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范文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第1篇: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范文

【摘要】本文指出了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其不仅是社会发展和现代教育的需要,也是医生这个特殊行业的需要,更是医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提出了加强我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议:应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的意识,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强化医学生的法制教育。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089-01

1引言

医学道德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医学科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科学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和防病治病方法的重大突破,传统医德观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就是按照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求,对医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教育,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其职业道德素质[1]。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今天,我国医学生应当确立正确、全面、科学、新型的医德观念,认真贯彻“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便将来更好地担负起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神圣职责,以不断促进医德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1是社会发展和现代教育的需要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医学生健康成长,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一方面,医学生毕业之后直接服务于社会和人民,他们的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要符合社会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这是现代教育的根本追求。在现代医学教育过程中,医学教育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医学人才,是医学院校德育活动的中心,这是现代教育的呼唤,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2是医生这个特殊行业的需要医生行业是高危险的行业,其需要医务工作者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传染性疫病、放射性损伤、针刺感染等危险性因素,都会给医生的生命造成威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近几年的“非典”和“禽流感”,让人们对医务工作者有了新的认识。正是所有医务工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感染了所有的人,大家同舟共济,共同战胜了这些疾病。在教育过程中,应让医学生深刻认识到,既然要做一名医生,就意味着责任和风险。只有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无私奉献,勇于献身,才能换来人民的尊重。

2.2是医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医学生是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因此,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好坏,事关重大。虽然我国医学生目前的思想状况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在一些不健康的消极环境影响下,仍然有一些医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错位、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职业道德意识不强等。尤其是有些医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是非界线模糊,出现了许多的不道德行为[2]。究其原因,主要是医学生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或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因此,加强和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既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医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3加强我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议

3.1强化医学生职业道德的意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有些医学学校只注重医学专业知识的提高,而忽视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3]。如,只注重医学生是否已获得英语证、计算机证等,却忽视了医学生情感的体验、判断能力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及价值取向的定位。导致了部分医学生缺乏职业道德意识。可以从两个方面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第一,通过学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紧密结合医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加强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其次,应进行职业精神教育,让医学生明白自己肩负特殊的使命,其行为关系重大,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非常重要。

3.2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结合的。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应运用多种教育形式和手段,使医学生的职业情感在社会实践的自觉参与中得到培养,敬业精神得到充实,职业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实践证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通过开展创建文明班组活动,将医学生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作为考核、奖惩的重要指标,从而促使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通过送医送药、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使医学生了解国情、民情、社情,认识到自己肩上担子的份量,从而做好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思想准备等[4]。

3.3强化医学生的法制教育法律对每一个行业都具有规范作用,任何违法的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在法制社会,如果没有职业道德,不仅会受到道德与舆论的谴责,而且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医学院校应加强对医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其法制观念,使其树立牢固的卫生法律意识。一方面,应加强医学生的法律课教学工作。如,把法律课教学纳入必修课表,通过一定学时量的法律课教学,使医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尤其是通过对卫生法规的学习,可以提高法律意识,努力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医生。另一方面,应通过一些犯罪的医务工作者的案例来教育学生,让医学生远离犯罪。

4结束语

德为医之先。医学生要立志成为白衣天使,要无愧于这一称号,就必须具有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医学生能不能成为具有高超专业水平,和高尚职业道德的医务工作者,学校教育是重要环节。因此,医学院校要不断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为日后践行医学生誓言,做一个专业精湛、品德高尚的好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杜晓梅.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途径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

[2] 靳红樱.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J].医学与社会,2008,21(10)

[3]甘荔.新形势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1)

第2篇: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范文

1.1加强免费医学定向生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基层建设的必要前提

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职业道德教育为免费医学定向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免费医学定向生大学毕业后将直接踏入基层、服务人民,他们的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要符合社会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其至关重要的一项。培养出富有职业道德的医学生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2加强免费医学定向生职业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有力保障

现如今,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进入新的瓶颈期。长期以来,国内都存在“患者多、医生少”的状况,远远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看病需求。然而,部分医德修养低、看重名利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难以抗拒金钱的诱惑,逐渐显现出不少的腐败现象,如收受红包、滥用药物、小病大治等,导致医疗纠纷越来越严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

1.3加强免费医学定向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其自身成长的发展需要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该模式把人作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认为影响患者健康状况的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因素,医生的服务不仅要医治患者生理上的病痛,还应承担维护和促进患者健康心理状态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等,这就要求基层医疗工作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有全面的人文科学、心理学、法学等知识。免费医学定向生作为基层群众健康的“守门人”,他们除了要学专习业知识和掌握技能操作外,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追求,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努力做到敬岗爱业,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基层全科医生的要求。

2加强免费医学定向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2.1加强临床实践

医学道德理论内容的理解只是起点,体验和实践才是深入内核的根本途径。让免费医学定向生早期参加一系列的有关临床实践活动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的一条必经之路。临床实践不仅能够把医学理论运用于实际操作,也是免费医学定向生接触社会、服务群众的途径,此时将形成职业道德的初意识。因此,可通过开展临床实践活动,应用多种的教育形式与手段,如: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大学生暑期临床见习活动、体验急救中心志愿者的一天等,使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培养,敬业精神得到展现,职业道德得到升华,引导免费医学定向生走向正确的道德之路。

2.2加强师德建设

韩愈《师说》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止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传道”,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重点在于如何担当起自己的职责。“身教胜于言传”,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自己高尚的人格品质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起到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潮也会趁机涌进校园,冲击高校部分教师的思想。因此,加强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是所有高校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建立一支专业强、职业素养高、道德品质良好的教师队伍,让教师通过自己的正确言行激励、引导医学生的健康成长。

2.3开展自我教育

进入临床工作以后,医学生提前接触社会。除了以上所述各方面之外,还应注重免费医学定向生的自律性培养。通过自我道德能力的培养,使免费医学定向生摆正自身的高校角色的位置,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双面角色,完成由“要我”到“我要”的转变。第一,实施以人文教育为基础的全程医德教育。将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内容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去,尽可能达到医学与人文教育课程理想的一体化。第二,开设《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课》,应当注重实践教育,形式可不固定于课堂,选择报告、讲座、演讲、辩论、参观访问等形式,也可借媒体传播职业道德,可通过宣传栏、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潜意识里无形地引导免费医学定向生的职业道德观往好的发展。第三,开展免费医学定向生的职业道德现状调查,可通过同学们反馈的信息,对症处理,向正面引导。第四,深入临床工作,利用学校安排的医院见习、实习,写出自身的心得体会,学生将会对这段时期所学有深入的反思。

3结语

第3篇: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中职;职业道德教育

中职学生,其以提高专业技能为学习目的,他们的目标是毕业后能直接就业,成为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而从就业市场来看,企业在选拔人才时,不仅仅看重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对其职业道德品质的要求也很高。可见,在中职学校中搞好职业道德教育很重要,尤其是在就业导向下搞好职业道德教育,对中职学校的发展意义非凡。但笔者从事中职职业道德教育多年,在教学工作中发现了不少问题,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尝试,也收获了不少成果,现予以和大家分享,不足之处,请同行们指正。

一、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中职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中职院校培养的是各类一线专业技能型人才。很多中职院校为使学生一步入就业岗位就能胜任相关的工作,往往特别重视学生的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课的学习,而轻视了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力度。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不能贯穿学校教育始终,且所配备教师大多是非专职职业道德教师。由于这些教师本身就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深入研究,因此在授课时缺乏针对性,引不起学生的关注,导致学生无法及时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的道德规范及具体要求。

(2)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授课模式单一

受中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大多职业院校在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方面,还是一贯偏重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传授,教学方法单一,很少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专题讲座、报告会,或是应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即使现在在中职学校开始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但实践发现,一些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导致课堂变成了教师讲课件。这样的德育课堂,由于缺少师生间的互动性和德育的针对性,学生上课觉得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对职业道德相关课程学习的兴趣,造成职业道德教育的低效化。

(3)职业道德教学内容缺乏与企业、行业的联系

所谓职业道德,包含一般职业道德和行业职业道德。而对于中职生而言,他们大多数一毕业后就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尽可能地了解与自身专业行业相关的职业道德,这对于他们将来就业非常重要。但从目前中职德育教学情况来看,90%的内容都是一般职业道德,很少涉及行业职业道德,导致学生无法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的道德规范和具体要求。

二、就业导向下加强中职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1)改善职业道德相关课程授课模式,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情境化教学法

传统的单一的讲授型教育法已无法适应现代教育课程,因此,德育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等,以及课程教育目标,通过讲述故事、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或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来创设生动具体的活动情景,把职业道德规范内容巧妙地融入教学活动中,将抽象的职业道德理论与具体情景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轻松地领悟到怎样在实际工作中遵循职业道德准则,使其日后在工作中做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如在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中“杜绝不良行为”这个专题,可通过播放歌手迟志强《铁窗泪》之《悔恨的泪》歌曲选段,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和思考:“歌曲中的主人公是以怎样的身份唱出这首歌曲的?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一听就来了兴趣,从而比较顺利地导入了专题学习:“防微杜渐,杜绝不良行为,避免违法犯罪”,接下来的理论学习就轻松得多了。

2.能力展示法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中职学生的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到其以后能否好就业、就好业。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独立完成带有职业性质的专业任务。如文秘专业的学生可筹划新闻会、记者招待会,辩论赛;理工专业的学生可鼓励他们参加相应的各种证书的考试和参加省、市举办的中职学生技能大赛等,借此来修炼“内功”,展示个人魄力。

3.案例分析法

所谓案例分析法,顾名思义就是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搬到课堂上,供学生讨论、研究和解决,使其能据此深刻领悟解决问题的方法。中职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职业道德,而将工作中的涉及职业道德的案例搬到课堂,会让教学更具生动性,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中职文秘专业,学生毕业后即将走向的是秘书岗位,而秘书工作性很强,这时可引入秘书工作和掺杂个人感情造成损失的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明确公私分明、忠于职守、严守机密是一个秘书的基本素质,在工作中要做到不该问的不问,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说的不说,不传播、不泄露领导的活动情况和在讨论工作过程中的各种意见,这些对于学生将来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在中职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还有很多教学法,如目标导向法、行动导向法,等等。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需要中职德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找到适合中职学生的多样化教学法,提高中职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2)强化学生就业指导,缩短学生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

中职学生大多数毕业后直接就业,因此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应强化学生的就业指导,并将其贯穿于学校教学的全过程。如,德育教师可举办就业方面的专题讲座,邀请校内外的专家、企业家和知名校友参加,让他们就学生就业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解答;可模拟招聘、创业大赛等活动,通过模拟真实的招聘活动等,让学生提前就能感受招聘氛围,接受职业指导教育,为其将来的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3)促进校企合作、互动

就业导向下的中职职业道德教育,要想紧跟市场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就应积极促进校企合作和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真正体现出与时俱进、贴切的特征。在校企合作方面,第一,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教育的研究;第二,可根据社会、行业的需求,校企双方共同来制定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材安排等;第三,企业为学生提供进行职业道德实践的场所;第四,邀请企业优秀的员工、劳模或是企业代表来为学生做敬业爱岗方面的报告,可以的话,也可聘请他们为兼职德育教师,以充实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力量。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模式下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可使德育的效果更为有效。

三、结束语

总之,中职教育要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目标,强化师生技能培养,注重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强化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近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健全学生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目的就是加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沟通,帮助学生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努力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参考文献:

[1]张海通.转变德育观念 强化就业导向[J].福建教育:职成版(E版),2011(2).

第4篇: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一、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就是指医药院校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知,在将来的职业活动中能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目前,我国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状况不容乐观,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观念缺失的现象在医药院校大学生中比较普遍。本文针对广东省5所医药院校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情况总体还是好的,但中间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受医药行业环境影响,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我国的医药行业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发展的过程中,医药行业仍然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的职责本来应该尽可能的为患者服务,减轻他们的病痛,但是由于监管不到位,制度不健全等原因,有些从业人员为了获取高额的回报,在药物的流通使用过程中不惜制假卖假、以次充好,对患者造成了更大的伤害,使原本就紧张医患关系更加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大学生在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发展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对一些事物的辨别能力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医药行业的一些不良风气对医药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在本次的调查中显示,学生职业道德形成受家庭和学校的影响较大,在被问到职业道德形成主要受何种因素影响时选择受家庭和学校影响的占了接近50%,选择收受周围环境影响的占44%,所以,医药职业道德教育中,医药行业大环境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影响是不能忽略的。当但调查中问到“你认为你们学校针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所进行的教育,教育效果如何?”时,感觉“效果一般”的占46.03%,效果很好的仅占3.03%,可见职业道德教育效果欠佳。

2、医药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针对性不强,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医药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应强调的是从业人员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精神,这样的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特殊性。目前,许多医药院校还是缺乏最基本的医药职业道德类的课程,这类课程往往是与一些公共课程一起进行教学,这样的教育缺乏针对性。调查发现,有超过73%的学生认为他们所接受的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的结合不是很紧密;有超过70%的学生他们所接受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医药行业的针对性不强。由此看来,医药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一定程度上脱离专业、缺乏较强的针对性在许多医药院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种现象。

3、医药院校大学职业道德教育存在观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在影响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众多因素中,教育者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然而,在实际的许多学校教学过程中,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受调查的医药院校中,学生喜欢这门课的占到51.26%,还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表示这门课吸引不了他,这是一个不小的群体,应当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注意。而接受调查的学生有44.78%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类课程的教师没有及时的更新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载体的教学方式如果不能内学生广泛接受,很好的起到传授知识的作用的话,那说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存在问题的,良好的教学方式不仅仅能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领悟知识的真谛。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57.98%的认为教师的教学理念并没有随着形式的变化而改变,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和实际现实脱节,对学生起不到好的启示作用,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极大影响了医药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由此看来,许多医药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还存在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不科学的问题,这对医药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来说是一个消极的影响因素。

4、教学课程体系不完善。在本次的调查中,笔者还发现,许多的医药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都不完善,例如许多医药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都包含于其他课程,没有单独的教材,没有专门的教师、没有独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程,缺乏基本的教学质量考核,也几乎没有专业的教师对医药职业道德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导致医药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资料非常少等等。

二、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探索

1、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大学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地方,良好的校园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特别是德育类课程,环境的影响可能比课堂教学更重要,对学生的影响更直接、更深刻。可通过不同的途径宣传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如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学校广播台等进行宣传;邀请有影响力的一些成功人士到学校开设论坛,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成功人士,让这些人的切身体会告之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开展医药职业道德为主题的针对性活动等。

2、注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在人力、财力、物力上为职业道德类课程教师提供足够的保障,重视职业道德类课程教师地位,重视其科研成果。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上,职业道德类课程教师应当享有和专业课教师相同的待遇,共同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共同参与到医药院校的发展中来。

3、采用多元的教学模式,增强医药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效果。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保证职业道德教育科学性。在对医药院校的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教育者不是简单的向学生传授医药职业道德的相关知识,而是将医药职业道德的内涵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

第5篇: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道德;差异性分析;养成路径

一、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

(一)注重大学生职业道德意志的培养

道德意志是道德意识的重要内容,指的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时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困难与障碍,并就此做出选择的顽强毅力与坚持精神,道德意志是构成个人道德品质的关键要素[1]。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是衡量其道德素质水平的重要标尺,尤其在职业道德实践过程中,只有那些具备坚强职业道德意志的个体,才能在职业实践中不断突破各种困难,自觉抵制源自外部环境和内心的各种负面思想的冲击和困扰,在认真履行职业道德义务的同时,坚守职业道德规范,维护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因此,在对这一群体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需要注重大学生职业道德意志的培养和锻炼,通过深化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使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

(二)深化大学生职业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是道德主体在一定道德意识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涉及道德行为、道德评价、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价值等多个层面的意义。道德实践活动又进一步分为个人道德活动与社会道德活动两个类别。前者的目的在于实现完美的理想人格,后者试图实现最美好的理想社会。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实践作为衡量其职业道德水平高低、职业道德品质好坏的客观标准,理应受到广泛而深入的关注。在教育过程之中,要通过这一群体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职业道德情感和职业道德意志等方面体现出来[2]。为此,需要不断强化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与道德习惯训练和培养工作,将其看作是职业道德的关键环节,在将职业道德内化为自我诉求的过程中,进一步外化为自律行为,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表现出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能力。

(三)强化大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知

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第一要素,职业道德认知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道德认知是以职业道德情感的产生为前提的,任何个体要想进行职业道德意志锻炼,都需要以此为动力,确定其职业道德行为的价值取向[3]。实践表明,那些在职业生涯中做出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个体,绝大多数都是因为职业道德基本常识的缺乏,继而失去了职业道德的选择能力。从这个角度讲,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需要抓住这一理论知识学习的黄金时期,强化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与理解,为其走向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四)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情感教育

职业道德情感指的是人的职业道德诉求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它被融入在职业道德观念与职业道德行为之中,对职业能力的发挥具有深刻影响。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为了能对客观事物做出正确的道德评价与选择,通常要借助情感的交流和共鸣,突破职业道德理想与职业道德现实之间的阻碍[4]。由此可知,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要以积极的内心情感为基础,实现从单纯的社会道德标准向个体道德观念的转变,这一过程复杂且充满矛盾。

二、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现状分析

(一)对职业道德的信心缺位

在对笔者所在高校200名在校学生的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后发现,有超过90%的大学生认为良好的职业道德会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也会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推动作用。但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对职业道德的信心缺位。比如,一些被调查者认为,如果同伴、同学、同事放弃了对职业道德的坚守,自己有可能会随之放弃,否则会在“羊群效应”的作用下遭到其他人的排斥和冷落。也有一些大学生受社会风气影响,认为即便自己长期坚持职业道德,时刻按照正确的职业道德要求处理各种事务,也不见得能起到良好的效果,甚至会因此而“吃亏”[5]。实际上,出现这一结果是有其现实依据的,再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也无法完全纠正错误的职业行为,一些大学生因此对实践职业道德行为的社会环境持不信任态度,情绪也处于悲观状态,这直接降低了大学生践行职业道德行为的成效。

(二)职业道德认知水平与践行能力失调

调查结果表明,有超过60%的被调查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他们十分赞赏和支持那些具有高尚职业道德与高尚人格的“社会人”,对那些失去职业道德操守、不讲诚信的行为十分厌恶和排斥。虽然在当今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既违反职业道德又能从中获得利益的案例,但是即便如此,仍有超过50%的大学生坚持认为应该坚持职业道德,只有不到1%的大学生认为在“必要的”情况下会做出内心和行为相违背的事情。由此可见,大部分大学生能够在学校正面教育中提升对职业道德的正确认识。但是,需要警惕的是,在一些社会腐败现象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判断标准和实践行为之间出现了偏差,甚至主观上提高了对不道德社会现实的容忍度,这一现象的出现应该引起高等教育实行者的高度重视。

(三)职业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失范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得知,当代大学生对职业的忠诚度相对较低,有56.8%的受访者会按照工资待遇、企业知名度、企业性质等“硬件条件”选择企业或者选择是否留在某家企业,而对自己所学专业与实际工作是否对口、所做的工作是否能够真正体现自身价值则并不关心。这种对自己整体情况理解模糊、对可能从事职业的性质模棱两可的状况能够说明他们对岗位的认知并不深刻,凸显了职业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失范。当然,也有一定比例(45.2%)的大学生表示会在工作中提高职业能力,提升职业道德水平,通过努力和尽职尽责做出一番成绩。比如,在访谈中发现,一些大学生表示一定不会泄露公司秘密,对来自工作中的任何破坏行为都能及时加以制止,维护公司利益,保持良好工作状态等。

三、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差异性分析

(一)学科差异分析

当前,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有的取得了良好效果,有的流于形式,收效甚微。一些高校为此组建了多种形式的社团组织和校外实践活动,一些大学生也能在毕业之前获得实习的机会,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一些高校按照学科专业的特点,有选择地将职业道德知识融入具体的实践活动之中[6]。这样一来,一些社会科学类专业有意强化了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但是其他一些学科由于更加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缺乏有关职业道德理论的指导,其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实效性相对较弱。这种差异性的存在能够说明,大学生所学的学科类型与其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有一定关联。

(二)性别差异分析

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教育教学实践表明,男女学生因性别差异,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即行为养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7]。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千百年来“刻板印象”一直在社会上盛行——女性要相夫教子,男性要按照社会上的流行说法“做大事”而“不拘小节”,对职业道德的践行更为宽松和随意——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而已。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我国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就业压力、生活压力和情感压力对男性的考验不断增强,企业和其他类型的社会组织也对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8]。从这个角度讲,高校应该更加注重男大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养。

(三)地区差异分析

我国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长期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状态之中,中西部则相对缓慢,即便经济结构都呈现出了多元化趋势,但是(人均)经济总量却一直处在后位。这样一来,国家普及的九年义务教育以及科教兴国战略虽然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了认知,但是城镇和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差异和教育公平的缺位,两者之间的差距还是十分明显的[9]。

四、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路径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当代大学生存在职业道德认知水平与践行能力失调、职业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失范,以及对职业道德的信心缺位等问题,因性别、地区、学科等差异,职业道德教育过程和教育成果也并不一致。为了扭转这一状况,需要创新教育和养成路径,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一)强化主体性职业意识

经验表明,在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基础,能够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服务社会、造福民众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要在大学生群体中间强化协作精神和协作意识,以此体现对现代化大生产和分工协作的回应,协助大学生能够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展现优势。此外,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性职业意识还应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提升其意志力和对职业的忍耐性,只有这样,才能打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提升其职业道德素养。

(二)规范和细化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认识水平已经处在高位,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显得捉襟见肘,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情感,却缺乏必要的职业品德意志,这对其将要从事的具体职业来说是会产生副作用的。因此,有必要规范和细化针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通过指导老师的实地考察和对实习单位的了解,能够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表现作出及时的评价,并按照指定的职业道德评价标准,可以考虑对职业道德表现良好的学生予以肯定和奖励,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要通过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纠正其职业道德行为,以便在下一个阶段的工作中,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促进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成长。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内容

课堂教学作为培养与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场所,理应得到高等教育实行者的重视。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加深大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理解,并进一步转化为职业道德行为,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运用。比如,要强化教师的备课质量,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全面融入教学活动之中,在与学生专业实际结合的过程中,体现职业教育课堂的价值追求,更加明确职业道德对职业发展的现实意义;通过多种形式把职业道德认知上升为职业道德行为,引导学生主动遵守各项职业纪律,使其能够养成职业道德行为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冯淑慧.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1,(5):10—11.

[2]杨桂霞.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4,(3):96—98.

[3]何煦.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实危机与本真回归[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20—21.

[4]魏昆仑,郝海燕.大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在体育教学中实践性渗透[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1):31—33.

[5]武晓华.当前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9):90—92.

[6]曹洪军.加强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J].江苏高教,2009,(5):101—103.

[7]张宏.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四个要素”[J].思想教育研究,2010,(9):34—36.

[8]冯淑慧.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10):89—92.

第6篇: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范文

1.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途径

根据医学生的实际情况,撰写出适合医学生学习的传统文化讲义,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讲座。现代医德观要求增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培养人文关怀,注重注重医患合作的人文化。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观念。因此,只要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教育,就需要继续倡导中华传统的救死扶伤、济世、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明确传统文化教育与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息息相关,才能真正实现对患者的尊重和关爱。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应确立为“以患者为中心”,建立“以病人为本”的医疗观念,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

1.2重视医学院校人文课程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偏少,并且也属于医学院校的边缘学科,以致我国的医学生文化底蕴相对较差,有知识没文化的医学生频出的现象,职业道德素养不高。适当增设医学人文课程可改变这种情况,如医学礼仪、人际沟通课程等,对医学生举止行为规范,对医学生的服务意识进行强化,在医疗实践中能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拥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医疗的要求,也是医德的要求。医务人员如缺乏细致、耐心的交流与沟通,就会难以真正给病人解决问题。

1.3加深专业课的思想教育渗透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关键途径

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是一项综合工程,它不应仅仅依靠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仅通过医学伦不明就里课讲授,而应体现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医学院校要发挥专业课的载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在专业课教学中拓展职业道德教育的空间。

1.4强化实践教育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有效途径

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加以深化。一是在课外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强化职业道德素养。比如,鼓励学生走进医院,走进社区,为患者提供义务服务;通过“义诊”“三下乡”、社会调查、公益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人民的劳苦与艰辛。走进社区,走入农村,帮助弱势人群,为贫困地区的群众做贡献。二是在学生实习期间深化职业道德培养。实习既是医学生通过临床把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同时也是医学生接触社会、服务患者、强化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德信念的关键时期。在实习期间,如果职业道德教育跟不上,那么,前期的职业道德培养成果就会付诸东流。并针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身边的非道德现象,明确这种现象是暂时的,个别的,必然会得以整顿。强化“以病人为本”的基本思想,使医学生在实习时真正树立起良好的医德医风。

2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对策

2.1改进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法

把医学伦理学教育与医学生见习实习、参与医疗实践相结合,作为医学生实习见习考核的主要内容,并作为医学生毕业就业推荐的基本依据。通过职业道德实践培养,可以培养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行为习惯,让医德认识、医德情感和医德行为统一起来,只有通过医德行为才能强化医德认识,坚定医德情感,内化医德良心。

2.2树立高尚的职业价值观

引导医学生用适当方式满足自己的职业成就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自觉抵御拜金主义思潮。医学生具有职业奉献精神,能真正体会到医疗工作是崇高而神圣的职业,引导医学生自觉奉献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热情,培养医学生为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病人献身的精神。

2.3优化职业道德培养手段

第7篇: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课程教学 中职生 职业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69-01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1]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依然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的职责,为了响应政府的政策和促进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日俱增。2012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计划招生人数达到了8500万,扩招的数量与普通高中招生的数量持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当前的这种情况下,强化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异常重要,我们必须加以足够的重视。

一、课程教学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职业道德属于道德的范畴,是道德的一个下位概念,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所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2]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有益于人们形成高雅的道德习惯,有益于推进社会和谐、稳定、健康的发展。由于职校的教育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所以绝大部分的学生毕业后就直接走向工作岗位。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标准的要求,同时为了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学生除了要具备相应的工作岗位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

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提出过一条教育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也就是说,教育性要蕴育于课程教学之中。教师在上课时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还要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品德。课程教学与道德教育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都是中职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加强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以课程教学为载体,在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环节中渗透道德思想,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思想品质。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反过来又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课程内容,以正确的思想去指导他们高效率的学习。总之,广大一线教师要积极利用课程教学这个载体,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二、以课程教学为载体,加强中职生道德教育的途径

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主要渠道就是职业道德课。职业道德课是培养和提高中职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提高职业道德课,教师可以用自身的良好道德修养去陶冶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行,还可以全面的给学生讲解职业伦理道德、职业精神、职业原则与职业规范、职业理想等理论教育,以加深学生对职业的理解,深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 ,从而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为学生将来踏入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1.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开展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所使用教材及理论内容,要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与学生未来要从事的行业现状相结合,这样学生才可能对职业道德教育感兴趣,才会对职业道德教育有着深入的理解与认识。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使用的教材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比如说,教材内容与时代节奏不合拍,教材里的理论与现实生活脱节,教材内容缺少对行业职业道德的指导。大多数中职生年龄都不大,社会阅历浅,对本行业的规则了解的少,如果教师在职业道德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不知道灵活变通,联系实际进行讲解,而只是坐而论道、照本宣科、空泛而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学生不仅没有兴趣听,甚至会起逆反心理,抵触职业道德学习,结果毫无收获而言。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进行教学。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联系行业实际,了解社会各行各业社会对其从业人员的要求,了解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原则、要求、规范,并将其通过课堂教学渗透于其中。特别注意要结合中职生所学专业的实际,从所在专业规定的该专业人员的硬性要求来实施教学 ,如会计专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容易滋生腐败,从业人员易走向不法道路,老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有针对性的教育。

2.采取多样化的职业道德教学形式

职业道德教育如果采用过去传统的那种说教类型的形式,学生则不易于接受。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关注理论知识的讲解传授,学生的参与意识就不强烈,这就会影响到职业道德教育的学习效果。所以要想有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效果,就要注重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新颖化、多样化。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也逐渐更新。职业道德教育要顺从时代的发展,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组织成更加直观、更能让学生感染的信息,让学生乐于接受职业道德教育。与此同时,还要积极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为教学拓展新内容,还要创造更多的条件,营造职业道德教育氛围,促使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变死板为活跃,变静为动。具体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典型示范法。老师在课前邀请一些学生即将要从事的行业中的一些专家、模范人物、优秀校友到学校给学生做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报告或者讲座。通过报告,使同学们知道这些优秀人物是怎么样强化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通过这种典型示范法的教育,给学生提供了知识的盛宴,为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3.重视教学实习实践课

中职生的教学实习实践课为学生提供了检验理论的机会,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实践经验,很多学生在一开始进入到实习实践的过程中感到很新鲜,做工作很积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量的增加,一些学生就会产生松懈的情绪,甚至还会敷衍了事。对于此,老师要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且给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对他们的想法加以分析纠正,对他们的消极情绪加以疏导。通过实习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努力奉献的职业精神。学生通过实习能够对本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对行业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有切肤的体会,从而促使他们更加努力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自觉强化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

总而言之,在中职学校的课程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教好中职生的专业技能,还要教好他们的职业道德,使得培养的中职人才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罗文.加强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1(6)

[2]陈蓉.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探析[J].视野,2012,(7)

第8篇: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传统医德;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211-01

职业道德教育是中国各行业在传授基础知识达到其职业技能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且至关重要的教育内容。本文就传统医德纳入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模式进行论述。

一、传统医德在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中的作用

1.传统医德思想的内涵

仁心、仁人、仁术是中医传统医德内涵的三大要素。仁心,医者仁心。作为一个医者其特殊的职业特征要求每一位医生除了要具有更高的职业素养外,更要有一颗救死扶伤、仁爱之心。在对待病患的态度上要做到普同一等、待患如亲。仁人,作为医者要兼济天下,心怀百姓。从古至今,医者也因为其救死扶伤的高贵品格而广受人们的爱戴,在利益面前坚定立场,拒绝一切有违医者道德的行为,将生命的利益放在最高点。仁术,所谓医者必仁,术,指的是医生的技术。作为一名医生,首先要对得起自己的这份崇高的职业,其次就是要做到精益求精、精博医理。只有“心存仁义之心”的“仁爱之人”,才能将医学真正变成济世救人的“仁术”。

2.传统医德与职业道德并轨的人才培育模式的作用

职业道德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衍生而来的,它是规范人类各行业的准则和人类走向文明的体现。医学道德是医务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的,在相对有效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医者和病患、医者和医者之间关系的一种准则。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所以在校的医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前,在完善自我医术的基础上,更要充分体会和实践良好医德的品行,将其准确地应用于实践当中去。

二、传统医德在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中缺失的现状

1.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不够

现在的医学院教育普遍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不够,这需要引起医学教育界的重视。医学生步入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首先从临床实习开始,这个阶段暴露出来的医学生职业道德薄弱,心理抗压能力低下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2.医学生的医德学习氛围不浓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还存在着医德不浓的问题。在校医学生们将其大部分的精力投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当中,而忽视了身为医者拥有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3.医学生吃苦精神薄弱

新一代的医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在困难来临之前,首先选择退缩,这也是我们素质教育中的失败之处。医学生面对患者没有耐心,缺乏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发挥传统医德在医学生职业道德中的路径

1.强化医学生教育重点

目前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主要存在三大问题,学医目的不明确,医患关系认识不正确,缺乏职业意识。怎样针对性地增强和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强化个人素质,树立正确的三观,明确学医动机。再次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医患关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上引用实际的教学案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造环境体验,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认识。最后在明确和正确动机的基础上要强调临床实习环节,从而强化医德意识并确立医德信念。

2.强化职业道德

道德的培养和形成要化被动为主动,行之有效的自我要求和心理机制再配以长期的情感认同和内化,将道德情感融为自然而然的流露。我国传统的医德思想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是我国医学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现在医学反思其发展追溯其医疗目的构建医德模式的历史参照,是今天医德建设和医德修养的重要支撑”[1],对加强医者的职业素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3.调整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包括工作的认真度、责任度、努力程度等。医生的工作态度不仅反映了医生的职业形象,而且良好的工作态度对诊疗对象的身心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可以使治疗和康复达到最佳效果。[2]良好的心情对病人的疾病恢复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能缓解当下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

4.弘扬职业精神

“医学职业精神是指从医者表现在医学行为中的主观思想,是其在医学实践中创立和发展的基本从业理念、价值取向、职业人格以及职业准则、职业风尚的总和。”[3]弘扬和发展医学职业精神是每个在校医学生的必修课。

四、结语

传统医德与职业道德并轨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有古代的优秀传统医德思想又有现代的良好教育模式。这样紧密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能将二者优势结合达到功能最大化,从根本上解决医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与社会人文素质脱节的问题。最终培育出德艺双馨的医学生,并推动祖国社会科学事业迈向更广阔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杨晶.良好的职业态度提升高职生的职业竞争力[J].企业导报,2013,19.

第9篇: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心理干预就业压力医学生就业指导

[作者简介]何源(1978- ),女,江苏连云港人,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管理心理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江苏南京21002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医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及其心理干预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2SJB190007)、2011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江苏省中小学教师效能感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C-c/2011/01/104)及2011年度南京医科大学“十二五”教育研究课题“CBL方法在医学心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NY222201105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7-0111-0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学生人数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呈激增状态,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群体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车文博等在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研究中指出,就业压力是大学生群体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随着医学教育迅速发展,医学毕业生的人数急剧增加。本文着眼于高校医学生就业指导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拟从医学生就业压力心理干预角度入手,向学校相关部门建议建立就业压力心理干预的预防机制,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干预工作,构建完整的就业指导体系。

一、医学生就业指导实施情况

1.就业指导体系的宗旨定位不清晰。学校成立就业指导中心的核心目标及宗旨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体看来,就业竞争力是个人的一种综合能力,其核心是自主就业的能动力和职业发展的潜力,主要包括隐性的素质能力和显性的素质能力。前者主要指毕业生自身所具有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等,是毕业生今后可持续发展潜在的素质能力;后者主要指表达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身心素质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是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能够被用人单位发现和认可的素质能力。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对医学生的就业指导缺乏系统性与前瞻性,指导措施不够深入,指导学生就业的措施仅限于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的介绍、搜集,并组织一些企业的校园宣讲会。医学院校应针对医学生的特点打造提高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指导平台,真正为全体医学生提供提高就业竞争力的环境与服务,在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态度、适应性、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求职技巧等方面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

2.就业指导体系缺乏全程化思维。目前多数医学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均从毕业班入手,对象为即将毕业的学生,缺乏全程化的辅导思维,把本来应该长期进行的实践教育模式变成了注重短期效应的突击行为。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设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项整体规划,在学生求学的不同时期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学生知晓怎样将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学习、综合素质的提升相结合。建构职业终身发展理论的倡导者Super提出了“职业成熟度”概念,Betz将职业成熟度界定为个人掌握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职业发展目标的程度,包括知识和态度成分。由此看来,职业成熟度的发展与培育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必须成为医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授课内容的理论依据,在大学的不同年级阶段,设置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培养方向,有的放矢,真正做到为学生的择业打好基础。

3.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及力度偏低。医学院校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及执行力度偏低。各个学校基本上都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就业指导中心的人员数量有限,真正掌握就业指导专业课程的相关专业人员明显缺乏,且大多数为兼职,本身需要承担大量其他工作,没有时间与精力深入钻研就业指导课程,造成他们对就业信息、市场以及政策的把握和解读不甚到位,就业指导的内容比较单一化,表现为程序式与经验式的片面指导,从而直接影响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国家出台了多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包括引导毕业的学生到基层一线进行工作的诸多计划,但许多大学生在就业的观念上仍持保守、传统的理念,不愿意到基层医疗单位就业,致使许多计划和基层就业项目流产。医学院校应经常组织未毕业的学生到社区医院、乡镇医院参观实习,加深他们对基层医疗单位的了解与认知,让医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基层医疗单位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在基层单位发展的广阔空间。

二、心理干预在医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影响医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可以归为两类: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在社会因素既定的情况下,个人心理因素对就业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干预是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施加策略性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的变化,其在医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如下:

1.提高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医学生心理压力巨大,在求学以及就业过程中,产生了种种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突出表现为对未知前途的迷茫与恐惧,对社会所呈现出的不公表现出的愤怒、期待与现实的落差造成的颓丧与厌世等,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影响。学校就业指导的核心目标及其宗旨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竞争力中的表达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身心素质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是可以通过心理干预得以调整、激发与提高的。通过心理干预,让医学生从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价值观、个性特点等多个角度认知自身,全面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人际交往、求职技巧、适应性、团队合作性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为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科学有效指导。信息社会瞬息万变,每个人周遭的不确定性因素也极大增加,这意味着医学生在丧失了“天子骄子”“精英分子”的身份后,面对就业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各种不确定性越来越多,但辩证来看,医学生的可选择性也随之增多,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及实践基础上,要帮助医学生树立就业的主体意识,让其意识到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从进校开始就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而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干预的理论与实践可以为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让学生理解自己是行为的主人,尽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形成良好的就业态度,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蓝图。

3.提升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一般会组织就业政策与相关信息的、校园招聘会、就业指导课程等常规性就业指导行为,但对医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焦虑、恐惧、自卑、从众、依赖等心理问题却收效甚微。另外,在求职过程中的技巧培训也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予以正确指导,要提高就业指导专业化水平的深度,必须提高相关人员的就业指导专业化水平。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以及不同心理发育水平的医学生,组织相关专家设计心理干预方案,秉承面向全体学生、关注特定群体与个人的原则,帮助他们正确面对和处理与就业相关的各种生活事件与压力,更加自觉地维护与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从而让学校的就业指导更加系统、深入、有效。

三、将心理干预与医学生就业指导相结合

就业心理干预首先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充分了解,可以通过《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知觉压力量表》等对全体医学生的就业心理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可以采用《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量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等检测医学生在职业取向上的具体情况;其次可以结合谈话法、观察法、档案分析法、心理沙龙等方法对学生的特质进行了解与评价。根据问卷与测量结果,制定相应的干预方式与内容,心理干预常用方法及内容如下:

1.班级团体心理训练。团体心理训练是由团体心理咨询引申而来的,团体心理咨询指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来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形成良好的适应。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心理训练,在团体心理训练中可以设计与就业择业相关的情境模拟以及问题探讨,根据目前医学发展中出现的以及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形设置主题,让学生学会认识和处理自己消极的应对方式,实现自我教育与发展的功能,能够正确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学会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如何与人共处,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性以及与社会适应的契合度。

2.团体心理治疗。通过筛选与自愿原则,组成8~12人的小组进行团体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指为了某些共同目的将多个当事人集中起来加以治疗的心理治疗方法,其疗效显著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人际互动是团体心理治疗的引擎,团体心理治疗通过个体之间的互动来实现治疗目标,通过希望重塑、普通性、传递信息、利他主义、提高社交技巧、行为模仿、人际学习、团体凝聚力等疗效因子的相互作用,改变团体成员的治疗性。面对在医学生群体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就业焦虑、心理障碍以及不良行为等,团体心理治疗的效果会比较显著。另外,根据医生的职业特征,医生不仅要具备优秀的医疗能力与医德,还要有和患者以及家属进行沟通的能力、处理医疗事故的应变能力、与医疗团队通力合作的精神,而这些都需要通过增强人际互动的能力来实现,团体心理治疗无疑为医学生提供了一个提升人际互动与心理健康水平的良好平台,可以提高自身在就业竞争中的心理优势,增强就业竞争力。

3.个体心理咨询与治疗。个体干预与团体干预虽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终极目标都是帮助医学生建立对自我的良好认知,实现个体与社会的良好对接,个体心理咨询与治疗作为团体心理训练与治疗的补充,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这种咨询方式对于不适合参加团体干预的医学生以及希望能和教师就某些与就业有关的心理问题有较为深入交流的学生而言比较合适。个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目的同样是在良好的治疗关系基础上,运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对学生进行帮助,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4.心理干预的内容。认知行为治疗理论认为,人的思维居核心位置,自动支配人的意识,左右人的情绪和行为,认知行为治疗是通过探究、对话、自我审视和自我觉察来识别和认识这些思维的;每次干预聚焦于重点议题,强调认知和行为的改善,帮助他们识别并且理解自己的问题,对有效信息进行传递以及教导式指导,最终改变适应不良的模式;对于医学生而言,改正以往对自身职业认知过程中的不合理信念非常有效。角色扮演实质上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的方法,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医学生可以改变自己旧有的行为或学习新的行为,进而改变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其主要作用是在扮演过程中可以显露扮演者个性上的弱点和行为上的缺陷、为扮演者提供宣泄不良情绪的机会、使扮演者学会合理而有效的行为方式等,角色扮演的形式主要有心理剧、空椅表演、角色互换、镜子技术等;对于未来从事医护工作的医学生而言,可以更加体谅和体察病人及家属的情绪,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打好基础。支持性干预是在对医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情况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给予倾听、接纳、解释、暗示、鼓励、调整等支持性的心理干预;针对不同年级的医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所处的阶段,给予不同方式的支持性干预,每个阶段给予的支持性干预手段应有所区别。放松干预是由行为医学领域发展而来的一种治疗方法,是通过一些固定的程式使人达到身体放松的状态,使人体的非自主反应如心跳、呼吸和血压、肾上腺素的分泌在自主的控制中,从而达到心理上的松弛;可以结合音乐疗法,在播放舒缓背景音乐的同时,指导学生闭目敛神、集中注意力,均匀呼吸,按照一定顺序收缩每一组肌群,消除精神紧张、减轻烦躁不安、忧虑和抑郁的情绪,音乐疗法可以贯穿讲座、团体训练等过程中进行,学生也可自己实施。

除上述具体的心理干预方法外,要构建医学生就业压力心理干预的长效机制还必须与学校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建立就业压力心理干预的预防机制以及信息沟通机制,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其途径有设置就业指导课程、讲座、沙龙等,普及就业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另外,学校可以成立校级―院级―班级(社团)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属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校级网络;各系均有一名辅导员担任系心理辅导员,配合心理中心开展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属于系级网络,根据系部特点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班心理委员和对心理健康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属心理健康体系的班级网络,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同样应该建立校、系、班三级就业指导网络,两种三级网络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就业心理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面对日益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压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强调,要大力创造就业岗位,通过多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要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开创更多更好的就业服务形式,开展就业压力的心理干预是就业指导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也给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组建心理学、医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团队,联合校内外的各种专业性力量,提升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与服务能力,坚持不懈地做好就业压力的心理干预,帮助医学生在理论学习与临床学习阶段开始有序、有效规划并设计自己未来的职业蓝图,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张林,黄冬梅,等.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9(3).

[2]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