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的运营与推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招聘中针对“新媒体运营资深经理”这一岗位,万达开出了50~70万元的薪资范围,而据智联招聘针对2015年春季求职期公布的《2015春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显示,万达集团“新媒体运营资深经理”岗位所在地的上海市,即便以6774元地域平均月薪夺得桂冠,但比对万达上述50万元~70万元的“天价”年薪,瞬间变得不值得一提。
不少围观路人不禁感叹,原来做新媒体竟能这么赚钱?
别急,现实总是理想的照妖镜,事实上,大多数公司新媒体运营的年薪始终徘徊在10万元左右,据早前一家新媒体数据机构的网络调查表明,多数微信公众号运营者的年薪在8万元以下。尽管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为新媒体运营从业者提供更加具有诱惑力的薪资,但一方面是企业愿意花钱吸引人才,另一方面却是人才未必能做到使企业满意,“这也就导致了这个岗位的薪资差距较大”。
新媒体运营可不只是管微信、刷微博哦
从岗位职责来看,“管微信、刷微博”只是外界对这份工作的曲解。实际上,除了需利用微信、微博、贴吧等新兴媒体平台进行品牌推广、产品营销外,称职的新媒体运营人员还要能够策划与品牌相关的优质、高度传播性的内容和线上活动,并向客户广泛或者精准推送消息,提高用户参与度,提高品牌知名度,从而充分利用粉丝经济达到相应的营销目的。
小维目前在杭州一家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工作,入职已经2年的她目前就职自媒体部门,“每天公众号需要推送的内容都要经过我和其他部门成员的策划,如何获得更大范围的推广也需要我们去运营,此外,商务合作以及配合也在我们的日常工作范围之内。”
小维所在的公司在业内颇有知名度,但在她看来尽管其名义上是互联网公司,但在运营和管理上还是较为偏向传统企业;而且因为老板思想活络,往往敲定的事情一夜之间做出另一番决定,以及关于公众号产生的工作繁多,频繁加班对小维来说已成常态。
而在进一步了解中,小维表示目前自己的薪资在朋友间属于中高水平,按照“底薪+绩效+提成”的结算方法,小维能够拿到30万元~40万元的年薪,她表示对自己的薪酬感觉合理,但同时她也透露在目前的工作中也存在较多问题,“首先觉得自己专业知识不够,公众号粉丝利益点和商务利益点之间的冲突应该如何解决,目前仍在探索当中;而鉴于每日推送的内容阅读量与转发量都有较大落差,对于粉丝究竟想要看到什么类型的内容目前还只能靠自己猜测。”
量化产出回报提薪以奖金形式发放
佳佳目前正在办理离职手续,尽管现在的新媒体运营工作并不需要自己经常加班,但平均4000元每月的工资却让她在城市生活得稍显吃力。佳佳所在的公司属于传统广播互联网行业,目前正在想互联网新媒体转变中,佳佳的日常工作就是负责文案策划,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实时更新,以及落实公司研发的APP的市场推广工作。
在她看来自己承担了太多不属于新媒体运营岗位的工作,以APP市场推广为例,公司每年研发众多新产品,但因为尚处产品试水阶段,能够成功的却很少;而且因为市场推广工作占用自己大量时间,原本应该作为重点的新媒体运营工作反而被怠慢,“我们公众号的文章基本都是从其他网站或者公众号搬运过来,公众号的浏览量和其他指标也不理想。”
新媒体运营岗位尚属于新兴岗位,所以很多公司似乎并不明确这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应该专注于哪项工作,因此像佳佳这样尽管挂着“新媒体运营专员”的头衔,但实际身兼数职的状况并不少见。
在某建筑行业公司任职HR的旻侑表示,“作用决定身份,结果决定报酬”,首先公司应该明确新媒体运营岗位的工作是什么,在此基础上量化岗位员工的产出回报。但同时他强调,新媒体运营专员岗位薪资应该在正常职能部门岗位薪酬标准之内,“一般入职新人月薪资在3500元,3年以上工作经验者能够到5000元以上,但新媒体运营专员的基本月工资应该止步于6000元,调薪应该以奖金形式为主。”
他认为新媒体运营岗位的薪资应该是“薪资=基本工资+职级薪资+绩效提成+福利补贴+奖金+其他”,以基本工资为主,“提成性的工作量应均等化,并以福利补贴形式作为补充”;然而他也表示在招聘新媒体运营岗位员工时,还存在薪资待遇无法核定、定薪较难,技术评定与考核标准难规范,专职专岗的人员较少等问题。
岗位需求量大薪资两极化明显
针对旻侑所提出的现存问题,作为垂直类电商人才招聘平台的乐电网其实早在2015年就进行过数据调研统计。
根据乐电网2015年第4季度数据,企业在乐电网的招聘新媒体专员的岗位数量相比较前一季度增长了43.67%,主要的岗位需求增长城市以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电子商务发达城市为主。另外,薪资的两级分化现象比较突出,68.1%的薪资集中在2000~6000元;但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1.5~3万元的高薪招聘也达到了5.32%。在工作经验方面,87.6%的企业要求求职者有1~3年的从业经验——这个比例比其他电商运营岗位高了近20%。
乐电网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在调研公司的所有岗位中,新媒体运营岗位的薪资属于中下游水平,但是根据环比数据统计,新媒体运营的高薪职位增速较快,根据乐电网的岗位薪资数据显示,2000~4000元在14.2%,4000~6000元的在53.9%,6000~8000元在16.7%,但是1.5~3万元的高薪职位也不在少数;目前在乐电网上招聘的新媒体岗位平均薪资为:5842元。
造成同岗位薪资差距悬殊的主要原因其实还在于工作经验,新媒体运营作为这几年新兴的行业岗位,缺少系统的经验学习及提升渠道,以至于大多数公司用初级文案、运营转发、被动回复等基础工作职能去定义该岗位。
1、首先,网络与新媒体这个新兴专业的就业方向相对来说还是很广泛的。渗透在互联网的各个部门里。例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广告公司、网络公司、电视台、报社、音像电子出版社、新闻单位、杂志社、教育推广公司、明星经纪公司、教学软件开发公司、学校(网校)、远程教育机构、政府部门宣传部、科研单位、各级企事业的信息化管理宣传部门、传媒公司、咨询策划公司、展示展览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各企业的市场部等地方工作。
2、可从事得行业有:毕业后主要在互联网、新能源、广告等行业工作,比如说,互联网、电子商务、新能源、广告 、教育、培训、院校、公关、市场推广、会展等等。
3、从事的岗位有:毕业后主要从事新媒体运营、文案策划、新媒体编辑等工作,新媒体运营、新媒体运营专员、文案策划、视频制作、平面设计师、UI图标设计师、网页美工设计师、新媒体编辑网络推广专员、广宣设计师.
(来源:文章屋网 )
“有时我不上心,是因为觉得自己就是个小人物。粉丝那么少,我做的这些不会有人知道,也没有多大影响,谁会看得那么仔细,总觉得错一两个字也没什么关系。”Mark说。接手公司微信以来,粉丝增长缓慢,阅读量也难得到提升,每天找文章—排文章—发文章,日日重复,Mark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微信公众号粉丝数据by刘建亮
Mark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根据刘建亮的调查结果显示,64.37%微信公号粉丝在1万以下,76.15%的公众号运营者工资在5000以下。新媒体编辑这个新兴岗位,目前在工作范畴、薪资待遇等各方面都处于探索的未定阶段,因此存在待遇良莠不齐、两极分化的现象。
但这并不代表新媒体编辑就是个没有前途的职位。根据Lagou提供的真实薪资数据,新媒体编辑一职的应届生平均薪资为3569元/月,1-3年工作经验的平均薪资为6651元/月,3-5年为10787元/月。
在拉勾网上的新媒体运营职位(部分)
这里的薪资是全国所有大大小小公司的平均数,在一些重视新媒体运营的企业,一个普通的新媒体编辑年薪可达30W以上。万达曾公开招聘新媒体编辑,只要2年以上新媒体经验,年薪超过30W。
Mark所做的推送微信只是基础工作,操作熟练之后,他还可以协助推广、制作传播计划、与其他部门对接、撰写原创内容等一系列工作。他的提升空间还很大。
不同企业新媒体编辑的发展前景和收入存在较大差距,他们所做工作可能截然不同。
Lagou对比了两家公司新媒体编辑的工作内容——壹读的Lean和月薪3000以下的Arron。Lean先后在报社、腾讯做过编辑,一年前跳到壹读专门负责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用一天的日常工作和节奏作对比,他们有明显的差异。
Lagou发现,不少新媒体编辑的工作仅限于微博微信、段子鸡汤,互联网时代常上网的人多少都有点网感,这样的新媒体编辑可替代性太强。
一个优秀的新媒体编辑,需要集整合、编辑、创新、推广、传播能力为一身,业务涉及线上线下,掌握全方面的技能。这样,你在做新媒体过程中所学到的编辑、推广、运营能力,可以移植到任何其他平台和岗位上去。
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优秀的新媒体编辑?
标题
在每天层出不穷的新闻中,迅速抓住热点,进行全面的信息收集,并根据自己的产品需求、受众特点来包装这个热点,挨热点的同时又要传达出自己的平台的价值观,也就是小博所说“要做有调性的微信号”,才能留住粉丝。
有很强的整合能力
作为新媒体编辑,大多数情况下整合编辑要多于原创,快速全面地搜集材料,判别资料的真假与优劣,从众多纷杂的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爆点,整理出最吸引眼球的部分,达到出其不意引人注目的效果。
有一定的文采
对新媒体来说,文采不是最重要的,可能有时一个有看点的标题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文采是基本的需求。你运营的新媒体是什么风格,什么水准,直接由你的文采决定。
对产品和用户有理解
要想吸引粉丝,留住粉丝,首先要了解用户的需求。在这之前,明确自己的产品受众是什么,对自己的产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思考产品对于用户的价值,基于此,再考虑用户的心理、爱好、特征,不断改善自己的产品。
懂传播,会推广
怎样能涨粉,什么标题能引爆朋友圈,什么样的传播形式最有效,都需要新媒体编辑去了解、摸索。
新媒体编辑还需要会排版、PS、设计、H5,最好还要能视频剪辑、前端代码编辑等一系列技术能力。当你可以独自制定传播计划,负责公司的线上传播,甚至能组团队带人的时候,你离30w就不远了。
新闻集团副总裁让·那瑞赛提说过:“当30%~60%的观众现在都在移动端看新闻时,新媒体编辑的角色地位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里,企业对新媒体编辑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对优秀新媒体编辑的渴求尤甚。
Lagou提供几点建议
➤1.慎重选择平台你到什么样的平台做新媒体,它的企业文化、平台价值观等,会直接影响你个人的价值观和格调。选择平台,就是选择一种价值观。
➤2.多学习,多创新移动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跟不上脚步就只能落得被动。沉下心来学习,不断通过别人的成功案例来改造自己的内容,不断创新,才是立足之道。
➤3.不要只做一个执行者在工作中要有自己的想法,做出属于自己风格的东西。在工作中形成的运营思维模式,换到其他行业同样受用。
➤4.团队很关键新媒体绝不是一个人能做好的事,找到靠谱的团队,一起作战,才是做好事的前提。
探索新媒体、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广电媒体乃至整个媒体业界永恒的主题,然而在一片“新媒体”的浪潮中,地市级广播电视台接触到更多是各种概念性的新媒体论文或者方案集成商提供的支撑“新媒体”架构商业技术方案,更多关注在“怎么做”而不是“做什么”上。新媒体是一个完全开放甚至充满恶性竞争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下,最终商业架构固然必须研讨,但却已经不是最终的重点,支持地市级广播电视台在新媒体生存的,是对开放新平台的适应以及对差异化形态的融合。
在此提出几点思路与大家共同探讨:
1.从制度上促进传统广播电视垄断优势向新媒体平台的转化
发展新媒体或者全媒体平台,一定要依托甚至垄断现有广播电视台的优势资源,甚至垄断传统广播电视台利用新媒介的传播渠道。新浪微博、腾讯、土豆、优酷、天涯等,都具有新媒体属性,但是他们对我们来说就只是新媒介。通过新媒介传播本台优势内容创收不是不可能,但是更多的可能是为他人做嫁衣。所以对于我们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媒体资源,甚至我们的主持人、我们的节目内容在新媒介平台上传播甚至同非本台新媒体合作时,一定要慎重。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介,但是绝对不能依靠非本台自主的新媒介。要趁我们还有一定地方垄断优势的前提下,通过制度将这个优势转嫁到新媒体平台。因此,对于涉新媒体、新媒介业务的推广、合作,应尽早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运作。
2.从政策上启用熟悉具有广播电视特性的新媒介平台的人才或者合作伙伴
运用新媒介是发展新媒体的基础。传统广播电视的工作方式未必适合新媒体的新工作要求,甚至传统广播的技术支撑人员在也未必适应于新媒介领域的专业要求,同理,新媒体比较模糊的概念和低门槛也造就了一批不了解广播电视特性的专业人员,这部分人员同样未必适合广播电视新媒体平台工作。传统媒体从业者对新兴媒体理解的不同以及新兴媒介从业者对传统广播电视业务的不同理解,导致各类新媒体平台的多样性差异,传统媒体业务在新的媒介上传播,急要培养或者发展复合型人才。专业是一道比较难以逾越的鸿沟。传统思维的定向将极大影响我们在利用新媒介时的思维方式。应该从政策上启用或者引入熟悉新媒介平台或者符合新媒体、了解广播电视运作特性的专业人才或者合作伙伴。
3.以创新的思维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的内容
新媒介是一个多态多线的复合形态,其传播形式不受传统线性传播形式的局限,传统媒体节目充分利用新媒介进行创新融合。比如在一些节目上,可以采用网络、电视台同步直播方式,利用互联网平台在电视节目直播结束前将观众引导到互联网(甚至手机电视)上继续直播进程,这就是利用非线性平台拓展线性平台的节目时间,利用传统电视和网络的特性跨媒体协作在特定时间内执行更多任务。再比如手机APP的应用完全可以将广播的伴随性同手机的实时双向互动的特性有机结合,实现互动、数据统计以及包括验证、上传、支付等伴随性应用在内的业务支撑。
4.以战略的角度评估新媒体业务拓展中利益的取舍
改革就是利益的再分配,资源整合其实也涉及利益的再分配过程。以现在的广播电视台来说,几个传统媒体之间的影响力还是有高低的,涉新平台就更不用说了,总体上还处于摸索期。传统媒体之间、传统媒体和涉新媒体之间的合作,其相互获得的利益肯定不可能是完全公平的。在直接利益上,同自主新媒体的合作甚至还不如同开放平台上的其他新媒体平台合作来得有效率。可是站在大台角度,台内应该促进更多的合作,一致对外。如果大家都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田,没有大台思维,没有团队协作、助攻的思维,没有从战略角度扶植新平台的理念,依托新媒体平台自身的拓展能力运营,新媒体业务平台的拓展必将举步维艰。
5.从推广的角度促进实体化、媒体化运营
广播电视新媒体的运营模式是一个重大课题。一方面,新媒体的便捷、新颖的形式吸引了大量的受众群体,另一方面,有利于新媒体发展的运营模式还处于摸索之中,距离成熟还有一段路要走。涉新媒体业务的运作,要形成统一品牌,实体化、媒体化运营。要以内部合作的形式最大限度地促进涉新媒体平台的使用率和曝光率。要以将新媒体的弱势媒体影响力同传统的强势媒体影响力有机结合,促进涉新媒体的“媒体”属性。
6.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涉新媒体平台的业务合作
用何种模式运作新媒体以使它符合利益最大化和促进行业与产业发展的要求,引起了越来越多行业人士的关注,关于新媒体发展与运营的研讨会也层出不穷,采用何种运营模式与运营机构的体制机制以及相关政策密不可分,作为地市一级广播电视台,涉新媒体平台在业务拓展时,都会有机会引入一些有实力或者专业的合作伙伴,在新媒体这个本身就运营、创收弱势的平台上,还会涉及向第三方“分一杯羹”的问题,这时候我们有必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涉新媒体平台的业务合作,只要是有利于新媒体品牌的建立或者新媒体业务的推广的合作,要善于利用短期利益推进新媒体业务或者平台的推广,只有让合作双方都“有利可图”的平台,才是有商业运营价值的平台。
高调开启的3C时代对数亿手机用户而言,还是一个虽抱有期待、但仍难窥其全貌的新鲜事物。与2G时代买手机、选运营商、挑套餐入网不同,3G具有更为复杂的业务体系和多元化的应用特征。比如,在终端上除手机外,还有上网本、数据卡供用户选择;在网络标准上,三大运营商也各不相同,个中优劣并非一般用户一眼就能甄别;在应用上,除满足用户的通话需求外,3G更提供无线宽带、视频影音、移动办公等类别繁多的增值业务。因此,在“3G”这两个字符的背后,是花样百出的业务、标准各异的网络、五花八门的终端。
在这种业务特点下,运营商吸引用户的第一步,就是如何通过品牌形象定位和有效的广告传播,为用户建立一个简单易懂的3C认知。现阶段,三大运营商的首要任务均为如何通过品牌、广告等有效的传播手段,增进用户对3G的了解和认知。
2009年4月,移动通信界呈现出一幅品牌竞争、广告竞技的火热场景:4月8日,中国联通以“创新改变世界”为主题的形象广告在央视及部分卫视开播,面向全业务运营模式的宣传攻势正式启动;8天后,伴随中国电信“天翼3G”的,由网易CEO丁磊、谷歌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等出演的中电信3G广告片也开始投放;紧跟其后,中国联通于4月28日其全业务品牌――“沃”,广告宣传更是剑指3G。
尽管中国移动早于2009年1月7日便开启3G标识“G3”及相应广告推广,但直至联通、电信上述动作之后,方才结束了中国移动独自起舞3G的“孤单”,并进一步促使中国移动3G广告宣传力度的提升。
种种迹象表明,三大运营商广告投放力度只增不减、品牌传播攻势愈演愈烈,可以说,品牌传播战俨然成为现阶段3G竞争的主战场。
策略优劣
三大运营商无一例外地重视品牌在3G推广中的作用,中移动的3G标识“G3”不仅容易让用户联想到3G,而且“G3=TD=3G”的简单公式将比“TD=3G”更有营销价值,因为其淡化了标准差异、并易于用户记忆和认知。
中国电信的3G子品牌“火翼3G”,沿用的是其从年初不断为189号段推广的品牌名称天翼,进而也将189一个号、互联网手机等概念延续到了3G业务推广中,让中国电信的3G品牌汲取了之前广告宣传的“养料”。
与之相比,作为中国联通3G推广核心元素的“沃”品牌,则在通信业界和广告界引起很大争议。有观点认为,“沃”本身与3G毫无联系,以一个汉字作为品牌也未免牵强;亦有业内人上指出,“沃”从品牌定位到广告创意都给用户一种模糊的感觉,不利于快速建立市场认知。尽管存在争议,但三大运营商的品牌策略孰优孰劣,还要看接下来愈演愈烈的品牌策略和广告竞争中,谁能敢于创新、做得更好。
从品牌策略而言,三大运营商可分为两大阵营。其一,以中移动为代表的“标识”策略;其二,以中联通、中电信为代表的“子品牌”策略。在中移动的官方解释中,“G3标识属于承载网标识,将不作为单独的客户品牌存在,而是充分融入中国移动的三大品牌进行推广。”可见,2G时代拥有最多用户资源的中国移动,并非要打造一个全新3G业务品牌,而是要以3G标识的方式附属于其全球通、神州行和动感地带的既有品牌优势之中。而中电信、中联通选择以全新业务品牌来推广3G的策略,也符合其重组后品牌重塑的实际需要。
然而,品牌在作为符号的同时,对复杂的业务或产品而言,更承担着等于标准、等于优势、等于信任、等于满意、等于需求等一揽子营销目标的实现。3G业务并非之前诸如动感地带这样承载单一客群的套餐型业务,而是包括手机、上网本、数据卡等终端、提供通话、上网、增值应用、手机支付等多种服务的“大杂烩”。而且,3G将比2G时代牵涉到更多的终端、渠道等产业链利益。
因此,品牌策略要能对运营商的3G推广起到巨大的聚合作用,具有聚合作用的品牌亦需能发挥针对不同人群和业务应用的细分传播功能。实际上,笔者更为期待诸如“Intel inside”这样的品牌战略在3G时代成为中国移动这样的电信运营商制胜市场的品牌砝码。
传播得失
目前,三大运营商在大手笔投放电视、报纸、户外等传统媒体广告的同时,也逐渐重视在网络媒体上的推广。比如,中国移动不仅在影响IT一族的门户网站科技频道投放了广告,而且还与门户网站的数码社区联合推出主题为“G3初体验”的3G产品试用等互动活动。中国电信则在聚集年轻群体的SNS网站校内网推出了“天翼3G校园先锋”体验活动。
运营商的上述做法确实值得肯定,但从整体的广告传播策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广告诉求同质化,差异化独特卖点难寻。三大运营商的3G广告诉求多集中在无线上网、视频影音娱乐以及移动商务办公三个方面,在看似不同的创意背后,无不在重复叫喊着高速上网、无所不能之类的卖点。广告的目的不是为其他运营商教育用户,因此,如何以差异化的独特卖点吸引用户是当前运营商品牌传播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二,广告宣传缺乏精准和分众化效果。尽管中电信天翼3G有商务篇、生活篇等不同广告版本,联通也将用户分为时尚、家庭和商务三类,但在具体的广告宣传上,3G广告表现得却与快速消费品广告别无二致,强调功能,诉诸感性。需要注意的是,3G业务并非洗衣粉、饮料这样的快速消费品,很少有用户会在选择电信业务上产生冲动消费;同样,3G业务也与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不同,一个号码的变动甚至不同运营商网络的切换,都会对用户的社交需求和日常使用产生影响。
传播创新对策
如上文所述,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媒介习惯较之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电视广告的受众不一定是3G的潜在客户,互联网上的网民或许更有转化为3G用户的可能。而就手机用户尤其是手机上网用户而言,这本身就是3G推广阶段的优质潜在用户群。
因此,笔者认为,与其以重金投放电视广告、押宝传统广告形式,不如进一步做好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资源的创新利用。在新媒体传播时代,笔者期待运营商们能有自己的3G推广博客、能有面向用户群的3G网上社区和手机互动平台,能有让用户参与进来的公益活动和体验式营销推广。由此,运营商能将投放在电视广告上的大笔费用用到更有效果的刀刃上,用到能引起潜在用户感动和共鸣的公益推广上,用到能让人们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创新传播策略上。
3G时代手机媒体或将迎来质的飞跃,而就3G业务的广告推广而言,利用手机媒介这一运营商的自有资源,或许能收到更理想的传播效果。当然,要实现这种效果,一定要摈弃严重影响用户体验和传播效果的群发广告形式。那么,是否有可行的创新方案呢,笔者认为,供用户免费订阅的3G资讯手机报、面向手机用户的一些互动推广,甚至以体验3G为主题的互动小游戏等形式,或许能助力运营商在3G品牌、广告战中赢得更多优势。
分答、在行、值乎3月份至5月份的百度指数
分答之上是在行
「分答由知识技能共享平台「在行推出。因此在分析分答的运营之前,我们可以先来简单说说在行,毕竟分答的很多运营策略与在行一脉相承。
在行自称是一个领先的知识技能共享平台,其提供行家一对一约见服务。产品最开始模仿airbnb,并且对于行家的照片也全是专业摄影社拍照。整体来说,走高 大上路线,这也奠定了整个产品的调性。在行在运营和品牌推广上做的都不错,比如和Uber的合作,邀请海青、陈妍希等明星做的一元约的活动,行家专题,并 且由于行家约见单价过高,在行对此也通过价格补贴促进下单的优惠活动。在品牌推广上两登央视,多家主流媒体专访报道,SEO做的更是让人望尘莫及,在知乎 上的宣传造势也很到位。
总之,在行的产品、运营和推广做的都不错,但成绩并不理想。这跟在行的产品模式有关,模式太重,强调线下约见,并且单价相对较高,对于用户,尝试成本过高。 后来在行为此做出调整,开通线上语聊,其效果并未得到良好改善,后来据说还尝试了“吱”一声模式,未知效果。直到今年四月,也许是知乎推出的“刮刮卡”的 值乎给在行团队带来了灵感,很快在行推出分答,完美解决了在行的问题,并且迅速走红。
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分答这款产品。
分答产品
不得不承认,一个好的产品,可以大大提升运营效率,分答和在行便是个例子,同样的运营团队,同样的策略,短期结果上看,分答远比在行更成功。这里先看分答这个产品的几大优点:
1.知识分享模式更轻,在线提问,语音回答,一分钟之内,门槛很低,回答者无压力;
2.产品模式多方受益,打破提问者与回答者的封闭性,让其他人也可参与其中;
3.基于微信公众号,开发成本降低,更新迭代速度很快,这对初创产品尤为重要。
这样几个特点使得分答能够在朋友圈迅速传播。并且分答产品更新迭代极其迅速,不断推出新的功能。
分答迭代一览,由运营控整理
另外,分答团队考虑极其周密,在这里举个例子:
分答产品回答语音后只有一个向下拇指代表呵呵的按钮
开始我不是很明白,为什么只有呵呵没有赞,按道理赞更能给回答者激励,让回答者有动力更积极回答问题。后来仔细考虑后,我想分答之意是靠此来提升回答者回答 的质量,因为没人想被呵呵,对于回答问题可以靠赚钱数、偷听数来激励,但回答的质量如何保证,这里通过“呵呵”来警示回答者要用心准备,提升自己的回答质 量。
从产品模式、产品细节可见其产品已具备蹿红的基础。
分答运营
下面就来看看分答的运营,分答运用哪些巧妙的运营策略。
1.名人效应
你或许是通过王思聪知道的分答,也或许是通过罗振宇知道的,还可能是通过朋友圈的知乎大V知道的。分答通过其极强的BD能力和在行数千行家的沉淀,为他们积 累了最早的回答者。明星大腕都自带粉丝,很多业界名人开始在微博上宣传自己的分答二维码,这为分答带来不少用户。这一点很像最开始的微博,也是名人带动。 在我看来,人们与明星大腕的接触经历这样三个阶段:
资讯微博分答,
这三个阶段,人们与偶像的距离不断拉近,从最开始的纸质杂志或资讯网站了解偶像的动向,到可以看到偶像自己的动态并参与互动,再到分答的可以直接向偶像提 问,距离不断拉近,对偶像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看王思聪的几个回答就知道了。如果越来越多的明星大腕加入,会是怎样的一种场景,当然,这会背离分答知识分 享的初衷,不过,这事微博可以去考虑一下。
这一点,若非有极强的BD能力和资源背景,很难做到,当然还是在产品足够有趣的前提下。
2.内容运营
看分答的首页热门推荐,现在有三个榜单,分别是问题榜、新晋榜和才华榜。
分答首页
之所以将问题榜放在首位,是因为产品初期,新加入的用户居多,而一个问题,一个回答便是产品的基本形式,将问题和回答直接展示给新用户,让新用户能迅速了解产品,并且后来加入并置顶的免费听,还是让新用户能够零门槛体验产品。
新晋榜是为新加入的回答者设立的,这里可以给新加入的名人大V足够的推荐,让他们获得曝光和提问,以促进他们回答问题并留下。
才华榜则是给分答热门回答者的推荐,让受欢迎的答者能够有更多的曝光和收入。
再看发现页的人物部分,这里沿用了在行的行家专题,将不同的答者分类归入不同的专题,便于查找,并且突出推荐了几位不同领域的名人,展示其答者的丰富性。这 里有趣的是置顶专题是机构,目前机构不多,但机构的存在或许用意很深,可见分答平台的野心。然后排名靠前的几个专题都是和当下热点相关,这符合内容运营的 一般做法。
分答发现页人物栏目
还有发现页的问题栏目,这里精选了很多精彩的回答,这里才是真正能够让用户消费的内容,通过精选回答,供用户查看。精选的问题回答也是从热点、趣味性、实用性三点考虑。
分答发现页问题栏目
另外,分答产品模式很轻,并且降低门槛,所有人都可以开通自己的分答。其实对于一般用户开通分答价值不大,因为通常情况下没人回答,而分答的处理办法是,对 于新开通的分答,官方账号会提三个问题,问题不涉及专业知识,多是趣味性、开放性问题。这样对于一个新开通分答的人,就可以找找回答问题的感觉,并且在回 答完成后,会有提示分享的引导。
3.新媒体运营
分答的新媒体运营延续了在行,或者说和在行一样延续了果壳网。分答第一时间开通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是将原在行服务号改名为分答)。
官方微博一方面用于和微博大V互动并将分答上的精彩内容分享出来,可以吸引新的用户,另一方面将分答最新消息在微博公布,可以给用户最便捷的反馈渠道,收集关于产品的反馈意见,倾听用户的声音。在微博上还可以玩一些公众性的话题活动,这样也可以提升影响力,扩大知名度。
而微信公众号则是将精彩内容整理成长文,延续果壳和在行内容至上的本性,另外,还会普及一些分答的利用技巧用于产品宣导。这些新媒体的利用,也为分答的火爆提供了辅助。
4.品牌推广
分答在品牌推广上还是延续了他们的强势,很快多家媒体报道,并且A轮融资是姬十三朋友圈爆出,正式的记者见面会还会过段时间开,这个时间差很巧妙,可以在产品降温的时候再度引发火爆。另外,其线下也铺了分答的广告。
总结
一、相关定位
定位是媒体单位推出产品前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一般来说,在进行定位前要开展前期调查,再根据收集到的情报明确媒体产品的定位。对公众号而言,定位涉及到办一份什么样的产品、办给谁看、由谁来办这三个基本问题。换句话说,即是要解决三个方面的定位:宗旨定位、读者定位及运营人员定位。
在具体操作中,由于实践杂志社已有纸媒产品,“青城巷一号”公众号的前期调查阶段基本可以用读者对纸媒具体栏目的态度、评价来代替,这就大体解决了“办一份什么样的产品”这个问题;同时,对读者来说,纸媒与公众号的互补性远远大于竞争性,即并不妨碍一个读者同时阅读纸媒与公众号的内容,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办给谁看”的问题;此外,本社的纸媒编辑人员完全有能力胜任公众号的编辑工作,这就彻底解决了“由谁来办”的问题。三个办公众号基本问题的大方向解决之后,定位工作就可以转向细化量化阶段,具体如下。
1.宗旨定位
公众号的宗旨定位与纸媒的宗旨定位做法相同,在细节上可适当调整。宗旨定位确立的是指导理论、传媒方向、刊发内容等。办公众号时,应当注意宗旨与自身能力的Y合问题,选择一定的方向进行主攻,以避免在方向上出现摊子铺得过大,在能力上出现以短击长等现象。以实践杂志社为例,“青城巷一号”的宗旨定位是:以理论为指导,以当今理论前沿问题为方向,着重刊发有关党的理论的系列文章。进行这样的宗旨定位,目的就是充分发挥本社既有的特长,并紧紧围绕这一特长来办公众号。当然,由于在读者定位上公众号与纸媒不尽相同,在保证宗旨的前提下,适当发展其他方向以提升关注度是可以的。
2.读者定位
读者定位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明确“谁来读”。一般公众号的读者定位都定在中青年中的手机族上,因为他们数量最大、也是最活跃的潜在读者群。但公众号也可根据宗旨定位来锁定主要读者群并进行发展。以实践杂志社为例,适合且有意愿关注本社公众号的读者群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这些人并不都在中青年手机族的这个定义中,如果在创办公众号时不能将这些读者加以重点考虑并发展的话,公众号的关注度及参与度必然会受到极大损失。读者定位的第二个目的是“请谁读”,即瞄准可能会对公众号内容感兴趣的读者进行宣传推广。由于“请谁读”涉及到精准定位的问题,并且是日后宣传推广的基础,这就需要策划人员精心组织调查,精准定位公众号的主要读者群。对实践杂志社这种媒体单位来说,纸媒产品的忠实读者一般也是公众号的主要读者,但在具体操作中,一定要注意划分出主要读者群,尤其是地域集中的读者群,以便开展宣传推广工作。
3.运营人员定位
本文中的运营人员主要指公众号的编辑人员。公众号要办活,又不去逾越规矩,与运营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操作手法有很大关系。在选用运营人员时,实践杂志社考虑的是他们是否掌握了相当的理论知识,能够明确把握宣传红线;是否具有一定的缩编能力,能够把握文章架构主旨;是否了解并掌握微信读者的思想,能够挑选出适合此类读者的文章;是否具备一定的网络语言的写作能力等。一般来说,在组织老中青编辑运营人员时,其分工基本上是老编辑负责政治审核问题,中年骨干负责主旨框架与缩编问题,新编辑负责写作、选择吸引读者文章的问题。
二、栏目设置
对一个公众号而言,栏目是其宗旨定位的实际反映,是刊发内容的具体依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读者群的发展壮大。在具体操作中,可以根据特色、擅长设置品牌栏目大力进行发展推广,依靠主要读者设置互动栏目以吸引受众参与,依据新奇有趣设置副刊类栏目以吸引潜在读者目光。
1.品牌栏目
品牌栏目是依托已具备的知识储备来做的一种特色栏目,对任何一个公众号来说,其品牌栏目都是自己擅长并能做出特色的主营业务。如何利用好既有的知识储备,以特色吸引读者,是办理公众号时应予以重点考虑的。以实践杂志社为例,本社的品牌特色为党建类,因此在设计公众号时,对党建类栏目做了特别规划,不仅栏目数量丰富,而且各具特色,并力图以此为核心,带动整个公众号的发展。
2.互动栏目
互动栏目是增强编读联络、吸引微信用户参与的重要栏目,对于实践杂志社这样的媒体单位来说,编读互动的操作并不陌生,但难在运用网络语言来组织和吸引微信用户参与,去回复他们的留言并进行舆论引导。因此,互动栏目的难点并不在内容设计上,而是在合适编辑人员的选择上。担任互动栏目责任编辑的人员必须选择熟练掌握网络语言的人员,以便和微信用户进行良好互动,增强对舆论的引导能力。
3.副刊栏目
副刊栏目是吸引一般读者注意和吸引一些爱好写作的读者参与互动的栏目方式。一般来说,副刊栏目以新奇有趣为宜,行文宜轻松活泼,以便用户观看主要栏目之后消除阅读的疲劳感,增加对公众号的阅读兴趣。虽然副刊栏目看起来比较容易做,但它有一个难点是众口难调。这就要求该栏目编辑不能对文章类型有过强的喜恶感,能够均匀调和各种文章以满足用户品味。
三、宣传推广
微信公众号做出后,如何将产品推广出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实践杂志社在宣传推广中的方法是:首先对用户群进行划分,然后针对不同群体的用户类型,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1.利用已有媒体推广
作为媒体单位,实践杂志社在纸媒业务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拥有了相当数量的读者,因此,本社计划在版权页印制二维码,以便用户通过手机添加,起到纸媒的传播作用。
如果想办成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众号,必须拥有一定的自有文章,这样才能发出代表主办单位的声音并吸引其他公众号转载。编辑记者时常与媒体的主要供稿人来往并对各方面的代表性人物进行采访,通过赠送名片方式,一是获得稳定的稿源,二是可以借助被采访人将公众号推广出去。
3.利用广告公关方式
On the evening of April 2,the Third Best JCDecaux China Subway Advertising Awards was held in Shanghai Sheraton Hotel, it was totally sponsored by a global leading outdoor advertising company - JCDecaux Group. There were 10 categories of 32 awards in all for the. current BOB, IKEA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mithKline C New Contac have won the top creative honor of white gold and the top honor of gold medal of media-managing separately.
德高中国第三届地铁广告大奖分别设立了我最喜爱的电子媒体广告、最佳品牌推广、最佳策略推广、最佳全国策略投放、最佳系列海报、我最喜爱的公益广告、最佳城市覆盖策略、最高荣誉创作奖、最高荣誉媒体运用奖和我最喜爱的海报10大类别的奖项。
最佳品牌推广和最佳海报系列的两项金奖被阿迪达斯和iPod nano获得,最佳全国策略投放两项金奖则被王老吉收入囊中。此外,中美史克―新康泰克在获得最高荣誉媒体运用奖之外还揽得最佳策略推广金奖。
在这次的评选中,特别设有地铁乘客评选出的“我最喜爱的公益广告”奖项,本届“我最喜爱的公益广告”金奖由四川文旅摘得。作为地铁广告的运营商,德高中国希望能够配合地铁运营商创造一个和谐且充满创意的地铁文化空间,通过地铁广告平台更有效的传递公益信息,让城市变得更具温情。在四川地震发生后,德高中国立即在其所运营的媒体网络平台上统一抗震救灾信息,支持中国红十字会进行人道救助。德高中国也作为世界自然基金组织的首批赞助企业参加2009年3月28日举行“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通过地铁和巴士媒体帮助WWF在中国对此活动进行推广。
在第三届最佳地铁广告大奖别增设了我最喜爱的电子媒体广告大奖,在当晚的颁奖仪式上,香港迪斯尼乐园的“迪斯尼小小世界”获得了“我最喜爱的电子媒体广告”称号。谈到我最喜爱的电子媒体广告,德高大中华区行政总裁黄汉钊先生表示“德高中国希望以自身优质的线路优势、资深的户外经验以及更多科技的运用,逐步搭建起高质量的户外电子媒体网络,进一步展现出创新的一面。”
黄先生也强调:“德高中国通过地铁媒体网络多元化媒体形式的弹性组合,帮助客户将广告内容适时、适地传递给地铁受众,来应对目前经济危机背景下客户对广告投放效果的要求。”
【关健词】 传统媒体 现状分析 生态环境
这几年,曾经风光无限的传统媒体大多致力于转型,但在PC端少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建树,不过移动互联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更好的机会。本文关注的就是其中的一个切入点――微信公众账号。“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1]。截至2014年末,诞生仅4年的微信月活跃账户同比增长41%至5亿。其中,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产品――微信公众平台更为传统媒体提供了转型的契机。这一平台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商业价值吸引着敏锐的媒体和媒体人。本文关注的就是这一现象。
一、传统媒体微信公号的现状分析
1、内容简移: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世界,能吸引大众的不只是资讯本身,更是与自己思想契合的媒体性格。如果仅仅把微信公共号当做自己的新闻客户端,把内容做简单的平移,甚至只是把刊发的稿件或播出的节目直接放进去,显然无法吸引受众订阅。2、维护力度不够,缺乏互联网思维:从实际情况来看,公共号的维护大多是由媒体从业者兼职来做,难免会因为运营者本身精力不足或对互联网思维理解不深刻而导致账号失去生机。3、互动性差:“网络要能持续地发展,必须要有一种超越人与内容关系的新动力。[2]”习惯于进行“一对多”大众传播的传统媒体,如果没有与订阅者产生“一对一”的私密交流,就势必门庭冷落。4、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后劲不足:缺乏成熟的盈利能力是微信公众账号可持续发展的又一瓶颈。如果无法突破商业化困境,仅靠热情和毅力把这个事情坚持下去显然可行性不大。因此,很多传统媒体的微信公共号出现新瓶装老酒的味道。
二、传统媒体发展微信公号需营造的生态环境
1、正确看待微信公共号对传统媒体的意义。“微信是自愿聚合的群体成员之间的窃窃私语之地”[3],相比于微博,需要订阅的微信公共号还是有较强的密闭性,所以,一个微信号的运营,绝对只是媒体转型的一小部分,但这个小的切入点试错成本更低,培养团队的周期更短。传统媒体对待微信公共号既要看到它的重要性,又不能急功近利,要鼓励员工大胆实践。2、要有产品意识。微信是一个平台,但运营公共号需要将其视为产品,而不是宣传渠道,这方面传统媒体可以借鉴小米公司在研发MIUI操作系统时的产品开发模式。只有了解和把握了用户的需求,及时了解用户对公共号体验的意见和感受,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对内容进行调整,公共号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3、为公共号的运营提供资源和支持。传统媒体的微信公共号应该组建专门的团队来维护,定期对员工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就公共号内容筛选与编辑、推广与吸粉、后台数据分析等内容展开介绍与研讨,让大家掌握更多的运营技巧。
三、传统媒体发展微信公号的相关策略
1、多号联动,各领域细分化。每一个蚕茧形成一个中心,从而使互联形成了多个中心、多元中心[4]这一观点也适合传统媒体微信公共号的整体布局。定位自身的母号和各个部门、线下活动及员工个人公号,组建“公号集团”,互相借力推广,多方积累经验。这样能最大限度的动员媒体上下加入到转型实践中,同时,各领域细分的新媒体产品会使管理更加容易,一个轻团队即可推动,而且每个新媒体产品都非常垂直,受众粘度更高。2、精选内容,提升阅读。微信限制每天只能1-3个消息,并支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所以,选什么内容、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十分关键。总之,只有让自己的受众觉得爽,才能吸引主动订阅、朋友圈推荐和长期活跃。3、活动引领,探索盈利模式。通过活动增加粉丝数量,这对传统媒体来说并不陌生,像有奖答题、有奖征文、真人秀等等都是传统媒体熟悉的项目。“基于互动的关系嵌入比单向度的影响力更有解释力”[5]所以,利用微信多维互动行性,策划更有吸引力的活动,增加平台粉丝量,促使用户从接收者转变为传播者,并合理地嵌入商业元素,以服务性和趣味性来探索新的盈利模式。4、数据分析,公号长变常新。微信公众账号具有“深社交、精传播、强关系”的传播特性,一个公号不可能人见人爱,只有深度满足某一特定群体,公号才有价值。除了定位要设计好,在运营过程中通过后台的数据分析,清晰地了解用户的数量、年龄、学历、收入、价值取向等信息,根据他们喜好调整策略、培养信任和忠诚度,这些都会增加微信公号的市场价值。
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差别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一个以领导或者广告主为中心。只有打破这个思维局限,传统媒体在运营微信公共号的时候才不会新瓶装老酒,才能在手机端与用户亲密接触。
参 考 文 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0.