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空气监测的目的范文

空气监测的目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空气监测的目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空气监测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室内空气监测;教学项目;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2-0050-03

作者简介:赵根成,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测技术教学、科研及对外技术服务;贾劲松,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测技术教学、科研及对外技术服务;姚运先,男,本科,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测技术教学、科研及对外技术服务;李支援,女,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测职业技能培训。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课题资助项目“室内空气检测工职业技能鉴定题库研究与开发”(编号:XZJ2011GH009)的研究成果。

《室内空气监测》是高职院校环境监测技术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也是室内空气检测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室内空气监测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培养合格的室内空气检测工。近年来,研究者在探索新的课程模式、建设各级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发现项目化课程代表了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成为摆脱学科型课程束缚、推广项目教学法最广泛的课程模式。为提高教学效果和职业技能培训效果,我们对《室内空气监测》课程进行了项目化设计的相关研究。

一、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①②。项目教学法具有下列特点③:①职业性。以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工作进程作为设计项目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以企业对现代职业人的素质、能力、知识要求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②实践性。项目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与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的实际情境相吻合;③科学性。项目教学是在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有目标的实践活动;④互动性。项目教学的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融教、学、做于一体。

二、项目化设计的思路

项目教学法的关键是选设项目,其依据主要是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各工种的职业岗位(群)对从业者都有明确的技能要求。根据本课题组正在制定的《室内空气检测工职业标准》,可将室内空气检测工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共五级,高职院校通常要求学生获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室内空气检测高级工职业技能要求主要有监测准备、样品采集、样品分析、数据处理、养护设备和实验安全等方面,具体要求如表1。

根据室内空气检测工高级工的职业技能要求,《室内空气监测》课程设计主要考虑监测准备、样品采集、样品分析测定、监测报告编制、维护和保养仪器设备、安全操作6个方面。

1.监测准备。能根据《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HJ/T167-2004)制定室内空气监测方案④,确定采样点位、采样时间、监测指标、监测方法、质控措施、评价标准、人员安排及仪器试剂的准备工作。

2.室内空气样品采集。能对室内热环境参数进行现场监测,对主要室内污染物指标(氨、甲醛、苯、甲苯、二甲苯、TVOC、可吸入颗粒物等)进行样品采集和保存。

3.室内空气样品的分析测定。能对采集的室内空气样品进行分析测定,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

4.监测报告编制。能规范编写《室内空气监测报告》,对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或《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⑤⑥。

5.维护和保养仪器设备。能对常用室内空气采样设备和分析仪器进行正确维护和保养。

6.安全操作。能执行实验室各项安全守则、正确使用消防器材、安全使用各种电器;能正确使用通风橱,不乱排放废液、废渣;能正确使用防护用品;能对突发的安全事故果断采取适当措施,进行人员急救和事故处理。

三、项目化设计的主要内容

1.教学项目设计。根据室内空气检测工高级工的职业技能要求,我们将《室内空气监测》课程设计为5个教学情境:室内热环境参数监测、室内气态污染物监测、室内颗粒态污染物监测、室内生物污染监测、室内放射性污染监测。每个教学情境设置若干教学项目,共计9个。此外,还对每个教学项目设计了教学参考学时数,如表2。

2.考评方式设计。考评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试。按照室内空气检测工职业技能的重要程度,对考核内容设置相应的比重,如表3。

理论知识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操作技能考试采用现场实际操作方式,均实行百分制,成绩皆达60分以上者为合格。

室内空气监测是当前社会日益被广泛关注的行业,但《室内空气监测》课程的起步较晚,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对该课程的教学情境、教学项目、教学时数和考核方式进行项目化设计,试图为参与该课程的教师及室内空气检测从业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注释:

①宋伟文.一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和教学法[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7).

②刘林华.高职《统计实务》课程项目教学法中项目设计初探[J].警官文苑,2012,(4).

③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④HJ/T 167-2004,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第2篇:空气监测的目的范文

1.1 自营式

在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开展初期,由于监测设备主要依靠进口产品,加之又是个全新的领域,所以使用单位主要是派人到生产厂家或公司对仪器进行专业的使用、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学习,然后在工作实践的过程中再进行摸索、熟悉、总结,最后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开展起来。这是一种传统的运行模式,具有低成本、好管理的优点,为自动监测工作的起步和监测人员的培养起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各地在空气自动监测工作进行的初期普遍采用了这一模式。

1.2 半托管式

即仪器使用单位付给仪器生产厂商一定的费用,生产厂商定期派技术人员到仪器使用单位进行专业的检查维护,而使用单位则负责仪器的日常简单的使用维护工作。

1.3 全托管模式

将自动监测仪器运行委托给有管理维护能力、有正规资质的单位进行管理,由他们对监测仪器和系统进行专业的维护保养和管理来保障空气监测数据的采集、传输等工作,而监测站则负责对监测数据的上报和监控以及对委托单位进行质量控制等工作,它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即第三方运营模式。

第三方运营模式是自动监测运营的发展趋势,更是空气自动监测运行的必由之路。原因如下:

2、自动监测仪器发展的需要

随着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不断发展,监测子站越来越多,监测仪器、设备种类、型号也越来越多,各种仪器的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自营式”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监测人员由于并非专业的技术人员,维护过程中束手无策的尴尬情况时有发生,已经越来越难以保障整个自动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行,也就无法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管理维护技术的严重缺陷,迫使人们思考起自动监测工作的运营问题,但受运行经费及体制的限制,难以展开大的改变,于是“半托管”模式应用而生;而这种模式由于在仪器出现故障后专业的技术人员因种种原因不能及时到位,本单位的人员又无法解决,故常常影响监测工作的正常进行,它的局限性使这种方式也只能作为临时过渡手段而应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尤其是在继国家空气质量平网后,省上的空气质量系统也已联网成功,用不了多久时间将会启动监测数据实时平台,届时空气质量状况和国家的平台一样实行24小时不间断滚动式。这就需要一支过得硬的熟练的全天候的完善的技术保障维护力量来支撑,但以大部分监测站目前的技术力量来说,恐难担当。即使自己培养技术力量,得用多少人力、多少时间呢?所以监测仪器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完善的保障模式来支撑,第三方运营则可以在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3、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工作的目的的需要

空气自动监测工作的目的是判断空气质量是否符合国家制订的环境质量标准及了解当前的污染状况;判断污染源造成的污染影响,确定控制和防治对策,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对排放量大、危害影响严重的污染源进行控制监测,尤其在扩散不利的季节,防止污染事故的发生。为保证执行环保法,起着监督作用;收集空气背景及其趋势数据,通过长期积累的监测数据,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为保护人类健康、生态平衡,制订和修改环境标准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研究空气扩散的数学模式,判断新污染源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为相应的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并为污染危险天气以及空气污染短期、长期预报,提供信息资料。但在目前自主或者半托管模式运行工作中,为了保障监测数据的正常采集和传输,自动监测人员把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仪器的保障维护工作上,相反对监测数据的统计、对空气变化趋势的判断、对污染形成原因的分析、对控制和预防对策的建议等等自动监测工作主要目的性的工作却搞的不够,违背了空气自动监测目的的真正意义。而实行第三方运营则可以把自动监测人员从紧张、繁忙的仪器维护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对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等工作中来,使得空气监测数据更加充分的成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科学依据,起到其真正的作用。

4、环境状况形势发展及公众参与度提高的需要

第3篇:空气监测的目的范文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steps, principles and basic methods of optimization of distribution of ambient air monitoring points, including functional area method, simulation metho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comprehensive method and fuzzy clustering analysis method.

关键词: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优化布点

Key words: ambient air quality;automatic monitoring;optimization of distribution points

中图分类号:X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009-02

0 引言

城市与区域大气污染形势日益严峻,要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的现状与变化趋势,就必须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1]。以尽可能少的监测点位代表尽可能完整的空气质量,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及优化是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1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布点的基本步骤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布点及优化的基本步骤分为:确定监测目标、划定监测范围、历史资料与数据的收集、确定监测点位的类型、数量与代表范围、监测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监测点位的管理与优化。

2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布点优化的基本原则

代表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点需能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所在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完整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应考虑城市自然地理、能源结构、气象等综合环境因素,考虑工业布局、产业结构、人口分布等社会经济特点,在整体布局上反映城市主要功能区和主要大气污染源的空气现状及变化趋势,合理布局,各监测点之间相互协调。

前瞻性:兼顾未来城乡空间格局变化趋势以及城乡建设规划考虑监测点的布设。

针对性:坚持环境管理需求优先原则,监测数据是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包括评价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状况和各级政府环境保护工作成效等。因此,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点位的设置应优先满足环境管理的需求。

连续性:为了保持监测资料的连续性和可比性,原则上点位一经确认,不应变更,除非有不满足规范的理由。

经济成本最优: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使用造成了环境污染,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经济问题。同时,在决定监测点位时,还需要考虑现场的实际情况,交通是否方便、电力是否具备、周边环境是否有干扰等。

调整优化后的城市评价点位能够代表城市行政区划改变后的污染水平,反映新的监测覆盖区域和功能区,确保能客观反映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污染物特征及分布规律,能全面评估区域污染水平及污染发展趋势。点位的调整要综合考虑点位布设等具体实施工作的可行性,做到监测点位理论上优化、技术上可行、采样相对方便、立足当前兼顾发展。

3 监测点数量的确定

监测点的数目设置是一个与精度要求和经济投资相关的效益函数,应根据监测范围大小、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人口分布密度、气象、地形、经济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在实际应用中,监测点位的数目的多少即对应着人力财力的投入量,因此监测点位数目的确定,应根据监测范围大小、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人口分布及密度、气象、地形及经济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

目前针对监测点位数目的确定主要以定性方法为主,也有人提出一些定量方法,但是由于这些定量方法在建模过程中使用到一些理想化假设条件,往往限制了其应用范围,一般只能作为一个参考,还需综合考虑其他因素。

最优监测点位数量的确定,要求控制监测点位的数量,但同时保证足够的信息量,同时也要注意尽可能避免信息重复。监测点数目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大气污染物现状等多方面的因素。

目前有基于人口数量、污染程度和面e、功能区等方法进行监测点位的确定。欧洲环保署(EEA)、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等对悬浮颗粒物、SO2、CO、NO2等多个项目根据人口数量而确定监测点位数量,以最少的成本控制、最少的监测点尽可能全面地反映整个地区的污染水平;国外还有以测区面积及污染程度为基础的经验法,将污染超过年平均标准的地区、介于标准与本地水平之间的地区、本地水平地区三种,按照一定的公式计算所需要的监测点位;功能区布点考虑城市点位较少,仅布三、四个点。

4 监测布点优化的基本方法

监测点位优化方法很多,通常采用功能区网格法、数理统计法、模型法以及综合法等方法进行优化。由于预测模型和预测精度对优化布点工作的结果的影响较大,比较难以广泛应用。近年来,又发展出了系统聚类法、模糊优化、物元关联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等,这些方法大多基于传统数理统计模型,无法克服扰动的随机性,对于一些非线性、非正太分布数据处理不理想。

最优监测点位的选择必须考虑区域的气象和地形地势条件,使布点在地理上分布合理,布局均匀。监测点位的选择可以分为两个步骤,包括污染物变化规律相同区域划分、在划分的各区域中选择合适的监测点。

监测点位的设置应具有好的代表性,所设置的监测点能反映一定范围内的大气环境的空气质量现状和变化规律:①布设的监测点位应覆盖全部监测区,采点位应设在整个监测区域的高中低不同浓度的地方,能合理反映区域内空气质量状况、污染水平、污染规律;②点位设置应考虑环境本底因素,以及人口分布,产业结构、工业布局等社会经济特点,分布相对均匀,覆盖全部建成区;③区分不同类别功能区域空气污染的现状,注意点、线、面等污染源对城市人口集中区域的影响,工业集中地区、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应适当多设置采点位;④兼顾完成城市自身所要求的空气监测任务。

4.1 功能区法

我国在环境监测初期,都是采用功能区域的点位布设方法,该方法多用于一个城市仅考虑三、四个大气监测点位的情况下。但是,特定范围内,人类活动与该空间的空气污染现状之间关系不固定,各城市不具备可比性,因此对整个区域代表性就比较差。所以目前需要重新认识和研究该方法能否实现布点的优化。

4.2 数理统计法

数理统计法利用统计的原理分析监测布点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即假定了一个时间序列和空间范围实际的大气监测结果与大气污染的分布状况和扩散存在时间、空间上的相关性。但由于实际监测中点位布点和监测频次的局限性,决定了监测结果的相关性较差,且没有考虑污染源强度及环境条件的影响,因而有一定的不合理性。

4.3 模拟法

模型模拟的结果受污染源分布、污染扩散规律、气象条件等环境条件多方面影响,同时还与模型模式的适用程度和模式方法选取等因素有关。掌握一个区域内环境空气的污染物分布情况是比较困难的工作,需要大量的监测网格数据,模拟法在客观环境要素等条件的获取和具体模式的选择和使用等方面都存在无法避免的数据缺失,难以提高模拟的精度和预测的准确度,做到通用有一定难度。

4.4 综合法

综合法能基本上解释环境空气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规律。它考虑了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各种因素,用大量的实测数据来提高模拟结果的准确度,弥补其他环境条件信息的缺失。但该方法要求原始大气监测网的密度高,否则等值线无法建立,无法进一步深入分析,在具体操作上还是具有较大难度。

4.5 模糊聚类分析法

目前来说,最为常用的还是模糊聚类分析法,利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数学处理更科学,它能有效解决评价标准的边界模糊和监测误差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同其它方法相比,此方法原理简单、计算量小,模型直观,人为影响小,符合环境空气监测网格化点位布设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具有整体代表性。

5 小结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涉及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仅使用一种或几种方法无法真实反映实际情况,而使用的方法过多又可能会使问题复杂化,不利于布点工作顺利开展。因此可以采用以下原则开展点位优化:根据不同的管理需要,多组合利用上述方法,也就是将这些方法以类型和次序为对象进行组合应用,以期达到理想的研究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秀梅,张淑红.大气环境监测的应用及布点方法[J]北方环境,2011,23(7):218.

第4篇:空气监测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空气质量监测;质量标准;监测控制;环境污染

        一、自动质量控制监测系统的构成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是由监测子站、中心计算机室、质量保证实验室和系统支持实验室等部分组成。

        监测子站的主要任务:对环境空气质量和气象状况进行连续自动监测;采集、处理和储存监测数据;按中心计算机指令定时或随时向中心计算机传输监测数据和设备工作状态信息。

        中心计算机室的主要任务:通过有线或无线通讯设备手机各子站的检测数据和设备工作状态信息,并对所收去的检测数据进行判别、检查和储存;对采集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对检测子站的检测仪器进行远程诊断和校准。

        质量保证实验室的主要任务:对系统所用检测设备的标定、校准和审核;对检修后的仪器设备进行校准和主要技术指标的运行考核;系统有关检测质量控制措施的制定和落实。

        系统支持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根据仪器设备的运行要求,对系统仪器设备进行日常保养、维护;及时对发生故障的仪器设备进行检修、更换。

        据有关性资料报导,当今世界,没有一座城市的空气是清洁的。据英国环保协会数据推算。全世界每天有 20000多人死于空气污染。相当于每天有 100多架飞机发生空难。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空气污染,全世界人口平均寿命可以延长30年,这是许多生命科学家的判断。而社会学家发现。空气污染引起的生理及心理反应。使人类幸福指数降低了1/3。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性的提高,因此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活环境随着重工业、加工业等认为造成的环境污染,导致了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所以科学的监测控制空气质量的重要工作的全面施行势在必行。

        目前,国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构成较为简单,监测站所得的数据由当地环监部门整理分析,在以行政管理系统依级次上报。与此不同,在英国的系统中,监测站数据直接上传至国家中心数据服务器,数据中心管理控制单元予以校正,处理及分析,各次级行政单位的空气信息均由中心管理控制单元。除此之外。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部门在两国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中的位置大相径庭。在英国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中,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由独立的质控部门管理,处于核心位置,它贯穿于整个系统的各个环节,相比较而言。国内质控和质保部门并非独立于监测及中央控制系统,所有的质保和质控手段基本由监测站人员实施。而英国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系统的完善程度和复杂程度要明显优于国内系统,其数据的集中化,密集化管理为数据的可靠性,比较性,追踪性提供了优良的先决条件。其次,英国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由独立部门承担,不同部门的工作更加专业化,细节化,分工更为明确,值得国内借鉴。

        二、自动空气质量监测中质量保证控制环节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我国环境保护总局的《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汇编》中,对于空气质量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目的进行了阐述:“规范监测手段,确保监测数据和信息的准确可靠。”此规范中对于输出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两重要指标外,还对数据的可比较性及追踪性提出了要求。由国家空气质量监测部门对空气污染物的趋势分析,空气污染预报,以及数据校正,对数据的制式化,标准化做出高要求的工作可以看出数据的可比较性,追踪性尤为关键。

        (二)具体完善促进实施手段

        1.质量保证环节包括:

        a.监测人员培训;b.设定标准监测方法;c.分析员筛选;d.站点考核;e.检测仪器的阶段性维护;  f.仪器使用,校准,维护历史记录。

        2.质量控制环节包括:

        a.数据检查;b.数据处理;c.监测仪器的日常校对;d.监测仪器的日常维护保养。

        从完善的角度来讲,质量控制环节应该做到数据的多元化比较,之后进行科学性的校准,最后完成独立评估,有效的为全程质量监测做出完善和促进。所以为更好的做到全面性的务实工作,以下将对空气监测实际操作过程中做出相应的具体规范,我国规范中的主要具体控制手段为:

       3.主要控制手段:a.监测时间与频次控制;b.监测数据有效性质质量控制;c.监测仪器校准;d.监测仪器性能审核;e.检测仪器,校准装置,标准物质等的质量检查;f.落实数据审核。

        因在我国操作规范中并未明确的划分进行上述操作的明确责任范畴和权限的划分,在实际操作中很可能会导致责任重叠和责任空白的情况下发生。所以关键性的可行措施必不可少,对于不同的质控操作要做到有明确的权限以及责任划分。

        三、质量控制操作责任划分

        (一)监测站操作员质量控制环节责任范畴。

        1.按照操作条例,执行监测站的例行操作和仪器的站内例行校准。2.鉴定和设备报告,监测站环境的潜在变化和潜在问题。3.鉴定和报告监测站的潜在安全问题。4.对监测仪器进行简单的站内测试和维修。5.定期参加质量控制部门的组织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操作培训。6.当被要求时,参与质控和质保方面的监测站审计工作。7.在监测站点巡查后24小时内,完成仪器校订电子记录表格并上传至中心数据服务器

        (二)设备供应商、设备服务商部门质量控制环节的责任范畴。

        1.例行和紧急设备维护和维修监测及辅助设备。2.保证所有监测站的年数据捕捉率高于90%。3.保证两个自然日内到达故障站点排除问题。4.保证所有设备非站内维修,非站内校准的历史记录。5.保证所有校准原始数据的保存管理,为全局数据鉴定提供可靠的校准数据。

        通过全面的测试及校准,对所有监测仪器的关键功能进行全面的检查与评估做到完善行的独立质量控制。

        四、建议与总结

        就我国的自动环境空气监测工作目前形势所提出的质控质保过程的可实行的优质化建议与总结:

        1.对于环境监测部门质控质保责任范畴划分的明确化,对于不同阶段的质控质保责任分配到户。如,仪器日常校准,仪器的年度审核,数据的分析,处理,优化应由专人负责。

        2.对于监测站获得数据,经手人应有明确的修改权限,和筛选权限,保证数据的原始性,在未来的审核或者调用中,有据可查。

        3.逐步建立空气质量区域化网络系统。21世纪是网络化与信息化的时代,大规模的信息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信息的透明化可以作为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发展的一个目标,建设和完善空气质量信息系统,促进数据的集中处理、优化,提高空气监测数据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永和. 环境保护部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及布点优化[j]. 莱钢科技, 2010,(03)

第5篇:空气监测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 医院; 消毒监测; 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330-01

医院消毒是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其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剂是否有效,消毒效果是否达标的唯一手段。为了提高医院消毒灭菌水平,防止院内交叉感染,阻断疾病的医源性传播。我区对辖区内各级医疗单位进行消毒监督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项目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辖区内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个体诊所及乡村卫生室。

1.2 监测项目 医院科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效果、使用中消毒剂。

1.3 采样与检测方法 对室内空气用直径为9cm普通琼脂平板,置于室内各样点距离地面0.8~1.5m高度,暴露5min采样,将采样平板置于37℃培养48h,计算细菌总数;对物体表面和手,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采样液的无菌棉拭子在规定区域内做涂抹采样,将采样棉拭子置于10ml中和剂采样液的试管中,经充分振荡洗下细菌,取样进行活菌计数培养,检测细菌总数;压力蒸汽灭菌器用121℃压力蒸汽灭菌指示卡检测灭菌效果;使用中消毒剂取1ml加入到9ml相应中和剂溶液中混匀,进行活菌计数。采样由防疫科人员现场进行采样,检验科人员检验。

1.4 结果判定标准 依据GB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和消毒技术规范规定的指标执行。

2 结果

2.1 不同时期监测结果,经对2007-2009年医院监测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证明,总体消毒灭菌效果的合格率为77.46%,不同年度依次为72.95%、77.39%、82.20%。

2.2 不同对象监测结果,经对不同对象监测结果统计表明,医院总体室内空气监测合格率为73.24%,物体表面合格率为73.61%,医护人员手合格率为60.0%,压力蒸汽灭菌器合格率为94.44%,使用中消毒剂合格率为85.71%。

2.3 不同类型医疗单位监测结果,经对各类医疗单位监测结果表明,区属医院监测合格率为87.78%,社区卫生服务站合格率为82.02%,个体诊所合格率为74.44%,村卫生室合格率为65.12%。详见表1、2

表1开发区2007-2009年医院消毒监测结果

表2各类医疗单位消毒监测结果

3 讨论

3.1 本次检测结果表明,近3年来我区医疗单位消毒与灭菌工作质量有所好转,但不容乐观,尤其是医护人员手的合格率仅为60%。而在医院内感染中,医护人员的手被污染是导致交叉感染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也是关系医院内感染是否发生不可忽视的问题。造成医护人员手消毒不合格,除了与部分医护人员对手的清洁消毒重视不够外,更可能与基层医疗单位医护人员没能正确掌握清洁消毒方法、洗手设备落后和清洁消毒后再污染有关。因此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正确洗手的认识,并掌握正确洗手和消毒的方法,消除医院感染的隐患。

3.2 窒内空气、物体表面及使用中消毒剂的合格率也不甚理想。这些都是关系到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也是医院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应严格加强管理。

第6篇:空气监测的目的范文

摘 要 目的:了解肥城市部分医院医疗环境及医疗器械消毒现状,深刻分析各级医院就医环境及器械消毒存在的问题,为今后针对性的开展医疗机构消毒管理工作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取肥城市市(县)级、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所各5家医院作为检测对象,分别对三级医院的空气、医务人员手卫生、消毒液以及部分器械耗材进行监测,得出具体数据进行分别对比。结果:市(县)级医院空气质量监测合格率75%,医护手卫生合格率96%,消毒液合格率100%,部分器械及耗材监测合格率100%;乡镇卫生院空气质量监测合格率73%,医护手卫生合格率88%,消毒液合格率85%,部分器械及耗材监测合格率90%;村卫生所空气质量监测合格率87%,医护手卫生合格率55%,消毒液合格率65%,部分器械及耗材监测合格率79%。结论:村卫生所医务人员较县、市(县)级卫生机构医护手卫生及器械消毒差,需加强对乡村卫生院的监测力度,以改变肥城市基层医疗机构的就医环境。

关键词 医院 环境 器械 手卫生 消毒

Effect evaluation of the hospital environment and instrument disinfection in Feicheng City

Wang Pinjie

Th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of Feicheng in Shandong Province,271600

Abstract Objective:The status of hospital medical environment and medical instrument disinfection in Feicheng city to understand,A profound analysis of existing medical environment and all levels of hospital disinfection equipment for future problems,targeted to carry out the disinfection management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to provide guidance.Method:Select 2012 October Feicheng city(county)level,township hospitals and village clinics in 5 hospitals as detection object,The three level of hospital air,medical staff hand hygiene,disinfection and equipment monitoring,the data were respectively.Results:The city(county)level hospital monitoring of air quality 75% pass rate,pass rate of 96% medical hand hygiene,disinfection qualified rate 100%,partial equipment and supplies monitoring qualified rate 100%,township health centers to monitor air quality 73% pass rate,pass rate of 88% medical hand hygiene,disinfection qualified rate 85%,partial equipment and supplies monitoring the passing rate of 90%,the village health clinic air quality monitoring the passing rate of 87%,and the qualified rate of hand hygiene disinfectant 55%,qualified rate of 65% parts of equipment and supplies monitoring qualified rate 79%.Conclusion:The village health clinic medical staff a county,city(county)level health institutions medical hand hygiene and disinfection of equipment difference,need to strengthen monitoring efforts on rural health center,to change the basic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Feicheng med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Hospital;Environmental science;Apparatus;Hand hygiene;Disinfection

医院感染管理是目前医院管理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1],21世纪威胁人类的三大病原微生物分别是艾滋病病毒、耐药结核菌以及获得性的医院感染菌群,特别是获得性医院感染菌群,给治疗带来极大的医疗安全隐患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我们通过对各级医院加强卫生监督,旨在降低院内感染,为百姓就医创造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0月随机抽取肥城市市(县)级、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所各5家医疗单位的门诊换药室、患者留置观察室(输液室)进行空气质量监测,同时对三级医疗机构灭菌后备用的器械(平镊、组织剪、线剪、持针器等),消毒液,体温表,医护人员手卫生进行监测,测定菌落总数。

采样方法: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标准》GB15982-1995之《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的要求进行操作[2],采取现场检查,重点项目现场采样,按严格无菌操作的方法进行。

统计学处理:分别将乡镇级医院和村卫生所与市(县)级医院比较,采用软件SPSS15.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χ2检验,以P

结 果

三级医疗机构空气监测、医护手卫生监测以及消毒液菌落指标监测结果显示,市(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空气监测合格率75%,医护手卫生合格率96%,消毒液合格率100%,而乡镇级及村卫生所则对应的合格率分别为乡镇级:73%,88%,85%;村卫生所:87%、55%、65%,村级医疗机构在空气达标方面分别与市(县)级、乡镇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医护手、消毒液方面的达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消毒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的基本任务就是消除病原微生物,改善环境,提高医疗质量,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医院感染的发生,保护人体健康,医疗机构有效的清洁消毒工作是减少医院感染的重要举措[3],医院是各种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场所,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的主要播散途径之一,而门诊区、病房、换药室、留置观察区等地方又是医院交叉感染较为严重的地方,消毒不当和消毒不彻底会对患者疾病诊治造成极大的医疗安全隐患[4,5]。重视消毒工作并采取有效的消毒方式和方法来降低院内感染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及医院管理者达成的重要共识。

本次随机抽样监测的对象是山东省肥城市市(县)级医院、乡镇医院以及村卫生所各5家医疗机构,监测时间为同一时间段,监测方法和手段一致,从综合表分析,市(县)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较乡镇级医院好,手卫生合格率达96%,而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手卫生合格率88%,村卫生所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较差,手卫生合格率仅56%,部分村卫生所医务人员手上的细菌总数高达8500cfu/cm2,超过标准的近6倍,乡镇级医院特别是村卫生所手卫生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有:①大部分村卫生所及部分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消毒意识淡薄,无菌观念较差,缺乏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②医务人员未能全面掌握消毒灭菌的基本知识,手卫生处置不当;③基层医院通常使用的消毒液以戊二醛为主,其消毒效力受PH值、使用时间长短、抗酸效能等影响[6],导致已失去功效的消毒液仍在继续使用而致手卫生不达标。本次抽查,村卫生所及部分乡镇卫生所消毒液不达标,主要原因有:①消毒液过期使用;②消毒液保存环境不适合消毒液的存放。

综合表分析,本次随机抽查了三级医疗机构的持针器、平镊、医用剪刀(含组织剪和线剪)及体温表,监测结果显示,市(县)级医院全部达标,乡镇级医院达标率93%,而村卫生所的达标率仅79%,不达标的原因:①(浸泡上述器械的)消毒液过期或消毒功效减弱;②消毒液浸泡时间不够,达不到消毒效力而提前使用,通过分析说明,医院级别越低,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越差,器械消毒效果越差。当然,尽管我们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抽检,但本次得出的结果,也可能与操作人员自身原因及操作方水平有关,期待引入更加规范、科学符合消毒要求的SOP模式和方法,但总的来说,结果是可信的,具有参考价值。

建议:加强对乡镇、村两级医务人员消毒灭菌知识的培训,从思想上提高消毒灭菌意识,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对各级医疗机构的相关从业人员定期考核并纳入绩效管理,真正达到严格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阎子海,肖用红,佟志国.县、乡、村三级医院医疗单位医疗用品消毒效果评价[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3(5):524.

2 国家技术监督局,卫生部.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1996:1-2.

3 唐毅,糜琛蓉,何景雄,等.ATP检测系统在临床情节消毒效果评价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2):2523-2525.

4 王燕,钱培芳,孙芳燕.微酸性电解水对舞台表面擦拭消毒的效果评价[J].上海护理,2012,12(5):5-7.

第7篇:空气监测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 环境监测课程 教学改革 理论课 实践

环境监测是环境类专业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有关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以及实施的原则;了解环境监测,从布点、采样、样品保存、样品预处理到样品分析测试和数据处理的全过程;同时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1]。

但是在环境监测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理论教材内容繁多,而课时数不足,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授课老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疲于奔命,教学效果很差;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项目较少,并且受到实验场地和教学时数的影响,一般在课堂实验教学中仅仅完成样品分析测试这一环节,学生明显缺乏实验兴趣。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两大问题,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理论课教学改革

1.整合理论教材,精简授课内容。

我们在教学中采用的教材为奚旦立主编的《环境监测》(第三版),该教材注重系统性,涉及的内容既广又深,如果课堂授课内容完全参照教材内容,则课时数明显不足。因此我们本着“够用、会用、能用”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整合。首先认真分析教材和其他先修课程中的雷同之处,对于其他先修课程中学到过的知识点进行删减,如有关空气污染、水质污染的基础知识在环境科学概论等先修课程作为重点内容学习过,在环境监测课程中就不再讲述;对于在实际环境监测过程中应用较少且深的理论知识,如空气采样器每一部件的具体工作原理、标准气体的配制等知识点也略去不讲;对于教材中自身各部分相互重复的内容也避免反复讲解,如同一监测项目,在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和土壤监测中只是样品采集和前处理方法不同,而所采用的检测方法相同,那么具体的检测方法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只讲解一遍。

对于保留的教学内容再进行分类,分为教学部分与导学部分。重难点的知识采用教师讲解教授的教学方式;简单的知识采用导学方式,即教师提出学习具体要求,给出相应的习题,并通过课后作业的方式检查学习效果。通过上述对于教学内容的调整,大大缓解了教学时数不足的压力,并且让学生对于整门课程的重难点知识了如指掌。

2.转变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由于精简了课堂教学内容,缓解了课时压力,我们转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

一是对比教学法。由于监测的对象不同,但很多检测的具体项目相同,各部分教学内容既有差异又有联系,如:水质监测和空气监测,二者在采样方法、采样仪器上存在明显差异,通过比较二者的异同点,可以对空气采样中的部分难点知识进行突破,而对于空气和水质监测中具体的监测项目,只是样品采集及前处理过程不同,具体的检测方法都一致。这种对比教学能引导学生对书中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融会贯通,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这门课程。

二是图片教学法。对于某一具体项目的监测,教材中都是采用大段的文字叙述,并且涉及大量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望而生畏,产生畏难情绪。我们在教学中对于某一项目的监测流程在课件中都是采用框图结构,对于某些监测项目还采用自己绘制的简单图片,在授课过程中对照简单的流程图,讲解分析原理及分析步骤,将教材中非常抽象的文字叙述形象化、直观化,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流程图对于书中复杂的文字叙述进行简化,进一步缓解了教学时数不足的压力。

三是启发式教学法。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课堂互动无疑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最直接的方法。我们在环境监测的理论授课中,始终坚持启发式的互动教学。如在讲解空气污染物受外界因素影响的时候,我们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常识,通过提问的方式很轻松地讲解风速、风向及排放高度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再如在讲解降尘测定过程中,采样时间较长对采样过程影响较大的问题,我们采用连锁提问方式:天气对于样品采集有无影响?雨天会有什么影响?如何处理这种影响?连续晴天会有什么影响?如何处理?通过这种互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天气状态对于样品采集有影响,在样品采集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并随时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处理。这样一些简单的问题穿插在教学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课堂氛围轻松生动。

二、实践教学改革

环境监测课程中的实验不同于一般的分析化学实验,它具有很强的专业特点。学生不仅需要扎实的分析化学方面的知识,而且需要将这些知识运用于环境中不同污染物的监测。监测实验也不仅仅是一般的化学分析,还包括样品的采集、运输、保存和预处理等,应该说环境监测实验是一个全面的和全过程的实验[2]。但是在现行的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实验场地和实验课时数的限制,往往是采用教师准备好样品,学生仅仅在实验室完成样品检测这一过程。和以往分析化学中的实验差不多,学生明显缺乏实验兴趣,在实验课堂上都是照方抓药,被动地完成实验操作,对与理论知识的应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没有起到任何效果。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采取了大胆的改革,在实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1.转变课堂实验教学模式。

首先我们改变了课堂实验教学模式,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对学生提出实验预习的要求,每次进入实验室之后,采用抽查的办法,让一个学生讲解本次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及结果处理的全过程,讲解完之后由教师对于其讲解错漏的地方进行简单更正,然后全体学生开始实验操作。这样给学生以压力和动力,让学生在实验开始之前对于实验过程有一个非常透彻的理解,对于实验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会主动去查阅理论教材,对于理论课上所学的相关知识是一个很好的复习巩固过程。同时,采用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的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在课堂实验教学中由于课时数的限制,对于耗时较长的样品采集及前处理过程很难保证学生有操作的机会,我们会在课堂做一个模拟现场,准备好采样及前处理过程所需要的仪器,让讲课的学生对照仪器讲解实验步骤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2.增加课外实训教学。

课堂实验教学由于场地及时间限制,一般学生真正完成的只是样品检测的阶段,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们在理论课和课堂实验教学结束之后,开放实验室,进行2周的课外实训教学。主要实训项目为校园环境监测,包括水质、空气、噪声三部分内容的监测,将全班学生分组,要求每组学生完成一个大项目的监测。监测方案设计、采样点布设、样品采集、前处理、样品测定、质量状况评价等全过程要求学生自行完成。对于实训中的难点问题,如方案设计、采样点布设等问题,先让学生讨论拟定,然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指导。在每组学生完成监测任务之后,再组织全班学生集中讨论,交流自己这一部分监测项目的实训经验。最后以一个小论文的形式,让学生完成自己这部分监测内容的报告,并将这个论文作为环境监测整门课程考核的一个重要部分。课外实训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第8篇:空气监测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PM2.5 监测 空气质量

一、前言

PM又称大气颗粒物质,是大气中固体和液体颗粒物的总称,而PM2.5指的是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细颗粒物。其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化石与生物质燃料燃烧、工业生产及建筑扬尘等。虽然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只占了地球上大气成分中很少的一部分,但由于其颗粒直径非常小,可长时间滞留在环境中,可能会富集大量的致癌物质和有毒物质(比如重金属、苯并芘(a)等),易进入人的支气管和肺泡,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危害,严重影响人体健康。PM2.5的这些特点使之成为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以及影响大气能量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就针对PM2.5监测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在日常研究中使用大量的监测工具,获得了很多关于PM2.5的研究成果。本文结合我国PM2.5的监测历史与现状,重点比较我国PM2.5的各种监测方法,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希望对提高我国PM2.5的监测管理与污染防控水平有所帮助。

二、我国PM2.5的监测历史与现状

1.我国PM2.5的监测状况

1982年,我国针对空气中飘尘状况制定了第一个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但并未明确的提出PM2.5。直到2012年,我国才真正地将PM2.5纳入到环境空气污染指标中,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给与了新的修订,目前我国对PM2.5的监测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监测技术和规范体系尚待统一和完善。在我国公布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之前,国内仅广州、上海及南京等少数城市开展了PM2.5的研究性监测。随着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推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将率先开展PM2.5监测。因此,我国对PM2.5的监测还有很强的发展潜力。

2.开展PM2.5监测的重要意义

PM2.5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燃料燃烧、餐饮油烟、工业生产及建筑扬尘等。通过这些途径,PM2.5可能会富集大量重金属元素或者多环烃等致癌物质,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污染了环境空气,同时对人体健康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尽管大气颗粒物在大气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但它对城市大气光化学性质的影响可达99%[2],对人眼所能见到的光产生很大的干涉作用,特别是当颗粒物的直径与可见光的波长几乎一样的时候,颗粒物就会对光纤产生很强的消光作用,PM2.5的粒径基本上已经非常接近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因此,PM2.5浓度的增加导致了大气中可见光范围的缩小。此外,正是由于PM2.5的粒径非常的小,导致了PM2.5在空气中的滞留时间比较长,加上PM2.5富集的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被人吸入肺中,影响呼吸系统的正常运转,给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长期处于PM2.5浓度较高的空气环境中很容易患上支气管炎、心脏病以及各种呼吸道炎症等疾病。正是由于PM2.5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我国开始加强对PM2.5的监测,研究其形成机理与污染组分,掌握其变化规律及变化趋势,不仅能够让公众更加精确的感知到环境空气的真实状况,更能够为PM2.5的污染防控工作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随着我国逐渐的对PM2.5的监测引起重视,我国空气PM2.5严重超标的状况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进一步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我国的空气质量。

三、PM2.5的监测分析方法

开展PM2.5的研究以及防控工作应该将获得准确的监测数据作为此项工作的基础来进行,然而PM2.5的监测分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是因为PM2.5不但直径非常小,而且其形成机制与化学组成亦十分复杂。目前我们对PM2.5的监测主要包括了两个步骤:一是将PM2.5与其他大颗粒物分离;二是测定分离出来的PM2.5颗粒物的重量。

四、加强PM2.5监测的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监测技术,形成统一的技术规范体系

我国的PM2.5监测起步晚,水平相对较低,需要不断地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同时还应结合我国空气质量的特点,进行创新完善,形成一套适应我国空气污染特征的PM2.5采样方法及监测技术规范体系。此外,还需要对国际上的先进监测技术进行追踪,不断地开发适合我国空气质量的监测仪器,从而提高我国的空气监测水平。

2.优化资源共享体系,不断提升环境预警水平

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PM2.5的监测水平,很关键的部分还在于气象和环保等部强力合作。只有在气象和环保部门的合作下,加强对PM2.5的监测点位的优化布设,才能不断扩大PM2.5监测所覆盖的区域,动、静态掌握其变化趋势及变化规律,同时利用气象部门的气象数据来进行环境预警分析,从而提高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警水平。

3.加快推进监测能力建设,尽快形成PM2.5及相关指标的监测能力

要想彻底改变PM2.5的污染现状,切实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首先要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建设,尽快形成PM2.5的监测能力,同时还应加强对PM2.5主要影响因子的监测分析能力,为PM2.5的源解析及变化规律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4.不断加强监测成果应用,充分服务环境管理与环境决策

由于PM2.5的组分复杂,污染特征存在区域性差异,各监测部门在监测环境空气PM2.5浓度的同时,应加强对日常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逐步开展PM2.5的源解析及有关PM2.5的研究分析工作,动态掌握本辖区内PM2.5的产生原因、成分特征、污染特征、其变化规律与变化趋势,并将监测成果应用于环境管理与环境决策之中,为本辖区内的PM2.5污染防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从而达到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目的。

5.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监督管理力度

在对PM2.5监控的过程中,政府可以利用自身的强大影响,对经济的发展中各种气体的排放给予制约,并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法律,进行监督和制约,从根源上降低空气中PM2.5的浓度含量。

五、小结

虽然我国对PM2.5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经济社会的发展避免不了污染物的排放,希望环保部门、气象部门及政府方面对PM2.5给予足够的重视,不仅要从源头减少PM2.5的排放,还要从各个监测手段上监督和制约PM2.5浓度的上升,最大限度的降低PM2.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肖美,郭琳,何宗建.空气环境中PM2.5研究进展[J].江西化工.2006(04).

[2]杨复沫,马永亮,贺客斌.细微大气颗粒物PM2.5及其研究概况[J].世界环境.2000(04).

[3]杨书申,孙珍全,邵龙义.城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研究进展[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6(01).

第9篇:空气监测的目的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层流手术室术后环境对手术切口所产生的影响,明确其对切口感染的具体作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甲状腺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分组,根据术后连台手术时间分为0,10,20,30 min,依次分为A,B,C,D共4组,分别对手术室术后环境进行监测。结果:4组患者所在手术室术后环境监测均未发现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4组患者的术后手术室空气培养菌落数以及物体表面监测菌落数表现为依次递减趋势,其监测合格率表现为依次增加趋势;D组菌落数明显低于其他3组,其监测合格率则明显高于其他3组。结论:手术室环境同手术切口感染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加强环境监测对于控制医院感染率的发生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层流手术室而言,术后消毒并自净时间30 min可以满足环境要求。

关键词 手术室;环境监测;效果评价;分析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51

作者单位:518172深圳市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手术室

黄丽莉:女,本科,主管护师

手术室属于医院预防感染的重点单位,随着近年来医院对感染的重视,对医院的硬件设施也提出高要求。医院设层流手术室是改善环境的重要举措,可以有效减少感染危险因素的暴露,从而有效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我院积极开展该项研究,对层流手术室的术后环境进行监测,取得了很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术后连台患者212例。其中男110例,女102例。A组53例,B组48例,C组61例,D组50例。年龄8~72岁,平均(52.5±6.3)岁。所有患者具备相应手术指征并按照临床治疗相关标准予以手术,根据术后连台手术时间分为0,10,20,30 min,共分A,B,C,D 4组,对手术室环境进行监测。A组53例,B组48例,C组61例,D组50例。4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手术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层流手术室的环境进行严密监测,收集相关数据。(1)人员要求。尽可能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严格遵照层流手术室的管理要求,在无菌环境下开展监测工作,由同一名具有相关资质的人员完成,统一监测方法以及监测标准。(2)物体表面监测。应用规格板涂抹方法进行监测,在术后0,10,20,30 min分别应用浸有洗脱液的棉签予以监测采样,取得样本后送检。(3)空气监测。应用平板暴露方法进行监

测,于术后0,10,20,30 min分别进行采样,并将样品置于37 ℃恒温培养箱培养待检。

1.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手术切口是否存在和发生感染。其具体判断标准为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以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相关标准[1]。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多样本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多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4组患者手术室术后环境监测结果情况比较(表1)

表1显示,4组患者手术室术后环境监测均未发现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4组患者的术后手术室空气培养菌落数表现为依次递减趋势。

2.24组患者手术室术后环境监测合格率比较(表2)

表2显示,A,B,C,D 4组患者的术后手术室菌落数合格率表现为依次增加趋势,D组菌落数显著低于其他3组,其监测合格率则显著高于其他3组。

3讨论

手术室是医院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重要部门,控制手术切口的感染对于确保手术质量非常重要。在手术过程中要控制感染,连台手术之间的时间间隔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一旦由于控制不严,导致患者发生感染,不仅严重影响患者康复,也将导致医疗费用的增加,不利于患者预后,同时也将对医院的形象造成影响[2-3]。层流手术室是医院控制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层流手术室进行手术,首台手术无疑能够达到标准,但对于连台手术而言,其具体的间隔时间目前尚未形成具体的标准规范。目前已经有众多学者进行过该项研究。我科以手术室具体环境监测数据为依据,针对不同的时间进行监测以及采样,并对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进行比较,了解不同时间的对应情况,为降低手术切口发生率寻求科学依据。

结果显示,手术刚刚结束后,其空气培养菌落数以及物体表面监测菌落数均严重超标,空气培养环境监测合格率为24.53%,物体表面监测合格率为54.72%;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其空气培养以及物体表面监测菌落数均依次有所减少;手术后10 min,空气培养合格率为54.17%,物体表面监测合格率为66.67%;手术室净化及消毒20 min后,空气培养以及物体表面监测合格率基本达到标准要求;手术后20 min,空气培养合格率为88.52%,物体表面监测合格率为95.08%;手术后30 min,空气培养合格率为98.00%,物体表面监测合格率为100.00%。说明时间越久则消毒以及自净效果越明显。这一结果表明,术后连台应充分确保手术室消毒以及自净时间,才能使手术室环境符合相关标准以及要求。

结果表明提倡手术室自净以及消毒作用时间应为30 min,这与相关学者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4-5]。在确保层流手术室的自净及消毒作用时间的同时,还要对手术过程中的人员流动进行有效控制[6-7]。在进行手术之前,护士就要把手术所需相关器械、药品等备齐,避免巡回二台手术,导致进出手术室的次数增加。人员流动增加,将导致手术室空气菌落数的增加,二者为正相关关系。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对手术室相关工作人员无菌观念的培养,及时制定和完善无菌操作措施等,确保连台手术的环境质量,以有效控制和降低手术室感染的风险,进一步提升层流手术室周转率和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张莉.层流手术室术后环境监测效果评价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4,43(5):505-506.

[2]陈燕芳.层流净化手术室环境管理的研究进展(综述)[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1):13-14.

[3]高应爱.层流手术室细菌污染的防治探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0,11(2):56-57.

[4]赵冬梅.持续质量改进在层流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9):254-255.

[5]祖伟.手术室空气微生物污染现状及评价方法的研究[D].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102.

[6]李娜.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3.

[7]兰小米,张倩.层流手术室的空气质量监测与管理手段[J].中国医药指南,2012,6(26):665-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