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一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

高一必修知识点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一必修知识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一必修知识点总结

第1篇:高一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

高一政治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知识点

一、紧紧抓住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1、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6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思想道德的显著标志。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以个人主义为原则的资本主义思想道德的根本对立之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有哪些重要内容?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1)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3)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三、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1、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性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2、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要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7-108页“四个观点”材料,并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思想道德观念。与此同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也利用市场经济的弱点,侵蚀人们的思想、败坏人们的道德。 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

 

高一政治必修3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1.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知识点整合

2.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2篇:高一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 键 词】 全国新课标I卷;高一;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7-0101-02

高一必修1、比修2主要涉及的内容和知识点是: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物质的量、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的转化、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简单的有机化合物,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环境保护等知识,本文仅是对全国I卷形势下的高一化学的教学提出自己几点粗浅看法和思考。

一、全国I卷试卷结构说明

全国卷理科综合试卷结构如下:

其中,生活中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有机化学、离子平衡问题是全国卷选择题基本稳定的命题范畴,其他考点分布就不稳定了,对学生的考查更加注重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注重实用性和灵活性。元素化合物知识灵活分布在生活中的化学和实验基本操作两道选择题中。比如:

T7(2013).化学无处不在,下列与化学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侯氏制碱法的工艺过程中应用了物质溶解度的差异

B. 可用蘸浓盐酸的棉棒检验输送氨气的管道是否漏气

C. 碘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所以要多吃富含高碘酸的食物

D. 黑火药由硫黄、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

所以在讲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时就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知识的渗透了,比如在高一讲Na及其化合物的时候就要渗透侯氏制碱法。

二、2013~2015年全国I卷选择题核心考点总结

三、全国I卷的结构和核心知识点对高一教学导向的几点思考和关注点

1.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思考

选点切入点的考虑,内容首先是从周期系中的代表性金属元素钠、非金属元素氯元素及其化合物切入,再延伸到周期系中的其他元素,进而综合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与环境保护),主要考查钠、镁、铝、铁、铜;氯、硫、氮、碳、硅等主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和由此基础上外延拓展出来的其他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比如:

Na――延伸到Li及其化合物:2013年T27的锂离子电池。

Cl――延伸到碘及其化合物:2013年T13考查实验乙醇萃取碘;2014 T9I-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I-也是该反应的催化剂;2015年考查富集在海藻中的碘及其化合物在合成杀菌剂、药物等方面具有广泛用途及涉及的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

N――延伸到P及其化合物:2014年T27考查次磷酸(H3PO2)及其衍生出的化合物的性质。

Al――延伸到B及其化合物:2015年T27考查的硼及其化合物(硼酸等)的性质及在工业上的应用。

2. 原理知识更深入和难度加大

物质的量的计算比重比广东卷大和难;电化学情景较新颖,难度加大,原电池由基本原电池延伸――生物电池,固态熔融电池等;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拓展、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中的电子守恒配平,这在原来广东卷必修课程里讲的较粗略,现在要细讲了,重点讲了,因为这些也正是学生的难点。它一般出现在无机综合题中,强调对工艺流程的分析解读,就新情境下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要求看,全国卷的灵活度更大,在配平、物质推理方面需要学生有充足的训练经验。反应原理题除了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对于图像中定态的点和动态的点与对应的化学意义的相互转换能力要求显著,基于真实情景下的化学计算能力要求远高于广东卷。特别是在新情景下的化学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的书写,K/Ksp的应用及其计算,质量百分含量,产率、转化率等的计算考点上体现得更淋漓尽致。

2013全国I卷T28.(节选)(5)二甲醚(CH3OCH3)直接燃料电池具有启动快、效率高等优点,其能量密度高于甲醇直接燃料电池(5.93kw・h・kg-1)。若电解质为酸性,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 ,一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 个电子的电量;该电池的理论输出电压为1.20V,能量密度E= (列式计算。能量密度=电池输出电能/燃料质量,lkW・h=3.6×106J)。

参考答案:(5)CH3OCH3+3H2O=2CO2+12H++12e- ÷(3.6×106J・kW-1・h-1)=8.39kW・h・kg-1

尤其是2015全国I卷 T8.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的考查,T9.元素守恒在有机物中的应用,T11.微生物电池的考查,T13.电解质溶液及T28,整题就是原理和计算能力的考查了,涉及的知识点有氧化还原反应、K/Ksp、正逆反应速率及速率常数及影响因素、化学能与键能的关系等。

3. 有机知识考查的范畴广泛

有机物知识点的考查没有明确的方向,2013年,T8.考查的是烃的衍生物的性质,T12考查的是重新组合成醇的种类,T13考查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2014年,T7考查同分异构体;2015年,T9新情景乌洛托品甲醛和氨气的加成和脱水取代的量之比。

有机选做题一般就是有机推断和推理,有机物的分子式、结构简式,反应类型,反应条件,官能团的性质,同分异构体数目判断、书写及计算;对有机物的结构理解和认识、有机方程和合成路线等。内容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强,有机合成路线对思维和知识要求较高。

4. 实验内容和有机知识的综合考查

化学实验在必修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进一步学习了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并在此基础上练习蒸馏、萃取等分离、除杂和提纯的方法和操作,认识了一些高中实验仪器和实验安全等注意事项。这在选择题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全国I卷的26题,近三年考查的都是有机知识和实验内容的综合考察,当然也是实验基本操作和方法的迁移应用为主,难度不是很大。在2015年的实验题中首次出现了开放性的实验设计问题,说明广东卷在实验探究命题上的探索已引起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关注。

第3篇:高一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高一阶段氧化还原反应主要教学内容分析

初三年级的时候同学们已经学习过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到了高一年级之后就开始展开有基础的这块内容的学习在必修一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一节是主要的学习区域,还有必修二《化学反应和能量》中相关内容.从内容分析.必修一的内容主要是基础性的.关键在于将初中的化学知识跟氧化还原反应联系起来并能够逐步地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根本――电子的转移,并能够联系实际通过调查、对比、举例来列数生活中的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的例子并由表及里的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

而必修二部分的内容则要高一些.通过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一块的学习,能够逐步的了解化学键、热能、化学能以及电能和化学能之间的关系.并从之前的知识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得失的角度去看待这一问题,并能够以原电池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学习.可以说,必修一是初中得氧失氧式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知识的一次加深和强化,并在学生脑海中建立电子转移以及化合价的概念并逐步的了解应用方面还原剂和氧化剂的原理及用途.而必修二的知识则更加深入,着眼于能量的转换并初步掌握一个重要的模型――原电池模型为实践运用以及后面选修四的学习打下基础.可以说,高一部分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是承上启下的.

二、高一阶段氧化还原反应主要教学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每一位化学教师对氧化还原反应部分都十分重视,应为氧化还原反应部分是各级考试尤其是高考的中心内容.也是比较灵活的一块内容.而新课程改革以及江苏省五严规定的陆续实施,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教学实践的矛盾逐渐的显露出来,并随之产生了一部分教学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方法陈旧

由于氧化还原反应部分知识内容的连贯性,很多教师掌握了一整套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方法.从置换反应、氧化反应、分解反应、还原反应这几大反应引入知识冲突之后进行导入,有的时候,使用离子反应来进行导入也是常见的方法之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逐步的成为一个教学问题.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这种导入方法看似合理,其实没有契合学生的学情.很多学生对于上述五种化学反应的掌握其实并不很好,尤其是置换反应,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并不十分熟悉.而离子反应由于刚刚学习,很多学生并不能够灵活的运用.所以从这几个反应入手创造认知冲突展开教学的方法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否则会造成教与学的双面问题.

2.学生化学知识体系不能支持传统教学过程

氧化还原反应部分有不少的教学套路,有的老师喜欢按部就班的从得失氧到化学价逐步展开然后再引入到电子转移方面.还有的老师喜欢多把得失氧、化合价、电子的转移三个方面各自独立下来进行讲解和阐述.这种相对传统的教学活动展开的方式主要是考虑了初中阶段的知识背景,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已经对基础的化学反应和基础的反应类型有一定了解基础之上.但是,初中新课程改革之后,江苏地区的教材已经逐步的取消了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知识的要求.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也发现学生掌握也不太牢靠.而高一阶段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在无基础的背景下一下子对本质的电子得失经行要求就显得十分突兀.学生的掌握显得比较困难.

3.教学模式落后

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模式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都是大量的高考、小高考的题目、考点.于是在有限的课时背景下,教学模式的设计都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讲授大量知识点之后就给予学生大量反复作业、联系予以强化.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知识的内化和学生学习主观性能动性的提高.

三、高一年级氧化还原反应教学问题的相应策略

1.巧置情境,调动学生自主意识

情境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巧妙的设置适合学生知识背景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将日常的生活学习和教学内容合二为一.可以进一步促进氧化还原反应这样一个高一年级部分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攻克.例如在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的第二课时中,笔者就用多媒体展示了每一位同学都会吃的包装好的月饼.并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在月饼保鲜的过程中什么物质具有氧化性,充当氧化剂?同时,月饼的包装袋中放入的物质应具有什么样的性质,起什么作用?以这样的生活化问题情境导入之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引入多种教学方法,突破认知障碍

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明显不适合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内容的内化深入学习.要充分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如掌握基本概念的时候就可以采取学生先学后教的方法.而稍微有一点深度的电子转移等方面的时候小组合作学习就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而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等进行内化总结的时候,引入小组竞争分析法就比较好.教无定法,最终还是以教学活动的高效和学生的主动性的提高为最终目标的.

第4篇:高一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学习观念;地理课堂;课堂有效教学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科目的数量(增至9门课)、容量增加了,在高考面前负担也加重了。如何使学生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地理教师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此谈一些个人见解。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初中形态向高中形态转变

初中阶段地理课是否正常直接影响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初中地理已经纳入中考范围,这使得初中生的地理水平整体得到提高。然而,初中地理课仍然是不被老师、家长、学生重视的一门学科,存在教学过程的间断性,应试突击性的问题。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高一初期,使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地理课的地位,不懂得如何去学习、运用地理知识,更不能实现育人陶冶情操的目的。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教材发生了一些变化。江西地理高考模块分别是:必修部分的必修一(自然地理模块)、必修二(人文地理模块)、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块);选修部分的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和选修六(环境保护)。必修一当中一些系统地理中非常重要的原理和规律一直贯穿在高中地理之中,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重中之重。高一阶段地理教材的知识是基础,是重点,也是难点,又是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和选修学业水平测试中占比重较大的部分。因此,教师引导学生从初中形态向高中形态转变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提高高一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为今后两学年的地理教学做准备。这种形态转型包括学习观念转型、考试观念转型、学习习惯转型、学习方法转型等。

1.学习观念转型

教师在高一第一节地理课上就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把原先思维中基本概念,哪怕是一知半解的概念作为基础,让学生尝试接受高中系统地理模式,使其逐渐适应高一地理学习。教师从总体上向学生介绍高中地理教材的构成特点,使学生明白自己将要学习、理解和运用什么,使学生对地理课重视起来。另外,详细介绍新高考方案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学生由原来地理是副科转变为地理是高考科目,使其意识到高中阶段地理课除去必要的基础记忆之外,也重思考、重理解和重能力。

2.考试观念转变

考试观念对现在学生和家长的影响很大,是否属于必测、必考的科目直接关系到家长和学生的重视程度。要让学生了解到高中地理学科考试在文科中是必选科目,考试成绩能否达到B级以上直接影响其是否被本科学校录取。即使是理科同学,也必须要参加每年举行的学业水平测试,对于普通类考生,成绩需要达到C级以上。初中生进入高一之后,对地理科目的考试观念改变了,会促使其端正地理学习态度,加深对课程的认识。

3.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转型

初中地理的教课形式和应试形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甚至于造成部分学生轻视课堂学习,只是把它作为“学科调味品”。有的地理课堂甚至于被其他科目占据,老师、学生只是在考前突击一下,因为在学生看来地理可以不看、不记、不理解,考试时在书本上找一找即可,使初中地理课出现间断性、应试突击性的现象。

高中地理课要求学生重视掌握基础知识,更要求学生会思考、会探究。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堂听讲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中学生不能只简单记忆知识点,问几道“我不会做的题目”,应该注重培养“老师为什么是这样呢?”“与我平时感觉怎么不同呢?”的思考方式。对于学习中“吃不饱”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课外“加餐”。

学习地理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学生应该注重平时知识积累,如阅读相关书籍,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介获取知识,拓展知识面。

二、教师应该怎样提高课堂效率

高一地理课按照要求是每周2课时,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能够充分利用45分钟,发挥个人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1.教师要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当前的考试要求。如:了解、理解《江西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考试说明》,把握每一课的要旨,使教学具有明确的导向,重点、难点适宜。2.重视课堂,一堂课有好的导入,可以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上课一开始就以趣引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艺术表演,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教师可以培养自己独特的方式以吸引学生。如:幽默风趣的语言、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视开端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做到事半功倍。3.适量的作业与测试。高一地理学科保证学生每天有15分钟的课后作业。形式可以多样化,包括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内容也可以丰富一些,如制作地理小报、自绘地理漫画等。以达到巩固知识,适应高考的目的。4.要坚持写教学后记,自我反思,寻找自身的不足,提高教学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学后记可以让自己不断反思,总结,并不断改进。5.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开展“教师合作”。“教师合作”有利于发挥教师整体功能,通过集体备课,协同施教,实施教学过程的通力合作,使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引导教师进行合作教学,使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认知风格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实现思维智慧上的交流与碰撞,从而达到一种“默契”,形成巨大合力,最大程度地提高教育的整体功能。通过“资源共享”使全组地理教师不断进步,共同提高,特别是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第5篇:高一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一化学 学案设计 自主学习

如何使教学更有成效,是教育界永恒的课题,为此人们进行了很多的尝试,希望寻求寓教于乐的快乐教学方式。如何以人为本,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减负增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呢?新课程改革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完成知识的自我理解和建构,而学案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

学案即导学方案(Guided Learning Plan),是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站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编写的文本。学案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学案实施的必要性

1.高一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年龄处于青少年向青年过渡的起始阶段,不论生理还是心理都显稚嫩,高一开设科目多,学习密度大,能力要求高,普通中学的高一学生焦虑情绪和不适应性表现得很明显。对于初中化学,很多学生还停留在记忆背诵阶段,还未形成对化学学科系统的学习方法,再加上高中化学思维量的提高,学生深感不适。在这种情况下,高一化学要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而学案的设计可以促进学生温故知新,引导学生明晰学习目标,根据自身的学习经验,优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2.课改理念体现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导演”,学生才是舞台的主角。学案的提出正源于“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只有转变观念,才能转变角色。时代要求教师不能只是“传道解惑”,而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发现问题的引路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自己如何教,而且要更多地考虑到学生如何学。同时学案设计也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促进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

二、学案设计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新课程展现不同功能的教材栏目,如“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等,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案的设计也是如此,通过它能体现一种舒心愉快的课堂文化。在学案中我尝试使用这样的语言:“比一比,看看谁的方法好”、“考考自己,相信自己行”、“这道题虽然综合性有点强,但挺有意思,请你试一试、“这道题你肯定觉得自己会,但很容易出错,不信你试试”等。这样的语言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意识。学生尝试的过程就是收获。

2.探索性原则

为了激发学生思维,“学案”本身就是一份探索性的自学提纲。学案设计时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

3.梯度性原则

在学案设计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认知水平的层次差异。因此在学案设计中不能跨度太大,人为地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尽量把一个问题按知识梯度,从基础到提高分层设问,循序渐进,分层推进。这样既对学生解决复杂问题作了铺垫和引导,又能把知识间的联系展示给学生,最重要的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落实检测已有的知识,同时感受知识向纵深的提高。高一正是初高中衔接阶段,学生对于初三知识的遗忘及学习中的漏洞,直接影响新授课的学习。因此在学案设计时可以添加“知识牵引”模块,唤起学生的记忆,梯度式设计问题,过渡到新授课知识点,这样学生易于接受。

4.系统性原则

新教材高一内容知识点多,许多学生感到化学知识零碎、难以把握,很多知识点属于纯记忆,印象不深,久而久之,学生的记忆逐渐模糊。化学知识体系是有其完整性、逻辑性的。所以教师在学案设计中应注意到该问题,对知识点重新进行整理、归纳,理出思路,使知识系统化从而更易于学生接受。对于复习学案的设计,除了要对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还应该尽可能地挖掘各节课或各章节之间的隐性知识,注重知识的迁移、在各方面的应用以及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学案设计与实施

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学方法不同,选用的学案也有所不同。

1.新授课学案――自主探究,启发教学

(1)性质课学案――问题引导,实验探究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必修一化学中的重要内容,贯穿整个高中化学学习。部分学生在学习这方面内容时,对知识点死记硬背,没有掌握学习方法。这对以后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学案设计要抓住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层层问题引导、实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研究中得出结论,从而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如以《氯气性质》学案为例,课前我引导学生有目的预习,在“知识牵引”板块,回顾、总结已有的相关的元素性质知识,如氧气、氢气等非金属单质的化学通性、激活学生记忆库,从而有目的地进行知识的类比和迁移。在“预习导引”板块,提出一些通过学生自学,可以在书本上发现的简单问题,如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让学生在自学中归纳总结、体验自我学习的成就感。这样,学生听课的目标更明确了。

上课时,在“问题探究――共同练”板块,我将课堂实验探究条理化、系统化,以设计的问题作为导引,探究实验为依托,向学生展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如问题1:根据结构决定性质,预测氯气的性质。在复习原子结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研究元素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我演示铜与氯气的反应,并提出问题2:金属铜是不活泼的金属,与氯气反应剧烈,说明什么?再次强调结构决定性质,加深学生的印象。根据氯气与铜反应生成高价氯化物,提出问题3:预测铁与氯气反应产物?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进行验证。学生很自然地能得到以下结论:氯气与变价金属反应,得到高价氯化物。再如氯气与水反应部分,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们利用学案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设问问题1:氯气能不能跟水反应呢,还是氯气溶于水只是个简单的物理变化?如何用实验方法验证?让学生充分讨论。学生经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尝试试验氯水的酸碱性。将氯水滴在pH试纸上发现试纸中间白,四周红。该现象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说明反应有新物质生成,新物质是什么呢?根据反应物判断很可能生成了盐酸。我适时提出问题2:如何验证盐酸的生成?联系旧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紧接着设问:如何解释pH试纸中间白的现象?我让学生充分讨论,提出问题3:设计实验方案推断起漂白作用的物质。经讨论和教师的引导,最后演示实验红色花瓣分别放入装有氯气、盐酸、氯水里。到此,揭开氯气跟水反应产物的谜底的时机已经水到渠成。通过探究实验,问题导引,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使学生的逻辑思维紧跟课堂节奏,从一个探究到下一个探究,一直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利用学案启发思维的同时,学生可以将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等直接记录在学案相应要点、关键词空白的位置上,一边上课一边完成学案,节省笔记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也为课后整理、复习提供方便。

(2)概念课学案――课前热身,激发兴趣

概念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化学某些概念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往往觉得枯燥,不感兴趣。我们可以设计预习学案――家庭小实验,如在“物质的分散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完成这样一个实验:准备粗豆浆、盐水、糖水、淀粉溶液、茶水、蛋清溶液,放入单层玻璃杯,用激光笔照射杯中液体,从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这样操作无危险且容易成功,不仅让学生提前了解了课堂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在实验中粗豆浆不能形成光亮的通路,这与豆浆是胶体的结论形成矛盾。教师可以加以引导,使学生了解丁达尔效应的本质原因,一举两得。除了家庭实验,我们还可以其他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讲授知识点前,学案以“拓展视野”模块展示与所教内容密切相关的信息。如化学发展史、著名科学家的故事、最新科研成果、生活小百科,等等,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如离子反应是较为抽象的一节课,在学案“情境引入”部分,可以展现一则资料:三国时期,诸葛亮在七擒孟获的过程中,蜀军由于误饮哑泉水,个个不能言语,生命危在旦夕,巧遇老叟指点迷津――饮用万安溪安乐泉水,终于转危为安,渡过难关。为什么哑泉水能致哑?万安溪安乐泉水为什么成为灵丹妙药?学生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上课注意力明显集中,通过学习最终解开了谜底。利用学案,教师可以很好地把握教学契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2.复习课学案――知识梳理,总结规律

复习课注重知识的体系和相互关系,学案更多采用章节知识网络、表格形式等。如苏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里面涉及了铝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变关系,复习学案只要将各物质之间关系理顺就可以了。如下图:

在设计时,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处理。如果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不强,教师可以给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变化关系,让学生填上反应试剂和反应条件;如果学生能力较强,则可以只给出几个知识点,其余让学生自己完成。

最后精选一些配套的综合习题,让学生学有所用,通过适当练习及时巩固,并体验学习后成功的乐趣。攻克了这一堡垒,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也八九不离十了。

3.习题课学案――方法指导,精练巩固

采用学案,弥补了教材编写的大众化,教师针对性选择习题,使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思路,预习到位,上课有目的地听课,笔记记录少而精,课后整理笔记有依据、也为以后复习积累了丰富翔实的资料。

习题课学案主要集中在专题训练上,有针对性地集中教学一类典型例题,归纳学习方法,变式训练、实践巩固,在节省抄题时间上很占优势。当然,教师在编写学案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梯度地设计习题。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有效讨论和交流,而不是完全“放羊”,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不是贪图热闹、流于形式。

教无定法,每位教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类型课堂的学案没有固定的格式,不同学校、不同学生设计的学案也不同。因此只要是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我们应该深信,只要怀着满腔热情,秉着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就一定能让学案设计教学进一步趋于完善、结出更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周业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化学教学,2009.11.

[2]房宏.以学案为载体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7.

第6篇:高一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重视物理必修模块在高考及其它选修模块中的地位

根据山东的物理考试说明可知,物理是理综命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综总成绩240分中占89分。其中物理必修(1、2)及选修3-1、3-2作为必考内容,占73分,试题命制形式为7道选择题与3道非选择题;选修3-3、3-4、3-5三个选修模块则作为选考内容,各为8分,但每个模块只能命制1道非选择题,供学生自由选择其中2题来解答;选修1系列、选修2系列暂时不做考试要求。显而易见,物理必修内容在高考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选修模块的设计是建立在物理必修内容的基础之上的,选修3系列是个综合性的系列,课时比较多,它比较全面地介绍物理学的实验基础、逻辑关系、文化价值、技术应用。其内容是在必修基础上进行的拓展和延伸,涉及的物理规律以及实验原理很多是融合必修中的理论内容并行设计的。由此可见必修内容是其它模块知识的基础。因而加强必修模块的教学与探究,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与思维习惯,对于学生以后顺利学习选修模块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二、在必修模块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几个重要的关系

1.必修内容与教学用时的关系

必修内容是命题考试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习惯和方法的主要载体,因而没有任何理由不把必修内容处理的细致有效、科学系统,并安排充足时间对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检测,力争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高考要求,但新课标对每个模块的教学有明确要求,即每周安排2课时,36个课时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与学习,这就出现了课时紧张与知识掌握程度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必修1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因为必修1内容基本上就是两大物理过程(运动、受力)以及力与运动知识的浓缩,相当于原大纲版一年半的教学内容,况且学生又刚迈人高中阶段,对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还不太适应,所以在36个课时中让学生系统扎实地掌握这么多内容,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认真去研读课标与考试要求,将教材内容重新组合,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大胆放手学生,才能正确处理好教学内容与课时的关系。

2.必修内容的宽度与深度关系

必修内容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学会思考、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因而必修内容涉及的知识繁多,宽度较大,给人以蜻蜓点水的感觉。感到任何一个知识点都需要讲明但又害怕讲太多、太深,导致学生产生恐惧物理、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这点在必修2中表现的特别明显,如必修2中第1章就涉及了功和能、功能关系的应用、能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点,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能灵活掌握知识的深度,那至少需半个学期才能完成本章的教学。所以我们在必修模块教学时,一定要按照课标要求,千万不要随便拔高知识点的高度,要大胆取舍,该了解的就了解,该在选修中完成的知识点就放在选修中进行,避免不分层次、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熟练掌握本模块与选修模块之间的知识联系或衔接,明确哪些内容需要细致讲解、那些知识需要点到为止,且不可把选修内容的知识迁移到必修中来完成。

3.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工具的关系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而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切不可固定某一个方法或某种模式上,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兴趣、爱好、个性存在差异的学生,班级建设思路、环境及本班其他老师又是不同的,学校的硬件设施也不相同,再者每个老师的喜好与擅长方面也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自己的优势与学生制定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方法就行,千万不要认为实行了新课改,就把任何知识都设计成探究性教学、实验性教学,彻底抛弃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或者是认为多使用现代教学工具(如多媒体、录像机)才能体现出新课改,如有的老师把太多时间用在课件制作上,添加了较多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一些无用插件,结果课堂上学生没有来得及思考或整理课件内容就一晃而过,导致大多数学生除了大饱眼福之外而无任何知识、学法上的收获。这不但背离了新课标的宗旨,而且也不司能完成最基本的知识目标。所以老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使用现代教学工具能够起到锦上添花之目的,否则是画蛇添足。始终明确现代教学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仅是教学的手段,它永远不可能代替教师的讲解、启发、点拨与板书。

三、提高个人教学水平的几点思考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

新课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对学生做了一个立体的纲要要求。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要点,在以前的教育理念上尽管有所涉及,但更侧重的是知识与技能方面,因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问题,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才行。我认为除经常研读新课标纲要及相关新课改的理论文章或书籍之外,还应该要特别关注一下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等理论专著,仔细体会其理论内涵及应用技巧,为自己的课堂教学睿智与理论修养提供强大的理论后盾。“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探究知识的递进性,对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本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先行组织者”理论则突出教师的调控和指导作用,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在《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中,教材上运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进行测量,得到至少六组(U,I)值,然后描点连线,用纵截距表示电动势、斜率表示内阻。除教材详细分析的这种方法外,还可以从物理仪器多用途使用、电路改进等角度进行分析,找出几种简单可行的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方案,这就拓宽了实验思路。又如电路设计经常要用到定值电阻,定值电阻如何使用往往不仅是学生最感困惑的地方,也是教学的薄弱环节,还是高三复习教学的重点之一。鉴于此,教师的调控和指导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我是结合考题分析思路,归纳特点,总结出:(1)定值电阻用于改装电表,扩大电表量;(2)定值电阻用来增大待测量;(3)定值电阻作为电表使用;(4)定值电阻用于改装电表,扩大电表量等几大常用用途。我想将这些模糊、易混点作为专题进行总结,都应归功于“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

2.研读教学用书,明晰教学思路

必修教材打破了传统教与学的理念,它更加关注当前社会普遍关心的社会经济问题,如能源、环境等,使学生进一步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物理学的作用,并注意将相关的基础规律进行综合布局与整合,放在最能发挥其教育教学功能的地方来学习。从表面上看必修内容的知识较散乱、不成体系,但我们若认真研读教学用书时,就会体会到该教材编写的奥妙所在,知识体系也是很流畅的,只是与我们以前的思维方式不同而已。如我对必修1和必修2教材的编写理解:共同必修是为全体学生设计的,旨在引导学生经历对自然规律的探究过程,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其中必修1的概念和规律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教材里的典型实验有助于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浩然研究方法,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必修2是物理学的核心内容,通过学习体会高中物理课的特点和学习方法,了解近代物理的内容,为学生进一步了解世界开启一扇窗户。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思路才清晰、有层次性、递进性。

第7篇:高一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

“校本化课程实施”是指:学校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纲要、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学校的性质和特点及可开发和利用的学习资源,对由学校外部专家提供的科目学习内容进行选择、补充、修正、改编、整合等一系列的课程改进活动。

从两个核心概念界定的表述可以看出,校本课程开发重在从课程开发的视角阐述“学校本位”,而校本化课程实施则是从实施的角度表述“学校本位”,同时也从实施的角度阐述“开发”。校本化课程实施主要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这三个国家核心科目的校本化实施。

二、校本化课程实施的实践探索

我校英语教材大多经过了备课组教师们的整合、拓展处理。本文选择了较有代表性的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课书必修二中的第四单元Wildlife protec-tion,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课书必修三中的第二单元Healthy eating进行了整合。整合后的这个单元于2010年2月对高一年级学生进行了首次教学。

(一)学生现状分析

高中三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中两年的英语学习,无论在思维和学习能力、参与意识、还是英语整体水平都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因而教材的整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依据教材又要高于教材,方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由于高三复习课程针对的是高考,因此,此次课程整合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教材分析

1、对原教材必修二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必修三Unit 2 Healthy eating的分析

Wildlife protection这一单元共有四课时,其核心话题是野生动物的保护,涉及到人类的非法行为对野生动物的破坏等问题。它不仅在整个初中段英语学习中的位置和地位非常重要,且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人们从事非法活动的其中一项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各种各样“吃”的需要,Healthy eating(这一单元共有四课时)正好涉及这一方面内容,因此两个单元无论从主体上还是从知识点的学习上都有相关之处,将其整合学习,对学生整体性掌握知识大有裨益。

2、课程整合设计

整合后课程需要6课时(与整合前相比节约两课时),目的是突出重点,使课堂节奏紧凑,连贯,节约时间。

整合后的教学内容编排体系如下:

第1课时:集中精力听一遍课文,学习野生动物遭到破坏的场景,分析野生动物遭到破坏的原因,复习原来Wildlife protection这个单元需要学习的知识点。

第2课时,由野生动物遭到破坏的原因――满足人们“吃的”需求,复习原来Healthy eating这个单元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在集中精力听课文的同时,要求学生注意并回忆两个单元有相同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将相同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地学习。并且在课的设计上融思想性、文化性、地域性、趣味性于一体。语言真实地道、语料丰富、生活气息浓厚。

第3课时:听力兴趣材料。为学生的听力训练提供了多视野、多角度、多类型的有关“野生动物保护”和“健康饮食”的语言材料。在情境中学生自我总结知识点,充分体现了校本课程师生共同开发的特点。

第4课时:引申听力,野生动物遭到破坏还有很多人为的原因,听材料,熟悉这些原因的表述、这些场景的描述、人们非法活动的表述等知识点都是融汇贯通的,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并扩大听力材料面。

第5课时:引申人们健康饮食和适度消费对保护野生动物和环境的意义。

第6课时:设计了两个情景,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任务情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课程整合实施具体过程

这里将以第3课时为例,来展示整合的教学实施过程:

第3课时在学习了前两课时教学内容、基本掌握了“野生动物保护”和“健康饮食”交际功能句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扩展材料、补全对话、放映录像、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方式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Situation 1:拓展听力材料

要求学生听一段录音材料:史密斯先生为了完成公司交给的任务,请客户吃鱼翅大宴。材料听3次(短文300词左右,与课文难易程度差不多的文章,外籍教师朗读),听完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Situation 2:创设情境,利用录像,真实感知

史密斯先生得知自己的一顿大餐牺牲了珍贵的野生动物之后,又面临请客户吃饭的问题,但他对营养学一无所知,不知道怎样才能吃出健康,因此请同学们为他出主意。

第8篇:高一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了解各种差异,制订可行的施教计划

初高中数学教材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的区别.初中教材内容通俗具体,题型少而简单,研究的数量关系以常量为主,较多地侧重于定量计算;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但注重定量计算,而且计算的技巧性强,还注重理论分析,常常需要作定性的研究和说明.

2.课时与课容的区别.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上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足够的时间反复强调、训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并在课堂上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练习.而到高中,由于科目增加、知识点增多、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显得课时太短,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巩固强化,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这也使高一新生一开始不太适应高中数学学习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干何事没有兴趣是干不好的,只有产生了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的产生使人有了动力,这时他就会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所面对的问题,进而探究、归纳出一些常用和特殊的解法,久而久之,积累多了,自然方法多了,能力也强了.我们应把这种从自发的感性的乐趣出发上升为自觉的理性的“认识”过程,在学生中大力提倡,并加以推广,鼓励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立志成为学习数学的成功者.当然,要想成功,还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课前预习,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产生好奇心.二是听课中注意教师讲解时的数学思想,多问为什么要这样思考,这样的方法是怎样产生的.三是把概念回归自然.只有回归自然才能对概念的理解切实可靠.

三、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学生自觉的学习习惯.”多次的高一数学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若要搞好高一的数学教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重课本,多探究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发现有相当多的学习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刚进入高一年级还是保持初中的学习习惯,总认为:课本中只有不长的公理、定理一段话和几个范例,没必要深钻细研它们,只要会做题目就行了,这固然很对.问题在于你不去认真斟词酌句,分析、探究公、定理及例题的特征,恐怕你在练习习题、考试时不是答不上,就是出错.持有这样的观点就大错特错了,因高一的教材不论从深、广度都高于初中.所以,平时应在注重课堂学习的同时,还应注重课后的复习,总结归纳出适合自己记忆、应用的最佳方法.

2.以课堂为主阵地,学会课堂笔记

听课要全神贯注,随着老师的讲解积极思维.预习时似懂非懂的概念弄明白了么?疑团化解了么?老师口授的真知灼见、补充的例题、精彩的解法,要抓紧时间记录下来,以便复习.

听课时还要做到不断生疑、质疑,敢于提问.要想想老师的讲解是否完整,解法是否严谨.板书的范例如果懂了,就应思谋新的解法.如果有疑点就应大胆质疑.争着回答问题绝不是“图表现”,而是阐述自己的见解,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即使自己回答错了,将问题暴露后,也便于纠正.听课最忌盲从,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不懂装懂.

3.课后及时盘点,归纳解题规律

第9篇:高一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初高中知识衔接 氧化还原反应 物质的量

我在高一化学教学一开始就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问题。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无论是知识的难度,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都存在质的飞越,加上课本内容和所编选的习题与各类考题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许多学生刚跨入高中,就感到难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有些初中的尖子生,进入高中后化学成绩一落千丈,感到学习化学十分困难,产生不少困惑,丧失学习的信心,厌倦学习化学。这就要求教师先对学生高中化学学习障碍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熟悉初中知识,找准初中和高中知识的切入点,应该复习的就复习,应该补习的就补习,消除“高一时间紧,忙着上新课”的思想。教师要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初中化学更强调基础性与一般性,主要是常识性介绍,要求学生进行简单记忆,对能力素养方面要求较低。高中化学在许多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化学学习的重点就是从背诵、记忆具体知识及概念原理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核心概念和对更为根本的学科知识结构进行深层理解上。理解的基本含义是指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深刻理解领会那些抽象的概念原理,在具体环境中灵活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笔者认为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理解能力起了很大作用。

《必修1》中离子反应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也使学生感到困难,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学习,教师在备课时可能要动一翻脑筋。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造成学生难以掌握离子反应的条件、离子反应实质等知识点的原因在于初中的基础知识跟不上。为了让初中与高中顺利衔接,我首先复习学生在初中熟悉的化学反应如下:

CO■+Ca(OH)■=CaCO■+H■O

NaCl+AgNO■=NaNO■+AgCl

HCl+NaOH=NaCl+H■O

Fe+H■SO■=FeSO■+H■

通过对学生熟悉的化学方程式的复习,学生在心理上感到熟悉、亲切,同时教师再适时与学生一起复习溶解度表,使学生平稳过渡到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条件、离子反应实质的学习,轻松地掌握新的化学知识,获得成就感。

如氧化还原反应。初中教材在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首次提出氧气反应的概念,在铁的冶炼原理时提出还原反应概念。只是从得失氧的角度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学生所学的仅是知识点,并把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割裂开来。而在高一化学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问题,使学生,从化合价的升降去分析、判断,从电子转移角度认识,并会判断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氧化剂和还原剂,从而加深理解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实现能力的提升,促进知识层“面”的形成。

从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发展入手,揭示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由浅入深,螺旋上升不断深化,逐步达到比较完整的阶段,即做到初高中知识衔接,让学生脱离初中的死记硬背,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问题,易于逐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此反应的理解。本节内容要求学生复习初中常见元素化合价和常见原子团化合价,能运用化合价守零和电子守恒。同时学生也完成了由知识点到知识面的建立,而且此时教师可以利用第三个反应,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比较铁和铜的活泼性,从而理解还原剂的还原性比还原产物强。教师可提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让学生用集合形式表示出来。

从化学学科发展的知识体系来看,物质的量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科学研究中,是学生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物质的量”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引入这一物理量时,可以从学习这个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更好地掌握这个这物理量,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让学生先自主讨论常用的基本物理量、符号及其单位,然后让学生到讲台上来展示讨论的结果,再及时进行总结归纳。

教师采用这样推导的方法设计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使学生发现新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类似的物理量,必然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同时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顺利地掌握本节知识,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深刻理解领会那些抽象的概念原理,在具体环境中灵活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例如:初中化学中的计算有化学式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高中化学的计算网络是以“物质的量”为核心,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完成由初中的“质量计算”到高中的“物质的量”的计算的过渡。同时通过复习相对原子质量,有利于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意义,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一些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比如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因此在高一时要适当补充。还有其他如有关“量差”法,十字交叉法,平均法,极端假设法等的应用,这些方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而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这些方法,那么在教课时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强化训练,并使学生逐步掌握并熟练使用。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高一起好阶段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于初中基础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理解能力,让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深刻领会那些抽象的概念、原理,拥有超越教科书的知识与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顺利地度过初高中的过渡期,为高中学习生活打好基础。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