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酒店统计调查方案范文

酒店统计调查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酒店统计调查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酒店统计调查方案

第1篇:酒店统计调查方案范文

一、基本情况

“十一”黄金周七天,全市共接待游客9.92万人次,同比下降12.34%;实现旅游总收入6943.35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12%。

全市星级饭店平均客房出租率为52.8%,五星级酒店客房平均出租率为40.1%,四星级酒店客房平均出租率为60.1%,三星级酒店客房平均出租率为54.3%,二星级及以下星级饭店客房平均出租率为52%,社会旅馆客房平均出租率为49.1%。

全市进出港人数达到25.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10.53%,其中,进港旅客13万人次,出港旅客12.5万人次。航空方面累计进港508个航班和进港6万人次,出港506个航班和出港6.1万人次。港口方面(含粤海铁路)累计进港277个船班和进港7万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6%;出港258个船班和出港6.4万人次。

二、主要特点

今年“十一”黄金周我市旅游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质量提升,实现零投诉。

今年“十一”黄金周,旅游服务质量得到全面提升,旅游市场更加规范有序。据调查,游客对“十一”黄金周我市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服务质量普遍反映良好,全市无一例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发生,重大旅游服务质量投诉案件数量为零。10月1—8日,市旅游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共接听电话11个,大多为咨询类电话,无投诉类电话。“十一”黄金周期间,我局在机场、火车站、港口等主要游客集散地设立了旅游咨询点,为进出岛游客提供咨询服务,提升我市旅游服务水平。

(二)游客停留天数延长,人均消费明显增长。

“十一”黄金周我市旅游收入达6943.3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2%。其中,人均停留天数达1.88天,比去年同期增长25.5%;旅游者人均消费699.93元,同比增长17.7%。人均停留天数和人均消费都有显著增长,这两方面的增长是由于自驾车、自由人等散客大幅增长,散客游比例达65%,游客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在从观光型向度假休闲型、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游客热衷于参加特色旅游和个性化旅游方式。

(三)特色旅游备受青睐。

高尔夫游魅力不减。我市“十一”黄金周期间各大高尔夫俱乐部接待人数比往年有所增长,其中美视高尔夫球俱乐部平均每日接待近200人,有不少游客是专程从北京、上海等地赶来的,他们在尽情挥杆,感受××高尔夫的魅力同时,又能体验××热带海滨风光,品尝美味海鲜;乡村游掀。我市乡村生态游、“××一日游”吸引了众多岛内外游客,感受火山文化、品尝美味的农家饭、垂钓南渡江以及在东寨港红树林海边拖网捕鱼、夜捉螃蟹,体会渔家等活动已成为今年我市“十一”黄金周一大亮点。其中,美兰演丰镇生态村乡村主题公园共接待游客2.2万人次,日接待散客量达3000多人次。

(四)中秋活动缤纷多彩。

今年“十一”黄金周恰逢中国传统中秋佳节,许多岛内外游客选择举家海边赏月,为此,我市推出了各式各样的中秋旅游产品和活动,万绿园举行文艺演出活动,通过精心组织带给观众一场场轻松、愉快的演出;假日海滩及西海岸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赏月;人民大会堂举行2006孔祥东钢琴专场音乐会,中国民乐经典音乐会少儿民乐pk大赛等;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举行狮王争霸赛、市内各大酒店的中秋晚宴、祈福拜月盛会等活动让游客充分体验了××中秋夜晚的魅力。

(五)品牌景区凸显吸引力。

今年以来,我市加强对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的推介和品牌创建。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后,其创建4a景区工作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借助品牌效应,今年“十一”黄金周石山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吸引了众多岛内外游客,接待人数大幅攀升,共接待游客2.35万人次,同比增长3.4倍,成为今年我市黄金周旅游的一大亮点。10月1日至8日,石山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举办了由全省青少年及大中学校学生参加的“火山杯”海南民乐大赛,推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八音演奏、民俗对歌、竹杆舞、树叶独奏和琼剧演出等,爬火山、逛火山口公园、尝石山羊肉、跳竹竿舞成为××旅游的最佳选择。

三、主要问题

本次黄金周存在着游客人数下降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台风“象神”阻挡游客的到来。

台风“象神”的影响,港口停航,导致酒店客房、旅行社团队预定率普遍较低,游客减少。我市星级饭店客房平均预订率仅在50%左右,许多准备出游海南的游客或持观望之态,或改线其他地方。

(二)长线游下降,季节无优势。

据了解,“十一”黄金周,全国国内旅游、长线旅游降温,城市周边短途旅游成为热点。除、桂林、昆明等地形成局部热点外,其他地区国内旅游线路纷纷降价,受国内游大“跳水”影响,海南长线旅游出现阶梯式降价,旅游团队量呈下滑态势,周边短途旅游成为许多游客的首选。10月3日,又恰逢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中国人习惯在家过节,中秋节出现在国庆长假内,对海南长线游产生影响。此外,“十一”国内许多旅游目的地秋高气爽,非常适合旅游,在气候上海南“十一”黄金周并无太大优势。

四、主要措施

(一)认真制定“十一”黄金周工作方案,全面部署“十一”黄金周各项工作。

节前,我市召开了2009年“十一”黄金周旅游工作协调会,旅游、卫生、交通、公安、工商等主要职能部门制定了方案。9月25日,省政府××副省长主持召开了“十一”黄金周旅游接待工作动员协调会,省、市相关职能部门汇报了“十一”黄金周各项工作情况。

严格按照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旅游局共同制定的《“黄金周”旅游信息统计调查制度》,我市建立了“黄金周”假日旅游预报和统计体系,对黄金周旅游信息进行预报和统计。同时,我局还开展旅游消费项目抽样调查活动。为迎接自驾游、自助游、探险游的散客,交警部门制作了100多个黄金周景区景点指示牌,我局完成了市区机场、码头等主要游客集散地路段的公益性旅游广告牌设置工作,为游客提供便利的交通指示,加强我市旅游宣传。为营造热烈欢快的国庆节日气氛,我市要求各主要饭店和旅游景区(点)张灯结彩,升挂国旗,悬挂“学习阳光导游李静娜,时刻把游客放在心上”的横幅,加强我市文明旅游宣传,构建和谐旅游环境。

(二)加强客源市场分析,大力开展市场营销。

9月20日,我局组织海南航空、南方航空、粤海铁、旅行社和酒店等单位负责人召开了“十一”黄金周假日旅游信息沟通会,分析“十一”黄金周客源市场,预测我市“十一”国庆黄金周将呈平稳态势。9月中旬,我局组织旅游企业开展一系列市场促销活动,邀请了41名来自北京、天津、上海等全国主要客源地的旅行商来××旅游圈考察,推介我市新的旅游线路和产品,组织旅行社协会、景区点协会举办景区景点推介启动仪式,并进一步筹划了推广方案,强力推介我市“乡村一日游”,吸引更多的岛外游客和海南人游览海南。节前,各新闻媒体都对各个推介活动作了积极正面的报道。我市还制作了旅游宣传片,在西安等主要城市进行宣传播放,加强黄金周期间的对外促销。

(三)加强监督检查,确保黄金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9月22日,××副省长率领相关部门对我市重点旅游企业进行视察,并在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召开了有40多家旅游企业参加的座谈会,要求我市做旅游服务“标准化”的试点城市,切实做好安全工作。

9月18日起,我局对重点酒店和旅行社的黄金周接待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了解各企业黄金周前筹备情况和客源市场情况,强调要做好各项筹备工作,提供优质服务。我局质检所也加强了节前旅游市场安全大检查,9月20日至28日,共派出2个小组,8名执法人员分别赴旅行社、宾馆酒店、旅游景区景点进行安全检查,查找事故隐患和安全问题,共检查旅游企业53家,其中旅行社30家,宾馆酒店20家,景区景点3家。对宾馆酒店电梯、卫生间防滑设施、消防疏散通道、消防灭火设备等进行全面检查,加强引导景区景点与旅行社联合促销、接待工作,检查各景区危险地段和区域安全警示标志是否明显、醒目,要求景区内的各种娱乐设施、步行台阶等在运行前要严格检查,防止游客挤伤踩踏、凶猛野兽抓伤游客等事件发生,为黄金周旅游的开展提供安全保障。

第2篇:酒店统计调查方案范文

最初,IT消费化主要指终端和互联网业务上层出不穷的创新,推动着消费者市场的快速发展。但当这些创新模糊了消费者市场与企业市场的界限后,IT消费化对企业IT所带来的影响也开始逐渐放大。

不管我们是否相信,IT消费化已经开始冲击企业信息化环境。Gartner 2012年11月最新的公告显示,2012年智能设备已占设备总销量的70%,2013年智能设备(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的销量将会突破10亿台大关。海量智能设备的出现,已让企业很难再用“禁令”的方式,确保员工不将私人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带入办公室。不管企业的IT部门是否愿意,支持与管理这些设备,同时还要保证企业的信息安全,都在变成企业IT部门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当大量私人移动设备进入企业办公环境后,新问题接踵而至。IDC研究发现,当前使用消费类设备工作的员工数量被 IT 机构低估了近 50%,使用社交网络和客户进行沟通的员工数量则被低估了近 46%。即使企业IT部门能够在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员工在办公环境中使用私人设备,他们可能依旧会遭到各种抱怨。因为更多的企业员工希望在采用私有的电子设备处理日常工作时,也能享受与传统办公环境一致的应用体验,在个人的私有信息消费产品上也能使用企业信息系统,这种需求甚至还会从企业用户扩展到了企业的外部用户。

“IT消费化”正在要求企业信息系统做出相应的变化,因此在通信、企业和消费者技术相融合的背景下,IT部门所面临的问题比以往更为复杂。企业如何才能做到更平稳的过渡,是否存在有效的方法与机制去完成这种变化?

机制比技术更重要

Loyd的一天通常是这样开始的:起床、早餐、坐公司的班车去上班。从他的家到公司大概有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但在这段时间里,他几乎可以完成过去需要上班后才能完成的大多数工作,他还能把一天要做的事情安排得八九不离十。

“公司对IT消费化的支持带来了个人生产力的提升。班车上的时间可以充分利用起来,而不是等我到办公室才能开始一天的工作。”Loyd告诉记者,他在班车上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处理好重要邮件,安排一天的会议,订好出差的酒店……这一切,都得益于公司IT部门近三四年来对IT消费化的持续支持。

Loyd是一位来自英特尔的员工。

和很多企业一样,英特尔对IT消费化趋势的接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英特尔的IT服务部门——IT@Intel一直在通过有效的机制采集员工的需求,当这种需求达到一定数量时,IT部门便会为员工提供相应的服务。除了论坛、微博、邮件等途径,英特尔内部还经常会展开各种问卷调查帮助IT部门采集员工提出的要求。

英特尔对BYOD的支持就是在一次问卷调查中得来的。在调查中,IT@Intel发现有多达8000名员工提出了“我们现在有很多自己的设备,希望这些设备能够获取一定限度的公司数据和信息,而且在公司的环境里也能够使用这些设备”的要求。得到这些反馈后,IT@Intel 立即扩展了一系列BYOD计划以及社交媒体和视频会议解决方案,并且转换了应用交付模式以支持计算互联,让员工可以使用各种电子设备无缝和安全地使用企业和个人的应用及服务。

企业开展BYOD项目的目标,是在满足员工自身对于新科技和个性化追求的同时,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降低企业在移动终端上的成本和投入。在这一点上,所有企业的诉求都是相同的,但仅仅提供对BYOD的支持还不够。

IT@Intel 的方法是为员工们开发专门用于智能手机的办公功能。从2009年到现在,IT@Intel共开发了14个功能供员工在智能手机上使用。“这些功能并不是IT部门‘拍脑袋’决定的,什么样的功能是员工急需、常用的,都是经过详细的统计调查得到的结果。因为在实施BYOD项目后,公司同样会通过调查验收效果,如果BYOD对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没有帮助,这样的投资就没有意义。”英特尔中国IT运行和信息安全经理周亚平告诉记者,目前英特尔9万~10万的员工中有将近2万人在用自己的智能手机写邮件、做会议安排或其他跟工作有关的事情。据IT@Intel统计,所有参加这些BYOD计划的员工每人每天平均可节约51分钟的时间,成功提升了工作效率。

关键的五步

迎合IT消费化的趋势,企业IT部门需要去适应从管理到服务的角色转换。周亚平认为,对IT部门来说,IT消费化趋势下愈加繁杂的管理固然是一种挑战,但同时也是拓展企业IT价值的机遇。IT管理部门需要看到这是“最终用户的需求”,从而去重新思考怎样更好地完善企业IT系统,最终为企业和员工提供最大价值的服务。他指出,IT@Intel的经验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原则即是:采取积极主动、以用户为中心的战略来管理消费化。

对于如何管理IT消费化,周亚平总结了IT@Intel的“五步”经验:

第一步,了解工作中的强大驱动力。看清IT消费化背后有着不可阻挡的推动力量——技术娴熟的员工和年轻一代职业新手,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一系列创新设备,以及随时随地可访问的云计算服务。

第二步,重新思考最终用户的计算管理。过去,以设备为中心的客户端管理方法不再有效。企业必须采取以用户为中心的战略优化计算体验,并确保用户随时随地、使用各种创新设备进行高效工作。

第三步,制定综合方案。IT消费化更多的不是涉及技术因素而是人为因素:IT 必须改变和最终用户传统的、单向的沟通模式,并转而采用双向沟通模式,以帮助 IT 更好地响应用户对工作效率的需求。

第四步,支持员工自有设备,探寻最佳实践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又要遵循八步原则:在计划阶段确定利益相关者;让最终用户参与进来;确立信息安全模式;确定哪些设备可支持;充分征询法律、人事方面的意见;做必要的技术准备;做周全的部署计划;跟踪最新的技术变化。

第五步:设备选择因人而异 ——不可“一刀切”。因为IT部门必须持续提供企业级别的技术支持不同的工作与职责需求,例如为特定员工提供企业级平板电脑,为移动员工提供纤薄、性能强劲且功能齐备的系统,为专业办公室员工提供体型简约的一体机。

“不能凭着一只鞋子走遍天下”

IT消费化对企业IT带来的最大麻烦还有安全问题。在周亚平看来,面对这个问题,企业采用何种策略去应对才是最关键的。“用户永远需要自由、灵活,任何时候都可以使用他们的设备,随时随地在线,并且不被限制。公司则只关心员工的工作效率,能否保证公司信息的安全。英特尔的方式就是疏堵结合——在允许的范围内做可控的开放。”

IT@Intel在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时,总有一个基本原则:“你不能凭着一只鞋子走遍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永远不要希望能用一个方案解决所有的问题。即使是在同一企业内,不同部门、不同业务、不同员工对安全性的要求依旧千差万别。所以周亚平认为,对于安全的管控,需要在实现基础安全管控的条件下,再去平衡各种差异化需求。

对于BYOD,IT@Intel 对不同移动设备采用了权限管理机制。一方面是员工用移动设备访问公司网络和数据时需要先通过网络获得权限认证,另一方面IT管理人员也可以远程对员工私人移动设备上的公司数据进行清除。

第3篇:酒店统计调查方案范文

一、稳价增效,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上半年,我分公司克服了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国家政策导向变化等诸多不利因素,努力做到了市场秩序较好、价格基本平稳、库存基本合理、重点品牌状况良好、零售户经营信心较高,各项经济运行指标按序时进度完成。

(一)加强市场调控能力。一是坚持“总量控制、稍紧平衡”原则,对上半年两个季度的销售计划进行了科学安排,分解到月及个人,灵活调整服务营销策略。在上半年的三四五类烟的销售中,我分公司较好地完成了营销中心下达的计划目标,确保了上半年销售计划按时完成。二是完善现代零售终端信息采集网络,重点监测社会消费变化趋势、消费需求变化以及各档次、品牌规格卷烟的市场表现,努力提升需求分析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率。认真分析零售终端客户除了对货源、盈利等直接诉求外,在情感、个人成功、安全等精神方面的需求,逐步挖掘和满足零售终端的潜在需求并予以重点关注。三是完善市场监测体系,全面掌握市场动态。为准确、及时地掌握卷烟市场情况,按照市公司卷烟营销工作的要求,围绕“客户、市场、消费”三个方面抓好了卷烟市场调研工作,每月积极开展市场、客户、消费信息统计调查工作,并做好了统计上报工作。

(二)加大品牌培育力度。一是努力打造品牌推广营销的有效载体。今年以来,继续巩固打造了以标准店为点、现代终端示范街为线、统一柜台客户为面的零售终端建设,从而形成了25个样本扫码现代终端客户为第一层次,70个标准店户、80个扫码客户为第二层次,700多个现代终端柜台客户为第三层次的品牌培育平台,使品牌宣传推广有了更为有效的市场载体。二是持续开展品牌培育建功立业活动。首先以动销率为依托,开展区域性品牌培育活动。本区域市场重点负责长白山(硬神韵)、七匹狼(硬白)两个全国重点品规的市场培育,有效提高了两品规的动销率,并以点带面,促进了各重点培育品规在本区域的落地生根,上半年诸如黄金叶、苏烟等品牌的销售在本区域也出现了较大增幅。其次以铺货率为依托,开展新品为主的全国重点骨干品牌及外烟的培育活动。市公司对当前经销新品为主的全国重点骨干品牌及外烟布置了半年铺货率目标。我们根据区域市场内品规的铺市情况,认真分析本区域市场,进一步提高铺货率,提高了品牌培育的效果。三是深化工商协同,以积极推进重点品牌培育为切入点,从发展方向、成长环境、市场表现、营销服务、货源供应、队伍建设等六个方面加大与工业企业的协同力度,不断提升品牌培育能力。

(三)加快现代终端建设。一是按照“四同”的要求和“四个一流”的目标,进一步加快终端建设进度,不断拓展优质终端功能。上半年进一步优化了25户样本扫码终端客户,对其进行优胜劣汰,建立了动态变更机制,始终保持样本客户的优良性。同时制定了针对不同类别零售终端客户的服务内容和标准,进一步充实了客户服务的内涵。二是以客户提升为目标,继续实施现代终端“六好”标准,推广“美丽店堂五步法”,继续开展“终端示范一条街”和“美丽店堂”评比活动,使现代终端店成为消费者放心消费的场所,零售客户诚信经营的标杆。三是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客户经理移动工具,运用客户拜访服务“八步法”,通过站柜示范、提供《客户经营建议书》等方式,形成了线上、线下立体协调的互动营销服务体系。期间,我分公司进行了市场走访弹性拜访的课题探讨,改变固定的客户拜访形式,让客户经理在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或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的前提下,实施重点走访、差异走访,此项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客户经理时间和精力投入的效率。

(四)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一是认真开展“严管理、精流程、控成本、促规范、强队伍”五项工作,继续深化落实“精益物流”工作方案,推行物流定额管理,完善物流费用精细化核算规程,不断提升精益物流管理水平。二是抓好“预算、核算、定额管理”三个重要环节,进一步优化配送线路,切实降低配送成本,提高送货效率,有效控制物流成本。三是围绕“安全、人员、流程”三个核心,全面抓好安全管理,积极打造“学习型物流团队”,修订完善“流程监督管理机制”,牢牢夯实物流管理基础。四是继续完善规章制度、考核机制、TMS运用、服务体系四个重点方面,着力提升物流运行效率和质量。进一步完善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升科学分析水平,确保按要求完成物流对标数据。

二、内外兼治,专卖管理卓有成效。

2014年上半年,在市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我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烟草专卖管理工作会议精神,狠抓卷烟打假和市场监管,强化内部监管和证件管理,积极开展队伍建设和基层创优活动,专卖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1-5月份,共出动执法人员2200人次,查获各类涉烟违法案件116起,其中万元以上案件24起,5万元以上案件3起;查获各类违法卷烟5056.1条,上缴罚没款6.15万元。

(一)卷烟打假工作有力推进。一是夯实责任。召开了烟草专卖管理工作会议,确定了“年内破获一起符合国标的网络案件”这一工作重点,明确了全年打假工作的基础和责任。出台了《关于加强年度综合绩效考评的实施方案》,将指标完成情况与部门负责人、稽查中队负责人和稽查员的年度绩效挂钩。二是明确重点。把打假破网作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巩固“有假烟必有网络,有网络必有大要案”的工作理念,一方面加强协作,主动出击,定期同公安部门协调联系,形成市场管理合力;另一方面在发展线人及拓宽案件信息渠道上下足功夫,对有价值线索派专人蹲点守候,全面形成“以网治网”的打假新格局。三是查处案件。以打击制售假烟网络工作为首要任务,以打击无证运输卷烟为主要落脚点,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5月22日16时,我局接举报,在江阴大桥公安局民警配合下,在江阴大桥收费站依法对车牌号为苏MKG585的黑色福克斯轿车进行检查,在该车车厢内查获涉嫌违法运输的卷烟的:共12个品种,合计569条卷烟,案值18.32万元。目前此案已移动公安机关侦查。上半年共查获3起案值超过5万元案件,其中无证运输案件1起。四是加强宣传。在今年的“3.15”消费者权益日活动中,我局通过设立咨询点、制作宣传展板、散发宣传资料、接受群众咨询等形式,开展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假冒烟识别、“12313”投诉举报电话宣传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市场秩序不断得到改善。拓宽市场监管手段,加强违法案件查处力度,为提升辖区市场卷烟净化率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一是有针对性地强化日常监管水平,对辖区的重点区域以及重点市场提高检查的频次、走访的次数。严格按照“APCD”工作法的要求,“带着问题上市场,带着准备上市场”,建立违规户、无证户、销售大户等重点对象信息库,将这类经营户作为重点监管的对象,有针对性的开展日常监管工作。二是深入开展卷烟市场整治活动,集中解决市场管理的疑难问题。与有关职能部门紧密协作,相续开展了“冬季会战”、“闪电”15号两次卷烟市场集中整治行动,严厉查处酒店、茶楼、娱乐场所、货运部等违规经营行为,严厉打击无证户、不法烟贩、违法大户的嚣张气焰,市场净化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三是充分发挥12313投诉举报电话的功能,接听处理投诉,严格按照程序及时进行了市场调查,并作了相应的调查处理和解答,达到了举报人和咨询人的满意。

(三)内部监管工作扎实开展。一是抓好教育培训。在各部门建立了内管联络员队伍,上半年对国家局《工作规范》进行了深入学习,近期又对上级局密集下发的《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认定真烟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通知》、《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对山东省局(公司)严肃查处东营市局(公司)违规经营问题的通报》和《市局(公司)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卷烟零售客户信息变更管理的通知》三份内管文件进行了传达贯彻,进一步提高了全员对内管工作的认识,确保了《工作规范》落实执行到位。二是抓好日常监管。坚持“三员反馈”制度,对稽查员、客户经理、送货员发现的异常情况进行了汇总核实。进一步强化稽查中队内管职能和市场走访工作制度,并对其进行严格考核。积极介入许可证后续监管工作,通过跟车查、“千条查”、“排名查”、“零订货查”等形式,对违规使用许可证行为进行全方位监管,1-5月份共建议专卖部门对查实的85份许可证予以暂停供货处理,对其中申请开通的6份许可证严格按照程序办理,并进行了“回头看”。三是严格网上监管。按照预警程序处理的要求,及时准确处理预警,1-5月份内管信息系统共产生预警380条,全部进行了处理,预警处理率达到了100%;查获5万元以上真烟案件3起,对卷烟喷码进行了逐条登记并在规定时间内上报。四是继续运行大内管模式。坚持将行政执法监督、执法满意度测评和“12313”打假举报电话知晓率检查纳入日常工作的范畴,与月度考核同步开展。在法规科的指导下,每月对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案卷进行检查,确保执法案卷无差错、无疏漏。经过努力,执法满意度达到了100%。五是加强部门沟通。每季度组织召开内管联席会议,对季度内管工作开展情况和抽查情况进行通报反馈,研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对下一步内管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四)基层创优工作稳步推进。一是制定了《市烟草专卖局优秀县级局创建活动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方向、工作步骤和工作目标。每月开展定期检查,采取“回头看”的方式合理安排创建对标自查工作,同时积极信息报道,为深入推进创建优秀县级局营造了良好氛围。二是按照创建优秀县级局考核验收评分标准制定了创建活动计划表,将具体的创建内容责任到人,用工作流程和创建工作验收表指导工作。将创建工作纳入考核,不仅与年度目标考核挂钩,还与部门负责人的工作业绩挂钩,努力实现优秀县级局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

(五)许可证管理工作不断取得进步。许可证准入方面,一是严把证件办理的信息关,做到对客户了如指掌,详细掌握客户的真实情况。二是严把证件的准入审批关,有效杜绝了零售许可证管理不到位现象,树立了客户持证经营、亮证经营、规范经营的意识。三是严格执行《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办法》,公开、公正行政许可程序,突出事前审批、事中完善、事后监督,严格、高效、规范地做好行政许可及许可证管理工作。1-5月份共新办许可证83份,延续17份,切实做到了“程序合法,公正便民”。许可证退出方面,在2013年许可证退出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对辖区内存在登记事项发生变化、不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丧失主体经营资格、不符合延续条件、违法办理的许可证等五个方面问题的许可证,采取自愿退出、说服退出与依职权退出相结合的方法予以退出。1-5月份共对16份许可证实施了退出,其中登记类事项发生改变9份,有效期届满未延续2份,主动申请歇业5份;目前正在对停业超过一年的105份许可证进行公告注销并将形成长效机制。目前处于停业状态的许可证为275份,年末许可证总数将进一步下降。

三、严格规范,企业管理规范有序。

按照省局提出的“规范是生命线、创新是驱动力、发展是硬道理”的工作主线,上半年,我局(分公司)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努力贯彻规范主线,提升规范水平。

(一)切实加强规范建设。一是组织干部员工学习领会董局长在省局党组扩大会及在调研时讲话精神,引导员工深刻领会“规范、创新、发展”的丰富内涵,从思想层面加强规范意识。二是继续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健全规范管理的各类制度文件的补充、修订和完善,不断提高制度的匹配度和适用性。三是按照省、市局提出的构建“大监督”格局的思路,积极思考和谋划,充分发挥纪检、法规、内管、办公室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形成监督合力,全方位促进权力规范运行。四是突出抓好“两项工作”,充分运用好公示栏、门户网站等平台,不断完善办事程序、创新公开形式、扩大民主参与,今年以来,公开事项共8条;以贯彻采购管理规定为抓手,严格执行“应招尽招”、“真招实招”的要求,保证了所有采购项目规范操作,公开公正。

(二)重点抓好财务管理。加强财务基础管理,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按照市公司“规范有关核算问题的通知”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口径,明确归口责任,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在精打细算的基础上用好每一项费用,加大对重点费用的预算执行控制,严格执行《省烟草公司市公司差旅费管理规定》,加强差旅费、业务招待费和办公费的规范使用;加强对每月费用的分析,注重费用支出的均衡性和系统内的可比性;强化对资产的管理,对资产的购置做到先有预算再采购,资产的处置流程合规合法,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不断推进精益管理。以推进精益管理为着力点,充分挖掘企业发展的潜力,努力消除各种浪费,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升企业经营效益、运行效率和管理效果。重点抓好“精益预算、精益采购、精益质量、精益物流、精益营销、精益管控、精益安全”等多项重点工作,建立了责任明确、分工协调、上下联动、层层落实的精益管理工作机制。

(四)大力开展创新工作。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围绕董局长提出的“以课题创新为重点,推进创新发展”的要求,在市局的统一安排部署下,组织全体中层以上干部召开了“三创”工作动员会,以点带面、层层发动,努力营造创新氛围。二是关注“微创新”。营销工作创新方面,积极对“新形势下客户经理职能发挥”课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迅速成立专题小组对试点课题进行了专门布置、专项落实,并出台了《推进客户经理职能发挥的实施方案》,优化完善了相关工作流程。专卖工作创新方面,经过前期大量的研究讨论,确定了“以管手段促进许可证后续监管规范化”课题,修订了《深入落实许可证退出工作的实施方案》,同时,扎实推进项目进程,分阶段对有关工作进行了检查回顾和要求部署。

四、人才强企,精神文明建设展现新貌。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一是加强思想建设,增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始终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作为班子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通过个人自学、上党课、支部讨论、观看廉政教育片、重温焦裕禄精神等多种形式,促使领导班子牢固树立了群众观点、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二是结合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解三促”活动,党组成员深入多个基层联系点,广泛征求和听取了基层员工与零售客户的意见,并对征集到的意见和问题及时作出了回应与整改,做到了立查立改、边查边改。三是按照“六个对照”和“六查”要求,围绕“务实、服务、节俭、清廉”八字意识,对照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十项规定,全体班子成员积极剖析了自身在“”方面存在的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进一步加强了领导班子作风建设。

(二)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一是提升队伍素质。以技能鉴定考试为抓手,以《关于加强技能鉴定工作考核的有关规定》为标准,及时召开了专卖技能鉴定考前动员会和培训会,并通过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规定学习时间、检查学习笔记、定期检验学习效果等多项措施,着力提升专卖人员的业务技能。二是狠抓工作作风。结合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力整治“”,重点整治了“慵、懒、散、慢”等机关作风顽疾,引导干部员工积极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三是严格人员考核。围绕各部门的年度任务与计划,全面分析对标指标,进一步修订了年度重点目标考核办法,将重点任务细致分解到各岗位,并每月、每季度对完成情况进行指标测算和通报排名,鼓励先进、督促后进,充分营造良性竞争的工作氛围。

第4篇:酒店统计调查方案范文

按照旅游业“碳减排”的“测定-减排-补偿”三步走的逻辑主线,旅游业碳排放的计量是旅游业节能减排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本文以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和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为基础,结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旅游卫星账户、环境经济综合账户等经济与环境计量技术,构建“自上而下”的旅游业碳排放计量方法体系,并实证计量了2007年中国旅游业碳排放量。研究发现,2007年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总量为169.78×106 t,占中国所有产业碳排放总量的2.71%,占中国碳排放总量(包含生活消费碳排放)的2.44%。其中,旅游业直接碳排放为73.56×106 t,分别为交通50.14×106 t,游览1.33×106 t,住宿4.19×106 t,餐饮4.73×106 t,商品销售8.14×106 t,娱乐0.67×106 t,邮电通讯0.45×106 t,其他服务3.90 ×106 t。旅游业间接碳排放为96.23×106 t,主要贡献国民经济部门为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机器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等,占总贡献率的57%。

关键词气候变化;碳排放;旅游业;计量框架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4)01-0078-09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01012

气候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资源,旅游业对其高度敏感[1]。事实上,旅游业既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又是贡献者之一,因旅游交通、住宿及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4%-6%;若不采取缓解措施,在未来30年内碳排放量将增加1.5倍[2]。2011年,我国人均GDP超5 000美元,国家经济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居民消费向小康型升级,旅游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期,其产生的碳排放也相应增加。但是,在学界或产业界对旅游业的认识多停留在其为绿色产业、无烟产业的定位上,这种认识上的不足,对未来旅游业的低碳化发展将会产生严重的弊端。可是,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边界不明晰等行业特殊性[2],制约其碳排放的计量。同时,旅游业作为国家“五位一体”战略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载体,也不应该忽略其所隐含的大量碳排放。

20世纪90年代后,旅游业与气候变化研究的重点为旅游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其中旅游业碳排放的计量是其核心内容。在旅游业碳排放计量理论与结果上,旅游业不是国民经济账户系统的一个传统的组成部分,尚没有一个国家具有对旅游业能源需求或碳排放完整的国家统计体系,制约其碳排放的计量[3]。一般应用生命周期评价与投入产出两种理论,实质是从“消费”与“生产”视角来计量碳排放[4]。分别对应“由下而上”与“由上而下”法[5]。目前,主要是从消费视角,应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来研究。如全球[2]、国家[6, 7]、省域[8-10]、地方[11-13]、景区或酒店[14-16]、旅游线路[5, 17, 18]以及旅游交通[19-25]等不同尺度的旅游业碳排放。另外,少数学者从生产视角,基于旅游卫星账户来计量其碳排放。如澳大利亚[26, 27]、新西兰[3]、瑞士[28]、夏威夷[29]等。研究发现,旅游业碳排放计量主要是指其直接碳排放,占国家碳排放的3.9%-53%[27],我国目前的研究结果却只占056%-086%[7]。长途旅行与航空交通是两大来源[20, 30]。另外,对新西兰[19]、澳大利亚[26]的研究表明,其间接碳排放占其碳排放总量的50%-60%之间[27]。对旅游业间接碳排放研究的忽视,会造成旅游业的碳漏损。

按照旅游业“碳减排”的“测定-减排-补偿”三步走的逻辑主线,旅游业碳排放计量是旅游业节能减排的第一步。在现有研究中,将旅游业以生产性部门来研究其碳排放已经在国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是以其完整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ing,SNA)、旅游卫星账户(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TSA)、环境经济综合账户(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Accounting,SEEA)为基础的。目前,国内旅游卫星账户、环境经济综合账户的研究还甚少,如何基于现有国际通用的编制手册或指南进行旅游卫星模拟账户和环境经济综合账户的编制,构建旅游业碳排放的计量平台,避免旅游碳漏损,并进行实证研究十分迫切。

本文从生产性行业这一新视角来阶段旅游业碳排放,突破现有旅游业多采用“由下而上”的计量方法体系,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应用投入产出方法,构建以旅游卫星模拟账户、旅游业能源-经济综合账户为核心的旅游业碳排放计量平台的“由上而下”的碳排放计量方法体系,将旅游经济影响与能源消耗、碳排放综合考虑,为旅游业碳排放的全面测算提供一条新思路,避免旅游业碳漏损。并实证研究了2007年我国旅游业碳排放,为我国低碳旅游的优化路径与旅游业节能减排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础支撑。

1研究设计

1.1研究理论与计量方法

目前,国内的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多侧重于旅游活动直接的“现场影响”,忽略其间接的“非现场”影响,而考虑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非线性且协同的间接“非现场”的环境影响累积效应的研究甚少[31]。

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理论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90年代来开始受到关注。其是对产品全生命过程,包括原材料的提取、加工、产品制造、使用、再生循环直至最终废弃的环境因素的判别及潜在影响的评估和研究。其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积累效应带来的环境影响,但是其在碳排放计量中,对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或间接碳足迹的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优势,成为碳排放计量的主要理论之一[3,5]。

投入-产出分析(Inputoutput Analysis, IOA)方法自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采用,成为经济系统数量分析不可或缺的工具。其是实施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一种方法,其最大的优点是可直接使用国家统计部门的经济数据,减少生命周期评价实施所需要收集的基础数据。可通过计算“生态乘数(Ecological Multipliers,又称生命周期乘数)”来计算生产一个产品所需要或排放总的资源总量或污染物总量[32]。

1.2研究边界界定

边界明确一直是专家学者们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在现有的研究中,多以旅游者为视角,认为旅游业碳排放是指旅游者从客源地到目的地再回到客源地的旅游产品生命周期中,涉及到其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所直接产生的碳排放量,并不包括旅游物质载体生产、制造与分发,和旅游管理部门等为旅游业正常运行而产生的间接碳排放量。其实质是旅游者碳排放量[33]。

现在,旅游业绝不仅是一个产业,更像是一个影响许多产业的“部门”,旅游业与现存的国民经济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影响。因此,本文认为,旅游业碳排放是指旅游产业活动过程中所直接和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CO2)当量的估量值,包括旅游物质载体生产、制造与销售,旅游管理部门等为旅游业正常运行而涉及到的间接碳排放当量,也包括第一、二、三产业间接为旅游业服务而产生的碳排放当量。

1.3研究分析框架

首先,旅游卫星账户(TSA)是指在国民经济账户之外,按照国际统一国民经济账户的概念和分类要求单独设立的一个虚拟账户,通过对所有与旅游消费相关部门中,由于旅游而引致的产出部分分离出来单列入这一虚拟账户,以准确地测度旅游业的经济影响[34]。如果说旅游是一个产业,从根本上讲,旅游卫星账户则是测量这个产业产出的方法或途径,其是连接旅游业和国民经济核算系统中与旅游相关经济产业的桥梁。因研究的需要,可以构建国家旅游卫星模拟账户。

其次,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又称综合环境经济核算卫星账户,其主要的特征为以国民核算体系(SNA)为基础,建立涵盖各种自然资源与环境生态领域的卫星账表,将有关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账表与传统的国民经济账户连接起来[31]。以国家旅游卫星模拟账户为基础,通过构建中间需求矩阵、最终使用矩阵以及计算旅游剥离系数,构建旅游环境-经济综合账户,可实现连接旅游经济和旅游业对生态环境影响关系的桥梁。

然后,以旅游业经济-环境综合账户为基础,通过生态乘数的计算,可以实现旅游业的直接与间接碳排放的计量。同时,基于旅游业环境账户,依据能源碳排放系数,计量得出旅游业直接碳排放量。具体如图1所示。

1.4数据获取与处理

从《中国统计年鉴》中获取研究年份中国投入产出表,根据国民经济行业标准(GB/T 4754-2011)和统计基础情况,合并与拆分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得到中国22部门(不包含旅游部门)投入产出矩阵表。从其“旅游”章节中获取研究年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及构成,国内居民旅游总消费(包含城镇居民旅游总消费和农村居民旅游总消费)。从其“能源”章节获取研究年份中国44部门能源投入详细数据。

另外,从《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获取研究年份的国内旅游城镇居民散客出游人均花费及构成和农村居民散客出游人均花费及构成,以及从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中获取研究年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

2“自上而下”的旅游业碳排放计量步骤构建

以国际通行规范性文件《2008年旅游卫星账户:概念推荐框架(TSA:RMF2008)》、《2008年国民经济账户(SNA2008)》和《2003年环境-经济综合账户系统(SEEA 2003)》为基准,结合我国国家经济核算体系、统计标准以及研究需要实际,构建“自上而下”的旅游业碳排放计量步骤。

第一步:确定TSA的核算范围、基本概念、计价方式、编制基年等以及确定拟编制的表式。重点应该明确如下内容:①明确旅游和游客的概念;②明确游客消费的类型和范围;③确定编制《TSA:RMF 2008》中的哪几张表式。④确定编制基年和计价方式。

第二步:确定旅游特征产品、旅游相关产品和旅游特征产业、旅游相关产业目录。重点应该明确两个关键环节:①需要确定旅游特征活动是采用产业部门分类还是产品部门分类;②需要确认旅游特征产品和旅游特征活动的分类水平。

第三步:修订《TSA:RMF2008》中选取的相关表式。旅游卫星账户的核心内容主要包含了10张内容上相互连接的账户和表格,研究者应根据研究目的与数据的可得性,对《TSA:RMF2008》中的推荐表式进行相应修订。

第四步:应针对现有旅游部门统计调查数据和国民经济核算数据,针对性分析现有数据的满足情况以及这些数据的质量,并分析和列示缺失的数据,即构建旅游卫星账户所需但无法从现有数据中剖解出来的数据。

第五步:在明确缺失数据的基础上,确定数据的解决方法,制定调查方案,如确定抽样调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的方案,或者明确需要采用专家评议等方法解决的数据等。

第六步:数据的评估、处理和汇总,表式的拼接,研究报告的撰写等后期工作,构建国家旅游卫星模拟账户,尤其是旅游剥离系数的计算。其中,旅游剥离系数的计算为Ri=ti/Ti,(i=1,2,...,n)。Ri为第i产业部门的旅游比率;ti为第i产业部门的旅游消费经济总量,Ti为第i产业部门的总产出经济总量(单位:RMB)。

第七步:构建研究年份中国投入产出矩阵表(22部门)。分析发现,不同年份中国投入产出矩阵表的构成部门是有差异的,如2000年、2002年、2005年为17部门,2007年为42部门。出于简化研究的需要,以将中国投入产出矩阵表中产业部门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1)整合与拆分为22个部门的投入产出矩阵表较为合适。

第八步:从研究年份中国投入产出矩阵表(22部门)中抽离出第Ⅰ象限和第Ⅲ象限中主要投入到中间需求部门的数据。

第九步:旅游部门购买物的量化。编辑经济部门中能够量化购买物(来自其他的22个部门)的数据列。研究认为22部门中旅游产业的部分具有与这些部门的平均投入组合相一致的投入结构。

第十步:旅游部门销售物的量化。编辑经济部门中能够量化销售额(到其他的22个部门)的数据行。在一般情况下,将旅游业认定为消费型产业,则其销售行设为零。

第十一步:将旅游部门的列与行插入到中间需求矩阵。列(第九步)和行(第十步)插入到中间需求矩阵,得到研究年份中国包含23部门的中间需求矩阵。

第十二步:确定包含在23部门模型中的最终使用矩阵,实现将旅游业从国民经济部门(22个)中剥离出来。

第十三步:通过合并第十一步、第十二步的中间需求矩阵与最终使用矩阵,构建包含旅游部门的23部门投入产出矩阵表。

第十四步:从中国国家统计局编制的《中国统计年鉴》中“能源”章节获取研究年份按行业分类能源消耗量数据表。

第十五步:构建研究年份中国22部门能源投入账户。一般数据整合集中在第二产业,而数据拆分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

第十六步:构建研究年份中国23部门(包括旅游部门)能源投入账户,将旅游业的能源消耗从其他经济部门中独立出来。

第十七步:基于国家能源投入与CO2排放的关系得到各产业部门CO2的排放量,来构建研究年份中国23部门(包括旅游部门)的CO2排放账户。

第十八步:将来自第十三步的矩阵(中国投入产出经济矩阵,包括旅游部门的23部门)和来自第十七步的矩阵(能源消耗和CO2排放环境矩阵,包括旅游部门的23部门)整合为旅游业经济-环境综合账户。

第十九步:构建研究年份包含旅游部门的23部门净矩阵(O-I)。这一矩阵可以从第十三步的投入-产出矩阵表中获得。其中,O矩阵是总产出列向量的对角化矩阵,而I矩阵则是中间需求矩阵。

第二十步:计算(O-I)的可逆矩阵(O-I)-1。

第二十一步:确定生命周期乘数,即生态乘数。本研究用向量β乘以(O-I)-1

矩阵可以得到解向量ε。解向量ε中的元素即为每个经济部门的生态乘数。向量β是23部门(包括旅游部门)的直接CO2排放。

第二十二步:确定旅游部门的第1轮影响。用对角矩

阵E

乘以(O-I)可以得到矩阵W。这样就可以确定旅游部门的第一轮影响,即矩阵W的旅游部门列即为第一轮影响,包括间接投入和内涵产出。

第二十三步:确定旅游部门的第2轮至第n轮影响。旅游业间接碳排放的计算公式如下:Ii=Gi-Di。其中:Ii为旅游业各部门间接CO2排放量(单位:×106 t);Gi为旅游业各部门总的CO2排放量(单位:×106 t);Di为旅游业各部门直接CO2排放量(单位:×106 t)。另外,Gi=εi×ti。其中:Gi为旅游业各部门总的CO2排放量(单位:×106 t);εi为旅游业各部门对应产业部门(22产业部门,不包含旅游业)的生态乘数(单位:kg/RMB);ti为旅游业各部门的经济总量(单位:RMB)。

第二十四步:利用第二十二步和第二十三步中的数据,绘制旅游业碳排放生命周期评价图,呈现出直接流和间接流,同时在某一过程中,直接投入+间接投入=内涵产出。因第二轮后会出现大量的间接投入分支,故具体的标准需要被指定,以呈现一些重要的分支流。如第1轮间接CO2排放大于2×106 t,第2轮间接CO2排放大于0.60×106 t,第3轮间接CO2排放大于0.25×106 t,第4轮间接CO2排放大于0.10×106 t,第5轮间接CO2排放大于3 t,第6轮以后的间接CO2排放流量相对较小,故不再考虑进生命周期评价图中。

3实证研究:2007年中国旅游业碳排放计量

3.1旅游业碳排放计量与细分

基于“自上而下”的旅游业碳排放计量框架,计算结果具体如下:

在旅游业碳排放计量上,2007年我国旅游业总CO2排放总量为169.78×106 t,占我国所有产业CO2排放总量的2.71%,同时占我国CO2排放总量(包含生活消费CO2排放)的2.44 %。其中,旅游业直接碳排放为73.56×106 t,分别为交通50.14×106 t,游览1.33×106 t,住宿419×106 t,餐饮473×106 t,商品销售814×106 t,娱乐067×106 t,邮电通讯045×106 t,其他服务390×106 t。旅游业间接碳排放为9623×106 t,分别为交通3704×106 t,游览597×106 t,住宿1038×106 t,餐饮1171×106 t,商品销售1580×106 t,娱乐288×106 t,邮电通讯094×106 t,其他服务1150×106 t。具体请见表1。

进一步发现,采用“自上而下”法计量得知我国旅游业直接碳排放为7356×106 t,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06%。其中,交通占68.17%、住宿占5.70%、活动占1.81%、购物占11.06%、餐饮占4.73%、娱乐占0.92%、其他占5.31%。而已有研究“自下而上”法计量得出2008年我国旅游业CO2排放总量为5134×106 t,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086%。其中,交通3477×106 t(6772%)、住宿1536×106 t(2992%)、活动121×106 t(236%)。并指出,旅游业有高达25%-65%的间接消耗能源消耗

图2“自上而下”的旅游业碳排放计量框架

Fig.2Topdown carbon emission measurement for tourism industry

量[7]。比较发现,2008年我国旅游业碳排放约低估22×106 t,其中旅游交通碳排放约低估16×106 t,住

宿碳排放约高估11×106 t,而旅游活动碳排放基本一致。但是在购物、餐饮、娱乐以及其他等旅游部门未估计约17×106 t。另外,对2003-2004年澳大利亚旅游业直接碳排放计量发现,其直接碳排放为

26.3×106 t,其中交通为16.65×106 t(63.30%)、住宿2.42×106 t(9.22%)、购物1.85×106 t(7.05%)、餐饮0.75×106 t(2.84%)、其他4.63×106 t(17.59%)[27]。因而,交通、住宿与购物是旅游业碳排放的直接来源。

3.2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部门的比较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直接碳排放比较上,纵观2007年国民经济各行业部门的CO2排放总量,旅游业CO2直接排放总量位列第十六位,其中处于前四位的为金属产品制造业,化工工业,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非金属矿物制造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具体请见图3。

图32007年23产业部门直接CO2排放总量图

Fig.3Direct CO2 emission of 23 industries

in China in 2007

在国民经济各行业部门的生态乘数比较上,2007年旅游业的生态乘数为0.16 kg/元,即1元经济产出所排放的直接和间接的CO2总量为0.16 kg,位列第十一位。其中,其生态乘数高于旅游业的行业部门包括采掘业(019 kg/元),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013 kg/元),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019 kg/元),其他制造业(018 kg/元),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34 kg/元),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031 kg/元),化学工业(031 kg/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44 kg/元),金属产品制造业(044 kg/元),机器设备制造业(018 kg/元),建筑业(027 kg/元),交通运输及仓储业(028 kg/元)。具体如图4所示。因而,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其的大力发展是有利于我国的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图42007年23产业部门生态乘数比较

Fig.4Comparison of ecological multipliers for

23 industries in China in 2007

在国民经济行业对旅游业间接碳排放的贡献上,国民经济行业对旅游业碳排放的第一轮影响如下,农林牧渔业403×106 t,采掘业054×106 t,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1066×106 t,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207×106 t,其他制造业357×106 t,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618×106 t,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2016×106 t,化学工业549×106 t,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84×106 t,金属产品制造业227×106 t,机器设备制造业1085×106 t,建筑业126×106 t,交通运输及仓储业1390×106 t,邮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099×106 t,批发和零售业158×106 t,住宿和餐饮业236×106 t,金融业239×106 t,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53×106 t,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021×106 t,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10×106 t,文化、体育和娱乐业058×106 t,其他服务业067×106 t。其贡献百分比率请见图5。

图52007年23产业部门对旅游业的

间接碳排放贡献比率

Fig.5Contibution of 23 industries to indirect CO2

emission of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in 2007

从图5可知,我国旅游业间接碳排放的主要贡献国民经济部门为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21%)、交通运输及仓储业(14%)机器设备制造业(11%)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11%),占总贡献率的57%。对澳大利亚的研究表

图62007年旅游业直接和间接CO2排放生命周期评价图

Fig.6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direct and indirect CO2 emission of tourism industry in 2007

明,2003年-2004年其旅游业间接碳排放来源主要自农林渔业(3064%)和煤电业(3744%),约占总贡献率的6808%[27]。新西兰的研究表明,1997年其旅游业的间接碳排放主要来自国际旅游(3033%)、国内交通(2339%)、食品与饮料(698%)、基础金属制品(661%)、零售业(661%)、纸浆与纸产品(660%),占总贡献率的8052%[3]。因而,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旅游发展阶段,其间接碳排放的来源也是呈现出差异性的。2007年我国旅游业碳排放生命周期图如图6所示。

4结论与展望

在旅游业碳排放计量框架构建上,本研究通过以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和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为基础,以国民经济核算系统(SNA)和国家旅游卫星账户(TSA)为经济数据基础,以环境-经济综合账户(SEEA)的标准为参照,实现构建国家旅游卫星模拟账户、旅游业环境-经济综合账户为桥梁的“自上而下”的我国旅游碳排放计量框架体系。

在旅游业碳排放细分构成上,2007年我国旅游业碳排放总量为16978×106 t,占我国所有产业碳排放总量的271%,占我国碳排放总量(包含生活消费碳排放)的244%。其中,旅游业直接与间接碳排放分别为7356×106 t和9623×106 t。另外,旅游业间接碳排放主要来自于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机器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等产业。

在产业生态乘数比较上,2007年旅游业的生态乘数为016 kg/RMB,位列第十一位。与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化学工业,金属矿物制品业等第二产业相比,其表现出良好的产业节能减排优势。

未来旅游业的节能减排政策方面,首先应该需要强化树立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龙头地位的认识,从生产业的视角,认识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贡献,与其他行业相比,其在单位GDP能耗相对较小。其次,在旅游业内部节能减排的路径选择上,应该多加强在旅游交通、商品销售、餐饮和住宿等方面的碳减排政策与措施的制定,发展相应的节能减排技术,方可真正实现旅游业的低碳化发展。然后,在整个国民经济节能减排政策对旅游业的影响路径选择上,应该需要着重加强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机器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等产业半成品与成品制品在旅游业中的使用,优化其生产技术,将更能促进旅游业的节能减排。

尽管本文借助现有的旅游经济与环境影响评估理论与技术构建了“自上而下”的旅游业碳排放计量框架,且进行了实证研究。但在如下方面仍需进一步规范或深入:研究使用的国民经济行业规范有待细分;研究使用的基础数据有待完善;特殊旅游活动的投入产出有待详实; 旅游业沉没成本有待考虑等。另外,以此为契机,未来旅游业碳排放的研究应重点把握如下方面:研究历年来旅游业碳排放的演变规律;旅游业经济发展与旅游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旅游业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力;整套完善的国家经济和能源账户系统的构建;旅游业社会和文化成本碳排放研究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钟永德, 李世宏, 罗芬. 旅游业对气候变化的贡献研究进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23(3):158-164.[Zhong Yongde, Li ShiHong, Luo Fen. Contribu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on Climate Change: A Literature Review[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3,23(3):158-164.]

[2]UNWTO, UNEP. Climate Change and Tourism:Responding to Global Challenges[M]. Madrid: CEDRO, 2008.

[3]Becken S, Patterson M. Measuring Nation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Tourism as a Key Step Towards Achieving Sustainable Tourism[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6,14(4):323-338.

[4]Dwyer L, Forsyth P, Spurr R, et al. Estimat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Australian Tourism[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0,18(3):355-376.

[5]Filimonau V, Dickinson J E, Robbins D, et al. A Critical Review of Methods for Tourism Climate Change Apprais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as a New Approach[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1,19(3):301-324.

[6]Dubois G, Ceron J P. Tourism/Leisur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orecasts for 2050: Factors for Change in France[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6,14(2):172-191.

[7]石培华, 吴普. 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耗与CO2排放量的初步估算[J]. 地理学报, 2011,66(2):235-243.[Shi Peihua, Wu Pu. A Rough Estima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 in Tourism Sector of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66(2):235-243.]

[8]Bagliani M, Galli A, Niccolucci V, et al.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Applied to a Subnational Area: The Case of the Province of Siena (Italy).[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8,86(2):354-364.

[9]陶玉国, 张红霞. 江苏旅游能耗和碳排放估算研究[J]. 南京社会科学, 2011,(8):151-156.[Tao Yuguo, Zhang Hongxia. A Rough Estima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 in Tourism Sector of Jiangsu Province[J]. 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 , 2011,(8):151-156.]

[10]王立国, 廖为明, 黄敏, 等. 基于终端消费的旅游碳足迹测算――以江西省为例[J]. 生态经济, 2011(5):120-124.[Wang Liguo, Liao Weiming, Huang Min, et al. Calculation of Tourism Carbon Footprint on Final Consumption:A Case of Jiangxi Province[J]. Ecological Economy, 2011(5):120-124.]

[11]Sisman D. Tourism Destinations Carbon Footprints[R]. Cambridge, UK: 2007.

[12]Kelly J, Williams P W. Modelling Tourism Destinati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Whistler, British Columbia, Canada[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7,15(1):67-90.

[13]王怀. 张家界旅游者碳足迹[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Wang HuaiCai. Research on Tourist Carbon Footprint in Zhangjiajie[D]. Changsha: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2010.]

[14]Becken S, Simmons D G. Understanding Energy Consumption Patterns of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Activities in New Zealand[J]. Tourism Management, 2002,23(4):343-354.

[15]Lin T.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Transport in Taiwans National Park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0,31(2):285-290.

[16], 黄继华, 莫延芬, 等. 昆明市四星级酒店住宿产品碳足迹计算与分析[J]. 旅游学刊, 2010,25(3):27-34.[Li Peng, Huang Jihua, Mo Yanfen,et al. Carbon Footprint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Accommodation Services in Fourstar Hotels of Kunming[J]. Tourism Tribune, 2010,25(3):27-34.]

[17], 杨桂华. 云南香格里拉旅游线路产品生态足迹[J]. 生态学报, 2007,27(7):2954-2963.[Li Peng, Yang Guihua.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Study of Tourism Itinerary Production in ShanggriLa, Yunnan Province[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7,27(7):2954-2963.]

[18], 杨桂华, 郑彪, 等. 基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云南香格里拉旅游线路产品生态效率[J]. 生态学报, 2008,28(5):2207-2219.[Li Peng, Yang Guihua, Zheng Biao, et al. GHG Emissionbased Ecoefficiency Study on Tourism Itinerary Products in ShangriLa, Yunnan Province, China[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8,28(5):2207-2219.]

[19]Becken S. Analysing International Tourist Flows to Estimate Energy Use Associated with Air Travel[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2,10(2):114-131.

[20]Becken S, Simmons D G, Frampton C. Energy Use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Travel Choice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3,24(3):267-277.

[21]Byrnes T A, Warnken J.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Marine Tours: A Case Study of Australian Tour Boat Operators[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6,14(3):255-270.

[22]Peeters P, Schouten F. Reduc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Inbound Tourism and Transport to Amsterdam[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6,14(2):157-171.

[23]魏艳旭, 孙根年, 马丽君, 等. 中国旅游交通碳排放及地区差异的初步估算[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40(2):76-84.[Wei YanXu, Sun GenNian, Ma LiJun, et al. Estimating the Carbon Emission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ourism Transport in China[J].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is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2,40(2):76-84.]

[24]包战雄, 袁书琪, 陈光水. 不同游客吸引半径景区国内旅游交通碳排放特征比较[J]. 地理科学, 2012,32(10):1168-1175.[Bao ZhanXiong, Yuan ShuQi, Chen GuangShui.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From Tourist Transport in Three Destinations of Different Travel Distances[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32(10):1168-1175.]

[25]肖潇, 张捷, 卢俊宇, 等. 旅游交通碳排放的空间结构与情景分析[J]. 生态学报, 2012,32(23):7540-7548.[Xiao Xiao, Zhang Jie, Lu JunYu, et al. Analysis on Spatial Structure and Scenario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Tourism Transportation[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2,32(23):7540-7548.]

[26]Forsyth P, Hoque S, Dwyer L, et al.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Australian Tourism[R].Sustainable Tourism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er, 2008.

[27]Dwyer L, Forsyth P, Spurr R, et al. Estimat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Australian Tourism[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0,18(3):355-376.

[28]Perchnielsen S, Sesartic A, Stucki M. The Greenhouse Gas Intensity of the Tourism Sector: The Case of Switzerland[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icy, 2010,13(2):131-140.

[29]Tabatchnaiatamirisa N, Loke M K, Leung P, et al. Energy and Tourism in Hawaii[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7,24(2):390-401.

[30]Dubois G, Ceron J P. Tourism/Leisur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orecasts for 2050: Factors for Change in France[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6,14(2):172-191.

[31]李世宏. 我国旅游业碳排放计量研究[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Li Shihong. Research on Measurement of Tourism Carbon Emission in China[D]. Changsha: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2010.]

[32]Costanza R, Neill C. The Energy Embodied in Products of the Biosphere[M]//Mitsch W J, Boserman R W, Klopatek J M. Energy and Ecological Modelling. Amsterdam: Elsevier, 1981:745-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