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道德教育方案范文

职业道德教育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道德教育方案

第1篇:职业道德教育方案范文

关键词 中职 会计专业 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Secondary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Exploration

GUO Shutong

(Jilin Financial School, Jilin, Jilin 132013)

Abstract 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cceleration, the more and more brutal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make society for tal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high standard request more strict. As a secondary professional student, in addition to training extremely skilled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kills, but must take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training. This article through long-term practice and researc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econdary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posed to solve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of secondary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method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professional ethics

0 前言

当前社会人才需求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会计专业技术知识与熟练的会计应用技能, 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思想品德。正是会计工作存在的特殊性, 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水准有更高、更苛刻的要求, 作为一名符合要求的会计人才,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是从业的基础和关键。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提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主要内容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

1 加强中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是从业关键

现代会计经过近60年的发展,它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会计工作的复杂性,许多部门屡屡发生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这样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说,中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是在其未来从业好、坏的基础和关键。

2 加强中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因

2.1 影响当前会计职业道德水准的是环境因素

2.1.1 宏观环境因素影响

宏观环境因素是我们国家刚刚从计划经济转型,新的生产关系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一定程度忽略精神文明的建设,放大了人们对物质文明的追求,在此强烈的冲击、改变着我们一系列传统观念,这对我们的道德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2.1.2 微观环境因素影响

受宏观社会环境的冲击,在不同程度的改变会计工作人员的世界观、价值观,滋生蔓延拜金、利己思想。

2.2 社会体制缺欠的影响因素

会计职业道德单纯道德是依靠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觉性自愿地执行,并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来实现,这种非强制性的维持是有限的,更需要健全的法制体系作保证。

3 当前中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3.1 在中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中缺失

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经验影响,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在设定专业大纲和实施教学计划上,多数中职学校过多的强调会计理论完整性的、系统性知识体系,极少数中职学校开设针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由于近些年启动教育部中职示范性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方案,方案对中职教育改革的一些指导性文件精神的要求,按照教育部参照示范性专业建设的标准, 重构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等要求,各中职学校都特别强调中职学生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技术能力列为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的重中之重。即使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列为从业资格考试内容,许多学校也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的内容分学习,而没有将职业道德教育切合实际与会计专业知识融会贯通, 从而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

3.2 陈旧教学形式导致职业道德教育形同虚设

在对吉林市多所中职学校的走访中了解到,从学校现有的会计专业教学体系看,要么会计专业教材内容很少涉及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知识。要么已经开设的职业道德和财经法课程,很强的理论性或过多法律条文以及比较枯燥的内容,一部分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计划安排,都是基本上按传统内容和方法为主,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论教育,实际上没有考虑中职学生的文化层次与年龄特点进行教学,也没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导致以填鸭式灌输知识为主,这种缺乏情感的教学方式,使原本枯燥的会计职业道德理论教育更加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

3.3 中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建设文化氛围缺乏

过分的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忽略会计专业职业道德培养,导致很多中职学校围绕会计专业的知识竞赛、会计专业技能竞赛氛围浓厚。

3.4 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缺乏科学性

通过对吉林市的多个中职学校走访和调查,多数学校根据传统经验进行设计专业课程,如成本会计、企业财务会计、基本会计等课程。而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设置不正规和缺乏合理性,只有每周2学时左右的就业指导和职业道德或思想品德课程。

4 结论

4.1 建立科学合理的、完善的中职会计教育体系

这个体系的建立,根据教育部中职示范性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方案为依据,建立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一体化。

4.2 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的转变

(1)教学内容要丰富。将枯燥的、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学生易理解的,来引导中职学生识别和判断真伪的会计信息,强化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形成。

(2)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对职业道德理论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和对客观、抽象的理论的理解能力。

4.3 不断地强化学生会计职业理念

会计职业理念应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通过在学校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使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为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秉承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前君.中职学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6).

第2篇:职业道德教育方案范文

关键词 护理 职业道德 护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4.037

Abstract How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nursing students in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professionalism, let it to stand out in today's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employment market is our vocational nursing school educators must face the problem. Vocation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fter graduation and spiri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vocational nursing professional nursing students is shouldering the burden to heal the wounded and rescue the dying, cultivate their good professional ethics for the future on medical job plays a vital role.

Key words nursing; professional ethics; nursing students

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培养学生各种行为规范的情况下,让学生能够树立起来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当然职业道德教育完全归于学校是不准确的,它需要家庭、工作单位和全社会一起努力。特别是中职护理学生的临床实践教学单位真正重视起来,需要中职学校与临床教学实习单位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只要营造出良好外部环境,建立起科学完善的职业科学道德素质培养体系,敏锐捕捉到新形势对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新要求,那么我们的学生一定能成长为既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又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人才。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也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系统工程,很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讨。

1 护理职业道德概念的界定

职业道德是指一定职业范围内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本职工作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①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调整人们的行为规范的总和。②护士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死与健康,同其他职业道德相比尤显重要,因此加强护理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社会的进步、医疗卫生服务方式的改变,人们医学健康观的发展,护患间的关系逐渐成为了服务者和消费者的关系。患者的权利意识及在医患关系中的主体意识的增强,以及对护士的职责和义务了解的逐渐增多,患者对护士的职业道德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在医疗体制改革中保持医疗卫生是事业的优势,护理工作者需赢得患者的信赖和尊重,担负起保护人们生命与健康的光荣职责。

2 护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1)是提高护生更好服务患者的保障:护理职业道德教育旨在使护理人员能为护理对象提供优质护理。③必须树立学生心中的典型形象,加强学生热爱专业、忠诚本职的思想。南丁格尔说,护士必须有一颗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患者的阶层、民族、年龄、性别、性格各有不同,患者病情又各有不同,这就决定了学生以后工作的复杂性,也就要求护理专业的学生具有不怕脏和累的人道主义精神,具有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忠于病人的思想,学到精湛的技术,树立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护理事业的理想。由此可见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保障。

(2)是提高护生就业水平的前提:在现代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服务作为一种竞争手段所得到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护理工作者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掌握和应用操作技能、提高工作技巧、做好本职工作的原动力。④提升护生的整体素质水平,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能有效地使护生能够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

3 护生职业道德培养的现状

由于受区域生源的影响,随着护理专业学生的扩招,学生数量快速增加,学生综合素质也有所降低。面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困境与现实的诘难,护理教育工作者近年来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如增强护理职业道德教育的意识、开展护理专业课的教学改革,加强临床实习阶段的职业道德培养、开展丰富的职业道德实践活动等等,这些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教育质量与培养效果。

这些积极的探索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同时也发现尚存在不足之处。对护士职业道德培养路径的全面性把握不足,培养过程没有形成连贯性与系统性。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不够深入,没有把握住改革的关键点,没有摆脱学科体系的窠臼,致使改革的效果不能彰显,针对性与时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护理专业课程重知识、能力的教育,轻职业道德与素质培养,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渗透力度不足,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4 护理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4.1 入学教育中职业道德的培养

创新新生入学教育的手段,通过护理专业学生手册、入学教育大会、主题班会及德育活动课等途径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护理专业学生手册中包含大量职业道德内容,如南丁格尔誓言、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简介,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认同感、人文关爱精神等职业道德水平获得提高。并且学生手册采取小册子的形式,利于学生长期保存,经常阅读与感悟。

4.2 制定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方案

分析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结合专业特点,全面探讨培养路径,制定护理专业职业道德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从创新入学教育手段、护理伦理学教学改革、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渗透、职业道德培养的课外活动等多方面探讨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有效路径,力求体现全面性、创新性、针对性与时效性,以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与综合素质。

4.3 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渗透

在教案中体现德育目标,教学过程种融入德育案例,在教学评价中,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保障职业道德内容在教学中得到落实。护理工作始终贯穿着职业道德思想,护理专业课程是护理职业道德的重要载体。护理专业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在现代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才能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

4.4 护理专业教师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师应用高尚的思想情操去熏陶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加强自身的良好的行为道德修养。临床护理工作者及带教老师要发挥用自己的榜样作用,不论在理论教学方面还是在实践教学方面,都会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临床护理工作者及带教老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都会无意识地进行仿效。树立学生的正确道德观念。护理专业的学生对医学还没有深刻的认识,不懂医生的职业道德,也不懂护理专业工作者应有什么样的工作态度、什么样的业务水平,这些是职业道德的基本。所以学校教师及临床护理工作者应在教学、实习、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观念教育。

4.5 开展丰富的校内外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是道德理论教育与道德实践活动结合的过程。社会实践是护理专业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桥梁,通过多种活动,以参与方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⑤课外活动以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内容易被同学们所接受。开展与职业相关、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系统性的职业道德培养课外活动。

4.6重视临床见习实习阶段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护理专业工作者不能仅靠各种规章制度对自己的约束,应让职业道德行为形成习惯,养成自己良好的职业品格。护理工作者要勤奋学习、不断地探索创新,丰富自己的护理经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想观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是终身教育,结合专业课程进修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果必须在从业生涯中巩固和强化。在临床带教中,护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应是带教工作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护生实习效果及今后发展,是完成技能目标的原动力。⑥通过见习、实习教育、岗前培训、临床带教等途径加强护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实习计划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学生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培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文明服务的职业操守。将职业道德表现列入实习生鉴定内容,在出科鉴定与实习鉴定中对实习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与实践表现作出评定。

4.7 毕业教育

毕业教育中高度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采取教育大会于班级主题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向护生传播必须养成优雅的风度,端庄的举止,才能让患者对护理工作者产生信赖感。护理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勤劳细致、严肃忠诚的品格,对工作认真负责,不弄虚作假。护理专业的学生需养成良好的个性修养,谦虚谨慎,在以后的工作中尊重、体谅、帮助每一个患者。要养成沉着果断,遇事不慌和灵活机动的好习惯,始终保持自己崇高的职业道德。拓展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包括岗位职责、风险认知、职业形象、职业态度与职业精神等。把握护理职业发展的最新形势,将最新的内容带给学生。举办优秀毕业生讲坛,宣传毕业生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履行岗位职责、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等优秀事迹,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

5 结论

通过对用人单位及带教老师的问卷调查,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座谈会、电话访谈等多种途径,检验职业道德培养的实际效果。结果显示毕业生综合素质与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快速提高,以及职业态度、人文关爱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大幅改善;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职业认同感、职业价值观强烈,综合素质满意度显著提高。实践证明,通过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探索与实践,对高素质、高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 陈惠珍,苏爱华,张玲等.社会学习理论在护生职业道德培养中的应用[J].社区医学杂志,2007.5(1A):66-67.

② 徐晓雪,夏小红,林佳佳.浅析护理职业道德与护士职业素质的重要性[J].吉林医学,2010.31(3):382.

③ 史瑞芬.市场经济中的护理服务文化[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3):1-3.

④ 张秀蓉.浅谈提高临床护理教学的有效性[J].护理研究,2003.17(6):64.

第3篇:职业道德教育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职业道德

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近年来,各高等职业院校在高素质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大量的成绩,高等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然而不少学校仍然只重视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一种更为具体化、职业化、个性化的社会道德。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让从业者缺乏最起码的职业操守,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缺乏对就业单位的忠诚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单位把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等人才素质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

1高等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1.1职业道德教育地位低下

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一般都是由专业教学团队负责开发制定的,很多专业负责人并没有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或者说不愿意更多地考虑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实施办法,只是将职业道德作为一种思想教育类课程敷衍一下,如此导致该课程课时严重不足,同时教学内容是否合理、考核方法是否科学,均无人过问。

1.2高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抽象呆板,说教性质浓厚

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规划等课程。但这些课程内容抽象呆板,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说教性质浓厚,不但不能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很多学校的职业道德课程成为了一种摆设,成为学生赚取学分的途径,根本起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1.3职业道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中都没有专门从事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一般情况下,都是由思想政治类的教师来担任该课程的教学任务。职业道德教育者首先必须了解专业、了解实际工作岗位,很难想象一个根本不懂专业、不了解专业工作岗位的人,能将这个专业的职业道德课程讲好。

1.4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方式简单

如何评价学生的职业道德确实是一个难题,当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方式有如下几种,一是传统的试卷考试,这只能考一些基本理论,学生只要记住一些基本的学术性概念,最多再分析一些案例就能过关,至于是否真的达到了教育的目标就很难说了。二是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应该说这是一种相对有效的评价方式,但这种评价方式的难点在于过程难以控制,且要有一定的时间、经费支出。

2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2.1转变观念,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样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也是专业发展的要求。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各专业负责人也要认识到,职业道德是从业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安身立命之本,一个职业道德低下的人,是不可在往后的职业生涯中有大的作为。一个专业整体职业道德教育落后,培养不了企业满意的人才,最终也会消亡。

2.2加大投入,改善师资力量

学校要加大投入,特别是师资力量方面的投入。在要专业教师队伍中培养专门从事职业道德教育的老师。职业道德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社全与企业实实在在的要求,职业道德教育不是思想政治教师的任务,而是专业教师的任务。专业教师不但要将最先进的技术传授给学生,还要引导学生树立优良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2.3改革教学方式,建立多元化教育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加强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会、以及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合,将课堂知识传授与专业技术学习和实习、实训技能培养和校园活动结合起来,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的通融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真正实现“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

2.4建立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教学标准,建立教学过程行为标准,如教师课程教学标准化手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学生学业作品评价标准等。开展多元评价,实行校企共同考核评价,必要时还可以委托第三方进行评价。既要重视知识考查,又要重视能力和行为评价;既要重视笔试评价,又要重视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既要重视任课教师的个人评价,又要重视企业的综合评价。

3结束语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专业发展的要求,是企业的要求,也是是社会发展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只有致力于培养职业道德高尚,职业技能高超的高素质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才不辱使命。

作者:程迎春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宁林彬.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1.10

[2]李东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创新浅析[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8

第4篇:职业道德教育方案范文

人人都具有自我实现的需求与欲望。但处于变革的大时代下,众多价值观相互交错,高职大学生容易受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为更好地构建大学生职业道德体系,促使其快速成长,并尽快融入社会,高职院校有必要推动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以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梦”的需要。高职大学生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梦”建设的主力军。培养大学生爱国、敬业的精神有利于营造整个社会的良好氛围,也有利于加快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早日实现“中国梦”。

2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一是教学方法单一。一方面,部分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师权威观倾向有增无减,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难以有效发挥,以致职业道德教学成为教师直接宣讲的媒介。另一方面,填鸭式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难以有效发挥,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不容易为人所熟知。二是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不足。课时少,讲授粗浅,深入学生内心深处、生活社会深处的内容不多。另外,部分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针对毕业群体,忽视了非毕业群体的全面培养;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成分不多,以致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相互脱节。三是工学结合程度不深。部分高职学生还相对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对未来要从事的职业缺乏深刻的认识,即使邻近毕业,他们也需要自己寻找实习单位,而教师却没有对其实习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另外,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上,且高职院校的专职职业道德教师严重不足,大部分教师都只是兼任职业道德教育课,在了解企业文化上还未有炉火纯青的技艺。

3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策略

第5篇:职业道德教育方案范文

目前,财会学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侧重于会计专业知识与会计实际操作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致使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知缺乏,对职业道德的重视不够。因此会导致学生的会计理论素质与职业道德素质脱节,会计理论素质高、职业道德素质低,这将导致部分会计从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不能准确把握会计法律法规的应用性,以及职业道德与实际工作的关系。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度不够

中等专业学校的会计专业的学生来源于初中毕业生,对于会计概念、会计课程以及会计工作性质十分模糊,对于会计专业的内涵没有直观的印象和宏观的把握,因此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处于迷茫的状态中。而中等专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主要是设置专业骨干课程,目的在于提高理论素质,而在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上明显不足。首先,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大部分中等学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包括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多门专业技能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够重视,未能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等同于会计专业教育来开展。其次,缺乏专业性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材,目前很多中等学校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材,仍选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材,内容侧重会计法规法律的讲授,缺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际案例,未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设置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材。最后,教学方式有待提高。由于所选教材内容侧重于法律法规,因此很多中等学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侧重于对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学习,而未能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与学生未来工作相结合,使得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会计工作的理解脱节。

(二)缺乏专业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老师

大部分中等专业学校的会计专业老师都是教学课程任务都是与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相一致的。那么会计专业教师可能是这学期教基础会计,下学期教财务会计,再下学期教会计职业道德等,致使大部分学校没有固定专门从事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老师,致使教师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科研研究与教学方法研究不到位,同时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知识的讲授不充分,造成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知识掌握不充分。因此中等专业学校的会计专业应该配备专业的老师从事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并将其教育教学目标定义为致力于提高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质量当中去。

(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有待更新,学生学习动机有待加强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了法规、条例、道德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内容。而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学习通常是理论的学习,通常是机械的记忆,而不对准则涉及的具体内容进行思考,对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所涉及的实际财务问题未能进行深刻的思路,没有动脑思索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动机。学校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通常来说也是对理论的教学,更侧重于应试教育,较少的涉及会计职业道德案例和会计实务操作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教育,致使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欠佳。

二、加强中等专业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开展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系统地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意识到学习会计职业道德的紧迫性性,逐步树立会计职业道德的理念,并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深入到今后的工作中去。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教材,结合最新的会计规则,结合会计工作实际,结合学生特点,选择适合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专业教材。既要满足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有一个直观的理解。

(二)配备专门从事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老师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应配备专业老师,由专业教师系统把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计划、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同时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科学研究,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会计实际工作的衔接,并引入案例来丰富其教育教学内容,并致力于潜心研究职业道德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旨在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职业道德案例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会计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在会计实务工作中不仅仅涉及会计理论的内容,同样也涉及到会计职业道德的问题,且掺杂在会计实务工作中的职业道德问题尤为复杂,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把握如何解决实务工作中的职业道德问题,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应采用案例教学,使理论和实务结合。具体的教学方法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会计职业道德理论课程的讲授,旨在要求学生充分把握基础理论知识,为以后的案例学习奠定基础;二是开展案例教学,引入与上述职业道德理论相关的案例,模拟会计工作情景,由学生自主思考案例中所涉及的职业道德问题,并探索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三是进行教学总结,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会计执业关系有一定的认知,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在现实中识别虚假的会计信息,拒绝各种经济利益道的诱惑,坚守会计职业道德准则。通过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真正的领悟到职业道德教育的真谛,并为以后会计工作中坚持会计职业道德奠定基础。

(四)开展实践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第6篇:职业道德教育方案范文

一、CDIO工程教学模式的概述

CDIO工程教学模式起源于90年代末,由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MIT)教师提出,并逐渐形成CDIO工程教育体系。在几年的实践中,CDIO工程教育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采用此模式培养出的毕业生受到了用人企业和社会的欢迎和认可。CDIO工程教学模式中的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践(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这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践的模式,将生产和研发实际产品作为项目内容,将课程之间联系起来的教学模式。CDIO工程教学模式重点是在系统的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培养个人能力、团队交流与合作能力,从而提高毕业生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对产品系统进行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能力等综合素质。

二、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核心

CDIO工程教育培养大纲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将工程学基本原理与企业的需求结合起来,CDIO工程教育培养大纲要求工程类学生应具有五方面的能力,具体为:个人能力、工程技术、工程设计、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扎实的掌握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还要具备人际沟通和团队写作能力。CDIO理念中强调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情操,将知识能力的培养与人格培养结合起来,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具有较强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主人翁责任感。这就形成了基于CDIO教学模式下的职业道德培养模式的雏形。

三、CDIO教学模式下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建立

职业道德是指从业者在工作或劳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应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规律,并兼具一定的序性排布。CDIO工程教育模式也是具有时间和空间秩序组合排布的特点。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就更加有利于明确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确定,进而建立并完善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的职业道德体系,促进二者的共同促进与发展。对于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来说,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职业道德教育的拓展是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有序性原则的客观依据。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提高职业能力、职业观念、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不仅仅将职业道德做为一门课程,而是将其完全融入到CDIO工程教育模式中去,作为工程教育模式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

四、CDIO教学模式下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

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提高具有循序渐进性的特质,CDIO工程教学模式可以将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在教学课程体系中,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分解融入到课内和课外的教育活动中。将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与基本知识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相结合,CDIO工程教学模式中通过在为学生实际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场景进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意志力,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通过在课程中设置简单的问题解决和实践环节,促进学生融入到工程师的角色和身份,在培养其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等方面能力培养的同时,能够自主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规范自身的职业道德行为,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将职业道德课程设置与每个年级的课程相结合,形成一个相互呼应的独立课程体系。

五、CDIO教学模式下职业道德修养的实践与提高

CDIO工程教育模式注重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如合作沟通、问题解决、创新创造、团队合作等方面。职业道德不但是一种道德,同时也是一种修养行为的表现,因此就同样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提升。CDIO工程教育模式就要求在职业道德的教育中应注重道德教育与实践间的结合。积极主动的运用实践环节,深化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在CDIO工程教学模式下的职业道德培养,应立足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在开展工程问题解决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强化职业道德的要求。在职业道德的理论学习中进一步明确目的和方法,在实践学习中去分析和解决职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将职业道德培养渗透到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着力提高职业技能中。强调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要素是专业技能,加强专业技能是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道德对在校大学生的要求应体现在注重学习,制定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夯实职业技能,这种在校内的培养和历练是为其今后步入社会工作岗位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准备。

六、CDIO教学模式下社会评价体系的运用

第7篇:职业道德教育方案范文

关键词: 金融新常态 金融职业道德 道德风险 金融从业人员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金融新常态指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当前我国金融领域出现的新趋势和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金融业整体增长速度逐步回归正常;二是金融结构调整日趋频繁,开始进入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期;三是金融产品创新日趋多样化,金融脱媒、去实体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四是金融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步入快速通道,金融干预与金融自由化之间的博弈愈发激烈;五是互联网金融成为金融发展重要分支,发展势头强劲,被誉为下一个经济增长引擎。

在金融新常态下,金融风险犹存且呈不断放大态势,人为因素在金融风险诱因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金融新常态下对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职业道德是金融从业人员必备的核心素质。金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其从业时能否遵守有关金融准则、是否善于规避风险、是否敢于承担责任、是否顾忌他人利益等,进而影响、决定金融风险或危机是否发生、金融风险或危机发生后是否能快速得以控制。从某种程度上讲,金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是金融行业稳定与否的关键因素,更是金融新常态下金融能否稳健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加强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主动适应金融新常态,成为当前金融运行和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般而言,金融职业道德有两种培育方式,即金融机构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高校期间是人一生中最关键的思想塑造期,是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阶段,将职业道德教育托付给金融机构是不可取的,因此本文着重考察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在金融新常态下,金融风险性越来越强,金融能否稳健运行的关键在于金融从业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缺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缺乏基本的金融职业道德,毕业走上金融工作岗位后对金融职业道德的概念和行为准则模糊,极易成为金融风险的爆发点。因此应该加强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主动适应金融新常态。

邹宏秋(2007)认为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金融机构整体形象密切相关,因此财经类高职院校应加强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并提出高职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改革思路。蔡庆丰等(2009)提出高校金融专业的毕业生是未来金融领域的主要从业人员,对其进行职业道德和风险意识教育及对我国金融业稳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方建珍(2009)将金融专业知识教育比做“有形的手”,而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则是“无形的手”,两者缺一不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侯定凯和李明(2009)认为目前财经类高校片面重视学生经济利益方面的教育,而忽视如何做人的教育,财经类高校应该将伦理道德教育和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相结合,促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和职业操守素养同时提高。梁琪(2009)分析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学教育的影响,指出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对职业操守教育重视不够,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将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紧密结合[1]。徐学锋和马欣(2010)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金融行业及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影响重大,并提出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2]。连英祺(2011)提出金融行业由于其特殊性,职业道德缺失的危害会被放大。高校作为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应该根据时代要求和行业特点,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安排相应的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内容[3]。

二、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在金融专业学生培养上往往忽视职业道德教育,造成职业道德教育缺失或者流于形式,难以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1.缺乏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专门课程

不是只有师范、法学和医学等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才需要接受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与道德紧密相连的金融专业需要职业道德教育,然而大多数高校都忽视这一点,片面重视对学生金融专业课程的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认为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可有可无,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影响不大,职业道德教育只是枯燥理论的灌输,而且教学资源有限,金融职业道德应该由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结合实际工作加以培育才能得见成效,于是将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流于形式,甚至直接省去职业道德教育部分[4]。

2.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不够

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高职院校的需要,本科院校也不可缺少,因为不管是高职院校还是本科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的学生最终都要走上工作岗位,都要成为金融从业人员,都需要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和职业操守。目前一些职业技术院校有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实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等类似课程,而本科院校一般只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者都只具有一些和金融职业道德稍微的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公共课,往往是一个年级同时上课,不分专业,从而造成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这些公共课涉及的职业道德相关内容太少、太肤浅,而且偏重理论,难以达到教育效果[5]。

3.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与金融发展现实脱节

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与金融发展现实相脱节主要表现在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局限于三字经式说教、缺乏金融职业道德案例教学、缺少具有实际金融工作经验的教育工作者等。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金融作为社会经济的核心,发展速度更是日新月异,高校金融专业知识教育很难跟上实际金融发展步伐,更不要说原本就落后的金融职业道德教育。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仍局限于传统的一成不变的说教,相关案例短缺且陈旧不加以更新,同时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师资力量匮乏,难以将实际金融业务中需要的职业道德和书本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学生对金融职业道德的认可度和接受力无法提高。

三、金融新常态下加强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迫切性

首先,加强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是时代需求。风险性是金融新常态下的典型特征之一,既有系统性风险,又有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无法消除,而非系统性风险可以加以分散,道德风险是典型的非系统性风险,对金融经济的损害不可测。在金融新常态下,金融能否稳健运行的关键在于金融从业人员自身的道德素质,在金融新常态下应该加强对金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关注。其次,加强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是行业需求。金融行业是信息高度不对称、风险高度集中的行业,金融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引人注目,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要求非常高。如果金融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那么将影响金融业的稳定健康发展,甚至引发金融危机。最后,加强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需求。目前我国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普遍存在重金融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轻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现象,如此培养出来的金融从业人员是十足的“经济人”,忽视自己应有的“道德人”角色,虽然专业上过硬,但道德水平低下,能力越强的人犯的错越大,因此加强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四、构建主动适应金融新常态的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思路

高校金融专业学生是未来金融行业的主要人才,高校期间是培养金融职业道德的关键时期,在高校期间加强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规范从业后的自我行为,有助于适应金融新常态、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1.创新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模式

(1)针对不同阶段学历教育进行针对性金融职业道德教育。

本专科阶段主要以行为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模式为主,即侧重于金融产品投放和收回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毕业后在金融机构工作的要做到吸收存款不欺诈,发放贷款不盲目,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匹配;毕业后在企业投融资部门工作的要做到不盲目、不骗贷,合理规划投融资需求。研究生阶段主要以意识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模式为主,即侧重于金融产品和制度研发时的道德意识性教育,降低主观因素对金融产品和制度开发的影响。金融产品设计要符合市场需求,风险控制制度要实际、有效、可操作,不能存在人为欺骗因素,更要减少或避免人为因素引起的金融产品或制度缺陷。

(2)侧重案例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金融职业道德的感知。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根据课程内容选择与金融实际工作相关的案例贯穿其中,引发学生对案例多方面地分析和思考,这样不仅使学生对金融实际工作中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修养有更直观的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统一。在案例教学中,选择的案例要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以金融职业道德课程教学项目为导向,同时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要明确,学生是主角,老师起引导作用,如此通过案例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对现实金融市场的认识,提高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感知[6]。

(3)聘请拥有实际金融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进行兼职讲授。

高校金融专业应该和金融机构建立紧密联系,实行校企合作,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聘请金融机构的优秀员工作为校外兼职人员,举办专题讲座、座谈会等,对高校金融专业学生进行入职培训及职业操守教育[7]。聘请来的校外专业人士凭借其丰富的实际金融工作经验,将金融职业道德融于实际金融工作中,便于赢得学生好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金融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可度。

(4)将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渗透到金融专业课程教育中。

相比开设金融职业道德的专门课程而言,在所有金融专业课程中安排足够职业道德内容,用渗透、熏陶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职业操守更可取[8]。高校金融职业道德培育不能依赖思想道德修养这门公共课,应该让所有金融专业课老师担负起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任务,在金融专业课中将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将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和规范全方位、全过程融入专业课程中,并从教学大纲、课程安排、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予以贯彻落实,提高学生的金融职业道德境界,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金融专业人才。

2.丰富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

(1)加强诚信教育。

诚信即诚实信用,信用既是道德范畴,又是经济范畴,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必然包含诚信,诚信是金融职业道德的核心内涵。目前高校中借故旷课、考试作弊、剽窃论文、材料造假等诚信危机事件较严重,如果在校期间这些诚信缺失现象得不到有效纠正,那么从业后将会演变成职业操守问题[9]。而金融是典型的信用经济,诚信是金融的生命线,金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会增加金融风险,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因此加强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如积极开展各种以诚信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在评奖评优中增加诚信比重,通过各种活动培养诚信意识,将诚信观念深入人心。

(2)加强相关法律教育。

法律和道德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般来说,大部分人会通过道德教育实现自律,主动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而对少部分人来说,道德教育作用甚微,需要用法律强制约束其行为。因此如果要使金融从业人员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仅靠道德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教育[10]。金融类从业人员经常与钱打交道,面临的诱惑较大,如果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就能主动以法律自觉约束、规范自己的从业行为,经得住金钱和诱惑的考验。

(3)加强风险意识教育。

在金融新常态下,金融风险犹存且呈不断放大态势。金融风险不仅包括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还有道德风险。金融业是以信用为基础的高风险行业,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如果人存在道德风险,那么委托人的利益将会受到损害,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金融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11]。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重点加强风险意识教育,开设如金融风险管理的类似课程,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了解金融风险定义、分类及如何规避风险、减少损失,树立和强化金融风险意识。

(4)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金融行业节奏快、压力大,良好的心理素质对金融从业人员来说至关重要。心理素质教育是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弱,心理素质薄弱。高校在加强金融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参加模拟炒股大赛、银行技能大赛、保险竞赛、投资理财竞赛等,提高学生的适应环境能力、抗打击能力、心理调整能力等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梁琪.浅析金融危机对金融学教育的影响与启示[J].甘肃金融,2009(10):4-7.

[2]徐学锋,马欣.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2010(5):87-88.

[3]连英祺.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职业道德教育问题浅析[J].金融经济,2011(8):106-108.

[4]方建珍,杜伟岸.金融危机与金融教育的“道德奠基”――以CFA考试为鉴[J].理工高教研究,2009(8):5-8.

[5]何森林.高职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缺失的成因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3):75-76.

[6]邹宏秋.加强高职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培养高品质金融人才[J].浙江金融,2007(11):59-60.

[7]陈伟滨.金融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2012(12):90-92.

[8]郑晓丽.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人格培养[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86-190.

[9]王启亮,李六杏.金融专业人才职业道德培育探析[J].黑龙江教育,2011(1):61-63.

[10]蔡庆丰,朱默涵,尹皎.从次贷危机看高校金融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和风险意识教育[J].金融教学研究,2009(5):71-73.

第8篇:职业道德教育方案范文

论文摘要:职业道德教育实效低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依据调查的结果,其表层的原因:一是职业院校内部对职业道德教育的不重视或边缘化;二是社会道德大环境的不理想或失范化;三是两者的教育影响力方向不一致,产生相互抵消甚至反相作用。但这些都没有触及该问题的本质,需要继续追问其更深层的原因:一是职业院校对“道德人”的假设,这就使得人们在道德判断中缺失了个体的自身利益的维度,从而与社会现实情况相冲突;二是职业道德教育中采用的是“规范伦理”,这就使得职业道德绝对化,没有涉及冲突情境中的权衡问题,而这些冲突情境在工作中是极为常见的。为了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应正确对待“经济人”的假设,运用“应用伦理”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学会选择和权衡,有能力处理工作情境中的道德冲突,使得学校培养的人和社会人的角色一致起来。

职业院校中德育低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职业院校中的德育内容较丰富,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职业道德教育。因为职业院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即面向社会实际培养一线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因此,个体的职业道德就关系到社会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基本道德素养,同时也关系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高低。就目前我国道德教育的实施状况来看,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在基础教育之后,对职业教育而言,主要在职业院校。然而,当前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实效令人担忧,成为企业和行业对其毕业生抱怨最强烈的方面。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调查访问,结合调查结果.本文就此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展开讨论。

一、“边缘化”和“失范化”的夹击:职业道德教育低效的表层原因

教育的效果是合力的作用,包括来自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的系统力量。职业道德教育实效问题同样如此,是职业院校内部和外部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拷问职业道德教育低效时,也必须从这两个部分入手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职业院校内部职业道德教育有没有问题?学校外部特别是社会对职业道德教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两者的教育效果是否一致,其合力是增加各自的效果。还是相互抵消或出现负面效果?

(一)“边缘化”:职业道德教育低迤霭熬效的内部原因

笔者对上海市、南京市和温州市的8所职业院校进行了实地走访和羼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处于整个职业教育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的“边缘”。事实上,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制度性的职业道德课程;二是专业课程;三是就业指导课程;四是班级活动和课外活动。

(1)制度性的职业道德课程比例较小且内容单一。当我们问及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时。院校的老师就会拿出教学大纲告诉我们有5-6门,甚至7—8门课都进行此类教育,这些课程事实上绝大多数都是政治课,还有少量的人文课程。这一点。也从学生那里得到证实,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没有涉及职业道德。当然,不可否认,在职业道德教育中需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引领以及人文精神的熏染.但从职业道德教育的课时比例来看,仅占这些课程的20%左右。一般而言,职业院校仅《思想道德修养》或《职业道德与法律》一门课程。即使在这门课程中,所讲授的内容从教材上来看有几个特点,一是不分专业;二是职业道德内容比例较少,从字数上看,仅占1%左右;三是内容以职业道德规则或基本规范为重点;四是少有情境性的职业道德问题探讨。

(2)专业课程中的技术伦理教育较少出现且容易被压缩。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院校的某些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中有部分任课教师把技术伦理列入课程计划中,但在访谈中该教师坦诚的表示,这些内容虽然非常重要,需要系统讲授,但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需要教授的专业技能越来越多,在课时紧张的时候,有时不得不砍去这一部分。可见。在日常的专业课程中,职业道德教育很难占有一席之地。

(3)就业指导课程中职业道德的篇幅偏少且内容偏浅。所有院校都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且有些非常新鲜活泼。但在所有内容中,职业道德教育所占篇幅很小。例如.某职业学校职业指导课总体为16学时,而职业道德仅占2学时,且这在职业院校是普遍现象。在有限的2学时课程中,教师传授的职业道德多数不涉及具体的职业道德问题,比较浅显、简单。因此,就深度而言,职业道德教育还很不够。

(4)班级活动和课外活动中职业道德教育时有时无。除了正规的教学之外,学生还参与各种班级活动和课外活动,例如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开展主题班会,在某些班会中会把职业场景中的礼仪教育作为主题来谈。在实习和见习之前,合作单位会就与工作相关的劳动纪律和职业规范来学校讲一课。这些活动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可谓零零星星,时有时无,没有制度上的保障,也就很难起到实实在在的影响力。

由此可见,在上述几个环节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是:比例小、内容浅、以知识和职业规范的传授为主、容易被压缩。因此,无论从数量、广度还是深度来看,职业院校中的职业道德教育越来越呈现出“边缘化的倾向。

(二)“失范化”:职业道德教育低效的外部原因

职业道德教育的低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除了职业院校的影响之外。还有学校外部的影响,可以把它称之为“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大众传媒、社会风气、家庭环境等等。我国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那些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的道德要求受到调整,有些已经瓦解,但是,一些新的伦理道德规范尚未及时形成和确立。于是在转型过程中的社会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真空’地带”。再加上,当前社会职务犯罪比比皆是,弄虚作假堂而皇之,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到可以用风气来形容。种种见利忘义的行径导致了社会的“失范化”现象。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们的道德也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获得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要形成健康、良好的职业道德就难上加难。

(三)“内外脱节”:职业道德教育低效的系统原因

当然,从上文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职业院校所进行的正面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环境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相互抵触的。当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会发现学校中所宣讲的和社会实际情况反差较大,开始的时候会出现不适应.后来渐渐也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了。从个体的道德发展来看,职业院校所呈现的道德生活情境和社会生活实际是脱节的,而他们对此又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由此出现了道德混乱和随大流的情形。这种脱节可以说是职业道德教育在教育大系统形成合力过程中的一种失败。但对于这种失败。学校和社会双方总是互相埋怨,互存不满。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道德教育要见实效实在很难。

二、“道德人”假设和“规范伦理的主流地位:职业道德教育低效的深层原因

(一)“道德人”假设: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

在埋怨社会“失范”和学校——社会环境脱离的现实时,我们有没有考虑到职业院校对人性的假设是否符合社会现实?杜时忠教授指出“传统德育作为一个整体对于当代中国来讲,尤其是对于现代化的社会来讲是过时的。不适用的。它对人性的设计,欠缺知性,不属于科学”目,而这种“欠缺知性”的人性假设就是“道德人”。对于“道德人”,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总体都表达了“人之初性本善”。经过一定的修炼后“人皆可成尧舜”,“重义轻利”,即只讲付出不论回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些就是当前职业院校中职业道德教育的人性基础。在这样的假设下,学校积极推崇“奉献精神”、“大公无私”“牺牲小我,顾全大家”,总是把不顾家庭、不顾个人健康,全心投入工作有些甚至以身殉职的案例作为榜样来教育学生。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是培养未来职场中的“道德人”。这种“道德人”的假设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孔子就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诸如此类的论述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

但是,这种假设事实上带来了种种不利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是学生把职业道德等同于职业规范和工作中的顺从,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二是学生本能的会产生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在上述这样的院校职业道德目标的引导下,学生只能隐藏这些追求,否定自我,转而“伪善”地服从集体利益,这会导致严重的人格分裂;三是社会人的追名逐利无时无刻不在学生的周围发生,从“道德人”的眼光来看,当然,种种社会现象确实“失范”。于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定会产生冲突、困惑和无所适从,经历了这一切以后,有些人会正确的反省。但更多的人可能会漠视职业道德,我行我素。

可见,职业院校所采用的“道德人”假设,从根本上使得职业道德教育难以取得实效。如果不转变这种人性假设,不正视个体的自身利益。然后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或集体利益之间关系的话,我们的职业道德教育改革难以有所突破。

(二)“规范伦理”的主流地位:职业道德教育的依据

我们目前的职业道德教育更多的是职业规范教育,那么在知晓了一整套职业规范之后.学生为何仍然“规范”不起来呢?是内容有缺失吗,从教材分析来看,显然不是。那又是什么原因呢?事实上.当前我国职业院校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所依据的是“规范伦理”,即强调学生知道规范,牢记规范并执行规范。而这些规范是“死”的,是绝对的,是条条框框的,只要遵守就可以了。于是,在教学中,强调“知识”和“规范”的“讲授”和“灌输”.考核中,强调的是对职业规范的“记忆”和“复制”.即使有材料分析题。也不过是虚拟的纸上谈兵而已,并不会对学生的内心产生任何影响。总体而言,目前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把职业道德看成一种知识.而非一种实践。

然而。现实的职业情境是极为复杂的。虽然这些职业规范都会遇到,但情况并不是那么简单,只要做出是与非的判断即可.而是多种道德因素错综交织,需要更多的是权衡和选择,而不仅仅是非此即彼的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毕业生往往会不知所措。因为他们没有相关的体验。也没有为这种冲突做好充分的准备。

可见,职业院校中“规范伦理”的主流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即使了解了所有的职业规范,考核满分.也难以在错综复杂的职业情境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三、“经济人”假设和“应用伦理”的选择职业道德教育低效的出路

市场经济是一种体现利益关系的系统,在这样的背景下,忽视个体利益的“道德人”很难站稳脚跟,而只是大胆地提出“经济人”的假设,并正视这种假设,才能正确处理市场经济中的种种利益关系。此外,基于道德实践、道德冲突,追求制度伦理和程序伦理的“应用伦理”继承并超越了“规范伦理”的阈限,更适合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依据。在这两个根本性的方面做出变革,职业道德教育才可能取得实效。

(一)正视“经济人”: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根本

根据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经济人”具有理性和自利两个基本特征,所谓理性是指这种人具备关于其所处环境方面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即使不完备也是相当丰富透彻的,同时。这种人还被设想为具备一个有条理的、稳定的偏好体系,并拥有很强的计算能力.以此来获得其偏好尺度上的最佳方案。所谓自利是指经济行为的当事人是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的人。当然“经济人”也经历了古典模式到新古典模式向广义模式的转变,特别是贝加里·贝克尔、詹姆斯.布坎南已经把它拓展到了非商品性领域,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自然职业道德也在其中。

在这种假设下,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在一般情况下,进行价值判断及行为选择时,通常处于对自身利益的权衡.希望用最小的德行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经济人”并非完全以利益为中心。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许多不求回报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仍然存在。但这些不是处于常态下.而是处于某些特殊需要和特殊情况。否则的话,人们就会处于天天加班而无法获得津贴的伪道德状态。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自由、平等符合伦理学上的“善”,经济学所承认的人的求利动机的正当行为也可以或应该看成是道德的,在这样的前提下,“经济人”假设就比“道德人”假设更贴近社会现实,更容易把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和复杂的社会现实情况联系在一起。

在“经济人”的假设下,职业院校中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宣扬无私助人的崇高举动、超越纯粹的仁爱之心.更要从学生的常态出发,分析在工作情境中可能遇到的道德事件,并强调此时如何以合乎道德的方式来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如何权衡,然后以最小的德行成本获得最佳的道德效益。另外,由于经济领域和学生的专业学习息息相关,可以把对这些问题的探讨纳入到专业课程中。更有利于激境化的思考。

(二)运用“应用伦理”: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实践基础

伦理学中的难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往往并不在于对道德作用与地位的体认,而在于道德原则的应用;特别是当出现两难(道德悖论)之时,也就是说在同一事例上发生了不同的道德规则相互冲突的情形之时,人们应当采取何种态度,应怎样根据不同的因素与几率进行权衡。这是“应用伦理”的核心观点。一般情况下,当单一道德规则出现的情况下,人们都会按照规则行事,不会出现是否道德的疑问。只有当几种道德规则同时出现,又产生冲突时。人们才会去考虑怎么做是道德的。事实上,职业世界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常常属于后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应用伦理”比“规范伦理”更具有实用价值,成为个体职业道德实践的基础。

如果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能够运用“应用伦理”,那么其教育教学必然转变原来的知识性、规范性的特点,而是在内容上。注重工作情境中的两难问题,在方法上,采用“实践”和“参与”的方式,让学生在贴近职业现实的情境中,了解、讨论、争辩,从而确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获得一种真实的内心体验,增强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度,提升对道德冲突的处理能力,以便为未来就业和道德的从业做好相关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应用伦理的运用不仅仅是指在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也包括社会道德建设方面的运用。在社会道德建设中,需要强调的不仅仅是建立一套经典的、经得起推敲的道德原则或道德规则,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的道德和程序的道德使得这些原则和规则可以应用。合乎道德的制度和程序一旦建立起来,就能够从制度上避免社会的失范,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当抵及职业道德教育低效的根本性问题解决了.即“经济人”假设和“应用伦理”的选用,才可能从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和互相埋怨中脱离出来,真正建构一个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系统,培养符合时代特征的、具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劳动者。

注释:

[1]李刚,高静文.市场经济与道德代价.哲学研究,1997,(3).

[2]许锋华,杜时忠.从“道德人”到“经济人”——关于德育实效问题的根源探讨与视角转换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6).

[3]薛飞.“经济人”的德行选择与道德制度建.长白学刊,2001,(1).

[4]甘绍平.伦理智慧[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11-14.

参考文献:

[1]肖平,朱孝红.职业道德现状与职业道德教育的边缘化.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

[2]许锋华,杜时忠.从“道德人”到“经济人”——关于德育实效问题的根源探讨与视角转换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6).

[3]朱冬英.从“理论灌输”到“实践参与”.高职德育模式的转换.江苏高教,2005,(6).

[4]杜时忠,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十大矛盾.当代教育论坛,2004,(11).

第9篇:职业道德教育方案范文

作为一名技工学校的职业道德教师,如何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来解决现实的问题,使学生达到社会和企业的要求,是我们要面对的最主要、最现实的问题。通过这几学期我的教学情况来看,目前部分技工学生的思想道德表现不能令人满意,还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热爱的不多,工作中希望自由宽松不受纪律约束的却占到大多数,认为企业要树立顾客第一思想的不到一半,对自己的职业没有理想和设计的占到八成以上……。

一、目前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1.理想信念不坚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奋斗目标,思想上不求上进,对前途迷茫,导致了职业理想模糊,职业目标不明;

2.学习动力不足――自信心不强,得过且过,不求知识技能掌握多少,只想混个文凭,导致无法适应职业的实际要求;

3.行为规范不达标――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由、随便,不注重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劳动观念、纪律观念淡漠;

4.专业思想不稳定――对职业所需要的付出、对工作的辛苦和压力缺乏思想准备,好逸恶劳缺少上进心;

5.轻视职业道德的作用――普遍认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才是重要的,企业重视的也是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没有实际作用。

这些问题都直接反映出技工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不足。由此可见,如何提升技工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应该而且必须成为我们技工学校重视的问题。

二、改革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解决学生职业道德问题

职业道德的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技工学校的学生领略人生的哲理,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正确评价自己,从而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所以开展好职业道德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在新的条件下,我们技工学校旧有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已经不太适应新的形势了,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职业道德教育要想有新的发展就必须要有所改变。总结我的教学工作,认为可试用以下方案来进行改革。

1.改革《职业道德》课堂教学的模式

《职业道德》是技工学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我们认为它应该走出“看看――讲讲――记记――背背――考考”的应试模式――学习职业道德重要的不是应付考试,而是真正感悟并融化在自觉的意识和自觉的行动中。那么如何才能达成这个效果呢?

首先,引导学生在模拟表演中加深对职业道德理论的理解――依据教材阐述的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的要求,引导学生逐步明确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收集报刊杂志上或发生于身边的先进典型或落后典型,以各种表演形式直观地表现于课堂。我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和学习形式具有把抽象理论具体化、隐性道理显性化、平板事例生动化的优点,不仅能培养演示者的构思组织、表演能力,而且能极大地激发观演者学习的兴趣,有的节目限于学生的能力演得可能会通俗浅显,但会真实生动,所含的道理同学们也会乐于接受。

其次,帮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验证职业道德理论的正确性,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到社会实践中去,去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议一议,由学生自己到“大社会”中去寻找内心困惑的答案。还要请一些优秀毕业生回校,用其亲身的经历论述职业道德修养是个人进步和成才的重要条件,用这些生动、直观的东西引导学生增加对自己专业的热爱,加深学生对钻研业务、提高技能必要性的认识;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能应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公益性活动。

再次,在教学中提倡职业道德教育的通俗性,少讲干巴巴的理论,多说身边的事例。以我们学校为例,我校学生多为复转军人,文化底子薄,且大多离开课堂多年,不能按一般学校的常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职业道德课不仅要具有知识性,还要有趣味性、直观性和现实性。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寓职业道德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也是加强了职业道德的教育的一种方法。应在现有教育活动的基础上根据在校学生的实际和特点,更多的开展了许多适合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推进学生职业道德提高的活动。

首先,开展以在学生中树立榜样为主题的活动。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我们的职业道德教育放低起步,从实际出发,要求每个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作起,争做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只有做得好个人的事、管得好个人的事,才可能遵守企业的规范,达到企业的要求。

其次,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学校应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的困惑和需求,结合家庭教育,共同形成教育的合力,积极创造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校园氛围。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针对学生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家庭教育提出建设性意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抽调一两名有能力的教师建立一个心理辅导站,积极帮助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让老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波动,防止学生发生过激行为。

3.加强学生实习期间的职业道德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