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前教育教学实践总结范文

学前教育教学实践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教育教学实践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前教育教学实践总结

第1篇:学前教育教学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 教学创新 评价机制 幼儿教师 衔接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已开办了二十多年,是学校的拳头专业和湘西州的品牌专业,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和基地,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和毕业生的信息反馈表明,我校学前教育在校生的培养与幼儿园一线教师的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音乐、舞蹈、绘画、手工、普通话等的专业技能技巧训练,忽视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开放型的教育实践活动;二是课程、教法比较滞后,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三是学前教育学生在校教育体系和幼儿园管理体制衔接不到位,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一直没有走出传统模式,这就导致学生一旦进入幼儿园,一下子难以适应岗位要求。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学前教育毕业生,就要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提高素质为手段,在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实施系统的教育。如何做好学前教育学生和幼儿教师的自然衔接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抓好课程改革,注重实践教学

近年,我校学前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市场不断变化,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实现“招得进、留得住、学有成、推得出”的办学宗旨,我校的学前教育抓住了教学质量这一生命线,努力抓好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组织教师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新模式,深入开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和实践,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调整了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根据需要增减教学内容,在合理开设文化理论课的同时,注重加强专业技能课教学力度。同时,实施分班分组教学,强化专业技能验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专业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后进入社会的立业之本。学校根据验收要求,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琴法、舞蹈、声乐、试唱、普通话等科目进行了技能考核验收,调动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促进了专业课的教学。学前教育专业在搞好专业技能教育的基础上,注意拟订好学期、学年和整个3年时间内系统的见习内容和目标要求,使专业知识与专业理论同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保持紧密的联系,改变了过去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本地区的学前教育机构进行一定时间的见习和实习,并与所在幼儿园共同研究制定实习、见习计划,完善教学实习方法,为学生配好实习、见习指导老师。在学生具体带班时,学生在幼儿园能得到本专业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共同指导,加快幼师学生下去学习新知识、吸收新经验,从而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

二、改进学习机制,提高学生素质

要培养适应现代幼教需要的幼师学生,必须培养学生具备综合性的专业技能。学生的综合技能提高程度和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要受到实践的检验,因此,教师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机制,了解学生怎样学习,然后结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机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只有把灵活的教学形式、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才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幼儿教育人才。

三、改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发展水平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幼儿教师这一神圣职业,学生的独立自主和管理能力必须达到较高的水平,才能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所以,专业教师在学校必须注重改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发展水平,在教育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四、建全考核评价体系,把好学生质量关

考核评价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考核评价体系包含诸多方面,如文化知识考评、专业理论考评、专业技能考评等等。同时,结合学生毕业就业的实际需要,还必须对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一个评价,从而确定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综合评价。

第2篇:学前教育教学实践总结范文

一、引言

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正式建立,提高了教师职业准入的要求。这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幼儿园教师质量保障体系,为幼儿提供一个更加系统的、科学的教育教学环境。在资格证考试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与考试科目《保教知识与能力》密切相关,因此,一方面,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另一方面,为了给幼儿园输出具备较高的思政品德、综合素质以及系统的、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的幼儿园教师,高职院校都需要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并在教学实践中寻求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创新改革,进而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效果,承担为社会输入合格专业人才的重任。现阶段,我国各大本科高校以及高职院校均设置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层次占比较大,并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为全国各地培养和输送大量的幼儿教育工作者。然而,我国在国家层面上缺乏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特别是本科高校以社会一线教育机构为目标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机构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实施和评价等方面主观性较大。这直接导致各学前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高低不等,既不能帮助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也不能从根本上全面提升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综上所述,为系统解决幼儿园教师教育存在的不足,全国各大高校以及各高职院校有必要认真对待国家层面提高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规范幼儿园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积极做好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研究,坚决支持国家实施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1]。

二、概念界定

(一)新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是国家对意向加入教师队伍、从事教师工作的这部分群体基本要求。要想获得教师资格,就必须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成绩达标。顾名思义,教师资格考试就是为教师职业准入制度设置的一项考试。新教师资格考试,主要是相对于传统教师资格考试而言。在颁布《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之前,师范类专业应届毕业生,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直接申请领取教师资格证,即:(1)参加教育学以及教育心理学课程学习,并且考试成绩达标;(2)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普通话等级考试,并且成绩达到等级。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和社会人员,要想申请教师资格证,首先需要参加省市或地区组织的认证考试,还需要通过面试和试讲。然而,2013年颁布《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参加并通过教师资格考试的笔试与面试是取得教师资格证(从幼儿园至中等职业学校)的前提条件,明确考试科目,即《综合素质》与《保教知识与能力》。鉴于该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相比传统的教师资格考试,在考试对象,考试性质、考试科目等方面予以改革创新,称其为“新教师资格考试”。

(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

不同学者对“课程”的概念理解不同,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顾明远在其研究中将“课程”界定为“一种能够帮助学校实现教育与教学目标而设置的教育内容”。施良方在其研究中从六个方面理解“课程”的含义:(1)课程属于某一类教学科目;(2)课程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3)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4)课程是学习经验的总结;(5)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6)课程是社会改造。潘懋元在其研究中将“课程”界定为一个系统,具体来讲,就是学校基于一定的教育目的构建的各种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即学校为培养学前教育人才而设计的学前教育学科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在课程结构层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基本一致,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实践过程中,因高校教育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各具特色,课程的设置、实施和评价等存在差异[2]。

(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关系密切,比如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实施与教学模式、教材内容、课程资源、课程评价体系等。结合研究实际,文中所提“课程改革”,主要是相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而言,基于国家《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政策依据,在新教师资格考试制度背景下,采取具体措施优化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实施和评价。

三、《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在

教师资格证考试背景下的重要性现阶段,随着幼儿教育重视度不断提高,国内各大高校以及高职院校均设置学前教育专业,并将《幼儿园活动设计》设置为必修课程。该课程在理论层面以及实践层面分别具备明显的理论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通过学习该课程,一方面能够从理论层面加深学生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认知、端正工作态度,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在幼儿教育活动实践中应用理论技能。因此,在教师资格证考试背景下,《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的开设起到了关键作用,既充当了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中介与桥梁,还能帮助学生有效备考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中关联的保教知识笔试,如幼儿园生活指导、幼儿园主题教育环境创设、幼儿园游戏活动、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等。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并提升《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教学效果。

四、《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安排不合理,教学质量不高

《幼儿园活动设计》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为该专业配置教育资源时不够科学,比如课时安排不合理,平均每学期80课时,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因此,在课时不充分的情况下,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效融合,使得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同时,任课教师的教学压力很大,备课时间不够,局限于书本知识教学,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传统,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质量不高。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资源配置失衡

有效开展《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的前提是做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一方面要注重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另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践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资源配置失衡,多数高职院校更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比如提供去幼儿园实践教学的机会。同时,理论教学缺乏创新性,局限于传授书本知识,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均未得到有效培养,不能够为学前教育事业输出合格的人才。

(三)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教学效率不高

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趋同,缺乏创新性,不具备特色。任课教师在教授《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时,没有以学生为主体,而是坚持传统教学模式,即以教师围绕书本理论知识讲解为主,以板书为主要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未能充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导致理论知识涉及面不够广泛,而且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得教学效率不高。

五、教师资格证考试背景下,实施《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改革

(一)基于资格考试目标,提升课程教学标准

关于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笔试及面试考核目标等细节可以参照国家教育部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大纲(试行)》。首先,笔试环节。比如说,保教知识与能力考核,要求参加考试者具备以下几个能力:能够灵活应用学前儿童发展知识以及学前教育理论知识;能够有效指导幼儿生活;能够创设幼儿园教育教学环境;能够有效组织开展幼儿教育活动;能够完善幼儿园教育评价体系。其次,面试环节。注重考核面试者以下几个维度: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仪表仪态;表达、交流、沟通能力;实践教育教学技能。高职院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为了向学前教育事业输出合格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围绕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课程,制定课程教学大纲,以及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当基于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目标,优化《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比如说,加强学校与幼儿园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在幼儿园实践教学的机会,增强学生对幼儿教育的感性认识。同时,还要注重培养教师职业道德和科学教育理念。

(二)梳理课程内容,明确教学重点

《幼儿园活动设计》是一门理论知识覆盖面较为广泛的课程,主要涵盖以下幼儿园教育教学内容,如:教育基本理论、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以及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五大领域教育的设计与指导。由此可见,这门课程既注重幼儿园教育教学设计基本理论,又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在教师资格证考试背景下,学生参加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笔试和面试时,许多考核内容与该课程密切相关,因此,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进一步梳理课程内容,明确教学重点。进行课程建设时,可以根据《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要求,优选课程内容,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幼儿活动设计》课程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将学习重点集中于五大领域的活动设计,在编写活动方案与组织教学活动方面具备优势,但是,实践教学环节欠缺教学技能。比如,不能独立、有序开展幼儿教学活动,也不能将游戏活动与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结合;幼儿教育活动方案未能充分考虑幼儿的主体地位,如未考虑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在组织开展《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教学时,要创新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知识的导入,保证理论知识讲授的连贯性,明确幼儿园教育的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的重要性。

(三)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实践教学技能

现阶段,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相对比较传统,即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这就使得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教学水平不相匹配,比如说,学生具备设计相对完美的幼儿教学活动方案、制作直观形象的教具和课件的能力,从而有效辅助理论教学,却不能有效组织开展幼儿教学活动,使得教学目标不能达成。因此,在资格证考试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创新《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运用案例教学、小组学习、项目教学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既要提升学生学前教育专业理论水平,也要提升实践教学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参加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笔试与面试时能够从容应对。

(四)丰富课程教学考核方式,提升创新能力

相比学前教育专业的其他课程,《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的综合性更强,课程教学效果不适用于终结性评价的考核方式。因此,在以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教育活动等方面能力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课程特点丰富教学考核方式。比如,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评议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进而提升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同时,还要重视课程考核的公平、公正、客观。高职院校从两个方面努力,即建设课程考核题库、课程教学与考核分离,进而保证在衡量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时做到客观、全面,也能够推进良好学风、考风的形成。为了增强课程考核的便捷性,高职院校可以将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考核。通过《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平台,借助互联网鼓励学生在课程平台上互动交流、学生的活动设计优秀案例、共享小组试讲视频,并将这些纳入过程性考核范畴。

【参考文献】

[1]周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活动设计》课程改革探究——基于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的思考[J].智库时代,2018(37).

第3篇:学前教育教学实践总结范文

研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是基于当前学前教育状况的必然要求,同时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也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中职学前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实地教育见习

课程是影响一所教育机构办学质量的核心,课程的设置规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因此,探索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培养有较强职业能力,全面和谐发展的学前教育领域专业人才已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本文就中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构建进行探析。

一、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构建取向

(一)转换课程思想,突出实践性

在论文《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研究》中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我国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中重理论轻实践这一现象,提出了以实践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这一模式的含义是指:职业教育课程必须是以实践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把实践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让实践渗透职业教育课程中的每个环节,其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要突破课程结构的现状,首先要在课程思想上做出调整把课程与社会联系。实践课程的特点即要求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去进行实践训练生成一定的实践理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思想上需以专业为把手和实践思想为基础,探索提高学生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课程思想,这种思想必然会导致实践教学的转换使学生将专业领域知识融会贯通目的,需以社会的现实需求迎合社会的发展要求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以“全实践”为导向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理念

所谓“全实践”,就是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全程中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定位、统筹安排。实践环节主要体现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里的实习支教,见习,社会调查,师范技能训练,学年论文等所有培养双语幼师教学技能和教学智慧的课程。“全实践”的本质就是一种促进教师成长发展的一种职业能力提升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指导方向。使专业理论的学习应用到实践在实际工作中做到零距离结合。“全实践”理念不仅体现在课程的设计思路也体现在课程实施策略上,“全实践”理念下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促进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发展成长,使教师教育在实践过程中获得实践智慧和实践知识。

(三)全程实践教学方式

实践教学是地方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关键。全程式实践教学是学前双语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发展中所有的实践环节都渗透并贯穿于所有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情境中的组织能力,指导和设计游戏活动的能力,在课内外教育教学设实践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教育机智的能力,以及课后反思和总结的能力,我们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起课堂实践教学,还要把握课外实践教学,加强与幼儿园的合作。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接触幼儿园实际,每次实践都以一定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学业考核等,把这种方式一直持续到毕业。此外,根据社会的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兴趣,匹配不同类型的心理场域。这种扩展有利于学生了解不同幼教机构的实践情况和用人需求,进一步提高学生毕业质量和职业能力,缩短未来的入职适应期。

二、学前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

实践环节教学是实践课程的主要表现方式,它包括专业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实践课程的内容体系是从操作层面上探究实践课程的具体内容及方式。学前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职业能力。

(一)开设适宜的实践课程

职业学校应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设适宜的实践课程,这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前专业的实践性课程从其具体内容上可以分为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能力,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课程。需要指出的是学习学前教育专业课的时候应该按照实践教学的大纲,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相互渗透,安排一定的实践机会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训练分为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其中基本技能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等这是一名合格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技能。学前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包括,如钢琴、舞蹈、绘画、声乐、讲故事等这些技能的掌握并不是通过几节理论课就能掌握的,是需要通过长期的反复实践练习才能习得的。

(二)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学习

学前教育专业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要在“全实践”理念下对课程进行实践学习。[1]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是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学前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教育教学的能力。学前专业学生技能的培养是侧重于实践练习的,其训练必须借助课程教学,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精讲与相关技能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传授并示范技能练习的策略及方法,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课堂训练和课外训练。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习相关教师技能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务必坚持进行课后的自我训练,以获得稳定的教师专业技能。

(三)进行实地教育见习、实习活动

幼儿园是幼儿老师跟幼儿共同活动的场所,也是学前双语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学前双语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参观、观察等方式参与到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和老师、幼儿打成一片,只有以这样的教育见习、实习活动,才能更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幼儿园教育教学与实施的直接经验,同时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活动,培养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育实践为18周,为了达成教育实践目标,保证学生能在实习与见习中有针对性、有效性就应该做到教育实习和见习全程的持续性。教育实习与见习不同,教育见习是学前专业学生在一段集中的时间内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见习的过程可以分为课内见习和跟岗见习。见习顾名思义就是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经过自己的思考转换成的知识经验。课内见习主要是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在专业课老师的带领下去幼儿园参观幼儿园的环境设置,了解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安排。这阶段的见习不具有系统性,见习积累的经验只是停留在感性经验。跟岗见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系统的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跟岗见习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前专业学生系统地观察幼儿园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并养成反思的习惯,为以后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奠定基础。实习的这个阶段可以分为保育实习、担任配班班主任、担任班主任三部分。学前专业学生有原先的观摩慢慢演变成自己独立承担幼儿的教学任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参与并组织幼儿的一日生活。在见习和实习两阶段可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用来指导其教学实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全面提升其实践能力。

作者:徐媛媛 单位:新疆喀什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

[1]秦金亮.以“全实践”理念引领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J].教师教育研究,2005,(05):31-34.

第4篇:学前教育教学实践总结范文

随着学前教育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自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和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成为师资力量提高的重要环节。教师自身能力发展的高低直接决定教育质量的效果,从而最终决定学前教育专业的走势。当前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从事学前教育教师的职称和学历不断升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不断增多。但是,也有部分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情绪,没有教学工作的热情可言,不愿意主动参与到学前教育教学科研的行列中去,自身发展意识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专业发展动机不清,影响了学前教育师资力量的提高。而培养科研型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对策之一。

科研型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具备优良的师德、师智、师能。具备以下主要方面的能力:教材与教学的整合能力;教与学目标统一的能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思考整合的能力;结论性知识和体验性过程统一的能力;知识传授和问题探究统一的能力;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统一的能力;独立学习和团队合作统一的能力;教学内容和现代化技术结合的能力;智育和人格教育统一的能力等。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也是一位教师的综合能力的体现。新时代学前教育需要的不再是传统定位的学究式教师,而是要探讨育人规律、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是向学者型、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的新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并不是要求一线教师像教育理论工作者那样去追求高深的理论、学术,而是要求教师拥有教学研究的态度与能力,提升教师特有的“教学实践性知识和智慧”。这至少应当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是要有自我进修与开展研究的愿望、能力和行动,能紧随时代潮流,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使自己的教学能适应时代之需要;其次是既要有较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也要熟悉教育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等,即应当拥有较为渊博的知识。

目前科研型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的认识和起步还比较缓慢,而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学校改革的拓展,使教师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笔者针对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科研型师资队伍培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从而提高科研素质

创新意识,就是有强烈的好奇心,有求新求异、不固守陈规、不故步自封、不满足现状的志向,对美好事物有热切的追求。它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核心。它体现了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平时要有目的地了解、收集、分析各种新的教育教学现象和教育经验,尤其要注意其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现象与问题。好的办法是做教育教学笔记与教后记。向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家、向书本、他人、网络、案例等学习,它们提供了无数的教育教学思想及理念。它们不仅具有指导意义也在一定有历史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时代不断前进、观念不断更新,教师不应迷信大家,而应该勇敢地怀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在实践中逐步检验、验证,最后上升到科研高度,形成理论来更好地指导实践。

二、改革教学方法, 提倡研中教,教中研,从而寻找科研路径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课教学必须实现从“ 教”向“ 学” 转变, 实现“知识传授” 向“ 问题解决” 转变。提倡启发式、讨论式、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研究式、问导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 使学生学会质疑、思辨、解惑,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理论课程教学要密切关注幼儿园教育发展的新动向, 及时根据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实际调整教学内容, 使教学内容贴近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际。把握学前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 引导课堂展开讨论, 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要注重多为学生提供理性思考的空间,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淡化教师权威,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对于课堂上未能解决或者未能达成共识的问题, 积极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 并撰写报告或论文, 增强学术意识, 提高理论思维水平。

三、创新教学模式, 从而提高自身的研究智慧

1.“四个结合”模式。

即把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结合起来,把讲课与评课结合起来,把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结合起来,把教师与学生的角色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模式通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观摩、交流和研讨、总结,注意发现和分析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原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进行反思,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开阔视野、激发思维,增长知识,提高教育水平,对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学术意识, 培养科研型教师具有良好的效果。

2.幼儿园观摩模式。

这种模式有下列几种做法。现场观摩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竞赛活动, 优质课活动, 新观念、新方法展示活动, 教学改革活动等。观摩前, 先由主持者介绍自己的活动设计理念及具体方法步骤, 观摩后, 通过座谈方式由主持者向师生释难答疑, 之后提交观摩总结。这能使教师获得意想不到的科研收获。教育理论课程尤其是教学法课程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有关内容让学生到幼儿园现场观摩幼儿活动, 必要时直接参与幼儿活动, 现场学习、现场消化、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发现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教师在研究、观察与反思中, 获得科研素养的提高。

3. 创新“学徒制”模式。

即在一段时间内, 到幼儿园实习科研基地请那些已经毕业且有较高科研水平和科研管理经验的教师担任师傅, 具体而又详细地指导教师进行科研性质的见习和实习工作。这种做法可以有针对性地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研究的现状, 研究热点, 积累科学研究的实践知识, 从而能大大地缩短理论知识和实际研究的距离。

四、 加强实践环节, 重视自身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5篇:学前教育教学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 陶艺 教学

陶艺的材料性能灵活多变,极富表现力,一方面具有良好的便利性和可塑性,另一方面通过技巧的运用可以呈现丰富的艺术效果。这些特质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造型与设计方面,能够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然而,由于它所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对技术的要求极为严格,陶艺课程的教学中也必然要面临一些难题。另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后面向幼儿教育等特点,如何做到学以致用,针对以上问题,通过本文笔者的教学实践,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体会和经验,探讨陶艺课程在学前教育基础教学体系当中的教学模式,使陶艺课程真正达到提高学生造型能力和拓展创新创意的实际效果。

一、陶瓷陶艺课程对学前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1. 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底蕴

这种文化底蕴大致需要由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外来文化三部分构成,另外,通过陶艺的不同技能训练以及工艺的掌握,为以后从事幼师行业打好坚实基础。

1.1 传统文化的体现

中国自古即是陶瓷王国,陶瓷发展具有上万年的悠久历史,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传统文化元素是使中国陶瓷走向世界的最重要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实文化底蕴的首要任务即应是学习和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1.2 地域文化的体现

中国地大物博,在长期的陶瓷发展史中,各地区陶瓷产品在相互交流和学习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特色和魅力,形成非常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景德镇陶瓷的青花,德化瓷的象牙白,醴陵瓷器的釉下五彩等。因此,陶艺作品在创作中还需要对各地区文化特色有较清晰的了解。

1.3 外来文化的体现

自上世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发展政策以来,外来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国,给人们的文化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外来文化更是深入到中国经济文化的所有领域。

2 发挥文化引导作用

陶艺是艺术门类的课程,陶艺作品文化引导功能的实现必须依赖于设计师的文化底蕴。要充分发陶艺的文化引导功能,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要求陶艺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容是健康和积极向上的。

二、陶艺课程的实践教学

1 陶艺课程的内容设置

学前教育专业的陶艺课程课时少、周期短,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陶艺材料,对泥巴的干湿性很不了解,对技巧的掌握非常欠缺,为此需要定制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板块。从陶艺概述着手,过度到陶艺基本常识和对陶艺设备的了解,如工具刀的制作及其使用,对泥巴干湿特性的把握。通过陶艺课程,学生血药掌陶艺作品的成型方法和用多种成型方法完成不同类型的陶艺作品,形式上可以是简单的容器形态,如花瓶杯子等,并针对器皿结合运用镂空、堆贴、刻画等装饰手法。石膏头像临摹也是陶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培养学生对形体的捕捉能力,有了一定的雕塑成型能力后,在以后创作中选题将会更加丰富,对人物动物都可以结合写实的方法来表现。捏塑成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知识点,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主流是从事幼教等特点,由于儿童对卡通形象的情有独钟,特别增加了卡通浮雕快速成型和卡通圆雕快速成型两个章节,要求学生在30分钟内能快速完成卡通形象。最后进入命题的创作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全面地运用陶艺的基本技巧完成作品的创作,全面考虑陶艺的形式语言特点,包括成型的手段、作品机理效果的处理,釉色的选择搭配等,使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形式有效地传达观念的能力,对观念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正确的认识。另外结合幼儿的特性,还需完成适合幼儿审美情趣的充满童性的陶艺作品。

2 媒体教学法

媒体教学法是作者在近年来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套教学方法。为了更好的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每年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完成具有工程性质的作品,在选题上要具有新闻性,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后学生们有很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学习兴趣加倍高涨。另外在学习的过程别能提高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同心协力把事情做好。例如,我校陶艺课程的教学作品《12兽首》和《论语》前后被湖南省十几家媒体前来采访报道,都在全国引起了及其大的轰动,全国600多家媒体进行了转载。这种教学方法对学校乃至学生个人都是有影响力的。

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

刚接触陶艺的学生普遍缺乏手工技巧的训练,因此需要一个对材料和技巧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学生碰到的技术难题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较好的解决,课程设置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为了更好的确保教学效果,我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首先,它所包含的技术性不能成为学生的负担。陶艺的形式由于它的材料特点以及制作过程的趣味性,使得它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对较高,这种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对主流学生而言尽量避免比较高的成型方法。但是,陶艺成型的基本法则还是要掌握的,因为这些技术的掌握程度关系到作品的成败,例如泥土的收缩性、泥土干湿特性的掌握,黏接的问题以及施釉技术等问题。陶艺在制作烧成中的偶发性,例如:手指和工具刀在泥土上产生的印痕和肌理效果,以及烧成过程中釉料呈现的色彩和自然天成的效果。这些偶然的艺术效果常常被陶艺家在创作中加以利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合理引导学生发现陶艺材料所产生的丰富的形式变化,也是需要注意的教学重点。但是不能完全依赖它,尽量建立在理性的驾驭范围内。

四、结语

本文所提到的陶艺的教学过程也是本人在陶艺及泥塑教学中成长的过程,在近年来的教学中,不同学生的更迭交替,教学方法及理念的不断改进,如何形成一套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陶艺教学方法,本人一直在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使陶艺教学融入到学前教育专业中来,成为学前教育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注释:

第6篇:学前教育教学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师;幼儿;教师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8-0001-03

近日,幼儿园“虐童”事件频发,引起社会极大关注,人们不禁质疑当今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部分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发展出现偏差,引发社会各界热议。作为专门培养幼师的源头――高等师范专科院校,面临着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整体低下、教师责任感错位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提升幼师质量,成为每一个高师院校必须思考的内容。笔者从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来探究这一课题。

一、幼儿教师专业化内涵与意义

幼儿教师专业化是指幼儿教师具有素质教育观,具备高尚师德,具备专业的学前教育情感及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并掌握幼儿教育教学技能,不断提高自身内在的专业性。这个概念是笔者通过总结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结合幼儿教育实践经验而得出的。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虽然幼儿教师在岗前经过教育训练获得了国家承认的幼儿教师资格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真正成为专业的教学人员,呈现出幼儿教师专业的发展空间是无限的,时间是持续的,专业发展的内涵趋向多层次、多领域的特点。

从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宏观层面解读这一概念,就是从周期的角度来分析。幼儿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具有一定周期,在不同阶段面临着不同的要求。在人才培养规划中,就要设计出不同的培养模式,体现出针对性与统一性。教育行政部门、高师院校以及幼儿园等必须重视幼师专业化的发展,抓住机遇、互相配合,以幼儿教师专业化为取向,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让幼儿教师能够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使祖国的幼苗健康成长。

从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微观层面解读概念,就是指幼儿教师能够坚守教育信念,培养个人的学前教育知识与技能,不断丰富完善自身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了解幼儿教师专业结构,明确努力的目标,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专业价值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

探索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是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意味着幼儿教师角色的转型。2002年提出的新课程改革,实施至今已有10年了,幼师同样面临教育新角色的转变问题。幼师是儿童教育的引导者,应根据幼儿特性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还要具有创造力,为幼儿提供亲自操作、探索的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幼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成为学习者、研究者与教育者。幼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过程,它要求每一位幼师必须对幼儿教育有深入的了解,在幼儿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成长与反思,对所从事的幼儿教育事业有客观、全面的认识。

探索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更是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的重要举措。幼师专业素养主要体现在能够将学前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等知识运用于实践,为儿童设置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教学活动,与儿童建立积极的交往关系。丰富的教育艺术及熟练的技能技巧体现着幼师的专业能力。除了知识,职业道德,自我修正和反省能力,热爱儿童、热爱教育事业,有责任,是幼师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与准则。教书育人的教育特殊性,要求每一位幼师必须进行自我锻炼、自我陶冶、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由外在的道德规范要求内化为教师的品质,加强幼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在动力,源于高师学生对幼师行业的认知程度,也就是幼师专业化发展的情况。

二、 高师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缺失

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面临的困难与问题难以在短时期内得到解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宏伟目标,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突破口,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以山西省为例,计划在三年内新建、改扩建600所以上的公办幼儿园,新增入园人数18万人以上。按15∶1的生师比计算,公办幼儿园新增幼儿教师需求量至少为1.2万名,民办幼儿园的师资需求量更大。这意味着近几年内学前教育师资将成为社会急需的紧缺型人才。学前教育的大发展,必然带来幼儿教育师资短缺,社会需求与人才资源短缺的矛盾,造成了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缺失。从高等师范专科院校看,幼师专业化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第一,目标定位起点较低。1999年高校扩招,优秀学生都以从高中进入大学为第一选择,高师在招生方面不再享有优先权。学历较低的高师教育吸引力不断下降,高师教育培养就难以吸引优秀的生源,不得不在招生工作中降低要求、放宽标准,生源绝大部分是高中升学无望的学生。生源质量下降,直接导致幼儿教育师资质量的下降,从源头上极大地影响了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进而影响了幼教事业的发展。

第二,学前教育理念陈旧。现代社会对幼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今的家庭多以独生子女为核心,父母不仅关心孩子的健康,更关怀孩子未来的发展,对学前教育空前重视。在这样的形势下,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师学前教育必须调整教育理念,培养什么样的幼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不仅是要求幼师的专业能力,更要求其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及教育实践能力能够得到熏陶与锻炼。高师学前教育的理念不能仅仅停留在以学生“认识多少字”“会不会画画、跳舞”等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上。因此,幼师的培养要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人品格的完善。未来的幼师要学会尊重每个儿童的个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学校必须以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幼师为自己的现行教育理念。

第三,课程设置存在矛盾,高师幼儿教师专业化课程设置与幼儿园教学脱节。其一,体现在学前教育的基础课与专业课比例不当。有些高师鉴于生源质量问题,重视基础课培养,比较注重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专业理论课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储备不足,这就使学生缺失了基本的探索研究能力和教学技能;有些高师恰好相反,以技能艺术训练为主,忽视文化素养,学生虽然能歌善舞,但缺乏应有的基本素养,表现在教学实践中浅层次的教学内容多,培养幼儿情感、价值观的内容少,教学活动流于形式,缺乏系统性。学前教育专业课的缺少,限制了幼师在实际工作中的创新,难以适应当今幼儿教育理论多元化、课程模式多样化的改革趋势。其二,体现在理论课与技能课比例不当。幼儿教师职业技能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师不仅需要有理论素养,还需要有满足幼儿自身发展的音、体、美教育技能,这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教育技能发展缓慢是制约幼师教育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技能训练不足,对艺术技能课重视程度不够。此外,对教学技能的基本功训练还有待于加强,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幼师专业化的发展。

第四,教育实践内容单一。实践是师范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幼师专业化发展而言,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实践,让学生充分了解幼儿园各方面的工作,将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充分领悟幼师的职业角色。但是,现今的高师教育实践,只限于参观与实习。学生对教育实践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的学生甚至不愿意去实践,认为实践可有可无,走过场,加之教育实践的时间比较短,很难把握幼儿教学的重点,导致教学过程呆板,严重影响实习效果,也不利于幼师专业成长。

三、 高师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切入点

根据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现状,高师承担着培养幼儿教师的重担。面对社会各界的压力和家长的期盼,高师学前教育的发展必须重视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未来的幼师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历与能力并重。幼师的专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结构,将职业道德的教育渗透于教育的全过程,有科学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给儿童树立好榜样。同时,幼师要重视积累社会、历史、人文方面的知识,具备专业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专业结构中,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教学技能。在笔者看来,高师加强幼师的专业化发展切入点在于专业建设。

首先,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增强专业发展意识。专业发展意识是幼师成长的内在动力,需要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运用各种学习资源,丰富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意识。专业意识的养成要靠明确的培养目标,因为培养目标决定着学前专业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要充分实现宽口径、厚基础,找准培养方向。高师要立足于培养具有学前教育的职业理想,树立先进的育人理念,培养具有过硬的教师教育能力,愿为幼儿教育奉献自我的应用型人才。

其次,彰显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特色,建构合理的课程结构。课程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幼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课程结构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发展。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特色在于能够和当地幼儿园教育衔接,体现其应用性与向导性。高师院校需全面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基础课与技能课的比例。课程设置可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综合实践课四大模块。公共基础课继续承担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让学生储备大量的基础知识;大力调整专业必修课的课时与内容,突出学科结构和课程多元化特征,加强学生幼儿教育理念的形成,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选修课开设与儿童发展相关的教育课程,增强学生了解儿童的兴趣;综合实践课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彻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根据兴趣选课,不定期地去幼儿园进行见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再次,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加强教学实践。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幼师除了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还必须具备专业的艺术技能。因此在专业必修课中要有所侧重,如要重视幼儿活动设计、儿童简笔画、琴法课,重视幼儿歌曲视听与视唱,在专业选修课中加入亲子教育内容。在教学实践中,要使学生 “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实践需要保证一定课时。经常性地安排教育见习,同时要重视见习与实习的实效性,平时开展观摩见习,为学生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条件的高师最好能聘请当地幼儿园一线教师来学校交流与讲学。

最后,引领地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社会服务是高校的重要职能,高师培养的幼师人才大多留在当地幼教机构,支持地方学前教育事业。高师可积极开展顶岗教学,选拔优秀学生去地方幼儿园支教,定期对当地幼儿园进行调研,把握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新动态。这样培养出来的优秀的学生将成为沟通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成为地方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为幼教事业发展献策献计,更好地服务地方学前教育发展。

四、结语

幼师“虐童”事件令我们痛心疾首。这类事件给培养幼师的高师敲响警钟,幼师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高师院校应以专业建设为切入点,培养具有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崇高的师德、过硬的专业技能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师的职业特点与教师专业化[J].教师教育研究,2004(6).

第7篇:学前教育教学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学前音乐教育;实践现状;弹性化;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075-02

一、前言

目前国家教育发展中十分重视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教学中承担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中幼儿音乐教育在幼儿学习中具有启蒙作用,得到学校和家长的关注。

对国外学前音乐教育进行考察发现,国外的音乐教育教学起步相对较早,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学前音乐教育体系,很多成熟的学前音乐教学法被纳入教育体系并得到推广。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但随着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学前音乐教育也得到了重大发展。特别是90年来以来,我国确定了素质教育发展规划,受“全民学习、机会均等,促进和谐的教育”发展目标的影响,学前音乐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这一时期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学前音乐教育研究著作,但是由于时展的限制以及人们、学校认识的差异,学前音乐教育的本体功能并没有得到有效体现,大部分学校和家长仅仅重视对音乐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培育;同时随着西方教育教学方法的渗透,西方化色彩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凸显,直接影响了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实践,下面笔者将对学前音乐教育实践现状进行梳理,探索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提升我国音乐教育实践提出有效的对策。

二、学前音乐教育实践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学前音乐教育实践现状

目前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实践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阶段,分别为学习阶段和创造阶段。两个过程组成了学前音乐教育实践的统一发展。

(1)学习实践阶段。目前国外关于学前音乐教育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幼儿学前音乐教师国家音乐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纳入音乐教育体系中,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音乐教育法,例如奥尔夫教学法主要侧重于提供幼儿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幼儿音乐学习热情;而柯达伊教学法主要侧重于提升偶尔音乐综合学习素质,为音乐学习创造良好的综合基础。达尔克罗斯体态律动学则是关注幼儿音乐学习中肢体语言的些协调性。

但是纵观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实践,在音乐学习阶段,我国起步比较晚,对幼儿音乐学习的阶段重视还存在欠缺,没有有效激活幼儿音乐学习积极性,我国应该加强对国外学前音乐教育实践的借鉴,为提升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2)创造实践阶段。学前音乐的创造表现为对乐器的制作方面,幼儿由于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如果让其在音乐上实现创造性的思维发展是不现实的。但是对乐器的制作可以锻炼幼儿的音乐创造能力。在国外,奥尔夫音乐教学中乐器是十分贵重的,但是学校鼓励学生和家长利用自身的资源进行乐器制作。目前我国学前音乐教育中也逐步重视对幼儿创造性学习的认识,可以有效学习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模式,这样可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锻炼幼儿动手能力,在不断制作音乐器材的同时,发掘新的声音。

(二)学前音乐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学前音乐教育实践缺乏对幼儿个性化的考虑。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学校对幼儿音乐学前教育实施统一化的教育教学管理,忽视对幼儿个性差异化的认识。学前音乐教育中,往往是几十个幼儿组成一个班级,有1-3个音乐教师进行授课。实际上幼儿阶段是培育幼儿潜力最佳时期,这种统一模式的音乐教学并忽视幼儿内在的主观需求性,直接影响我国学前音乐教育的绩效。

(2)学前音乐教育内容和方法单一化。所谓单一化是指采用一种模式,僵硬不变。例如学前音乐教育课程是不变的,教材选择完善是根据学校历年教务处管理制度。实际上这些教材内容与幼儿发展极其不吻合。而在教学方法上,大部分学校采用唱歌、欣赏、韵律活动等三大部分,教学方法十分单一。教学方法是多变的,具有很强的技巧性,教学方法的延伸是目前学前音乐教育极匮乏的。

(3)以“教师”为中心的错位。在学前音乐教育教学中,学生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学生的“学”对教育教学效果影响最为显著,但是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教学影响,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师“教”是主流,特别是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大部分教师认为幼儿的心智发展还没健全,因此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到主体控制地位,实际上学前阶段的幼儿依然是学习的主体,学前音乐教育中应该积极为提升幼儿学习兴趣,激发音乐学习热情为目的,还可以创设情景,对幼儿音乐学习进行诱导。

三、学前音乐教育实践改进的对策

(一)考察幼儿音乐学习个性化差异,制定符合幼儿自身特点的学前音乐教育实践计划和目标

幼儿的音乐潜质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幼儿对音乐、舞蹈十分敏感,听到音乐以后肢体等就十分灵动,但是有的幼儿对音乐的渴望程度低,兴趣不大。并且学前音乐教育中,幼儿学习和创造能力有高有低,因此在学前音乐教育实践中,应该根据幼儿个性化差异,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幼儿发展的学前音乐教育目标和计划。

幼儿教师作为音乐教育的授予者,对幼儿音乐教育实践具有最直接的实施权,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与幼儿的接触,感应幼儿对音乐的渴望度,进行细致的观察,并通过建立档案、日记等形式进行学前音乐教育实践的对比,通过幼儿感应、记忆、表现等特征,对幼儿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特征的幼儿实施不同的学前音乐教育目标和计划。

(二)实现音乐教育内容的多元化,促进幼儿学前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

根据我国音乐教育实践教学经验来看,多元化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重要方向之一,幼儿学前音乐教育也应该坚持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构建多元化的学前音乐教育体系。

(1)弹性选择教材,满足幼儿不同发展需求。教材是幼儿学前音乐教育最基本的材料,什么内容的教材对幼儿产生什么样的知识架构,学前音乐教育中,教材的选择应该是弹性化的,选择的依据是根据幼儿发展的不同需求。例如教材可以简单、易懂,也可以含蓄简约。甚至幼儿教材可以反复使用,只要教材符合幼儿在学前阶段的知识架构所需就应该进行有效利用。

(2)弹性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内容,大多数学校进行唱歌、欣赏、韵律活动等三大快。实际上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多变的,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在三大快主要教学内容基础上可以进行有效的延伸,例如音乐游戏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幼儿学习兴趣,还能创新音乐教学样式。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音乐教学实践

(1)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现代学前音乐教育实践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与传统的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音乐教学模式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在学前音乐教学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中,要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并将其运用到各种学前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中去,从而促进幼儿心智的健全和成长。

(2)为幼儿音乐学习创造“学以致用”的情景。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是在一定是文化背景下完成的,这种文化背景赋予了学生受到教育的“情景”,在这种情景中,学生将学习的内容融入情景中,给予新架构知识的某种意义。因此在幼儿学前音乐教育实践中,为其创造“学以致用”的情景的十分重要的,有利于巩固新知识,提升教学绩效。在现实学前音乐教育实践中,应该积极利用班级音乐比赛、音乐会等模式,为幼儿音乐学习创造“学以致用”的情景,从而实现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幼儿新知识架构的情景塑造。

(3)引导幼儿加强学前音乐教育教学的反馈。反馈实际上就是将学习效果传递给教师,教师通过信息进行教育教学的总结和反思。目前大部分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均不重视反馈这一信息传递过程中,完全关注与自己的“教”,对幼儿“学”的反馈信息认识不足。这就要求学前音乐教育教师要加强对幼儿反馈信息的关注,通过幼儿表现、咨询等方式,积极将反馈信息贯穿于教学中,优化自我教学。

四、学前音乐教育实践改进的对策

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教学中承担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中幼儿音乐教育在幼儿学习中具有启蒙作用,得到学校和家长的关注。对国外学前音乐教育进行考察发现,国外的音乐教育教学起步相对较早,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学前音乐教育体系,很多成熟的学前音乐教学法被纳入教育体系并得到推广。但是我国学前音乐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发展相对不成熟,并存在教育教学的误区,主要表现为学前音乐教育实践缺乏对幼儿个性化的考虑,学前音乐教育内容和方法单一化,以“教师”为中心的错位。本文针对学前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学前音乐教育实践改进的对策,考察幼儿音乐学习个性化差异,制定符合幼儿自身特点的学前音乐教育实践计划和目标;实现音乐教育内容的多元化,促进幼儿学前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要求弹性选择教材,满足幼儿不同发展需求;弹性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幼儿学习兴趣,还能创新音乐教学样式;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音乐教学实践,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幼儿音乐学习创造“学以致用”的情景,引导幼儿加强学前音乐教育教学的反馈。

基金项目:2013年度甘肃省教科所科学规划项目“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幼儿音乐艺术教育的实践反思”,编号:GS(2013)GHB0843

参考文献:

[1]孙鹏.走出学前音乐教育的误区[J].中国音乐教育.2013(09):7-9.

[2]李成.幸运但不幸福的乐宝宝――家庭音乐教育误区分析[J].家庭教育(幼儿家长).2014(02):7-11.

[3]李晋瑗.关于音乐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几点思考[J].学前教育.2014(05):90-96.

[4]于洋.试述学前音乐教育对幼儿成长的作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06):56-57.

[5]王绍灿.浅谈儿童音乐素质教育[J].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4):12-14.

[6]黄鑫.奥地利幼儿园重视音乐教育[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3(02):34-36.

[7]刘欣欣.少儿音乐教育刍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4):45-46.

[8]路阳.学前音乐教育的误区[J].琴童.2013(06):89-91.

第8篇:学前教育教学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生;培养;双语教学能力

英语的普及,现代幼儿园双语教学的实施,越来越需要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老师。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我们必须认清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教育的现状,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实践等方面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具备结合学前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双语教学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一、什么是学前双语教学

“学前双语教学”即是:在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环境中,教师同时或间隔性地运用汉语和英语组织幼儿主题教育活动、游戏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其目的是在发展幼儿母语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第二语言的启蒙教育与兴趣教育,并让幼儿接触、感受多元文化、习得两种语言,为其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对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

1.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

幼儿英语教学原则是“重在培养兴趣,关键在发音准确,力求使幼儿在不感觉有任何负担的愉快情绪下,学会丰富的英语词汇,掌握简单的日常用语,养成学习英语的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这一教学原则就要求教师发挥极高的创造性,而扎实的英文功底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首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基础提出要求。

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水平应该达到:听力理解能力:能基本听懂题材、中等篇幅的慢速英语对话,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相关细节;能基本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口语表达能力:能用英语就一般性话题进行比较流利的会话,能基本表达个人意见、情感、观点等,能基本陈述事实、理由和描述事件,语音、语调基本正确。阅读理解能力:能阅读所学专业的综述性文献,并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书面表达能力:能基本上就一般性的主题表达个人观点,能写所学专业的英语小论文,能描述与学前教育专业有关的各种图表,能在半小时内写出90词左右的短文,内容完整,条理清楚,语句通顺。翻译能力:能初步摘译所学专业有关的英语文献资料,译文通顺达意,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较少;能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

2.加强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幼儿教师口语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特点,因此高职学校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训练形式,主要有以下五种形式:语感训练,以模仿为主,结合唱歌、表演、手指游戏等方式,语音训练包括音素、节奏、停顿、语流、语调等;专业词汇的学习,课堂上则采取竞赛、游戏、头脑风暴等活动形式,包括食物、动物、植物、衣物、文具、玩具、幼儿日用品、幼儿活动设施器材等;幼儿园一日活动用语,以情景对话的形式进行。教师把几个小情景串在一起,4人为一组角色扮演,一名学生当幼儿园教师,其他学生当孩子。幼儿园一日用语包括幼儿入园及晨检、早操、用餐、午休、盥洗、以及区域活动包括娃娃家、结构区、棋类区、科学区等;户外游戏、意外情况处理等;课堂用语训练以模拟课堂的形式进行。要求运用课堂各环节的用语、指令用语、表扬用语等。n堂用语除了英语活动的常用语外,还有各类教学活动包括手工活动、绘画活动、音乐活动、数学活动、科学活动、体育活动等。

3.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1)开展模拟课堂教学。把幼儿园活动搬进课堂,学生充当小朋友和幼儿教师的角色,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在课堂上进行幼儿园模拟授课活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让学生在学与练中获得双语教学能力。具体的方式为:学生选择一个主题,在各科教师的协助下,围绕该主题开展一项综合性的幼儿园英语活动。活动的设计是以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为理论依据;活动的呈现是以舞蹈、音乐、表演、体育、美术活动等为载体;活动过程是以英语为组织语言。最后达到的效果为:学生能够科学的利用学前教育理论为指导设计活动,能够用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开展活动,并能够用英语语言流利的组织活动,由此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理论和技能,开展幼儿园双语活动。

(2)组织学生参加见习、实习活动。教育实习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实践三个步骤去认知、理解、运用课堂知识,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积累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实习时,学生每天撰写实习日志,及时总结每天的工作体会。完成幼儿园实习后,每位学生提交教育实习报告,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为顺利就业作好准备。

此外,定期邀请学前教育专家、幼儿园业务园长或优秀幼儿英语教师进行专题讲座。讲座的内容有:学前双语教育相关的理论及相关研究的介绍,先进的双语教学法、教育科研方法、学前双语教材的使用指导、双语教育活动设计等方面。通过聆听专题讲座,学生能够了解最新的学前双语教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动向,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参与实践教学。

当前我国的幼儿园双语教学仍在探索阶段,急需能够开展幼儿园双语教学活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要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深化教学改革,为幼儿园培养大批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9篇:学前教育教学实践总结范文

幼儿教育陈坦名师工作室成立于2011年,自成立以来,在日常工作中对淮北地区的乡镇、农村幼儿园进行大量调研。淮北市三区内乡镇、农村共有公、民办幼儿园近100多所,濉溪县区域内12个乡镇,其中公、民办园近40多所。笔者从对乡镇、农村的学前教育的了解中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建设不科学由于我国推广自主办学,各地区涌现大量的民办园与学前班。许多农村幼儿园多是民房改造,缺乏相应的儿童活动场地和设施。在乡镇农村公办园中,校舍大都较好,但不足之处是幼儿活动设备太少,室内活动面积小,卫生条件差。(二)管理不规范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并不完善,尚未形成相对独立和完备的管理体系,在管理制度、方式、手段等方面还存在不少漏洞。很多幼儿园只有兼职人员负责管理,这些人员基本上都是非学前教育专业出身,对幼教事业深入不多,也缺乏业务能力,无法具体指导幼儿园的工作,阻碍了幼儿园的发展。(三)师资力量薄弱,老龄化严重由于学校师资配备不合理,加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幼儿教育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到位,一些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普遍低下,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导致教学缺乏科学性。在乡镇农村公办园中,教师队伍普遍出现了老龄化。部分临近退休的教师被分到幼儿园“哄小孩玩”,等待退休。老教师多采用以读、写、算为主的传统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早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幼儿健康教育发展的需求。(四)小学化倾向乡镇、农村幼儿园无论是在管理上,还是在教育教学内容、形式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小学化”。管理模式小学化:部分园长和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按照小学的管理模式对教师和幼儿提出要求,缺少规范科学的管理。教学内容小学化:许多幼儿园把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搬到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教幼儿学拼音、写汉字、做算术题上。教材的紊乱、教学的无序严重影响了幼儿教育的科学性,无法保证幼儿能获得良好的学前教育,对幼儿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教学形式小学化:按照小学班级授课的形式给幼儿讲课,符合学前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游戏活动较少,不能贯彻以游戏为主的教学理念。上课时幼儿不能讲话,下课“放羊式”。

二、推进淮北地区乡镇、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通过下园指导,有效推进乡镇、农村学前教育规范管理在工作室每季度的活动中,利用各种活动机会与一些乡村幼儿园园长进行交流、沟通学前教育的管理办法。应乡村幼儿园的邀请,多次去淮北朔里矿幼儿园、濉溪福娃乡村幼儿园、濉溪百善爱心幼儿园、濉溪铁佛镇中心幼儿园、濉溪徐楼中心幼儿园、刘桥幼儿园等几十家幼儿园进行管理工作座谈与指导。先后与乡镇教育管理部门沟通现代学前教育管理模式,与地方中心校领导交换管理工作的意见;逐步深化乡村办园体制改革,提升管理理念。努力形成以政府和教育部门办园为主,社会力量办园为辅的发展格局。经过五年多的努力,一些乡村教育管理部门增强了主管意识,真正把学前教育纳入教育的范畴,统筹规划管理。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将幼儿园教育的发展规划、目标纳入日常工作,并落实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规定和措施,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宣传、学习。地方教育部门与所辖中心校领导充分认识学前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很多乡村已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发展乡村学前教育,推进了乡镇、农村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发展。如淮北市杨庄矿幼儿园、淮北仁和幼儿园快速地提高了办园水平,管理模式上也到显著改善。如濉溪镇城关中心幼儿园、濉溪镇金童幼儿园、濉溪镇育红、濉溪镇新新幼儿、濉溪百善中心幼儿园、百善爱心幼儿园整体发展已经初见成效。其中濉溪镇城关中心幼儿园已被评为“市级示范性一类园”,濉溪镇金童幼儿园已被评为“淮北市示范性民办一类园”,濉溪百善中心幼儿园已被评为“县级示范一类园”。(二)通过结对帮扶、帮培帮教的形式,有效提升乡镇、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根据工作室年度规划,在淮北三区一线范围内,与20多所乡镇、农村幼儿园结对帮教。如与濉溪城关中心幼儿园结对帮教单位有:濉溪岳集镇中心幼儿园、濉溪铁佛镇幼儿园。工作室在结对园通过听课磨课、开展教研活动、现场精研、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对结对帮教园所的园长、老师们进行现场指导,提高了她们的教育管理水平,转变了教学理念,改进了教学方法,有效地提升了这些乡镇、农村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通过送教下乡,开展名师示范课,进行现场教研活动,在有针对性的问题研讨中,引发乡村教师走出职业瓶颈,名师团队们帮助她们解决教学实践工作中的种种问题。在结对帮扶中,工作室打磨乡镇、农村园所老师的实践课,以充实的内容、多样化的形式,调动了乡村教师们的积极性。在活跃的氛围中,大家讨论交流,从而促使教师们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形成教师主动学习、积极探讨、大胆反思、认真总结的活动氛围,促进了教师们将先进的幼教理念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切实提高了她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也提升了乡村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三)通过全市大讲堂、名师示范课、青年教师培养等途径,培养出一批优秀乡村教师根据淮北市教育局的相关要求,名师工作室成员每年在全市开展学前教育大讲堂活动。对名师示范课、青年教师学员汇报课等,进行集体观摩。面对全市公、民办幼儿园,包括乡镇、农村的幼儿老师们,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展示活动。在现场观摩中领会新的教学模式,感悟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师幼互动。在工作室的说课环节中,名师就课例进行理论剖析,从设计理念到科学环节的揣摩,从重难点分析到教学技巧的把握,使得现场的老师们感受颇多,受到实效性的指导。教师在个人成长中,对现代幼教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并愿意到自我工作中去实践。工作室各成员带动身边的青年教师,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在校际间、县级、市级活动中精彩展示,推广有效教学经验,发挥了示范与引领作用,在全市幼教师风中建立了良好的带头效应。其中,一批青年教师在工作室的带领下迅速成长起来。在省级游戏化教学、论文、教案设计比赛、技能大赛中获得可喜奖项。如濉溪镇城关中心幼儿园段老师的教学设计获市级奖、赵老师的论文获市级奖、闫老师的游戏比赛获市级奖。涌现出一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如仁和幼儿园的张老师、杨老师,商幼分园的戴老师、杜集区的徐老师、许老师、濉溪新城幼儿园丁老师等。名师工作室在年度工作中,与淮北市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市教研室、淮北师范大学联合,对全市及乡镇、农村幼教老师开展多种培训,例如民办幼儿园园长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国培计划等培训工作,并出色完成了任务,切实提高了乡镇、农村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推动了淮北地区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随着现代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淮北幼教名师工作室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论、科学发展观,成为有先进教学理念的学前教育实践者。工作室各成员通过不懈努力推进淮北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增加淮北区域内学前教育的内涵,提升淮北学前教育的发展层次。在乡镇、农村学前教育本土实践基础上,逐步推进淮北区域内乡镇、农村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完善,逐渐形成乡村特色的学前教育。同时,在国际化背景下,我们淮北幼教名师工作室要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理念,科学学习,不断提升。通过淮北地区学前教育的各种交流和合作,拓展淮北地区学前教育视野,增强淮北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动力,为创新本土学前教育服务,为淮北地方园本特色学前教育的形成而努力。

作者:李祥莲 单位: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城关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