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银行经营汇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XX支行按照XX的部署与要求,认真贯彻XX行长在年初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坚持高标准,确保实现新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迎难而上,奋力开拓,20__年一季度,各项业务稳步增长,各项存款总额X万元,各项贷款总额X万元,存贷比为X%,经营利润X万元,经营状况良好,为完成全年任务打下了较好基础。[文秘站网文章-找文章,到文秘站网]
根据XX的通知,现将XX支行一季度经营状况汇报如下:
一、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按XX年初下达的各项工作计划,XX支行制定了XX的工资绩效考核制度,各部门狠抓落实,积极开拓,共同努力,完成如下:
1、存款目标:一季度末。XX支行各项存款总额X万元,较年初增加X万元,完成本年任务X万元X,未完成本年度计划。其中对公存款X万元,较年初X万元,全年计划增长X万元,未完成季度计划。储蓄存款X万元,较年初年初增加X万元,完成全年计划增长X万元X。
2、新增贷款目标:X行各项贷款总额X万元,较年初净增加X万元,其中存量贷款下降X万元,新增贷款X万。
3、不良清收:一季度实清收不良贷款X万元,完成全年计划X万元X,完成季度计划X万元X。不良资产率为X,较年初下降X,实现计划目标;
4、抵贷资产管理,一季度XX支行加强了抵贷资产的处置力度,全年计划处置X万元,季度计划处置X万元,年初即向总部申请处置抵贷资产X笔金额X万元。共清收X万元,完成全年计划X万元X,未完成计划指标。
5、收息目标:一季度实收利息X万元,每季收息按年末存量贷款计算计划为X万元,完成X。其中存量贷款收息X万元,季度计划X万元,全年计划X万元;不良贷款收息X万元,完成季度计划X万元X,完成全年计划X万元X;新增贷款收息X万元,完成全年计划X万元X。
6、利润目标:一季度我行共实现收入X万元,总计支出X万元,本年度计划实现利润X万元,一季度计划实现X万元,实际完成X万元。其中一季度计提定期存款应付未付利息X万元;应计提拆借总部资金利息X万元未收,应付总部临时借款利息X万元未付,实完成利润X万元。
二、经营状况分析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XX支行各项业务发展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存款总额有所增长,其中储蓄存款增幅超过对公存款增幅,且以储蓄存款为主。从我支行各项存款所占的比重来看,发展极不均衡。对公存款中活期存款占存款总额的X,较年初X万元,与去年同比X万元;定期存款占存款总额的X,较年初增加X万元,比重持平,与去年同比X万元,定期存款占对公存款的X,较年初比重增加X。活期储蓄占存款总额的X,较年初增加X万元,比重下降X,与去年同比X万元;定期储蓄占存款总额的X,较年初增加X万元,比重增加X,与去年同比多增X万元;定期储蓄存款占储蓄存款总额的X,比重较年初增加X。
从以上数据我们分析,对公存款增势不好,受存款大户影响,下降幅度较大,。对公存款下降主要是我单位存款大户XX运用造成存款下降,虽然年初以来,我们加大了对企业存款的营销力度,走访了镜内的大小企业,宣传XX行支持企业的态度,在取得企业的信任的同时也扩大了XX行的知名度。同时受本地区经济资源和客户资源的限制,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收效甚微。一季度XX支行新增存款帐户XX户,其中基本帐户XX户,一般帐户X户,但新增存款余额不大,不足以弥补大额存款的下降。
从以上数据我们分析,储蓄存款始终保持良好增势,一是目前XX是主因,二是XX支行加强对储蓄存款的XX也促进了增长。从年初伊始,XX支行就制定了本年工作计划,把存款放在首位,并制定了相应的规则,XX岗位员工思想负担减少,工作态度转变,工作积极性增高,并通过加强和提高优质文明服务,积极稳定老客户,发展新储源。XX岗位员工也通过各自的社会关系,努力挖掘储源。
从以上同比数据我们分析,XX存款同比增势绝对值基本持平,一方面反映出我单位XX存款总体增势的稳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在XX上缺少优质客户。
与本行其他支行相比我们XX存款增幅较小,排位靠后,一方面受地域和客户群体行为的限制,我们在本地区XX为中心进行了一次各金融机构XX存款市场份额的调查,全城共有XX个储蓄营业机构,储蓄存款总额X亿,平均每个储蓄机构分摊标准余额为X万元,我们三个储蓄营业机构按平均值计算为X万元,低于标准余额。共有人口全口径约X万人,按人均分摊占有标准余额为X万元,XX支行现共有开户X万户,按平均值计算人均占有X万元,低于标准余额。
二是贷款适度投放,加强信贷管理。一季度末,XX行各项贷款总额X万元,较年初净增加X万元,增幅X%。贷款总额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X万元,比年初下降X万元,增幅为X。短期保证贷款余额为X亿元,比年初增加X万元,增幅X%。短期抵押质押贷款余额为X万元,比年初增加X万元,增幅X%。中长期贷款余额为X万元,与年初持平。年初以来,结合XX对XX支行下达的信贷任务,信贷管理部门对我支行现存贷款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并针对贷款即将到期的及时进行通知,要求借款人按期偿还贷款,确保我支行无新生逾期贷款。
三是资产质量保持良好水平。年初XX支行根据现存的不良贷款实际情况,XX科便制定了清收工作计划,理清了工作思路,积极对逾期贷款进行清收收,明确了工作重点,加强建档建帐档案化管理。一季度末,XX行逾期贷款总额X万元,不良资产率为X,较年初下降X万元,不良率下降X%。不良资产清收同比多收X万元,完成全年工作的X,不良贷款利息清收X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X,按五级分类口径XX支行认定数为正常类贷款X万元,关注类贷款X万元,次级类贷款X万元,可疑类贷款X万元。不良贷款余额X万元,不良贷款率X%,比年初下降X个百分点。
四是业务收入增势平稳。一季度末,XX支行共实现各项收入X万元,同比增X万元,其中:1、贷款利息收入X万元,同比增X万元,其中收回存量贷款利息X万元,新增贷款利息X万元。正常贷款收息率达100;2、金融机构往来收入X万元,同比下降X万元;3、其他收入同比多收X万元。各项支出
X万元,同比增X万元;其中1、利息支出X万元,同比增X万元,其中预提储蓄应付未付利息X万元,全部提足;2、营业费用X万元,同比下降X万元,其中职工福利费、教育经费、工会经费全部提足,同时未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五是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快。初步完成了X所、X所升级支行的各项准备工作。
六是公众形象及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一季度我支行获得了“X市商业银行先进单位”、“X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X三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殊荣。
三、在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及解决方案
20__年一季度,XX支行在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主要有:一方面,XX支行对公存款增速XX,储蓄存款上一是活期、定期储蓄存款比例XX,XX受到一定影响。另一方面,XX支行办公楼对外形象欠佳,也XX了本行的扩展速度。针对以上问题,本行将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保持良好、稳定的XX净收入水平,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合理扩张规模及有效调配信贷资源,发展低风险的资产业务,降低资产风险程度。
2、稳步发展公司业务,加快面向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扩大业务的服务范围,改变观念,从XX做起,XX发展。
法律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与其他风险相比,法律风险产生以后会给银行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所以各商业银行在经营中都谨慎对待法律风险,积极规避法律风险。商业银行法律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1.经营过程中有违法行为。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因没有充分考虑其合规性而违反各种法律而可能产生并承担的法律后果。2.不规范操作。是指因制度不合理、操作程序有问题、投机行为、人员操作失误或故意行为等可能产生的法律风险。3.法律制度不完善。比如因法律制度落后,导致现有法律规定不能满足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4.由信用风险以及其他风险转化而来的法律风险,包括交易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及利率风险控制失当带来的法律风险等。商业银行应积极分析各类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积极应对法律风险防控工作。
二、商业银行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现状
1.对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认识不足。与摩根大通银行、德意志银行等国际银行的法律风险防控实践相比,我国在银行法律风险控制方面还有很多差距。比如摩根大通银行非常重视法律部的作用。法律部的负责人一般都是公司董事会的成员,同时,在工作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工作汇报、考核使用等方面都提供坚强的保障。而由于对银行法律风险的认识不足,我国商业银行的法律风险防控部门建设还不完善,有的没有专门的法律部门,有的是合并职能,法律部门的风险控制作用发挥不到位。
2.缺少系统的法律风险防控制度建设。我国商业银行在法律风险防控制度建设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从上到下的防控体系。银行在经营中为保证利益最大化,在产品开发、推广和营销等环节对法律风险考虑不全面,用一般的风险思维开展经营运作,给银行带来潜在的法律风险。在银行经营过程中也缺少全面系统的法律风险评估和控制,被动处理的情况较多。还没有建立一套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相适应的风险防控制度体系。
3.法律风险防控专业队伍建设不到位。做好法律风险防控工作,需要一支专业化的法律人才队伍。而我国商业银行法律人员队伍还比较薄弱,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作缺乏系统性和独立性。
三、对商业银行法律风险防控体系优化建设的对策
1.自上至下统一思想,全面树立依法经营的理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各国银行间竞争也日趋激烈。我国商业银行要想在世界银行舞台上角逐,就必须内强素质,提升形象,就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发展,都是将依法办事作为银行经营行为的最高标准。可以说,依法经营管理的好坏也是衡量一个银行运营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事实也证明,银行只有依法管理,规范操作,才能保证各项事业不断发展,才能实现各项预定的经营目标。因此,无论是银行管理的决策层,还是一线操作人员,只有树立了依法经营的理念,并在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不折不扣的执行,才能保障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从银行的决策层起,不断提高对依法经营理念的认识,在决策过程中就要对项目和业务的合法合规认真研究,不断提升法律意识,自觉践行法律要求。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132-02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各类新兴产业的出现,融资成了各企业的重中之重,在此环境下,我国的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大中小型银行蓬勃发展,为了适应各类客户的多样化需要,更加迅速准确地提供服务,我国银行的组织架构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将从我国银行组织架构现状介绍、国外经验借鉴、我国银行组织架构存在主要问题以及改革对策建议四方面加以论述。
一、我国银行组织架构现状
目前我国银行业从风险架构组织模式来看分为两大类,分别为集权式结构和矩阵式结构。两大类结构在组织方式与运作模式上有很大不同,并且在银行经济业务实际运作中所展现出来的结果也有诸多不同。
1.集权式结构。在我国国有四大银行建成初期,根据经营管理需要,框架关系为总部设置总行、接下来升级设置各个分行,往下设置支行、最后为网点的组织结构。那么在进行业务运作时,会在总行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负责整个银行宏观销售策略制定、风险预警政策出台、银行业务运作程序模式以及业务办理时的监控审批。当一项业务需要完成时,需要提交网点到支行到分行再到总行的审批路线,整体上来说非常有利于总部控制风险。
2.矩阵式结构。为了弥补传统集权式结构在业务审批时产生的程序繁杂、时间过长的缺点,近些年,矩阵式组织架构应运而生。在这种结构下,总行依旧管理其下各分支行及网点,但各个分行有权按照业务类型设置不同的事业部制,例如根据对公条线设置公司业务部,根据个人业务条线设置个人业务部,并且单独设置风险管理部,管理本分行业务的审核批准工作,各分行业务由本分行各部门分类审批。但是总行的风险管理部及各职能部门垂直领导各个分行的相关对应部门,并且规定一定业务数额以上的业务需报总行单独审批,各分行领导对分行各职能部门进行管理。这种方式使业务办理速度明显加快,并能做到因地制宜,同时总行对业务仍有绝对的领导权。
二、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经验借鉴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西方发达国家融资需求的进一步扩大,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在第一时间改变经营理念,适应发展潮流,更加快速高效地为银行自身带来巨额经济利益,这一系列改革取得了空前成功。那么这些先进经营理念、运作方法对我国银行业必然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以下笔者将就几个典型的西方发达国家银行运作的成功模式加以分析介绍,以期待能有所提高。
1.德国德意志银行。德国德意志银行架构特色在于设置专门的管理中心,该中心一共设立四个,总行赋予四个管理中心的权限有:可以适当升高或降低利率,可以根据业务需要调拨资金,可以批准发放一定数额以上的贷款,以及VIP客户的管理工作。并且在四个管理中心下设十余个管理行,负责根据管理中心的政策变动完成以上各项业务的实际处理工作,从而做到了高效、协调地完成各项工作,减少业务审批时间和层级手续。
2.英国渣打银行。英国渣打银行采取的管理架构模式同样很具有借鉴意义。在扁平式组织架构模式下,行长、副行长等位置正常设置,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总行设置相应职能部门,分行设置对应职能部门,但是业务处理方式相对我国来说比较简单。例如:以公司业务部放对公贷款为例,分行风险管理部放款员有权限做出审批,符合条件的可以直接向总行风险管理部进行汇报,而不需要向分行主管副行长、行长等进行汇报审批。该种模式下会大大节约各项业务审批时间,从而更高效率地完成业务处理。
三、我国银行组织架构存在问题分析
1.集权式结构下由于垂直条线的汇报层级较多,会造成信息滞后、审批手续复杂等缺陷,而且在人员配置上,总行各条线的审批人员手中权力过大,易导致审批受个人情绪化影响较为严重,会出现行贿受贿情况的发生,对整个银行内部风气造成较大影响。另外对分行来说,开展业务受总行制约过大,会造成潜在客户和优质客户流失,不利于分行在其特定区域的进一步发展。
2.矩阵式结构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随着部门设置的增多,总行的管理难度加大,部门之间人员流动频率高,这种模式会造成一项业务发生时,如果出现某些差错,部门间人员会进行互相推诿,无人承担责任,一项任务下达后,部门间同样会因为出力多少而产生矛盾,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以及员工的效用无法达到最大化发挥。
四、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体系的对策探讨
在上文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揭示的基础上,如何在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我国银行业组织架构体系就成了重中之重。以下笔者将就此问题发表自己的浅见,望能有所成效。
1.加强内部管理,优化审批控制。在人员招聘配置时把关严格,争取所录用人员都能人尽其责,全行利益优先,对于扰乱风气的“害群之马”一经出现就要严厉惩处,对于任劳任怨的“老黄牛”式的员工进行倡导安抚,以逐步优化全行风气,使审批流程和程序受人为因素干扰降到最低。另外,鼓励审批人员严格评审,防止出现领导打招呼就开绿灯的现象发生。
关键词:商业银行 分支机构 管理 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一般管理体系为总行下设分行,分行下设二级分行,二级分行下设各地区支行,各地区支行下设营业所的纵向管理体系。这种体系的优势是一级管一级,分级负责,责任落实明确,但是随着商业银行授权制度的开始,以及绩效制度的实施,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和成果也差异较大,导致了分支管理效率一直难以完全理想成效。
一、我国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总行经营目标不明确对支行的业务影响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总行由于制定目标过低或者过高、制定目标未充分考虑分行执行能力、制定目标未考虑政策及经济因素、以及一些突发问题,导致总行经营目标不明确,使分支机构管理上难以根据总行的目标进行执行,或者执行中出现目标与地区实际情况差距过大的情形,不明确的目标导致分支机构管理难以统一达成价值取向。
(二)信息同步情况不到位导致总行难以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目前上下级各行间仍存在信息同步不到位,导致总行难以根据分支机构的情况进行管理措施的调整,一级法人体制下存在反映问题的途径单一,经营信息汇总效率低,营业所到总行层层信息传递慢,总行对分支机构的信息管理不到位,匹配的信息系统的更新难以跟上新时期出现的复杂问题,管理层与基层沟通较少,业务管理前瞻性和时效性较差。
(三)分支机构管理人员个人问题对银行的危害
由于商业银行责任落实情况为一级管一级,一旦分支机构管理人员存在的行为,或者由于个人决策行为导致分支机构效益遭受重大损失,总行难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作出调整,分支机构管理人员权限没有配套的监督体系,管理者脱离控制后谋求个人利益,直接导致银行利益损失,尤其在各支行行长换届时暴漏上届的问题。
(四)对资源配置整合及分配情况不到位
系统资源配置缺乏科学性和整体协调性,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主要表现在:总行难以对各支行的资源进行统计并制定方案,方案落实时因为各部门执行推进情况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总行缺乏科学的规划管理,总行对各项资源配置没有结合EAV(经济增加值)的基础上,资源配置整合数据统计情况与实际变动更新较慢,经常出现总行数据为前一年的数据,而支行已更新2、3次数据。
二、对我国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探索新的管理和监控模式
建立探索新的管理和监控模式的原因是因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结构庞大,理论上来看,越简单的结构越容易掌控,简单的结构往往信息传递、监督控制都更加容易,建立新的管理和监控模式,可以保留总行管理分行,分行管理支行,支行管理营业所的纵向管理模式,但要对监督控制模式做一些改变,如分行可以监孔支行和营业所,直接授权分行权限,增加相应管理资源配置。同时,考虑到人员素质差异和信息建设的不到位,对管理层权限加以制衡,可以以金额标的数额作为标准,如超过支行超过千万金额需分行多名管理人员授权,以此避免个人问题导致的银行利益受损。
(二)建立和完善统计、分析及风险预警系统
建立和完善统计、分析及风险预警系统,是针对原有统计系统数据更新缓慢,避免统计系统成为摆设,提高银行数据分析能力,及时高效给管理层提供可参考的科学数据,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引进先进技术,做好风险的预防和整治,完善统计、分析及风险预警系统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强领导重视,使之提上日程,派专人或成立领导小组负责系统的建设;二是对新系统招投标,选择有经验的设计企业,并结合分行、支行的辖区特点进行定制;三是建立总行长期确定目标,以此为理想状态进行系统建设;四是引进相关管理人员,统计、分析、风险预警都需要从事此专业多年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商业银行管理层要加强对人才的重视,以人才带动经济效益。风险预警系统是当前较为先进的信息系统,在整合统计、分析系统数据后给出风险评估,是商业银行应对市场挑战、规避金融风险的一道屏障,对此要多借鉴国外大型银行,结合自身情况加以建设和完善。
(三)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模式
系统资源配置缺乏科学性和整体协调性,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总行要对各项资源配置结合EAV(经济增加值)的基础上进行战略规划,总行要对各支行的资源进行统计并制定方案,方案落实时因为各部门要积极落实,在执行推进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时要及时汇报,总行对整体资源进行掌控后,要根据制定的目标,科学规划,进行分配,并且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对各行反应的实际情况及时作出针对性的改变。资源配置优化是长期工作,相关管理部门的人员要长期稳定,资源配置优化时也要考虑当前市场大形势和全球金融总体走向,结合大数据作出分析,从而引导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更好提升。
(四)探索新的分级授权层级模式
要从银行整体利益考虑,在避免风险的情况下进行授权,坚固效率,安全级别远高于经济效率,以此事故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不光是内在的经济损失,也是外在的形象受损,但经济效率永远是银行所追求的,因此授权层级就是为了提高银行执行效率,提升银行经济利益,在授权层级中既要做到放权又要做到权利的监督,对该收回的权利要及时进行收回,降低个人权限,增加集体权限,如签订一些合同时需多名管理人员授权,但对一些银行经济无关的应加大个人授权能力。
一、认真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
我认真学习党的十精神,认真学习银行的制度规定与工作纪律,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切实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与业务技能,在思想上与分行保持一致,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服从分行的工作安排,树立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思想,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认真努力工作,坚持把工作做完做好,取得良好成绩。
二、坚持三勤,维护网点良好经营秩序
我在平时工作中坚持“眼勤、嘴勤、腿勤”三勤。眼勤,仔细分辨客户进网点办理什么业务,对办理万元以下现金存取、小额转账汇款、密码修改、余额查询等业务的客户,引导到自助设备办理;需要到柜台办理的,指引客户去柜台办理,有效提高业务办理速度,获得客户的满意。嘴勤,主动询问客户办理什么业务,明确客户的业务需求后,及时疏导分流,或引导到自助设备办理,或指点去柜台办理,让客户迅速办理好业务。腿勤,仔细观察客户业务办理情况,客户使用自助设备有困难,立即跑过去,指导客户正确使用自助设备;客户不会填写业务凭证,马上过去询问,指导客户填写好业务凭证。通过三勤保障业务分流,维护网点良好经营秩序,促进了网点业务发展。
三、加强营销,促进网点经营业务发展
我在平时工作中加强业务营销。为搞好营销工作,我认真学习银行业务知识,对每只银行产品做到滚瓜烂熟、牢记心中,能熟练报出银行产品的特点和收益,能比较不同银行产品之间的特征和优劣,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挑选出最适合客户的银行产品。通过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客户信任自己,信任自己所推荐的产品,有效促进分行经营业务发展。在平时的营销工作中,我不放过任何一个人,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凡是有客户进来了解相关业务,我就积极向客户介绍和推荐基金、理财等业务,进一步挖掘客户潜力,提高客户贡献度。由于自己注重营销,积极介绍、推荐业务,今年在营销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截止9月底,自己光是销售理财产品达XXX万元,名列分行前茅。
四、真诚服务,奉献客户一片真情
关键词: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必然性
中图分类号:F8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4-0012-03
自去年爆发了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先后掀起了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的浪潮。 西方主流社会历来视国有化为自由市场经济的洪水猛兽, 而今恰恰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由政府注资或收购股份的措施对大型商业银行进行救助, 以扼制危机的蔓延。这是暂时的权宜之计?还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虽然绝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这是临时的过度措施,但笔者认为国有化是长期策略,政府对大型商业银行调节与控制有其内在的经济决定性。 本文拟对此做一尝试性讨论,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
一、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救助商业银行的形式及措施
随着次贷危机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 美欧主要发达国家政府纷纷采取国有化措施对大型商业银行业进行救助。英国率先于2008年10月8日由政府出资500亿英镑认购商业银行和房屋贷款机构的优先股;10月13日,英国政府向皇家苏格兰银行、 劳埃德TSB和哈利法克斯苏格兰银行注资370亿英镑,将其部分国有化;2009年2月27日,英国政府再次向深陷困境的苏格兰皇家银行注资255亿英镑;2009年3月7日, 英国政府在莱斯银行中的股份从原来的43%上升为至少65%。 美国紧随英国于2008年10月14日由政府注资1250亿美元购买美国九大银行的优先股;11月17日,美国政府再次斥资335.6亿美元购买21家美国银行的股份。德国政府于2008年12月12日向德国商业银行注资82亿欧元;2009年1月8日, 德国政府再次向德国商业银行注资100亿欧元,使德国政府拥有了德国商业银行25%的股份;2009年2月18日,德国通过银行国有化法案,允许政府在6月30日之前将深陷危机的银行收归国有。日本政府于2008年12月19日为银行股权收购公司(Banks'Shareholdings Purchase Corp.)所发行债券提供高达20万亿日元的担保, 以帮助该公司购买银行股份;2009年2月3日, 日本宣布斥资1万亿日元(111亿美元),购入金融机构的股份,以帮助这些机构补充资本。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国有化已成为各国抵御风险、防范金融危机的重要途径。
二、实行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是提升社会公众信心的最终依赖
众所周知,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一旦丧失信用,其经营难以为继。从这个意义来说,金融危机是信用链条断裂的极端表现,而这次危机就是破坏信用的典型案例。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对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 实际是以国家信用提升商业银行信用,恢复公众信心,抵御金融危机。由此可以推理, 社会公众对商业银行的信心背后实际隐含的是对政府的信心。
相对于其他企业, 商业银行经营的特殊性十分明显,突出的特点是经营高负债性、债权高分散性和股权高分离性,这决定了商业银行是高风险行业,不能等同于一般企业进行控制和调节, 因为它的风险破坏性极大,一旦爆发,不仅威胁金融体系的安全,而且对实体经济有很大危害。因此,对大型商业银行采取国有化不是政府一厢情愿的行为, 而是由大型商业银行在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
1.高负债率使商业银行天生具有脆弱性, 易引发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依靠对储户的高度负债进行经营。 对商业银行而言, 如果按照巴塞尔协议规定8%的资本充足率计算, 商业银行的负债率要高达90%以上,大大高于非金融企业负债率,这说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更高,具有天然的脆弱性。需要说明的是,商业银行的负债大部分是存款人的钱,对于这部分负债没有规定商业银行拿任何资产作抵押, 从此角度看,存款人承担的风险是很大的。人们之所以愿意把钱长期存放在商业银行, 完全建立在对其信任的基础上。 这里, 客户的信任是商业银行的最大商誉,这些长期、稳定的存款也被称为“核心存款”,可以被银行当作长期附属资本加以使用。 在银行完全私有化的条件下, 一旦商业银行的金融资源配置受利益驱动出现投资风险和流动性危机, 这时存款人便不再信任商业银行,“核心存款” 也不再是长期附属资本,而回归为银行负债的本来面目。此时,挤提存款成为规避风险的惟一办法, 货币信用危机的爆发也在所难免了。
2.债权、 股权高分散性使得存款人和股东无力约束商业银行,易引发道德风险。法律虽然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必须保证存款人的利益, 但没有规定存款人如何有效维护自身利益。理论上,存款人的存款相当于对商业银行的债权, 按理存款人可以约束商业银行的冒险行为,但由于存款人众多分散,加之信息不对称, 无法组成集体联盟对商业银行形成有效的约束。从股权结构上讲,由于现代商业银行股权高度分散, 股东对董事会及高级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约束难以形成,股东大会的权力形同虚设。在股票期权成为高级管理层报酬的主要来源时, 高级管理层从事高风险投资,增加银行利润,甚至操纵股价便成为必然之举,极易引发道德风险。
商业银行存在上述巨大的风险隐患, 对信用的影响是巨大的。当出现危机后,商业银行的信用将为零, 与信用相伴的存款便有被挤兑导致商业银行破产的危险。由于危机的传递和传染效应,一旦一家商业银行经营出现问题或危机, 将危及多家甚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造成经济动荡和社会不稳定。此时, 政府必须站出来通过注资收购股权等途径持有商业银行股份,实施国有化,以国家信用来弥补商业信用的缺失,防范出现挤提存款的风险。虽然这些救助措施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危机的扩散和漫延,但政府事后挽救的成本是巨大的。 笔者认为政府应加强对大型商业银行的事前监督、管理与控制,以合理引导资金投向,缓解商业银行的脆弱性压力。
三、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是抑制高风险投资的有效措施
20世纪90年代美国总统克林顿推动国会通过金融服务新法案以来,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放宽金融管制。 金融管制的放松极大地刺激了金融工具的创新,债券远期、外汇远期、外汇掉期、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货币掉期等金融衍生产品应运而生,虚拟资本的交易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而日益呈现为相对独立的自我循环,金融稳定也随之失去了社会最终产品支持的物质基础。据报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平均年增长率仅为3%左右,国际贸易平均年增长率为5%左右,但国际资本流动却增加了25%,全球股票的总价值增加了250%。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统计,2000年, 全世界虚拟经济总量是160万亿美元,其中金融衍生品年末余额约95万亿美元,股票债券存量约65万亿美元, 是全世界GDP总和的5倍; 全世界虚拟资本每天流动量是2万亿美元左右,大约是世界日平均贸易额的50倍。 在这种宏观背景下,为获取高额利润,商业银行逐渐由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向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发展, 开始大量投资于高盈利的金融衍生产品。 通常来讲, 两倍的杠杆率(即资产/资本)就已经非常高了,而商业银行投资的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率却往往高达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使其交叉性金融风险大大增加。尽管从理论上讲单个金融衍生产品具有规避风险的功能, 但总体上看,风险并没有消失,而是转移到金融市场,并通过金融工具的杠杆率加倍放大, 使得整个金融市场面临更大的系统性风险。
政府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要求商业银行安全运行,避免高风险,但商业银行作为微观经济主体,在资本逐利本性和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下, 会甘愿冒风险投资于高杠杆金融产品。因此,商业银行本身不具有抑制风险的内部机制, 这要求政府必须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督与管理, 从而蕴含并体现了国有化性质的一个侧面。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国有化措施,控制高杠杆金融产品、对高管人员限薪、限制相关福利开支,即是很好的明证。
四、 信息不对称蕴含着对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的内在需求
商业银行蕴含的巨大风险要求政府加大对其监管力度,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监管机构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来自于商业银行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政府监管的效果大打折扣。
在监管实践中,商业银行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他们作为微观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时难以顾及银行业整体利益,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会故意对所报送资料或报表进行篡改,有意隐瞒高风险投资问题,导致监管者不能及时了解、识别、发现问题。首先是逆向选择问题,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商业银行在接受监管时,对监管当局提供的信息报告不真实,使监管当局监管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目前商业银行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息披露不真实,填报的数据随意性很大, 监管当局汇总得出的数据真实性大打折扣。 由于信息不对称, 监管当局难以及时、准确地发现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处理金融风险的成本很高。其次是道德风险问题,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在金融监管中充当最后贷款人,当银行流动性危机爆发时进行紧急救助。中央银行参与救助,不仅仅是扮演最后贷款人角色, 更重要的是清除集体行为的非理性造成的金融恐慌。 但是中央银行的这一举措有可能削弱市场惩戒的约束机制, 助长了道德风险。
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外部监管的失效要求国家通过国有化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内部股权约束, 实现外部监管向内部监管的转化, 从而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增大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 增强对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约束机制,从而抑制商业银行的高风险投资冲动,避免银行的负外部性, 同时把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与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结合起来, 以实现银行经营稳健与国家经济增长的“双赢”。
五、 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有利于抵御全球金融市场风险
在社会资源逐步向全球化配置转化的情况下,企业的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开始逐步跨国界、跨地区流动,这种经济一体化趋势在给企业带来前所未有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很大的经营风险,从而使商业银行的信用环境恶化,借贷风险加大。尤其在金融全球化的特殊背景下, 一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受外部的影响更大。此时,单个银行的资本难以抵御全球金融市场风险,虽然存款保险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公众利益的作用, 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心问题。在市场存在缺陷时,必须借助政府“有形的手”,通过国家控股的方式增强银行的信用,维护公众信心,以抵御强大的国际金融市场风险。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风险 防范
1.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当前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去过剩产能、去房地产库存也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上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诸如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利率风险,微信和微博为代表的互联网信息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声誉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给商业银行带来的资金风险等,所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1.1风险管理体制上缺乏创新。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体制上需要创新,然而部分商业银行还是沿用传统意义上的风险管理体制,各部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风险管理机制没有真正形成,迎合客户心理,开发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提上意识日程,这些都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社会形象。
1.2 发展思路和业务模式比较落后。面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商业银行应该顺势而为,积极推进金融市场改革,逐步减轻商业银行业的风险压力,在经济下滑背景下对一线员工进行金融风险防范的指导与培训。然而,在发展过程中,部分商业银行的发展理念没有与时俱进,依然停留在旧思维、老传统上,这无疑加大了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风险。
1.3 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相对薄弱。风险预警机制对商业银行是为商业银行的安全经营提供对策和建议的机制。它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风险预警机制利用好了,就能大大降低经营风险,反之,如果不能提前识别风险,则会加大经营风险,商业银行的利益也会受到极大损失。
1.4经营风险形式出现多样化。商业银行的风险形式比较多,传统意义上的风险形式主要有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近年来,互联网支付的虚拟性使交易对象变得模糊,交易过程更加不透明,面临着特有的信息泄露风险和技术风险。
1.5 风险管理体制缺乏适时调整的灵活性。随着宏观经济增长进入中低速增长,商业银行不能及时把握经济下行周期的特点,缺乏适时调整的灵活性,不能正确分析新常态下的经济形势,不能正确预判经济增速下滑给不同行I、客户带来的影响,同进也不能积极适当政策变化调整信贷政策。
2. 针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面对风险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商业银行应当积极采取有效举措加以应对。积极探索经济下行背景下的风险管理政策,大胆进行风险管理体制创新,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有备无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
2.1高度重视并积极防范化解各种风险。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将其作为头等在事抓紧抓好,首先,要在风险管理工作中加强金融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教育大家遵法守法,认识到社会信用的重要性,积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其次,商业银行要定期分析研究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经常听取金融运行情况汇报,从而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2.2加大内部管理和合规建设力度。商业银行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就要在工作中做到依法合规经营。依法合规经营既是商业银行经营内在规律的要求,也是在同业竞争中得到发展的不二法则,商业银行只有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做法依规办事,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经营才能做到长期、持续和稳健。
2.3 制定有效的制度和方法,加大风险控制力度。有效的风险控制在商业银行经营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随着商业银行的发展,商业银行总会各种各样的面临的风险。要想减少和避免各种风险的发生,商业银行就要制定有效的制度和方法,做到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事先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和监督。以此达到防范业务风险,控制各种风险发生的目的。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要制定应急预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金融风险不能掉以轻心,要认真研究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紧急化解预案,有效组织应对突发事件。
2.4增强风险管理体制的创新力度。当前,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传统银行业受到极大的冲击和挑战,金融市场成了没有销烟的战场,金融市场的变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互联网金融借助云计算、大数据、搜索引擎等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传统银行业。在此形势下,商业银行一方面应该充分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确定信贷风险,借助当前流行的微信和微博加大形象宣传力度,在社会上树立起良好的商业银行形象,避免自身遭到声誉上的风险;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该增强风险管理体制的创新力度,采用创新型的金融衍生工具规避市场风险、资金风险;用良好的职业培训、企业文化来规避员工行为风险。
2.5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供优质服务。要想搞好风险管理,提高优质服务水平,商业银行就要下大力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和业务素质。要定期不定期地对全体从业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知识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突况下处置风险的能力和水平。与此同时,要大力提升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从业人员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下一步的发展。因此,商业银行要大力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在工作中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想方设法不断强化员工客户至上的服务意识和思想。要让全体从业人员懂得“服务就是形象,服务就是发展,服务就是效益”这个道理,改变传统的服务观念,全面整合业务流程,提升为客户的综合服务水平,确保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朱凤敏.浅谈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J].才智,2009.
“这是在宏观调控后,为加强宏观调控、提高银行经营效率、提升银行分配资源的能力的三大重要措施之一。我们今年的三大主要措施:一是建立严密的授信尽职调查体系,二是建立大额授信的集中汇报和通报制度,三是建立黑名单制度。”中国银监会政策法规部副主任李伏安在接受采访时说。而严格授信是降低金融风险的最基本保证。
《指引》具有强制效力
问:银监会为什么要建立这样一个《指引》,并在当前推出?这与宏观调控是否有关?
答:现在银行改革最核心的一条就是授信的改革,包括授信方法、授信理念、授信做法和授信权限是不是能彻底改好、能改到位,这就是我们颁布《指引》所希望做到的。
制定这样一个《指引》,一方面是配合宏观调控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近日出台的投资体制改革办法中明确的加强银行审贷自的深化。
我们以前搞的贷款分类管理,主要针对贷款已经贷出去或者成了不良贷款以后,在进行贷款质量和职责认定后要考核的方方面面,现在的《指引》则是要求贷款发放之前就必须遵守。商业银行的核心问题是要明确“哪些人要审哪些东西,审了哪些就算尽职了”。《指引》就是一种依据,并且我们明确要求对审核的情况要有记载,达到了要求就可以免责,而不是简单地说项目出了问题就都得分担责任。
《指引》的初衷就是两句话:“这是一个框架,要建立起一套机制――商业银行应该对授信的每一个环节的职责进行界定,对每一个授信人员提出尽职要求,尽职以后可以免责。”但是如果银监会只说这么几句话,每个商业银行对这几句话的理解以及执行会有很大差别。为此,我们参照了花旗银行等国外大银行的内部管理体制,提出了详细的尽职指引,要求银行都要做到。
问:《指引》是否具备强制执行的效力?
答:《指引》第五十四条规定:商业银行应根据本《指引》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并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或其派出机构备案。所以,它是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的。
指引不是免责令
问:《指引》的第六章第五十二条中认为,只要是“勤勉尽职地履行职责的授信工作人员,授信一旦出现问题,可视情况免除相关责任”。那么是否可以说信贷员做到了前面的所有条款,就可以拿到“免责令”呢?“勤勉尽职”如何判定呢?
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公司治理的规范问题
关于公司治理,国际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了国际范围内有影响的公司治理指引;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也过关于银行治理的指引。如果把我国现有的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与以上指引进行对照可以发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果在形态上与国际惯例很类似,都有董事会,股东大会等,但在规范操作和有效治理方面与国际标准比较,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一)公司层面治理结构的规范问题。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是商业银行转换经营机制的基础。在现代公司治理理论中,董事会是整个公司治理的核心,所有的有效的公司治理都要求公司的董事会必须是有足够的执行能力和专业素质的。而我们的董事会一般还是上级组织任命的,仍带有行政干预色彩。至少他们是否有足够的银行专业知识,是否有管理大银行的能力,是否有代表国有资产的道德标准,缺乏业界的实际检验和客观评判标准。因此,要规范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就必须真正实行所有者和管理者分离的原则,控股股东不直接担任管理者,而由董事会以市场化方式聘任。并正确行使和发挥股东大会最高权力机关的作用,真正建设一个负责任、专业化的董事会。由董事会确立对银行管理者的考核评价机制,设立对管理者的考核标准,并赋予管理者真正的经营管理权利。过去采用的对国有商业银行领导干部实行行政任免且带相应行政级别的做法,在改革过程中逐步以市场化聘任所取代。
(二)信息披露治理的规范问题。金融决策,无论是宏观决策还是微观决策,都是建立在大量金融信息的采集与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一个真实、全面、灵敏、超前的金融信息披露,有效的金融决策就无从谈起。例如,对于银行资产质量的统计数据是否可靠,往往涉及到对整个国有银行改革成效的判断。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没有设立完全独立的资产分类的检验,评估,采集和的系统,一般披露的资产质量数据的误差比较大。特别是一些分行的负责人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利用现有的资产分类中存在的主观判断,有意低估不良资产比率。但是,不良资产比率这个基本的数据,是衡量国有银行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这个指标失真,可能就使得我们对银行改革成效的判断失真。因此,规范银行信息披露的治理,可以形成对以上两个层面公司治理的良好监督,促进银行业务运作的透明和高效。在银行信息披露治理的过程中,银行监管机构和市场监管机构制定完备的信息披露制度和准则,要求银行对其资产质量,盈利状况等各个方面进行完整详细,准确及时的信息披露,银行内部应真正建立完全独立的资产分类的检验、评估、采集和的系统,以信息披露促进公司治理的完善。
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经营管理的完善问题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在经营管理上有两个问题是值得关注。一个是中长期贷款占比居高不下;一个是金融创新能力比较弱。中长期贷款居高不下;一个是金融创新能力比较弱。中长期贷款居高不下使商业银行不仅因资本充足率过低难以支撑信贷的超量扩张,而且大量中长期贷款实际上变相成为企业资本金,增大了银行系统的贷款风险。同时,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方式单一,金融创新能力较弱,不能有效的分散信贷业务风险,也就缺乏新的盈利渠道。
(一)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中长期贷款居高不下,反映出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的风险控制、风险定价能力,以及绩效考核上存在明显的缺陷。在我国的利率走势已明显进入上升的趋势时,商业银行仍继续扩张长期贷款,实际上加大了资产负债的错配风险。在2004年10月29日央行取消贷款浮动的上限后,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充分运用利率浮动的手段对不同风险状况的中小企业进行贷款定价,开拓中短期和中小企业的贷款市场。但由于商业银行缺乏独立的风险定价能力,仍延续了原来利率下降趋势时倾向中长期贷款行为。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降低不良资产比率,监管部门应对一定期限以上的贷款强制性地要求将贷款划分为次级贷款,要求银行足额提取准备金,将其潜在的风险反映到当前的银行经营中。并建立科学,有效,透明的绩效考核机制,改革薪酬制度,引进高端经营管理人才,来规范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者的经营行为。
(二)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约束机制。目前,我国处在金融风险重新组合,分布的阶段,面对新的金融风险格局极其演变趋势,必须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风险约束机制。第一应完善银行内部的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制度。第二是外部的金融监管要到位,不能停留在事后监管或行政审批性监管,而因是带有预警性的,以风险为导向的监管。第三要完善存款保险制度。第四应建立和推进金融机构的市场化退出渠道,即银行出现经营不善时以市场手段由其退出,而不能由其他经营情况较好的机构去分担风险。
(三)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机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较弱,表现为产品和服务单一,人均业务指标和人均利润指标较低。目前在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中,10%的高端客户贡献了80%的利润。但2006年中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后,不受限制的外资银行将会极力竞争这些高端客户。银行对高端客户的竞争,根本上说是融资成本和融资便利的竞争,是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竞争。因此,国有商业银行要提高竞争能力,必须从信贷型银行向服务型银行转变,必须降低经营成本,创新产品和服务,满足各个细分市场客户的差异化需求。
三、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经营环境的优化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及国民经济运行中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这就意味着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不全是银行系统本身改革的问题,它与整个社会的市场经济秩序和金融市场结构的改革密切关联。因此,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有序,健康的改革,必须优化整个社会有利于商业银行改革和经营创新的环境。
(一)市场经济秩序的优化。银行改革的推进,金融业务的创新,都强烈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债权保护,执法效率,社会信用,会计和税收制度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设。改革优化市场经济秩序,特别应防止特殊利益阶层形成的利益集团恶意破坏公平市场经济秩序,或者利用利益集团的影响力建立不公平的市场经济秩序,从而隐蔽地或非法地从国有商业银行获取不正当的利益,损害整个银行体系的经营环境。如近几年一部分地产开发商采取种种手段从银行套取利益,将风险几乎全部转嫁给银行。
(二)金融市场结构的优化。我国金融市场目前存在着直接融资比重过小,银行间接融资比重过大的问题。近两年我国金融界开始意识到提高直接融资的重要性,但成效不明显。如2001年、2002年、2003年我国银行贷款占企业融资的比例分别为75.9%、80.2%和85%,2004年继续上升。这种单一的融资结构导致企业资金不足,孕育着非常大的金融风险,同时会冲击国有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