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猫郑振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组建完善的德育领导班子是开展德育工作的首要前提。
在学校领导、广大教职工同仁的帮助下,笔者在本校内组建起了完善的德育领导班子,为学校德育教育目标的更骄傲落实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学校德育领导班子具体如下所示:校长担任德育教育小组长,德育副校长及政教主任充当小组副组长,各个班级的班主任则是德育教育工作的具体成员。这其中,小组长负责从大方向上把握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拥有绝对的决策权;副组长则处于一个真正的管理地位,负责对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具体规章制度、进行方案、活动组织等进行制定与前期筹划;其他小组成员则负责对学校的相关德育教育工作进行具体的实施与落实,并承担着向组长、副组长汇报德育教育工作进度、效果等实际情况。在这一领导班子的覆盖下,一支高效、强有力的德育教育队伍得以建立,进而推动了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行及顺利开展。
二、教师结合学生课堂学习活动是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因此课堂是师生进行充分沟通与密切联系的主要阵地,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要想确保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更好落实与推进,各学科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在自身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巧妙渗透。对此,笔者所在的学校特意举行了以此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为主题的研讨会。在会上,一些具备先进德育渗透的基层教师将他们个人的德育渗透策略与方式方法进行了公开的展示与详细讲解。如,某位语文教师讲解到他会在讲解教材时就会充分挖掘其中一切可以利用的德育教学资源,并列举了具体的例子,像在教学郑振铎先生《猫》这篇课文时,就通学生进行了如下的课堂互动:师:作者将猫这一常见动物描写的活灵活现,这是为什么?有谁知道?生1:因为他经常同他家里的猫接触。师:是吗?猫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之一,相信大家对其也非常熟悉,可是,以《猫》为题进行写作的话,大家能达到郑振铎先生的描写水平吗?生2:不能。师:为什么?(学生支支吾吾的答不出来)师:即使大家也经常接触猫这一动物,可是我们大家都缺少像郑振铎先生那样对日常生活进行思维观察的能力,不能将一些生活中看起来很平常但却实质上很有意义的事进行描写,大家说是吗?众生:是。师:所以我们日后要写好作文,一定要……众生:认真观察生活。在该名语文教师的奇妙引导下,学生们懂得了要认真观察生活,要充分体验生活,因此,就将“认真观察生活”的德育教育进行了巧妙的渗透。真正实现了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渗透的良好目的。除了该名语文教师之外,其他教师都纷纷投入到了讲解德育渗透案例的活动之中,广大学科教师之间针对德育教育渗透策略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分享,而这很显然为他们在日后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更好地进行德育渗透做好了充分的前提准备工作,充分验证了“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换一下每个人却不止一个苹果”的重要交换规律。
三、组织多种形式的德育主题活动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必要补充。
打拳:独特的健身
老舍早年即会舞剑,而且还将其心得编成《舞剑图》。后来,他转而爱上了打拳。1933年4月,老舍在济南任教于齐鲁大学。当时他背痛得很厉害,医治无效,便下决心拜当地的著名拳手为师,开始系统地学习少林拳、太极拳等。练拳加上吃药,很快缓解了病痛。从此他就持之以恒,即便在后来辗转四处的那些岁月里,他也从未间断练拳。由于和拳师们打过交道,老舍装了一肚子有关拳师们的传奇故事。据此,1935年他写下短篇小说《断魂枪》,其中描写了三位拳师及其拿手绝活。
唱戏:偶尔的放喉
对京戏和昆曲有很深了解的老舍,虽然也会唱戏,但也仅只是偶尔为之,平常绝对不哼不唱。他学的戏里,以英雄豪杰、正气凛然的居多。1920年10月,年仅21岁的老舍由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国民小学校长晋升为北郊劝学员,工作不忙,薪金优厚,就逐渐爱上了唱戏。1938年3月27日,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老舍被推举为总负责人。在协会第一次筹备大会上,利用开会前的空当,他拉了几位朋友围着他,听他唱刚刚完稿的新编京戏《忠烈图》。他用一个指头敲着桌沿,有滋有味地唱着,唱到处,自己先受了感动,停下来,望着大家,说:“多悲!”大家被他的“真”所感动,都说他是个“真人”。
养猫:创作的材料
老舍很喜欢猫,他养猫有三个时期:济南时期、北碚时期和北京时期。在济南,他养的第一只猫叫“球”。“球”时常出现在老舍的诗文中,头一次是在《一九三四年计划》中。在一首描写全家乐的诗中,老舍写道:
爸笑妈随女扯书,一家三口乐安居。
济南山水充名士,篮里猫球盆里鱼。
抗战时期,老舍一家辗转迁至四川。他从乡下买回一只很丑很小的猫。为此,他写下《猫的早餐》一文,专谈又丑又小的乡下猫的启示。
解放后,老舍在北京还养过好几只猫,其中他最喜欢的是一只大白猫。猫成为他写幽默文字的好材料,在童话剧《宝船》和长篇小说《猫城记》等作品中不断出现。
书法:毕生的修炼
老舍的书法很漂亮,有工工整整、方头方脑,似魏碑而又不是魏碑之特点,这是他穷毕生之功夫练就的。他青少年时期的书法作品现仅存一幅,是1924年赴英国前夕送给好友白涤洲的一幅中堂,中间4个大字:笃信好学。字体和他晚年的字虽属于同一风格,但却显得潇洒有余而火候不足。
抗战时期,老舍的字方转入平稳。由于当时大后方没有好纸,全是草纸土纸,他只能用毛笔写作,这倒省出了每天专门练书法的时间。解放后,每天晚上练字成为老舍的必修课之一。他的日记中,常有“元旦写字”或者“初一写字”等内容。
收藏,晚年的爱好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4、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学习重点: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学习难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品读探究,懂得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道理并努力实践。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的感情以及文章蕴含的哲理。
学习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学(第一课时)
1作家、作品简介
2猫的文化知识链接
3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4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文章段落
5分组朗读课文并按照文章脉络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
6联系生活,说一说你自己养小动物的经历。
课堂检测
1给括号前面的字注音
消耗()虐()待()蜷伏红绫()
()怂恿污涩()()衔着()诅骂
2辨析与补释
“消耗”与“消磨”
“忧郁与“忧郁性”
3文章故事按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了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请勾画出养猫的这一悲剧史填空:得猫——养猫——()——再()——再()——再()——复()——复()——复()——(永不养猫)
二、学习研讨(第二课时)
1、文章写了几只猫?作者养了几只猫?主要写哪一只?
2、找出自己认为作者情感浓厚的句子;体会“我”的感情。
按照理解填充句式:“读——,我体味到————。”
3、学生表演品读“我心里十分难过”这一段。
并用“对于——,我想说:——”的方式结尾,表达一种看法。
4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死亡“更难过的多”?
5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着联系课文中的描写,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6如果第二只猫偷吃了芙蓉鸟,“我”会怎么做?结合“我”教训,说说作品给予我们的启示。
7郑振铎先生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那么你从中领悟到了什么哲理和做人的道理呢?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关爱别人并完善自己呢?
三、巩固延伸阅读完成下列习题(第一课时作业)
蝈蝈
窗台上挂起一只拳头大小的竹笼子。一只翠绿色的蝈蝈在笼子里不安地爬行着,两根又细又长的触须不时从竹笼的小圆孔里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几下,仿佛在呼唤、祈求着什么。
“怪了,它怎么不肯叫呢?买的时候还叫得起劲。真怪了……”一位白发老人凑近蝈蝈笼子看了半天,嘴里在自言自语。
老人的孙子和孙女,两个不满8岁的孩子,也趴在窗台上看新鲜。
“它不肯叫,准是怕生。”小女孩说。
“把它关在笼子里,它生气呢!”
小男孩说着,伸出小手去摘蝈蝈笼子。
“小囡家,别瞎说!”老人把笼子挂到小孙子摘不到的地方,然后又说:“别着急,它一定会叫的!”
整整一天,蝈蝈无声无息。两个孩子也差点把它忘了。
第二天,老人从菜篮里拿出一只鲜红的尖头红辣椒,撕成细丝塞进小竹笼里,“吃了辣椒,它就会叫的。”他很自信。两个孩子又来了兴趣,趴在窗台上看蝈蝈怎样慢慢地把一丝丝红辣椒吃进肚子里去。
整个白天,蝈蝈还是没有吱声,只是不再在小笼子里爬上爬下。夜深人静的时候,蝈蝈突然叫起来,那叫声又清脆又响,把屋里所有的人都叫醒了。
“听见么,它叫了,多好听!”老人很有点得意。
两个孩子睡得蒙眬,可还是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冬冬直响。
蝈蝈一叫就再也没有停下来,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叫,叫……它不停地用那清脆洪亮的声音向这一家人宣告它的存在。很快,他们就习以为常了。蝈蝈的叫声仿佛成了这个家庭的一部分。
蝈蝈的叫声毕竟太响了一点。在一个闷热得难以入睡的夜里,屋子里终于发出了怨言:
“烦死了,真拿它没办法!”说话的是孩子的父亲。
“爸爸,蝈蝈为什么不停地叫呢?”
男孩问了一句,可大人们谁也不回答。于是两个孩子自问自答了。
“它大概也热得睡不着,所以叫。”
“不!它是在哭呢!关在笼子里多难受,它在哭呢!”
大人们静静地听着两个孩子的议论,只有白发老人,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叹息了一声……
早晨醒来时,听不见蝈蝈的叫声了。两个孩子趴在窗台一看,小笼子还挂在那儿,可里面的蝈蝈不见了。小笼子上有一个整齐的口子,像是用剪刀剪的。
“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老人看着窗外,自言自语地说。
1.给括号前面的字注音。
祈()求小囡()家()触须()凑近
2.浏览全文,在空白处填写自己的理解。
文章以为顺序,以为线索来叙说故事、展开情节、表现人物。
3研读文章内容,写出作者借人物之口说出的最有情感表现力的两句话。
(四)练笔(二选一)
早晨第一节课的预备铃响了,我夹上书本准备去教室,虽然办公室离教室不过五十来米,可我的心仍然忐忑,不知自己这样的决定和尝试对还是不对,犹豫间,我已来到了教室门口。同往常一样,孩子们在本周负责学生的带领下进行古诗文的积累与背诵,看到孩子们没有什么变化,我不安的心平静了一些。但我知道必须一试,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孩子们。
“上课”!在和所有老师一样的常规性的口号下,今天不同寻常的语文课拉开了序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郑振铎的《猫》,但今天讲课的不是我”,孩子们有些吃惊,甚至于他们的窃窃私语我都能听到,不错,达到了我的预期,“今天上课的老师有两位,我和大家一样,都是学习者,也有可能被提问噢”,孩子们更加激动了,“老师在哪儿?”曹小航忍不住发出了声音。“下面,让我们掌声有请两位‘年轻’的老师”,我故意拉长了声音。在热烈的掌声里,程晨和李妍走上了讲台,课堂教学由李妍布置预习开始了,作为主讲的她对文章的理解引起了孩子们的共鸣,程晨配合她的讲解时而在黑板上奋笔疾书,时而轻轻地在一边给李妍提醒着什么……下课铃响了,可孩子们的兴趣和激情依然很高,两位“年轻”老师的课也在课下继续着:她们分别找同学谈对教学的评价,给没理解的同学重新讲解,甚至还监督那几个调皮的男孩子按时完成了作业,而这些却并不是我要求她们做的。
看到这种情景,我暗喜。于是,我让她们用三个课时引导孩子们学完了《猫》这篇文章(对她们引导不到位或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我做了一些补充),她们也把整个备课、上课的心路历程和大家分享。
然而,事情并没有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停止,孩子们陆续来找我要求给大家上课,有一个人自己来的,也有两人一起来的,甚至来的时候都已经准备好了自己的“教案”。
看到孩子们意犹未尽的样子,高兴之余,我也开始了反思。孩子们之所以喜欢这样的课堂,是因为他们对生教生的阅读教学模式产生了兴趣。
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关键,这不仅是许多教育同仁的观点,更是生教生的教学实践给我的更为切实的感受。如何让阅读教学凭借生教生的教学模式平台得以继续,是我想要达到的目的,也促使我在尝试的路上继续前行着。
百花争艳守一枝 执著终使枝头硕
我和孩子们谈他们自己的“教学设计”,仔细分析他们个人或团队成员的特长,斟酌他们提出的要进行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慢慢地,一个坚定而又大胆的想法产生了。
在学生自由组合的基础上,我根据知识储备和个人特长等将学生进行了分组,成立了一个个小小讲师团,让他们从提供的教学内容里确定一个,由组长和组员协商确定各组员的分工,制订出团队的授课方案后交给我,我再根据教学进度确定他们的具体讲课时间。
看到别人的展示和成就,一些学习上表现不是那么突出的孩子也有点跃跃欲试,但不自信和很少被肯定的他们难免犹犹豫豫。于是我分别找他们谈心,让他们利用课前三分钟的积累时间来进行个人语文学习积累的展示,内容由他们自己确定,但一定要是自己所熟悉和理解了的。
诸多的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不仅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关键。对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尝试也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态势,但我认为只要抓住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哪怕从一个点坚持下去,也会终有收获。
1 教师始终是情感教育活动的主导先驱与开发传递者。众所周知,文章是情感的载体,是心灵的感悟与精神的产品,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情感性。的确,在语文的世界里,的确充满着情感的碧野蓝天,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往往能以充沛的精力,洋溢的激情,精妙的设计,活泼的语言,生动的点拨,独特的问题情景,展示着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他们始终是情感课堂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先驱和开发传递者,笔者认为:教师的情感主导与开发传递,创设独特的“问题情景”和“情感问题”,不失为点燃学生学习思维与兴趣火花的有效手段,唯有以情感的冲击和耳濡目染力,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巨大的情感内力与潜意识动力,促使学生完成真正意义的走进文本,自主探究,去实现与作者和文本的对话和交流,以达成心灵与情感的交融和互动。
教学八年级上册教材中的《蜡烛》一文时,我这样的扮演主导者和开发传递者的角色,引导学生用感情去读读,想想,议议,问问等方式,带着情感去探析我精心创设的00[青感问题”:老妇人育乞西为什么冒着生命危险,拖着艰难的步履,在这炮火连天的恶劣环境中,掩埋苏联战士的遗体?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的精神支柱?拿出珍藏了45年之久的结婚喜烛来祭奠烈士的英灵,这里蕴藏他们之间怎样的思想感情?发人深省的问题一下子触及了学生敏感的思维神经,点燃了学生情感的火石,促发了学生埋藏心底深处所积蓄的情感内力,产生了不可抗拒的探究力,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文本的交流与对话之中,去感悟课文中的那份真、那份善、那份美好的情感氛围。
2 学生始终是情感教育活动的发出者与参与者。既然教师是情感教育活动中的主导者与组织者。那么,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赏谈,理解与分析、揣摩、感悟、品味等手段,参与自主学习与情感体验,让学生产生心灵上的愉悦与学习成功所带来的满足与快乐,才能真正的让学生领悟到语文之美,发现生活之美,感受情感之美,对促发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无一不具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但要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感教学,笔者认为应该如此教,才能保障学习的成效性与教学的可行性。
2.1 从“读”中获得情感,因为“读”是开启教学情感之门的金钥匙,郑振铎先生的《猫》一文是带着不同的情感经历,写“我”家三次养猫的不同故事,教学中,我们可引导学生从“读”入手,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去揣摩与品味作者不同的情感历程,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本对话。同时引发作者对人生的深刻启迪。同样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从读、品、揣摩文字的“语感”入手,一读语言优美平实之处;二读描写之动情处;三读动作之感人处;四读细节之传神处;五读真情之洋溢处,文笔精美处,表达之含蓄处,等等一咏三叹的读,自能让学生心领神会,学有所得,获得深刻的心灵启迪。正确把握课文的主旨内涵。
关键词:初中语文;媒介;教育
一、语文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气息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内容陈旧,每个单元以一个主题的方式呈现,它只是对七年级语文篇目稍做改动,把七年级语文(上)中的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改为周国富的《人生寓言》、把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改为梁衡的《夏感》、把《古代诗歌五首》改为《古代诗歌四首》;把七年级语文(下)中笛福的《荒岛余生》改为圣埃克絮佩里的《在沙漠中心》、把《短文两篇》之一的《两小儿辩日》改为《共工怒触不周山》、把冯骥才的《珍珠鸟》改为郑振铎的《猫》,八、九年级的语文教材都没有改动,总体上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的研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没有考虑到初中生的实际情况,语文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没有一点新鲜感,令人感到枯燥乏味,可连八年级语文(上)出现的《新闻两则》也远离了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也不愿意学习,从而导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新课程语文中得不到解决,学校课程已经无法回避媒介介入的现实。
二、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逐渐下降
近年来,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带动了媒介的发展,由于学生受到网络等声光媒介蓬勃发展的影响,阅读习惯大有改变,接触文字的机会逐渐减少,导致国内阅读纸质媒介的学生越来越少。由于学生阅读的时间减少,看书思考的时间变短了,生活经验中不再是文字的思考与积累,这样会导致学生缺少对媒介现象和媒介行为的思考,尤其是阅读报纸,如果这种现象长期发展下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会普遍下降,进而导致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也逐渐消逝,从而使我们国民的素质受到影响,这对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是不利的,它也将影响国家竞争力。如果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上能够善用这一份报纸,来扩充课程的涵盖面,增添教学与生活信息的互动以及结合,无论对教师教学还是对儿童的多元阅读,应当都很有帮助。
三、语文教学内容课内与课外相脱节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注重课堂知识的落实,不关注学生现代语文能力的培养,学生几乎没有出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语文课堂没有由室内转向丰富的课外生活,以致切断了学生课堂教育与现实世界相联系的桥梁,使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严重不符。因为语文教师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只是注重学生单向思维的发展,不关注学生多元思维的培养,从而难以培养出学生在生活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学生现实中的实用功能得不到培养,因为他们不能运用课堂内学到的这些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以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没有得到培养。报纸教育正好弥补了语文课程内容的不足,它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生活外延。
四、媒介语言成为中考语用题――综合性学习习题的新开拓
媒介的影响已经掩盖全社会,它牵涉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考虑到语文课程的关联,温州市初中毕业生中考试卷语文卷参考或借用媒体语言,在综合性习题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题型,如,汲取信息、拟写新闻标题、拟写短信、拟写新词卡片、拟写欢迎词、写宣传标语、写广告语、写解说词、拟写介绍词、为对联配画、新闻点评、推荐语等。据中考试卷错题分析的了解,学生在牵涉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媒介语言应用能力十分不理想。由此可见,我们迫切需要提高学生媒介素养能力中的报纸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摘要:本文简单论述了虚谷的绘画艺术,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画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学习先人的笔墨程式而更要去学习先人的开拓、发展、变化精神。中国画是中国几千年艺术长河的结晶,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沉淀,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必须是继承和发扬,并使之光大。
关键词:虚谷的绘画艺术;中国画;传统;发展
“水面风波鱼不知”,这是近世海上画派名家虚谷在一幅画上的题句。画面上一群游鱼正向观众游来,鱼儿画得生动活泼,敏捷而自由,穿梭于浮萍水草之间。画面虽生动,那题句却传达出了浓重的消极避世和独善其身的思想内容。
虚谷在30岁时遁迹佛门,那是他政治信念和人生态度的一个重大转折。30岁以前他曾怀着“济世臣民”的理想,投身清廷,担任参将之职,“效力行间”。那年是成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进攻镇江、扬州,就在清军要与太平军交战之际,他忽然“意有感触,遂披缁入山”,“因不愿意奉命去打,就出家做了和尚,住在上海,曾暗地里帮助过”(郑振铎)。看来,他的出家是个明智的选择,也是他憧憬和平宁静生活理想破灭之后的无奈选择。他求得了一个安定栖身的环境,虽做了和尚,却“不茹素,不礼佛,以书画自娱”。他对书画参悟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对佛法的修持,他云游四方,常来往于扬州、苏州、上海各地,“鬻画为生”,成为一个萍踪浪迹的“书画僧”。
虚谷俗姓朱,名怀仁。本籍安徽歙县人。后移居扬州,故亦称扬州人。出家后,僧名虚白,字虚谷,号“倦鹤”、“紫阳山民”,画室名有“三十七峰草堂”和“觉非庵”。
他本籍歙县,移家广陵,这使他在绘画的渊源上,很自然地偏爱于清初新安逸民画家弘仁、程邃及清中期“扬州八怪”的艺术风神,无论作品内涵和具体技法,都吸取了这些前辈画家的长处,构成他艺术作品中清高冷逸的气格特征。他的山水画一类尺幅较大,如《山居高士图轴》、《观潮图轴》、《日长山静轴》、《仿浙江山水图轴))等,画面严谨,布局讲究,山峦的体势伟峻沉厚,意境萧散冷寂,笔墨峭劲干涩,都从新安画派和扬州画派脱胎而出。虚谷的山水画,既能萧疏,又能浑厚,藏巧于拙、妍蕴于朴,隽妙淡荡。这种独特的表现力,是海派画家所罕见的。虚谷的另一类册页山水小品,画面生动,用笔狂放,同上述大幅判若两人。这些小品画意境清旷静穆,画面的构成和笔墨意趣颇有现代感。其中一幅,画面上于黄叶萧疏的林木间,两老人对面而立,画家在上面题日:“故人笑比林中叶,一日秋风一日疏。”这幅简单的画面,一经画家题咏顿时意趣盎然。这些小品册页,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但所有造景都非如实描写,而是以意为主,匠心独运。画面虽空灵,却诗意浓郁,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虚谷的花鸟画也同样不同凡响。他同文人画家一样,用“比兴”的手法,写“物以附意”、“图物喻志”、“感物兴怀”,标举梅、兰、竹、菊、松等这些传统题材的人格意义。他画梅花,题诗云:“满纸梅花岂偶然,天成寒骨任周旋。闲中写出三千幅,行乞人间作饭钱。”这首自题梅花诗,是他人生坎坷际遇的感喟,也是他执著地追求清贞人格和艺术探索精神的宣示。他所赞美的梅花品格同人的傲骨精神相吻合,他画的荷花“香远溢清”和“一尘不染”,正是所谓君子者的品格美写照。虚谷最喜画菊,他与陶渊明在心灵上相通,“秋色淡空寂,犹存晚节香”,“人淡如菊”,淡泊和清高溢于言表。他画的菊似乱非乱,不加修饰,具有高雅静和之美。他画竹用两种方法,双钩设色和水墨写意,双钩设色谨严中有潇洒之致,线条遒劲,随手涂抹,无法中有法,叶梢染有淡赭,用色单纯,比之拘拘于形似之竹,高出一筹,更能表现出竹之气势与品格。他的墨竹,痛快淋漓,用笔峭劲,画面清新,有很强的感染力。还有松的坚贞、鹤的傲岸、跳枝的松鼠、飞翔的八哥、浮游的金鱼、憩息的倦猫,这些生机盎然的自然生物,都是虚谷常画的题材。他用蘸满感情的笔墨,将他热爱自然、憧憬人间美景的情志泄于言表。他还画人们生活必需的蔬菜瓜果,经其生花妙笔,化成色香可餐的动人形象。这是虚谷在艺术中切入人生和富具人情的另一侧面。
虚谷身为低层僧人,又生活在商贾云集的沪、苏、杭一带的世俗社会中,为了生计,也未能完全免俗,他与官吏、商人时有交往,应人请求,也画过一些表征“富贵寿考”含义的题材,如“紫绶金章”之类的迎合之作。所谓“紫绶金章”就是古代卿相的金印,在印纽上挽以紫色丝带,代表封建官僚显赫的地位与权势。虚谷的《紫绶金章》图,以金鱼象征金印,以紫藤隐喻紫绶。他画的象征福寿的蟠桃、仙鹤之类,在立题上与任伯年、吴昌硕等海上名家有着同一的谐俗倾向。不过,虚谷毕竟是艺术大师,在这些应酬之作中,他仍能执著地追求独特的艺术表现,他画的金鱼有浓重的变形意味,大头方躯、大眼短尾,设色明丽,用笔似拙实巧,不取细象,而神情活现,配以紫藤、松荫、梅枝,布局巧妙、别开生面,对世俗题材进行了脱俗的处理,使之成为情趣不凡的佳作。
清末张鸣珂《寒树阁诗·感旧诗》中忆虚谷道:“又好奇,书画常破格。”在《谈艺琐录》中又说:“虚谷原是振奇人,册载论文茂苑春。”从中可以看出,虚谷在艺术创造上有力求“振奇”的志向,具有敢于破格创新的进取精神。无论在为人还是从艺上,他都是不同流俗的奇才。
虚谷的画,从花卉、蔬果、人物、山水的题材看,在海派画中并无新奇之处。但是,你若把他的画同与他同时代的画家的画放在一起看,立即展现出他极强烈的个人风貌,呈鹤立之状。他的“奇”主要表现在他与众不同的审美个性和主体创造精神,以及他绝不类同别人的绘画语言上。在构图上,他学习新罗人奇警的构图方法,善于删繁就简,以奇寓正,突出主题,画面的切割有现代构成的特征。他的画造型夸张,有着浓重的变形意味,他画的金鱼、扁鱼,头部和眼睛呈方形,躯体也用方笔勾出,他的梅花、竹子、松树、禽乌等造型方法也绝不类同于他人和古人,造型本身就有着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表征着一种倔强执拗的性格,成为人格精神的承载体。他画的葫芦、桃实、枇杷、葡萄等物体,多用方笔,体面分割成块,形成各种几何形体的对应和冲突的空间结构。虚谷的笔墨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他的用笔方法,呈示出疏朗灵动和拙厚峻强的双重变奏。到他的晚年,更是大胆地将山水画中的干涩笔法融入到花鸟画中去,扩展出战笔、断笔和逆势行笔等多种笔法,使线条本身呈现起伏跌宕的动势和节律。虚谷的染色是和率放纷披的笔法结合在一起的,他多以花青、赭石、橘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生生活
为了改变应试教育下阅读教学成为技艺之学、知识之学的现状,激发广大学生爱读书、常读书的兴致,让阅读教学兴趣盎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三方面入手:一,让阅读之花开遍学习的时时处处;二,让阅读之果结满学生的角角落落;三,让读书之根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让书籍培植学生超凡的智慧,让书籍造就学生高尚的灵魂,当为明智之举!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应用广泛、接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有情趣的学科。语文应该是学生容易感兴趣的课程。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如何使阅读教学情趣盎然呢?
一、让阅读之花开遍学习的时时处处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让学生明白“开卷有益”的哲理是亘古不变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条古训是语文学习的真谛,从而情不自禁地喜爱读书,自觉地去读书。
二、让阅读之果结满学生的角角落落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文字是一道桥梁,桥的这边站着读者,桥的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的心情想契合。”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阅读,用不同方法阅读,直至熟读成诵。
语文课堂是一种“有生命的教学”、“活的教学”。前苏联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钻研者和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我们在教学中谈尊重生命,不仅指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更指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欲望。因此,阅读教学要因材施读,因人而读,因趣而读,读的有节奏、抑扬顿挫,有情感、绘声绘色,读出情、读出意、读出味!
首先,我们要根据不同文体确定不同的读书方法,让学生读之有味。文言文的阅读:(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说明文的阅读,要注意区分平实说明文或是生动说明文,因文而异读。记叙文的阅读,要抓住记叙的要素,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才能理清条理;写景抒情的文章贵在从表达方式上区别而读。
其次,我们在教学时还要采用各种形式的阅读,避免单一、枯燥无味的死读书。如朱自清的《春》,余光中的《乡愁》,契诃夫的《变色龙》等语句精炼,语言生动形象,优美传神的文章,既可采用多媒体播放名家泛读欣赏,也可由老师范读或阅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泛读,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学会朗读。对于像郑振铎的《猫》,节选自《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之类叙事性强的文章,则可以默读感知文意。对于富含哲理,语言经典的段落,也可采用齐读、品读的方法。有时,也可采用为了渲染气氛,提高艺术感染力的配乐朗读。
此外,我们在教学时还可以将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排练成小品,编成快板,诗歌朗诵比赛等其他形式去促使学生深入读书。通过变化多样的形式读书,让学生在读书时体会语言抑扬顿挫之美,从感情、神韵上理解文章整体之美,使学生形成敏锐的语感,把书本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这样,学生在读书中积累更多的词汇,在读书中领会玩味语言的魅力,在读书中陶冶美化自己的性情。
三、让读书之根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何让学生的阅读由被动变为主动?这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学好语文是做好一切的基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五育之首是“德育”,启示我们教师,育人比求知更重要。汉语为中华民族的母语,语文教学理所应当担此育人重任。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情感作用 入情 动情 移情
《心理学大辞典》指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态度的一部分,又和态度中的内向感受以及意向等部分具有协调性和一致性。”情感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课堂上,教师情感冷漠常会使学生消极、对抗,而积极的情感则会使学生产生共鸣。当学生喜欢某个老师时,就会自动撤除障碍,乐于接近他,包括赞同他的观点,或者接受他的安排;反之,就会隐蔽自己,选择逃避,远离不喜欢的老师及科目。
语文课是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传承渠道,是一门最具人性和感染力的人文学科,许多经典名著和优美名篇不仅是作家思想和智慧的结晶,而且是人类丰富情感的汇聚。阅读教学是传递情感的平台,一个文本就是一个情感世界,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往往会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对话,与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发生碰撞,给人以精神的鼓舞和情感的力量,引起对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伟大创造力的遐想,从而激发学习欲望。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语文课堂应当是个情感场,如果没有情感就没有语文教育的生命力,就不可能有生命的互动与智慧的碰撞,也就不可能有生命激情与灵性的飞扬,更不可能有沁人心脾的诗意生成。
打造有利于情感陶冶的语文课堂,不仅需要语文老师崇高的人格魅力和高深的学识修养,更需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语文学科课程内容中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一、入情:教师用情感去感染学生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的感染作用无疑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正如一位作家所说:作品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全身心融入其中,以情动情,以自己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最终达到情感的共鸣。教师的激情投入,不仅调动了自身的情感,更引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无疑为高效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注重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对教材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独到的体验,不要依赖于教学参考书。中学生最厌倦反感的就是那种味同嚼蜡、照本宣科的说教式教学方法,他们最崇尚最向往的是全员参与的充满生活气息、富有浓郁感彩的教学方法。教师对作品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对文章的倾情投入也会很大程度地感染学生,老师的秉性和才情所产生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品格的完善更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要把自己对语文、对人生、对生活的深沉的爱和理解传授给学生,要把自己最具独特魅力的东西展现给学生,感染学生,从而产生共鸣,激起他们内心深处对语文、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在对学生的感情引领之后,教师还应重视学生对文本的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给学生充分品味和揣摩语言文字的时间,指导学生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更好地开展与文本的对话,深入理解教材,把握教材,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
二、动情: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交流互动是不可或缺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获得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也使教师及时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营造课堂融洽的氛围,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教学。
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他们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和期待。如果教师用爱去帮助学生,学生就会给教师积极的情感回报。当这种情感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便会产生情感的升华,从而促进情感健康地发展并形成健全的人格。
教师在课堂上和蔼可亲,对学生每一次的微笑,每一句鼓励的话语,每一行充满信任的目光都能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加强心与心之间的沟通。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如沐春风,心情舒畅,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开拓、敢于创新。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反复品味、咀嚼,体味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挖掘文本内在的情感因素,紧紧吸引学生的心灵,从而让学生的感情自然而然地在朗读中流露。如在教学郑振铎先生的《猫》一文时,我这样引导:先让学生复述课文情节,获得初步体验,然后紧扣“三次养猫”让学生说出主要情节,三次养猫情趣不同,情感也在不断变化:快乐而辛酸;快乐而愤恨;可怜而悔恨。文章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三起三落,饶有趣味,尤其第二次猫丢失后,“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次误会了猫之后,“我家永不养猫”更是真切表达了作者对猫的情感,同时启发学生理解每个情节出人意料的结局,小说情节优美,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为了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真实,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启发学生想想自己成长历程中养过的小动物,在与它们相处的过程中都发生过什么故事。孩子是细腻的,有的说养的狗被卖给贩子杀掉的时候,眼含泪水,相信他们更能体会到文中作者“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我家永不养猫”的真切感受。学生坦然自若,侃侃而谈,用情体会,言辞真挚。这是一种深化的情感体验,是一种较为强烈的心动感觉。所谓感动,就是思想和感情上的认同,就是心灵之弦的共鸣,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课堂才是生动活泼的,也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教学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三、移情:学生因感动才会用真情来进行表达、诉诸行动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课堂教学的根本,是创设学生乐学的教学氛围,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披文入情”。首先,通过深入阅读,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产生情感共鸣,形成“情感效应”,从而执著地寻求精神家园,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情动于衷而发于外”,当学生为这些优秀作品所感,被彻底打动,感情澎湃,激情燃烧时就能从文本的丰富语义中归纳出鲜活的思想,碰撞出智慧和理性的火花,咀嚼出蕴藏的人文资源,从而产生感动、激动、热泪盈眶、拍案而起、唏嘘不已……我至今还记得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一文后,我播放了阎维文的一首《母亲》,让学生回忆父母对自己的爱。他们一个个都打开了感情的闸门,动情地演说,眼角流下的不是泪水,而是奋发图强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