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型水产养殖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水产养殖技术;发展;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S964 文献标识码:A
根据我国水产业的现状,我国水产养殖的范围还有待拓展,很多的技术还有待改革。据相关资料显示,按照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内陆可养水面为2734万hm2,目前仅开发利用536万hm2,只占可养面积的19.6%。所以,我们要建立经济学规律、尊重自然发展来建立完整科学的养殖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来弥补消费市场的供给不足,因此改革水产养殖迫在眉睫。
1 我国近代水产养殖技术现状
1.1种质资源和保存技术
这种技术源自于20世纪80年代,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存在了部分问题。即缺乏优良品种,抵抗力强的养殖对象,由于我国的养殖对象大部分来自野生的,虽然经过家化的基因改良,保留了一部分野生适应力强的本性,可是却丧失了对于养殖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再加之,养殖的设施陈旧落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发展中国家的绝大部分养殖池塘使用期已有10a、20a。技术没有存在创新,导致环境密度、营养元素、病原体的恶化和侵害,使得养殖对象大量死亡。
1.2生物遗传育种技术
为了实现新品种的开发,选择杂种、雌核发育、人工诱导、基因转移等,来促成新品种的形成。可是这个环境中,往往忽略了病害问题,虽然说我国市场劳动力充足,但相关人才受教育程度较低,难以有效使用先进生产设施和高科技,且专业知识相对缺乏,使得养殖技术水平普遍下降,出现多数的病原体,造成草、鱼的生病和死亡。在产业滑坡后,才会引起相关人士的重视,采取混乱的养殖模式紧急处理,就会使其养殖生物严重超过环境负荷,造成密集养殖、生物混乱。
1.3水产动物的营养需求
养殖人员缺少专业经验,不懂得搭配专用饲料,乱加饲料,导致水域富营养化和有害废弃物的增多,使得养殖环境生产进一步恶化。根据资料显示,大量新增加的养殖设施使养殖区及其毗邻水域流场发生改变,由于养殖设施的屏障效应,使流速度降低,影响营养物质的输入和输出。一些混合饲料的需求量持续增加,品种多且质量不稳定,水中溶解时间短,残饲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水质恶化,影响养殖生产及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
2 水产养殖技术的规划管理
2.1 实行生态养殖结构,不断优化养殖模式
我国目前大部分水产养殖企业,都有这样一种循环“发展-滑坡-调整-发展”,这样下来水产养殖将越来越差,应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水产养殖适应生态环境,达到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另外,要创新养殖模式,来实现低密度、高效益的养殖。不断优化养殖结构,应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例如沿海地区除了发展一般的浅海滩涂养殖外,还应适度发展工厂化养殖和多元化养殖,拓展淡水养殖的空间,山区水库要大力发展增殖渔业和观光渔业。水产养殖业可以利用人们的心理需求来观光类、休闲类方向发展,利用养殖业天然的地域优势来吸引消费,带动地域化养殖业的发展,继而带动该地域的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要根据市场多变性和多样性的要求,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变到以市场为中心上来,紧紧围绕市场,从而带动水产业的发展。
2.2 不断优化新品种,加大养殖建设
在养育品种方面,选择多种的培育方式,实现养殖对象的良种化。充分发挥经典的选择育种技术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大力发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推动细胞工程育种育苗技术的成果转化。同时,注重其他育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形成多种技术并举、各有侧重的发展局面。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其他重要种类的选种育种研究,建立广泛地群众参与的优良品种选育体系。对国外已经引进的名特优种类,要强调对其遗传多样性的跟踪检测。加大养殖园区的建设,充分发挥养殖户、企业和政府三方力量,建立一整套符合本地区,又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养殖标准体系。广拓融资渠道,动员社会资金进入水产养殖产业,推进养殖业集约化进程。不仅如此,还要加大执法强制性标准的监督检查力度,建立专门的水产品检测机制,来引导群众正常选购水产品。
2.3 注重人才培养,加快替代饲料研发
在保障建设的同时,还要抓紧人才的培养,立足基础研究,强化高新技术的应用。加大新型的养殖设施或设备的投资,在养殖区加强员工人员的培训,以使其在生产一线发挥应有的作用,调动其推广生产经验的积极性。还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研发鱼粉替代产品,同时要加快建设水产养殖饲料合理化、效率化供给和高品质苗种供应体系,建立合理、科学的养殖管理模式。
2.4 改善养殖环境,保证养殖产品质量
污染的环境,应及时进行处理,在养殖现场要充分保持着水面的整洁,废弃的养殖设备应及时报废,减少外源污染物对养殖水域的污染。再者说由于加入WTO以来,水产品市场更加开放,渔业面临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对水产品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水产品的安全卫生管理,实行更为严格的规范管理系统,加强养殖人员的安全质量意识教育,摒弃旧有的人工化、经验化养殖,采取科学的流程,来实现水产品养殖的安全质量规范。
3 结语
水产养殖作为国家粮食增加的最快的区域之一,为了弥补了全球水产品供应不足,应不断的改善技术,提高管理水平,来促进和实现未来的水产养殖更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创新推广方式,促进技术推广
采用技术集成创新、典型示范带动的推广模式,积极推进“水产专家委员会+水产技术骨干+新型经营主体+养殖个体户”的推广服务模式。依托项目水产专家委员会,强化对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和示范基地指导,水产技术骨干人员通过服务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服务主体,带动广大养殖个体户应用项目技术。2016~2018年,项目水产专家委员会每年对所有项目县(市)进行两次技术指导,培训项目技术骨干513人次。各项目县(市)非常重视服务方式的创新。杜尔伯特县采取“水产推广人员+河蟹协会+养殖户”的服务方式,河蟹产业发展协会由县水产总站发起成立,现有会员55家,县水产总站同县河蟹产业发展协会专家深入烟筒屯镇、一心乡、巴彦查干乡等乡镇组织开展产业扶贫暨送技下乡培训活动,培训水产助理、各村负责人和水产养殖户500余人。
2建立示范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建立不同类型河蟹生态养殖模式的项目示范区,充分发挥示范区的示范引导作用。一是建立池塘生态养蟹模式示范区,在肇源县鲶鱼沟水产养殖场建立了万亩池塘生态养蟹模式示范区。二是建立稻田生态模式示范区,建立了北安市乌裕尔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万亩稻蟹生态种养示范区,在双丰农场万亩稻蟹生态种养示范区。三是建立湖泊(水库)生态养蟹示范区,分别在杜尔伯特建立了湖泊半精养生态养蟹模式示范区,在泰来县南山湖建立了湖泊大规格优质河蟹养殖示范区。充分发挥示范区示范引导作用,组织现场观摩和现场会。各地组织示范区现场观摩100余次,观摩人数达到3000余人次。2018年9月7日,在北安市乌裕尔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万亩蟹稻综合种养区召开了全省稻蟹生态种养现场会,各市(地)、有关县(市、区)农委(农业局)、水产局的主要领导,以及水稻种植大户、渔业生产场户代表共120人参加了现场会。现场会的召开,宣传了项目,扩大了影响,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导作用,有力地促进了项目技术普及。
3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促进养殖技术推广
为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注意建立健全了四项服务体系:一是渔政服务体系。依托各级渔政部门,维护好渔业秩序,使河蟹养殖户无后顾之忧。二是技术服务体系。以承担项目的各级水产推广站为技术服务体系的主体,注意加强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改进服务手段,从而提高技术服务能力。三是蟹种及渔需物资供应体系。首先,与河蟹苗种企业战略合作,保证优质苗种供应。重点与辽宁省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合作,为黑龙江省蟹种生产企业提供“光合1号”蟹苗,为成蟹养殖场(户)提供蟹种。其次,各项目实施单位为场(户)提供物资信息,组织物资集中采购,降低采购成本。2018年春季,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和县河蟹产业发展协会组织专业人员远赴江苏省兴化市安丰镇集中采购河蟹养殖物资,解决广大河蟹养殖户采购养殖物资难的问题,购买调水药剂、增氧设施、防逃设施、水草、药品、饲料等6大类20余种,物资总重达32吨,价值60多万元。共涉及13户河蟹养殖户,共辐射养殖面积达3万多亩。四是销售服务体系。组织河蟹养殖场(户)与顺丰、京东、淘宝等销售平台的产销对接,促进产品销售。
4按照产业化发展思路推进河蟹养殖
在河蟹产业化方面,积极推动河蟹养殖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
4.1规模化经营
通过项目积极引导,一批河蟹养殖规模化经营的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应运而生。全省万亩以上湖泊(水库)生态养蟹10余处。肇源县鲶鱼沟水产养殖场湖泊养蟹面积达到了12万亩,年产商品蟹50余万公斤。万亩以上稻蟹生态种养新型经营主体2家。万亩以上池塘生态养蟹企业一家。
4.2标准化生产
项目水产专家委员会制定了适合北方高寒地区池塘生态养蟹技术规范、湖泊(水库)生态养蟹技术规范、稻蟹生态种养技术规范等三项技术规范,为河蟹标准化生产提供了依据。肇源县鲶鱼沟水产养殖场、黑龙江金海大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还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河蟹养殖企业标准。
关键词:鱼类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鱼类学》是研究鱼类的分类、形态、生理、生态、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的学科,对渔业生产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我国《鱼类学》的专业教学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目前虽然已开设这一课程的学校众多,但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改革教学方法已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一、课程教学现状
1. 教学设施不完备
许多学校虽然开设了《鱼类学》这门课程,但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设施欠缺,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像样的标本实验室,师生无法在教学过程中有直观的互动,学生很难进行直观的观察和研究。
2. 重理论、轻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因条件和观念等的影响,偏重于理论课教学,对实践性教学重视不够。而《鱼类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专业性和概念性极强的学科,仅凭教师的一本教案、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简单讲授,学生很难听懂,既影响了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不易和实物联系起来,使课程无论是教还是学都感到抽象并且枯燥无味。
3. 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内容单一
目前在《鱼类学》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教学,缺乏更新知识和技能的主动性,使得教学过程和水产养殖专业其他科目缺乏连贯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做到融会贯通。同时,《鱼类学》多为单课程的教学,内容单一、范围狭窄,许多知识内容比较陈旧,跟不上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
二、课程改革目标
《鱼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优化课程结构,帮助每一位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地发展。随着环境的不断变换逐步更新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坚持多课程、多学科协作,使学生能够掌握最前沿的各方面理论知识。
三、课程改革措施
1. 完善教学设施
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开办多媒体教室,购置多台投影仪;建设设施完善的教学标本室、陈列标本室、标本展示馆、专用资料库、生态实验室,提高教学效果和课堂利用率。结合当地水产养殖状况,创建野外实习基地,创造真实的氛围,使学生有一个真实的教学环境,进行实地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鱼类学》课程的建设和改革,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提升该课程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大批懂水产养殖技术理论和懂实际养殖技术的高级复合型人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学校就要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加强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为他们提供锻炼和深造的机会,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素质。组织教师在国内外高等学校和有关单位进修,使他们具备较强的实践意识和教学能力,对教学方法勇于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引导教师教学创新,促进教学现代化,并实行学生评价和专家监督相结合等方法,严格把握教学质量关。通过教学研究促进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突出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前沿,将最新的理论与技术融入教学中。鼓励教师多参与生产实践,多进行实地考察,让理论知识经受实践检验。只有我们的教师通晓养殖技术,懂得社会所需,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才能教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
3. 改进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重点讲解《鱼类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授课过程中要把握全局,首先学习目录,让学生对本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框架有大概的了解,再进一步分析各章节的联系点,加以指示和引导。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比如,我们所用教材中的图片是黑白的,而经过福尔马林浸泡过的标本也失去了原来的颜色,这时学生对各种鱼的体色非常陌生,而多媒体中的鱼类图片就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在授课过程中要利用网络资源,结合本课程的专业特点和社会角色,结合与鱼类相关的自然现象,突出重点和难点,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剪辑鱼类影像资料、制作课件和电子教学幻灯片,扩充教学的信息量,拓宽知识面,增强教学的效果。
4. 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是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融合的最佳手段,有利于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同时它又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过程,是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理论教学是学生接受和积累知识的过程,各类学科的联系和综合运用都需要通过实践环节去体现。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往往需要查阅很多资料,经过很多试验才能解决。因此,多让学生进入实验室接触仪器设备,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操作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5. 加强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评估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中心和主线,教学质量评估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有力措施,因此要加强课程的教学管理,建设完善的课程评估体系,定期通过问卷调查学情、反馈课程评价,使教学工作有序开展的同时激励教师队伍的潜能。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鱼类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改革教学方法,使课程与时俱进,能为培养水产养殖领域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焕亮,高悦勉,张泽宇,等.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J].农业高等教育,1999(6).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虾蟹增养殖;理论知识;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23-02
“积极推进和深化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素质”是近年来教育部门明确提出的,此决策为当前深化高校教育改革确立了导向。新形势下,倡导和开展高校研究性教学,对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多元化创新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在教师指导下,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课外知识拓展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生产实践,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在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相关知识。
《虾蟹类增养殖学》和《虾蟹养殖实习》两门课程不论从理论知识方面还是从实践应用方面均具有紧密联系。《虾蟹增养殖学》课程是水产养殖专业必修的主要专业课之一,主要研究经济虾蟹类的生物学原理、生产技术,介绍常见经济虾蟹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体养殖及增殖措施等基本技术。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直接为虾蟹类养殖科研、生产服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虾蟹类增养殖的意义,掌握虾蟹类的基础生物学、虾蟹类育苗与养成的原理与通用技术、虾蟹类的增殖及养殖技术,使学生具备从事虾蟹类增养殖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2]。而《虾蟹养殖实习》是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到生产企业或实验基地进行专业观摩和参与生产实践,对虾蟹类养殖的生产环节、生产技术管理有全面而直观的了解,加深和巩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水产养殖技术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使学生了解我省当前鱼虾蟹的养殖现状、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综合以上两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和特点,可以发现《虾蟹养殖实习》是《虾蟹增养殖学》理论知识的延伸和深化,也正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有效体现,是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有效保证。但在经过四年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这两门课程的实践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保证了学习时间的衔接性,而忽略了与生产实践的衔接性。《虾蟹增养殖学》的课程安排在本科三年级下学期,即每年上半年的3~5月份,而《虾蟹养殖实习》正好在《虾蟹增养殖学》课程结束后开始为期一个月的实习,从课程学习安排上来说是合理的。但是由于水产养殖的季节性限制,一般的虾蟹育苗生产在也集中在3~4月份,5月份后基本已经进入了大塘养殖阶段。因此,这就导致学生实习内容仅限于成虾(蟹)的养殖实习,而没有机会接触育苗生产。
其次,《虾蟹增养殖学》尽量涵盖了国内大部分经济虾蟹类的知识概况,但忽略了虾蟹类经济动物的养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的特点。《虾蟹增养殖学》所涉及到的养殖品种包括中国对虾、斑节对虾、长毛对虾、墨吉对虾、日本对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龙虾、河蟹、锯缘青和梭子蟹等大部分经济种类,但因为各养殖品种在生物学及生态学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同时由于实习时间的有限性和地区性限制,导致《虾蟹养殖实习》实习对象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再次,《虾蟹增养殖学》是以增加水产资源为目的,研究经济虾蟹类生存、生长、繁殖的内在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人工地满足这些条件的技术措施。目前大部分学校《虾蟹增养殖学》教材采用的是由王克行主编的《虾蟹类增养殖学》一书,该书的出版是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指导委员会水产学科组的指派下,由青岛海洋大学、湛江水产学院、上海水产大学等单位共同编著的,吸收了当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联系实际,找出规律,升华为理论,写出的一本适合于当时形势的教科书。综合来看,该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自1997年发行第一版开始,迄今已18年,部分知识更新性不强。而在实践生产中,与育苗、养殖等相关的技术已不断更新,造成理论学习与实践生产存在脱节。
最后,《虾蟹增养殖学》课程评价体系以试卷考试为主要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日常参与实践学习的贡献。目前,《虾蟹增养殖学》课程仍以试卷分数作为考查学生掌握课程水平的主要方式,导致有的同学仅在考试前一两周突击背书,“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真正掌握课程内容。以南美白对虾的生物学特性为例,通过背书,学生仅知道其适宜的温度、盐度、PH值等生态学指标,但却不知将其与养殖实践相结合,在回答“如何建造一个现代化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场”时,无法准确给出对养殖场场地选择、水质处理等方面的答案,充分体现了应试教育的弊端。
《虾蟹增养殖学》和《虾蟹养殖实习》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学生系统有效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掌握和应用,不利于学生实践生产能力的提高。因此,针对以上问题,从教学时间调整、教学内容安排等方面做了如下尝试和思考。
第一,将《虾蟹增养殖学》的课程调整为四年级的上学期,即每年的9~12月份,而在四年级的下学期,即第二年的4~5月份开展《虾蟹养殖实习》的课程,这样既能保证理论学习与实践生产的有效衔接,又能使实习课程与实践生产紧密联系,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第二,在《虾蟹增养殖学》的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养殖品种的人工育苗技术、成体养殖技术都紧密结合实践经验,把国内、外先进养殖技术、养殖经验充实到理论课教学中,同时就关键技术进行见习和技能培训实习。有针对性地讲解必需的理论知识,重点讲授育苗和养殖技术,同时介绍一些实践经验。在讲授每一项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的前、后都安排与之对应的实训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将课程内容与当地养殖种类和养殖模式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有感而发”,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水平这一问题,已有专家从各个方面给出了明确的建议和指导,我的看法是:首先,引导学生参与实际工作,将学生身份转变为工作者,即“使从事理论学习的人去研究实际问题”,使他们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地在学习过程中练习实际生产。其次,要优化教育体制,淡化应试教育,提高素质教育的地位,在国家和学校的正确引导下,适量、适时、适度地在高校实行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解决实践问题。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优秀的国内外虾蟹类增养殖学教材作为参考。优秀的国外教材,特别是随着高校英文授课和双语教学的广泛开展,及时更新使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已成为教学中的当务之急。基于此,我们筛选了部分书籍和期刊杂志作为参考,如《甲壳动物学》、《水产学报》、《中国水产科学》、《水生生物学报》、《Aquaculture》、《Fish and shellfish immunology》等。通过对以上期刊上有关虾蟹类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便于补充和充实行业知识。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定期举行水产养殖技术讲座,使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水产行业发展状况、水产新品种养殖技术、水产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等。另外,注重将“教学与科研”高效有机结合。对于所授课程涉及的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将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中来,做到科研反哺教学,教学科研相长。在将科研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尽量做到大题“小”做,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视提高教学的设计和引导能力。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获取、消化吸收,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科学涵养,注重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提高,促成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创造。另外,在专业教师和外聘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进行认识实习、顶岗实训,直接参与到水产养殖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第四,综合以上改革和完善,总结两门课程教学的主要运行过程是:理论教学适时穿插现场教学(见习)技能培训实习。同时在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完成课程学习的形式,改变了传统的校内教室的教学模式。对于必须掌握的虾、蟹生态习性、繁殖特性等专业理论知识结合生产实际明白讲解,让学生彻底掌握,突出技能主线。通过真实的、实际的虾、蟹人工育苗生产管理过程以及成体养殖管理过程的实习(或某一环节的见习),让学生亲身感觉到实际生产过程的同时,也感受到生产成果带来的经济效益。在实习过程中由实习单位负责人、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共同培养、鉴定学生的专业技能,最后,三方共同评定实习学生的实习成绩。
通过对《虾蟹增养殖学》和《虾蟹养殖实习》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上时间及内容等方面的改革,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水平得到了提高,不仅有助于学科基础知识的储备,也有利于毕业后能更顺利、快速地融入到工作中,这种效果的取得正是研究性教学效果在实际应用中的良好体现。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加大专业基础知识的宣传,促进学生对基础内容的接收和消化,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专业研究,提高专业水平。同时,加快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丰富校外实习的内容,真正做到产学研合一。
参考文献:
乌干达对外资市场准入的有关规定
乌投资主管部门为乌干达投资局(UIA),其职责包括:努力使乌成为外国投资者的理想选择;颁发投资许可和投资优惠证书;协助投资者获得其他批准和许可等。
限制投资行业
如在金融、保险、机场、法律服务、航空和铁路运输、旅游、采矿、石油勘探与开发、水电、林业、医药和医院、广播电视节目传播等领域投资,外国投资者必须获得政府有关部门签发的投资许可证。
鼓励投资行业
乌颁布的《投资法》鼓励在24个领域投资:粮食加工行业;林业产品加工行业;鱼类加工行业;钢铁行业;化工行业 ;纺织及皮革业;榨油业 ;纸制品行业;采矿业;玻璃和塑料制品行业;陶瓷业;机床、工具、设备、机械的制造业;工业备件的加工业;建筑业;肉制品加工行业;旅游业;房地产开发业;建材业;包装业;运输业;节能工业;制药业;银行业;高科技产业。
外国投资者不享受优惠政策的领域
商品批发、零售业;个人服务行业;公共关系行业;汽车租赁及出租车行业;只供应乌干达市场的面包房、糖果店及食品加工业;邮政和电讯;专业服务。
根据乌《投资法》,乌对外商投资方式没有特别要求,可以现金或机器设备、技术等资产形式或以新建、收买并购或入股等方式成立个体企业、合伙、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或子公司投资经营。乌政府鼓励发展私有企业,允许外资跨国并购当地企业,外国企业可在乌收购企业上市。乌股票市场对外国投资者开放,但乌证券交易目前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上市公司少,交易量小。
乌干达亟需引入外资发展渔业
乌干达国土面积24.16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4.1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28%,是非洲水面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乌地处东非高原,平均海拔1000~1200米,大小自然湖泊有160多个,河流众多,素有“东非高原水乡”美誉。乌水域辽阔,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发展渔业的自然条件非常优越。
渔业发展概况
乌鱼类品种丰富,自然水域有500多种鱼类,主要商业品种有尼罗鲈鱼、非洲鲫鱼(罗非鱼)、白鲢、脂鲤、新波~、虎鱼等。渔业以传统捕捞方式为主,作业区域集中在维多利亚湖、阿尔伯特湖、基奥加湖、爱德华湖和乔治湖等五大湖。捕获的鲜鱼约60%进入工厂加工成冷冻鱼片出口国际市场,20%利用传统的熏、腌、炸、晒的方式加工后供应地区市场,少量鱼在初级加工后被用于提炼鱼油或饲料添加剂。尼罗鲈鱼的鱼鳔晒干后出口亚洲市场,主要是中国。
渔业经济地位
乌渔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2.8%,占农业GDP的13.3%,约120万人从事渔业直接相关的行业,全国近530万人以渔业为生。鱼和鱼类产品出口成为仅次于咖啡的第二大创汇产品,主要市场为欧盟、美国和中东。
传统渔业资源锐减
维多利亚湖是乌最大的产鱼基地,乌境内湖面3.07万平方公里。据估计可持续的捕捞量每年最多为30万吨。由于非法捕捞幼鱼和环境污染,自然水域的鱼类数量急剧下降。
渔业监管难以到位
乌干达农业部渔业资源司是自然水域渔业资源的监管部门,负责捕捞作业的规章制定、牌照发放和监管。各地区政府设有相应的渔业官员协助工作。尽管乌政府对不同湖泊使用渔具和捕捞许可都有专门规定,但渔农仍大量使用小于10目的渔网非法捕捞小鱼,在临近湖岸两公里以内区域使用挂满大小鱼钩的长线捕捞尼罗鲈鱼。
淡水养殖水平落后
近些年来,随着商业企业和研究机构进入水库、池塘、网箱等水产养殖领域,淡水鱼养殖发展较快。但总体上看,乌水产养殖水平比较落后,水产养殖技术人员很少,生产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缺乏,种苗和饲料生产能力较低,鱼苗运输装备和技术较差,资金和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淡水养殖规模尚不能弥补自然水域渔业资源下降的缺口。以乌目前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合理开发和利用现有水面的难度较大,亟需引入外资为水产发展注入活力。
中乌开展渔业合作空间巨大
乌干达年人均鱼产品消费量为8.3公斤,不足世界人均年消费量17公斤的一半,仅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年人均消费25公斤水产品标准的三分之一。鱼产品作为一项重要蛋白质和出口创汇来源,渔业发展对乌社会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2011年,乌农业部提出了2016年全国鱼产量增产30万吨的目标,其中淡水养殖规模提高到年产20万吨。依托我国援建的中乌友谊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我国企业可在鱼苗繁育、饲料加工、淡水养殖领域与乌开展合作。
推广实用养殖技术
中乌友谊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肩负着人员培训、技术示范和推广的职能。通过中国政府扶持及与乌方合作,示范中心按照中乌双方既定的合作目标,为乌技术人员和渔农提供技术培训、示范和指导,使其掌握鱼苗繁殖、池塘和网箱养殖等技术。通过技术外溢使更多的渔农从中获益,从而加快乌水产养殖发展进程,为示范中心承办企业在乌商业化可持续经营奠定基础。
合理开发水域资源
据乌农业部水产专家分析,若水面全部得到合理开发,每年鱼产量(食用鱼、饲料用鱼和工业用鱼)可提高至100万吨。乌人工养殖主要为池塘养殖和小规模的网箱养殖,大量水域资源尚未有效开发利用。维多利亚湖湖湾适合进行网箱养殖和湖湾围栏养殖。尼罗河水温和水质与维多利亚湖相似,在乌境内落差400米,形成许多瀑布,适合流水养殖。此外,诸多湿地也可用来进行鱼类养殖。若这些水域得到合理开发,可极大提高乌淡水养殖鱼类产量。
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我省水产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水产产业强省,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建设现代水产产业强省为目标,以保障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维护生态为中心任务,以深化水产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转方式调结构为实现路径,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健全全省现代水产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不断增强发展动能,增强水产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产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生态良好、产品安全、资源节约、平安和谐的现代水产产业发展格局。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严格保护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科学有序利用渔业资源,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健康养殖和稻渔综合种养。积极推进减船转产,严格控制捕捞强度,促进节水减排,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坚持宜渔则渔。立足全省农业发展全局,根据渔业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生态环境状况,积极利用适宜发展水产养殖的水域、滩涂、稻田等资源,科学确定养殖模式、产业规模和发展重点。积极推进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发展,促进水产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加强现代水产产业技术创新,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水产产业,用新技术、新模式等创新成果推动现代水产产业发展,用新型经营主体、现代科学管理优化水产产业,用品牌建设、市场开拓提升水产产业,推动水产产业迈入创新驱动、品牌带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坚持依法治渔。推动完善渔业地方法规体系,用法治破解发展中的难题、用法治护航产业发展,依法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保护渔业资源、保障质量安全,为渔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三)主要目标。
加快发展现代水产产业,努力实现水产产业“一降低,二增长,三转变,四安全”。“一降低”即降低江河捕捞强度;“二增长”即促进水产产业的量质同步增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份额同步增长;“三转变”即由注重产量增长转变为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由注重资源利用转变为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由注重物质投入转变为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四安全”即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安全、水生生物卫生安全和渔业船舶作业安全。
到2020年,全省水产养殖区域布局更加优化,养殖面积达到25万公顷,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20万公顷,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80万吨。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560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涉渔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为6∶1∶3。全省农民人均渔业收入达到840元以上;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550元,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省、市(州)、县(市、区)质检体系更加健全,水产品产地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建立2个省级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力争创建7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立4个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增殖放流站和驯养救护中心10个,年均增殖放流苗种1亿尾以上。建设内陆渔港5个,捕捞渔船数控制在1.15万艘以内,总功率不超过4.9万千瓦。
二、重点任务
(四)完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按照转方式调结构要求,制定、修订完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并向社会。科学划定养殖区域,明确限养区和禁养区。将宜养水域、滩涂纳入养殖区域,稳定基本养殖水域。严格控制限养区养殖规模,科学确定养殖容量和品种。将法律法规禁止养殖以及水域环境受到污染不适宜养殖的区域划入禁养区,撤出和转移禁养区内的养殖设施。
(五)优化水产区域布局。推动水产产业区域布局与资源禀赋、生态类型相匹配,水产产业要素投入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相衔接,水产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任务相结合。平原地区以池塘为基础,以名优品种为重点,打造水产产业的优势和集中发展区。丘陵地区以池塘及大水面为基础,以地方特色品种为重点,打造特色水产养殖基地。攀西地区发挥光热资源优势,打造特色苗种繁育基地。盆周山区及西北高原地区发挥冷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特色冷水鱼产业基地。稻田资源丰富的地区,注重差异化发展,建立各具特色的“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养殖基地。
(六)优化水产养殖方式。因地制宜发展池塘健康养殖、大水面生态养殖、稻渔综合种养、流水养殖、工厂化养殖。稳定池塘养殖规模,确保绿色生产用水,加快推进老旧池塘标准化改造,提高养殖生产能力,到2020年改造池塘3.33万公顷。合理确定湖泊、水库等水域内养殖规模,积极发展大水面生态养殖与增殖,坚决取缔施肥养鱼和超标准网箱围栏养殖,到2020年建设百万亩江河库区生态渔场。积极利用低洼地、下湿田、冬囤水田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到2020年建设6.67万公顷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
(七)优化水产养殖品种结构。稳定发展大宗水产品。积极引进国际优良水产种质资源,加强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品种、高附加值品种、低消耗低排放品种,提高养殖综合效益。实施渔业种业提升工程,构建现代化良种研发繁育体系,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强水产原种保护,强化水产苗种和种质资源进出口监管。
(八)促进水产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渔业新型业态,推动水产养殖、加工、物流、休闲等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积极引导水产加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加工保鲜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支持开展水产品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平台建设。鼓励发展订单销售、电商等新型营销业态。积极发展餐饮、垂钓、水族观赏、渔事体验、科普教育等多种休闲业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传统渔文化为根基,以捕捞及生态养殖水域为景观,建设美丽渔村,打造休闲渔庄。深入开展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到2020年创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30家。完善多渠道渔业产业融合服务,鼓励社会组织、工商资本开展渔业产业各环节服务,全面提高渔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九)加强品牌及经营主体建设。挖掘水产品生产区域特质、工艺特点和文化底蕴,加强渔业品牌建设,支持区域性公用品牌、重点企业自主品牌、重要水产品品牌培育壮大;大力发展“三品一标”(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水产品,加强“三品一标”产品防伪标识使用和发证后监管。加强现代渔业园区建设,促进主导产业集群发展。以培养养殖大户和家庭渔场为重点,扶持壮大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产业联合体,加快发展多元化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
(十)深入推进渔业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品种培育、生态高效养殖、病害防控、营养与饲料、精深加工等产业技术研发,构建现代水产产业技术体系;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组建渔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快搭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水产科技创新转化平台(基地)。加强新型职业农渔民培训、官方兽医(渔业)培训、水产从业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增强农渔民技能水平,全面提升渔业从业人员素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推进机械化、智能化设施设备和现代信息技术在渔业领域中的应用,推进水产养殖节水减排,推动水产产业发展逐步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
(十一)扎实开展水产技术推广。推进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推行以推广机构为主,教学科研单位、企业、专业合作社共同参与的一主多元服务模式,形成以公益性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科研单位、协会、合作社、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技术推广体系。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开展科技下乡、农渔民技术培训等活动,加快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推广,打通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
(十二)强化水生动物卫生安全监管。加强水生动物防疫站能力建设,完善渔业官方兽医制度,推进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和监督执法。做好渔业乡村兽医备案和指导工作,壮大渔业执业兽医队伍。加强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完善疫情报告制度,提高重大疫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十三)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坚持产管结合,强化产地监管职责,落实生产者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大力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鼓励和引导养殖节水减排改造,开展养殖水质监测和养殖用水农业灌溉综合利用,支持养殖循环用水设施设备升级改造。深入开展健康养殖示范场和示范县创建活动,到2020年新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00个以上、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5个以上。加强质量安全监督执法,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和风险隐患排查力度,扩大监测覆盖面。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强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水产品检测能力建设,在涉渔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站配备水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设备,加快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修订。严格监管养殖用药,针对重点养殖品种,开展硝基呋喃、孔雀石绿等禁用药物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查处养殖过程中违法用药行为。加强市场销售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督促市场开办者落实水产品市场准入、信息公示、监督抽检及快速检测等责任,监督水产品销售者和餐饮服务提供者严格履行进货查验记录、不合格水产品退市等义务。
(十四)加强渔船安全生产监管。深入开展“平安渔业示范县”创建活动,加快渔船安全监管平台建设,开展安全生产交叉大检查,最大限度减少渔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推广使用渔业标准船型,加快老旧渔船更新改造,强化渔船安全设施配备,提高抗风险能力,促进渔船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十五)强化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强化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完善水域突发污染事故快速反应机制,健全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制度,科学评估渔业损失,依法进行调查处理。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损害谁修复”原则,建立健全渔业生态补偿机制。涉水工程应开展渔业影响专题评价,制定渔业资源补救方案,严格落实补救措施。
(十六)加强渔业资源保护。严格执行禁渔期制度,严厉打击电、毒、炸鱼和使用“绝户网”等非法捕捞行为。根据我省水域和水产资源实际,新建一批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夯实渔业资源保护基础。大力开展鱼类增殖放流,加强增殖放流管理,完善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机制。大力开展水生野生动物科普宣传,严格水生野生动物的驯养、捕捞、运输和经营利用行政许可,强化“三证”(人工繁育证、特许捕猎证、经营利用许可证)管理。强化涉水工程建设项目涉渔影响专项执法检查。积极推进天然水域捕捞渔民转产转业,逐步降低江河捕捞强度。
三、保障措施
(十七)加大财政支持。各地要统筹现有资金渠道,加大对水产产业的投入力度,支持加快建设现代渔业园区、原良种体系、质量安全体系、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等。按规定落实渔政执法、渔业资源保护和无公害认证、水产品质量监管经费等保障政策。
关键词:多元用海;海水养殖业;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110-02
旅顺口区是大连市海洋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一个辖区,海洋经济已成为该区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海水养殖业是旅顺口区海洋经济中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大连乃至全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然而,随着城市的扩张,在多元用海矛盾冲突下,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呈现萎缩的趋势,迫切需要依据海洋自然属性和社会需求,优化海域资源与产业资源配置,实现海域有序、有度开发利用与海水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机契合。
一、旅顺口区海水养殖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养殖空间萎缩趋势继续上行
旅顺口区海水养殖业的发展面临着多元用海情况下的生存危机和紧迫感。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临港、临海工业项目用海日趋升级,城市的扩张致使城乡养殖池塘被大量征用,养殖空间逐渐萎缩,海水养殖业亟须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二)海域养殖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养殖总体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一些深海水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另一些水域养殖模式及管理技术相对于现代水产养殖业的要求还有差距。粗放式养殖仍占据较大比重,某些集约式养殖项目虽有所发展,但集约化、自动化程度不高。高效的网箱养殖尤其是深水大网箱养殖方式尚未开发。
(三)养殖水域环境质量监控压力增大
来自陆域大型项目建设向近岸迁移,近岸生态环境监控压力加大,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有增多的趋势,对近岸及河口的环境质量具有潜在性的影响,加大了环境监控的压力。
(四)适应都市型现代养殖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还较薄弱
旅顺口区是海水养殖业传统产区,开发较早,尽管经过多年的投入和改善,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进,但相对于都市型现代渔业示范区仍需要较大程度的改进。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拓宽融资渠道。
(五)养殖集约化开发程度偏低
旅顺口区海水养殖分散经营占有较大份额,各别空间开发还较粗放,而另外部分空间利用相对不足。养殖生产者组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个体经营户养殖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低,难以适应现代渔业集约化、园区化的建设要求。资源优势向效益优势转化的创新力不足,优势品种的市场竞争力有待加强。
二、旅顺口区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潜力
(一)旅顺口区渔业用海空间潜力
2012年10月10日,《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区划)得到国务院的批复,区划确定了至2020年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实施所要实现的目标以及海洋开发与保护的战略布局。按照区划中海岸基本功能区登记情况,旅顺口区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91万亩,旅游休闲娱乐区2.7万亩,港口航运区19.9万亩,保留区127.8万亩,农渔业区仅1.6万亩。这是否意味着旅顺口区海水养殖业没有发展空间了呢?实际上仍然有较大的空间利用潜力。保留区内可维持原有养殖业的继续发展,同时在保留区内可以拓展新的养殖空间。另外,对于自然保护区和旅游休闲娱乐区,在保证不对这些功能区基本功能造成不可逆转改变的前提下可以从事养殖生产,对于特殊功能区,在符合军地协议的前提下也可以从事养殖生产。
(二)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潜力
旅顺口区海域的海洋化学、海洋物理适宜性程度高,海底结构多样,生态环境系统复杂,决定了渔业资源的丰富和养殖品种的多样性。经过多年的发展,旅顺口区已形成鲍鱼、海参、海胆、魁蚶、海带、裙带菜六大主导品种,如果合理开发和利用,能大大提高旅顺口区渔业生产力的优势。旅顺口区沿海水质肥沃,海水增殖条件优越。目前增殖的主要是短距离洄游的高值品种,整个放流种类和数量尚属小规模式生产。即使放流历史较长、生产规律明显的品种,其增殖放流水平仍很不稳定。人工鱼礁的渔场效果总体上也未达到可供大量生产的水平。从这些方面来看,渔业资源开发潜力仍然较大。
(三)高效深水网箱渔业开发推广潜力
旅顺口区海水养殖有着悠久的传统,几十年的发展,现已形成水面、海底、工厂化立体利用的养殖格局。然而,高效的网箱养殖技术特别是深水网箱养殖技术未能得到推广。受投资风险大、投资周期长的影响,特别是传统养殖观念的限制,深水抗风浪大网箱养殖技术在旅顺口区刚刚起步。深水抗风浪大网箱养殖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新型装备海洋设施渔业,相对于传统网箱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和科技属性。融入高新技术元素的深水网箱及养殖,使近海养殖从低层次的粗放、脆弱型生产向多元化科技稳定型转变,支撑旅顺口区海水养殖迈向深海,形成农业生产体系向工业生产体系的质变,促进养殖业平稳、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四)海洋牧场建设发展潜力
旅顺口区有20万亩海域可供人工鱼礁投放,适宜底播增殖的海域有60万亩,具备海洋牧场建设的天然优势。从海面向海底空间挺进,不仅是延伸发展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养殖模式变革的需要。从采捕天然资源转变为以采捕养殖资源的海洋牧场建设已成为2l世纪海洋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海洋牧场建设作为一种现代渔业技术革命,将拓宽渔业发展空间视野,面向更广阔的海域发展海洋集约化养殖技术,以挖掘海洋生物资源的巨大潜力,增强蓝色食物生产供应能力,建设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系统,形成合理的渔业资源开发体系,促进海洋渔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旅顺口区海水养殖业发展资源配置路径
(一)实施科学的海域功能管制
实施海域功能管制应充分考虑具体海域的自然条件和特点,最大限度地释放海域的资源潜力。在海域基本功能未被开发利用之前,在保证不对海域基本功能造成不可逆转改变的前提下,应允许利用其他类型的开发活动。对于基本功能已经被开发利用的海域,也应允许安排与基本功能相适宜和兼容的用海活动。海域功能管制的途径应从以前单一的海域用海途径,拓展到对海域用途和用海方式的双重管制,限制粗放利用或损毁海域资源的行为,提高海域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拓展养殖使用水域空间
充分利用海岛资源,在猪岛、■牛岛、虎平岛周围投放人工鱼礁。利用现代养殖技术向深水进军,探索深水大网箱的开发。充分挖掘可利用的海域空间,实现养殖业的兼容发展,利用自然保护区以及旅游娱乐区进行底播增殖,提高海域资源使用效率。利用新的养殖模式拓展新区,积极开发生态型增殖放流生产,依据水域生态环境、资源状况和养护需求,科学确定增殖放流品种和规模,提高水域生产力。
(三)追求节约集约式养殖用海
推进设施化、工业化、标准化、信息化、清洁化的现代水产养殖生产方式,实现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方式的发展转变。融合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创新产业经营体制,提高养殖业的产业化水平。把标准化管理寓于生产全过程,使养殖生产精细化程度更深,产业综合素质更高,信息化程度更强,产品质量更加平稳,经营管理体制更加完善。
(四)建立立体综合开发模式
建立立体利用开发模式,充分利用海面、中部水体及海底的水域空间,推行复合性的养殖方式,宜面则面,宜体则体,宜底则底,使上中下层存在的物种形成一个完整的食物链,在保持生态平衡的过程中提高复养指数和单位经济效益,实现海域的融合利用、和谐利用。
四、旅顺口区海水养殖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制定《旅顺口区养殖用海管理办法》,规范用海管理方式,提高用海管理水平。鼓励地方龙头企业担当行业领导角色,以带动中小企业的提升和发展。鼓励和支持成立地区性的渔业协会或工厂化养殖专业合作社,公平公正、科学合理地利用本地资源,统筹本地区产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自管自律作用。提高技术化管理水平。建立地理标志水产品品牌识别系统,进行统一的公共品牌形象建设。建立集约型装备与设施养殖建设工程,引进国内外精养高产先进技术工艺和生产模式,进一步提高产出水平。
(二)落实监督检查,建立长效机制
建立养殖证管理动态信息系统,及时调整不符合养殖水域功能区划的海域使用项目。建立海水养殖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系统,对全区养殖水域的理化因子、海底类型、初级生产力等进行全面调查,实现智能化管理。强化海上执法管理工作,维护养殖业水域使用功能,规范用海秩序。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建立常态监督检测与专项整治结合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管理机制,推行水产品生产过程全程质量控制,探索养殖诚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无公害水产品一体化认证。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大金融支持
建立地区性的海水养殖金融支持体系,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畅通财政补贴、金融贷款、单位自筹和利用外资四大资金来源渠道。积极推动养殖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特别是高收益债券。建立海域使用权流转制度,开展海洋资源、资产价值评估,为养殖企业提供担保及抵押贷款。
水产养殖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中经常涉及注射激素、剖腹取精、芯片置入、极限测量等技术手段,上述技术手段在审查实践中与专利法规定的实用性相关。文章通过对比我国和欧洲关于专利申请实用性的法律法规以及审查实践演进的过程,结合对实用性的法理剖析,探讨了涉及上述技术手段的水产养殖领域发明专利申请的实用性问题审查,并提出了适当的判断方法。
关键词:
水产养殖;发明专利;实用性;外科手术;再现
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水产养殖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在中国专利文摘数据库(CNABS)中检索A01K61/00(鱼类、贻贝、蜊蛄、龙虾、海绵、珍珠等的养殖)下的专利申请量达到了897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为5177件。水产养殖领域包含多个技术分支,如珍珠插核、鱼虾育种、鱼虾养殖和水产品运输等。在这些不同技术分支的专利申请中,经常涉及注射激素、剖腹取精、芯片置入、极限测量等技术手段。一方面,这些技术手段与《专利审查指南(2010)》[1](下称“指南”)列举的不具备实用性的几种情况中的“人体或动物体的非治疗目的的外科手术方法”以及“测量人体或动物体在极限情况下的生理参数的方法”相关;另一方面,这些技术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业并实现产业化。因此,涉及这些技术手段的水产养殖领域发明专利申请的实用性审查存在一定的争议。近年来,针对上述问题已经开展了一些研究。本文试从实用性的审查实践演进和法理两个角度出发,探讨水产养殖领域专利申请的实用性审查。
1中国与欧洲关于专利申请实用性的法律法规和审查实践比较
欧洲专利公约(EPC)第57条规定:“能在各种产业,包括农业中创造或使用的发明,应为能在产业上应用”[2]。由此可以看出,欧洲专利公约强调的是发明能够在工业上的适用性。欧洲专利公约第52条规定了可授予专利权的条件以及不属于发明主题的几种情况,其中第4项指出:在人体和动物体上实施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或治疗和诊断方法不应被认为具有工业实用性[2]。在具体审查实践中,欧洲专利局并没有采取把外科手术方法区分为治疗目的还是非治疗目的来判断是否具有实用性,而是通过判例的形式对其内涵进行不断解释。欧洲专利局上诉委员会的T182/90、T35/99、T383/03决定分别形成于1993、1999和2004年,这3份决定分别对EPC第52条第4项的外科手术方法作了逐步深入的解释。其中T383/03决定明确指出,只有治愈性治疗活动被排除在专利之外。由此可以确定,水产养殖领域中的注射激素、剖腹取精、芯片置入、极限测量等技术手段不属于治愈性治疗活动,其目的并非用于治疗,因此相应的处置方法不属于EPC排除的能够授权的专利主题,同时由于其能够在水产养殖业中使用,因而也不违背实用性的授权标准。
我国专利法第22条第4款规定:“实用性,是指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根据上述法律条款的内容可知,我国专利法中对于实用性的规定与欧洲专利公约相比均要求在产业中应用、制造或使用,还增加了关于积极效果的要求。此外,在我国的审查实践中,外科手术方法被划分为以治疗为目的的外科手术方法和非治疗目的的外科手术方法,其中以治疗为目的的外科手术方法属于专利法第25条第1款第3项规定的不授予专利权的主题,而非治疗目的的外科手术方法则被认定为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4款规定的实用性。“指南”第二部分第五章第3.2.4指出:非治疗目的的外科手术方法,由于是以有生命的人或者动物为实施对象,无法在产业上使用,因此不具备实用性。同时“指南”第二部分第一章给出了外科手术方法的定义,是指使用器械对有生命的人或动物体实施的剖开、切除、缝合、文刺等创伤性或者介入性治疗处置的方法。
在应用上述相关规定进行专利申请的实质审查时,存在争议较大的是水产养殖领域中常见的注射、导入、简单介入性处置方法是否属于非治疗目的的外科治疗方法,是否适用专利法第22条第4款的规定对专利授权的主题进行限制。实际上,在审查实践的早期,由于相对机械的理解专利审查指南的上述相关规定,因而在审查实践中常把水产养殖领域的这些方法简单归为非治疗目的的外科手术方法,进而依据专利法第22条第4款提出不具备实用性的审查意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业,因而对专利审查指南的上述规定逐渐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为了解决审查中存在的疑惑,2009年11月27日,专利复审委员会与专利局各审查部门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业务研讨,并达成如下一致意见:对有生命的动物体使用器械实施创伤性或介入性处置步骤的方法,一般属于外科手术方法。但是,对于因个体差异小、不必依靠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就能实施的包含有注射等简单的介入性处置步骤的方案,例如包括对动物体实施注射步骤的抗体制备方法,如果从保护的主题或技术方案的整体以及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上判断其不属于非治疗目的外科手术方法,则尽管所述技术方案中包括了注射等这类简单的介入性处置,也不宜将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认定为非治疗目的的外科手术方法。2011年9月19日,专利局各相关审查部门再次对水产养殖领域专利申请中某些方法的实用性问题进行了研讨。研讨会最终认为:“对于水产养殖领域中类似于珍珠贝插核或插片、对虾剪除眼柄、鱼类注射催熟、活鱼取精或取卵之类的非治疗目的的一般创伤性或介入性处置方法,以及向食用活鱼所在的水体中施加活鱼能够承受的最大限度量的臭氧以去除积存在食用活鱼体内的有害物质的方法,不适于将其确认为非治疗目的的外科手术方法。因此,判断这类方法的实用性时,不适用“指南”第二部分第一章第4.3.2.3节、第二部分第五章第3.2.4节和第3.2.5节的相关规定。”由此可见,我国专利审查实践对水产养殖领域的实用性判断问题经历了从简单到深入,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对实用性法理方面的探讨一直在继续。
2专利申请实用性的法理剖析
“指南”对专利申请的实用性作了明确规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申请的主题必须能够在产业中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在如何确定能够在产业中制造或使用的问题上,“指南”给出了进一步的规定:满足实用性要求的技术方案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并且应当具有再现性。专利局学术委员会2009年一般课题《从实用性的法理渊源看水产养殖类申请的审查标准》中指出,从欧洲的工业应用性标准和美国的有用性标准来看实用性,都要求寻求专利保护的对象必须有在现实实践中重复实施或应用的可能性。由此可见,专利保护对象的再现性是实用性的本质要求。那么如何认定再现性,实现再现性的主体和客体又是什么呢?“指南”第五章指出,再现性是指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公开的技术内容,能够重复实施专利申请中为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这种重复实施不得依赖任何随机的因素,并且实施结果应该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再现性的主体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客体是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手段及其技术效果,即再现性是指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重复地实施专利申请中的技术方案(技术手段的再现),并得到相同的实施结果(技术效果的再现)。下面将从技术手段的再现以及实施效果的再现两方面分别加以讨论。
2.1技术手段的再现通常认为技术手段的再现不是概率事件,它必须是明确的,并且确定无误。一方面它受到技术方案本身的影响,更多地是技术手段的实施主体“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否确认无误地实施技术手段,尤其涉及到水产养殖领域专利申请的实用性审查中,例如激素注射、剖腹取精、芯片置入等非治疗目的的外科手术方法以及极限情况下生理参数的测量是否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重复操作,即能否在水产养殖领域重复实施这些技术手段。虽然根据“指南”第3.3.2.3节中对外科手术方法的定义倾向于认定上述技术手段属于外科手术方法,但是由于这些技术手段仅涉及简单的激素注射、剖腹取精、芯片置入等,其在水产养殖行业已经广泛使用,该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均知晓如何来稳定地实施这些技术手段,即技术手段可以稳定再现。因此,这些水产养殖领域常用的激素注射、剖腹取精、芯片置入等能够满足技术手段的再现,进一步说,包含这些技术手段的技术方案也应当是能够再现的。
2.2实施结果的再现与技术手段的再现相比,实施结果的再现相对不容易辨识。实施结果的再现性不仅与实施方案的主体有关,更多地与技术方案本身有关。“指南”指出,这种重复实施不得依赖任何随机的因素,并且实施结果应该是相同的。“实施结果相同”的要求并非要求每次重复实施的结果完全一致,达到百分之百的成功率。换言之,重复实施时的成功率较低或者实施结果程度上的差异并不意味着技术方案必然无再现性。只有影响因素与实施结果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时,使得即使能够保证实施条件,但实施结果的出现仍然是偶然的,才能够认为实施结果的获得依赖于随机因素。根据实用性的法理来看,实施结果再现的标准是:能够获得统计学意义的实施结果就能够保证发明创造在实践中使用,就应当认为实施结果相同。也就是说,技术方案中存在某些影响技术效果的因素没有涉及或还未被发现,只要通过技术手段达到某种技术效果,即便得到技术效果的机率较低,只要能够获得统计学意义上的实施结果,就认为其实施结果相同。通常,许多科学领域中产生P值的结果≤0.05被认为是统计学意义的边界线,但是这显著性水平还包含了相当高的犯错可能性。结果0.05≥P>0.01被认为是具有统计学意义,而0.01≥P≥0.001被认为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这个分类也并非是正规研究基础上的分类。由于不同领域解决技术问题的层面不同,判断什么样的显著水平算是具有统计学意义也具有差别。水产养殖学尚属实验科学,效果基本是通过大样本试验得到统计学意义上的结果,内在机理及影响技术效果的因素不能一一确定。涉及到激素注射、剖腹取精、芯片置入等技术手段的专利申请,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繁育、养殖等需求,根据实践经验推断,其实施结果与技术手段应该具有关联,且符合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同。
3水产养殖领域专利申请的类型以及实用性的判断
3.1涉及非治疗目的的外科手术方法如果外科手术方法是发明请求保护的主题,那么通常情况下,该主题所采用的方法不是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需要技艺高超的医师进行操作,即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无法保证其技术手段的再现性,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才行。如果外科手术方法并非发明请求保护的主题,仅仅是技术方案中存在诸如注射这类简单的外科手术操作步骤,通常情况下则认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重复实施,且技术方案也可以再现。就注射而言,鱼类注射通常是在胸鳍基部、腹腔基部或者背鳍肌肉处,注射角度45°左右。根据具体鱼的种类,深度选择为1~2cm。在鱼类繁育、养殖过程中需要对鱼类催产而进行注射,这种行业常规的方法不会造成结果无法再现,则不应当将该类发明排除在实用性之外。如果就注射方法本身作为请求保护的主题(发明点)提出,如进针角度、进针深度、推液速度,或者进针位置,例如鼻孔的嗅窝通孔,这类主题明显为外科手术的申请与审查“指南”中规定的为美容而实施的外科手术方法类似,其发明点均在于外科手术本身,需要有经验的医师或工作人员进行,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一定可以重复该技术手段,结果也不具备再现性,因此不具备实用性。
3.2涉及动物体在极限情况下生理参数的测量“指南”第二部分第五章第3.2.5指出,对于测量人体或动物体在极限情况下的生理参数需要将被测对象置于极限环境中,这将会对人或动物的生命构成威胁,不同的人或动物个体可以耐受的极限条件是不同的,需要有经验的测试人员根据被测对象的情况来确定其耐受的极限条件,因此这类方法无法在产业上使用,不具备实用性。由此可见,审查指南的上述解释强调极限测量主要因为被测个体的差异而必须要求有经验的测试人员,即本领域技术人员不能很好地实施技术方案,以保证其再现性。在极限情况下生理参数的测量是不具备实用性的。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认定普通技术人员无法根据个体差异作出测量的原因的前提在于动物保护主义。也就是普通技术人员容易判断动物的死亡,但是却不能精确判断死亡的临界值而保证动物的存活状态。通常动物在极限状态下均会产生不可逆的生理损伤,很容易导致死亡。从人道主义精神来讲,普通技术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判断极限的能力显然不足,而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则能够尽量避免动物死亡的发生。当然,如果撇开动物生命问题,普通技术人员完全可以判断极限条件下动物耐受的临界值。通过双壳贝类测定污染水质环境,通过在极限情况下测定活鱼生存状态决定运输方式等极限测量方法普遍应用于水产养殖领域。水产养殖业尤其是活鱼运输方面,往往会涉及在不同水温、水质、水体溶氧量等条件下,对特定鱼类群体的呼吸、运动、代谢等生理参数实施测量的方法,目的是为了水产运输的普通从业人员据此获得某种鱼类群体在活体运输中所需要满足的最低条件,从而解决运输中面临的种种技术问题。由于在水产养殖中涉及的并非大型哺乳动物,因此与人类的伦理道德、相应的国家法律不相违背,与动物保护主义也不相冲突。上述相关水产领域测量生理极限参数的方法有助于提高相应产业的科学技术水平,因此从鼓励发明创造、推动发明创造的应用、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是应该给予专利保护的。
4总结和建议
通过对比欧洲专利局与我国的法律法规和审查实践,以及对实用性法理的简单梳理,笔者认为,水产养殖领域中,判断含有注射激素、剖腹取精、芯片置入、极限测量等技术手段的专利申请是否具备实用性的根本标准在于判断其技术方案的再现性。如果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中所包括的处置方法、步骤本身属于本领域简单常规的步骤,具有再现性,则并不导致请求保护技术方案不具备实用性;如果请求专利保护技术方案的关键在于创伤性或介入性处置方法本身如何操作,则该技术方案通常不具备实用性。针对本文第3部分讨论的在极限情况下测定生理参数的方法,由于其具备再现性,加之水产动物为非哺乳动物,不受伦理道德的约束,因此应当认定其具备实用性。上述处理方法既不违背我国对专利法实用性的约束,同时与国际发展趋势保持一致,能适应我国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和创新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指南(2010)[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85.
[2]李春华.谈非治疗目的的外科手术方法的实用性问题[J].审查实务,2010,16(2):30-35.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把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作为转变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方式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为关键环节,以节肥、节药、节水、节能和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广为工作重点,通过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等方式,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2012年新建农村户用沼气5000户、养殖场沼气工程和新农村污水净化工程100处,年新增沼气产量300万立方米,在农村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器7万平方米、省柴灶5800户、秸秆气化炉4900台,形成年节约标煤16万吨的能力;继续推进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力争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8%以上。大力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力争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30%以上,总面积达500万亩次;推广节能减排型种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达878万亩次。
三、重点工作
(一)深入开展农村生产生活节能
1、推进种植技术高产节能。加强农作物高产种植技术集成配套,减少高能耗、低效率的种植环节,建立节能型高产种植制度。加强种植模式标准化的研究,大力推广免耕覆盖、间套复种、合理轮作、农牧结合、设施农业等农作节能技术。大力发展高效旱作农业和农业节水技术,坚持调整农业结构与转变用水方式相结合、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推广多种形式的旱作栽培技术,推广耐旱作物品种以及配套旱作综合措施,推广暗管输水、喷灌滴灌等旱作节水技术,促进农业增产和节能。
2、推进农业机械节能。加强节能农业机械、渔船和农产品加工设备的推广应用,强化机械设备的能耗检测,加快落后高耗能农业机械、渔船和食品加工机械的更新换代,研究淘汰高耗能、高排放农机的经济补偿方式。推广应用复式联合作业农业机械,减少作业环节和次数,推进农机标准化、规模化作业,降低农业机械单位能耗。结合节能型新技术推广,加快引进、推广先进耕作、播种、施药、收获和秸秆综合利用机械。
3、推进农村生活节能。在退耕还林地区,大力推广省柴灶、高效低排节能炉具,推广应用太阳能、风能、微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和产品,实施太阳能热水器入户、太阳能光伏路灯进村工程。推广应用保温、省地、隔热新型建筑材料,引导农民建设节能型住房。
(二)深入推进清洁生产
4、推广节约型生产技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精准农业。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排种植制度和节水农业技术,实施保护性耕作,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科学施用化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病虫害防治专业服务组织,实行统防统治,大力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提高综合防治水平。大力发展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水肥利用率。
5、推广畜禽生态养殖技术。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推行农牧结合和生态养殖模式。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发展草食畜牧业,大力推进秸秆养畜。加快品种改良,提高饲料和能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畜禽适度规模养殖,加强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在粪污相对集中的规模化养殖场或养殖小区,补贴养殖企业(户)建设粪污处理利用设施,推广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和设施化处理技术,减少化学需氧量和氮、磷排放。
6、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加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许可证核发工作,根据环境容量,合理调整养殖布局,科学确定养殖密度,优化养殖生产结构。加快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改进进排水系统,配备水质净化设备,改善养殖环境和生产条件。加强标准化水产示范场(区)建设,积极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推广应用节水、节能、减排型水产养殖技术和模式,大力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推广高效安全配合饲料,减少养殖污染排放。
(三)大力推进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7、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充分发挥农村沼气处理利用人畜粪便、生产清洁能源和优质肥料方面的作用,在适宜地区加大户用沼气建设力度,推广“猪(牛)-沼-菜(渔、粮、果)”等能源生态模式;在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以及秸秆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环境治理的双重目标。探索沼气提纯罐装、专用燃料、发电上网等利用方式,实现沼气高值利用。
8、大力开展农村清洁工程建设。针对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农作物秸秆和人畜粪便造成的污染问题,扩大农村清洁工程建设规模和范围。以村为基本单元,集成配套推广节水、节肥、节能等实用技术,建设农田氮磷生态拦截工程,因地制宜建设秸秆、粪便、生活垃圾、污水等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设施,鼓励农民积造农家肥,建立物业化服务体系,推进人畜粪便、生活垃圾、污水的资源化利用。
9、大力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覆盖免耕等技术,推进秸秆肥料化利用,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秸秆固化成型和秸秆生物炭生产技术示范点,为农村居民提供生物质商品燃料,推进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发展秸秆青贮、氨化,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食用菌产业,推进秸秆基料化利用。建立秸秆收储体系,开展制板等工业化利用。
10、大力开展废旧地膜回收利用。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市场运作的方式,推广应用厚度不低于0.008mm的地膜,严格限制使用超薄地膜。加快废旧地膜捡拾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鼓励和引导农民回收利用地膜,扶持建设一批废旧地膜回收加工网点,建立健全废旧地膜回收加工网络,逐步建立地膜使用、回收、再利用等环节相互衔接的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把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要建立目标责任制,把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目标分解到各层级、各单位,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继续实施农村沼气、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养殖场标准化改造、保护性耕作等项目,扩大实施范围。争取发改、财政、环保等部门的支持,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生产生活节能、农村清洁工程、老旧及高耗能农机报废更新等方面资金投入力度,把农业清洁生产列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支持范围,逐步形成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稳定的资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