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业发展状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砂岩是一种生态环保石材,其产品具有无污染、无辐射、无反光、吸热、保温、防滑等特点。砂岩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建筑用石材,主要运用在大型公共建筑、别墅、家装、酒店宾馆的装饰、园林景观及城市雕塑等。云南砂岩主要出产于禄劝、武定两个县,按色彩分类,有黄砂岩、红砂岩、绿砂岩、紫砂岩、白砂岩;按纹理分类,有木纹、山水纹等几种。
禄劝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砂岩资源分布广、储量大、种类多,是云南省砂岩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石材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目前已探明的石材品种多达30多种,其中砂岩更是以结构好、硬度高、纹理流畅、底色稳定闻名全国,主要有木纹砂岩、山水纹砂岩、红榉砂岩、粉黄砂岩、紫砂岩、红砂岩、绿砂岩、七彩玉大理石、冰洲石、墨玉大理石等,探明的资源储量约3.5亿立方米,现已开采利用的约有2平方公里,年开采量约2.5万立方。
一、砂岩开况
2000年,云南丽石石材工贸有限公司率先开发禄劝境内木纹砂岩,到2012年,在禄劝发展的石材企业已超过40家,主要有天雄、隆辉、鑫潮、邦洲等龙头企业。其中投资协议金额过亿元的企业4家、过5000万元的2家、过3000万元的3家、过1000万元的5家,已开发矿山15座,就业人员达2100余人。产品从简单的板材加工提升到规格板、异形线条、圆柱、雕刻、工艺品等,有效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也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石材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欧洲、澳洲、北美及日本、台湾、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禄劝砂岩石材加工业,是一项新兴产业,2010年,在禄劝县委、政府的关心下,在禄劝县发展改革和经济贸易局直接领导下,由禄劝、武定两县具有代表性石材企业、团体发起成立了石材商会。禄劝石材商会代表当地大部分石材企业从业者的共同利益,以促进当地石材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己任,维护行业、企业的合法权益,整合资源,搭建行业平台,从信息、技术、商务等多层面服务于会员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禄劝县委、政府将全县石材资源开发作为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规划了占地约500亩的“禄劝石材产业园”,吸引、整合石材加工企业逐步进入园区,积极谋划将禄劝建设成为云南乃至中国最大的砂岩石材生产区、展示区和交易区,着力打造独具魅力的世界砂岩之乡。
二、石材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随着禄劝工业园区的建立和发展,禄劝石材加工企业也得到了引进和提升。通过园区引进了隆辉石材、鑫潮石材、邦洲石材等企业,逐步实现了从矿山到成品的产业一条龙生产链,大大提高了石材开发利用能力。2012年禄劝石材企业行业实现生产总值5.1亿元,占全县gdp总额10.25%,产值比2008年增加了3亿元,占比提高了2个百分点;实现税收0.8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总额的11%,比2008年增加了0.5亿元;实现利润8000万元,比2008年增加6000万元。以隆辉石材有限公司为例,公司在工业园区占地面积120亩,总投资约1.5亿元,2008年正式投产,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239万元,实现利润225万元;2011年实现收入2,352万元,实现利润556万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3,505万元,实现净利润698万元。
三、金融机构支持石材产业发展情况
禄劝石材企业发展主要是由外地企业带动和发展起来的,在前期开发过程中,大企业进入的较少,而以零散户加工为主,随着大企业的进入后,县政府对本地散户进行了整合,形成规模化加工企业。从2010年开始,金融机构贷款支持石材开发企业,贷款总量逐年增加,2010年信用社贷款15万元;2011年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信用社都对禄劝石材企业发放过贷款,当年贷款余额5,250万元,全部为当年新增贷款;2012年石材企业贷款余额8,200万元,全部为当年新增的信用社贷款。
四、石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行业整合力度不够。禄劝石材产业园区虽然具有了一定规模,但整合力度
足,小型、微型加工仍然存在,不仅浪费资源,也不利于提高石材品牌。
二是石材行业研发能力不足。在42家企业中,正常生产的有30家。少数企业因生产能力不足、资金周转困难、市场销售不旺等原因,处于半停产状态。
三是金融支持不足。调查显示,企业有相互调剂周转资金情况,表明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贷支持相对不足。由于部分企业无有效抵押物,融资贷款无法落实到位,资金短缺仍制约了企业发展。
四是房地产市场变化对石材业影响较大。2012年下半年,受国内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加强和国际房地产景气度影响,石材销售量增长缓慢。
五、相关建议
一是政府应加大对禄劝石材产业园区政策扶持力度。政府部门应积极落实园区企业土地使用权,使园区企业可以借助土地使用权抵押解决部分资金需要,对园区企业给予适当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石材企业打造出优质的砂岩石材产品。
二是强化石材企业整合力度,促使石材产业向集团化方向转变。要利用当地储藏丰富的砂岩资源优势,积极引进省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品牌和规模效应,打造附加值高的高档石材品牌企业。
内容简介:中部苗木花卉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较大的成功。但近几年销售状况每况愈下,部分品种价格大幅下跌,销售困难。通过商品标准和标准化生产,培育发展乡土树种,利用互联网促进销售,来化解其发展的困境。
【关键词】生态文明 苗木花卉产业
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是十确立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造林绿化是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手段。国家林业局公布《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7平方米,随着绿化率提高,促使苗木花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美好家园,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各地加大对生态平静环境保护投入。乡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村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5%,校园绿化覆盖率达到35%,军事管理区绿化覆盖率达到65.6%。各类城市建设,文明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城市,都需要大量优质苗木花卉。美好乡村建设;各种特殊用材林,退耕还林都需要大量苗木花卉。由于国家政策刺激和市场对苗木花卉的需求持续增加,江浙沪苗木花卉产业的转移,苗木花卉收益良好的预期,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优惠政策,促使近十几年中部苗木花卉产业迎来超常规的大发展。
中部苗木花卉生产和交易基地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肥西县苗木花卉产业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有了很大的发展。“三岗”花木商标已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三岗”品牌已经成功申报为安徽省著名苗木花卉商标。全县形成三岗为中心,规模约30万亩左右的苗木花卉生产基地,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苗木花卉生产基地之一。
然而近几年,中部苗木花卉的销售状况大不如以前,部分苗木价格大幅下跌,行情十分低迷。苗木花卉产业近几年销售状况低迷,原因有多种。一是大路货多,精品少,高品质的少,特色品种少。苗木花卉产业高速发展时期,苗农和苗木花卉企业非理性的扩张生产规模,粗放式生产,部分品种同质化严重,生产的多是统货,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二主要是自产自销,经纪人销售,单位上门采购。网络销售比例很小。三是地栽育苗多,容器育苗少,全冠缩坨苗少。地载育苗占95%,容器育苗很少,只占总量的5%。
如何化解这种困境?
一、苗木花卉的商品标准化和生产标准化
绿化工程和美化环境对苗木花卉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苗木花卉商品标准和生产标准化是我国今后苗木花卉市场的主要方向。然而苗木花卉生产者占80%是小规模生产的苗农,以家庭为单位少则几亩多则十几亩,生产各种规格产品一致性差;苗木花卉分归类不清晰,部分品种规格同质化严重,不能实行大规模的集约化生产。只有实现苗木花卉的商品标准化和生产标准化,才能够满足大批量的量化指标;批量生产一致性强的苗木花卉,便于定价拍卖和网上交易。
怎样制定苗木花卉的商品标准和生产标准?可以根据苗木花卉生长周期和市场前景,制定出具有市场前景好的的商品标准和生产标准。各主产区商品标准的制定,由林业管理科研部门及园林设计部门牵头,绿化施工企业,广大苗木花卉生产和营销从业者共同参与制定,其标准才会合理。按这样标准生产的苗木,才会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细分苗木花卉的商品标准。苗木花卉商品标准单一,会导致商品规格同质化,限制了商品的市场空间;对同一品种制定出多个商品标准,就能开拓出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空间,获取更大的效益。以商品生产标准为准,制定生产标准,以生产标准化实现苗木花卉产业现代化和规模化。苗木花卉标准的推广由政府相关部门主导,产区的农林部门和相关的苗木花卉协会起推广责任。标准的推广可由规模大的企业起的引导示范,对众多小规模的苗农开展各种培训,系统传授有关标准化生产的理论知识。苗木花卉商品标准和生产标准的修订要与时俱进。根据当下的市场需求甚至是几年后的市场需求制定苗木花卉的商品标准,改变现在相对粗放式的培育技术规程。
各地苗木花卉的行政主管部门和协会应多组织专场信息交流会,动员园林设计部门和园林绿化公司和广大苗农积极参加。园林部门可对苗木花卉的需求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绿化工程公司可以说明绿化工程对花木标准的要求;园林科技专家可对苗农如何实现苗木花卉生产质量标准化提供建议和指导。供求双方对接交流,才能使苗木商品标准和生产标准与市场完美结合。
二、大力发展具有本土特色乡土树种
乡土树种是地方特色品种,只有本地才可以培育,在苗木花卉市场上具有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安徽合肥培育的徽梅系列品种,供不应求,市场放映良好;安徽特色品种桂花,庐阳金桂,大叶金桂,浓香四季桂市场前景都很好。
三、发展容器育苗
相比传统育苗方式,容器育苗有很大的优势。不受季节限制,不受地域限制,不受空间限制,成本低;便于标准化生产。在今后的绿色的文明城市和美好乡村建设中,大批量使用容器育苗和全冠缩坨苗,是大的发展趋势。
房地产开发结构失衡房地产市场产品大多以高层为主,同质化现象严重,社区规划理念、不同功能需求的户型设计、建筑质量(建筑用材)、景观园林的实景展示、社区内部配套等方面存在不足。其次,商品住宅中,高端产品与中低端产品的比例关系不够协调,市场以中高档商品住宅为主,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房源供应不足,住宅整体价格偏高,超过低收人家庭的承受能力。
房地产行业存在较高金融风险房地产开发商的建设资金多数来源于银行贷款,而对贷款的偿却依赖于未来预期收入,一旦市场发生变化或其他不可确定性因素的发生,都有可能影响开发企业对银行贷款的偿还,给银行带来诸多风险。另外,大多数购房者的首付额只占房价总额30%左右,房价总额的70%来自银行贷款,如果其住房贷款偿还出现压力,则最终的风险也将转移给银行。
房地产价格与居民收入不协调目前商品房的价格已超过了中低收入者的实际购买力,中低收入人群无法将其转为有效需求。另外,很多人利用房地产进行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房地产价格。
房地产市场秩序有待完善房地产市场中,部分房地产企业经营者存在销售行为不规范,乱收费,物业管理跟不上以及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给业主购买及入住带来诸多不便。另外,由于缺乏真实有效的信息来源,购房者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甚至上当受骗,影响了市场交易。
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政府应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开发土地供应办法,合理控制城镇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依法整顿房地产市场经济秩序,改进和加强房地产市场信息统计工作,从而促进房地产市场又好又快发展。
通过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市已初步建立了市场供应与社会保障相适应的住房保障体系。但是,商品住房的购买者主要是中高收入者,仍有相当一部分中低收人家庭买不起住房。为此,政府应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同时对于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居民要严格审查。集中建设廉租住房,继续稳步扩大廉租房受益面,切实保证那些真正需要住房保障的城镇低收入家庭能够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廉租房优惠政策待遇。
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其建设基金多数来自银行放贷。但是随着国家的宏观调控的不断深入,银行贷款逐渐降低。房地产企业要健康发展,就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实行多元化融资。房地产企业要积极争取信贷资金的支持,可以采取多种渠道融资,如信托投资、民间投资以及发展产业基金等,从而为房地产行业健康有力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目前,房地产开发商应抓住宏观调控的有利发展机遇,重视品牌建设、提高楼房质量并强化服务,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开发商应注重提高住宅品质,加强质量监控,满足绿色环保的建筑理念,提高环境和质量水平。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提高住宅的适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
一、我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几年来,我区每年蔬菜基地稳定在2.8万亩以上,反季节蔬菜占80%,产量在4.5万吨左右,总产值5000万元以上,亩产值1500-3000元之间。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
我区蔬菜生产根据海拔高度,立体气候的不同,划分为两大区域:即东部低山高效蔬菜种植区;中西部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区。低山蔬菜种植区主要以、、城郊为主,实行保护地栽培和设施栽培模式,主要解决区内居民对部分瓜果类和精细蔬菜的需求,经济效益是粮食作物亩产值的5倍;高山蔬菜种植区以、、为主辐射周边区域,形成规模化的露地反季节蔬菜商品基地,经济收入是粮食作物的2.5倍以上。现已发展蔬菜冷藏加工企业3家、蔬菜专业合作社2个。年,全区引进新技术10多项,推广、示范新品种20多个,9个品种通过国家无公害认证。今年又引进蔬菜新品种6个。通过几年来的不断探索,蔬菜产业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市场销售价格看好,刺激了农民发展蔬菜生产的积极性
南邻、、,北接、等大中城市。几乎每年无公害大白菜、甘蓝在生长的中、后期,就有部分商贩下定金预购。在同一个市场销售,大白菜1.8元/公斤,外地大白菜1.0元/公斤,当地居民争相购买供应点的蔬菜。大白菜、白萝卜、甘蓝均价在市场售价达到1.0-1.4元/公斤;在超市达到了1.2-2.2元/公斤;集贸批发市场价1.4-3.0元/公斤;初夏蔬菜冷藏处理后,销售到沿海广东、大市场和超市,零售价3-4元/公斤。低山大棚蔬菜主要解决区内市场淡季不断的问题,现有的生产量在区内市场供不应求,瓜类蔬菜不低于2元/公斤,精细叶类蔬菜不低于5元/公斤。今年,镇村民钱而红积极调整蔬菜品种结构,试验发展袋料栽培香菇,6月份上市以来,鲜销市场批发价一直稳定在10元/公斤以上,而周边县生产的鲜菇批发价仅在6元/公斤左右。由于受蔬菜市场销售价格看好的拉动,农民自发地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蔬菜生产。
(二)比较效益高,蔬菜成为山区农民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
据调查,全区有7个村以发展蔬菜产业为主。、、等公路沿线的蔬菜基地,上市较早,因而效益较高。在村有70%的农户种了反季节蔬菜。村,54户村民有48户种菜,年,该村种植450亩无公害蔬菜,亩产商品菜4吨,全村仅蔬菜一项就收入67.5万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2160元,蔬菜收入占全村农业收入的43%。蔬菜种植大户不断涌现,如村农民詹华伟,去年种植了42亩,纯收入8.9万元,不仅摆脱了贫困,还准备开办农家饭庄。村的王德友、等5户大棚蔬菜种植户,多年来家境贫困,年开始发展蔬菜大棚后,家庭渐渐富裕。如年开始经营占地一亩的两个早春延秋蔬菜大棚,到年春季,已经发展到7个蔬菜大棚,占地3亩,选择品种大多是春黄瓜、西红柿、辣椒、西葫芦,夏芹菜、夏莴笋,秋西红柿等品种,每年亩产值1.2万元左右。
(三)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促进了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林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都十分重视蔬菜产业发展。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农业部门加强了技术培训与指导。近两年来,政府投资60余万元用于蔬菜大棚建设,新建179个标准化蔬菜大棚,使蔬菜大棚数量达到了200个,初步解决了蔬菜市场淡季不淡的问题。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和相关部门扶持,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我区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蔬菜产业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带动乏力,蔬菜精加工仍是空缺
我区鲜销蔬菜在外地市场一直看好,但生产基地与销售市场距离较远,纯属鲜销模式,增加了成本。从我区蔬菜冷藏库、发往,每吨蔬菜路途运费400元,一车装载10吨的运费就是4000元,每斤蔬菜增加0.2元的成本。目前,我区蔬菜加工只是限于一种冷藏粗加工,蔬菜精深加工仍是空缺,其附加值得不到显现。
(二)品种结构不够合理,种植方式比较单一
一是不重视蔬菜轮作换茬,同一品种在同一块地上逐年种植,导致蔬菜病虫害越来越严重,农药用量加大,成本增加,品质和产量呈下降趋势。二是品种结构不合理。如成块种植的80亩大白菜,其品种是高冷地、山地王等,茬口相同,同时育苗,同时移栽,品种生育期差异很小,上市时间仅相差3-4天。又如大棚蔬菜黄瓜品种津优1号、2号,10个棚就有7个棚都种植同品种的现象,在市场销售上达不到利用时差填补的效果。三是山野菜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三)无公害蔬菜品牌效应没得到充分发挥
我区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土壤富含有机质,病虫害相对较少,境内无工业“三废”污染,是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绿色食品的理想区域。然而,目前,全区共认定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700公顷,认证产品9个(村4个、钱而红4个、邓昌民1个),种类5个(大白菜、白萝卜、土豆、包菜、黄瓜)。以“??”为主线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其产品品质优良,并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认证中心认证,产品畅销、、、、等各大中城市。但是,由于大量的达标基地和优质产品还没有申报认定和认证,好品质却没有身份证,在外市场销售价格大打折扣。
(四)耕地资源贫乏,限制了蔬菜发展规模
全区退耕还林后的耕地面积不足11万亩,除种植粮食和马铃薯8万多亩外,其余的用来发展纯蔬菜的耕地不超过3万亩。近三年来统计数据显示:蔬菜种植面积没超过3万亩,总产量在4万吨左右徘徊,总产值5280万元。
三、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我区蔬菜产业发展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化结构,创新模式,创立特色”的指导思想,继续走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之路,打造无公害系列品牌,开发蔬菜旅游产品,形成我区特色蔬菜品牌系列产品,从而促进我区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复种指数
首先,要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需求,制定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规划。根据海拔、气候、土壤特点,科学安排茬口,选择生育期长短不同品种合理搭配种植,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产,露地蔬菜种植达到一年2-3茬。其次,要实行轮作换茬,减少病虫害发生。其三,要积极推广成熟的高效种植模式。如:早春白菜?葱苗?辣椒,大棚春黄瓜?夏白菜?辣椒(或茄子)、西红柿?莴苣?芹菜(或莴笋)等模式。
(二)优化品种结构,扩大种植规模
一是着眼于纵向优化品种结构。在同种蔬菜中不断选择优良品种,进行更新或更换。二是着眼于横向优化蔬菜品种结构。在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的同时,还要开发蕨菜、薇菜、香椿、竹笋等山野菜。选择部分野生品种进行野转家种植和试验,建设反季节大宗蔬菜基地和野转家山野菜基地。三是利用好大棚保护地栽培,发展精细蔬菜,不断扩大低山“早春延秋”蔬菜设施栽培,满足区内蔬菜市场淡季供应。
(三)培育蔬菜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延长加粗产业链
一是研究出台扶持龙头企业以及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建立龙头企业信用担保平台,强化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在已建成的2个蔬菜专业合作社中,加强指导,规范管理,择优扶持成为全区蔬菜龙头企业。二是出台《林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认证及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监督管理。三是要引导企业、蔬菜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签定产销定单,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
(四)强化科技服务,提高科技含量
一是加强“以钱养事”资金管理,落实乡镇农技推广公益人员,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促进农业实用技术进村入户。二是继续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培训效果,采取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在蔬菜主产地为每个农户培养一名科技明白人。三是抓示范,办样板,开展蔬菜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药、新肥料试验。逐步引进和选择推广适销对路的蔬菜新品种,优化蔬菜品种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四是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农业局和供销社要密切配合,农业局重点抓好测土配方,发放测土配方通知单,供销部门要组织企业生产配方肥,实现“测、配、产、供”一条龙服务,指导农民科学施肥。
关键词:国际会议、ICCA、UIA、城市、市场化
一、国际会议
会议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在社会演进的过程中,会议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在科技越是进步、信息越是发达,人际交?越多元的状态下,围绕在你我生活周遭的尽是以会议型态出现的相关活动,并成为重要信息与知识的来源,?如具国际官方会议代表的APEC、WTO会议, 或企业的项目会议、公司业务会报等,这些会议的提案及决议将会影响生活的每一层面。根据美国专业会议管理协会(Proessional Conventio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PCMA)的定义,会议是两个或以上的人在设计和规范的程序下进?知识与情感的交流沟通以得到共同目的的完成。
追溯会议产业起源,据奥地?人自称,会议乃是起源于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此会议兼具社交性与实质性。人们借由会议对相关议题进行相互讨论,甚至有些议题会影响他国,吸引许多国内外与会人士热烈参与。于是,国际会议在此背景下因应而生。因此,成立于1907年的国际协会联盟(Union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s,UIA)与1962的国际会议协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and Convention Association, ICCA),便在此需求下产生,是目前国际会议界最具代表性 的社团之一。但另有一说法,有学者认为正式国际会议最早起源于1981在意大利举行的医学会议。总之,姑且不论国际会议起源于何时,由上述可知欧洲是近代国际会议最早起源之处。
有关国际会议定义的诠释,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本文基于国际会议起源于欧洲,整理了“国际会议协会(ICCA)”与“国际协会联盟(UIA)”两个在欧洲最具权威的国际会议组织,以及所作的定义,汇整如表1所示。
表1 国际会议相关定义汇总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综合以上两个组织对国际会议门坎的评定标准,本文认为国际会议举办条件至少须符合以下三项才可称之为“国际会议”:(1)固定性会议;(2)轮流在3个以上的国家举行;(3)与会人数至少50人以上。
国际会议的分类有很多种,可以根据会议的规模、参会人员的数量、会议的目的等多种标准来细分,因此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有一种分类是根据发起人来分的,因为发起人往往决定了会议的种类和所需的服务。根据这一标准,国际会议主要包括协会型会议和企业会议两种,如下图所示。
目前国际间的统计资料主要是针对协会型会议。
二、国际会议发展现状
1.世界国际会议状况
今年来世界国际会议状况是不断成长,许多城市也把发展国际会议视为新时代城市发展策略。目前以发展会议产业作为国家政策的欧美各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与日本等国,均以“MICE”来界定会议产业的范畴。以下就全球会议产业的发展情况加以探讨。
国际会议协会(ICCA)数据资料仅统计学会、协会所举办的各种国际会议,此统计方式有别于UIA的统计方式。本文依ICCA于2011年公布最新数据资料,就地区市场占有率、国家排名、城市排名加以说明。
(1)地区占有率。1999年全球有56.8%的国际会议在欧洲举办,至2010年减少至54%的占有率,澳美洲1999年的举办数量占14.5%,至2010年衰退至11%,澳洲自1999年的3.8%渐渐减少至2008年的3%,非洲地区这10年来维持着2.5%的占有率,亚洲地区则自1999年15.6%的占有率成长至2010年达18.6%,相较其它各洲的持平及衰退,亚洲地区却成长达3%,此印证亚洲将成为全球会议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2)国家排名。以“国家”作为区分的观点来看,2010年国际会议举办次数前10名分别为美国、德国、西班牙、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中国、巴西、新西兰在前10名中,欧洲国家占了6个,亚洲地区只有中国、日本挤进前10名,详见下表。国际会议协会(ICCA)分析指出,欧美会议产业的发展历史较早,全球约有64%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欧洲,23%设在北美洲,促使欧洲成为全球最大的会议市场,由上述可得到验证。
表2 国家国际会议举办次数统计表
资料来源:/dcps/doc.cfm?docid=876,1999-2010
(3)城市排名。以“城市”作为基础,2010年的国际会议举办次数由高至低的前10名为:维也纳、巴塞隆纳、巴黎、柏林、新加坡、马德里、伊斯坦布尔、里斯本、阿姆斯特丹及悉尼;在前10个城市中,欧洲城市占了9个城市;而亚洲的新加坡排名第5。在会议产业最发达的巴塞隆纳、维也纳等知名城市,每年经济收入有相当大的部分来自会议产值,因此纷纷争取国际会议前往该国举办,并积极造就一个会议观光城市;而在亚洲地区,较早兴起会议产业的新加坡,则视会议为旅游业的延伸,每场会议都有一定数量的参会者,在当地的消费或者观光带动了其它产业发展。2010年,新加坡在整体旅游市场的表现上,不仅缔造了1,000万的观光人数,也为新加坡带进148亿新元的收益,奖励旅游的推波助澜,大幅提升新加坡整体旅游市场。国际协会联盟(Union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s,UIA)连续25年将新加坡评选为“亚洲最佳会议城市”,成为全球会议产业的新势力。新加坡很早就对会议产业给予充分重视,并把会议产业列为一项重要的无烟工业;在此也反映了新加坡推广会议奖励旅游的成就非凡。
表3 城市国际会议举办次数统计表
资料来源ICCA,2010,/dcps/doc. cfm?docid=876,1999-2011
2.中国国际会议状况
国际会议是我国业界最感兴趣的一类会议,特别是当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在打造“国际会议之都”和建设“世界城市”的背景下,国际会议的数量更引人关注,我国很多城市都被冠以“国际会议之都”。根据ICCA 的《2010 年会议统计报告》中对全世界300多个城市举办的国际会议数量进行排序,我国大陆仅有 8个城市榜上有名(参见表4)。
表4 2001-2010年各城市国际会议举办数量一览表
根据迈点网的《2010年中国会议统计分析报告》统计给出了我国举办国际会议数量的城市排序,这些数据也给中国会议产业界一个定量的概念。从会议市场来分,不同会议市场的国际会议数量相差很大,如下表所示。
表5 2010各类会议市场举办国际会议市场数量
从上表统计结果来看,我国所举办的会议中仅有1.3%属于国际会议。其中社团会议中中国国际会议的比例最高,达到4.2%,这是由于代表我国加入国际组织的机构和个人主要来自于社团组织。事业单位会议和政府会议中的国际会议的比例相近,比例相差仅0.2%。只有公司会议中的国际会议最少,平均每250个会议中才有一个是国际会议。
表6 2010年举办国际会议的城市排名
注:统计的数字与ICCA的数据有出入是因为统计的标准有所不
同,这在前文已做了解释。
如上表所示,国际会议举办城市第一和第二位的分别是北京和上海,共计64个会议,占所统计的国际会议总量的占所统计到的国际会议总量的66%。排在第三位的是成都。最近几年在成都举办的国际会议数量增加较多,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际交通便利,成都双流机场的国际航班数量在我国所有机场中排在第四位,有多次航班直达欧洲和北美。其二是成都政府的会展机构——博览局将促进本地区国际会议的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展馆的面积不断扩展。
三、中国国际会议的问题
从世界国际会议、亚洲国际会议及我国的国际会议的发展现状看,国际会议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且发展潜能无限。但是2011年2月28日,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外交部近日联合发出《关于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通知》。在全球国际会议发展呈现快速发展的时机,我国却对在华举办国际会议严格控制,这一举措目的不是打击,而是针对目前国内国际会议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促进会议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在华举办国际会议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会议数量增多,费用极高
目前我国能举办国际会议的单位很多,各家互相攀比,造成的后果就是国家的财政支出很高,因为国际会议在中国开,很多费用是由我国承担的,且很多要动用国家财政拨款给予费用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名不副实的国际会议正在大行其道。与此同时,一些城市还盲目修建豪华大型会议中心,甚至建造多个,主会场极大,分会场极多,而使用效率极低,可想而知浪费是必然的。
2.会议质量不高,缺乏品牌
在众多的国际会议中,有一些所谓的国际会议根本没有任何价值,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究其原因,一是论文指标和背后涉及的学术利益,参加国际会议做口头报告或墙报能被认作国际,还有一些国家科研评审机构,把组织“国际会议”当成工作业绩指标来完成,所以会议的质量可想而知。我国也有一些自主品牌的国际会议,但是高端的还是太少的,没有高端的内容,只为了品牌而品牌也是不会有实质性的发展的。
四、如何提升我国国际会议产业
1.发挥政府力量,规范国际会议市场
要提升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国际会议目的地,必须要由政府相关机构来加以支援和协助,此外,也需要政府与会议相关机构的通力合作,更需要政府协助推动对国际会议产业的中、长期计划。因此,政府的力量对于推广国际会议而言,是十分具有效益的。当然,在建立会议产业的相关法律及法规上,政府应发挥其能力,使整体产业更有制度及依规,这样,才能更增进相关机构的组织能力,强化国际会议的整体产业健全发展,使我国国际会议产业达到国际级的一流水平。除了目前出台的这部《通知》,为规范发展,以后还将陆续出台其他有关会议业的一些标准和规范。最后,可借由政府与民间的合作,进一步收集与调查世界国际会议产业的资讯,改善整体效能,强化整体竞争力,以提升我国会议的名声。
2.有计划的市场化运作国际会议
在国外,除一些特殊的、具有国际高端性质的国际性会议由政府来主导外,绝大多数的行业性的、研讨性的、交流性的国际会议,都是有市场来操办的,而且通过市场化运作的国际性会议,不仅不需要政府投入,还能够在盈利后缴税。因此,在我国是否也可以把一些会议的主办权、承办权交给市场,由市场来运作呢?答案是肯定的,会议市场的市场化、商业化运作是会议乃至会展产业发展的趋势,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这也是与国际化接轨的必由之路。
但是因为我国会议产业本身发展的限制,以及各地方在承办国际会议的能力、资源参差不齐,想要一步到位的在全国推广市场化运作也不切实际,而且在运作过程中还要面对各种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可以选择在北京、上海这些国际会议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实施纯市场化的运作。等到其发展成一定规模时,后进的城市可以借鉴其经验来市场化运作。
3.提升国际会议质量,打造品牌会议
举办一场会议是比较简单的,但是要办好一个会议,塑造品牌,打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议却是没那么容易的,会议产业需要可持续发展。不管一个会议的规模有多大,整个会议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不能缺少的。一个会议的成功取决于人,因此需要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其次主办方在会议的名称、主题、会议的内容设计、视觉设计、表现方式、营销手段等各个方面,也要更加注重塑造会议的品牌形象,以提高会议品牌的竞争力。第三,会议策划的创新。一次会议的举办,要想提高参会者的参与度,提高在会议内容和服务质量方面的体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参考文献:
[1]迈点网/IndustryRepo rt/2011-12-2/111227026_2.shtml.
[2]林彦行 葉育翰(2010):透析国际会议竞标构面与成功契机。台湾经济研究月刊,33(2),58-67.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现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5月19日
引言
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浙江作为推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各种数据表明已开始从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速增长阶段转换,经济结构体制增效升级势在必行。经济调整期正是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窗口期,新能源、生物医药技术、3D打印等各类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创新,对传统经济模式正形成潜移默化的颠覆,推进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关键。国务院在2010年《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重点领域。浙江省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还包括海洋新兴产业和核电关联产业,共九大重点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结合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最终形成战略性“支柱”产业。2012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2,520.8亿元,同比增长9.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7%;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2,744亿元,同比增长8.2%,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核电关联增速超过10%;2014年1~5月,增加值达到1,119亿元,同比增长7.8%,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浙江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拉动浙江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基于上市公司数据
2011年以来,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浙江省陆续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等规划和意见文件。针对不同的行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体制机制的完善,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并且规划引导发展;二是发展平台提升,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三是增强要素保障,即加大财政扶持。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2011年开始,省财政设立了每年5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专项资金;然后是保障发展用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可以以工业用地最低标准确定出让底价;还要落实税收优惠,支持金融创新,浙江省金融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开展未上市公司股权转让试点,支持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可转债等方式进行融资;最后是引进高端人才,出台《浙江省博士后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支持开展重大产业技术创新研究。在积极的政策指引下,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上市公司不断增加,本文选取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名录中浙江省的64家上市公司进行考察,这些企业的规模及行业地位在我国具有代表性。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企业官网和巨潮咨询等官方网站,手动下载样本公司各个年份的年度报告。
(一)经营状况总体向好。从2013年64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三个指标可以看出,企业经营状况整体向好。具体来说,有35家企业净利润达到1亿元,有20家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海康威视甚至净利润达到30亿元以上,大华股份、正泰电器等净资产收益率都将近30个百分点。一半以上的企业资产负债率都在40%以下。(表1)
(二)布局相对集中。根据本文所随机采集的64个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布情况表来看,主要分布在环杭州湾地区。64家上市公司中,杭州有19家,绍兴有15家,宁波有8家,台州有6家,嘉兴有5家,其他地区都在4家上市公司之内。这种分布状况与战略新兴产业占浙江省、及各市区的比重具有一致性,据浙江省规划发展规划研究院公布数据统计,2011年,杭州、嘉兴、绍兴和宁波四个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了浙江省的65%。四个市的总量位居前四。其中杭州占23.2%。其他7个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整个浙江省的比重都未超过10%。2012年,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为3,030.94亿元,杭州为2,955.37亿元,绍兴为2,074.73亿元,嘉兴为1,232.62亿元,四个市的产值合计占了整个浙江省的67.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布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区域集聚性。同时,各市区也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如海洋新兴产业被舟山独占鳌头,新能源产业则是嘉兴位居第一,宁波、杭州等地则聚集了大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物联网产业。
(三)产业内部结构相对集中。如表1所示,在调查的64家上市公司中,生物产业占6家,节能环保产业占9家,新材料产业占14家,新能源15家,物联网产业占15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占4家,核电关联产业1家。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三大产业上,分别是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
二、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影响因素
(一)企业规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由规模经济理论可知企业的规模对企业的利润有直接的影响,企业的总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企业的规模。根据表1看出,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出企业的净利润与总资产有一定的追随关系,总资产大的企业其净利润也相对较大,总资产小的企业其净利润也相对较小。由此可见,一个企业的规模与其利润有着正向关系。总体来说,一个企业规模越大,其单位成本会减少,产值会增加,利润也会相应增加。(二)政府补助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府刺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是政府补助,所以政府补助可以映射出政府对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由此,认为政府补助资金可以作为衡量政府财政政策的指标。由以上表1可以看出各个企业当年享受的政府补助资金都相差不大,居于几百万、几千万的水平,与企业净利润比较起来是一个非常微小的数据。各个企业的净利润确实相差甚大,各个企业净利润额起伏波动非常大,净利润最大的企业海康威视达到30多亿元,而最小的只有500万元;但他们得到的政府补助为人民币3,903万元和456万元,差异并没有如净利润的差异明显,由此可以认为政府的直接财政扶持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关系,但是影响并不是非常明显。
(三)税收优惠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由表1中所呈现的各个企业税收优惠力度即税收返还额与营业收入的百分比以及净资产收益率,可以比较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企业税收优惠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从表中数值看出税收优惠与战略性新兴企业存在着一定关系,而且呈现出正相关,税收优惠大的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也大,两者有一定相关性,可见政府税率优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效果,政府的扶持政策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税收的优惠对新兴企业的成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
(四)R&D经费投入强度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企业R&D经费作为技术创新活动实现的“血液”,是技术创新能力转化为现实竞争力的物质基础。每个企业都非常重视这一块的经费投入,大多数企业都维持在3个百分点以上,但是也不乏部分企业存在偶然性,报告期的营业收入不乐观,导致比重较大,此类企业可忽略不计。从表中可以看出R&D经费投入强度对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并不如税收优惠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大。R&D经费投入具有一定滞后性、高风险性、时间长、不确定性的投资回报率等特点。但却是企业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投入。
三、结论及建议
从调查64家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结果看,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整体势头良好,企业主要集中布局于杭州、绍兴等地,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是9大培育产业中的主导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对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积极作用明显,政府补贴和企业规模的影响相对较弱,因此在产业政策完善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税收优惠政策的引导和刺激作用,适当使用政府补贴对产业的扶持,转而运用政府采购或其他方式加强对产业的支持;同时,要注重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产业链完善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苗苗,肖洪钧,傅吉新.财政政策、企业R&D投入与技术创新能力——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4.8.
【关键词】临港产业 海洋资源 产业集群 区位优势 产业结构
一 舟山临港产业发展背景
目前,连接舟山本岛与宁波的大陆连岛工程已经建成通车。普陀山机场已开通全国各大城市多条空中航线。近年来全面实施基础设施“登陆战略”,水、电、通信已实现与大陆联网。舟山口岸开放范围不断扩大,机构齐全,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大通关环境建设不断推进,但目前使用的岸线不到一半,绝大部分尚未开发。
二 舟山临港产业发展状况
1.港口业及临港工业发展迅速
面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为强化我国在国际航运业的地位,满足航运现代化的需求,优化区域运输结构,争取在新一轮港口运输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迫切需要完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这给位于长江口南翼的舟山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近几年,舟山港凭借优越的港口资源条件,投入建设资金31亿元,初步构建客货运并举,水水中转功能突出,大、中、小泊位配套的大型综合港口构架体系,逐渐成为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能源、矿山等战略物资和大宗物资储运基地。
2.各大工业发展态势风起云涌,船舶修造业一枝独秀
2007年,舟山市水产加工业实现总产值162.2亿元。其中,精深水产品产值达67亿元,精深水产品加工比率达41.3%;船舶修造业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92.9亿元,成为舟山市工业第一大行业;化纤制造业产值累计达15.5亿元;电力生产供应业产值达20.6亿元。
三 舟山发展临港产业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第一,海洋资源丰富。舟山海域辽阔,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很大,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雄厚基础。舟山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舟山渔场有10.6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渔场之一,是我国最大的渔场,素有“祖国渔都”之称。舟山旅游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于一体,具有明显的海岛风光、海洋文化、佛教文化和隐逸文化的特点。舟山地处东海,具有率先发展风能、波浪能、太阳能、海水温差能、海水淡化等优势,有望成为实施循环经济、和谐社会建设的示范区。
第二,优越的区位条件。舟山市地处长江口南侧,杭州湾外缘的东海海面上,背靠上海、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群,面向太平洋,是我国沿海南北航线与长江“黄金水道”交会的咽喉要冲,是长江流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外开放的海上门户和通道,具有较明显的区位优势。舟山地处亚洲东岸的中部,水路交通要冲,洲际往来便利。
第三,得天独厚的建港条件。舟山群岛岛屿边界陡峻、深水岸线众多,水深12~30米;港池面积有1000平方千米,少淤积,常年不冻,并且被岛屿遮掩成内港,即便遇上强台风也可安然锚泊万吨级以上巨轮数百条。
2.劣势分析
第一,外部联系的孤立性。从空间关系的角度看,舟山最大的区位瓶颈是孤悬东海,与内陆隔海相望,时期对外经济联系缺乏畅达性,直接腹地不足,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区位瓶颈。海岛的对外经济联系主要靠海运,不能形成海陆空、公铁水多元化的综合运输网络,必然成为长三角地区现代经济流网络中的薄弱环节。加上受台风、海浪、大潮等恶劣自然条件影响,常使已不畅达的经济流雪上加霜,从而导致经济边缘化。
第二,内部整合的艰巨性。舟山市岛屿数量众多、面积较小、分布分散,这为内部经济联系和资源优化整合带来一定难度。例如,有的岛屿具有发展港口、物流和临港工业的优越条件,但没有相当规模的城市作为依托;有的岛屿定位为旅游岛,则其拥有的深水岸线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加上受自然条件、航班时间等影响,除连岛工程已涉及的各岛之外,交通联系十分不便,这对舟山市大型产业基地的建设、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联动、城市核心作用的发挥,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三,自身发展的局限性。舟山临港产业在布局、结构、产业集群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发展所需人才缺乏,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对舟山临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港口运营和在建项目布局分散,以货用码头为主。开发项目布局分散、致使水电等基础设施共享性差,管理难度增加,后勤服务难以集中,信息流等流动要素相对分散。港口转运方式较单一,货物吞吐方式基本上以水水中转为主。集疏运仅以海运为基本方式,缺乏集装箱门对门运输和铁路、航空运输,而公路运输占港口货物吞吐服务量寥寥无几。
第四,自然资源的限制。土地资源短缺是舟山这个群岛城市的致命伤。目前,港口和临港工业用地基本上以开山和围填海来解决,对生态影响较大,开发成本也较高。舟山本地缺乏能源,舟山作为煤炭中转基地,依附港口建造电厂,可为港口、临港工业和城市提供电力保障。舟山无过境水源,全靠降水补给,属于缺水海岛地区。
3.机遇分析
第一,区位优势显著。长三角地区位于我国沿海开放带和沿江产业密集带的“T”型结合部,拥有现代化的深水集装箱枢纽港(上海港)、便捷的集疏运网络,以及较为发达的现代航运服务业体系,是我国现代物流的核心枢纽和对外国际贸易及运输体系的主要基地。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使长三角一体化整体联动发展提上日程,舟山港应主动融入长三角地区港口群,进一步提高港口综合竞争能力,优化港口布局;适应市场竞争需求,拓展港口服务功能;深化港口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舟山港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的作用。
摘 要:新能源产业是近年来各国致力发展的新兴产业,由于其特殊的行业特性导致不能单纯通过市场的力量来进行资源的配置和调节,从技术研发到新能源生产全过程,需要国家财政在资金上进行再分配和调节。而其主要手段是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
关键词:新能源;财政补贴;税收减免
1.新能源产业发展状况
新能源是指传统以外的其他的能源形式,是人们利用新的技术将某种资源转化为能源。随着人类对环境的要求以及传统能源的不断减少,因而新的能源开发成为世界各国的首要政务,很多国家提出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开发新能源的奖励措施,这给新能源的发展带来广大的空间。
最近几年,发达国家为了能争夺发展新兴产业的主动权,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其中美国政府为大力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财政补贴140亿美元,并采用减税,政府担保贷款等系列措施;而德国政府为支持电动汽车的研发,拨款5亿欧元作为其研发预算;法国政府更是成立“战略投资基金”,投入200亿欧元,大力支持汽车、航空、防务和能源方面的发展。由此可见,美欧这些发达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种政策充分展示了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视程度。
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抓住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2010年 9月 8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 号),这一决定提出了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规划部署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先发制人,抢先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轨道。
2.新能源产业的特点
新能源是介于公与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这种情况就不能只通过市场来分配和调节了,从开发新能源的技术研发到生产这一整个过程,需要国家的财政进行资金的运转,具体特征如下:
新能源的生产可以节约资源,消费可以保护环境。传统能源的严重缺乏和消费时带来的环境污染和气候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再依赖化石类能源发展的道路显然不容乐观。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的影响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违背了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方针。
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使全人类广泛受益,这种受益区别于其他的物品,其他物品的受益是在能够依据法律对其权利完全拥有支配权。而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主体,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的对常规能源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这种受益,人们都在事实上可以共享。这说明新能源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同常规能源相比,新能源的公共性特征尤为突出。
新能源的高成本性。因现有的技术有限,造成新能源生产花费大量的成本,使得不能通过市场来消化。新能源只有依赖新材料,新技术,才能大规模的发展并利用。这使得新能源的市场化和传统能源相比在价格上就失去了优势。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由于资源税和环境税的缺失,新能源发电的环境、资源的“外部收益”在新能源收益中不能得到充分体现,用现行的企业会计成本标准来衡量,显然不具备与传统能源竞争的能力。为此,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政府如果不能积极扶持,新能源很难实现产业化发展。在现阶段,把新能源定位为准公共产品,可以决定新能源的投资、运营和政府扶持模式,这就要求政府不仅要给予更多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而且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评价标准,否则无从体现新能源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
正是由于新能源是一种“准公共产品”以及其生产过程中高成本性,导致了我国新能源上市公司市场生存能力及盈利能力不强,在其成长过程中,政府给予了相当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其中,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成为其盈利的主要手段。
3.政策建议
由于新能源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之处,但由于其产品的准公共性,及其生产过程中的高成本性,决定了单纯通过试场机制,其很难得到发展壮大。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1、技术研发促进政策:
(1)加强“关键领域重点突破”计划,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
(2)积极推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配置和共享。
(3)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
(4)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设立省级新能源产业专业人才交流市场。
(5)建立和完善新能源产业技术交易市场。
2、金融扶持政策:
(1)加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
(2)加大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
(3)加大风险资本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力度。
(4)充分利用其他融资手段,加大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
3、产业优化与市场服务政策:
(1)推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新能源产业基地,打造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2)培育发展龙头企业,辐射带动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
(3)大力实施重点工程,形成新能源产业发展示范效应。
(4)为新能源项目提供土地支持。(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国欣,祝继高.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实证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04.7
[2] 张雁翎,彭浩然.盈利预测误差的契约性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财经研究,2004.11
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了解**县建筑业的产业结构状况,建筑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市场分布与发展潜力, 进一步做好建筑业管理工作。近期我局对辖区内的建筑企业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县建筑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支柱产业作用日益显现。目前我县共有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4家,有生产业务的4家,其中具有二级资质的建筑业企业共2家。20xx年我县建筑业产值为24121.05万元,县属4家建筑企业的产值为14258.16万元,占到了全县建筑业产值的59 %,其中**县葵山红亮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为二级资质的建筑企业,20xx年的建筑业产值为12280.74万元,占全县建筑业产值的51%,占县属建筑企业建筑业总产值86%。由此可见,大企业对整个行业的支柱作用。总体来看,整个建筑业的运行还是比较平稳的,施工产值也在稳步提升,但是对于利润率的增加却相对缓慢。
二、当前制约建筑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认真分析了我县建筑业发展的现状,冷静地查找发展的差距,认为当前制约我县建筑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
1、“吃不饱”---虽然我国发展已进入快速阶段,建筑业市场比较繁荣,但是国有大型企业仍有吃不饱的感觉,有的企业没有多少工程可以干,这是因为我国建筑企业发展较快,在市场份额一定的情况下,企业多,竞争十分激烈。我县的四家建筑企业都有“吃不饱”的感觉。
2、企业在承接工程的时候招投标不规范。现在的施工工程大多数都是通过对外招标来寻找建设方,但是在投标的过程中很多不具有招标条件的公司或者个人,往往借用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的施工资质,因为其人员较少,管理成本较低,所以相对于那些比较正规的大公司,其往往可以因为价格上的优势,以较低的价格中标,这也造成大型单位优势转化为了劣势,从而造成工程量的下降。
3、企业垫资情况严重,影响资金流动。通过走访企业我们了解到,当前的建筑业普遍存在施工方垫资的现象。企业要想运转正常,资金流动要有保障,但是过多的垫资限制了企业的资金流动,再加上投资方或多或少的拖欠施工方工程款,使得很多企业不得不靠银行的高息贷款来维持正常运转,在无形中给企业带来了额外的业务支出,从而造成企业盈利变薄,甚至下降。
4、建筑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垫支拖欠工程款较为突出。近年来,为加强对有形建筑市场的管理,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工程项目招投标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着不正当竞争和严重的弄虚作假行为。当前,建筑市场最突出的就是垫资、拖欠“两把刀”。(1)垫资。工程款垫资已成为建筑市场的普遍现象。如果不垫,企业就揽接不到工程,揽接不到工程就意味着企业无从发展,生存就会受到严重威胁。特别是大量开工建设的政府、开发区的工程项目,大多由施工企业直接垫资。有的为了避开监督,合同主体双方研究对策,在签订正式合同背后又补签“黑白合同”或“阴阳合同”。这样,不仅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也为工程质量埋下了隐患。(2)拖欠工程款。建筑施工企业在中标后需缴纳质量、安全等保证金,而建设方却没有相应的信用保证。工程竣工验收时,业主一般只付总价款的60%,最好的只有80%,少说也要拖三年,甚至更长。在清欠过程中,有的施工企业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不敢如实上报实际清欠情况,从而出现“网上清了、实际还欠着”,或者是“明清暗欠、前清后欠”等现象。由于建设方工程款不到位而引发的拖欠民工工资时有发生,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值得关注的是,“政府项目”拖欠工程款现象仍很严重。
三、加快我县建筑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规范建筑业市场机制
逐步消除不规范的市场操作,严格按照国家行业运行规定进行市场平等竞争,不断增强企业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严格按照合同的约定执行, 消除工程款回收滞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2 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牵线搭桥,使资源优势互补,技术力量增加,市场竞争能力提升.企业应站稳本地的市场,不断拓展外地市场,大力开拓国外市场.政府应做好对本地企业的科技信息,市场信息,技术力量的有力支持,最大能力的保护好本地企业的发展。
3、加强领导,切实把建筑业放到支柱产业的位置。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大,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多的行业。在当前面临突出的“就业”、“三农”等问题的新形势下,建筑业对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起着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在推进城市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目前建筑行业现状来看,市场体系不完善,建筑市场的规范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 ,市场秩序、质量管理、建筑节能推广、资质管理、劳动安全监管、建筑工人权益保障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建筑市场法制建设、建筑市场规范和监管、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企业改革和人才教育培训等都需要政府加强指导、扶持和管理。在新形势下,对于建筑业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像重视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一样重视建筑业,把其切实放到支柱产业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