力的高层管理人才;三是需要具有整合营销、传播、策划的复合型人才;四是需要能够自己创作、设计的人才;五是需要高层次的各类广告制作,特别是擅长影视广告制作的技能型人才。

因此,本专业学生应利用在校时间掌握广告设计的基础知识、学习美学基础、各种广告媒体的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广告创意、设计和制作;学习现代广告的设计思想和实施手段,掌握先进的广告设计技术和设备的使用;培养自己实际工作能力,强化广告人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培养自己的图形图象分析能力、技术延展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文案写作和讲演能力、过程控制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通过这些以为毕业之后走向社会、立足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杂志、网页等美术编辑或艺术设计

装潢设计专业而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产品不断增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产品的包装装潢和产品的广告宣传,这都需要装潢艺术设计方面的专门人才。因此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方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可以以装潢艺术设计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从事网页的设计工作,以及其他一些媒体的艺术设计、美术编辑方面的工作。

设计人中要适应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目前的发展状况;要重新学习这个行业的相关知识。这就要求个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较强。所以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要放宽视野,不要把眼光局限于本专业之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多学习一些本专业之外而自己又感兴趣的知识,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第3篇:教资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关键词:微课件;开发探索

中图分类号: F27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115-2

1 微课件开发分析

1.1 微课件特性分析

①教学时间短。微课件的时常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15分钟,这个时间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来说符合学员认知结构,时间太长学员容易注意力分散学习效果低下。

②教学内容少。每个微课件只讲解一个知识点、一个重难点或是一个易错点,主题突出,内容短小精悍,学员更容易掌握。

③实用性强。微课件以知识点为核心,课件可以使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是最有利于学员学习的一种资源形式。

基于以上特点,学员可以利用零散时间对不同学科知识点进行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 是传统课件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1.2 微课件开发内容分析

①必须具有科学性。须确保知识科学,内容符合相关规程规定,措辞准确,行文流畅,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习者的认知规律。

②必须具有针对性。须有明确的适用人群,能够充分满足公司领导干部、专业管理人员、生产技能人员的学习需要。

③必须具有交互性。须做到界面美观、操作简单、提示恰当,体现人机交互,及时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做出相应反馈,做到进度可控、导航清晰。

2 “1+1+1”微课开发模式基本原理

无论是E-learning 形式还是面授形式,课程都是培训的主要依托,企业培训中的课程开发常遵循一定的过程模式,比如ADDIE(Analysis Assessment、Design、Development、Implement、Evaluation)模式,以及纳德勒提出的应用于短期培训课程开发的重要事件模式。这些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为培训课程开发提供了合理的实践操作模式,然而在实践中这些模式未能保证课程的质量,因为它们只是描述课程开发流程的整体性框架。夯实每个课程开发环节并在它们之间建立基于数据的逻辑联系,才是保证培训课程质量的关键。

2.1 企业一线专家――分析学习需求,甄选学习内容

培训的主要目标是能力发展,能力是头脑中知识的累积并形成了适于知识应用的内在结构,因此课程开发不能脱离知识而空谈能力目标,知识应成为课程目标制定、内容选择、策略选择的坚实基础,而需求分析的实质也即获得工作、社会、自身发展对个体的知识要求。学习需求分析主要有两方面内容:

①确定培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②确定目标状况和学习者当前状态的差距,理想状态和员工当前现状的分析是需求分析的核心内容。

以往的培训组织者,不能说不重视员工的培训需求,比如也进行受训者的培训需求调查,但只是停留在泛泛地填写一份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诸如希望得到哪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等等。企业一线专家因为贴近实践、了解生产,岗位知识理解透彻,他们可以根据工作场所绩效需求找出相应的学习需求。并且因为公司中普遍存在的传帮带的师徒制模式,使得一线业务老师分析得出的工作场所的绩效需求与相关的需求最为一致。

2.2 培训业务专家――制定培训目标,设计教学策略

培训目标指向的是课程开发项目的需求,它只是课程目标的约束条件,而课程目标是对学员在能力与价值观领域表现的预期。课程目标在本质上表现为能力体系和所需的态度、价值观。因此,课程目标的制定和教学策略的设计需要明确的培训目标和实事求是的需求评估,需要培训业务专家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专业知识作为基础。

2.3 媒体专家――设计表现形式,完成技术制作

课程是知识内容、资源组织以及学习方式的内在统一体。多媒体微课件是基于手机、IPAD、PC电脑等多媒体设备,整合美术、动画、创意及系统构架,实现视频、图片和文字高度整合的互动体验手段,产品极具有科技感,强调学员的参与,更真实地展现技术特点和使用场景,提高受众学习满意度,它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可以有效辅助面授培训。

3 “1+1+1”课程开发模式在生产技能专业微课开发中的应用

公司根据生产技能人员培训履职考核标准,对涉及高级工及以上等级的技能模块进行了开发。

3.1 业务分组

通过认真讨论,项目开发组编制了课件开发工作方案,确定了课件开发计划。课件开发项目从管理模式上采用“迭代式开发模式”,并结合实际需求将项目开发划分为七个阶段,如表1所示。

为了保证课程内容严谨准确,公司协调各级单位,抽调相关技术骨干组建了内容专家组,包括企业一线专家与培训业务专家,进行课程内容编写与把关工作。在开发期间,项目组逐渐形成“内容--制作”双条线的业务模式,针对内容专家在业务上的优势与技术组在呈现表达上的特长,两队“人马”各司其职,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3.2 开发标准

在开发标准上此次微课件开发项目以“1+1+1”模式为基础,参考目前被普遍应用的ADDIE模型(如图1所示)。

3.3 开发分工协作

培训业务专家从学习者、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课件结构等五方面进行分析,最终形成教学设计方案。

4 实施效果

4.1 统筹专家资源,实现“需求、内容、呈现”各个环节的有效联结

“1+1+1”课程开发模式,以知识网络为基础,有机结合企业一线专家、培训业务专家、课程制作专家的经验技术,把需求分析、目标制定、内容和策略选择、课程实施、课程评估联系起来,在保证课程开发理性的同时,还为课程开发者提供了创造的空间。

4.2 做好教学设计,保证课程产品的高质量和优良效果

需求分析阶段对学习者在实际生产中所需的操作技能进行分析和判断,课程开发技术框架为其提供了实操性技术,而教学策略设计则表现为在约束条件下(已定的工作情景与岗位类型)的创造。“1+1+1”课程开发模式的使用使得此次开发课程具备以下几项特点:

①以模块化知识点为体系要素,采取短而精的“微课”形式,一个课程解决一个具体问题,不做“大而全”式课程。

②学习过程循序渐进、内容划分难易结合、知识讲解贴近实践,课程符合成人学习者的认知规律与学习特点。

③课程开发环节大量使用“三维图像或动画形式”,

第4篇:教资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关键词】高职 创新型动漫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113-02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与动漫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影视动漫作品在全国热播,由此推动了我国动漫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2009年国产电视动画制作长达173,825分钟,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成绩显著,和2008年相比涨幅达到31.3%;国产动画电影作品27部,制作备案国产电视动画片累计达到438,889分钟,增幅33.82%;2012年我国动漫市场规模将突破330亿元。按照如此迅速的增长速度计算,2013年我国动漫产业市场规模将突破400亿元大关。然而,由于我国动漫产业起步较晚,针对动画人才培养的政策扶持和决策引导机制仍不完善,以致于动漫影视产业人才长期处于缺乏状态。据2011年我国资深人才招聘网站“前程无忧”调查统计,我国动漫人才的缺口在80万左右,而且结构单一,动漫创作一线人才以技术型为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缺乏。虽然在国家“十一五”规划期间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国内众多高校和培训机构纷纷开设动漫影视专业,但是在人才的培养上过于注重中后期技术制作人才的培养,很难培养出真正创新型动漫人才,无法为动漫产业提供真正的动漫人才,配合动漫产业的发展进程。

一、高职院校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动漫产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全国各地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动漫影视类相关专业,专门培养动漫设计、影视后期制作、多媒体动画等领域人才。从总体来看,专业发展种类繁多,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动漫设计与制作、影视动画两大专业。随着动漫类专业的快速发展,有些弊端也逐渐显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动漫产业发展迅速,企业人才需求旺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模与规格滞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据统计,我国60%的高职院校在2003年之后开设动漫专业,相对普通本科高校,起步较晚,动漫人才培养滞缓且规模不大,再加上师资与设备等条件的限制,每个学校招生数量局限在150人以内,超过500人的院校不多。因此,面对如此快速发展的动漫产业,高职院校当前的人才培养能力显然力不从心。

第二,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不高,高水平教师严重缺乏。高职院校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动漫人才,师资条件是关键。动漫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美术基础与软件实操能力两方面的知识,但目前高职院校动漫类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普遍落后,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大部分高职院校动漫专业的教师是从计算机或美术专业转行过来,没有从事动漫类行业工作的经历与经验,缺乏深厚的专业背景,无法适应动漫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第三,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动漫专业发展较快。动漫专业设置要求硬件投入高、更新速度快,因此,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高职院校的动漫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也存在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硬件设施好,师资水平较高,发展迅速;中西部地区硬件设施不足,师资严重缺乏,起步晚,发展滞后。

第四,课程设置单一,缺乏符合当前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当前高职院校动漫专业课程的设置较多偏重于电脑设计技术、设计工具软件使用等,忽视与影视相关的人文课程教学,学生只学会对作品模仿,创作能力不强,对动画剧本创作、动画制片管理、动画营销、动画衍生产品设计和开发等了解甚少。另外,从动画教材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陈旧,过于依赖传统艺术设计类教材,动漫创作与管理的教材缺乏,影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五,校企合作程度低,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衔接。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相对滞缓,动漫市场还处在培育期,尚未形成稳固有序的动漫产业链。因此,在校企合作方面还有待加强。根据调查了解,目前动漫领域院校与企业的合作空间不大,合作程度低,企业与高校优势资源没能有效整合,力量过于分散,长期阻碍了高职院校与动漫企业的良性互动,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动漫人才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

二、创新型动漫人才的培养途径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创新型动漫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我国目前动漫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成功人才培养经验,可以通过“四维一体”的模式来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所谓的四维就是“个人、教育、市场、政策”,在市场引导和教育体系保障下,利用政府的政策支持,制定个人的目标,构建由动漫企业、高等院校、培训机构为一体的教育一体化模式。首先,要把学生的个人发展目标与职业发展相结合,根据个人特点,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个人素质;其次,为确保一体化的教育模式顺利实施,必须强化教育的保障作用,在政府政策扶持下,不断创新动漫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对动漫产业教育及基础设施的投入,鼓励和吸引海内外优秀动漫人才,优化动漫人才队伍配置,创建动漫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推动动漫人才培养进程,打造一批科研管理、技术研发等方面高层次的动漫领军人才。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创新意识培养

人才培养工作主要有四大要素,它们分别是明确的培养目标、科学的培养模式、有潜质的培养对象和优秀的培养者。要实现创新性人才培养必须从这四个要着手,首先明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然而从当前的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上许多高职院校缺少对创新型人才素质的要求。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高职院校不仅是提供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劳动力输出基地,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主创新的人才。因此,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中就应当体现对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要求。

(三)综合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动漫产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以“创意”为核心,综合图书报刊、影视音像、舞台戏剧等领域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和销售,除此之外,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与动漫形象有关的衍生产品市场也与动漫产业紧密相连。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动画专业涉及文本创作、造型艺术语言、音乐音效、虚拟技术等专业知识,它跨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动画创新型人才知识的复合性。因此,在动漫人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一定要强调学生创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综合艺术设计、计算机技术、数字媒体、音乐、文学等领域知识,制定课程标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广阔的知识面,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出台政策,打造高素质动漫师资队伍

高职教育的本质是人才培养活动,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受教育者的学生是构成高职性质和任务的主体。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便是决定高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事实证明,优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只是局限在学科专业的指导领域,更重要的是他们带给学生追求科学、献身科学、严谨做学问的精神和思想,通过他们知识至上、真理至上的优良教风和学风感化学生。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台相关政策,引进优秀师资队伍,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把建设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放在学校发展战略首位,集中优势资源,创造各种条件,促进高水平师动漫资队伍的形成与发展。

(五)整合有效资源,加深校企合作力度

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程度不高,加深高校动漫专业与动漫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打造“校企深度合作的产学研”平台,是促进高职动漫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动漫企业、行业协会、教育机构的优势资源,培养优秀的技能型动漫人才。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完成全日制动漫专业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动漫企业的人才需求特点,面向市场岗位,加强动漫设计与制作人才的培养与定制,与行业、企业合作,开设多种形式的动漫培训;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多学科交叉融合中融会贯通,注重“产学研”成果转化,将创意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动漫人才培养的层次与质量,推动中国动漫产业的长足发展。

动漫是一门艺术和技术结合紧密的跨学科专业,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动漫专业教学多数是趋于文学艺术为轴心展开的教学或趋于制作技术为轴心展开的教学。然而,由于各高职院校所处地域不同和历史等因素的制约,在动漫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至今还未得出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无法设置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技”、“艺”并重是今天普遍存在的现象,结合当前教育体制现状和动漫产业发展趋势,应当构建技、艺互补的动漫人才培养模式。动漫产业是文化产业中的新兴产业,产业人才需求空间大,尤其是“创意+动手能力”型的高级人才更是得到企业的青睐。在今后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应当广泛汲取各艺术门类之精华,加强人文素质修养,不断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扎实熟练的专业技巧,提高动漫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何成战.广西动漫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对策[J].高教论坛,2012(2)

[2]何成战.我国古代艺术设计基本理念发微[J].兰台世界,2012(6)

[3]王文涛.高职院校动漫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9(2)

【基金项目】柳州城市职业学院院级课题(2008B07)

第5篇:教资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关键词】身体教育 运动文化 课程 教学

一、清晰“为何学”――体育自身在教育中的功能

2001年以来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开始改革,至今改革十余年,现实实践中存在许多的困难,各种思想认识上的碰撞,进一步推进了我们对体育学科的深入探究。虽说传统陈旧的理论因逻辑混乱而成负数,但它对滚滚向前推进的新理论自有无可代替的认知功能。课改道路虽然艰难而漫长,但也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在课程开发与管理方面,以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性基础纲要,建立了三级课程开发与管理体系;在体育课程认识方面,走出单一的以技术教技术,以训练代课堂的教学场面,形成了学生与教师的教学双主体;在学法与教法方面,以体育学科固有的技术学习为载体,运用科学有效的学法指导,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课堂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这些探索虽然在专家学者身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在一线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

我国从清末学校课程设置体操科到今天的体育课,已经存在二百多年,要想明白学生为何学习体育,体育在教育的过程中有什么属性,做为培养人的一种手段又有何种功效。笔者认为从教育哲学层面上讲体育是对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培养人的一种教育手段。

1、身体教育是身与心的统一

身体是认识世界的媒介,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这个圈子里面,对体育教学中的“身体”这个概念还没这么理解。通常所理解的“身体”是一般意义上的,指的是生理学意义上的“身体”。哲学意义上的“身体”,是“身”和“心”的统一体,这才是“身体”。换种方式说,它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的见的,而不同与到解剖室里面看见的“身体”。在现实生活中会看到大量的“身体”,并非是生理学、解剖学意义上的身体,它是“身”与“心”的统一体。西方学者在体育教学中抓住了现实生活当中根本性的东西。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身体”,这个活生生的“身体”明明是一个“身”和“心”的统一体,我们在教学中却看成是生物学概念上的“身体”。

2、身体教育是通过“躯体”的体验发展学生的“心智”

笔者认为教育实际上是通过“教”达到“育”,但是体育表面是在教育那个“体”,而背后是在教育那个“心”,体育是通过“身体”这个载体来教育内在的“心智”,只不过在其他学科里面偏重于知识性的东西。既然是知识性的,那就是已经被抽象了的。被抽象了的知识就偏向于“心”的东西,表面看来它跟“体”没有直接关系。像数学、理化这此知识类极强的学科它偏重于“心”,但是体育、音乐、美术不是这样。尤其是技能性外显明显的体育,它跟“身”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如果不通过这个“身”,就没法育那个“心”,体育教育同其他学科教育的区别仅此而已。体育必须要通过“身”的体验才能去发展个体“心智”。

3、身体教育在教育中突显社会属性

公平、合作,交流、竞争等社会属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呈隐性。一位未来合格的公民必须在社会交往中具有合作、交流、竞争的能力,而一个小小的体育比赛赛前必须有分工、合作、准备,赛中必须遵守规则,努力拼搏、争取击败对手,赛后接受输赢现实,承载包容与鼓励。这就是体育学科在学科本位中突显的社会,通过身体在开放环境下的运动参与和体验进行喜、怒、哀、乐的外显,达到心理的调节、情智的内化与启发。

二、确定“学什么”――体育课程建设促进课堂教学底蕴

1、体育课程文化价值

从课程的共性来讲体育课程的价值同其他课程的价值是一样的,学校教育是以课程教育为主,它还有课程外的教育。学校教育有课程教育和非课程教育组成,课程教育有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课程教育和非课程教育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属于学校教育里面的课程内容,学校教育通过课程教育和非课程教育来体现,课程教育通过体育课程、美术课程等等来体现,做为教育的内容既有共性又富有特殊性,特殊性在于它们所属具体的文化不一样,体育是体育的文化,数学是数学的文化,不同课程就是不同文化,学校课程的集合也就是不同文化的汇集。

知识和技能以显性的方式存在,但文化以非显性的方式存在,课程教育都是在教文化,学科文化就是本学科特有的特性。笔者认为共性的的价值就是人性,而课程价值就是人性的延续。身体教育就是通过体育技术知识的学习,技能的练习,在比赛和展示的运用中展现人性。

在课程教育过程中,个体的发展程度是不同的,人性不一样,天资不一样,高、低乃常事。但是,这个不重要,无论水平多高的老师去教授,仍然是此种情况,教育不是万能的,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但是“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发展”,这就行了,就完成教育的使命了。

2、让每位孩子在运动文化中熏陶

体育教学中运动技术是支撑点,在运动技术学习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运动来获得技能,而运动教学和人的认识能力是有关系的。认识能力是一个哲学概念,运动学习就是跑、跳、投等很常态化的事情,表面感觉这跟哲学没什么关系,但再去思考认识能力的时候,才觉得运动教学确实是和认识能力是有关系。

比如,在教学中学习一个新技术时,一个动作没做好,为什么没做好,是因为速度、耐力、柔韧等这此身体素质不好造成的吗?不是。身体条件很好,但是做不出来。这就要分析运动教学怎么会和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有关呢,因为认识能力是所有课程共同的东西,学生在文化学习过程中学习力不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生活中认识能力的通俗说法。学生的认识能力,学习力如何去培养?学校有责任去承担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这就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在运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身体条件不错,但动作做不出来,老师实际上应该提供认识能力这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通过交流性指导或通过设置外在条件让他找到感觉。最初,学生可能没有注意到这些事情,但是时间长了,略加回忆,他们就会明白学习的时候得注意到这些事情,而这个方法性的东西在他们的将来就能够用上,这就是在运动文化的熏陶下养成分析问题,寻找原因,解决问题的素养。

当然了,学生能够达到的程度尽管不同,但是在这种教育过程中会受到熏陶。不是因为这个运动技能有用,重点在于这种认识方式对他们将来无论从事什么都是有用的。有了感觉了就好办了,从这种感觉里再去说这些道理就好理解了。同样的,涉及教学的时候也是一切围绕形成学生的感觉出发,针对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即便是最好的学生仍然可以学到新东西,即便是最差的学生也一定能够在原来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这才是体育教学。

三、明确“如何学”――展现教师教学艺术

1、以学定教,教学相长

在这里举个例子:教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老师做投篮示范,老师把学生排在篮筐的旁边。今天我们学这个原地投篮的动作,现在我给你们示范,你们看一下,啪,投进去了!学生鼓掌,再看一遍,我再做一遍示范,你们就要练习。啪,又进去了,学生再次鼓掌。

一线体育老师一般都这样示范教学,虽然方法很好但手段有问题,教师示范就是为了让学生看动作是怎么做,那么学生看教师的动作了吗?显然学生关注的是球投进了没有,并没有关注动作。表面看老师在“教”学生也坐在边上“看”,压根没看你的动作,这叫示范啥呀,显然这种教学存在示范性问题。

我们可以先投篮在学生面前显摆一下树立形象,让学生觉得我们有水平,这完全可以理解。但做完投篮后,转身换个没有篮筐的方向投,学生关注点就不在球投没投进去,而是观察示范的动作。显然那个篮筐是阻碍教师示范的一个因素,当选择没有篮筐再做示范时,并强调学生注意观察动作的细节时,效果就不一样了。

2、以教促学,以理施教

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是从夸美纽斯那儿传过来的教学原则,也是教育学教学原则。从教以来少有看到体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教学原则的课,而看到的是大家都是按照一个模式去教,也已习以为常。这跟老师个人教学水平高低没有直接关系而是跟教学严谨程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大方向有关,只有大的方向对了才好办。而现实状况是一刀切,基本的教学原则都违背了,再说其他的还有什么意义?

现在我们讲面向全体学生,既然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让每一位孩子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的进步”不是课程改革的口号,我们要把理念实施到课堂,不区别对待就是无视他们的学习权利。如何区别对待?这就要我们去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手段使学生去获得和达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例如:上立定跳远课,利用小垫子来让学生有意识的去练习,领悟起跳角度、腾空高度和落地缓冲的方法,循序渐进的让学生巩固动作技能。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使学生能在练习中挑战自我,获得成功体验,树立自信心。在此,每位同学根据自己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任务,当他们完成任时也就获得了发展,这种教学就是以学定教,按照学习技能的学理来开展教学,同时也充分体现“让每一位孩子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的进步”理念。

四、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创新要为教学实践服务

我们的教育需要创新,这东西很新颖,就是创新吗?我们为什么要创新?如果我们几千年前老祖宗的东西能解决的问题,拿过来就是了,不需要什么创新。但是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物存在的合理性都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那么我们的借鉴,我们的舶来品就需要我们去革新,因为我们的问题跟别人的不一样,要解决问题就需要去创新。

前面笔者已经讨论了为何学?学什么?如何学?那么,再好的教育教学理念,再优化的课程内容,再先进的教学设计,如果没有落实就毫无价值,如同一颗饱满的种子,如果没有肥沃的土壤去孕育,何谈硕果!如何落实到教学实践一线就成为我们一线体育教师的神圣使命;同时,做有关育人规律的探讨并在体育学科上付诸于实践也是唤回体育教师尊严的王道。笔者的浅薄之见是:握紧体育学科新课程发展方向盘,承载育人、教育教学知识、体育术科知识,开足马力,在新课程改革的高速大道上迎难而进,成就每位孩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吴芸瑞 袁敦礼.体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

第6篇:教资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刘哲是个平面设计师,这个网站承袭了他的一贯风格,匠心独运又简单明了,摆在观者面前,抢眼之外就能让人会心一笑。

走在别人前面

就如网站没有中文版那样,定居华盛顿多年的刘哲,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落脚点都是美国。随着中国风向世界各地劲吹,西方设计师中站得住脚的黄种人也不算屈指可数了,但这些人大都是亚裔、华裔,中国人仍不多见,尤其像刘哲这样,像传统的中国理工科学生一样一步步从中国走到美国。

现在,就连纽约的帕森斯设计学院,这种殿堂级的设计学校都已经是中国梦想学设计的学生们耳熟能详的了,更有网上一些小广告自称可以帮助考生读帕森斯的预科,或者干脆以较低的语言成绩录取。但在20年前,学美术的人都不多,中央美院还没有设立设计系,动过出国学设计的念头的人就更少了。

刘哲就是在这种氛围中学习美术的。他是科班,十几岁时在北京工艺美校学绘画。“那时我就已立志将美术作为终生职业,”刘哲对《世界博览》记者说。高考时,顺理成章,刘哲进了中央美院,成了中央美院设计系第一届的学生。

“都说报考中央美院的有三种人:天才、勤学苦练者、自不量力者,我是第二种。”刘哲的言谈中没有艺术家身上不鲜见的狂傲,也没有妄自菲薄,他娓娓道来的经历诠释着对自己“勤学苦练者”的定义。

刘哲很少提及灵感、天分,而是像个理科生,强调“提高技能、探索思考”。本科四年后,他工作了4年,期间还在北京青年报任美术编辑,正是这一段经历促使他后来选择公职而不是从事商业设计。当时刘哲的身边并没有出国的氛围,“身边搞艺术的很少留学,有个在美国的好友对我说,全世界最好的艺术与设计在美国,你为什么不来长长见识?”两年后,刘哲获得萨瓦纳艺术与设计学院(SCAD)奖学金赴美留学,硕士毕业后进入美国商务部海洋局担任资深设计至今。

勤学苦练

到了美国和SCAD,刘哲确实长了见识,直至今日,提起母校,他还是赞不绝口,尤其是该校“在教学方面特别注重个人风格,偏实用性,培养出的学生能很快满足业界需求,成为有市场竞争力的艺术家”。

“实用”是中国留学生们在赞誉外国教育时的常用词;但词汇背后是“不适应”甚至“痛苦”。刘哲也是这么走过来的。“实用教育”讲究的仿真现实中的工作,老师们强调“the real world(现实世界)”。在SCAD学习时,每堂课每个项目动笔设计前都要写论文阐述设计思路,课上要演讲、分析自己的作品;另外,老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经常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个作品。最后,几乎每做一个项目都有校外公司或机构参与,也经常邀请业界专家来校演讲或参与作品评审。

这种仿真,尤其是阐述分析和团队合作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悲喜交加的。喜的是,这才是出国受教的精髓;悲的是由于在国内缺乏实战类的训练,再加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常常令人无所适从,无法充分利用这些机会

还有一些对于西方学生理所当然的事儿,到了中国学生这儿就慢了半拍。“比如说我们这些‘老外’刚来美国的时候都不清楚英文字体serif(有角体)和sans-serif(无角体)的发展演变及字体与设计的相互影响,不了解这些字体背后的文化就无法正确应用。”还好学校就理论研究设置了非常系统的课程,所学的知识又在实践中一再被强化,现在刘哲在英文字体的应用上也能驾轻就熟。

在他看来“设计师必须永远走在别人前面”,但毕业后的刘哲没有冲到市场的前面,却做起了美国的公务员。他觉得,自己的选择和当初在北京青年报的工作经历有关,这让他“对服务大众、公共事业怀有强烈兴趣。”

吃官饭,有道理

2012年夏天,美国首都华盛顿举办了北美地区最大规模的创意与艺术展Artomatic,其中就有中国艺术家刘哲的系列油画《湿地2012》。该系列作品描绘了湿地美景与生态,简约宁静、浪漫纯粹。没有奇幻色彩或高科技因素,就像一幅心平气和的写生,让人无法和创意与设计联系到一起。

“设计于我来说就是用创意巧妙地解决问题,”刘哲说。为了能尽情地挥洒创意,他没有去专业公司。专业公司就是设计或广告公司,商业化和市场化必然以盈利为导向,盈利由收支决定,也就要求经费越少越好,客户越满意越好。“这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创意的发挥,”但却也无需给拒绝了商业和市场的刘哲戴高帽,柴米油盐的人生不可能忽略收入,而美国政府恰恰愿意出银子让他去带着一颗科研心去搞创意,何乐不为。

海洋局的很多基础研究都是”银子落水不停响的”,需要常年累月搜集数据,如某片海域哪有礁石、海水有多深、季节性气候如何、发生风暴时水流有多快、浪有多高等。这些数据每天向全球公布。这些研究需要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并且因为是基础研究,可能很多年才能看出效果。

刘哲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在喜欢的地方做喜欢的工作,“没有一流的服务意识很难坚持,美国政府服务性非常强,设计应不仅是为商业服务,更重要的是为整个社会发展、人类环境服务。这种服务理念也深深影响我的设计,限制相对减少,创作会更自由,”也就可以理解刘哲为什么经常提到责任、社会发展之类的“大词儿”了。

唯一的设计师

“我每天的工作是与科学家们讨论,围绕海洋及大气环境进行艺术创作,为某一最新项目做主题包装,为他们提供艺术与设计指导,”如果按照专业工资的职务层级和人力资源分配看,刘哲是设计部门的光杆司令――他不仅是唯一的中国设计师,也是唯一的设计师。

他的同事都是美国权威的气象和海洋专家,和他们讨论设计方案,在专业上是个大挑战。艺术和科学一样,既需要事实还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科学服务的艺术家想有的放矢,就要多和科学家沟通,而不能在一窍不通的情况下闭门造车。

经过2年的美国学习,刘哲已经适应了团队合作,他也意识到“一个有灵魂的作品不仅仅是设计,还应包括与团队的有效沟通、多学科的知识与思考、融会贯通并最终运用视觉语言巧妙地表达。”

当然,除了学习学科知识,还要体验生活,就如这次展出的湿地系列油画。科学家能够滔滔不绝地解释洋流,却无法形容湿地的鸟兽虫鱼,更不会注意紫色的暮霭。由于工作关系刘哲去过很多美国沿海湿地,参与过不少保护湿地活动,湿地独特的地貌与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每次进入湿地,总能看到乌龟一家在路边散步,水蛇在爬,鱼鹰在捉鱼,鸟鸣声不绝于耳……一片和谐美好。”

抽文:中国不乏年轻设计师,缺的是十年以上仍保持活力的高级甚至大师级设计师。

图说:

1. 最得意:保护珊瑚礁标识是我在海洋局最得意的作品。2010年我担任珊瑚礁保护项目艺术指导,设计的过程十分复杂,要反复与科学家商讨,还必须了解珊瑚礁生存环境、气候变暖甚至海水酸化等专业背景知识。当最终决定跳出珊瑚礁的思路而聚焦依赖其生存的鱼类,并通过正负形的方式刻画其生态链相互依赖的主题,这一尝试好评如潮,有力的推动了该项目在全美推广。

第7篇:教资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一、转岗幼儿教师的现状分析

幼儿园与小学并不只是不同年龄段教育的差别,幼儿园的工作管理制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及专业需求,与小学有明显的不同。据调查,转岗幼儿教师呈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状况。

1.缺乏坚定的职业信念

小学富余教师,本地生源未就业大专以上毕业生、本市户籍非在岗具有教师资格证人员等适合学前教育岗位的,通过参加由国家和政府制定的培训计划,合格后转岗或者准予参加幼师应聘考试而成为幼儿教师。虽然国家政府为其创造了就业机会,但从个人主观意愿来看,该幼儿教师的群体从事幼儿教育事业并非是自己的初衷。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转岗幼儿教师在很多方面体现出被动性。主要体现在:由于此类转岗教师存在专业基础理论不足、专业技能欠缺等问题,面对新的岗位。难免出现综合素质总体偏低的问题,加之教师自身缺少钻研教育教学的进取心,自我发展动力不足,对所从事的职业认识水平较低,因而容易导致缺乏坚定的职业信念。

2.培训时间短且密集,速成性明显

幼儿园教师培训应是一项长期的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对转岗幼儿教师的培训计划,尽管在各方面都尽量考虑到了现有小学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小学与幼儿园不同性质教育机构在文化素质、专业应用、专业技能课程等方面的不同,但其培训时间短且密集,只有短短的三个月,甚至有些地方受培训者仅经过半个月的培训就能通过结业。取得幼儿教师的资格,其速成性显而易见。

3.工作压力大,心理健康问题突显

与小学教师不同,转岗的幼儿教师必须面对教育和保育的双重任务,多数幼儿教师既要负责教学,又充当保育员,还要完成园所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初次面对这样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转岗幼儿教师思想压力大,甚至出现了诸多心理健康问题。

4.教师的教育效能感低

教师的教育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各方面良好发展能力的主观判断。它包括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一般教育效能感是教师对教育本身是否能够影响幼儿的看法:而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是否能对幼儿产生影响的看法。

小学教师在小学工作中更容易获得成就感,这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小学定位于正规的学龄段教育,其尊师重教的氛围较浓:另一方面,小学教师的工作成效有数量化的可测指标。幼儿园的工作与此不同,幼儿教师没有可测的工作标准与指标。导致转岗教师的工作价值感下降。研究发现,很大比重的转岗教师对幼儿教师的重要性持不赞同或怀疑态度,或者对幼儿教育和教师的作用持怀疑态度,说明教师的一般教育效能感较低。在能否解决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上,过半的教师认为自己不能或需要视情况而定:而对能否驾驭课堂问题。大部分的教师也表示困难,这也说明转岗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也很低。心理学认为教师的教育效能感将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也将影响教师工作的努力程度和教师的情绪。

5.教育教学问题突出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转岗教师有明显的小学化倾向,主要以识字、算术等小学低年级学科知识为主。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不了解,幼儿情感、态度、习惯的培养远未纳入教育目标。

6.年龄结构偏大

由于不少转岗教师大多是已经从事过多年小学教学的教师,因而一般年龄偏大。有地区统计,转岗教师中40岁以上的教师占整体转岗教师的80%以上,转岗教师的最低年龄也在28岁以上。

二、政策建议

1.统筹考虑,择“优”转岗

各地在中小学教师转岗工作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应通盘考虑,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和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长期性,努力遵循学前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从而对“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政策有一个全面、准确、完整的理解与把握。

鉴于3岁-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内在需要,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以游戏及儿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因此转岗教师一般不宜超过35周岁,而且应优先让起始学历为学前教育专业或者音乐、美术等艺术类专业教师“转入”为主:应严格控制转岗教师的比例。如果一所幼儿园转岗教师过多,再加上培训不到位的话,难免会加剧学前教育“小学化”“成人化”的倾向,影响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质量。

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健全“能进能出”的良性互动机制,实在不适合在幼儿园工作的转岗教师,经过一定的程序,提供其二次选择,以人为本、“腾笼引凤”,不断加强学前教育师资力量,促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

2.优化工作环境,缓解内在压力

转岗教师的职业压力相对较重,如何缓解此种压力。幼儿园的管理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表明。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能使人们的心理保持“弹性”,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为此。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必须从改变幼儿园的管理运作方式及工作作风着手,优化工作环境,缓解内在压力,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为转岗教师提供多种成功、价值实现的机会,以激励广大教师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3.提高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第8篇:教资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源,积极拓展思想品德教材资源,以提高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课堂资源 开发与利用

课堂教学中最重要、最直接的资源是课堂资源,是由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整合起来的教学生态环境,课堂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指以上三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现阶段,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和单一课程管理体制的消极影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1.大力开发教师自身资源,实施有效的政治教学

当前,许多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仅把自己当作思想品德课堂资源的使用者,忽视对自身资源的开发,课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教师的智慧与创造,思想品德教师不仅决定了思想品德课堂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而且教师自身就是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资源的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我认为:

1.1 要加强思想品德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

思想政治课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长远的,对学生的引导是活泼的。教师在教授之时,既要考虑学生现实的需要,更要研究学生终身的发展。为此,广大思想品德教师一定要刻苦钻研、主动学习和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完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反思和养成良好的教育教学行为,全面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树立思想品德课教师是重要的课堂资源的先进理念。此外,国家要加强对思想品德教师的多级多元的培训,帮助教师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参与课堂资源开发的意义,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改革,并在参与过程中,不断提高课堂意识和课堂开发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1.2 要转变对教师角色的认识

教师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新课程强调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师要从传统的说教者、管理者、传授者向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转变,成为学生的友伴。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束缚,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扮演的是“权威者”的角色,而学生扮演的是“遵从者”的角色,他们只能消极的接受已成定论的知识,这与现代文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形成严重的背离。我们当教师的要放下架子,平等地参与讨论,要适当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把自己的知识、体验和经验合理地引入课堂,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见解,为学生提供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资源便可得到进一步呈现。

1.3 以团队精神凝聚教师的集体智慧,构建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库

可以通过开展集体备课,提高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促进资源共享。全体教师还可以积极参与搜集有益的课堂资源,如:有些教师通过数码相机拍摄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照片以及学校组织春游和秋游时所看到的自然人文景观,或从网络上下载图片和文本资料入进资源库;有的教师把电视电影上的精彩镜头,如春节晚会上的“千手观音”节目,“神七”飞天和“嫦娥探月”的经典画面,奥运会、世博会的精彩瞬间等录制下来放进资源库;还有教师把自己教学中使用过的经典事例和收集的名句、诗歌、歌曲等优秀的课程资源放进资源库。然后对课程资源库进行整合、分类,便于查阅、使用。这样,我们教师的资源便可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

2.充分挖掘学生主体资源,发挥高效的政治课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关于"五大解放"的思想对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学生资源开发和利用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课堂因学生而存在,没有学生的充分参与,再完整的课堂细想起来都感觉有缺憾,再精致的设计看起来都像是在表演,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重要的课堂资源。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我认为:

2.1 要引入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获得知识、获取智慧

在教学中教师引入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仅能将抽象的理论生活化、具体化,而且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反思生活,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发展先进文化"这一内容时,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展开想象,设计一场既贴进我们生活又有教育意义的文化晚会,学生的思路十分开阔:有的准备歌曲;有的自编舞蹈动作;有的设计舞台、灯光、音响。方案很多,忙的不亦乐呼!学生热情高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2 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不同学生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个性方面也表现为个性差异。如有的学生形象思维突出,有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突出;有的学生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把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有利于多样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树立学生的差异资源观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2.3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主体主动参与学习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的一种内驱力,是学习的源泉,是学生学习心理标志之一。浓厚的学习兴趣会变成巨大的学习动力,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挖掘学生动力资源的有效形式。我们教师可以生动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表演小品”、播放歌曲等。设计“感悟青春”的导入可播放青春健美操录音,让学生们在激昂、强节奏的乐声中,感受青春的活力与激情,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激发了。我们还可以现代化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学手段直接诉诸于人的感官,远远超过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作用,它能使教学内容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由文字到声音图像,可以创造超时空的课堂,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们还可以学科整合优势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情绪的种类”时,让学生将“喜、怒、哀、惧”四种情绪的脸谱画出来;在教学“发挥潜能”时,就出一些数学智力题让学生竞猜;在上“珍惜青春”时,就让学生写出赞美青春的词语进行比赛;在上“自尊、自负、自卑”的区别时,就让学生上台表演小品。通过自然巧妙的整合美术、数学、语文、艺术等学科进行教学,使学生很喜欢上政治课。“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资源就是我们的源头活水。

3.积极拓展思想品德教材资源,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长期以来,许许多多的人们往往把教材看成汇集了人类知识精华的著作,在教学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是教学的出发点、内容和依据,提倡课堂教学应“以本为本”。其实,教学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蕴含在书本知识后面的,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活生生的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回应”。教学过程不应该只是一种教材到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递过程,而应该是学生、教师、教材以及环境之间的多向互动和探究的过程。而且知识信息极度丰富的现状使教材无法包容思想品德学科知识的全部,所以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坚决抛弃那种“惟教材是用”的狭隘思维和错误做法。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我认为:

3.1 可借助时政热点来延伸教材

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恰当选材,借助时政热点、国内外新闻,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分析社会现象,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观察、思考、认识身边社会实际的热情,有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教学“诚信是金”时,可插入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事件,要求学生分析:生产者或销售者的行为对消费者有什么危害?在社会上有什么影响?生产者或销售者最终的结果如何等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诚信的重要性。这样,教材资源得到了很好的拓展,既巩固了教学内容,又帮助学生树立了诚信观念。

3.2 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情境活动

创设小品、辩论、演讲、游戏等情境,都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教材课程资源”,能够让学生“动”中生情。课堂教学中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利用教材资源拓展提升教学实效。如有位教师教学“隐私和隐私权”时,设计“个人隐私权和公众知情权哪个大”的辩论赛活动,正反方各出四名代表,他们辩论前充分准备,多方搜集论据、各种资料,其余的同学出谋划策,辩论中双方语言生动、机智、幽默。正方语言精炼尖锐,反方沉着应对,据理力争,针锋相对。本堂课这位教师很好地拓展了教材资源,全面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学生通过辩论激发了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更好地守法、护法,增强了法律意识。

3.3 可组织学生参加多种社会生活实践活动

思想品德从生活中来,是为生活服务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活生生的思想品德教材,学校所在地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社区等社会资源,大江大河、山川湖泊、风景名胜等丰富的自然资源都是思想品德教学可利用的教材资源。如:组织学生参观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和烈士陵园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武警支队进行联谊活动可以将军队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走进企业,了解这些企业和这些企业家的成功经验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邀请司法工作人员来学校给学生作法制讲座可以提高学生遵纪守法观念;游览风景名胜和自然风光可以让学生体验对生命的关爱和陶冶高雅的情趣。由此真正促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

参考文献

[1] 乙维杨:《试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1,5

[2] 梁玉玲:《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探究,2011,10月

第9篇:教资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新旧兼具的女子教育思想

由于侯鸿鉴处于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时期,他的女子教育思想虽然不乏远见卓识,但也没有太过背离传统的女子教育思想,呈现出新旧兼具的特点。

(一)女子教育首在养成健全人格,亦要培养 “贤妻良母”

近代以来,虽不乏有识之士倡导女子教育,但在侯鸿鉴创办竞志女校时,即使在较为开放的苏南地区,社会风气仍然很保守,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 “不宜令其结队入学,不宜多读西书,误学外国习俗,致开自由择偶之渐,长蔑视父母夫婿之风”③。即使到 1907 年,清政府将女子教育列入国家教育制度之中,赋予女校以合法的地位,但也仅设女子小学堂和女子师范学堂,不设中学和大学,并且实行男女分校。女子教育仍然最重女德培养,强调 “至于女子之对父母夫婿,总以服从为主”④。女校开设的课程多为女红课,授以缝纫、编织、洗染、家事等手艺,女子教育的目的仍然是贤妻良母。侯鸿鉴虽然没有否定这一目的,但对此已有所突破。他认为,女子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养成健全女子的人格”,其次才是 “养成贤母良妻”。由此可见,他已经开始突破封建陈腐的歧视女性的旧观念,用较为开明的态度来看待女性,首先把女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谈论她们的教育,而不仅仅是为了她们自身之外的目的让她们接受教育。他能携妻子一起去留学,又鼓励妻子担任教师,从事各种社会工作,是和他的这一思想分不开的。尽管这种思想还没有达到完全的男女平等的高度,只能是介于贤妻良母和男女平等之间,主张在养成贤妻良母的同时,还应兼顾到女子社会性的一面,但其侧重面仍是贤妻良母。但这是时代的烙印,同时也更易为过渡期的中国女子教育发展所接受。

(二)女子最适合于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

从培养独立人格和贤妻良母的女子教育目的入手,侯鸿鉴把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达成其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他认为,“师范教育之郑重,国民学校之负责,小学教师之对于儿童训练管理,非有耐心、忍性、和悦、慈祥诸德不能收养护逊于之效”,而 “女子性质勤劳、慈善最为相宜”;“职业教育为今日女子谋生活、求自立之要”,必须使女子接受职业教育,使其 “得一种职业以自存”。⑤但候鸿鉴认为女子接受适当的职业教育的前提,仍然必须以家庭为重,“在男子能养家的时代,﹙女子﹚可从事无害生理无妨碍家庭的职业;预备充足的实力,于必要的时候代男子做国家社会一切的事”。⑥侯鸿鉴还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从女子自立自养的立场出发,对女子可以从事的职业教育进行了梳理。在他看来,“女子性质特优专长,论其赋禀之特异而能力之最适宜者,既以师范教育为第一”,而就职业教育而言, “科学及美术、文学、女红、保育诸端,皆女子之所长也”。此外,如医学、算数理科之专修等,也无不可。由此可见,侯鸿鉴的女子职业教育思想,既立足于传统,极其贴合中国社会的现实,同时也对传统的女子教育思想有所突破,特别是他主张女子通过职业教育获得真正的独立资本,女子亦可以学习算数理科等知识,可以说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当然,侯鸿鉴对女子职业教育的重视,是和他家乡的社会风气和家庭的具体现实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无锡在历史上就有陶朱公范蠡 “经商致富”的遗风和东林书院 “经世致用”的文化传统,加之近代薛福成倡导 “效法西洋”、“殖财养民”的思想影响,以及上海开埠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诱导,近代无锡的工商业十分发达,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比较早,女子职业教育也发展很快。1905 年,顾候创办 “商余补习夜校”,周锡卿创办 “商业半日学校”。1907 年成立 “锡山绣工所” 兼办“刺绣传习所”。之后,补公、志成、振秀等女校都附设刺绣科。到前,无锡城乡公私学校已达 152 所,其中就包括有专门的职业学校和业余补习学校 10 余所。①而侯鸿鉴的家境并不富裕,为了支持他办教育,他的夫人夏冰兰女士很早就在社会上从事教师等工作,以职业收入补充他的办学经费,这也让侯鸿鉴看到了女子接受职业教育、从事职业工作的力量。

积极全面的女子教育实践

与近代早期许多教育家重视用思想启蒙人民不同,侯鸿鉴作为一个教育家,最大的特点就是务实,他的教育思想也反映、体现在他的教育实践中。

(一)举全家之财创办和经营竞志女学

侯鸿鉴是无锡地区最早建办女子学校的教育家。光绪 31 年 ﹙1905﹚正月,他在以 “倾两年编译与教授之薪资八百八十金”为开办费,租赁无锡水獭桥南首廉皂大厅等 14 间房屋 ﹙今中市桥上塘 85 号内﹚为校舍,创办私立竞志女学,这是无锡历史上最早的女子专门学校,也是全国较早成立的女子学校之一。竞志女学在随后的几年逐步完成小学、中学、师范三个学级的设置,于 1908 年由省公署改为无锡女子中学,1912 年正式命名为无锡私立竞志女子师范学校,与上海务本、爱国和苏州振华等女校齐名,为我国近代创办最早的有影响的女校之一。1913 年教育部视察各地学校时曾评价说:“至于女子之有中学程度者,无锡竞志女校之中学两级,上海爱国女校之专修科与中学三级及务本之高等二级,各科成绩均有可观。”②第一批进入北京大学就学的三位女生中的王兰,就是该校的毕业生。侯鸿鉴创办竞志女学的宗旨,体现在他所制定的 “勤肃朴洁”四字校训上。“力行不怠之谓勤,律己惟严之谓肃,屏绝纷华之谓朴,荡涤旧染之谓洁。” “以真实劳苦为鸿鉴十年来励行之教育主义,故对于本校,尤时时以此四字为教育实行之程,自欺者真也,不蹈虚者实也,毋怠荒劳也,卧薪尝胆苦也。”#p#分页标题#e#

(二)开设内容广泛的课程

为了培养人格健全、身体康健、经济自立的新女性,侯鸿鉴在竞志女校把修身、国文、算术、地理、图画、体操、唱歌均列为必修课,注重女子的音乐教育、体操教育和职业教育。

1. 注重用音乐教育养成女子人格

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家日益重视音乐教育在国民意识培养、促进智力教育和陶冶性情等方面的作用。侯鸿鉴不仅大力提倡,还亲自编创、搜集、整理许多学堂乐歌。1904 年,侯鸿鉴提出“同班生徒,同唱一歌,调其律,和其声,互相联合,声气一致,可引起儿童之共同心”③,明确指出学堂乐歌可以起到培养 “共同心”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国民意识的养成和民族精神的凝聚。同时,他还认为,学堂乐歌可以促进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即 “盖学校之有唱歌,凡历史、地理、修身、理科、体操等各科目,无不寓于其中;能使儿童口舌之间,引起各科之旧观念,而得新知识”④。侯鸿鉴还特别重视学堂乐歌的 “勉学”、“励学”功能,注重利用歌曲激发学生的向学心。他曾经创作过一首 《女子求学歌》,不仅勉励广大女性努力向学,还借用当时新的生理学研究成果,倡导男女平等思想。其歌词为: “同此管骸同此躯,学部须同求。脑纹组织细且密,颖慧让吾祷。珍重此天赋之资,艰苦不须愁。智育体育相研究,莫负那好春秋。”①他也曾为竞志女校创作了多首 《运动歌》,其中一首的歌词写道:“晚风起兮夕影遥,大家拍手竞相招,多旗赛步替换跑,踢球跳远且跳高,拉绳角力兴致豪,此境此乐让吾曹。”②此外,他还主张,学堂乐歌应与一般的政治动员歌曲不同,首先须“引起儿童兴趣”,方能达到 “陶淑生徒情性”③的教育目的。但当时的情况是,尽管众人都认识到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但学校中的音乐教师多为外国人,音乐学习内容也多为外国音乐。由于语言和宗教等原因,外籍教员很难担任学校音乐教育重任,特别是难以承担国人期望通过音乐培养国民意识、凝聚民族精神的目的。以至于梁启超曾经说过:“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④侯鸿鉴在无锡开办竞志女学后,积极聘用有留日背景的中国教员,如周佩珍、侯鸿鉴、夏素非等均为女学的乐歌教员⑤,改变了当时学校中乐歌教学完全由外国人担任的状况。由于合适的学堂乐歌不多,侯鸿鉴就亲自创作并改编了很多歌曲。如他创作了《始业歌》和 《休业歌》,让学生在竞志女学开学和放假时举行的始业式和休业式上歌唱。《始业歌》的歌词是:“凉风拂袖,暑气渐消,已是新秋到。几多同学,联袂偕来,握手殷勤道。姊乎妹乎,振刷精神,莫使光阴草草。欲令吾进步胜故吾,还是读书好。”《休业歌》的歌词则是:“忽忽韶华,眼底云霞,一曲和琴奏。此间修业,学期已周,自问进步否?暂时休假暂时离,岁月不可留。愿同学姊妹,来月开校毋落后。”⑥这些乐歌既切合情境,又有强烈的劝学意味。同时,为了规范教学,侯鸿鉴也注重搜集、整理、保存学堂音乐,他在 1906 年和 1907 年连续出版了 《单音第一唱歌集》⑦和 《单音第二唱歌集》⑧,作为音乐教育的教科书。《单音第二唱歌集》中还收有一首 《唐乐府清平调》,侯先生在这首歌曲的后面写了一段 “附识”和一段按语,记录了这首乐曲的由来。它是由无锡留日学生华倩叔在 1905 年留日期间从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米次郎处获得的。虽经有学者考证,该乐谱可能为明谱而非唐调,但这对于研究明代俗乐也不失为一个宝贵的资料。

2. 强调体操教育,养成女子健康体魄

长期以来,中国女子的身体锻炼受到了极大的忽视,特别是缠足的陋俗,对女子的身体破坏极大。侯鸿鉴认为:“体育为女子所缺乏者,故注重体操一科。”竞志女校在侯鸿鉴的倡导下特别重视女子体育,在开办之初就开设了体操课,由侯鸿鉴本人亲自教学。这一做法,要早于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南京女子美术专修学校、湖南第一女学校等同类女校。“所教授之各种体操,除依普通小学及中学程度外,选择东西洋体育书合于女子应用之各种操法,务合于生理的卫生的美的各种游戏及行进等法,以补中国女子之缺陷。”⑨为了促进女子体育更好地开展,侯鸿鉴在竞志女校专设体育补习会,并专门增加了“体魄矫健”证书的奖励,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重视增强体质。20 世纪 30 年代,竞志女中及其学生曾经多次代表江苏省出席全国运动会,在女子篮球、垒球、田径锦标等项目上表现出色。

3. 利用职业教育达成女子经济自立

为了增强女子的职业能力,侯鸿鉴另设手工科为特课,分绒绳、编织及抽丝。后来还专设绣工研究所,添设家事课,教授缝纫、烹调等,进行女子职业教育、生活教育和实际教育。1911年,竞志女校曾评选出 120 余件作品参加南洋劝业会展览,得金、银牌及其他奖章共 60 余枚,其中得金牌的有 3 件。此外,竞志女校还附设艺术专修课,教授铅笔画像、造花等,以提高女性的艺术修养。4. 突出女子的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作为无锡颇负盛名的教育人士,候鸿鉴除了致力于女子教育事业以外,还积极参与一切与女子教育有关的社会活动,力争改变歧视女子的封建观念,开化社会风气,为女子教育的倡导扫清障碍。他还积极筹建教育会,呼吁设立图书馆,重视教育视学和考察等,为女子教育植根于社会并改造社会。候鸿鉴认为,发展女子教育的第一步便是破除社会陋习对女性的迫害,因此,在开办竞志女学的同时,他与妻子冰兰女士一道,发起成立了 “天足会”,让中国女性从小脚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针对中国女子科学知识水平尤其不足的状况,候鸿鉴于 1908 年主持成立了无锡女子理科研究会,极大地提高了本地妇女的科学素养。

(三)采用新式教材教法

1. 新式教科书的编撰教科书是教育内容的物质载体和保证,候鸿鉴在办学过程中,除了采购文明、中华、图书、商务各书局的课本之外,学校还自编了一些图书,其中由他个人编著的就有 《高等小学女子修身课本》、《乡土历史及地理》、 《单级教授法讲义》、 《保姆学》、 《竞志杂志》、 《 刀体操法》、《范教及试教之教授案》、 《初等文法教科书》和 《最新式七个年级教授法》等。2. 教学法的改进在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过程的研究上,候鸿鉴吸收了赫尔巴特教学法,于 1914 年出版到了 《最新式七个年单级教授法》①,系统论述了我国单级学校的设备、编制、教授、训育及教师资格等。在论及单级小学校之教授及教授案时,明确指出: “践教授之段阶,执隔阶而揭其顺序,方法之大要。”又在各教科教授之方法一章中,具体阐明了预备、提示、总括、应用 ﹙或提示、练习、应用﹚的教授阶段。②虽模仿日本教学论的成分很多,但还是作了一些适于我国实际的变通尝试。3. 实物教学。候鸿鉴时时都在考虑改善竞志女学的教学,十分倡导实物教学。例如,他在教学中大量使用自制标本,其中动植物标本数十种,矿石岩石标本 170 余种,都是他游历全国各省甚于世界各地时留心搜集的。这在当时的学校教学中算得上首屈一指。4. 重视课堂教学之外的训导。候鸿鉴在繁忙的教学管理工作之余,每周还要抽 15 分钟至 20 分钟时间,对全校学生行训话,讲上一周偶发事件、本周应完成工作和训导;每周还要抽半个小时与寄宿生谈心,讲格言、中外故事、关于女子与家庭,以及他在各校所见的可效法的事、他所经历的人生困难,等等,鼓励学生自强自新。#p#分页标题#e#

结语

候鸿鉴是一个殚精竭虑的实干家,他的女子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为女子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和示范。相较于高深的教育理论,侯鸿鉴的女子教育思想更加通俗易懂、因地制宜,因此也更加适用于当时中国的教育实践。而他的女子教育实践由于因时因地而异,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因此他的女子教育与社会的互动也得以更加密切。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侯鸿鉴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他所创办的竞志女校。时人曾对此评价:“人之建设学校,或为小学,或为中学,或师范,或专门,苟有兼营,大抵如中学师范之有附属小学而止,竞志则以一校而蒙养园、初小、高小、中学、师范咸备,其难能者二也。热心者流浃其精神能力,为地方提倡教育不乏人,或则经始艰难,基础既定,委之而去,或则维持困苦,将伯无人,戛然而止。侯君则始终自任,绝无倦意。”①他的这份坚持与其教育救国的理想和教育改造社会的信念是分不开的,侯鸿鉴认为国之不振关键在人,人之不振关键在教育,而中国女子教育的落后是人之不振的重要原因。因此,他开办新式女校,用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来养成女子健全的人格,用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来达成女子的经济独立,从而提高女子的社会地位。侯鸿鉴还致力于各种社会活动,长期担任教育行政官员,他 “奔走教育职务,南北驰驱,筋疲力尽”②,这为其教育实践提供了更为便利通畅的渠道和更开阔的经验基础。由于长期的一线教育实践和担任教育行政官员,侯鸿鉴积累了丰富的女子教育经验。1916 年,在历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暨师范校长会议上,他提出了 《关于女子师范特别注意之事项》议案,被教育部采纳并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