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舆情危机管理范文

企业舆情危机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舆情危机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舆情危机管理

第1篇:企业舆情危机管理范文

建立完善失业统计制度是促进就业和治理失业长效机制中的重要一环,可以及时掌握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情况,提前化解失业人员激增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合理处置突发性、行业性失业事件,加强失业调控,保障就业局势稳定,是采取常规措施来应对非常规情况的有力保障。

自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以来,山东省即墨市陆续有青岛蜜友鞋制品有限公司、丸久(青岛)时装有限公司、青岛韩青制衣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因订单减少、运营成本增加、管理不善等原因集中解散、清算,导致该市大量职工阶段性失业,共涉及职工1833人。即墨市人社部门通过日常解聘备案业务办理情况分析企业形势,对于连续解聘劳动者的用人单位重点进行关注,出现突发事件后及时启动应急处置程序,先后发放失业保险待遇1050.96万元(见右表),有效地保障了该市就业局势的稳定。

一、部分集中关闭清算企业基本情况

自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即墨市先后有岱星电子、韩青制衣、蜜友鞋业、韩承纤维、丸久时装、德升灯业、米勒新港家纺、金汇利汽车配件、捷爱斯轻工制品、嘉润化工、鲜宇体育用品、若松纤维、金泽隆服饰、锦霓服装14家公司集中关闭或清算。其中,国外投资股份公司6家,中外合资公司3家,私营企业5家;涉及职工人数超过300人的2家,超过100人的1家,少于100人的11家。

二、企业关闭清算的情况及原因分析

1.企业行业类型统计

从统计数据表可以看出,纺织服装、鞋帽制造类企业如韩青制衣、蜜友鞋业、米勒新港家纺、锦霓服装、丸九时装、金泽隆服饰等占到总户数的44%,而这类企业大多又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涉及的劳动者人数相当大,占到总人数的84%。此类企业一旦关闭或清算,往往会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社会影响面非常广。

2.企业经济类型统计

从相关统计数据看,岱星电子、韩青制衣、蜜友鞋业、若松纤维、鲜宇体育用品均为国外投资公司,韩承纤维、米勒新港家纺、丸九时装均为中外合资公司,外资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合计占到总数的79%。这类企业往往规模较大,涉及劳动者人数也比较多(如丸久时装、蜜友鞋业分别涉及385人、920人),在引进此类企业时,未建立相关保障机制,一旦发生逃逸或因其他情况解散、撤销,会给政府各部门造成工作被动,甚至引发群体性社会事件。

3. 企业关闭清算原因统计

从相关数据看,因订单减少、运营成本增加而造或企业关闭清算的占总户数的65%,这类企业往往对国外出口订单依赖较重,一旦形势发生变化,订单减少,企业将无法正常运营,导致大幅减员甚至关闭。

三、群体性失业的应对措施

1.充分发挥失业预警机制作用,加强事前监测,预防突发事件

各镇(街道)应建立企业联系人制度,定期走访辖区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动态掌握运营情况,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性群体失业事件及时上报,提早介入,同时配合做好失业待遇申领和发放工作。建立村(社区)联络员制度,发挥联络员对辖区企业熟悉的优势,通过企业人员增减、货物进出、工资发放、水电费及租赁费缴纳等,分析判断企业运营情况。

人社部门应密切关注就业形势,通过日常劳动合同解除备案、劳动投诉案件、参保人员增减变化等情况分析企业形势,对于连续解聘劳动者或参保人员连续减少的企业予以重点关注,防范出现突发事件,及时启动应急处置预案;建立与法院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对长期欠薪欠费的企业要及时通报情况,纳入失业预警管理。

财政、发改委、工信、公安、供电等部门以及各银行应加强对企业银行贷款、资金流向、电费缴纳、负责人出入境等方面的事前监测,对于信用等级下滑、贷款额增大、资金流向异常的要定期反馈预警信号;税务、工商、商务部门应定期通报企业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的备案批报、税收缴纳、资本金使用等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2.稳妥处置群体性失业事件,做好善后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分析显示,近一年来即墨市群体性失业事件较往年有所增长,突发事件往往人员众多、问题复杂,进行处置时一定要积极稳妥,确保稳定。

对集中出现的大量失业人员,各镇(街道)作为失业预警和处置工作的第一关口,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至上原则,把人民群众利益和维护社会稳定放在首位,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要配合人社部门与企业进行岗位对接,有针对性地选择辖区内的缺工企业,让失业人员尽可能就近就地重新就业,同时也为部分企业解决招工难题,实现双赢。

人社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就业服务,做好失业登记,对符合领取条件的,按规定及时足额发放各项失业保险待遇;对失业人员进行职业指导,引导其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自身的条件选择职业;同时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通过政策引导,积极扶持再就业和自主创业。

其他相关部门要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分工负责,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失业应急工作,快速反应、处置得当,实现平时预防和实时应急的有机结合,切实维护企业和失业人员的权益,保障社会稳定。

3.引导企业结构升级转型,调整产业类型,改变现有模式

当前,即墨市企业总体发展势头平稳良好,一批在建项目陆续开工,企业用工需求绝对量增加。但是,结构性矛盾在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背景下显得日益突出。数据显示,劳动密集型企业占到本次解散、清算企业总数的70%以上,而且这类企业过分依赖于国外订单,加之劳动力成本上升,造成此类企业发展维艰。

第2篇:企业舆情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 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危机;形成原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7-0185-02

1 网络舆情危机概念及表现形式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而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舆情具有自由性、交互性、偏差性、突发性的特点。

网络舆情危机是针对某一特殊事项所产生的涉及民众利益较深、较广的舆情,在相对短时间内生成大量信息,并在一个社区或更大范围内民众中掀起范围更大、强度更强的社会反映,最终,与事项刺激方或事项本身形成激烈的认识或观点对抗。网络舆情危机有多种表现形式,从危机所影响到的部门和人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1高校网络舆情危机

在我国网民中,高校学生占有着不可忽视的比例。而大学生是我们这个社会中的一个精英群体,因而他们对国家政治和新闻有着比较高的关注度。但因为学生自身某方面的限制,他们思考问题缺乏全面性,因而当某件事情的发生或即将发生在广大的学生中引起共鸣时,可能会形成网络舆情危机。因为这些事件可能从网络中走向现实社会,成为。

1.2政府网络舆情危机

当某件事情的发生在网络上引起网民的巨大反映时,也可能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负面影响,如“7·23”动车追尾事故,进而形成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迅速找出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和及时公布,以减少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1.3企业网络舆情危机

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带动了社会化媒体的流行,如论坛、博客等。它的出现,使消费者能即时发表对企业的产品、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并在网络中迅速传播,形成一种舆论,影响企业的发展。如果不利于企业的言论在网络上迅速扩散,将会对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进而形成企业网络舆情危机。

2网络舆情危机的形成原因

根据分析,网络舆情危机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网民结构的影响

根据我国《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学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远远高于其他群体,有接近1/3的网民为学生,他们对国家的发展战略及新闻的关注度很高,且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社会经验不足,比较容易冲动,因而看问题时往往比较主观片面和偏激,进而形成汹涌的网络舆情危机。

2.2信息的不对称

由于事件的当事人掌握的信息多于普通的网民,因而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网络信息的不对称。若当事人未对事件的发生缘由做出及时的回应,则会形成网民猜测,并将其猜测的结果公布到网络平台如微博中,然后经过大量网民的迅速转载而泛滥,导致舆情危机,进而对社会或个人产生不利的影响。

2.3网络道德的缺乏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部分网民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的时并没有遵循公正、公开的准则,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甚至有的网民在网络上捏造事实,或者是发表一些偏激的言论,他们把网络当做一个可以随意发泄自己不满情绪的地方。当过多的偏激言论或虚假事实聚集在一起时,就会影响他人的判断力,形成网络舆情危机,对社会稳定构成一定的威胁。

3 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

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中起着主导作用。首先,政府应该增加自身的透明度和政府工作的效率,使人民群众对政府产生信任感,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其次,政府应该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引导,使其从负面逐渐向正面进行转化,政府还应该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督、管理和对不法网络行为的惩罚力度,督促各个网站对网上的一些虚假信息进行删除,同时及时向网民公布官方消息,使那些虚假信息不攻自破,还网民一个健康、可靠的网络环境。

其次是学校方面,学校应该对网络舆情进行积极的研究,了解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结合学校的报刊,广播等各种媒体资源,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正面宣传和引导。同时学校应该通过向学生讲述网络舆情危机对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来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地使用网络资源,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和遇事沉着、冷静的心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然后是自身方面,为了保障健康的网络环境,我们每一位公民都应该以身作则,学会自律,正确、积极地使用网络。尽管网络具有匿名性的特点,但我们更应该意识到网络是一个公共的环境,我们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应该基于基本的事实,客观、公正地对事件进行评论,而不是将网络当作是一个发泄个人不满情绪的平台,还他人和自己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最后,建立一个网络舆情危机评估机制,对网络舆情进行迅速、及时地评估。应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当某件事情的发生引起网民的迅速关注与跟帖时,根据某种方式对其进行一个评估,评估其转移到现实社会中的可能性,并对其进行实时的监测,一旦发现很有可能从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则应在对该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的同时采取一些防范措施,尽可能的减少该事件转移到现实社会中所带来的危害。

4 结论

通过对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形成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的分析,我们可以对网络舆情危机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我们应该意识到网络舆情危机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从政府、学校、自身三方面加强危机预防同时重视危机评估,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9-82.

第3篇:企业舆情危机管理范文

>> 基于微博的社会舆情研判与预警体系构建 网络舆情监测及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ITO框架下的旅游网络舆情云档案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构建研究 面向大数据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 自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旅游文化遗产保护预警体系构建 定量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模型构建 高校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高职教育园区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构建 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体系的构建研究 网上舆情分析研判体系的构建 网络舆情:社会的预警器 河南省旅游业危机预警管理体系构建 乐山市旅游企业财务预警体系构建探究 论高校危机管理中的安全预警体系构建 ERP环境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论银行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中国旅游研究院.2015年及“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目标完成情况[EB/OL]. [2016-08-22]. .

[4] 曾宪皓. 马航产品被多方停售大马旅游降至冰点[N/OL]. [2016-08-22]. .

[5] 福建省旅游局启用舆情监测系统提升服务满意度[N/OL]. [2016-08-22]. http://.cn/travel/txt/2014-02/10/ content_31415714.htm.

[6]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EB/OL]. [2016-08-22]. http:///zwgk/2009-12/03/content_1479523.htm.

[7] 樊志勇. 如何建立完善的旅游预警机制[J]. 商业时代, 2005(8): 34-36.

[8] 霍松涛. 基于生态学的旅游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 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2007(3): 5-8.

[9] 刘红芳. 景区旅游预警系统分析研究[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9(6): 63-66.

[10] 谢朝武. 我国旅游安全预警体系的构建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0(8): 170-176.

[11] 付业勤, 郑向敏, 郑文标, 等. 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 情报杂志, 2014, 33(8): 184-189.

[12] 董坚峰, 肖丽艳. 旅游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预警研究[J]. 情报杂志, 2015, 35(6): 20-24.

[13] 郭亚军. 旅游者决策行为研究[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2: 9-11.

[14] 黄宝美. 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测评体系的构建――以北京故宫为例[D].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12.

[15] HARTMAN S. The Hartman value profile (HVP): manual of interpretation, research concepts[M]. Muskegon, MI: Southern Illinois Press, 1973.

[16] 托夫勒. 未来的冲击[M]. 孟广均, 译.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5: 196-208.

[17] NORMAN D, MILLER J, HENDERSON A. What you see, some of what’s in the future, and how we go about doing it: HI at Apple Computer[C]//Conference companion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New York: ACM, 1995.

[18] ISO9241-210:2010. Ergonomics of Human-system interaction C Part 210: Human-Centred Design for interactive Systems[S]. Genev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2010.

[19] 李郧. 旅游体验影响因素与动态模型的建立[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5): 60-61.

[20] 吴丽霞, 赵现红. 旅华外国游客旅游体验质量评价实证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7(5): 96-99.

[21] 马士华, 林勇, 陈志祥. 供应链管理[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71-76.

[22] 李万立. 转型时期我国旅游供应链优化机制研究[D].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06.

[23] RUSKO R T, KYLANEN M, SAARI R. Supply chain in tourism destinations: the case of Levi Resort in Finnish Laplan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09, 11(1): 71-87.

[24] 徐虹, 周晓丽. 旅游目的地供应链概念模型的构建[J]. 旅游科学, 2009(5): 15-20.

[25] The Travel Distribution System-What is it [EB/OL]. [2016-08-22]. http://.au/Portals/3/docs/industry/ business/2-TourismNT_AreWeThereYet_Travel-Distribution-System.pdf.

[26] 徐虹, 周岳. 旅游目的地供应链概念模型的构建[J]. 旅游科学, 2009(5): 15-20.

[27] 张春峰. 网络舆情危机的预警方法概述[J]. 科技信息, 2011(23): 33-34.

作者贡献说明:

戴炜轶:负责数据收集与分析,撰写与修改论文;

李春美:负责数据分析与论文修改。

The Study on Tourism Public Sentiment Pre-Warning System Construction

Dai Weiyi Li Chunmei

Wuhan Libra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uhan 430071

第4篇:企业舆情危机管理范文

1、政府部门在出台社会规范和政策时,通过搭建关联领域的数据库、舆情基础数据库等,帮助我们更加精准的预测未来,这是大数据时代舆情管理在服务上的延伸。

2、通过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社会治理难题;针对不同社会细分人群,支撑政府、企业、出处、时间、归属地,在干什么,及时发现舆情的弱信号,具备上千亿数据量的数据索引。

3、大数据时代的舆情管理不再局限于危机解决,洞若观火,原本分散、孤立的信息通过分析、挖掘具有了关联性、管理都构建于采集的基础。

4、政府和企业应建立数据库资源的共享和开放利用机制,为市场调研工作节省巨大的人力经费开支。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企业舆情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应急管理;危机管理;共现分析;聚类分析;研究热点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8.029

〔中图分类号〕G250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8-0151-09

〔Abstract〕This paper use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about keywords“emergency management”and“crisis management”from 2011 to 2015 as a sample,to compare and analyse hot topic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 in China.Via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the data sources,the year and number of publication,and publications to find out that emergency management research degree of heat gets steady,and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 degree of heat becomes uptrend turn to downtrend both in nearly five years.Via co-occurrence and clustering analysis the high frequency words to find out the hot topics and the associated characteristic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crisis managemen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crisis management of China.

〔Key words〕emergency management;crisis management;co-occurrence analysis;clustering analysis;hotspots

随着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尤其在互联网大数据环境的催化下,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的管理理念、方式和领域逐渐嬗变,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和梳理其发展状况。本文以国内近五年来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相关文献为依据,分析二者的研究热度、学科领域和主题热点等状况及相关特征,进而探寻我国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创新发展策略。

1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热度及学科领域比较

通过统计文献的关键特征包括数据来源,发表年度及核心区期刊来源等,分析对比近期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相关文献的研究热度及学科领域概况。

11数据来源

为了解近期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的状况,本文选取中国知网CNKI系统中CSSCI期刊文献为数据来源,以2011-2015年为时间跨度,主题为“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分别进行检索,得出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相关文献的具体发表篇数、发表年份、来源刊物等检索结果。

12研究热度比较

2011-2015近五年中,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在CSSCI来源期刊的文献发表总篇数分别为679篇和613篇,检索日期为2016年3月16日。如图1所示,2011-2015年应急管理发表的文献数呈平缓波动状态,总体而言5年间的研究趋势保持较平稳水平;危机管理研究文献数量在2011-2012年处于上升趋势,但从2013年开始逐年下降,总体而言5年间研究热度呈由高走低的下降趋势。

比较二者文献发表篇数,应急管理总篇数稍多于危机管理总篇数,危机管理文献篇数2011年基本与应急管理文献篇数持平,2012年显著高于应急管理,2013年又回到二者持平状态,但2014-2015年显著下降并明显低于应急管理,可见应急管理研究热度较为平稳,而危机管理研究热度波动较大。

13学科领域比较

根据布拉德福定律[1],在发表文献篇数的1/3的基础上,基本确定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的核心期刊群,选取二者累积发表文献的前33%,其核心期刊群的刊物来源及篇数如表1和表2所示。

2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主题热点分析

21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

利用由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开发的可实现文献特征提取与统计的书目共现系统工具BICOMB[2]对检索的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相关文献分别进行关键词提取,建立关键词共词矩阵,利用EXCEL开发工具VBA程序将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转化为相异矩阵,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得出2011-2015年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研究主题热点。

211高频关键词提取

通过BICOMB20系统的使用,从应急管理的679篇文献中提取3 042个关键词,从危机管理的613篇中提取2 586个关键词,并进行词频清洗,分别根据齐夫定律(二八原则)[3],选取高频词约前20%的关键词,则得到应急管理研究高频词19个,危机管理研究高频词17个,具体如表3所示。

212共现矩阵构建

共现矩阵是指关键词共现的频次矩阵,共现频次越高说明关键词之间关系越紧密,以此可分析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提取关键词,撇去关键词“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分别对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高频词进行共现矩阵生成,应急管理为 共现矩阵,危机管理为 共现矩阵,部分如表4、表5所示。其中,共现矩阵对角线即表示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例如在表4应急管理高频词共现矩阵中,突发事件出现频次为103次,与应急能力共现频次1次,与危机管理共现频次0次。

22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主题热点对比

221主题热点分析

根据高频词排序、聚类与多维尺度分析的结果,梳理我国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的主题热点。

(1)应急管理

①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决策

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的具有破坏性的事件,近年来突发事件中和非常规突发事件呈现前兆不显著、一旦事发表现激烈的状态,具有明显复杂性、严重破坏性和潜在衍生危害等特征,因此进行合理应急预案编制和及时的应急决策是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目前针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采取应急预案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发生机理、预防策略、对策、问题、选择方法、模型及改进问题、体系及编制优化、路径完善等方面。如卢文刚[4]针对茂名市PX项目,对地方政府处理突发提出了相应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应对措施,利用媒体和网络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完善等沟通渠道等。唐玮[5]从个别预案生命周期角度,剖析预案有效性密切相关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与演练有效性的现实路径。于辉[6]利用局内决策理论及方法构建迟滞方案与应急预案的分阶段启动模型,并通过数值分析验证其有效性,图4应急管理研究主题热点知识图为如何进行方案迟滞问题提供了思路。龙飞[7]基于云计算原理,将定性与定量值结合,提出基于历史经验数据的高精度知识匹配方法,为应急辅助决策中知识获取过程探索了新途径。

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

突发环境事件是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议题,其后果可造成环境或生态破坏,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应及时应急监测并预警,减少风险,降低损害。突发环境事件主题研究集中于概念探讨、影响因素、特点、应对办法、经验借鉴、评估标准等方面。如袁鹏[8]分析了国内企业突发事件环境风险评估及其指标要素、方法与实践探索,为企业此类突发事件提供了参考借鉴。李程[9]将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定性和分类,指出了应急处置存在的问题,提出环保部门在不同类型事件中的职责和处置要求,并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的策略。张霞[10]以九江、湛江两起漏油事件为例,提出加强环境应急监测效能,为涉油企业预防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总结了经验教训。

③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能力

应急管理体系[11]是指国家层面处理紧急事务或突发事件的行政职能及其载体系统,是政府应急管理的职能与机构之和,而在应急管理体系中,各类工作表现即事体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应对处置反映着应急能力的高低。应急管理体系及其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特点、现状、设计构建及实证分析;应急能力研究主要体现在能力现状分析、能力建设、评价指标与模型等。如薛澜[12]认为目前面临突发事件增多及复杂性的新挑战,提出应尽快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了新的应急管理体系。折喜芳[13]基于河北省地方政府突发公共事件的现状,提出了应以法制化为基础,以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和应急预案体系为前提建立应急管理相关机制体系的构想。宋英华[14]针对突发事件中公众的应急能力,构建了基于熵权模糊综合的公众应急能力评价方法,并进行了实验证明。

④危机管理与电子政务

应急管理范畴涉及危机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应急处置内容。危机与风险管理研究主要包括理论与实务研究,涵盖方式、危机事前、综合危机、应对策略及实证分析等,但随着网络及新媒体平台的广泛运用,电子政务成为政府和企业进行危机管理、引导网络舆情的重要媒介。在电子政务方面,关于危机管理的主题研究主要包括信息资源整合、相关策略、云平台与系统构建、绩效评估等。如郭景涛[15]根据我国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及特殊性状况,利用电子政务建立了具备政令传播功能的危机管理系统,预防和治理民族地区危机。尉永清[16]根据自媒体平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动力因素和特征,从网络舆情研判和预警、突发事件处置和善后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余乐安[17]以5个危化品水污染突发事件为案例,在建立的仿真模型基础上,实证并模拟了不同网络舆情应急策略。

(2)危机管理

①政府公共危机

政府公共危机涉及、自然灾害等的决策、治理及信息管理等众多内容,研究主要包括内在机理、对策、信息预警、管理探究、危机公关、模式选择、实例分析等方面。如王艳斌[18]在群众路线视阈下,认为应建立以群众为基础的情报信息网,加强公共危机事前预防预警意识、事中决策应对、事后恢复重建工作。黄微[19]探析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收集、处理、沟通及反馈机制,构建了以云计算为技术支撑的面向政府危机决策的预警、应对、恢复三阶段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模式。罗凌云[20]针对我国灾害危机管理暴露的各种问题,对汶川地震灾害以来的事例进行分析,为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应急联动模式及危机管理体系提供了思路,有利于实现危机管理主体多元化。

②危机传播与治理

危机传播是公共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是企业、政府组织面对危机采取信息沟通树立形象的公关策略。危机传播与治理的研究主要包括理论应用、策略、模型构建、管理与治理体系、社会媒体等。如卢川[21]基于新媒体对政府危机传播特征的影响,建立了包含传播周期、生态治理和保障体系的政府危机传播治理体系,使政府危机传播策略从“危机管理”向“危机治理”过渡。温琼娟[22]以2010年4月有关玉树地震报道为例,剖析了政府在紧急救援框架、灾后生活框架、哀悼总结框架、重建发展框架及高层大爱框架的重要作用,对类似事件的危机传播处理过程提供了经验。

③图书馆危机管理

图书馆危机管理是全面监测与控制危机因素或事件的过程,图书馆危机管理主题研究主要包括管理实践、思考、策略等方面。如庄珍珠[23]通过分析高校图书馆服务危机的成因,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应实行危机信息管理、预防服务、馆员情绪管理,以及开展危机公关管理的三大策略。郭晓兰[24]运用混沌理论原理分析现代图书馆危机的混沌特征和危机类型,并提出了消除危机的策略。沈秀琼[25]从微博环境角度下,图书馆与读者交互时所存在的问题包括碎片化传播、情绪主导表达、围观性及管理缺失等,提出了在危机信息传播时的潜伏期预警措施及舆论引导机制。

④高校网络舆情

高校网络舆情反映了在校大学生在网络上传播的思想与情绪,对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视与管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工作内容。高校网络舆情研究主要包括体系构建、机制、应对策略等。如陈少平[26]提出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预判包括容易介入的公开事件、与社会舆论的关注焦点相符、与社会常态价值期望相悖、与师生个体相关的4个核心要素及相关阶段,提出了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若干原则及对策。李明德[27]利用媒介分析相关理论及范式,以2005-2012年8年间的高校危机事件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典型案例,从众多维度对媒介的作用进行统计测量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为高校在新媒介环境下危机管理现实问题及相关对策提供借鉴。

⑤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遵照应急管理体系原则,工作过程包含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与救援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主要包括对策、机制构建、经验、情报工作、能力建设及评价模型等。如姬广科[28]认为通过创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责任生成机制、管理机制和追究机制等来实现政府应急管理责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姚乐野[29]从情报角度剖析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情报运行的过程、构成与作用机理,提出快速响应的情报体系框架的构想。耿松涛[30]以旅游行业为目标,建立旅游业面对突发事件尤其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价模型,并进行了以具体城市为对象的实证研究。王国华[31]通过对上海踩踏事件中的@上海进行案例及统计分析,发现了网络舆论危机中政务微博内容和媒体关注点的关联,危机各阶段内容各有侧重等特征,认为政务微博应该加强与传统媒体的信息协调,深化与微信类社交媒体的联动,实现网络舆论危机的合力治理。

222热点主题特征对比

(1)各自主题热点热度均衡,主题间相依度高

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各自主题中的关键词不仅包括排列靠前的高频词,还包括靠后的高频词,说明各领域主题的研究热度接近,呈现均衡化特征。根据高频词的共现相异矩阵分布情况,应急管理对应的关键词共现频次较高,说明应急管理研究的热点主题之间相依度较高,聚类分析中,主题集中度和关联度较强,形成了相对丰富的以行政与管理科学、图书情报和环境保护为集中领域的研究局面,因此应适当结合其他领域进行拓展研究;危机管理也呈现对应关键词共现频次高的现象,热点主题间相依度高,但聚类时主题较分散,研究领域较广泛,形成了以行政管理、图书情报为主导的金融经济、新闻传播和统计领域共存的领域多元化局面,因此可适当注重关键领域的深入研究。

(2)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主题偏重点趋同化,领域交叉关联

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各自在不同领域有所偏重,主要表现为主客体的区别。应急管理热点主题集中于行政管理领域,管理主体多为政府组织,客体多为、突发环境事件、非常规突发事件等危害社会安全的突发事件。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快速性和危害性态势是一般组织机构难以掌控和应付的,例如对自然灾害的应急需要,只有公信力最强、具备财力基础和丰富经验的国家及其政府组织才能进行全方位调度控制。

危机管理研究管理主体为政府、图书馆、高校和企业等组织,客体为各类危机事件,主要为公共危机和管理危机。随着政治、经济、科技及竞争环境的变化,政府也会面临例如国际关系紧张或社会事故发生等具备威胁性、破坏性的公共危机。同样,高校图书馆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各类危机。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盈利机构,面临着各种风险和危机,包括企业的生存、经济财务、信誉和行政等危机,管理者可做出决定来转变事态的发展方向。

随着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平台涌现,组织环境与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改变,危机管理中,利用电子政务推进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置,并涉及应急管理中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急机制、体系构建等方面,各类组织机构逐渐重视网络舆情的危机管理与应急管理。应急管理逐渐从单一的政府机构向社会多元化主体转变,与危机管理的管理主体呈现趋同化。此外,根据高频词和聚类热点主题分布,应急管理研究中包含危机管理与电子政务主题,危机管理研究又包含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主题,重要主题的交互充分说明二者内容交叉关联,应据具体情况全方位协同管理。

3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创新发展策略

基于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近年来的主题热点研究,发现二者整体研究内容集中于理论探讨、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与改进、实证分析等的层面综合,缺乏系统联动的解决方案,缺乏对新理念、新技术如“互联网+”理念及大数据相关技术的引入与探讨,缺乏融合大数据资源进行智能化情报预警的深度研究。在媒介众多与信息冗杂的时代,我们应当掣肘大数据资源,在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机制的协调下,对管理范畴内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洞悉,推动并创新管理策略。

31建立协同、联动管理机制

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二者交叉关联,对公共管理同等重要,我们既应区分事体显性表象,也应洞察事体的隐性知识,协调二者相互关系,根据管理活动性质建立协同、联动的管理运行机制,并各有所侧重。依据事件涉及面制定及时有效的管理规则和流程,明确各项职能责任,联动集成各部门执行方案及信息资源,完善管理与法律制度,为及时高效地准备、响应、管理、恢复善后全过程活动提供明确的策略、安全、资源和制度保障,并排除各类隐患如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二者相互的恶性转化等,为二者管理活动的决策实施提供有力支持,提高其管理活动的针对性、全面性和有效性。

32向数字化、可视化管理迈进

在大数据管理时代背景下,掌握有力情报才能为决策提供信息支撑。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对网络舆情和信息知识进行了主题研究,政府与企业逐渐对网络舆情有所关注,各类组织机构展开电子政务管理是实现数字化、可视化管理的必然途径。近期对大数据及云计算研究在应急管理决策研究中有所体现,而危机管理对大数据研究涉及较少。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关联甚多,应协同管理二者各要素,在情报需求驱动下搭建网络及技术环境如落实大数据技术、可视化技术应用和人才培养,为管理决策体系提供智能数据集成与可视化服务,发挥数据的最大化效用,从传统管理向全方位的数字化、可视化管理迈进。

33注重智能情报预警

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社会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破坏性性严重,影响恶劣,进行全方位的监测预警对防止损害或将损害降至最低对公共管理极其必要。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在高频词中“预警”只体现在部分主题领域,应急管理中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有所体现,危机管理“预警”频次较低,二者严重缺乏整体领域的预警意识,处于“重处理、轻预防”的尴尬局面,因此必须加强情报预警研究。在发达的互联网及自媒体平台环境下,前端信息的产生更加便利,为情报服务工作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监测平台与收集分析情报的智能技术,实现各种类型和各种来源数据信息的自动获取、自动融合、快速研判、智能结果输出等,对社会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事件的状态、规模、形式、性质、强度和发展趋势等进行智能预测,实现智能化情报预警。

4结论

通过对近五年关于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领域的CSSCI文献的分析,得出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领域均保持一定热度,其中应急管理研究热度较为稳定,危机管理热度呈现由高走低的波动状态。通过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对比二者的研究主题热点,得出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各自主题间热度均衡化、主题相依度较强、二者主客体有所侧重并趋同化、交叉关联等特征。结合当前大数据环境提出完善和创新发展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活动的策略,以期为我国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发展与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赵隽.基于布拉德福定律区域法的学术论文分布研究[J].现代情报,2007,(5):26-28.

[2]崔雷,刘伟,闫雷,等.文献数据库中书目信息共现挖掘系统的开发[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8,(8):70-75.

[3]张忠友.齐夫定律的理论基础及其实践意义[J].情报科学,1989,(5):62-66,78.

[4]卢文刚,黄小珍.的政府应急管理――以广东茂名PX项目事件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4,(7):178-185.

[5]唐玮,姜传胜,佘廉,等.提高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效性的关键问题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3,(9):51-54.

[6]于辉,江智慧.突发事件下分阶段启动应急预案模型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1,(1):109-114.

[7]龙飞.基于云计算的应急决策知识匹配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0):109-112.

[8]袁鹏,许伟宁,宋永会.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评估与实践探索[J].环境保护,2013,21:39-40.

[9]李程,王惠中.浅析环保部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责任及策略――以江苏省环境应急管理为例[J].环境保护,2015,(1):58-60.

[10]张霞,陈明.加强环境应急监测妥善处置输油管线泄漏事件――以江西九江和广东湛江两起漏油事件为例[J].环境保护,2014,(9):48-50.

[11]邱霈恩.构建科学的应急管理体系[J].行政管理改革,2011,(6):51-54.

[12]薛澜,刘冰.应急管理体系新挑战及其顶层设计[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10-14,129.

[13]折喜芳.地方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基于河北省的实证分析[J].河北法学,2011,(5):184-188.

[14]宋英华.基于熵权模糊法的公众应急能力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14,(12):183-188.

[15]郭景涛.电子政务环境下民族地区构建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5):101-105.

[16]尉永清,杨玉珍,朱振方,等.自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策略研究[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91-197.

[17]余乐安,李玲,武佳倩,等.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危化品水污染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危机应急策略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5,(10):2687-2697.

[18]王艳斌.群众路线视阈下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探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6):19-22.

[19]黄微,辛丽艳,曾明明,等.面向政府危机决策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17:26-30.

[20]罗凌云.试论我国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之完善路径――基于汶川地震以来我国特大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的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46.

[21]卢川.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危机传播的治理体系初探[J].河南社会科学,2014,(9):114-118,124.

[22]温琼娟.框架分析视野下的政府危机传播策略――以中国政府网的玉树地震报道为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03-107.

[23]庄珍珠.高校图书馆服务危机管理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4):38-40.

[24]郭晓兰.基于混沌理论的现代图书馆危机管理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2):15-19.

[25]沈秀琼.微博环境下图书馆危机信息传播及应对策略探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5):63-67.

[26]陈少平.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2,(3):5-9.

[27]李明德,蒙胜军,纪敏,等.媒介在高校危机事件中的作用及应对策略分析――以2005-2012年高校典型案例为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76-84.

[28]姬广科.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责任机制创新的方向与路径[J].求索,2014,(3):37-41.

[29]姚乐野,范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情报本征机理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23:6-11.

第6篇:企业舆情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金融舆情 金融机构 声誉管理 声誉风险 突发事件

一、引言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人言可畏”;“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等成语和概念均说明了社会舆论的影响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舆论酝酿和传播渠道早已超出了传统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的范围,伴随人们社交范围的扩展、网络通讯技术的进步,舆论影响力正呈现日益增强的趋势。甚至当一些突发性的风险事件发生时,通过舆论的传播,会演变成需要着力控制的大的社会性风险。舆论成为民众意见表达,一致性意见形成,社会力量汇聚的一种渠道。因此,舆情日益受到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关注,如何使信息正确传播、舆论的正确引导也成为各界关注的主题。作为以信用、信誉、声誉为基础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这类存贷款金融机构,更容易受到舆情的影响。如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诉门”、证券业“忽悠门”、保险机构“高保低赔”等金融舆情事件,无不显示了社会舆论对金融机构业务的意见。尤其在金融机构突发风险事件情况下,相关舆情会对金融机构造成较大的声誉影响,甚至引发“挤兑”等更为严重的危机。因此,作为声誉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金融机构应重视并建立起常态化的金融舆情监测调查、分析研究与管理应对机制。

理论研究对舆情的关注在2006年以后开始增多,主要是由于网络、手机等新型舆论传播媒体的广泛使用而引起,在理论与实证研究领域都尚未成熟,尤其对于金融舆情的理论研究几乎为空白,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检索系统使用金融舆情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只有12篇文献,而且均为央行、监管机构和商业金融机构近期的工作实践总结,因此,基于商业性金融机构声誉管理对金融舆情这一专业舆情领域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管理实践意义。

二、金融舆情影响金融机构声誉的作用机理研究

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以信用、信誉和声誉作为其各项业务开展的基础性条件,而舆情是影响金融机构声誉的重要因素。对商业性金融机构而言,金融舆情可以分为金融机构评价舆情与金融机构事件舆情两类,其影响金融机构的作用机理有所差异。

(一)金融机构评价舆情的声誉作用机理

金融机构评价舆情即有关金融机构业务能力、经营效率、服务质量等的评价。主要包括基于专业评价的舆情和基于客户体验的舆情两种。

1、基于专业评价的金融机构舆情。一些专业的评价、评估、评级机构以及媒体、专家学者等会定期、不定期地通过专业模型、数据调研、关联者调研等方式形成对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评价、评级。其结果会通过一定方式公布,随后便会形成有关的舆情传播。这种舆情会影响金融机构的声誉,影响客户、潜在客户的交易选择,从而对相关金融机构的业绩产生影响。

2、基于客户体验的金融机构舆情。在金融机构客户与金融机构的业务交往过程中,会不断积累客户在业务活动中的体验信息,这些信息在舆论交流过程中会不断汇聚成较为一致性的舆情趋势,从而表现特定金融机构的声誉特征。

(二)金融机构事件舆情的声誉作用机理

在金融机构发生特定事件,尤其是突发风险事件的情况下,相关舆情的受关注程度会大大强化,并引发相关金融机构的声誉危机,传播速度会大大加快,传播范围大大扩展,如果没有有效的金融舆情管理应对机制,及时有针对性地处理声誉风险,甚至有引发“挤兑”的危机。

三、金融机构舆情监测调查

(一)模式与主体

1、模式。获得金融舆情的模式可以有被动的金融舆情监测模式与主动的金融舆情调查模式两种。

2主体。我们这里的金融舆情监测调查与管理的主体指各类商业性金融机构,即主要包括各类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等。可以由金融机构各自根据业务范围和特点建立自己的监测调查系统,也可以由各金融机构共同建立共享的平台机制。

(二)方式与工具

1、传统金融舆情监测调查方式、渠道和工具。包括:(1)传统媒体信息渠道。如公共媒体的期刊、报纸、书籍,广播、电视。(2)舆情调查。如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公众意见、手机信息传播情况等。

2、新型方式。主要是公共互联网渠道,通过专业的监测调查软件系统开展金融舆情的监测调查工作。包括:(1)互联网舆论平台。通过微博、博客、BBS等信息内容进行的舆情监测;(2)互联网调查。通过专业网站和软件系统进行舆情调查。

四、金融舆情信息整理分析

对收集到的金融舆情信息可以从定性、定量两种方法角度建立研究分析机制。

(一)定性分析

1、金融舆情主题分类整理。分析发现有关金融的舆论信息中所关注的主题,并进行分类整理。

2、金融舆情观点归纳整理:基于各个主题会有不同观点出现,将这些观点进行归纳和分类整理。

(二)定量分析

1、统计方法。包括:(1)基础数据统计。如各类主题、各类观点数量等。(2)信息指标。如各类主题、各类观点的占比等,以把握舆情方向、趋势。

2、计量方法。基于基础数据运用计量分析舆情变化的影响因素分。如分析各类金融事件舆情变化影响因素;以及金融形势趋势舆情变化的影响因素等,以便引导舆情基于真实信息向有利于金融稳定运行的方向发展。

五、基于声誉管理的金融舆情监测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运用

(一)业务类型调整与服务质量信息交流反馈

使金融舆情监测调查成为金融机构了解和把握客户金融需求、业务需求,获得服务质量反馈,实施业务管理的一条重要信息交流渠道。在进行业务调整时,通过金融舆情信息预测业务实际效果和社会接受程度;在业务推出后,通过舆情信息了解业务效果好服务质量,从另外一方面印证业务实际运行信息。

(二)金融创新活动的信息交流反馈

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活动前,通过舆情信息了解民众需求、预期;在之后把握其效果,以利于金融创新能够真正符合客户要求。

(三)突发风险性金融事件的应急处理

突发金融事件往往是通过舆论传播而最终演化成为风险事件,甚至会通过舆论传播影响金融机构信用和金融价值链的正常运行,从而诱发更大范围的风险发生。因此,建立健全的应对与引导机制及早和及时发现危机发生、蔓延的苗头,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急管理措施是控制、化解突发金融风险事件的一个关键点。在这方面需要建立商业金融机构之间、商业金融机构与金融管理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以及相应的舆情引导机制。

另外,即便对于金融市场、机构的正面事件舆情,金融机构也要关注和引导适度传播,以免被过度利用而引发一哄而上的泡沫性金融投资。

参考文献:

[1]赵惠春、吴滋兴、张职,《人民银行舆情调查制度建设构想》,《福建金融》2007年第11期。

[2]肖桂华,《加强督促考核狠抓工作落实――人行丽江中支舆情监测工作初见成效》,《时代金融》2009年第4期。

[3]闫利平、陶卫江、韩晓虎、靳兰,《政府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及预警》,《现代情报》2011年第4期。

第7篇:企业舆情危机管理范文

2012年3月27日,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会议表彰了“十一五”扶贫开发先进集体和个人,富滇银行荣获“云南省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十一五”期间,富滇银行积极参与扶贫济困工作,在各项扶贫工作及抗旱救灾中,累计投入扶贫资金上千万元人民币。

富滇银行举办首届零售产品创意设计大赛

为贯彻执行总行战略发展规划,加快富滇银行零售产品创新步伐,提高富滇银行员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产品和服务,不断增强富滇银行市场竞争力,2011年11月8日,富滇银行正式启动首届零售产品创意设计大赛。2012年3月29日,经过各位专家评委通过现场提问,对创新产品的可行性、合规性以及风险控制等问题与选手们进行了深入探讨,给予了进一步完善的修改意见。结合选手的现场表现,专家评委经过全面、综合考评,最终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等获奖选手。

富滇银行荣获“2011年度舆情管理创新奖”

2012年3月31日,由人民网主办的“首届中国产业舆情高峰论坛暨2011年度行业舆情年报会”在北京举行。会上了2011年央企、企业、企业家(微博)以及金融、能源、食品、家电、通信五大行业共8个网络舆情年报。富滇银行在舆情监测、危机应对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得到了充分肯定,荣获“2011年度舆情管理创新奖”。

富滇银行全面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宣传月”活动

第8篇:企业舆情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舆情、风险监测、质量安全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 我国网络舆情的影响日益巨大。自2008年以来, “三聚氰胺”, “一滴香”、“瘦肉精”事件以及近期出现的“摇摇车”、“电梯事故”等一系列质量安全问题的出现,都在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产品质量安全的网络舆情的数量和影响持续上升,对政府舆论应对能力提出新的挑战,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控管理研究的现实需求十分迫切。

当前国内在国内质检数据较为封闭的环境下,与互联网的联动和应用也预示着质检行业在大数据时代中的一种尝试。

2、舆情检索技术 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是一项复杂而庞大工程,它涵盖了几乎所有的互联网领域的基本技术,但从系统的功能实现上看,舆情监测系统的关键技术是由数据采集和关键信息提取技术构成的。

2.1 数据采集 网络爬虫是当前主流网络搜索引擎使用的技术,也是舆情监测工具中处理网页获取、网页跟踪、网页分析、网页搜索、网页评级和结构/非结构化数据抽取以及后期更细粒度的数据挖掘等方方面面的主要工具。

网络爬虫的实现方式是通过访问网页中的超文本链接,自动抓取互联网内部的程序或者脚本。

2.2 通用型爬虫与主题性爬虫介绍 当前主流的网络爬虫技术主要分为通用型网络爬虫技术和主题性网络爬虫技术。通用型网络爬虫的主要目标是大量采集信息页面[1],有较高的网络覆盖率,但其盲目的抓取会下载大量的垃圾页面,浪费网络资源。

主题型爬虫以自定义的主题信息为出发点抓取信息,基于此假设:如果网页U与主题相关,并且页面V到网页U通过一个超链接进行连接,那么抓取页面V的主题相关度比从网页中随机抓取的页面相关度要高。[2] 与通用型爬虫不同之处在于主题型爬虫可专门面向某一特定主题进行搜索,对于质检行业所关注的产品、标准、项目有更好的适应性。

2.3 主题型爬虫的工作方式 主题型爬虫的运行过程大致为:

1.  将搜索到的页面和各种信息项放到一个信息集合项中;

2.  分析每个信息项,将其中的基本信息单元作为索引,并形成索引库。同时建立一个存储Web页面的metadata数据库。

3.  Web浏览器将用户通过浏览器的查询请求通过HTTP协议传到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利用索引库找到相关文档并返回Web页面,或者将URL列表以及相应的摘要反馈给Web浏览器的用户查询界面。

4.  用户获得Web页面摘要信息或者信息项的列表,若想查看其中具体的内容,则点击标题访问,浏览器在matadata数据库的支持下通过HTTP协议从信息的原始位置取回Web页面或其他信息。

2.4 主题型爬虫的爬行策略        实现主题型爬虫最常用的策略是PageRank和HITS算法,其共同点是根据页面与主题的相似程度来确定主题的相关度,并根据主题的相关度来评估子网页的重要性。[3]

   RageRank算法可以得出网页的重要程度,进而对其权威性进行评价。

HITS算法也是一种通过网页链接来评估网页重要性的算法。相较于PageRank算法,HITS算法在网页链接与用户需求主体的关联性上有所改进。

3 质量舆情系统架构设计研究 质量舆情系统统是一个分布式互联网数据搜集与挖掘系统,系统的模块分为6层:数据抓取、数据预处理、数据提取、数据索引、数据检索、API/Web service与平台展示。

3.1 数据预处理 预处理包括网页噪音去除和语义分析。

噪音去除:

对抓取到的数据进行噪音去除,包括网页周边广告和版权声明。对保留的有效内容,逐句做正负面判定,以及品牌、属性词条的露出标注。并将预处理后的信息入库保存。

语义分析:

1,             智能语义分析:基于基础的分词词典、正负面词典、15个领域的知识库和句法分析算法,可以自动的对网络信息进行实体、属性识别以及正负面判定,从而实现了海量信息下的口碑分类与危机识别。

2,             半结构化信息的自动提取:可以自动提取互联网网页中的有用信息,保存到结构化的数据库中实现方便的查询,如网络论坛中的分楼、帖子作者、时间、点击数、回复数等。

3,             海量文本的分类与聚类:可灵活的为各种分类体系训练相应的分类器,适应应用场景中多变的分类需求。基于LDA改进算法的聚类结果,可以充分挖掘语义层的关联,进行大规模的文本聚类,并进一步应用到互联网内容传播中的话题管理与新话题发现。

4,             内容关联性分析:基于FSP、卡方、Word2Vec等各种算法开发的内容关联性分析,适合各种不同应用场景中的关联发现需求,产品-属性、产品-竞品、产品-广告匹配,等等。

5,分词与领域内命名实体识别:常规自动发现互联网新词、领域内新词、以及领域内的命名实体识别,从而在应用中更为准确的定位目标实体。

3.2数据提取 提取出网页中内容的结构化数据并入库保存,供报告统计和前台查询时使用。结构化数据包括文章的作者、时间、站点、点击、回复、阅读、评论、点赞等。动态指标数据可以根据需求做定期更新。对于页面中的互动内容,如论坛的分楼回复、新闻下评论、可以做精细化提取为作者、时间、回复内容。互动内容需要根据站点做定制开发,目前覆盖热门100个论坛,以及4大门户的新闻评论。

3.3数据索引 为了提供快速的关键词检索,系统采用倒排表作为文本内容的索引。为提高效率,系统索引分为三级。当日内的数据放在一级索引里,本周数据放在二级索引里,本周前的数据放在三级索引里。每日抓取回的数据每小时都会更新到一级索引里。当抓取内容进入索引后,就可以提供对外的查询。

3.4数据检索 用户在平台上做监测关键词配置后,系统的数据检索模块会定期对后台的索引进行检索,筛选出来符合平台配置的文章,放到平台上提供展示和统计筛选。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客户,比如危机预警客户,可以定制平台数据更新频次和时间点,从而实现平台更频繁更新。

数据检索的过程既包括文本内容的检索,也包括对于内容的元数据的关联,比如,检索出论坛文章后,同时关联出文章的作者、时间、点击、回复等信息。

3.5 平台信息展示与API数据接口 系统通过Web 服务的方式,呈现监测对象的相关数据,并按照时间、站点、正负面、作者等维度进行数据筛选。并在数据基础上统计出热门话题、负面话题、热词云图等数据统计结果。

4 结束语       我国的质检行业面临的市场化的挑战,而当前质检行业对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离现代企业管理还有差距。舆情监测系统能够帮助质量监管部门获取当前市场上最关注的的质量问题。我国的质检行业面临的市场化的挑战,而当前质检行业对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离现代企业管理还有差距。舆情监测系统能够帮助质量监管部门获取当前市场上最关注的的质量问题。通过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系统、科学、高效的分析和预警质量信息,是质量监管部门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企业形象的基础保障。但是对于怎样挖掘更深入的信息,怎样对挖掘的信息进行风险等级评价,依然需要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桂梅.主题网络爬虫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第9篇:企业舆情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新媒介;企业;宣传

相对于传统的平面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等多方面的特征,企业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应当对员工的诉求加以掌握,通过对新媒体的充分运用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下文简单对新媒体在企业宣传中的应用进行全面分析。

一、新媒体的运用有利于企业凝心聚力

企业在正常运转过程中,新媒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较快地传播企业的信息,且对大范围产生影响,并且能够与企业员工以及客户形成互动,从而实现现代化企业的正常运行,通过新媒体,企业可以加大对企业员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的宣传力度,坚持和宣传好党的政策方针、企业的发展动态等。对外,展示企业实力和企业文化,对内,让员工了解到企业发展与惠民工程,通过身边人、身边事,增强企业归属感,从而凝心聚力,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

二、新媒体的应用有助于企业的改革与创新

通过相关调查显示,员工对于信息的需求非常大,但是也有员工认为,管理层所的信息并没有及时更新,这就需要企业在实际运行中根据发展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1.对企业内网进行改版与升级

首先,在对企业内网进行改版的过程中,领导者应当坚持“新闻立网”的原则,以求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其次,对于内网中的栏目进行设计与完善,要求其类别分明,使员工在不同的板块当中看到不同的、有信息含量的新闻;再次,要求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网站,使其具有多功能的特点,可使企业内部人员互动,从而使领导了解员工的实际需求。

2.液晶显示屏的优化

液晶显示屏的主要作用是将上级管理层所制定的规定要求或者通知等传达给下级员工,从而让员工及时了解新闻信息,掌握企业的发展现状。因此对于液晶显示屏的优化极为重要。在实际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通过制作Flas、影片、图片等方式传播信息,因此培养此方面的人才至关重要。

三、新媒体的应用有利于明确企业的定位

1.主要媒体的定位与组合

以所在油田系统二级单位为例,现有的传统企业媒体包括企业内部网页、电梯口电视等,新媒体则以企业内网、电子液晶屏为主,共同组成全方位的现代新媒体体系。我们盘点分企业现有的媒体使用频次和覆盖面后,对各类媒体重新定位。

2.融合式媒体生产与“全媒体”平台构建

从媒体形态的维度对媒体重新定位,又以新闻事件和发展时间为中心对媒体进行纵向组合,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全媒体”平台的雏形。

3.新媒体人才的培养

要实现“全媒体平台”需要有一支能力、素养相匹配的宣传人员队伍。我们可以借鉴外媒的“背包记者”,他们外出采访时会身背一个大包,里面装有笔记本电脑、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乃至传输设备等数字化工具,到了新闻现场就由一人,一名记者完成文字稿、录音、摄影、摄像,回来后编辑、剪辑,上传。这能极大地节约人力资本,缩短新闻的时间。这也应该是今后我们企业宣传人员的努力方向。

四、打造品牌,内外共树企业形象

作为石油企业下属单位,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感召下,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所属企业在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运用和发展企业沉淀的文化底蕴,是成为引领团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是需要重点规划和推进的工作。

1.明确企业外网的定位

互联网是企业对外传播、打造品牌的主要平台。首先,从服务项目入手,通过对栏目的开发,形成以技术服务文化为主的外网定位。同时,可以借鉴“网上世博会”的成功经验,在企业外网、社会网站上搭建“网上技术”平台,将企业主营技术通过网络3D互动形式进行技术展示。这里融入了企业品牌、经营理念、技术实力等,使客户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企业的历史、产品和文化,有助于传播企业形象。

2.其他新媒体的运用

作为一种新兴的“自媒体”传播形式,微博、微信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媒体体验。我们需要注意到借助这些新媒介传播力量的重要性,当然也有几点要注意的地方:首先要注意对粉丝数量和质量的严格把关控制,寻找和维系的主要对象应是目标客户群;其次,在信息推送手法上要善于使用图片和“微博体”;再次,可以鼓励开通吸引企业内部专属人群的微博、微信号,与企业特定人群实现互动,比如说青工、女工等。可以充分发挥引领舆论的作用,让这些新媒体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最后,还要牢牢把握职代会、厂庆、各种公益活动、纪念日等热点事件,策划事件互动方案,通过事件营销形成公众关注点的聚焦。除了微博、微信以外,包括门户网站、论坛、SNS网站、博客、手机、数字电视、户外液晶屏、移动车载电视等在内的新媒介也应当成为企业宣传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