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馆建设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而项目又是推进发展的载体。对科技工作而言,要促进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要推进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充分发挥,主体在企业、引导靠政府、项目是支撑。如果没有具体的项目,再好的规划也永远只能是规划、再好的设想也只能是空中楼阁难以变为现实。可见,搞好科技项目工作,对于推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推进科学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那么,怎样才能搞好科技项目工作呢?从根本上说,还是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具体而言,就是要依据科学发展观精神策划科技项目,即围绕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寻找策划体现以人为本的项目、有利于推进节能减排的项目、体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项目和广泛惠及民生的项目等;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论证筛选科技项目,在科技项目的论证筛选中尤其要做到需要与可能相结合、扬长避短与择优弃劣相统一、突出创新与惠及民生相兼顾等,凡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项目,即便眼前的经济效益再诱人也不予选择;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原则组织实施科技项目,包括科技项目的立项争取、立项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实施科技项目的监督管理等,这当别值得一提的是要善于组织实施对科技项目的招商引资,一方面是推广应用类的科技项目总体上较一般项目更具竞争优势,一方面是招进一个客商往往就给我们带来了推进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理念、信息、投资、管理及市场。本文侧重如何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搞好科技项目的争取立项工作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所谓吃透两头,一是要吃透上策。即把握上级的政策要求,包括各个时期上级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有何推进发展的规划、扶持发展政策及要求等,使自身发展工作与上级的部署安排相协调,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协调性和可行性,从而争取得到上级在推进发展方面的更大更多支持。二是要吃透下情。即明了基层和群众的发展愿望和需求,做到想基层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发展之所需,并善于将上级的政策要求同基层和群众的发展意愿及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统一,最大限度地凝聚区域发展的创新活力。
关于吃透上策的问题。根据中央的部署安排的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决定精神,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科技项目争取立项工作必须考虑的最大的上策,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扩内需保增长促稳定的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学发展的要求、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等。以项目为抓手,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是未来五年全省科技工作重中之重的工作。如何着力推进,除主观方面的努力外,还要讲求工作的方式方法,其中最关键的又是工作要规范对路,主动适应上级的管理要求,使我们的科技项目争取立项工作做到事半而功倍。各州市要扣省的科技计划尤其是《决定》确立的工程而作,不需每年再等待省的项目编报指南,一方面是近5年全省科技方面所要做的事就是这么一些,不等也已知晓;一方面是科技项目管理工作进入规范化之后,相邻年份之间项目编报要求一般也不会出入太大,提前而作不会导致走过多的弯路,相反能争来工作的主动,并可避免因仓促突击带来项目编报质量粗糙通过率低的问题。另外,尽管省的科技计划项目绝大部分已经改为常年受理,但各地的工作还是要尽量往前赶,因为按照现行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要求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需要,从20__年开始,省科技专项资金将在每年6月底以前安排下达80%以上,行动迟缓的地方,再好再急需的项目也可能挤不进笼子、上不了车。科技项目的申报文本,一是要有科技创新点;二是项目的实施要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和良好的经济、社会或生态效益;三是必须全面满足所申报科技计划专项规定的门槛条件;四是申报材料要规范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在坚持实事求是和遵守规范性要求的前提下,讲求技巧和创新,使申报项目的亮点或优势得到充分的显现,做到用独特的优势打动人、用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人、用科学严谨的规划争得各个方面对所申报项目的关注和支持。
关于吃透下情的问题。主要是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紧扣上级的政策及要求,弄清搞懂我们各自的优势和竞争力所在,明了我们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如何组织去做和怎样才能做得最好。这当中,首要的问题是要强化我们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切实增强推进创新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庙子里做一天和尚还要撞一天钟呢,何况我们是人民的公仆、国家的公务员和党的干部,无论坐在什么位置上,都要千方百计依法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为实现推进创新发展的目标,乐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苦差、敢干别人不敢干的难事、争做别人做不了的实事和善事,千万不要把着茅厕不拉屎。否则的话,说大一点你对不起任用你的组织和人民,说小一点你对不起你的那几纹工资、对不起你所在的单位及岗位;说现实你耽误了事业的发展,说长远你也是对自己短暂人生的不珍重。其次是要善于学习和实践,提高理论素养和推进创新发展的实践能力。理论上的成熟是一个组织或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不掌握驾驶理论和技术的人,你能把车子乃至飞机、轮船开好,不可能;理论上都不能把它说不明白的工作,你还能把它做得科学严密,这也不可能。所以,我们要通过有效的、持之以恒的学习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身在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的同志,必须注重培养自己推进创新发展的实践能力,不能只会在理论上高谈阔论和总是停留于对事物或工作的感叹与议论;必须把握前沿理论及技术动态,并善于在管理实践中验证或修正完善相关理论。第三是要与人为善,广交朋友。要在广交朋友中捕捉信息、总结经验、转变思路、改进方法和推进工作的发展。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把我们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创造性都调动起来,推进创新发展的工作才会大有希望。但要广交朋友,就必须做到以人为善,不趋炎附势、不趾高气扬,不阿谀奉承、不专横跋扈,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把住从政的原则、守住做人的底线。在其位谋其事、尽其责,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从善不图报、有利不抢占、有难齐攻克、有过不推脱,尤其是不能有丝毫“这些好处都是我给你的,你应该对我知恩图报”的想法,因为它是滋生“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根源所在,而且有时还会带来“说者无意听者有音”的诸多麻烦。我们科技部门的职工,不论职位高低、也不论资历深浅,对基层或下属,都要多一些出谋划策少一点指手画脚、多一些关心理解少一点妒忌怨恨、多一些肯定和鼓励少一点指责和处罚、多一些诚心和实干少一点虚假和飘浮。否则,谁愿意与你合作共事、谁愿意给你讲真话、谁愿意为你扛大刀、谁能长久地谅解你和尊重你。这就是我们常说“对别人好的人实际上是对自己好、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实际上是最懂得尊重自己”的真谛所在 。除此之外,要吃透下情,还必须沉得下去、静得下心、受得住累、吃得了苦和抛得开私心杂念。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科技;档案管理;必由之路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现代信息化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于科技档案管理而言,不再只停留在保存原有资料的功能上,更重要的是依靠现代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和资源,利用信息化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构成崭新平台,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运作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由此可见,信息化是科技档案管理的必由之路。作为企业的档案管理者,务必要树立起强烈的职业创新意识,以信息化建设推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把建立企业档案信息网络,实现馆藏科技档案数字化、资源共享、服务对象与需求扩大化,当成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科技档案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档案具有历史再现性、知识性、信息性、政治性、文化性、社会性、教育性、价值型等特点,其中历史再现性为其本质属性,其他特点为一般属性。因此,可将档案的定义简要表述为:档案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
科技档案是指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该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照片、影片、录像带等科技文件材料。科技档案管理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企事业单位中是一项技术基础工作。尽管档案管理历史悠久,而科技档案管理却诞生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后,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分工的产物。科技档案对于企业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在进入现代化企业建设中,科技档案在科研、生产、企业科学管理中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相当高的经济价值。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研发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而许多新的研发成果不可能从零开始,更多的是要借鉴、吸收大量的前人成功经验,吸取大量的前人失败教训。科技档案利用价值是它本身固有的特点,使其变利用价值为使用价值,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在企业建设与发展中产生经济效益。
当今社会正步入一个新的技术革命新时代,这些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应用于社会之中,势必带来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同样也会引起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尤其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柱之一。信息资源的利用就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利用,科学信息的交流、利用必将推动科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
所谓科技档案信息化,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科技档案管理中,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一般而言,可以从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实现档案的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实现档案信息的高度共享,引发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具体来说,由于原始档案经过反复查阅,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给文档的保管与利用带来管理上的困扰。而信息化技术就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实现科学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关键条件。
二、科技档案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企业信息化以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技术和网络设备,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效能的改造,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来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
供电企业在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经历了ip市场风雨变换的考验,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口号,已实现了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以辽宁省电力公司erp项目为例,2008年9月26日全面启动,2009年6月25日成功上线,11家市级供电公司按照试点设计流程无差异推广,当年11月25日,erp项目在14家市级供电公司全面推广。继后,2010年erp在农电系统的71个县区上线。这说明了以erp为核心的各信息系统深化应用为主线,为支撑坚强智能电网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为尽快建成“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奠定了坚实的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同样,在供电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也是如此。更多更快地收集、整理、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为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研发和领导决策服务,已成为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环节。供电企业的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将档案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纳入整体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通过长期的全方位地跟踪国内外本行业的科技动态、成果和进展水平,建设成具有行业特色的专题数据库,这样才能为本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三、科技信息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供电企业一般设置科技信息管理部门,这个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根据本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需要,开展科技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电网技术进步与信息化;运用科技管理、计算机应用、信息化和技术监督等手段,提高本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管理的内容:一是负责制定科技发展规划,负责科技计划(资金)管理,包括科技项目计划,青年科技促进费项目计划等;二是负责科技管理成果,包括鉴定、申报、评审、奖励、科技成果产业化及推广应用、技术市场等;三是负责专利管理,包括申报、统计、实施等;四是负责计量管理,包括计量升级、贯彻执行计量法、计量认证与认可、计量标准的建立与检定、计量站管理等;五是负责全质管理,包括全质管理成果的申报、评审、发表、奖励等;六是负责标准化管理,包括标准的制订、修订、标准化审查等;七是负责科技统计工作;八是负责信息化工作,包括信息规划、信息网的建设与维护、组织开发应用软件等。当然,供电企业科技管理部门管理的内容并非仅仅以上八个方面,笔者之所以罗列出来,是说明科技信息绝非是档案管理部门一家的事情,它是供电企业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技管理系统与科技数据库,同样是一项系统工程。
供电企业科技管理系统服务于全网的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在功能上覆盖运作层、运作管理层、战术管理层和战略管理层。通过集约化的共享数据库和发达的计算机通信网络,沟通各层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全网科技管理工作(当然包括科技档案管理)的统一管理。
科技管理系统、科技计划管理系统、科技成果管理系统、科技统计管理系统、计量管理系统、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系统以及科技评审专家库、科技成果专家评审系统等等,就为科技档案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能力,提供了科技档案灵活、方便的查询、统计功能。
推进科技档案信息化的关键是人才。举例来说,如由于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其中包括档案信息内容的数字化,文档处理的一体化,电子档案保存的技术化,开发利用形式的多样化,使得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这就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把人才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使档案信息化建设符合正确的方向,才能最大限度地能满足企业对科技档案的需求。
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实现不可能是档案部门力所能及的,也不是仅仅单凭几个计算机技术人员,它固然需要所有科技档案人员的积极参与,更需要企业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特别是依靠企业科技信息管理部门所发挥的主导作用。
四、科技管理系统实现了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
1.科技计划管理系统
以辽宁省电力公司为例,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利用先进的三层体系结构(bas),应用java技术开发,符合j2ee标准的强大的企业级资源管理平台,是建立并实施erp的核心。科技计划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对基层、省公司和发供电企业的科技计划进行分类查询,按项目类别,负责单位对资金分配的统计,设备的购置计划,科技计划草稿,科技计划的上报等。该系统运行以来,通过信息网络完成计划上报与下达、项目申请若干个。
2.计量管理系统
计量管理主要包括:基层单位申报计量室认证资料、基层单位计量管理资料信息采集与查询等。
3.全质及标准化管理系统
全质及标准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行业标准维护、基层单位上报qc成果、qc成果评审结论及上报qc成果,企业标准化编写模板等。
4.科技成果和专利管理
科技成果和专利管理主要包括:基层单位上报科技成果、科技成果汇总维护、基层单位上报专利、筛选申报科技进步奖项目、基层单位返回科技进步奖推荐书、汇总上报科技进步奖推荐书、科技成果专利统计及收集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申请书等。
5.科技统计系统
关键词:高校体育 普拉提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a)-0204-01
伴随我院体育课俱乐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我们开设了普拉提课程作为女子体育课程的拓展。相对与传统的健身运动,普拉提在运动形式上有明显的不同。它是一种垫上运动,包含一种非常有次序的运动系统,要求在垫上使用肌肉的时候,精神全力集中在肌肉的感觉上,强调的是肌肉控制,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身体状态,集中精神体会身体在做什么,使意念与身体成为一个整体。普拉提运动模式上够新颖,效果上够显著,容易投入并且理论没那么深奥复杂,更适合活泼的年轻人,符合我们的大学体育特点,特别是可以与国家要求的各项体质健康测试相融合。所以在我院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中,增设了普拉提为女子体育课选项课程。经过课堂教学实践,对普拉提课程提出课程建设进行教学改革,对课程整体进行系统化梳理和拓展。
1 高校体育课开展普拉提运动的意义
1.1 普拉提运动对女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影响
普拉提运动在近些年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体育健身领域,同时也刺激了体育相关市场,新型的运动方式、疯狂的宣传和各种明星效应影响了很大部分的年轻女孩儿。兴趣永远是推动实践发展的最大动力,利用兴趣引导女大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这对学校体育来说是个很好的开端。普拉提运动融合了多种运动理念,它来源于瑜伽,包含身体的拉伸、呼吸与运动的配合、运动中身体的内在感受及注意力的集中练习,符合吸引女子健身的某些要素;同时它还来源于传统的西方健身理念,直接针对身体机能的训练以及正确而安全的肌肉训练方法。可以说普拉提运动是一种糅合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体育运动,更柔和,更简单实用,还可以完成肌肉的塑形和柔韧性。普拉提运动成为新型女子体育课程,并受到了女大学生的欢迎,历年来我院体育课选课时,普拉提课程班的踊跃报名程度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1.2 普拉提运动对女大学生形体塑造的影响
一张垫子,一米阳光就可以打造一个私人的健身空间,离开课堂之后,对于有兴趣提升锻炼的学生来说,运动的可随时进行性是个有趣的亮点。普拉提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可以调动很多肌肉群,甚至包括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很少调动的小肌肉群和深层肌肉。肌肉是“用进废退”的,所以在最初的几堂课里,学生的身体反应很强烈,除了经常用到的四肢肌群,身体的各个部分在初次运动之后产生的乳酸堆积可是让女孩子们彻底的“痛快”了一把。也因为这种全面的锻炼方式让女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健身和形体塑造有了明确的方向。课堂上学习各种训练方法,课堂下根据自身情况强化自己所需的训练部分,运动得以延续并为终身体育运动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2 高校体育课开展普拉提运动对于健身知识体系的拓展
2.1 区别于大众健身的体育课教学模式
在社会上的健身场所,普拉提课程一般按运动强度和动作难易程度来进行划分。我们的体育课程普拉提选项课最初也是按照这种方式进行的,毕竟对于新的运动形式,大家还都在摸索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教学工作第一线的体育教师,对于这种教学模式总觉得有所缺憾。我们的受众特征显著,相较于社会健身团体,女大学生们接受能力更强,时间也相对充裕,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惯性,在了解事物过程中总是希望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所以我们的体育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大众健身的表面。在与其他各科目教师进行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对这门课程有了一个全新概念的建设理念。在原有的运动层次划分基础上,从身体结构入手,从人体肌肉的强化发展规律入手,对整个普拉提的授课进程进行模块的划分。
2.2 普拉提模块式教学法的具体划分
模块一:运动与呼吸。
普拉提运动要求呼吸与运动相结合,适宜的呼吸与运动相对应,可以降低运动中对身体内部器官的压力并且不容易让人很快的感觉到运动疲惫。那么在最初的几个学时里,应该主要把重点放在呼吸方式的培养上,给学生建立一种习惯,运动中注意力首先集中在呼吸上,习惯而成自然,为以后的运动打基础,事半而功倍。在这个模块中也是培养学生注意力集中地训练阶段,对于学生专注力的锻炼效果也是很好的。
模块二:肌群训练与平衡系统。
初次接触普拉提运动的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模仿,但是观其外形不一定正确理解动作的发力方式。我们面对的主要是大一新生,在高中生物课的基础上,对人体结构和常用肌群进行介绍是很容易被理解的。比如关于手臂的锻炼方法,女孩子夏天穿短袖衫,对于手臂部分的肌肉最在意的就是肱三头肌松弛的部分,抬起手臂可能有一些不雅的肌肉形态。那么进行这部分肌肉运动训练时,我们可以代入肌肉运动规律、跨关节起始点、直臂还是曲臂以及讲解什么样的姿势可以影响这部分肌肉的运动和锻炼效果,保持大方向我们可以延伸出很多种训练方法,然后再介绍我们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利用一些简单易得的小道具达到训练房里能够达到的训练效果。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进行直观而成体系的学习,把运动理论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深植于体育教学当中。然后从人体大肌肉群以及中枢能量核心的锻炼,代入平衡系统的练习,也就是各肌群之间的协作控制,身体各部分的有机联系,把身体训练进行整合。
美国教育技术界将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内容分为四大类:学生学习内容、教师准备材料、学生作品、特殊兴趣。学生学习内容来源包括多媒体片段、录像、教科书、参考作品、期刊、数据库等多个方面;教师准备材料包括单元或课、教学方案、活动及指南或必要的培训等;学生作品则是数字化学习过程中的学生成果,包括数字作品和活动方案等;特殊兴趣是学习过程中提升学习者兴趣的内容或手段,如竞赛、游戏、内容奖品等。参考借鉴这种分类方式,把一门课程学习的课程资源分为: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师准备的材料、学生作品、特殊兴趣(也可叫后援支持内容,包括一些技术操作信息、兴趣刺激信息),如果建立一个专门的系统管理这些课程资源,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较大的帮助。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很多课程的学习中教师讲授的内容很少,而是需要学生大量地去获得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因而便利地获得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高等院校教学中出现的课堂大、课程周期短等情况,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周期和别的专业不同。
据笔者调查所知,大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上课周期是一个月,也就是一个月要把一门课程结束,这样虽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一门课程的知识,但是也有很多学生反映,感觉刚入门了,课程也结束了,很多学生希望拿到教师的PPT或者其它一些学习资源,以便后续学习和巩固。同时,课堂大、课程周期短又使得和学生的交流及沟通时间有限。目前,很多教师通过QQ、MSN等软件和学生进行联络及沟通,但是也有不少学生表示,希望有一个专门的平台,来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积累了很多的教学资源,比如教师的讲义、教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品和成果等,都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教学资源,如果不对其加以归类、整理,并展示出来,它们就会继续分散、无序,以致最后消失,这是资源的一个巨大浪费。基于该种情况,建立课程资源管理系统,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本文正是针对这些原因,提出创建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资源管理系统,对院系教师课程教学和学生课程学习这一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课程资源进行组织和建设,并把这些资源在平台上展示出来,实现资源共享和资源利用。另外,针对高校教学中师生缺乏交流的情况,在系统中创建师生交流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就一门课程进行交流,也可以进行更为广泛的交流。本系统是以网络教学资源库为建构模型,以教师的课程教学为中心,围绕课程,实现课程资源的网上、查询、浏览和更新。另外通过网上答疑、师生交流和专题讨论等形式实现师生之间的交互,为课程资源的建设管理和师生交流提供平台。
系统功能设计与分析
本系统建立的目的在于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建立一个课程资源管理系统,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Irt-naet、Ietmet或者通过手机浏览和利用本系统,其它学习者和兄弟院校也可以通过本系统了解院系的教学资源情况,做到资源共享和互通有无。本系统的功能设计分为如下方面:
1用户管理
这一模块主要实现的功能是用户的注册信息认证和用户信息的修改。在本系统中把用户分为4类:一是教师,主要指艺术专业院系的教师,在教师用户中,如果某一教师创建了课程,他就成为该门课程的课程管理员,承担该门课程资源建设的义务;二是学生,指本院系在读的学生;三是一般用户,指教师和学生以外的用户;四是系统管理员。在系统中,各类用户的角色不同,其被给予的访问权限也不同,其系统操作的内容也不同。
2课程创建管理
这一模块也是本系统的主体,主要实现新课程的创建,以及创建一门课程后,课程管理员对课程资源的上传、审核、删除等相关管理工作。
3课程管理
这一模块是对所有添加在系统里的课程进行管理。
4用户课程管理
这一模块实现的是对某一个用户所添加的所有课程进行管理。
5课程资源管理
实现的功能是按照课程组织呈现资源,这些资源包括课程资源的四大部分:学生学习内容、教师准备材料、学生作品、特殊兴趣。在学生学习内容中,资源包括与课程教学相关的视频、动画、数字书籍、参考作品、期刊文章等;教师准备材料中,资源包括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教案、PPT、单元或课)、课程中安排的活动、教学指南或试卷试题等;学生作品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品或者学生习得成果;特殊兴趣包括一些竞赛信息、一些激励学生学习的文章等,以实现资源检索、下载、上传及审核与录用的功能。
6课程公告管理
这一模块是对课程公告信息的管理,主要是添加和删除公告。这些公告包括课程的上课安排、调课安排、考试安排等。
7课程留言板管理
这一模块是实现课程留言的管理,主要是留言的浏览、签写、回复和删除。
8系统管理
这一模块是对各类用户权限的管理,还有对系统进行各种更新和维护。本系统由功能模块组成,其中,课程资源管理模块又分为:学生学习内容管理、教师准备材料管理、学生作品管理、特殊兴趣管理4个子模块。本系统的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研究课程资源管理平台的意义
公共艺术课程群大美术措施我国教育部在2006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指出:“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公共艺术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艺术理论研究也百花争鸣,如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培养的重要性、公共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公共艺术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公共艺术教学模式的构建,等等。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下发之后,大多数院校都根据方案的要求开设了如《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特别是一些教育部部属学校、“211工程”学校,以及省属重点学校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公共艺术类课程开设门类、安排课时相对较少,缺少统一规范的教材,授课内容自由,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阻碍了公共艺术教学目标的实现。
民族地区的综合性大学同样存在上述普遍的问题,除此之外,由于客观的原因,地方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机构建立、师资队伍、资金投入等方面与名牌大学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然而,在充分认识问题的同时,也应该清楚的看到民族地区的地域优势,合理利用这种优势,将其与公共艺术教育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大美术”的理论:“大美术”除了包括原有的绘画、雕塑、工艺、建筑艺术四大门类之外,近年来又增添了书法、摄影、设计、电脑美术等,还包容了民间美术、原始美术。从更大的视野来讲,也包含了纯艺术与设计的公共艺术;从世界美术宏观看,容纳了中西两大美术系统。
艺术课程群的建设要依据艺术的分类,艺术是一个分支多、门类广的学科。迄今为止,艺术的分类方法有六种之多:如以感知方式分类为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想象艺术、视听综合艺术;以存在的方式分类为空间艺术、时间艺术、时空综合艺术;以表现形式分类为静态艺术、动态艺术;还有以表现情感分类法、媒材分类法,等等。
为了更好地实现公共艺术课程群的建设目标,根据公共艺术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艺术素养的构成,我们可以尝试将美术类的公共艺术课程划分为四个大的课程群:
1.基本知识和技能类课程群。基本知识和技能类课程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艺术的基本分类、艺术的发展历史概况、艺术的基本表现技法、艺术表现的美学原理等等,具体开设课程包括:《艺术概论》《美学概论》《中国美术概论》《工艺美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中国美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画理论与技法》《油画理论与技法》《素描表现技法》《动漫画基础》《艺术设计原理》《摄影艺术》等。
2.审美类课程群。审美类课程群其目的主要是以公共艺术课程为媒介,帮助学生体验审美的过程,掌握审美的方法,对艺术作品有一定的鉴赏和判断的能力,并能给予一定水准的评价。具体可开设以下课程:《美术鉴赏》《中国美术名作欣赏》《书法作品赏析》《广告创意与欣赏》《中国建筑与雕塑欣赏》《中国园林赏析》等。
3.创造类课程群。创造类课程群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学生对艺术活动的参与,使学生在思维和实践两个层面发挥其创造性,完成简单的艺术表现活动。这类课程除了以课堂作业的形式实施外,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或社会实践等都是有效的途径。具体可开设以下课程:《绘画创作》《书法创作》《剪纸创作》《摄影实践》《二维、三维动画制作》等。
4.悟类课程群。感悟类课程群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知识体系中,了解艺术学科之间,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对艺术内涵的认知,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健康的美学观。具体可以开设以下课程:《中国画论》《书法艺术哲学》《中国山水画与山水诗》《中国古代艺术和宗教》等。
除此之外,可以根据学校学科建设情况、所在地域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美术类课程,如《湘西土家族建筑与文化》《民间艺术赏析》《苗族刺绣艺术赏析》《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制作技法》等具有特色的任意性艺术选修课程,使艺术类理论、鉴赏、实践全面结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除了课程群的建设以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编写和选取有代表性的、适合于民族地区综合性大学学生基础和兴趣的教材,以传统民族民间艺术为切入点,增加民族传统美育资源的教学内容比重,使学生充分了解本土文化,提高他们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在公共艺术类课程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促进学生对“大美术”类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另外还可以通过不断地完善公共艺术课程的评价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来推进公共艺术教育的进步,从而达到其根本的教学目标。
公共艺术课程群的建设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内外高校对各自的公共艺术课程进行了积极的改革,而且力度越来越大。这些探索、研究和改进,还表现出一系列的共同趋势和特点:课程门类增多的趋势、课程的综合化趋势、课程评价的多元化趋势、课程实施的人本化趋势以及课程体系的开放化趋势。在未来的改革中,我们还可以从拓宽课程领域、强化特色课程、拓展教育途径等方面进行尝试,真正有效地提高民族地区综合性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6,(9).
[2]邵秋萍.关于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思考[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6).
[3]黄昌海,陈民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及课程建设改革构想[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4).
[4]任英.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2006,(4).
一、落实“三定”,瞄准问题行为
在课堂观察的具体操作中,应该重点落实“三定”,即定时间、定人员和定方向,尤其是“定方向”,必须具有针对性。通常情况是备课组核心成员在每次观察活动实施前开一次碰头会,大家可以说说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遇到的难点以及一些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也可以说说自己平时与组内教师随机交流后的感想、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的实情分析、学校“六认真”教学检查后的思考或前次课堂观察还未解决的教学问题等等,在充分讨论后,与会教师确定课堂观察观察的将是何种教学问题。这种教学问题可能是“教”的方面的,也可能是“学”的方面的,但它们都是针对本校师生的实际情况的,所以把它们作为课堂观察的方向来开展观察实施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使备课组活动不再是“纸上谈兵”。
例如开展“教师有效理答与学生有效回答”课堂观察的课前会议,其缘起是:在一次以“教师有效提问”为方向的观察活动中,我们发现被观察者的提问是比较有效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有效度也很高,所以单就那次观察的方向而言,被观察者在这两方面都达到了“有效”。但我们在回顾被观察者的教学片段时发现其提示语过多的现象:第一个问题提出后,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的3分钟时间内教师的提示有6次,第2个问题提出后有8次提示,也许这正是学生的回答如此高效的一个重要原因。于是,这引起了我们的一系列思考,在问题提出后,教师应该怎样去候答?学生回答后,教师又应该怎样去理答?带着这样的思索,备课组确定了接下来跟踪观察的观察方向是“以学论教,有效理答”,希望通过对被观察者提问后如何理答进行观察与深入研究,使全体组员从促进学生学的角度找到更好地实现有效课堂的路径。
二、设计量表,提供诊断依据
对观察表中的观察项的设计应突出预设并注重细化。我们需要结合每个观察项充分展开思考,考虑操作上的可行性,预计观察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境。如在关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观察表中,就“任务布置”这一观察项,某教师就课堂中教师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进行了一定的预设:任务布置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用时多少?难易程度怎样?是否关注了中、差生?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任务的提示是否有效?是否参与了学生的讨论?练笔是否注重了学生的基础?……这些预设为课堂观察的有序实施以及后续行为中提出有针对性的评价与改进建议作了充分准备。就“指导学习”这个观察项,某老师对原先设计的“讲解”、“启发”、“答疑”、“板书”这几个观察项提出质疑,她认为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板书”这一项还和“呈现形式”中设置的观察项重复了。大家就此进行商讨,最后确定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方法指导作为观察项。可以说,商讨观察表的设计是集体智慧碰撞的过程,非常有利于整个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
对观察表的设计还宜突出定性观察与定量观察相结合。偏于定量的课堂观察是基于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理论的,而偏于定性的课堂观察则是基于解释主义理论的。无论是定量观察,还是定性观察,它们都是课堂观察科学性的基础。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往往对有关数据的统计,采用定量观察的方法,而对“情景描述”则采用以开放的文字记录为主的定性观察方法,这些文字记录使我们即使事隔很久也能够较清晰地回忆起课堂中的细节,十分有助于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互补学习和行为跟进,弥补了单纯数据记录的不足。
三、再度观察,指向问题解决
通过一次观察,被观察者和观察者可能都能发现几个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妨进行一次排序,比较一下,看哪个问题最突出且必须解决,哪个问题最有价值,讨论后共同确定某一个问题,然后大家对此提出建设性意见,被观察者在今后一段时间中自行解决此问题,接着可以由被观察者提出再次观察或备课组决定组织第二次观察活动,瞄准此问题,与前一次的课堂观察情况比较,对比此问题在该教师身上有多大程度的改进。如果课后会议上,大家觉得该问题已得到解决,就不再进行课堂观察;反之,可以再组织针对此问题的的第三次跟踪观察。
二次观察指向的是问题的解决。开展二次观察对事不对人,目的在于教学行为得到跟进。以下是某次有关“有效理答”的二次观察后观察者的反馈要点:1.A老师比较注重对学生的“追问引导”和“提示指向”,这两类的理答能帮助学生准确而迅速地找到答题的要点和方向。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学习;2.A老师的理答中还有属于“点拨思路”的方式,教师的思路点拨能帮助学生及时拨开解题过程中的重重迷雾,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3.A老师除了采用言语理答的方式外,还采用了非言语理答的方式,比如老师面带微笑期待学生的回答,从而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课堂上还有一定程度的如“简单重复”、“明确告知”等低效理答的情况,这种理答方式往往会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探究的兴趣;“不置可否”这样的无效理答也偶尔出现,说明教师还未能真正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为此,笔者向A老师提出如下修正建议:1.充分预设。预设学生的疑问和答案,课堂上才会有更多智慧的理答,从而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2.注重对有效理答策略的研究,从而让课堂理答真正起到评定、反馈、激励和促进的作用。可见,二次观察是非常实在的,对被观察者来说也是非常有收获的。
[关键词] 交际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建议
交际教学法中学生的角色不同于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一个好的课堂、好的学习效果的取得,除了注重教师如何教,更要明确学生如何去学。其中重要的是不仅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学生还要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
一、高职高专交际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建议
1、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因材施教
高等教育实行扩招以后,学生英语平均水平确有较大程度的降低,大部分普通本科、专科院校学生的平均成绩为70~80 分,艺术学院学生的英语高考成绩大多数是在70分以下,这表明我国学生英语基础较差,有的甚至很糟。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交际英语教学最好采取“因材施教,分级教学”,高职学生的班级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高分能达到九十以上,低的则五十分以下,分级教学可以形成气候,以免参差不齐的学生群体中各体之间会相互影响,从而制约交际教学功效的发挥。因材施教,不仅指的是要分级进行交际教学,还要理解为对不同班级要选择相适应的教材,这一就需要打破学校大一统的教材模式,不再全校一套三至四套教材,有可能出现一个年级几套教材的情况,鼓励教师自编适合本校又贴近交际英语教学的好教材,甚至我们可以打破年级授课的限制,按学生实际水平分级分班,这一就需要整个部门乃至校方的合作和付出,因为这涉及校方要付出很多的工作,特别是在排课,教材征订等等工作上。
2、要有相应的考核机制进行配套
交际英语教学不是孤立的教学活动,“语言教学法的变化要求语言测试也相应变化”,有交际英语教学就必定要有相应的交际测试,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交际教学除了课堂改革之外,还应改革我们高职高专英语考试内容和形式,加大交际英语在考试中的测试比重,必要时改革测试的形式和手段,以真正促进交际英语教学的实施和健康成长。老师改变精读考试分数评定标准和内容,比如设置口语测试部分,在总评成绩中增加活动表现分,有条件的还可以设置英语学习课外活动加分,以及英语活动组织分,英语学习研究探索分等,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考核。
3、交际教学应改变教学手段
交际英语教学的课堂具有生动的教学情景特点,“学生感知情景,产生意念,用语言表达意念,才能进行交际活动”。生动的教学情景环境依赖学校教学环境的诸多因素,传统的黑板+粉笔+教材的手段恐怕远远无法满际英语教学的需要,根据著名的刺激——反应学说,要完成很好的刺激,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师+教室不足以胜任,需辅以现代科技教育设备和技术来表现一幅意境独特的画面、一曲感人至深的音乐、一段引人入胜的情节等等,这些可以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体验和记忆。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辅助交际英语教学,创造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直接理解英语教学内容和培养他们直接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
二、高职高专交际英语课堂教学设计还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学生对老师安排课堂交际活动虽然喜爱,但持“宁当观众,不愿参与”的态度。这说明大学交际英语教学存在着中西方文化观的差异,中西方学生在课堂有着较大的差异,西方课堂崇尚质疑,发问,有自己的见解,积极发言,中国课堂习惯于沉默,安静,内省,自我反应,这跟中国的文化环境有关,中国学生喜欢发言,提问,爱参与活动,就被认为是好表现等等。我们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从各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相当的学生面对课堂的活动习惯保守被动的态度,一听见问题马上埋下头去,有的则一副“sorry,I don’t know”的样子,让人很是无奈。我们在研究中也经常遇到类似情况,但要求学生一定不能用同样的词表达同样否定的意思,结果学生真的去想其他的表达方法了,多思维多角度设计活动,尽可能多的利用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比如:设计topic debate,impromptu speech,word puzzle,news report,mini_talk,dictation,story/passage retell等等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还可以引入应用性活动如个人商务名片制作,个人英文电子简历,英文电子邮件,雅虎语音英文聊天录音采访,英语电影经典对白表演等等,这些可极大的提高学生英语兴趣,丰富交际英语教学的内容,实现老师由“运动员”向“教练员”,“演员”向“观众,导演”的角色质的转变。除中西方文化观的差异外还有必要给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内容的补充,让学生深入理解英语文化与英语学习的关系,以便更好的融入交际英语教学与交际英语学习。
三、总结
英语课堂上的交际也应是自由而随意的活动,不再仅依靠教科书、教室、实验室等教学设施。通过英语课堂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打破原来的学校与社会、学习与生活相互封闭的状态,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视听教材和英语剧的练习,体验、感受、想象生活和未来的变化。在这种充分表现自我的开放性课堂教学设计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得到了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过程,实现了学习英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壁君,1999,“从外语教学透视交际素质”,《外语与外语教学》,第11期,第47-48页。
(一)基本情况
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即从“两弹一星”开始的萌芽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为标志的成长期(七、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以后的发展期。初步统计,到“十五”末,已累计投资数十亿元,建设重大设施34个,涉及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天文、地质、海洋、生物、能源等众多领域,使我国相关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得到极大增强。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等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科学成果,使我国进入相关领域的国际前沿。国家授时台为载人航天、嫦娥工程等国家重大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了授时保证。地壳运动观测网和遥感卫星地面站为国家安全、灾害监测、资源勘察、生态调查等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同时,这些重大设施的建设和运行还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的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支颇具实力的科研、工程技术和管理队伍,造就了一批高水平人才。
随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发展,我国也初步建立起了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部门、建设单位各负其职的管理体制。目前,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管理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规划阶段,主要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研究起草建设规划,报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审定;二是建设阶段,按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理程序,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或报请国务院审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相关主管部门根据批复要求组织实施建设任务;三是设施运行阶段,主要由财政部核定并安排相应的设施运行经费,各主管部门督促项目单位负责具体的设施运行和维护。以上各阶段的管理机制和规范也已初步形成,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工作进一步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二)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当前,世界科技竞争空前激烈,各国都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发展作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科技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发展都有相当大且稳定的投入。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德国、英国等国的相关投入约占R&D支出的2―5%左右。与此同时,美国、欧盟、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已拥有相当规模重大设施的情况下,进一步推出了雄心勃勃的长远发展规划,如美国能源部2007年更新了《未来的科学装置――二十年前瞻》(2003年首次)、英国2007年第三次更新了《大型设施战略路线图》(2001年首次)、欧盟2006年了《欧洲研究基础设施路线图》。这些规划的共同特点是强调国际科技竞争力,突出科学前沿,并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瞄准与生态环境、资源、能源和人类健康相关的重大科技问题。规划项目科学目标宏大,创新性突出,技术水平高。这些规划的实施必将对国际科技竞争态势产生重大影响。
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我国急需提升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水平,实现重大突破;同时,我国面临环境、资源、能源、人类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发展需求,许多相关重大科技问题亟待解决。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部署的许多科技前沿重点领域和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都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切相关。因此,在未来20年左右的时间里,应力争使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总体发展,包括数量、覆盖领域、技术水平和创新性,以及科技产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若干领域取得国际领先地位。为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进入世界科技强国行列,促进科技进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起到突出作用。
二、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原有布局不能适应新形势的挑战
由于科技发展水平和财力等因素的制约,我国早期重大设施多是根据部分领域的发展需求单项立项建设,设施总体规模偏小,技术水平相对不高,一些重要领域还处于空白。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始以5年为期制订总体建设计划。对于改善布局和提高设施水平,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如果继续沿用这种做法,将出现学科、基地布局不合理和技术储备不足等弊端,有些问题已开始显露出来。例如,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项目(LAMOST)由于缺乏足够的技术储备、人才培养和预先研究,在部分工程实施中遇到了较大困难,虽然通过科技人员的艰苦努力和严格工程管理克服了技术风险,但也出现了工程拖期和超预算的问题。而与此相对应,部分开展了预研的项目,如上海光源,项目总投资达12亿元,工程量和难度都很大,由于经过了充分的技术和人才储备,目前工程进展十分顺利。该项目2004年开工建设,仅用3年时间就实现了同步辐射出光,其建设速度在国际上都十分罕见。
(二)设施效益发挥受到制约
一些已建设施与发达国家的类似设施相比,科学产出的水平和数量还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一是配套设施相对不足。项目建设时比较注重设施的主体建设和主要性能的实现,而对配套设施重视不够,造成与主体设施相关的诊断设备、控制设备,以及附属的配套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如不及时解决,将影响高水平科学研究的深入进行,影响其在国际上的科学地位。
二是开放共享的软硬件相对不足。有些建设单位在申请立项时,在建设内容上对本单位的需求考虑较充分,而对用于开放共享的支撑和服务条件考虑不足;在立项和建设过程中,用户参与不够;在运行时,有些运行单位开放共享的积极性不高,也缺乏有效的用户培养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对设施开放共享的监督和考核不够。
(三)管理环节尚有缺失
目前建设阶段管理比较清晰,但在从建设向运行的过渡和运行阶段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管理缺失。从建设向运行过渡时,国家层面尚未明确规定设施建成后的管理模式,相应的管理体制不够明确,使主管部门的后续管理缺乏依据。设施投入正常运行以后,在国家层面缺乏对设施运行的定期评估和监督,个别偏离国家目标的情况纠正不够及时;设施后续发展的系统考虑不够,一些早期建设的设施改进提高不够及时,影响了设施保持其先进性。
(四)现行管理规范不能完全适应设施的特点
目前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基本上沿用建设项目管理的一般规范。一是不能反映科学设施建设具有工程和科研双重性、风险较大的特点,包括工程前期的管理、不可预见费的合理确定、工程基准的管理等,给工程的顺利实施带来一定困难。二是缺乏对全生命期的评估,难于准确把握设施的后续发展。重大设施科学寿命长,需要从预先研究开始,到建设、运行、后续发展直至升级或退役,进行全生命期的管理,而现行管理对全生命期中的一些事项没有统一的国家规范,致使有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理。三是无法适应重大设施对高水平人才和队伍建设的较高要求,难以吸引和稳定人才,制约了设施的持续发展。
三、加强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尽快制定长远发展规划,保证持续、科学发展
我国已制定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但尚无相应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长远规划。从国外的经验来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长远规划的制定需要有高度的组织并投入相当的人力和时间。建议尽快着手长远规划的制定,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未来十几年甚至二十年的重大设施建设进行统筹部署,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并与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地位相适应。
(二)完善管理体制,实现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生命期的协调管理
针对运行环节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建议建立起从规划、建设到运行的统一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并加强协调、会商,统筹考虑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在充分发挥设施主管部门日常运行管理作用的基础上,从国家层面加强引导和监督,并对设施的后续建设和提升予以统筹考虑。建立与设施特点相适应的运行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条件成熟时,可依托设施组建国家科学中心,逐步形成大型综合研究基地。
(三)制定符合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特点的管理规范
关键词: 人本主义; 多媒体课件; Flash设计; 数学集合; 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0-7351-03
教育实践需要技术的支撑,适当地运用教育的技术手段来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服务,这是无可厚非的[1]。然而教育信息化给教育技术带来众多优势的同时,也体现出一些问题,如教育信息化使得教育情感丧失或贫乏化等,为走出技术观的困境,需立足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实践,即确立人本主义教育观[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美国出现的一种重要教育思想,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三点:
1)学习是一个情感与认知相统一的精神活动;
2)学习是对学习者个人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
3)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习活动的中心。[3]
课件制作者应当与教师紧密联系,灵活运用教师教育智慧的创造性实践,设计生动的、开放的多媒体电子课件,提高课堂质量,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消化新的知识。因此,本文以数学课程《集合》为例,介绍笔者在制作Flash课件过程中的思路和步骤。
在数学课程中,交集、并集、差集、补集等是比较抽象的知识点,以往教师通常使用黑板画图来解释,不能达到生动直观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通过图形图像的视觉刺激进行教学,能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使用交互性和集成性强大的Flash软件设计合理的动画课件,不仅有助于知识的表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为抽象的教学内容增加生动的艺术效果,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具有特殊的应用意义[4]。
1 前期策划
在制作课件之前,要为课件做一整套完整的方案。首先明确该课件用于课堂演示和学生课后复习,表现交集、并集等的动画必须清晰的将这一知识点表现出来,所以本例主要使用形变动画将其形象的表现。课件的整体风格定为与数学学科相符的严谨蓝色,并将课件尺寸设置为1024px*768px,保证全屏观看和在使用幻灯片演示时,不会失真和模糊,如图1。
图1
2 搜集素材
根据前期策划的风格、目的和形式来有针对性地搜集素材。由于该课件主要以图形来模拟演示,所以所有的素材均在Flash中直接绘制,绘制出的矢量动画缩放之后无锯齿,质量毫无损失[5]。
3 制作课件
本课件制作目的在于使难于理解的知识对象变成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
3.1课件结构
整个课件由封面、课程内容组成,以Flash幻灯片模板为开发平台,方便快捷地创建课堂演示型课件,使动画内容按教学思路逐步深入地呈现,如图2所示。
为了更方便地控制动画播放,加入“开始”、“暂停”、“继续播放”三个按钮,三个按钮的动作脚本分别为[6]:
3.2课件动画制作
1)使用大小不一的椭圆形表示集合A和B,
并在形状中,标注各集合内的数,如图4所示。
2)用形状补间动画来描绘A[?]B的过程,其中要将椭圆边框打开一个小口, 如图5所示,这样才能制作形变,封闭的图形则不能制作成功。
3)为了使Flash在计算变形过渡时依一定的规则进行,将运用添加形状提示这一功能来改善变形的规范性。添加形状提示的步骤为:选择“修改”|“形状”|“添加形状提示”命令,用形状提示标识起始形状和结束形状中的相对应的点,如图6所示。
4)最后,两个椭圆经过形变动画,变化成为一个大椭圆,,两个集合中的数合并,用红色进行标识,并用密集的斜线标识出并集的范围,最后弹出结论文字“A[?]B={1,2,3,4,5,6}”,最终效果如图7所示[7]。
5)使用同样的思路制作交集、差集、补集、包含的动画,最终效果分别如图8、图9、图10、图11所示。
4 后期测试
课件制作完成之后,对动画进行调试以保证课件运行流畅、紧凑。让其他教师帮忙校对,并让部分学生进行使用,检验课件的教学效果,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对课件进行调整。由于每个用户的计算机软硬件配置不尽相同,所以要在不同配置的计算机上测试课件,以保证均有良好的播放效果。
5 结束语
在人本主义教育观下,课件开发者应转换思维方式,从人是学习的主体角度出发,合理利用和控制科学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环境。课件开发者除了对课程非常精通并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外,还必须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才能正确构建教育技术的技术观、美学观和哲学观。
参考文献:
[1] 李靖.教育技术的技术化倾向[J].软件导刊,2009(3):8-9.
[2] 刘秀,邓晖.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取向——技术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J].现代远程教育,2007(5).
[3] 雷钢.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的新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0(6):31-33.
[4] 刘伟利.对教育评价中技术主义的反思[J].煤炭高等教育,2010(3).
[5] 王阳生.Flash做课件之实例篇[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