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范文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第1篇: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意义举措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对于教师职业的地位、作用及其对个人生活意义的看法,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具有明确目的性、自党性、坚定性的职业、选择态度和行为的体现,对教师职业动机和目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 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在我国,教师职业往往被赋予强烈的社会情感和文化重任,似乎教师只有竭尽全力地做好本职工作,才能担负起社会的厚望。现实中,教师虽然安于辛苦的现状,视忙碌的工作为获取幸福的过程,却丝毫不能摆脱繁忙工作和社会压力带来的职业倦怠感。在追求目的性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逐渐更多地关注教育工作的结果而非其意义和价值。

2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2.1 是聚集社会正能量的需要。教师的师德师风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和人才质量。教师职业道德作为公共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维护国家、社会、职业集团利益和伦理秩序为出发点和基本原则,它所要求和倡导的职业道德规范是: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和严格要求学生,为人师表,作风正派,廉洁从教以及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原则等,是整个社会生活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了与人们利益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法律、生活等重要的社会领域,对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2.2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需要。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也是学校声誉的奠基者和传播者,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交流借鉴的纽带,更是优良学风、校风的建设者和示范者。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师队伍素质中至关重要的方面。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自觉按照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自觉抵制和克服各种与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相悖的道德意识。才会使社会主义教师道德原则、规范转化为个人稳定的内心信念,才会按照社会主义教师道德原则规范去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同时,市场经济和开放环境给教师职业道德带诸多新挑战,直接影响到教师政治信念价值取向、职业精神,要切实解决教师队伍中现实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抓紧抓好师德建设。

2.3 学校所要培养的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在人格与心理上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这就使得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除应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不仅要以高深的专业知识吸引学生,同时也要以高尚的人格和品德来感化学生。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精神风貌和行为习惯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通过这些,真正实现学生在专业上成才,在精神上成人。

3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举措

3.1 建立合理的职业期待。由于教育对象的独特性、主体性及教育背景的不断变化性,对教师很难实行严格的程式化、制度化、技术化和数量化的管理。教师只有认识到自身职业对社会和学生健康发展的重大作用,才能对工作持有果敢与刚毅的态度,才能从琐碎的工作中获得幸福的感觉。作为教师应了解到自己事业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不要因为自己的现状与预期目标相差太远而产生消极情绪;教师要热爱学生,多看其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样不但有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也有益于师生的心理健康。

3.2 建构坚实的职业认同。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的心理过程。职业认同既是教师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又是教师对自己当前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教师职业倦怠的克服和幸福感的激活正依靠这种坚实的职业认同。而建构职业认同的基本前提就是教师的教学欲望,即教师能把教学视为自己的内心渴望和自觉倾向,在这一过程中享受到教书育人的乐趣、自由创造的喜悦和自我价值的升华。

第2篇: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专业性;实践

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历程进行梳理,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正逐步迈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制度规范不断完善,教育内容和方法趋于丰富、实效。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只有吸取传统师德的精髓,借鉴他国师德教育的先进理念,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伦理,打造出高水平的教师专业队伍。

一、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发展

(一)从经验到法规:第一个十年

党的之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被重新提上日程。1983年,全国教育工会召开老教育工作者座谈会,讨论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对各地学校开展师德教育起了有益的推动作用。1984年,在总结各地学校制订师德教育规范、开展师德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联合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草案)》。该试行草案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六点要求,规定了教师个人在处理与国家、社会、家长、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时理应遵循的道德规范。[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尝试吸取各地方院校师德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首次以明确的法规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规范的文件,对推动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规范的明确和完善:第二个十年

1991年,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在总结1984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基础上,重新修订、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该规范的基本精神与1984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保持一致,但也反映了新的时代要求。1997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对我国传统道德价值观产生重大冲击,一部分教师受到“全民经商”浪潮的影响。这种新形势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要求。1991年,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修订并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增“廉洁从教”条目,旨在引导教师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的师德内容已经逐步渗透到教师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次修订的规范成为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规定,一直沿用至今。

(三)凸显专业性和务实性:第三个十年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师德规范逐步凸显其专业性和现实可操作性,对各类不同性质的学校提出了各自的师德教育规范。2000年,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颁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进一步完善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该规范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提出六项要求,特别突出强调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等不同类型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及其教育机制受到重视。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关于师德问题再次引起社会的热议。同年6月,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保护学生安全”这一条被首次纳入其中。新修订的《规范》增强了可操作性,这正是过去的《规范》薄弱的一环。其中的条目是教师经过努力可以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且每一条目的最后都列举出教师不应该做的行为。“如在‘热爱学生’条目中,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2]

二、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演进

(一)对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的认识逐步清晰

第一,从强调政治性到凸显专业性。在我国为师者具有很强的政治意识是古代重要的师道思想,以教至治是教师的神圣责任,教育与政治的贯通是教师不可推卸的义务。[3]我国的人民教师被赋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神圣使命。教师一度被认为是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传递者”,政治色彩浓厚。相应的师德规范、师德教育偏重于从政治上、思想上对教师提出要求,而不仅仅是从教育这一特殊而又相对独立的专业领域来看待师德教育。然而,教师职业道德的专业性随着教师专业化越来越凸显。“在教师专业化的运动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换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线索。教师质量与专业精神不能分离,因此由抽象、模糊、未分化的师德走向具体、明确和专业化的伦理规范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教师越来越被认为是专业人员,其道德建设逐步与国家政治相剥离,教师职业道德被认为是其专业领域内的事。

第二,从强调德行到关注人性。教师曾经一度被推向神坛,人们期望教师理当“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忽视了教师首先也是一个“人”,有其合理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新世纪以来,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职业倦怠等问题。如,有的学者从“为人师表”的时空范畴和行为范畴切入,认为“为人师表”作为教师的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要求,应限制在教师从事职业活动的特殊时空范围内,而不应当把它扩展到一切时空范围,也不能泛化到教师的一切言行中去。有的学者从法治的视野认为,多年来社会领域存在着以“灵魂的工程师、蜡烛”等赞誉性、感彩浓重的描述代替对教师切切实实的社会地位现状加以理性分析的倾向;呼吁用理性的、法治的精神改造我们的教育管理思想和行为,既不把教师妖魔化,也不把教师神圣化,还教师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身份。月从这些观点可以发现,教师的身份不再被泛化,教师的角色不再被“神化”。只有给予教师最大的尊重与爱护,才能挖掘教师人性中的德行。

(二)师德教育方法趋于实效

“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传统教师教育体系下的师德课程教学一般只限于课堂理论讲授,而缺乏其他教学渠道和形式,所以只能讲解关于师德厉测、师德规范、师德范畴等理论知识,与此相应的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是陈旧落后的灌输方法。”当前,随着我国对师德教育实效性的关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也不断趋于多元和务实。

第一,根据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师德教育策略。不同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职业道德认识和发展阶段,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其师德水平与需求并不相同,需要不同的策略。所以,在师德教育中,我们将师德水平与教师需求进行分类,对促进师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采用榜样学习与反面事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师德教育。运用榜样示范、教师故事、视频电影、真实人物现身说法等方式,在师德教育中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效果。比如,历年举办的“全国十杰教师”评选活动及“十杰教师”在全国范围内的巡回演讲,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教师们的共鸣。

第三,加强教师自身道德修养,注重反思学习。通过反思培训模式,教师对自己的师德活动进行评价与思考,是师德培训的有效方式之一。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使教师遵从既有的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教会教师如何应对多元道德价值观的冲击,教会教师作出选择,避免理论上的高调和实践中的迷茫。(三)师德培训职前职后一体化

师德教育作为教师教育重要的一环,其发展与教师教育系统密切相关。我国自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以后,逐步确立了定向型、封闭型的教师教育体系,新师资的师德培养主要靠师范院校在职前教育阶段进行。但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应该贯彻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虽然职前师德教育能培养师范生对教育工作的理性认识和一般的工作情感,但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土壤在于职场的锤炼,在教育教学的生动、丰富而复杂的情境中。因此,以各级各类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为主要渠道的职后师德培训得到迅速发展。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和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等教师培训机构要积极承担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任务。《意见》对职后师德教育也做了相关规定,要求建立职业道德教育制度,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三、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形成到师德教育模式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师德教育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不断走向专业化和实践领域,真实的教育职场越来越成为教师师德成长的重要场所,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方面零散的经验也逐步被更为系统规范、更具操作性的制度所代替。

(一)从“职业”走向“专业”

教师道德从传统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化是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内在构成和重要标志。在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往往是一般道德规范在教育行业里的简单演绎与应用;而没有从专业特点出发讨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导致师德建设经常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和实施。“专业性”实质上是指某一行业行为主体和主体行为的“不可替代性”。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换首先意味着教师应被当作特殊的专业人员来对待,要有其特定的行业道德。其次,我们应当从专业生活的角度理解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将教师的职业道德理解为专业生活的必需。当然,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或专业伦理的转换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教师职业道德从“职业”走向“专业”是我国师德发展业已出现的新趋势。从“职业”走向“专业”预示着“通用”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即将落幕,“不可替代”的教师专业道德逐步建立。

(二)从课本走向实践

多年来,我国师德教育主要是在职前培训的课堂上完成的,其主要方式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相关的师德知识进行集中说教和灌输。“道德教育具有的实践性是与知识教育的本质区别,关注教育实践是重塑师德教育的必然选择。”师德教育从课本走向实践,首先是因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提升与养成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产生职业道德需要,并逐渐地转化为道德观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其次,师德教育从课本走向实践意味着教师要勇于接受新的理念,通过教育实践,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形成“实践+反思”的教师职业道德成长模式。再次,教师最重要的道德实践表现为与学生的交往。教师作为大众预期的道德楷模,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有深远的影响。要培养良好的师德品质,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过程是最好的道德实践。

(三)从经验走向制度

“经验型教师向专业型教师的转变是人类教育生活历史性进步的一个重要表征。”同样,将零散的师德教育经验上升为制度层面,是克服师德缺失的有效途径,也是今后师德建设要努力达成的目标之一。合乎伦理的师德教育制度是加强道德他律的重要措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确立为师德教育从经验走向制度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仍有不少制度急需建立。从美国等西方国家教师伦理建设的经验来看,我国在师德建设方面,操作性强的制裁和惩罚制度一直比较缺失。一些师德规范,由于缺少奖惩制度的保障,在实践中难以落到实处。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例,其条例主要以提高教师道德水准为着眼点,属劝诫性的寻条,充其量可以对有德行的教师起作用,而缺乏对“缺德”教师的鞭策力量。同时,科学的师德评价制度也需要建立和完善。

[本文系华东师范大学“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子项目“教师教育评价与管理制度创新”之“教师伦理与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朱明山,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规范与原理[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61—67

第3篇: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范文

1.1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提升大学生的主观体验,有利于增加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积极心理学重视人的可发掘的潜能,增加人的愉悦和积极体验。积极心理学转变了传统的消极的应对式就业模式,提升学生积极的主观体验。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医学类高校大学生对就业有恐惧和担心,或者是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无形中增加了就业的难度,降低了就业的期望。高校可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这样有利于学生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这种理念也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更是如何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自我成长。

1.2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发掘大学生的积极人格,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积极心理学倡导对个人特质的研究,如能力、人际交往、毅力、创造力等。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型人格可以帮助个体更容易取得成功,从而获得更多的幸福,有利于个体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积极心理学提出运用积极型人格理论来对学生进行积极型人格塑造[3]。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积极的人格,有利于发掘大学生自身的优良品质,正视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就业是关系到医学生毕业及未来工作的发展方向的问题,医学院校应积极培养医学生的工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及竞争力。

1.3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健全学校的组织系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积极心理学的机构类似于社会、团体组织等。大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主要是学校。一个良好的学校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在当今的教育理念中,学校的教育目的不只是传授学生知识,更多地是对学生整体人格的塑造和未来发展的指引。良好的学校组织系统从全方位、多方面的角度提升学生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如学校积极的态度和动机可以鼓励学生,使学生有成就感,也使得学生成为终身受益者。

2积极心理学对医学院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启示

2.1培养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增强主观幸福感,树立积极思想

医学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指导或职业规划课程时,应充分地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增强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尽管现在的整体高校就业形势严峻,但是医学院校要帮助学生客观分析医学生的就业前景,不要让学生还没有就业就产生恐惧心理。积极心理学是倡导发现人自身的优势,提升幸福感。学校应多关注学生的积极面,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树立积极的思想,使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就业,勇于面对就业中的困难和挫折,不能因一次的失败彻底地否定自己。

2.2培养医学生职业兴趣,正确对待就业形势,定位合适的就业目标

医学院校在结合自身院校特色的同时,应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如职业能力测试,引导学生对自我有充分的认识,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等。目前医学生中存在着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出现对自己评估过高,表现为眼高手低,导致发达地区就业竞争激烈,而边远城市、中小城市人才奇缺。医学院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每一个工作岗位的利弊,从而使学生择业时能慎重地权衡与抉择,避免出现跟风的盲目现象。随着双向就业供需关系的不断发展,医学生也要适当地调整自己的个人就业目标,适应市场的需求。

2.3建立学校良好氛围,配备专业就业指导教师,鼓励引导学生实践和创业

第4篇: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模式 职业能力 高职教学管理

就业乃是民生之本。教育部曾经发表明文规定: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主要就是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这是满足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以此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建立满足人民教育的场所。但是目前的发展形势,我们不难看出,坚持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深化职业院校内涵改革重中之重。

1 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国家教育环节里非常有地位。因为担负着国家培养并运输到生产、建设以及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上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担。然而现在的市场需求与高职人才的比例并不平衡,高职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仍有非常大的差距,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则存在严重的供需脱节,岗位找不到需要的人才,大量的毕业生则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很多高职高专院校虽然尽量想办法办好高职教育,但是在具体工作上却存在很多不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专业设置,就造成学生在实际实践的时候,动手能力欠缺,因此使学生在就业信息的通道上造成诸多的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高职院校就需要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促进学生就业的思想观念转变,把提高办学质量放在第一位,将办学观念放在走向市场,及时应对市场需求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主题,及时突出学校鲜明的应用性特点,增强社会的认可度,从而促进就业率的增长。

2 以就业为指导走向的高职教育模式

我们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高等职业教育需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传统的升学导向转变为“就业导向”,学科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的改变,都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并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贯穿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2.1 专业设置需要突出的特点。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需要以适应社会需求,培养管理和服务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型的综合人才为主。为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需要先去社会展开广泛的调查,然后根据实际的需求情况,准确地把握对应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现状的变化,以及社会需要的人才结构变化所进行,这样才能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情况,准确地开展相应的专业,以此满足社会性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就业率。同时学生还要坚持以市场导向和就业导向为原则,坚持社会需求和技术需求相结合的方针,为受教者提供就业岗位所关注的专业和课程,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就业、生存和发展所带来的具有活力的专业和课程。高职院校在开办专业的选择上,除了要具备高职教育独特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要有适应就业能力的专业素质。因此,就需要就业者具有灵活的、长远地、放眼未来的眼光,以及社会需求的专业素养,以此形成能够体现本校和本地区特色的专业结构。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努力面向市场经济的前沿拓展新专业外,还要对学校已有的、成功的、有自我特点的专业进行传承,采取相互扶持、帮助的政策,进一步将学校做大、做强以及具有自身所特有的形式。对于生源不足、毕业难就业的专业进行全面改革,取消一些传统的旧专业,增加一些新特点的专业,使专业结构在不断优化升级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2 改革原有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主要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强调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这样能够将两者有效结合到一起,以此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我们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保证自身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提升。而课程设置开发不仅与企业相应行业形成特有的战略合作关系,还能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特有的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内容。学院可以不定期的举办一些有行业和企业管理者以及技术专家参与的专业指导会议,让行业和企业的专家直接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和课程教学计划,这样保证学习课程教学内容和评估标准得到全新的提高。在培养职业基本能力要求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素养的培训,使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更好地与职业岗位技能训练紧密结合到一起。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与能力更好地转换。我们可以以职业所需要的能力为导向,重视对胜任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以及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的培养,经过职业能力分析形成统一的标准,然后再将该能力标准转换为岗位需要的课程,以此强调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2.3 教学管理理念改革。高职教育重点就是为了培养市场所需人才的全新型教育,这就要求在高职院校教学的老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功底外,还要具备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了增强教师的工作能力,我们需要对教师进行全面培训,以此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结构明晰、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职教师队伍,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对教师的管理也要注重对其实践经验的培训,可以通过建立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研究,加上指导学生进行实训、学习或承担起生产、科研等实践工作的方式,以此丰富教师的经验,使其能够及时掌握了解企业的新型工艺和新技术。同时也需要请一些企事业单位中有着丰富实训经验的,或具有较高教学的高级技术人员亲临到高职院校中担任专业兼职教师,不仅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改革教师结构,互相学习探讨教育理念,以适应高技能人才教育模式的培养需求。

2.4 提倡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为了提高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还需要将企业引进参与高职教育改革中来。这样我们可以通过产学结合的模式,更好地开展技能和技术教育,以此全面提高学生对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适应能力。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走产学结合之路,并以此确定教学目标,展开更好地教学活动。这样不仅能够保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合理性,还能更好地将岗位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协调到一起。而这种订单式培养的关键就是将学生培养成市场需要的人才,使毕业生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型专业人才。第一,高职院校为了将学生培养成适应市场不断变化需求的人才,还需要改革学校传统的专业和课程,还要将建立健全实训基地提到日常工作中,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训练,让学生更快地掌握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第二,除了加强与企业等相关单位进行有效合作外,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重要资源,即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以此强化高职的办学能力,提高办学质量,更好地实现校企的全面合作下的共同发展。只有双方更好地合作,才能更快提高毕业生适应用人单位的能力。

2.5 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是关系到毕业生能否充分合理就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有效的就业指导,可以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业指导并不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才开展的工作,而是一个全面、系统、持续、有序的教育过程。可以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把就业指导课作为指定选修课列入教学计划,组织教师编写教学大纲,保证就业指导的严肃性、系统性、有序性,确保就业指导的质量和效果。

高职教育要加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明确自己的就业定位就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调整就业心态。

同时开展创业教育,指导创业活动,增强毕业生的创业意识,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高度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从事某项事业或商务规划活动的教育。毕业生自主创业也是促进就业的一条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要尽可能提供良好的条件,创造积极的氛围,帮助学生能够用比较低的成本、比较小的风险来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开辟创业渠道。创业教育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总而言之,高等职业教育除了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外,还要将满足劳动就业市场的需求作为发展的目标,并把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的提高作为改革方向,以此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使学校毕业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参考文献:

[1]陈良政,卢致俊.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05.

第5篇: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就业导向 英语教学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己任的高职教育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得到了快速发展,虽然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时间较短,但是在教学质量、发展模式、教学体系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近年来国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越来越多,国家更是明确了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而英语教学是高职院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其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高职英语教育不能够单纯的理解成为算短的本科英语教育,而应该顺应职业导向这个大方向,从课程选择、教育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法上进行转变,切实顺应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才能够为祖国输出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高职英语教育的现状以及高职英语教育的转变方向

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所以在专业的选择以及其课程设置上就更加注重以就业为导向,在专业的选择上,高职院校一般都会开设社会热门的职业,如建筑、医疗、旅游等等,所以为了顺应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高职英语教育也应该转变一贯的模式,与时俱进。现在的高职教育大多开始实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式,这时是一种企业与学校进行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培养专业性人才,学生们要去参加顶岗实习。学生们通过参加定岗实习,能过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还能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认识的自身的不足,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而企业又可以获得很多的廉价劳动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出较多的应用型人才,从而达到三赢的效果,但实行了这种模式之后,高职教育就要变为两年制教育,从而大大缩短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使得英语课程的压力骤然增加。本来高职院校的学生们就在中学时代就对应于课程有所抵触,现在在校时间的缩短使他们面临着更大的课业压力,再加上很多专业是与英语课程基本无关的,如建筑施工技术、风景园林、机床控制等专业,所以学生们在这有限的校园时间里将学习的经历都放在了专业课程之中,而对于英语的热情与重视程度会大打折扣,这种情况往往一些年前的高职院校英语老师们很难应付,这给他们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他们需要不断了解自我,提升自己的授课能力,尽最大的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构架,从而才能更好地为学生们进行授课,不是见见单单的按照大学英语课本进行教授,而是向专业英语靠拢,这样才能讲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英语知识,更好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实力。

2对教学大纲与课程内容的转变

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史上曾经走过一段弯路,那就是将高职教育理解为压缩了的本科教育,从而产生了许多问题,使得高职教育的优势难以发挥。所以为为了将高职教育拉向正轨,最大程度上的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把课程作为高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将高职英语教育归入到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之一,并颁布实施了对于高职英语教育具有指导性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这其中明确了高职英语教育一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既然目标已经明确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观,从此打破了传统的压缩本科式的教学模式,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与本科应许教学区分开来,更好突出了高职英语教育的特点。

高职英语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为核心而展开。所以要保障对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进行强化的同时对其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行培养,其教学内容更不能与本科院校相似,而应该体现出更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这种针对性主要体现在有传统英语授内容向专业英语而转变。专业英语又称专门用途英语,它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充分体现学习内容的针对新,其特点十分明显,专门用途英语包含了基础英语以及专门用途英语。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们要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理清,虽然基础英语对于各个专业的学生来说大致相同,但是在专门用途的英语教学中,应根据专业的不同而变化内容,从而去帮助各个专业的学生提升英语的实际应用水平。在课程安排上要采用一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形式,先让学生们学习基础英语,之后开始专门用途英语的讲述,或者是这两种英语起头并进的方式,但是在讲述的过程中要有所区分。在现阶英语教学不断改革发展的今天,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先认清改革目标,在对英语教学工作进行改革,收集一些同学们喜闻乐见的信息,如各种积极向上的英语文章以及影视作品等,让学生们在这种语言的熏陶之中不断形成一种听英语、说英语、学英语的习惯,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集科学性、适用性、创新性于一身,才能够有更加宽阔的视野,去对高职英语教育进行分析与改革。

3对教学方法的转变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许多学生们对学习英语有很大抵触,觉得英语用处不大、跟专业不相关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们就不能(下转第117页)(上接第110页)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进行教学,而应该最大程度上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首先是对于英语兴趣的培养,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们喜欢看美国片,玩外国游戏,我们可以借助学生们的这种心理,在上课时播放一些耳熟能详的大片,分析一些对学生们有用的语句,能够更好的促进们英语水平的提升。高职英语所拥有的课时本身就比较少,价值学生在大三学期需要进行实习,导致英语课时再次减少,所以如果能够更加有效的利用学生的课下时间,达到一种翻转课堂的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运用现在较为先进的微课形式进行教学,老师们事先录制一些基础英语以及专门用途应用的授课重点,让学生在课下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从而适应了不同理解能力以及英语水平学生的需要,同时可以大大缩短课堂时间,学生们在课下可以运用网络设备对课堂内容进行预习与思考,在上课时也能跟好的与老师进行互动从而营建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沟通,老师可以通过微课了解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课程结束之后,英语老师可以对学生们进行单独指导,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并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不同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的参考书籍,并布置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们进行自主联系。老师们还可以利用网络交流平_为学生们推送适宜的英语信息,这样非常有助于学生们提高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形成一种新型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4考核方式的转变

在高职院校之中,由于学生们对于英语的不重视,所以常常导致英语老师非常无奈,因为听课的学生很少,很多学生不逃课已经不错了,大多数学生上英语就是混日子,由于高职院校现有的考核方式过于依赖于最好大考的成绩,就出现了许多学生在老师画完重点之后开始进行突击复习,形成的往往都是瞬时记忆,而对于需要长期积累的英语学科来说是不适应的,对于学生自身更是没有什么用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我们可以将最后大考的成绩降低,在每个单元结束之后进行小考试来定期的对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考察,这样才起到实时监督学生学习的目的,让学生们把学习的精力放在平时,形成一个学习英语的好习惯。同时还可以采用学生互评、机器打分等方式确保考核的公平性。

5结语

为了更好的促进高职英语教育观念的转变,这需要教育工作者自身先解放思想,去钻研学习更先进的教育理念,从而更加丰富高职教育的内涵。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起到一个指导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应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使得我国高职教育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6篇: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心理干预就业压力医学生就业指导

[作者简介]何源(1978- ),女,江苏连云港人,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管理心理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江苏南京21002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医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及其心理干预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2SJB190007)、2011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江苏省中小学教师效能感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C-c/2011/01/104)及2011年度南京医科大学“十二五”教育研究课题“CBL方法在医学心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NY222201105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7-0111-0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学生人数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呈激增状态,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群体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车文博等在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研究中指出,就业压力是大学生群体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随着医学教育迅速发展,医学毕业生的人数急剧增加。本文着眼于高校医学生就业指导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拟从医学生就业压力心理干预角度入手,向学校相关部门建议建立就业压力心理干预的预防机制,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干预工作,构建完整的就业指导体系。

一、医学生就业指导实施情况

1.就业指导体系的宗旨定位不清晰。学校成立就业指导中心的核心目标及宗旨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体看来,就业竞争力是个人的一种综合能力,其核心是自主就业的能动力和职业发展的潜力,主要包括隐性的素质能力和显性的素质能力。前者主要指毕业生自身所具有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等,是毕业生今后可持续发展潜在的素质能力;后者主要指表达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身心素质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是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能够被用人单位发现和认可的素质能力。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对医学生的就业指导缺乏系统性与前瞻性,指导措施不够深入,指导学生就业的措施仅限于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的介绍、搜集,并组织一些企业的校园宣讲会。医学院校应针对医学生的特点打造提高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指导平台,真正为全体医学生提供提高就业竞争力的环境与服务,在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态度、适应性、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求职技巧等方面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

2.就业指导体系缺乏全程化思维。目前多数医学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均从毕业班入手,对象为即将毕业的学生,缺乏全程化的辅导思维,把本来应该长期进行的实践教育模式变成了注重短期效应的突击行为。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设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项整体规划,在学生求学的不同时期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学生知晓怎样将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学习、综合素质的提升相结合。建构职业终身发展理论的倡导者Super提出了“职业成熟度”概念,Betz将职业成熟度界定为个人掌握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职业发展目标的程度,包括知识和态度成分。由此看来,职业成熟度的发展与培育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必须成为医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授课内容的理论依据,在大学的不同年级阶段,设置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培养方向,有的放矢,真正做到为学生的择业打好基础。

3.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及力度偏低。医学院校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及执行力度偏低。各个学校基本上都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就业指导中心的人员数量有限,真正掌握就业指导专业课程的相关专业人员明显缺乏,且大多数为兼职,本身需要承担大量其他工作,没有时间与精力深入钻研就业指导课程,造成他们对就业信息、市场以及政策的把握和解读不甚到位,就业指导的内容比较单一化,表现为程序式与经验式的片面指导,从而直接影响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国家出台了多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包括引导毕业的学生到基层一线进行工作的诸多计划,但许多大学生在就业的观念上仍持保守、传统的理念,不愿意到基层医疗单位就业,致使许多计划和基层就业项目流产。医学院校应经常组织未毕业的学生到社区医院、乡镇医院参观实习,加深他们对基层医疗单位的了解与认知,让医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基层医疗单位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在基层单位发展的广阔空间。

二、心理干预在医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影响医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可以归为两类: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在社会因素既定的情况下,个人心理因素对就业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干预是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施加策略性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的变化,其在医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如下:

1.提高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医学生心理压力巨大,在求学以及就业过程中,产生了种种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突出表现为对未知前途的迷茫与恐惧,对社会所呈现出的不公表现出的愤怒、期待与现实的落差造成的颓丧与厌世等,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影响。学校就业指导的核心目标及其宗旨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竞争力中的表达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身心素质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是可以通过心理干预得以调整、激发与提高的。通过心理干预,让医学生从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价值观、个性特点等多个角度认知自身,全面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人际交往、求职技巧、适应性、团队合作性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为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科学有效指导。信息社会瞬息万变,每个人周遭的不确定性因素也极大增加,这意味着医学生在丧失了“天子骄子”“精英分子”的身份后,面对就业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各种不确定性越来越多,但辩证来看,医学生的可选择性也随之增多,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及实践基础上,要帮助医学生树立就业的主体意识,让其意识到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从进校开始就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而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干预的理论与实践可以为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让学生理解自己是行为的主人,尽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形成良好的就业态度,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蓝图。

3.提升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一般会组织就业政策与相关信息的、校园招聘会、就业指导课程等常规性就业指导行为,但对医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焦虑、恐惧、自卑、从众、依赖等心理问题却收效甚微。另外,在求职过程中的技巧培训也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予以正确指导,要提高就业指导专业化水平的深度,必须提高相关人员的就业指导专业化水平。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以及不同心理发育水平的医学生,组织相关专家设计心理干预方案,秉承面向全体学生、关注特定群体与个人的原则,帮助他们正确面对和处理与就业相关的各种生活事件与压力,更加自觉地维护与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从而让学校的就业指导更加系统、深入、有效。

三、将心理干预与医学生就业指导相结合

就业心理干预首先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充分了解,可以通过《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知觉压力量表》等对全体医学生的就业心理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可以采用《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量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等检测医学生在职业取向上的具体情况;其次可以结合谈话法、观察法、档案分析法、心理沙龙等方法对学生的特质进行了解与评价。根据问卷与测量结果,制定相应的干预方式与内容,心理干预常用方法及内容如下:

1.班级团体心理训练。团体心理训练是由团体心理咨询引申而来的,团体心理咨询指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来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形成良好的适应。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心理训练,在团体心理训练中可以设计与就业择业相关的情境模拟以及问题探讨,根据目前医学发展中出现的以及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形设置主题,让学生学会认识和处理自己消极的应对方式,实现自我教育与发展的功能,能够正确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学会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如何与人共处,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性以及与社会适应的契合度。

2.团体心理治疗。通过筛选与自愿原则,组成8~12人的小组进行团体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指为了某些共同目的将多个当事人集中起来加以治疗的心理治疗方法,其疗效显著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人际互动是团体心理治疗的引擎,团体心理治疗通过个体之间的互动来实现治疗目标,通过希望重塑、普通性、传递信息、利他主义、提高社交技巧、行为模仿、人际学习、团体凝聚力等疗效因子的相互作用,改变团体成员的治疗性。面对在医学生群体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就业焦虑、心理障碍以及不良行为等,团体心理治疗的效果会比较显著。另外,根据医生的职业特征,医生不仅要具备优秀的医疗能力与医德,还要有和患者以及家属进行沟通的能力、处理医疗事故的应变能力、与医疗团队通力合作的精神,而这些都需要通过增强人际互动的能力来实现,团体心理治疗无疑为医学生提供了一个提升人际互动与心理健康水平的良好平台,可以提高自身在就业竞争中的心理优势,增强就业竞争力。

3.个体心理咨询与治疗。个体干预与团体干预虽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终极目标都是帮助医学生建立对自我的良好认知,实现个体与社会的良好对接,个体心理咨询与治疗作为团体心理训练与治疗的补充,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这种咨询方式对于不适合参加团体干预的医学生以及希望能和教师就某些与就业有关的心理问题有较为深入交流的学生而言比较合适。个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目的同样是在良好的治疗关系基础上,运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对学生进行帮助,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4.心理干预的内容。认知行为治疗理论认为,人的思维居核心位置,自动支配人的意识,左右人的情绪和行为,认知行为治疗是通过探究、对话、自我审视和自我觉察来识别和认识这些思维的;每次干预聚焦于重点议题,强调认知和行为的改善,帮助他们识别并且理解自己的问题,对有效信息进行传递以及教导式指导,最终改变适应不良的模式;对于医学生而言,改正以往对自身职业认知过程中的不合理信念非常有效。角色扮演实质上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的方法,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医学生可以改变自己旧有的行为或学习新的行为,进而改变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其主要作用是在扮演过程中可以显露扮演者个性上的弱点和行为上的缺陷、为扮演者提供宣泄不良情绪的机会、使扮演者学会合理而有效的行为方式等,角色扮演的形式主要有心理剧、空椅表演、角色互换、镜子技术等;对于未来从事医护工作的医学生而言,可以更加体谅和体察病人及家属的情绪,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打好基础。支持性干预是在对医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情况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给予倾听、接纳、解释、暗示、鼓励、调整等支持性的心理干预;针对不同年级的医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所处的阶段,给予不同方式的支持性干预,每个阶段给予的支持性干预手段应有所区别。放松干预是由行为医学领域发展而来的一种治疗方法,是通过一些固定的程式使人达到身体放松的状态,使人体的非自主反应如心跳、呼吸和血压、肾上腺素的分泌在自主的控制中,从而达到心理上的松弛;可以结合音乐疗法,在播放舒缓背景音乐的同时,指导学生闭目敛神、集中注意力,均匀呼吸,按照一定顺序收缩每一组肌群,消除精神紧张、减轻烦躁不安、忧虑和抑郁的情绪,音乐疗法可以贯穿讲座、团体训练等过程中进行,学生也可自己实施。

除上述具体的心理干预方法外,要构建医学生就业压力心理干预的长效机制还必须与学校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建立就业压力心理干预的预防机制以及信息沟通机制,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其途径有设置就业指导课程、讲座、沙龙等,普及就业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另外,学校可以成立校级―院级―班级(社团)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属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校级网络;各系均有一名辅导员担任系心理辅导员,配合心理中心开展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属于系级网络,根据系部特点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班心理委员和对心理健康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属心理健康体系的班级网络,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同样应该建立校、系、班三级就业指导网络,两种三级网络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就业心理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面对日益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压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强调,要大力创造就业岗位,通过多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要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开创更多更好的就业服务形式,开展就业压力的心理干预是就业指导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也给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组建心理学、医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团队,联合校内外的各种专业性力量,提升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与服务能力,坚持不懈地做好就业压力的心理干预,帮助医学生在理论学习与临床学习阶段开始有序、有效规划并设计自己未来的职业蓝图,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张林,黄冬梅,等.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9(3).

[2]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第7篇: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范文

(一)学生职业道德认知有待提高

1.高职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理念落后当今社会,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冲击而新的价值观念还没形成,大学生思想尚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抵抗种种社会不良风气和消极因素影响的能力较差,缺乏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因此,职业道德教育中的现代性内容对他们来说十分必要。旅游专业学生缺乏职业道德认知是高校旅游专业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

2.高职学校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意义认识不到位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经历一个反复磨炼,不断累积的过程。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没有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没有把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实践相结合,而仅限于知识教育,从而导致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意义认识不到位,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不理想,学生职业道德缺失。

(二)学校缺乏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

1.旅游教育重知识技能传授,轻职业道德教育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高职学校没有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到应有位置,一般只是提出职业道德教育的总体目标,缺乏实施具体过程。学校往往将工作重心放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上,而忽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导致学生缺乏职业道德方面的认知,不能满足学生立足社会的需求。与此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仅重视传授专业知识,而轻视道德教育。在平时的学生管理中,辅导员和相关管理人员也忽视了在学生生活实践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很少用职业道德教育的理念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这是导致当前旅游专业学生职业责任感缺失、道德意识淡薄、职业素质低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职院校这种“重技能、轻道德”的做法,势必会影响未来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2.职业道德教育针对性不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使学生获得职业道德规范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选择并建构合乎道德的职业方式。然而,高职院校现有的旅游职业道德教育模式仍存在不少弊端,职业道德教育针对性不强,学生对旅游职业道德的了解主要来源于旅游专业教师的讲解,缺乏专门的旅游职业道德教育;旅游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主要采取理论知识灌输的方式,不善于运用问答或启发的方式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旅游职业道德教途径比较单一,重理论轻实践,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实践机会较少,使培养出的学生走进社会后成为“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3.旅游专业教师缺少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指导旅游专业本身极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大多数旅游专业学生表示在旅游专业实习过程中很少得到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指导,也很少听到他们谈及旅游职业道德的相关问题。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高职旅游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没有专门的旅游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跟踪指导;二是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以、完成课题的数量和质量为依据,这导致很多教师将更多精力用于学术研究,形成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师与学生仅仅保持一种“纯教”的关系,除了课内的答疑、辅导外,很少在课外尤其是在实习中给予学生职业道德指导。因此,旅游专业学生在旅游行业实习过程中出现的责任感缺失、服务热情不高、易被游客投诉等种种道德失范现象,与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指导的缺失存在一定关系。

(三)社会环境对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的日益发达,产生了功利主义等消极价值理念,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极易受到影响。加之学校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导致不良社会环境制约了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使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不佳。

二、结语

第8篇: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范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B-0165-02

导生制最早源于 19 世纪的英国,著名教会教师贝尔与兰卡斯特在对私立学校改革服务中体会到,当学生人数超多,教师供不应求时,可以尝试学生之间互教、互助的教学方法。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与发展,这一制度逐渐形成了自身完善的运行体系,导生制逐渐形成。导生制的运行模式大体体现为:学生甄选,教师会首先选出一部分基础好、接受能力强、年长优秀的学生,令他们做导生,导生则需要将学习内容传递至普通学生,同时,定时检查学生作业、组织课外活动以及相关测试等,导生就是学生的第二个老师,也是教师的第一帮手。中职教育引进“导生制”,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气氛,发挥导生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从而营造出积极的学习气氛,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增进师生关系,开创丰富的教学模式。本文探索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训练中导生制的运用。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导生制运用的意义

(一)丰富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学生对于教学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单调、机械化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氛围已经无法打动学生,无法聚焦学生注意力。导生制模式为中职学前教育注入了全新的活力,通过科学分组学生,每组设一名导生来负责指导与帮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学模式的创新意义,体会到全新的学习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中。

(二)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效率。近年来,中职学校纷纷兴办学前教育专业,招生人数大幅增长,学前教育师资短缺问题凸显,不少教师的课时量很大,加之艺术训练的特殊性,教师的负担较为沉重。推行导生制,能有效减轻教师的负担,教师可以将一部分任务分给导生,由导生负责完成多项任务,教师发挥着全局性的指导作用,成为一门专业、一门学科的策划者,更能从整体上把握专业学科的教学节奏,也减少了自身工作量。同时,作为导生的学生也从中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拉近了导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工作效率。

(三)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习效果。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培养幼儿教师的专业,需要培养学生掌握一些教学基本功,导生制的推行,能在很大程度上给一批学生扮演“准教??”的角色,自觉学好五项技能的同时,学习如何做好学生的第二任“老师”,如何协调好自己所负责学生同教师之间的关系,导生既要站在学生角度来思考问题,为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又要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来妥善处理一些复杂、烦琐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耐心和责任心得到了极好培养,综合协调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有效塑造,学生的交际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更是得到了充分训练,更能让学生理解老师的工作,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及时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和谐美好的师生友谊关系。

二、导生制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训练中的运用

(一)科学选拔,打造导生团队。导生制度实施的关键在于有一批学习能力强、愿意教别人的优秀学生,这就需要教师科学选配一批人数足、质量好、适合性的导生人选,打造一支导生团队,并对其进行专门的导生职务培训,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导生制度的实施。具体做法如下。

1.明确导生所需条件。身为导生的学生必须具备以下几大条件:性格方面,热情有耐心、真诚负责、与人为善、善于交往,这些优良的性格和品质是作导生的基础;学习方面,学习成绩优良,超强的组织性,良好的纪律性与沟通能力,热爱学习、喜欢思考,热爱劳动,做事高效,擅长引导学生,这样才能确保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更为高效地完成导生的任务、履行自身职责。

2.民主化选拔。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艺术培训导生的选拔应该根据导生所具备条件来民主选拔任命,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1)民主投票。采用民主报名的方式鼓励学生自行报名当选导生,由此形成候选人名单,候选人可以通过公开演讲、自我推荐等方式来介绍自我,其他非参选学生则负责投票选出自己心中的导生,民主投票方式具有一定的公平性、民主性。(2)教师与学生推荐与自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平时课上课下表现以及学生的反映呼声等来推荐合适的导生,有志向要当选导生的学生也可以自荐,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

(二)精心组织,推行导生教学。具体如下:

1.确定教学目标,掌握方向。导生制模式下,教师要有先进的全局意识,不仅要从整体上理清教学思路、明确不同学年段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重点,更要创新传统的教学目标,将导生的有效培养纳入其中,并合理制定导生工作任务、学生的学习任务等。例如,舞蹈课的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局限在对学生进行舞蹈技巧传导、舞蹈技能训练、舞蹈情感陶冶等方面,还要训练舞蹈基本功扎实的导生,并帮助他们提高舞蹈技能训练的指导能力。

导生制教育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和身份,要掌握好引导教育的尺度,因为导生自身不是老师,无论在学科专业度、管理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不能彻底抽身,也不能凡事亲力亲为,一方面为导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要履行自身职责,最终目标就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实际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为导生提出特殊的学习任务,不仅自身能够及时吸收专业知识,而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要及时记录下所学的知识,对于认知盲区的知识点则要形成重点记录。导生要深入学习,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才能为学生负责,才能真正承担起导生需要承担的职责与任务。

2.开展分组教学,导生主导。分组要有原则、有依据,不可以盲目地规划人员的分配,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成绩、课堂表现等来掌握各类学生情况,再根据学生的性格、心理等来科学分组。小组内成员要均等,并统一含有学优生、中等生与后进生。这样才能体现公平分组,才能确保小组成员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也为导生引导创造公平的条件。

在科学分组的基础上要统一安排小组任务,各小组在导生的带领与组织下集中商讨完成任务,导生发挥引导作用,根据教师下发任务的具体内容、形式等决定任务的完成形式。例如,舞蹈课堂上,教师为各小组分配任务,为全体学生提供统一的曲目,要求各小组在导生的组织与带领下根据曲目的节奏、旋律等来自行编排舞蹈,这就是对导生的考验,也是对各个小组团结力、凝聚力的考验。导生一方面应发挥组织带动作用,充分发乎自身的音乐理解能力,通过曲目自行舞蹈,诠释曲目的旋律,以此来为整个小组展示,激发整个小组的想象力与表现力;另一方面也要鼓励本小组学生自主表演,用个性化的方式来展示自我,诠释曲目,再集中商讨曲目表演效果,这样整个小组就会进入热烈的讨论之中,重新掀起浓烈的学习气氛,小组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导生制的优势得到了体现。

3.导生总结活动,教师补充。每一次活动结束后,导生首先要对本小组在活动中的表现情况作出系统总结,明确小组的成绩与不足,为日后的研讨活动打好基础。教师也要对导生的表现给予点评与指导,指出各个导生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合理化建议,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以此来不断优化导生的工作。例如,舞蹈课堂上,首先,学生自评分,并由各小组的学生代表作训练总结,指出好的地方及要加强的地方;其次,由导生就小组学员的训练表现进行评分,并指出小?M训练中做得好的地方,以及在训练中要注意的细节之处等;最后,由教师进行补充总结,表扬表现好的地方,并指出优化建议。

第9篇: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高职英语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266-02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工学结合”这一重要思想,整个高职教育要把服务于社会对职业性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学生的就业要求作为最主要的办学方向。各类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思想指导下,取得了令人可喜的局面。但是,在对“工学结合”这一理念的认识及实际操作上,绝大部份院校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理解,从而导致操作上的失误,比如说大幅缩减理论课程教学时数、删除或简化基础文化课教学,致使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受到限制,针对中外、合资企业对高职人才需求量大,而由于英语实际基础原因而导致高职学生入中外、合资企业录用率低,故对多数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绝大部份高职院校把外语课视作知识课,英语教学不兼顾职业特色与专业相结合的特点。笔者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针对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进行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若干对策。

一、满足岗位需求,实现“基础英语+专业英语+行业英语口语”的对接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我院所在地区的企业问卷调查得到以下信息:

通过问卷调查和与用人单位有关负责人进行交谈,客观地全面了解到: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对人才要求的逐步提高,特别是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能力的要求很高,在被调查的用人单位中有星级酒店、旅行社、邮局、重点医院、商场、银行等。求职学生反映:如果你英语学得好,你的就业空间就比别人大,你的升职机会就比别人多。从就业的实际需求看,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因专业不同而侧重点不同:汽车、建筑、电子类专业要求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强;物流、电子商务、旅游、营销的专业要求学生的表达、写作和理解能力强。但是口语交际能力应是各专业学生都应注意培养的能力。

职业教育与培训在促进就业方面的直接作用和效果如何,取决于其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程度。从现实情况来看,企业越来越看重的是人才的职业综合素质。在对涉外企业实际调研中,97.5%的企业表示:他们所需要的专业岗位负责人应该具备以下能力:日常英语(包括工作、生活和休闲等)交际能力;必要的专业英语知识;专业技能;管理能力等。可是目前高职英语教学的情况是这样的:大多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都是根据《基本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先是公共英语教学,进行基础能力培养;接着开设专业英语。根据对毕业生的问卷表明:80%的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还是感到英语能力差,在工作中不够用。究其原因,还是课程与就业岗位技术要求之间存在差距。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职业院校要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面对就业市场的选择,市场对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大趋势。由此,提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设想:“基础英语+专业英语+行业英语口语”的教学模式。

二、突出就业能力培养,适当调整高职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据统计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约有700~800万个。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只有70%多点,一边是数以万计的高职毕业生为找工作而疲于奔命,一边是 3000 元月薪却聘请不到一个高级技师,可见,高职生与企业对接出现了错位和脱节,二者之间划上了一道深深的“就业鸿沟”。因此,要提高就业的竞争率,就必须进行英语基本素质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1 加强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对高职生学习成绩考核要从单一的卷面测试逐步转向英语应用能力的全面评价上来。打破传统的以笔试定成绩的局面,强调听、说、读、写、译综合考评,使学生更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摆脱应试学习的模式;加强对应用文献的学习和模拟,如单据、合同、社交文书等。另外,还要侧重对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跟上时展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并培养扎实的工作能力。

2.2 强化就业综合素质培养。以就业为目的的高职教育应是全面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学会做事,更好地就业,还要培养学生其他相关联的职业素养,学会做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除了教授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注意观察学生学习中表现出的语言表达与合作能力、思维与分析能力、求知创新能力,爱岗敬业的精神,大方得体的言谈举止等行为,这都是当代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综合素质。

2.3 增加应聘训练内容。教师在教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应聘前的英语求职技巧培训。比如,应聘前,及时有效地组织模拟招聘现场,通过模拟使学生学到各种应聘技巧,从容应对招聘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同时,对学生进行就业前思想教育,激发学生成功的欲望,培养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坚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人生理念,树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培养顽强坚定的自信心。

三、以能力为本位,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现职业教育从专业学科为本位向以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从传统的偏重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的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转变。对现有教材进行整合,采取模块式教学,加强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实际交际能力的训练。

3.1 整合教学内容:目前,高职院校根据《基本要求》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开设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课课程。但这些知识和工作中的实际需求还存在着知识空缺现象,造成了前面提到的“手拿英语通级证,无力胜任岗位需求”的情况。“基础英语+专业英语+行业英语口语”中,“行业英语口语”包括各行各业常用的生活、工作、休闲等内容。这个内容涉及面广,更贴近学生的就业需求,满足了高职层次学生的就业需求。主要目的是解决学生实际工作中英语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

3.2 确立合理的培训时间:根据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和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的内容,将英语课程设置为三个学期:第一学期严格按照教材内容打好公共英语基础关;第二学期巩固加强基础知识训练的同时,指导学生参加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及有关的英语口语考试,以此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第三学期提高在学习专业英语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行业英语口语”的培训。这个内容连接了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之间的断裂带。它也是学生们就业面试时的第一道门槛,同时还关系到他们就业后是否能胜任企业工作的问题。实践表明,学生对此内容非常感兴趣,效果也很好。

3.3 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将职业能力培养的“行业英语口语”培训安排在专业英语课时内完成,学期末单独进行口语考核,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将专业英语与行业培训结合起来使其更具有针对性;也可以把“行业英语口语”培训设定为选修课。学生在就业之际,英语知识得到了适时的复习,无疑对学生就业是一种很大的帮助。

3.4 增强学生竞争力,把英语等级证、职业资格证纳入教学计划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公共英语教学只能实行素质教学,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上。英语等级考试只能是英语学习的一种考核方式,教师可以将分数作为课程的终结性成绩进入学分。学生如能在完成该课程前取得英语等级证书,证明基本能力与社会要求一致,可以提前结束课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