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未来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加大投入,科学配置,着力推进办学条件现代化
一是优化学校布局,科学配置资源。壮大职教中心、新建保安学校,带动全县职业教育迅速发展。职教招生规模继续扩大,普高与职高之比趋近4:6。以创建星级高中为契机,撤并了5个镇完中的高中部,迁建6个镇的7所学校。全县共撤并初中22所、小学317所,恢复建设15所公办幼儿园,优化了教育资源,提高了办学效益。按照调高、调大、调优的原则,小学、初中、高中、职高呈现出高位均衡发展态势。
二是完善投入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教育投入,在省拨基础上,县财政投入2000多万元,全部化解了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努力提高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均公用经费达到省定小学300元、初中500元的标准。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学生学杂费、贫困生资助、教师工资、公用经费、校舍建设维修改造等经费均由政府承担。教育经费在财政预算中单列,专款专用,避免了挤占、挪用。关心弱势群体,2007年发放孤儿和贫困学生补助费64.84万元,受助学生2577人。
三是创建优质学校,提高办学品位。全县继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危房改造”、“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四配套”、“合格学校建设”等工程之后,实施“农村合格幼儿园”建设工程。2008年上半年,有三镇已经顺利完成省优质园验收,10所幼儿园待验,年内所有幼儿园均建成省合格幼儿园。完成特殊教育中心校改扩建工程。全县小学、初中(含民办)、高中均达到省标准化建设要求。现有省市现代化示范初中以上22所、省市实验小学50所、省市优质幼儿园15所,三星级高中5所。
四是打造“数字校园”,实现教学手段信息化。沛县教育信息网、教育资源网进一步完善,成为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成人教育的教育教学网络资源中心和信息指挥中心。全县小学全部接入教育城域网,省三星级以上高中、重点职中、示范初中、省级实验小学基本建成独立的校园网系统,所有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都已建成自己的网站。
二、提升内涵,多措并举,全力推进育人水平现代化
一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按照“德育为先、素质领先”的要求,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网络不断完善,学校德育主阵地地位得到加强。国家“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新・心”德育研究》全面展开,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编印了《沛县中小学歌谣集锦》,以日常行为规范和基础道德养成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健全的人格。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切实措施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重点开展小学“习惯养成年”、中学“课堂效率年”和职业学校“创建达标年”活动。建立国家级、省级、县级德育基地10个,创建省市德育先进学校22所、省市绿色学校10所。
二是深化课堂改革,推进有效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实施精细化管理,深入开展“教育质量年”活动,制定《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规程》,在全县开展小学学习无锡师范附属小学,初中学习杜郎口中学,高中学习拼茶中学活动,实施一系列教学改革、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校长、园长听课点评制度,认真组织有效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开展“有效教学”优秀课评比活动,建立、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估等相关制度。
三是强化教研科研,提高教学效益。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选拔一批业务水平高、组织能力强、富有开创精神的人员充实到教研室和教科室,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深入开展“问题即课题”研究,及时把教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行为,服务教育教学。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发挥校本教研示范校的作用,深入开展跨乡镇、跨学校的联合教研。充分发挥网上教研作用,形成全员参与教科研的良好局面。2008年以来申报“十一五”科研课题128项,其中国家级课题9项,国家级重点子课题16项。
三、强基固本,苦练内功,大力推进队伍现代化
一是强化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树立教师队伍良好形象。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把师德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组织师德报告团、举办师德论坛、邀请专家讲学、评选“师德模范”等一系列活动,强化广大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意识,大力弘扬爱岗敬业、甘为人梯的崇高师德风尚。制定下发了《全县教师队伍管理意见》、《全县校干队伍管理意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教职工的管理。
二是深化教师继续教育,加快专业成长步伐。深入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加强校本培训,举办教师发展学校,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快捷、有效的平台。在全省率先改革教师培训机制,整合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教科所、电教馆、装备站等资源,组建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出台了《沛县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实施意见》、《沛县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实施细则》和《沛县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
三是优化校干队伍素质,提升现代管理能力。大力实施名教师、名学校、名校长“三名工程”建设,先后举办名师、名校长培训班87人次,校干培训近千人次。举办“现代化背景下校长角色的使命”、“精细化管理策略”、“当好科研型校长”等中小学校长主题论坛,引导校长在科学管理、依法治校方面理性思考,交流提高。创新校长培养方式,选派部分年轻骨干外出挂职锻炼,加大校级干部直选力度,促进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加大后备干部的培养、培训和管理力度,建立教育系统人才库,为校干的成长创造和谐宽松的环境。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定期交流制,改进校长工作考核办法,增强校长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四是重视培养名优教师,构筑教育人才高地。大力实施名优教师培训工程,以学校为单位制定名师培养计划,指导有潜力的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规划,引导教师向教学有特色、科研出成果方向发展。实施名优教师考核制度和津贴制度,加大对名优教师的奖励力度,全方位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
四、提档增效,做精做细,强力推进教育管理现代化
一是落实细节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深入贯彻《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注重突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校园管理、后勤管理等重点环节。2007年5月,召开全县中小学精致管理现场会。在全县中小学中全面开展科学管理、规范管理、精致管理和高效管理活动,倡导教育教学精细化、精致化。2007年底,教育局对全县中小学进行了贯彻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大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对学校的年终考核。
二是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办学品位品格。教育局按照打造人文校园、书香校园、生态校园的总体思路,大力开展学校文化建设活动,成立了校园文化研究推进会、陶行知研究推进会。先后开展大树进校园、石头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提升学校品位,先后组织3次学校文化建设巡回观摩活动。县教育局于2007年12月和2008年4月两次在全国现代学校文化建设论坛上作经验介绍。
关键词:未来教育 特点 趋势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a)-0145-02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国民整体素质进步明显。国家在人力和财力上对教育不断加大扶持和支持的力度,抢抓第四次知识经济革命的主动权和至高点,将教育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教育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和每个中国公民的“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文对未来教育终身化、产业化、去行政化等特点及趋势进行阐述,希望能对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微足的参考。
1 未来教育的去行政化
未来教育要让学校回归教育本位,按教学规律办学,利用国家宏观导向排除外部与内部因素对教育的干扰和制约,需要去除学校教育的行政职务和行政班,让最专业的人士推进教育的发展,让真正懂得教育的工作者有更多的话语权。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行政人员回归一线岗位,发现教学中教师的不恰当行为和听取学生对于教育的真正需求,探讨研究改进学校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发展。
2 未来教育国际化
关起门来搞教育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各国只有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政策制度、教育的模式相互交叉学习及成果分享运用于实践,才能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未来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的发展趋势。由于文化流动的加快,教育内容必然趋于国际化。
此外,教育机构的国际化,这主要体现在教育机构的跨国化发展。特别是网校的兴起,教育机构可以在任何一个具备网络的国家开办学校,还有就是教育对象的国际化。在未来,国与国之间在人才上的交流都将更具有流动性。例如:各国之间技术人才的交流、高校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综合素质人才的交流等等。
最后,教育师资力量的国际化,这主要倾向于高等学校在学术上的广泛交流推动教育师资力量的国际化。
虽然各国在文化传播上设置壁垒,但随着信息化的加深,各国掌握的信息将趋向于更加对称。未来,由于国与国之间科学文化传播速度加快,将推动各国科学技术的传播、社会经济不断趋于全球化,科学技术将日新月异,减小各国贸易壁垒,特别是全球利益的分配推动科学技术在国与国之间广泛传播。各国在意识形态上将越来越趋近于同质化,这主要在于各国自身文化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意识形态趋近于统一,带来了国与国之间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政治趋近于同质化。
总之,随着教育理念、教育机构、教育资源以及教育文化的跨国界流动,教育国际化将是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
3 未来教育终身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与人之间联系更为紧密,竞争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迫使人们只有不断地充电蓄电,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继续维持自身的发展和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基本原则中明确指出:“这些教育既包括或多或少有组织、有计划地正式教育,也包括任何长河中的、自发性的非正式教育;既包括胎教、幼教、普教、高教,也包括职教、成教及继续教育和回归教育”。[1]
终身教育要求人类从婴幼儿、青少年、中青年以及老年的各个阶段进行教育学习,而未来教育将更加强调学习的持续性。现代社会发展变化一日千里,知识种类剧增、涌现大量的边缘学科、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信息化特征明显等等。学习知识能够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人们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认知能力,人类认知不断提升又促进了社会知识的更新,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终身学习既是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
教育伴随终身,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对人教育的终身化,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活到老、学到老才能适应社会需求。因此,人需要以终身教育来满足人们对教育教育资源的需求。在未来,只有不断发展各级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完善终身教育的教育体系,才能促进人们对知识的终身学习,顺利实现终生教育,达到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
4 未来教育现代化
随着信息化的加深和网络文化的广泛传播,教育资源的现代化让人们可以轻松地通过网络这种途径获得教育。同时,技术的革新促进了教育手段的多样化,人们可以通过学校老师得到教育,也可以通过更多的软件应用获得教育,未来教育不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
信息技术充分渗透到社会教育的各个领域,现代社会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开发。互联网使教育资源流动更加充分合理,一方面教育资源在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流动将更加充分合理。现阶段,教育服务贸易的在网络上发展迅猛。特别是近几年,远程教育帮助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利用多种多样的信息传播方式提高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花费的成本。设立远程教育机构,可以超越时空限制,满足社会对学历教育、在职培训的迫切要求。另一方面,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可以免费实现个性化教育。
未来教育教学活动将以网络作为载体,收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的全部过程,用网络教学系统将教学实践过程转化为大量数据记录下来,反复专研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不足之处,采取相应的措施改进并给予学生帮助和辅导。整个教学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教育大数据的综合分析,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教师自身素质。最终,为师生教学双边活动起到促进作用,借以推动整个教育事业的有序性、良性健康发展。
5 未来教育产业化
未来教育的产业化发展主要体现在教育机构的产业化发展上。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不仅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还能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素质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只有教育产业化发展才能满足社会大多数人的需求,将教育作为一种私有产品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则需要产业化发展来获取更高的效益。
未来教育将会成为国家经济稳定的增长点。从总体上讲,教育产业化扩大教育规模顺乎民意、顺乎民心、提高人口质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的最关键的一步。由于每个人获得知识的能力不同,现阶段国家提供的教育无法完整地满足每个人的需要。未来教育向产业化的转变,使得人们不得不对现行的教育体制进行反思,通过借鉴其他国家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适合本国国情发展的经验为之所用。提高我国素质教育,将知识的产业转换为无价的生产力,增加一个常态化的经济服务点。
6 未来教育多元化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复合型人才模式和多元化模式。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仍然需要大批高技术和综合型的人才。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势必得培养出多元人才来促进社会发展,多元化的教育就蕴育而生。现今,此种趋势和需要更加明晰。建立多元化的学校教育和多元的教育目标已势在必行。人才的要求是要同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
7 结语
教育的多元化,不仅是教育的内容多元化、教育手段的多元化以及教育形式的多元化,最主要的就是要求教育者们从思想上转变。从教育的发展历史上看,人们深信,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的教育将得到解放,进行多元化的办学,将出现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各行各业人才群星灿烂的局面定然会到来,进而推动国家持续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Z].1995-09-01.
工具性和人性是一件事情的两面,人因为使用工具而成为人,人也因为超越工具而具有人性。当不少教师还在纠结教育的情怀重要还是教育的方式重要、教育技术更偏重教育还是技术的时候,中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从事信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已经达到40%以上。2015年对于教育而言意义非凡,从沪江的两轮融资到全通的沪深股王,从中央的教育战略到各地风起云涌的在线教育热潮,惊蛰中学习正发生轰轰烈烈的革命,春雨里教育也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有时候思维远远落后于技术,有时候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思维又超越工具而存在。以下10项技术,有的使教育的工具性大大提升,更多的是使教育的思维方式快速跟上甚至赶在技术的前面。心中有图,世界才有图。2016年伊始,让我们展望一下这些技术和思维模式带来的未来教育图景吧!
深度学习
教育毕竟是系统性和着眼于未来30年的良心工程,默会知识、隐含变量、大脑分区等数十年的脑科学的进步也逐渐结成正果,卡内基・梅隆、香港科技大学、科大讯飞深度学习理论也逐渐将前沿转移到亚洲,体系化、深层次、分布计算、神经网络等工具性的科技既得益于生命科学,又反哺教育。传统的互联网学习如何影响人们的深度学习,抑或是深度学习更应是传统学校的特长,希望学校会有一次逆袭。
移动性学习
移动学习是使用移动工具的学习,而移动性学习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主流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社交网络、位置学习、随时随地学习、搜索学习等技术的应用,使得学习发生了一场场景革命,由碎片化迈向了深度体验。
位置学习
摇一摇能找到朋友,扫一扫能买卖打折,那么为什么校园里摇一摇找不到老师、实验设备、教室和科技资源呢? 技术已经不是问题,市场也已经成熟,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奖3位科学家揭示了网格细胞在动物头脑中立体成像及其对记忆的作用,由此位置学习带来的应用和启示也使学习进入到地图时代。
课堂变革
从工位课堂到走班制,从走班制到创客,从创客到STEAM,这些都是解决学科信息如何传递的问题,未来的师生谁为谁转身呢?这要看课堂是否能全面转变为实验室,实验室能否成为四全(全地域、全信息、全智能、全自动)的影子系统。
现实增强
虚拟、远程、模拟、仿真让人应接不暇,2015年增强现实市场终于成熟了,那么虚拟化的最终目标是更真还是更假呢?这恐怕要取决于个体对教育之真的认识了。
沉浸学习
从万花筒、立体电影到谷歌眼镜,诺奖多巴胺的发现不仅认为沉浸会让人舒服一些,还认为沉浸是一种快乐激素。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不仅是社会学,更有了信息学意义,沉浸学习是让多巴胺成为爱情的缓释胶囊,而沉浸技术已经浮出水面。
数据科学
数字、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大数据、小数据,2014的大数据,到了2016成了数据科学,该用大数据的用大数据,该用小数据的用小数据,尘归尘,土归土,关键是人们搞清了何为尘,何为土。
人工智能
机器人、树莓派、Scratch、四旋翼飞机、3D打印,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学生具有创新精神比分数高更令人高兴,而人工智能几乎成了创新背后的真正变量。沪江网、学习进度、看不见计算机的信息化、社交网络、发现天才,数据科学使得人工智能模型在教育领域得到空前的应用。
生命信息
从亨利被切错大脑的手术,人们发现了大脑分区,到坎贝尔的海兔发现了突触及其神经信号,脑电波控制、开源软件、开源硬件,生命信息不仅揭示了人类记忆的奥秘,更开始了生物信号控制的成长期。
【关键词】包豪斯;创造思维;构成 工艺
包豪斯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约翰尼斯・伊顿则提出的理论:“教师成功点燃学生内心中的智慧之光……解放学生的创造力乃至艺术天赋,将他们自身的体验和感觉存留在其真实坦诚的作品之中”。包豪斯创立的时期正是世界工业设计和绘画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包豪斯聚集了当时世界级的抽象派艺术大师,比如康定斯基、克利、伊顿和莫霍利等,他们完整和系统地提出了新的设计思想,为今天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和现代设计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当时的包豪斯,教学基础不是画室,而是作坊;学生要想进入自己理想的“作坊”学习,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基础课程的学习,基础课程作为必修课在包豪斯的课程没置里成了关健的一环。同时,基础课程作为一段实验期,如果学生在某方面表现特别突出,合格后将被送往适合自己发展的“作坊”内进一步深造;而哪个学生在基础课程中表现的不尽人意,就不能获准进入下一步的学习。
在包豪斯,由伊顿和康定斯基等创立的关于图形和色彩的基础教学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造能力的基础课程,它通过创造性思维方法教学,训练学生严密的思考程序与灵活的构想方法,通过审美判断力教学,引导学生对文化、风格的综合性思考;通过构成方法与技能教学,让学生掌握造型原理与制作技巧以及熟识各类材料不同的性能、视觉效果差异,引导学生以自身的体验与实践,开拓和扩展新的造型语言。在这一点上,不难看出基础教育创始者们的良苦用心。
美术、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活动,“创造”就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创造力是每个艺术家、设计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作为基础教育的构成是一个极佳的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途径,要达到这一目的,在构成教学中,要善于启迪学生:首先通过构成方法论的学习,掌握各种思维方法.包括逻辑推理方法的学习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思考能力、表现速度、应变能力,包括学习情理结合的思考方法研究艺术心理学、生理学,创作具有意想特征、心理效应的情态构成以及逆向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方式限制,创作悖理构成;其次,通过构成基本原理的学习,掌握构成的组织方法,研究形态、色彩、材料、立体、空间的构成形式和组合原理;最后,经过各项技术、技能的学习,包括不同材料的性能、加工、视觉效应,掌握构成造型的传达方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作为基础教育的构成在形式和内容上也逐渐充实和完善;一些新的领域的涉入,让构成又有了新的形式和内容,比如摄影技术、光电技术,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当代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普及,无疑为构成的研究和教学注入了崭新的生机和活力,它方便快捷的功能以及灵活多变的操作为艺术家带来了无数的创作灵感。在广州美术学院,除了研究形、色、立体三大构成之外,研究以光作为造型元素的光的构成以及注重新材料、新工艺,着意创造新的运动方式的动感构成已经成为构成中新的成员。此外,“包豪斯”还全力以赴地想要拆除美术与工艺之间的藩篱,强调设计与工艺之间无法分割的渊源,在今天看来,意义仍然是重大的:在我们的艺术设计教学中,我们在给学生灌输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进行创造的同时,如何利用精湛的工艺传达自己的作品内容无疑也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从另一方面讲,了解任何产品的制造生产工艺,甚至亲自动手加工生产某个产品,对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疑是举足轻重的,动手的能力提高了,对材料性能、制造工艺有了相当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引导我们去创造,开发具有时代意义的设计产品。
在科技发展水平日新月异,新的技术、新的成果源源被不断地开发、运用的今天,掌握任何一门工艺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笔未来的财富,无论对他们的就业还是将来的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如今很多的美术院校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院校以工作室的形式开展教学,每个工作室都配备了相应的工艺教师及实验室,让每个学生既学到了理论方面的知识又得到了制作各类产品的基础工艺。以广州美院为例,除了原有的各类设计创作工作室外,还开设了专项研究光电工作原理、机电工作原理与造型关系的工作室,尝试利用当代特有的材料与技术手段,着意创造新的运动方式的动感构成;以及专项研究材料构成的工作室,致力于探讨有形材料、无形材料各自的独特表现语汇与造型关系,不同加工工艺特点形成的特殊效果与造型的关系,以及材料综合利用的表现性等等,以挖掘开发材料的新造型性。这些工作室将新的设计理念与新材料、新工艺结合起来学习和研究,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无疑是举足轻重的!
在国外,设计院校与各大企业公司都有着密切的合作,学生可以直接到工厂车间实习,甚至直接参与设计、生产,以便更好地了解产品制造的工艺和流程,从而学到了学校中无法学到的知识,获得了最直接的宝贵经验。正如沃尔特・格罗庇乌斯所说:“一个手工艺工匠的基本技能对于各种艺术家来讲是不可缺少的,它是各种创造性工作的重要源泉。”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将学校的理论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完善的学习环境,动手动脑并驾齐驱,使学生创造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学以致用,也只有这样,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来,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投身社会,服务社会之后更好地体现自身的艺术价值,为艺术设计事业的蓬勃兴起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综上所述,无论是作为基础课程的构成学习,还是提倡与工艺结合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对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艺术创作,是我们作为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值得深刻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同样,我们的教学活动也要富有创造性,才能带动和激励学生去创新、去思考。我们要像伊顿先生所说的那样:去点燃每位学生心中的智慧之光,解放他们的创造力和艺术天赋,发掘他们独特的艺术见解,引领他们去尽情地发挥、充满激情地去创造,让他们成为新时代的“包豪斯”!
参考文献
关键词:哲学教育;文化功能;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理论思维
现代大学教育内涵丰富,哲学教育是其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高校哲学教育包括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两个方面。哲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创新与整合,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与研究,是具有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高等教育肩负双重使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个民族已有的文化首先要能够传承,即得以保持和延续。文化传统就是在代代相传中呈现的连续性、同一性或一致性。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要有所创新,才能不断l展,充满生机和活力。大学教育的文化功能,即在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整个中国教育体系中,哲学教育所占份额并不大,但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当代中国哲学教育,在整个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中,发挥着理论思维教育的引领作用。通过改革创新适应发展着的社会需求,未来中国哲学教育必将有显著发展。
一、哲学教育在当代社会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生活和各种关系日益复杂化,海量信息不断向我们涌来。在这种情境下,长于整体性、概括性、抽象性、反思性、批判性的哲学思维,越来越凸显出它的重要性。在茫茫无际的信息海洋中,正是哲学这种“形而上”的思维方式,能够使事物过度的复杂性得以必要的简约化,帮助我们浮出水面,看到方向、目标和途径。哲学作为世界观之“观”,不是只看表面现象,而是洞察内在本质,因而是对世界的总体性、根本性、规律性的把握。
哲学之“观”由于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自然观、历史观、人生观、社会观、文化观、教育观、科学观、艺术观、宗教观、价值观等等,都是哲学观念的组成部分。种种统合之“观”,虽不能直接解决具体问题,却是处理具体问题过程中必要的整合意义上的观照。没有哲学理性的这种观照,人们就会成为不识大体、不知大势的琐碎的事务主义者。在所谓“信息爆炸”造成“碎片化”的时代,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的哲学反思,是自觉的人理性地把握自我和世界及其关系的理论思维方式。
哲学教育作为整个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根本之点即在于传承和创新。这种传承和创新的本质关系,贯穿在哲学教育的两大部分一一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中。相对而言,哲学通识教育侧重哲学的文化基础和素质的培养,侧重哲学文化历史的传承;哲学专业教育侧重哲学的专业基础和能力的培养,侧重哲学文化未来的创新。当然,在哲学通识教育中,也有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也要培养在传承基础上创新的能力。接受全面的哲学通识教育,培养在文化传承基础上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在哲学或非哲学领域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在研究和处理哲学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时,我们需要有符合客观实际的清醒的问题意识:深入总结经验,发现、提出问题,分析、判断问题,在认识和实践中,切实有效地解决专业与通识两类教育的关系问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推动哲学教育发展,这就是创新。符合客观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改革创新,是提高哲学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品质的有效方式。哲学教育是人文教育,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自由而又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发展趋向如何,决定着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中国已经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创新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社会发展由模仿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对中国教育包括哲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具有在文化传承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的人才。与此同时,社会也要求大学成为文化研究和创新的基地,不断提供符合中国和世界未来发展需要的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中国要在未来几十年中,成为一个强大的自主创新型国家,大学教育包括哲学教育肩负重大历史责任。心存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我们应在总结哲学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实践经验的同时,探讨其中的规律和方法,推动哲学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创新与整合。大学哲学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不可偏废。处理好哲学教育之两翼或两轮关系,将使我们的哲学教育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在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总结经验:发展哲学教育的历史前提
任何发展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前进的道路总是从自己脚下开始。我国高校哲学教育,无论专业教育或通识教育,都已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回顾与总结过去和现在的实际做法,分析其优长与不足,是继续推进哲学教育发展的起点。每个院校的哲学教育在特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积累和相关条件,造就了各自哲学教育模式、方法和途径的特殊性即个性。已经形成了的各具特点的众多院校哲学教育方式的多样性,是各高校之间相互交流和借鉴的历史前提。
高校哲学教育有国家制定的质量标准为准绳,在坚持法定的国家标准的前提下,各院校应立足于自身实际的条件和发展的可能,根据相应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确定自己的哲学教育方式。不同层级的院校,通过不同层面哲学人才的培养,可以满足国家和社会不同层面的人才需求。这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国内重点高校、省级重点高校乃至面向地方的高等院校,在哲学人才的培养上,应该各有不同的要求和侧重。各级各类院校哲学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都是宝贵的,因为这是我们进一步改革创新的现实的出发点。
现代哲学教育不应当只是已有经验的重复和延续,而应当在总结经验基础上,自觉加以改进设计。设计不仅在顶层需要,各个层面的常规活动都需要设计。这种设计不应是凭空的、任意的行为,而应以历史的条件和已有的经验为依据。设计首先要讲现实,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同时也要讲理想,不安于现状,力求向更好的状态发展。在这里,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我们的哲学教育在现实的努力中趋向理想的境界。
哲学教育模式的设计需要从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中反复论证,确立后首先加以施行试验。在这种教育模式的试验中,逐步验证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对于不合理或不可行的部分进行调整改进,形成更完善的并得到初步实践检验的设计方案。任何一种改革的方案都不是先验合理的,不可能“一次成形”,而必须反复调试、改善,才能相对稳定下来并持续贯彻下去。改革就是创新,就是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谁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能靠在实践中探索、试验和总结。经过30多年的改革实践,中国哲学教育正在开创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
在哲学教育中,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如果说哲学的专业教育侧重于哲学人才培养,那么,哲学的通识教育则侧重于哲学培养人才。哲学专业的学生在接受哲学通识教育的同时,必须接受哲学专业教育,这是培养哲学人才所需要的全面的教育。非哲学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乃至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学生,也需要接受哲学通识教育,这是提高各专业学生人文学科素质和理论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哲学在本质上就是人学,哲学教育的主旨是人性、人品、人格教育,这是全面的人的培养中不可缺少的核心内涵。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国民教育状况的重要尺度,就在于其中的哲学教育,包括哲学专业教育和哲学通识教育的水平。既要看其如何培养哲学人才,也要看其哲学如何培养人才;不仅要能够培养哲学人才,而且要能够以哲学培养人才。只有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并互补的哲学教育,才是完整的和可持续的,才能全面实现哲W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
三、探究规律:提高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
教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发展哲学教育必须遵循哲学教育的规律。哲学教育发展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呈现出这种教育的某种必然性。我们需要从国内外哲学教育的历史经验里体悟其中的规律性,作为自己从事哲学教育的借鉴。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哲学教育走过的道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参考,因为我们正在努力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我们已经走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哲学教育现代化历程,国内各个层面的哲学教育各有不同的现实条件和发展空间。在全面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中国当代哲学教育发展的规律性,成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内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是事物发展中必定如此的趋势。教育是人类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方式。如前所述,教育发展中的规律性集中体现在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上,哲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不可偏废。专业教育要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识教育要由专业教育来引领。离开通识教育的专业教育和离开专业教育的通识教育,事实上都是不可能的。哲学教育中的博与专相辅相成,合则两利,离则俱伤。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互动中发展哲学教育,是符合哲学教育的规律的。
我们的哲学教育不仅要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更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哲学教育作为文化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同国家、社会、民众对于哲学教育的需要,构成一种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有什么样的供给,供给要适应实际的需求。而新的有价值的供给也可能培养出新的可持续的需求,所以供给也要积极造就和引领需求。在当代,我们应该研究和把握哲学理论思维、思想方法和相关人才需求的总体趋势,使我国哲学教育的发展切实适应国家、社会、民众的哲学需求。符合“大势所趋”,即在方向上、整体上符合发展的规律性。我们需要从学科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中,在动态的发展中,把握哲学教育的结构、规模、目标、途径和方法。
在哲学教育中,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具有根本的性质,无论从教或学的角度,都应该处理好。哲学学科包含大量知识内容,需要一定程度的了解或通晓。学习哲学的历史和经典文献,是掌握哲学思维方式的基本途径。但如果把哲学教育局限于哲学知识的灌输和历史文献的考证,就会淡化哲学作为理论思维的分析、综合、概括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这里涉及“通识”与“素质”两个概念理解上的差异。人们心目中的“通识”往往指通用或共通的知识,这个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偏重于知识教育;而“素质”则与能力联系在一起,这个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显然偏重于能力教育。针对以往教育思想和实践中重知识、轻能力的偏颇,我们在今后的哲学教育中应该特别强调与知识教育相结合的能力教育。对于通常所说的通识教育,需要着重在能力教育或素质教育的意义上来理解。
以上所说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科供给与社会需求、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等矛盾关系,触及到当代哲学教育的规律性问题。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教育的规律是以教育的方式培养人才的规律,它与人的成长、发展的规律联系在一起。教育发展中的最大障碍,就是无视人的成长、发展的规律,造成人的畸形片面而不是自由全面的发展。教育规律问题是内在的、深层次的,在这个问题上缺乏自觉性,陷入盲目性,会对社会和人的发展造成严重损害。我们应该在持续的教育改革中,通过不断探索和反复试验,求得教育活动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哲学是人类理性的集中体现,哲学教育应成为最具有自觉性的教育领域。这种自觉是人对于自身活动的目的性的自觉,也是对于这种活动的规律性的自觉。理性的人的自由不是摆脱必然的任性之举,而是在认识必然和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对现实世界能动的改造。四、改善创优:哲学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质
中国改革任重道远,教育改革亟待深化。将近40年的改革取得明显成绩,中国已成为世界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阶段,我们需要认真总结和反思哲学教育改革的现状,明确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我们应该明确一个观念:改革本身不是目的,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改革是发展的手段,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复兴才是目的。无论哪个领域都可以说,改革重在改善,创新重在创优,改革创新的价值维度是不能缺失的。哲学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质就是改善创优,建设高水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教育体系。恩格斯说得好:“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436页)历史证明,哲学教育是培养理论思维的最重要的方式。在中华民族复兴走向世界前列之际,高度重视和发展现代哲学教育即理论思维教育,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明智之举。
回顾历史,我国的哲学教育经历过曲折的道路。改革开放之初,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持续推动了哲学教育的发展。后来市场经济中盛行的狭隘功利主义导向,又极大地压缩了哲学教育的发展空间。直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念和新发展理念确立下来,哲学教育才回到应有的地位,缓慢而又稳健地发展起来。现在的问题是,从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全局和趋势看哲学教育的发展,未来几十年中将会有怎样的前景?是会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还是会出现逐步下滑的趋势?在考虑和规划未来中国哲学教育发展战略时,这是我们首先需要作出的基本判断。
近年来,我国的早教市场蓬勃发展。早教市场不但包括婴幼儿智力开发等隐性产业,还包括玩具专卖、图书专卖等显性业务,这些会带来很大的收益。
如果你手中有一笔资金,又有创业想法的话,用女性所特有的爱心投资早教市场不啻为一个聪明的选择。你不但会有不错的经济收益,而且会学到终身受用不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前期准备工作――
目前我国的早教市场项目开发实行的基本都是加盟方式,你在选择加盟单位前,一定要先给自己未来的早教中心做一个准确的定位,然后再考察哪个早教中心的特色与自己的定位最对口,这样就会少走许多弯路。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家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这一点,许多早教中心都有专门针对家长开设的课程,为家庭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早教中心的规模、加盟费用、人员配置等决定着你的投资额,你不妨根据自己准备投资的金额来选择一下合适的投资方案。
1. 考察当地早教市场和经营情况。要对当地的早教市场做到胸中有数,借鉴其他早教中心的经验和教训。
2. 对自己的早教中心做准确定位,然后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网上搜集材料工作,避免创业前过多到外地考察,节省不必要的开支。
3. 选好要加盟的早教中心,对加盟条件和费用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开始与欲加盟的单位联系。
4. 在加盟单位的要求和指导下,进行人员招聘。
5. 根据中心的定位和预先设想的规模,开始选址。
6. 让员工参加所加盟中心的岗前培训,同时开始对办公场所的装修工作。
7. 开始市场宣传与市场开发工作。
具体投资策划――
5 万元投资方案――纯粹的早教中心
市场分析:除了婴幼儿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开发外,不涉足别的市场。这样容易将业务搞精,易产生较大的品牌爆发力。
投资计划:店面选址不宜在较繁华的市区,应选在居民相对集中的小区,同时店面也不可太大,一般100 平方米左右即可;人员配备不宜太多,除去管理人员,一般只需配备3 ~ 4 名业务人员。
10 万元投资计划――早教与玩具专卖
市场分析:除了婴幼儿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开发外,加盟中心一般都有开发儿童智力的专门配套玩具,这些配套玩具对早教中心的业务开发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市场份额也比较大。
投资计划:店面选址不宜在较繁华的城区,但可选择交通相对较为方便的市区,店面相对要大一些,还要辟一间专门的玩具存放室;人员配备要相对齐全些,除管理与市场开发人员外,业务人员一般需5 ~ 6 名。
15 万元投资计划――早教与人员培训
市场分析:该项目不但包含10 万元投资计划的经营项目,而且还包括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培训。现在,许多幼教工作者都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先进的早教理念,培训市场的前景比较广阔。
投资计划:选址之处一定要交通便利,除早教活动场
所外,还要有3 ~ 5 间专门的办公室;配备2 ~ 3 名市场开发人员,因为他们肩负着与幼儿园联系培训业务的重任,此外,还需配备5 ~ 6 名业务人员。
可行性分析――
对投资者来说,首先考虑的就是风险。一般加盟中心都为加盟者考虑了几乎所有的经营风险,并制订了切实可行的风险规避机制。一般措施如下:
独家加盟政策:为确保加盟者有足够的市场发展空间,并避免恶性竞争,加盟中心在每个市一般只发展一家教育中心,让你放心加盟,放心发展。
风险预测机制:加盟前,加盟中心将帮你进行市场环境、市场潜力、投资预算与回报等可行性分析,让你对加盟前景了然于心。如不具备基本可行性,中心会建议你放弃加盟。
经营督导机制:成功加盟后,你会得到来自总部持续的营运支持。总部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管理手段,对加盟中心的日常运营进行实时监控,协助你做好经营管理。
经营诊断分析:万一出现经营不理想的情况,总部一般会派出专家进行现场诊断,从选址、营销、管理、服务等全方位着手进行深入调查与诊断分析,并提出一揽子解
决方案,帮助教育中心稳定和提升经营业绩。
安全退出机制:如果若干年后你无心再在幼教领域发展,在确保双方利益的前提下,总部会对你提出妥善的退出方案,或关闭或转让,帮助你安全退出特许加盟系统。
创业实例参考――
“说实话,当时选择自己创业完全缘于我的孩子。”谈到创业动机,潘云很坦率地说。孩子三岁多的时候,由于家庭教育跟不上,与同龄孩子在智力等许多方面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正是缘于“要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这样一种初衷,潘云选择了早教中心这样一个自己简直一点也不了解的行业。
由于对教育市场一点也不了解,刚开始创业时潘云如入五里云端。早教市场前景如何?开办早教中心都需要办理哪些手续?应该招聘什么样的员工……这一系列的现实问题把她弄得晕头转向。
面对这些困难,她没有退缩。上网查找关于早教市场的资料,找朋友物色合适的办公地点,考察北京、上海等发展较好和有特色的早教中心,然后再一遍遍地与外地的早教中心联系……
早教中心终于开张了,下面的工作就是形象宣传和市场开发了。但天有不测风云,中心刚刚开张“非典”就来了,中心一下子陷入了尴尬和危险的境地。业务是不可能有了,但房租、水电、员工的工资却照样要发。面对这种情况,潘云并没有气馁,而是积极利用这段时间了解早教市场,带领员工熟悉业务,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说实话,那时我真的有些想放弃,但一种责任感和不甘心的信念让我坚持了下来。”谈到那时的情况,潘云到现在还有些后怕。
如今东云早教中心在潘云的管理下已经小有名气,业务也不错。“我的梦想是让济南市所有的孩子都在我的中心接受教育,我要给他们最好的服务。”潘云这样勾画自己在事业上的梦想。
早教中心投资费用表
电脑1~2台:3000~7000 元
网络:1000元左右/年(单位网费)
加盟费用:1~3 万元/年
前期市场考察:3000~10000 元
房屋租赁:10000~30000元/年
办公室:简单装修(1 万元左右)、空调(1 万元左右)
一、培训概况
1、基本情况
2006年6月,我们2名主讲教师参加了河北省第二期英特尔未来教育高级研修班。带着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一种全新的授课方式,一份沉重的责任,回到了南皮。自此拉开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的帷幕。我们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集体备课,协作上课,有问题共同协商解决,通过摸索,顺利完成了两期英特尔50名教师的培训任务。通过培训使学员认识到“英特尔未来教育”对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意义,有利于他们在各自学校推进“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实施,为培训后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次培训我们采用了集中时间统一培训的形式,每期上满6天,严格要求,坚持签到签退。
2、过程情况
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和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一是、我们英特尔培训办公室提前起草了南皮县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方案,对英特尔培训的各项细节进行了界定。在10月份临开班前,又专门召开了各乡镇业务校长会,严肃强调培训的重要意义及各乡校需要提供的各项保障。开办前的舆论造势做的比较到位,为培训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好的基础。事实证明这样做也是有效的。原来下达的指标,结果完成几乎都不到一半,而今年由于力度比较大,基本完成了培训任务。二是、教学过程灵活创意。按着集体备课的思路,各位主讲教师倾心指导,创意设计。将精讲和过程讨论体验相结合;教师自己演示和优秀光盘学习相结合,有利地促进了参训教师的理解领悟。三是,严格管理,确保培训成效。教学中我们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学员,对出勤及任务完成情况均做了严格要求。第一期培训未能完成学习任务,要求第二期开课的时候继续学习,第二期为完成作业的延期学习,整个培训过程所有学员均完成培训作业并及时结业。
“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计算机技术培训,而是一种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培训教师如何实施研究性课程和问题导向式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培训,学员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强弱直接影响该项目培训的正常进行。因此,要求各学校严格按照项目培训标准选送学科教师。对于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员,我们还安排专门的教师进行辅导,以保证所有学员都能跟上培训的进度。
3、集体授课二、培训成效
我县今年共培训学科教师50人,未来教育的理念给全县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注入了新的活力,崭新的教育理念正在改变着培训教师的教学思维,一改传统教学的旧面孔,令人耳目一新。在他们的辐射、带动和影响下,英特尔未来教育必将成为教师争先恐后,急于探索的教学方式。
1、通过培训,多数学员认识到培训内容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课程改革新理念的可操作性实践。尤其在解决问题起点,如何提出问题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起点,通过基本问题、单元问题的提出和问题提出时的角色转换,使教师更加明确了如何以学习者为中心提出问题、探究性学习;通过基本问题、单元问题的提出与分工,给出了一个实践探究性学习的可操作性方法;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通过学员相互之间的资源共享,对单元问题的分工和合作,实现合作学习等中小学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2、用“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中的方式解决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问题,得到教师们的认可。多数学员认为教学应用的实际意义很大,并且认为收获很多,改变了过去对多媒体课件评价时单纯考虑为了应用而应用的问题,解决了制作多媒体课件费时多、实效小的问题,以及应用软件的掌握难度大等一系列的问题,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的支持作用。
3、锻炼了主讲教师,增强了主讲教师对“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深刻认识。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主讲教师对“英特尔未来教育”课程的性质、功能、方法的认识初步达到统一。
三、存在问题
1、主讲教师需进一步统一认识、掌握教学内容、熟悉教学方式。
2、培训中反映出学员的电脑基础程度不一,授课的时候教师不易掌握授课进度和难度。个别学员电脑基础差,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跟上进度,产生挫折感。在今后的培训前我们要进一步强调学员的电脑基础,并以此促进学员参训前的电脑基础培训。
3、培训中反映出部分学员观念转换较慢,不会按照学生的特点来提出问题,同时参训时多数学员的精力主要放在网络技术方面,忽略了对培训理念的理解和应用的实践研究。今后的培训中应当在教师的教学和案例中注意引导、示范,加强对培训理念应用的实践指导,促进学员观念转变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4、加强对学员的评价体系标准的研究,目前的评价体系操作性不强,不利于结合实际对学员们评价。希望通过研究重建对学员的评价标准体系。
5、加强对培训后应用情况的调查和研究,建立对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的跟踪调查体系和标准,保证教学效果落在实处,同时可以根据反馈对以后的培训进行必要修改。
四、学员反馈:
培训结束后我们对学员反馈表进行了数据分析,分析发现,对于“未来教育”培训,大多数教师是持肯定态度的,虽然短短几天很累,但认为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基本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1. 接受了新的教育理念,更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内容、形式、手段、策略、模式等的革新。
2. 计算机应用能力显著提高。
3. 学会多方位、多角度看待多媒体,体会到多媒体、网络对于教学的应用。
4. 体味并接受了这种全新的培训模式。
五、 反思总结。
【关键词】智慧课堂;主体;空间;对话;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1-0011-02
【作者简介】潘保翠,江苏省淮安市深圳路小学(江苏淮安,223005)副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淮安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首席教师,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骨干教师,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民小学交流副校长。
2014年8月,笔者有幸到深圳市福田区福民小学挂职,适逢校长项阳女士着力规划和分步实施她的未来教育蓝图。未来教师的培养,未来课程的开设,未来教室的建造,未来课堂的实验等,这份宏伟的蓝图逐渐由模糊走向清晰。
未来课堂,呈现的形态应是多姿多彩的,智慧课堂就是其中一种。福民小学与享有专业资质的信息技术开发公司合作,外借团队研发优势,将“云技术”引进课堂,凭借网络平台,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高效整合。此处的智慧课堂,强调的是人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学的便捷、高效、个性化和人性化,在课堂互动中,实现师生智慧的共生互长。那么,智慧课堂,对比于传统课堂,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笔者以一个实践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从课堂多维度的改变中,感受着课堂上“静悄悄的革命”。
一、智慧课堂主体:从“一群”走向“每个”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智慧课堂,更关注每一个个体,学生可以依据自己学习能力和现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学校为我班学生每人配置了一台平板电脑,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将班级的43个学生,按学习风格和能力基础,分成了7个学习共同体。课前,我会在网络平台上提交本节课要达成的基础性学习目标,这是保底任务,要求每个学生努力做到。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前,我就在平台上提交了基本学习任务:(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默读课文,各用一个词语概括课文中的五件事;(3)学会文中生字词等等。为检测任务的完成情况,我同时提交了配套学案。上课时,我只需打开网络平台,即可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及学习难点所在。课后,我开张了“作业超市”,在网络平台上提供了多样化的作业选择,学生根据能力与兴趣,选择自己能够完成的作业。智慧课堂,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更为个性化的学习选择,做到了因材施教,受到了学生的青睐。
二、智慧课堂空间:从室内走向室外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空间,就是一间教室。教师、学生、桌椅、书本等是课堂的“基本构件”。引入“云技术”的信息化课堂,突破了传统课堂的视域局限。每个学生均可借助手中轻便小巧的平板电脑,上网浏览信息,查阅资料,制作课件,拍摄照片,录制视频,上传作业等等,尽可足不出户而“运筹帷幄”,跨越了时间限制,延展了空间距离,拓宽了学习视野。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文中主人公鲁迅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因此,我让学生借助平板电脑观看了视频《鲁迅》,阅读了主题阅读丛书――《俯首甘为孺子牛》,并开展“我眼中的鲁迅”主题阅读展示活动,从“鲁迅生平”“鲁迅故事”“鲁迅作品”“怀念鲁迅”等不同视角研究鲁迅。学生根据主题,每人制作了PPT并上传汇报。经过前期广泛充足的阅读铺垫与交流,轻而易举地达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学习目标。智慧课堂,努力减少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搬运”和结论告知,借助了网络平台,拓展广阔的课堂空间,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筛选、甄别和总结,注重在学习语文的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三、智慧课堂对话:从双向走向多向
新课标提出:课堂是教师、学生、文本和教材编者四者对话的过程。我们的课堂对话,真正落实了几者?教师与文本和教材编者的对话多发生在课前的备课环节,现实的课堂对话显性和普遍的表现形式是教师提出问题,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更正或补充答案,教师加以总结概括,以此类推,推进课堂教学。这种对话基本属于师生双向对话,显示了教师强势的主导地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和教材编者之间对话尤显不足。如何弥补这种不足?我借助“云技术”支持下的智慧课堂,采取“自主质疑,合作对话”的方式,有效实现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和教材编者间的对话。
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例。课中,我要求每个学生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并利用平板电脑上传问题,组内伙伴浏览问题,互相讨论交流,解决能力范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以往的自主质疑因为面向全体,而教师又因时间关系不能一一关照到,所以会有一部分学生不发声。而智慧课堂中,每个学生必须在网络平台上呈现自己的思考结果,所以思考的过程不可忽略。学生所提问题,有些比较浅显,伙伴之间通过互助学习就可以解决,有些则要提交到大组,引导全班学生深入讨论。让学生自主质疑,这实际上是学生与书本对话,与自己对话的过程;组内学习伙伴讨论,这是学生与学生对话的过程;全班范围内的问题讨论,则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过程。学生的对话意识,借助智慧课堂,得到了强化。新课结束时,一个学生提出:“课文的结尾‘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作为中心句不妥当,只能概括课文第四个和第五个例子,建议作者把它改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幽默风趣,关心青年的人;一个坚强不屈,爱憎分明的人;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另一个学生则认为“这样的结尾虽然全面,但太长了。不如改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样的对话,才是学习者与作者、与编者、与教者的对话,是有思维深度的多向对话。
四、智慧课堂评价:从模糊走向清晰
当前,我们的课堂上常常能听到“你真棒”“你的回答很有创意”“谢谢你精彩的分享”等等评价。这些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状态的一个描述,属于定性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但定量评价的相对不足,又让我们的课堂存在着某种缺憾。究其原因,因为教师极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出即时的、准确的统计和反馈,因而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呈现总显得滞后。智慧课堂借助“云计算”技术,轻松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实现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既减轻了教师负担,又清晰准确地评价了学生。
第一个方面,工具与技能。学校教育必须给孩子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工具,毕业之后能够有基本的维持生存的能力,这应当没有疑问。这也是数学、语文等核心学科的任务。中国过去30年的基础教育,为提高全民族人口的基本素质还是做出了很大贡献,和印度等人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年轻劳动力具备了相对高的素质,成为改革开放之后各行各业大发展的重要建设者。因此,客观地说,中国基础教育的工厂化、流水线化虽然对高端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很大的抑制作用,但对中低端劳动力的基本素质提升,还是做出了很大贡献。
第二个方面,兴趣与特长。学校教育应该千方百计为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理想中的教育应当是这样的:学生并不是根据学校提供的课程来进行选择,而是根据自身兴趣提出发展方向,学校则创造条件满足其需要。所谓“因材施教,各求所需,各得其所,人尽其才”是也。
第三个方面,文化与传承。教育的另一大功能,是文化的传承。学校教育为民族的未来培养人才,而承担伟大民族复兴重任的年轻人,必须深谙民族精神的精髓。愈是开放,愈是全球化,愈是需要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与精华。要知道,传统文化是我们精神力量的来源。
第四个方面,视野与境界。强调文化传统并不是主张封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与融合。因此,年轻人要有宽广的视野,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知道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明白其他国家的同龄人的思维方式。视野开阔之后,境界也会获得提升。在学校里,教师要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团的活动,并尽己所能给予支持,从而使一大批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脱颖而出,不仅具备出众的领导力,公益心与全球视野也得到凸显,有的甚至能在全球的同龄人也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因为他们是民族的希望与未来。
第五个方面,挑战与勇气。体育是对人的体能的挑战,培养的是团队精神以及克服自身能力极限的勇气与意志。体育不但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文化,这种精神与文化在学生离开校园之后,也伴随着他们,和他们走完一生。未来的社会将遇到众多挑战,人的一生也注定困难重重,让孩子学会挑战自然、挑战世界,在此活动中学会挑战自己、战胜自己,也是学校教育必须关注的重要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