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失真原因及治理措施范文

会计失真原因及治理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失真原因及治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失真原因及治理措施

第1篇:会计失真原因及治理措施范文

【论文摘要】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国家基本建设重要的实施者之一,其会计信息是否真实有效,同样至关重要。可当前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令人担忧。这不但弱化了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而且给建筑施工企业造成重大损失,严重影响建筑施工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本文就结合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阐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一些治理措施,力图保证施工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维护建筑施工企业的正常运行。

一、前言

施工行业的特殊性促使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只有充分了解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然后从实际出发,找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并采取有力的措施,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这也是摆在建筑施工企业经营者及管理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造成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三方面:企业会计信息不对称及外部性问题、会计监督机制不合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范及素质偏低。

(一)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及外部性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经营者与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无疑与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生成于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是有很大关联的,使得控制和掌握会计信息主动权者利用这种不对称性愚弄公众,甚至弄虚作假,伪造会计数字,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另外,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的外部性十分突出,这种外部性,使得会计信息负责人、报表编制者等会计信息行为人利用这为自己谋利益,这可以说是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建筑施工企业会计监督机制不合理

从我国现实情况看,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机构是自行设置的,会计机构相关人员也由项目负责人任命。项目负责人能掌握和控制项目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同时外部缺乏一定的压力。尤其对项目经理人员而言,会计舞弊及会计失真所带来的好处由其享有,企业会计舞弊、会计信息失真就不可避免了。可以说,当前施工企业的会计监督机制十分不合理。在这方面,应切实负起责任,加强企业外部的监督力度。

(三)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失范、素质偏低

会计职业道德的失范、素质偏低说的是会计职业规范的缺失甚至丧失,业务素质跟不上。近几年来,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出现大面积、持续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折射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严重滑坡。深入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许多施工企业会计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学习,缺乏基本的业务素质,专业知识贫乏或知识老化,而对现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知之甚少。不少施工企业的会计人员对有关的法律法规、财经制度等不仅不熟悉,在工作过程上还不依法办事;甚至有的人员遵纪守法的意识十分淡薄,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个人利益膨胀,根本无原则可言,故意伪造、毁损会计资料。

三、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措施

为了治理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使得会计信息真正起到参与管理和决策支持作用,这涉及到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的诸多方面,应当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再根据会计信息失真原因来采取相应的的治理措施,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真实性。

(一)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者的会计法规意识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者的指导思想不端正,可以说是造成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必须组织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者学习会计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使他们提高自身的会计法规意识,端正自己的指导思想,从而明确自己对会计资料和会计工作的完整性、真实性的责任。

(二)构建规范化的治理结构

建筑施工企业经营者应规范企业的治理结构,以保证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这就要求按照现代施工企业制度要求,对企业产权进行明确。可以说,只有产权明确,才能财务清晰,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才能解决。同时,可以将施工企业会计人员以及会计行为人全面推向市场,实行社会化管理,使会计人员及行为人不仅在如实反映情况方面真正履行职能,还能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从而提供真实、客观的会计信息。

(三)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外部的监督力度

这就要求首先在审计、财政、税务三方面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监督,其次由于当前面对各种会计监管形式,尤其是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期间,政府的会计监督就显得更为重要,可以说,政府的会计监督和管理就起着主导作用。政府监督应当以其合法性、真实性作为政府对会计信息监督和管理的核心,始终围绕施工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合法、是否真实来进行。此外,还要不断完善注册施工企业会计师管理体制,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会计行为的监督,对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人员任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

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的直接提供者就是会计人员,因此,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对保证会计信息真实至关重要。会计工作涉及面广,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财务会计知识,还需要他们必须懂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所以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必须要达到标准要求,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会计人员队伍,建立施工企业会计专家库,以适应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或会计工作的需要。此外,也可以通过加强业务培训使会计人员熟悉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法规及行业规章制度,促使他们更好的全面掌握施工行业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从而减少因会计技术失误和会计人员的素质低下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

四、结束语

要切实解决好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以说,是一项长期而又繁杂的系统工作。必须针对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力的措施,着眼于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者的会计法规意识、构建规范化的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外部的监督力度、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等,从而有效抵制建筑

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发生,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建筑施工企业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易永旭.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对策[J].山西建筑,2003,(5).

第2篇:会计失真原因及治理措施范文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历史性、国际性的难题,其直接损害了投资者、债权人等各方的利益,导致企业亏损,从宏观上来看会计信息的失真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政府监管环节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有效地管理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就成为我国政府和各级财政主管部门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会计信息监管的必要性

从会计信息市场来看,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信息使用者信息不对称。信息使用者一般情况下只能通过一定渠道获取的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并进行分析判断其真实性,最后做出决策。由于企业是会计信息的供应者,虽然法律规定了企业必须必须以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者附注的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但是企业很有可能处于某种故意,对报表的内容进行主观改造,公布不完整的、甚至虚假的会计信息,而外部使用者很难从公布的会计信息中分析判断它的真实性,自然而然聚会处于劣势的地位。如果政府不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企业很有可能会损害这些外部使用者的利益,甚至会危害社会经济秩序,因此,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需要政府采取一些列有针对性、有效的措施来进行监管。

从监管方来看,政府监管更具优势。一种监管体系的构成应当具备三个基础条件:监管主体与监管对象存在利益冲突;监管主体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监管主体有法定的授权和强制力。虽然目前对会计信息的监管主体还有企业自身和注册会计师行业,但与这两监管方比较而言,政府具有两大优势:第一,政府是一个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组织;第二,政府拥有其他监管方不具备的强制力。政府具备监管主体的所有条件,并且代表社会公共利益,更具有资源优势和权威性。因此,会计信息的失真离不开政府的有效监管。

会计信息失真的政府监管措施

要想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笔者认为政府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来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有效监管。

加强和完善会计法规建设,增强违规企业的法律责任。首先,法律在赋予政府经济管制权的同时,政府也必须依法进行监管,这是监管会计信息的重要手段和法律保障。在会计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与会计信息有一定利益关系的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制定相应的规定来予以防范。比如现在试行中的会计人员委派制,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在会计信息出现虚假的情况下,应将制裁的重点放在会计信息失真的利益获得者身上,从根源上防范有关人员通过伪造、篡改会计信息谋取利益。新的《会计法》相对于旧的《会计法》在这方面就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前总是归责于会计人员,现在法律明确了企业负责人需要对虚假会计信息承担的责任。这就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其次,还必须尽快出台《会计法》实施细则,对违法违纪的企业及责任人加大处罚特别是民事赔偿和执行力度,并在法律条文中明确执行的具体规范和司法解释,增强案件处理的可操作性,使违法者付出的成本远大于收益,使善于运用成本效益原则分析问题的企业不敢弄虚作假。

改善会计环境,控制失真渠道。改善会计环境,控制失真渠道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会计信息的失真与政企不分有很大的关系,而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实现政企分开的根本前提。政府不应当滥用权力,当会计市场能够平稳运行时,政府不宜过多介入,而当会计信息质量或会计服务市场发生系统性信任危机时,政府才应当果断介入。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前那种“放权让利”的企业改革方法并没有触及传统体制的根本弊端,只是在表层采取了一些措施,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企业管理体制框架,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权责分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从而使企业自觉遵守经济规律,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完善公司治理机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公司治理机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政府监管会计信息失真的前提基础。如果一个会计主体没有完善的治理机构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政府的监管的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又有什么意义?因此,政府就有必要引导企业下大功夫和力气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健全内部控制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稳固政府监管会计信息的基础工作。首先,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现有公司治理结构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也是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政府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构建科学的、先进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各自的职责,互相配合,协调运转,特别要重视和加强监事会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管作用。其次,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一切管理工作的前提,它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财政部先后出台了《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方式)》和货币采购、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等3个具体规范,为企业制定内部的控制规定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第3篇:会计失真原因及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治理

会计信息是现代商业最主要的信息,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完整、真实的会计信息可以全面反映企业运行情况以及其盈利能力。由于我国针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到位、内部控制不健全,导致部分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存在失真现象,严重影响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应通过会计信息的整理和披露,分析和管理各类经济活动,提高经济效益,及时实现利润分配,保证财产安全。

一、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的危害

企业会计信息通常是以财务报表等形式展现给企业的管理者,这种信息表现形式便于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的了解,掌握企业财务情况,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做出相关决策。但是,基于近些年企业经营和发展情况来看,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企业都存在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这些会计信息的失真有的是出现信息严重不相符,有的会计信息则是完全的虚假信息。在很多情况下,会计信息失真都并非是会计人员有意为之,但是所造成的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由于会计人员操作失误所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这种信息失真不涉及到个人利益问题,极易被人们所发现,能够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纠正。随着这种由于会计人员在无意情况下所造成的信息失真,不会对会计信息使用人员带来巨大的损失,但还是会对信息使用人员的工作产生影响,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会计人员有意使会计信息失真所造成的危害则是十分严重的。一般情况下,有意的信息失真都是相关工作人员为了个人利益所造成的,这种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也都多为信息数据造假。当使用人员在使用这些信息数据时,将会严重影响其工作,甚至会给其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会严重威胁到一个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会计信息发生失真的原因

1.企业内部财务制度欠缺

对会计信息进行监督是保障会计信息真实性与准确性的重要手段,如果不能够充分发挥企业会计监督作用,必然会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从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来看,往往因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是企业最高权利拥有者,其能够根据自己需求让相关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进行修改,难以充分发挥会计监督作用,从而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部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运行不够规范, 权责不到位。企业领导法制观念淡薄, 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认识,忽视财务制度、财务纪律的严肃性, 任意干预企业日常决策。

2.外部监管制度的欠缺

从外部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管理情况来看,对其进行监督的部门主要是政府、相关税务部门和审计机构。为了能够满足市场体制需求,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在财务方面,更是着重制定了很多法律。但是这些法律法规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对其不断进行完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由于相关制度的不完善和落后,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多,需要我国政府相关工作人员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制定较为完善的、先进的、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同时,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还需要加大其执法力度,对于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肃的处理。如果只有完善的制度,缺乏实际的执行,也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所以需要将两者相结合,才能够最大程度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防范及治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措施

1.建立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

企业如果想要获得良好的发展,应对其内部信息进行严格的监督。会计信息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信息,应建立以内部监督为主、外部监督为辅的监督机制,以免使会计信息出现失真的现象。对于企业会计信息的内部监督,应该以财权、财责为基础,建立较为完善的监督机制,并科学合理的使用该监督机制,防止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过程中出现各种违规和违法现象。而针对于企业的外部监督,应加强相关监督部门的监督力度,按照市场机制的需求,进一步完善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

2.加大对会计信息造假的惩罚力度

现阶段,我国在会计信息造假方面所采取的处罚行为一般分为行政与刑事两种,主要是针对造假的主体进行处罚。就其所进行的处罚与其所给人民群众所造成的损失而言,处理力度较小,不能够对企业产生任何威慑的作用,这种较低的违法成本是会计信息频繁出现失真现象的重要原因。而且由于政府出于维护市场秩序等目的,也不希望对企业处罚过于严重使其退出市场。但如果由公众担任处罚主体,提高对违规企业的民事处罚,民众会从维护自身的利益出发进行维权,从而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能够使其在日后工作中有效避免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3.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法制建设日益健全和完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但是,有相当多的会计人员,不重视加强对国家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知识陈旧,往往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不熟悉各项法律法规,不懂得会计业务的正确核算方法而导致违纪违法和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因此,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组织领导,重视和加强对会计人员法律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和教育,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素质、专业技术技能。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总体提高,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广泛和坚实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第4篇:会计失真原因及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企业 会计信息失真 防范与治理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142-02

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公众利益与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有着比以往更加紧密的联系,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着更加强烈的需求。然而近年来,我国很多企业会计秩序出现紊乱,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严重偏离企业会计法规,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种现象就是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失真给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损失,给国家经济发展造成危害。因此,分析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并提出防范与治理的措施就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内部原因

1.会计人员追求私利,不守职业道德。会计人员和其他人员一样,集经济人和理性人于一身,他们本身就具有对利益的追求。当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不一致或产生冲突时,部分会计人员由于职业道德水平低下,对会计法规意识淡薄,当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他们在利益驱动下而心态失衡,为谋求个人私利,借工作之便或弄虚作假挪用公款,或伙同他人侵吞国家资产,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损失。

2.单位领导好大喜功,缺乏诚信。尽管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余年的历程,思想观念亦经历了深刻的变化,但历史形成的官本位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存在。有的企业领导者为了迎合上级要求,为了保住和提升自己的职位、追求政治上的发展前途,用行政命令强行要求会计人员更改会计信息,“官出数字”和“数字出官”的腐败现象屡禁不止;有的企业领导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为争取投资、申请贷款、评优争先、提升形象,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报表上做文章来粉饰经营业绩,虚报产值、产量、投资、效益等数据;还有的企业领导为逃避税赋、少缴社会保险金,要求会计人员瞒报销售收入、利润、工资总额等数据。“长官意志”造成的弄虚作假的现象比比皆是。

3.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还不够完善。国有企业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国有企业改革后,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形式,但这只是形式上的改变,董事会、经理会、监事会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公司重大决策没有做到科学化、民主化,经营管理者的权力缺乏应有的约束,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了实现管理层特定的目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制约作用。因此,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就更为严重了。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外部原因

1.会计制度和准则存在缺陷。会计信息的生产依赖于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如果会计制度和准则不能满足经济活动反映的需要,会计信息就难以真实、可靠地记录、披露企业的经济活动。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变化,而我们会计制度的变化却未跟得上经济发展变化,还在用原有的会计方法核算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经济活动。具体情况包括两种:一是有些经济内容在传统的会计看来,不是会计应该反映的内容,但这些活动却深刻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和收益情况,甚至还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但这部分经济活动无法进行会计核算和在报表中反映。例如,会计准则规定“投资公司在占有被投资公司50%以上股份时才要求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美国安然公司利用这一会计规则,利用投资股份50%以下的子公司隐藏利润和负债。二是按照会计制度和准则,有些会计信息即使在会计报表中有所反映,也不能保证真实、可靠。比如,根据历史成本原则,土地价值在会计报表中所反映的信息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样的会计信息实质上就失真。

2.会计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健全的财务、会计、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到目前为止,我国许多会计法律法规尚未建立,已建立的又不严密,法律法规之间有许多矛盾。尽管我国人大已经颁布了许多关于经济犯罪的相关法律,但却没有一个专门针对会计故意性信息失真的法律。目前规范我国会计人员的最高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但由于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加之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不能及时配套,所以其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在该法的第六章――法律责任部分,虽然也规定了会计人员违反本法要承担的一些后果,但它主要是从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角度来规定的,对涉及刑事责任的,则按刑法进行处理。??而当前我国的刑法对会计信息失真虽已作出了相应规定,但还不够完善。所以,就带来了在处理会计信息失真时常出现的有法难依、执法难严、违法难究的现象,造假的成本远小于获得的利益。

3.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严重。地方保护主义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个别政府官员为显示政绩或谋求升迁,“发展”地方经济,不顾现实条件和长远利益,竭力扶持“典型”企业,默许会计造假存在,甚至授意企业玩弄数字游戏。尤其在监管不严、惩处不力的情况下,这些行为还具有一种示范效应,使得会计弄虚作假有扩大之势。企业上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政府行为,上市指标这种“稀缺资源”不是配置在最有效率的企业,而是常被用作国有企业的解困。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联合进行资产剥离、置换等包装或直接进行报表粉饰,以争取符合上市标准、配股资格,募集更多的资金,或保住“壳资源”。

4.政府和社会监督不力。《会计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督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这一规定事实上确立了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地位。政府通过社会审计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监督,是有效防范会计造假现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政府审计部门力量有限,且多侧重于强调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对真实性的监督不够重视,因此常常让一些会计违法犯罪者钻了空子。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则主要是指以注册会计师为主的社会经济监督力量。当前我国的社会监督主要是由注册会计师来完成的。近些年来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发展迅速,但注册会计师队伍良莠不齐,很多人员执业水平和职业素质不高,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水准。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在利益驱使下,在恶性竞争局面下,迁就客户、纵容客户,接受客户贿赂,执业质量屈从于委托单位的要求,甚至与企业进行“合谋”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丧失了审计工作的独立公正性,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泛滥。

5.会计的隶属主体错位。我国的《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依法享有对企业生产、经营、销售及其利润分配情况全方位反映和监督的权利。充分地执行该权利的必要条件是,会计人员必须独立于企业外,不与企业发生任何经济利益关系。而我国传统的做法是会计由企业聘任,这就决定了会计人员和所在的企业有着紧密的利害关系。在这样的情形下,要求会计人员对其所在的单位进行监督,其效果就可想而知。??尽管新老《会计法》都赋予会计人员依法监督本单位领导的权利,但真正勇于行使监督权的人并不多,甚至会计人员为了职位升迁或迫于领导的压力,充当领导犯罪的帮手。

三、会计信息失真防范及治理措施

针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外原因,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会计人员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针对会计人员由于利益驱动和职业道德缺乏而形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财政、税务、审计等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开展和加强单位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组织学习相关财经法规,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使会计人员树立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坚持原则、廉洁奉公、严格按照财经法规、会计制度的工作规范要求开展财会工作。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加强对全社会的宣传,让全社会的人们都认识到会计诚信的重要性,形成“对不诚信者人人喊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社会氛围,增加会计人员违背道德的成本,利用社会道德意识对会计行为产生约束作用。

2.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手段。内部控制能抑制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它从过程中严格杜绝会计造假。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制定合理的会计处理程序、会计稽核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使会计信息在生成过程中程序化、科学化,形成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自我约束、相互牵制的防范性措施。其次,从生产、经营与销售的各个环节入手,加强对购销业务的监管、资产账实的核对,形成会计信息生成的控制环境。需要强调的是,在健全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董事会、经营者的经济行为的牵制和约束,建立企业内部权力制衡机制,防止领导意志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

3.完善会计制度和准则。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的某些内容需要不断充实完善。对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和收益的会计事项,如一些重要的表外信息、无形资产,某些重要的间接经济信息等会计准则应做进一步的明确规定予以反映,使得不论是表内信息还是表外信息,财务信息还是非财务信息,定量还是定性信息,过去信息还是未来信息,都得以公开和披露,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了解到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对于能够反映和披露的会计信息,会计制度和准则应尽量细化,尽可能将核算中的水分“挤干”,真实反映实际情况。

4.完善刑法中会计犯罪的有关条款。思想道德教育对会计人员的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它是一种软约束,是不具有强制力的,会计失真的有效防治还需要法律的硬约束。目前针对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对相关人员的责任界定还比较模糊,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打击力度明显不够。这些处罚与造假者获取的暴利相比,高悬在头顶的法律之剑,看起来并不那么可怕。所以建议有关部门在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处理问题上,将会计信息失真犯罪列入我国的刑法中,并制定具体的条款来惩治会计造假犯罪。如:在刑法和有关补充规定中明确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中的刑事责任,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负首要责任”,扩大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承担责任的范围,直至对所有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都负有首要责任,同时追究对此负责的政府部门的责任。通过刑法制裁使造假的成本远远大于造假的预期收益,以此防治会计信息失真行为发生。

5.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督。加强政府监督,体现在各级财政、税务、审计机关要依法对企业加强会计信息真实性检查,检查内容进一步深入细化,不仅对报表进行检查,还要加强对会计凭证真实性的检查。对查出的问题除了予以行政处分,还要追究刑事责任。此外,建立政府有关部门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再监督机制,对已审计过的企业会计报表进行抽查复审,如发现违规问题,对有关企业和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属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严厉处罚,并强制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承担无限责任,进行民事赔偿,以此提高注册会计师造假成本,促使其提高执业水平,增强审计责任意识。加强社会监督,可以从建立社会检举制度入手。改变目前会计信息失真检举制度只限于会计人员的状况,检举面扩展到全社会公众。设立接受检举的责任部门并明确其责任,对检举人进行保护与奖励,通过社会公众的集体力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6.政企分开,规范企业治理结构。企业摆脱政府对会计信息的直接干涉的根本办法是实现政企分开,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市场竞争主体。企业在独立经营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规范企业治理结构,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明确而科学的授权,规定经营者“有权为”及“无权为”、“应为”及“不为”的具体行为;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处罚条款的内容应能保证使经营者违规行为的预期成本远高于违规行为的预期收益。企业对经营者的激励从短期工薪支付转变为长期绩效补偿远期化或非货币化,如延期支付奖金及利润分成、以认股权证和赠股代替现金支付等,以防止经营者为追求短期利益和个体利益人为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此外,企业还应构造多元化的企业股权结构,加强董事会的决策与监事会的监督职能,企业治理权限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合理配置,明确各自职责,建立起对企业经营管理层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从而有效地控制会计信息失真的发生。

7.推行会计委派制。我国现行的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着“两重性结构”特征。会计人员既受聘于企业,必须维护本单位的利益;同时又要站在国家利益的立场上,履行监督职责,维护国家利益。在国家利益与单位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会计人员的立场势必会出现摇摆移位。尽管《会计法》赋予了会计人员依法行使监督的权利,但真正敢于监督的人并不多。要改变这种现状,最好的办法就是营造会计独立的格局,将会计人员的利益从其所在单位利益的纽带中切割出去,会计人员由国有企业的主管单位委派,会计人员的工资收入与业绩考核由主管单位负责而与所在单位无关,这样会计人员才能无所顾忌地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真实地反映和监督所委派单位的生产、经营、销售及其利润分配情况。

注释:

陈正云.经济欺诈犯罪的界限与认定处理[M].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

吴联生.企业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的责任合约安排[J],经济研究,2001(5):33-37

编写组.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监督检查[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第5篇:会计失真原因及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科技公司;会计信息;信息失真;治理对策

一、研究背景

山东TD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TD科技)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拥有相当知名度和规模的民营企业,以数码产品开发为主导,集移动电话、工业电脑、数码影像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

TD科技2011年的会计报表反映,该公司年末资产总计63,417万元、负债总计35,636万元、所有者权益27,781万元、利润总额2,530万元。2011年7月,税务部门接到举报后派出检查小组,对TD科技2011年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检查。检查小组发现,TD科技财务管理混乱、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信息失真严重。经检查,该集团实际资产为30,125万元、负债为23,447万元、所有者权益为6,676万元、利润总额为982万元。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分别虚增了110%、52%、316%,利润虚增达1,548万元。检查结果被税务部门公告后,导致公司价值极度缩水,公司声誉一败涂地,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强的反响。而这必然束缚TD科技在资本市场中的融资能力,减少企业的资金流入,严重阻碍公司的长远发展,甚至在宏观上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稳定发展。这正是本文探讨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出发点。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经分析,造成TD科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

TD科技共有会计人员8名,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3名,其余均为企业内部领导的家属及朋友,专业水平较低。职业技能的局限性使其不可避免地造成操作性、原理性的错误,致使会计信息不真实。另外,这些非专业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为私人利益对会计信息进行一些违规的处理,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

2、不良经济利益的驱使

会计信息的生产者与会计信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关系,因此,TD科技为了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增强企业竞争力,公司内部领导指使会计人员伪造账目,降低生产成本,虚增利益,公布虚假财务报表,蒙骗信息使用者,造成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3、无法准确理解会计准则和制度

由于TD科技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有限,使其对当前会计准则和相应制度内容及规定的理解产生偏差,在日常会计工作中加入了一些个人主观判断,造成无法按规定准确无误的表达会计信息,使会计信息中存在不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造成TD科技会计信息失真就在所难免了。

4、公司监督体制不健全,处罚力度不够

十多年来,我国虽然颁布了《会计法》、《公司法》等多部财务法规和相关制度,但TD科技内部相应的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会计监督体制不够完善,监督及处罚力度也不够严格,这就使得会计人员因为缺乏约束而大胆地进行造假舞弊行为,从而导致TD科技的会计信息不够真实。

5、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单位内部控制不完善

目前TD科技在治理方面存在着较突出的问题,公司内部有章不循,管理混乱,财务收支失控,账外设账,公司负责人,,内控制度形同虚设。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TD科技内部的治理结构不完善。另一方面,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滞后性,经济生活当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财务人员利用专业会计软件公司的技术人员更改原始电子账簿,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使会计信息失真情况严重并很难恢复到真实情况。

三、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TD科技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要想一次性全面解决是不可能的,只有剖析其成因,抓住主要矛盾,多管齐下,才能逐步地解决。

1、加大培训和教育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每月对TD科技的会计人员进行一次再教育培训,包括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会计理论和实务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每半年请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给TD科技会计人员进行一次讲课,主要讲述最新的会计准则及业务操作方法。通过培训,使TD科技的会计人员能够真正的担负起保证信息真实性的责任。

2、增强法制观念,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提高TD科技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及法制观念,使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实事求是,不谋私利,坚持原则,绝对不做假账。

3、贯彻学习会计准则和制度

由于TD科技自身民营企业的性质,企业会计人员素质水平较低。只有会计人员贯彻学习会计准则和相应制度,才能使会计工作真正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4、严格执法,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针对TD科技会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今后的重点仍然是会计信息中的失真行为,一定要完善公司内部监管机制,加大对违规操作会计人员的处罚力度,从而减少违规操作的可能。

5、健全公司内部控制体系

以完善TD科技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为基础,形成单位内部自觉、自律的会计监督机制,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使日常会计业务处理及会计档案管理每一环节的人员之间分工科学,职责明确,形成既能相互协作又能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减少舞弊的可能。

总之,防范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会计理论工作者和会计实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只要重视和认真对待它,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一定能取得长足的进步,我国的经济建设也能更好、更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丽.从动机角度探寻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及其治理对策.全国商情,2009.16.

[2] 李友文.浅谈会计信息失真及对策.现代商业,2010.08.

[3] 刘强.关于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及应采取措施的浅析.现代商业,2010.02.

【作者简介】

第6篇:会计失真原因及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人格失衡 关系 措施

财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了政府和各有关方面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并从体制、环境、、制度等方面设计了许多治理方案。但是,从实际操作的情况看,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且,造假之风有蔓延之势,以至于绝少题词的朱基总理在2001年4月16日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破例为该校题写了“不做假账”的校训。近来,媒体对一些做假和中介机构的曝光,也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会计造假的泛滥以及监管措施的乏力。这一切都说明了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必须双管齐下、刚柔并济、内外同举,在法治的同时,还要德治,因为会计人员是虚假会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他们对会计信息失真负有不可推御的道德责任。因此,本文试图从会计职业人格塑造、诚信等方面出发。来探索和建立以德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基本思路。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财务造假的原因很多,如环境的、制度不健全、内部监督不完善,以及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等。但不可否认,会计人员是造假的直接参与者,因为每一份财务报告,都需要经过会计人员之手才能流入,所以,从会计职业人格入手其失真原因,进而采取防范对策,就会收到更彻底、更长久的效果。

1.企业会计人员会计职业人格失衡,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以被批露的案例为据显示,会计从业人员技能和知识问题引发的造假案件占总数的20%左右,而由于职业道德滑坡和违规操作事例则占80%.会计人员的责任,最重要的就是工作态度。这种态度不仅要求精于专业技能,做好本职工作,同时,要充分行使作为会计人员对公司单位的财务运行和调整方案的监督权利和义务。而从众多的造假案例中,不难发现,一些企业会计人员不仅玩忽职守,而且与领导“一拍即合”,联合造假。由于会计人员的个人得失与企业主体即负责人的偏好密切相关,这就为经营者与会计人员作为“内部人”进行“共谋”提供了相当便利的条件。个人利益的驱使,也是会计人员丧失职业道德的重要原因。当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相冲突时,企业里的会计人员置公众利益于不顾,迎合单位领导,利用职权,虚增利润,欺骗投资者,损害公司利益的事例屡见不鲜。

2.一部分注册会计师,为“米”折腰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另一原因。如果单纯企业内部造假,相应的会计师事务所只要严把质量关,也不会让假账流入社会。然而,事实上,一部分注册会计师也参与造假,并予其披上“真实”外衣,对公众的伤害更是无法想象。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在激情和理性之间起媒介作用的是责任”,明确责任作为一条原则,无疑是注册会计师的一次公开承诺,能达到维护公众信心之效。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包括对使用其服务的所有人所负的责任:同行间和谐相处的责任,提高专业技能的责任、自律的责任等。而在实际过程中,各种违法行为不得不让人担忧。如:注册会计师缺乏自律,缺乏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甚至缺乏对人格的考虑,致使他们铤而走险去追逐巨额收益,从而导致了同行业的不正当竞争,以“经验丰富”为竞争手段来招揽生意;一些注册会计师接受客户的贿赂,作为回报,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与客户签订审计合约,收费标准以客户是否能取得贷款为条件,这种完全以职业服务给客户带来的满意程度为依据来收取费用,势必导致注册会计师因关注其个人私利而注重客户的利益,注册会计师与客户之间的利益的一致性,又将促使注册会计师顾此失彼,忽视一般公众的利益需求,放弃公正客观的立场,出现诸如出具不符合真实情况的审计报告等丑陋现象,最终伤害公众的利益。另外,由于以客户满意程度收费为基础收取酬金,注册会计师之间将会因争抢客户而发生恶性竞争,甚至不惜降低收费标准,这势必影响服务质量,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二、健全会计人格,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行性

会计人格是指会计从业人员和会计预备人员(主要是指在校会计专业大学生),在会计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因此,健全会计人格是防范虚假会计信息的重要手段。

1.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隐蔽化的、表面真实而实际虚假和难以定论的行为,仅仅依靠法治是解决不了的,需要从会计职业人格的角度去思考与采取措施,使全体会计从业人员树立根深蒂固的操守观念、耻辱意识,强化他们的会计职业人格,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2.高尚的职业人格具有财经法规和各种约束制度所起不到的作用,它对会计从业人员行为动机的自我检查,行为过程的监督和行为后果的评价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培养会计从业人员高尚的会计职业人格,倡导正直、公允、客观的道德行为观念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举措。

3.会计从业人员道德水平的养成比专业知识的习得更为重要,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可以不断、更新,而道德品质一旦养成,就难以改变,而且这种良好的职业人格难以在每个会计从业人员身上自发形成,需要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系统的和培养。现行会计职业道德的沦丧大部分是由于职业道德教育的忽视引起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引知语)。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出的会计人才不仅是技术专家,更是道德专家。

三、健全会计人格,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措施

会计人格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会计人员本身的道德素质低下,单位负责人的职业道德水平不高,不良环境的等等,因此,要健全会计人格,防范会计信息失真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人格教育。会计人格教育,是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以会计基础人格和会计职业人格为主要的教育。它主要是通过各种人格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来促进会计从业人员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了解,保持对周围社会环境的客观和全面的认识,使之在处理会计事项时,能根据职业良心来把握自己,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不做假账,做会计秩序和市场秩序的重要维护者。

会计人格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可采取一系列专门的、有效的教育来进行。如:法规教育、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等,将会计人格教育内容被会计从业人员接受,进而转化为他们从事会计工作的准则。同时,对财经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人格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是会计市场的预备人才,是会计信息的直接提供者,对他们进行会计人格教育,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良心,有利于提高整个会计队伍的道德素质,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

2.进行会计职业人格评估。近年来,我国信用评估业有了初步的,会计职业道德的监测评价体系也正在起步。进行会计职业人格评价,就是要对会计人员在遵纪守法,真实公正地履行职责等方面制定出一套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并对会计人员职业人格评价的结果进行公示,用各种和手段,使会计人员的职业人格状况始终置于各单位内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从而保证有关职业道德规范的实施。

3.加强单位负责人的法制与道德教育。,一部分单位负责人为了夸大自己的工作业绩或其他原因,指使会计人员按自己的意愿处理会计事项,肆意违反会计制度、财经法规,置国家利益和长远利益于不顾,从而使会计人员处于“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的境地。因此,单位负责人应认真学习并自觉遵守有关财经法规、会计制度,指导会计人员严格按《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操作,使本单位的思想工作落到实处。

4.加强会计人格教育的外部社会环境建设。会计人员不仅工作在会计领域,更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其职业人格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一个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社会公德意识低下的社会环境下,不可能有健全的、高尚的会计职业人格。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净化会计行为环境,是健全会计人格的基本保证。提升会计职业人格,实质上是向社会提出了提高道德觉悟、重视人格塑造、净化社会环境的要求。目前,各行各业都应自觉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督,建立扬善抑恶的舆论评论机制,使包括会计人员在内的社会群体处于一种良好的氛围与和谐的环境之中。

第7篇:会计失真原因及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会计失真 原因 影响 对策

一、会计信息失算的概念

1.定义。会计信息失真,从广义上理解,是指会计信息没有达到质量特征的要求;从狭义上理解,是指会计信息反映得不真实、不完整、主观性大,经不起严格的验证,也就是会计信息没有达到可靠性的质量特征的要求。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会计信息越来越重要。不管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还是企业内部经济管理部门,或者是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等有关各方,都需要通过会计信息了解企业,并作为相应决策的依据。

2.危害。首先是扰乱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秩序。会计信息失真,将形成国家经济中的黑洞,破坏了市场运行的有序性,使国家经济运行成本增大,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其次是造成经济预测和决策失误。这里一方面失真的会计信息会削弱政府宏观调控的效力,另一方面影响投资者和贷款人进行合理决策,从而对整个经济的预测决策产生不好的影响。在此就是引发违法犯罪行为。一方面为一些掌管资产和位高权重的人接受贿赂、盗窃公款公物、贪污腐化打开了方便之门,比如挪用公款、走私贩私;另一方面使一些原本不合法的行为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比如在会计造假的掩护下,公款吃喝屡禁不止,畸形消费观盛行,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再次就是影响企业的发展,在这里最主要的就是企业内部的腐化、管理的混乱和对外的企业形象与信誉。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剖析

1.核算制度的不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的不完善是造成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体现在:制度的滞后性,和经济业务的发展不协调;会计本身固有的估计和判断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会计本身科学的容许大量的估计和专业判断,这样或多或少的会造成影响;核算制度中会计核算方法的可选择性也会引起会计信息失真。

2.会计监督力度不够。国内一些单位的审计部门形同虚设,不敢暴露企业的问题,而企业外部的审核机构带有一定的盈利性质,为了自身利益不能对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调查。所以会计监督不力是中国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内对会计信息失算的惩罚手段以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为主,主要采取方式不外乎与罚款、通报批评和警告等行政处罚,这样根本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那些已经追究了法律责任的,也仅仅是追究被处罚者的刑事责任,在我国因为会计信息失真而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企业案例目前少之又少。

3.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意识薄弱,法律观念不强。部分从业人员缺少公正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在领导面前不敢坚持原则,不能公平地对待利益各方,为其所在的单位或与其有利益关系的单位作假账,牺牲国家利益来换取局部利益乃至个人利益,这与从业人员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的薄弱有关,不能按法律做事;其次是会计人员结构比例失衡,专业会计人员后继无人,年轻的从业人员未受过专业系统地的会计知识培训,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知识老化,对新业务不能熟练操作,甚至就不懂新的业务知识。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是企业和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己成为广大企业及相关部门的重中之重。

三、预防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完善法律法规,强化会计监管体系建设。法律法规方面,一是加强会计理论研究,促使会计工作规范化。二是要通过法律手段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以法律形式明确虚假会计信息的非法性。三是加强会计法规立法工作。不断完善以《会计法》为核心的会计法规体系,使各项会计工作有法可依。

从加强内部监督来看,可采取如下措施: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监察、内部稽查和稽核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等;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有必要对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委派制。从外部监督方面来看,可采取如下措施: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的力度和广度, 全面贯彻实施《中国注册会计师》,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和管理人员的监督作用,以有效的防范会计信息失真;切实加大国家政府监督的执法力度,加强会计报告管理,严肃查处编造、篡改会计报表和弄虚作假的行为。

2.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是当前解决问题的关键。

应从两个方面去实现:1.加强从业人员的个人修养和专业知识。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个人素养、思想品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加强从业人员对相关法制知识的学习,使他们懂法、知法、守法,使之坚持原则,自觉抵制违法行为。2.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做财务首先必须对专业知识掌握扎实,在日益发展的文化潮流中,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掌握较全的知识面、娴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现代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晓飞.会计信息产权视角下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2011

[2]牛剑,易亮.致力会计信息失真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商品与质量,2010(10)

第8篇:会计失真原因及治理措施范文

一、我国会计信息透明度及失真的现状

在普华永道(price waterhouse Coopers)的关于全球35个国家“不透明度”指数的调查报告中,中国和俄国的不透明度最高,指数分别是87和84。新加坡、美国的透明度最高,指数分别是29和36。虽然这个调查只能作为参考,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200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等单位联合举行了一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是:个人投资者认为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完全可信的仅占8.45%,完全不可信的占3.14%。对100家机构投资者的调查的结果是:没有一家机构投资者认为财务数据“完全可信”,认为“基本可信”的机构投资者占41%,认为“完全不可信”的占1%,大部分认为只是“部分可信”。这显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数据信心不足。

二、会计信息失真类型划分

对国内外大量案例给予总结,企业虚假会计信息的类型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违规造假型,即故意隐瞒或虚构交易事项;二是滥用判断型,即利用会计特有的职业判断权利,对交易事项做出非公允的表达,致使会计信息扭曲。利用资本性支出、经营性支出的划分和收入确认期间的划分,以及根据交易实质划分关联交易和非关联交易等会计判断进行盈余管理,是这种手段的一些主要表现形式;三是差错失误型。这是由于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欠缺,或者粗心大意,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出现差错,造成会计信息不准确;四是规则漏洞型,即利用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有关财务核算规则存在的缺陷,大搞“特技表演”,导致会计信息未能公正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内部人控制是企业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企业经营者在经营不善的情况下,利用手中权力,为了业绩考核,或为了获取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或为了发行股票,便于融资,指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搞账外账、小金库。企业的经营业绩,其考核办法一般以财务指标为基础,而这些财务指标的计算都涉及到会计数据。经营业绩的考核,不仅涉及到企业总体经营情况的评价,还涉及到企业厂长经理的经营管理业绩的评定,并影响其提升、奖金福利等。为了在经营业绩上多得分,企业就可能对其会计报表进行包装、粉饰。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一般不愿意贷款给亏损和缺乏资信的企业,因此,为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或其他供应商的商业信用,经营业绩欠佳、财务状况不健全的企业,难免要对其会计报表修饰打扮一番。对于那些打算上市或者已上市的公司来讲,能否上市或者能否获得再融资的资格,只要按照融资的条件“做”出一份报表,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的资金。由于股票发行价格的确定与盈利能力有关,为了多募集资金,企业在设计股改方案时往往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在后续发行情况下,要符合配股条件,企业最近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每年必须在10%以上。因此,10%的配股已成为上市公司的“生命线”。

2.经营管理中,财务规章制度不健全导致账实不符。由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混乱,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又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会计人员执行的内部监督职能形同虚设,造成账外资产、闲置资产、呆坏账现象严重,有账无物,有物无账。

3.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会计人员由于业务素质低, 对会计准则、会计通则及会计业务掌握不透,对会计核算方法程序等不熟练甚至不能正确审核、识别各种会计凭证造成会计核算不准确而使会计信息失真,从本质来看不是主观意愿所致。但它可能引起会计信息全面失真。会计人员由于职业道德与政治思想素质低,或者为了企业利益而作假账,或者为了个人私利而编假证、假据,或化公为私,侵占企业财物等,这从本质上说是会计主观意愿所致,这也是当前集体、私营企业会计信息普遍失真的主要原因。这种由会计人员主观意愿所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将涉及到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4.外部监督不力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泛滥。在我国,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是财政部。财政部负责制定会计制度及监督实施。根据《会计法》的规定,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按理说,我们的监管应该是有效的,能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泛滥。但是,实际上监督乏力、监管手段缺乏的现象依然存在。证券监管、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都有权监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但是,各个监管部门缺乏配合,各自进行监管,没有达到各家齐抓共管,形成有效的和相互补充的监管机制。就拿受到监管比较多的上市公司来讲,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不高是有目共睹的。企业上市后,经营不善的,就采取各种手段,虚增上市公司的收入和利润,获得增资配股的资格,进一步套取广大投资者的资金。有的上市公司还配合庄家,违规炒作自己公司的股票。到了亏损得无法维持下去的时候,就进行债务、资产重组,出卖手中的壳资源。这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的一道风景线。

四、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建立规范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契约约束及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法人治理结构约束机制产生的效益和作用。包括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调整持股结构来分散大股东的股权、建立审计委员会、建立股东对经营管理者的强力约束、建立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基于合约的委托关系等措施。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经营管理者的努力程度和经营成就,改变激励措施,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可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延期支付奖金及超额利润分成、以认股权证和赠股等方式来代替现金支付,以防止人以损害企业长期利益和整体利益为代价追求短期利益和个体利益。

完善业绩评价机制。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应当注重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考核方案设计和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中应加强对会计信息产生全过程的考核,应考虑增加一些涉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等的非财务会计指标,使人所得的利益与企业目标约束挂钩,以正确引导会计工作的运行,保证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加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等外部市场建设,完善公司外部治理结构。当务之急,要尽快发展证券市场,扩大证券规模,分散股权结构,从而尽快建立起有效的资本市场,培养理性的投资者群体,促使有效会计信息需求主体市场的形成;建立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者的任命,并通过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将替换机制引入专业经理人才市场;积极培育壮大机构投资者,努力发挥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积极主动地监督作用。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股东和潜在投资者需要得到定期的、可靠的、可比的、足够详细的信息,从而使他们能对经理层是否称职做出评价,并对股票的价值进行评估。

2.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应重视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的聘任和年度考核工作,将对外提供真实信息作为聘任、考核会计人员的重要内容。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使会计信息在质量上无技术性差错。在全社会范围内实施诚信工程,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来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对全体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诚信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建立一套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系统,结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实现监督评价作用。

3.加强外部监管,形成良好的会计信息生产环境。培育会计信息的有效需求主体,形成需求主体监督合力。一是政府部门首先要将多重角色区分开来,特别要将国有企业所有者的角色与会计信息监管者的角色严格区分,不要因一时或部门利益而不追求真实的会计信息。要避免片面以企业利润评价官员业绩,杜绝“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现象。二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加股东追求真实会计信息的动力。应完善公司产权制度,形成股东与公司管理层之间经济上的契约关系,改善股东参与监控会计信息生产的条件。上市公司真正做到所有股东同股、同权、同利,既有助于国有股、法人股股东有效地行使“用脚投票”等监督方式,也利于改变中小股东没有话语权的被动处境。

还要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监督机制,增加监督手段,加强监督者对公司管理层行为的了解,如设立独立董事、成立审计委员会或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等。三是给最大债权人银行提供监控企业信息生产的机会,使其主动关注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

加强外部监督和对违法违规的处罚,增加会计造假成本,维护《会计法》的权威。一是会计工作的管理部门要加强管理和监督,可以在国有企业中推行会计委派制,选拔素质高、能力强的会计人员到企业任财务部门负责人和主管会计。二是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职能作用,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审计师事业,全面推行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计鉴证制度,凡未经审计鉴证的报表不具有法律效力。同时加强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监督,促使注册会计师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明确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审查鉴证的法律责任,对不负责或违反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要制定具体的处罚措施。三是加强法律监督,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要健全法规,为监督提供法律依据,除了尽快制定《会计法》实施细则外,还要制定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法规,对管理方法、管理人员的责任与权力以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惩处等做出明确规定。要明确单位负责人为会计责任主体及其相应的应付法律责任。既要加大行政和刑事处罚力度,又要加大民事赔偿力度。不仅对违规企业实行制裁,也要追究自然人的刑事责任,充分发挥法律对造假行为的震慑作用,以真正维护《会计法》的权威。四是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先进技术手段,加强网络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完善在网络和计算机新环境下的会计系统设计,不断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调查分析报告》[N].上海证券报。2001-11-5;

[2]《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问卷调查》.EB/OL.,HTTP://;

第9篇:会计失真原因及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 失真 监督 会计人员素质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184-02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

会计信息失真就是指假信息而言,也可以说是主观的愿望与客观的需要不一致,从而使它的使用者失去了真实客观性。具体讲,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故意失真和非故意失真两类。非故意失真是会计人员技术熟练程度不够、疏忽大意等非故意因素导致的,比较容易克服和纠正。故意失真是指在企业管理当局的授意下,利用会计规范给予企业的灵活性,有偏向性或诱导性地提供信息,或者违背会计规范制造假帐。这是危害最大、后果最严重、也最难以防范和察觉的失真行为。近年来,这类事件层出不穷,国外有安然、世通施乐;国内有银广厦、红光等等。它不仅严重的背离了会计的职业道德,妨碍企业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影响国家对宏观经济的科学决策。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特点

分析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特点大致可归类概括为五种情况:一是虚增利润、掩盖亏损。有30%的企业存在虚增利润或掩盖亏损的现象,其中在国有企业浮夸现象更为突出。二是设置账外账、私设“小金库”。有17%的国有企业存在此类问题。三是侵占流转税款。国有企业违纪单位逃避刚性较强的流转税情况十分严重,加强流转税征管刻不容缓。四是隐瞒利润、逃避企业所得税。占17%的国有企业存在此类问题重。五是基础管理薄弱、财务管理混乱。1%的国有企业存在虚增利润或掩盖亏损的现象。从这种情况看,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更为严重。因此加强对国有企业的有效管理,堵塞漏洞,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从内在因素分析,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会计凭证管理不科学。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凭证的真实性,而这一真实性的前提又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当前,我国尚无一种有效的发票管理办法,从而导致发票管理秩序混乱,这就使虚假原始凭证的出现成为可能。虽然原始凭证在进入会计信息系统时要受到会计人员的审核,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贯采用“领导先批示,会计后审核”的凭证审核程序,使原始凭证能否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决定权不在于会计人员,而在于单位领导者。在这种程序下产生的会计信息,自然注入领导者的主观意愿,其真实性也大打折扣。正是由于发票管理混乱和凭证审核程序的不合理,致使虚假原始凭证进入会计信息系统,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二是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是实现科学管理的有效保证。综观我国会计人员队伍,于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相当的的差距。突出表现在:①知识素质不高。一方面,部分单位存在任人唯亲的情况,这使得部分滥竽充数者混迹于会计队伍之中;另一方面,在“会计热”的影响下,众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办会计专业,扩招会计专业学生,而学校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均是有限的,这种情况必然造成学校的教育产品――会计人员知识素质不高。②职业道德素质不高。一般说来,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同会计信息质量成正比。然而在现实中,因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却十分普遍。一些会计人员为了保住饭碗、提高工资、分到住房等,导致道德沦丧、甘心情愿做假帐。③业务素质不高。一方面,在一些会计基础薄弱的单位,会计人员的业务量太少,因而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另一方面,部分单位忽视了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新的会计知识和会计处理方法得不到传授和应用,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自然很难提高。④法律素质不高。在那些低学历上岗甚至是无证上岗的会计人员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懂经济法等会计相关法律的“法盲”;在业务素质较好的会计人员中也存在知法犯法的情况。三是内外部监督机制不完善。从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主体看,企业的会计负责人是由企业经营者直接聘任的,会计人员的工资报酬是企业经营者直接决定的,这就意味着企业的会计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企业经营者服务并随着企业经营者的意志而改变。从企业外部对企业会计信息监督机制看,社会中介审计及政府审计监督受人力、财力的限制以及其事后监督性质的局限,未能查出所有违法违纪行为,这也是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四是单纯追求业绩及“利益驱动”,这是更为普遍意义的现象。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主要来自政府的委派和任命,政府对企业经营者主要的监督和管理方式是签订“目标责任书”,因此,取得良好的经营业绩,既是一项经济业务,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完成任务及创造利润的多少直接影响着经营者的仕途。经营者的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者与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密切相关,难免就会产生粉饰会计信息的动机。

2.从外在因素分析,也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政府行为不规范。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政府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调节和控制通过市场以间接方式进行,而目前政府管理企业的错位机制仍然盛行,政府的行为规则还未达到市场经济规则办事的要求,很多地方还是直接管理企业,对企业指手画脚,结果往往使企业领导随着政府转。另外,对国有企业经营者未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而是同政府干部一样采用行政考核的办法,并着重考核上缴税利多少,致使企业经营者为了过关,效益好时将利润打“埋伏”,完不成任务时就假造利润,这种掺杂政府行为表现群体活动的会计造假对法制建设的危害最为严重。另外,社会经济环境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也不容忽视,例如各级行政部门的乱收费,乱摊派,最终必然落在企业的肩上,致使企业苦不堪言。二是社会监督体系不完善。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是指国务院财政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批准的注册会计师组成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承办的查帐业务。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和有关部门对单位实行的国家监督,以及由注册会计师承办的社会审计,构成了会计监督的整体,共同为社会经济活动服务。但目前企业的外部监督主要由企业主管部门实施,而主管部门往往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对所属企业采取保护主义,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三是会计环境变化与会计方法变化不同步。会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会计核算难以准确地提供价值运动的信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运动环境是瞬息万变的,如物价变化和随机事件的发生等,都会对价值运动的流量、流向发生影响。我国会计核算的规定,原则上又是相对稳定的,而当客观环境变化后,在客观上会计就不能同步跟踪反映,这就必然产生会计信息反映的误差和失真,市场越是不稳,竞争越是激烈,这种误差和失真度就越大。四是会计法规的严肃性不够。应当承认这几年我国在会计法规体系的建设方面是取得了很大成绩的,但执行起来不够严肃。

四、有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建议及对策

跨入21世纪我国已经加入WTO,同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益加剧,活动日益复杂和多变,在知识经济社会里,如何恰当、合理地反映和处理这些活动,更好地适应这一进程,更快地融于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都对我们的管理方法、理念、会计人员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迫切需要我们面向世界,结合实际,探讨方法,寻求对策。

一是严格发票监管。我国应借鉴国外发票管理的一些办法,建立购销双方相互制约的机制,积极推行凭发票退税制度和计算机联网开票制度。对单位的大宗物品的购置、维修、处理等经营活动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这样可以从源头上杜绝虚开、多开、套开发票产生虚假原始凭证,为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真实可靠的原始资料。二是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第一,提高职业道德。会计人员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第二,提高专业知识和技术素质。会计人员应具备丰富的会计专业知识,并熟悉会计处理程序,精通会计法规、会计制度,能及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因此,一方面要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必要的分流,对于既不能胜任工作又无培养前途的会计人员,可分流到其他岗位;对新进财会人员要严格把关,不具备要求,不得进入会计部门工作。另一方面,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使其知识不断更新,适应生产经营的要求。三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健全完善会计管理制度。公司治理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内部制度,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首先,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股东等财务信息需求者参与监控的动机和能力,这包括健全董事会、建立审计委员会、建立股东对经营管理者的强力约束、建立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基于合约的委托关系等措施;其次,要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应考虑增加一些涉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等的非财务会计指标,使人所得的利益与企业目标约束挂钩;第三,要改变激励措施,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就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措施将长期绩效补偿与短期工薪支付分开;第四,要通过持股结构的调整,分散大股东的股权,增加股权之间的相互制衡,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第五,要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增强董事会内部制约机制,切实维护中小股东利益。第六,完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规范公司财务行为。四是建立有效的业绩评价机制和管理人员薪酬制度。目前上市公司大股东对经理人员业绩的评价多是财务指标,这必然会助长其道德风险,粉饰公司财务报告。为解决这一问题,这些公司应对现行的业绩评价方法予以修改。我们在这里给出美国董事协会的业绩评价因素如下:①领导能力,②战略规划,③经营业绩,④继任规划,⑤人力资源管理,⑥与股东和所有当事人进行有效的沟通,⑦与外部关系,⑧与董事会、监事会的关系。五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这是在市场经济下必须跨越的一步也是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如前所述,政府在制定政策、制定会计制度等方面容易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因此,政府应该积极转变职能,该由市场进行调节的,决不过多干预;在制定会计制度时应考虑多方利益,实现公平合理。还应该深入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政企分开,从制度上根治会计造假。六是真正加大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力度。新《会计法》虽然对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作出了明确规定,尤其是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和财政部门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实施再监督,但更关键的是如何实施监督职能。财政、税务、银行等相关部门应每半年对会计单位的账证联合审查一次,年终再经审计机关或委托社会审计机构进行年审。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七是尽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会计理论。科学的理论,应当是实践的指南。一方面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应提高到“会计管理和信息论”上来,而研究信息的计量、获取、传递、贮存和反映,其主要任务在于求得信息的可靠性和高效率。一切管理的基础是信息,一切管理的变革都是为了提高信息的处理能力,实现信息的高速流动,及时、准确地给决策提供信息,使各个环节少出偏差。只有在这种理论支配下,才会促使会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进一步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会计监督作用,确保会计工作为经济发展服务,在现行《会计法》中还规定不详,对此应进一步修正、完善。八是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强化法制监管。第一,重视加强会计法制建设。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不断修改、完善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订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会计法规,并对违法行为规定明确具体的惩治措施;同时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对因使用虚假会计信息造成的损失,明确造假单位、中介机构、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赔偿责任和比例,以便受害人依法向司法机关提讼,获取赔偿,以此达到保护会计信息使用者利益和惩罚违法违规者的目的。第二,加大惩罚和执法力度,重点处罚相关责任人。切实贯彻实施《会计法》及相关的会计法规、规章,对检查出来的造假行为,要把处罚重点放在处理相关责任人个人身上,大幅提高会计造假成本,要让造假者付出沉重的代价,使其不敢以身试法,以次此源头上遏造假行为。第三,规范中介机构行为。要加强对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的监督、检查和管理,强化行业自律性监督,对知情不报或参与编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中介机构,除对受害人进行赔偿及经济处罚外,该取缔的要予以取缔,相关人员一定时间内甚至终生不得继续从事原有职业,情节严重的应追究事务所和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以使其协助制止造假行为。

参考文献:

1.陈汉文.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J].会计研究,2002(4)

2.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经济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李仲虎.会计信息失真及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的防范[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