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范文

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

第1篇: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范文

关键词:轨道交通;ETC;应急指挥中心;线路控制中心

轨道交通ETC系统是指挥、协调全市轨道交通网的信息系统。通过ETC系统平台,对轨道交通系统内部可以实现对各个线路的运营监视、管理,集中指挥与协调,对轨道交通系统外部实现信息沟通、信息共享,并为领导者进行重大决策时提供数据基础依据。线路控制中心所辖范围为本线路的行车、电力、车站环境及车站主要设备的运行情况;当线路运营出现异常或灾害发生时,线路控制中心根据本线路运营情况,与ETC系统信息交互,接收ETC系统协调指挥指令等,使线路各有关系统协调工作。车站系统设在车站、车辆段、停车场及独立的变电所等。可以独立完成对车站系统的监控工作,并提供本站的实时信息和历史数据。现场系统由行车、电力、机电设备、环控、闭路电视、广播等系统的现场设备组成,这些系统对下直接连接各种监控对象,对上与车站级系统互联。

1.应急指挥中心职能定位

ETC系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平台对各条线路主要运营信息进行采集,监视各线运营情况,遇有严重突发事件或影响邻线线路的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进行协调、指挥、应急处置。具体职责如下:(1)是轨道交通线网的统一运营协调与管理中心通过各线路控制中心提供的列车运行、客流统计等运营信息,统计整个轨道交通线网各条线路行车运营的正点率、晚点率、客流分布,并根据地面公交线路信息等,合理制定线网中各条线路的行车运营计划,协调各线路行车运营、运营时间等,以达到线路运营的安全、准确、高效、服务的宗旨,以有效提高轨道交通的整体线网能力、线网效率等。通过各线路控制中心提供的主要设备状态信息、维护信息等,经过处理筛选上传至信息中心,通过线网信息中心对线网主要设备运营情况的信息汇总、统计分析,制定各种管理信息报表,便于对线路设备的运行维护保养等制定合理方案与建议,也可以通过这些数据,作为对各条线路的设备维修进行考核的依据。(2)是轨道交通线网应急处理的中心在线路运营中发生意外事件时,如地面交通拥堵、相关车站大客流疏散、某车站发生重大事故或灾害等情况,通过监控的相关视频信息,协调线路运营计划,有效、高效的处理应急事件,以确保各线路尽快恢复正常运营。(3)是轨道交通线网对内部和外部进行信息和共享的服务中心为地铁上级单位的运营监管提供支持向上级单位值班室定期反馈运营状况,为上级单位进行运营监督管理提供支持综合控制中心可随时将上级单位的重要通知和要求至各运营单位或岗位执行。ETC系统既与线路控制中心进行信息交换,接收线路控制中心各系统传送的行车信息和主要设备故障信息等,通过信息过滤和统计分析,传输至线网数据中心,并通过向相关部门进行信息报送和;同时又搜集、汇总与轨道交通运城市规划•FORUM行相关的外部信息(如交通信息、气象信息等),为轨道交通线网运营提供信息渠道,为乘客提供多方位服务,实现城市信息互通和共享。

2.应急指挥中心与线路控制中心的职能划分

从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定位中可以看出,应急指挥中心重在管理与协调,而线路控制中心重在对本条线路的监控调度,两者之间的功能重点虽有不同,但功能之间联系非常密切。应急指挥中心是日常监视、应急指挥的管理系统,而线路控制中心是具体轨道交通线路运营调度、监视的控制系统。应急指挥中心通过监视轨道交通网中各条线路的行车、主要设备状态信息统一协调安排网络内各线路的联合运营计划和预案;线路控制中心实时监视所控制线路的各种设备状态信息和报警信息,并上传相关设备状态信息和报警信息至应急指挥中心,并根据应急指挥中心下达的联合运营计划和预案组织行车。日常情况下应急指挥中心对各线的控制中心及线路运营只监视不控制,主要提供协调、协助功能。在非正常情况下,特别是发生影响不同运营主体所管辖线路的突发事件时,线网控制中心将代表公司、政府进行统一的应急指挥,对相关各线路发出协调指令或指挥指令,不控制现场设备。应急指挥中心在掌握各线路运营状况的基础上,完成线路运营的各种报表分析,以便对线路运营的正点率、设备故障维护情况、客流分析等情况有充分的数据基础。应急指挥中心运营模式应有利于对不同运营主体的管理,要在技术上、使用上为运营主体创造条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应急指挥中心力求补充控制中心功能的空白点并提供增值服务。ETC系统只管理到与OCC的接口部分,从各线路的控制中心采集主要数据,用于监视及分析,不直接与车站相连。接口规范由应急指挥中心制定,各线遵从。应急指挥中心向各条线路控制中心提供实现一些共享信息,如:气象信息,其它公交系统的相关信息等。一旦出现重大事件,可以及时向城市主管部门通报情况,接受上级指示,协调相关部门,并向各线路控制中心下达协调指令。线路控制中心接收应急指挥中心的指令,实施线路监控功能。各线路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其控制中心应立即处理,并根据突发事件类别要求上报应急指挥中心。如突发事件涉及其它运营主体所管辖的线路时,由应急指挥中心来统一协调指挥,避免环节过多,从而使突发事件得到即时的处理。

结语

第2篇: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范文

关键词:矿山救护技术;救护装备;研究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同时我国也是煤炭大国,在发展经济的时候是离不开能源的供应,因此,对煤炭开采工作一定要非常重视。在进行煤炭开采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些事故,这些事故的发生,使得煤炭开采人员的生命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同时对煤炭企业的发展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煤炭事故中人员的伤亡情况是非常严重的,这样就使得煤炭安全生产工作一定要非常的重视。在煤炭企业进行生产的时候,煤炭救护可以提高抗灾的水平,同时也能达到救护的效果。煤炭救护工作要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的提高水平,同时也要不断的提高救灾的效果,通过提高救灾的途径和对策,可以克服不利的因素,使煤炭救护的水平得到提高。矿上救护队伍在进行煤炭安全生产工作中,救援技术装备是非常重要的,配备精良的技术设备可以更好的促进煤矿的安全,同时在进行救援工作的时候,也能得到更好的效果。矿山救护是一项非常复杂而且庞大的工程,在进行工作的时候需要有强大的管理系统,对矿上救援工作进行组织、指导和协调,这样才能更好的履行救援的功能。

1 煤矿灾害事故的特点

我国在进行煤炭开采的时候,很多的煤矿采用的方式都是进行井工开采,这种开采的方式不仅仅在活动空间上是非常有限的,同时也是有很多的危害的,煤炭的开采方式也是煤矿事故多发的原因。在煤炭开采过程中,井下发生事故会给抢险救援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在井下发生灾害,是有很多的特征的。井下的事故在发生上都是非常的突然的,在灾害发生之前是没有非常明显的先兆的,这样就使得在灾害发生以后给人们的心理带来的冲击是非常严重的,非常容易使人措手不及,这样就使得井下的人员很难理智的处理发生的问题。井下出现事故通常后果都是非常严重的,在很多的情况下都是恶性的事故,这样就会使得井下的人员生命受到威胁,同时煤矿开采的生产系统也会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严重影响生产。在很多的煤矿事故中,很多都是通风系统被破坏的事故,这样就使得救援的难度更加的大。井下发生事故,也会导致相类似的事故在短时间内重复的发生,或者是导致其他事故的发生,这样对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的威胁会更加大。

2 矿山救护组织结构

2.1 国家矿山救援指挥中心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为了更好的进行矿山救护工作,成立了矿山救援指挥中心,主要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全国矿山救护及应急救援的日常工作。对全国范围内的矿山救护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同时对救护对的质量进行审查,这样更加能够保证救护的效果。在矿山发生重大的事故后,救援指挥中心可以协调全国内的救援力量,同时制定救灾的方案,对地方的救灾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在矿山的日常生产中,可以对矿山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宣传,将预防工作做好。

2.2 省级矿山救援指挥中心

在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中设立省级矿山救援指挥中心,可以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所管辖区内的矿山救护工作,同时配合国家救援指挥中心的工作,将矿山救援工作更好的完成。

2.3 区域救护大队

区域内的救护大队是矿山抢险救灾技术支持中心,其中有救护的专家、救护的设备以及演习训练中心。在救护大队中为了有较强的战斗力,要有很多救护中队,在每个救护中队中还要有很多救护小队,这样在事故发生的时候才能更好的进行救护工作。区域救护大队是由国家救援指挥中心进行技术支持和资金提供的,同时在设备上也是。技术和设备是提高技术水平和能力的前提,在发生重大灾害以后,救护大队要接受国家救援指挥中心的指挥。区域救援大队的任务就是制定救灾的方案,同时协调救灾设备和人员,在进行救灾中将设备和人员进行充分的调动,同时要做好跨区域执行应急救援任务的准备。

2.4 矿山救护队

煤矿在生产中,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煤矿也是有其救护队的,在救护资源上也是非常充沛的,但是,煤矿自身的救援水平还是非常有限的,在事故发生以后,还是需要支持的。

3 矿山应急救护支持体系

3.1 技术支持

矿山应急救援工作具有技术强、难度大和情况复杂多变、处理困难等特点,一旦发生爆炸或火灾等灾变事故,往往需要动用数支矿山救护队。为了保证矿山应急救援的有效、顺利进行,必须建立应急救援技术支持体系。根据煤矿应急救援组织结构,它将分级设立、分级运作,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形成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国家局矿山救援指挥中心的技术支持职能,将由各职能处室履行。主要是对重大恶性事故、极复杂灾变事故的救护及其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支持。区域救护大队是区域内矿山应急救援技术支持中心。可利用国家的重点资金支持,来提高其技术水平、装备水平和作战能力,能够对本区域的应急救援提供支持和保障。必要时,在国家局矿山救援指挥中心的协调和指导下,可提供跨区域的应急救援技术支持和帮助。为了促进矿山救护技术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促进矿山应急救援整体水平的提高,在组建国家矿山救援指挥中心的同时还将组建国家矿山救护技术实验中心和国家矿山救护技术培训中心。

3.2 装备保障

为保证矿山应急救援的及时、有效,和具备对重大、复杂灾变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必须建立矿山救护及其应急救援装备保障体系,以形成全方位应急救援装备的支持和保障。国家局矿山救援指挥中心将配备先进、具备较高技术含量的救灾技术装备,为重大、复杂事故的抢险救灾提供可靠的装备支持。区域救护大队除按矿山救护大队进行装备外,还应根据区域内矿山灾害特点,配备较先进和关键性的救灾技术装备,一旦发生较大灾变事故,即可迅速投入使用,并对其他矿山救护队也能形成有力的装备支持。区域救护大队是我国矿山应急救援的中坚力量,要不断加快加强技术装备和更新改造的步伐,要具有与其作用和地位相称的装备水平。矿山救护队还要根据有关要求进行应急救援设施、设备、材料的储备。如建立消防系统、消防材料库等。矿山救护队还应对矿山应急救援装备材料的储备、布局和状态实施有效监督。

4 结束语

矿山的救援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保证煤矿开采的安全性,同时也是为了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矿山开采中出现事故不仅仅会影响企业的稳定发展,同时对生产人员的生命是有很大的威胁的。在进行矿山应急救援工作是认清救援工作的职责,增强矿山应急救援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清肩负的职责,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做好本职。要更新观念,扎实开展好下井预防检查、安全技术服务工作,实现安全救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端正态度,变抢救型救护为预防型、科学型救护。要积极参加矿井安全技术服务、事故处理工作,为矿井安全生产做出新贡献。救护队伍不仅要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和过硬的思想作风,更要有扎实的业务功底和熟练的救护技术。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矿山安全生产形势发展的需要,承担起艰巨危险的抢险救灾任务。

参考文献

第3篇: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范文

关键词:应急 物流 问题

中图分类号:F525 文献标示码:A

一、应急物流的概念

所谓应急物流,就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SARS和禽流感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还是突发性的重大自然灾害,都会造成具体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必然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而应急物资的运送迫切需要社会的物流体系发挥其应急功能。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由流体、载体、流量、流程、流速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但应急物流又与普通物流不同,普通物流既强调物流的效率,又强调物流的效益;而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完成其物流效益的实现,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变为纯消费行为,只考虑物流效率的实现。应急物流可以简单地分为军事应急物流和非军事应急物流两种。非军事应急物流还可以细分为灾害应急物流和疫情应急物流;灾害(含险情)应急物流又可分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和人为灾害应急物流。应急物流的“应急”二字本身带有一定的军事色彩,但应急物流并不等同于军事物流。军事物流的指令性比较强,尤其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始终把军事利益放在首位。而应急物流系统则应该以社会利益为牵引,服务的对象是受灾地区的人民,这两者的目标、服务对象是不同的。应急物流一般具有突发性、弱经济性、不确定性和非常规性等特点。

二、应急物流的特征

1.机构性质――政府工作机构

为了保证应急物流的顺利实施,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运作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府职权,因此在机构性质上应该是一个政府工作机构。它是政府救灾工作的一个执行机构,根据现代物流运作流程,依靠政策法规行使职能和开展工作,专门负责政府救灾物资的储存和运送。

2.构成形式――信息网络中心

由于自然灾害及公共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应该是一个适应性强、功能强大、反应灵敏的信息网络中心和管理中心。它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组织众多普通商业物流中心、企业加盟,并通过一张覆盖于各加盟物流中心、企业的网络系统将其连接起来,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组成一个网络应急物流体系,实施信息和管理工作。在灾时,应急物流指挥中心通过网络连接,可以根据灾情,灵活抽调各加盟物流中心组成一个保障体系。这个体系可大可小,如果遇到全国性的灾害,还可以将多个地区性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联网,组成一个全国性的应急物流体系,实施应急保障。

3.工作职能――管理指导中心

在平时,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工作主要是做好救灾物资的预测、预算,进行网络维护,全面了解各加盟物流中心、企业的情况,并建立供应商档案,了解可能用到的应急物资的生产、分布情况。各商业物流中心、企业进行正常的商业活动,自主经营,在商业活动方面并不受应急物流中心的管理和干涉。在急时,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根据有关政策和应急预案,紧急调用各加盟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设备、人员组建成一个现实的应急物流中心,投入应急救援工作。中心总揽全局,但并不直接从事物资的采购、运输、配送等具体工作,而是将这些任务分配给各商业物流中心去完成。各加盟的物流企业在中心的指挥下具体负责应急物资的筹措和运送工作。

三、应急物流的保障机制

应急物流的实施往往需要紧急调动大量应急物资,只有使应急物流的流体充裕、载体畅通、流向正确、流程简洁、流速快捷,才能使应急物资快速、及时、准确地到达事发地,这就要求建立应急物流的保障机制,满足应急物流实施的必要条件。

1.基础设施保障

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对保障应急物流的顺利实施起着关键的作用。物流基础设施包括通讯系统、交通运输网络、物资储备设施和物流信息网络等。通讯系统发达,可以在灾害发生前及时预警,使人们提前做好准备;物资储备设施和交通运输网络的坚固和发达可以保障物流网络,使灾害后的救援物资迅速抵达灾区,而且广泛覆盖的交通运输网络可以使援助到达任何需要的地方;建立高效的物流信息网络,对于应急物流的实施也是必要的,可以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应急物流信息网络,及时灾害情况、运输及仓储的最新信息。一个快速反应和广泛覆盖的物流体系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应急物流的实施效率,减少损失。

2.政府协调机制

由于应急物流是其社会功能的体现,往往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而在这种突发性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状态下,就必然要求政府建立相应的指挥机构和运作系统,对各种国际国内资源进行有效地协调和调用;及时提出解决应急事件的措施或指示;组织筹措、调拨应急物资、应急救灾款项;根据需要,紧急动员相关生产单位生产应急救灾物资;采取一切措施协调、疏导或消除不利于灾害处理的人为因素和非人为障碍。

3.法律保障

在应对突发性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应急物流中的法律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动员机制,也是一种强制性保障机制。如在发生危机时,政府有权有偿或无偿征用民用建筑、车辆、物资等,以解救灾之急。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美国的《国家紧急状态法》,我国也有《抗洪法》。但从2003年抗击SARS的情况来看,我国应急物流动员仍然主要是依靠地方政府行政职能和在群众自发的基础上的运作,由于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和约束,征用民力的效率不高。

4.应急物流预案保障机制

应急物流的“应急”特点,决定了应急物流必须着眼于平时的准备,因此,我国应建立全国和省、市一级的应急物流预案,以确保应急物流的顺利实施。应急物流预案的准备包括应急物流硬件和软件准备两个方面,其中应急物流硬件的准备主要包括应急物资的储备、应急资金的准备、设备设施的准备和车船道路的准备等;应急物流软件的准备主要包括应急物流的人员准备、信息准备、应急场景的假定和应急措施的制定等内容。

5.“紧急通道”机制

在发生突发性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时期,建立地区间的、国家间的“紧急通道”机制,即建立并开通一条或者多条应急保障专用通道,可有效简化作业程序和提高速度,使应急物资迅速通过海关、机场、铁路、地区检查站等,让应急物资、抢险救灾人员及时、准确到达受灾地区,从而提高应急物流效率,极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四、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

1.应急物流指挥体系的建立

应急物流的顺利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完善应急物流的基础保障外,还涉及应急物资的筹措与采购、应急物资的储备与调度、运输与配送等方面,而这些工作需要一个机构来组织协调,才能顺利完成。从我国以往的情况来看,这个协调机构都是由政府根据应急方案从各单位紧急抽调人员临时组成的,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暴露出灾情信息滞后、救援工作效率不高以及严重影响了政府其他工作正常开展等问题。因此,我国有必要根据我国的政府结构和物流的运作流程,建立一个常设的、专业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专门用于救灾指挥工作,保障应急物流高效、顺利地实施。

2.应急物流配送体系的建立

在应急物流体系中,应急物流配送体系十分重要。纵观历年来我国应急物资的发放情况,都是通过政府工作人员、救灾部队分发给群众的,效率低,分发面窄,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政府有必要通过以下几点来建立高效、发达的应急物流配送体系:

一是政府可通过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结合实际情况,整合现有社会资源,联合配送行业内信誉高、价格合理的物流企业进行协同式配送;而且可以通过大型物流企业已建立起来的供应链、连锁网络组织应急物品投放市场。

二是在紧急情况下,可与军方联系救灾抢险事宜,动用军用运输装备、军用运输专用线路及相关设施,从而实现应急物资的快速配送。

三是政府应大力推进国内电子商务业的发展,着重优化电子商务系统的应急物流配送网络,加强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与电子商务业的联系,减少物流环节,简化物流过程,提高应急物流配送的快速反应性能。

四是在应对危机时,政府可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通过行政手段和舆论召唤,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应急工作,通过组织地方干部、民兵、部队、公安、志愿者、防疫人员、医务人员等多方力量,以最快的速度将应急物资发放到受灾地区,这样可保证应急物流配送的速度和广度。

总之,应急物流在我国尚属一个新兴概念,我国应急物流体系还很不完善,需要加强对建立应急物流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完善应急物流理论。应急物流机制和体系的建立,是要求物流软硬件基础设施、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作为保障的。应积极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尽早建立高效、快速的应急物流体系与现代应急物流机制。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谢如鹤,宗岩.论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5,11:99-102.

第4篇: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范文

关键词:海上搜救 组织指挥 解决策略

随着我国海上运输规模的扩大,一些船舶已经超过了使用年限且建造质量不高,一些舰船公司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没有严格落实好各项安全工作,加之很多船员存在雇佣思想,缺乏较强的应急反应能力和业务操作技能,安全意识十分薄弱。正是由于存在这些问题,导致当前频繁发生各种海难事故。因此,出现海难事故以后,海上搜救指挥中心要切实履行职责,及时采取应急方案,科学合理的进行组织指挥,完成海上搜救任务;同时还要在实践工作中总结经验,把握好海上搜救工作各个环节,实现应急组织指挥能力的提升。

一、海上搜救工作组织指挥存在的问题

第一,海上搜救指挥中心条件还很简单,需要尽快配置必要的硬件设备,比如配置相应的办公设备,配备齐全应急救援物资和精良应急处置装备;第二,数字化与信息化建设还比较滞后,要进一步加快海上搜救指挥中心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实现快速高效指挥,提升搜救的成功率;第三,资源整合力度不够,联合搜救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海上搜救交流与合作。此外,未能积极引进海上搜救领域的先进管理模式与搜救技术,没有和相关单位形成信息交换、资源共享的搜救合作机制,这对海上搜救组织指挥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第四,未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海事管理机构在海上搜救工作中的作用。海事管理机构和搜救船舶之间,在安全监管上有着行政管理的关系,这样在出现海难事件后,海事管理机构能够有效调动搜救船舶,保证行动及时展开,可以有效防止出现延误、推托、拒绝海上搜救情况。对于很多等级较低的海上安全事故而言,海事管理机构完全有能力进行组织和指挥海上搜救工作,但是实际上却先要通过海上搜救中心的授权,之后方可采取行动,这样容易延误最佳搜救时间,导致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不利于保障遇险人员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二、海上搜救工作组织指挥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海上搜救组织指挥体系

最近几年,我国政府部门建立了一套海上搜救组织指挥体系,体系中将政府和社会各部门的力量融合了起来,充分发挥出了在海上搜救工作中的作用。在海上搜救组织指挥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成员的全面性。体系中成员主要包括政府、海事、安全、海洋、气象、渔业、公安、卫生、相关船舶单位领导等,如果搜救工作有需要,应该立即到达现场,配合完成救助工作;第二,成员的专业性与权威性。体系中要吸收具备较强专业能力和责任心的人员,根据搜救指挥中心的要求,各成员应履职尽职,将各环节工作协调好;第三,实行组内成员专业研讨制度。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掌握国内外先进搜救经验,并对海上搜救应急方案与工作程序进行完善;第四,严明纪律,确保体系运转正常。酌情严肃处理到位不及时、工作敷衍的部门或个人;第五,将海上搜救指挥中心作用发挥出来。搜救组织指挥专业性极强,组内各成员要在指挥中心的统一协调下工作。

此外,在海上搜救组织指挥体系中,还应成立商船、渔船搜救组,对所有搜救力量进行科学的划分。从以前海上搜救工作开展来看,比如由于风浪太大导致渔船遇险,使用大型搜救船效果并不理想,通常渔船遇险的次数要多于商船,所以使用抗风能力强、马力大的渔船进行救助,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为让海上搜救工作更具专业性,渔船搜救组要由海洋渔业部门牵头,而商船搜救组要由专业救助单位或港航部门牵头。再出现海难事故后,指挥中心统一组织调度两个搜救组,开展对各种船舶遇险的搜救工作,这样有利于将体系中成员的积极性发挥出来,确保取得较好的搜救效果。

(二)制定周密的海上搜救组织指挥方案

对于海上搜救组织指挥工作来说,在接到遇险信息后要立即展开工作,不能错失最佳搜救时机,以此提升搜救的成功率。因此,这需要制定周密的海上搜救组织指挥方案,并将实效性与周密性特点体现出来。第一,信息处理要全面、快速和准确,在采用方案之前,应收到搜救申请,并认真核实船舶遇险报告。在接收相关信息后,要快速将有关内容收集与提炼出来,比如遇险船舶位置、现场水域情况、载货情况、人员情况等,在根据程序要求进行上报时,还要将记录与标记做好;第二,按照遇险船舶要求与已知信息,及时派出相应的搜救船舶。搜救人员必须抓紧时间,所有环节都不能有懈怠。通常来说,遇险船舶情况都十分危急,尤其是需要较多搜救人员时,指挥中心要派出足够多的船舶,并且统一组织协调现场周围的船舶,确保搜救工作顺利完成;第三,安排现场指挥船,按照指挥中心的要求,参与现场搜救工作,尽快掌握遇险船舶的情况,通过指挥中心批准后更变搜救方案,同时及时将现场信息反馈给指挥中心。如果参与搜救的船舶较多时,首先要将指挥船确定下来,防止搜救工作盲目进行,通过协同作战,取得较好搜救效果。

此外,要严格要求参与搜救的船舶。在海上搜救组织指挥工作中,对搜救船舶的要求是:第一,实时掌握气象变化情况,确保搜救工作安全;第二,接到搜救命令后,要快速备车备航;第三,第一时间准确掌握遇险船舶的位置,制定最佳航线,出航速度要快;第四,利用已有的渠道,实时掌握遇险船舶的情况,为海上搜救工作的顺利展开做好准备;第五,与指挥中心和其他搜救船舶保持联系,根据命令完成指定任务;第六,加强对船员的安全知识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海上搜救知识,在搜救工作中保证自己的安全;第七,按照指挥中心的要求,制定可行的现场搜救方案,将责任明确到人,定期进行演练。为确保顺利完成海上搜救任务,参与搜救的船舶要快速响应指挥中心的命令,所以这对搜救船舶提出了严格的纪律要求。现阶段很多非专业搜救船舶无法制定现场搜救方案,安全措施也未能做到位,一些船舶接到命令后,没有迅速采取行动,甚至相互推诿。很多搜救人员安全知识十分匮乏,搜救时容易出现安全问题,或者是搜救船舶处于自身安全考虑,搜救工作开展不到位。对于上述问题,应该严明所有搜救船舶的经律,严肃追究延误搜救时机者的责任。

遇难现场附近船舶参与搜救的过程中,要统一进行调度,指挥中心接收到搜救信息后,要根据现场情况迅速发出航行警告,利用现有的通讯渠道,要求出事海域附近船舶尽快参与搜救,这样才能提升搜救的成功率。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海上搜救责任体系,要将各部门海上搜救工作职责明确下来,从组内成员搜救工作合力不足的情况来看,主要原因是未能将搜救工作职责明细下来,很多职能部门不清楚自己的责任,导致搜救工作做得不到位。对此,要将激励机制与制约机制落实到位,保证各部门都主动行动起来,通过建立完善的海上搜救责任体系,便于指挥中心统一组织,各成员单位才能快速行动、及时到位,在协同配合下较好的完成海上搜救任务。

(三)根据不同海区、海况,合理组织指挥搜救工作

海上搜救工作要安全周密进行,速度要快,效果要好,为顺利完成搜救任务,需要在组织指挥过程中规范其中的关键环节。从以往海上搜救工作来看,在出现困难的时候,通常都是临时研究制定解决方法,没有根据遇险船舶的实际海况、海区情况,制定具体的搜救方案,对于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未能提前进行设定与文字规范,导致实际工作中缺乏可供指导与参考的东西。对于海上搜救组织指挥来说,需要提前制定相应的搜救方案与应对措施。

纵观我国海上搜救史,有很多成功范例值得学习借鉴,在完成海事调查处理后,以文字的方式存入档案,但是未能将提炼出挽救船员生命和船舶安全的成功经验,也没有形成规范与教案,无法在搜救过程中发挥出借鉴指导的作用。很多搜救人员面对重大搜救活动时,常常表现的手足无措,究其根本是未接受严格、系统的规范和指导。在下面几种情况下,能够体现出提前制定具体搜救方案与规范的意义。比如在救助客船汽车舱着火时,主要着火原因如下:第一,船舶在较大风浪下出现摇摆,车辆间摩擦出现火花造成易燃物点燃;第二,车载危险品自燃;第三,车辆不断晃动造成电瓶线打火将易燃物点燃;第四,车辆燃油箱被碰撞破裂,燃油外溢,遇火种燃烧;第五,车辆发动机长时间处于超负荷运转下,造成排气系统不断堆积大量易燃烧积碳物,车辆熄火后留有火种。由此可知,以上是造成汽车舱着火的主要原因,舱底最容易出现火源,此时不能轻易选择喷淋救火的方法。只要汽车舱着火,将迅速烧裂车辆的燃油箱,燃油溢出后将在舱底燃烧,并四处蔓延,喷淋器喷出的水很难灭火,甚至导致燃油扩散,增加过火面积。所以客船汽车舱着火后,应采取以下救助方案:第一,立即严密封舱,用二氧化碳灭火;第一,禁止采取喷淋灭火的方式;第二,对二氧化碳喷射装置加以改进,可以将若干个喷孔设置在舱底,这样二氧化碳能够直接喷射到火源的位置。

在救助大风浪中进入养殖区的船舶,这类情况主要发生于沿海港口附近的水域较。船舶在进入养殖区后,推进器容易被养殖物缠住,导致失去动力,会随风飘移或者搁浅。在救助养殖区内的船舶时,要制定如下救助方案:第一,搜救船舶不能轻易近前,尤其是现场四周养殖物较多时;第二,遇险船舶在抛锚待救过程中,要根据指挥要求动车;第三,选择吃水浅、抗风力强的小型船舶,先进行探路和清除障碍;第四,用小型船舶给遇险船与搜救船之间引缆,同时在小型船舶的引领下,由搜救船将遇险船拖出事发区域。

(四)配备科技含量高、实用性强的搜救设备

主动使用科技含量较高的搜救设备,这样可以帮助搜救工作顺利进行。现阶段要从搜救现场实际情况出发,应该将先进实用的搜救设备配置给搜救船舶,确保搜救的成功率,保障搜救人员的安全。从以前海上搜救工作情况来看,通过配置专门的搜救设备,可以有效的应对以下情况:第一,搜救船与遇险船距离很近,但是很难靠近;第二,进入养殖区的遇险船失去动力,而搜救船很难靠近;第三,搜救船和遇险者距离很近,但很难靠近;第四,遇险者落水后出现神志不清的情况;第五,搜救船甲结冰,不利于人员行走时;第六,搜救船在遇险船上进行救助时;第二,要将遇险者吊往救助船甲板时;第八,增加搜救直升机起吊重量,并改进吊缆安全措施。

在海上搜救设备的研发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远距离抛绳(引缆)装置;第二,甲板吊装滑轮装置(可移动式);第三,救生圈或其他救生设备抛置和回拉装置;第四,对落水者的专用钩带装置;第五,专用救生绳索与网具;第六,甲板防滑设备;第七,直升机为落水者抛置救生阀或其他救生设备装置;第八,直升机对落水者的专用起吊装置(和吊装绳索配套使用,节省遇险者的体力)。

三、结束语

总之,当前为保证海上搜救工作的顺利开展,要不断完善海上搜救工作体系,提升搜救人员素质与能力,统一协调组织指挥各方力量参与搜救行动,提升搜救的成功率,保证遇险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必须提高对海上搜救工作的重视,坚持“人命救助,快速有效”的观念,充分发挥出指挥中心的作用,通过有效的组织与指挥,确保将参与海上救援工作的各方力量协调好,保证制定的搜救方案能够顺利实施,提升搜救工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梁小成.英国海上搜救志愿者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航海,2014,(01):73-75

[2]张清臣,李云斌,孙玉涛.基于北斗系统的海上搜救体系研究[J].天津航海,2014,(03):64-70

[3]黄敏东.我国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建设现状与完善对策[J].世界海运,2013,(10):27-30

第5篇: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范文

1公共危机应急保障的概念及必要性的阐述

公共危机是指对公众的安全和利益构成威胁,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造成破坏的事件。引发公共危机的因素主要有自然灾害(包括火灾、风暴、地震、洪水)、公共安全突发事故、恶性刑事案件、恐怖事件、疾病传播(即公共卫生问题)、自然环境恶化六种因素。公共危机应急保障就是针对公共危机预警、处理、善后等方面进行的保障,这种保障包括人力资源、各类物资和应急能力的保障。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是预防危机发生,降低危机危害,维护国家、社会、和公众利益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履行职能的必然要求。建立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有其必要性。一是公共危机自身的特点决定必须建立危机应急保障机制。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紧急性、扩散性、破坏性等特点。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由某些偶然因素引起的。既无固定模式,也无任何规律可言。在无任何的信息和准备的情况下,危机一旦爆发,对常规状态下的系统必然是致命的打击,财产的损失,人员的伤亡,甚至是整个社会系统的瘫痪。在信息缺乏、控制不力的情况下,危机事件极有可能迅速蔓延,引发更大的社会恐慌,造成更多的损害,而且对公民心理将会造成长久的不良影响,同时也损害了国家和政府的形象。二是政府的职能决定必须建立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政府作为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应该履行其社会职能,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减少危机事件给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损失,创建安定和谐的社会。

2我国现阶段公共危机应急保障存在的问题

自2003年以来,我国的公共危机应急体系逐步完善,应急保障机制建设有了初步的规模,但从长远来看,公共危机应急机制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首先,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的建设缺乏法律保障,保障工作的开展缺乏法律依据,责任不明,应急保障工作无法落实到实处。其次,专业力量不足。危机事件的处理仅仅依靠有限的医务人员和临时召集的专家难以应付复杂的场面。第三,缺乏专门的应急指挥中心。出现危机时,政府临时组建应急指挥中心,这样被动地应对危机,无法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也无法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3建立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的原则

3.1统分结合的原则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的建立既要有统一的指挥,也要有分层的管理负责。一方面,公共危机事件具有公共性的特点,危害的范围往往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部门或某一地区,而是在一定时间内造成众多地区、众多部门的连锁反应。因此,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的建立需要一个统一的指挥中心,这样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大范围地调动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加入到危机事件的处理之中。另一方面,根据各地区的不同特点,当地政府应该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危机特点建立适合本地的特色应急保障机制。

3.2时效原则危机事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突发性,因此,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在建立的初期就要重视时效性。政府官员作为处理危机事件的主体,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在常态工作环境中居安思危。一旦危机爆发,要迅速有效地采取措施,建立应急指挥部、分析信息,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防止事态的恶化。

3.3合作原则公共危机的预警、化解和处理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多元化的应急保障机制,同时社会各种力量齐心协力,共度难关。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与媒体的沟通、与各种社会组织的合作动员各种力量参与应急工作,化解恐慌,积极应付公共危机。

3.4信息共享原则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的建设是一个整体范围内的系统建设,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影响全局的关键。因此在建立应急保障的时候,无论是危机预警时期物资和人员的储备,还是危机爆发时的信息,都要重视信息资源的共享,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人员的合理调配奠定基础。

4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建设的措施

公共危机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可能被完全消除,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是降低其破坏程度。因此,建立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的建设势在必行。应急保障机制建设包括三个方面:法律保障、物资保障、人员保障和组织保障。

4.1建立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法律和教育保障体系依法治国是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政府职能的履行必须走法制化的道路,将政府的应急行为转变成必然行为,在危机的预警和处理的过程中明确责任、有的放矢。教育保障主要体现在全民危机意识的教育和培训。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不仅要靠政府,而且需要公民危机意识的养成。各级政府要通过宣传、教育、卫生等部门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全民危机防范教育,增强公民的危机意识和危机承受能力,将危机防范变为自觉的公民行为。同时,要进行必要的应急培训,通过学校、公司、部门等相关课程、规章的设计,提高公民应对和处置公共危机的能力。

4.2建立公共危机应急物资保障一是财政资金保障。一方面要加大政府预算和支出中救灾资金的比重,杜绝救灾资金的挪用和滞留现象;另一方面要多渠道筹资,通过社会赞助、捐款、民间集资等方式公开筹集资金,保证财政资金的充足。二是物资保障。物资保障主要是针对应急救援需要的物资储备,包括生命救助物资、工程保障物资、工程建设物资、灾后重建物资等。如防护用品、急救药品、帐篷和食品、挖掘机、吊车、炊事车、供水车、宿营车、移动房屋、消毒车、电力抢修车辆、抢修器材工具、直升机、搜救犬、红外探测器、生物传感器、生命探测仪等物资的储备。这些储备直接关系到危机发生地区居民的衣食住行医各方面的保障,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做好相关物资的采购、贮存和更新工作,在物资的质量和保管方面必须严格把关,为应急保障做好充分的准备。

4.3建立公共危机应急人力保障

(1)组建和管理应急专家队伍。应急专家的工作是平时的应急教育培训和重大课题研究、危机时的处置方案和应急处理的咨询、危机后的事件评估、性质和责任认定。在应急保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应急专家队伍的素质关系到整个危机事件处理的成败。一是在专家组的筹建工作上,要建立专家信息库,记录专家的主要学术活动、学术研究成果和灾害应急工作,各有所长,各司其职;二是在专家组的组织方面,要做到有机构、有领导、有人员、有经费,为专家组作用的发挥创造条件。三是在专家组的管理方面,要对专家组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和考核,不断更新知识,提高队伍素质,为应对危机的发生做好知识储备。

(2)组建和管理应急专业队伍。应急专业队伍根据专业的不同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卫生防疫队伍、建设与水电队伍、军队应急队伍(运输)。其一,卫生防疫队伍主要负责现场救护、疾病的防控、环境的保护和灾后心理问题的疏导。卫生防疫队伍的建设要将人员培训纳入到常态管理之内,并建立达标和资质考核制度。此外,定期的危机应急模拟实战综合演习也是提高医务人员应对危机能力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其二,建设与水电队伍主要负责危机处理和灾后重建过程中的房屋建设、水文勘测和电力供应。此队伍建设应该侧重于挖掘、土方作业、建筑装卸、锻锤切割、电力检修等方面的训练。其三,军队应急队伍是集武警部队、消防部队和军队于一身的队伍。由于部队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该队伍在危机处理中的作用涉及到很多方面,如物资的运输和保护、国家和人民财产和安全的保护、现场人员的搜救等等。此外,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军地结合,组建依托消防部队和武警的应急救援队,通过应急救援的专业培训、技能培训、实战应急演习和信息共享,在不断完善应急救援队伍专业装备的同时,提高队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尽快建设一支门类齐全、装备精良、技术过硬、吃苦耐劳、敬业奉献,能在关键时刻用得上、打得赢的应急处理队伍。

(3)组建公共危机应急志愿者队伍。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主体之一,社会力量在公共危机预警、处理和恢复的各个阶段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他们根植于社会基层,更贴近社会大众,更熟悉和了解社会实际情况,具有深厚的群众资源优势,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也更加的灵活快捷。要把这部分潜在的力量转化为现实,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管理。不仅在资金方面要给予一定支持,更要在志愿者专业培训方面给予科学的指导和人力、物力的帮助。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社会力量组建一支有技术、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应急志愿者队伍。

4.4建立公共危机应急组织保障危机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确定需要应急处理人员在时间紧迫、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决策,将各种资源科学合理地分配到最适合的地方,这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需要在中央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内部建立一个由当地最高行政长官任总负责人、由政府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公共危机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是危机处理的中枢神经,在危机出现时赋予其紧急处置权力,统一指挥应急工作,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各种应急行动和资源的调配。公共危机应急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常态状态下的危机防范、危机教育、专业技能培训、危机对策设计等工作,战备状态下转入现场指挥、信息收集与、决策咨询、善后总结等工作,充当危机处理的参谋部和指挥部。公共危机应急指挥中心的运筹帷幄和有条不紊才能保证决策有理,指导有力,行动有利。

第6篇: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范文

关键词:UML;城市应急联动系统;体系架构;用例图

一、引言

当前由于突发事件的频频发生,社会的风险也在逐渐增加,由此建立有效可行的应急管理系统显得尤为重要,而信息通信技术能够广泛有效地应用于应急管理,增强应急管理效率,提高信息管理能力。信息管理技术在应急管理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何提高政府的抗风险能力,如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怎样构建和谐社会并为市民提供更快捷、更高效的救助服务的探索,已成为研究的热门。针对城市应急联动管理系统,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其中刘铁民针对城市应急信息系统的具体结构进行了论述并详细研究该系统的构建;廖光煊主要针对重大事故应急系统的建立,动态模拟了城市不同区域重大事故的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因此,为了保证现在城市的有效管理和快速发展,对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是一个周期很长而且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的工程,并且该系统规模大、复杂性高、集成大量的信息,因此该系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本文通过运用计算机建模,对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结构、作用、应用情况进行论述,构建了一个简要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模型。

二、城市应急联动系统CERS

(一)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特征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就是将公安、交通、通信、急救、电力、水利、地震、人民防空、市政管理等政府部门纳入一个统一的指挥调度系统,处理城市特殊、突发、紧急事件和向公众提供社会紧急救助服务的信息系统,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警种之间的统一指挥,快速反应、统一应急、联合行动,为城市的公共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从技术层面来看,CERS是集计算机、通信、网络、数据库、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视频监控等多种技术为一体的综合通信、信息及指挥的系统平台,该系统平台的建成能够成为城市公共安全综合救援体系的保障。

(二)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结构

我国市级应急机构一般包括五个层次,即决策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调度中心、联动单位的分支机构、处置力量部门。第一级是设在市委与市政府的决策指挥中心,其主要职能是处理重大应急事件。第二级是应急指挥中心,是处理重大灾害事故的指挥所,是高层领导处理紧急状况的办公地,高层领导在此能全面了解各方面信息,对整个事件做出分析并指挥所有资源。第三级是下属的调度中心,如原110、119、120、122等的调度中心,负责一部分事件的统一调度处理。第四级、第五级应急机构协同前三级共同发挥作用。

(三)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工作流程

CERS系统的流程如下。

1.报警。警情发生后事件分析人员通过拨打城市应急联动电话或其他方式进行报警,将警情汇报给城市应急联动指挥中心。

2.接警。城市应急联动中心的接警员接到警情后,将具体的情况包括时间、地点等信息分派给不同调度中心进行处理。

3.调度。应急联动系统根据警情向处置部门发出信息,处置部门派出人员到现场实施救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下一步处置方式。

4.汇总汇报警情。将警情情况及处置情况汇总报告领导并将其存档,同时便于对各种紧急事件进行统计。

三、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模

(一)统一建模语言UML

1.UML概述

统一建模语言,即可视化建模语言主要运用于系统中,它所建造的模型具有完整性、准确性、无歧义性等特点,UML主要在工作流程、软件工程和业务领域中使用,针对以上领域中重要部分的设计、分析及决策情况进行具体描述。对开发人员而言,只需要构建产品的结构和模型,模型建立后开发人员不用选择程序语言和算法,UML可以自行将其转化为语言代码。UML主要通过类图、状态图、组件图、序列图和部署图等类型表现出来。因为UML作为一种建模语言具有统一的特性以支持特定领域扩展标记,所以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开发和组织人员并已成为模型设计与软件分析的事实标准。

2.UML的主要特点

(1)UML中融合了面向对象领域的优势,它减少了极少使用、较为多余、容易混淆的符号,同时也相应地增加了一些新的符号,考虑了不同方法的图形表示。

(2)UML扩展性强,同时还添加了些新的概念。在UML标准中新加了模式、模板、分布式、扩展机制、线程、过程、职责、并发、合作等新概念,清晰地区分类型、类和实例、接口和组件等概念。

3.UML的应用领域

UML可以建模的系统包括静态结构和动态行为,因此它是一个标准的通用建模语言。UML的应用领域很广泛,最常见的是用于软件系统模型的构建,同时可以用来处理复杂数据的信息系统,以及用来描述如企业机构或机械系统等非软件领域系统,它的目标是以面向对象的方式来描述任何类型的系统。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UML以其广泛的适用性可以适用于从系统开发需求到完成测试的各个阶段。首先是需求分析阶段,用户的需要主要通过UML系统的用例建模方式来表现。其次是分析阶段,对问题域的主要概念包括类、抽象和对象等,以及问题域的机制等相关内容进行关注。此时,可以通过UML类图来识别不同的类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UML动态模型描述类之间的协作关系。最后是测试阶段,开发人员可以利用UML模型的不同UML图进行不同类型的测试,主要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几方面。其中单元测试主要通过类规格、类图测试,集成测试主要通过合作图、使用部件图测试,系统测试通过例图测试,验收测试由用户进行。

由此可见,UML标准模糊语言用于从系统需求描述至完成后测试和维护的整个系统开发的各个阶段,适用于以面向对象技术来描述任何类型的系统。

(二)基于UML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模实例

1.城市应急联动系统(CERS)用例图

利用城市应急信息系统可以将应急联动过程通过以下几个用例描述,包括接警用例、处警用例、指挥调度用例。CERS系统的主要使用者包括:①系统管理人员;②硬件设备情况;③系统服务对象;④与该系统交互的其他系统(如地理信息系统、位置追踪定位服务系统等);⑤与本系统相关联的其他人或系统,见图1所示。

其中,CERS系统的参与者包括通讯中心、报警员、接警员、数据中心、计算机网络中心、事件分析员、系统管理员、监控中心、大屏幕显示系统、下级接警系统、领导。

图2显示了事件分析员通过用例分析的过程,包括接收相关信息,如接警员提供的信息、领导的安排及下级执行人员的反馈意见;将相关信息向领导请示;分析事件;根据领导的指示及相关事件向执行人员分派任务。

2.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类图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主要类有用户类、支撑平台系统类、调度类。用户类如接警员、处警员、报警人、主管领导、应急委员会成员等,如图3 所示。

3.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状态图

事件发生后事件分析员先对其进行分析,按事件解决的难易程度确定是否需要向领导请示,若为重大困难事件需向领导请示后再做处理,若事件分析员或指挥中心了解信息后无需向领导请示,则由事件分析员直接分配任务,下级接警系统进行处理并及时反馈相关处理信息。

通用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接处警过程状态图参见图4,但实际情况会比较复杂,因为资源调配的计划是随着事态的不断发展而改变的,所以应急的接处警状态图并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条件的改变而动态变化的。

4.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序列图

上图说明:事件分析员接到事件后,首先要经过自己的专业分析以确定事件的重要程度,如果确定为重大事件,则需要向直管领导请求指示,根据事件处理的需要,由调度中心进行调度,调度中心显示屏将显示事件处理的进度并且实时更新相关信息,见图5。

5.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组件图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主要包括城市管理组件、各个子系统组件及系统维护管理组件三大模块组件。其中,城市管理组件是指对市民公开的热线电话或是特大事故处理意见;各个子系统组件包括监控系统组件、大屏幕显示组件、GPS 系统组件、图像/视频传输系统组件、有/无线通信系统组件、计算机网络组件等;系统维护管理组件包括软件支撑平台组件、源及机房组件等。组件图的主要作用是描述各个组件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见图6。

6.城市应急联动系统部署图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部署图描述了整个系统的物理结构和与配套软硬件,即整个系统资源的硬件和软件的配置情况。如图7所示,此图包含:①应急联动系统、指挥决策系统等;②应用支撑平台主要视频/语音处理系统、业务协同、辅助决策系统等;③信息资源中心,主要包含GIS 数据数据库、交通指挥、卫生救助、气象等基础数据库等;④基础通信网络、应急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等。

7.CERS 模型应用分析

本文在参考前人关于城市应急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简要模型。当前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过程中面临众多难题。一是信息资源的共享整合与数据更新和维护的不兼容。没有信息,没有情报,就无从指挥础。所以,应急联动首先要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互通。但是,如果不同部门之间职权划分不清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指挥中心采集与互通信息,这会给应急联动中心的数据收集工作带来很大麻烦,而且指挥中心也没有经费去收集所需的信息资源。二是各独立职能部门的现有系统的数据交换问题。为保护前期投资,政府在建设应急联动系统时通常会整合已有的各单位系统,这样可能会给不同系统之间数据的交换、互通造成阻碍。三是系统的可靠性问题。应急联动系统的主要职责是处理应急事件,因此系统自身的稳定性是很重要的。国内在建设应急联动系统时,把大部分成本都投入在硬件设备的可靠性上,这种做法虽然能够达到一定效果,但也存在很大的弊病,会大大增加系统的经济成本,也使得技术复杂化。因此,在构建系统时,一定要考虑系统软件的可靠性,即根据事物的处理流程,建立一种事物安保机制,防止系统对某种环境或设备过分依赖,在系统的部分设备出现异常时,系统中其他的模块和设备能够及时跟上备份、转移,做到暂时的,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转,降低因系统故障造成的损失,最大限度地保障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四、结束语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构建并不是将不同子系统接口的简单集成或简单叠加,而是能有效地针对城市任何时间、地点,发生或会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有效控制。它涉及数据整合、终端设备应用等复杂系统工程。当发生紧急状况时,迅速进行资源整合,统一指挥,统一协调,有序调动工业、科技、人力、财政等多方面资源,及时应对和解决问题。本文使用UML建立了一般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模型,希望对城市应急系统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铁民,李湖生,邓云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平战结合[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05).

[2]廖光煊,翁韬,朱霁平等.城市重大事故应急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07).

[3]刘洪辉,黎利红.城市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04).

[4]邝孔武,王晓敏.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李磊,王养延.面向对象技术及UML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6]唐作其,曹振华.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架构与统一模型研究[J].计算机工程,2010(11).

[7]LANGE C, CHAUDRON M, MUSKENS J. In practice: UMLsoftware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description[J].IEEE Software,2006,23(02).

[8]谢旭阳,邓云峰.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架构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12(06).

[9]矫庆军.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初探[J].经济师,2005(05).

[10]刘伟.关于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探讨[J].大众科技,2010(01)

第7篇: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范文

(一)人防建设发展创出新特色

今年,我们始终坚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国第六次人防会议精神作为主线,对照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理清工作思路,扎实开展工作,克服金融危机等诸多不利因素,实现人防工作跨越式发展。在民防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问题上,创立了“指挥通信+应急处置+人防教育+体验观光”的模式,有效地将人防发展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融在一起,得到了省、市人防办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积极争取县委、政府支持,充分发挥民防指挥中心的职能作用。目前,民防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年底前竣工并可投入使用。针对专业队伍建设问题:提出了“资源共享、信息共通、装备共建、任务共担”的思路,与县森林消防大队、矿山救护队联合组建两支救援应急专业队伍,实现人员、装备、训练三落实,极大提高专业队伍遂行任务的能力,切实破解了人防专业队伍不稳定的难题。同时投资20余万元完成了“十二五”人防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为指导今后人防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人防工程建设实现新突破

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是落实人民防空法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人防机关的重要职责。在抓结建工作上,始终坚持“以建为主,以收促建”的原则,政策到位,措施得力。一是加强政策、法规宣传力度。通过上门宣传、发放传单、开座谈会等形式使建设单位了解人防政策、熟悉审批程序,提高落实人防结建工作的自觉性;二是建立人防工程项目前置审批制度,规范项目审批程序,实现项目审批工作正规化、制度化;三是充分发挥规划、房管、建设等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加强部门协调,严防建设项目的跑、冒、滴、漏,使人防工程项目报建率达到100%。今年,完成主体验收项目3个,共计7500平方米,占全年任务的208%。在人防建设经费征管上,我们始终坚持“应建尽建,应收尽收”的工作方针,已完成易地建设费征收632万元,占全年任务的226%,创历史最高水平。在财务管理上,我们采取“收支两条线”,严格落实人防财务管理制度,配备了财务标准化软盘,财务专用计算机,确保人防财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三)人防宣传教育取得新成效

我办把增强全社会的人防意识作为启动人防工作的着力点,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人防宣传活动,积极开展了3.1、5?12、9.18“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走上街头,散发资料,设宣传台,广泛宣传民防应急知识。共计悬挂宣传标语条幅50余条,散发民防知识宣传单近万份,在主要道口和广场设立宣传站点12个,使广大市民进一步了解民防的相关常识。在县电视台、《县报》开设防灾救灾知识宣传专栏,在全县所有学校组织了师生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提高了全体师生防震减灾意识,增强了广大师生应急自救自护能力。为了让人民群众更加了解人防、关心人防、支持人防,积极尝试人防知识“四进”教育试点,依托民防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了全省唯一一家县级民防教育基地,为积极探索人防教育开拓了新的途径。

(四)人防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1、加强了防空警报设施的管理。每年,我办定期对所有的防空警报设施进行检测、维护与管理,确保了一有情况能够快速反应,警报拉得响。今年以来,添置了电声警报器1台,手摇警报器10台,中继站1台,确保了警报音响覆盖率达95%以上。2、加强了三级联网的维护管理。定期对线路进行检查,并对仪器进行擦试保养,在省办多次组织的系统内部视频会议中,我办能够视频畅通,确保了各种会议精神的及时传达。3、认真做好城市人口疏散方案,落实了县、乡两级人口疏散指挥组织,推进了疏散基地的建设。

(五)“准军事化”机关建设呈现新亮点

准军事化机关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办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勤学习。组织全办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省、市人防会议精神,积极参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并围绕“面对新的形势任务,人防自身发展应如何定位?”、“学习科学发展观,如何实现人防体制向民防体制转轨?”、“应对突发灾害,人防怎么办?”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解放思想大讨论,收到了良好效果。二是重培训。坚持参加县政府举办执法等考试和新知识培训,组织干部外出学习考察,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活动,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三是严自律。将准军事化机关建设和机关效能年建设有机相结合,建立健全了机关管理、上下班、应急值班、奖罚等制度,狠抓机关作风建设,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廉洁执法,切实提高了办事效率,树立了人防机关良好形象。

第8篇: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范文

关键词:交通应急;突发公共事件;重要性

一、交通应急系统的建立

无论是灾情统计。还是决策制定,都离不开确实可靠的基础信息。交通基础信息平台作为交通应急的信息来源和信息通道,是我们开展交通应急的先决条件。

基础数据支持子系统通过对行业数据资源的数据抽取为指挥决策提供全方位的行业数据支持;预案管理执行子系统根据基础数据支持子系统的实时行业数据在指挥时对预案进行修正,并对预案的执行进行实时监控;地理信息应用子系统根据基础数据支持子系统的相关数据以电子地图等直观方式为指挥人员提供现有资源情况的展示,同时根据预案管理执行子系统对预案执行的实时监控数据在地图中直观地展现出目前任务的执行情况;数据及通讯子系统是指挥人员与现场人员的信息沟通渠道,通过本子系统,根据不同的任务和现场情况,指挥人员以数据或音视频对话等方式下达任务,交流任务执行情况。

当然,就破坏性地震的应急通信而言,利用卫星通信已成为不可替代的可靠方式。在汶川地震的救援当中,由于通信基础设施破坏严重且无法短时间内恢复,我们采取了卫星IDR传输设备+地面电路的传输方式、卫星移动终端(包括海事卫星终端、全球星终端)、VSAT远端站、卫星应急车等多种方式来保障应急通信。

一项交通应急任务可能涉及到公路、水路、运输、人员、机具设备等等方面,在指挥决策时也就需要对各方面的基础数据进行分析。而目前这些基础数据基本都掌握在相关的业务部门手中,指挥中心在决策时要实现对上述相关数据进行直接分析还需要一个行业基础数据资源整合的建设过程,将行业内各业务数据整合到行业数据整合数据中心,这样指挥中心可以直接掌握行业所有业务数据,在第一时间进行数据分析,作出指挥决策。在行业信息资源整合建设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应急指挥决策要得到基础数据支持只能采取如图1中所示的方案,从行业数据资源中通过数据抽取和调用的方式,对相关基础数据进行分析。要实现这种设计,必须满足以下要求:一,指挥中心和业务数据所在部门有专用网络连接;二,业务数据库需向指挥中心开放数据访问权限;三,相关业务系统需向指挥中心提供查询分析模块或接口。

二、立法的重要性

法律保障对应对处理重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事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规范个人、社团和政府部门在非常时期法律赋予的权利、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各国在此方面都做了大量立法工作,如美国的《国家紧急状态法》。俄罗斯的《联邦公民卫生流行病防疫法》,无论是美国、德国、日本等老牌发达国家,还是意大利、澳大利亚等新兴发达国家,其应急法律体系大都已经成型。交通应急都毫无例外地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对此有所涉及。内容包括交通应急及运输保障的预案制定、应急预警与响应、救援行动、事后处置、机构设置与职责、资源调用、各类组织与人员的义务和权利等各个相关方面,正是基于这些法律法规,国外的公路交通应急及运输保障工作能够高效、有序、稳定地开展。

我国于1997年通过并于2008年修订的《防震减灾法》里特别提到。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管理部门应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并报所在地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机构备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里关于交通运输保障的要求是“铁道、交通、民航部门组织对被毁坏的铁道、公路、港口、空港和有关设施的抢险抢修,协调运力,保证应急抢险救援人员、物资的优先运输和灾民的疏散”。对于地震等重夫自然灾害的交通救灾应急,应当制定救急和减灾法案。通过法律手段规定紧急事态和灾害发生时的应急程序,明确减灾救助的资源,界定相关政府结构的职能,明晰政府、机构和个人的关系。

三、设施的建设及保障

我国目前还没有设立专门的交通应急组织。但我国也在抓紧制定相关措施。2008年有关专家向交通部提出了在郑州设立国家区域交通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议,交通部也表态建立一个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交通应急指挥中心非常有必要,该提议提出在交通部统一指挥协调下,“国家区域交通应急指挥中心”以河南省高速公路联网管理中心及高速公路路警联合指挥中心等已有资源为基础,建立救助救援基地,连接周边省份各有关机构、部门,建立国家区域交通应急指挥体系,主要协调和服务河南、河北、安徽、山东、陕西、山西、湖北、湖南八省约21540公里高速公路(占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53400公里的40.3%)的应急保通工作。

四、交通规划与建设的科学性

根据国内外城市在地震灾害中的财产损失分析。在地震灾害来袭时,城市交通系统的损失会占地震灾害直接财产损失的1/4左右。其中,城市的桥梁、隧道、有轨交通等将受到严重破坏。很难快速修复并在后续救援与疏散工作中及时使用;地面道路系统也将有不同程度破坏和堵塞。只有一部分道路系统可以保存下来,以承担后续的救援和疏散任务;水路交通受损最小,但破坏桥梁会成为水路的障碍。城市在地震灾害中能够保存下来及时用于救援的交通系统与日常交通所依赖的交通系统有很大区别。地铁、快速道路、铁路等这些正常环境下在交通系统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基础设施,在地震灾害后很难作为生命线通道。也就是说,震后城市交通的生命线要依赖平常在交通组织中处于次要地位的地面常规交通系统来保障。这就要求在交通规划中考虑这些次要交通设施在震后应急方面的需要,同时要保证高等级交通系统在地震灾害中的损毁不会对这些交通系统的运行造成较大障碍。

因此,交通系统应急规划要吸取国内外城市在重大灾害中交通系统运行与组织的经验教训,科学地进行交通系统应急规划,加强交通系统对各种灾害。特别是地震灾謇袭击的可靠性评估。把灾害中城市交通应急规划作为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防灾预案的重要内容。保障在地震灾害来临时城市救援生命线的畅通和疏散需求,有效地降低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五、群众的参与

第9篇: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范文

一、疫情风险分析

物业为服务行业,服务公司为公开性办公场所,人员结构复杂且流动性大,防控难度高、强度大,且责任重于泰山。一旦疫情扩散,不仅仅是威胁到员工的身体健康,同时隔离等一系列措施会影响到业主的正常工作与生活,给我公司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给社会生产带来灾难与损失!

二、预防及应急措施

1、预防措施

做好对员工的宣传及教育培训工作,运用宣传栏、组织宣贯会的形式科普预防传染病的知识,定期进行环境消杀等措施。

2、应急措施

准备好应急物资并制定相应制度,安排专人负责管理以保证物资不被他用。每年度生产经营费用中规划事故应急处置的资金列出,按时拨付,确保应急状况下应急经费及时到位。对全员进行应急预案培训,定期进行应急预案演练,并对培训、演练进行记录,根据预案演练结果,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及修订、完善。

三、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基本原则。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事故发生的应急处置要以人为本,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再考虑其他,做好防患于未然的准备工作。

2、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在应急指挥领导统一组织下,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逐级落实安全责任制,严格执行应急管理机制。

3、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各职能部门接到警讯后立即奔赴现场,按照预案既定方案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应对突发灾害。——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坚持事故灾难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做好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工作,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物资储备、队伍建设、完善装备、预案演练等工作。

四、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组织机构

按照《BZ 203-01-2017 应急管理规范》要求,公司成立应急指挥小组(三级应急指挥中心),由公司总经理任组长,副总经理任副组长,各项目负责人、班组长任组员。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安全保卫组、综合协调组、医疗救护组、善后处理组。

(二)职责

1、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贯彻落实国家及集团公司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

(1)负责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和部署,负责指挥、协调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应急救援和决定应急结束等工作。

(2)统一协调和调度公司一切有效资源进行事故抢险与应急处理。

(3)接受上一级应急处理指挥部对事故抢险与应急处理资源的统一指挥和调度。

2、安全保卫组职责

负责人员进出登记、体温检测;接待外来人员或应对外界媒体;负责隔离人员的监督监视;负责突发事件应急现场的安全监督和管理;项目的安全秩序;监督抢险、抢修人员的防护用品的使用;监督和预防次生事故的发生;生产、生活区域的安全警戒;物资运输和人群疏散等的交通畅通。

3、综合协调组职责

根据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指示,协调外部应急力量;项目现场人力资源的调配;安排人员协调与当地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将当地政府的指令、卫生主管部门和疾控中心的各项预防控制措施和要求,迅速向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汇报。

4、医疗救护组职责

负责组建抢险现场的医疗救护站;负责项目现场防疫物资的领取与发放。

5、善后处理组职责

负责稳定员工情绪,确保生产自救工作顺利进行等工作。

四、处置程序

五、处置措施

根据传染病疫情事件的严重情况,分级实施控制措施,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及时扩大应急响应,积极寻求外部社会救援力量。

1、通知应急救援领导小组领导,根据防疫要求进行范围内封锁与隔离,建立防疫通道,对进出人群进行体温检测与防疫装备配备情况检查。对疑似病人予以有效隔离,同时向上级疾病控制部门进行报告,根据政府有关规定,统一专人专车转运至定点治疗医院进行进一步确诊、医学观察及治疗处理。各级健康人员要在不被传染的情况下坚守本职岗位,使生产、生活正常进行。

2、布置安排好人力、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各部门接到应急反应的通知后,应按各自的职责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对部分健康的运行、检修和管理岗位人员进行集中居住,统一食宿,减少外界接触,以保障上述人员不被感染。

3、现场应急指挥部对事故的发展态势及影响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并随时反馈给上级应急管理部门,为应急决策提供依据,如升级达到启动高一级响应程序条件,应及时提高应急响应界别、改变处置策略,同时向上级和社会救援力量求助。

4、预案结束

在应隔离时间段内,已隔离病员均得到有效治疗,且未发生新增疑似病例及确诊病例时,由应急救援日常管理机构负责人报告应急救援指挥部。应急救援指挥部根据官方指令统一部署,由组长宣布“传染病疫情事件专项应急预案”结束。

5、后期处置

疫情事件结束后,按照把事故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的原则,及时做好生产、生活恢复工作。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制定防范措施,落实责任制。

6、总结归档

收集、整理应急救援工作记录、方案、文件等资料,组织各部门对应急救援过程和应急救援保障等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